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海防建安华侨公墓有中国远征军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吗?

最新播报:
接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家
收集到的缅甸远征军遗骸被编码封存在箱盒内。图片由“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工作组提供
  我们在一个小便间旁厚厚的垃圾填埋池下找到了士兵遗骸。
  上方被垃圾覆盖着,没有棺木,只在遗骸四周用钉子标记出遗骸的长宽高,仅余咫尺,让他的尸骨得以保存。
  虽然这些天我们在垃圾填埋池收殓了数十具遗骸,可每次看着眼前的画面都会忍不住想哭。
  我一点点将遗骸上方的泥土清理开,将夹杂在泥土里的塑料袋和垃圾愤怒地扔到一边。因为环境潮湿、遗骸保存很差,几乎和泥土融为一体,虽然骨头能看出形状、但非常软、一碰就塌。空气中弥漫着小便间散发的异味,额头上的汗珠成排的滚落,顾不上擦,有的滑入眼睛,不疼,但夹着眼泪继续滚落下去,滴到坑里……
  这些遗骸就是上个世纪在缅甸抗击日本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留下的,当初他们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入伍对日作战。
  4月10日,“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墓地遗址正式启动,一期项目周期为2015年4月至12月。
  我不知道是该庆幸当初安葬他们的战友把坑挖得足够深、还是该庆幸垃圾填埋池挖得不够深,从截面就可以看到,只差那么一点点当年他就会尸骨无存……
  我只知道自己很痛心,我们的英烈、为国家付出年轻生命的战士就在垃圾池下填埋。
  70年了,他们何曾安眠?
  一度被遗忘的远征军
  缅甸战场时间跨度从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参战双方总阵亡人数约30万人,这是二战最残酷也是最血腥的丛林战。
  根据史料,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阵亡约为10万人。第一次入缅作战,由于作战失利,牺牲的6万人中,约5万人在撤退途中因自然条件恶劣非战斗死亡,许多将士被草草掩埋,并未修建墓地。
  第二次入缅战役,远征军一路进攻,沿着史迪威公路在缅甸至少修建了15个墓地。
  随着内战爆发、国民党败退台湾,远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公墓成为无主之地。
  在一些历史照片上,还能看到当地华侨组织学生祭扫墓地。但在上世纪50年代,留在缅甸的国民党孤军,曾与缅甸政府作战……包括后来一系列政治、历史的纠葛导致一些缅甸人将怨气撒到远征军墓地上,公墓几乎全部被捣毁。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大多数中国远征军墓地都遭到破坏。此后的数十年间,这一段历史由于政治、历史的隔阂,长期不为人知。
  如今70年过去,原先的远征军墓地有的被改建成居民区、学校、厕所、垃圾填埋池,有的无人管理早已杂草丛生。
  DNA鉴定估计也无能为力
  只有走进遗骸埋葬现场,才知道了什么是唏嘘感叹。
  现场还安葬有被火化后用帆布包裹的骨灰,骨灰中有很多没有完全火化的遗骸,我们将大块的残骸都拾了起来,剩下的骨灰也都一同装入密封袋中。
  在骨灰里我们找到了牙齿,我当时很庆幸“找到牙齿就可以送去做DNA鉴定了”,可考古专家和DNA鉴定专家的话却把我打入冰谷,“在高温下,DNA会被严重破坏,几乎不可能提取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为这几位士兵找到亲属的可能几乎为零,我们不会知道他们是谁、家在哪、他们牺牲时多大,他们只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名英烈”。
  现场也有用担架安葬的士兵,他们排成一排、有的上面有建筑物、我们无法收殓,而可寻找到的,我仔细清理过,有的只剩一条腿……
  葬坑的分布都是有规律的,比如1号现场全是尸体完全腐化后移葬的,遗骸码放整齐,头骨或是安置在肢骨上方,或是在遗骸东面或者西面,随葬品非常少。
  2、3、4号现场大部分为尸体未完全腐化时移葬的,能看到他们还穿着鞋子,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未发射的子弹、手雷之类的物品,这里还会有用铁箱安置的遗骸及火化后安置的遗骸。
  5、6号现场有移葬也有原葬,比如用担架直接下葬的遗骸就出现在这里。
  无处祭拜的荒地
  我们在2号现场发现了好几个大小不一的铁箱,葬坑挖得很深,将近2米。箱子整齐排列,箱内安放着遗骸,之前我们一直猜测这可能是关系较好的战友帮忙收殓后安放的。
  但当我们在1号现场找到了一个铁箱,居住在上面的老婆婆突然说:“很多年前曾有一个人来家里,说这里用铁箱安葬着他的长官,他想祭拜一下,但他已经看不出具体位置了,只知道大致就是这个位置。”
  在1号现场,我们只找到这一个铁箱,这个铁箱内安葬的就是那名士兵的长官?2号现场发现的那些铁箱也是官阶较高的士兵?
