蒙古人是中国人吗有统一国印度吗

您访问的页面不见了!蒙古人在印度
我的图书馆
蒙古人在印度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帝国(年)和横跨西亚东欧北非的奥斯曼帝国()。其中的莫卧儿帝国就是一个蒙古帝国。十五世纪末,成吉思汗后裔帖木儿建立的帖木儿蒙古帝国分裂后,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于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后经巴布尔的子孙胡马雍、阿克巴、查罕杰、沙·贾汉、奥朗则布等继任皇帝的治理,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统一了印度,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莫卧儿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莫卧儿帝国的政治上层是穆斯林的,而社会基础则是印度教的。莫卧儿帝国的六大皇帝:巴布尔() 、胡马雍 ()、阿克巴()、贾汉·吉尔,或译查罕杰 ()、沙·贾汉,或译沙杰汗()、奥朗则布()。这六位皇帝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疆域达到顶峰,经济繁荣。赛音拜努?握手礼节!莫卧儿帝国的主要功绩就是统一了印度,实现了印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尤其是-阿克巴的时代,不仅是政治的统一,而且也是文化的融合及发展。阿克巴不愧为大帝!在南亚次大陆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部分人都具有蒙古人种的轮廓。莫卧儿这个名字也成了英文中的一个词,意为一个拥有无限权力和财富的人。据说奥朗则布大帝的孔雀宝座价值连城;世界最著名的10颗巨型大钻石都出自莫卧儿;遍及全球的佩戴钻石之风源于莫卧儿。人们发现的最早的大钻石就是莫卧儿大帝国的“柯依侬”钻石。坐落在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现已成为印度的代名词,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始建于1631年,当时的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汉为纪念其爱妻泰吉·马哈尔,倾举国之力,耗资500万卢比,动用了2万名工人,花费22年时间修建的。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据说泰吉·马哈尔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泰姬陵也是世上最美丽和圣洁的建筑。泰戈尔称它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凡是相爱的人都应该到那里去见证一下爱情的坚贞与伟大。沙贾汉大帝非常爱这位来自波斯的泰吉·马哈尔,俩人形影不离,相互恩爱,据传当年沙贾汉听闻爱妻先他而去的消息后,竟一夜白头。伤心至极,在当时莫卧儿帝国的皇宫红堡的对面、朱穆那河的河边,完成了这座震惊世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晶莹剔透的泰姬陵。沙贾汗大帝所建印度最大古皇宫红堡。据说晚年的沙贾汗大帝每天从红堡的走廊上凝望着不远处的泰姬陵,在思念妻子的痛苦中了却余生。这是内蒙古阿拉善蒙古伊斯兰教徒做礼拜的图。在蒙古大帝国时期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当时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在其统治的范围之内几乎应有尽有,但不强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所以蒙古本土部分蒙古人也信奉了伊斯兰教,而西亚地区的蒙古人全部信封了伊斯兰教。印度人和伊斯兰教徒有世仇。原因就是伊斯兰教徒多次入侵印度,因此有的印度人发誓不赶走伊斯兰教徒就不刮胡子,这些人后来渐渐演化为“锡克人”。在英国消灭莫卧儿帝国后,印度人对伊斯兰教徒进行了报复,而伊斯兰教徒也不断回击印度人。印度因此分裂。美丽富饶的旁遮普平原被一分为二。查罕杰把陵墓建在了拉合尔(巴基斯坦),而他的儿子沙贾汉则葬在了泰姬陵,还有那三座皇家园林-夏玛儿花园,一座留在了巴基斯坦,另两座则在印度,于是,本为一家的历史遗迹便被一条人为划出的国境线悄然隔开……二战后,在英国人的安排下,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联邦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国。一直到现在两国还存在大量的争端还没有解决,并多次爆发战争。印度甚至肢解了巴基斯坦国(东部是印度扶植的孟加拉国,西部还是巴基斯坦国)。图为戴着当地特色头巾的克什米尔姑娘。现印巴两国争端主要是在克什米尔地区,这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克什米尔是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三国分治的地区。印度控制102约平方公里,巴基斯坦控制约86平方公里,中国控制约38 平方公里。克什米尔地区77%居民信仰伊斯兰教,20%信仰印度教,还有少数锡克教与佛教徒。莫卧儿帝国对南亚次大陆的影响是深远的。图为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达卡是1608年由莫卧儿帝国孟加拉总督苏贝达·伊斯兰汗所建;孟加拉巴拉·卡特拉宫系莫卧儿帝国沙贾汉大帝之子沙舒杰于1644年所建。现孟加拉国穆斯林占88.3%,印度教只占10.5%,孟加拉国原为巴基斯坦一部分,称为东巴基斯坦。莫卧儿第18任皇帝是巴哈杜尔·沙·扎法,也就是帝国的末代皇帝。他是莫卧儿皇帝阿巴克·沙二世与其印度妻子所生,于1838年登基继承皇位。1857年爆发印度民族起义后,巴哈杜尔·沙于作为英雄领袖,与英国军队进行顽强斗争,但由于寡不敌众,他于次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至缅甸仰光。在那里生活了几年之后,于1862年在仰光大金寺去世,享年87岁,随之莫卧儿帝国灭亡。
馆藏&1374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基本概况/蒙古人
蒙古人蒙古人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北部、蒙古和俄罗斯。包括中国蒙古族、喀尔喀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等支系。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使用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均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住贝加尔湖以南蒙古高原,13世纪曾建立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帝国。 族名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等三四种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创制的传统蒙古文和现行的蒙古国西里尔蒙古文。面部特征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人口分布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D?rbed))和在原来为中国外蒙古唐奴乌梁海的1944年被苏联俄罗斯吞并的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习俗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人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白节(也称白月)。生活畜牧业是蒙古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耕种业和工业。蒙古人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语言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原蒙古人与非蒙古人种居民
