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offer截图offer,大众点评offer该怎么选择

找工作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以为面试才是最艰难的部分,但当面试通过,接到offer之后,考虑要还是不要,这才是最让人纠结的。
如果你实力够强(也可能是撞上狗屎运)同时收到了几个offer,那选择的过程可能更是一种纠结死的过程。当然,我们希望你有个happy ending,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从此幸福快乐…但也可能由于你对形式的不了解,导致判断失误,跳到了坑里。
为了让各位正在找工作或即将找工作的小伙伴们,能够少点纠结,头条学院有幸邀请到了资深猎头张皓凡老师,来给大家讲讲该怎么选择offer。他的分享既专业又实用,堪称经典。你的纠结从此是路人!
这些年互联网从业经历当中,我和我的团队接触了不下数千个招聘案例。从入行不久的互联网新鲜人,到年薪已经超过几百万的资深从业者,在offer满天飞的轰炸下,都难免会纠结。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的从业者,资历本身都不错。但在整个offer的选择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问题并没有顾及得十分周全或者说事先的功课做得并不是特别充分,从而造成在今后几年的时间当中,连续的踏空,把大好的光阴全部都给耽误了。
所以我觉得其实关于怎么选offer、怎么看工作机会,有必要好好地讲一讲。今天的话题,我主要会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典型的场景设置来谈offer选择背后的原因和一些应对的手段。
首先恭喜大家身处于如此红火的互联网行业,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纵观三十年,真的没有哪个年代哪个行业,可以让你有如此之多的选择。
从今年的年景来看,如果说,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手头不拿着五六个offer,你真的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说你在看机会。这个无疑是幸运的,但是也可能是不幸的。很多候选人就倒在了选择offer的路上,要么是左右为难纠结死,要么是悔不当初遗憾死,要么是冲动抉择被虐死。
所以下面的分享其实目的很简单,是通过一些典型场景的分析,来找到一些能够使选择变得更加有效的方法,顺便理一理思路。虽然是一个有关offer选择的这样一个话题,但是其实在这背后是有关各种职业路径的规划。比如说心理上的一些调整,一些场景设置的分析,很多机会的各种利益权衡,如果大家能够从这当中听出一些职业路径规划的味道,那就更好啦。
资深猎头对选择offer的几点建议
一.大公司VS小公司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场景。其实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可能你有的时候会同时接到大公司和小公司的offer。那么到底是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这个当中会有一些思路来供大家来选择。
1.如果你年过30
第一,如果你年过30,之前从没有过大公司经历,好不容易碰上了大公司的青睐,想去贴个光环,我觉得就别去了。你想,要在你的履历当中真正贴上名企的一个标签,你怎么着都得在当中混个两年吧。出来以后至少32、33岁,在互联网当中这算是高龄,后面留给你的变现时间和机会太少。没有大企业经历是很多人的心结,就像没有营销背景,很多人都想圆梦,但问题是30岁是干事的黄金时段,你如果只是想解决个标签的问题我觉得那就太得不偿失了,而且只是顶个大公司的光环,你后面的路未必就好走。
2.如果你是本科生
第二个,如果说本科毕业出来两年受到大公司的邀请,多数情况之下,我会劝你进去历练一下。毕竟大公司能人多,平台大,视野广,流程和方法严谨,你能学到的和看到的还是会很多,这种严格的训练对于今后的职场生涯很有价值。所以别一出校门就着急想着创业,想着挣大钱,其实那条路非常不好走,成功概率很低,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在该变现的时候变现,阶段和目标的错位只会打乱你正常的职场节奏。
3.如果你追求稳定
第三个,如果你的革命意志并不是很高,一心只想着稳定,又不是风险偏好型选手,那么有大公司的offer就去吧,创业公司的浑水确实不太好蹚。进入大公司还有一个比如说你想着混圈子结人脉的,其实可以多考虑一些大公司。因为毕竟平台大周围的能人也多,资源的吸附效应会比较好。
4.关于薪水
第四点,其实现在纯现金部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大公司能开出的offer,小公司通常也可以,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多一些。区别在于期权部分,大公司的期权变现相对稳妥,但增值不大,不会对你的生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小公司的期权风险较高,但是万一你人品好拿个大几百万也是常事。个中利弊我想大家可以自己来权衡。
5.关于能力
第五点,其实几年前,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从大公司出来往小公司跳的人,总担心万一创业失败,回大公司的路就被堵死了。但是这几年创业已经成为常态,大公司为了保持自己体系的创新活力,也会比较欢迎那些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所以现在的人才流动是双向的,没有人会因为一段或几段小公司的经历而低看你,关键还是你自己的能力如何。
