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中的十指连心是什么意思指什么心

什么是即心即佛?
什么是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修行观之上。就惠能南宗对宗教实践的重视和对心的解脱的强调而言,它确实要比佛教的其他一些宗派更接近释迦时代佛教的精神,但又并不是简单地向原始佛教的复归。它的禅学理论与禅行实践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许多与传统禅学相异的中国化的特色。
“心”是惠能南宗整个解脱论的理论基石,而且集中体现了惠能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法特色。在佛教中,“心”一向有多种含义。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在述及心的“名同义别”时,曾将佛教中的心的不同含义概括为最基本的四种:一为肉团心,二为缘虑心,三为集起心,指第八识,四为真心。从《坛经》的有关记载来看,惠能所言之“心”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比较多的是指“妄心”、“迷心”、“邪心”,或“善心”、“正心”等,这些“心”大体上与宗密所说的缘虑心相当,主要指一种心念活动或心理状态,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的心,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于此心上除却各种邪心、妄心,就叫“净心”。净心以后,心不起任何执著,自然任运,便能“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获得解脱。所以惠能又说:“世人心正,起智惠观照,自开佛知见”;“悟者自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当下的一念之心,同时也是众生的解脱之心。《坛经》中常说的自心迷、自心悟,实际上都是就众生当下的一念之心而言的。惠能所言之心显然既非“真心”也不以“真心”为体性。在她那里,具有真心意义的心,一般称作“本性”或“自性”。对心的不同理解是南北禅宗禅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他包括修行实践在内的各种差别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
在惠能的禅学思想体系中,真心与妄心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都统一于人们的当下之自心。这看起来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十分相似,细究起来却又有很大差别。《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论,重点在于阐述心真如与心生灭的关系,以说明不变的真如随缘而生万法,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识通过熏习而复归清净本心的所谓大乘法门。其立论的基础是真如、真心,众生心实际上是真心的代名词。而惠能则把真心与妄心又拉回到现实众生当下的心念上来,他注重的是当下活泼泼的众生之人格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他关心的是众生当下的解脱而不是真如与万法的关系。惠能的思想之所以表现出与《大乘起信论》的不同,关键就在于惠能用般若实相说对“真心”加以了会通。从传统佛教的心性论来看,惠能所言的当下之心是真心佛性与般若实相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真心,它具足一切功德;作为实相,它又不可修,不可守,无可执著。这也就决定了惠能虽然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却是从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解脱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从缘起论的角度来展开对世界的来源或构成的论述。惠能在解脱论上是一个佛性论者,而在哲学世界观上却并不是一个真如缘起论者,这正体现了其禅学理论中国化的一大特点,也表现出他关心人的自我拯救的禅师的本色。
惠能在把佛性拉向人心的同时,也把佛拉回到了人自身。他所说的解脱成佛之“佛”不再像小乘佛教认为的那样,只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专利”,也不再是大乘佛教所虚构的那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神通广大、佛法无边的“神”,而是人心的自在任运,是每个人本来面目的自然显现:“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可见,惠能所说的解脱成佛,实际上是自我在精神上的完全超脱,是人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充分实现,是自心摆脱内外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也就是心灵的自我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生佛不二的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心、佛与众生的解说上。惠能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就是说,众生与佛的不二,是以心(性)为中介的。把众生与佛都归于一心,本是佛教经论与天台、华严等宗派共同具有的思想。但惠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就“理”而言,而是就“人”立论的,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当下解脱,因而他所说的“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也不是具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而是直指人们的当下之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都不离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起心即妄,任心即真。真心不可求,不可得,本自具有,求之则失。在无念无忆无著之中,清净本心自然显现。就惠能的当下一念之心即具善恶而言,似与天台宗的性具说相近;就惠能的妄心不起,真心即显而言,则又接近了华严宗的性起说。实际上惠能所说与性具、性起说都不同,他主张的是众生自心本性的自然显现:众生依持自心。不假思虑,不假修持,当下即成佛道。在惠能看来,任何对心的思虑或执著都会失却本心;本心者,心之本然也,有本来面目、本来状态之义,任何语言文字的描绘都无法把握此心此境,只有靠个人在行住坐卧之中体悟。一惠能把众生与佛都拉向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认为“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本无二,众生本来是佛,离众生别无佛。众生之所以未成佛道,“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而自心的觉悟就是自心般若智慧性的自然显现,因此,惠能特别反对“百物不思”的绝念和种种有所执著的观心看净,强调人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的自然任运,自在解脱。正是由于惠能的“即心即佛”把佛性拉向了人心,把佛拉回人自身,他所说的自在解脱才成为人心的自然任运,人于当下生存中的自性觉悟,而不是传统佛教所谓的“出世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的解脱论以当下的自在解脱为主要特征,将佛教的修行和理想的目标落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惠能这里强调了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自心的一念之中,自心邪念不起,正念不断,不执著任何幻相,便自然与佛不二。他将即心即佛比作定慧等持,说明“即心即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宗教实践中才能对它有真正的体悟。据说法海“言下大悟”,也以作了一首偈日:“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表明他已明白,要用中道正观来超越二元对立以达到对即心即佛的体认,不再向心外去作任何求觅,以真正实现自成佛道,自我解脱。从即心即佛的自在解脱论出发,惠能南宗在如何解脱成佛、解脱的途径与方法、解脱的步骤与阶次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佛教相异的思想与主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馆藏&19024
