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罗马教皇为主的罗马天主教会会都管哪里(都统治着西欧哪些地方)?

课外辅导世近史(上)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作者:不来源:时间: 查看
&&本文为网络收集的文档文件的文本样式预览,部分可能不能显示插图等其他格式文件,你也可以通过下载察看
世近史(上)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基本观点述要:
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条件似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是雇佣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经济根源;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是欧洲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新兴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人文主义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理论武器。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是反映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发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重要历史概念、术语及有效信息:
资本主义萌芽、 雇佣关系、包买主、货币地租、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商业危机、新航路、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人文主义、天主教会、教随国定、赎罪券、路德教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圣像破坏运动、联省共和国
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
达.伽马:葡萄牙人,年开通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麦哲伦:葡萄牙人,年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哥伦布:意大利人,1492年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发现“新大陆”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著作有《神曲》。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乔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画有《哀悼基督》。近代绘画的奠基者。
彼特拉克: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著作有《十日谈》。
达.芬奇:意大利著名画家,代表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著名建筑家、雕刻家、画家,画有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屋顶壁画。
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画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被誉为“画圣”。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提倡“强权政治理论”,反映意大利四分五裂的现实和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主张。著有《君主论》。
伊拉斯谟: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著有《愚人颂》。以人文主义精神批判、考订基督教的经典,纠正圣经中的许多错误,揭示出原始教义被曲解,打击了教会解释教义的权威,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后来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莫尔:英国人文主义代表,空想社会主义者,著作有《乌托邦》。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描述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文艺复兴文学的巨人。
拉伯雷:法国人文主义代表,著作有《巨人传》,歌颂“人”的力量和伟大。表现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蓬勃乐观情绪和以我为中心的阶级意识。
塞万提斯:西班牙人文主义代表,著有《堂吉诃德》。与莎翁戏剧并为世界文化瑰宝。
托勒密:天文学观点是“地球中心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确立“太阳中心说”。代表作有《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德意志学者,指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证实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布鲁诺:意大利科学家、思想家,反对蒙昧主义。阐述和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并进一步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界限。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是唯物主义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提倡归纳法。这成为演绎法的重要补充,使科学方法臻于完善。
马丁.路德:德意志宗教改革家,反对赎罪券。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原则。
加尔文:法国人,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提出新的伸雪观点,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提出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形成加尔文新教派。
重要历史概念辨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之间的联系:
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的发生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程: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会的黑暗腐败,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论据,人文主义者之研究《圣经》的原文及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也为新教教义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而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又各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鸣锣开道: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空;文艺复兴向资产阶级注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倒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会的统治,并且为资产阶级锻炼了象加尔文教那样的精神武器。
2.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的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是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经济动因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征服道路的也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殖民扩张的方向是沿着各自开辟的航路进行扩张的。欧洲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也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天主教会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引起,宗教改革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尼德兰革命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引起,尼德兰革命的成功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是基督教分裂后的重要一支。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天主教会的最高统治机构是罗马教廷,教皇是最高行政首脑。西欧各国的天主教都直接受罗马教廷的支配,是“国中之国”。大主教、主教、神甫和僧侣都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是各国的特权组织。在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也大力支持。宗教改革表面上是对天主教会的宗教仪式和教义进行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目的是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会改造成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宗教改革的结果,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本文文档版下载: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
??????????
Copyright&&&&&&&&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15--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财政体制分析.pdf 4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15--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财政体制分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②遣掌售矿筢犬擎硕士学位论文?兰吐蘼硖熘鹘袒岵普?逯铺轿???褻?作者姓名:研究方向:导师姓名:?????学科、专业:世界史世界中古史吴舒屏教授二。一四年三月周利军学校代码:分类号:密级:学号:?????奄?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徵?艚教师签名: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签名日期:莎移,够年口莎月巳泊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摘要自??年教会大分裂以后,由于世俗王权的不断打击,罗马天主教会传统的财政体制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其经济生活也因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而受到严重挑战。为了维护教皇的权威,?—?世纪的罗马教会对其固有的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圣职买卖、信用借贷、发行国债等新式财政举措不仅帮助教会摆脱了危机,而且也在经济层面为其注入了近代特色。迄今为止,关注教会财政问题的学者在国内史学界尚十分有限。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剖析?—?世纪的罗马教会财政体制,并阐释其在欧洲近代性层面的意义。笔者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这一阶段的教会财政改革中,意大利的商人银行家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介入改变了教会财政体制的结构,也改变了教会官员结构的构成模式,并进一步影响到西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新的社会阶层裹挟着教会一起向近代社会转型。教会的命运从此和商人、银行家密切相关。后者开始在教会中充当要??,而教会的世俗化进程也因此加快了。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兰徒袒岵普?逯频哪谌荩?咛灏?ń袒岵普?权力重心的转移以及教会财政运作模式的转变。第二部分,重点阐释了教会实行新财政体制的历史背景,包括教会财政收入的锐减,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王权势力对教会财权的打击以及银行家对教会经济的利益需求。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了???兰徒袒岵普?逯票淝ú??挠跋欤?绕湟2?明其与天主教世俗化进程以及和意大利银行贸易国际化之间的联系。关键词:天主教会;财政体制:商人银行家;近代性荆琧????????????????,???????????骹?????????????.????????琫???????.?????,??????????瓵?????:???.???;??????;????.????籑??????,?????????,??????甀????琩?????琲??????,??????????????.????.???,????????,???—??????瑂????????????琣????,??????????????????篊????录目中文摘要??????????????????????.录??????????????????????.引言??????????????????????.第一部分???兰吞熘鹘袒岵普?逯频淖1洹??????一、教会财政权力重心的转移????????????二、教会财政运作模式的变化????????????第二部分???兰吞熘鹘袒崾敌行虏普?逯频谋尘啊???一、教会财政收入的锐减??????????????二、教会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三、王权势力对教会财权的打压???????????四、银行家的利益需求???????????????第三部分???兰吞熘鹘袒岵普?逯频挠跋臁??????一、加快天主教会世俗化进程????????????二、推动商人银行家的崛起?????????????结语??????????????????????.参考文献??????????????????????.致谢??????????????????????.附????.........................................................................................????.????..????????言引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笔者对教会财政史产生兴趣是从张绥老师的《基督教会史》∞开始的,当时在阅读时,尚不知天主教会也与君主国家一样,有着完善的财政体制。待进一步的学习后,发现从经济角度研究教会的历史未尝不是一件让人欣喜之事。关于本论文的题目年代的界定,笔者在这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562
