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新常态下的机遇常态有哪些

人民日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中、下)
&&&&&&按: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应新常态”,7月29日,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适应新常态”。8月5、6、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学”系列评论,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
“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用“新常态”的视角看今年上半年“经济中考”成绩单,我们会发现许多令人欣慰的新亮点。
  ——稳中有进。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这些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在上半年已全面显现。经济运行“稳”字当头,稳中有进。7.4%的增速虽有所放缓,在世界上仍是一枝独秀;与此同时,结构调整“进”在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消费贡献率不断上扬、东中西部发展更趋协调、居民收入占比继续上升。“稳中有进”,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姿态。
  ——调控创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调控定力更强;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调控发力更准;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通盘考虑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调控效力更久。“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改革红利。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补上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上半年,坚定不移地下好改革先手棋。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继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全面改革”,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动力。
  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我们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再展新画卷。
&&& 《人民日报》(
日 01 版)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
上半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也呈现新特征。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出现积极变化。
  —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更可喜的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就业形势较好,民生继续改善,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换挡期,我们既要走出高速纠结,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节能环保的增长。
  —调整虽然艰难,升级已成大势。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这些变化延续了近年来结构调整的积极势头,显示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进入新常态,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结构调整不会一帆风顺,也会带来阵痛。我们要坚定方向,咬住青山不放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协同配套,尽量减少阵痛,争取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
  —调控虽然平稳,经济活力增强。上半年,稳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却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调控,特别注重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增长16.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1个百分点。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 《人民日报》(
日 01 版)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下)
上半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认识新常态。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正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家底厚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今天我们才可以用更大的力量,去做过去想做却很难做的事情,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三期”叠加,矛盾交织,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患有所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积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一是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既不过速,也不失速。二是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新发展。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人民日报》( 日 01 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转变”---深圳特区报
第C02版:理论周刊/学人访谈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评论
第A03 : 要闻
第A04 : 要闻
第A05 : 大爱深圳
第A06 : 大都会新闻/深圳·综合
第A07 : 法治鹏城
第A08 : 大都会新闻/深圳·社会
第A09 : 大都会新闻/深圳·区街
第A10 : 专题
第A11 : 专题
第A12 : 中国新闻
第A13 : 中国新闻
第A14 : 国际新闻
第A15 : 国际新闻
第A16 : 体育新闻
第A17 : 今日财经/视点
第A18 : 今日财经/商界
第A19 : 今日财经/股市
第A20 : 车眼聚焦
第B01 : 人文天地
第B02 : 人文天地/前海
第B03 : 连载
第B04 : 人文天地/综艺场
第C01 : 理论周刊/求索
第C02 : 理论周刊/学人访谈
第C03 : 理论周刊/观澜
第C04 : 理论周刊/读者参议/观点摘编
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转变”
——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锋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清华 提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到了新阶段,而围绕新需求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比如上学难,看病难。如果这些滞后的东西都上来了,经济增速也会上来。 有三方面改革空间巨大,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一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二是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 要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大转变上:发展速度从“高速”到“中高速”;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为主;增长动力从资源投入为主到改革与创新为主。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对很多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有精辟见解。近日,记者就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采访了他。 1 经济发展是波动的而不是线性的 深圳特区报: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在新常态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究竟会是多少,大家非常关心,经济学家对此看法不一,您是如何看的? 海闻:看一下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平均是10%。这种高速度显然不可持续,新常态下要变为“中高速”,但究竟是多少?有一种观点认为,速度会逐年放慢下去。他们预测到2023年GDP会掉到百分之五点几。我觉得太悲观了,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客观上,经济也不可能这么一路掉下去,经济发展从来都是波动的而不是线性的。我和林毅夫都认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比过去慢,但未来会在8%左右波动。 深圳特区报: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海闻:我表示乐观的理由很多。