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英联军对伊战争,小布什为什么这么搞笑得到美国会授权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美国对伊战争透视》党校读物.pdf 30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从上个世 纪
年 代 起 ,伊拉 克人 民几 乎每 天 都 生活在 战争 的
年 间,伊拉克先后经历 了两伊 战争 、入侵科威特 、海
湾 战争 、武器核 查 、制 裁 与反 制裁 的风 风 雨 雨 。其 中尤 以
日爆发的第一次海湾 战争影响最大,
年过去 了,伊拉克
人 民不仅没有摆脱 战争 的阴影 ,却又一次面 临着 战争 的威胁 。
在 中东有两条结伴而行、举世闻名 的大河
底格里斯河和幼
发拉底河 ,它们 发源 于小亚细亚半 岛东部 的亚美尼亚 高原 ,从郁郁
葱葱 的山谷 中蜿蜒而过 。它们 日夜奔流 , 自西 向东流过美丽 的美索
不达米亚平原 ,给流经之处带去肥沃 的土壤和无 限的生机 。在将要
流入 大海 的地方 ,这两条河流汇合 在 一起 ,成为 阿拉伯 河 ,然后流
入 宽 阔 的波斯 湾 。
多年前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曾经孕育 出人类
历史上最早期文 明之一 的两河文 明,其 中最辉煌 的代表 是 巴比伦
巴比伦城始建于公元前
多年 ,后来经过不断扩展 ,逐渐
成为西亚最繁华 的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心。从公元前
多年里 ,以巴比伦为 中心 ,先后兴起过古 巴比伦和新 巴比
伦这两个强盛一时的王 国。
巴比伦在强大 的君主尼布 甲尼撒统治时期达到极盛 。它的版 图
西至地 中海 ,东抵波斯湾
它的法律 、宗教、科学、艺术、教育、
贸易的繁荣和发达在当时的世界首屈一指 ;它高大雄伟 的城墙 ,辉
煌壮丽 的宫殿,整洁华美的街道 ,在当时的世界也是独一无二。
在这 片土地上 , 曾经 出现过人类历史上最早 的文字
字 ;诞 生 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部成文 的法 典
汉谟拉 比法典 ;建造
出 了被 称 为 古代 文 明七 大 奇 迹 之 一 的 “空 中花 园 ”这 样 伟 大 的
空 中花 园是尼布 甲尼撒为他美艳无 比的王后修建 的。据说那
米高 的假 山,上面种满 了奇花异草 。用人工 引到假 山顶
上 的幼发拉底河 的河水浇灌着花木 ,制作 出溪流和瀑布奇景 。远远
望去,这座假山就像一座悬在天上的海市蜃楼 。
当世界上 的大部分 国家还处在蛮荒状态 的时候 ,巴比伦就 已经
成为最美丽和最强盛 的代名词。
巴比伦王 国在 公元前
年被邻近 的波斯帝国征服 ,留给今天
的结果是漫漫黄沙湮没 了昔 日的辉煌 。巴比伦衰亡 的原因至今仍然
是千古之谜 ,但这绝不妨碍后人把它奉为一种追求和梦想 。尼布 甲
尼撒大帝作
年后 ,在美索不达米亚那片富庶 的土地上 ,
诞生 了一个 国家
伊拉 克 。在这个 国度 里 ,重现 巴比伦 时代 的雄
风成为不少人奋斗的理想 。伊拉克是人类文 明的发源地 ,古代 的巴
比伦,古代 的两河流域,至少有
年 的历史 仍呈现在人类面 前 ,
任何一个有宏 图大志的领导人 , 自然希望安顿国内的政治,促成经
济 的发展 ,最终使得 国家综合实力发展起来 ,凭借强大 的实力,最
后取得海湾地 区的领导权 。
日,萨达姆 降生在底格里斯河畔提克里特村一
个贫苦的伊拉克农 民的家里 。在他出生之前,他 的父亲 已经因贫穷
和疾病去世 。清苦 的家境和不幸 的命运塑造 了这个男孩倔强坚韧、
不畏风险的性格 ,无情 的现实也让这个农 民的儿子早早地悟出了一
个道理:靠循规蹈矩和善 良仁慈无法迅速获得被社会认可 的权力 。
岁那年 ,他 加入 了阿拉伯 复 兴社会 党 并很快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雷达:美国大选及布什政府未来经济政策走势_原创互动_财经纵横_新浪网
雷达:美国大选及布什政府未来经济政策走势
.cn 日&15:10 新浪财经
  雷达/文
  一、从美国的大选看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内政外交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我正在韩国庆熙大学进行学术访问,通过网络几乎收看了英国BBC公司对美国大选的全程报道。当时,美国经济正经历着克林顿时代的辉煌,因此,从经
济学者的理性角度判断,克林顿的继承者戈尔理应在大选中获胜,从2000年的竞选过程来看,戈尔的表现无论在风度、气质、思维、以及幽默感上都远胜于小布什,但是,竞选的结果确是小布什凭借有争议的一票获得成功。人们在对戈尔存有一息惋惜之情的同时,也认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克林顿阴影下的副总统的竞选失败也存在着某种必然,因为,当美国“新经济”正在走向尾声之即,美国的经济政策也许需要某种转变,何况在当年的竞选辩论中,小布什认为美国经济正在走向衰退的判断,比克林顿政府成员认为美国经济仍然具有增长潜力的判断更为符合实际。
