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坛经》

六祖慧能与《坛经》论著目录集成(精装)
开&&&&&&本:16开页&&&&&&数:940页字&&&&&&数:1000千字I&&S&&B&&N:2售&&&&&&价:114.00元
原书售价:200.00元品&&&&&&相:运&&&&&&费:北京房山
至快递:8.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4件)
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品相描述:新书,由于书太厚重,书角容易往里用力,所以对边角太苛求,建议不要下单。净重2.1KG,豪华精装版本。详细描述:二十世纪以来的禅宗研究是中国佛教研究的主要阵地,慧能与《坛经》研究则又是禅宗研究的主力。作为禅宗重要代表的六祖慧能及其《坛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相关研究迈入新境界,也为了更好传承禅宗精神文化,有必要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汇编和整理。&本研究论著目录即是由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搜集整理,旨在呈现百余年来有关禅宗六祖惠(慧)能与《坛经》的研究成果。《六祖慧能与论著目录集成》以严谨的学术规格体例进行编排,以中国目录版本学为基础,以敦煌学目录为参考,以日本佛教学者文献学的严谨程度为标准。希望出版之后,能够足以代表中国佛学研究中目录的典范之作,为国际学界奉献一本权威而实用的工具参考书。
店主推荐72.00元200.00元27.00元48.00元32.00元44.00元168.00元120.00元198.00元24.00元22.00元88.00元14.00元16.00元46.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成功加入购物车来自:恐龙书社您可以六祖慧能身世释疑(二)_云浮时刻网
六祖慧能身世释疑(二)
云浮时刻网核心提示:六祖慧能身世释疑(二):
原标题:[六祖慧能身世释疑(二)]
二、慧能母子“移来南海”之“南海”是什么地方?
在各种版本的《坛经》中,六祖慧能在讲述自己的身世时均有这几句话: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有人依据这段话而断定年仅3岁的慧能在父亲死后随母离开夏卢村迁居到南海。现在的问题是:慧能母子为何要迁居?慧能所说的南海究竟是什么地方?对于第一个问题,查阅所有文献均找不到答案。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所说的“南海”到底是什么地方则意见纷呈,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1)南海即今广东佛山;(2)南海,郡名,后改县,即今广东南海;(3)南海,郡名,治所在广州,故南海即今广州;(4)隋唐时期新州属南海郡,在郡内就是南海人;(5)隋唐时期怀集、四会属南海郡,“移来南海”就是移来四会,故六祖接法南遁后隐于怀会一带;(6)新州与南海从来没有隶属关系, “移来南海”子虚乌有,乃史实差错。
上述各种意见孰是孰非,在此不作评说。笔者以为六祖母子在当时的生活环境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离开新州而“移来南海”,理由为:(1)法海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和《六祖大师缘起外记》,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各为六祖撰写的碑铭,赞宁的《慧能传》,各版州县志等文献均无六祖母子移居南海的记载。(2)六祖于市卖柴、闻《金刚经》开悟的地方——金台寺就位于新州城内,即今新兴县城人民医院附近,慧能离新州北上黄梅时与母亲辞别的地方就在新州 村,新州龙山有六祖的故居。