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复国运动之前怎么反击阿拉伯的详细场面

以色列的历史是一部催人奋进的传奇
浏览量:72
请关注高会民个人微信:dushi8115网络图文,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本文看点1.1901年至1990年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17%是犹太人。2.战斗持续了4天,埃及死亡1.15万,而以色列只有300人阵亡。3.以色列复国的前前后后,圣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许多清楚的预言。以色列:上帝应许之地,犹太人的皈依地。一个看似动乱,却无比稳定安全的国家;一个被周边国家敌视,却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沙漠覆盖三分之二,却创造农业奇迹的国家;一个如此美丽,如此优秀,如此神奇的国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以色列研发的“苍鹭”无人机,载重一吨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人口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却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圣经》就是上帝籍着犹太人记录下来的传世经典。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千年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倒下,并且在逆境中砥砺发奋、发展。今天,以色列人可以在沼泽,荒芜土地上发展渔业,贫瘠不堪的丘陵已被改造成整齐平坦的粮田和果园,变成了世界上农业最富饶地之一。荒凉的沙漠地变成了片片绿洲,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古老、凄凉和到处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新型的现代化城镇星罗棋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以色列白手起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古老灿烂的文化遗址上,今天闪烁着世界上骄人的高科技文明,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这块土地成为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与四周的邻国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沙漠边缘的私人农场人们常说:“犹太人在家里打个喷嚏,世界上多数银行都将感冒。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应付国际股票市场。以色列是全世界知识水平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以色列是在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反观邻国埃及,号称文明古国,却有50%的文盲。以色列,这是一个神赐予的名字,是荣耀也是使命。神说:“我就要记念我与雅各所立的约,与以撒所立的约,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并要记念这地”。(利26:42),“虽是这样,他们在仇敌之地,我却不厌弃他们,也不厌恶他们,将他们尽行灭绝,也不背弃我与他们所立的约,因为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利26:44)犹太人是全世界最聪慧的民族,产生了最大比例的政坛巨子,艺术精英,科学巨擘,思想大师,巨富大亨。在许多科学领域,当人们极尽攀登,登上顶峰之后,发现犹太人早已在那里等待了。如:哲学大师弗洛依德,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科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门德尔松,艺术大师毕加索,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商人哈默,政治家基辛格,好莱坞影星霍夫曼,等等。新闻界的诺贝尔——约瑟夫·普利策日《新民晚报》报导:1901年至1990年全世界共颁发诺贝尔奖513次,其中犹太人获奖88次(包括非以色列国籍的犹太人),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17%是犹太人。一张震撼人心的老照片这是一张令人动容的老相片,以色列用1027名囚犯换回1名被巴恐怖分子绑架的士兵沙利特,图为总理微笑着看沙与家人拥抱。以色列政府说:“即便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们,我们也永远不抛弃自己的人民。”这样的新闻,意涵深远。以一千余而换得国民一名,国小而伟大也。偌大之国而不能惜民,虽大而实蕞尔之侏儒也!以色列是中东的小国,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接亚、欧、非三大版块的国家,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帝籍着亚伯拉罕祝福全人类,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创22:18)。上帝从亚伯拉罕的子孙中,赐给全人类一位救主,就是耶稣基督,耶稣就降生在以色列国,上帝对全人类的救恩就出自犹太民族。世纪奇迹:以色列照圣经预言复国人种学家统计,无论什么民族,一旦亡国500年,必定会被其它民族所同化,欧洲人移居美国,第二代便美国化了。中国人移居美国,到第三代就很难从他们身上闻到中国文化的气味。但惟独犹太人亡国将近2000年,分散世界各地而不被同化。但犹太人居留美国八代、十代仍然是犹太人。以色列人被驱赶到世界各国二千多年却不被同化,祖居地被外邦人全部占住近两千年,却能重新复兴回归,再次立国。在人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事实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因为这是神作的。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所罗门王迎娶示巴女王:以色列王国最后的荣光早在以色列复国前的2600年前,神就说:“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耶32:37)“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周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作他们众民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结37:21-22)神怎样说,事情就怎样成就。因为他是神。若他说的,成就不了,他就不是神了。神就是这样向世人见证唯有他才是神。神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太24:35)。许多人就是看了圣经神说过的话,再去考察历史事实,被神的作为所震撼,所惊奇,才信了神的。我们从以色列复国的历史事实,看到神大能的手在怎样作事。第一世界大战时,英国、法国军队利用犹太人化学教授魏茨曼研制的无烟炸药,制造了新型火炮,一举击溃德国。英国为了答谢犹太人的贡献,为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尽力铺路。至此,神所导演的“以色列复国运行”正式开始了。本该是复国运动蓬勃发展,但许多犹太人不愿离开欧洲的安乐窝,不愿回到巴勒斯坦。据统计,1920年至1929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才增加6万人,只占巴勒斯坦总人口(75.2万)的8%左右,这么一点人数,怎能满足至高神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的心愿?集中营遇害者的灰烬被运回耶路撒冷历史再次发生了巨变,刀剑又临到犹太人,反犹运动笼罩全欧洲。希特勒上台后,反犹条例变本加厉,一夜之间,犹太人精心经营的事业,积藏的金银财宝,银行的巨额资金,舒适的住所,尽都归于无有。昨天还是金融巨头,社会名流,一刹那之间就被行刑抢决,陈尸荒野。犹太人被囚集中营,被杀害,至1941年希特勒已占领欧洲14个国家,杀害犹太人竟达600万之多。大批犹太人错过了回归故土的大好机会,以致酿成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惨剧。只有一小部分按照神的旨意回归祖居地的犹太人,逃脱了这场灾难。不可疑惑神的话语,偏行已路是死路一条。世界上很多人正在重蹈犹太人的道路,认为金钱万能,这是当今世界上人心的共性,圣经告诉我们“当神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钱不能救他们”(结7:19)希特勒终于在日,人与国尽毁。这一天,全世界的犹太人切身体会到没有国家,没有政府,没有军队的艰难。1946年,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争先恐后地回归故土,犹太人果然象潮水般涌入巴勒斯坦。任何人的作为都挡不住圣经预言的应验。以色列难民营(1948)日下午4点,以色列第一位总理本·古利安宣布以色列复国。这是震惊世界的创举,这是20世纪世界的最大奇迹。神在圣经上两千多年前的预言应验了!立国之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只有65万,而阿拉伯人却有120万,近邻的阿拉伯国家有3000万人。当时,所有阿拉伯国家异口同声说:“绝不允许以色列建国。”在以色列复国之后数小时,阿拉伯国家联军从四面八方进攻这个新生小国,企图一举将以色列国消灭在襁褓之中。这些,都在神的预料之中。圣经早已清清楚楚预言了以色列的敌人说的话:“来吧,我们将他们剪灭,使他们不再成国,使以色列的名不再被人纪念。”(诗83:4),但神起誓说:“你们四围的外邦人总要担当自己的羞辱。”(结36:7)圣经这两处预言,在2600多年后,果真全部应验。新生的以色列国刚宣布成立第二天,65万阿拉伯联军就攻打以色列,以色列军队不但人数少,还是一些民兵,双方军队数量极为悬殊。眼看着以色列要被吞灭了,这时联合国通过了停战协议。以色列梅厄夫人飞往美国。向美国犹太人募捐。她说:“国家正在流血,钱就是以色列国的救命钱!”许多犹太人是美国有名的银行家、企业家。一名阿拉伯人与以色列民兵并肩作战(1948)以色列在美国买下了二战时使用的飞机、坦克等武器。他们拆开飞机,用商船运回以色列。一夜之间,以色列有了空军。停战协议一结束,以色列的飞机轰炸阿拉伯联军的进攻部队。阿拉伯人正在等待胜利,却遭遇了惨败。战后,以色列领土扩大到2.085万平方公里。战前以军只有轻武器装备的3万民兵,战后扩展为有机械化装备和空军的10万军队。此战阿方死亡1.5万人,以方死亡6千人,阿拉伯国家颜面尽失。第二次中东战争(日至11月6日)此战共毁埃及飞机260架,以军占领西奈半岛一些战略要地,埃及死亡1600人,伤5000人,被俘和失踪6200人。第三次中东战争,即著名的六日战争(日至10日)埃及在二次中东战争失败后,并不甘心,积极备战,建立了埃及、叙利亚、约旦联军,首先向以军开火。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以色列决定用空军炸毁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的空军基地。令人费解的是,当飞机飞过埃及上空时,埃及雷达部队竟然无法分辩,当以军机群到达轰炸目标上空时,埃军指挥官又未上班。6月5日当日午后,三国的制空权一天之内化为乌有。著名战斗英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战斗持续了4天,埃军死亡1.15万,被俘5500人,损失600辆坦克、500门大炮和1万台车辆。而以军只有300人阵亡,1000人负伤,61辆坦克损失。此次战后,巴勒斯坦全地,全部落入以军手中。反以色列的外邦人在全世界面前再一次蒙羞。第四次中东战争(日至24日)埃及总统纳赛尔为挽回面子,与苏联签订军事协议,苏军1500人连同40台导弹发射器,100架米格战斗机开抵埃及前线,正当纳赛尔发动战争之际,他猝然死了。纳赛尔的继承者萨达特并不吸取教训,埃及、叙利亚两国总统秘密协商,要在犹太人“赎罪日”这一天发动突然袭击。10月6日下午,埃及先声夺人,旗开得胜,叙军700辆坦克长驱直入,攻抵耶路撒冷东北的大桥外,以军在犹太教节期间敬拜上帝,没有准备,耶路撒冷当即乱作一团。世界许多人认为,这次以色列人必亡无疑。然而,人们却忘了宇宙的造物主是以色列的神,是以色列人的统帅。战争在千钧一发之际发生了转机,正当叙军坦克群攻抵距大桥只有8公里时,突然走不动了,因为供油车追不上坦克,这时正值黄昏,以军战机利用最后几分钟的余晖,用胶质汽油弹,一会儿就把叙军坦克全部炸毁。第二天,正值太阳东升时,埃及坦克正面顶着强光而来,无法瞄准,而以色列坦克手正顺着阳光迎战,便将埃军坦克逐辆击毁。埃军强大的攻势,竟被这道格外强烈的阳光挫败了。萨达特在“胜利纪念日”遇刺埃及总统萨达特在赎罪日举兵,触犯神怒,8年后,在他发动战争的同一日,日,当他在开罗“庆祝六日战争胜利”时,被他手下的子弟兵当场射杀,一命呜呼!此战之后,埃及再无力争战,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也陷入深重危机之中,惟有神的筹算永远立定。以色列复国的前前后后,圣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许多清楚的预言,以色列复国只是圣经许许多多预言中的一个,见证了神是宇宙的主宰,神掌管历史,他的预言从不落空。20世纪著名政治家、南非总理史马斯说:“20世纪中期最大的神迹,不是发明核能装置,而是以色列人重返故国,建立家园”。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深读历史,方可看清未来。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订阅“国史古风”。
