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附近景点的居民是不是信佛的很多?

他不信佛,为什么每年去五台山 徒步 户外
网上宣传图五台山,在很多人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主道场。每年有无数信徒来到这里,如朝拜西藏的圣徒般虔诚。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五台山的建筑很着迷。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几乎每年都去朝台一次、或者几次,这些人里,有的人也信佛,有些,并不如此,他们,只为徒步山间。客观来说,五台山的风景并不秀美、也不险峻,可无数徒步者还是每年会来几次“大朝台”。▲
2015破损的华北屋脊第一次去五台山,是大三的一个春天,我和“下铺的兄弟”从北京站走到北京西站,拎着一大瓶绿茶、站在火车拥挤的车厢连接处……然后,嘴里哼着《笑红尘》,走在东台的荒芜中。▲
东台遥望第二次去大五(相对于河北的“小五台”,我们用“大五”来称呼山西五台山),是2010年的夏天,跟随NKZZA的小伙伴们一起,那些记忆,是混合青春的汗水。▲
北台的小黄花第三次,2011年的6月,四人小分队。那是一只神行、高效的队伍,那时的我,体力达到人生的巅峰,一路狂奔、并不理解岁月会带给人压力。▲
西台脚下的自由客2012年,我带了两个从没玩过户外的新鲜人,和一个意气相投的哥哥一起走,因为冰雹和大雨,只走了三个台。短短两天,我们经历了烈日、冰雹、大雨、晨雾。▲
第一天,明媚的北台“在中台爬坡之前,我们遇到朝台的人,一高一低,忽暗忽明的衣服,让我们四个近视眼胆战心惊,接着——遇到了冰雹。”▲
吉祥寺,那时还能挂单,师傅给我们粽子吃2013年夏天,我终于在东台遇到了六年前的僧人,他走路的样子,少了一份仙气、多了一份沉稳。那年北台外的佛塔,还没人修护,我们得以在“每年的饭桌”吃午饭。而这次,为了照顾新人,我丢失了唯一的登山杖。“到达西台平台后,体力几乎到达极限,从斋堂到顶峰的几十步路,我走走停停。终于登顶,我去寻找去年风雨中停歇过的小寺庙,可惜,由于修葺,我已找不到了。现在的寺庙都异常开阔,再也没有那狭窄的一角。”▲
再也没找到的一角“这段的空气实在鲜美,而我们走的不是很快,路边绿意盎然,耳畔群鸟争鸣,一路走来,倒也没有那么痛苦。到后来,大雾兴起,走在林间,突然想起《傲慢与偏见》里达西晨曦中走来的场景,一辈子不会忘的场景。”▲
“正邪激斗”的中台“到达南台时,可见度只有五米。颤颤巍巍地穿上“摄魂怪”雨衣,走在山顶的大风里,走到我以前和伙伴停留的小亭台,拿出堆雪,呜呜吹起曲子,几不成调。”▲
朝台古道,南台2014年,北京站限行,我们差点没挤上火车,这点出行的小插曲,为我们此行拉开了戏剧般的序曲;因为到站了没人提醒,差点下不了火车;再然后,亲戚忽然驾到,当然也因祸得福、躲过了两次冰雹。▲
到达金阁寺前的俯拍“冒着大雨往佛母洞下撤,雷声阵阵。走到半山腰,天又骤晴。我们终于吃到了最美味的方便面。菩萨保佑,吴大哥在北台捡到的气罐,居然煮了整整五袋方便面。伴着云雾缭绕,端着热气腾腾的泡面,想想两天来的路程,感到充实而幸福。从南台到佛母洞,再到山下,我们仿佛从云顶走进凡间。”▲
南台顶的“佛光”▲
南台脚下的草甸2015年的大五,唯一的一次没去成西台。也因此,看到了狮子窝的夕阳。▲
狮子窝的日落“第一次被雨淋得衣服全湿透,冲锋衣、羽绒服、速干衣全湿了;第一次被七级大风差点刮走,走不成直线;第一次把所有队友都走丢了;第一次淋雨到登山鞋都进水,脚、袜子、雨水,融在一起……”▲
遍地“泥河”今年7月,我选择放弃东台,也第一次去了古南台。走在路上,我们邂逅一些有缘人,彼此意气相投、顿时引为知己,可出山后,保持联系的,又有几人?▲
金阁寺一角“来古南台的人很少,全程也没遇上第四个人。我们三个人,拖着疲惫的双腿和酸痛的脚底板,挪、挪、挪。看到人,牛会发出哞哞声。转头看远处的白色的羊肠小道,仿佛俯视人间。”▲
早上5:24的太阳一年又一年,总会在狮子窝遇到对朝台不解的游客。他们说,同样的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风景,为什么你会一走再走?这些年来,我也不断问着自己。知道习惯养成的不易,却在而立之年不断自我推翻。有时,我过于执念;有时,我是想来就来。每年的我都是无比坚定。而随着大五的不断翻新,连变化最小我最爱的西台都新建了红色楼宇,再加上我惦念的老师傅已不见三年。明年,我是否还会再来?=下期见=第一张图来自网络,其余均来自我的相册你走不到的地方,我呈现给你回复关键词:星空、月亮、极光、不丹、公路、雨林、喀纳斯、梦想、雨崩、国家、雕塑、海豚、动物、清真寺、帐篷、航拍、加拿大、企鹅、摄影、长白山、非洲、园林、水果、东江、蘑菇、国庆、火车、爱疯、风、黑竹沟、66号公路、白神山地、极北、狼、樱花、汗血、尼泊尔、萤火虫、稻城亚丁、双廊、哈士奇、西藏、胡杨林、探险家、必应、抹香鲸、春、北极,可以查看往期世界绝景^_^