  在小布什入主白宫之后,的确是敢作敢为,国内政策的新保守主义和对外政策的单边主义的倾向日益显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选择无疑是存在着问题的,因为,当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10年之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差距已经非常之大,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前行的,克林顿执政后期,美国所发表的《数字化鸿沟》的报告已经注意到了美国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在布什初入白宫时期,美国经济的衰退,正好说明数字技术在美国已被开发应用到极至,但是就全球经济而言,这类技术的应用仍然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显然阻碍了美国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而影响到了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一个显而易见的例证是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IT行业规模不断缩小,从业人数持续下降,成为了美国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就美国国内政策而言,新保守主义也没有找到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只能依赖传统的垄断企业来推动经济增长,如能源工业,军事工业等等,这样,新保守主义的经济主张必然导致布什政府在政治上越来越依赖关注大垄断企业的利益,并在全球范围内以争夺战略资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主导,美国的反恐战争从经济上正好符合美国政府的这一利益。
  对小布什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主张,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都存在着种种非议,作为认真关注过2000年大选的学者,我一直存有这样一种感受,2000年的选举结果充分反映了美国式的民主和法制的威力,以具有争议的一票获胜的总统,其内政外交政策的选择就是不如多数票当选的总统,但是法律所赋予总统的权利,使小布什能够按其党派意志来选择政策。无论是美国国内还是海外,种种不其政策的不满只能期待着新一论的大选而有所改变。因此,4年的等待使今年的总统大选格外另人瞩目。
  从今年的大选进程来看,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中的种种政策失误已经暴露无疑,在对外反恐战争上,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不仅没有被消灭,相反他的种种恐怖主义的威胁指令依然干扰着美国公民的正常生活;师出无名的对伊战争,尽管对美国长期控制中东的自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驻伊美国伤亡人数与日俱增,以及当初西方盟友在美对伊战争上的分歧,已使小布什在竞选战中很难向选民作出合理交代;在国内经济方面,美国油价高居部下,就业岗位的供给差强人意,减税政策明显与中产阶级的利益相悖,政府财政赤字的急剧增加,更增加了美国经济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此等等,使民主当候选人克里有种种获胜的理由。但是,11月3日所出现的选举结果,小布什连任成功。对于这样的选举结果,我个人有两点看法:其一,在小布什和克里之间,美国人选择了一个更为强势的总统。其二,强权政治已成为当今美国意识形态的主流。
  二、美国大选后的对外经济政策走势
  作为当今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国家,美国大选后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因此,美国大选成为了全球关注的大事,特别是美国当选总统的对外经济走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仅从今年大选两党候选人的竞选辩论的内容入手是很难对美国未来的对外经济走势作出合理和正确的判断的。因为,这次两党候选人的竞选辩论的关键仍在于反恐问题,而对于经济政策的争论也主要集中在国内的税收政策方面,对外经济政策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对小布什总统第一任期中的执政风格和此次大选的结果来分析的话,我们仍然可以对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势作出如下的判断。
  首先,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在布什第二任期中有三个基本不变的因素,第一是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必须得到保证,也就是说美国在全球经济中争取利益分配的最大化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实际上,这一原则对任何一任美国总统来说都必须遵循。第二,小布什政府争取全球经济利益分配最大化的手段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仍将是美国对外政策主要手段。第三,维护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仍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基调。
