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不是新闻学的,怎么进入媒体汽车行业媒体

当前位置:>
[本科] 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方向)(本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定位&特设专业&。该专业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网络与新媒体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正在建设的网络与新媒体实验中心,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要求。学生实习也能基本保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将会在该专业结出硕果。
本专业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而设立的,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学基础理论及数字传播相关知识,熟悉新闻与网络传播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发布、监测等技能,成为能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实现有效传播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技术、网络新闻报道、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与管理、网络编辑、新媒体广告、电子商务、网络舆情引导与检测、网络法规与职业道德、非线性编辑、灯光与摄像、计算机中文速录等。
目前没有毕业学生。
政府新闻办及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网站、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等新闻网站、网络公司、传播公司等。
  中国教育在线为高考生总结归纳了高考理工类热门专业前二十名,下面对二十个理工类专业做了详细介绍...
  女生们注意了,以下介绍的这些专业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专业,但有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专业...
重要信息提醒
在北京地区招生的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ABCFGHJLNQSTXYZ
本地区高校排行榜  校招季进行到现在,有人手握多份offer,正和选择困难症艰难搏斗;有人还在心焦地广撒网,期待捞条大鱼。无论你身处哪种状态,都一定在憧憬着未来。
  本期全媒派(qq_qmp)为大家邀请了八位已经工作一年的学长学姐们,他们既是去年校招季的老司机,又是如今的职场小鲜肉。一起看看他们当时是如何度过求职季,现在又正经历着怎样的职场发展吧~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系,女
  现在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公关――AE。没有。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切身感受~
  感触最深的是终于经济自由了,虽然有的时候我也会怀念校园时光,但是只要收到每月的工资短信,想到又可以买买买,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时,就会很开心;
  再就是工作的原因,我可以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一些问题,越清醒反而越沉默,我觉得这是这份工作给我很大的成长;
  还有就是,当学生时,不想做了就可以自我放弃,比如,这篇论文来不及了,随便写写吧,可是工作里的每一篇稿子每一个策划,都要死磕,你做到12点没做完,那你继续做到1点啊,没人会听你的理由和借口,再好的leader都要看结果的;
  对了,还学会了在饭桌上从容地开车……嗯,变得很污。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并没有太长的过渡期,大概是工作压力太大来不及感伤,以及很幸运大学朋友和我一起合租房子。
  目前的工作状态,很多时候会感觉有些疲惫,觉得做的方向(偏科技)并不是自己很喜欢的,有时候会想跳槽,但是觉得第一份工作应该起码做到两年吧(是不是有点老土……),而且同事关系恰如朋友,职场宫心计一点没碰到,很贪恋很享受这种自由的感觉。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去年校招啊,想起来就是一把辛酸泪。当时在北京实习,还蛮巧的,我接到的第一份面试就是腾讯,面得一塌糊涂,下电梯的时候听一个女生说面试官和她聊了20分钟,想想自己和面试官大概就聊了5分钟吧,在地铁哭了一路。那时候住在通州,每次去海淀的高校笔试面试,每一次归来都徒生一种悲凉感,常常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中纠结,我想那时候的我应该去当演员,站在那经常莫名其妙说哭就能哭出来。
  那些日子,既要不停地鼓励自己,又要跟家里的爸妈周旋,给他们讲我坚持留在北京的意义,甚至还要跟朋友借钱往返济南北京的车票。参加现在的公司宣讲会那天,一向有些害羞的我简直是横生了破釜沉舟的勇气,装得各种自信与从容,真的是装的,侃侃而谈,还好,有人要我了。HR打来电话的时候,正在宿舍里和妹子唠嗑,她听我接完电话,抱着我就哭了,“有人要你了是不是,是不是?”说得好像一个恨嫁剩女终于领证了。
  那时的选择,如今看来很满意。在工作的第一年,遇到这样的公司、工作内容、同事,感恩比心。
  对正在求职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
  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想回老家做公务员,还是想一个人出去闯荡,一旦想清楚就要向着目标努力,很多时候你想不清楚就不会全力以赴;
  其次,面试中是有很多技巧的。比如和自己班的同学参加面试,你们可以在评价环节互相吹捧对方,短时间里面试官很难认识所有人,互夸是很好的方法,以及要善于在陌生的小组讨论中拿到陈述总结的角色,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总结角色还是最抢眼的;
  以及,实习留任也是不错的途径,但是如果确定公司并没有职位,及早抽身,不要等到毕业后,会很麻烦;
  最后,找到工作后不妨多在学校留一段时间吧,毕竟,人生再也没有这样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了,而工作还有漫长的很多年。
  丁定鼎
  济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男
  现在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互联网行业,商会创始成员,没跳过槽。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切身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钱怎么也存不住,工作很难是想象中的那么称心如意。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没有水土不服,目前状态:走在命运的荆棘上,保持着一颗逗比的心,脚底下已经没了痛觉,却仍然相信太阳始终在我前方。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去年没有参加校招,第一份工作是自己投简历找到的,那时的选择我不后悔。
  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的吗?