当前位置: >>
五台山普通人该拜哪些佛?
时间: 08:53-来源:未知-点击:次
在五台山寺庙内有很多佛菩萨,五台山普通人该拜哪些佛?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但如时间不允许,便只需在大雄宝殿上香跪拜即可。同时,也可以找几个与自己有缘并具有代表性的佛菩萨去礼拜,礼拜久了自然会有感应,就如同你接听超短波收音机,听久了,总会有对正你所想收听之频道的时候,所以只要虔诚礼佛,必会有非常奇妙的效果。
一般,人们所礼拜的,除了前面提过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外,便是礼拜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的佛菩萨,如:
那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此佛是佛教的教主,没有他,人们就无佛可信,也就无法可修了。其实,拜佛像的因缘也是由释迦牟尼佛而来的:佛陀灭度后,后世不见报身真佛,便以旃檀香塑造了佛像,视同真佛一样的供养,满足了后世忆念追思佛之需。《圆觉经》说:&若复灭后,施设形象,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以佛像做礼拜、供养、观想。经云:&礼佛一拜,灭罪恒沙河。&印光大师也说&佛法从恭敬中得来,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所以后人在每一拜时,心里都要观想佛祖,祈祷他举右手摩我的头顶,我的头顶上,就会有清凉如冰的感觉(不管有没有,一定要专心的作此观想。)因为佛学本来就是&万法唯心&之学,你只要不断的常作此想,自会有无穷的功德和妙处。
拜下时,观想:佛放白光照我,光中有无数菩萨,我在佛前礼佛,我身后也有很多众生在和我一齐礼佛。起来时则合掌默念:&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如此三念三拜。
那摩消灾延寿药师佛
此为俗称,实际应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佛本是大医王,曾发十二大愿拯救众生病源,治无名痼疾。人生难免有身心不适或病痛,佛弟子和善男信女们,如健康欠佳,有病疼痛求拜时,应看清药师如来的造型是哪一种,如是右手结吉祥手印,左手托塔的,你拜下时,应观想佛无名指
上可放出明亮的小火珠,入我头
顶,并一直深入到心中莲花上;如
是结药师印相的,则观想佛在举
右手摩我头顶;如是持摩尼珠的,
就观想佛在以珠触我头顶。无论
是哪一种,触或摩时,均应观想有
清凉之感,心中也应默念:&为求
消灾延寿,债障远离,身心俱健皈
那摩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并三称三拜。
这是每个佛弟子都要崇仰的主尊。拜下时,应观想阿弥陀佛左手宝钵朝我倾斜,钵中流出白色透明如胶质般的不死甘露,像瀑布似的,一直下注到我的头顶,并直人心脏,进入全身每一个细胞中,~-LH#,我头顶也有清凉的感觉,身体也因此而变得轻快舒畅;佛的右手也随之举起摩我的头,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生皈命礼。&
那摩文殊师利
在大乘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的修行果位,是娑婆世界中最有智慧的菩萨。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文殊为&妙&意,师利为&首&、&德&、&吉&等意,故亦译为&妙德&、tt妙首&、&妙吉祥&。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地位很高,是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通常作为释迦佛的左胁侍,专司智德,与司理德的右胁侍普贤并列在佛的两旁。五
台山作为其道场,塑像多近于
早期文殊画像有的唇上