  其次,为了实现上述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反恐和人权问题将成为美国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领域。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具体到经济领域中,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在今后四年中的走势将会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美国国内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小布什执政期内不可能有新的突破,这是小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的最大区别,回想克林顿的两任执政期,第一任期中他说服国会批准将军用通讯技术市场化,推动了1990年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在第二任期中,克林顿又倡导了和平利用空间的计划,使美国的经济增长始终具有科技因素的支撑。而小布什政府在这方面始终没有找到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撑点,如果我的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小布什政府在未来的国内经济增长上只能是依赖传统行业中的垄断企业,因此,它在国内经济政策上必然进一步到向新保守主义。
  2,由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趋向保守主义,那么,在对外经济政策上,保护主义的色彩会进一步加强,因为,美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在国内缺乏新的技术优势支持的背景下,美国商品贸易的赤字状况不会在小布什第二任期内得到明显改善,大量赤字所造成的外部经济的不均衡会对美国国内的就业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而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对此不平衡采取主动的调整,因此,对小布什政府来说,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国对此外部不均衡进行调整,最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而在实施这一策略的过程中,目前美国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谈判(或协商)中的议价优势。这种议价优势不仅来源于美国经济总量上也来源于美国的强使政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小布什再次以两票优势入主白宫所具有的经济利益上的合理性。
  3,从实施对外经济政策的手段选择上来看,总体上讲,单边主义的原则仍然会通行于对外经济领域,因此,我们很难对美国在全球多边协商体制发挥积极作用作出乐观的预期。
  4,从对外政策所可能涉及的地区来看,由于美国此次大选所反映出的民意,对布什对伊战争师出无名,因而,疏远了一些欧洲盟友,并对驻伊美军的伤亡状况和巨大的战争开支存在着不满,因此,在小布什的第二任期内会对其欧洲政策进行某种改变,这种改变很可能是为了争取欧洲盟友对美国在伊问题上的合作,美国会主动以一些经济利益的妥协来争取欧洲对美的对外政治立场的支持。
  三、美国大选结果对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由于美国此次大选的结果是共和党人小布什连任成功,因此,从总体上讲美国的对华政策将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但是,与小布什的第一任期相比较,我认为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在小布什的第二任期中,反恐仍将是美国对外事务的主战场,从总体上讲,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安定的最为重要的因此,因此,美国的反恐政策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但是,我认为在未来四年中,美国会越来越重视反恐事物的经济意义。即美国从反恐战争中不仅仅只获得安全上的利益,同时还要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当反恐事物越来越多地掺杂进经济因素之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变的更为复杂。中美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在处理政治事件中,经济利益是可以作为议价筹码,同样,在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时,政治因素也可以成为议价筹码。这一趋势会在今后几年的中美交往过程中现象得更为明显。
  其二,中美之间已经成为彼此的贸易交往伙伴,这已经成了无须争论的现实,因此,美国的外部经济的不均衡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中美之间的贸易交往,两国间在贸易不平衡的调整方面的利益纷争已经在小布什总统的第一任期中反映出来,这种纷争我认为会在今后的四年中延续下去,并有所加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点击此处查询