体质人类学界通常将人类分成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和褐种人。白种人又称之为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黄种人又称之为蒙古人种,主要分布于东亚。二十世纪末生物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不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同理也不难否认北京猿人是现代东亚人的祖先。
最近二十年体质人类学研究,特别是细粒体DNA和Y染色体方面的进展表明人类同源于二十万年前的非洲。现代人种大约十万前从非洲进入欧亚大陆,其中一支大约六万年前从东南亚开始进入东亚,逐渐演变成了蒙古人种。常染色体研究亦支持上述结论。
东亚旧石器时代人骨发现不多,尤其缺乏5-10万年前之间的人骨。新石器时代人骨和现代蒙古人骨骼十分接近,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它们处于蒙古人种的形成和分化过程中,一般称为原始蒙古人种或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进入青铜时代,东亚出现了印欧人的踪迹。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东亚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分布区,汉族和蒙古族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不成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蒙古族和汉族中的非蒙古人种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东亚非蒙古人种不仅存在,而且比重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一些,时间也比一些专家估计的要早一些。
大约四千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之际,印欧人就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蒲立本通过对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研究之后指出印欧人进入中国绝不晚于他们进入印度,月支、乌孙、吐火罗均是印欧人。余太山遥相呼应认为大夏、有虞氏、允姓之戎、犬方、鬼方、方、匈奴属于印欧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其实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开宗明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王国维认为鬼方、昆夷、猃狁、匈奴一脉相承。胡厚宣认为土方是夏族。徐仲舒等亦早就指出过西域之大夏与中原之大夏同族,月支前身为有虞氏;王静如亦论证了大夏即吐火罗。
民族和人种是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庞统地说夏、月支、吐火罗、鬼方、土方、&方、猃狁、匈奴等是一回事,都属于印欧人。其实他们都和印欧人有些瓜葛,其中部分甚至大部分属于印欧人十分可能。有如下证据表明公元前有不少印欧人进入过东亚。
C.S.&Coon、李济、杨希枚注意到殷墟头骨中有高加索人种类型,作了认真的测量和研究。1976年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戟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其中一个头顶上刻有一个“十”字。尹盛平认为这人头像“其种族当是塞种”,而斯维至认为与严允有关。梅维垣认为两个人头像无疑具有高加索或欧洲人种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东西方互动的有力证据,古代汉语的“巫”和古代波斯的Magus以及英语“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联系。饶宗颐认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余年的西亚哈拉夫(Halaf)文化,并且对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影响。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面像亦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与西亚或中亚不会没有关系。
更明显的证据是新疆发现了大批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印欧人木乃伊。根据韩康信等的研究新疆青铜时代人种以印欧人为主,包括三种类型,帕米尔—费尔干纳型(Pamir-Fergana),原始欧洲类型(Proto-European)和地中海类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些木乃伊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罗人或伊朗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非无足轻重。古DNA研究亦支持上述结论。
王励等对山东临淄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骨进行了DNA分析,结果表明他们更接近印欧人种而不是蒙古人种。春秋战国时代戎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赤狄白狄或西戎东进山东是可能的。这批墓葬可能是戎狄的遗存,并不一定代表当时齐鲁的主体居民。但至少表明印欧人或白种人春秋战国时代有可能进入山东。
历史记载亦表明一些明显具有印欧人种特征的人活跃于中国北方。在汉文史料中月支、乌孙、匈奴形象不同于汉人。
《史记·大宛列传》概述了西域大夏、月支、乌孙、匈奴的状况后指出:“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发髯”。深眼多须是西域胡人或印欧人种的特征。《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条张守节《正义》引三国万震《南洲志》云:“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汉书·西域传》:“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颜师古注曰:“乌孙於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晋书·石季龙载记》:“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胡羯或羯胡被认为是胡或匈奴后裔,多高鼻多须。《周书·异域传·于阗国》云:“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多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明,颇类华夏”。由此可见西域诸胡月支、乌孙、匈奴大都高鼻、深眼、多须,与印欧人有关。
蒙古国诺颜乌拉匈奴墓葬出土的匈奴人像刺绣画,蓝眼多须,亦可佐证。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发现了一座特殊的墓可能是属于匈奴使臣,两件透雕铜饰中的人物高鼻、长发、穿绑腿裤,显然是游牧风格。此外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雕塑中的匈奴多须,亦具西域胡人特征。
