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土司农奴制度体现哪种民族政策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字体: 】
以圩市窥探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对清代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龙雪梅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更新时间:日
  1、研究缘起
  经济人类学家卡尔& 波朗尼曾指出& 人类经济是嵌人或网络于制度、经济和非经济的环境之中非经济因素也异常重要。宗教和政府在经济的结构和功能上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货币制度或生产工具的创新。&在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 制度是一个应当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一种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 也是一种制度性的存在。制度既有有形的社会组织实存, 又有无形的观念体系。制度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和激励机制。制度的存在和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所施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
  它渊源于唐、宋时代, 确立于元代, 完善于明代, 衰落于清代, 消亡于民国时期, 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广西地方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世纪, 即相当于明代的后期和清代前期, 壮族已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 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进人土官统治区的汉族人民日益增多, 他们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促进了土官统治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特别是在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进人土官统治区, 土官统治区的商品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土官统治区的社会经济,领主经济日益衰落, 地主经济关系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以领主经济为其基础, 以农奴制为其主要形式, 以统治者和土地占有者集于一身的土官统治却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地主经济关系的发展, 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侄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 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改土归流, 是对土官制度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种改革虽然不是对封建统治制度和剥削制度的废除, 因为广大的壮族劳动人民仍然遭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 劳动人民仍然摆脱不了被统治地位。但是, 它在客观上对清代广西壮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贸易中心市场和大批地域性一一圩市的发展是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标志。
  2、土司制度与圩市
  2.1 清代全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清代, 市场上物流增长, 市场一体化与封建经济繁荣, 中华大地上一个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正在形成。它通过新的陆路交通线的开辟, 内河水路交通延伸到偏远的上游地区和沿海航线的联结,把沿海以及周边地区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它也把基层市场、集散市场、中转市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事实上, 基层市场、集散市场、中转市场是相互联结的, 根据联结的构成不同, 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农村集市、市镇和城市。农村集市, 包括市、集、场、墟, 是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的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出售, 生产资料、手工业原料乃至口粮的购买, 随着小农经济向手工业和商品性生产的倾斜, 越来越离不开集市。小农经济的商品化程度越高, 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强, 农村集市的发展也就越来越突出了。据许檀教授估计, 明代农村集市在10000左右, 清代中期发展到至少2个, 清末超过30000个。集市密度和开市频率都超过以前。农村集市是商品物流的起点和终点。在此基础上, 起着集散市场和中转市场作用的市镇随之而发展起来了, 大市镇也随着中、小市镇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了。市镇中最多的是地方供需型市镇和商业转运型市镇。此外还有手工业者集中的产品产销型市镇, 以及三者兼备的综合型市镇。市镇与市、集场、墟不同, 有基础设施,商铺林立, 人口众多, 有经常性的集市。清代前期,在集市和市镇空前增长的基础上, 城市也有显著的发展。
  2.2清代土司制度统治下的广西市场的发展状况