扫描二维码关注高会民读史
微信号:gaohuimindushi 描述:文史作家高会民的原创号。历史对人类而言,是逝去的客观存在;读史使人免于愚昧,读史可以预判未来。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删除或申请收录,请联系邮箱: Copyright (C)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57K版权所有. 湘ICP备号-7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以色列复国预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可怕的以色列复国预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3276|回复: 5
战争的历史: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文学常识】
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阿以冲突的发端
& && & 一、犹太人的历史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 &公元2世纪,被罗马帝国逐出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地,遭受到种种的种族迫害。这种迫害始于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当作国教之日,到中世纪愈演愈烈。1789年法国革命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有所缓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这种迫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为什么会遭到种族迫害呢?这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所选择的子民”,执着地信奉犹太教和坚持其生活方式,难以同化于其他民族之中。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把犹太教视为邪教加以取缔,并确立了“隔都制”(把犹太人圈在某一地区隔离起来的制度)的基础。后来,在1215年又引进了给异教徒佩带特别徽章的制度。决定把犹太人驱逐出境的国家接连不断地出现。1290年英国公布了驱逐令,1306年法国也宣布驱逐犹太人。此外,犹太人在职业上也受到种种限制,因为基督教禁止放高利贷,所以他们被迫从事当时最受人鄙视的放债事业。正因为如此,有钱的犹太人更加引起基督教徒的反感。
& &到16世纪,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天主教教会的绝对统治动摇了,与此同时,对犹太人的迫害也逐渐缓和下来。1789年法国革命使犹太人解放的空气高涨起来。拿破仑正式承认犹太人共同体的自治权,1808年恢复了古代犹太人会议。拿破仑下台后,欧洲掀起了复辟浪潮,特别是德国,在俾斯麦时代出现了根深蒂固的反犹太主义。
& &1881年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又开始了。于是,大批犹太人从俄国、东欧各国向外迁徙,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地。从1881年开始到19世纪末,有60余万人踏上了美国土地。犹太人认为逃脱种族迫害的唯一出路是离开欧洲,创建自己的国家,然后移居到那里去。1896年西奥多·赫茨尔[①
& &西奥多·赫茨尔是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创始人,于1860年生于布达佩斯,1905年逝世。译者注]在他的小册子《犹太国》中明确地提出这个主张。不久,这本小册子便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典,
& & 一个“返回耶路撒冷锡安山[②&&
& &锡安山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圣经》上有关于犹太人将回到锡安山聚居的记载。犹太复国主义者利用这段记载,提出了复国的政冶主张。译者注],创建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此兴起。移居美国的犹太人1903年是150万,而1928年则达到3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犹太人大部分居住在欧洲。据马丁·吉尔伯特统计,1941年至1945年期间被希特勒屠杀的犹太人超过600万,其结果使欧洲的犹太人社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导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促进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从1939年至1944年期间,从欧洲迁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约44,100人。迁居到南北美洲的有37万人,其中迁居美国的为24万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1942年5月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在纽约的比耳特莫尔饭店召开紧急理事会,通过了“比耳特莫尔纲领”,把目标由建设“民族之家”改为建设“国家”。1944年2月,事情发展到把要求无限制向巴勒斯坦移民和在该地建设犹太国家的决议案提交给美国参众两院。
& && &&&二、委任统治时期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对立
& && & 日,阿伦比将军指挥的英军追击土耳其军,进入了“大卫之都”——耶路撒冷城
& &[①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古以色列国王,童年时杀死勇士歌利亚,他深受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尊崇。——译者注],并在这里实施了军事管制。巴黎和会决定,从1923年9月起,把巴勒斯坦置于英国的委任统治之下。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四次中东战争的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 1915年的“麦克马洪[②&&
& &麦克马洪是当时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译者注]书简”和1917年的“贝尔福[贝尔福是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译者注]宣言”。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年)是在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等协约国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土耳其等同盟国之间进行的,
& &当时置于土耳其控制之下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中东地区也变成了战场。英国为了牵制该地区的土耳其军队,与伊斯兰教的统治者侯赛因缔结秘密条约,支持他们起来造土耳其的反,允许他们战后建立“阿拉伯国”以作为报偿。这就是“麦克马洪书简”的主要内容。另外,英国为了换取美国犹太人对协约国的支持,应允“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这个目标实现”。这就是“贝尔福宣言”。战后,英国无视“麦克马洪书简”,但却实践了“贝尔福宣言”[是英法瓜分中东地区,没有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而是分别建立数个小国。——松鼠妖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增加,人们开始担心,形势这样发展下去,迟早犹太人在数量上要超过阿拉伯人,其结果必将造成阿拉伯国土被抢占的局面。进入30年代后,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政策使迁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5月至9月,要求犹太人停止向巴勒斯坦迁居的巴勒斯坦人,在犹太人迁入的拓荒区全面发动了暴乱。同一年,阿拉伯人游击队的活动也达到了一个高潮。继之,从1938年至1939年和从1946年至1948年,游击队活动愈演愈烈。阿拉伯人的暴乱使英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在1940年断然采取了限制犹太人移民的政策。1938年巴勒斯坦总人口是141万,其中伊斯兰教徒为98.9万,而犹太人达到40万以上。
& && & 与1919年相比,犹太人有了显著的增加,&&
& &当时人口总数为70万人,犹太人只有5.6万。在1936年至1939年的阿拉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冲突中,犹太人死亡329人、负伤827人,英军死亡135人,负伤386人,阿拉伯人死亡3,112人、负伤1,775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巴勒斯坦是很平静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对立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时,针对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救济犹太人作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被提了出来,犹太复国主义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犹太人反对英国限制犹太移民的斗争愈演愈烈,美国政府也施加压力,使英国政府进退维谷。结果,英国于1947年4月把巴勒斯坦委任统治问题提交联合国。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联合国大会设立了由11个国家组成的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亲赴巴勒斯坦调查之后,于1947年秋向联合国提出了两种方案[①加拿大,捷克等国主张把巴勒斯坦划分成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实行国际化,印度,伊朗和南斯拉夫主张成立巴勒斯坦联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别实行地方自治,并限制犹太移民。——译者注]。最后加拿大、捷克等五国代表提出的方案在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通过,即把巴勒斯坦分割成阿拉伯和犹太两个国家,鉴于耶路撒冷及其郊区在宗教上的重要作用,由联合国管理。这个分治方案是以30年代犹太人拓荒地的分布情况为基础研究出来的。为了使联合国通过这项决议,美国总统杜鲁门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西方冶战的高潮中,苏联同美国共同支持了这项议案,出现了美苏结成共同战线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背后的目的何在,已被后来的历史所揭示。
& &日,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英军从巴勒斯坦撤走。过去英军的存在对阿拉伯人起了一种遏制作用,现在这种遏制力消除了。日[②