以上证据可以证明匈奴、月支、乌孙、大夏与高加索人种有关,但不足以证明他们全部都是印欧人。事实上他们均是印欧人种与蒙古人种混合的产物。这就可以解释西方古代文献中的匈奴具有蒙古人种特征。根据四、五世纪罗马人的记载,匈人具有如下的特征:中等身材,较欧洲人略短,有健壮的四肢,粗壮的颈脖,头颅圆形,双目细小,脸面较平,胡须稀疏。阿提拉就是典型代表。匈奴帝国亦称为“百蛮大国”,匈奴民族明显是混血的产物,其中显然包括印欧人种和蒙古人种(Mongoloid&mixed&with&Europoid&or&Europoid&mixed&with&Mongoloid)。不同之处容易引起人民的注意,中西方文献分别记述了不同于自身的匈奴,加起来使我们对匈奴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匈奴包括了部分印欧人,突厥中印欧人的成分可能更大。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蒙古族形成过程中也会包含不少印欧人成分。
成吉思汗有不少后裔是突厥人。《突厥世系》的作者阿布齐·哈齐就是成吉思汗长子赤术汗第五子昔班汗的后裔,从父系和母系都可清楚地追溯到成吉思汗。他们对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记忆。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亚乃至西亚、欧洲均留下了后裔,而大多数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认成吉思汗为先祖或自称为成吉思汗之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
民族历史/蒙古人
发展历史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
摔跤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梦想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窝阔台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窝阔台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年,他洗掠德里,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文献13世纪初,蒙古人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人的三大历史巨著。
《蒙古秘史》
又称《元朝秘史》、《元秘史》,蒙古语为《忙豁它纽察脱卜察安》,作者不详。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具体年代有戊子(1228年)、庚子(1240年)、壬子(1252年)、甲子(1264年)之说尚无定论。是蒙古民族第一部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和文学巨著。全书共282节,有12卷和15卷两种分法。这部编年体史书。根据古代蒙古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故事,生动地记述了十二世纪以前发生在蒙古草原,包括成纪司汗【成吉思汗】先世的动人传说在内的种种事件,同时如实地叙述了当时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关系,以及成纪司汗【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窝阔台时期的史实等。该书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成纪司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伟大业绩,歌颂了新兴的蒙古汗国。是研究蒙古人早期历史、社会、风俗、语言文学的宝贵资料。
《蒙古黄金史》
亦译称《蒙古黄金史纲》、《阿勒坦·托卜赤》。为别于无名氏的《黄金史纲》,俗称《大黄金史》。蒙古族编年史,蒙古族学者罗卜藏丹津著,成书于明末清初,是一部承上启下较为完整的古代蒙古史,书中记述了蒙古族从古代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书的前半部转录了《蒙古秘史》全书282节中的233节,补充了蒙古族兴起前后的一些历史和其他内容。后半部主要利用了无名氏的《黄金史纲》等书,对窝阔台之后至明末清初的蒙古史作了较为完备的记述和补充。由于作者笃信佛教,书中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但仍不失为研究蒙古史,特别是明代蒙古史的重要著作。
《蒙古源流》
原名《哈敦·温教苏努·额尔德尼·托卜赤》,蒙古编年史。清康熙元年(1662年)鄂尔多斯部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用蒙文著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喀尔喀亲王成兖扎布把家传手抄本进献清高宗,次年奉敕译成满文,后又由满文译成汉文,定名为《钦定蒙古源流》,简称《蒙古源流》。全书共分8卷,第一二卷叙述印度、西藏佛教概况,第三至第八卷按时代顺序和蒙古世系记述蒙古的历史。从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与传播,到蒙古族的起源、元明两代蒙古各汗的事迹等等均有涉猎,其中对达延汗和俺答汗的活动记述尤详。书中关于蒙古族的起源等内容虽有牵强附会之处,史事和纪年也有错乱,但仍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学、宗教,特别是明清蒙古族历史的重要贡献。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贬称乞颜)两个部族,他们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澜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包塔赤罕就是蒙古人的始迁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包侕帖赤狼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人出自东胡一支。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绎史》记载:中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子孙包豕韦后裔形成“室韦”部落。室韦,《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包【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按语言学家从语系方面的推论,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公元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三十姓达怛可能是紧邻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洪【弘】吉剌,吴【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1206年,蒙古奇源【乞颜】部,包姓【包罗特】包侕之金【孛儿只斤】氏铁钼真【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纪司皇汗【成吉思合罕】,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大漠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人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金帐【钦察】、伊利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击败了金国与南宋,建立元帝国。元帝国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帝国的行省建置。元帝国对确立现代亚欧版图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人的分布散及全国。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率领汉族独立,成立明王朝,元帝国退居漠北,力量退回蒙古草原。后期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帝国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蒙古人的统治,保证了蒙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蒙禁”。