  在土司制度统治下的封建领主社会经济是封闭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奴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农奴主是境内土地的占有者, 对广大农奴进行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剥削。但对农奴仍是计口给田, 田地不得典卖, 可以世袭。这是一种将农奴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领主制, 加上政治上的封建割据,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官为了维护对广大农奴的奴役, 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农奴离开土地和摆脱人身依附, 阻止本地区的农奴与外界接触。因此本地壮族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极少, 圩市上的商贩和坐商, 绝大多数是从外地来的汉人。如全茗土州州圩清末民初共有商号12家, 其中8家是外地来的汉人, 还有4家也是由当地的管家经营。南丹土州城关圩清末民初共有商号21家, 全是四川、广东、湖南及广西各地的汉人经营。城关圩, 清末民初时有坐商6家, 他们的商号为李顺发, 四川汉人, 经营杂货布匹、药材等, 资本约为300银元, 张利发, 广东汉人, 经营洋纱、香纸杂货等, 资本约200多元;刘振生, 江西汉人, 经营杂货, 资本约100银元;赖福隆, 广东汉人, 经营苏杭杂货, 资本约500银元;容三胜, 桂平汉人, 经营杂货, 资本约60银元;黎和记, 湖南汉人, 经营蜡烛纸张、杂货, 资本约200银元。以后又有外地商人陆续到这里开设商铺, 经营洋油、火柴、洋纱、洋布以及各种杂货。四大王圩之一的六寨圩,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 贵州省的一些商人得到莫氏土司的允许, 在六寨开圩设市, 经营生意。直至土官统治后期, 壮族社会仍然是农民& 耕田种地, 不事商贾& ,商品经济极不发达,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广西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圩市的形成的发展。
  2.3改土归流是促使广西圩市的发展关键
  改土归流, 士官世袭制被废除, 官族失去了永世当土官的特权, 这就打破了& 万世一宗& & 家天下& 的局面, 打破了官族垄断统治权的局面。废除土司统治制度, 土官及官族不再享有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特权, 土官垄断这些特权的时代已经结束。土官政治的瓦解, 封建割据的崩溃, 领主经济逐渐被封建经济所取代。土官统治和封建割据的崩溃, 大批汉族商人进人壮族地区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将日用工业品如布匹、煤油、火柴、铁质农具等运到壮族地区, 又把当地的土特产收购贩运出去, 把壮族的广大农村同外地的经济联系起来。有的商人还在当地集市开店铺, 从事经营活动。从明末清初起, 凡已改土归流的地区, 集市贸易就很快发展起来了。南丹土州在土官统治制度崩溃的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月里、牙床、拉堡、龙腊等十多个圩场。这些圩场, 开始是6天为一圩期, 多是外地商贩肩挑贩运, 没有坐商, 圩日热闹, 空日冷落。至改土归流后, 就有一批汉人进人南丹多个圩镇, 开设店铺, 经营洋纱、布匹、烟酒等杂货。这些洋杂货店从事居间活动, 把洋纱、洋布、洋油及外一一地的日用工业品运进壮族地区, 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运销外地或出口外国。他们把广大的壮族农村同外地联系起来, 既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也加强了壮族地区同外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2.3.1改变了圩市的主体构成
  在改土归流之前, 在土官统治区的圩市上进行经商的主要是外来汉人, 当地农民无法摆脱土官的封建压迫和束缚。那么改土归流之后, 当地的壮族人民也源源不断地加人到圩市的经营上来。
  由于土官制度的废除, 原来的农奴挣脱了对土官的人身依附、离开土官土地成为自由民, 有些人便像外来的商人一样开店经商, 促进了当地圩市的形成和发展。在改土归流较晚或土官特权废除得不彻底的地区, 圩市还是农奴摆脱封建奴役的重要筹码。因为原来在圩市上居住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人多是外来汉人, 土官不能对他们进行奴役,并形成定例。尚未改流的村屯的农奴, 为了摆脱土官的奴役, 纷纷向官府申请在当地设立圩市。一旦被批准, 当地的农奴就可以援例全部免除或部分免除劳役, 人身不再依附于土官。改土归流, 为圩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极大地促进了场市的发展。
  2.3.2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
  在改土归流的影响下, 清代广西圩镇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清中前期广西境内各地圩镇数量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一些州县的圩镇数甚至成倍增长, 这主要是该地区商品经济在总体上有所发展的结果。& 道光初年, 桂平古布山邑也, 分为二十里, 里有圩, 圩者粤中几乎市集之名。南门外有瑶圩, 以旧治在西山, 故诸蛮于此贸易。&另据文献资料显示, 南丹六寨圩、荔蒲马岭圩、恭城八岩瑶圩、富川黄田圩、全州东山圩、灵川海洋圩、潭下圩, 上林的巷贤圩、白圩等圩镇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圩市的开市率也有所增加, 这表明人们交易活动频繁和投人市场商品数量增多,许多地方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缩短圩期。临桂县圩市明末平均每圩月开市率为4次, 至清中期增至6.5次,全州县由明末平均每圩月开市数由天,增至清中前期的7.8天。圩镇数量的增加, 打破了原先孤立发展格局, 使其布局亦日趋合理。如灵川到清中期已有个22圩场, 平均每圩覆盖面积为126.9平方公里, 圩均覆盖半径为6.35公里, 这样人们赶圩距离较之过去大为缩小, 若使每小时走公里计, 赶圩一个来回所费时间不多, 完全有充裕的时间停留在圩中做交易。
  2.3.3圩镇规模扩大, 商业日益繁荣
  首先是圩镇上固定铺户数量的增多, 店铺贸易比重增大。随着改土归流的影响在清代不断发展, 广西乡村市场的贸易内容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灵川双潭圩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立,圩中始有店铺, 为漓江水运主要中经站之一, 纳三街、桂林市郊等地货物和客商多集与此。后店铺日多, 在漓江两岸建竹架草棚圩亭百余间, 清道光年间画家李熙垣作画配诗5双潭圩6中, 有趁圩逐对比肩摩之句。圩镇中固定商铺的增多, 说明一些圩镇交易已突破逢圩交易的方式, 圩镇贸易变得经常化, 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力增大。