这些学界似无分歧。而在有关广州、佛山南海的文献中却找不到六祖慧能采樵卖柴和六祖母子居住生活的蛛丝马迹。如六祖母子真的移居广州或佛山南海,则无法解释这个现象。(3)查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新州在秦统一岭南后隶属象郡,汉时隶属合浦郡,三国时隶属苍梧郡,隋时先后隶属新宁郡和信宁郡,唐至宋先后隶属岭南道和广南东路。(参见黄尔崇《评&坛经&中“移来南海”的史实差错》,林有能主编《六祖惠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出版社2004年版)所以新兴县历史上确无隶属过南海郡。(4)在当时的条件下,六祖母子离开业已熟悉的生活圈而迁移到150公里以外的人生地不熟、无亲无朋、无依无靠的陌生环境去谋生是匪夷所思和难以理解的。所以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移来南海”提出了疑问:
惠能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流落他乡的母子二人,孤苦无依,生活艰困是可以想象到的。不知为了什么,惠能又跟着老母移到南海——广州去住?长大了以卖柴来维持母子的生活。
那么,怎样解释“移来南海”的“南海”呢?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南海”可能是泛指,即指整个广东,至少是广州府和肇庆府属地区,而不仅限于南海郡。宋赞宁《慧能传》云:“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柳宗元在《曹溪第六祖赐大鉴禅师碑》述六祖接五祖衣钵后“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景德传灯录》卷五记慧能父亲卢行      “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均把新州放在南海地区的范围之内。除了把广东称为“南海”外,也有称为“岭海”的,如清初广东按察使张渠在其著作《粤东闻见录》云:“广东之地,昔人尝以岭海兼称。”清初广东名僧剩人和尚函可在流放沈阳后的《怀岭南》诗中有“不知岭海风波后,若个犹存若个亡”。所以,把带“海”字作为广东的别称在古人是常有的。如这样理解能成立的话,则六祖所言“移来南海”之“南海”与历史上南海郡治广州和今天的佛山南海无涉,而是指六祖父辈从外地迁来的移民,与“父又早亡,老母孤遗”并列而构成“此身不幸”,即是说;父亲死得早,孤儿寡母,又是从外地迁移来南海(广东)的移民,所以很不幸。
根据上述的分析,如一定要确认六祖3岁后离开夏卢村而迁往的地方,只能是距夏卢村一公里路的龙山,因为只有龙山才有六祖慧能的故居,才有六祖慧能舍宅为寺之举。此其一。其二,六祖只有在新兴龙山居住才符合采樵卖柴的生活环境,才与王维笔下“臭味于耕桑之侣”、“膻行于蛮貊之乡”(《六祖能禅师碑》)的描述相合。
三、“别母石”引出的疑问:慧能离开新州北上黄梅时,他的母亲是否还在世?
“别母石”来源于新州当地的民间传说:慧能在金台寺卖柴闻经悟道,决意北上黄梅求法,其母和舅父劝而无果,便出难题,如慧能能拜开村前的大石,就让他去。慧能立即跪拜,恰好行雷闪电,霹雳一声把石头劈开。其母等人见状,觉得天意难违,只好同意慧能北上求法。于是人们就把这块石称为“别母石”,至今仍存放在 村别母亭中,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缘“别母石”乃民间传说,故未见于各版本《坛经》和禅宗灯史稗籍,仅在方志类文献中有记,如乾隆《新兴县志》卷十六《山川》有“别母石”条云:
别母石,在仁丰都朗村,离城八里。时六祖求法,母送至此作别,故名。唐建成寺时,其旁曰永宁寺。
《肇庆府志》也云:“永宁寺在县南 村旁。相传为六祖辞母处。旁有辞母石。”
方志所载,没有民间传说的故事情节,只说六祖母亲送他去求法于此分别。如所记属实,则“别母”一事是不争的。然笔者觉得因“别母”而引出了一个似乎毋庸置疑却又值得怀疑的问题:即慧能离开新州北上黄梅求法时,其母在世还是已去世?