日在乌兰夫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日)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日)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日)
社会经济/蒙古人
畜牧业,森林部落主要从事狩猎,也进行采集和捕鱼。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确地归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过渡,而草原部落则又往往继续从事狩猎活动。这种复杂的情况反映了从森林狩猎部落到草原游牧部落的历史发展过程。&畜牧业&这是草原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生活的主要来源。游牧民饲养羊、牛、马,有的部落还养骆驼。牛、羊的肉与牛、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牲畜的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毡毯与绳线,是制作毡帐的主要材料。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也用来拉车。&
蒙古族逐水草放牧是游牧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季节,为了适应放牧的需要,他们要移换牧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作夏营地,寻找可避风寒的谷地作冬营地。各个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们每年冬夏,沿着习惯形成的路线在牧地间迁移。&狩猎业&这是森林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狞猎民居住在用木头和桦树皮搭盖的棚子里。他们穿的是兽皮,吃的是野牛、野羊肉。冬季出猎时,他们使用一种滑雪板,名为"察纳",也叫"木马",在山林中飞快地追逐野兽。猎获物则放在雪橇上,每橇可装载数千斤,运送很方便。&
狩猎在游牧民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狩猎的方式主要是集体围猎,常以部族为单位联合举行。狩猎的季节多在冬季,"凡打猎时,常食所猎之物,则少杀羊",狩猎是游牧经济的重要补充。&手工业&当时已产生为游牧经济服务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的分工主要有木匠、车匠、铁匠和弓匠,产品主要是车、马具、弓箭、刀剑、甲胄、毛毡等等。金代铁钱大量流入蒙古后,蒙古人便毁钱铸铁,制造工具。据文献记载,冗良合人善于锻铁。车是游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造车手工业很发达,可以制造载运整个帐幕的大型车辆,由多头牲畜挽曳。一般贫困牧民也拥有车辆。奶制品和皮革加工产品,一般也是个体家庭的牧民自己制造的。&交换&游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进步。辽朝时,草原诸部以牛羊马驼和皮毳等物与辽进行交换,换取绢帛、铁器等生产工具和日用品。金朝与革职诸部继续保协交换关系,在边境指定的地点进行互市。部落首领通过入贡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换关系。与邻境的交换多由西城商人进行,这些商人来往于草原各部,沟通了游牧民和定居农业人民的贸易联系。&农业&&在蒙古地区也出现了少量的农业。辽朝在今海拉尔地区、克鲁伦河流域移民屯田,兴修城镇,发展了农业。在邻近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农业地区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农业。&元代经济
畜牧业畜牧业是蒙古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蒙古建国后,牧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元世祖至元末年,从漠北流亡到今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达七十余万。武宗初年,从西北诸王归附的贫民有八十六万八千户。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较大增长。据《史集》记载,到十四世纪初,蒙古大汗属下的蒙古各千户军队,由于人口繁殖而增加了两倍。人口的增长,标志着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
蒙古建国后,特别重视畜牧业。窝阔台时,指令在各千户内选派嫩秃赤(管理牧场的人)专管牧场的分配和使用。为了扩大牧场,经常派人在漠北打井,开发无水草原。国家为了保护牧场。颁布了严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遗火烧毁牧场,都要受到法律惩处。&
元朝建立后,逐步建立了管理畜牧业的机构。太仆寺专管牧业,下辖十四个官牧场。"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牧场上的牧人称为哈赤、哈剌赤,按千户、百户组织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检查登记,造册备案。&
官牧场都设在水草丰美的地区。上都官牧场,规模很大。元政府经常从这里调运大批牲畜,以满足军需和民用。例如,延祐七年二月,调上都等路的"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秋末冬初,上都等地的牲畜驱赶到华北的田野上放牧,这些地区要负担饲马的刍粮和饲草。&
元政府还将一部分草原分给蒙古诸王、贵族,作为他们的牧地。他们拥有大量的牲畜,如弘吉剌部的贵族竹温台"善牧养,畜马牛羊累巨万"。博罗欢有"马成群。"仁宗时,北方遭风雪灾,贾昔剌"出私家马二百匹以为助"。&
在牧区,"人以孳畜多寡为贫富"。1324年(泰定元年),元政府规定一个区别蒙古牧民穷富的标准:凡有马、骆驼二十匹、羊五十只的牧户,就不算贫困户,如让他们充当站户,政府不再补买牲畜救济。可见,这类牧户属于中等之家,如低于此数就是贫困牧户了。从这条史料,大体上也可以看出个体牧户占有牲畜的数量。&狩猎业
狩猎是牧业经济的补充。蒙古贵族把狩猎视为"国之大事"。元朝皇帝和诸王、贵族继承古代氏族共同狩猎的传统,每年率领军队和牧民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常到大都东南的柳林,用放鹰隼的办法捕捉水鸟和野兽,称作"飞放"。每年夏秋到上都避暑,也要举行一系列狩猎活动。&
除蒙古贵族的狩猎活动外,狩猎在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捕猎期间,他们多吃猎获的野物,很少杀羊。贝加尔湖等地区的林木中百姓,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使用驯鹿作交通工具,当地盛产的貂皮、兽皮和鹰鹘,是运往内地的名贵物产。&
近水居住的牧民也从事渔猎。贝尔湖、达里诺尔及克鲁伦河、土拉河等,都产鱼,可供牧民猎取。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边民乏食忽必烈令运去渔网,使取鱼自给。武宗时西北诸王部民来归者百数十万,朝廷教近水者取鱼以食,四年之间,共调去鱼网三千。&农业