【】【】【】【
】【】【】【】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相关链接
(8日10:55)
(7日19:19)
(7日12:14)
(7日11:52)
(7日11:08)
(7日10:48)
(6日15:33)
(6日00:53)
 新浪财经其他文章
电话:010-3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对伊战争的大胆猜想:美国攻伊 意在欧元
对伊战争的大胆猜想:美国攻伊 意在欧元
  ――对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大胆猜想  王建  1月26日,我在中宏网上发表了《海湾战争与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原因及前景分析》一文,提出了“美国倒萨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欧元”这样一个判断,并由此得出了战争的规模将会扩大,并将可能演化成美、欧两大集团间冲突的结论。现在海湾战争已经进行到第8天,许多人问我根据目前战争的进展状况,对以前的结论是否有了改变,我的回答是:战争的进展情况正在验证我的判断。  一、战争开始以来的四点疑问  战争一开场,就有许多情况令人迷惑不解,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四点:  1、美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远程打击力量,就是利用空军。上次海湾战争是在进行了39天轰炸后,只进行了100小时地面战;科索沃战争中根本就没有动用陆军;在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是空中远程打击加特种作战,战争的胜利还是靠空军,出动特种兵主要是为了抓本?拉登。这三场战争都打得干脆、利索、漂亮,充分体现了美军的高技术优势,因此在这次战争开始前,各方面普遍预测,这场战争仍将是前几次战争的翻版,甚至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美军的远程精确打击水平在科索沃战争后又有了明显提高。但战争一开始就出乎人们的预料,美军并没有进行连续不断的大规模轰炸,第一天只打了40多颗导弹,第二天就出动了地面部队,第三天才进入“A―day”,即空袭阶段,就是说地面部队的出动比空军的大规模出击还早一天,这就使许多军事评论家大惑不解,为什么美军要采取这种“扬短避长”的打法?有人说这与指挥这场战争的司令官弗兰克斯有关,因为他是陆军出身,想让美国的陆军抖抖威风,但科索沃战争的指挥官克拉克也是陆军出身,为什么他却不使用陆军t  2、在战争开始后,美第三机步师快速向巴格达挺进,同时101空突师在巴格达北部迅速开辟战场,以形成对巴格达的合围之势,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只要端掉了萨达姆的老巢,其他地方的伊军就会不战自乱、不战自溃。伊拉克的沙漠都是硬沙漠,通过大规模装甲部队没有问题,通过运载后勤供应物资的汽车更没有问题,是美军避实就虚,直取巴格达的有利条件。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美军在第三机步师直取巴格达的同时,美海军陆战队师和英军第七装甲师立即展开了对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以及法奥、乌姆盖斯尔、纳西里耶、纳杰夫等南部一系列城市的攻击,在有些地区甚至进入巷战。在对这些城市的攻击中,美英军队到目前并没占到多大便宜,反而由于久攻不克,闹得在国人和世界舆论面前灰头土脸,更使伊拉克人民的抵抗信心大增。3月26日开始,美机步第三师又停止向巴格达方向前进,分兵向南说是要先搞定南部的那几个没有打下来的城市。对此情况许多军事专家都指出,美军完全可以避免在南部城市中与伊军的缠斗,而集中全力完成对巴格达的包围,那么美军为什么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而要分散使用兵力呢?  3、战争开始前人们原先预计会出现巨大的难民潮,因此在伊约边界、伊科边界、两伊边界等地区修建了不少难民营,但出乎预料的是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出现大量的难民,在有些原准备迎接数万难民的营地,自开战以来只来了数十人,为什么在战争来临之时伊拉克人不去逃难呢t究其原因,是自美军进行大规模空袭以来,对伊主要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巴格达的基础设施很少摧毁,目前巴格达的水电供应都没有遭受巨大破坏,甚至电视照播、电话照打,部分商店也能营业,由于居民生活相对稳定,所以没有出现战前所估计的巨大难民潮。有人说这是由于美军有了精确制导武器,可以避免大规模破坏和对平民的杀伤,但美军真的有那么仁慈吗t美军确实害怕过多平民伤亡会在国际社会造成被动,因此不轰炸居民区还好理解,但是连城市的基础设施都不破坏就有问题了,因为如果居民生活可以照常就不会离开,伊军就可以长期混在居民中间,从而在美军攻城时利用“人体盾牌”来打击美军。  