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池军事中城池的布局有哪些要求

城大体相似。小城是贵族和官僚的住所,大城则是一般居民区。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郡城的北部。依据考古发掘可知,今环城乡小北关村附近为汉代铸钱作坊,汉代的冶铁作坊位于今天的汉治村周围,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汉代冶铁作坊的南侧,为汉代的制陶区。手工业作坊聚集的汉代宛城东北隅,同时也是汉代宛城人口的密集区,汉代宛城的商业区,也一定距此不远。① (8)魏晋南北朝历城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水以东,修筑东城,与秦汉历城县城隔河相望。为顺应历水走向,并受东南山水冲沟的限制,东城为一长方形。所以采用双子城的格局,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座落在历水和泺水之间狭小地带的县城,城垣扩展的空间余地很小,跨河而城也不必要。其次,当时济南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战事频繁,双子城的格局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在战斗中可以相互呼应,彼此支援。《水经注》记载,北魏济南郡城外还有郭。公元468年,魏将慕容白曜围攻济南城,过了一年才攻下东郭②,可见郭也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程,但限于史料,城和郭的结合关系已不得而知。根据“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原则,两座子城内应以官衙和驻军为主,而外郭则是工商业者等平民百姓的居住区。但城区布局的详细情况已无从查考。① (9)魏晋南北朝晋阳城 西晋时,并州刺史刘琨在“府寺焚毁”的旧基上重建州城,周回27里,中有府、市、狱等建筑,也包括了春秋晋阳城的城基。北齐至隋晋阳城中出现了三组内城,即晋阳宫城、大明宫城和仓城。北齐高欢时建造的晋阳宫城,位于晋阳城西北部,周回7里左右,建造的目的是“以处配口”②。晋阳宫城占据高亢之地,是晋阳城中最辉煌的建筑。据记载:晋阳宫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门内景福殿、殿后门曰昭德门,次西昭福门,次西寝殿曰万福殿、殿北曰玄福门,又北曰玄德门,又北即玄武楼。殿西曰西闱门,次西曰威凤门,殿东曰东闱门,又一门昌明门,殿院东少阳院、殿西射殿、次西院太液池亭子,有宣德殿、崇德殿等③。大明宫城位于晋阳城南郭,据记载晋阳宫“南面因大明城”④。大明城周回4里左右,为北齐后帝所建。仓城位于晋阳宫城之西,周回8里,隋开皇年间筑。唐代以前晋阳城在布局上,以晋阳宫城为中心形成政治区域,文献记载,北齐时晋阳宫景福门西边是中书门下省,再西是内侍省,内侍省后是嫔嫱院、内库⑤。仓城建在宫城之西,除了便于控制外,地势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⑥。这一点与隋洛阳含嘉仓位置靠近宫城相同。晋阳城有一个大的外城,内有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等,从城垣布局上看构成一座套城。一般居民散布于外郭城是没有问题的,也有固定的市场,但其分布地点已难确指。① (10)唐代广州城 《唐大和尚东征记》中称“州城三重”,即南城、子城及官城,大约相当于今广州市越秀山以南地区。自珠江岸登陆即为南城,穿过南城区即为子城,再入古越王宫的官衙区即为官城。清海军门位于番、禺二山间,形势险要,门外即为商业区,直至江边。今财政厅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宫殿区。今天的北京路即为唐城主干道,从刺史署直达江边。与此路相交叉的今东西向中山路,也是唐代以前的东西干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西形成蕃坊区,成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蕃坊的范围北到今中山路,南达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人民路(西城之西墙),东达解放路。在蕃坊内可以列出的街名有光塔街等11条。唐设置“岭南市舶司”,管理蕃坊事务。② (11)唐代泉州城 唐代的泉州城位于今泉州市区,为方形,周长仅3里,面积很小,设有四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十字街,以钟楼前的十字路口为中心,政府机关设在钟楼以北地区,即唐“六曹新都堂署”。谯楼故址(北鼓楼)也就是唐代州治的所在。晋江县治位于城的东南部③。工商业区位于十字路口钟楼以南坊内,称东坊、西坊。由于城北地势较高,政府机关设在城北,市场在南,呈前市后朝格局。这是泉州市区内最早兴起的城市,为今天的泉州市奠定了基础。① (12)唐代武昌城 唐代宝历初年修筑的武昌新城,不仅包括了夏口故城所在的整个地域,而且向东、向南有较大扩展,②但城内房屋破乱不堪,街道坎坷不平,城内建筑、城区布局并没有大的改观。州吏将佐的官署和住地,因地势低洼,难免渍涝之患。唐代舒元舆《鄂政记》记载:城内“土势大凹凸,凸者颇险,凹者潴浸,不可久宅息,不可议制度。”后来削凸堙凹,整修街道,扩宽闾巷,疏理沟渠,调整城市平面布局,“南面北向立射侯军容佐,西翼东向立牙门料将院,东翼西向立门佐六椽院”③。城区布局的主体――射侯军容佐、牙门料将院、门佐六椽院等均为军事机构或军事设施,表明唐代的鄂州城(即武昌)主要是一个军事性城市。鄂州当时驻扎军队3万,为避水患,军队移驻武昌城东门外,选择高亢之地,修建营房1500所(合3000间),使东门外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把军营设在城东,是因为武昌城三面环水,惟有向东陆地面积较广,地势也较平坦,既能防潮避水,又提供了充足的营房用地和军训用地。一般平民的住地,布设在城内北区,因为城南、东、西三面均为行政官署,及将佐府第,与平民住地严格区分。由于坊制的严格限制,城内市场深受抑制,当时武昌城的市场位于城南门外的套口附近,宋代的南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武昌城的州署帅府也多以蛇山为依托,既高亢清爽,又能控制制高点。① (13)唐代苏州城 唐代的苏州城水陆交通便利,全城被划分为60坊。唐陆广微《吴地记》详细记载了各坊坊名。其中干将、吴趋、嘉鱼、黄鹂等坊是主要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坊有围墙和坊门,由坊正管理。唐代的苏州东西两市仍在干将坊和平权坊(今大石头巷、乐桥之西一带)。由于人口增多,苏州的街巷日趋密集,“城中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②。这些坊市、河道、街巷交错并行,形成了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城中央的子城仍是郡守衙署所在地,是全城建筑的中心,只是子城四面城墙上新建了门楼,显得格外壮观。唐代苏州城市建设虽然超过了前代,但距子城较远的南北两端仍然是空闲地和农田。唐安史之乱暴发后,苏州城池也毁于战乱。唐末,刺史张搏重修城池,形成“亚”字罗城,南北长12里,东西宽9里。后来,吴越占据苏州,重修苏州城,以砖砌筑。新修的砖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都有濠,不仅保持了“亚”字形的格局,而且使苏州城曲折迂回,水环河绕,固若金汤。③ (14)唐代晋阳城 唐代晋阳城跨汾河而建,由西、东、中三城组成。从军事防御角度看,西、东二城跨河相连,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整体防御能力。从城市总体布设的形式上看,三城呈“ ”形,中城在汾河之上,建有城楼、阁等,所谓“双城汾水流”④,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浑然一体,增加了城市布局上的优美景观。 唐代晋阳三城共有24座城门,但能确指的有西城东北门名大夏门,东南门名延夏门,东有东阳门,北有玄德门,西有西明门,此外西门有一水门,为晋水入城之通道。 唐代晋阳城与当时许多城市一样,城内采用坊市布局。城内各个地域之间界限分明、条块分割,高墙将坊与坊、坊与市之间彼此隔开。以街鼓为号,坊门、城门的开启关闭均有一定时限和规定。城中设有固定的市场,《资治通鉴》记载,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昭义兵大掠晋阳,坊市民自共击之,杀千余人”①,但市场位置已不得而知。 唐代晋阳三城在布局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西城历史悠久,缺少总体规划,城市街巷窄小,难于分辨方向。据记载,北周军队攻晋阳,入东门,周武帝“崎岖仅得出”②。西城是唐代晋阳城的主体,政府衙门机构主要集中于此,如河东都虞侯、并州长史等衙门,也是晋阳县治所在地。晋阳宫居城西北,唐代称“宫城”,仍是北都的政治中心。《资治通鉴》记载,李渊曾诏人密谋起兵,“使世民伏兵于晋阳宫城之外”,起兵后命齐王元吉“留守晋阳宫,后事悉以委之”③。东城是太原县治所,中城是联结西、东二城的纽带,也称连城,即“跨水连牒”。中城跨汾河之上,由楼、阁、桥梁组成,水从中城流过,仿佛“吴阊”。中城直接沟通西、东二城的“巷市”、外郭,将隔河二城连结在一起,实际上是一座以桥梁为主的过渡城市。 (15)唐代扬州城 唐代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有“扬一益二”之称。蜀冈上的小城称为“子城”或“街城”,在蜀冈下修建了商业大城,称为“罗城”。 子城仍沿用隋江都宫城,为军政机关所在地。城为曲尺形,环以深濠。衙署多设在城的中部,今子城遗址中心偏北处有一方形遗址,相传为唐帅牙所在,也是隋以前的官署旧址。街道多为东西、南北向,今遗址内的测字街村,正好是十字街的音转。今天东西向大道两端仍称东华门、西华门。 罗城为一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3.12千米,南北4.2千米。以运河和街道为框架,使罗城的平面布局井然有序。《梦溪补笔谈》记载的城内主要运河有南北向的两条和东西向的一条。纵贯南北的两条运河,据考证一条直对衙城南门、偏于宋大城之西,宽约30米,即官河;一条直对衙城东濠,纵贯宋大城南、北两门,宽约15米;东西向的一条紧邻蜀冈与古邗沟交汇东去,这三条运河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罗城有南北大街6条,东西大街14条,主要大街贯通城们,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①今已探出罗城南门3座,西门2座,东门1座,北门1座。街道与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河道相平行,形成水陆并行的交通体系。 这种水陆交通网络把罗城分割成许多坊里。今天,仅从出土的唐人墓志来看,扬州的里坊分别由江都、江阳、扬子三县管辖。同时由于商业的发展,已突破城墙的限制。在城区,江阳尽有城内官河以东坊里,如端芝里、布改坊、崇儒坊、仁凤坊、延喜坊、文教坊、庆年坊、通化坊、孝儒坊、瑞改里、集贤里、来风里、太平坊、会义坊等;江都县尽有城内官河以西的坊里,如赞美里、会通坊、通润坊、安邑里、崇义坊、怀德坊等。城郊的坊里主要设置在古运河沿线和驿道近旁繁华地区。罗城东郊运河南岸有属于江都县的弦歌坊、道化坊、临湾坊,北岸有属于江都县的章台乡和归义乡;罗城西郊,有属于江都县的来凤坊,属于扬子县的凤亭坊等。 唐代扬州的市场开始沿街布设,并且和里坊相连,有“十里长街市井连”之称。当时最繁华的是罗城的两条10里长街。一条东西走向,自禅智寺(城东墙北段外)月明桥抵西水门一带,长约4.4千米;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即指此街。另一条是与官河平行的商业街,起于罗城北壁,一直到南门,长约4.2千米。贞元时,侨寄衣冠工商业者在此侵衢造屋,行旅为之拥弊①。与此同时,扬州的市场也扩展到郊外,尤以运河沿线最为繁华。② (16)唐宋济南城 唐为齐州,宋称济南府。唐元和十五年改筑的齐州城,城内保留了秦汉历城县城,称为“子城”③,城市形态也由原来的“双子城”演变成“母子城”。沿袭以前的布局,州、府衙门在原来东城的范围内。当时的大明湖称“西湖”,就是相对州、府衙署的位置而言的。大明湖的形成深刻影响了城区布局,使之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 由于大明湖为城内之湖的独特魅力,城市园林建设和分布的重心由近郊转移到城内。特别是北宋曾巩在济南做官时,致力于开发济南的风景区,使济南的城市园林别具一格。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齐州城内出现商业市场。唐宋以前济南城内有无市场不得而知。到北宋,济南城内市场已相当繁华。但限于史料缺乏,我们不能指明市场的具体位置,有可能是店铺沿街布设形成街市。① (17)宋代广州三城 宋灭南汉时只有唐子城一座,后来不仅维修这座子城,还修建了东、西两城,这座子城被称为“中城”,这就是宋代的广州三城。 宋中城比唐子城大,沿袭南汉兴王府修筑,并把南汉时凿平的番、禺二山包入城内。其范围大致北到中山纪念堂,西界西湖,东界文溪正流,南抵珠江岸边,为南北向的不规则形。中城内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衙署区和商业区。北部为历代官衙所在,包括越王宫、南海郡和广州府治均设在这里,以今省财政厅为中心。具体说来就是今惠爱街(中山四路)以北地区。南部为商业区,以双门底为中心,直到西湖路附近。珠江沿岸即大市所在,也就是沿江商业区,包括河边码头,位于今惠福路一带。 宋东城即古越城遗址。东城的范围较小,紧附于中城之东,其东界至于番禺县学,即今农民讲习所西侧。因中城无郭而修东城,主要为官舍区。东城以番禺县署为中心,形成“丁”字形干道,东西干道直通中城,署前南北干道即德政街,向南直达城外。 由于中城以西形成繁华的商业区,故修西城。西城西界与今西濠相当,东界与西湖相当,北界与天濠街相当,南界与玉带濠相当。也就是说,西城大于中城,较之中城,其北界、南界均向外展出。周长6千米多,与文献记载的13里大体相符。西城为商业区,交通方便。街道格局与中、东城不同,呈方格状,以东西向的大市街与中城贯通。西城内蕃汉杂居,蕃商中以蒲姓巨商最为富贵,其中部有蒲宜人巷就是证明。该巷附近还有蕃巷等街巷。蕃商居室豪华也是西城的一大特色。 南宋时沿珠江一带又形成新的商业区,故筑南城,亦称雁翅城。南城紧附宋三城之南,为明代的广州新城奠定了基础,由高第街到卖麻街大致都属于它的范围。见于记载的有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卖麻街、东横街、西横街、状元街(通泰坊)等①。 (18)宋代泉州城 北宋时泉州城南一带已形成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建有清净寺,接近码头和仓库区。南门内a_坊,连同唐代市场,“贾肆皆聚于此”②,十分热闹。蕃坊之南聚宝街一带也是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关在子城(即唐城)北部一带,“州治在双门正北”,双门即城中部偏东处的十字路门,因有东、西二门,故名。其他官衙也设在州治附近,府治在州治东,晋江县在府治西,市舶司在府治南,节度推官厅、录事参军厅在州治西等等。由于商业发展,人口增多,北宋在子城外修筑罗城,南宋又在罗城南加筑翼城,市区不断沿晋江向南伸延,城周30里,80余坊,人口50万。③ (19)宋代扬州三城