成吉思汗建国后,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漠北的农业也得到发展。经营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成吉思汗命镇海率万余降民在阿鲁欢地区屯田,建立了称海城。忽必烈时期,为解决驻军的粮食需要,继续开发和扩大在漠北地区的屯田。1274年(至元十一年),开始在和林屯田,到武宗时,年产粮食九万余石。1295年(元贞元年),成宗调拔军队在称海屯田,到武宗初年,年产粮食二十万斛。多年经营和发展,使和林、称海成为漠北两大屯田中心。同时,元政府在五条河、杭爱山、谦谦州、吉利吉思等地也有屯田。屯田的主要劳力是汉族士兵,农具和耕牛来自中原地区。&
少数蒙古族人民也经营农业。1272年(至元九年),元政府令由蒙古军组成的拔都军在克鲁沦河附近开渠耕田。1319年(延祐六年),元仁宗派蒙古军五千人和晋王部属贫民二千人屯田称海。武宗时,岭北行省左远相哈剌哈孙,曾选择军士中通晓农事者教蒙古各部落从事耕种。&
元朝时,漠南地区的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都出现了种田户。从事农业的汪古人,被称为“种田白达达”。在亦集乃路、兀剌海路都有种田的农民。应昌路屯田的规模很大,每年可籴粮近一万石,是北方储粮基地之一。元政府在亦集乃路屯田,在合即渠扩大耕地达九千余亩。&手工业
在漠北地区,官营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和林、称海等地。工匠主要来自中原汉地,也有来自中亚、波斯和西欧的匠人。他们为蒙古统治者建造宫室,制造各种奢侈用品。据考古发掘的报道,在和林发现十座冶炼炉和大量金属制造品,当地烧造的陶瓷器也很多,一些瓷器上刻有汉族工匠的姓名。蒙古建国后,陆续派汉族工匠到谦谦州生产武器、丝织品,元朝还派人向当地人传授制陶、铁冶和造船等项技术。&
漠南地区的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上都等地。上都的官营手工业,设置了很多管理机构,分别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和上都留守司管辖。上都官手工业的行业很多,主要有制毡业、制革业、制甲业、铁器冶造业、金银制造业等。绝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
据1293年(至元三十年)的统计,上都有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户,每年需官粮一万五千二百余石。到元朝中期,仅中政院所属的管领上都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即有工匠二千五百多户。这说明随着手工业匠局的增设,工匠的户数也不断增多。&
在蒙古诸王、贵族的分地内,如弘吉剌、汪古等部,分别设置了人匠总管府、怯怜口民匠总管府和提领所等机构,属下的各色工匠为他们制作手工业用品。&
蒙古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男子制造弓箭、鞍具、车帐、皮革,妇女制作乳酪,缝皮衣、鞋帽,主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城市和商业
窝阔台时兴建的和林城,是漠北的著名城市。蒙哥时,和林城已颇具规模,城内有各族商人聚集的回回区,有汉族工匠聚居的汉人区,有若干所衙署,十二座佛寺和庙宇,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分别有粮食、车、牛、羊、马的市场。&
称海是漠北另一重镇。这里是屯田和驻防重地。忽必烈太子真金和皇侄海山曾带领诸王、大将在此镇守。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在这里设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在漠南地区,成吉思汗时期破坏的一些辽、金城堡,元朝时逐渐得到恢复,在各投下领地内还出新的城镇。&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领主在今达里诺尔附近兴建应昌城。1295年(元贞元年),又在今翁牛特旗兴建全宁城。&
在汪古部领地内,金代在天山县(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集宁县(内蒙古集宁市东南)设有同北边互市的榷场,元朝分别为净州路和集宁路的治所。元代又建立了砂井城(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作为砂井总管府的治所。汪古部在黑水(艾不盖河)北岸修建了一座新城,定名为静安县(今内蒙古达茂旗北鄂伦苏木古城),后升为静安路。1318年(延祐五年)改名为德宁路。&
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在夏州(内蒙古乌审旗南无定河北岸)东北新建了一座察罕脑儿城和宫殿。武宗时,在察罕脑儿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56年,在刘秉忠的筹划下,选择桓州东、滦水北一块地方修筑城郭宫室。经过三年的营建,建起一个新的城市,定名开平。忽必烈在大都建都后,改开平为上都,作为每年夏初至秋末清暑的夏都。皇城分宫成、皇城和外城三重。皇城与外城周长共有十八、九里。宫城内建有大安阁、水晶殿、穆清阁等宫殿楼阁,外城有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剌斡耳朵。上都的建筑既有中原传统的形制,又有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格,并广泛吸收了当时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技巧。皇城是市区,设大小官署和手工业管理机构及匠局多所。还有鳞次栉比的商肆、贵族和平民的住宅、孔庙、佛寺、道观、回回寺等等。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有四条驿道通大都,北通和林,东通辽阳行省,西从丰州经宁夏、河西走廊可通中亚。&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林、上都都是蒙古地区商业发达的城市。元政府对上都的商业活动采取免税和轻税政策,外地商人纷纷前来贸易。上都有规模颇大的商业区,而且按行业分为各种市。上都、应昌是北方和籴粮食的重要基地,政府根据需要发布收购粮食的命令,商人们自己设法组织运输,将粮食运到指定粮仓交纳,政府支付以现钞或盐引(取盐凭证)。粮食收购价一般较市场价优厚,盐引更是难得之物,所以对商人很有吸引力。从整个蒙古地区来看,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牲畜、皮毛、药材等,输入的主要是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名人成就
铁木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蒙古汗国第一代可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大汗国。札木合:铁木真结拜兄弟。窝阔台:铁木真之子,大蒙古国第二代大汗。拖雷:铁木真之子,蒙古帝国大将。蒙哥: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忽必烈:拖雷之子,元朝建立者,庙号元世祖。拔都:蒙古帝国大将,曾远征至奥地利等地。旭烈兀:蒙古帝国大将,曾远征至叙利亚等地。帖木儿,帖木儿汗国建立者。孝庄文皇后:皇太极之妃,清世祖顺治皇帝的母亲。噶尔丹:准噶尔部蒙古领袖。僧格林沁:清朝名将,嘎达梅林。
阿思根,李四光,旭日干,拉苏荣,席慕蓉,萧乾,李准,斯琴高娃,斯琴格日乐,孟克·巴特尔,齐·宝力高,白岩松,德德玛,布仁巴雅尔,乌兰夫,鲍尔吉·原野、腾格尔,哈斯&朝鲁,哈丰阿,鲍喜顺,乌云.其木格,傅莹,张小平,美丽其格,乌兰托娅、杨魏玲花,哈琳。