4、美军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天,就在伊拉克的西部地区占领了H2和H3两个机场,这两个机场距离叙利亚和约旦边境都不到100公里,但距巴格达却有400公里之遥,因此作为美军在巴格达西部的前进基地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叙、约两国又都没有给美国过境的权力,那这两个机场是拿来干什么用的t还有,美军这次允许媒体跟随军队作战场报导,据说有100多个国家、超过500名记者在前线作随军报道,但到目前为止只大量报道了南部和北部战场的情况,对西部战场的事情却只字不提,因此引起了媒体和分析家的许多猜测。再就是直到目前美军的一些主力部队,如美装甲一师、美82空降师都没有露面。特别是原驻扎在德国的美装甲一师,是美军的重装甲师,在美军中具有最强的攻击能力,据有些专家讲,行家看美军是否要打硬仗,就是看装甲一师是否露了面,但是该师在开战后从德国上船在沙特登陆后居然再没有一点消息,以至于有的媒体称该师“蒸发”了。  二、从打击欧元的视角看  美国应如何打这场战争  战争开始以来的怪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先把这些怪事放在一边,来看看如果从打击欧元的需要出发,小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应该怎样打这场战争。  首先,美国目前还不可能撕掉所有伪装,公开命令欧洲人取消欧元、解散欧盟,说你不这样做我就要打你,这样做不仅在世界各国和人民面前输了理,对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来说也办不到。这场战争是要满足美国金融财团利益的需要,与美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说为打欧元要发动战争,在美国的国会和人民那里就通不过,所以就必须把真实的目的隐藏起来,以倒萨为幌子来打击欧洲的石油供应,因此美国所进行的这场战争,必须进行战略欺骗。  其次,如果倒萨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伊拉克是否真正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以及萨达姆本人是否下台、流亡和死亡就都不重要,对美国来说惟一重要的是必须进行这场战争,所以美国不顾前三次核查报告都不能肯定伊拉克真正拥有违禁武器,也不顾没有联合国的授权,一定要发动这场战争。大家也许还记得,小布什曾在开战前宣称,免战的条件是萨达姆必须下台流亡,但仅仅过了两天又宣布,就是萨达姆下台流亡也还是要攻入伊拉克,去“搜检违禁武器”。  第三,由于欧盟主要国家都有超过90天的战略储备油,而产油国组织手中又有不小的后备产能,因此仅仅打击伊拉克是不够的,美国必须在关死伊拉克的石油输出龙头后,继续一个个地关死其他流向欧洲的石油龙头,并且必须确保关死的时间超过90天,才能耗尽欧洲的战略储备油,进而动摇欧元和欧洲经济的根基,所以这场战争相对于过去的几场速决战来说,必须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基本上关死流向欧洲的石油龙头需要1~2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耗尽欧洲石油储备所需要的时间,美国就必须使这场战争所持续的时间超过4~5个月甚至更长。  第四,拖长战争时间的目的是消耗欧洲的战略储备油,而这只有在美国关死其他流向欧洲的石油出口龙头后才能做到,所以美国在攻击伊拉克后,必须很快攻击其他在欧洲石油供应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湾国家,因为如果关死石油龙头的作战时间被拖得很长,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是极其不利的。开战前后我们已经看到,一旦出现了战争延期的趋势,美元、美股就跌,美国股市道指如果跌破了6000点,标普如果跌破了500点,就有可能迅速向3000点和300点滑落,美国就会发生金融风暴,到那时美国不要说打仗,国内的经济危机就会把他搞死。但如果能迅速进入到对欧洲石油封锁阶段,欧洲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就会由于恐慌大规模向美国流动,被金融风暴搞死的就会是德、法等欧洲主要国家了。  三、从打击欧元的战略目标  看美军的战术欺骗  战术的使用要服从战略目标,如果美国进行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是要把美国打击欧元的目的隐藏在倒萨战争之后,就必须通过战术的欺骗来达成。人们之所以会对这场战争提出各种疑问,究其原因,是因为提出疑问的人都是以倒萨为目标来分析问题的,如果以倒萨为目标,美军当然应该扬长避短,像前几次战争中一样,首先使用空军,实现速战速决。但如果是从打击欧元的目标出发,美军目前的打法就是正确的。  首先,美军必须拉长战争的时间。可以设想,如果战争真打成了“速战速决”,例如在3周内解决问题,再用一个月建立亲美政权和恢复秩序,美国就没有不让伊拉克出口石油的正常理由,顶多两个月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就会恢复正常,而欧盟各国手中有超过3个月的石油储备,美国打击欧元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我在战争一开始就在关注美军的打法,当第一天美军没有进行人们普遍预想的大轰炸,第二天则开始出动地面部队的时候,我认为我的判断开始得到了第一步的验证。3月21日,我给在军队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说,我判断美军在完成对巴格达的包围后不会立即进行攻击,而是会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美军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想要避免大规模的平民杀伤和己方士兵的死亡。