宋扬州三城主要指南宋的堡砦城(后改为宝v城)、夹城和宋大城。堡砦城在蜀冈之上,宋大城位于蜀冈下的平原地带,二者相距1千米左右。冈下的夹城以长桥把二者联系起来,形成两头大、中间细似蜂腰的平面格局,故称为“蜂腰城”。北宋时,由于江岸南移,冈下平原广阔,城池重心已完全移到蜀冈之下。宋室南渡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先后在蜀冈上筑堡砦城和宝v城。并筑夹城联结冈上、冈下二城。后来李庭芝为控制平山堂这一制高点,又筑大城包平山堂于城内。 蜀冈上的宝v城是截唐子城西部改筑而成的略成正方形的城池。它的四周围有宽达100米的深濠,城垣也十分坚固。根据考古资料和《宋三城图》,设有五座城门和一座水门。城内有三条主干道,一条东西向和一条南北向道路仍沿用唐代道路。北城一条东西向的街道是新辟的道路。城内多为营寨,居民和工商业很少。 平山堂城在宝v城西门南缘外,平面略呈圆形。从《宋三城图》可知,它有高墙和深濠各两重,外有月河围绕,城墙上有敌台。城内除营寨、仓库等设施外,还有一些居民区和工商业区。 夹城在宝v城正南150米,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城。南北长约2里,东西约55米,四周有100米宽的深濠。城内与城门相连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道,南北两门有长桥与冈上城池及宋大城相通。 宋大城本名州城,位于夹城之南。平面形状为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方形。北以柴河(今漕河)为界濠,东、西两面又以运河为城濠,城墙砌以青砖,十分坚固,共有城门7座。从图中还可见城内有连接东西和南北四门的两条干道,相交于开明桥东,把城区分成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部分。市河连接南北水门,与南北街道平行,纵贯西城。同时四个区域中心又有十字街交叉,并与不规则的街巷相通,形成扬州城内街巷曲折、密集的特点。城内西北区,主要为州衙等官署所在地,西北角还有许多军寨,如水军寨、装发营等,这与当地地势较高、便于防守有密切关系;西南区主要为文化教育机关,有教授厅、密儒坊、城隍庙等,沿城墙及市河附近为营寨、仓库所在地;东北区沿东西、南北大街分布着众多的酒楼、坊、市,为繁华的居民区和工商区;东南区中沿两条主干道也是繁华的工商、居民区。 宋代扬州城的功能分区十分明显,蜀冈上的城池只是军事堡垒,而大城的西北部为官衙所在,西南部则为文教、寺庙等,而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则沿东西、南北大街布设,已完全成为开放式的城市。①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也同运河东移有密切关系。 (20)宋代平江城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的制图六体,是我国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为我们研究宋代平江城的布局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宋平江城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的驻地。从宋刻《平江图》来看,平江城有大城和子城。大城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大修后的面貌,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周长约16千米,面积约15.75平方千米。城垣高二丈四尺,厚三丈五尺,因袭五代吴越城规模。宋平江城共开5门,门上有楼。东门为娄门、葑门,北门为齐门,南门为盘门,西门为阊门,其中盘门设有瓮城。城西南的胥门因废弃改建为姑苏台。城墙四周还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墙外就是宽阔的护城河。另外,还有各城门旁的水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周长约6千米。子城城墙与大城城墙平行,墙身里外,雉堞全用砖砌,南对平桥,北望阎桥,东临贤至桥,西近金母桥。子城的布局沿袭了唐代建制,分大厅、住宅、公干和郡囿四个部分。宅堂后是大花园及绍兴十四年(1144年)王映重建的“齐云楼”,左右侧是府军政机构及库房、作坊、校场等。 平江城内道路为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纵贯的直街7条,西城4条,东城3条。其中以比较居中、靠近子城的第四直街(今人民路)最为繁华,是全城的干道。第四直街北起香花桥,南对报恩寺。此街乐桥东西有东市和西市。乐桥以南至饮马桥之间有市楼5处①。饮马桥南是沧浪亭、韩园和府学。第四直街,从北到南,有许多“河桥、塔、坊、楼、庙宇、商店和园林建筑物,左右前后,错落布置,变化多端,组成立体轮廓极为丰富的城市街景”②。以第四直街为枢轴,向东西两侧延伸,则直街的繁华程度递减。如第五直街(今临顿路)兴起较晚,北端的临顿桥一带,晚唐时“旷若郊野”③。第七直街(今谷仓街)已临护城河,是军营所在。城内横巷多濒河修建。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居民区,称作“坊”,宋时有坊60①。北宋时期,坊制衰落,许多坊名逐渐被巷名所取代。从平江图碑看来,大多数坊都横跨大街,显然是一个地区的名称而已②。横巷既然是居民住宅集中区,因此也形成一些商业性大街。但这些商业性的横巷,因缺乏支巷,其吸引范围远不及南北向的直街广,大部分后来终于衰落下去,转变为居住区,如乐桥、绣锦坊等。只有个别的几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旧繁荣。如观前街、干将坊的东市,铁瓶巷的西市。 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宋时苏州城内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聚居地,交通便利的地点则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从《平江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行”往往座落在横巷中,如和平坊(今西美巷)的半行等③。 苏州城内的南北两隅,历来比较空旷。从宋《平江图》来看,在第一横街以北,除齐门大道两侧外,没有什么建筑物。城南第四直街南段,名园相望,人烟比较稀少。④特别是在指导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布局方面
时间: 20:25:1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姓名:曾忠忠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国古城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朝代的城市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其中有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天的城市规划有借鉴的价值。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对指导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对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以及弥补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学科缺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在存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以及建筑学领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案城市形态的研究;类型、区域和断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行的综合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偏重于城市历史的研究,而对于古代的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缺乏研究。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是环境选择的学问,有着生态、气候方面的合理内涵,特别是在指导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布局方面。以风水思想指导的城市选址,有朴素的辩证法与和谐的自然观。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强调坐北朝南的方位主要原因在于对阳光的接纳;负阴抱阳则是出于局地气候的趋利避害。为了深入分析古代城市选址的气候合理性,本文采用训诂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古人在选择城址之时最先地考虑因素之一便是城市的日照、通风等气候特征,辩别其对城市以后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所谓背山面水也正是从城市的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出发,逐步升华《周礼》中的尊卑等级、礼治秩序等特征。后来西周的礼制规划思想被突破,古代的城市规划在根据气候、地形等对方位朝向等作了变通处理。对于古代城市水系的气候适应性考证,本文详细分析了天然河道与人工河渠结合而成的北魏邺城、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等案例,也研究了由人工开凿而成苏州城图的水系等案例,并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水系对于城市气候的积极作用。为了研究古代城市布局的气候适应性,作者研究了大量案例,通过分析可以发&&&&&&&&I&&&&&&&&&&&&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现早期的城市规划显然考虑了城市的主导风向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且许多古代城市的城市要素都具有气候适应性。本文最后对风水学说的气候合理性、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选址和城市水系以及城市布局进行总结。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系统整理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形态。&&&&&&&&关键词:气候适应性中国古代城市形态&&&&&&&&选址城市水系&&&&&&&&城市布局&&&&&&&&II&&&&&&&&&&&&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AncientChinesecitieshaveahistoryofthousandsofyears.Differenthistoricaldynastiesrecordeddifferenturbanplanningphilosophy.Manyoftheseancientpracticesonurbanplanninganddesigncanbeusedforreferencearebytodaysurbanplanning.AstudyoftheclimateadaptabilityofancientChineseurbanformistheoreticallysignificant.Ithelpstoguidethemoderncitydesign,tocreateandbuildamoderncit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toinheritandcarryforwardthelocaltraditionalculture.Moreover,suchasstudycanmakeupforlackofacknowledgeinancientcityconstructionhistory.ThecurrentresearchesinancientChineseurbanformmainlyfocusonhistoricalgeography,archeologyandarchitecture.MorphologyofancientChinesecities,consideringtheobject,canbedividedintothreelevels:aresearchintheindividualcaresearchintype,regionandurbanformindifferacomprehensivestudyofAncientChineseurbanmorphologyfromamacroperspective.Mostscholarslayparticularstressoncityhistorywhilelackresearchinclimateadaptationofancienturbanform.FengShuiistheancientChinesetheoryonenvironmentselection.Itisreasonablebothinecologicalandclimaticpointofview,especiallywhenitisappliedinsiteselectionandlayoutdesign.AnurbansiteselectionguidedbyFengShuiisofsimpledialecticviewandharmoniousconceptofnature.Throughinvestigationandstudy,theauthorthinksthemainreasonfortheemphasisonridingnorthtosouthistotakeinmoresunshineand‘NegativeYinembraceYang’istoavoidthelocalclimate’sevilsandusingitsbenefits.Foranin-depthanalysisoftheclimaterationalityofancientcitysite,thisauthorappliedglossmethodandotherresearchmethodstoinvestigateandanalyzeagreatdealofhistorydocuments.Whentheybegantoselectacitysite,onepriorconsiderationisclimatefeatures,suchassunshine,ventilation,tofigureouttheirinfluenceonthecity’slaterdevelopment.