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为准噶尔部著名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6子。青年时即赴西藏“投达赖喇嘛,习沙门法”,颇得达赖五世器重,曾授于呼图克图尊号。但噶尔丹并未潜心于佛门之道,而是“不甚爱梵书,惟取短枪摩弄”,并与当时西藏的实权人物第巴桑结嘉措相交甚密。即在西藏期间,噶尔丹也未脱离卫拉特蒙古的政治生活,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予其兄僧格的政治、外交活动。据俄国档案记载,日,噶尔丹在僧格驻地自己的帐内,设宴招待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伯林,并不顾当时僧格要求俄国归还属民捷列乌特人的强硬立场,向伯林表示:我们“卡尔梅克人和台吉们在任何地方都不要发动对皇上陛下的战争。没有什么必要保护我们那些已经迁往皇上陛下那边去的捷列乌特人”。
蒙古人康熙十年(1671年),准噶尔部首领僧格在内讧中被杀,消息很快传到西藏,噶尔丹在西藏僧俗上层全力支持下,日夜兼程返回准噶尔,临行“达赖喇嘛多秘语,膜拜别”。噶尔丹在僧格旧部和卫拉特蒙古著名首领楚琥尔乌巴什、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支持下,投入了这场上层统治集团的权力争斗。噶尔丹在准噶尔部众中有很大的号召力,一则史料曾生动记述:“嘎尔旦(噶尔丹)益信合烬余,故部落闻嘎尔旦归,稍稍集聚千余骑。欲进,众曰:‘兵寡地除,姑少留,俟畔’。嘎尔旦曰:‘进!汝等视吾枪所向’。众皆曰:‘者’。华语诺也。”噶尔丹率部与车臣、卓特巴巴图尔联军激战在阿尔泰山地区,其同父兄车臣“率万骑接战,三分其军,驰向东,尘翳降天日。嘎尔旦独当先,跃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身不著一矢”。车臣、卓特巴巴图尔联军不敌,退守“金岭口,岭高,转石如雨下。嘎尔旦命更番仰攻,众莫敢往。嘎尔旦立斩宰僧数人,徇于军。身率二十骑先登。呼声振天地。遇七清汗(车臣),入其车,手缚之,左右皆走散,莫敢当。皆大惊异以为神,弃弓矢,下马趋拜降”。车臣兵败被杀,卓特巴巴图尔携幼弟达哩及残部逃青海。噶尔丹“遂为所部长”,成了准噶尔政坛的风云人物。
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铁木真摆脱中国金朝统治,在建立蒙古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继承汗位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大规模的蒙古西征共三次,成吉思汗亲自统帅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3年),他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顿河流域,于1223年打败俄罗斯联军,但在伏尔加河畔被保加尔人击溃。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1年)由成吉思汗之孙领导的,他横扫南俄草原,侵入波兰和匈牙利。第三次西征()中,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统帅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消灭阿拉伯帝国。蒙古在西征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规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国。
传统特色&/蒙古人
服饰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珠宝、金银制作的耳环和手镯、戒指、项链。饮食蒙古人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从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较深的牧区,虽然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蒙餐西吃成为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有许多的大饭店、小饭馆,其餐饮环境、饮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参照欧洲的标准。用餐环境讲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盘子。小饭馆虽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结构、模式和餐具与西餐没什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民族信仰/蒙古人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赛马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俺答汗【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俺答汗【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蒙古人民,使蒙古人丧失强悍的气质。
祭腾格里汗
蒙古语音译,腾格里汗意为“天帝”。蒙古人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民族习俗/蒙古人
蒙古舞礼仪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蒙古族剪纸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欢迎。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人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人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人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诗配以乐,歌含有诗,诗歌并存。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选猎狗:蒙古人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蒙古人热情好客,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人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运(好运)、巴雅尔(喜悦)、&白银(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塔宾(五十)&、吉仁泰(六十)、&达楞(七十)&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巴拉(虎)、&赤狼(狼)、&阿不尔狮郎(狮子)&、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碌(石头)&、阿古垃(山)、&沐仁(河)&、塔垃(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热(太阳)&、萨仁(月亮)、&敖敦(星辰)&、娜热高娃(太阳般美丽)&、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其其格(花儿)&、娜布其(叶子)&、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塔娜(珍珠)、&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乌云(智慧)&、高娃(美丽)、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民族禁忌/蒙古人
蒙古族摔跤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婚俗习惯/蒙古人
蒙古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羊背子(shuus或者uuch)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蒙古族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以上都是东部蒙古人的婚俗礼仪,南蒙古西部,新疆,俄罗斯,蒙古国则是传统的婚礼)。