总量:5734354

2014年高二历史专题总结学案:5.1《“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人民版选修1)
2014年高二历史专题总结学案:5.1《“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人民版选修1)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5581次
文档大小:2.42M
所属资料: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2)16世纪天主教的影响一应受到重大冲击,你知道都是有哪些因素吗? 答案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欧封建君主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落后腐朽的天主教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受到广泛的反对,宗教改革在各国纷纷兴起,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地位和影响。 考点   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角度1】 为什么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提示 (1)在中世纪时西欧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存在,大多数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强大的王权抗衡天主教会,有利于天主教会地位的形成。 (2)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还不开放,只能信仰天主教会,广大人民群众把精神寄托在天主教会上。 【角度2】?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 (2)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 (3)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1.阅读下面材料: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请回答: 天主教是怎样维护统治和维护奢侈生活的? 答案 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考点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角度1】 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面临着哪些挑战? 提示 政治领域: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经济领域: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各界的反对;思想领域:天主教会的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 【角度2】 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提示 宗教改革形成的逻辑关系: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2.阅读下面材料:   恩格斯说:&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怎样理解划线部分的这句话? 答案 罗马天主教会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因此,要推翻欧洲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打破天主教会的势力。 特别提醒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P54)天主教教义对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有何作用? 学习思考 答案提示 使得人们无欲无求,安于现状,忍受一切痛苦,不做反抗;对教会产生精神上的依赖;阻碍进步力量的发展,保持其权威的神圣化,永固其统治。 (P57)为什么16、17世纪欧洲会发生大规模宗教改革? 自我测评 答案提示 第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越来越黑暗,阻碍了进步势力。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思想文化方面,加紧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第二,宗教&异端&思想的兴起。 这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都促使宗教改革的出现。 (P57)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教会阻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案提示 所有违背教会意志的进步思想均会被扼杀,西欧的思想得不到解放,当然科学文化也就无从发展。其落后的教义、教规,社会经济观念也限制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壮大。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课时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课程标准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内容解读 1.中世纪天主教西欧的地位及其成因。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1.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      ,当时仅是一个小教派。 巴勒斯坦 (2)发展 ①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   。当时教会实行教区制,各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后来,因罗马教区的声誉,其主教获得了&   &称号。 ②756年罗马教皇从法兰克王国手中获得一块赠地,奠定了     的基础。 ③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西部的    和东部的东正教。 国教 教皇 教皇国 天主教 2.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竭力提高教会的地位 ①先提出&双剑说&,声称王权来自   ;后提出&太阳月亮说&,认为   是太阳,王权是月亮,国王的权力来自于   。 ②11世纪末,天主教会经过改革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   制度,12世纪又获得对西欧各国主教的       。 教会 教权 教皇 选举 任免权 (2)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①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  、   、   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②借组织    东侵之机,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3)教会疯狂敛财:控制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对所有的信徒征收&    &,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英 法 德 十字军 什一税 名师点拨: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还不断干涉欧洲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二、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 1.天主教教义的思想基础 中世纪时天主教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教会宣扬的禁锢     的教义教规上。教会极力贬低   ,宣称   高于理性,信仰的主要内容来自《圣经》。 人性 理性 信仰 2.主要教义 教 义 主要内容 一神说和 创世说 认为   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至高无上的 原罪说 人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是   。赎罪的方法是虔诚地信仰上帝、温顺的服从上帝、忠诚的履行教义教规 上帝 赎罪 末日审判说 世界末日到来时,上帝将对亡灵进行审判,积善行德者将升入   ,享受极乐生活;否则就将被打入地狱 禁欲说 奉行     ,抛弃现世的物质享受,忍受     的各种盘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天堂 禁欲主义 剥削阶级 3.影响: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具有巨大的影响,教堂遍布欧洲大部分地区,控制着欧洲的     ,传播宗教教义。天主教及其教义成为禁锢人们 的&紧箍咒&。 文化教育 名师点拨:教会控制了中世纪晚期的文化教育,学校与教堂和修道院合为一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主要课程是《圣经》。 思想 三、教会的专制与坠落 1.教会加紧了对人们思想信仰的控制。教会牢牢地把《   》的解释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2.教会神职人员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3.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圣经 名师点拨: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并向所有的信徒征收&什一税&。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四、野蛮的宗教裁判所 1.概况:宗教裁判所产生于13世纪30年代,首先建于    ,后来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 2.目的:维护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巩固自己在宗教生活中   的地位。 西班牙 至高 名师点拨: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市民阶层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五、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背景 (1)1500年前后,在欧洲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      生产方式在西北欧及意大利的一些地区发展 起来。 (2)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      和   市场的要求,同时提出了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  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的要求。 (3)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   得到加强,国家体制逐步完备,欧洲各国   意识开始觉醒。 资本主义 统一的国家 国内 人 王权 民族 2.表现 (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     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 (2)来自经济领域。