‘Frontingwaterandwithhillsontheback’isoriginallyaboutcitysclimateadaptability,whichisgraduallysublimedtothesocialhierarchy,ReijiorderandotherfeaturesinZhouLi.Later,theriteoftheWesternZhouDynastywasbrokenandtheorientationismoreflexibleinaccordancewithclimateandtopography.&&&&&&&&III&&&&&&&&&&&&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sfortheresearchinancientcitywatersystemforclimateadaptability,thepaperpreciselyanalyzesthenaturalandartificialriverchannelcombinationintheNorthernWeiYeCity,SuiandTangChanganandLuoyangCity.ItalsoincludessomeothercasestudiessuchastheexcavatedwatersysteminSuzhou.Itanalyzesthepositiverolethatwatersystemplayedinurbanclimateadaption.Inordertostudytheclimateadaptabilityoflayoutoftheancientcity,theauthorexaminedalargenumberofcasesanddetectedthattheearlyurbanplannersclearlytookthedominantwinddirectionintoconsiderationwhentheydesignedthecitylayout.Andelementsofmanyancientcitieshaveurbanclimateadaptability.Thepaperendedwithaconclusionontheclimaterationalityoffengshuitheoryaswellassiteselection,urbanwatersystemandcitylayoutbasedonclimateadaptability.IttriestosystemizeancientChineseurbanformbasedonclimateadaptabilitynfromanewperspective.&&&&&&&&Keywords:ClimateadaptabilityUrbanwatersystemCitylayout&&&&&&&&AncientChineseurbanform&&&&&&&&Siteselection&&&&&&&&IV&&&&&&&&&&&&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文中除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1.1引子&&&&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集中发展的产物12。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建设的城市,从都城到一般州府县郡,有数千座。我国古人对古代城市规划有很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作出了很大贡献。例如,墨子对筑城有一套理论,管仲对筑城也有自己的理论,隋朝长安城的设计者宇文恺、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等人对城市建设与规划都有独到的见解。我国古代的城市,建城时间最早,形状又十分完整的,首推史前龙山文化藤花落古城遗址,这应当说是我国古代城池建设的一个开端。之后又发现商周时期的郑州商城。到春秋战国之时,各诸侯国分别建造都城,规模都比较大。从各国都城的遗址状况来看,城内规划以及宫殿区、作坊区都很明显,同时也有明确的分区。先人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写成《考工记》一书,其中有一幅王城图。该书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建城资料,成为后来的人们建设城市的蓝本。后人在建城时,对于城池的形状,城门的数量,道路的设计,宫城的安排等以《考工记》的蓝图。后人将《考工记》补入《周礼》之中,使后人建城时遵循《周礼》,这便成为建城的一个原则。从此成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新的转折点。从秦汉到南北朝,时值封建社会初期,在各地建设的许多城市,基本上都以《考工记》中的王城图为依据。此后,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各地所建造城市,仍是以《考工记》中的王城图为蓝本规划建设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建设思想。在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城市,城池庞大,人口密集,城市分区采取里坊制度,建得非常整齐。为了防卫安全,每个街坊都建有坊墙,四面坊门早开晚闭,人们不能随便出入。&&&&&&&&绪&&&&&&&&论&&&&&&&&12&&&&&&&&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从北宋东京城开始,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商店、酒楼、货栈、餐馆以及各种店铺,大街上来往人员很多,街面非常繁华,改变了封闭状态。这种建城风格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在元明清时期,北京城采用大街小巷的布局,大街两边有商店,车马通行。而建在东西巷子里的住宅,使城内居住的人格外安适。如今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同化’现象日益普遍,城市化面临着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譬如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等。面对浩瀚的古代城市建设史料,不禁沉思:古人的建设城市的历史经验是否能对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中国古代的城市形态在整体上具有哪些特点?在面对这些最为基本,但又无法回答或缺乏明确答案的问题时,用“陌生”来形容当前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方面的认识,似乎并不为过。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分析之前,首先简略介绍一下现代城市面临的困境和现状。&&&&&&&&1.2研究背景:现代城市化面临的困境&&&&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十分迅速: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29%,到1980年,增加到39%,而到2000年城市人口比例已达50%。90年代初,16个城市人口过百万;2000年,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已超过400个3。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表的《全球都市化展望2007》报告表明,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约有32.9亿,占全球总人口的49.4%,到2012年,人口总数量将突破70亿大关;到2025年,世界上的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再增加22亿。其中60%的人口(49亿)将分布在城市中。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79.2%,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20.8%4。以中国为例,198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39%,2000年为36.22%,预计到2050&&&&&&&&3蒋敏元,陈继红.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52-53.4汤茂林.发展中国家巨型城市现状、成因、挑战与对策[J].城市规划汇刊.):66-71.&&&&&&&&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将达到71.23%,如表1。城市化对气候影响是城市热岛的出现和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城市气候。&&&&表1.1中国城市化人口状况年份城市人口比例%..5071.2&&&&&&&&1.2.1环境污染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骤增,生产集中破坏了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平衡,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的聚集及规模的扩大,短期内超出城市作为生物有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水平下降,这种状况引起了普遍关注。1.2.2能源匾乏伴随着环境问题及不可再生矿物质的大量开采,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能源短缺的局面。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敲响了能源有限的警钟,世界人口的增多、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加重了能源匾乏的局面。我国建筑能耗正持续快速上升,其所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不断增加,将从目前的28%上升到2020年的35%。发达国家,如英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巳接近50%6。如果仍以现在的速度使用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话,地球资源将在不久的将来消耗殆尽。由此,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最大的热点和挑战。这种挑战尤其在中国表现的由为突出。我们必需寻找和开发可持续的新能源来满足需求的日益增长。1.2.3气候变化伴随着资源有限与环境污染问题,气候也在逐渐变化。历史上,气候状况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反应。约7200年前,农业的出现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从冰河时期向美索布达米亚文明过渡中,气温变化造成许多中间文明的消&&&&5武涌.关于中国建筑节能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R]..China:Chongqing.InternationalConferenceinSustainableDevelopmentonBuildingandEnvironment.set2.WYATTT.changeforgood(keynotespeech)[R].China:Chongqing.InternationalConferenceinSustainableDevelopmentonBuildingandEnvironment.set2.2003一10.&&&&5&&&&&&&&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失,其中包括玛雅文明。公元1000年前的中世纪时期,气候再次变暖,在15到18世纪经历了欧洲冰冻低温时期;19世纪末,随着大量的工业生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地球温度继续升高,并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未来的100年内,预测地球温度将有2一3℃的大幅度上升,每十年温度平均将上升0.2一0.59℃。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无疑将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地球资源的逐渐匾乏,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暴露加强了人们对城市和建筑问题的各种思考,自然环境的逐渐消失引起人们对场所及气候敏感性问题的关注。例如: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Accord)后闭幕。