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伦敦金融城上海代表处 道克兰 什么关系

在琳琅满目的描写华尔街的图书中,一直在寻找关于讲述伦敦金融城的题材,却始终没有寻觅到,这个座落于泰晤士河北岸、神秘地金融中心是如何崛起地,又是如何开始对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预估的影响,一直是个迷。好在本书的作者以其伴随金融城成长的亲身经历,向您娓娓道来伦敦金融城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精彩故事,或许会带给,在看惯华尔街硝烟弥漫的金融战争的您,一道别样的风景!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条闻名世界的河流。泰晤士河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不亚于中国人心中的长江、黄河。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以及时时飞翔在河海上的海鸥亲眼目睹了英伦三岛文明的兴衰“成败”以及伦敦金融城的兴建和繁荣。公元前1500年,在英文中被称为“Britons”的早期不列颠人就在泰晤士河上多契斯特(Dorchester-on-Thames)南面的西诺顿(Sinodun)双丘上建立了一个大营。凯撒大帝抵达英国后,根据历史记载,罗马人也在多契斯特建过此类的大营。考古发掘的遗迹证明了当年两批居住者的生活。由于泰晤士河里物产丰富,其河谷也由于地质的变迁形成了肥沃的农田。中世纪的泰晤士河以盛产鲑鱼著称,因此,不仅仅是皇室贵族、国王王后,抑或是具有相当权力象征的大主教在泰晤士河两岸兴建官邸、皇宫、行宫、大型修道院、僧院,就连许多中下层人民也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历史上的两次大事造就了伦敦金融城今日的景色,一个是1666年的伦敦大火,还有就是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德对战。图1-1是从泰晤士河畔远望伦敦金融城的景色。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景色宜人的泰晤士河蜿蜒地流过英国的首都伦敦。泰晤士河流经引人注目的1.4平方英里(677英亩,约5平方公里)的“城中城”——City of London,中文叫伦敦金融城。它指的是伦敦最初发展起来的方圆一平方英里,美誉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带。在这个大名鼎鼎的寸金之地,有近2000家金融机构,30万左右的金融人士每天在这里上下班。白昼时分,这里繁华异常,若想领略一下英伦小资的风采,这里再合适不过了。伦敦金融城属于伦敦市,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近千名警察,形成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即使英国女王想进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这里更聚集有近3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纽约华尔街的两倍之多,被世人刮目相看。
  乔安•凯瑟琳•罗琳以她的非凡想象力造就《哈利•波特》的辉煌。梦想的摇篮是谁在摇动?梦想的翅膀是为谁人插上?梦想的天堂是谁在追逐?只要你走进伦敦金融城,你就会感受到《哈利•波特》里的很多场景活生生地就在你面前。这也就是伦敦“神奇”的地方,最繁华的都市商业中心—— 伦敦金融城,保留着大量的古典艺术建筑。当摩肩接踵的白领上班族迈着快速的步伐走进一栋栋掌握“世界经济动力”的大厦时,你会感受到艺术的、商业的、财富的、古典的、高雅的气氛包围着你,让你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不知道来到什么年代!
  世界上的大财团已经在伦敦金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银行、证券市场、期货交易中心、保险公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年开辟的伦敦金融城新兴码头也带动了伦敦金融城贸易的发展。伦敦金融城新兴码头主要进口原料和河堤粮食,并出口大宗制成品,而大部分的工业区也都设在伦敦金融城边缘。  伦敦金融城资产不仅仅体现在有形的社会中,还包括优秀的人才、优质的服务、优良的设施和优异的技术,无形的资产也在配合着人和事共创伦敦金融城的辉煌,这里有创新的企业精神、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以及灵活有序的市场机制。伦敦金融城是一座融汇了历史、现代与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的城市,是一座“城中城”。伦敦金融城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充满活力,并满足各行各业、各种肤色人的需求,无论他们的年龄、品味、国籍和贫富。伦敦金融城拥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创造和创新能力,在创造和创新中保留自身永恒的特性。她,正因如此,才令游客们着迷而心驰神往。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这座“伦敦金融城”和伦敦市又有了新的令人激动的改造计划,为世人展现视野!  
  历经200多年,从一个政治中心(约1750年)转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贸易中心,伦敦金融城一直是国际金融家、投资者追逐巨大利益的角斗场。多少次金融风暴令人惊心动魄,多少人来往其间,云霄—— 深渊,富甲一方—— 一无所有,矛盾在此汇集。然而,伦敦金融城仍然吸引商业巨子、金融大鳄来此淘金,为求“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伦敦金融城!具有魅力的“城中城”!  
伦敦金融城的历史变迁   1. 那一平方英里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洲西北,是岛国,唯一的陆上边界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最近的邻国有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等,总面积约为24.48万平方公里(约9.45万平方英里),只有德国或日本国土的三分之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大不列颠岛)、北爱尔兰(属于爱尔兰岛的一部分)以及周边众多的近海岛屿。大不列颠群岛由大约2000个岛屿组成,其总面积最大的是大不列颠岛。被维克多•雨果称为“法兰西散落在海中又被英国捡起来的土地”的海峡群岛(the Channel Islands)和位于英格兰、爱尔兰之间的爱尔兰海中并且据称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议会(the House of Keys)的马恩岛(the Isle of Man)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们都向女皇效忠,一般都被视为属于英国,是英国的自治属地。  伦敦金融城,方圆一平方英里却浓缩千年历史。  英国首都伦敦的舰队街(Fleet Street)从伦敦剧院区延伸到卢德门山和伦敦金融城—— 这一平方英里的地区,建立在诺曼人和中世纪城镇的遗址之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尽管有现代化办公楼群和电脑的“侵入”,这里仍保留了中世纪的一些特色:不同于伦敦的其他地方,这个一平方英里的地区仍由古老的伦敦金融城自治机构—— 伦敦金融城政府以及其参议会主宰,它们是中世纪“商业行业公会”的遗留物。  
  伦敦金融城可谓是伦敦的风水宝地,它原有的面积只不过一平方英里,伦敦人都称之为“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伦敦金融城实际上指的是伦敦传统的金融区,它位于泰晤士河北岸,英国人都习惯称之为伦敦市,也就是本书所谓的“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作为世界专业和商业服务中心的美誉也是其金融服务业的巨大资产。完善而又灵活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帮助伦敦金融城发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和调查表明,由于伦敦金融城的存在,英国被誉为世界上一流的国际银行和金融服务业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金融业及其相关服务产业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2001年英国的金融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这里金融业的定义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衍生产品、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等。其他归类于商业服务的产业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特别是会计师、法律服务(律师)以及咨询管理师等,这些产业合起来又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截至2002年6月,英国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10%以上,而伦敦金融城占30%以上。  据历史记载,公元1世纪,罗马人就来到今天的伦敦金融城所在地建立了伦迪尼乌姆,并在泰晤士河上架起了各式各样的桥梁,由此产生了来往的商贾并形成了交易市场。这个东起奥尔德盖德,西至圣保罗大教堂,南抵大炮街,北达伦敦墙的方圆之躯,只不过是伦敦市33个行政区中最小的一个而已,但是伦敦金融城却有自己的市政府、市长、法庭,是名副其实的“城中城”。当前,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英国的重要性已经从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今天的G8 之一。但是,伦敦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迸发出时代的光芒,为世人所称道。可以说,伦敦金融城正如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头顶礼帽、臂夹文明杖,行走在金融全球化的广阔大道上。除了服务于英国的金融业,伦敦金融城还与纽约、东京实现金融市场交易的无缝衔接。甚至,一个普遍的金融界“名言”就是:“如今,伦敦金融城牛气了。”这份源于成功自信的牛气增强了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成为吸引国际资本和国际人才的“吸铁石”。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伦敦金融城面积虽小,却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金融城的产值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伦敦金融城的银行、证券、外汇、保险、期货、金属、商品和衍生业务的经销商、船运、咨询等交易与服务十分密集,是欧洲和世界金融业的心脏。全球的金融家想要做任何生意,十拿九稳可以在伦敦金融城内找到。由此,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a global powerhouse)。有媒体更形象而优雅地将伦敦金融城称为“全球动力之都”。  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伦敦金融城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的瞩目。  