& &根据世界知识出版社的1982年《世界知识年鉴》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以)摩西·达扬著《达扬自传》等资料,以色列宣布建国是在5月14日。——译者注],就在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宣告以色列国家成立的那天,阿拉伯国家军队高呼着消灭以色列的口号,进入了以色列的领土,巴勒斯坦战争由此而爆发了。
& &历史就是这样——以色列靠英国的保护得以建国,借助于联合国特别是美国和苏联的支持迎来了国家的诞生,由于英军的撤退而陷入战火之中。在此之后的几次战争中,以色列不断加强与大国的联系,
& &同时也更加受其掣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治、外交和军事的各个领域必须与大国加强联系的小国以色列,由于处于地缘政治的重要位置上,而被纳入超级大国的世界战略之中。
& && & 第二节&&中东战争的国际政治背景
& &在战后东西方冷战的条件下,阿以冲突然起的每次战火都被大国所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其世界战略的一环,特别受到超级大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影响。
&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渡过军事斗争的高峰,政治占有更大比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所设计的战后世界蓝图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自由贸易主义体制。这项重大政策目标的障碍是,战后洪水般的社会革命浪潮和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引自加布里埃尔·科尔克所著《战争的政治学》)中东是美苏冷战全局中的一部分。战后,中东战略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是苏联染指中东和欧美采取对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1945年至
& &1949年;第二阶段由1955年至1958年(包括苏伊士运河战争在内),第三阶段由1963年至1967年,即古巴危机后至六天战争前;第四阶段由
& &1967年至1973年。1948年至1949年的巴勒斯坦战争和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是在英法对美苏的战略结构中进行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使中东地区的霸权由原来在英法手中而转至美苏手里。六天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背后潜藏着美苏争夺霸权的性质。下面回顾一下中东战略结构形成的过程。
& && & 一、第一阶段;早有南进企图的斯拉夫民族染指中东和欧美加强防务体制(1945——1949年)
& && & 1945年,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苏联已经计划要在
& &1945年6月至1947年初对中东进行一次大的突破“作战”。由此,美苏开始了一场特殊形式的“战争”。对这场“战争”感觉迟钝的美国在大战结束一年半之后才发现苏联的企图,于是在日发表了“杜鲁门主义”声明,宣布奉行对苏封锁战略。勿庸置言,构成“杜鲁门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当时首席苏联外交问题专家乔治·凯南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克里姆林宫政策的特点是变化不定,到处钻空子,乘虚而入,企图填补权力真空,有鉴于此,对苏联必须进行“长期的、有耐性的、毫不动摇的无隙可乘的封锁”。美国当时应该首先对付的是出现于东地中海的危机。
& &美国对土耳其和伊朗的政策取得了暂时的成功。1946年秋,苏联施加压力的重点集中到希腊。如果希腊崩溃,那么土耳其和伊朗的垮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总统采取了封锁苏联的第一项新政策。他说:“在这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如果不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它所产生的影响将不限于东方,也将波及西方,我们应当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美国向希腊提供了5.25亿美元的经援和2亿美元的军援。根据1949年至1952年的“马歇尔计划”提供了经济援助,实施了柏林空运,进而在1949年4月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正面的对苏封锁大体上完成。
& &1947年11月,在美苏这种冷战形势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案。翌年,即日,犹太人宣告一个犹太人日夜盼望的独立的国家建立了。以色列独立宣言发表11分钟后,美国宣布承认以色列国。苏联是第二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对以色列这个新生国家,当时美苏的利益是一致的。在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停火期间,以色列从捷克共产党政权(1947年2月刚刚诞生)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轻武器、火炮和弹药,就是一个佐证。甚至还组织了从布拉格到雷霍沃特的定期空运。飞机是从美国和英国秘密购进的。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美苏共处外交明显地表现出来,它削弱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霸主地位。
& &以色列在战争的善后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从1952年至1953年期间开始,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向国际上寻求遏制保障。正巧,1953年英军总参谋长约翰·斯莱塞空军元帅正式使用了“遏制”这一概念。翌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在“大规模报复理论”中引用了遏制概念。当时以色列甚至试图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国或准成员国,提出了与欧洲防务共同体进行合作和加入英联邦的要求。但是,以色列的努力都失败了。其原因很多,借用西蒙·佩雷斯[①
& &以色列军事评论家,曾任以色列国防部长。——译者注]的话说,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怕惹怒阿拉伯人。当时,欧美各国政府还正在忙于朝鲜战争的善后工作,组建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年9月),与伊拉克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4年),缔结巴格达条约(1955年)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世界性的封锁苏联体制。
& && & 二、第二阶段: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重进中东和苏伊士运河战争 (年)
& &美国于1954年1月改为大规模报复战略,翌年(1955年)与英国、土耳其、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签订巴格达条约,把北约的范围从土耳其延伸到印度。这个沿苏联三千英里边境展开的同盟遭到苏联强烈的反对。苏联于1946年被迫从伊朗撤退后,并未放弃对该地区的野心。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同一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外长于1955年4月发表谈话说:“中东是苏联的近邻,苏联对该地区所发生的事情不能不表示关注。”1955年9月,苏联通过捷克向埃及提供武器。这是苏联第一次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武器。1956年以及1958年,又先后向叙利亚、也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印度尼西亚提供武器。苏联向埃及提供武器的戏剧性变化,是把纳赛尔当作当代的撒拉丁[②撒拉丁()埃及的苏丹()。艾犹比特朝的创建者。征服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大部。1187年占领耶路撒冷。欧洲为此震惊,举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但被撒拉丁击败。——译者注,松鼠妖注:撒拉丁素库尔德人的说。]使他与欧美对立,进而成为一个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推崇者,与此同时,将自己扮成阿拉伯人的最大盟友。这个莫斯科——开罗轴心不仅使以色列,而且也使美国和英国大吃一惊,他们深深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苏联和埃及控制中东,欧美各国的石油供应将被切断,北约将陷于被包围之中,苏联不费一枪一弹,欧洲就得实行中立。
& && & 这种局势,只要有个导火索就足以引燃熊熊战火。1956年7月
& &19日,美国通告中止提供阿斯旺水坝建设的援助资金,这就成了导火索。遭受这个通告打击的埃及,于数日后的7月26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其收入充作建设水坝的费用。纳赛尔总统这项声明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光辉顶点。10月29日至11月6日,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埃及在军事上吃了败仗,但是苏联的大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缓和了这种军事上的败绩。
& &苏伊土运河战争在本质上是由两个战争组成的。一个是英、法、以与阿拉伯国家之争,另一个是英、法与美、苏争夺中东霸权之争,它表现出双重战争的性质。美国反对英法进攻苏伊士运河,威胁说,如果英国不停止进攻,就要以石油进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苏联也同样向英法发出警告,说将不惜动用原子弹,第一次公开地以核威摄力量对英、法进行威胁。甚至在停战以后,苏联与中国还宣称要派遣志愿军,企图援助在军事上吃了败仗的纳赛尔总统,同时赶走英国和法国。美、中、苏一起对英、法、以进行的这种威胁,制止了战争的扩大,是战争很快结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美国的强硬态度,是以色列不得不下决心从西奈半岛撤退的最重要原因。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苏联的核威胁和派遣志愿军的声明,实际上是在了解到美国不支持英、法之后发出的,它估计到不会与美国发生核摊牌后才这样做的;二是美国之所以不支持英、法、以和袒护阿拉伯国家,据说是因为它认为如果援救纳赛尔,就可以把阿拉伯民族主义国家拉到自己的方面来,还能确保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而如果支持英、法、以,就使苏联一家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主宰者。在1973年的战争中,美国也采取了限制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援救埃及第3集团军等拉拢埃及的策略。
& &与在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中的协调情况不同,美苏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关系一直保持“在对英法问题上协调,在争夺霸权上对立”的基本立场。
& &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阿拉伯民族主义浪潮迅猛高涨的背景下,英法在中东的势力后退了。而且,北约各国(这些国家地处美苏之间)背后的要冲——埃及,加强了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发挥了阿拉伯民族解放的先驱者的作用。对此,美国于
& &1957年1月发表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宣称:“为了填补由于英法地位下降所产生的真空,应进一步发展封锁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为了对付共产主义的侵略,即使诉诸武力也在所不惜。”但是,在1957和