而美国如果像前几次战争那样,进行连续不断的轰炸,陆军则根本不露头,我的“倒萨是为了打击欧元”的观点就难以站住脚了。最近这个军队的朋友告诉我,“你说的&指美军要对巴格达实施围困战越来越像了”。  其次,为了实施围困战术,美军在开始阶段就攻打伊南部的一系列战略重镇也好理解了,因为美军以3个师、5万人的兵力长期围困巴格达,就必须为长期围困作好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后勤供应走廊的安全,美军一个师一天要消耗数千吨的战争物资,如果不能拔掉那些分布在运输线上的“钉子”,后勤没有保障就无法实行围困。美军固然可以用重兵保护后勤运输走廊的安全,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军还要发起关住其他石油出口龙头的战争,兵力就不够了,所以必须把南部运输线上的威胁统统拔掉。从这点来看,美英军队确实低估了伊军的战斗力和伊拉克人民的抵抗意志,错误地认为巴士拉、纳西里耶和纳杰夫等地的什叶派穆斯林,仍会像上次海湾战争那样,在美军攻入伊拉克后举行起义,因此在开始阶段没有以重拳出击,现在已经开始进行调整。  第三,从要对巴格达实施围困的战术出发,美军不炸毁巴格达公共基础设施的行为也好理解了,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巴格达的人心,使居民不要离城逃难,美军就可以以减少平民和自己士兵的伤亡为理由,名正言顺地实施围困战术,因为如果大部分居民都逃走了,美军本可以对失去“人体盾牌”的伊军狂轰烂炸而没有顾忌,却还是围而不打,其做法就会让人难以理解,就会被人们看穿骗局。  所以,美国倒萨是为了打击欧元的战略欺骗,是靠一系列美军的战术欺骗构成的,美国已经成功地使人们普遍感到,这场战争进行得很艰难,不会那么容易取胜,而美国总统小布什早在开战后的第三天就已经取得了国会进行超过60天战争的授权,小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还在战争开始后就不断向外界吹风“战争所需时间会超出人们预想”的论调,就是在为战争的长期化作舆论准备。  美军在战争开始第一天就进行了“斩首”行动,打死萨达姆是为了加快战争进程,缩短战争时间,这与美国要拉长战争时间的目标看上去是矛盾的,我一开始也被美军的动作搞得有些糊涂了,但是想一想,在上次海湾战争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针对想要炸死萨达姆的空袭据说总共进行了有260次,都没有把萨达姆炸死,这次就那么容易炸死他t如果“倒萨”不是目的,美国就应该希望他活得好好的,所以所谓“斩首”行动也是一次战术欺骗,以后美国人就好讲话“看,不是我们不想尽快结束战争,我们在战争第一天就在做这样的事,但是办不到了”。美国人今后一定会用这个事例为自己拉长战争时间的行为作辩解。  顺便指出,这次海湾战争的战场指挥官是谁t是小布什夫人的同学,即是一个与小布什总统有私交的人。军人如果不理解政治家的意图,只从直接的作战目的出发,就会制定出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所以就要找能讲“私房话”的人当指挥官,还要不怕“背黑锅”,因为不仅目前美国的老百姓在骂弗兰克斯无能,美国的许多将军也在骂他“笨蛋”,“不会打仗”。  四、怎样看战争扩大化的可能  如果打掉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还不足以影响欧元,美国就必须把战火燃烧到其他海湾产油国,在1月26日的文章中我提出美国在攻伊后的打击对象可能是伊朗和利比亚,现在看来,首先会遭到打击的是叙利亚。  伊拉克西部战场相对于南、北两个战场的沉寂,正在预示出美对叙作战的准备,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第四个怪事。我的判断是,美军其余的军力已被集中到伊叙边界,一旦美军完成对巴格达的包围之势,美军就会立即对叙利亚展开攻击。至于罪名也很简单,美国在去年9月宣布的核打击对象中,已把叙利亚列在其中,认为他是“敌对国家”。年初以来,美国的高官则不断放言“在解决伊拉克问题后,将要解决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的问题”。为了找到罪名,在完成对巴格达的包围后,美国本土或其他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或许就会出现“高潮”,美国就会把恐怖活动的罪名扣在叙利亚身上,然后迅速发起对叙利亚的进攻。  为什么是叙利亚而不是伊朗或利比亚?因为叙利亚紧靠地中海,虽然出口石油不多,但地理位置重要,美国可以此为战略支撑点,对地中海的石油航道进行封锁,美国已经占领了伊拉克,当然不愁如何封锁波斯湾。美国也不会放过伊朗和利比亚,但攻打这两个国家没有那么容易,而美国以这两个国家为敌不过是为了断绝他们的石油出口,进而打击欧元,所以美国只要找到在地中海和波斯湾封锁石油出口的理由就可以了。美国只要做到这一步,海湾地区的石油输出龙头就会被美国关死,而一旦出现了这种形势,欧洲的国际资本就会大量逃离欧洲而流向美国,欧元就会面临瓦解的危险,美国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  五、怎样判断法、德、俄的反应  美国的真实战略目的是打垮欧元、瓦解欧盟,美国在关死流向欧洲的石油龙头后,将会逼迫欧洲人就范,如果欧洲人不抵抗,就会被迫接受美国人拿出的重整欧洲金融、货币与政治秩序的方案,我认为美国人一定已经准备好了这样一个方案。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法、德、俄联合其他欧洲及海湾国家进行反抗。