  然而,我们之前就提到,即使“权力至高无上”的英女王进入伦敦金融城,也必须得到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当然,这也是皇室本身的规定,体现了对伦敦金融城特殊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不乏象征色彩。虽然英女王的特权也是具有政治象征性的,但事实上,如果没有英女王的允许,其一,军队不能随意调动;其二,议会也不能凭选票选出下一任首相;其三,不可能任命大主教;其四,政府无权签署对外谈判协议或行使其他职能。由此可见英国王室的重要性,当然这更间接体现了伦敦金融城“超然”的地位。因为,伦敦金融城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具有不可动摇的实力。17世纪下半叶以来,伦敦金融城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更是国家政治的“财库”。百年前,为了维护王室的统治和拉拢贵族的支持,从法国来到英国的威廉国王赋予了伦敦金融城特权—— 保留一块专有领地,并赋予伦敦金融城中的“富豪”们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从那时起,经过王室认可的、赋予“无上”权力的管理者就是伦敦金融城市长和伦敦金融城政府的市政官员。但需要说明的是,伦敦金融城的管理者,包括市长和高级市府官员,他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公务员。只有经过商场的“浴血奋战”,多年打拼,获得了金钱、信誉、名望,并经过一系列传统正式的推荐和选举后,这些钱商富贾才可以登上伦敦金融城的“领导岗位”。选民也是由商人组成的,他们是数百年来形成的各个级别的商会和商业行业公会。如今的选举范围则有所扩大。
  一般国家的市长会关心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项事务,但伦敦金融城市长却抛却琐事而专心于如何让他的“子民”做好生意,赚更多的钱。伦敦金融城市长需要为伦敦金融城的“市民”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提供有用的商业信息和更多的赢利机会,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公司来此“安家落户”。  在这里,商业纠纷是在伦敦金融城自有的法庭上解决的。而从伦敦市警察署中独立出来的伦敦金融城警察局拥有近千名警察,他们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纪录,对所服务的社区高度负责,身着漂亮的制服,除负责维护日常秩序和安全外,还要保证伦敦金融城一旦遭到恐怖袭击时金融交易不至中断。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相对伦敦证券交易所而言,伦敦市的领导希望伦敦金融城警局被合并。有消息表明,英国内阁政府官员有合并英国43个警察机关的愿望。虽然很多人认为伦敦金融城拥有自己的法庭和警察局有点霸道,就像一个贵族拥有自己的动物园和迪斯尼一样,但是专业人士不能不考虑到伦敦金融城警察高速的办事效率。有这样一个例子,通过无线电通报的枪击案,伦敦金融城警察在一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同时抵达的还有救护车。这应该是大部分遇难者所需要的时间吧。伦敦金融城犯罪率在英国是最低的。据估算,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经伦敦金融城警察局处理的犯罪事件不超过8500件。除了保障众多标志性建筑,如伦敦塔、英格兰银行、圣保罗大教堂、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等的安全外,伦敦金融城警察局还肩负着打击恐怖主义和商业犯罪的重任,因为在伦敦金融城,诸如入室盗窃和反社会等行为较为鲜见。在伦敦市的其他警察局,如果你在报案时提到了“商业”这个词,那么可能和你报失手机是一样的处理。然而,对伦敦金融城的警察来说,商业犯罪案件必须优先处理。伦敦金融城警察局的成果也得到了英国内政部的认可并指定其负责实际上覆盖全国的欺诈案件。  
  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确实牛。本人领略过。
  看看那些担任伦敦金融城政府职务的官员吧。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没有被支付工资的,甚至他们需要倒贴自己必须参加的一些社交费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官员处于“兼职”状态,当然,也不尽然。不过,可以确信的一点就是,能当上伦敦金融城市长的一定腰缠万贯。市长必须要支付许多包括宴请在内的礼节性费用,甚至提供给当选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居住一年的“大厦之屋”(Mansion House)官邸,其租金费用也必须由该届市长自己支付。  但是,从今天英国金融业的发展来看,伦敦金融城东边的金丝雀码头竖立的鳞次栉比的银行大厦反映了伦敦金融城某种程度上地理范围的扩大。现在,风险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公司、咨询公司等集中于伦敦市中心的西区,而大型投资和综合银行都涌向伦敦市中心的东区—— 道克兰地区的金丝雀码头。如今,伦敦金融城可能更多是指一种投资者崇尚成功和自信的心态,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伦敦市中心“那一平方英里”。  
   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 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合社  伦敦金融城,占尽天时地利。从东京到伦敦,从伦敦到纽约,全球金融,就此流动顺畅。  伦敦金融城,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世界各地的金融家们在此洽谈业务,切磋技艺,激烈竞争。他们就是全球金融日复一日运转的驱动力。这,至关重要。  他们协助政府募集资金,使政府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他们协助企业募集资金,使企业能发展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进行风险管理;他们为普通大众提供按揭和养老金业务;他们购买及销售各种现有的金融产品;他们为解决新问题创造更多新型金融产品。  人,是伦敦金融城最宝贵的资产。是他们,使伦敦金融城成为全球金融的领先品牌,一个伦敦金融城市长和市政府努力推广的品牌。  伦敦金融城不仅是全球金融精英尽显才华的舞台,而且其国际大都会的无尽文化魅力可令人工作之余在其中放松身心。伦敦城市节奏活力四射,堪为全球最佳的商业城市。  —— 迈克尔•斯耐德(Michael Snyder)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图1-2)  (资料来源:伦敦金融城政府媒体图书馆)  下面将介绍不可错过的矗立在伦敦金融城数百年的“双子天骄”——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和劳合社(Lloyd’s)。追忆往昔,伦敦金融城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随着海上运输和相关金融业务,诸如保险等的发展,伦敦金融城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其中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埃德保险大厦内的劳合社是伦敦金融城的重中之重。图1-3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标志。     图1-3
伦敦证券交易所标志  下列数字不仅可以充分说明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表明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处于世界级领先地位 :  ● 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6000多亿美元,是华尔街的2倍。  ● 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  ● 近300家外国银行在此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  ● 集中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这里同时还管理着近3万亿英镑(合约近6万亿美元)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  ● 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  英国有两个令人瞩目的LSE,一个是著名学府——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英文简称LSE),另一个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位于伦敦金融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英文简称也是LSE)。2004年7月前,创始于公元1773年、堪称世界之最的伦敦证券交易所 旧址已经成为了一栋摩天大楼的一部分 ,向专业人士和游客展示股票和证券的历史,矗立在英格兰银行附近。伦敦证券交易所现已搬到伦敦著名景点圣保罗大教堂的旁边。图1-4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新址大楼。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的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主要证券交易中心之一。
  它在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中历史最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17世纪末伦敦金融城交易街上主营咖啡饮品业务的露天市场的一个名为乔纳森的咖啡店。1773年,这个咖啡店由露天市场迁入伦敦金融城司威丁街的室内,并正式改名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802年,伦敦证券交易所获得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据相关机构统计,伦敦证券交易所经营的各种债券、股票以及股权证等近万种,总值超过了1万亿英镑。“我持有证券,我便拥有发言权”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格言。     图1-4
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址大楼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重视,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没有掉以轻心。至今,没有人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机房在何方。不过,一些传言也令人神往:距离伦敦证券交易所步行10分钟;200多平方英尺的面积;采取世界上最先进的保安措施。当然,拥有一个备份机房是不可缺少的,据称,这个备份机房建在伦敦的东区。  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劳合社—— 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就诞生在伦敦金融城。从伦敦金融城金融服务业的角度来看,除了闻名世界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外,就是以劳合社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和再保险市场。  17世纪伦敦金融城重要的海运地位使得当时的商人对船只和船货的保险需求大大增加。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Tower Street)开了劳合社的前身—— 劳埃德咖啡屋。这段历史可以在《伦敦公报》日~21日的报道上查到。在1688年的《伦敦公报》还可以发现爱德华•劳埃德为咖啡屋做的广告—— “如果你提供被盗手表的消息,你将从位于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经营的咖啡屋获得一几尼 的酬劳”。  