日马尔代夫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举行。各国在承担减排责任上甚至出现“互相观望、争当最后一名”的倾向。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南非举行。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1.2.4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城市热岛强度的年际变化非常相似,具有明显的线性&&&&&&&&4&&&&&&&&&&&&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关系,相关研究表明:房屋竣工面积每增加100万平方米,北京城市的热岛强度增加0.04℃,或当北京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每增加100亿元人民币,北京城市温度要比远郊区高出0.16℃7。&&&&&&&&图1.1&&&&&&&&热岛强度和房屋竣工面积的点聚图&&&&&&&&图片来源:于淑秋,北京城市热岛“尺度”变化与城市发展,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增刊I):P100&&&&&&&&研究表明8,城市不断“摊大饼”一样扩大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热岛现象变严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每年美国为缓解热岛效应要多花费高达100亿美元之巨的能源成本9。热岛效应促使城市用于空调运转的耗能量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又直温室气体排放又直接加速全球变暖,气温进一步上升反过来又加重热岛效应,这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关系。&&&&10研究表明城市形态影响城市气候,且城市气候和城市形态互相关联,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形态可以影响城市气候的最好说明。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7于淑秋等:北京城市热岛“尺度”变化与城市发展,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增刊I):97~1068彭少麟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生态环境):574-5799ROSENFELDAH,ROMMJJ,AKBARIH,etal.Policiestoreduceheatislands:Magnitudesofbenefitsandincentivestoachievethem[A].Proceedingsofthe1996AceeeSummerStudyon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Givoni,1989.Mills,1999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基于城市形态学的城市气候学的研究将促进城市气候学和城市设计的互相关联。Santamouris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能耗的关系,2001年的研究表明城市形态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城市建筑能耗。&&&&&&&&5&&&&&&&&&&&&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群在向城市空间排热的同时,也减小了气流的运动速度,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城市所在区域的风环境及城市边界气流状况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世界人口和城市能耗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热岛效应的日益重视,研究城市气候和城市形态之间联系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得到加强。1.2.5传统城市地域文化的流逝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低层次地照搬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中国本土的优秀城市文化正在丧失,城市“千城一面”,缺乏个性。对此,吴庆洲先生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有两种原因11:“一是由于规划师、建筑师不了解我国城市的过去,也没有结合国情来运用西方的规划理论,只是盲目效仿。即亚洲的“建设者自信不足,不了解却迷信西方文化,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洋建筑,而不珍惜亚洲自己的文化。”二是中国古城营建的哲理、学说和历史经验,尚有待总结,才能给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有关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人员参考运用。”有着良好适应性的传统城市和聚落在由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展示勃勃生机。对于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将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延续“历史传统”,是避免出现城市同化的有效途径。&&&&&&&&1.3课题来源&&&&本论文在李保峰教授主持的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城市与建筑研究中心及陈宏教授主持的建筑·环境研究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基于节能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策略”(项目批准号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为)的资助。&&&&&&&&11吴庆洲主编,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序言:迎接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天,p3,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0,&&&&&&&&6&&&&&&&&&&&&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城市与建筑研究中心已经完成大量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工作,研究尺度逐步从建筑尺度向城市街区尺度和城市地域尺度扩展。陈宇青在《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12的论文中提出了从建筑到城市尺度的生物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王振提出街区尺度的基于城市气候的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13黄媛在《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的论文中研究了中观尺度下的理想城市形态对城市气候条件和建筑仿真能耗的影响。本人课题设定为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形态研究。&&&&&&&&1.4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4.1研究目的本文试图从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古代城市城市形态与城市气候之间的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挖掘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方面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千年来古代城市形态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的优秀精华,探寻一条中国城市发展的本土化道路。1.4.2研究意义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之研究,有理论研究价值和指导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实践意义。从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积极探索适应气候的城市设计对策在创造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同时,也使得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及在弥补古代城市规划史的学科缺失这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5相关研究界定(问题域)&&&&1.5.1城市气候与城市气候学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一&&&&&&&&12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200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13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7&&&&&&&&&&&&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种局地气候14。目前关于城市气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城市气候是指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气候,属于“中观尺度”,即“城市边界层”的气候;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观尺度”和“小尺度”含义模糊,水平和垂直尺度都不十分明确,故用局地气候来表示。本研究中采用第一种定义。城市气候学是以城市气候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气候的现象、机理及改善途径的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人类活动能够施加影响的城市下垫面。城市下垫面的特性是由街道的体系结构和高宽比,建筑物的高度和组合模式,建筑和路面材料的性质等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决定。因此城市形态既是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又是以城市下垫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市气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5.2气候适应性气候适应性指对气候适应的能力和特性。有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气候。基于节能的城市设计方法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在城市尺度量化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对城市能耗(城市气候)的影响。通过对形态指标的设计和控制,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效益。&&&&&&&&1.5.3城市形态(学)城市形态学(urbanmorphology)是一门跨学科课题,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学科,都在各自领域有很多定义、理论假设和研究模型15。城市形&&&&14周淑贞,张超.城市气候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5城市地理学中城市形态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也不只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年第7期)。较早将“城市形态”这一概念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是章生道,他在《城池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G.WilliamSkinner主编,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4页)中,将“城市形态”的概念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李孝聪在《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中正式将“城市形态”纳入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当中,并指出在古代城市地理的研究中,除了应考虑地理因素之外,还应关注当时的礼法制度对城市外貌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塑造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形态处在变革或转型时期,政治制度、礼法与社会观念的变化,总是&&&&&&&&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态学在英文文献中有Urbanmorphology,Urbanfabric,Urbantexture,Urbanform,Urbanconfiguration,Urbangeometry,Urbanlandscape等。