第六点,大家还要去认知的是,大公司做事萧规曹随的多,按部就班的多。如果你壮志未酬,想做点有着自己印记的东西,我建议还是去创业型的公司。毕竟在成熟业务和成熟体系下,你的成就感不会太强。
二.小公司VS小公司
那么我们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场景,如果说都是小公司或者都是创业公司的offer该怎么选。其实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创业市场真的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光你难选,其实投资人也难选。这个部分靠眼力,部分靠人品。人品我真的没有办法教大家,所以还是练练眼力吧,这个也叫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相比上面的因素,这个其实最难选,也最难讲清楚。毕竟模式太多,变量也太多,所以在这里只能给出一些大致的标准。
2.选创始人
在选择团队的时候,我觉得首先需要看创始人。我们做过非常多样本的一个统计,在c类公司,创始人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超过8成,这丝毫不为过,也算是荣辱成败系于一身。所以对创始人的选择要点有以下几个:
(1).传统行业出身的创始人通常不选
因为互联网的玩法和传统行业的差别太大,等创始人自己转过身来,公司早就黄了。
(2).想趁创业浪潮起把哄的创始人不选
我们看过一个市调,采访了超过500个创始人,结果是相当的触目惊心。对于这些创始人来讲,当能够拿到20万到30万的稳定年薪时,有19.2%的创业者会选择放弃创业。当这个数字上升到30万到50万的时候,又会有36%的人选择放弃创业去打工。真正到百万年薪还不改初衷的,只有0.2%的人,而这个0.2%大致也吻合创业公司成功的概率。因为拿不到50万年薪而出来创业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互联网的loser,也就是失败者,如果你跟着这样的创始人,结果肯定是不言自明的。
(3).投资人兼创始人的通常不选
因为他外面事情太多了,不会只做这一个事情,而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讲,如果没有全情投入,事情基本是做不成的。
(4).有过连续创业经历的会加分
因为即使之前的创业并不成功,但一则他有着过人的勇气,二则之前的失败经历会让他少走许多弯路,你跟着他去做这个事情,自己的试错成本会小。如果是之前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那就更好了。
(5).有过大公司背景的创始人可以谨慎加分
他之前的人脉、资源和训练,都是创业的重要条件。当然从大公司出来的眼高手低的也有,但总的来讲,有大公司的背景再出来创业是利大于弊的。
(6).选择有情怀的创始人
因为互联网创业确实是需要一点情怀的,需要有一点改变世界的勇气。如果只为名和利而创业,通常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当然情怀这个东西不能当饭吃,有情怀还要有实现情怀的脚踏实地。那么大家会说怎么去判断情怀,其实判断这个东西也并不太难。你看一下创始人在关键利益点上的选择就知道了。比如说这样的关键利益点包括公司的期权值、公司的股权结构,了解一下老板在创业过程当中自己实际拿多少工资,在b轮的融资之前有没有套现,老板自己有没有往里投了像样的钱等等等等。这样的判断其实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如果你实在不知道,那你只能找我来单独咨询了。
1.通常一线VC投资的会优先。比如红杉、经纬、IDG、软银等等,大的VC们通常钱多,资源也多,旗下投资的公司多,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补和互通,存活和成事的概率相对比较大一些。
2.有大粗腿可抱的优先,比如BAT投资的、京东投资的。
3.估值高的优先。
4.在细分领域做到第一的优先。
5.投后管理做得好的会优先。也会有一些项目是传统行业投的,这样的一定要谨慎,他们的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离得实在太远,有时候真的是步步车轴,时时牵制。
6.另外独角兽可根据情况而定。不少独角兽公司其实和大公司也没有区别了,像美团、滴滴、小米,一般我们不再把他们归类为创业公司。
7.融到钱多的优先。不过现在投资圈忽悠的太多,把人民币说成美元的有,虚吹二三倍的有,把几次融资说成一次的有,总之在这样的选择中还需要同学们自己擦亮眼睛。
创业企业会有很多轮次,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比如A轮,天使轮,B轮,C轮等等,不同的投资轮次代表了企业的发展阶段,通常来讲轮次越靠后意味着模式越成熟,风险越小,离上市也越近。当然你加入的晚期权收益也会下降,一般我们不太建议候选人加入天使轮,因为通常都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一切都不太明朗,变数太多 。当然如果你作为合伙人一块创业就另当别论。
对于互联网模式来说,ABC融资轮次的核心任务是不同的,估值侧重点也有所不同。A轮通常都是跑通产品闭环,建立基本模式的逻辑,B轮在闭环建立的基础上,快速增加用户数、订单数、交易额、下载量、日活量、UGC量等核心值, C轮通常就要建立商业模式,进行商业变现。所以概括起来A轮打基础,B轮跑规模,C轮就要见到真章了。重模式比如O2O,需要的投资多,周期长,因此投资伦次也多,可以参照京东,滴滴。京东在上市之前至少融到了G轮,滴滴已经至少是F轮。轻模式对资本的要求相对较低,过了C轮还看不清前景的就要谨慎了,警惕这样的公司变成僵尸企业。
候选人选择不同轮次的企业加入,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生活压力大,供房供车,现金流不能断,那意味着风险承受程度不会太高,一般不太建议去创业早期的公司;比如你是玩大数据的,A轮公司恐怕没有太多用武之地;如果你是玩商业产品的,B轮末或者C轮以后的公司会更适合你等等。