  同时,爱德华•劳埃德说服了众多的船长、批发商、贸易商以及船主在其咖啡店公布有价值的船讯,此举使得劳埃德咖啡屋远近闻名,成为希望得到海运保险和再保险信息的商人们的必到之处。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商人汇聚量的增加,劳埃德咖啡屋于1691年搬到了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1769年,一些志在海事专业保险的从业人员在泊鹏海埃利巷(Popes Head Alley)建立了“新劳埃德咖啡屋”。在新劳埃德咖啡屋,船只举行“烛光拍卖”,即拍卖时,点燃一支小蜡烛,蜡烛熄灭前的最后一次喊价,就是成交价。不过,咖啡屋很快不再使用,劳合社于1774年搬到皇家商业交易中心,直到1928年,劳合社才搬到郎德豪街(Leadenhall Street)。表1-1详细叙述了劳埃德咖啡屋、劳合社和劳埃德集团的发展轨迹。  表1-1
劳埃德咖啡屋、劳合社和劳埃德集团的发展轨迹  年
记  1688年 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开了劳埃德咖啡屋。  1691年 爱德华•劳埃德将劳埃德咖啡屋搬到了伦巴底街。  1713年 爱德华•劳埃德去世。  1769年 一些专业保险从业人员在泊鹏海埃利巷建立了“新劳埃德咖啡屋”。  1771年 79名保险商和经纪人订立了100镑的保费标准并收购了劳埃德咖啡屋。由此,劳埃德咖啡屋结束了其经营咖啡作为咖啡馆的历史,从而转变为合约签署者所有—— 劳合社。劳合社第一届委员会由9名合约签署者构成。  1774年 合约签署者在皇家商业交易中心租赁房间内进行保险交易。  1796年 劳合社第一届委员会决定次年必须召开两次会员公众大会并提交年度报告和财务报告。  1811年 在合约签署者的一次会议上决定,劳合社应该制定章程。此举使得进入劳合社进行交易的门槛变高。  1824年 英国国会同意现存的保险公司可以在皇家商业交易中心和伦敦担保公司以外进行交易。  1838年 皇家商业交易中心以及早期劳合社的交易资料被1月10日的大火所“毁灭”。  1844年 劳合社重建皇家商业交易中心。  1857年 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由劳合社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保证金制度建立。  1871年 劳合社一体制被一项国会方案同意并通过。     (续表)
记  19世纪70年代中期 辛迪加 参与了劳合社商业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中期 喀斯特波•海斯,一名优秀的劳合社保险商,为了英国公司在美国开展再保险业务规避风险而专门书写了劳合社的第一个再保险条例。  1887年 劳合社第一个有关非海运业的系列政策也由喀斯特波•海斯写成。  1903年 劳合社委员会接受了第一笔非海运业保险的押金,从而在传统的海运保险业外建立了非海运业保险业务。  1904年 劳合社第一个关于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保险政策被公布实施。  1906年 劳合社因为旧金山大地震的爆发而及时对款目进行了赔付,建立了劳合社在美国的威望。  1906年—  1907年 喀斯特波•海斯在旧金山大地震赔付案后发明了降低再保险损失的方案。  1908年 年度审计和保费信托基金建立。  1911年 劳合社第一个关于飞机航空的保险政策被公布实施。  1925年 劳合社建立中央担保基金。  1928年 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为劳合社在郎德豪街乔迁新址举行仪式。  1939年 劳合社设立以美元保费为基础的美国信托基金。  1958年 劳合社再次迁址至莱蒙街(Lime Street)的新大楼。新大楼的开业剪彩仪式由伊丽莎白女王于日举行。  1968年 劳合社委员会同意接受来自英联邦国家或非英属等地区和国家的公司成为会员。  1978年 会员公众大会同意建立工会来自我规范监测劳合社。  1979年 亨利•费雪爵士任命了工会的主席。伊丽莎白女王为劳合社查塔姆(Chatham)大楼开业剪彩。  
      学习      
记  1980年 劳合社第一届理事会成立。  1983年 劳合社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任命了首席执行官。  1986年 劳合社新大楼在莱蒙街一号的新址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开幕剪彩。大楼由理查德•罗杰斯设计。  1988年 劳合社隆重举行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  1993年 大卫•罗兰任命了劳合社第一位付与薪酬的全职委员会主席。  1994年 第一批公司会员收取了15.95亿英镑的保费。  1998年  1月21日 英国政府宣布劳合社必须受到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监督,生效于日。  2003年 劳合社建立特许经营者董事会,并任命了首位特许经营董事,这两项在劳合社的现代化方案中至关重要。英国财政大臣高登•布朗和美国财长约翰•斯诺到访劳合社时均赞誉了劳合社在英美两国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资料来源:劳合社官方网站)  劳合社是一个联合体,根据“劳埃德会员服务机构”2005年1月的统计表明,劳合社由44个管理中介公司和62个独立的辛迪加组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多专业人士汇聚一堂使得劳合社能提供至高无上的专注于专业的保险技术并利用其强大的创新能力、速度和更佳的附加价值为客户和参与者设计保险方案。  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是劳合社的保险对象。有媒体在报道时还称,劳合社可以为人体的“零部件”保险,比如知名模特的腿、歌星的嗓子、影星的脸蛋,还有钢琴家和小提琴家的手等。  劳合社的经纪人快速、果断的判断和决定使得任何风险对客户来说只是“一阵清风”。劳合社的经纪人将生意带向市场。来自全球的客户与保险商以及其他经纪人和仲裁者形成了系统的关系。就这样,劳合社内辛迪加式的保险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保险商和领先的再保险商。图1-5体现了劳合社的运作流程。  劳合社这个名称是由于“保险”而闻名世界的。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合社并不仅仅是一家保险公司而是一个拥有会员的机构。这些会员包括公司会员,也包括个人会员。在辛迪加的“支持”背景下,会员们熟知并擅长处理高风险保险业务并保持个性化和富有专业精神的服务。为了更好地理解劳合社的工作流程,笔者对构成劳合社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五大要素分别进行详细解释。这五大要素分别是:劳合社会员(Members of Lloyd’s)、辛迪加(Syndicates)、管理中介(Managing Agents)、劳合社经纪人(Lloyd’s Brokers)、本地经纪人(Local Brokers)。     图1-5
劳合社的运作流程  (资料来源:劳合社官方网站)  ● 劳合社会员。从准确的名词定义来说,劳合社不能称作是一家保险公司,虽然其在中国大陆成立的保险公司是公司制的。正如上一段中所提到的,劳合社由许多的会员组成,或被广泛地称为“资本供给者”。劳合社的会员们通过辛迪加在独立的基础上接受保险业务并自负盈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合社的会员们并没有联合起来共同承担风险,这是与一般的保险公司最大的区别。劳合社的会员除了公司和个人外,还包括苏格兰有限合伙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后,个人会员可以有机会更多地为辛迪加服务。而对公司会员而言,它们一般仅仅通过一个辛迪加来从事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会员负责将风险和负担平均分摊给认购人。  
  ● 辛迪加。劳合社会员通过辛迪加来管理他们的保险和再保险业务,而每一个辛迪加本身又是由管理中介运作的。目前,市场内的62个辛迪加所从事的保险和再保险领域包括:船舶航运、飞机航空、网络责任、自然灾害、专业赔偿、海上能源开发、发动机及电动机等,这些都具有技术和创新兼备的世界领先地位。辛迪加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保险方案,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量体裁衣”。同时,辛迪加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每个辛迪加都提供多种选择,为客户创造灵活性并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提供条件。根据保险客户经理和保险专业人士基于市场的实践、分析、判断,辛迪加在同一件保险或再保险业务上将承担全部或部分的风险。  ● 管理中介。管理中介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雇佣从事保险业的客户经理们并代表会员管理辛迪加。管理中介必须是一家为了管理辛迪加而成立的特殊公司,其可能并没有其他的公司功能抑或是业务。当然,一家管理中介可能服务于多家辛迪加。   ● 劳合社经纪人。认证合格的劳合社经纪人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代表客户在劳合社市场中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最后签订合同以规避风险。根据2006年1月《劳合社经纪人服务》的统计表明,现在一共有162家劳合社经纪人公司在劳合社市场中从事业务。大部分的劳合社经纪人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业务。要得到劳合社市场的承认并成为合格的劳合社经纪人,必须完全了解劳合社市场并能为客户详细讲解。劳合社为经纪人候选人通向劳合社市场铺设了一条认证道路,所有申请者都必须首先满足相关条例的要求。其次,劳合社将对所有的申请者在个人信誉、金融知识、工作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在成为一名可以被称为“劳合社经纪人”的专业人士以前,经纪人必须经过三年的临时认证考察期。  ● 本地经纪人。任何保险经纪人都可以通过劳合社经纪人充分利用劳合社的资源并听取、采用其专业意见。  劳合社的资本支持来自投资机构、特殊投资者、国际保险公司和个人。这些资本背后是辛迪加集团。根据“劳埃德会员服务机构”(Lloyd’s Members Services Unit)2005年2月的统计表明,公司资本于1994年引入并于2006年达到89.5%的市场占有量。“劳埃德会员服务机构”2005年2月的统计还确定了在2005年的劳埃德一共有705家公司会员提供了122.77亿英镑,与此同时,个人会员贡献了14.45亿英镑。在2005年,整个市场的保费超过10 000亿英镑,达到13 700亿英镑。图1-6说明了劳合社公司会员和个人会员在近10年提供的资本情况。     图1-6
劳合社公司会员和个人会员在近10年提供的资本情况  (资料来源:劳合社官方网站)  劳埃德保险大厦(如图1-7所示)的大厅中央悬挂着名为“卢廷”的大钟。敲响卢廷大钟就意味着有重要的事件宣布—— 敲响一声代表坏消息,敲响两声则表明有好消息。卢廷大钟来自拉•卢廷货船,这艘由劳合社承保的货船载有黄金,1799年出航时却沉没……  
  周佛郎