相关交通/蒙古人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族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正如蒙古人谚语所说的那样: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无论外出放牧、搬迁转场、还是传递信息、探亲访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骑马去完成。马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之辞,如追风马、流云马、白龙马、青龙马、千里马等。由于爱马,草原上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
骆驼,性情温顺,易驯服,耐饥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负重。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长,迈一步可达一米多远,能日行一二百华里。长途跋涉经久不衰,而且负重力相当大。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当于一匹骏马和两头犍牛的负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沙漠地区的货运主力。在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带,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勘探队考查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的伙伴。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蒙古盛典&/蒙古人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蒙古族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人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纪司汗【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蒙古住宿/蒙古人
“蒙古包”是对蒙古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巴里坤的蒙古人因长期与汉人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蒙古人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大多数都是蒙古包。但除了游牧,也有的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人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人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人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人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人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人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人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人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民族节日/蒙古人
蒙古族盛会白月节
蒙古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蒙古族赛马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人民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汉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民族乐器&/蒙古人
马头琴蒙古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近几十年来,蒙古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在明朝汉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人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又名四股子、提琴。蒙古人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形状像一只酒壶,琴面上刻了一只酒杯。琴头上雕刻着牛头。
民族舞蹈&/蒙古人
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人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蒙古人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蒙古舞&鄂尔多斯蒙古人从元帝国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人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蒙古人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历史传说/蒙古人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族的盛会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制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鞨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征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征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军队战术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扺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
文化艺术/蒙古人
“蒙兀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苍狼白鹿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韦”为何物。蒙古室韦说解释不了狼图腾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来源,说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实。这样就腰斩了蒙古民族的整个历史。不少蒙古人愿意追认突厥、匈奴,乃至北狄为祖先。