画有蝌蚪形小胡子,宋以后小
胡子不见了,多呈面容秀丽,
胸部丰满,俨然美妇形象。自
古就颇受世人崇信,更是文人
学士的崇拜之圣佛,连外道都
在供奉。礼拜时,观想:空中
地面,我的四周,都遍布着文
殊菩萨的智慧灵光在加持我,
同时心里默念:&为求忏悔罪
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称三
拜,求得大智慧。
那摩观世音菩萨
菩萨是与娑婆世界最有缘的菩
萨之一,连外道都在供奉,因
为观音菩萨能解除世间一切苦恼,昕以中国素有&家家观世音,户
户阿弥陀&之说。在礼拜时,应观想:
观音菩萨宝瓶中之甘露,喷洒在我
的头顶和全身,清凉舒适,并即时默
念:&为求忏悔罪业,灾障远离,病
苦消失,福寿增长,一切顺遂皈命
礼。&三拜三念。
那摩大势至菩萨
隋炀帝曾赞
之为:&踵武观音,连衡大势&菩萨。
无量寿经也说其:&以智慧光,普照
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外
教也认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可成道。礼拜时,应观想菩萨赐下大粉红色莲花一朵,我即拜伏于莲花之中,这莲花就是我将来往生时所乘用并成道的宝座,同时菩萨还以净光照我,我在净光中虔诚默念:&为求忏悔罪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念三拜。
那摩清净大海众菩萨
这是说:像海一样广大的清净庄严世界中的很多很多菩萨,我都在礼敬。礼拜时,观想:空中地面,我的四周,都遍布着或站或坐的菩萨,同时均用像电波一样的灵光在加持我,同时心里默念:&为求忏悔罪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称三拜。
普贤、地藏、护法诸天诸菩萨等
均可采用前面的方法去拜念和作观想。佛教是讲&唯心&的,只要你心神虔诚,念想纯一,自然会有奇妙效果,但礼拜时,心中观想默念则要与礼拜诸菩萨时一样。
至于其他拜忏,可随各人意思去观去念(如果是代别人礼拜佛菩萨时,在&观&与&念&时,其主体则不应是自己,而是你所代表的人),总之不能糊涂叩拜,且每一顶礼,均要有所赞美或祈求。
正信佛法,破除迷信
关注清心老师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平台》:
或长按下列图片,点击“识别二维码”
热门信息:
其他信众还在看:
●许愿祈福:这样加持力最强
●99%的人许愿祈福都在迷信
●正信才能受用佛法
❶加持力最强、最殊胜的路线
❷到世界最古老的寺院进香祈福
❸台湾著名高僧海涛法师推荐行程
❹著名居士清心老师亲自领队讲解
❺3天穿越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刹法宝,世界绝有!
❻走经王《华严经》记载,“一万菩萨绕清凉”路线
❼到文殊祖庭礼拜文殊菩萨得大智慧
❽到观音祖庭祈愿平安吉祥
大智慧的人推荐的祈福方法,点击了解详情:
五台山华严菩萨说:这样拜佛毫无用处,点击了解详情:五台山:我不信佛,但我喜欢佛香燃起时被熏陶的那种感觉
五台山:我不信佛,但我喜欢佛香燃起时被熏陶的那种感觉
&         
&&&&凌晨五点半起床,六点半打车赶往太原火车站附近的华苑宾馆附近,一天的辛苦与盲目开始了。这一天,除了诠释“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一经典陈述外,最大的感受是五台山旅游接待设施的不完善和组织的杂乱。一个姓郑的小伙子把我们交给车上的许导,然后就听到许导在电话里不停的埋怨,“为什么又由我带?”原来,这一车人分属好几个导游,有可能还属于不同的旅行社。“我怎么知道有几个团,多少人,哪些人含餐,哪些人不含餐?”好在大巴启动后她很快进入角色,该介绍的都作了介绍,声音也很好听。我就这在悦耳的解说声中昏睡了近三个半小时。
车子停在一块不大的甚至连混凝土都没有的地方。许导告诉我们会有一个导游来接我们,说完就自顾带着她的游客先走了,把我们扔在原地吃车来车往扬起的灰。太阳很大,时间接近中午。过了好一阵才有一个疲惫的胖小伙子过来招呼我们跟他走。没在证件,也没有导游员常见的小旗,只是凭一句不太标准的“小郑的三十三人跟我走”的吆喝,一行人就生怕拉下地跟他钻进一条窄窄的胡同。胡同不算短,两边是杂乱的民居,地面也没有硬化,旅行箱只能提着走。这就是我们要住的民居和用餐的地方,这就是天下闻名的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五A级景区?