城市形态学即为运用形态的方法分析与研究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等形态问题的学科。16本文研究的“城市形态”是基于城市气候的角度进行定义。主要表述为层是的几何形状,形态特征等。研究的基本问题为城市的形式及结构与其气候之间的关系。1.5.4古代城市形态古代城市形态在本文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古代城市活动的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学科”。本文所谈论的古代城形态,为一个狭义范畴的城市形态,主要指城市的可见的、物质的形态,以及由物质形态构建的空间形态。&&&&&&&&1.6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1研究的特色1)理论上沿着中国本土建筑学、考古学、地理学的研究方向,结合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并在几千年的时间轴上比较分析,大胆探索古代城市中的气候适应性因素,深入发掘古代城市设计的传统精华;2)在研究方法上。调查分析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做到论之有据。结合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基于气候适应性的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因而与此前的古代城市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视野和视角;3)充分发挥历史学在文献和空间布局相结合方而的优势,并试图从古代城市发展演替的客观规律,力图突破旧的研究思路的一些盲点,通过分析论证来回答古代&&&&&&&&会在城市形态上留下时代的烙印。除了强调城市物质形态之外,他还强调城市物质形态形成以及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礼法等人文动因。这种研究视角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城市是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中的位置要素除了受到自然地理的制约之外,更主要的是人类文化的凝结,研究城市物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可以说是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在国外,从“城市形态”的视角来研究古代城市的论著较为常见,如莫里斯(A.E.J.Morris)的《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之前》(A.E.J.Morris,HistoryofUrbanForm:BeforetheIndustrialRevolution,PrenticeHall,1996.)、〔美〕凯文·林奇(Lynch,Kevin)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GoodCityFor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虽然现在以“城市形态”为题的论著数量不多,但在实际研究中大量以中国古代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论著都涉及到了“城市形态”的内容。16段进邱国朝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9&&&&&&&&&&&&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城市选址与规划布局中的一些基于气候角度的“为什么”,并将新的研究成果用图的形式直观地表述出来;4)各种可信的古代城市实测平面图中隐含着一些或许尚未被人解读的信息,在图上搞清其分布现状,用今天的城市区位和城市规划理论等分析其分布规律,从图上发现问题,最后给予合理的解释或推测。1.6.2研究章节第一章绪论。概述古代城市建设历史及现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分别对城市气候和城市形态(学)及古代城市形态展开文献调查。第三章风水理论中城市形态与气候关系之考证。挖掘风水学说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合理内核。第四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选址之考证。通过文献调查分析大量的古代城市选址案例,归纳总结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选址的具体措施等。第五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水系之考证。总结古代城市水系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天然河道与人工河渠结合而成的案例,以及由人工开凿而成的案例,并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分析城市水系的积极作用。第六章古代城市布局与城市气候之关系考证。本章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考证古代城市布局、城市结构等古代城市形态。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形态的规划设计思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10&&&&&&&&&&&&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子环境污染能源匮乏气候变化千城一面&&&&&&&&绪论相关理论基础城市形态的相关理论基础古代城市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相关理论基&&&&&&&&风水理论中城市形态与气候关系之考证&&&&&&&&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传统城市选址之考证&&&&&&&&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水系之考证&&&&&&&&古代城市布局与城市气候之关系考证&&&&&&&&风水理论中的气候适应性之考证&&&&&&&&风水理论的产生论&&&&&&&&古代城市选址理论&&&&&&&&选址的气候适应性考证&&&&&&&&案例分析&&&&&&&&古代城市水系理论&&&&&&&&水系的气候适应性考证&&&&&&&&案例分析&&&&&&&&古代城市布局的理论&&&&&&&&案例分析&&&&&&&&古代城市形态之气候适应性归纳&&&&图1.2研究总体框架&&&&&&&&1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6.3研究方法1)训诂法&&&&17&&&&&&&&即分析古典文集,重新创造、重新建构,即使分解它,目的也在&&&&&&&&于重新组合。主要关注历史文献阅读整理调查法和图形溯源法。历史文献调查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城市气候”等方面的史料。运用地图信息是城市规划分析的重要方法。当用在还原城市的历史面貌运用城市地图的表面信息,穷尽所能地从史料的字里行间分析城市历史空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城市地图的形成根源。2)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城市规划、建筑学、形态学、水利学、地理学、水文学、天文学、宗教学、神话学、军事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只有多学科的交叉,多角度的考察,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果,靠近真实的城市历史。3)田野与文献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历史文献相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文献的记载进行印证相结合、广泛的调查考察与深入细致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还可以借鉴西方一些理论和方法,诸如形态学、类型学、人类学、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等。&&&&&&&&1.7小结&&&&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并从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面临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引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对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思路。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框架。&&&&&&&&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17&&&&&&&&1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基础&&&&&&&&关于古代城市形态之间与城市气候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个相关学科均有所涉及。本文献综述主要分三部分进行:(1)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概况,主要关注从城市气候的角度对城市形态的理解。(2)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3)涉及的其它相关学科。&&&&&&&&2.1城市形态学的理论研究基础&&&&2.1.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城市形态学直接起源于古希腊对生物(尤其是人体)形态的研究,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三个基本要素:几何,力和材料。对于城市形态学主要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成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国际上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成果数量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本文将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总结成城市形态学研究树状图。见图2.1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技术的改进,城市形态学的量化研究也逐步深入。Groleau(1995)18研究了三种典型的真实城市形态类型:法国中世纪城市,历史城市中心区和现代街区。并运用形态指标对三种城市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是为了寻找形态学和街区尺度的太阳能效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无法显示不同的方位角的立面面积与太阳能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局限性表明这些形态指标研究城市形态学和城市气候学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需要发展二次形态指标来矫正方向性问题的研究结果。美国宾州大学Golany19(1996)研究城市设计的形态与城市热性能之间的关系。指出每个气候区需要独特的城市形态。基于对地方气候的研究提供合适的城市形态是城市设计者的责任。&&&&&&&&Groleau,D.,Marenne,C.Environmentalspecificitiesoftheurbanbuiltforms,Rebuild-RebuildingtheEuropeanCity-IntegrationofRenewableEnergiesinEstablishedUrbanStructures.Corfou,Greece.1995,JuneandJuly.19URBANDESIGNMORPHOLOGYANDTHERMALPERFORMANCE&&&&&&&&18&&&&&&&&1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2.2不同气候带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群组合,图片来源:根据Golany翻译和绘制&&&&&&&&20&&&&&&&&他建议在不同气候类型下采用合适的城市形态,构件了一个早期的基础研究框架。在中观气候尺度下概括的分析城市形态样式。但是描述性的语言和城市尺度下的城市形态分类显然不够。需要更严谨的量化工作。他就气候对城市形式的影响所作的分析梳理,他通过对六种不同气候特征城市的考察,对他们的气候概况,主要问题以及城市设计的对策和城市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见表。