《蒙古族简史》将蒙古族兴起以前的匈奴与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鹃、契丹、女真做了介绍,认为它们对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从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写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1954年,被认为是关于蒙古人民历史的一部好书。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和西诺尔主编的《剑桥内亚古代史》实质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鲁塞《草原帝国》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邻真从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于编撰以蒙古族为中心的人类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当之无愧的亚欧历史百科全书。其中第一编《蒙古史》最有价值,第二编《亚欧各国史》、第三编《世系谱》和第四编《地理志》不是过于简略就是没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红花,突厥人、中国人、犹太人、富浪人(欧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绿叶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阐明蒙古族在人类史上的合适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撰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给予了蒙古以适当的重视,大体反映了蒙古在中亚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从长时段和世界体系的角度来考虑其动态和变迁。
在人类起源迁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独特性,而是考证民族与人类的关系。任何民族独立起源的学说都是主观的追求,经不起科学的分析和检验。因此我们不能赞成蒙古族起源于某地某族的简单说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环节。鉴于目前的科学研究状况,关于蒙古族源我们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构成蒙古族基础的原蒙古人可以通过室韦、鞑靼追溯到鲜卑、东胡,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大约在五万年前经东南亚进入中国逐渐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区,相当一部分蒙古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体上源于印欧人,而印欧人种大约四千年前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蒙古名人/蒙古人
葛不律汗——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成纪司汗】曾祖父。
成吉思汗【成纪司汗】——蒙古奇源【贬称乞颜】伲幄伦部,包罗特【蒙语意为包姓】包侕之金【贬称孛儿只斤】氏,名铁钼真【铁木真】意为铁钼金,汗号成吉思汗【成纪司汗】,庙号元太祖。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灭国四十,史称世界征服者。
阔端——窝阔台次子,1278年“凉州会盟”缔造者之一,自此西藏划入中国版图。
哲别——名将,神箭手。
速不台——名将,追封河南王。
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名将。
阿术——兀良合台之子,名将。
木华黎——名将,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
孛鲁——木华黎之子,大元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
赤老温——名将,锁儿罕失刺之子。蒙古“四骏”之一
月鲁不花——赤老温四世孙,历吏部尚书,谥忠肃
安童——中书右丞相。
术赤——成吉思汗长子。
察合台——成吉思汗次子。
窝阔台——元太宗,成吉思汗第三子。在位期间灭金。
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元朝谥睿宗景襄皇帝。
拔都——术赤次子,建立钦察汗国。
蒙哥——元宪宗,拖雷长子。
忽必烈——元世祖,拖雷第四子,建立元朝,统一中国。
伯颜——名将,灭亡南宋。
玉昔帖木儿——名将。
旭烈兀——拖雷第五子,建立伊利汗国。
海都——窝阔台汗国可汗。真金——忽必烈子,太子。
海山——元武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
硕德八剌——元英宗,元仁宗子。
合赞汗——伊利汗国可汗。
脱脱——中书右丞相。
把匝剌瓦尔密——云南梁王。
阿鲁台——鞑靼枢密知院。
马哈木——瓦剌首领。
也先——瓦剌太师,自立为大元天盛大可汗。
达延汗——鞑靼可汗。
俺答汗——鞑靼可汗。
三娘子——明朝封为忠顺夫人。
固始汗——蒙古和硕特部首领。
孝庄太后——清太宗皇太极妃子,博尔济吉特氏。
阿玉奇汗——土尔扈特部首领。
渥巴锡——土尔扈特部首领,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
僧格林沁——名将。
巴布尔——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国皇帝。
阿克巴——莫卧儿王朝皇帝,巴布尔之孙。
查罕杰——莫卧儿王朝皇帝。
嘎达梅林——起义领袖。
梁漱溟——哲学家。
乌兰夫——革命家,中国国家副主席。
包文发——内蒙古政府副主席。
李四光——地质学家。
席慕容——台湾诗人。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杨魏玲花——凤凰传奇女主唱,简称:玲花。著名流行歌手。
德德玛——歌唱家。
斯琴高娃——表演艺术家。
萨日娜——演员
保剑锋——演员
陶&为(哈丹·巴特)蒙古黄金家族嫡系后裔、著名的影视演员、新闻发言人
杨晶——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傅莹——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
韩磊——著名歌手
腾格尔——著名歌唱家
格格——著名歌手
科尔沁夫——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乐评人、跨媒体策划人
常石磊——著名音乐人、歌手
斯琴格日乐——著名歌手。
相关音乐&/蒙古人
腾格尔:蒙古人
腾格尔02.八千里路云和月
03.边城酒店
06.我热爱的故乡
08.你和太阳一同升起
09.古老的歌
10.东去的列车
12.小河摸鱼
13.蓝色的故乡
15.我的兴安岭
广告语:&[天堂]——我爱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我热爱的故乡]——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蒙古人]——辽阔无边的草原啊,哺育我成长的摇篮……本碟精选了中国顶级民歌歌唱家腾格尔的15首民歌,无可挑剔的好声音,传唱经典音乐,让我们震撼。专辑中,腾格尔用深沉的声音演绎蒙古草原的辽阔以及对故乡的热忱,让我们一同在他粗犷的各声中寻找胸襟万里的苍狼精神和草原情怀!
苏亚拉:蒙古人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01、蒙古河
02、原上青青草
05、蒙古人
06、梅花三弄
07、白桦林
08、草原夜色美
09、爱的箴言
10、雕花的马鞍
11、城里的月光
12、一杯美酒
广告语:&这是一张经过两国(中、韩)、两地(广州、北京)、三个民族(蒙、汉、朝鲜)的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精心制作的丰富多彩、演唱风格多变的唱片。唱片的演唱者苏亚拉是一位有着十几年演唱经验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她的演唱臻达完美,其歌声温暖而缠绵、充满着成熟女性的温情,悠扬而辽阔、饱含着对蒙古民族和草原的无限深情。愿这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的天籁女声带给您塞上草原的无限风情和美妙的歌声!
凤凰传奇歌曲
歌名:蒙古人
演唱:凤凰传奇
专辑:大声唱
作词:张天赋
作曲:张天赋
发行公司: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人在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