无论是企业家、老百姓,还是政府,都感到2014年经济不是理想中的状态,所以去年底政府还放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微刺激。大家感觉不好,恰恰说明未来会变好,发展速度会高于目前。 另外,我们要分析现在经济速度为什么会降下来。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发生调整。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每一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增速都会放慢。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主要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饱基本解决,这时候人们需要有最基本的轻工产品,因此带来了城市的工业改革。在经济结构刚开始发生变化时,发展速度就会放慢。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电视、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加大,经济景气,发展速度变快。但到了90年代末,大城市居民对这些家电的需求基本满足,增长速度又有点放慢。然后是住房和汽车的消费成为增长动力。现在汽车已经基本饱和,马上会看到汽车行业重组,房地产也到了比较平稳的时候。下一步人们就要在新的方面寻找需求,比方说健康、教育、文化等,这些方面的需求会产生新的结构调整。 所以说,最近经济放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到了新阶段,而围绕新需求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比如上学难,看病难,食品不安全,环境质量差等。如果这些滞后的东西都上来了,经济增速也会上来。 2 中国经济远未完成“起飞” 深圳特区报:如果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海闻:这里我要介绍一种理论叫“起飞理论”,它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来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写过一本书叫《经济成长的阶段》,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分了好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可以简化成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个大阶段。传统经济基本上是一个生存阶段,就是农林牧副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我们几千年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经济,现在很多国家仍然处在这个阶段。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中间有一个突变过程,罗斯托把这个过程叫做“起飞”,这是经济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阶段。像一架飞机,在地上就是传统经济,飞到高空变为巡航状态就是现代经济,爬升过程是“起飞”。 我们大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飞的,起飞阶段有两个变化:第一是产业结构变化。起飞前以农业为主,中间以制造业为主,起飞结束是以服务业为主。第二是社会结构变化。起飞前大部分人住在农村,中间出现了移民,就像我们现在到城市打工,最后大部分住在城镇,这叫城镇化。起飞过程是一个国家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段时期。 从世界上来看,第一批起飞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战后起飞的主要是东亚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50年代韩国和中国大陆很像,基本上就是农业,人均GDP就100多美元。60年代开始韩国起飞了,增长速度在10%左右,最高达到15%,我们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起飞为“东亚奇迹”。韩国用了近40年完成起飞。前20多年都是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后面十几年大概也有8%左右。中国现在离完成起飞还早,产业结构大概走了三分之二,城镇化方面还有40%的农民,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民超过5%,因此,我认为增速不可能掉那么多。 我们对中国GDP的分析一定要放在特定历史阶段来看。不要认为过去10%是太高了,不正常,但也不要以此自傲。不同发展阶段速度是不一样的。按照经验数据来看,完成了起飞的欧美发达国家,正常的区间是0%~4%。同样,那些还没有起飞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的国家,从经验数据来看,增速一般也不会超过4%。如果用一个人来做比喻,我们的经济正处于“青春期”,有其自身特点。 3 服务业潜力巨大, 其比重会上升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会做怎样的调整,大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海闻:现在制造业正在进行结构大调整,不景气。这里有两个特点:一是去除过剩产能,比如钢铁、光伏等;二是淘汰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像电子工业、玩具、家电、服装等产业,不少企业会萎缩甚至倒闭。这些企业过去曾活得很好,那是因为中国处于“短缺”和“穷”的时代,只要价格低,就算质量差也有人买。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追求质量,只有那些高端、高质量、有规模的制造企业才能活得好。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要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调整到以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为主,这是方向。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很多在70%以上。美国制造业非常厉害,农业是全球出口大国,但其制造业只占20%左右,农业只占1%左右,剩下的都是服务业。韩国在起飞的过程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现在占比超过60%。我们服务业这些年上升比较快,最近数据显示到47%了,但距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发展潜力很大。 服务业是如何拉动经济增长的?从理论上来分析,产业结构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当你收入低的时候,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很大,随着收入增加,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会逐渐增长,最后,越来越大的花费会在服务业上。因为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跟你收入的增长是不会成正比的。比如穿戴,很多人有钱了就要穿品牌服装,其实品牌服装和普通服装从制造来说,差不多或者差别不大,但品牌服装往往价格是一般服装的很多倍,贵在哪儿?贵在设计和品牌,这就是服务业带来的附加值。 这两年我们GDP增长不快。制造业在萎缩的时候,我们说的大的服务业概念,也就是第三产业增长却有很多亮点,前年和去年增速分别是8.3%和8%。像金融业、零售业等增长都接近10%,电商在过去5年平均增速高达25%。你想如果服务业比重超过50%,而增长速度又能远远超过8%的话,它对增长的贡献会是多大?我相信过两年服务业还有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会拉动未来十年经济增长。 4 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过去30年的增长主要是一种扩张型的、资源投入型的增长,未来增长的动力主要靠改革创新,那么,改革创新的重点应该在哪些领域? 海闻:李克强总理讲过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觉得有三方面改革空间巨大,必须加大力度:一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二是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 深圳特区报:请您具体说说这三方面吧。 海闻:促进市场发展,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变,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撤离。政府对经济不要过度干预。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强刺激政策的后遗症现在还在。美国主要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复苏虽然慢些,但非常健康,现在增速达到5%。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还是过渡的。我参加一些规划论证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省的规划和那个省差不多。中央说要发展金融,各地都搞金融中心,说要发展汽车产业,各地都建汽车厂。大家都跟风式地搞经济,同质发展,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政府该管什么呢?管市场失灵的地方,市场对很多问题无能为力。比如公平性问题,如民众吃穿、住房、上学、医疗等基本问题,政府必须管起来;还有外部性的问题,比如传染病防治等,市场也管不了;还有公共性的问题,如环境治理、公共设施建设等,这些也该政府来管。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对民营企业来说,很多领域是禁区,这里就有放开准入问题。目前提出混合所有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市场,我认为这只是改革的过渡阶段。第三是财政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预算,地方政府不能乱花钱。 在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滞后主要因为这两个制度的阻碍。户籍制度阻碍农民在城里安居乐业,公有土地制度又让农民不舍得离开农村。