  根据已查找到的文档记录,密支那战役中新30师共阵亡1044人,其中士兵1020人,长官24人。他是谁?他是如何牺牲的?随着时间流逝、老兵凋零,我们想寻找的答案也越来越远。
  在墓地发掘现场我们找到一个圆柱形金属物品,新崭崭的,一点没有生锈的痕迹、底部印有“CONTINE TALE COTY SATURNE”的字样,有朋友猜测是弹壳或信号弹,但有朋友从网上找到两张法国名牌化妆品COTY口红铜套的照片,和我们发现的这个非常类似。
  如果是,那这是个女兵?或者这是他送给妻子的礼物?在那个年代法国COTY口红可不是一般人家能买得起或买得到的,他的家世肯定不一般。
  而在另一个葬坑,我们找到一支16K派克金笔,这也许是父亲送他的礼物,也许他曾用它写过温情的家书、火辣的情诗,最后,它也陪着主人在这里长眠了70余年。
  我们还在葬坑里找到一块日本人的铭牌和一枚子弹头,金属的牌子上刻着“菊 八九O五 四四六番 六六”,他应该是位英勇的士兵,这块铭牌可能是他曾经的战利品,可他最终却也牺牲在了异域的土地。
  回家的期盼
  在抗战、内战以及随后的多次边境战争期间,很多老兵与亲人失散,旅居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以及台湾或内地其他省份,老兵年岁已高,思乡心切,但因经济、身体状况,或与亲人失去联系,最终都无法回乡与亲人团聚。
  1945年,湖南籍新三十八师荣誉士兵刘龙“因伤残废不能再服兵役业准其退伍看守密支那本师阵亡将士公墓”,那一年刘龙29岁,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按照长官的吩咐守护着牺牲的战友,可直到他去世,同战友们一样长眠异域,也终是没能等来接他们回家的长官。他有多想回家,多想带着这些兄弟回到那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土地,那里有他们的家人,有他们的父母妻儿,可从生等到死,连他自己也逃脱不了埋骨异域的命运。
  刘龙过世后,他的夫人曾致信台湾军方申领抚恤金,可根据《军人抚恤条例》,民国84年8月10日在缅甸病故的刘龙“因其已非属现役期间亡故人员之身份,无法办理军人抚恤事宜”。而他的子女,现在在缅甸生活得十分贫困。
  华侨杨玲玲的父亲杨剑达也是一位流落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在她的记忆中,从小父亲就跟家里的孩子念叨“有的士兵死了就安葬在当地了,他们的长官跟他们说过要带他们回中国的”。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并不理解父亲,她不爱听父亲说那些战场上的事,甚至跟父亲说“家里有你一个当兵的就够了,别再影响我们下一代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和父亲交流的深入,她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开始主动学中文以便能查找和阅读书籍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录。
  而父亲临终前一再嘱托“他们的长官跟他们说过要带他们回中国的,如果有人来做这个事,你一定要尽力去帮他们”,她应下了,这也成了她为此事奔波付出的原因和动力。
  华侨邓光彪的父亲也是一位流落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老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他们太可怜了,在这里都没人管,太可怜了”。
  在遗骸搜寻现场,曾有一位年纪六十多岁的缅甸女老师来跟我聊天,她蹲在葬坑边问:
  “你们收集这些遗骸干吗?”