到了一家铺开三张饭桌便已显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小店。又是漫长的等待和扯皮。住宿条件太差要求换房甚至退钱,吃团餐还是点菜的纠纷。胖小伙子招架不住,发了一通无名火后走了——他原来是受小郑之托来客串帮忙的。小郑终于出现了,来回地忙,然后又是长时间的等待出餐、吃饭。一行人才开始依然兴致勃勃的五台山之旅。
游览就是逛庙。下午游了三座庙。菩萨顶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康熙到到五台山寻父的下榻地(据说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广化寺是章嘉活佛修行的地方,也是唯一一座供奉睁眼菩萨(常见的菩萨塑像多为闭眼或半开半闭)的寺庙,据说正是因为寺庙里的菩萨睁眼,才使寺庙的主殿在一场大火中幸免于难。殊像寺是文殊菩萨显灵次数最多的地方,有一座来历不凡号称天下第一的大香炉,终年香火不断。据介绍,此寺首创了用油麦面塑文殊菩萨面部的做法,被其他的寺庙广为借鉴,所以庙中所供文殊号称五台山第一尊文殊菩萨塑像。景区在五台山多达一百二十四座之众的寺庙中选择这几座寺庙供游客游览朝拜,大约是这几座寺庙能代表五台山寺庙的地位和特点吧。虽然在我看来,无非是重楼叠殿、古树参天,菩萨慈目、法器威严;无非是善男信女、磕头许愿,香烟缭绕,天上人间;离不开文殊显灵,袪难驱灾;离不开因果报应,积德行善。我不信佛,但我喜欢佛香燃起时被熏陶的那种感觉。而且,佛教都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我对它的价值与取得的成就充满敬意。信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而危险的。而佛教对善的弘扬,众生平等的理念,以及对于意念和意志力的强调,通过修行人皆可以成佛的理念,对人性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贡献可谓巨大。五台山因传入佛教早,香客地位高,文化传承厚、庙宇规模宏大、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并存等因素,尊为国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四大佛教名山又称“金、银、铜、铁”四山,而五台山因地处北方,土地呈黄色,贵为其中“金山”。加上五台山供奉的骑蓝毛狮子的文殊菩萨,文殊是智慧的化身。所谓“乱世拜观音,盛世拜文殊”,恰逢中华盛世,民族复兴,社会崇尚智慧之风日炽,五台山香火越来越旺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行中有一对幸福得看不出多大年纪的老夫妻和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老夫妻来自深圳,已经是第二次来五台山了。在他们眼里,连五台山的狗都显得温和,充满佛性。女大学生来自湖南,毕业不久就已经是一个高尔夫教练了。老夫妻已经皈依,女大学生喜欢背包旅行。真的是一种缘份,晚餐后我们聊佛教,聊旅游,聊幸福,聊社会现象,聊子女教育,很投机。一天旅行下来的不快不知不觉消解了,甚至都没有谁谈及此行的不快。是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的。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尊佛。尊重良知和内心选择,相信苍天有眼,你就有了佛性。即使你身处闹市,六根未净,徒自感叹岁月蹉跎,兴许在别人眼里,你早已是一尊再生的佛了。
阿弥陀佛,五台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字号:
五台山佛教漫谈
中国网 .cn  时间:
五台山座落在山西省东北部,曲折连绵,千姿百态。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雄伟壮丽。“(峰)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或五顶山。巍巍五台顶,海拔均在三千公尺左右,气候严寒。“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古人有诗曰:“五月行踪人大孚(寺),万松如剪雪平铺”。故又称清凉山,或清凉五台山。
一、五台山佛寺创建略述
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关于五台山佛寺的创建,自唐代以来,传说颇多。“东汉说”和“北魏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明万历时,五台山狮子窝寺的镇澄,认为五台山佛寺的创建,始于东汉明帝邀请摄摩腾来华传播佛法之际,亦即一般认为中国有佛教之初。他在其编撰的《清凉志》中说:“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阿育王,此云无忧天竺铁轮王也,能驱使鬼神,将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藏之,散布阎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额曰大孚灵鹫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出感通传。”镇澄说他的说法乃导源于唐代高僧道宣律师《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简称《感通录》或《感通传》)。由于镇澄的《清凉志》在国内外流传很广,所以,五台山创寺于东汉的说法也广为流行。然而,道宣在《感通录》中却是这样记述的:“(五台山)其山属岱州五台县,备有五台。中台最高,目极千里,山川如掌上。从台东南而下三十里许,有古大孚灵鹫寺,见有东西二道场,佛事备焉。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在这里,道宣只是说大孚灵鹫寺“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并未言及摩腾云云。可见,镇澄的五台山东汉创寺说,乃是一种传说加演义。
唐高宗时释慧祥编撰的《清凉传》,是记述五台山佛教史迹最古老的专著,故又称《古清凉传》。《古清凉传》说:“大孚图寺(即大孚灵鹫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又云:“清凉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帝时,大孚图寺和清凉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时创建的。
