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蒋介石的五虎上将打内战的方针是早就确定了的

您的位置:&&&正文
蒋介石“三个教育宗旨”早于毛泽东的方针?
  本文节选自书籍《蒋介石在台湾&第一部》& 陈冠任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环球网历史精选书摘章节】毛泽东&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这句名言,在大陆曾经几乎家喻户晓。而在多数人眼中,蒋介石只会打败仗,不会搞经济,更不懂教育。其实,蒋介石对教育的兴趣和理解不比师范生出身的毛泽东差多少。《蒋介石在台湾&第一部》(东方出版社,陈冠任著)披露蒋介石的&三个教育宗旨&,说明蒋对教育工作的理解也是十分深刻的。摘录该书&蒋介石的三个教育宗旨&一节如下:
  事实上,由于认识到&教育失败&的严重性后,蒋介石对于教育的重视是大陆时期所没有的。为此,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教育宗旨:一、要恢复民族精神;二、要重视劳动生产;三、要实现文武合一。
  这三个教育宗旨与大陆毛泽东&重生产劳动&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颇有不少相似之处。这样的教育宗旨,陈诚也是极度认同的,说:&以此三者为办教育的主要目标,可谓正确已极。&①
  蒋介石提出三个教育宗旨后,教育和行政部门具体要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教育部长程天放虽在大陆时期出任过江西省教育厅长、中央政治学校(1946年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为国立政治大学)教育长、四川大学校长,但主要还是一名政客。他30年代出任过驻德大使,代表汪精卫与希特勒打交道,1949年4月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次年陈诚组阁&行政院&,他才出任教育部长。可是,就这样一位长期从事政治教育的&教育家&,程天放对如何落实蒋介石对于恢复民族精神这一条的教育宗旨很犯难,毫无办法,说:&比如恢复民族精神,就难上加难。&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C) 环球网毛泽东驳斥蒋介石:说中国没内战是自欺欺人
  重庆谈判老照片(资料图)
  本文摘自《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马祥林 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由于当时蒋介石判断毛泽东不敢来重庆,所以,在谈判的准备工作上很不充分。正如后来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8月29日清晨,吹拂着千树百花的秋风,送来阵阵清香,风景独好的林园内,莺啼蝉叫,黄鹂鸣翠。
  毛泽东打破了在延安时的工作生活习惯,早早地起床了,到外面散步,呼吸着外面清新的空气,不时伸开双臂,舒展着身躯。
  在曲径蜿蜒的林中小道上,齐吉树陪毛泽东漫步予楼旁的甬道上,正好与也已早起的蒋介石不期而遇。俩人从林阴深处沿着长满青苔的石级,拾级而止,然后就座于林阴道边的一个圆石桌旁。
  “润之先生,你怎么起得这样早哇?听说你有晚上办公习惯,怎么,来这里不习惯?”蒋介石兄长的语气,显得十分关心地对毛泽东说。
  毛泽东面含微笑道:“岁月如逝水,有道是前30年睡不醒,后30年睡不着嘛!蒋委员长不知有没有这个体会?”
  蒋介石一下子就感到毛泽东话锋的锐利,忙岔开话题:“嗯,嗯,润之来到这天府之国的雾都,感觉如何?”未等毛泽东回答,蒋介石接着说:“四川的土地肥沃得很哩!林森老先生生前对我说:在这里的任何一块土地上,就是插上一根龙头拐杖,来年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林老先生十分钟情于这块土地,所以,死后就长眠于此间山水中,前年年底政府为林老先生举行了奉安典礼后,才将先生的梓棺由官邸大礼堂移入墓中的。润之如有兴趣余可陪你去那里看看……”
  毛泽东明白这是蒋介石有意绕开正题,即答道:“小弟不敢有劳委员长大驾陪同,改日,余定要拜谒林主席之墓。林老先生在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对日态度强硬,力主抗战,深受国人爱戴。林主席去世时,我们曾发来了‘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溘闻逝世,痛悼同深!’的唁电,以示对林主席的崇敬。”
】【】【】抗战后国共军力对比如何让蒋介石有发动内战的底气_凤凰历史
抗战后国共军力对比如何让蒋介石有发动内战的底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再算上美援军需物资的话,中共军队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战事爆发,根本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核心提示:据当时的国防部统计,留存兵力为430万。其中野战部队计86个整编师(军)、248个整编旅(师)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联勤及军事机关院校等101万人,非正规军约74万人。如再算上美援军需物资的话,中共军队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战事爆发,根本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蒋介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朱晓明、胡博,原题:蒋介石的底气从何而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 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对此,蒋介石不得不公开连电邀请毛泽东前往陪都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以做出期望和平的姿态,暗中却秘密重印《剿匪手本》给各战区,进行&动员戡乱&。 在中共方面,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下旬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和平建国的方针,开始构想以走议会道路的方式避免有可能发生的内战。但在谈判的同时,也要对国民党军队保持高度的警惕,尤其是对于进犯解放区的各种行为给予必要的反击。 1946年1月,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方马歇尔三方参加的整军谈判得以进行。经过多次争论和调停,确定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国共达成了5:1的军队分配比例。同年2月,三方共同签订并公布了整军方案。方案发布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军队均做出了整军姿态,明面上各自进行整编复员,虽然各怀目的,各有方法,但也各自达到了目标。 在国民党方面,根据1945年7月国民政府军政部的统计,国民党军队当时拥有280个步(骑)兵师、32个炮兵团,以及宪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等特种兵81个团又50个营,连同各战区的挺进纵队在内,拥有兵力422万人。要是再加上各军事机关的85万人、军事学校的16万人,仅陆军的总兵力就达到空前的524万人。此外,蒋介石还命令军政部长陈诚收编几十万伪军为己用。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未来会不会打内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