  “他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要带他们回中国。”我说。
  “我留意你们好几天了,你们现在找到的这些骨头都糟了吧?好像好多都不完整了,当年我们修建学校的时候发现好多骨头,有头骨、腿骨、手臂的骨头,手指头和脚趾头都还能看见,没人管,你们中国人一个人都没有来,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葬在这里。”
  她指着旁边的教室,一边比划一边惋惜地说:“这个教室下面还有好多呢,真可怜……”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她。
  当年,他们在修建学校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中国曾有这样一支英勇的队伍出征异域,更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同胞长眠在异域的土地上。
  早在1995年1月,流落在密支那的李锡全、杨子臣、杨建达等老兵就曾联合漂泊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联名向缅甸国家秩序建设委员会提出申请,重建远征军烈士墓。在信中,李锡全老人这样写着:
  “吾辈亲历战斗,幸而生存者亦垂垂老矣,实不忍令维护国际正义保卫人类和平之神圣史绩就此湮没,浴血奋战壮烈捐躯之忠魂无所归依。”
  此后20年间,信件递上去后杳无音讯。这些联名写申请的老兵陆续离世,重修远征军烈士墓的夙愿,依然未能实现。
  远比重建远征军墓地更让人无奈的是,至今缅甸仍有太多远征军将士墓地倾颓、无人问津。
  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2011年初,媒体人孙春龙作为专家组成员赴缅甸考察远征军墓地,面对杂草丛生、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如不经过当地华侨指点根本看不出痕迹的墓地,他想跪,却连个跪拜的地方都找不到。
  2011年6月,孙春龙正式辞去《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一职,成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动员民间力量,全心投入到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中。从2011年第一次赴缅甸中国远征军墓地考察算起,“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筹备了近五年。
  2015年4月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正式邀请到阿拉善SEE会员薛健先生担任项目总负责人,筹建项目组,除招聘项目专职工作人员外,薛健先生先后邀请到历史专家杨天石、企业家任志强、钱晓华、考古专家陈靓、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之子戴复东、律师高明月等相关人士担任项目顾问。
  4月18日,3具遗骸DNA样本呈送至深圳“承启生物”开始进行实验筛选方案,这家公司将免费为所有收殓的遗骸进行DNA鉴定,但提取难度比较大,DNA大部分都糖化了,至今还没有结果,“承启生物”正在联系法医等专业人员,期待能有新的进展。
  截至5月26日,项目工作组共收殓遗骸267具,这些遗骸暂时安顿在密支那华人墓地,待国内墓地修建好后便接他们回国内妥善安葬。
  截至4月30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总计收到13194人次捐赠,总额元。
  同时,项目组目前正在国内寻找可以安葬远征军遗骸的墓地,制作统一灵柩,以待来日将这些英烈亡魂有尊严地接回国内妥善安葬。
  ■链接他国如何处理战士遗骸
  当年和中国远征军并肩战斗的英军在缅甸共有三处墓地。其中缅甸仰光的Taukkyan公墓是战后由英国人修建的公墓,共有6347座墓穴。每一个墓碑上,都写着阵亡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有一些无法确认姓名的阵亡者,墓碑上则写着:KNOWN UNTO GOD(他的一切上帝知道)。
  美军曾为在缅甸阵亡的将士修建了墓地,二战结束后,美军把大部分阵亡将士的遗骸接回美国安葬。日,在缅甸密支那找到的驼峰航线失事飞行员遗骸被运回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安葬。
  日本于1975年、1976年两次派出“收骨团”,共搜集遗骨23306具。对于找到的遗骸,他们通过DNA检测找到阵亡者家属,并最终安放到东京千鸟渊战争阵亡者公墓。日本还在缅甸多个地方修建了日本阵亡军人墓地和大大小小的慰灵塔、纪念碑。(特约撰稿 刘雅馨)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远征军烈士遗骸如何回国的?