& &1958年,约旦、叙利亚和巴格达条约的成员国伊拉克先后燃起了民族运动之火。特别是1958年7月的伊拉克革命,给了美国和欧洲以沉重的打击。为了与此相对抗,在英国派兵去约旦的同时,美国出兵黎巴嫩。这次出兵黎巴嫩和后来的古巴危机一样,是造成苏联加强海军力量的直接原因。苏联海军逐步把它的势力扩展到地中海。
& && & 三、第三阶段:苏联在古巴遭到挫折后向非洲和中东扩张,六天战争爆发(年)
& &用西蒙·佩雷斯的话来说,在60年代的整个十年中,美国对中东的政策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的。其一是,美国介入中东冲突应是为了这个地区的总体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国的利益;其二是,应针对世界上的其他势力(苏联),而不应针对中东的任何国家。“艾森豪威尔主义”是为对付共产主义威胁提供保障,而不是为对付其他威胁提供保障。肯尼迪总统采取的立场与此也无差别。就是说,如果对以色列的援助事先做出具体承诺,那么将可能招致苏联针锋相对地向阿拉伯国家做出同样承诺的不幸后果。另外,以色列以西蒙·佩雷斯为首的一些人企图与法国缔结同盟关系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这样,以色列成了与任何一个国际防务组织也没有建立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少有的不是任何一个地区性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国家。
& &另一方面,苏联在1962年的古巴危机中败下阵来之后,将其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的重点改放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60年代非洲大陆诞生了许多独立国家,这个时期甚至可以称作非洲年代。新独立的国家多达15个。1963年,苏联将其矛头指向中东地区。这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三年打入埃及的情形是一样的。从1963年开始,苏联第二次向埃及提供武器。与1955年提供的二流武器不同,这次提供的是米格-21、图-16、T-54、T-55和萨姆-2等一流武器。
& &苏联提供武器一直持续到1967年的六天战争。埃及被苏联的大批新武器搞得忘乎所以,思想深处认为武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苏军提供武器与爆发中东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容忽视的。莱因霍尔特·盖伦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对苏联来说,阻止它进入中东的是以色列和地中海的美国第六舰队。在美国陷入多米尼加和越南而无暇他顾期间,苏联在地中海建立了永久性的立足点。至1967年美国终于醒悟过来,但那时苏联已经取代了西欧,在中东地区拥有了军事影响力。
& &六天战争时间很短,它是在苏联从1963年开始重新向埃及提供武器之后发生的。由苏联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埃及,它致命的弱点是国内存在着经济问题。用温斯顿·丘吉尔的话来说,埃及在苏联的挑唆下,于日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在没有定下开战决心的情况下,就匆忙地投入了战争。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对以色列来说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它给以色列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提供了借口。
& &阿拉伯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是苏联支援民族解放斗争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1967年促使纳赛尔总统匆忙进入战争的重要原因,是他的国内政策碰了壁。195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推行工业国有化和没收土地的政策,禁止国内私人投资,也妨碍了国外向埃及投资。十年过后,国家的经济仍未走上轨道,资金严重不足,生产停滞不前,第二个五年计划被束之高阁。购买粮食受到限制,失业人口增加。国营工业生产力的30—50%,由于缺乏资金购买零部件而停产。60年代初期的年经济增长率为6-7%,到1966年下降到2-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5%。节制生育也未能奏效,
& &3千多万人口每年增加80万人。占国家预算1/3的军费也因部分被挪用于发展经济而难以维持20万人的军队。在这种状况下,人民的不满情绪以反美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1964年发生了捣毁美国图书馆事件,并减少以至停止接受美国的剩余农产品。
& &国内问题无法解决,走头无路,必然迫使当政者向外寻找出路。温斯顿·丘吉尔在《六天战争(1967年)》一书中写道:六天战争是从苏联散布以色列要进攻叙利亚的谣言开始的。其言外之意是说这次战争是在外国的唆使下进行的。六天战争,埃及和以色列都有通过对外战争解决国内问题的一面。当时,军事遏制力量丝毫不能起到解决这种国内问题的作用,所以提出报复性遏制等多角遏制政策。
& &六天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人失败了,同时苏联人也失败了。从苏联的角度来总结六天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战略上,对以色列的开战决心作了错误的判断,在战术上,阿拉伯国家的防空体系不完善。苏联之所以对以色列开战决心作出错误判断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以色列1966年12月曾发生危机。当时,以色列在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都面临着极其深刻的危机。党内分裂,艾希科尔政府优柔寡断,缺乏领导能力,对苏联采取两面外交,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贫富差距增大,有10万多人的失业大军,工人挣扎在饥饿线上,整个社会毫无生气,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对新生的以色列丧失信心而移居国外。然而,真正的危机是在艾希科尔政府和人民的心理上。当时,唯独国防军保持着矜持,没有忘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用约翰·金奇的话来说,六天战争与其说是一场危机,毋宁说更具有作为解救1966年12月危机的一种手段的性质。同时,六天战争还是国家危亡之际犹太民族的危机感使达扬当上国防部长并打开危局的历史。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情况则相反,以色列过分自信,而不再抱有危机之感。
& &在此之前,1965年6月,也就是美军开始轰炸北越5个月之后,艾希科尔总理访问了美国,同美国总统举行关于如何加强以色列军事力量的会谈。会谈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成功。这次会谈的最重要成果是以色列和美国打破了单纯交换情报的框框,决定双方共同定期地对中东的军事形势进行调查。这项决定具有美以共同对付突发事态的军事计划的性质。美国曾以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为中心,详细地研究过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能力和美以作战纲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决定同以色列进行全面的讨论,以便准确地把握自己能做些什么。另一方面,苏联和美国也充分考虑到在中东和地中海如何避免彼此间发生全面冲突的问题。& &从1965年6月到1967年春,以色列对美国来说,无论是在外交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和累赘[50-67年期间,美国政府直接经济援助不多大概是3.2亿,以色列主要靠公债12.6亿、德国赔款19亿。世界犹太人捐款17.3亿,见《以色列现代史》,松鼠妖注]。但是,在1967年
& &4月,以色列的军事存在压倒了其他一切因素,美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和以色列的军事合作。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其他情报机关同以色列的军事情报部部长亚里夫准将、谍报部部长迈耶·阿米特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日,纳赛尔总统宣布封锁亚喀巴湾,形势紧张起来。当时,亚里夫准将和阿米特部长私下进行了会晤,他们提到美国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对以色列没有大国的介入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局势是满意的。这样,在美国的默许下,以色列在六天战争中实施了先发制人的进攻。以色列领导人对苏伊士运河战争时没有取得美国的同意就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这个痛苦教训至今记忆犹新。对美国来说,它既要维护自己的名声,免涉同谍之嫌,更要考虑自己曾做出许诺,如果阿以爆发战争,美国将把自己不介入一事及早通报苏联。六天战争就是在这些超级大国争夺中东地区霸权的冶战条件下发生的。
& && & 第三节&&联合国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 &在1919年2月的巴黎和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蓝图,这是他们根据日“贝尔福宣言”研究出的建立国家的设想,但这项提案被否决了。当时设想的犹太国家的地理范围是包括现在的西顿——萨萨——德拉——安曼——马安--—亚喀巴——腊法——海岸线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贝尔福宣言”发表30年以后,日,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案。这项分治决议是促使阿拉伯国家走向战争的导火线。
& &1946年初,在巴勒斯坦的人口中,阿拉伯人为126.9万人,其中伊斯兰教徒占3/4,基督教徒占1/4;另一方面,犹太人增加到67.8万人。联合国分治决议案中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边界主要是根据两个民族的居住地域考虑确定的。根据分治决议,犹太人获得了从海法到阿什克伦的海岸地带、适宜农耕的加利利东部、萨马里亚地区北部和未开垦的内格夫地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①位于耶路撒冷南6英里处,相传是耶稣诞生地。—译者注]由联合国管理,基督教、扰太教和伊斯兰教等所有宗教势力都被划在圈外。阿拉伯国家对这项分治决议表示不满。原因之一是犹太人原来在巴勒斯坦仅占有近
& &8%的土地,而根据决议案却获得了占55%[②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1982年《世界知识年鉴》称,“联大分冶决议规定划给犹太国面积占总面积的57%。”译者注。松鼠妖注:第一次战争结束后,犹太人控制的土地有一半是在当时被认为不可耕种的内格夫沙漠,而水源地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最肥沃的地带划给了阿拉伯人,在评论分治土地面积时,一定要同时注意土地本身价值。1964年以色列建设引水工程和节水农业才又开发了大批土地。]的领土;另一个原因是口头上说是在古代犹太王国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而分给犹太人的领土原来是属于阿拉伯人的;再有一点使阿拉伯人对分治决议不能容忍的是,巴勒斯坦在此之前1,800年期间一直是阿拉伯人的不可分割的政治共同体。在犹太人方面,他们尽管对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也心怀不满,但是仍欢迎分治。50年黑暗的历程走到了尽头,前面出现了曙光。从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通过“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巴塞尔纲领时算起,已经整整过去
& &50个年头了。