  清中前期广西圩镇市场无论在上市商品品种、数额还是参与交易人数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规模。戎圩早在宋代即已开始建街设店, 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戎圩已成常市, 有豆行、布行、银号、皮货、杂货、药材、烟丝、铜器等16种行业和手工业作坊近200个商号。桂平之江口圩清中叶计有大小铺户约百余家, 人口三千余, 船浆湾泊多于县城数倍。清代广东《南海栈行》记载每年由大徨江口至南海、番禺、江门等地货物有四万艘左右,货物载运量达五千吨以上圩镇的发展还表现在一批专业性圩镇的兴起。如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宁明州。道光以前, 牛圩之设, 一距城三十里, 属土思州地, 名旧牛圩。一距城十八里, 近明江, 名新牛圩。
  昭平的黄姚镇, 清初已成圩镇, 乾隆年间最繁华,以生产豆豉闻名远近, 圩上数十间手工作坊多营此业。专业性圩镇的出现, 说明一些地区商品经济已有较大程度发展, 已出现了局部社会分工。
  2.3.4圩市结构不断完善, 类型增多
  在改土归流的影响下, 广西圩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即有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以调剂余缺为主要功能的农村草市, 也有以贩运贸易集散商品功能为主的综合性商品市场, 甚至还出现了专业性圩镇三种类型圩镇并存的局面。清中期起,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圩镇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及小商小贩的交易活动已不占主要地位,而是一些商人开设的行庄和店铺垄断了商场。桂平县覃放圩明末清初圩中店铺极少, 至清中叶以后, 有大小铺户50余家, 其中榨油铺9间, 染布者3间, 其余刨烟、打银、卖药、蒸酒、及杂货俱有专肆。桂西地区的太平土州壮族地区至少乾隆年间外来客商已占据圩镇中的主角位置。当时太平州之安平圩, 圩镇贸易极盛时, 全圩镇共有1000多户人口, 有32条小街、正街和新街是专门经营布匹、百货的店铺和经营日用杂货的摊点, 其它各街也多有专营。
  由此可见在全国范围内清代前期的生产和交换是以个体家庭劳动为基础的, 雇佣劳动不占重要地位。所以, 不论是自然经济的增长, 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反映的都是小农经济的繁荣、地主制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经济的繁荣。而广西在土司制度的统治下,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通过改土归流, 广西的经济体制也逐渐转变成为地主制经济。
  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 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从组织生产直到产品的消费都在一定的制度下展开。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与该民族的文化整合行为紧密相关。构成整个经济过程基础性要素的,是一套人、物组合。也就是说, 经济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是二重性的存在。可以说, 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如生产、分配及消费等都是其文化制度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使得嵌合在不同文化中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1】谈琪.壮族土司制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
  【2】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88.
  【3】陈炜.清代中前期广西城镇商业经济与市场发育【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0.
  【4】陈炜.近代桂东北圩市发展与民族经济融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3.
  【5】马炜.制度要素与社会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6】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共生形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林义.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及其启示【J】财经科学,20013.
(资料来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上一篇:下一篇:通知公告&&
关于转发《河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
社科动态&&
宣传普及&&
浅谈南丹土司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浅谈南丹土司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一、南丹土司历史概况
(一)莫氏土司的形成与消亡
自唐代在南丹设羁縻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羁縻制度是南丹土司制度的前身。宋代开宝七年(974年)南丹土酋莫洪燕遣使奉表内附,被册封为刺史,他就是有记载的南丹第一任土司。从正式设置县治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土归流,莫家世袭统治了九百多年,经历了五十三任州官,到最后一任州官莫泌结束。莫泌死,无嗣,公推莫浦继位,1907年到桂林土司学堂学习,准备毕业后继位,民国成立,未能正式上任。
羁縻制度:羁即马络头也;糜即牛引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的特殊地位,封以王候,纳入朝廷管理。土司:是官名。土即当地人;司即为管理。真正的土司必须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袭其职、世入其流、世受其封、世统其兵&。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统治地位。
(二)罗氏土司的形成与合并