唐文宗时,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日本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日本僧人圆仁慈觉大师,在其入五台山求法巡礼的日记中写道:“有清凉寺,今管南台。此五台山,都号清凉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号清凉寺。”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不是大孚灵鹫寺而是清凉寺。这也是对于东汉创建大孚灵鹫寺之说的一个有力否定。
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炎武,对五台山的佛教史实进行过认真的考订。他在《五台山记》中说:“五台在汉为虑掳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又说:“而彼教之人,以为摄摩腾白天竺来,即居是山。不知汉孝明图像之清凉台,在洛阳(白马寺)而不在此(五台山)也。”在这里,顾炎武明确地指出,明释镇澄是将佛教典籍中关于摄摩腾来华后居住的洛阳白马寺清凉台,误当作清凉五台山了。
我们将关于五台山佛寺创建的“东汉说”和“北魏说”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在佛教界长期流传的“东汉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与史实相距甚远,不足为信。而“北魏说”则比较可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的《宗教词典》亦说五台山的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之际,曰:“北魏时即建有佛寺”。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当然,在北魏时期,五台山佛数仍是处于草创阶段。那时,寺庙并不多,规模亦不大。大孚图寺只有“东西二堂”,佛光寺仅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这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北魏都城洛阳“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兴盛景象是无法相比的。据史籍记载,“时魏境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仅有佛堂数间的五台山寺庙,在北魏佛教界显然不占重要地位。
二、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 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 635),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木妻),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 693),名僧菩提流志等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 695),又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 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工峻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挟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项,文殊童子****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存在物,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这样,五台山就成了佛教徒们竞相朝礼的圣地,驰名中外,显赫于世。不言而喻,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名扬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讨《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大)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大)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卒,年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再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多。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且规模十分宏伟,仅以金阁寺的兴建为例略述如下:
金阁寺是由著名高僧不空三藏主持建造的。不空三藏与玄奘三藏、鸠摩罗什齐名,是我国佛经的三大译师之一。译有《金刚顶经》等大乘及密宗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也是我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不空三藏备受朝廷优礼,唐代宗称之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揖”。金阁寺的建筑式样,就是不空三藏参照印度最著名的寺院那兰陀寺设计的。为了建造金阁寺,皇帝、皇亲和百官捐赠了大量金钱,唐代宗甚至下诏命令全国十节度使都要为建造金阁寺慷慨捐助。建造金阁寺的材料和工匠来自全国各地,耗资“计钱巨亿万”。金阁寺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兴工,大历五年( 770)工峻,历时三年,建筑工艺十分精美。寺中壮丽的金阁分上中下三层,高百余尺,“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成之后,不空三藏奉敕住持金阁寺。可惜这样雄伟壮丽的建筑,在唐武宗灭佛时已被摧毁殆尽,早已荡然无存了。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佛教本来是李唐王朝用以维护统治的工具,但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国家徭役征派极端繁重,寺院便成了人们逃避徭役的隐避所。