中世纪后期的天主教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     ,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专制君主需要组建军队、供养官僚,对大笔财富流 向   严重不满;教产税收的豁免增加了    、商人等财产所有者的负担,他们要求取消教会的经济特权;中小贵族和新兴     希望占有教会财产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下层贫民企盼教会减轻剥削,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专制君主 经济帝国 罗马 银行家 资产阶级 (3)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     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 人本主义 名师点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生,从根本上冲击着天主教会的统治。 拓展1 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 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进步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拓展2 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 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如下图)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拓展3  1517年,某人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但是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他:&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 上文中的&某人&指的是谁?他代表哪一阶层的利益?这一阶层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马丁&路德。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目的:进行宗教改革,建立适应本阶层需要的廉俭教会,以适应原始资本积累的需求。 拓展4 阅读材料: 材料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依据材料举出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答案 欧洲封建神学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伽利略和火烧科学家布鲁诺。 拓展5 英国、法国总统的就职宣誓:几乎所有的欧美总统都是有宗教信仰的,而且大多数是基督教徒。就职时,一方面要手按《圣经》宣誓,同时也安排牧师祈祷。 (1)从材料可看出宗教在欧美的深远影响,天主教何时出现,在历史上它是怎样实现对欧洲广泛影响的? 答案 天主教是由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在1054年分裂后而出现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支配着教育和人们的思想,其影响无处不在。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教材题解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世界全史百卷本
第045卷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近代前期()世界宗教变化的论述,讨论当今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世纪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的途径和方式。它从世界文明史和宗教学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世界宗教的转变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提出文明和社会的变化是世界宗教变化的基础的观点,并以此对中世纪重仪式、原罪等因素的基督教如何向重精神、信仰的基督教的转变、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路德、加尔文神学的兴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播、亚洲宗教的发展、宗教变化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作了专题考察。全书熔理论与知识为一炉,阐发了许多有关宗教变化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概述
  1.世界宗教进入改革时代
  15、16世纪是中世纪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欧洲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德国农民战争、民族国家兴起等伟大运动,表明新兴力量突破了旧制度的束缚,展现出近代文明之魅力。中世纪的政治、社会、权力、财产、法律、道德结构虽然仍旧存在,但已经是强弩之末。
  世界宗教领域也发生深刻变化,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宗教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和文化现象,其中有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要素,也有组织机构、教规戒律、崇拜礼仪等社会行为要素。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宗教结构发生改变。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首先爆发决非偶然,重要原因之一是封建主义在欧洲已经明显衰弱。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掉了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这一事件反映出了西方封建势力之衰弱无力。无论是罗马教皇,还是各国的君主们,都无力抵制土耳其人在欧洲的扩张。欧洲又是城市、工商业和市民文化比较发展的地方,注重仪式、原罪和教皇世界帝国的中世纪天主教显得不合时宜。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中世纪天主教向注重精神、信仰和民族化的基督教过渡。路德、加尔文、慈温利等宗教改革的理想,使新的宗教同社会发展的潮流开始合拍。罗马教廷一统天下的梦想从此宣告破灭。
  (1)民族教会的呼声
  15、16世纪,欧洲各国教会民族化的呼声很高。西欧君主制度的强大,不可避免地与罗马教会发生冲突。教皇推行世界基督教王国,力图把世界控制在自己手里。但至近代前期,君主的力量已经十分强大,各国的僧侣开始倒向君主一边。围绕着由谁来执掌教务和管理世俗事务的问题,王权和教权展开了斗争。中世纪封建制度盛行之时,教皇的开除出教的敕令往往具有威胁作用,现在国王的权势已经十分巩固,这种开除出教的威胁不能再把国王怎样。宗教改革运动后,无论是新教国家,还是天主教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英国在君主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国国教。英国国教在教义上同天主教没有多大差异,但英国的教会从此就脱离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在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虽然没有经过宗教改革,但在国王斐迪南时,西班牙政府也已控制了教会。教皇英诺森八世需要西班牙支持他在意大利的政策,在1486年曾颁布教皇敕令,规定西班牙的君主有权在王国的一切新建地区委任神职人员。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以这个文件为基础,把委任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西班牙教会神职人员。在司法和财政上,斐迪南也控制了宗教司法机构,使它们对国王负责,而不必通过罗马教会。西班牙政府向教会征收特别税,把教会财产转变成国王私产,1523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从教皇艾德里安六世那里得到了委任西班牙主教的权力。在新建立的西班牙海外殖民地中,西班牙的君主更具有完全的控制权,自1508年起国王就可以委任那里的一切教职。宗教改革运动在神圣罗马帝国首先爆发,接着传播至瑞士、英国、法国等地,进而转变为一个全欧性运动。各地的宗教改革,一般都经历了神学争论、建立新教领地和新教向外传播三个阶段。宗教改革过程中,还穿插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和各种政治力量以宗教纠纷为借口进行的宗教战争。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对异已派教徒的宗教迫害。这一切说明即使在宗教领域,从中世纪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的历程也是十分艰难曲折的。
  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世界宗教格局的变化。在神圣罗马帝国和瑞士,出现了新教区和天主教区的混合状态,而新教本身又分为若干教会,如慈温利派教会、加尔文派教会和路德派教会等。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仍然属于罗马天主教势力范围,虽然各国内部仍然有各种宗教改革风波。荷兰属于新教国家。英国也是新教国家,奉行英国国教,具有独立的性质,虽不隶属于罗马教会,但国教的教义、仪式等方面又同天主教很相似。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所建立的海外帝国,基本上随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继续信奉罗马天主教。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后,罗马教廷还在印度建立了果阿教区,来统辖海外殖民地和亚洲的教会。
  (2)伊斯兰教文明和佛教文明
  近代前期是伊斯兰教文明继续昌盛的时期。在欧洲的东部和地中海地区,出现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与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伊朗的萨菲帝国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三大帝国。近代前期的伊斯兰教中也出现了各种改革,变化趋势是伊斯兰教同政府进一步密切结合,宗教和政治之间的矛盾状况却有所缓和。这一时期还是伊斯兰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很大。在下层穆斯林中间,出现同正统派伊斯兰教会不尽一致的各种教派。伊斯兰教在一些被征服的地区,还同当地的文明和文化进行融合,互相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将不同的民族联合在一起。11世纪时,阿拉伯语已经取代古希腊语、拉丁语、科普特语和阿拉米语,在从摩洛哥到波斯的广大地区盛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说阿拉伯语的人,都存在着一种相同的感情,伊斯兰教不仅是信仰,还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体系和制度,并且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在伊斯兰教传播地区,就出现与伊斯兰教文明相联系的宗教、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也开始同其他文明进行融合,吸收了基督教、犹太教地区的行政、科学和文化精华,从而更加增进了自己的力量。
  在伊斯兰教国家里,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具有融合其他优秀文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特点。在伊斯兰教的学校中,除了学习《古兰经》、《圣训》之外,还专有学者研究希腊、波斯的科学和文化。伊斯兰教徒在纸的制造、指南针的使用及数学、医学等研究方面,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当西方人仍然习惯于用笨拙的罗马数字进行计算时,阿拉伯的简便数字已经完善,并且传到了西欧。
  西班牙是伊斯兰教文明和西欧基督教文明主要的交触地点。那里的伊斯兰教徒称摩尔人。伊斯兰教徒的贡献很大,他们介绍进西班牙大米、蔗糖和其他的东方农作物,建造大规模的土地灌溉工程,开发和冶炼金、银和其他的金属矿藏,从事丝织品和毛织品的制造,还传进玻璃、写字纸张、皮革等的制造方法。西班牙的塞维尔成为重要商业中心,输出商品有无花果、酒、糖等,先运至非洲、埃及和君士坦丁堡,然后从这几处地方运至印度和中亚地区。塞维尔港口停满了从欧、亚各地来的商船,载来埃及的布匹、奴隶和歌女。此外,摩尔人的文化程度较高,大多数能够读书写字。12、13世纪,西班牙穆斯林的托莱多城,已成为一大学术研究中心,在这里从事翻译和学术研究的,有犹太人、西班牙人和从欧洲各地来的外国学者。这一活动使西欧得以同希腊哲学重新接触,为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文化基础。
  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徒对西欧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宗教和政治的原因,西班牙也是一个时常发生宗教冲突的地方。信仰罗马天主教的西班牙统治者,在15、16世纪加紧对摩尔人的驱逐和压迫,但是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交往,仍然保持着。
  近代前期,佛教在印度走向衰弱,但在中国、日本等地却有所发展。此外,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西方的新教和罗马天主教都派遣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去美洲和亚洲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中国各地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种新的世界宗教格局,对以后的世界宗教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
  (1)罗马教会解释的基督教教义