宋熙宁初(1068~1077年),&地州土人来降,就其地授世袭。&设地州。明崇宁五年(1106年)那州罗更从内附,设置那州,世以罗氏领州事。明洪武元年(1368年)&土官罗黄貌归附,诏并那(州)入地(州),予印,授(罗)黄貌世袭土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罗氏家族世袭统治那地州二百多年,历任二十二位州官,民国二十年(1931年)那地州并入南丹县。
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政治制度,采取的特殊统治政策。由当地人管理当地人,管理当地事务,具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兵。现在的民族自治县仍然带有这方面的特点,必须由当地人担任行政首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特点更加明显,制度不变,司法独立,有警察,只是没有军队。南丹的土司制度从形成、发展、兴盛到崩溃,期间经历了将近千年,对南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唐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羁縻统治开始,到宋、明时期达到鼎盛,从土司的隶属关系、土官承袭程序、土兵征调数额及调用方法看,土司制度已相当完善。到清代土司开始衰落,清朝对土官管理控制更加严格,特别是实行流官承审制度后,土官、土目的行为受到流官知府稽查,受到承审流官的监督,不断削弱土司的权力,最后逐步取消了各地的土司管理制度,改为由中央直接派任县官。南丹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土司,改为弹压制。
土司制度消亡的原因:在历代封建王朝的间接统治和莫氏、罗氏土司世袭统治下,南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防务边疆,平定内乱,抗击倭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土司制度也有极大的弊端。一是土司任意压迫、掠夺当地百姓&籍土衙之势索取,夷民畏之如虎&。农奴要服各种劳役、剥削名目繁多。蛮民时有反抗,内乱不断。二是有些土司凭借强大的土司军队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目中无知府,独霸一方,甚至与朝廷对抗,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改土归流成为必然的结局。
三、土司文化
土司制度在南丹延续近千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光辉灿烂的精神文化,这些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我们发展旅游业,以及建设特色城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土司文化:是指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样性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司文化又分为物质形态的、制度形态的和精神形态的文化。物质形态的文化有:土司文化遗址、土司历史文物、土司建筑、土司金石碑刻、摩崖石刻、服饰、饮食、民族乐器、歌舞道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业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土司制度文化:土司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等。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因为有一整套的土司文化体系,土司统治才得以巩固和延续近千年。土司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取舍,其积极因素对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旅游业、创作新文化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四、编纂《南丹土司史》一书的重要意义
尽管南丹土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利用价值高,但是,从古到今还没有编写出版过一本完整系统的史书,一些史料史实不清,来历不明,当下的人无法借鉴参考。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呼吁和推动下,在本届县委政府的重视下,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编撰《南丹土司史》一书。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玉时阶为首的专家编写组和县编撰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上半年完成初稿,9月26日通过评审, 2015年初送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5月份即可出书。全书分为十四章,约四十五万字,图文并茂,有很高的存史育人价值。县委莫振祖书记在序言中这样写到:&经编撰诸君呕心沥血、数载耕耘,《南丹土司史》今终脱稿,付与桑梓,这是南丹土司历史研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南丹土司史》从建制沿革、土司属考、机构设置、土司制度、民族关系、教育科学、民俗文化等对南丹土司历史进行了深刻解读,时间纵贯千年,资料详尽真实,内容丰富多彩,叙述凡简有度,是研究广西土司制度及中国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学术史书,对我们了解南丹历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即将出版的《南丹土司史》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精彩史实,为我们的文化旅游开发及城乡风貌建设的特色定位,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找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其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
五、土司文化精髓的借鉴与利用
在浩瀚的南丹土司文化中,最有利用价值,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及城乡风貌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土司制度建立较早消亡最晚的县