& && & 第四节&&阿拉伯国家的战争决心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犹太复国主义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为了保持中东的稳定,花了很大气力支援“阿拉伯联盟”以满足英国自身战略防务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日,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
& &伯、外约旦、以及也门的代表在开罗举行签字仪式,结成了阿拉伯联盟。日,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案。阿拉伯联盟反对这项决议,于日在开罗召开会议,就坚决阻止建立以色列国的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4月16日,阿拉伯联盟再次在贝鲁特举行会议,决定英军撤退后把阿拉伯联盟的陆军派往巴勒斯坦。
& &4月25日,阿卜杜拉国王和其他领导人在安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惜诉诸武力阻止联合国分治决议案的执行。同时还决定英国从巴勒斯坦撤退后,阿拉伯联盟统治巴勒斯坦。
& &但是,尽管阿拉伯联盟拥有优势的兵力和武器,而且在阻止建立以色列国问题上表面上建立了合作体制,但在内部却因长期不和以及争夺领导权而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政治上的两大竞争对手是外约旦的阿卜杜拉国王和侯赛因王室[①
& &指当时巴勒斯坦高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候赛因。——译者注]。阿卜杜拉国王梦想建立由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组成的“大叙利亚”。这个舞台上的另外一个人物是埃及的法鲁克王。他虽被各方面看成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人,但却遭到伊拉克的反对。伊拉克一直自命不凡,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 && & 阿拉伯联盟除外约旦、伊拉克和埃及的三足鼎立局面外,1936—
& &1939年时考克吉与侯赛因的对立此时公开化了。侯赛因利用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案的机会,宣布对犹太人进行圣战,与此同时,企图接近阿卜杜拉国王。
& &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和伊拉克的领导人,为了对抗阿卜杜拉和侯赛因的联合,把昔日的英雄考克吉推到阿拉伯各国派出的志愿军的总指挥位置上。这支志愿军就是阿拉伯解放军。该军的司令部设于大马士革,武器和补给品主要由黎巴嫩和叙利亚供应。伊拉克由于对考克吉的领导能力持有怀疑,向这支军队派去了最高监察官;叙利亚则派遣了行政军官。考克吉只有指挥作战的权限。
& &另一方面,侯赛因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组织起来,建立了救世军,由他从未指挥过军队的侄子卡德尔·侯赛因担任指挥。卡德尔·侯赛因为了购买武器前往大马士革,但遭到拒绝。就这样,侯赛因派和考克吉派双方在仍然保持对立的情况下进入了巴勒斯坦战争。如果说两派之间相互作了点妥协的话,那仅仅是决定考克吉军队在巴勒斯坦北部方向作战,侯赛因军队在东部方向作战。考克吉军队有8,000人,其中各国派遣的人数如下:
& && & 叙利亚;1,000人,&&1个75毫米炮兵营。
& && & 黎巴嫩;500人。
& && & 伊拉克:2,000人,&&2个炮兵营。
& && & 约旦:500人,&&1个炮兵营。
& && & 沙特阿拉伯;2,000人。
& && & 埃及:2,000人,&&1个炮兵营。
& &另一方面,侯赛因的救世军由两个分遣队(每队1,000人)组成,一个分遣队进驻利达机场地区(现在的卢德机场),一个分遣队担任耶路撒冷的守备任务。阿拉伯人居住地区的男子几乎全被动员起来。开展游击活动和负责居住地区的警备。但是,侯赛因的控制还远未达到基层。
& && & 第五节&&“哈加纳”[①&&希伯莱语,意为“自卫队”。译者注]——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
& &1948年至1949年的巴勒斯坦战争,是以色列军队从过去的警察部队变成现代军队的转换时期。日以色列宣布独立时,以色列有三个武装集团,它们是犹太人社团的地下组织——“哈加纳”和非正规部队“伊尔贡·兹瓦伊·卢米”[②
& &希伯莱语,意为“民族军事组织”。——译者注]以及“罗哈米·黑尔兹·以色列[希伯莱语,意为“以色列自由斗士’。简称“莱契”。—译者注]3”。后面的两支非正规部队在巴勒斯坦战争初期被以色列国防军改编接收。[松鼠妖注:伊尔贡和莱希是反对派的武装,被称为恐怖组织,后被哈加纳强制缴械解散,见《以色列现代史》]
& &“哈加纳”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土耳其统治时期。1920年12月,它作为犹太复国主义的地下军事组织正式成立。最初按地方分权的方式分别负责各拓荒地区的警备。随着与阿拉伯人冲突的激化,“哈加纳”逐渐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色彩也多了起来。1936年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暴动之后,“派尔马契”[①
& &希伯莱语,意为“突击队”。——译者注]的创始人伊扎克·萨德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机动警备队。此外,1937年为了警卫拓荒地,迁入拓荒地区的人们组织了自卫团。机动警备队最大规模是连,下面编有排和班,1938年共有队员1,000人。英军情报军官奥德·查理·温盖特上尉的游击战术,为这支机动警备队的运用思想奠定了方向。温盖特上尉在本国政府的允许下,组织了一支由“哈加纳”队员和英国军人组成的特种夜袭部队,用来对付阿拉伯人的暴动。这支部队的主要作战方式就是打伏击和“打了就跑”的战术。1939年,热情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温盖特上尉根据本国政府的命令调往非洲,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哈加纳”中扎下了根,1939年,机动警备队、自卫团和特种夜袭队三种常备警备部队的总人数达到2,000余人。同年9月,在特拉维夫犹太人社团下设置了“哈加纳”总司令部。雅科夫·多利就任司令,但因多利体弱多病,作战部长伊盖尔·雅丁代行其职务。总司令部下设技术、计划编成、教育训练和指挥四个组,1947年以前一直在发挥作用。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犹太人社团为必须扩大常备军的形势所迫,于1937年12月解散了原来的野战连队(FOSH),重新组建了野战部队(HISH),并决定在周末和暑期对13岁至25岁的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后来,在1944年末,英国政府在意大利首次组建了犹太旅。犹太旅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绩,但却为犹太人军官提供了进行有组织的军事训练和体验战斗生活的宝贵场所。在此之前,1941年,伊扎克·萨德(年)将“派尔马契”部队的野战连队和特种夜袭队的队员2,000人编成6个连,对他们开始了正规的训练。1944年,在“派尔马契”的组织中增设了航空小队和海军中队。
& &正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战争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候,犹太社团的领导人本·古里安认为对付游击队的警备部队已不敷使用,便立即着手组建正规的野战军。1947年中期,野战部队已达12,000人。为了提高进攻能力,将原来编为15个连的4,500名队员改编成4个地区预备旅。其余的5,000人仍以连为单位,主要担负地区守备任务。
& && & 第六节&&阿拉伯国家军队的实力
& &日开战时,阿军只有8个单位,总兵力达42,000人。其中考克吉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为5,500人,候赛因指挥的救世军
& &5,000人,黎巴嫩军2,000人,叙利亚军5,000人,外约旦军7,500人,埃及军5,000人,伊拉克军1万人,沙特阿拉伯军两个连。开战前人们判断阿拉伯人的总兵力超过10万人,但开战后查明这个数字被夸大了。据说阿拉伯总人口约有3,000万人,但由于阿拉伯各国内部对立和争夺领导权,结果一直到开战前也未能把阿拉伯世界的力量集中起来。
& &本·古里安在开战前判断阿军的总兵力为15万人,但实际参战的兵力到1948年10月时才不过是5.5万人。1948年5月初,据说埃及陆军总兵力为5万人,但在开战时能派出1万人参战已经很不容易。尽管这样,在战争高峰时,他们还是把4万人投入了战场。沙特阿拉伯在开战时只派遣了两个连与埃及军队一起行动或受其指挥,后来增加到6个连,到日又增加到2个营。
& &以色列感到威胁最大的一支军队是由旧英军军官格拉布指挥的外约旦军(阿拉伯军团)。外约旦独立于日并取得了英国的承认。它根据与英国之间缔结的互相援助条约(20年期限)引进了英国的装备和训练方式。在开战时有37名英国军官留在外约旦军队中进行指导。阿拉伯军团的兵力约有6,000人,由3个300人的营编成了1个机械化旅。此外,还有17个独立步兵连,每连有200人;有2个野战炮兵连,每连装备87.6毫米加榴炮4门,另外还装备有50辆英制装甲车。阿拉伯军团的弱点是弹药不足。阿卜杜拉国王在弹药补给方面受英国控制,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补给品要遭到埃及军队的扣押。
& &1946年4月,叙利亚从法国独立出来,1948年5月叙利亚陆军兵力达7,000-8,000人。叙利亚陆军唯一的实战部队是2个步兵旅,装备有若干辆法制坦克。从1945年开始,英军顾问团指导叙军的编组和训练。叙利亚虽然还装备有飞机50架,但能出击的只不过10架。
& &1945年5月,黎巴嫩陆军总兵力为3,500人,步兵连5个,装备有坦克和装甲车。另外,还有2,000人的武装宪兵队。黎巴嫩能为阿拉伯军队做出的贡献不是提供兵力,而是为叙利亚和伊拉克空军提供机场,为考克吉的军队和叙利亚军队提供基地。实际参战的黎巴嫩军是4个步兵营和2个炮兵连。
& &伊拉克陆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占领时期。当时雇用了大约2,000名营地警卫人员,1919年将这些警卫人员改编成军队,1921年人数增加到5,000人,并在英国空军的指导下改编成机械化骑兵连。同年创建志愿制的伊拉克国民军,定员为3,500人。大部分士兵是库尔德族人。后来又创建了陆军大学,并把伊拉克军官派到英国和印度受训。1934年委任统治结束,实行了征兵制。1936年编成2个步兵师、
& &1个骑兵旅,装备了若干架支援飞机。1941年发生反英暴动时,陆军有4.1万人,飞机120架,而这些飞机大部分在暴动中遭到了破坏。1948年1月,英国和伊拉克缔结了条约。条约规定英国继续使用伊拉克空军基地,其代价是英国向伊拉克提供装甲车辆、高射炮、飞机和87.6毫米加榴炮等武器装备。
& &1948年5月,伊拉克陆军达到2.1万人,飞机100架。但军队士气低落,而且一年制的兵役期限使士兵难以掌握复杂的武器。伊拉克领导层把军队看成是维持权力的手段。
& && & 埃及在形式上于日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出来,但在
& &1947年英军从苏伊士运河地区撤离之前,一直是处于英国保护之下的地位。& &
& &1936年英国、埃及签署条约,解除了对埃及陆军的一切限制。埃及军队苦于缺乏财政力量和合格的兵员,新兵中有80%的人不合格,征兵是有其名而无其实。陆军采用英国的编制和装备,从1936年起至
& &1947年止一直接受英军顾问团的指导。英国根据两国之间的条约,承担向埃及提供武器弹药的义务。英国从1945年5月至1947年6月期间向埃及提供了飞机40架、侦察车36辆、运输车298辆以及大量的轻武器弹药。在此之前,1939年埃及陆军约有2.2万人,装备飞机30架,虽然制定了发展到1,000架空军支援飞机和10万人军队的计划,但到
& &1943年这项计划被削掉了一半。
& && & 在开战前阿拉伯各国宣布的兵力数字很大。按这个数字,它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其虚夸性逐渐为人们所识破。
第一次中东战争
& && &&&1948年至1949年的巴勒斯坦战争,对以色列来说是独立战争,对阿拉伯国家来说则是以消灭以色列国家为目的的战争。
& &巴勒斯坦战争,在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案时实质上已经揭开序幕。它历时450天,至日埃及和以色列达成停战协议时结束前后可分成以下七个阶段。
& && & 第一阶段:地下斗争时期(日--日)
& && &&&第二阶段: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日--6月11日)
& && &&&第三阶段:第一次停火(6月11日--7月9日)
& && &&&第四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7月9日--7月18日)
& && &&&第五阶段:第二次停火(7月18日--10月15日)