  作为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核心是一种对上帝的精神信仰。它相信三位一体的神(上帝、耶稣和圣灵)。神不仅是人和世界的创造者,还具有对自然界、对世界和对人类的具体的影响力(神意)。神的意志和耶稣的活动,都记载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特别是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部福音书对耶稣事迹的记载)。《圣经》因此是至高无上的,为基督教的重要依据。
  中世纪晚期,罗马教会继续强调人的原罪,宣扬基督徒生活可以使人重新得救,从一个罪人转变为一个基督徒。这个过程被说成为上帝和人之间的合作:人奉行善功,上帝给予人以帮助。善功在摆脱原罪和得救方面被认为是绝对重要的,宗教仪式和行善是积累善功的主要途径。这种灵魂得救的途径,就被称为皈依、修练或" 行为称义". "行为称义" 是集体性和经验性的,需要依赖于特定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它强调《圣经》和传统,传统就是罗马教皇的许多敕令、他们对《圣经》的注解、教会的法律、圣徒的生活和经院主义的神学理论。中世纪后期特别注重传统中的教会规章制度,这种倾向有把信仰的中心从上帝那里转移到教会那里的危险。这似乎偏离了信仰论和神救论,提高了教会组织的作用。信仰论主张把宗教看作一种信仰的活动,而不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对上帝应该是信仰崇拜,不是对上帝进行解释。上帝是永恒的、智慧的和一切美的创造者,所以上帝具有原动的特性,人间的智慧只是被动的,是神意的授予。这样,上帝、耶稣、人和人的罪恶就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上帝是创造者,或者是" 创造者的创造者" ,这种创造活动是连续的,永久的,包括宇宙、人类如何围绕神意而运转。耶稣基督是上帝心爱的圣子,他具有救世主的含义,因为他以一种肉体受罚的经验过程完成一种精神性的人类原罪洗涤的复杂工作,并通过向人类传道,向人类展示一种基督徒的生活,使人类回归上帝。耶稣基督因此是救世主,通过他的拯救,那些负有原罪的人们才能重新回到神的身边,重新加入神的世界改造工程。
  " 行为称义" 的观点,过分强调了人的特殊性和自由度。按照罗马教会的解释,神是根据自己的样子来创造人类的,所以人不同于其他物种,他具有理性、道德性、自由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信仰论认为这种自由意志最难掌握,如果误解和滥用,就会堕入罪行之中,这是人类获得原罪,被赶出伊甸园的原因。行为论和信仰论因此对立,后者主张放弃人的自由度。罗马教会倾向于承认这种自由度,但又认为这种自由度不是掌握在个别基督徒那里,而是掌握在教会手中:必须通过教会才能使人进入道德生活和基督徒生活。在中世纪后期,真正具有自由的不是个别的基督教徒,而是掌握教会大权的罗马教廷。罗马教会把基督徒的自由度,简化为是服从教会还是拒绝服从教会。如果服从,就是好的基督徒。如果对教会规则不够恭敬,就成了宗教异端。宗教异端不同于异教徒,它是指非正统的、错误的基督徒,罗马教会对他们采取了镇压态度。异教徒指的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们,如土耳其的伊斯兰教徒。这样,中世纪后期的罗马教会就成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中介机构,人必须得到教会的批准才能进入天国。这就是所谓" 教皇掌管进入天国的钥匙" 的说法。
  (2)中世纪后期罗马天主教会的组织和教仪
  中世纪时,教会建立了同世俗政权十分相似的教会等级制度。由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最高统领。历史上罗马的教皇,原来只是古代基督教会在罗马、耶路撒冷、安提克、亚里山大利亚和君士坦丁堡的五大主教之一,只是因为罗马城曾是罗马帝国的首都,故而使罗马主教的声望权力日益盖过其他的主教们。历代罗马主教一直追求宗教权力和法律权力,自称是西方教会的领袖,并是使徒彼得的继承人。在教皇利奥一世(公元440 -461年)的时候,主教成了教皇,并正式成为西方基督教的领袖。476 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西方的基督教会就由罗马教皇来统领。
  为了管辖教会的地方事务,教会在有基督徒生活的地方(中世纪的天主教基督徒主要是在西欧、中欧和北欧)建立了省区、主教区和教区。这起源于罗马的传统。罗马帝国时,在各个大的城市设有总督,往往管辖一个行省中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在总督之下有各级地方官员,他们的驻地也往往在中等的城市。与此相适应,教会在各个大城市中,也设立大主教辖区。省区系一较大的区域,以一重要城市为中心,受大主教的统辖。主教区系省区的一部,包括一市镇或一城邑,连带四周的乡村,受主教的统辖。教区则从主教区中划出,通常只有一个教堂和到教堂集会的人们所住的村落,或城邑的一部分。每一个教区里面有一位神父,主持弥撒礼和种种圣礼。在重要的教区内,也许会有副神父和会吏。这些教士——大主教、主教、神父和会吏——合在一起,称为教职团或世俗的教士。他们有世俗的称谓,是因为他们在世俗社会居住和工作的缘故。这样的一种教会体系,渐渐遍布了欧洲各地。他们服从上级教会的领导,最后的权力集中于罗马教皇。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修教士或隐修教士,包括修道士、托钵僧和女修道士。他们脱离世俗社会,按照宗教的清规过活。中世纪的修道士教会有好几个派别。
  本尼狄克特派的修士和修女住在某个修道院里,通常拥有大农庄和地产,遵守第六世纪本尼狄克特所定下的教规。僧侣耕种土地,抄录书本,管理学校和慈善机关。大多数的本尼狄克特派的修道院和女修道院是独立的团体,每院由自己的主持统辖,主持除忠顺教皇外,不属于任何其他人。但是克吕尼的本尼狄克特修士则联合为一个团体,由一个机构统一加以统辖。
  在12世纪时兴起了骑士团。骑士团是依据军事标准组成的,它追随于十字军之后,照料生病和受伤的士卒,以及卫护与基督一生有关的圣地。这个团体中又分出神庙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
  托钵僧或称乞食团,起初没有定居,随处漂泊,向民众传授教义,依赖于人们的周济布施得以生活。13世纪以后渐渐兴盛,包括:一、法兰西斯派或小托钵僧团,它的创造人为阿西济的法兰西斯( 年),其主要的活动是提倡谦虚精神,以爱护贫穷人民来劝说世人;二、多米尼克派或布道团,由注重实际的多米尼克( 年)创建,主要从事传教事业。
  中世纪后期,教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人们宗教生活,它指导宗教的仪式,执行各种圣礼,并且努力促进教徒的信仰。封建制度兴起后,对教会产生影响。教会卷入政治漩涡,在教育、司法等方面执行了世俗职能。中世纪的基督教因此带有封建意识的成份。它教导穷人和富人之间差别的形成是一种天意,教徒应该服从宗教权威和世俗权威的统治。虽然教会的利益同世俗封建主的利益有所不同,但教会渐渐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号召力和世俗的权力,如教皇能够调动教徒们进行十字军的东侵。教会还对善功进行解释,把参加弥撒、为教会捐款、朝圣等都说成是善功的具体表现。
  为了突出教会的神圣作用,教会开始强调宗教仪式在得救中的作用。根据通俗的理解,仪式具有豁免人的罪行的作用,意味着教会的神职人员,如教皇、主教和教区的神父,都具有举行圣仪、洗涤人类罪行的能力。仪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洗礼、坚信礼、忏悔礼、圣餐礼、临终涂油礼、圣职礼和婚礼七圣礼。洗礼是诵读某种经文,用水洗净一个儿童的原罪(指亚当遗下的罪)和以前所有的罪,使他成为一个基督徒、上帝的后裔和上天的子孙。
  洗礼通常由神父执行。坚信礼通常由主教给青年涂油,付以圣灵,使他们成为成熟而健全的基督教徒。忏悔礼是特别重要的圣礼,它的作用是解除在洗礼后所犯的罪恶。要想得到这种忏悔圣礼,这个教徒必须追问自己的良心,忏悔自己的罪恶,决定不再冒犯上帝,向神父口述自己的极大罪恶,由神父解除其罪行,履行神父所制定的特殊的悔罪苦行,如朝拜教堂、祈祷或赈济等。圣餐礼是用供神用的酒和面包,因神父或主教的语言,神奇地变成基督的血和肉体,为信徒共同所接受。" 弥撒" 的意思就是指圣餐祭礼的完成。
  这个词的拉丁语原意就是" 好!已经完成了!" 由教会中的神职人员在圣餐礼完毕时喊出,后来引伸为在教堂举行宗教仪式。临终涂油礼是神父们用圣油涂在将死的信徒身上,加强力量,使他很快的复原,或快乐地死去。圣职礼包括主教委任神父或教堂其他神职人员,赐与他们神力和权威,去履行他们的神圣的职务。婚礼是男女自己在基督教婚礼下结合的圣礼,经此圣礼后,婚姻就非人力可以解除。这样,宗教仪式就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每个重要时刻,紧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活动,使人的一切都要服从教会。不参加圣仪的人被认为是反对基督教的人们,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容易受到非难,这样,教会的势力就膨胀起来。
  与教会崇拜相联系的是对善功的强调。善功就是做好事,它却使基督徒精神化的生活变得世俗化。人们很容易认为只要做好事,就能灵魂得救。然而,什么是好事.标准又掌握在罗马教廷那里。教皇宣布十字军征战是一种善功,向教会缴纳什一税也是一种善功。这样,对善功的解释,就紧紧地同罗马教会的世俗利益联系了起来。罗马教会发明了功和过的标准,利用这些功过格来确定谁能够进入天堂,谁不能进入天堂。人类的过失就是人的堕落,被解释为是魔鬼的作用。所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考验,如果教会认为是功大于过,说明人相信的是上帝,这样就可以免遭地狱之灾,进入天国福地。可见,这种善功说,是突出教会的权威,成为其控制基督徒来满足基督教会利益的一种手段。
  为了使人们相信教会的神性,教会提出了许多禁欲主义的主张。例如: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僧侣们需要有特定的训练,有拉丁语基础及讲解《圣经》和举行圣仪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显得僧侣同世俗之人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做法使得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分为圣俗两界,后者的精神和行为实际上是受前者控制的。
  中世纪后期,罗马教会竭尽全力来建立大一统的基督教王国,罗马教廷企图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各个国家的主权之上。在中世纪封建割据状态时,各国的主权问题比较模糊,国家的地域原则和民族心理尚未健全,所以教会有可能发展它的世界教会王国的计划。在近代前期,这种做法就受到世俗统治者的反抗。另一个基本的趋势是教廷的世俗化,教廷要求每个僧侣过禁欲生活来提高教会的威望,但教廷本身却十分世俗,不仅拥有了大量的财产,还建立了法庭、军队和税收。在意大利的罗马还建立了教皇国。这样,上层和下层僧侣之间,宗教理论和教会实践之间,僧侣和俗人之间,就产生尖锐的矛盾。在近代前期,这种矛盾变得无法调和,一方面,人民普遍不满教会的世俗化,另一方面,王权强大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导致了王权和教权之争。
  这样,无论是在信仰问题上还是在政治结构问题上,教会都陷入了危机。罗马教会再也无法和平地保住它的权威。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终于把这一切挑明了,使得各种矛盾公开显现。所有这些,构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大背景。
  3.宗教改革时代的背景:资本主义兴起
  15、16世纪,世界宗教进入改革时代不是出于偶然,这同封建主义的衰落、资本主义兴起有着直接联系。从14世纪起,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开始称自己的时代为" 黄金时代".学术和科学蓬勃发展,令人们对近代文明的晨曦充满赞美之情。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德国农民战争、海外探险和殖民运动,似乎要向人们证明:新兴变革力量正在中世纪的母体中不安地骚动,尽管中世纪的旧秩序,权力结构、财产结构、法律规范、道德体系和宗教制度仍然存在,但已缺乏强有力的利爪和凶猛力量,可以用来消除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各方面的危机。封建主义表现出各种衰败的症状。封君封臣关系只停留在名义上,对封建主的忠诚已经消失。基督教会依然存在,但教会本身的纯洁性和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神圣作用已被普遍怀疑。贵族的封号仍然受到尊敬,但其权力、职业、谱系、特权、财产已不再具备严格的等级规定性。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制度蓬勃兴起,在经济上,货币商品关系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开始产生。在政治上,近代民族国家不断出现。简言之,这个时期,欧洲大部分的地区已经处在新旧社会交替的门槛上。能否跨越这个门槛,进入前所未有的近代文明,关键要看能否有一种替补的力量,用来修补或取代已经衰败了的封建秩序。
  这个时期明显的社会特征,是新的社会结构在蓬勃兴起,但各种旧的利益集团都无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要把社会引向较有发展前途的近代文明,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当时比较流行的词汇如" 复兴" 、" 改革" 、" 公正" 、" 神法" 、" 基督教之爱" 等,包含着惊叹社会衰败,企图寻找振兴社会新元素的心态。这种复兴计划,本质是撇开旧的腐败体制,在其之外发展新的社会机制。大约从14世纪起,这项工作变得极为重要和富有创新精神,使得制度方面出现多种结构。在政治制度方面,重要的有帝国制、君主制、等级议会制、城市共和国、诸侯公国模式,诸侯领地等。宗教领域有多种神学理论和教会组织。在经济方面,农业、商业、工业和海外事业齐头并举,经营方面包括了从再版农奴制到资本主义经营一系列相当不同的模式。在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社会分化。这些发展,现在看来是极富魅力的,因为在这种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秩序和事物内在的合理性。在追溯欧洲近代化的过程时,一种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开始面对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社会。问题在于:如何从这些众多的结构中,寻找出欧洲文明发展的动因.