南丹是较早推行羁縻制度的县,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在今天的南丹境内设置明州、福州、鸾州、那州、延州等羁縻州,到宋代设南丹州、那州、地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土司,改设弹压,1918年改设县治,延续900多年的莫家土司统治正式结束。那地土司结束更晚,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方并入南丹,是广西最后改土归流的州县。
这个提法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卖点,与全国其他土司比较而言,历史特别悠久,丽江的木氏土司200多年,忻城土司500多年,南丹是900多年,如果加上唐朝的羁縻统治的话,应有1000多年的历史,配得上千年土司的称号。
(二)壮族称谓源于庆远南丹
壮族研究著名学者范宏贵教授认为,&壮&这一族称最早源于庆远、南丹。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闰四月,岳飞率领官军到贺州,与杨再兴的反宋部队发生激战,最初失利。&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这里所说的&撞军&就是庆远、南丹一带的&撞丁&。&撞丁&指的是有编伍组织的军队,庆远、南丹一带溪峒居民之所以称为&壮&,是由他们居住在一种特殊乡里名称&疃&而得名,撞军、撞丁、撞人,当是疃军、疃丁、疃人的别写,而后演变为撞、僮、壮,成为族称。之所以强调壮族族称最早源于南丹,说明南丹壮族的历史悠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族称上是有特殊贡献的,值得对外大力宣言。
(三)土司衙署的建筑风格对开发莲花山土司古城旅游景区所起的作用
南丹土司衙署建于何年不详,现已无迹可见,原址在现在的县政府大院,平地面积约三十多亩,加上后山土囤总面积约三百来亩。据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这样记叙&州治在西山下,其东有街,南北依溪而列,中有一街西入,大石坊跨其前,曰:&摅忠报国,崇整精徽&。粤省所未见者。由坊下进街西行,街尽,又入一石卷门,门内有关帝庙。西向前亦有坊,其西即成塘汇水,南北各有峰,自西山环臂而前,塘水直浸其麓。塘中有堤,东西长互数丈,两端各架木为桥而亭其上。越西桥,又过一废苑,则州治在西南小山峰下。其门北向,前亦有石坊,而四周土墙不甚崇整,此下署也。州官所居,则在囤上。囤上者,即署后小石峰之,路由署中登,乃莫公因家难后移此,以避不测者。&游记描述比较简略。据其它资料记载,土司衙署为白墙灰瓦,石登、木柱、花窗雕刻图案精美,墙裙为青砖,气派恢弘,带有中原建筑风格的宫廷式的建筑群落。
土司衙署建筑群虽然已经消失,如果从研究土司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很有重建的必要。在原址重建几乎不可能,可考虑在莲花山下择地30亩,按原貌重建。同时,借土司衙署之名,规划500亩地,建一座土司文化古城,集土司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商业购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市旅游景区。如果将莲花山的古营盘、森林、张家湾泉水纳入一并规划,引入佛教或道教文化,建庙宇道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旅游氛围更加浓厚,更能吸引游客。莲花山下这块500亩的土地是县城最好的地,有山有水有林,莲花山上还有古迹,环境和位置特别好。具备建一个土司文化古城的条件,如果拿来搞房地产或者安置小区实在太可惜了。
云南楚雄彝人古镇是由昆明老板在一片荒地上建起来的土司古镇,全部是仿古建筑,楼房基本都在五层以下,里面有土司衙署、土司文化表演广场、土司民居建筑、土司商品购物街等,已成为一个有名的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旅游房地产老板总投资40多个亿,出让房地产赚了10多个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现在正在规划建设瑶族文化古城,全部是仿红瑶的建筑风格,当地政府采取引入房地产商,异地划一块地给他搞房地产赚钱的做法。这两个地方的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于我们建设民族特色旅游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土司衙署的重建,具有展示南丹土司历史文化的作用,也能为游客提供可视的建筑景观,同时也可以成为南丹城市地标性建筑。
(四)炼丹文化的旅游价值
很多人都知道,南丹是因为出产丹砂,向朝廷进贡丹砂,地处南方而得名。吾隘的丹炉山曾是罗氏土司炼丹的遗址,目前知道的人却不多。炼丹就是采用冶炼的技术提炼出仙丹,道士认为人吃了会长生不老。道士最初炼的是提供给皇帝的壮阳药,皇帝不满足,还要长生不死,这才演变为炼制仙丹。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的仙丹,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宫仙子。炼丹炉的样子是参照道家鼻祖太上老君炼丹的的模型,外形像葫芦,下有三只脚,多以土陶或铜制成。明万历二十七年,那地土司罗武杰之弟罗汉在丹炉山上,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炼丹宫,名叫&三山赤水宫&,祈求修道成仙,罗汉虽未成仙,却留下了炼丹遗址。
炼丹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炼丹有毒,人吃了会慢性中毒而死,是糟粕,不可取。但是,从旅游的角度看,他有神秘性,能够迎合游客好奇的心理,有卖点。去年韩国电视台有个姓崔的导演,曾来函要求来南丹拍摄炼丹的全过程,愿掏钱来修复炼丹宫,区外办担心有潜在问题,叫我找个理由回绝了他。新加坡有个记者也想来了解炼丹的情况,目前尚未成行。对于炼丹各人理解不同,观点也不一样,顾虑很多。炼丹文化在中国已存在一千多年,对帝王将相乃至普通百姓都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并且影响到亚洲很多国家。韩国人可能想拿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加坡的人可能出于神秘好奇,而我们为何不可以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为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呢?我们常说易经八卦是封建迷信的东西,韩国就把八卦图放到国旗上。以前被当作迷信的师公戏,现在也拿来演给游客看,西南很多民俗旅游景区里都有展示。我们很多官员的思想比较革命,比较封闭,比较谨慎,不敢突破,怕担责任。炼丹的目的就是追求长生不老,其中的养生长寿理念还是可以利用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选择角度。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文物古迹保护这个层面上,不融入旅游的理念,不进行深度开发,其价值就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五)土司(狼)兵的历史贡献与当今的壮族演武节