& && &&&第六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10月15日--10月29日)& &
& && &&&第七阶段:后期的进攻和停战(日--日)
& & 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主动积极地进行战斗,灵活地运用了停火的机会。在战争期间他们努力增加移民,奠定了国防军的基础,扩大了领土,进行了建国的事业。日以色列发表独立宣言以后,以色列军队所取得的战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地下斗争时期所经受的锻炼。
& && &&&第一节&&地下斗争时期(日一日)
& && &&&一、阿拉伯人对分治决议的反抗
& &巴勒斯坦战争虽然是日以色列宣布独立之日正式开始的,但在此之前的英国委任统治下就已经有过六个月的地下斗争时期。地下斗争始于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那一天。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松鼠妖注:应为教长,即当地宗教领袖]候赛尼反对这项决议,他命令全体阿拉伯人于翌日即11月30日进入为期三天的全面罢工。12月2日,阿拉伯人袭击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商店街,焚烧、捣毁了犹太人的商店。暴动的火焰蔓延到海法。日,考克吉率领900名非正规军的武装人员从叙利亚边境入侵,袭击犹太人村庄。但是,英军并不想制止这次进犯。这是犹太人过去反英斗争种下的祸根。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犹太人展开反英恐怖活动,英军士兵死亡了127人,伤331人。后来,考克吉军队虽然被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击退,撤回叙利亚境内,但是他的政治上的对手候赛尼又率领非正规武装人员1,000余人袭击了耶路撒冷以南25公里一带的犹太人村庄。对此,犹太人社团派出“派尔马契”部队30余人,在各处伏击入侵者,击退了候赛尼军队的进犯。这以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的恐怖活动日益加剧。2月22日,耶路撒冷几处犹太人公寓遭到破坏,死亡50人,负伤70余人。
& &3月11日又发生一起事件,犹太人社团的办公室被炸,死亡12人,负伤90人。到1948年3月末,巴勒斯坦已经变成恐怖的世界,没有一处安全栖身之地。从1947年11月到1948年3月,犹太人死伤人数达1,200人以上,阿拉伯人死伤的更多。
& && & 二、“哈加纳”的战前准备
& &“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战争,于1948年3月完成了部队的编组和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作战计划——“D计划”是在原来的A、B、C三个作战计划基础上修改拟定的。“D计划”的前提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 & 日24时英军的最后一批部队从巴勒斯坦撤离完毕,&&
& & 与此同时,阿军开始向巴勒斯坦进攻。“D计划”明确规定了“哈加纳”的任务是牢固控制划分给犹太国家的地域,保卫边境和犹太人的村落。但是,完成这项任务并不容易,首先必须击退阿军的进攻,确保犹太人村落之间的交通道路,摧毁阿军的前进基地,同时,占领阿拉伯人的集镇,切断阿军的物资供应线。
& &当时,“哈加纳”总司令部判断,阿军总兵力为15万人,而在1948年3月“哈加纳”总兵力17岁至25岁的士兵只不过2.1万人。犹太社团于1947年11月下令进行动员,以过去的“希什”(HISH)[①
& &&&希伯莱语,意为“野战部队’。译者注]营为骨干,着手组建6个旅(每旅3,000—4,000人)。尽管武器很缺乏,但1948年
& &4月1日,满载着步枪的飞机从捷克飞来,&&
& & 4月3日,步枪、轻机枪也从捷克经由波兰运到特拉维夫。从4月开始到5月15日,一批迫击炮、野战炮、坦克和飞机也陆续运到。到日,“哈加纳”总兵力达到3万人左右,装备的武器有轻武器2.2万件、反坦克炮86门,机关枪1,550挺,冲锋1,100枝、
& &2英寸迫击炮682门,&&3英寸迫击炮195门、65毫米野战炮5门,
& && & “哈加纳”的各部队实力如下,
& && & “派尔马契”3个旅&&6,000人
& && & 戈兰尼旅& & 4,095人
& && & 卡梅尔旅& & 2,238人
& && & 亚历山德罗尼旅&&3,588人
& && & 基里亚蒂旅& & 2,504人
& && & 吉瓦蒂旅& & 3,229人
& && & 埃齐翁旅& & 3,166人& &
& && &&&空& & 军& & 675人
& && & 炮& & 兵& & 650人
& && & 工& & 兵& & 150人
& && &&&警& & 卫& & 168人
& && & 运输部队& & 1,097人
& && & 训练部队& & 398人& &
& && &&&新&&兵& && &1,719人
& && & 总& & 计& & 29,677人
& && & 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两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如下:
& &28页,图表一
&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开战时拥有的各类飞机数如下:
& && & 三、“哈加纳”的地下斗争
& && & 1947年11月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约有60万,其中住在特拉维
& & 夫15万,耶路撒冷10万,海法8万,其他分散在各农业拓荒区。暴动主要集中在上面三大城市。
& &海法发生了四件恐怖事件。日,犹太恐怖分子从山顶上向山谷里的阿拉伯人部队投掷炸弹,炸死6人,炸伤47人。阿拉伯人进行了报复,杀死41名犹太工人。日,阿拉伯恐怖分子驾驶一辆汽车冲进邮局,造成15名犹太人负伤。1948年3月发生两起恐怖事件。按计划英军于5月15日最后从巴勒斯坦撤离完毕,负责北部巴勒斯坦军事管制的英军第6空降师(师长是斯托克韦尔,苏伊士战争时为联军陆军司令)已集中海法准备撤离。
& &4月21日,斯托克韦尔师长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通报了自海法撤离的企图,为能顺利撤离,要求双方给以协助。然而,“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恢复对海法阿拉伯人居住区的控制,决定采取武力行动。
& &4月21日拂晓,“哈加纳”总司令部派卡梅尔旅发动“钳形攻势”,实施了将海法的阿拉伯人居住区一分为三的分割作战。21日中午时分,阿拉伯人居住区的防御崩溃了。斯托克韦尔少将对这场冲突进行了调解,双方决定停火5天,在此期间英国军队和侨民从海法撤离。
& && & “伊夫塔”行动(yiftach)(日-5月12日)
& && &&&1948年初,萨费德只是一个有1万阿拉伯人、1.5万犹太人居住的小城镇。这里因英军驻守兵力少,所以阿拉伯人经常进行恐怖活动。
& &日英军从萨费德刚刚撤离,阿拉伯人就占领了英军使用过的楼房、工事和警祭署等地。
& && & “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保持与加利利东北部拓荒区的联系,认为必须确保萨费德。&&
& & 4月15日,英军刚从萨费德撤离,戈兰尼旅的分遣队就向萨费德的前进据点——警察署发动了进攻。由于进攻受挫,“哈加纳”总司令部决定把作战行动推迟到英军从东部加利利地区撤离完毕之后进行。在此期间,总司令部制定了“伊夫塔”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在占领萨费德周围阿拉伯人的阵地和主要公路的同时,构筑尔后用于对付黎巴嫩和叙利亚两国军队进攻的防御阵地。萨费德的地形在这个防御编成中甚为重要。此项作战任务决定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派尔马契”部队担任。该部队由“派尔马契”1个营,野战部队1个营和地区警卫队组成。
& &4月28日,英军从东加利利地区撤离完毕,妨碍作战行动的障碍已不复存在。即日,阿隆上校就发动了进攻,于5月1日攻占了萨费德周围的警察署和阿拉伯人村庄。
& & 5月3日,阿隆又得到“派尔马契” 1个营的增援,开始准备进攻萨费德。&&
& & 5月5日至6日夜,阿隆上校果断地对萨费德实施了夜间进攻。由于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不得不停止进攻进行重新编组。&&
& & 5月10日黄昏,阿隆上校命令部队冒着倾盆大雨再次发起进攻,在萨费德的大街上与阿拉伯人逐屋进行争夺,11日清晨终于占领了三个据点。翌日,萨费德完全落入“派尔马契”部队手中,大部分阿拉伯人撤离萨费德。
& && & “纳赫肖恩”行动(Nachson)(日--4月12日)
& & 1947年末,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有10万人居住在新城,有2,500人居住在旧城。无论是新城还是旧城,犹太区和阿拉伯区都是分开的。这10万多犹太人的生活物资全靠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运进。饮水靠水泵从特拉维夫东20公里处的水井抽来。现在,犹太人的补给线被阿拉伯人切断了。
& && & 4月1日,“哈加纳”总司令部为打通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和护送补给物资,决定发起“纳赫肖恩”作战行动。该行动开始于4月
& &5日夜,它成功地打通了公路。担任特拉维夫——耶路撒冷70公里长公路警卫任务的是“派尔马契”的哈雷尔旅。伊扎克·拉宾上校指挥该旅,实施了名曰“哈雷尔作战”的补给行动。这次行动前后持续了6天,有250—30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往返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位于斯科普斯山上的哈达萨医院和希伯莱大学由犹太人坚守着,这支守备部队也得到了补充。但是,
& &4月18日阿军得到了杰宁方面的考克吉军队的增援,向斯科普斯山和新耶路撒冶方向发起了进攻,“哈加纳”陷入了危境。哈达萨医院的77名医生、护士被杀事件也就发生在这时。“哈加纳”总司令部命令伊扎克·萨德指挥的部队增援耶路撒冷的哈雷尔旅。
& &4月20日,由35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自特拉维夫出发,行至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岳地带时遭到阿军的伏击,车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从耶路撒冷赶来的增援部队击退了伏击部队,掩护车队到达耶路撒冷。自此以后,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公路又被阿军切断,以色列再也没有车队往返其间。
& && & “杰布西”行动(Jebussi)(日--4月30日)
& & 伊扎克·萨德的增援部队于4月21日至22日夜发起了“杰布西”作战行动,攻击了耶路撒冷市内的三处阿军阵地,但由于阿军炮火猛烈和英军警告,进攻归于失败。4月25日以军再度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大半个城市。英军命令以军撤出占领区,但遭以军拒绝。26日下午,英军以1个得到坦克和炮兵支援的步兵营,开始进攻以军。以军经过短暂的还击后,撤回斯科普斯山和新耶路撒冷。
& && & “马卡比”行动(Maccabi)(日--5月14日)
& && &&&为再次打通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公路,&&5月9日,“哈加纳”总司令部以哈雷尔旅和吉瓦蒂旅发动了“马卡此”作战行动。&&
& & 5月14日,攻克拉特伦的阿军阵地,再次打通两个城市间的公路。
& && & 第二节&&阿拉伯国家军队初期的进攻(日--6月11日)
& & 从5月14日阿军发起进攻到阿以之间实现第一次停火,这段时期的作战总的看是阿军占优势,而以色列却不得不经历这次战争中的最困难时期。日,阿拉伯联盟在开罗召开会议,一致通过抵制建立犹太国家的决议。同年4月16日,再次在贝鲁特聚会,决定在英军撤离巴勒斯坦后派遣陆军到那里去。
& &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军事委员会组建联军总司令部的计划遭到失败,外约旦的阿卜杜拉国王匆忙地当上了战区的阿军总司令。叙利亚和埃及对阿卜杜拉就任总司令一事感到不满。阿拉伯各国拟不出一个具有实质性的联合作战计划,只能按照各自的意图去指导作战。
& &后来以色列军总部搞到了阿拉伯联盟议而未决的联合作战计划——“马斯塔计划”。根据这个计划,阿拉伯的埃及、黎巴嫩及叙利亚三国军队分别从南、北方向压迫和牵制以军,伊拉克军队和阿拉伯军团互相协同渡过约旦河,进攻海法。此时,占领耶路撒冷是第二位的任务。
& && & 进攻以色列的埃军共2个旅,7,000--1万人。其中包括装备有“谢尔曼”式坦克的装甲部队、&&5个步兵营、&&