TA的最新馆藏火车在她背后擦身而过,情况十分惊险。
派出所进行调查取证,依法对谢某某予以拘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直指人心,即心即佛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后,遵元音老人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佛教假借宗教,隐喻人心。禅宗不假宗教,直指人心。一个是宗教隐喻,一个是禅门直指。宗教隐喻与禅门直指,指示的方式不同,所指之处不别。禅宗“直指人心”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予;二是夺。所谓予,即给予,即给予人们直截了当的指示,令人识得自己本真。所谓夺,即夺却,或曰彻却,亦即彻却所有缠缚与执著,令人体认这个“取不来,彻不去”的一真心体。或予或夺,具体方式亦有很多,有上堂普说的方式,有机缘问答的方式,有机锋棒喝的方式,有直接指示的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皆围绕着“明心见性”而展开。马祖道一或言“即心即佛”,或言“非心非佛”,或言“平常心是道”,或用“机锋棒喝”,或用绕路葛藤,总之,种种手段,皆为“明心”。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不是禅门中的两种理论见解,而是禅宗指示学人“明心见性”的两种方法。即心即佛,属于禅门直指,非心非佛,属于禅门顿夺。直指,犹如以指指月,意在指外;顿夺,犹如彻去指头,意在独存。或直指,或顿夺,意在明心,不在予夺之法。
  即心即佛,乃禅宗的根本命题,亦禅宗的根本求证。禅宗所说的“心”,不是指我们的思想念头与心理状态,而是指能够缘起思想念头与心理状态的“本源真心”。禅宗正是从“本源真心”这个意义上来使用“心”这个概念的。“本源真心”,无名无相,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禅宗“心”“佛”之名,亦复如是。心之与佛,本无名字,强名之曰心,强名之曰佛。无名而强名,无字而强字,亦只是为了方便指示而已。一日,马祖上堂云: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
  即心即佛是针对着“凡圣相对,心佛二元”的颠倒妄想而提出来的。人们以为,“我在此土,佛在彼岸”,故以凡夫之我,妄求超凡之他,结果是“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宝”。自家宝藏不顾,抛家向外驰求。禅宗见人迷倒如此,故把佛教的宗教形式拿掉,直指佛教的“非宗教第一义”,把人们向外求索的心,拉回到当下,说:求佛的那个“心”即是“佛”――即心即佛。马祖要求学人,各自“识心达本”。释迦佛教,意亦如此,达摩西来,只为此事。各信自心是佛,此是禅宗的根本信仰。各证自心本佛,此是禅宗的根本求证。知讷禅师说:
  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有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有乐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为正果。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必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
  马祖道一告诫大众,各信自心是佛,更莫他求。马祖的“即心即佛”,既是禅宗的核心命题,亦是禅宗的根本求证。马祖的“非心非佛”,以及后来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乃至于机锋棒喝,亦未曾离却“即心即佛”的言外之意。
  依照禅宗的立场,若未明心见性,不但“即心即佛”不是,“非心非佛”亦不是,犹如盲医,随所予药,无有是者。若能通达“实相第一义”,不但“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亦是,随缘言说,无有不是,犹如医王,因病予药,味味皆是。从马祖勘辨大梅法常的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马祖的禅旨,既不在“即心即佛”之说,亦不在“非心非佛”之说。马祖的禅旨,旨在见性,不在言说。
  大梅初参马祖,问曰:如何是佛?马祖告诉他:即心即佛。大梅便当下便悟。此是大梅的超然之悟,而不是理路上的解会。大梅至此一悟,彻底无疑,所以,马祖令一僧前去勘辨,问: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大梅所答,一语双关,说:“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大梅法常的答话,其表层含义是: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大梅山上住。大梅法常的答话,其深层含义是: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当下实际”上住。这“当下实际”是什么地方?迷人说是大梅山,悟者知是他自己。来僧奉马祖之命,更进一步勘辨道:马祖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大梅不受其惑,说:这老汉惑乱人心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马祖印可曰:大众,梅子熟也。后来,大梅上堂说法,直显马祖“即心即佛”的意:
  师(大梅法常)上堂示众曰: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但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
  大梅法常告诫大众:莫向外求佛,心外无佛。若欲得佛,须是把心意识回转过来,须是识得自己脚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诸人脚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即是佛法的根本大义,亦是诸人的心性实际。但得其本,不愁其末。大梅法常如此说,与马祖道一无二无别。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禅宗文化,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看见前面有贴引用马祖的即心即佛。有道友这么解释的:即心是当下之心,即佛是当下之佛。这么解释显然尚未明心,更谈不上见性。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由此可见,心不可得,即是明心。既然现在心不可得,那么便没有当下之心可得。即佛就更不可能有当下之佛了,因为佛离一切相,无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遍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说,因心故境,因境故心。离心无境,离境无心。故知:见一切相即心(此心便是轮回三界之颠倒想),离一切相即佛(至此已无心字),便是即心即佛。  相,就在眼前,能离的了吗?若不见性,决定不能离。开口就错,一指就偏,起心故。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佛就是佛,哪有当下非当下之分? 体会缘起性空,自然明白无所分别!