缅甸华侨夜间挖回遗骨,志愿者出资援建寺庙请僧人寻遗骸。
导语:6月12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部分阵亡将士遗骸共22罐骨灰,被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人在缅甸牺牲人数近10万,然而,70年后在缅甸再难见到远征军墓地痕迹。(英文:八莫,中国军队控制区)中国远征军墓地为何被捣毁?抗战爆发后,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先后两次派出最精锐的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缅甸死亡官兵接近十万。第一次缅甸战役牺牲六万人,因为失败,仓促撤退并历经败退野人山的悲惨,故没有条件从容地修建墓地。阵亡将士也是临时草草掩埋,而且至今没有看到有翔实的记录,后日军占领长达两年。所以,第一次缅甸战役作战时期,至今在缅甸没有发现一处墓地。第二次缅甸战役,有资料显示驻印军新一军牺牲的人数是2.7万,新六军牺牲的人数估计也在1万至1.5万之间。中国军队一路进攻胜利,所到之处都建立了墓地,这些墓地基本上都是沿着史迪威公路沿线所建。但是1950年代后,这些墓地几乎全部被缅甸人破坏,无一幸免。华侨艾元昌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亲眼看到许多和尚以及年轻人,用锄头、铁锹砸铲石碑,把遗骨挖出来乱扔。至于捣毁墓地的原因和时间说法不一,大体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盘踞在云南的国民党军部分被歼灭,部分2000余人逃往缅甸。后来缅甸政府派出万人部队试图剿灭他们,结果被他们打得大败,这些孤军后来成为了缅甸政府的心腹大患。最后,无可奈何的缅甸人只好拿在缅甸各地的远征军墓地撒气,他们派人捣毁了墓地。另外一种说法: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缅甸华人华侨情绪激昂,和缅甸人发生了冲突导致中缅两国交恶。这样缅甸人只好用捣毁中国军人墓地来报复。当年,很多爱国华侨冒着坐牢的危险,保存和记录远征军作战的资料。有的以供奉祖宗牌位为掩护,偷偷在自家供奉远征军灵位。直到近年中缅关系解冻后,情况才逐渐好起来。(美国档案馆发现的八莫新38师墓地照片,章东磐团队提供)远征军烈士在缅甸墓地现状此次共迎取22罐远征军烈士遗骸的骨灰。原计划从缅甸的南坎、八莫、腊戌、芒友寻取远征军将士遗骸,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只迎取到了南坎和八莫两处部分将士遗骸。包括1945年1月缅甸南坎战役结束后,葬于南坎城郊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师墓地遗址中425位阵亡将士的部分遗骸,按照民间习俗火化后装入11个骨灰罐;1944年12月缅甸八莫战役结束后,安葬在缅甸史迪威公路第373英里处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墓地遗址的210位阵亡将士遗骸,按照民间习俗火化后装入11个骨灰罐。而腊戌、芒友新编第一军的远征军将士墓地因破坏严重,只能分别选取墓地的部分圹兆土装入骨灰罐。第二次入缅作战中,最大的战役发生在缅北重镇密支那和八莫,如今这几个地方的墓地全部遭到损坏。1945年,八莫战役结束后,孙立人指示新三十八师在八莫城中心建立了墓地。1950年代,八莫墓地遭到破坏。事件发生后,当地华人华侨组织对该墓地的烈士遗骨抢救保护,并将遗骨迁移到八莫南郊3.5英里的史迪威公路旁边荒坡地重新修筑墓地安葬。但是以后该迁葬墓地再次遭到破坏。据美军提供资料,这里原有墓地210座。如今此处已是八莫市市政大厅。八莫和缅甸的新一军墓地遭到破坏后,在台湾遭软禁的孙立人非常痛苦,多次流泪。以后每逢清明节,孙将军都带领家人烧纸钱祭奠在缅甸的“孤魂野鬼(孙立人语)”。孙立人临终时,一再嘱咐亲友一定要把缅甸的战友遗骨迁回祖国。将军说:如果在台湾不行,那就到大陆去修复!芒友战役后,被日军切断的中国唯一的陆路通道再次被打通。中美高官在畹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为了表彰史迪威的功绩,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该公路为“史迪威公路”。公路打通后,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在芒友的雷多公路和滇缅公路交汇处西南坡地修建了阵亡将士公墓。并派伤愈的士兵管理墓地。以后,由于国民党军退至缅甸和当地军队发生冲突,各地墓地遭到破坏,芒友墓地也包括在内。