4.选商业模式
相比上面的因素,这个其实最难选,也最难讲清楚。毕竟模式太多,变量也太多,所以在这里只能给出一些大致的标准。
1.首先这个模式必须要解决痛点,比如滴滴,痛点切得就很直接,就是解决大中城市出行难的问题。比如团购,C端痛点切得还可以,就是价格和便利,但B端痛点就很难说了,牺牲利润的方式得来的大部分是价格敏感的客户,一旦价格优势不在,立刻作鸟兽散,形不成有效回头客流,这无异于是饮鸩止渴,除非做成全产业链平台,否则团购业务单独规模化盈利的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这也是最近为什么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
2.如果有巨头已经深度介入的领域就算了,比如现在的大搜索,整合的电商平台,范社交领域都有巨头深度介入,在这些领域创业通常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3.屡次被实践证明不可行的就不要蹚浑水了,比如职业化社交,这么多年起起伏伏,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出来。包括进入中国的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我就极度不看好。
4.传统公司办的互联网分支就算了,因为鸡是没法同鸭讲的。现在有很多房地产公司,传统的物流公司,包括服务类公司,一直在做互联网的分支,但我对他们的前景一直并不特别看好。
5.商业模式太大太空,动不动就要建平台的,需要非常谨慎的选择。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否则平台型的模式很难做起来,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从一个细分领域慢慢摸索出来的,一上来就说要建入口级、平台级模式的,要么是忽悠,要么是梦游,你可以给他鼓鼓掌,然后拍拍屁股离开。
6.一段时间无数公司、无数投资人蜂拥而上的模式,一定要慎选。比如当年的团购,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大家扎堆,洗牌是早晚的事。即使整个模式真的跑得通,但是那么多的公司,你怎么知道你选的那个能存活下来。所以当年选了窝窝,拉手,24券的同学,你们可以来斟酌一下。
三.大公司VS大公司
如果手里有几个大公司的offer该怎么PK?比如狼厂的,鹅厂的,美团的,360的,小米的,京东的,这个之间改怎么选?
1.核心业务优先
因为大公司好但不是什么都好,每个巨头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专属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比如说阿里的电商基因,腾讯的社交基因,百度的搜索和数据基因。这些都是大公司的看家本事,是他们市值的主要来源,都会死死看住,并投入最主要的资源。
如果你手头有两个大公司的offer,一个是核心业务,一个是非核心业务。那么通常要选择去核心业务,因为这意味着钱多、资源多、内部话语权强、上升通道通畅等等。非核心业务部门就比较不好说,比如说像当年的腾讯微博和搜搜,百度的百伯和爱乐活,阿里的阿里云和来往。今天的阿里云和当年的阿里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年的阿里云是解散过的。
像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业务,如今很多大公司都已经不在做了。所以,在进行这样的业务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大公司的业务有几个战略走向,什么是他们吃饭的家伙,什么是阻击性业务,什么是常识性业务。
我们说大公司资源多钱也多,当方向看不清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同时孵化几个十几个方向的业务。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和天使投项目没什么区别,万一哪个成功了呢。但是,大公司孵化这样的项目,老板通常给你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数据不错,接着投,如果不行,立刻裁撤。而且在这样的项目中,因为不是大公司的核心业务,他们的人员储备也不多,所以很多职位会通过社招来解决。这时候如果你觉得这是馅饼砸中了你,那真的就有点一厢情愿了。
其实大公司的非核心业务或者常识性业务,或者阻击性业务,他们的稳定性甚至还不如某些创业公司。有关阻击性业务,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因为这真的是一个不小的坑。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因为11年12年的时候新浪微博非常的火,然后国外的twitter又刚上市,大家都觉得不能让新浪微博一家独大,于是纷纷上马,希望通过牵制和用户分流来起到阻击作用。再比如说阿里的来往阻击微信的目的,就更明显了。但因为不是自己的基因,也不是自己挣钱的主要来源,就像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小股部队一样,被牺牲几乎是必然的。你如果拿到这样的offer一定要谨慎,看看巨头背后的目的再酌情决定不迟。
2.看核心职能
其实和业务有基因是一样的,大公司的职能也是有基因的。我们说互联网的三大职能,技术产品和运营。其中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这些口口相传的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主营业务的一种必然需求。百度的搜索需要技术比较多,电商就会要求运营强,社交要求产品体验好。