&&&&表2.1根据主要气候分区设计对应的基本的城市形态类型和城市设计对策根据Golany翻译和绘制主要气候区域湿热(赤道地区)气候概况昼间炎热,热量的日变化和季节性温度变化较大,大雨,在高海拔处更舒适雪,风和大暴雪条件,寒冷的夜晚太阳辐射强,主要矛盾过热,高湿适宜的城市形态通风:边缘开放式和分散式,开敞分散型和边缘街道利于通风,分散式高层布局以开放式,开敞端支持通风,建筑高度的多样变化,口利于通风宽阔但有遮阴的开敞空间,阴影,树木种植区设计,绿化遮阳基本城市设计对策被动和主动式供热:开敞和围合式混合,利用建筑或树木遮挡冬季寒风,统一的建筑高度,中等分散的开敞空间,环状和交叉的绿化带紧凑型,遮阳,蒸发降温,保护城混合开敞式和围合式形态紧凑型&&&&&&&&湿冷,(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干热气候&&&&20&&&&&&&&寒冷的冬季,夏季降水量多,多风过度干燥,&&&&&&&&GideonSGolany,Urbandesignmorphologyandthermalperformance.AtmosphericEnvironment30(3),&&&&&&&&15&&&&&&&&&&&&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东和北非)昼夜温度差大,沙尘暴,暴雨,晴朗的天空,碱化,蒸发超过降水量压力重的、不舒适的,干冷的强风沙尘和风暴市免受热浪袭击,迎风向位置在水源附近,峡窄的街道和小巷,混合式建筑高度提供遮阳,小而分散的受保护的开敞空间,周边式和交叉式的绿化带,利用地下空间紧凑和集约,簇团式,保护城市边界,狭窄街道和小巷,统一的城市高度,小而分散受保护的开敞空间,周边和交叉式的混合绿化带,利用地下空间潮湿地区:适度分散形式,开放城市边界,垂直于海岸线的宽敞街道利于通风,分散式高层建筑利于通风,建筑高度的变化,开场的公共开敞空间,树木种植遮阳设计;在干燥地区:面向海洋开敞,面向内陆紧凑,高层与底层建筑混合,小而受保护的分散式城市开敞空间,树木种植遮阳设计。半紧凑型:紧凑和分散型混合,水平的街道和小巷以增加视野,低层建筑,小型分散式公共空间,非阻碍的绿化保护,开发地下空间&&&&&&&&干冷气候(内陆高原)&&&&&&&&极端低温伴随干燥的强风&&&&&&&&紧凑和集约型,簇状式&&&&&&&&滨海地带(沙滩岸线)&&&&&&&&大风和暴风,高湿度,腐蚀性&&&&&&&&高湿,多风&&&&&&&&潮湿地区:适度分散干燥地区:面向内陆紧凑型&&&&&&&&山区(中低斜坡和高斜坡)&&&&&&&&多风,被增强的气流循环,相对湿度高,提供健康温和气候,有吸引力的景观&&&&&&&&多风&&&&&&&&半紧凑型:紧凑和分散型混合&&&&&&&&英国剑桥大学马丁中心(MartinCenter)Steemers(1997)将模型置于风道中,采用小而轻的聚乙烯颗粒来表述实验结果。研究干热气候下基于街区尺度的基本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21荷兰学者E.Koster(1998)运用GIS技术研究图像处理技术在城市形态学的应&&&&&&&&用。Mills(1999)22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基于城市形态学的城市气候学的研究将促进城市气候学和城市设计的互相关联。Santamouris23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能耗的关系,其2001年的研究表明城市形态的改变同时改变了城市建筑能耗。&&&&&&&&E.Koster,Urbanmorphologyandcomputer,Urbanmorphology,1998Mills,G.Urbanclimatologyandurbandesign.Proceedingsofthe15thICBICUC.Sydney,Australia.1999.November8-1223Santamouris,M.,Papanikolaou,N.,Koronakis,I.,Livada,I.andAsimakopoulos,D.Thermalandairflowcharacteristicsinadeeppedestriancanyonunderhotweatherconditions.Atmos.Envir.2001,Vol.33:pp..&&&&22&&&&&&&&21&&&&&&&&16&&&&&&&&&&&&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Brown等人于200124年运用了城市形态类型学和形态参数的方法研究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尺度的问题,并在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研究商做出了贡献。法国巴黎-马拉盖建筑设计学校FrancisMiguet应用SOLENE软件工具对气候环境和城市形式之间关系进行系列研究;悉尼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TrevorLee、DirkSchwede等人进行了整合太阳能利用体系和低能耗住区、环境舒适感的物理过程模拟和建筑能源的有效利用等研究;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可持续建筑环境中心(CSBE,原澳大利亚太阳能建筑研究组织“SOLARCH”发展而来)DeoPrasad、RobertSamuels等人在改善建筑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设计的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大量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N.HWONG、R.PRIYADARSINI等人通过CFD技术模拟改变城市街道和建筑群几何尺度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日本学者HiroykiYoshida和ManabuOmae在2005年采用RS和GIS技术建立东京市Shibuya站2km*2km范围的城市景观模型(ULM),利用城市景观模型来分析街区城市形态,并与社会经济分析关联,研究主要采用单位投影面积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基本参数和建筑密度,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及体积和建筑的平均体积来测量城市街区单位投影面积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基本形态属性,描绘成“散点图”,将居住和商业地块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差异反应在城市形态当中。他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W.Borefijn25研究城市形态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用一系列参数和一个模型来定量表达城市密度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国图卢兹建筑学院的Adolphe(2000)从复杂的真实城市形态出发。在中观层面融入一种多孔的城市结构的刚性的固体骨架26,并研究通过简化的参数设置其宏观特征,用一个简化的空间模型来模拟城市形态的复杂性定义一系列环境特征的参数:密度,皱褶度,孔隙率,曲折度,密实度,毗连度,太阳能准入度和矿化度27。Adolphe&&&&24Brown,G.Z,Dekay,M.W.Sun,windandlight:architecturaldesignstrategies.secondedition.New-York:JohnW200125W.Borefijn,Therelationbetweenurbanformanddensity,Urbanmorphology,2007。26ZwikkerandKosten,194927Adolphe,L.(2001),Asimplifiedmodelofurbanmorphology:applicationtoananalysisoftheenvironmental&&&&&&&&17&&&&&&&&&&&&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实际的复杂城市形态时提出的量化城市形态指标,他认为形态参数可以帮助了解城市形态的环境性能。风,温度,太阳辐射(热和光),和湿度和热岛效应的影响。以色列技术学院建规学院的IsaacG.Capeluto,A.Yezioro,E.Shaviv(2003)针对特拉维夫市中心商业区适应气候的城市设计分析28。研究者期望通过计算机模拟工具“创造”和“修正”城市设计方案,以满足已建居住区和新建商业区的日照和通风需要。Ratti等人在2005开发的digitalelevationmodel(DEM)模型,在平面图形上量化城市形态高度与相关气候指标的关系。PanaO(2008)29理论城市形态从复杂的城市形态中简化提炼简单的城市形态。并发展了城市形态基本参数:街区方位角、建筑高度、建筑长度、建筑宽度、建筑间距X轴方向、和y轴方向。法国CERMA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城市中各种形态要素对城市热环境和建筑能耗的影响。Vinet(2000)和Robitu(2005)开发和发展了城市室外热环境的模型。Bouyer(2009)30研究了城市微气候条件下的建筑仿真能耗。并发展Solene+Fluent研究对室外热环境和建筑能耗计算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了4个小尺度街区的耦合计算和分析。这些研究都致力于寻找和分析哪些重要的城市形态因素在改变城市气候并影响城市建筑能耗。另外还有空间句法和分形城市形态研究也对城市形态的量化提供了重要的贡献。&&&&31希列尔(Bill“空间句法”(spacesyntax)由伦敦大学学院巴利特学院的比尔·&&&&&&&&performanceofcities,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28(2),183-200.28Climaticaspectsinurbandesign—acasestudy,Prof.E.Shaviv,Dr.A.YezioroandDr.IsaacG.CapelutoFacultyofArchitectureandTownPlanningTechnion-IsraelInstituteofTechnology29Pan?o,M.J.O.,Goncalves,H.J.,Ferr?o,PM,(2008)“Optimizationoftheurbanbuildingefficiencypotentialformid-latitudeclimatesusingageneticalgorithmapproach”,RenewableEnergy,33,887-896.30Modélisationetsimulationdesmicroclimatsurbains?tudedel’impactdel’aménagementurbainsurlesconsommationsénergétiquesdesb?timents31空间句法的基本原则是空间分割,将城市空间分割为小尺度空问最基本的三种方法是:凸状、轴线和视区。对于建筑或者比较密集的建筑群体,一般采用轴线法;对于建筑内部房间或者走廊,一般采用凸多边形法,该方法对城市系统研究不适用;第三种分割基于视区,即在大尺度欧氏三维空间,对其中的每一点,相应的视区是由所有从该点可视的点的集合构成,即视区分割法,该方法目前限于理论探索阶段。&&&&&&&&1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Hanson)等人发明,空间句法”以空间拓扑结构描述和可见性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可达性或连通性等特征的量化描述,揭示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机理,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定量探讨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美国学者迈克尔·巴蒂为代表的学者利用ArcView软件系统,将空间句法和GIS相结合32,形成了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的ArcViewGIS的拓展,为城市设计者带来了功能更为强大、使用更为便捷的形态分析工具。城市形态分形研究始于城市边界线与海岸线的类比思考,贝蒂(Batty)和朗利(Longley)将城市边界线与海岸线进行类比,认为城市边界线是分形,并且测出了英国卡的夫市边界的分维数。此后,城市地理学的分形研究日渐兴起,从城市形态到结构,从城市体系到交通网络,提到城市就涉及分形。2003年DeKeersmaecker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分形城市形态33。Frankhauser研究了世界上许多城市形态的分维,其中包括中国北京和台北的城市分维数3435,Batty、Longley、Fotheringham、White、Engelen在城市形态的分形模拟方面进行了研究,Batty等人借助几何测度关系计算分维,考察城市的形态和结构36。近来,2000年,Benguigui等人借助小盒计数法(box-countingmethod)研究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城市形态分维,提出了演化的城市分形概念37。2.1.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较晚,有关城市形态的研究,我国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的欧美等国。解放后,尤其经济改革开放后,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城市形态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3233&&&&&&&&BattyM,DodgeM,JiangB,etal.GISandurbandesign.http://www.casa.ucl.ac.uk/urbandesifinal.pdfDeKeersmaeckerM2L,FrankhauserP,ThomasI.Usingfractaldimensionsforcharacterizingintra2urbandiversity:theexampleofBrussels.GeographicalAnalysis,):310-328.34FrankhauserP.Aspectsfractalsdesstfucturesurbaines.L’EspaceGeographique,~69.35FrankhauserP.LaFractalitdesStructuresUrbaines.Paris:Economica,l994.36BattyM,LongleyPA.FractalCities:AGeometryofFormandFunction.London:AcademicPress,HarcourtBraceCompany,Publishers,1994.37BenguiguiL.Whenandwhereisacityfractal.EnvironmentandPlanningB,-519.