在芒友,由于墓地地处雷多公路和滇缅公路交汇地,墓地被破坏后,土地被当地人挪为他用,并多次转手,如今是一座永久性寺庙。当地华人华侨为了抢救遗骨,曾经和当地政府寺庙多次交涉未果。腊戌战役结束后,中国驻印军在腊戌南郊的腊戌-西保公路交汇处此修建了阵亡将士公墓一座。据美军记录,在此有坟墓170余座。墓地建成后,派有伤愈的老兵专门管理墓地。以后墓地被破坏,这里成为缅甸当地驻军的营地直到现在。(八莫华侨华夏学校在1950年代到墓地扫墓)与缅甸寺庙协议,出资请僧人帮助寻遗骨11罐骨灰,425位阵亡将士遗骸来自南坎。中国远征军当年在南坎南郊山坡修建了“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师抗日阵亡将士墓地”,据台湾的资料记载,该墓地埋葬有烈士425位。至今建在的老兵蔡振基老兵和当地参加修建墓地的华人缅人回忆,这些烈士除了在南坎牺牲的官兵外,相当部分是从南坎周边的零星墓地迁葬过来的烈士。当地人回忆,中国军人在墓地还建立了巨大的纪念碑、墓地大门、墓地栅栏和墓地过道,每一个墓都是用当地的砖头搭建的,前面有木牌写着汉子。还有几个负伤的士兵看守。中国部队回国以后,这些看守墓地的老兵仍然居住在墓地附近多年并结婚。有些当地人的牲口常常来到墓地吃草破坏墓地,老兵进行驱赶甚至开枪射杀。这样和当地人造成了矛盾,后来矛盾激化,有一个老兵被杀……以后其他老兵和家眷逃走,再以后墓地无人看管,慢慢就被人破坏侵占,最后消失了。墓地旁边寺庙的大和尚说,修建墓地时这里并没有寺庙,后来墓地无人看管后,寺庙才建立,占用了部分墓地的土地。大和尚说,如果中国人希望接回埋葬在这里的中国军人遗骨,他们会收集,并希望中方提供资金资助修建寺庙。2012年4月,志愿者到此,与寺庙达成意向:愿意为他们提供资金作为修建寺庙和寻找遗骨的费用;寺庙方面负责寻找遗骨并交给中国。2012年,占用墓地的寺庙修建新的佛塔,挖掘到大量遗骨,经考证都是原该墓地的中国远征军烈士的遗骨。但中国方面,因为志愿者们没有钱,无法按照和寺庙的约定提供资金取走遗骨,这让寺庙住持很生气。直到2013年9月,深圳一家企业出资,双方完成了遗骨的移交。日,南坎华人华侨再次对该墓地抢救挖掘,挖到遗骨若干。4月18日,八莫华人华侨在遭到破坏的八莫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八师迁葬地进行整理和重新安葬,并将部分遗骨和墓地残破纪念碑于5月1日护送回国。八莫墓地残碑运达腾冲国殇墓园。从八莫墓地和南坎墓地被接回的烈士遗骨在德宏州殡仪馆火化并存放于殡仪馆,之后由专业人员分装成22罐运送到腾冲来凤寺存放。而原计划从缅甸芒友、腊戌寻取远征军将士遗骸,因与芒友当地政府寺庙交涉未果,腊戌墓地变为缅甸当地驻军营地,当地华人华侨无法接回遗骸,只好在两处墓地上取部分圹兆土带回。19具遗骸是被偷偷挖出的此次将士遗骸回国,遗骸存放一度也成问题。志愿者们原想将遗骸放在寺庙或租房暂时安置,考虑到风俗忌讳没能落实。他们甚至打算把遗骸带回昆明,但又担心安检时被要求打开。最终瑞丽佛国禅院获悉后接手了这些远征军将士遗骸。按照先前计划,民间组织与当地政府协商,在龙陵县松山战场遗址建立中国远征军公墓,以后远征军遗骸都将在此安置。但龙陵松山墓地项目迟迟没有批下,适逢云南省统战部牵头的“忠魂归国”第二期活动开始筹划,双方合作遂改为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早在2011年,云南省统战部、侨联、黄埔军校同学会曾把缅甸密支那和西保的19具阵亡官兵遗骨接回,安葬于此,促成第一期“忠魂归国”。当时寻找这些将士遗骸同样一波三折。据《都市快报》当时报道,2011年9月,缅甸密支那华侨杨梅接到任务,带着10多名会员,在中国远征军被毁坏的墓地寻找阵亡士兵遗骸。杨梅在自己工作的中学旁,曾发现过中国远征军的一个墓地,后来变成了庄稼地,坟头和墓碑都不见了。“村民挖出很多白骨,堆在田头。”她和学校几位华侨老师暗暗将这些白骨移到山坡上掩埋。“缅甸人并不喜欢这些白骨,因为这会提醒他们,中国人曾来到这里。”杨梅说,曾被日本人洗脑的当地一些村民,一直仇视中国远征军,认为他们跟当时日军的另外一个敌人——英国人是一伙的,占领了他们的家园。当年的远征军墓地已经变成庄稼地。寻找远征军遗骸,村民一旦发现谁毁坏庄稼就会拼命。加上缅甸村民一直认为中国人富裕、很有钱,一旦知道挖中国人遗骸会张口要大价。杨梅等人于是选择了“偷”的方式。天黑前,一群穿着缅甸服装的女子行动了。她们来到墓地根据分工,有人放哨,有人挖掘寻找遗骸。挖掘一尺多深后,发现遗骸。“四具是单独的,七具是掩埋在一起的。”没有编号,没有名字。他们是谁,永远无法考证。在将几具遗骸装好离开时,缅甸的村民发现了,走来警惕地盘问。“我们取点土。”她们用熟练的缅语解释。看到庄稼未被毁坏,村民走开了,但还是扭头不断张望。