日                3TM彩虹图反映大部份基金经理最近做空股市,        制造股价的波动,        他们的投资收益又是最低的,        损人又不利已!!!              零风险投资论坛                        从2006年10月月23日到最近的大盘指数和基金指数的表现可以看到一个现像。        基金成了做空和制造股价波动的主力,        日,号,号和日等四次股价大跌都是基金经理大力做空引起的。        很显然中国投资主流和投资精英的方法是有问题的或者他们是故意的。        基金指数的走势就可以反映基金的投资方法是错的。        是他们在做空中国股市和他们的错误投资方法加大了中国股市的波动。        同时他们的投资收益又是最低的,损人又不利已!!!        做为中国的主流投资的基金和投资精英,        他们在市埸上应是稳定中国股市的一个重要力量。        基金指数应是一条平滑的向上升的线条。        它的波动应该小于大盘的指数波动。        从最近基金的指数走势上,        基金经理不仅投资收益非常低,        实际上他们在中国股市上加大了股价的波动        率先制造了几次股价的大跌。                                          从彩虹图中我们看到了什么问题:                  1、从 日开始,部份基金经理就开始做空中国股市。        2、虽然部份基金经理做空股市,但埸外资金却不断进入,做多的力量决定了大盘的走势。        3、3TM彩虹图上反映出基金指数跑输大盘,基金收益下降。        4、日到现在,基金经理加大了做空的力度,但同样以失败告络。基金收益大幅下降,股市在3000点以上运行,基金经理是最大的输家。        5、从4月2号开始到现在,基金经理反手做多,基金指数和大盘开始同步。基金开始大幅度赢利。        6、日,号,号和日中国股市大跳水,是谁做的。彩虹图和K线图都明白地告诉大家,这四次大跌水都是基金经理所为。                              结论:                  从基金指数和深成指的走势图可看出基金指数的价格波动很大,        远远大于深成指和上证指数的波动。      如果基金是稳定股市的力量,基金指数应是平滑的向上升的折线条        中国的基金经理掌握了巨大的资产,        中国监管层建立基金的目地是希望基金稳定中国股市的股价。          相反!      这些基金经理们每年领起高达100多万的年薪,        他们并没有起到稳定股市的力量,        反而是股价波动和股市不稳定的制造者。        做空中国股市和制造股价大幅波动的基金经理应该负责的,                  我们的监管层和证监会应该监管这些做空中国股市和制造价格波动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                  很可能有利益输送!!!                        他们的投资行为违反常规,损人又不利已!!!                        图是日到日的基金指数和深成指的3TM彩虹走势图。              黄色图是基金走势。        白色图是深成指走势。                这是一个相对坐标走势,以今天的价格为参考点。所以位于下面深成指走势的升幅要大于位于在上面基金指数的走势。      
  在全球保险业和再保险业具有崇高地位和威望的劳合社是明星公司的追逐者,它们包括94%的富时100指数公司、93%的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公司、82%的财富50强欧洲公司、85%的财富500强美国公司、全球前7大制药公司以及排名世界前20位的全球性银行。  日,即中国国家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国政府宣布批准劳合社在华成立一家再保险公司。当时劳合社主席列文勋爵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一张“信任票”。他没有提供劳合社期望在华获得业务量方面的数字,但表示“有巨大潜力”。列文勋爵称:“如果我们四五年内能在那里赚到大钱的话,将令我感到惊奇。但是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到二十年,无论是谁在掌管劳合社,他都会把中国描述为我们最大的市场之一。”2006年劳合社在中国成立的再保险公司是其首次成立此类公司—— 中国的保险公司可以本币形式从这家公司获得再保险偿付。劳合社旗下的再保险公司将从劳合社保险市场获得偿付。由于外汇兑换的原因以及中国对入世的承诺,中国再保险公司于2006年终结垄断之际 ,劳合社适时入驻中国。  伦敦金融城政府在报道中表示,由于拥有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灵活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宽松适当的监管机制,伦敦金融城这个卓越的金融中心是目前全球机构经营的最佳地点。从人才引进的角度看,伦敦金融城也具有相当的国际性。10年前,与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人或者伦敦金融城政府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一起工作的,可能是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即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或伦敦大学的文科毕业生或理工科学生,但是现在,在这些人身旁工作的可能是来自中国的数学奇才。于是,一个良性循环诞生了:伦敦金融城里的国际人才越优秀,其竞争优势就越强;其竞争优势越强,吸引来的“新鲜的”高层次人才就越多。人才的聚集体现在伦敦金融城的工作时间中。白天,伦敦金融城里人头攒动,名流云集,熙熙攘攘,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律师楼和会计事务所等金融机构的各路英豪纷至沓来,随着通勤者每日上班,伦敦金融城的流动人口每天都会增至31万以上,最多时城里的人口达35万。但到了晚上或周末,各公司关门打烊后,城里就立刻冷清下来,因为这里仅有约7800名常住人口。  
  伦敦金融城的领先优势   对于全球的银行家、经纪人和经销商,伦敦金融城是引力巨大的磁场。  在变幻莫测的今天,要保持竞争优势,伦敦金融城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必须有取胜的绝招。证据显示伦敦金融城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过去的十年间,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市场保持甚至增加了市场份额。  国际金融家们若想在世界市场占一席之地,必须首先在伦敦金融城占一席之地。与纽约主要服务于庞大的本国经济不同,伦敦金融城更注重服务于全球贸易与发展。统计数据能证明这一点:在国际债券交易、海外权益交易、外汇交易和跨国贷款方面,伦敦为世界第一;在银行方面,英国银行约半数的资产由外国银行持有;伦敦450家授权银行中三分之二来自国外,这一数字将近法兰克福或纽约的两倍。  1. 无可争议的国际金融之都  即使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内,伦敦金融城也有纽约和东京无法比拟的地位。纽约和东京的交易量虽然很大,但主要服务于庞大的国内经济,而伦敦金融城则依赖于全球贸易和发展提供的机会。此外,伦敦金融城的地理位置处于东京和纽约之间,有时差方面的独特优势。伦敦金融城还有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  英国的保险产业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三。世界领先的保险业巨头劳合社,就位于伦敦金融城。其2003年的保费收入达到144亿英镑。英国的寿险规模是法国和德国的两倍,每天保险公司支付的养老金达到1.4亿英镑,超过政府所支付的金额。伦敦金融城还是全球重要的私有化咨询中心,近年来,私有化已成为重要趋势。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3月的报道显示,2001年至2005年,在伦敦金融城传统上领先的众多领域市场份额一直保持上升或稳定的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机遇方面,伦敦金融城也夺取了很大份额。现在,伦敦占跨境银行信贷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16%上升到20%。同期的外汇市场交投总额份额从27%升至31%。伦敦在国际债券二级市场的份额达70%。  伦敦金融城正在持续发展—— 作为欧洲最大的投资银行中心,它在诸如对冲基金及金融衍生产品这些新兴领域也有长足发展。当一个城市聚集了足够多的国际银行和证券机构时,一个特殊的环境就随之产生。在这一竞争激烈的赛场上,研究、创新、独创性蓬勃发展。自1986年以来,伦敦金融城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2002年底,在英国管理下的资金共计2.6万亿英镑,这样的统计数据毫无疑问地将伦敦金融城推向了排名的首位,而纽约则位居次席。同时,伦敦金融城还成为替海外客户管理资金的首选城市。据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Goldent Britain Victory Capital – GBVC China)的调查,投资在伦敦金融城的资金超过了10个所谓的欧洲金融中心的总和。  
  由于养老基金的不断增长,数以万计的人们成为了“资本家”。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大爆炸”(也称为“金融大变革”),废弃了之前那些旨在将外国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赶出伦敦金融城的“旧法则”,证券业务增长非常迅速。在伦敦金融城,特别是当养老基金不仅限于投资金边债券而且可以投资股票市场时,任何持有养老基金的人都对伦敦证券交易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人们开始放弃固定利率的债权而转向对股票的“狂热”和“痴迷”,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伦敦金融城证券交易业务的蒸蒸日上。据德勤的统计,至2004年,在伦敦金融城,属于机构和私人客户在英国和海外的资产共计25 550亿英镑,伦敦金融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主导的基金管理中心。  资本与专业技能的结合,独特而重要。这也是许多主要银行将欧洲业务集中在伦敦金融城的原因。这意味着,当某家航空公司要按固定价格保证未来煤油供应时,伦敦的银行能提供场外交易(OTC,又称“柜台交易”,客户与银行间的特定合同,由银行来承担风险,获得相应的利润)。在衍生金融产品极其丰富的今天,没有什么是不能规避的。  按揭公司可以提供固定利率的商品,因为它们规避了利率变化的风险。原油呢?当您要采购或出售原油时,伦敦金融城能提供全球基准价供您参考。电力贸易?新兴的大规模市场已大幅压低了价格。一位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评论说,“拜交易所磨练技能所赐,货币经纪人变成了OTC经纪人”。国际金融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广度与深度。飞往伦敦的商人们可能乘坐的就是在伦敦金融城投保或融资的飞机。衍生金融产品是国际金融界发展最快的领域。1996年以来,伦敦金融城在各交易所场内交易衍生品份额方面可能有所下降,但它加强了自己作为定制场外交易产品领先中心的地位。其中,伦敦金融城业务处理中许多“巧妙”的合同是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为各个客户量身定做的。伦敦金融城OTC的营业额在最近几年几乎增长了一半以上,伦敦金融城在此项业务上所占的全球份额是美国的两倍。伦敦金融城是场外交易衍生业务的最大市场。根据2004年BIS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主要是伦敦金融城)占世界交易额的36%,价值为1710亿美元。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的相关统计表明,伦敦金融城在迅速增长的信贷衍生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约为45%。全球场外交易衍生业务近半数的增长归功于伦敦金融城场外交易衍生业务的增长。  
  标记一下!
  馊死的骆驼...