  千万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千万不要把面试官给你的承诺作往美好的方向进行进一步解读、一定要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别再用我还年轻来安慰自己,因为你很快会发现你的时钟正在越走越快。
  Sunshine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女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媒体与咨询,项目,无跳槽。
  工作这一年感觉怎么样?
  跨专业学习,从基础执行工作做起,遇到很多大牛,学到很多,正在向管理岗转变,继续踏踏实实积累经验。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没有,跟心态有关吧,从实习期直接转正,稳定过渡。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年前招聘有少量参与,感觉官媒特别重视第一学历,所以比较困难,因为论文的原因,参与招聘主要在年后,参与招聘会比较勤快,收获很多。最后的选择比较满意,也算比较幸运,兼顾了专业和兴趣爱好,以及地理位置。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什么?
  招聘会比网投更有针对性,也有优势,找工作不分年前、年后,自己要勤快,保持心态,懂得取舍(薪资,户口,兴趣)。
  兰州大学,广电新闻,女
  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新京报》记者;没有。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切身感受?
  作为一名社会人和作为一名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在媒体,需要对自己的所有行为和作品负责,必须非常认真与谨慎,而在学校,基本不会为小错误承担什么大的代价。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感觉怎样?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因为实习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报社磨合得会比一般应届生好一点,加上工作环境好,还算比较适应。就是行业原因,有时候会觉得累,压力比较大。
  目前还在入门阶段,摸索中。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第一份工作是怎么找到的?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断寻找实习机会,实习,投简历;实习后留下;非常满意。
  对正在求职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
  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在哪里以什么状态生活,到底喜欢和擅长什么。
  放松心态,求职并不会为目前一时的行为而收到决定性影响,从你出生开始,到你平时对自己做过哪些经营与投入,到大学四年你做了什么,这些都是影响你最终求职结婚的长期因素,因此不要给当下的自己太大压力,成功了,是二十多年来你的付出和收获吻合,失败了,给自己施压也无济于事,人生还很长,大部分事情都有挽回的机会。
  以及,勇敢一点,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他人觉得体面光鲜的。
  有追求的新闻人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
  现在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
  现在辞职备考公务员,之前是一名记者。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感受?
  工作和在校不同,除了学习知识,还得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从刚开始的好奇,到逐渐熟练的适应,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和学习,一颗谦虚和包容的心很重要,目前是备考状态。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校招的时候在准备博士考试,第一份工作是通过朋友介绍的,对当时的选择不后悔,人生本就应该充满多重可能性。
  对正在求职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弟学妹们要对工作有一个心理预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来理性选择,同时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因为毕业季事情比较多,找工作应该和写论文两不误。
  因为之前的工作时间不是很规律,而且经常加班,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希望稳定一点,而且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很有挑战,自己想去试试。
  河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男
  现在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互联网公司,运营岗位,没有跳过槽。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感受?
  谈感受比较宽泛,整体感觉非常充实,很有收获。
  互联网公司创业氛围比较好,公司给了很多很好的发展机会。从策划助理到策划经理,再到创意总监,再到现在做了3个月的运营岗位。自己时刻在接受新的东西,感觉每一刻都是新的,富有挑战。
  同时,经历公司逐渐壮大,犯错,改错的过程,觉得着实宝贵。这份经历会对自己未来职业或者创业带来太宝贵的经验。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并没有。时刻战斗着,很充实。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校招是最彷徨的时候,没机会难,有多个选择也难。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不后悔,因为代表最先进和趋势。
  对正在求职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
  现阶段要更看重机会和平台,要去最前沿先进的,或者最成熟可借鉴的大平台。当你全力以赴,把能力尽情施展的时候,物质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也会有新的选择。
  不浮躁,踏实干,是入职后的具体建议,会帮助你建立第一印象,对自己个人成长也带来莫大好处。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
  现在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现在在辽宁省广播电视台工作,没有跳槽。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切身感受~
  工作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比想象中虚伪得更令人咋舌 。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还好吧,就是看不惯东北的工作环境,到处都是官僚化。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去年校招我一直都是淡定型的,有时候会因为睡过头而赶不上招聘会,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对自己当时的选择没有特别大的感受,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你在哪里上班,你的起点有多高,我也不认为人一生的工作只有一个。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切身感受~
  对学弟妹们想说,多尝试很好,青春就是用来犯错和重来的,别上火就好。但是态度要认真。
  河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现在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中间跳过槽吗?