所谓毋庸置疑的是慧能离新州北上时其母还在世,依据是:
1.慧能在金台寺卖柴闻经开悟后,得到了安道诚的资助,于是回家安置好母亲才辞母北上。宗宝本《坛经》云: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而《祖堂集》记述更为详细: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其时道诚劝慧能往黄梅山礼拜五祖,慧能报云:“缘有老母家乏欠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其道诚遂与慧能银一百两,以充老母衣粮,便令慧能往去礼拜五祖大师。慧能领得银分付安排老母讫,便辞母亲。
2.前揭《新兴县志》释“别母石”条说:“时六祖求法,母送至此作别,故名。”
而让人置疑的是慧能离新州北上时其母可能已不在人世。理由是:
1.慧能是个极重孝道之人,他离家北上时,其母应约60岁(慧能父亲于唐武德三年被流放到新州,其母婚嫁时应不会少于18岁,18年后生慧能,慧能24岁离家北上,故此时其母约60岁),而慧能3岁时父亲便辞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打柴维持生计,家境相当贫乏,诚如宋赞宁《慧能传》云:“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面对年迈且不能自给的老母,慧能是不会忍心弃之不顾的,故安道诚劝他北上黄梅求法时,他直白地说:“缘有老母家乏欠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尽管安道诚资助他银两(有说是十两,有说是一百两),但能维持母亲多久的生计,慧能应是有所考虑的。
2.慧能在黄梅接衣钵后,遵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嘱,于北上当年或次年初即已回到岭南,在怀集四会一带隐匿生活十五六年。在这十几年间,慧能对母亲似全无牵挂,因为稽之有关慧能的文献资料,除了《法宝记》说慧能“恐畏人识,常隐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说法”外(此说似不准确,因为慧能南遁后主要在怀会一带),均未见慧能在此期间与家乡有过联系的记录,尽管怀集、四会距新州不远(是不是六祖慧能真的看破红尘,六根清净,连亲情也不顾呢?似不是,因为在六祖的思想中,报恩崇孝意识极为浓重,直到晚年还要回故乡建报恩寺和报恩塔。退一步说,如六祖真的看破红尘,但佛教大乘是讲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不至于连老母也不闻不问吧。如真的是这样,那六祖就不是中国佛教革命的旗手和领袖了)。如果说,这隐遁山林、与猎人为伍的生活,还是“恐畏人识”、为了躲避别人追杀而不敢回故里露面的话,那么,当他来到广州法性寺以风幡之辩而把六祖身份及祖传衣钵大白于天下、备受善信们崇拥之后,荣归故里探望老母应是无碍了,但六祖直到晚年“落叶归根”才回到新州圆寂。从24岁北上黄梅至76岁回新州圆寂,半个世纪未踏足家门,如果他的老母真的在世或在此期间辞世,那是匪夷所思的。延展阅读:
北京晨报讯 今日将举行本年度第二期购车指标摇号。新能源车本期提供5720个个人指标,是历次指标最多的一次,3356位申请者无需摇号,能够直接获得指标;而普通车中签难度再
云浮时刻网,本文链接:/city/yuncheng/946.html
本文来源:云浮日报
小编推荐:
相关阅读:
┊┊┊┊┊┊┊┊┊Copyright &1999-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浮时刻网《六祖坛经》|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currentPage:1,pageNewMode:true,isgooglead3:false,ishotrecompost:false,visitorId:0, first:'',tag:'《六祖坛经》',recommType:'new',recommenderRole:0,offset:13,type:0,isUserEditor:0,};禅宗:六祖慧能(3)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达到佛教真理。故亦称为楞伽宗。
从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由于他对传统修行方法、教义阐示的革新,使中国禅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慧能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所有这些变革,从《法宝坛经》里即可略窥一二。
《六祖法宝坛经》,略称《法宝坛经》、《坛经》,是惠能大师的言行录,由弟子法海集记,和孔子的《论语》一样,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
《坛经》,为什么称为”坛”?
根据星云法师的解读,这是源于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在广州法性寺创立了戒坛,并立碑预言”将来当有一位肉身菩萨到此坛受戒”;后来在梁天监元年时,又有一位智药三藏法师在此坛畔种了一株菩提树,也预言”将来有一位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二月八日,六祖惠能大师即在此坛受具足戒,并在此菩提树下开始传佛心印。其后说法虽不只限于此坛,但他的门人弟子为了重视由此坛开始的纪念性,所以将六祖前后语录统称为”坛经”或”法宝坛经”。
《坛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深具影响力,他所揭示的修行观念,为佛教传统修行方式注入了活水,促使禅宗得以蓬勃发展。
方法的转变,让修行变得更方便,比如《坛经》所提出的修行方式:
1、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承受衣钵后,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为了避难,他隐遁于猎人队伍中,过着与猎人为伍的生活。他时常随宜为猎人说法,猎人则令他看守罗网,每当他看见禽兽落网时,便将它们统统放生。到了吃饭的时候,便以菜蔬寄煮在肉锅中,但只吃肉边菜。这样的生活,惠能大师随缘安住了十五年。