莫家土司拥有自己的地方武装,即土司兵,亦叫(狼)兵。土司利用兵队对辖区进行有效统治,打击反叛势力,听候朝廷调动,出兵参与朝廷的军事行动。明嘉靖年间,田州瓦氏夫人领广西兵赴浙江抗击倭寇,南丹派兵550人。明朝发生在广西的府江农民起义、八寨起义、古田起义、马平起义,朝廷的征讨活动都征调南丹的土兵参与,并且在平定起义后留下在当地镇守。如忻城土司发生内乱,南丹土司出兵平定内乱并留在当地做土司。嘉靖七年王守仁镇压八寨起义时,南丹州官莫振亨率3000土兵前往征讨。万历时期,土司莫率土兵为先锋参加征讨播州杨应龙的战争,立下战功,封参将军衔。
土司兵之所以勇悍能战,与当地习武成风有关。土司时期,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练武比赛,家中男子多以练武为荣,争强好胜,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现在叫做演武节。兵骁勇善战,战法奇特,所向披靡。据说兵把石灰塞进竹标前端,持长标者冲锋在前,倭寇砍破竹子后石灰粉到处飞扬,辣得敌人睁不开眼睛,持短刀者趁机将敌杀死,这种战法和武器前所未有,杀得倭寇闻风丧胆。
壮族的板鞋舞是从板鞋竞技中提升而来的,最早是(狼)兵练武时采用的训练方法。现在芒场黑泥屯每年的三月三都举办演武节,但是,基本是停留在文化表演这个层面上,跟旅游产业联系不多,贴钱费力却没有收入回报。板鞋竞技是文化馆的陈爱民先生挖掘、整理、推广出来的,在国内体育界有广泛的影响,有条件有理由打造成为南丹文化体育知名品牌。但是,目前我们对这块品牌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研究不透,宣扬推广不力,没有发挥其旅游娱乐的作用,十分可惜。比如北京人喜欢抖空竹这项活动,现在已推广成为一个知名的娱乐健身品牌,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将板鞋竞技和板鞋舞升华为南丹体育、文化、旅游综合性的知名品牌。
(六)重修&粤西屏蕃&和&勋著西南&两座石牌坊的现实作用
1、&粤西屏藩&牌坊
1551年土司莫帷武奉调统兵远征永福、柳州、桂平、连山、佛山、番禹等地平乱,莫家兵奋勇冲杀,所向披靡,战功显著。凯旋回来第四天病死,广东布政使张煊作墓,朝廷赐建&粤西屏藩&拱门在州治丁字街作永久纪念,两边对联为&摅忠报国,崇整精徽&以彰而名传后世。牌坊说明南丹土司及土司兵曾为稳定边疆,平定内乱作出过重要贡献。在重建土司古城时可重建此牌坊,有一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旅游价值。
2、&勋著西南&牌坊
1618年四川播州杨应龙反叛朝廷,土司莫奉调领兵前往平叛,事平,封参将衔食游击奉。崇祯元年(1628)朝廷赐建&勋著西南&牌坊在州署前作永久留念。此碑毁于五十年代,现存有照片。现在建的政府大门造型一般,有现代的建筑特点,但缺少历史文化内涵,跟旅游基本不沾边。如果重建这座牌坊,我们就有机会和平台向游客讲述南丹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七)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文化价值
1.神话人物&莲花公主&
《五虎平南》一书中记载:宋军进攻打锡坳多日不下,莫一大王兵依险而战,并放出话:如果宋军能在十五天内攻下打锡坳,愿将女儿莲花公主许配给南征将军为妻。南征军苦战七天七夜终于攻下了打锡坳,莫一大王信守诺言,将女儿嫁给了杨文广,壮汉联姻成为一家,和平相处,永息战事。这个故事流传于民间,正史无考,寓意民族团结一家人。现立有雕像在铜江公园上供人观赏,她是民族融合团结的象征,已成为一个有故事的景点。如果再作深度开发的话,可以编一台类似于《文成公主》的戏,或拍一部电视剧,传说就会提升为文化旅游品牌,对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2.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中外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他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历三月十八日进入南丹,二十七日出境,历时九天,他记下的所见所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纪念的历史人物。上林县在街口立了一尊徐霞客雕像,他在那里停留了四十多天,据说是老乡当知县,接待比较热情周到。电视剧《木府风云》中也有徐霞客这个人物出现。南丹历史上的知名的历史人物并不多,我们可以借徐霞客的知名度都来提升南丹的影响力。
(八)传统民俗的特点及借鉴
1.莫一大王节
莫一大王节是南丹壮族传统节日,史有记载,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活动有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六年一大祭。大祭最为隆重,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前举行盛大祭仪,由土司主持,请道公诵经祈祷。祭时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将猪的肉、肝、肠、骨头等十二个部位,做成十二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晚上举行对歌、唱戏、舞龙、舞狮等活动。传说莫一是南丹州人(有说是第一任土司莫洪燕),年幼时皇帝要剥壮族人的头皮去盖宫殿,其父率壮人反抗被斩,丢尸于深潭。莫一成年后入潭寻父,见一神牛(其父所变),神牛送予明珠。莫一吞下明珠得神力护佑,能提二十公斤大刀,拉一百六十公斤重的弓箭,能移山导水,煮海取盐,呼风唤雨,驱除鬼神盗。为报父仇,他聚众自立为王,自称莫一大王,与朝廷对战。官军借天兵天将砍下他的头,但莫一大王尸身不倒,手提自己的头颅大笑三声,飞天而去。莫家后人一直把他当做英雄来崇拜,一些村寨建有莫一大王庙,一些莫家人在家中神龛设莫一大王神位。随着莫氏土司统治的结束,莫一大王节也相继消失,只有史书上有记载。
在莫氏土司统治时期,莫一大王节应该是非常隆重十分热闹的,是壮族祭祖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前几年我们提出的&丹&文化节主题比较笼统模糊,没有历史文化这个根。很多人并不接受这个提法,有的老同志调侃说,丹文化就是南丹文化的简称。莫一大王节我认为经过精心策划之后,可以作为南丹传统文化节来打造,其它的民俗活动都可以融合到里面来。同时,也可以把祭祀用的菜谱改造为接待宾客菜谱,或称莫老爷盛宴酒席,场面摆得特别隆重、热闹、神秘,令人牵挂神往,回味无穷,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考虑建一个莫一大王庙,或莫氏宗族祠堂。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莫姓家族聚会活动,或土司研讨会,扩大提升南丹的影响力。