  在华晨宝马做售后系统和流程的项目支持。中间跳过4次槽。
  工作这一年有什么切身感受?
  挣钱辛苦。跳槽无非是对下一份工作抱有幻想,想趁年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一直干下去了,然而走了这么多圈下来,发现这种幻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中间也找到过自己幻想中的喜欢的工作,但是对工作的热情很快就被反反复复的琐事消磨殆尽,于是选择离开,因为不想把自己的爱好彻底毁掉。
  把第一爱好当爱好/副业,把第二爱好当职业。
  从学校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目前是什么工作状态?
  不习惯。所谓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对职场规则的无知,以及不能像翘课那样随意翘班带来的压迫感。
  上班一年多,已经能踏踏实实地连续上三个月的班不请假了。目前的工作状态,更希望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时间会过的快一些。
  去年校招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对自己那时候的选择还满意吗?
  去年校招的时候还在一心一意地考研,而且校招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企业进河北大学。但是错过了很多名企的网申是件让我后悔了好久的事情,因为后来再投简历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招聘要求里,第一条必须是几几年应届毕业生。
  对正在求职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
  靠谱。靠谱的说法很笼统,我也不想说太多,你可以在完成了别人交给你的工作的时候,问自己一下,这样做靠谱么?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了么?另,靠谱的表现里,应该包括进不随意请假。
  职场里确实有很多严格而残酷的规则,作为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你很有可能会被伤害,但是,请永远保持你的真诚和善良,这是我前任领导告诉我的。
  两句话,让你意识到“结果”的重要性:
  ①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②人们会用你做的事情来评价你,因此你要专注于结果,应该成为质量的样板,让出色的质量成为一种原则。
  不要在公司里看书,各种即使对你工作有帮助的书,不然领导会觉得你很闲,继而给你加很多工作。
  可以试着把Excel练一练,各种公式啥的,比如vlookup,数据透视表,count,if……等等,这些东西我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到过。
  发邮件之前,最少读两遍,发送的人是否都在里面,有些人是要抄送还是密送,主题是否写了(因为收件人会首先看到发件人和主题),内容里是否有标点错误以及错别字,最后,该有附件的是否记得添加了附件,附件文件的文件名是否跟这件事的主题一致。
  你有可能会遇到各种领导,不管他对你是好是坏,你千万不能卖了他,不能越级汇报他的不是,等等。
  别人教你东西的时候记得记笔记。
  请像重视你的脸一样,重视你的简历。如果你非常喜欢这家公司,可以花时间专门为这家公司做一份简历。(根据他的职位要求写你的职位匹配一栏,cover所有他的要求,这样简历的通过率会高许多,然后可以在内容里写进你要应聘公司的名字,比如,“当我进入华晨宝马以后,我希望能够为公司怎么怎么着”,让公司一看,你就不是海投,是奔着他去的。)
  迈过焦躁无助的求职季,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渐行渐远,充满希望又无所畏惧。而如今身处校园、远眺社会的你,听到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和忠告,心里是否多了一丝安定感?明年的现在,你又会身处怎样的职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第一学历”歧视是对人性美好的巨大冲击 06:25:40 &&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露天体育场举行今秋最大规模研究生双选会,35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冯勤(化名)的简历被退回。哈尔滨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端木说,他的第一学历为专科,不符该校招聘条件;他说,上午不少应聘博士因本科、硕士阶段出身一般院校,都不够应聘条件,他们有的发牢骚,有的意见很大,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宽条件。而无独有偶,郑州大学的招聘公告上也打出:“招聘条件: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就读于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
恰巧,笔者的几位心理学的同学前几天到杭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应聘考试,第一轮第二轮都过了,到了都三轮就进不去了,进入第三轮的都是第一学历985高校的,虽然我的这些同学也是研究生学历,但没有985的学历出身,一个个铩羽而归。
一个第一学历就这样要命?不知这些招聘学校的招人依据到底是什么?莫非第一学历不如人家,就永远不如人家?至少,目前本人还没有看到任何这样的权威研究结论。照此理,如果大家都是985出身的,那你怎么筛选呢?是不是只有再追查几代,看他中学是不是上的重点,小学是不是上的名校,还有幼儿园在哪里上的?
