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如何跟领导相处是不是很不好相处

订阅最新的管理资讯
热点搜索:
热点搜索:
&/&&/&&/&&/&正文
台资企业与欧美企业比较
经常听到有人在谈论台资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别;总体上是褒欧美贬台企;更有甚者将台资企业贬得一钱不值,好像台企就是资本家和剥削家的代名词,而欧美企业就是来中国扶贫的了。
以笔者多年在台资企业和欧美企业做管理的经验来看,台资企业和欧美企业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并非那样地夸张;差别只是源于两种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不同;很难一针见血地讲出台资企业与欧美企业的这种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台资企业是陷入&被动管理&的模式,而欧美企业则是采用&主动管理&的方式。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一比较它们的差异:
1、企业文化
2、管理风格
3、人才管理
4、成本管理
5、企业价值观
1、企业文化
台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其企业文化一般都是高层管理者提出的管理方针或大纲,如&励精图治&、&众志成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超越、诚心、和谐&等等。这些文化核心都被做成了大幅的标语,贴在企业的大堂、车间、走道、饭厅和员工宿舍里;所以在台企里做过的同仁,最有印象的一定是那些铺天盖地的标语。除了这些宣传,大多台企都会在每天晨会让员工喊代表企业文化的口号,员工用的报表页眉或页尾写着代表企业文化的标语;所有这些都昭示着管理者传承企业文化的决心;
而欧美企业基本都没有写出来的企业文化,更加没有对企业文化做特别地标注和宣传。但是处身在欧美企业里,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工作氛围,&激情&、&主动&、&创新&、&融合&,这些都是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这种文化员工不能立即随口喊出来,但是它却表现在大多数员工的身影上,在所有员工心里;这种企业文化是由员工创造,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和传承。
所以,台资企业的员工时常抱怨工作压抑,因为他们都是在被动的接受企业文化,被动的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这种文化在很多员工心理都认作的一种形式而被无声的抗拒;而被问及欧美企业的企业文化,多数员工都会觉得茫然;但是提到那种&激情&、&主动&、&创新&、&融合&的工作氛围,大家的认知和感受都是共通的。因为这是一种主动被员工创造的企业文化。
2、管理风格
台资企业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纪律管理,这和大多数台湾管理者服过兵役有关,也深受日资企业的影响。台资企业的员工手册相当的篇幅都是员工纪律的要求。在产线上随处可见带着不同袖章或穿着特别制服的管理人员走动,这些都是在给员工敲纪律的警钟;而员工如有违反纪律,轻则被开惩处单,重则被开除。我在台企也有签到过一些的惩处单,但也撤销了很多的员工惩处;员工犯错很大程度是由于管理的缺失或漏洞、或由于作业流程没有足够的优化和防呆;我们需要的是去检讨怎么才能避免员工违反纪律或作业疏失,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员工被惩处。然而就是在这种纪律的文化面前,还是有很多的员工违反员工手册,作业疏失、浪费粮食、内务整理不善、打架斗殴、恐吓管理者、非吸烟区抽烟、无故旷工等时有发生。
欧美企业的管理大家公认是open的,员工受到的约束少,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处罚也少;不少管理人员自身在纪律上也比较散漫,对员工的监督也就更少了。在欧美企业很难看到像台企上下班排队、整齐喊口号的情形。但我所工作的美资企业纪律一样都很好,员工都比较自觉,大家都不想主动破坏纪律。这不是说欧美企业的员工素质高于台资企业员工,而是在那种open的氛围中,人的尊严被激励出来,谁愿意做那颗老鼠屎呢?