寺院僧侣亦趁均田制破坏之机,兼并土地,驱使奴婢,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为非作歹。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使僧侣地主同封建国家和世俗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唐文宗曾对宰相说;古时三人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中吾民尤困于佛。已有毁禁佛教的意图。武宗继位,发怒说,使我民穷困者乃佛,遂于会昌五年(845)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低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度增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增,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再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竞相朝礼和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又受到了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其中日本僧侣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有许多著名高僧,诸如惠萼、灵仙、圆仁、慧运、圆修、宗睿等等。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慈觉大师在五台山“求法巡礼”时,曾将日本不能论决的天台宗疑难问题三十条,请我国天台宗高僧、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志远法师裁决。日本佛教徒称之为“唐决”。他们不但在五台山求得许多佛教经典,而且还将“五台山土石”当作圣物带回日本。灵仙三藏,是兼通日、汉、梵三种语言文字的日本著名高僧,他在五台山求法巡礼更长达七年之久,从五台山向日本天皇送去许多佛教典籍和法物。唐文宗太和元年( 827),逝于五台山灵境寺。日本不但佛教僧侣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非常崇仰,“上自天皇,下至公卿”,也都“乐于施舍大量黄金,作为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供养费用”。唐武宗会昌四年( 844),日本仁明天皇的桔皇后,还“特派惠萼入唐,把亲手制的绣文袈裟施给那里的僧众,把宝幡及镜奁等具施给五台山。”
总之,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唐代形成的,是借助于李唐王朝强盛的国威,伴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显赫于世的。
三、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的继续发展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后,唐武宗灭佛时,曾遭到严重破坏。五代时,又发生了后周世宗灭佛事件,五台山寺庙“十残八九”,僧侣逃亡殆尽。赵宋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于建隆元年( 960)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了对寺院的废毁。一反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加以适当保护。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正月,下诏“重修五台十寺。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又“特赐内库钱一万贯再加修葺。” 此后,五台山佛教又恢复发展起来。有宋一代,五台山的高僧以太平兴国寺住持真宝最为著名。真宝,代州(今山西代县)人,为五台山僧正司僧正。金兵南下攻宋时,真宝在山中组织僧众习武,协助宋军抗金。钦宗靖康元年(1126),代州失守,金兵攻入五台山,“寺舍尽焚”。真宝率领僧众浴血奋战,后终因众寡悬殊,被金兵所擒。金兵主将使已降金的原代州郡守刘陶劝真宝投降,真宝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怡然受戮”。他的爱国情操深为世人所钦仰。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对佛教非常尊崇。早在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时代,已开始提倡喇嘛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封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喇嘛为“国师”,不久又尊为“帝师”。“帝师”除做佛事外,还为皇帝和皇亲授戒,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地位十分显赫。此后,终元之世,每帝都有名僧为其“帝师”。每个皇帝在党极之前,都要由“帝师”灌顶授戒。由于元朝统治者特别尊崇和提倡佛教,因而五台山佛教在元代再次隆盛起来。
有元一代,国家曾多次征调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五台山大兴土木,营建寺院。提督营建工程的都是元朝的高级官员。据《元史》记载,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闰四月,丙午,为皇太后建佛寺于五台山。以前工部尚书涅只为将作院使,领工部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宗德柔为工部尚书、董其役。以大都、保定、真定、平阳、太原、大同、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十路,应其所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政府再次“发军千五百人修