  衍生业务是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的统称,它们是金融世界里增长最快的业务。衍生业务似乎经常处于“混乱”状态,不断引入新的金融工具和新的金融操作手法,来争取达到世界市场的“顶峰”。伦敦金融城是无畏竞争的。在期货交易市场方面,伦敦金融城是仅次于美国芝加哥的世界第二大市场。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the 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s,LIFFE)是欧洲证券交易所(其价值居本行业首位)的下属战略业务单位,也提供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可以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欧元资金商场衍生业务的世界“领袖级”中心。根据英中金融投资协会(UK China Chamber of Finance and Investment)基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公开资料统计,2002年2月,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日交易额为4530亿美元。  如果想要了解一些有色金属(如锡、镍或铜)的世界市场价格,投资者可以到伦敦金属交易所去查一查。伦敦金融城的伦敦金属交易所内进行着全球90%以上的有色金属交易,世界上95%的传统金属交易就在这里进行。20世纪90年代,有色金属交易业务增长了10倍。20世纪90年代末,交易员们不再需要坐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红皮凳上依照“响铃”来互相公开“喊价”了。现在,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已经安装了各种电子设备,交易也是在电脑屏幕上发生。伦敦金融城过去几百年中一直都是从黄豆到黄金的各种货物的“家”,当然,现在还是如此。在伦敦金融城,洛希尔(Rothschild)黄金交易所一天两次设定黄金价格。如果投资者关心的是油价,你可以去伦敦金融城国际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change)察看原矿合同。作为欧洲最主要的能源交易市场之一,伦敦金融城国际石油交易所每分钟调整布伦特原油(全球大部分原油市场的基准等级)价格。  
  衍生业务是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的统称,它们是金融世界里增长最快的业务。衍生业务似乎经常处于“混乱”状态,不断引入新的金融工具和新的金融操作手法,来争取达到世界市场的“顶峰”。伦敦金融城是无畏竞争的。在期货交易市场方面,伦敦金融城是仅次于美国芝加哥的世界第二大市场。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the 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s,LIFFE)是欧洲证券交易所(其价值居本行业首位)的下属战略业务单位,也提供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可以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欧元资金商场衍生业务的世界“领袖级”中心。根据英中金融投资协会(UK China Chamber of Finance and Investment)基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公开资料统计,2002年2月,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日交易额为4530亿美元。  如果想要了解一些有色金属(如锡、镍或铜)的世界市场价格,投资者可以到伦敦金属交易所去查一查。伦敦金融城的伦敦金属交易所内进行着全球90%以上的有色金属交易,世界上95%的传统金属交易就在这里进行。20世纪90年代,有色金属交易业务增长了10倍。20世纪90年代末,交易员们不再需要坐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红皮凳上依照“响铃”来互相公开“喊价”了。现在,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已经安装了各种电子设备,交易也是在电脑屏幕上发生。伦敦金融城过去几百年中一直都是从黄豆到黄金的各种货物的“家”,当然,现在还是如此。在伦敦金融城,洛希尔(Rothschild)黄金交易所一天两次设定黄金价格。如果投资者关心的是油价,你可以去伦敦金融城国际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change)察看原矿合同。作为欧洲最主要的能源交易市场之一,伦敦金融城国际石油交易所每分钟调整布伦特原油(全球大部分原油市场的基准等级)价格。  
  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有这些“神秘”的新型金融产品。伦敦金融城成为保险业的中心已有三个多世纪之久,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海洋与航空险均投保于伦敦金融城,保费总收入仍持续增长。世界排名前20位的保险公司在伦敦金融城都有营业所。这都是因为数百年来伦敦树立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灵活和喜欢冒险的美誉。伦敦金融城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国际保险市场的地位。2002年,伦敦金融城保险市场的保险费为1612亿英镑,总收入达到了180亿英镑。  伦敦港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现在的泰晤士河已经看不到太多的船舶。然而,虽然英国已不再拥有重要的商业船队,但是由于伦敦金融城可以提供全面的必不可少的服务,伦敦仍是全球重要的船运中心和主要的海事中心。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提供货物运输及船舶买卖交易,为海运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会员超过2000名—— 船主、货主和海运经纪人都在这里经营着他们的生意。船舶和货物、航空和海上保险(仅此两项伦敦金融城就占了22%的市场份额)等均可在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劳合社投保。几十年来,劳合社—— 世界上首家而且是最著名的保险市场—— 它的名字是保险的同义词。劳合社现在仍然经营着伦敦金融城大部分的海外保险业务。  国际权益市场的情况与此相同,半数以上跨国权益交易发生在伦敦金融城。它保持着资产管理赢利中心的地位。资金管理是巨大的工程,个人和家庭财产的管理日趋重要。资金管理人、银行、基金协会、寿险均提供广泛的储蓄和养老产品,将个人的小额储蓄聚集成大额的投资资金。这些资金在英国及其海外公司中占相当大的份额。  金融服务业每年贡献170亿英镑的可观净收入,来帮助英国经济达到收支平衡。其实,自公元43年罗马人占领英国起,除了偶尔例外,金融业的影响一直巨大。13世纪,伦敦金融城的金融与贵金属市场兴起;19世纪,伦敦积极投入全球贸易、工业化、铁路建造等众多领域,成为世界级城市;在过去的20年内,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推动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地位不可或缺。  
  连日来,伦敦的天气并不算好,处于倒春寒。虽偶尔有蓝天白云阳光,却寒风刺骨。当你看到摩肩接踵的白领上班族迈着快速的步伐走进位于伦敦金融城一栋栋掌握“世界经济动力”的大厦时,你会感受到艺术的、商业的、财富的、古典的、高雅的气氛包围着你,让你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不知道来到什么年代!  从来没有想到过,寒风里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缓缓驶过充满现代和古典的伦敦金融城的画面也能给人带来灵感。  长久以来,关于全球金融中心的状元之争持续不断,究竟是伦敦金融城还是纽约华尔街;长久以来,关于中国的香港、上海或是北京何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而关于伦敦金融城的高度评价近年却颇有席卷全球、独当一面的趋势。伦敦金融城的崛起,蕴涵了世界经济史中的高潮部分。市场力量的驱动、区域经济的博弈、政府管制的进退、科技手段的崛起,在伦敦金融城的成长历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伦敦市长列文斯通说过,每个大都市都有自己兴盛的特殊时代,比如19世纪时是法国的巴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的纽约,而现在(指21世纪),则是伦敦的“金色时代”。2005年《新闻周刊》高级记者威廉姆•恩德希尔撰写的《走向全球:欧洲犹豫不决之时,伦敦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将伦敦标榜为今日“开发商的克伦代克”、21世纪大都市成功的典范。两年后的2007年,麦肯锡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和美国《纽约》杂志的封面故事《伦敦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又将伦敦排在了纽约之前。可以看出,在伦敦日渐“牛气”的今天,连一直以纽约华尔街为荣的美国人的心理也岌岌可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枢。金融搞好了,全盘皆活;金融搞乱了,全盘皆输。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特别是2007年中国就要开放金融体系与全世界接轨,如何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法制建设,这些都注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纽约,更知道纽约的华尔街。大部分的中国人更知道英国的“雾都”——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伦敦。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究竟与伦敦有何关系?伦敦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与伦敦金融城有何关系?它们是一体还是相互独立的?  伦敦究竟魅力何在?伦敦金融城作为伦敦、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魅力何在、优势何在?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以区区方寸之地,为何能汇聚全球最多的金融资产?金融城历史悠远为何能历久弥新,依旧引领时代潮流?真理越辩越明,通过破解百年全球金融中心屹立不倒之谜,真正了解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方面的运作,可以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在《伦敦金融城》一书中,作者要揭开的正是伦敦金融城的“谜”……正如罗琳造就的《哈利•波特》,为读者洞开了一扇扇神秘而具魅力的门窗。《伦敦金融城》更是第一本介绍伦敦金融城的中文读物。  阅读此书,会感受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你会了解到:为什么在这泰晤士河流经的“一平方英里”上聚集有近3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逾6300亿美元?为什么属于伦敦的伦敦金融城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独立警署?为什么伦敦金融城可以顺利地历经千年从一个政治中心(约1750年)转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贸易中心(200多年)?为什么连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想进入伦敦金融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伦敦金融城》从历史着手,在展示伦敦金融城政府、市长、行会、庆典、建筑等一系列的叙述中,表达了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同时展现了伦敦金融城的伟大变革、创新发展、金融革新、市场博弈、财富梦想、光荣未来。  第二,伦敦金融城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了代表处。《伦敦金融城》描述了伦敦金融城与伦敦、英国、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关系,并分析了中国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对正处于改革关头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金融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伦敦金融城同我国香港已经有140多年的合作历史,1997年香港回归后,双方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另外,北京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而伦敦是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又给伦敦和北京找到共同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伦敦金融城》的实用性,也是作者希望给读者以有价值的现实对比。  第三,了解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如何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领先全球。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交易方式等进行了重大改革,被誉为伦敦金融业内的一次“大爆炸”(也称为“金融大变革”),同期大量涌入的国际资本逐步确立和巩固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在向多个交易部的“证券百货公司”方向迈进。如果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恢复或发展包括柜台市场在内的风险企业股票市场方面多少带有一点补课性质的话,那么英国则在原有柜台市场、区域性初级市场等比较发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业性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或自动报价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和多重覆盖、风险分散的市场体系。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正需要借鉴于此。  第四,提高经济竞争力,中国还必须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始终强调“科学发展观”。而风险投资让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是推进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伦敦金融城》专门论述了以伦敦金融城和伦敦为代表的英国的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也被称为“私人股本”或“私募股权”等)的现状以及英中科技和风险投资合作,为中国发展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吸取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本书面向对经济、金融、管理、中英关系等感兴趣的读者,具有一定金融财经知识基础的专业管理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金融和金融财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等。由于写作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及时反馈对本书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    李俊辰
  jonsson.  