&&&&&&&&19&&&&&&&&&&&&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付祥钊(2002)总结了居住区建筑布局的五种基本样式,并通过分析指出,错列式,斜列式和自由式比周边式和行列式要好。陈飞(2010)为了使形态分析更有针对性,在英国学者怀特汉德教授(Jeremy&&&&38Whitehand)的基础上利用层级系统发展了中国传统城市的7大要素组成:城市总&&&&&&&&平面、天际线、街道网络和街道、街区、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和住宅。这7大要素不仅在中国城市里广泛存在,而且在城市形态的研究中经常出现。黄媛(2010)39主要研究了理想模式的城市形态对街区尺度的建筑能耗的影响。并通过实测和数值仿真探索和验证了城市形态和城市气候的关系。国内在研究城市形态学方面国内成绩较为突出的研究团队为:(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和段进教授领导的城市空间研究所一直进行城市形态学的理论研究。借助形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以“城市形态学”为研究核心。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40谷凯于2001定义城市的形态为“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徐小东于2005在其博士论文《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提出城市的生物气候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总结了一套适应不同规模尺度和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和方法。东南大学团队早期侧重于城市形态学的历史学研究,目前逐步将研究转向量化和实测研究,逐步将城市形态学引入绿色城市设计的研究中。&&&&3839&&&&&&&&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建筑学报,-90黄媛,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2010,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武进(1989)的《中国城市形态:类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系统的分析中国的城市形态的演化的历程、&&&&&&&&40&&&&&&&&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城市形态的总体的特征及其构成的规律、空间的分布特征。段进,1999年指出“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从这个显相特征出发,形态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两个重要思路:从局部各种影响元素到复杂整体结果的分析方法;强调事物演&&&&&&&&变过程研究的方法,探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序列关系。&&&&&&&&20&&&&&&&&&&&&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城市与建筑研究中心在李保峰教授的主持下作了建筑和城市尺度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3~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夏热冬冷地区基于气候适应性与节能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6-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基于节能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策略”(),与陈宏教授合作。郑洁(2005)运用流体分析软件(Phoenics)对居住小区的户外空间组合方式和高层建筑对风环境的影响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对居住小区的户外空间组合方式和高层建筑造型手法进行了总结,并基于量化研究试图提出关于适应于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的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设计策略。她的模拟得出“南低北高”组合模式的通风状况明显优于“南高北低”组合模式。陈宇青(2005)在其硕士论文《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从生物气候设计基本的“生物—气候”关系出发,对生物气候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建筑设计中生物气候设计的可行性策略,整理了建筑和城市尺度的生物适应性设计策略。王振博士(2008)&&&&41&&&&&&&&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复杂多变的微气候特征,运用数值&&&&&&&&模拟ENVI-met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街区层峡的几何特征、布局方式、层峡走向、层峡内下垫面物性、绿植、水体、层峡外来风风况、夏冬季节等方面进行微气候因子影响分析,总结了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区层峡内微气候特征,且验证了数值模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取得了积极的分析结果。华中科技大学与法国南特建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黄媛(2010)在导师李保峰教授.陈宏教授及Hergron/Musy教授等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中,初步研究了理想城市形态对城市微气候条件和建筑仿真能耗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余庄教授、张辉、陈丽等将CFD模拟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与城市气候关系,进行大尺度城市地域模式相关研究;&&&&&&&&41&&&&&&&&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2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余庄教授、李鲲博士进行基于遥感与CFD仿真的城市热环境研究:采用RS(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仿真技术等数字化的城市研究手段,探讨城市热环境运行状况,解析城市热岛结构,并在城市规划层面找到相应的热环境改善措施。两种技术相结合进行的城市热环境研究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弥补不足,成为紧密的热环境研究体系。建筑·环境研究中心陈宏教授引进并发展了Coupledsimulationofconvection,radiationandconduction模型(2004),利用CFD耦合技术对小区室外热气候进行分析,并使用SET*评价室外热环境对行人的热舒适性的影响。这个比Solene+Fluent方法更先进,技术也更成熟。(3)华南理工大学孟庆林教授主持的亚热带建筑研究中心主要科研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湿热地区城市气候调节与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亚热带建筑研究所致力于亚热带建筑设计研究,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林其标教授结合建筑设计和热工学从事建筑防热研究多年,孟庆林教授对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室外热环境进行多方面的数值模拟的研究特色鲜明,这些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对本项研究具有参考价值。(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主持的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刘加平团队针对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气候经验进行了定量及定性的研究,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科学化研究中,针对陕南山地气候特点和当地民居基本形态条件,提出了新型夯土生态住宅。主要从建筑尺度出发,对城市街区尺度的城市形态有少量涉及。主要科研成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墓金资助项目《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与技术化研究()()》、《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墓金科普墓金项目《西部生态民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钟珂,亢燕铭等通过实测对街谷大气环境和声环境进行相关研究;赵敬源西安的气象数据对街道在不同街道高宽比及不同绿化形式条件下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2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我国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来表达城市形状,不同城市形状对比研究也较多地采用视觉区分的方法。如城市规划界常采用的总平面“图解式分类法”(邹德慈,2002)。国内外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如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几何学等多方面对城市形态进行了研究,产生了多种城市形态测度方法。鉴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不规则性,运用通常简明可行的几何法很难进行边界形态的定量分析,于是人们选择规则几何图形作为不规则城市空间形态的参照,进行特征点、特征线段或面积的比较,从而产生一系列空间形态的特征数据。综上所述,目前物气候建筑和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的研究多,少见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传统城市(聚落)。研究古代城市形态与城市气候之间的关系处于空白。&&&&&&&&2.2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的理论研究&&&&2.2.1国外相关理论基础海外关于中国城市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仅据史明正著《西文中国城市史论著要目》统计,至2000年11月,以外文撰写的中国城市史有论著200多部(篇)。本文就重要的著作作简单说明。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趣尤为浓厚,因为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和独特风格,在唐代以后曾深深影响了日本的古代城市,日本历史上的平安京、平城京、藤原京等的格局就是模仿唐长安的结果。日本东京大学的波义信教授的研究论文《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详细分析了宋代的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城墙的周长;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的妹尾达彦在《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的都市结构比较》一文中,详细考证了两城高官显贵居住区的分布,以及与此有关的行政、经济机关的位置和功能;&&&&42&&&&&&&&42(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2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平冈武夫43《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广泛的搜罗古代文献和资料中唐代长安、洛阳的地图,研究两个城市源流和异同,探讨古代地图所反映的古都规划布局问题。另外有崛达宪二的《风水思想和中国城市》,三浦国雄、毛纳毅旷《风水与城市形象》等书。森正夫《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日)广田康生《移民和城市》(商务印书馆,2005)。美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也颇有研究。美国的著名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很深入,他出版了对中国古代城市&&&&45有很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其中《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是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44&&&&&&&&古代城市历史研究由综合性研究转向地方性研究过程中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赵冈(1929一)经济制度史视角下的城市发展史研究46。