两天后,19具为国抗战,牺牲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遗骸,被护送回国,安葬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这里是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战役中阵亡的将士,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6000块墓碑,1984年后重新修建时少了近3000块墓碑。结语:10万名远征军将士遗骸遗留异国他乡。二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说,在远征军战斗的地方,墓地几乎毁坏完了,能接回一个是一个,这是在办一件大事,一件民族的、国家的大事。(感谢戈叔亚先生对此文提供帮助)(人性有多面,善恶相依,美丑共存。【理中客】欢迎来稿,一起辨析是非,去伪存真。)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去伪存真,普及常识
读图探真相
作家,媒体人
财经媒体人,著有《递罪》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律师
扫一扫关注微信【图文】中国远征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远征军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5.2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烈士墓地,不该忘却的纪念
缅甸、朝鲜、越南、缅甸、印度,许多国家都留下了中国军人的遗骨。然而,这些墓地的命运却是悲喜交加,许多想把军人骸骨接回国内的尝试更是无功而返;同时,国内对于烈士陵园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最近,我国启动了境外烈士陵墓的保护工作,妥善保护,不只是对散落在海外战士英魂的慰藉,更是对于历史的尊重。
中国军人海外陵墓悲喜交加
巴布亚新几内亚:“四行仓库”八百壮士部分骸骨
据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二战期间,先后有1600多名中国军人被押送到拉包尔战俘集中营当劳工,其中653人遇难,其中就包括1937年10月在上海淞沪会战“四行仓库”死守不退而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的部分遗骸。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有一千多名中国将士长眠在了这座孤岛上。据当年幸存者田际钿老人回忆,“八百壮士”当年在血战数天后被俘,其中一些被日军押解到这里为其修筑工事,大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折磨下牺牲,直到1946年初盟军占领了拉包尔,幸存者和当地的华侨才为死难者建造了墓地。
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1937年他们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它的结束严重挫伤了日军的士气,淞沪会战的结束。四行仓库保卫战重振了中国军民低迷的士气,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勇武与气节。
缅甸八莫:南亚远征军墓地命运多舛
中国远征军为二战的胜利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在海外的目的一直屡遭磨难,多次被人砸毁、无人管理,更多的墓地散落在山林间,被世人遗忘。中国驻印远征军第38师墓地,位于缅甸八莫(Bhamo)小镇,共有210座墓穴。当地华侨艾元昌说,“我是亲眼看着缅甸人在这里捣毁我们的墓地的!”他说那天他刚好路过这里,看到许多和尚以及年轻人用锄头铁锹疯狂地砸碎石碑,把遗骨挖出来乱扔。1944年中国远征军包围八莫日军,歼灭了驻守八莫的守备队,1200名士兵中的大部,少部分渡江逃走。 战斗结束后,38师在师长李鸿的带领下,在城郊修建远征军八莫战役阵亡将士墓地一座。
此外,在印度兰珈也有一座当年38师远征军的公墓,位于加尔克汉德省首府兰齐近郊原名“印度兰伽中国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上世纪80年代,当地华侨自筹经费,历经一年时间,将原本堙灭在荒草荆棘中,碑残茔颓的中国军人坟墓集中迁葬一处,共埋葬着近千名抗战官兵,安葬者军阶最高为少将,最低为上等兵。