  15、16世纪,是西欧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封建领主、附庸政治制度的衰败,商品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的危机和改革,农村社会秩序的调整,这一切都表明一个转折时代的到来。这个转折时代的特征,必然是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机会和希望,另一方面又带来忧虑和不稳定。这个过渡时期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在寻找一种出路,各个阶层都在为自己将来的利益奋战。政治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封建制度衰退、中央化的君主政府兴起和社区化运动高涨。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央化、官僚化的政府的发展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它制造出国家和臣民的关系,用以取代封臣制、贵族割据、社区自治和"罗马教会世界王国".这样的发展需要国家从私家政治向关心公共利益的公共政府转化,虽然这种转化对君主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二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即15、16世纪的社区主义运动,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自我保护和联合,发展出新的" 普通人" 的合作机制,用以抵制国家和贵族的侵占。这一种自下而上地推进政治改革的企图不容忽视,因为它虽然不是政治近代化的起点,却是政治民主化的一种基础。
  正在衰败着的封建秩序,决无力量把人们从焦急、混乱中拯救出来。15、16世纪,贵族和君主的斗争削弱了政治上的统一,彻底铰断了建立在封君封臣关系上的传统封建契约关系。贵族从13世纪起就曾制订各种法规,限制君权的扩张。他们现在认真对抗君主势力,不再像以往那样忠诚地为封君效忠。骑士的失落感最大,他们公开起来叛乱,成为一种社会动荡的因素。国王必须依靠雇佣军才能维持,他们个人的威望、封君关系已经不足以保证自己的政治权威。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围绕着争夺政权和财产展开激烈角逐,时有诸侯领地被侵夺,时有公爵被赶跑,时有贵族流浪国外。
  经济上同样发生巨大变革。商业化的浪潮向四处卷去,所到之处,贵族被迫改变经营方式,僧侣也开始进行商业投机,农民的生活开始围绕着价格而上下波动。城乡关系不是缓和而是激化了,穷人大批出现。商品化的浪潮刺激欧洲人进行海外探险,企图依靠对海外民族的掠夺来积累工商业发展亟需的资本。欧洲各地的贸易市场和世界贸易市场蓬勃兴起,刺激着商品化的农业和手工业崛起。农村经济和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涉及到许多人的生活、盼望和命运。这时,我们还看到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如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方面的调整无疑给西欧社会注入活力,使欧洲经济找到一条出路。人的生活也发生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统治者对人民加剧剥削,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之间又出现新的不平衡性。
  贫富分化在加强,富人们联成一个富人贵族阶级,而城市平民、农民也联合了起来,组成普通人的阵营。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冲击,对以往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大改组。僧侣、贵族、农民这三种基本的封建等级失去了自己的等级规定性,等级关系向阶级关系过渡。富人、有权者组成了权威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了" 普通人" 的阵营。在普通人之下还有一个为数巨大的穷人阶层,穷人向四面八方涌来涌去,出现流民潮。穷人阶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价格低下,富人变得更富,穷人无立锥之地。
  生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大动荡之中的人们,普遍感到信仰危机和不安全感。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一再告诫家人,不要在大街上谈论时事,免得遭到不测。在欧洲的中部出现了对死神的崇拜,死神舞蹈的宣传木刻画比比皆是。在意大利距罗马城并不太远的地方,一些人在深夜之中没命地奔跑,他们是一些男巫,自以为在保护庄稼、在为人类的利益同魔鬼进行坚持不懈的夜之战,直到罗马教会的宗教裁判所把他们当做异端而处以死刑。人文主义的思想家渴望通过教育来恢复人间的道德,而另外的一些人如马基雅维里和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则对人间的罪恶不再抱有幻想,前者正式宣布人性是邪恶的,后者把希望寄托于同冥冥天国中的基督的神秘交往。无论是僧侣还是俗人,都在盼望一种新的法律和道德秩序,正如他们盼望一种良好的宗教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商人们现在却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握有巨大的金钱和强大的政权。在城市中,城市贵族控制一切,他们精心选择如何用金钱换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他们把子女送去经商或上学,后者直接进入教会和政府的核心部门,成为一代新贵。商人们和君主、贵族合作,开始在等级会议或政府内阁中有了发言权。商人们可以用金钱换得贵族的称号,可以用金钱购得土地,可以任意控制物价,可以用高利贷不顾道义地剥削平民百姓。商人的行为遭到贵族世家的不齿和广大农民的痛恨,但大家对他们又无可奈何。贵族要向商人们借贷,农民们的生计在某种程度上正受着商人的控制。一种新的对立关系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基督教和教会起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罗马教廷的危机、福音运动和《圣经》主义、僧侣的宗教改革和农民、市民、贵族、国王的宗教改革。一是神学方面的问题:如什么是基督教的新基础,教会的权威如何回归" 纯粹的上帝之言".二是教会的组织问题:物质的、世俗化了的教会如何向精神的、不可见的教会过渡。国王、诸侯、城市和乡村也有实现教会国家化、地区化、社区化的企图,希望把教会掌握在自己手里。宗教改革家企图把教会的世俗成份还给世俗的政治权威,希望宗教能脱离世俗权力,找到与新时代的社会体制共存在的新基础。
  这一时期文化上的成就是十分令人注目的,人们获得了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对社会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可以归结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在意大利地区促进了文化、艺术和科学方面的发展,更在中欧和瑞士同加尔文、慈温利派的宗教改革有所交叉,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力。从伊拉斯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救国的计划到慈温利、加尔文和闵采尔等人的宗教改革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联系,但奥古斯丁派修道院出身的僧侣路德又另当别论。路德视自己的理论为" 精神性" 的,批判农民企图把他的理论"物欲化".农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基督教理论,把神学解释为众人平等,认为神法可促进公共利益、基督教兄弟之爱。
  农民基督教无疑是一种新的信仰,通过用神之法取代古之法,农民找到一种强化社区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理论基础。人文主义同宗教改革之间的复杂联系,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之间的实在的、非神秘的联系,都证明这一时代人们在文化上、政治思想上有所建树。
  15、16世纪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流行,出现了廉价书籍。印刷术在中国公元5 世纪就已发明,而西欧习惯于雕版印刷,所以成本很高。在15世纪时,一个金匠约翰.古登堡首次在西欧采用活字印刷。活字印刷代替雕版印刷,它可以连续使用,成本很低,弗兰西斯.培根说这是三大伟大发明之一,它们(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改变了世界各国处境".印刷在教育、宣传和扫除文盲中起重要作用。活字印刷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西欧同传统的农业社会告别。印刷的作用是传播知识和新的概念,这样就抵制了中世纪时代的封闭和孤陋寡闻。这种新技术使得书籍印数剧增,过去印一本《圣经》需要10-15 年的抄写时间。历史学家指出,在采用活字印刷以后的50年中,印刷的图书量等于欧洲过去几千年所有的图书总量。从书籍的内容看,在1589年巴黎出版的169 本书中,有32%是文学作品,29%是宗教,16%是历史,13%是艺术和科学。在1645年出版的456 本书中,38%是宗教,24%是文学,18%是历史,7 %是科学。这两项加在一起,有1/3 的书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籍每版的印数,一般是 本,而且主要是用拉丁文写的,不过民族语言也在发展。年,法兰克福图书市场共有15000 本德国出版的书籍,其中有1/3 是德文写的。在 年的1334本书中,有813 本是拉丁文写的,有422 本是德文写的。
  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很快。通过学校教育和教科书来传播的文化,已经占据了支配地位,并且得到普及,而不再是少数人所掌握的技能。教育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中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各个国家、各个诸侯领地和农民战争的纲领中,都把教育看作是发展国家力量的重要环节。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与中世纪人们视教育为一种贵族修养的做法完全不同。这不仅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一个近代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还因为如果教育不进行发展,近代的政府、工商业就无法启动。