& & 1个机枪连、1个炮兵团。另外,还有15架战斗机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其部署和目标是:以
& &1个加强旅沿海岸公路推进,占领特拉维夫;另1个旅进攻内陆,占领耶路撒冷。&&
& & 2个旅的进攻都按预定方向发展,未出现所说的埃军作战能力低于以军的情况。
& &叙利亚军队以2个机械化旅实施进攻,主攻方向指向太巴列(加利利)湖南端。从5月16日至19日,在太巴列湖南部展开了激战。19日,以色列空军实施了这次战争中的第一次航空火力支援,迟滞了叙军的进攻。以军还将唯一的1具火焰喷射器和2门65毫米火炮迅速调到该战线,使整个叙军的进攻受挫。
& &伊拉克军队在纳布卢斯方向投入的兵力最初是1个装甲车团和1个步兵营,后来又投入了得到3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伊拉克军队只是在6月3日的杰宁战斗中击退了以军的反冲击,其他方向的战斗都不顺利。以军在这次战斗中对伊军的进攻时间和路线判断错误,以致不得不进行一场艰苦的战斗。
& && & 在耶路撒冷地区,&&
& & 5月14日晨英国官吏刚刚撤离,战斗就发生了。以军埃齐翁旅首先占领了英军使用的建筑物,接着又企图占领城外地区。至15日黄昏,以军虽然已占领耶路撒冷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但橄榄山和锡安山一带城外地区仍在阿拉伯人手中。
& && &&&35页图片:依托旧城城墙进行防御的约旦军队(日)
& && &&&第三节&&第一次停火(日一7月9日)
& & 英国提出的巴勒斯坦停火决议案,在5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了通过。阿拉伯联盟最初拒绝停火,但到6月1日又同意了。以色列欢迎这次停火。停火期间禁止双方改变战线和调动军队。以色列最大限度地利用四个星期的停火,为尔后的战争作了准备。
& &首先是扩充兵员。开战时完成训练的5,000—6,000名士兵,经过三个星期的战斗,伤亡了2,500人。到6月6日时的总兵员只有4万人,其中战斗部队不过2.3万人。最重要的问题是确保兵员(含适龄移民)和武器、弹药,粮食的数量。为此,政府下达了如下命令:①征集17岁的男女接受2个月的训练,②召集36岁至38岁的男女服现役,动员42
& & 岁以下男子构筑工事;③35岁以下已婚男子即使有2个以上抚养者也要服兵役。另外,由于安全理事会的停火决议未对适合服兵役的移民加以限制,所以以色列在停火期间半公开地进行了移民。
& &其次是采购武器。尤其是从捷克获得了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飞机是从美国和英国秘密运来的,并由在外国积累了实战经验的飞行员驾驶。第一次停火即将结束时,以色列的空军诞生了(尽管它的规模很小)。由于获得了小型船舶和巡逻艇,以色列海军不久之后也诞生了。到7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的陆、海、空三军基础已经形成。
& &第三是新设立军区。国防军编成了4个军区,明确了各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第1军区(北部军区)负责加利利和萨马里亚三角地带的北部边境。第2军区负责萨马里亚三角地带的东部边境。第3军区警卫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两地区和两城市间的公路。第4军区(南部军区)担任内格夫沙漠地区的防务。
& &第四是肃清过去的非正规军色彩,实现了国防军的真正统一。过去,“哈加纳”作为正规军,是以色列军队的核心,“伊尔贡·兹瓦伊·卢米”和“斯特恩帮”[①
& & 犹太复国主义恐怖组织之一。译者注。松鼠妖注:这个是莱赫,关于国防军的统一,见《以色列现代史》]作为非正规军,独立于“哈加纳”之外从事战斗。
& &6月28日陆军举行了对国家的效忠宣誓,“伊尔贡·兹瓦伊·卢米”的大部分成员也宣了誓。除一部分外,整个以色列陆军实现了实质上的统一。另外,在讨论统一后的国防军应是革命军或人民军,还是通常的一般军队时,本·古里安选择了后者。“哈加纳”司令以色列·加利利
& &(国防部副部长)反对本·古里安的主张,辞去了职务,本·古里安担任了总司令。总参谋长为雅科夫·多利准将;作战部长是30岁的伊加尔·雅丁。35岁的哈依姆·拉多金准将和27岁的莫德凯·莱蒙中校分别就任空军司令和海军司令。军制采用英国式的。实行了军衔制,开办了军官食堂,实施了军衔薪金制和惩戒令。以色列国防军由此而完成了打基础阶段。
& &另一方面,停火期间,阿军仅仅进行了驻军地域内的重新编组。埃及野战军增加到1.8万人,弹药也得到了补充,还搞到了“喷火”式飞机。伊拉克军队增加到1.5万人。叙利亚、黎巴嫩两国经过大规模的募兵后兵力也有了增加。第一次停火期间阿拉伯各国正规军人数由
& &2.5万人增加到4.5万人。
& && & 第四节&&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日--7月18日)
& && &&&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
& & 自7月9日开始,至7月18日结束,是为期很短的一次进攻。主要战斗在戈兰和加利利展开。最高司令部在停火期间制定了四个进攻计划。第一个进攻计划旨在加强特拉维夫的阵地,夺回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第二个计划是为了从北部的胡拉湖南侧地域击退叙军;第三个计划是为了击退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考克吉军队,第四个计划是为了夺占耶路撒冷旧城。与以色列相反,阿拉伯各国只追求各自的国家政策目标,没有一个总的作战计划。
& && & 第一个进攻计划:中央战线(“丹尼”行动)
& & 特拉维夫以东数公里处是在阿军控制之下。“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排除这个威胁,决定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6,000人的“派尔马契”部队2个旅和另1个旅担任“丹尼”作战行动。新编第8装甲旅由1个坦克营(装甲车、法国H—35式轻型坦克X10、英国“克伦威尔”式坦克
& &X 2、美国“谢尔曼”式M—4坦克X 1)、2个步兵营,装备有75毫米和
& &65毫米火炮的新编炮兵部队组成。达扬少校担任营长的第89突击营担任占领利达机场的任务。若干架飞机也参加了作战,担任对地面的支援任务。计划是:7月9日夜,第一线2个旅发起进攻,包围敌人,在阿拉伯军团占据的交通枢纽拉特伦会师。这次包围战取得了成功,证明阿隆上校采用的包围战术是正确的。但由于是初次指挥6,000人的机械化部队,所以也有不少教训。例如,在部队的指挥、通信联络的保障和后方支援上都有不足之处;在逼近决战点拉特伦时进攻冲击力减弱了,更需指出的是对拉特伦的包围圈太小,而且仅以1个旅实施包围,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 &7月18日,正在包围拉特伦的以军迎来了第二次停火。阿隆上校指挥战斗的特点是,在第一线地域大规模使用自行火器、装甲输送车辆和吉普车。以色列空军也参加战斗,对利达、腊姆拉进行了轰炸。
& &39页图:达扬少校指挥的第89突击营(1948年7月)
& && &&&第二个进攻计划;叙利亚战线
& &在这个战线上,两军都利用第一次停火提供的时间密谋策划,准备再次发起进攻。米什马尔谷的叙军桥头堡有2个旅(2,500人)固守,并得到了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以军决定将2,000人的1个旅分为四路,进攻太巴列湖以北约旦河流域30公里正面的桥头阵地,击退叙军。进攻从7月9日黄昏开始,但由于兵力分散而遭到失败。至7月
& &18日,桥头阵地依然在叙军手中。以色列在这次战斗中的教训是,由于兵分四路进攻四个方向而未留预备队和形成重点,由于没有预备队而不能从战况进展顺利的方向扩大战果,指挥官由于没有预备队而失去了对战斗的控制,渡过约旦河后的火力支援不足。另外,对叙军估计不足,判断也是不对的,认为只要进攻叙军的两翼,叙军就必然会后撤。
& && &&&第三个进攻计划:加利利战斗
& && & 在中加利利,考克吉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兵力已减为2,000人,处于黎巴嫩军指挥之下。
& && & 以军总司令部为夺取拿撒勒和保障希布伦谷地的安全,制定了“迪凯尔”作战计划。&&
& & 7月15日至16日,卡梅尔上校指挥的以2个营为基干的部队展开了战斗。这次战斗的特点是:充分地利用夜间进行机动和战斗,控制有足够的预备队;重视奇袭和机动性。由于未将兵力浪费在山岳地带和成功地达成了作战目的——占领拿撒勒,这次战斗获得了整个以军的称赞。
& & 40页地图:& & 加利利·叙利亚正面的作战
& && & 第四个进攻计划:进攻耶路撒冷
& &进攻耶路撒冷的目的有三:一是占领旧城西南的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二是控制旧城;三是占领耶拉赫贾拉。第一个作战目的与“丹尼”行动有密切关系,是确保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的不可缺少的目标。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最终占领耶路撒冷。第三个目的意义在于切断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
& && & 7月9日至10日夜,埃齐翁旅的1个连攻占了控制艾因卡里姆谷地的赫兹勒山。另1个连进攻同一谷地的北端未获成功。&&
& & 7月11日,新耶路撒冷遭到埃及空军100公斤炸弹的轰炸。&&
& & 7月13日至14日夜“伊尔贡”营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15日又被反击的阿军夺回。当夜“伊尔贡”得到增援后再度转入进攻,又攻占了大部分谷地。以色列总参谋部企图停火前占领旧城,命令“伊尔贡”部队和耶路撒冷地区防御部队发起进攻,但都没能突破旧城城墙,在锡安门附近被击退。
& & 7月17日拂晓,耶路撒冷在其他作战地区停火前24小时首先停止战斗。
& &&&41页地图& &进攻耶路撒冷& &(—16日)
& & 总的看来,十天进攻取得了成功,证明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是正确的。包括空军在内的各军兵种能够很好地协同,在大部队作战上容易产生的后方供应问题也未对作战造成大的影响。在战术上未进行正面进攻,包围作战取得了成功。在各次作战行动中,土兵们都能英勇奋战。但是士兵,特别是大部分老兵不适应坚守阵地的战斗,仍然存在着治安警察部队的心理。在十天进攻中,以军亡838人,市民亡300人。据估计负伤者有3,000人。阿军伤亡数字不详。
& && &&&第五节&&第二次停火(7月18日--10月15日)
& & 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双方各国政府发布停火令的决议案。这次停火的特点是;首先,它是由美国提议的,其次,它是一种命令式的停火,而非双方协商的停火,不容许持疑义,否则就给以严厉的经济制裁;另外,这次停火未规定期限,双方都认为它只不过是单纯的停止射击。以色列政府尽管受到军队的激烈反对,但它仍然同意了这次停火。阿拉伯一方尽管有伊拉克、叙利亚的反对(它们认为应当规定停火期限),但最终也同意了停火。
& & 7月18日下午5时30分 (当地时间),停火生效。停火监督委员会主席伯纳多特[①&&
& & 瑞典红十字会主席,在日联合国大会上被任命为联合国巴勒斯坦调解员。译者]伯爵手下有300名英、法、比利时军官和10名瑞典军官,还有18架飞机、
& & 4艘船舶、一批机械化部队和无线电台。这些人员广泛地分布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境内。但是,
& &9月17日伯纳多特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非正规军队“斯特恩帮”的分裂派成员暗杀了。他的后任是美国黑人拉尔夫·本奇博士。
& &以色列认为第二次停火是实现大量移民的绝好时机。本·古里安极力主张在停火期间不仅要加强军备,而且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计划。&&
& & 8月9日,以色列政府宣布,从欧洲迁来60万人的大规模移民计划正在顺利执行,&&
& & 5月15日以后已有3万人到达。实际移民数是:,993人,,576人,,249人,
& &,095人,9人。而且每天都有飞机、火炮、弹药等军需物资到达。国防军的训练得到了加强,装备也迅速充实。至8月末总兵员已达78,348人,10月初进一步达79,889人。海、空军的发展尤其显著,海军达到2,417人,空军达到4,377人,炮兵达到
& &3,718人。新兵是由居住各地区的“马哈尔”和“加哈尔”补充来的。所谓“马哈尔”就是那些来自国外但又不愿在以色列定居的志愿兵,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飞行员、海员,炮手等技术人员。没有“马哈尔”就没有空军、海军的发展。所谓“加哈尔”是指
& &1948年以后的移民。
& &最初的坦克是购自法国的“霍奇基斯”坦克。空军得到加强后,可以和内格夫取得联系了。第二次停火期间,海军也得到了加强,10月份已拥有16艘船舶,总吨位共7,000吨。
& && & 第六节&&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10月15日--10月29日)
& & [松鼠妖建议阅读:1948年阿以战争的战略分析&&