2.壮族&不落夫家&习俗
《庆远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南丹壮族结婚时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娶日,其女即还母家,与邻女作处,其间与其夫野合。有身,乃潜告其夫,作栏以待,生子,始称为妇也。&许多家庭的第一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多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个习俗类似于摩梭族的走婚习俗,走婚习俗的核心就是宣扬有母无父的母系社会的特点,给人以古老神秘的感觉,勾起人们好奇神往的心理,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其实现实中已找不到一点母系社会的痕迹,是后人刻意打造的旅游卖点。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成功的做法,把壮族的&不落夫家&的习俗改造成原始独特的婚俗,用以吸引游客。
3.壮族蚂拐节
《河池县志》记载,每逢新年,南丹土州&各哨村民皆埋蟆拐,众敲鼓送之,坟上遍插色旗。至除夕,发视蟆拐骨色以卜来岁祥。&蚂拐节又称&蛙婆节&、&葬蛙节&、或&蚂拐歌会&,每逢新年,那地一带的壮族村寨通过祭拜青蛙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每年正月初一,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到田峒去找青蛙,将找到的青蛙放进小木棺材中,用花轿抬着送到村外的社王庙里存放。晚上全村人聚集在社王庙前敲锣打鼓,唱《蚂拐歌》,跳蚂拐舞,青年男女则对唱情歌,共同为青蛙守灵。第二天众人抬着青蛙灵柩,在鼓声的伴奏下绕村外田峒一圈,然后挖坑下葬,垒土为坟。下葬时,将去年埋下去的蚂拐挖出来,开棺查看青蛙尸骨的颜色,如呈黑色,预兆今年有灾情,如呈黄色,则预兆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在那地群众每年都自发举办这个活动,但是,只停留在文化娱乐这个层面,还没有跟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不了旅游市场,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据说天峨县已将这一活动定为蚂拐节,由县里来主办。我们也可以考虑将其改造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民俗表演活动,要想办法让这一民俗活动成为一项旅游项目,从中得到收入回报。
4.白裤瑶砍牛祭祀活动
白裤瑶砍牛祭祀活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至今依然盛行。他们认为死人到阴间后仍然像在阳间一样,需要耕田种地吃饭,所以必须砍一两头牛送给死者带到阴间去使用。砍牛是白裤瑶最隆重的葬礼仪式,所有沾亲带故的人都来参加,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壮观。砍牛场一般设在寨子旁田中或较平坦的地方,先在田中间埋上木桩,砍多少头就埋多少根木桩,然后用绳索或竹索把牛鼻子穿好后栓在木桩套着的竹圈上。鸣放三响鸟枪,舅爷在油锅头人的陪同下,来到灵柩前三鞠躬,举起砍刀缓步绕灵柩走一圈,然后走出死者家,进入砍牛场。死者的直系亲属排成一列纵队,每人左手拿着一把谷穗,右手拿一根小竹子作拐棍,垂头弓腰,哭着慢慢走入砍牛场。众人走到舅爷面前,作曲膝半跪式致谢礼,然后走近牛身旁,把手中的谷穗喂给牛吃,并向牛下跪哭泣,而后依次哭泣离场。魔公步入场内,分别向场内外的人和牛鞠躬,边念祭祀歌边向牛身抛撒白米。撒米的意思是送给死者带到阴间去,天天有饭吃。祭祀歌的主要内容是祈祷死者在阴间安息幸福。念完祭祀歌,砍牛正式开始。舅爷从刀鞘中抽出锋利的长砍刀,向牛鞠躬,转身交给雄壮有力的两名砍牛手。砍牛手举刀瞅准机会向牛脖子砍去,牛脖子被砍了几刀之后,鲜血淋漓,已无力反抗,几个年轻人上前用绳索将牛绊倒,用短刀捅牛喉咙,放出鲜血,刀手用瓢接住,参进半瓶白酒,众人轮流喝牛血酒。而后将牛解剖,切成小块,放到大铁锅中煮熟,在长席宴上逐一分给前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吃,砍牛活动遂告结束。砍牛是白裤瑶最隆重、最神秘、最有文化内涵、最让人感兴趣的活动之一,从旅游的角度看,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有卖点。但是,它涉及到民族、审美和游客可接受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禁区多,顾虑多,操作起来难度相当大。其它的白裤瑶民族风俗也可以开发为旅游项目,但不具备唯一性。如打陀螺、打铜鼓、吹牛角、唱细话歌(唱情歌)、服饰等,与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动相比,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太多,吸引力弱,游客量上不来,经济效益差,开发白裤瑶民俗旅游最为纠结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为推动白裤瑶民俗旅游,县里在里湖瑶族乡举办了三届白裤瑶文化旅游艺术节,旅游还是搞不起来,荔波也在瑶山乡搞白裤瑶民俗旅游,也热不起来,现在他们又想步千户苗寨的后尘搞千户瑶寨,能否成功拭目以待。从眼下来看,白裤瑶民俗风情旅游我们依然找不到重点和突破点,面面俱到,收效甚微。
(九)捞油锅
捞油锅又称&捞油&,青人陆次云《峒溪纤志》卷中说:&蛮僚有事,争辩不明,则对神祠热油鼎,谓理直者深入鼎中,其手无恙,愚人不胜愤激,信以为然,往往焦溃其肤莫能白其意者。此习,土著之民亦皆沿之少抱微冤,动以捞油为说。&改土归流前,南丹境内的壮、瑶等民族仍存在这种习俗,如丢失东西又不知谁是行窃人时,便请师公主持捞油锅裁决。当油煮沸时,双方当事人各自向神灵发誓,然后将手伸进油锅中取出锅底下的铜钱,如被告的手被烫伤,则罪名成立,要将失物赔给原告,如双方的手都一样,则案情是非不明,不了了之。
捞油锅是过去壮、瑶民族为维护当地社会秩序,保护村寨和个人财产及生命的安全,用于处理民事案件的办法。这个习俗很有特色,也有神秘感,类似于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项目,只要在煮油这个环节上进行一些技术处理,表演形式再创新,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很有卖点的表演项目。
(十)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及借鉴