  中世纪虽然也提倡识字,但只是进行宗教服务的一种资格。近代前期,识字成为一种文化需要。许多中世纪的君主和僧侣都是文盲,他们不是无知,因为有人给他们阅读。这时期识字成为普遍。1483年约克的大主教说:" 年轻人必须学习技术和其他关于实际事务的知识。" 教会一般控制了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口中的识字率提高了。1642年,一份1265人抗议英国萨里郡政府的文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签了名。在16世纪法国的纳博讷,资产阶级中的识字人达到90%,在城市手工工匠中识字人数达到65%,在农村人口中达到10-30 %。伦敦在1640年的识字率为78%,在农村为38%。在德国识字率很低,只占人口的5 %。1533年,托马斯.莫尔说3/5 的英国人可以读英文。15、16世纪是大学兴起之时。在德国有迪灵根(1554年)、耶拿(1558年)、亨普斯特德(1569年)、维尔茨堡(1582年)赫波伦(1584年)、格拉茨(1586年)等大学;荷兰有莱顿(1575年)、弗兰克(1585年)、格罗宁根(1614年)、哈德维克(1600年)和乌得勒支(1636年)等大学;在英国有爱丁堡大学(1583年)、新教学院阿伯丁(1593年)。老的大学也在扩张,剑桥大学的学生从1564年的1267人增加到1622年的2050人。
  这一时期,社会革命连绵不断。革命首先起于下层民众,德国农民战争可以看成是普通人从改革走向革命的转折点。既然自己的要求无法在改革模式中实现,那么大规模的革命就是可能的、必然的。这些运动体现了人民的力量,即知识分子、改革者、市民和农民的力量。德国农民战争中,人民起来反对封建主义,农民的政治意识有所加强。这说明社会虽在发展中,但社会又在剧烈的冲突中。改革和革命的联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这些方向互不一致的社会力量,又要作综合性的考察,这样才能理解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所有这一切,说明一个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正在脱颖而出。这些互相交织和影响着的要素之一,就是宗教和教会。从整体上看,社会是运动着的。各种因素之间既独立发展,又形成一种互动结构,如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两者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国王和贵族的旧脑筋,通过战争和奢侈生活大肆挥霍了来之不易的经济基础,这不仅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诸国未兴即衰,而且还导致神圣罗马帝国的不能统一,尤其还拖跨了意大利的银行。在比较开明的英、法,社会发展迅速,原因是市民阶级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力,君主制度也比较开明,比较少地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二、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
  1.人文主义运动和世俗文化兴起
  宗教改革的爆发,同世俗文化和科学主义的兴起有很大关系。中世纪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会轻易地变化的,除非人们找到一种新的批判武器。近代前期,人们思想批判的武器之一,就是人文主义者所传播的世俗文化和科学主义。
  创导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最有意义的成就之一。它起源于对非基督教神学作品(古典希腊、罗马的文献)的研究,不久,对古籍的爱好和对新学问的追求传遍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北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文艺复兴运动,都倡导理性、科学和世俗文化,对后来基督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具有影响。特别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们充分看到了教会的腐败,企图通过提倡人文主义的精神和实行道德方面的教育来对教会进行改革。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虽然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但却无意同罗马教廷分裂。因此,基督教人文主义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改革运动,不是一种反对罗马教会的宗教革命。世俗文化主要是指那些非宗教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思潮。它起源于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作品的爱好和研究。它的发源地是商业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城邦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意大利随着工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哲学、科学、思想、民族语言、拉丁文学、美术等领域都出现异常活跃的局面。
  相当多的人都觉得一个复兴时代已经到来,他们认为有可能跳出" 黑暗的中世纪" ,恢复古代罗马时期欧洲的光荣。还有一些人,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们见到了庞大的中古文明的衰退和死亡。持后一种观点的通常是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人们,那里封建贵族的势力较大,人民生活很痛苦,所以出现许多对死神的崇拜仪式。总的来说,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死亡的崇拜,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挽歌之中进行的,人们在新文化的研究中却看到了希望。
  人文主义者是世俗文化的创导者。人文主义一词概括了他们对人文学、特别是修辞学的酷爱。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讲演好和写出漂亮的文章。
  那个时候,拉丁文仍然是通用的标准语言,人文主义者因此主要研究古典的拉丁文作品,以此来提高修辞水平。不久,为灿烂的古代世俗文化所吸引,学者们对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美形式表现出异常的热情,他们开始感到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一种可以用来改进人类文明的因素。人文主义者开始具备新的世俗化了的人生态度,他们用非宗教性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人的美德、能力、人的自由度、人的选择等的理解。他们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仅要学习医学、法律等技能,还要传播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还应具备在各种不同的人文场景中都表现出道德行为的能力。在这种品德培养中,学习古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作品,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不仅是修辞学的典范,也是文明生活的指导。
  人文主义者宣扬光明和文明,把同人性和世俗文化对立的那些传统视为落后、野蛮的、不道德和非理性的,并且开始对罗马教会的许多腐败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
  不过,人文主义者对罗马教廷一直寄以希望,他们拥护罗马教廷的权威,并且努力影响教皇本人,期望罗马教会能够推动基督教纯洁运动,在改善人们道德的活动中起一些作用。有的人文主义者以《圣经》为样板,提出应该把《圣经》当做基督教的基础。人文主义者对罗马后期基督教会奠基人的作品比较赞赏,如推崇圣.哲罗姆和圣.奥古斯丁等人的作品。
  世俗主义表现在各个方面:开始的时候世俗主义只是指一种艺术和文学的创作方法,要求艺术家不仅要表现宗教题材,还要表现世俗题材。在编写宗教题材的时候,人文主义者也希望把神拟人化,如不再画基督背后的神圣的光环。世俗主义还表现在对民族语言的发掘上,开始提倡用民族语言写作和翻译,这都使拉丁语在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性减弱。人文主义者的另一个功绩,是把古代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在大学课程之中加以介绍。这样在文化艺术领域便出现了世俗文学和世俗艺术,教会的精神控制被打破了。
  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另一种思潮,其实,个人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概念,布根哈特把它转用于文艺复兴。在法国,这个词起源于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反动。它表示无政府状态和社会动乱的根源。法国各派都这样理解。在德国,主要指个性的浪漫,如个体特征,独创性,自我的实现。最初用于天才人物,对艺术家的崇拜,然后发展为团体、民族和国家。
  在英国,指的是新教徒,说他们具有自我信赖的品质,是中等阶级的男性,表示一种自由主义。英国的个人主义,是和集体主义相对立的。在美国,主要指自由化经营,是有限管辖下个人的自由和行为。我们可以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一些近代的思想已经处在萌芽状态,这可能同城市的兴起有关。12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城市人口教育程度很高,商业经济比较复杂,风险比较大,政治又比较开明,这都有助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