日本:中国战俘纪念碑是 “老童工”心中永恒的纪念
每周的周末,日本长野县三岳村的几位老人总是按时来到一个纪念碑前,燃上清香,除草扫墓。这里埋葬的是二战时期被日军强掳到木曾谷修建水库、最终客死他乡的中国战俘。日本长野县与中国河北省结为友好省份后,日中友协开始协助调查战俘劳工真相、送还部分劳工遗骨。在一些“老童工”的建议下,平冈和木曾谷地区分别于1964年和1983年为死难的中国战俘修建了纪念碑,永远纪念长眠于此的中国战俘。
1943年到1945年,日本修建的长野县三岳村的木曾谷水库和天龙村的平冈水库使用了大批中国战俘,绝大部分为八路军。修建木曾谷水库使用战俘2014人,死亡182人;修建平冈水库使用战俘880人,死亡62人。多名原日本童工作证:中国战俘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十分恶劣,虽然八路军战俘的生活很苦,但是对他们这些日本童工很亲切,甚至还用从口粮中节省下来的米糠做成“馒头”送给他们吃。休息的时候,有的军人还主动教童工学习汉语和中文歌曲,教育他们侵略战争是一个错误,总有一天和平会重新到来。
........................................................................................................................
朝鲜:八处陵园安葬志愿军英魂
1950年至1953年,240万抗美援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保家卫国。日,《解放军报》称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阵亡171687人。战争结束后,朝鲜共修建了8处烈士陵园安葬志愿军英魂。最大的一座志愿军烈士墓坐落在南道桧昌郡,总共有134名志愿军烈士安息于此。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朝鲜时,都要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周恩来、温家宝等领导人都曾到此献花扫墓。
除这处最大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外,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更是朝鲜战场艰苦惨烈的最佳证明。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之一,“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据传直接将4平方公里的山顶削低了2米。此役共毙伤俘敌25000余人,志愿军伤亡11500余人。除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著名战斗英雄安葬于沈阳外,其余均安葬于上甘岭烈士陵园。
越南太原省同喜县灵山中国烈士陵园。
坐落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中国远征军陵墓。
国内烈士陵园现状令人堪忧
无人问津的烈士陵园状况堪忧
荒凉、无人问津,成了国内现今许多烈士陵园的现状。在福州市的一处烈士陵园,铁门上的一根三米多长的钢筋也被人撬走,人可以轻易从这里钻进钻出进了烈士陵园,里面更是破败不堪,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碎石头、碎砖头、枯树叶,再往前走,就到了纪念碑,纪念碑前的石头围栏全部断裂。当地的保安说,一些村民还把垃圾也倒在了里面。村里只有到了清明节时,才会组织党员到这里来打扫一下卫生,清理一下陵园,平时都没人管理,从建园到现在一直是这样。
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处长戴爱娇曾说,我国烈士纪念设施数目众多且分布零散,管理保护工作极为复杂。据统计,我国现有烈士纪念设施14634处,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发展,风化毁坏比较严重,维修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市民不敬让烈士陵园不再肃穆