  作者简介
李俊辰,又名李引亚,旅英华人,祖籍福建。伦敦城市大学国际金融硕士、英中金融投资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高级研究员、英国华人青年联会主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特约讲座讲师、南安普顿大学特约讲座讲师、英国城市大学企业家联盟特聘客座教授、MCP/MCSE/MCDBA、“首届全英创业大赛”唯一华人评委。注重研究投资、金融业,如高科技及中小企业投融资、IT业投融资、生物医药业投融资、非公开权益资本、资本市场等,为英国《金融时报》、北京《投资与合作》、中国“新浪财经”、香港《中国风险投资》、上海《每日经济新闻》等撰写专栏和文章。2005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Investing in China —— the Emerging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全球发行。    1、《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  系列名:金融财智系列  书名:
作者:李俊辰
ISBN:978-7-302-15242-2  责编:张立红
定价:35元       
在琳琅满目的描写华尔街的图书中,一直在寻找关于讲述伦敦金融城的题材,却始终没有寻觅到,这个座落于泰晤士河北岸、神秘地金融中心是如何崛起地,又是如何开始对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预估的影响,一直是个迷。好在本书的作者以其伴随金融城成长的亲身经历,向您娓娓道来伦敦金融城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精彩故事,或许会带给,在看惯华尔街硝烟弥漫的金融战争的您,一道别样的风景!  
  2. 伦敦金融城—— 欧洲的金融中心—— 世界和欧洲彼此连接的大门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通向欧洲的大门,也是欧洲走向世界的大门。伦敦与欧洲唇齿相依。伦敦金融城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市场,并且是欧洲银行业和欧元交易的中心。欧洲统一货币—— 欧元的正式推出,增强而非削弱了伦敦金融城的优势。实际上,在伦敦使用欧元交易的国际金融业务比任何欧元区城市都多。其中原因就是欧元的诞生导致了欧洲从保险到证券和衍生品交易的各批发金融市场围绕着当时已经是市场领导者的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进行了明显整合。正因为如此,伦敦金融城可以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金融第一中心。  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在欧洲已高度集中整合。即使英国在欧洲单一货币之外,伦敦金融城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伦敦金融城的国际银行、权益资本、债券和衍生金融产品的营业额中,三分之一来自欧盟的其他地区。一位欧洲大陆管理顾问的调查显示:比利时的客户更愿意与伦敦金融城的员工进行远程交易,而不愿意直接与布鲁塞尔进行交易。他们认为在伦敦金融城的人对市场更了解。而在伦敦金融城的外汇交易中,10次有4次涉及欧元。  欧洲证券交易所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情况相似,欧元是交易的主要货币。在进行交易的所有利率衍生金融产品中,有四分之三使用欧元。伦敦证券交易所三分之一的交易使用欧元进行。国际长期债券中,欧元比例上升至40%,已逼近美元。伦敦金融城与欧元区是密切的贸易伙伴。尽管货币尚未通用,但英语却是国际金融界通用的语言。当英语不能满足要求时,各种主要语言在伦敦金融城内都可使用。伦敦金融城占欧盟投资银行主营及相关业务的一半以上,是欧盟第二大市场(德国)交易量的三倍多。伦敦金融城有独特的带有标志的“栅栏”,如图1-8所示。  
  1963年,是直到现在还被广大乐迷津津乐道的英国披头士乐队的诞生之年,也是欧洲债券在伦敦金融城国际证券市场上开始交易的起始之年。当外国政府和公司能接二连三地在伦敦金融城筹集到资金时,更增强了它们对伦敦金融城的信心。反之,它们的信心又使得伦敦金融城的债券市场日趋繁荣,蒸蒸日上。这些“正循环”为之后40年中伦敦金融城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全球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跨入21世纪之际,这些大额资金市场日益被欧元控制。欧元虽是新的欧洲货币,但是最大块的欧元债券市场却在伦敦金融城。2004年,根据德勤的统计,欧洲债券占所有债券发行的大部分,大约60%源于伦敦。当这些债券在二级市场中交易时,70%的交易(其中包括欧元发行债券)均在伦敦金融城进行。  如果亲身感受属于欧洲的伦敦金融城,可以发现:近四分之一的城内员工依赖于其他欧盟国家的业务;近一百家欧盟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设有分行;一家德国银行任命的七位部门主管中有三位在伦敦金融城,包括公司金融主管;欧洲许多领先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在伦敦金融城这一平方公里内设有大型分支机构,以劳合社及公司市场为邻,靠近众多行业领先的国际专业公司的欧洲总部。在海运行业,伦敦金融城提供的各种服务无人能出其右。同时,伦敦金融城又是欧洲船舶经纪、船舶金融、船舶保险、海洋出版业、高等教育业、海事法律服务、会计、咨询和船级分类的中心。  
  银行、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保险公司和船运公司等都集中在伦敦金融城,成为伦敦金融城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群体。这就是伦敦金融城外国银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的原因。  毋庸置疑,欧洲从伦敦金融城的规模经济中受益良多。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巨大的交易量意味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也带来了市场和服务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机会。一家领先的经济咨询机构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伦敦金融城的效率,欧洲大规模金融服务的成本将明显上升。  
  3. 国际化的伦敦金融城  可能由于英国是一个小岛国的缘故,向外发展至关重要。在世界金融之都当中,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色彩最浓。英国银行业约半数资产由外国银行持有,逾400家授权银行的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数目约为法兰克福或纽约的两倍。  伦敦金融城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而伦敦金融城的日本银行数目也高于东京的日本银行数。由于地理位置及时差等关系,许多美国银行以伦敦金融城为基地管理其中东甚至远东的业务。  伦敦金融城的大批从业人员来自外国。以JP摩根为例,该银行的伦敦金融城的雇员中,有大批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他们活跃在伦敦金融城,周末乘坐“欧洲之星”火车回家度假。  外国银行之所以会在伦敦金融城设立营业所,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国际银行业务。而且,其交易币种涵盖了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根据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的研究,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贷款来自伦敦金融城。因此,伦敦金融城的银行业务非常繁忙,其国际贷款是美国或德国的两倍,而且大部分的业务属于伦敦的外资银行。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1993年至2002年的10年间,英国银行业的贷款和其他资产由于伦敦金融城的繁荣而迅速增长,截至2003年8月底,其总额达到4.234万亿英镑,是1990年的3倍多。外国银行持有52%的英国银行业资产。在伦敦金融城,虽然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交易业务均在计算机屏幕中发生、记录以及核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家们就可以坐享其成来获得可观的收入和高额赢利。银行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故鼎新。伦敦金融城银行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之一就是兼并与收购。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伦敦金融城已经成为国际并购业务的中心,20%的欧洲业务在伦敦金融城开展。银行家们之所以喜欢在伦敦金融城做生意,就是因为伦敦还有一个紧密的金融圈,信息在金融圈内可以自由地流动。而对于银行界的人来说,“银行也不全是围绕钱”,没有信息就不能挣到钱。  
  再来看看伦敦金融城的外汇市场。当英国货币曾是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时,伦敦金融城支配着全球的外汇市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将英镑取而代之。现在85%的外汇交易均使用美元,并且85%的交易都是外国机构在做,然而伦敦金融城仍然支配着全球的外汇市场。2003年,由世界中央银行家收集并由国际清算银行(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在巴塞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伦敦金融城连续三年均列排名之首。可以说,伦敦金融城的优势基于选择。伦敦金融城始终为各行各业的交易商及其客户提供最多种类的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交易。该市场拥有超过300家的交易公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在日欧元投入使用之前,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家的排名榜便已经列出。由于单一货币成员之间不存在外汇交易,欧元把这一整体市场“一扫而空”。但是伦敦金融城仍然保持其在欧元与其他主要币种之间新交易业务的市场份额。21世纪初,全球三分之一的欧元即期交易均发生在伦敦金融城。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还在持续。