  彼德拉克( 年)常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是意大利的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放弃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学术方法和对象,热爱古典文化,探讨生命价值,注重提高文学和学术的价值。他接触了西塞罗的作品。12岁时他入大学学习法律,后来他放弃专业,改学文学、修辞和宗教。他经常旅游,足迹到达过法国和科隆。1341年成为罗马的桂冠诗人。在思想上,他深刻地感到灵和肉、精神和物质的冲突,感到中世纪和近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和近代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人,以他的博学、敏感、文化,触及到了生命本质和人生责任诸问题。他有登山的感觉,在山上感到完完全全的灵魂的呼唤,然而现实的生活又把他的美梦打破。另一个人文主义者簿伽丘( 年),他是彼德拉克的朋友。他研究古代手稿,写出《十日谈》等著名哲学文学著作,对教会的腐败进行有力批判。
  15世纪前叶,人文主义者开始关心社会改革运动,史称市民人文主义,其特点是研究现实的政治状态,尝试政治改革。人文主义者开始关心政治问题,参加政治活动,提倡社会改革。他们研究古代和意大利政体模式,如共和制、帝制等。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萨鲁塔蒂,他是佛罗伦萨的执政官。还有布里尼(1374——1444年),他曾是梅第奇家族的教师和教皇英诺森七世的秘书。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在介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同时,介绍普鲁达克。他的历史观是人的自由的发展史。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得大量的学者和书籍流入西欧。印刷代替了艰苦的手工劳动。这些都为世俗文化的流行推波助澜。世俗文化在方法论上取得了进步,人们开始用实证的、理性的态度来研究古典文化。这时的人们不仅研究拉丁语的作品,还研究希腊的作品。这同拜占庭帝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屈利索拉拉斯是一个著名的拜占庭学者,他在1397——1403年期间教会了意大利人希腊语。许多古典著作也是从拜占庭那里传进来的。瓦拉在修辞和语言学方面曾做出杰出贡献,他把学术活动和社会改革联系起来,考证出《君士坦丁的赠予》是一伪造的文件,这样就完全否认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向教皇赠送过土地的神话。
  15世纪后期,市民人文主义开始向新柏拉图主义转化,这同意大利的政局很有关系。因为民主成份的减弱,梅第奇家族的势力上升,市民人文主义者再无发挥才能的场所。这个转变,阻碍了世俗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宗教味道很浓厚的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主要是对神秘的世界原型进行崇拜,标志是柏拉图学院的建立。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间万物,只是真正完美存在的不成功的复制品,只有原型是完美的,永恒的,永垂不朽的。新柏拉图主义把这种原型看作是精神的,可以通过沉思和祈祷来认识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发展,导致人们对灵魂在肉体中升华达到圣界的神秘主义进行追求。不过,新柏拉图主义还有另外一面,它强调要按照原型来改造世界,这样又带来了一种神秘主义的改造世界的热情。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要靠精神和学问来获得的。
  新柏拉图主义还认为真理存在于原型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教会的制度之中,所以可以按照原型来改造教会。对教育的重要性、世界整体性和个人的价值,新柏拉图主义也都有自己的理解。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费西诺( 年),综合了柏拉图之爱、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度和灵魂不死等概念,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相混合的思想体系。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匹果,他在32岁时就死于瘟疫。
  匹果是一个诸侯的儿子,24岁时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提出900 个问题。他的《人的尊严》一文捍卫了真理,他赞美基督、穆罕默德、柏拉图和托马斯主义。匹果对人的地位做出规定,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认为人是一种精神存在,动物是本能的存在,人因此获得一种自由选择力,如果他发展物质性,就会如同植物,如果发展感性,则类似动物,只有发展理性,才能成为天堂之人,如果发展心智,将成为天使和上帝之子。
  世俗运动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增加的一批新的教学课程,从15、16世纪起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品的讲授,如凯撒的作品、色诺芬的作品、荷马的作品在学校中占了重要位置。
  世俗文化削弱了基督教的影响。总的说来,世俗文化是同基督教文化相抵触的。一方面,它使基督教民族的文化内容丰富,甚至教皇也一度认为正当地奉行宗教和正当地追求古典文学研究并不会惹出麻烦。在宗教改革时期,最有名的人文主义者如托马斯.莫尔和伊拉斯谟也都忠于教会,托马斯.莫尔甚至为此献身。另一方面,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基督教道德又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人文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原则,是同自我牺牲、禁欲主义的原则相对立的。许多人文主义者蔑视神学并尖锐攻击清修主义,这样,就加深了人们对教会神性和圣仪作用的怀疑,一些人文主义者对教会本身的位置也产生了怀疑。
  2.基督教人文主义
  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文艺复兴,称北部文艺复兴。北部人文主义的特点是十分关心和研究宗教和教会问题,也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同意大利相比,北部地区城市化程度不高,教会、贵族和骑士控制文化,所以有死神舞蹈等民间风俗,在那里发展出了骑士文学。这种文学中世纪的味道浓厚,常滥用情感、歪曲真实。骑士理想的表现,主要就是战争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北部,文化中宗教的成份很大,表现为对死神的崇拜。死亡、魔鬼统治着文化生活。许多人文主义者如乔叟,都对社会病态作了揭露。一些人文主义者对《圣经》研究十分深入,如匹果在1489年曾发表过《圣经.创世记》的评论,特别强调要根据《圣经》原著来复兴教会。另外,在各地兴办的文艺复兴学校中,对古代教会奠基人著作和对《圣经》都有专门的研究。
  人文主义传统和民众的宗教虔诚运动开始密切联系。丹佛特的格拉特.格鲁特( 年)建立了一个俗人的宗教虔诚派组织,称" 共同生活兄弟会" ,强调精神信仰和教育的重要性。这个组织对广大民众的虔诚运动起了很大作用,主要是对社会弊病和教会腐败状况进行尖锐批判,同时强调教育对改进教会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它呼吁一种人同上帝进行沟通、虔诚的基督教。15世纪的俗人信教运动进入一个高潮阶段。
  " 共同生活兄弟会" 在荷兰和德国建立了许多中心,随着其影响的扩大和教徒的增多,天主教会的首领希望把这个组织控制在自己手里。因为教会不能允许有一个俗人的组织来威胁教会的原则和传统。教会认识到:如果过分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就会使神父和主教成为多余之人。
  (1)神圣罗马帝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在神圣罗马帝国,最为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鲁道夫.阿格里克拉(年)。他认为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不能分开,所以他是德国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的奠基者。他对于宗教研究很深,晚年完全致力于《圣经》文学和语言的研究。其业绩主要是结合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工作和共同生活兄弟会的宗旨,希望寻找到一种新的信仰方式。他自己就是在一个共同生活兄弟会的学校受的教育,然后又去了意大利的多所大学就学。伊拉斯谟称赞他" 如果他不喜欢德国,他的第一的选择就是意大利".他对于经院哲学也有研究,但不是很赞同经院派的方法。他认为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不是高深之事,而是普通人都很关切的生活中的事情。
  在德国,另一个人文主义者是雅克.维卜菲林( 年),他呼吁进行文化改革和宗教改革,并要求改革教会。他写了100 多本书,但主要是宣传为主,缺少独立创新成分。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天主教的布道师,他特别宣扬教育对于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在教育之中,他大力宣扬基督教的道德观。1480年他写了一个剧本,提到许多人们不以为然的社会愚昧现象。他也对经院哲学感兴趣,主张教会改革需要在罗马教廷的领导下进行。
  在人文主义者塞巴斯坦.布冉特( 年)的《愚人之船》中,尖锐批判了一切机构的愚昧落后状态。他把教会比作" 圣.彼得之船" ,指出现在这只航船因为主教和神父们的忽视和自私,已经处在危险之中。这本书在1494年首次出版,成为一本畅销书,书中描述了教士们的各种腐败。
  (2)英国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
  在英国,宗教和人文主义运动也是紧密结合的。英国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目的,是如何运用新的学问来改进基督教会。英国的人文主义者也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因他们许多人在意大利留过学。著名的英国人文主义者有威廉.格罗齐( 年)、托马斯.利那克( 年)、约翰.考莱特( 年)和托马斯.莫尔(年)