这也是一种&被动管理&与&主动管理&的差异。员工被动的接受纪律,被监督、被处罚而产生的&反抗&,与员工被尊重、被激励而产生的&自觉&形成了对比。当然&反抗者&不是绝大多数,&自觉的&也不会是全部,所以两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不同的企业文化选择了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已。
台企的高层管理者喜欢巡视,喜欢训诫,喜欢推行专案;高管的理念和想法是正面的,是希望他们的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领导方向前进;而这大多数的理念和专案也都被推行到了基层,企业也随之进步;然而,工厂的管理者却疲于应付。由于很多的改善专案都不是从工厂主动提出的,而是被动地由上而下的推行,一个改善还进行到一半,另一个要求又来了;一个专案还没有完成,大量的成果报告就展现到高管的面前了。改善的落实度大打折扣。笔者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台自动化设备开发出来了,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暂时是不能应用于生产的;但是高管要来巡视,工厂长就先将设备导入生产;还在高管面前大力宣扬其优势。结果是这台设备还沒有完全成型就被推广了出去,甚至是推到了其它的工厂;而我们的设备后来由于问题被闲置了;这样的例子每个台资工厂可能都有经验吧。同样为了得到高管的肯定,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所以有些擅长做表面工作和报告的管理者平时工作很糟,一样得到高管的赏识;所以有些厂区十年来品质效率都没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管理人员照样逍遥。
台湾管理人常说,&管理由上而下、方法由下而上&;在高管勤勉的鞭策下企业是在进步,但总体感觉台企应付高管的弄虚作假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
欧美企业的老板和高管比较喜欢看财务报表,对各工厂的运作不像台资企业高管那样投入精力。美资企业也会有高层推动的改善,如Six Sigma和Lean的活动 ,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工厂内部主动做改善。我在一家大型的美资集团公司工作了几年,他们在上海、珠海、深圳、南京、苏州和国外有很多的工厂,但彼此间的交流不是很多,因为高管巡视得少、比较得少、统一的要求也不多,所以管理层相对没那么大的压力;很多的改善和专案是由部门经理或者工程师自己提出来并完成的。那种高压下的改善比较少,员工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多。所以,需要弄虚作假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当我第一次进到台资企业,看到每次临时整顿产线和重复修饰报告,感觉很震惊的。现在也还是很不习惯这种氛围!
3、人才管理
台资企业在业内给人的一般印象是工资低、管理严,所以不受青睐;特别是业内精英人士跳槽,首选都是欧美企业。这是由于两种企业人才管理差异造成的。
台资企业在薪资上的确与欧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同工程师或管理级别,欧美企业工资比台资企业给的工资高出几百甚至几千元;而且台资企业的工资很大程度取决于加班费。所以台资企业能够选取的人才都是欧美企业挑剩的,或成为部分人提高职称的垫脚石。我在台资企业招聘一名工程师,往往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收到的简历原本就不多,约谈的就更少,再甄选一下就没有合适的了。所以招聘要么时间上拉得很长,要么只能屈就放低标准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了空缺首选就是调任;PE调QA或NPI,EE调PE,连PMC也能到生产线上去找人了。慢慢地开始出现很多不胜任的职位和人员在组织中。
对于选才,欧美企业比较舍得投资。你看那些猎头都是靠欧美企业养着的。欧美企业给的工资标准本来就高,各职位的工资弹性也很大,需求单位的主管对薪资的意见也很受人事单位的重视;所以同职位的薪资才会高出台资企业的一截。而且这样的公司管理也比较仁性化,当然就成为大家的首选。在欧美企业中调任的现象很少,一旦出现空缺,提出申请,往往不出半月就可以选到需要的人才了,何况还有猎头呢。
除了选才,留才策略两种企业也不一样。
台资企业级别多,晋升条件受限多,晋升比较慢;而且晋升后工资增长幅度都受严格的限制。如我所呆过的一家台资企业,从基层管理干部或技术员到中层管理主管,中间级别多达六到八阶;而每次晋升不能高过两阶,每次晋升要间隔一到两年;且职位越高,晋升受限越多。我认识一个刚升职的副厂长,运气和能力算好的,做了十五年才从基础管理干部一步步提升到现在的职位。而那些还是部门经理或管理师、工程师的十五年资深员工还比比皆是。还有很多中层管理者,工资从2000涨到现在7000元,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
而在欧美企业,晋升受限相对要少得多。主管在这个方面的权利很大。表现突出的,平步青云的也有;晋升后薪资涨幅也很高。我在一家美资企业做管理,一次年底加薪,没有任何职级的晋升,老总就给我加薪2500元。我也可以一年连续2次给一名工程师加薪,幅度都超过一千元。这在台资企业是很难见到的。就是我现在也没有这样的权力。
除了薪资与晋升,个人发展机会也是留才的一个方案。在台资企业里,系统的教育训练不多,就是安排个课程也是由部门指定人员参加。往往想参加的很忙不能去,被指定的呢,人去了心没去;长此下去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教育训练,教育也失去了意义。有时问问员工参加过什么教育训练,往往都是ESD、MSD、安全生产和ISO等基本训练,这些可能是进厂的时候才培训的。
而我之前的美资企业,每周都有一些深度知识的教育训练;如Six Sigma应用方面,QC手法训练、Lean、管理类;这些训练都是请的各部门的精英或经理讲解;课程通知邮件公告给每个人,专门的教育训练室外张贴着大海报便于员工了解和选择。而关键是大家可以自愿参加,只要签到和遵守纪律你就可以听这个课程。