不国内陵园的保护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难题。在鄂尔多斯,烈士陵园成为了闹市区的公园,练歌的、健身的、打扑克的、摆摊卖小吃的,甚至有人在烈士陵园里小便。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西侧的“红领巾广场”已被游乐设施包围。“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胜区,在这里建一个游乐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陵园官方表示,游乐场是风景区六大功能区之一,是在注重教育的同时让游客休闲娱乐的地方,让游客和周围的居民都能受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就曾指出,烈士陵园在主体区域内设置营利性游乐项目很不妥当,陵园作为少儿教育基地,开设有益于下一代成长的知识类展厅或活动地是值得提倡的,但不可借“瞻仰”之地谋求私利。
商业开发则让烈士陵园变了质
除市民对烈士的不敬之外,部分地方政府就打起了烈士陵园区土地的主意,江苏省盐城市的抗日烈士陵园,有三分之二的面积被开发成为营利性公墓,一边是荒凉的草丛中烈士寒酸的坟冢,一边是漂亮的民用墓穴,陵园里应有的庄严肃穆之气氛荡然无存。无独有偶,四川巴中烈士陵园曾遭遇被拆迁的厄运,拆迁后的土地将被用于修建商业建筑,有网友称拆迁时“烈士墓毁之殆尽,部分骨灰盒朽烂,骨灰散落一地,现场一片狼藉”。此举更让烈士家属十分伤心。同日,巴州区民政局称这只是对陵园的“依法施工”,是烈士陵园翻新的一个步骤,但对于为何要翻开墓地上的封土,民政局并未作出正面回应。我们不能说当地官员是商业开发的直接受益者,但在烈士安眠的土地上从事商业行为,是对其最大的侮辱。
福建某烈士陵园无人问津,破败不堪。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
“虽然晚了一点,但是现在做还来得及”
管理真空谁该负责?
由于我国对于海外烈士公墓的管理法规不健全,才导致了华侨自费修建、自费管理的局面。管理不力的情况很难避免,乃至于发生了墓碑被砸毁的悲剧。但在国内,针对烈士陵园保护的法规不可谓不健全,1995年民政部颁布《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规定:“在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的,应当经原批准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同意”。1998年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对与革命烈士陵园环境气氛不相协调的经营活动和娱乐设施,要坚决进行清理整顿。”2007年,民政部也明确提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范围内为烈士以外的其他人修建纪念设施或者安放骨灰、埋葬遗体”。
然而,在现实执行中,地方政府对以上要求的贯彻并不十分彻底,这其间固然有经费不足、陵园损毁严重等客观原因,但地方政府却不能以此作为将陵园用于商业开发的理由,更不能借上级部门的监管不力将陵园用于为自己牟利所用。
妥善保护纪念设施是对历史对家属的负责
&&&&&&虽然烈士陵园的保护面临诸多困难,但从现在开始弥补以往政策中的疏漏犹未为晚。民政部2011年启动了全国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工作,并准备到2014年月10月前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基本建立长效管理保护机制。而对于散落在海外的烈士墓,民政部8月份施行新的《烈士褒扬条例》,首次出现了有关境外墓地的规定。据报道,中国已经悄然启动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由中央协调,民政部、外交部和中国军方参与。或是接骸骨回国,或是整修海外陵园,我们都期待这各种方案可以顺利进行。无论海内还是海外,对烈士陵墓的保护不只是对历史的负责的体现,更是对英雄的尊敬,对烈士家属最好的交代。军旅作家裘山山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虽然晚了一点,但是现在做还来得及。”
保护海外烈士墓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Conclusion
散落在海外的烈士,为了自由献出了生命,他们的墓地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我来说两句
责编:@张鑫() 邮箱: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浏河烈士公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