他从经济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西方的城市发展完全不同。第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不待工商业之兴起,所以中国城市兴起很早。第二,相比工商业,政治因素远并不稳定,常常有巨大的波动及变化,所以许多城市的兴衰变化也很大,繁华的大都市转眼化为废墟是屡见不鲜之事。赵冈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城乡对立没有欧洲中世纪那么明显,战国以后井田制度解体,城乡人民可以对流,基本上城乡是打成一片的。PaulWheatley教授的《四方之极》(ThePivotoftheFourQuarters——APreliminaryEnquiryintotheOriginsoftheanclentChineseCity,AldinePublishingCompany,Chicago1971)是企图从梳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人手,探讨其独特的东方思想和特征的巨著。作为一名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要克服语言、文化等诸多障碍,固然说明其精神难能可贵,但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颇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城市文化在世界城市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和巨大吸引力。当&&&&&&&&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施坚雅教授(G.WilliamSkinner,),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斯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施坚雅教授一生致立于人类学、人口学和历史经济区划等研究,著述斗盛,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45施坚雅(G.WilliamSkinner)主编,导言: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6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Ⅳ],90-91.新星出版社,2006.&&&&44&&&&&&&&43&&&&&&&&24&&&&&&&&&&&&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然,从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规划设计思想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一以贯之的研究,是外国学者难以深入的。另外比较著名的研究还有:(德)阿尔弗雷德·申茨著《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意)路易吉·戈佐拉《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澳大利亚)安东篱《说扬州:年的一座中国城市》(中华书局,2007)。总之,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偏重于城市历史的研究,对于古代的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没有涉及。但是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值得本文学习和借鉴。2.2.2国内相关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案城市形态的研究;类型、区域、断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行的综合研究。1)个案城市形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形态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个案城市的研究集中于经济较发达,行政地位高城市47,如西安48、成都49、扬州50等等。&&&&&&&&这些个案城市的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城市城墙所界定的城市外部形态的扩展、唐宋之间坊市的变化,只有少量的个案研究涉及到城市中寺庙、衙署等要素的分布,如关于西安的研究。研究的要素过少,显然难以概括一座城市的形态。此外,在一些论著中,对城市形态的分析,是按照要素进行的,如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要素研究之后,缺乏细致的总体分析和归纳,难以清晰地反映城市形态整体上的变化过程。48宋元明清西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安城墙以及城市外部形态的演变,受制于材料,对宋元时期城市内部结构的研究较为薄弱,如朱永杰《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年)分析了五代至元西安城市外部形态的变化,并通过街道布局、寺庙、衙署等分析了这一时期城市的内部结构,但这方面的论述更接近于史料的总结。西安城市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如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人文地理》1998年第3期),分析了历史上西安外部轮廓的变化过程,以及衙署区和商业活动在城内分布的演变,是对以往观点的总结。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九章“元明清西安城形态与结构演变研究”论述了元代至清代西安城市形态的演变,研究的重点在于城墙所限制的城市外部形态的变化(包括关城),并分析了明代的秦王府和清代的满城、南城,对城内衙署、寺庙、商业活动分布的分析较为简略。这方面最为重要的著作是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作者从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变,以及文教、信仰空间、商贸空间和坊里街巷等方面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做了细致的分析,这种细致的分析在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49如王文才:《成都城坊考》(上中下),分见《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4期和1982年第1期;雷玉华:《唐宋明清时期的成都城垣考》,《四川文物》1998年第1期;黄平:《从清代成都竹枝词看成都满城》,&&&&&&&&47&&&&&&&&25&&&&&&&&&&&&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类型、区域城市形态的研究(1)类型城市形态的研究关于类型城市形态的研究的数量极少,较为重要的研究为李孝聪《唐宋运河&&&&51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2)区域城市形态的研究区域城市形态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52。下面对其中代表性的论著进行简要分析。刘石吉出版的《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研究》为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有关市镇研究的专著。刘石吉以扎实的史料功底、详尽的量化分析、新颖的研究视野,受到海内外学者的瞩目。该书成为20世纪80~90年代明清市镇经济研究日趋繁盛的起点。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主要论述明代各类城市发展的概况,市场的开拓、商业的繁荣,分析了城市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城市的特点、明王朝的抑商政策、城市发展的障碍等相关内容。同时该书指出,在明代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以&&&&《文史杂志》2005年第6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市的城墙、桥梁、河道、集市等内容,但缺乏对成都不同时期城市形态的整体性判断。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该书前半部分描述了清末民初成都的城墙、街道、市场等等与城市有关的内容,由于这种描述是作为后文叙述的铺垫,因此虽然文字不多,涉及的城市形态要素也不算丰富,但却能给我们以这一时期成都城市形态整体性的感受。50王勤金:《从考古发现试论扬州唐城的四至》,《东南文化》1986年第1期;李廷先:《唐代扬州城区的规模》,《唐代扬州史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0页;蒋忠义:《隋唐宋明扬州城的复原与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45页;诸祖煜:《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盛会莲:《唐代坊市制度的发展变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陈彝秋:《唐代扬州城坊乡里考略》,《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赖琼:《历代扬州城市平面布局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李久海:《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总体来看,关于扬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墙约束的城市外部形态的扩展和唐宋之间坊市制的演变,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51该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手段,通过文献资料、现存街道和建筑等复原了运河沿线大量城市唐宋时期的城市形态,总结出这一时期运河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和规律。这种细致深入地分析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的研究中并不多见。除了这篇论文之外,关于运河城市形态的研究论著还有王弢《明清时期南北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等,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并无太多创新,主要认为运河沿线城市中商业活动的选址以及城市形态的扩展受到了运河的影响。52刘石吉《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赵世瑜《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城市史研究13—14合辑,1997)与《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上海的崛起》(城市史研究15—16辑,1998)、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刘风云《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陈庆江:《明代云南政区治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周俊旗《清末华北城市文化的转型与城市成长》(13—14合辑,1997)、2008)、毛曦《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2008)、刘吕红《清代资源型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9)等等。&&&&&&&&26&&&&&&&&&&&&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及发展农业各项措施的颁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市场因此不断扩大,长途大宗贸易不断增多,交通运输业也迅速发展,奠定了城市繁荣的基础;该书为明代城市研究论述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专著。3)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综合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成果斐然53。有关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并不仅仅限于建筑学领域,在历史地理学54、考古学55等领域,且出现了这几个学科的交叉合作56。本文试图将国内有关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基础作归纳和分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目前,中国古代城市的综合研究代表了当前中国古代地方的城市形态的研究的最高水准,下文对当前有关中国古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城池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