  2000年至2006年,关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有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准备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消息此起彼伏。这意味着,历史悠久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可能落入外国人之手。对此,专业人士表示,重要的不是股票交易所由谁拥有,而是股票及证券在何处交易。只要伦敦证券交易所仍是主要的国际交易点,对国外拥有交易所的所有权争议似乎无须斤斤计较。实际上,伦敦证券交易所作为公司在自己的交易所挂牌,如其他公司一样,转手的仅是一家公司的股票而已。回顾2000年初,国际证券市场的混乱使得欧洲范围内的证券交易所处境艰难,但是,只有伦敦金融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保持着国际证券主要交易市场的地位。伦敦证券交易所一直都专营外国和英国的股票,其中一只股票为南非矿山,另一只为南美铁路。当然,过去那个需要交易员互相大声喊叫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都是通过电子方式来交易股票。即便如此,伦敦证券交易所始终没有失去对外国股票的重视。所有的统计数据都表明,伦敦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外国证券总多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证券交易所。2003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海外公司超过440家,这些上市公司的交易额占全球外国股票市场的45%。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在伦敦金融城上市的海外公司来自欧洲,欧元区股票的交易额几乎占伦敦金融城登记的所有外国证券交易额的三分之二。海外企业的影响力可以在股票交易审议会上“完美”地反映出来,这里—— 美国口音、德国口音、日本口音、英国口音的人“交融”在一起。这里人才众多,有各种不同的文化,伦敦金融城被“装点”得像一个小小联合国。
  许多人对伦敦金融城的年轻化即充满活力感到自豪。在这一平方英里的地方,有八千多名金融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仅31岁。这些年轻人不仅来自英国,也不限于欧盟人士,而是来自世界各地,这为伦敦金融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保证了它的活力和前途。伦敦金融城接受了大批东欧国家的人才,给他们提供了比其他欧洲金融中心更好的条件。有许多杰出的年轻人来自中国,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会说流利的英语,也前来伦敦金融城进修、学习和工作,为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进行探索。“崇尚创业,却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伦敦金融城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尤其是对比连休假都会有负罪感的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专业人士,更是如此。  4. 伦敦金融城—— 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伦敦金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中心。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均设有总部。伦敦金融城内的管理咨询业增长显著,从1992年到2002年,英国管理咨询协会(Management Consultancies Asociation,MCA)成员的总收入从8.1亿英镑增至47亿英镑,增长了5倍多,相当于19%的年平均增长率。路透社,世界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信息提供商,在伦敦金融城同样设有总部。没有公司会喜欢打官司,但是,伦敦金融城吸引国外公司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法律制度的信誉,它能够公平解决借款方与贷款方之间的商业纠纷,而且专业律师也很多。世界15大律师事务所的5家事务所源于伦敦金融城,这些事务所员工至少四分之一在英国境外工作,逾6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设有办事处。相关统计表明,伦敦金融城每年创造出的律师业收益达到近10亿英镑。  
  还记得否?1995年,一篇有关欧元的使用将置伦敦金融城于死地的悲观论调受到广泛关注。不应该忘了它吗?1999年以来,伦敦金融城由于欧元的正式启动反而加强了其在欧洲金融界的地位。还有一个预言——纽约将跨越伦敦金融城而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当然,预言还只能是预言。伦敦金融城并没有被纽约华尔街甩在身后,而是并驾齐驱,且有超越之势。其中,不少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导致了这种局面。首先,美国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导致企业:(1)每年增加百万美元的额外成本;(2)增加了公司董事被告上法庭的风险;(3)在美国退市代价不菲且操作困难。在上市方面,根据Dealogic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的证券交易所一度远超伦敦金融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统计,1999年和2000年,美国的海外企业IPO规模超过800亿美元,10 倍于在伦敦金融城融资的金额。而到2005年时,通过伦敦金融城进行的首次公开发行筹集了103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只有60亿美元。同时,由于“9•11”事件,中东与美国产生了摩擦。由于担心在美国的资产被冻结,许多阿拉伯半岛的投资者通过伦敦金融城的中介进行投资,以淡化资金的所有权而从事相关交易,此举无形增加了伦敦金融城的资产处理总量。
   伦敦金融城市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和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  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伦敦金融城的运作是通过其在各地的投资和“祖传”的产业来支撑的,而不是通过地方纳税者。伦敦金融城内95%的商业税收被用在伦敦的其他区域。  伦敦金融城市长是在每年的9月29日密佳勒节(Michaelmas Day)选出,而11月初市长在巡游结束后,就会举行宣誓就职仪式。伦敦金融城市长一年一次的宣誓就职仪式是在建于中世纪的伦敦金融城市政厅(Guildhall)内举行的。就职典礼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称为“沉默交接”。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举行的典礼上,当年就任的市长会将象征伦敦金融城市长权威的珍珠剑、国家之剑、权杖、官玺、水晶笏、钱包以及御赐市长服饰交到来年担任伦敦金融城市长的手中,典礼在绝对肃静的环境下进行,历时约20分钟。图1-9为伦敦金融城第677任和第678任市长。     图1-9
伦敦金融城第677任市长迈克尔•塞维利(左)  与伦敦金融城第678任市长白乐威(右)  (资料来源:伦敦金融城政府媒体图书馆)  伦敦金融城市政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世纪初。自1192年以来,伦敦金融城市政厅一直就是伦敦金融城市政权力中心。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伫立在伦敦金融城巴比肯摩天大楼群的遮蔽下。这座华丽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411年,完成于1439年,由中世纪在伦敦金融城执掌大权的工商行会和形形色色的商业行业公会募捐所建,后来又大加修复。伦敦金融城市政厅是在1666年伦敦大火中幸存的极少数的建筑之一。所谓的幸存也指的是伦敦金融城市政厅残留的阳台、大厅墙壁和地下室(地窖)。这个中世纪阳台的正面在1788年曾由小乔治•单斯(George Dance the Younger)修建过。现在的伦敦金融城市政厅是伦敦金融城政府的所在地。伦敦金融城市政厅的大厅(Great Hall)是由司格特(G.G.Scott)以石块和钢材重修大厅屋顶和天花板而成的。大厅的墙上装饰有12个商业行业公会的彩色旗帜和全部92个商业行业公会的盾形徽,而市长的名字和国王的“纹章”则在窗上。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被严重毁损。  
  伦敦金融城市政厅一端的两尊巨大雕像是高格(Gog)和玛高格(Magog),当然,这些都是原物的仿制品。伦敦金融城市政厅还是下议院议员召集的地方。除了伦敦金融城市长的选举,市府行政司法长官的选举以及许多重要的国宴也都在这座富丽堂皇的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内举行。200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在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时候,就是在这里接受伦敦金融城第677任市长迈克尔•塞维利的宴请的。当时,显贵云集,七百余人参加了宴会,可谓“盛况空前”。图1-10即为伦敦金融城市政厅。
  不得不提的还有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内的属于伦敦金融城市政府的图书馆。伦敦金融城市政府图书馆是于1423年按照惠灵顿(R.Whittington)的遗愿兴建的,是伦敦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549年,该图书馆被萨默赛特(Someset)公爵“占为己有”。1828年,伦敦金融城市政府图书馆经过整修后于1873年再度对外开放。图书馆内藏精美艺术作品、书籍、伦敦地图、市长官邸办公室的存档文件以及世界各地的时钟。1974年,伦敦金融城市政厅西侧的新图书馆对外开放。  当然,悲剧也曾经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生,1553年,仅仅在位当权九天的简•格丽(Jane Grey)女王同其丈夫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受到审判并被处予极刑。  根据传统,伦敦金融城市长宣誓就职仪式必须保持静默,不可以喧哗。这也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地方管理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保留的众多传统之一。  从13世纪起,成为集权利、富豪、地位、荣誉等象征为一身的伦敦金融城市长(Lord Mayor of London)是每一个英国人、每一个商业行业公会官员以及每一个贵族的梦想,同时更是英国人日常的议论话题之一。伦敦金融城市长办公室的运作资金由选举产生的伦敦金融城市长负责。除了这个非常特点外,伦敦金融城市长办公室也在英国和欧洲的历史中显得非常独特,表现在权利、权力、传统、责任、义务等方面。当伦敦金融城市长在伦敦金融城之外处理公务或到国外出访时,享有内阁部长的待遇。除了英国的最高统治君主(当前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伦敦金融城中,伦敦金融城市长是至高无上、“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伦敦金融城是由伦敦金融城政府进行具体管理的,由以下几个重点机构和个人组成:(1)伦敦金融城市长;(2)市府参事议政厅(the Aldermanic Court);(3)政务议事厅(the court of Common Council);(4)选举产生的官员,如市政委员会委员、“城市管家”以及各部门的主管。  