五台山佛寺”。同年十一月,又“摘军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三年(1310),正月,再次增派卒役,“营五台寺,役工匠千四百人,军三千五百人。”仅上述三次见诸记载的征派,军卒工匠总数就达一万二千九百人之众。监察御史李元礼在给朝廷的上疏中说:“伏见五台创建寺字,土木既兴,工匠夫役,不下数万,附近数路州县,供亿烦重,男女废耕织,百物踊贵,民有不聊生者矣。”
元代在五台山修建的佛寺,著名的有大万圣佑国寺、殊祥寺和大普宁寺等。这些寺庙都是闻名全国的大刹。大万圣佑国寺在规模和等级方面,甚至高于洛阳的白马寺。大万圣佑国寺建成时,“帝师”帕思巴向朝廷推荐洛阳白马寺住持文才(姓杨,字仲华,陇西清水人)为该寺住持。文才谦辞目:“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佑国。”可见当时的佑国寺已经位于白马寺之上了。元成宗加封文才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佑国(寺)主持事。”是“为五台山佑国寺开山第一代主持。”文才著有《华严恳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慧灯集》三卷等,是元代华严宗名僧。其后,又有弘通佛法之弘教大师。弘教大师(),俗姓张,讳慧印,陕西下辩人。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受命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寺住持。至治二年(1322),元英宗朝礼五台山时,敕命统辖五台山合山僧众。元文宗时,“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银印一品”。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殁,年六十七。谥为“弘教大师”。林子青先生说:“大林了性(?一1321),历游诸方讲席,学贤首教,后从文才至五台,备受启迪。当时喇嘛受朝廷尊宠,所有名僧莫不抠衣接足,乞其摩顶,谓之摄受;了性惟长揖不拜。寂后谥曰弘教。” 错将了性当作弘教大师慧印,其定是不同的两个人。
四、明清时期五台山喇嘛教的兴盛和清帝朝山
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代,其突出表现为喇嘛教的兴盛和清朝皇帝频频朝礼五台山。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僧侣,对佛教自然格外尊崇,对名僧大德恩礼尤加,并建立了一整套僧官机构。他改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等僧官。这些僧官的品秩都很高。成祖、宪宗、孝宗、武宗、神宗等都严守祖训,也十分尊崇佛教。为了笼络蒙藏少数民族,又十分推崇喇嘛教。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朱棣派人到西藏迎请噶举派名僧哈立麻喇嘛(本名却贝桑波)到京。次年,封为“万行具足千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哈立麻以“性喜林泉,朝廷之下,恐妨禅业”奏辞。于是,明成祖“乃赐銮舆旌幢伞盖之仪,遣使卫送于五台山大显通寺。”同时,又大兴土木,“命太监杨升重修寺宇,并葺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即现在的五台山大白塔),以饰法王之居。” 卒后,明成祖又敕命为哈立麻在显通寺法堂塑像奉祀,是为五台山有喇嘛教之始。在明代,五台山的僧官称“钦依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寺”,可见当时五台山佛寺已有“番僧寺”和“汉增寺”之分了。这样,以佛教圣地著称的五台山,在明代又发展成为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名山了。这为五台山佛教在清代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有明一代,五台山佛教在皇家的思护下,日益隆盛。憨山德清的例子便可说明之。憨山德清,(),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全椒(今属安徽)人,十九岁时,在金陵栖霞山出家。二十八岁,“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事甚佳,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喜奇秀,默取为号。”从此,便居五台山钻研《华严经》近十年。万历十年(1582),他在五台山显通寺讲论《华严经》,“百日之内,常住上牌一千众”。可见五台山僧侣之众多。当皇太后“遣官于五台”祈求皇储时,德清恰好正准备在显通寺举办“无遮法会”;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遂“将所营道场事宜,一切尽归并于求储一事。”第二年,果然皇子降生。从此,德清倍受皇家恩宠,藉此为五台山佛教界取得了诸如优免田赋等许多特权。熹宗天启三年(1623),卒,年七十八,著述有:《华严法界境》一卷,《楞严通义》十卷、《法华通义》七卷、《观楞侧记》四卷、《肇论略注》三卷。憨山德清与云栖株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高僧”。明万历时,据镇澄编修的《清凉志》记载,五台山“台内佛刹、凡六十四所。台外佛刹,凡三十六所”。寺院林立,颇为繁盛。
清朝建立后,特别尊崇佛教,尤其重视利用喇嘛教来维护对蒙古和西藏的统治。鉴于蒙古和西藏盛行喇嘛教,并十分崇仰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所以,清朝政府便将五台山开放,供其朝礼。从此,蒙藏两族,朝山者络绎不绝。
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帝,非常信佛,甚至还想出家为僧。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帝都曾多次朝拜五台山。他们朝礼五台山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因为游览五台山的最好季节是盛夏六、七月间,而清帝朝山的时间却在冰封雪飘的农历二、三月间。清朝皇帝朝礼五台山,一是满洲与文殊的词音相谐,因而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怀有特殊感情,“澹谒(文殊)金容实为国朝万年丕基之庆。”二是为了“携蒙古藩王同来,从其所欲”,以“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达到“以黄教绥柔蒙古”的目的。