& & 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
& &第二次进攻由两次作战组成:一次是对埃及的进攻,另一次是对北加利利的进攻。两次进攻都是在10月份进行的。尽管在以军对埃及的进攻末期联合国通过了苏联等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但这个决议案未能使两国军队停止作战行动。
& &为了集中使用兵力,以军在第二次进攻中编成了由3-4个旅组成的支队(师)。地面部队同空军的协同作战也开始走上轨道。海军力量虽小,但参加了这次作战。
& && & 在1948年10月的第二次进攻中,阿以双方的实力如下表:44页表格。
& && &&&一、对埃及的进攻作战
& && & 十天进攻期间埃以战线是稳定的。埃军利用这个时机加强了战备。兵力增加到13个步兵营、2个机枪营、&&3个炮兵团、&&
& & 1个坦克团,共1.5万人。还有若干架飞机实施航空火力支援。内格夫沙漠的犹太移民区被阿军包围,陷入了孤立状态。突破埃军在海岸地带建立的坚固阵地,打通特拉维夫——内格夫沙漠移民区的道路,已成为以军的紧迫问题。
& &伊加尔·阿隆上校统一指挥的4个旅担负了这次作战任务。10月1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埃军的阿里什机场和基地。但是,这次轰炸未能彻底摧毁上述机场和基地。阿隆旅的进攻因埃军的反击归于失败。
& && & 翌日——10月16日,以军从曼希方向再次发起进攻。这是以军首次运用装甲部队和炮兵的一次协同进攻,结果仍归失败。该方向由
& &2,500名苏丹人防守。阿隆上校决定把主攻方向改为进攻胡莱卡特。
& &10月19日22时进攻开始。以军在这个方向上的突破获得成功,终于夺取了自1947年11月以来一直被围的通往内格夫地区的走廊。接着又于
& &21日4时夺占了有500名埃军防守的比尔谢巴,切断了埃军通往北方的后方供应线,孤立了驻守希布伦的埃军。以色列空军的活动为地面部队在这个地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拥有
& &100架飞机和150名飞行员,出动了239架次,对21个目标投下了151吨炸弹,取得了战果。对阿里什机场的轰炸,使埃及空军无法行动。
& &&&45页地图&&“约阿夫”行动(~22日)
& & 10月22日以军夺占海岸地带的贝特·哈南和切断埃军的后方补给线后,埃军依靠海上运输坚持战斗。新组建的以色列海军同埃及海军进行了较量,击伤了埃及的3艘小型船只。贝特·哈南以北的埃军丧失了战斗意志,阿什杜德于10月27日被以军占领。
& &阿隆上校指挥的这次进攻作战之所以能以敌我对等的兵力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和“派尔马契”旅多以机械化部队实施包围作战。而埃军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防御战术呆板,纵深浅,缺少足够的反冲击部队,步兵实施反冲击时也无火力支援,通信不畅影响了对部队的指挥等。
& && & 二、加利利地区的作战:“希拉姆”行动
& &在十天进攻期间,考克吉的军队丧失了包括拿撒勒在内的南加利利,撤至北加利利山区。以军总参谋部决定击退考克吉军队,占领北加利利。和考克吉军队作过战的卡梅尔上校担任这—名为“希拉姆”行动的作战任务。这次作战行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对南部方向实施牵制作战,与此同时,从塔尔希哈和萨费德进攻萨萨。第二阶段:
& &占领萨萨后进攻胡拉谷地。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担负轰炸主要目标和支援地面作战的任务。这是以色列空军的首次集中使用。
& &10月28日下午,空军首先实施航空火力准备。黄昏“希拉姆”地面作战开始。考克吉军队判断以军主攻方向指向南部,因而将部队移向北方。卡梅尔上校于28日黄昏对主攻正面发起进攻,31日下午占领萨萨,尔后继续北进。阿军溃散,以军于31日下午6时占领胡拉谷地。同时,黎巴嫩边境正面的部队也占领了北自利塔尼河南至马利基亚的地区。
& &以军作战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计划周密,指挥正确,速度快,各军兵种尤其是空军和地面部队的配合密切,士气旺盛等。另外,卡梅尔上校在部队的运用上重视奇袭和速度,
& &也是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考克吉的军队不愿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斗,缺乏坚守阵地的观念。考克吉的军队虽然装备有现代化武器,但却不能熟练地使用,士气很低,遭到以空军轰炸后已经丧失战斗意志。
& & 48页地图“希拉姆”行动 (~31日)
& && &&&第七节&&后期的进攻和停战
& && & 后期进攻是停战前夕进行的对埃军的作战。在这次进攻作战期间的11月30日,以色列和外约旦之间实现了停战。
& &在1948年10月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中,比尔谢巴以北的埃军虽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夫沙漠等西奈半岛的埃军却依然存在。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起进攻,但被以军击退。以军总参谋部决心歼灭埃军(而不是削弱埃军),于12月
& &22日发动了“霍雷夫”作战行动。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由1.5万人组成的“派尔马契”师。
& &阿隆师计划于2月22日夜开始进攻,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施牵制性进攻,其间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尔后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占领阿里什。作战是按计划实施的。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的机场。埃及空军飞机在起飞前大部被炸毁。以色列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在宽大的正面上沿海岸公路挺进,22日黄昏夺占了加沙南侧8公里的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准将指挥的主力部队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这个进攻方向出乎埃军意外。以军对整个战区进行了空中照相侦察,分析结果后发现,从比尔谢巴至奥贾有一条罗马古道。以军秘密地将这条古道改修成可以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而埃军判断,以军将会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疏于戒备;阿隆主力部队的奇袭获得了成功。于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海岸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于28日夜攻占了阿布奥格
& && & 49页地图“霍雷夫”行动
& &拉。接着,这支部队又掉头北进,转入对阿里什的进攻,抵达距海岸公路15公里附近的机场时,缴获了几架完好无损的飞机。
&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以决定性打击的时候,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以色列之所以停止“霍雷夫”作战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发出了最后通谍。1949年1月初,英国空军的5架战斗机为执行侦察任务进入以色列空域,被以色列空军击落,这使英、以关系达到极度紧张地步。
& &日至10日,以色列发起了本次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乌巴达”作战行动。以军以2个旅南下内格夫沙漠,占领了沙漠一带,保住了埃拉特。
& && & 1949年2月时以色列空军装备的各种飞机架数
& &50页表格
& && &&&日,埃以双方在罗得岛签定了停战协定。&&3月23日黎巴嫩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军撤出黎境。&&
& & 4月3日约旦和以色列也签订了停战协定。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停战拖到7月20日才实现。停战生效时双方军队的实际对峙线被定为停火线,这就为后来再次爆发冲突留下了隐患。
& && & 第八节&&巴勒斯坦战争的军事意义
& &&&一、战争结果和对立加深
& &巴勒斯坦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它进一步加深了阿以之间的对立,并且酿成了新的问题。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的80%的土地,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的14,500平方公里领土增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不合理的停火线。更为严重的是阿拉伯难民外流问题。据联合国估计,难民数高达72.5万人。如何处理这些难民和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成为后来冲突的一个原因。另外,战争使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国际管理的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约旦所分割。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并于
& &1950年宣布将其定为首都,大部分政府机关也从特拉维夫迁来。约旦占领了旧城。中间设置了无人地带,一般人被严格禁止出入其间。
& &通过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认识到:1.应力避持久战,打好进行战争的基础;2.阿拉伯世界是自己的敌人,应坚持和大国合作,谋求它们的支持;3.作战上应重视奇袭和机动。1947年末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68万,阿拉伯人为300万[①
& & 原文如此,疑为130万人之误。—译者],以色列军队开战时为3万,五个月后增加到约10万,由一支主要是装备轻武器的军队发展为装备和能够有效运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的军队。以色列还基本建立起一套动员体制,可把总人口的13%吸收到军队中来。整个战争期间,人员的伤亡是相当大的:以方亡6,000人,伤1.5万人,阿方亡1.5万人,伤2.5万人。尤其是以军,从1948年7月的第二次停火到日,军民共死亡2,133人。
& && & 二、&&“哈加纳”在战火中成长
& &1948年5月开战时,以色列军的前身“哈加纳”以定员100人左右的连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从未超过这个数字。各连自己携带补给品,主要装备是轻武器。在1948年10月的进攻中,第一次展开了集中指挥4个旅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作战指挥也具有分权的性质,旅的战斗一般授权给营长指挥。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根据经验确立了一条原则:总部只交代作战目的,细节由各级指挥宫决定。另外,在这次战争中指挥官取得成功的一个共同因素是,他们都具有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他们体会到:谨小慎微的战术往往与失败联系在一起;利用阿拉伯军队的脆弱性大胆地战斗,往往会收到超出预料的战果。其典型人物是“派尔马契”的伊加尔·阿隆上校。阿隆上校在北加利利的“伊夫塔”作战行动中虽然失败了,但却在“丹尼”作战行动(48年7月9日-18日)中取得了胜利。后来的达扬将军当时作为营长参加了战斗。他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冲入敌阵,分割了阿军阵地。第三次是“约阿夫”作战行动。阿隆作为指挥4个旅的支队长(师长)使作战取得了胜利。
& &“派尔马契”的作战指导的特点(阿隆上校的指挥具有代表性)是:进攻时不留预备队;翼侧不加掩护;集中兵力于决胜点。这和已往的军事常识很不相同。指挥官总是站在第一线上,
& & 口里喊着“跟我来”,冲在前面。&&
& & “派尔马契”的这种精神,导致以色列军队中军官的阵亡数高于其他军队一倍。在1949年4月的“纳赫肖恩”作战行动中,&&
& & “派尔马契”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色列复国70周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