一考定终身,本来就因为不公平而广受非议,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弊端。改变一考定终身,是目前和今后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诉求。然而这些高校的招聘不仅没有为之补过,反而固执的维护其弊端,扩大其缺陷,无耻地维护其不公正性,甚至把当年的“不幸者”的后续努力也判了个“死刑”。就是刑事诉讼都有二审胜诉的,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本位的高校,这“一棍子”实在打得不可理喻!那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当年也许是失手考了个专科,好在人家不灰心,坚持不懈,勤奋不辍,终于博得了个名牌大学的出身,到头来还是因为当年的“出身”被无情的刷掉了,当他得知自己被刷的那个“说法”时,会是什么感想?心凉、心寒、甚至愤而骂娘、郁而跳楼?想当初的科举尚可以给人多次的机会,范进50多岁中了举,照样荣华富贵加身,撇开考试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不谈,至少科举用人很尊重学子持续不断的努力,做到了在最终结果上的一视同仁,与当今某些高校的非985或211不取相比,实在要公正要人文得多。
凭什么一次把人看死呢?
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30年河东,40年河西,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晚成,有些人一心扑在学习应试上,有些人发展很全面,有些人应试能力很强,有些人实践能力很强,有些人当初可能因为其它不可控制的因素干扰,有些人可能一次发挥失常……仅就多年以前的一次考试来看取一个人,实在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就算当年的考试真的测试出了一个学子的真才实学,那也只是当时的水平。就算是第一学历高的人,智力就更高,那么经过多年之后,他又和那些当初不如他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家比他更有后劲,还是人家比他更勤奋呢?我想无论是那种情况,后者都不足以因此被PK掉吧!因为一个更有后劲的人才自不待言,而一个更勤奋的人才也同样有理由获得更大的成就,至少这种进步趋势可以给人这个信心。
当然,在当前金融危机,求职者如麻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似乎有理由提出更多苛刻的条件,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人才,但终归是人才市场,总得唯才是举,以才能做定夺,而不是弄出一些不成理由的条框把一些人才拒之门外吧。倒不是说那些被如此PK掉的人才就一定更优秀,但至少这不该成为刷选人才的依据。把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条框作为招人的门槛,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当事人的不满,甚至是向整个社会传达了一条不良的信息,一条足以引发不良社会信念的信息,“第一学历”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对一劳永逸的消极信念的宣扬。如果整个社会充斥着这样一种病态的信念,那本来就十分残酷的中国高考不知又要怎样变形了?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还是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权力和金钱的激烈厮杀,由此衍生的种种丑恶弊端实不堪设想。
再推演下去,由于非名牌不取,难免断送了诸多失利学子继续奋斗的梦想,阴影笼罩之下,那些原本志存高远的有抱负的青年人,更可能自暴自弃,因为社会给了他们一条消极的信念,因为一次没考好,后面再努力也不可能追上人家了;即便你再接再厉,修炼得学问再好,本事再大,也不如人家那个第一学历,没有比这更打击一个奋斗者的心了。想及目前国际上日盛的终身教育理念,这取向的背道而驰无异于一种反动。
在当今网络社会,人才市场的任何举措都可能被公众所关注,一条招聘信息可能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在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你即便不给任何说法,也比给一个草率的说法,一个不“善”的说法要好,因为人们需要“善”的社会信念引导。
也许这只代表少数用人单位的招人取向,但影响的确够坏!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作为一个奋斗中的公民,我仍然坚信社会需要人们坚持一些信念,坚持一个坚实而美好的社会所需要的信念,不管是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人们相信奋斗不息,相信是金子都会发光的,因为这实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信念。来源:红网&&&&作者:邓小军&&&&编辑:易晔&&&&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法律顾问: 郑金都211 211100%211211
一键收藏至:
2007 - 2016 中国招生代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业媒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