这些都不是谁拍脑袋就能定的,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磨合出来的基本倾向。一旦这种格局形成,我们对于组织文化、对于绩效文化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它决定了在内部运作中的话语权和资源的分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导向、技术导向还是运营导向。如果说你拿到了几个大公司的offer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能领域来做一个比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部门是公司的主导部门。
3.熟人优先
第三点,我管这个叫做傍着熟人好吃饭,朝中有人好当官。大公司的岗位职级设置是基本的螺丝钉状态。芸芸众生,牛人太多了,你想出头真的是不太容易。一个P5到P6,一个T6到T7,真的是无数人会争破脑袋也未必会抢到。
所以我们说,在大公司发展,办公室政治会比小公司要凸显一些,除非你是天才,那么领导的赏识、团队的合作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当中绩效评定,升职加薪靠的是实打实的业绩,但是你的领导显然不能不顾KPI体系,空口无凭地让你平地擢升。但是因为熟悉,因为信任,他可以给你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屏蔽一些不利的噪音。
只要你自己不掉链子,有人替你撑腰,有人帮你扛事,你还是可以更快的脱颖而出的。熟人的重要性就是这么体现的。当然你的熟人不能是路人甲或者是路人乙,肯定是要有一定话语权的直线领导,否则作用近乎于零。于是当一个offer是熟人公司,一个是纯陌生环境,那有熟人的会有不少优势,也是选择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大公司的offer选择,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上面的三点。一个是要有熟人,一个是核心业务优先,一个是核心职能优先。那么剩下的,比如你可以看看方向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和领导聊的投不投机,然后公司里的妹子或者帅哥多不多,他们的伙食怎么样,班车怎么样,上班的时间怎么样。如果offer上没有明显的薪资差距,那么可以看看职级高低,距离远近等等。如果这些都差不多,你还是选不定,那我觉得你可以扔个骰子试一下。
其实在选择offer 的过程当中会有九种场景,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讲了三种场景。最后的这一点时间,我想讲一讲另外一个跟换职时的心理非常有关联的,我管这个叫心理噪音。
什么是心理噪音呢?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某种看似重要,但实际偏离中长期诉求的心理困扰。比如一个候选人公司离家比较远,每天上下班单程超过两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忍受,但久而久之各种矛盾都会凸显。有时候陪伴家人的时间减少,夫妻开始吵架,路上时间太长,而自己休息时间不够,精力下降造成工作失误,受到老板质疑。有的时候因为这样的一种绩效表现,加薪也没有赶上,收入不满无法参加公司各种活动,同事也会关系疏远等等等等。于是各种内外交因,终于有一天爆发,我一定要换一个离家近的工作单位,单程超过半个小时的都不考虑。
在上述案例中,候选人其实就是典型的受到了心理噪音的干扰,形成了一段时间久久都萦回不去的心理主旋律。他会把职场当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公司离家太远,自己时间受限,无法摆平各方需求。于是在进行下一份工作的offer选择时,会把距离看成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诉求,超过诸如发展平台、收入、兴趣等通常的职业选择要素。
这个大家不要觉得是玩笑,有关距离的问题,虽然说看似不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但至少我亲身经历的就超过15个案例。候选人因为这样的问题选择了一个不如意的offer,但是这无疑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个误区。我们试想一下照此选择,距离倒是解决了,但是这个矛盾消失,其他问题必然会显现,正所谓按倒了葫芦又起了瓢。
这让我想起个笑话,比如说你出门购物,途中内急,各种求之不得团团乱转,当时你脑子当中唯一的念头一定就是洗手间、卫生间、厕所、马桶这些关键词,购物的事情肯定是想不起来的,一旦成功解决内急,你长吁一口气,这时才会想起此行的真正目的。在这里,内急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噪音。你出来不是为了上个厕所的,购物才是你的真正目的。心理噪音其实是一种感性,既然产生了我们不可能不回应。常见的职场心理噪音包括距离,让你不爽的leader,队友很糟糕,不舒适的办公环境,刻板的考勤制度,就餐不便,停车麻烦等等。我见过的极端案例中,有因为空气干燥,公司不给配加湿器而离职的。
但进行重大职业选择时,我们还是需要理清哪些是短期矛盾,哪些才是中长期的真正需求。应该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一段时间,平复了这样的心理噪音之后,你再做出选择,无疑会更符合你长期和根本的利益。
文章来源:头条学院(微信号:toutiaoxueyuan)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携程和大众点评offer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