在战争开始前后,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正是在3月初法、德与美国进行外交方面激烈对抗的时候,法国的国防部长说法国也要派兵到伊拉克参加“反恐”,这一反常行为在当时被许多人看成是法国态度的软化,但在那时,法国不仅向地中海派出了“戴高乐”号航母,还命令其装甲部队给坦克涂上了沙漠色。而法国前国防部长说“我们要到伊拉克去保护那里的油田”。好一个“保护油田”,言外之意就是你美国尽管去抓萨达姆,我们把油田保护起来就不怕你美国闹翻天。最近德国总理施罗德则说“德国目前没有考虑向海湾地区派维和部队”。那么是谁向德国提出这样的要求呢t没有,施罗德说的是“反话”,是在告诉别人德国正在考虑这样的问题。接着施罗德还说,“德国要获得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就得有相应的军事实力”。  最近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不断说“伊拉克冲突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地域范围,是带有世界性影响的事件”。在海湾开战以来,美军不断派出U2飞机到俄南部边境侦察,以至于俄不仅对美提出严重抗议,还出动了飞机拦截。与此同时,俄罗斯已经派出四架飞机到两伊边界,说是为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美国派飞机在侦察什么t大家也许还记得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不甘心被抛在国际维和行动之外,突然派出了200名伞兵占领了塞尔维亚机场,令北约军队不能前进一步。如果俄罗斯再次派军队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伊拉克来主动“维和”,甚至是法、德、俄联合以维和名义进入海湾地区,名为“劝架”,实为保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就会迫使美国隐藏在“倒萨”名义之后的意图浮出水面,与法、德、俄摊牌。所以,目前的战争还只是序幕,“主角”还没有全部登场,要等到美国“图穷而匕首见”的时刻,看法、德、俄如何反应,才会知道这场戏的下一幕是什么。  我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说,北约的分裂、欧盟的分裂、联合国的分裂都是西方的分裂,以这场战争为历史标志,二战后在冷战中持续了近60年的“西方”概念从此没有了,因为西方分裂成了美、欧两大经济、政治与军事集团。美、欧之所以会发生分裂,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利益不是共同的,以欧元的诞生为标志,美、欧在金融利益方面已经产生强烈碰撞,这种碰撞使他们早晚要走到对抗的道路上去。我在写出《警惕全球金融风暴》和《海湾战争与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原因及前景分析》后,许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认为美欧仍是一体,在美欧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这场战争如果真像我所预计的那样,我想许多人的观念会从根本上改变。  1997年,美国著名国际战略学者、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出版了著名的专著《大棋局》,他在其中说,对美国来说,在未来世界格局中,最危险的是德、法、俄的联合,但他认为这种情况只会在遥远的未来才会出现,没想到自他这本书出版后还不到6年,德、法、俄的联盟就已经出现了。看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之快,即使是最资深的学者也难以预见。  战争仍在继续,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其实并不用争论,很快就可以用战场的实践来检验。  编者注:这是作者3月29日在中国体改研究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上海福卡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标题系作者所加。该文写于3月27日。布什与布莱尔会晤后,美英联军出现可能加快战争进程的迹象,但作者说这不影响本文的基本结论。(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新闻
(03/11 13:26)(03/06 07:13)(02/24 15:21)(02/24 11:00)(02/21 12:00)(02/20 08:38)(02/19 08:52)(02/14 08:00)(02/08 07:32)
■该作者文章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请发表您的看法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因SARS突发而暂缓的公务员加薪计划将从12月起实施。
,了解详情
••••••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82或663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布什被扔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