  伦敦金融城的第一任市长是亨利•菲兹•澳英(Henry Fitz-Ailwyn),于1192年至1211年在位,是唯一连任并担任多任伦敦金融城市长的人。从第二任起,伦敦金融城市长每年进行选举,产生新的市长。到今天为止,所有担任过伦敦金融城市长的人均为男性。这项规定由日通过的《约翰国王大宪章》正式确立。伦敦金融城市长这个名称见载于文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拉丁文《上帝主修书》(Dominus Major)中的“Lord Mayor”和1414年的“Lord Mair”。除了特别礼遇和权力之外,伦敦金融城市长不见得是一项轻松安全的工作。“危险也是时刻存在的”——日,当时就任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尼古拉斯•本柏(Nicholas Brembre)由于某种原因触犯了国王,在泰伯恩行刑场(旧时英国伦敦刑场,英文为Tyburn)被处死。  伦敦金融城市长的选举是英国的年度大事,因为从国家的角度说,伦敦金融城市长是国王之下、万人之上的执委,也是伦敦金融城新兴码头的海军指挥官和英国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的荣誉校长。  在《约翰国王大宪章》通过的一个月后,在今天英国伦敦M4号高速公路以南,M25号高速公路西侧的埃格姆(Egham)和温莎附近的兰尼米德(Runnymede)的泰晤士河边草地上,日,约翰国王与贵族签署了对伦敦金融城今天的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宪章。根据相传的古老故事,当时贵族和国王的军队据守在泰晤士河的两岸。由此可见,当时双方力量的角逐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当然与约翰国王的执政是分不开的。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详细描绘了包括约翰国王在内的1154年至1547年期间英国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国王们的生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约翰国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相反,其专横跋扈导致了一个又一个对立面的产生。最典型的就是与教皇以及贵族们的冲突。除了执行对教会产业收取税务的政策外,他甚至因为反对教皇任命斯蒂芬•郎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而与教皇发生激烈的争吵。禁教令一次又一次地颁布,由此,约翰国王也被开除了教籍。与此同时,贵族对约翰国王也日益不满。失去世袭的土地和高税收导致了贵族的不满。当时,在与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塔斯的战争中,约翰战败,从而导致英格兰贵族失去了在诺曼底的土地。另外,约翰国王实行高额税收政策,削弱封建法庭的权利,并将过去归贵族所有的对触犯法律者处以的罚款收为己有。约翰国王对贵族的蔑视激怒了贵族。贵族威胁约翰,如果他再继续一意孤行,那么,等待约翰国王的就是人民的起义。这样,在贵族的持续压力下,《约翰国王大宪章》就诞生了。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中国调客网       http://www.?SOURCE-2-4B3E-B51E-3CFE3B665406             算是中国比较有信誉和给钱比较多的,不用担心受骗,可以随时查自己帐户里面的钱有没有增加.          一天做做几份问卷调查,或者做网站推广    不想干太累的活,而且目标不是很高的同学可以试试。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中国调客网       http://www.?SOURCE-2-4B3E-B51E-3CFE3B665406             算是中国比较有信誉和给钱比较多的,不用担心受骗,可以随时查自己帐户里面的钱有没有增加.          一天做做几份问卷调查,或者做网站推广    不想干太累的活,而且目标不是很高的同学可以试试。  
  难得好贴,赞一个,继续努力啊
  CMG:推荐精彩手机竞技比赛  天生游戏迷!地铁上到处是手机游戏的玩家,每天做地铁城铁上班确实无聊,夏天比较好还有MM秀。广告无处不在!今天我竟然在手机游戏里面看见有不少广告了!游戏广告、手机游戏广告!什么东东,什么adidas、nike、匡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七喜……我也算是个资深的玩家了,从最早的单机经典RPG仙剑奇侠传,到后来的星际争霸、魔兽世界、 CS、暗黑破坏神、红警、帝国时代、英雄无敌、极品飞车、大富翁、FIFA、实况,我都玩得透彻。  这个游戏里面的主角竟然是九头身美女吴佩慈,现在网络游戏中虚拟现实人物不少,手机里面竟然也有了广告代言人(手机游戏、手机游戏广告、游戏广告代言人)的出现!这个世界太疯狂!说句实话这样的手机游戏感觉还不错!  不过后来,网络游戏逐渐取代单机游戏而成为主流,手机游戏也飞速发展,今年chinajoy(第五届chinajoy,都是网游,美女很多)主推手机网络游戏,看来游戏广告、手机竞技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嘿嘿,这可是个秘密有志创业的人可以考虑。兄弟们肯定对“电子竞技”不陌生吧。一下就想起电子竞技门户网站、电子竞技游戏、电子竞技联盟、战队这些词汇。那手机竞技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电子竞技模式。  后来参加了工作,我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跟别人PK了,在办公室电脑前一动不动的工作一天,回到家想开电脑,却又担心自己的颈椎。不能玩电脑,我就玩手机,而且手机随身携带,不过手机游戏最大的无奈,就是游戏基本是单机版,多是推箱子、打小飞机什么的,玩久了也就腻味了。  这次,朋友介绍给我一个中国手机电子竞技大赛,简称叫 CMG。他们的游戏基本都是免费的。我玩过几次,免费、真实、带游戏广告(手机游戏广告、游戏广告、无线广告)、只需要上传积分,因为当时参加的人不多,哈哈哈,小弟我比较容易就获得奖励,没什么就100元的充值卡,我强烈推荐大家可以一试的,介绍给大家,抓紧时间机不容失。    
  先顶个
  虽然《约翰国王大宪章》的许多地方是由贵族提出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在历史上的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因为大宪章构成了不列颠人民享有自由的基础。除了对伦敦金融城市长的规定外,《约翰国王大宪章》还规定教会恢复以前的权利。贵族们关心的是制止国王侵犯自己的权力和特权。《约翰国王大宪章》还限制国王进行拘捕、罚款的权力,不允许国王征用罚款。然而,就当时的历史状况而言,《约翰国王大宪章》的签署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此后,约翰国王又发动了北方战争,从而迫使贵族转向法王路易求援。不过,纷扰动乱的约翰国王统治时代随着1216年约翰的去世结束了。于是,《约翰国王大宪章》作为一项基本“宪法”延续到今天。  成为伦敦金融城市长要经过以下的投票选举程序:  1) 成为政务议政厅的市议会议员(Common Councilman);  2) 成为公共议政厅(Common Hall)的商业行业公会官员(Liverymen)选举产生的市府参事(Alderman);  3) 被市府参事议政厅(the Aldermanic Court)承认并接受;  4) 成为市政司法长官(Sheriff,shire-reeve) ,由商业行业公会官员选举;  5) 最后还是由商业行业公会官员选举成为伦敦金融城市长。  从13世纪起,伦敦金融城市长当选后自动被授予“男爵”勋位(baronetcy)。但是在1967年后,其勋位被降为“爵士”。然而由于海外的议论和不同的意见,从20世纪90年代起,伦敦金融城市长将不会被自动授予勋位。   当选后,伦敦金融城市长就会在其任职期间入住位于现在英格兰银行对面地铁站附近的市长官邸(Mansion House,直译为“大厦之屋”)。伦敦金融城地铁出口有指示其独特管辖权的标志。如图1-11所示。自1750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官邸,历史悠久,富丽堂皇,不亚于皇宫的设计。从外部来看,波特兰石(Portland Stone) 构成了大厦之屋的整体。据称,官邸大厅内的墙壁和圆柱上的金色圆环装饰都是23K镀金。伦敦金融城的许多珍宝都收藏在这所帕拉第奥式的宫殿里:15世纪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办公室钥匙、18世纪的大权杖以及自治体的盘子、挂毯、水晶等。大厦之屋内部科林斯式 的门廊后面有许多的豪华房间,并在下面带有小间的治安法庭,同时还有用于举办国宴的埃及厅(Egyptian Room)和招待重要客人的萨隆会客大厅(Saloon)。大厦之屋的装饰体现了洛可可艺术式 的风格。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一般不对外开放。笔者曾有幸接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邀请进入官邸,其金碧辉煌确实是名不虚传。大厦之屋市长官邸由伦敦金融城商业行业公会集资修建。有个带点玩笑的说法是这样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之所以建在英格兰银行对面是考虑到方便伦敦金融城市长先生到银行取钱。图1-12为伦敦金融城第678任市长白乐威爵士。  
  大厦之屋的设计者是老乔治•单斯(George Dance the Elder)。大厦之屋的设计是伦敦金融城的骄傲,被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和美国纽约的建筑物所仿效。这是一所独一无二的建筑,但许多伦敦人却不完全认同其风格。他们认为,即使除去其天顶上的横向阁楼楼层,其整体建筑仍体现不了备受伦敦人喜爱的帕拉第奥建筑形式(Palladians)的风格。伦敦人甚至嘲笑大厦之屋从外表看来像是“市长的巢穴”(Mare’s Nest)。大厦之屋的正面有一排由六根厚重科林斯式石柱围成的柱廊。大厦之屋顶部的等腰三角“山形”雕刻由罗伯特•泰勒爵士(Sir Robert Taylor)负责,反映的是在伦敦金融城进行贸易交易的盛况以及伦敦金融城和泰晤士河传奇人物的故事。  市政司法长官办公室是伦敦金融城历史最悠久的办公室。市政司法长官的选举于每年4月进行,9月就任,为时任伦敦金融城市长工作6个星期,为下一任伦敦金融城市长工作46个星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市府参事议政厅和政务议政厅同伦敦金融城的关系就类似英国政府和国会的关系,并选举相关的委员会。当选举产生伦敦金融城市长、郡治安官、市府参事和市议员的时候,在各个行政区内也相继成立行政区俱乐部。同时,行政区俱乐部联合总会也同时成立。这些俱乐部之间会举行商务人士午宴、纳税人协会会员聚会等。  表1-2详细讲述了一年中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例行大事。  表1-2
一年中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例行大事  ● 1月,屠户商业行业公会(Butchers’ Company)会赠送市长一个野猪头,并进行传统典礼。  ● 2月,在金史密斯大厅将举行为皇家铸币厂举行货币和铸币设备检查仪式(Trial of the Pyx)。  ● 4月,约翰•斯托纪念活动在圣•安德鲁•安德沙夫教堂举行。  ● 6月,(1)仲夏日:为市政厅选举两位市政司法长官;(2)6月24日的努力士红玫瑰“出租”节(Knollys Red Rose Rent)。   ● 7月,泰晤士河上举行天鹅 放飞仪式和喙标记赛会(Swan-upping)。  ● 9月,市政司法长官入职仪式。季度日:在市政厅举行市长选举。  ● 10月,英国上议院大法官代表女王接受市长的选举结果。  ● 11月,市长正式就职,举行盛大彩车巡游,在市政厅开设宴会。    每年11月,在宣誓就职仪式的次日,在伦敦市中心举行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就职典礼暨游行庆祝”是不容错过的精彩表演。花车巡游是伦敦金融城市长亮相的难得机会。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英格兰露天游行,伴随着六匹夏戈马引领的金碧辉煌的马车和色彩缤纷的彩车以及身穿盔甲的矛兵。整个队伍由高格和玛高格的木雕肖像当前导,因为根据传说,这两位巨人曾建立当时的伦敦市—— 即今天的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市长在盛大的行列中,乘坐一辆镀金的政府马车穿越伦敦的大街小巷。这辆马车建于1757年,由时任市长与市政官出资。据说这辆马车乘坐起来不太舒服,但无论从金钱还是象征意义上说,它对今日伦敦金融城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每年,这辆金碧辉煌的马车只使用一次,就是当年的伦敦金融城市长的花车巡游活动。其余时间,它被静静地摆放在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中供游人参观。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敦老金融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