惠能大师不论身处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都能保有一份”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旷达和宁静,这种随缘不变的”无住生活”,表现了禅者人间化的性格,也破除了一般人对于禅法神奇玄妙的迷思。
2、心无憎爱的无念修行:《般若品》的无念修行法门说,无念并非百物不思,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也就是面对一切境界不起喜恶爱憎等念头。
如何能无念呢?惠能大师说,只要能清净自己的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染不杂,无滞无执,来去自由,解脱自在,即名”无念行”。
慧能大师又在《定慧品》中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因此,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
这种”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的自尊自律的无念生活,自然能使内心清净,无玷无染,如月映千江,如日处虚空。
3、僧信平等的无相修行:《疑问品》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认为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的必要条件,所以无须在虚妄假相上分别,但以”自净其意”为修行的要务。因为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净化人格,即不须有时间、处所、身分的分别,只要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悟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
《坛经》以”无念、无相、无住”为修行法门,主要是使人人能”明心见性”。因此,若能依此而修,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人我的恩怨情仇,言语的触犯讽刺,彼此的欺凌纷诤,能一并视为虚空幻相,则不会想到报复酬害,净土即在目前。
六祖的一生,也是鼓舞人们向上的励志史,具有宁静致远的人生意境。禅宗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与六祖的事迹颇有关系:
1、求法具有大行力:惠能大师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诚的布施,远从南方的广东前往湖北的黄梅县,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此千辛万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五祖弘忍的法堂。这时,不仅没有得到五祖的一句安慰,反而被耻笑”獦獠身怎可作佛?”如果惠能大师不具有普贤菩萨的大行力,怎堪受得起如此的谩骂和耻辱?
2、迫害具有大悲力:惠能大师的一生,没有被种种的迫害给打败,因为他面对恶人,不以为他们是恶人,反而生起如母怜子的大悲心,无怨地承担种种的迫害。惠能在三更时分听五祖说《金刚经》时,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漆桶脱落,见自本性。得法后,最初受五祖门下数百人的嫉妒,一路追逐着他,想要抢回衣钵;从黄梅来到了曹溪,为了衣钵的缘故,又被恶人寻逐,最后择于四会,避难于猎人队中。
七十六岁圆寂入塔后,他的金刚不坏肉身也多次受到伤害。
综观惠能大师的一生,如果没有具足观音菩萨的大悲力,如何能面对毁害时不但不在意,反而茁壮他的道业,增强他向道的信心?他的大悲之力,如水般柔软曲折,任是溪湖川海,无有憎爱分别,含摄融和。
3、隐遁具有大智力:大师一生几次的混迹人群,韬光养晦,以待机缘。他入柴房,劈柴舂米,共八个多月,虽然日日劳役辛苦,但是在他心中常生智能,肯定佛法和世间的生活是打成一片的。
八个月的隐晦自泰,受到五祖的印证,并传与衣钵。为了避开恶人的逐害,又藏于猎人队中,经一十五载,以随宜说法,但吃肉边菜,来随缘自在生活。
二次的隐遁,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文殊菩萨般若智力,如何了达因缘时节的甚深法义,如何能够处处心安,处处净土呢?
4、弘法具有大愿力:《行由品》记载,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于是他离开猎人队伍,到了广州法性寺,因为发表风幡之争的高论,得到了印宗法师的礼遇,并在此由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受戒。
六祖从二十四岁(公元661年),往黄梅参礼,付衣法,令嗣祖法,中间南归隐遁十五年,直到三十九岁(公元676年),遇到印宗法师,为师薙发,得法十六年后,才得以出家开法。一生在广、韶二州弘法度众近四十年,引起了广大的回响。
虽然岭南地处蛮荒,但顿教法音远播四方,不只是影响到一般的社会大众,也令皇室尊崇敬重。在诗人王维写的《能禅师碑铭并序》说:”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竟不奉诏。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子牟,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常心存朝廷,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大师一生以弘法为家务,本份地做好一个禅门的行者。皇室的恩宠,他视如浮云,一心系念把南宗顿教分灯千亿,令人人开佛知见,认识自身清净具足的本性。
惠能大师前半生的磨难,后半生的荣宠,于他而言,都被他视若梦、幻、泡、影,无一真实。
牛恒刚: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