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索建立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干事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力

探索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干部干事活力_网易新闻
探索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干部干事活力
(原标题:探索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干部干事活力)
据报道,日前中共清远市委党校举行2016年第一期集中轮训开班仪式,市委书记葛长伟主讲第一课。葛长伟在谈及要强化责任担当时特别提到,为避免出现“洗碗效应”,要探索建立干部无意过失免责办法,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保驾护航。
如今,为官不易的论调在一些干部中占有一定的市场,错误认为现在的政治环境不适宜干事创业了,对改革创新不敢去触碰,遇到矛盾问题躲避兜着走,总想做一名安安稳稳的太平官。干部存在这些行为严重制约一个地方的发展。其实,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目的是为干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干事的良好环境,让干部在不违反党纪国法的前提下大胆放心去干事,为一个地方建功立业。
无可否认,清远也有部分干部存在“庸政惰政”不敢作为的现象,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敢担当担责,导致一个地方的工作局面难以打开,面貌年年依旧,时间白白浪费,贻害一方。目前,清远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发展任务繁重,各项改革处于深水区和矛盾多发期,需要干部沉下心敢于攻坚克难,敢于面对,共同摸索一条符合清远更快发展的路子。
要推动清远的发展必须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干事,各地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奖勤罚懒,鼓励干部大胆干事,让干部甩开膀子放手闯,让勇于干事的干部吃上一颗定心丸。改革型、狮子型、担当型的干部,为了改革创新造成一时的过错过失,有关部门要给予容错和改错机会,有错改之无则加勉;对改革创新工作表现突出的要给予奖励,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困局,以激发干部干事活力。特别是清远当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的矛盾,需要基层一线的干部深入去摸索、去破解,像清远市的农村改革一样,拿出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从最基层一线干起,经过近三年的闯和试,终于探索一条符合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区,呈现出敢干事干成事的魅力。
诚然,“容错”不能变成“错容”,不能变成乱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护身符,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纪已明文禁止的就不能随意去违犯和触碰红线,比如,一个企业,明知它会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了一时的GDP却开绿灯引进,这种错误是不能容许的。又比如,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大胆地干大胆地闯,为一个地方或单位作出重大贡献就可以收受一点不义之财,这种错误的念头也不容许。总之,干部在干事时要把握容错的尺度,善于用好容错纠错机制,不要存有私心杂念,沉下心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清远的改革发展敢于闯勇于试真心干并干成事!
(作者系英德市水边镇党委书记)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
请登录南方网()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干部干事创业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来源:&&&&
原标题:干部干事创业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
  调查分析
  总体样本中,在所有的干事创业动力来源里,“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为了个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任务”这些事关个人家庭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利益排在前列(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而涉及公共利益方面的选择,如“为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认同比例相对靠后。这些反映了合理的个人利益更容易激发党员干部群体对干事创业的热情。
  外部动力:层级越高的干部比层级低的干部其干事创业动力更大。据调查显示,“副厅级以上”“正处级”党员干部群体对于“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来源的认同比例为66.66%和57.14%,而“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以下”党员干部群体对此的认同比例仅有18.18%、36.85%和28.80%。现实中,行政级别越高,对顶层政策设计的认同程度也越高,而基层干部可能是直观地基于政策执行的效果决定干事创业的规划。行政级别的高低决定了对党事业认知的高低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对“干事创业为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也出现了行政级别上的认知差异。“副厅级以上”“正处级”的认同比例为66.67%和42.86%,而“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以下”党员干部群体的认同比例仅有22.73%、42.11%和37.60%,级别高的干部可能基于经济发展的考核要求,而级别较低的干部,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
  内部动力:个人的仕途晋升空间、家庭生活需要成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动力。凡是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理由作为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来源的认同比例都超过半数,“为了尽到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的认同比例仅为37.36%。可见,责任意识恐怕无法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调查分析
  在所有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原因之中,“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上级领导为了‘不出事’,压制下级作为空间”“对发展理念和考核标准比较茫然,干事没有方向”的认同(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比例较高,而关于自身能力的考虑如“自身能力水平有限,确实干不成什么事”选择比例相对较低。选择结果说明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首先考虑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激励条件和宽松的工作氛围更有利发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问卷调查中,“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的认同比例达55.74%,“对发展理念和考核标准比较茫然,干事没有方向”的认同比例达50.0%。当前对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中,往往不重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他们还关注的职务方面的激励。此外,对党员干部的精神激励也不应忽视。在问卷调查中,认同“精神缺‘钙’,没有信仰”的受访干部比例达49.42%。党员干部对精神方面的学习和修养,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同样的,监督过度也能导致党员干部工作充满束缚,缺乏积极性与创造性。 “上级领导为了‘不出事’,压制下级作为空间”“周围形成了不干事的氛围,不断蔓延传染”的认同比例分别达57.47%和50.0%,也有38.50%的受访干部表示受当前反腐压力的束缚,认为 “反腐压力大,干事容易惹麻烦,还不如不干”。
  当然,强调监督过度并不是否认监督的作用。在日常现实中,也存在监督过度的另一个极端,即监管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手段,也会致使一些干部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小事情累积成大事情。
  (摘发自《当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力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执笔人:严俊)
(责编:潘婧瑶、盛卉)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