中国的民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最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西南干栏式木楼、陕西窑洞、云南吊脚楼、西藏平顶楼、内蒙古蒙古包等。南丹的民居应归为干栏式木楼这一大类。
南丹民居建筑风格由于多民族杂居的原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还是以壮族为代表的干栏式的两层楼房,其构造、布局、色彩和装饰,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楼多用石砌,二楼铺木板,立木梁框架,以木板或夯土为墙,人字坡面,盖草或瓦。三开间或五开间,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舂碓、磨坊等。壮族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里湖八雅巴哈屯民居保存完好,六寨龙马还有几间老房子,壮族特色非常鲜明,可以借鉴。有史料记载,白裤瑶较早居住的房子是&叉叉房&,他们把树干和树枝相互绑扎成&人&字形,作为整个房屋的支架,在支架四周夹挂笆芒或茅草,屋顶盖上茅草,无窗,只开一个供人出入的门。现在的房子与周边壮族的房子相差无几,只有粮仓是一大特色,值得借鉴。
彭清华书记在视察广西城乡风貌改造时曾说,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不出壮族的房子有什么特色。他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的确,放眼八桂大地城乡,民居建筑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完全没有传统壮族民居的特点。现在花了那么多的钱来改造城乡风貌,重复投钱,白白浪费纳税人的钱不算,民族特色依然体现不出来。南丹城乡也一样,如果改革开放之初就定准县城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坚持规划和管理,几年前就不必动用几个亿资金来进行全面改造了。南丹县城面积并不大,城区人口也不多,借助传统的土司建筑特点,建成一个民族特色浓郁的县级旅游城市,或宜居城市,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贪大求洋,向大都市看齐,盲目扩充人口,不应是一个县级小城追求的目标,这样的思路和目标并不符合县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土地和人口及其它资源的限制和制约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一两任官员在任内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除了县城,在村镇建设或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因为特色民居既是历史文化的展示,也是旅游观赏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说,现在正在推进的巴平万亩洼地梯田风光景区,里面的村屯星罗棋布,但房屋大多数是豆腐块或火柴盒的样式,没有壮族民居的特点,不协调、不上镜、无特色,从照片里看不出这里居住的是哪个民族,严重影响了景观效果。
(十一)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人类最初创造服饰是用来遮风挡雨,防暑御寒,保护身体免遭他物侵害。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产生及发展,又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丹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壮、瑶、苗、水等民族服饰各不相同,色彩斑斓,很有鲜明的特色。瑶族服饰是瑶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载体,是无字的史书,是民族或族群的表征。从旅游的角度看,民族服饰也是旅游者追逐的一个目标和看点。我们白裤瑶的服饰有特点,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穿,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壮族、苗族、水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研究、开发和宣传。广西民族大学玉时阶教授编写的《瑶族服饰》一书,书中说瑶族支系众多,有28种,而以服饰、经济生活为特征的来区分的,玉教授说有多达数百种,由此说明,白裤瑶服饰在众多的瑶族服饰中,从色彩、图案和装饰来看,特色一般,服饰的优势并不明显,还有进一步深度研究开发的空间。南丹的民族服饰多姿多彩,但目前基本停留在穿着与展示这个平面上,她的旅游和商品价值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如果我们能够系统研究、开发、推广,必定能够为我们的旅游业发展增色不少。
南丹土司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如果党政主要领导能够给予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领导认识到位,职责部门认真加以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全县上下全力加以推进,那么南丹的文化旅游业和城乡风貌建设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特色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内涵更加厚实,影响更加深远。从土司文化的角度看,当前国内文艺界出现了土司文学作品和电视剧创作热,如云南丽江推出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还有《尘埃落定》、《奢香夫人》等,全国之所以掀起一股土司文化热,其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对我们重视土司文化,开发土司文化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相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志于推动旅游产业开发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南丹的旅游业必然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丹县政协)
明清贡品黄腊李
南丹黄腊李
南丹瑶山红梨
<!--[if !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废除农奴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