台企参加一个系统性的培训,一定会要求你签一个协议,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契。而我在美资企业参加BB培训,公司没有提出任何的附加要求;因为公司主动给了我需要的待遇留我任职。
台企对于重新入职的员工限制也很多,即使你五年前在这里是技术员,出去以后做到了部门主管,要想再入本公司,人事要求上只能按之前职位受聘,除非写申请到总经理甚至是CEO处签核才能给予再高的职位;这让很多怀才者寒心。但是在欧美企业,进进出出同一家企业的人很多,特别是受聘到其他site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限制;虽然被怀疑忠诚度不够,但如果是人才有能力还是受到重用的。
可见,台资企业在人力成本投资上较之欧美企业还是很低的。这也是公司的经营策略。台资企业培养务实、忠诚度高的人才,也重用这些人才。至于高学历但不能言听计从的,他们也不一定认为是人才,就算你有创造力,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发现和重用的;更何况还有成本考量。
4、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台企的专长,这应该是公认的。现在很多欧美企业开始请台湾人担任高层,也主要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能够从欧美企业手中竞争到很多的订单,就是因其低廉诱人的报价,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其低成本的生产管理模式。
前面提到的台企严明的纪律、低成本用人策略都是低成本管理模式的产物。不仅如此,大多数台资企业都推行人人成本的管理理念。之前我工作过的一家台资企业,每周所有的课长级及以上主管都需要和总经理开成本会议;大多数人都被分配到了成本管控项目,并且会议上都得报告成本管理成果。大家都很熟悉成本的构架、影响成本的因素、如何节省成本、如何是浪费成本。每周我们都要讨论推行成本节省的专案;每天想的都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节省开支、获取更多业务。这样下来,成本的确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根植了成本管理。
2007年底,我所在的美资集团企业将我们的那间厂卖给了一家台资集团公司。所有的员工和资产也一并成了台企所有。从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成本会议。这家台资企业只是增派了一位厂长,没有更换其他管理人员,但是生产管理成本就开始每周逐步下降。因为我们导入了台资企业的低成本生产管理模式,直接人工精简、间接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逢缺不补、导入低成本间材、控制PO等改善项目逐一展开,两年下来生产管理成本下降了30%。
而在欧美企业,成本会议一般限于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一般的部门经理都可能看不到成本数据;成本管理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加班的管控而已。我之前被收购的那间美资厂,有着台湾人认为庞大的管理经营团队,宽松的管理制度;工作很轻松,工作氛围也很好,效率很高;但就是成本比后来的台资厂高出30%多。
所以,台资企业才能在琐碎的订单及一些微薄的利润上生存乃至庞大。
5、企业价值观
我不能妄谈台资企业和欧美企业的价值观,因为这涉及的是集团高级管理层的范畴。然而我在这两种企业里工作了都很多年,圈里的朋友间交流这方面也很多,还是有一些体会的。
台资企业追求的一直是低成本以期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我没有说是要获得更高的利润,是因为我们成本会议只是谈我们要如何才能生存,才能平衡大陆日益增长的用人和经营成本,如何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
而在欧美企业,我们更注重塑造和维护我们的品牌价值。我们致力于创造提升客户竞争能力的价值,其实也是在创造提升自身企业品牌的价值。我们改善生产、推陈出新,我们以客户为中心,我们拒绝接零散或低廉利润的订单,我们的仁性化管理,这些都是在维护和提升我们的品牌。有了品牌,客户就信赖,订单增加、利润丰厚,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资源投资到品牌的维护和提升中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多少人都乐在其中。
今天,很多的行业都在微薄的利润中寻求生存空间;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走怎样的经营模式?今天,被称作90后的一族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力军,&反抗&、&自觉&都是一种个性,企业需要怎样的管理风格?这些都将成为台资企业和欧美者的重大课题!
推荐到管理&&&
推荐到生活
推荐标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博主最新博文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回复主题,请首先&&或&
(关联新浪微博帐号)
最具潜力的博客新星
十大热门博文
评论最多的博文
收藏最多的博文怎么和台湾同事们相处,难道台企也像外企一样?
  感觉台湾中年人都比较严肃,年轻人比较孤傲,,公司里基本大陆和大陆的一起,台湾和台湾一起[$COMEFROM_TIANYA_APP$]
13-11-28 &
健康养生达人;精通小儿常见疾病
台湾人自以为是,你要用能力证明给他们看。他们不行的你能做,慢慢的他们会接受你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自然保护志愿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自然保护志愿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跟领导相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