如果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很多农民就会卖掉土地作为进城的资本,变成城市居民。土地通过买卖集中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深入推进。 促进社会长期发展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20%左右,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的30%左右。中国作为有文化底蕴的大国,要以体制改革来释放文化生产力。二是教育改革。这方面要改的东西很多。首先是农民工和他们子女的教育。几亿农民进城,谁来承担他们的职业教育、市民素质教育?农民工子女有2000万随迁在城市,还有6000万留守农村,这是一个更大的教育问题,不解决好会影响国家未来。其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方面我们与世界差距很大,没有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另外,基础教育中的均衡发展等,也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三是医疗改革。美国健康产业占GDP的15%。而中国现在的健康产业只占5%。人们到了一定的富裕程度后,很多钱会放在健康上。我认为要通过保险制度来解决看病贵,通过像当年解放农民那样解放医生来增加供给,解决“看病难”。 学人 简介 海闻:浙江杭州人,1952年8月生,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曾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学术著作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管理中的经济学》(与林双林合著),《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易纲主编),《今日自由贸易》(巴格瓦蒂著)(译校)等。理解新常态关键在于把握五“新”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解读八】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胡必亮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新”。准确理解新常态需要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关键是要把握住五个“新” :进入新阶段,出现新特征,产生新问题,推进新改革,实现新发展。因而,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取得新发展。
  从认识上讲,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个体系。首先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新阶段相适应,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新特征伴随着一些新要求;新要求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就会出现新问题;新问题呼唤新改革;新改革促进新发展。环环紧扣,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做到深刻认识新常态,就必须对这个体系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所表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探索等都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在新常态下积极作为、积极有为的前提条件。
  从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来讲,主要是要把握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一些阶段性新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概括了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所表现的阶段性新特征。只有把握住了以上这些方面的新特征,才有可能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
  所谓主动适应,主要是指基于我们对与新阶段的新特征相伴随的新要求的正确理解,通过主观努力而正确地把握好新常态发展的基本方向,实现我们所要达到的新目标。譬如说,私人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这是一个基本方向,但我国的私人消费占GDP比重一直都比较低。为什么呢?这其中有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还有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等等。因此,如果要把握好促进私人消费这样一个基本方向的话,就应该对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制度、金融体制与制度等进行改革与改进。再譬如说,长期以来,我国的私人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投资也主要是集中于传统产业,但作为投资主体的私人投资更多地会投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开发领域和新业态方面,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就必须通过改革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与投融资政策而促进新型投资业的发展;还譬如说,从出口来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因此就必须尽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过去的许多体制、制度和政策方面都会不适应,于是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摩擦、矛盾与问题。为了满足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就必须探索出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而针对新问题所提出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通过推进新的改革而解决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所不适应的种种新问题。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指要积极推进新改革。
  新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新发展。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明年的新发展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通过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即达到中高端发展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需要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密切结合,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步推进,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创业和调整经济结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改善民生方面要有新突破,包括在扶贫、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教育与培训、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三是构建新的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充足供给,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四是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构筑崭新的空间格局,比如说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五是构建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参与全球价值链建设与整合,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从新的海外投资市场中获利的能力与比重。
  很显然,这些新目标不仅是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引领我国新常态发展方向的基本指南,以保证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不迷失正确的航向。
  总之,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样一个基点,延伸出了一系列新理念与新思想,提出了新时期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包括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改革,等等。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是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得以可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蒋正翔]
  仅靠一腔热血和情怀,并不足以促使作家拿起笔杆子去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追求市场效益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原则和操守。  8月11日,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中国网络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在新常态下的机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