  见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顶礼。
  原来心不可得,即是明心,谢谢,现在知道了。
  明白心不可得这个不难。离一切相,这个怎么做呢,有点不理解。
  @惟我无我还是我 說的有理,本壇好些玩禪宗的,有的自己不敢說只敢copy,有的玩空有繞口令,這麼信口直說還不算錯的,難得一見。
  想请教一下,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文字傳承的最大特色,  就是那些高大上真空妙的文字,  在成功達到創造者的目的,  即勾引一大幫反小乘的文字廣告信眾的同時,  也勾引出了對這種文字進行心理和行為模仿的貪念。  其實這正正反向於解脫,  但所見的大乘信眾,  絕大部分都困在裡面出不來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心就是佛吗,心有欲望,有各种不好的念头,佛也有不好的念头吗?
心有两种状态:真心、妄心。真心就是觉悟、就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妄心则呈现六道。
妄心不是在真心之外另有一个,真心迷了就是妄心,二者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即心即佛”,妄心的本质就是真心(佛),妄心不离真心,真心也不离妄心。
金矿石中的金原子,和纯金中的金原子是一样的。不能说金矿石中没有金子。这就是妄心的本质是真心,真心迷而成妄心。
金矿石经提纯,成金子。这就是妄心觉悟后为真心。
一旦形成金子,就无法再还原成金矿石。这就是“佛不会有不好的念头”。有不好的念头,是六道众生,是金矿石。
南无阿弥陀佛
其他答案(共16个回答)
的错误极端。
佛法真谛与正见,从修证来。
原因是,忘了释尊至关重要的一句:“理法双休”,也忽视了佛理修证顶礼只有三个字:“戒、定、慧”。
戒而进入四禅八定,进而开慧,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指这一路径因人而异,但殊途同归。
大乘或上座部,在国内已经流于书面或口头的机辨禅论,自从广超80年代来华传授了原始佛教的禅定修习,很少见诸禅学文字了。
而质朴的禅定,原本就“念系鼻端”四个字的殊胜途径,被五花八门的禅修遮盖。何谈个体差异的即心即佛?
陈兵《生与死》中有句话可以回答您,“菩提树下禅修后即心即佛的顿悟,很难用文字描述”。笔者有幸略有体悟,才不忍看诸位白费功了。
坐下来,老老实实的修禅吧。没有捷径和奥窍。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凡读过禅宗七祖谈禅的人知道,佛就是心,佛就是性,心就是佛,性就是佛。佛=心=性。
我们又从禅院文集和雪峰文集中知道,心本来是没有的,心因境显,无境便无心,但佛是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如不动,是性,所以,严格来说,佛就是性,性就是佛,说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是很勉强的。
释迦牟尼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因为心随境生,心随境转,心随境灭,境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心也是虚幻不实的,是不可得的。
故,佛是无心的,一旦有心,便不是佛。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据&祖堂集.马祖传&载: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道一禅师塔鸣并序&也记: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1、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
外表都一样,内心世界一样,佛佛道同。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现在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现在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
magic 歌手:戴爱玲
情不好,有时候是人多想了.总是想到一些将来会发生的事情,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就形成了压力.何必思考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情呢? 缓解压力的方法:大声吼1到2分钟将心里的怨...
处在社会的每个人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卑心理,这个女生的自卑之所以比别人的强,大概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而又恰恰与她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做对比而造成自己的自卑...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猜你感兴趣
&热门人生感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心即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