清圣祖玄烨曾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和九月,三十七年三月、四十一年二月、四十九年二月,五度朝礼五台山。每次朝山,都不顾山高路险和气候严寒,“亲礼五顶,各寺拈香。”他首次朝台返京行至五台县石嘴东的山谷时,“忽有虎伏林莽间,亲挽雕弓射之,虎应弦毙,因抚臣请,赐名射虎川。” 后来,遂“ 发帑金三千一百八十两”,在射虎川建寺名“台麓寺”,是为五台山第二大喇嘛寺。回京后,有感于五台山寺庙年久失修,为了便于蒙藏佛教徒朝礼,“命发帑金三千两,重修菩萨顶大文殊院及南台普济寺、东台望海寺、中台演教寺、北台灵应寺、西台法雷寺。”
清高宗弘历,事事效法康熙,更六度朝礼五台山。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他第五次朝山时,其时已年逾古稀。“时适值瑞雪霏霏”,因而赋成《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一首。他在诗****释云:“文殊梵经本称曼殊师利。汉藏经内亦或书之。曼殊对音即满珠,今卫藏呈进丹书,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空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徵亿万年无量福祥也。”可见永保满洲贵族江山万世流传,这是清朝皇帝朝礼五台山的一个重要原因。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其时,乾隆皇帝已经八十高龄,但仍带领蒙古王公第六次朝拜了五台山。
在清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蒙古族中出家男子竟达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前藏喇嘛寺院就有三千余所,喇嘛达三十余万,而百姓则仅止十二万多户。蒙族和藏族佛教徒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的崇仰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云集。”“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者,不绝于道。”据文物记载,光绪时,蒙族莫勒郡王阿那达阿沁尔,一次施舍给五台山善财洞寺的财物,仅白银就有一万两。不少蒙藏佛教徒还以死后然把骨灰埋在五台山为幸。
有清一代,五台山的喇嘛教盛极一时,有名的高僧大都是喇嘛僧。其代表当推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阿旺罗桑曲旦。章嘉呼图克图是喇嘛教中的一个大转世活佛系统。第一世名扎巴悦色,藏族,生于青海互助红崖子张家,由此而得名。原称“张家活佛”,后嫌“张家”太俗,遂改称“章嘉”。每世转世,要由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并须经中央政府予以承认和册封。第二世名阿旺罗桑曲旦,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幼育于寺,乃居第五世****弟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受封为“呼图克图”,“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由于“西藏蒙古诸王尤相崇信,多所归依”,清政府为了“怀柔蒙古”,晚年便受命住锡五台山。章嘉二世通晓汉、藏、满、蒙四种语言文字和梵文,曾以汉、藏、满、蒙四种文体翻译《大藏经》中的咒语。乾隆五十一年卒,年一百四十五岁,清廷为其隆重安葬,“建塔于(五台山)镇海寺”有的论著把镇海寺章嘉二世墓塔,说成是“十五世章嘉活佛塔”,盖误。殊不知章嘉转世活佛“至清末共传六世”。
明代,五台山“番汉僧寺”由同一机构和僧官统辖。到了清代,由于五台山喇嘛教特别兴盛,所以实行分别管理的办法。喇嘛寺称黄庙(黄教庙),由住在菩萨顶的“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统辖。和尚庙则称青庙(青衣僧庙),由设在显通寺的都纲司管理,僧官称“都纲”。雍正时,五台山有规模宏大的黄庙二十六处,“黄衣僧(喇嘛)恒千余人。”嘉庆时,仅菩萨顶就有喇嘛僧五百六十一人。清末,五台山有青庙七十八所,僧侣人数亦在千人左右。
佛教如同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这种被颠倒了的世界,就是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为这种颠倒的世界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核准和理论上的辩护。佛教也是这样。一方面,佛教用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来解释现实世界的不平等和贫富悬殊的原因,使之在耀眼的灵光圈的保护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对于统治阶级自然非常有利,因而受到了历代封建王朝的
尊崇和推广。另一方面,佛教又宣扬,今世忍受各种凌辱和迫害以及饥饿穷苦而不生怨垠,来世即可升入天堂。这样又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以幻想中的幸福,为劳动人民身上戴着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从而使人们在精神上感到慰藉而不愿扔掉它们。所以,佛教对劳动人民亦有很大的迷惑作用。上述两个方面,是佛教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到推崇而广泛流行的原因所在。从北魏到清代的一千多年中,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备受推崇和景仰,其原因亦在于此。另外,五台山佛教的盛衰,还与封建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正如唐代名僧玄奘所说;“正法隆替,随君上所抑扬。”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扶植。而封建王朝是否大力支持,则又取决于维护其统治的政治需要。所以,五合山佛教始终是在封建政治的巨大影响下发展和变迁的。
文章来源: 五台山旅游网
责任编辑: 悠悠
  |  法律顾问:  | 
|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附近短租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