  等人。格罗齐、利那克都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大学受过教育,当他们回到英国以后,即热心研究和传播古典文化,对传统的经院哲学和经院式教育进行了尖锐批判。英国在这些人文主义者的倡导下,成为文化研究的中心。
  考莱特对英国的人文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他主要关心的是宗教问题,伊拉斯谟说他简直就是柏拉图的再生。他也到意大利留过学,回到英国以后,对经院派的学术研究持完全的否定态度。他成为牛津大学的教师,强调希腊文对于基督教文献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最热心于提倡基督教经典著作的原著阅读,曾讲授《圣经》中保罗的罗马通信,因而使他声誉四扬。他对早期的教会史也有研究。
  考莱特对教育事业信心很足。1505年他成为圣.保罗学院的校长,不久自筹资金兴办了一个隶属于天主教会的学校。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使许多人相信了他的神学观念。他把人文主义和基督教加以有机结合,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乌托邦》一书的作者。同许多英国人文主义者不同,他不是一个僧侣,但是他十分关心宗教。他在牛津大学和其他几个学校受教育,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学习法律。他四处交游,认识了许多人文主义者,同伊拉斯谟是很亲近的朋友。伊拉斯谟的《愚人颂》,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写成的。伊拉斯谟还就《愚人颂》的写作,专门给托马斯.莫尔写过信,进行讨论。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要求实现真正的公共利益。他认为英国人私欲横流,人们自私自利,提出了取消私有财产和货币经济的主张。他反对英国正在兴起的圈地运动,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莫尔关心宗教改革,但不主张脱离罗马教会。
  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他为此受到处罚。莫尔也是一个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提倡者,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真正克服社会的腐败,建立英国的精神文明。
  (3)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16世纪初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也主张结合宗教问题进行人文学的研究。重要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古拉姆.布德(年),他是皇家的秘书,同时是一个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学者。他曾劝说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创办一个研究学院来研究新文化,这就是现在的法兰西学院的前身。
  那时的巴黎大学是经院哲学的天下,所以研究院的创办,使得人文主义者在法国有了一个阵地。布德相信教育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他鼓励人们学习古代学者的智慧。他写过《一个君主的教育》一书,告诉君主必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语。
  法国另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雅克.勒费尔( 年)他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后去意大利留学,归国以后在巴黎讲授亚里斯多德。他编辑整理了亚里斯多德和其他一些古典作家的作品,在法国出版。他是一个热心于宗教神学研究的人,认为如果不研究基督教经典著作,修道院就等于毁灭,虔诚运动就等于死亡。他是《圣经》主义的提倡者,说" 《圣经》以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说明神".他也提倡以信称义,认为自己对于圣.保罗信件的评论,能够对教会改革有所帮助。但是,他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从来不背叛罗马教会。他的神学对以后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起到宣传作用。
  (4)伊拉斯谟
  16世纪初,欧洲公认的伟大学者是伊拉斯谟(约年),他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约在1466年或1469年生于荷兰鹿特丹,但在他勤勉的一生中旅行过许多地方,如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瑞士住过和旅行过。伊拉斯谟曾在基督教共同生活兄弟会主办的学校中读过书,后来进入斯特恩一个奥古斯丁派修道院当僧侣。在这里他继续学习人文主义者撰写的书籍,并对他称之为野蛮的修道院教育深感不满,转而对拉丁文作家的作品如奥古斯丁的作品则称颂不已。他酷爱古代作品,不久就自己写作,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文主义者。
  伊拉斯谟曾任坎布雷主教的秘书,在法、德、英、意等国任教职和游历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印行希腊文的《新约全书》,并附有他自己的拉丁文译文并确定希腊字母的读音。伊拉斯谟与他那个时代所有的重要作家通信,并与教皇利奥十世、皇帝查理五世、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都有私人交情。其他著作有《愚人颂》、《格言录》、《俚语集》等。伊拉斯谟用诙谐的口气讽刺当时的迷信、偏见、腐败和愚昧,赞扬古学和研究古代学者的生活。
  《愚人颂》写于1509年,在1511年出版。伊拉斯谟运用比喻手法,把愚人描写成一个单纯的女神,她真诚地了解世界,但在各地都看到虚伪和腐败。大学教授研究的是世人漠不关心、永远不会提问的问题;僧侣为了进天堂,如果不戴两副手套,永不接触金钱。主教、枢机大主教和教皇,也在伊拉斯谟的笔下显得愚昧可笑。这部作品极大地讽刺了世人的愚昧、虚伪和无知。伊拉斯谟的思想反映出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特点,即以人性、德性、德行所构成的道德神学论。伊拉斯谟企图说明,在人性的发展过程的多样化中,有一种可能是把本性加以提炼,造成本性的德性化。与此同时,伊拉斯谟认识到了人们各自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人性与德性究竟是不同的,因为人有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特点。伊拉斯谟因此只是指出了人性发展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既使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自己的人性,又限制了每个人都成为君子。人性中可塑成分的存在,使伊拉斯谟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把这些人性中隐蔽着的原始美德发掘出来,也可以抑制人性中的邪恶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构建人类正义社会的前提。
  伊拉斯谟不主张同教会决裂,他因此不同于路德或加尔文。他继承人文主义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主张人有自由度,否认前定论。他更加倾向于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问题依靠的是获救,而获救是上帝的工作;伊拉斯谟却认为教会在人的灵魂得救问题上起重要作用。路德等人否认基督教统一王国,主张由世俗权威来对教会进行统辖;伊拉斯谟则认为教会应是统一的,教会的权威不能否定。路德否定善功、仪式在得救中的作用;伊拉斯谟承认功德,赞成善德说。伊拉斯谟和新教改革家也具有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圣经》是基督教的最主要的基础,都反对腐败,都主张教会改革。伊拉斯谟没有加入新教改革运动,他希望的是通过新的教育来恢复" 真正基督教的传统".学术研究使他的声誉传遍欧洲,但他的目的只是要通过教育来改革教会和社会。
  三、罗马教会的危机
  中世纪时期,罗马教会非常有势力。教会自成体系,在宗教、政治、司法和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到了近代前期,教会已经处于危机之中。造成教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会的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教会的世俗化
  (1)十字军运动的负面影响
  十字军运动对于教会的组织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使得天主教罗马教会的声望大受影响。12世纪时,西欧十字军对于异教徒的讨伐,曾被教会广泛宣传,为教会赢得许多声誉。但是到了13、14世纪,对伊斯兰教的战争节节失败,巴勒斯坦等基督教圣地降服于穆斯林。教皇呼吁各国君主重兴十字军,但没有成功。事实上,十字军已经变质,如第四次十字军并不攻击叙利亚和埃及的伊斯兰教徒,而是攻击拜占庭帝国的正统派基督徒。十字军一般都由世俗的君主和意大利商人来领导,目的不在增加上帝的光荣和扩张基督教的势力,而是在发展国家的威力,促进各个城市的贸易。
  十字军的这种变质,还表现在十字军被用来攻击在欧洲的基督教异端。
  十字军曾被用来镇压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宗教派别,又屡次用来攻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主,这使许多良好的基督徒都觉得教皇在利用十字军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世俗权力,他们不愿再服从教廷的命令和需要了。
  人们十分惊奇为什么教皇要鼓动基督徒杀戳基督徒,并且给他们与以前杀戳异教徒同样的报酬。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表明十字军运动走向衰败。教皇庇护二世曾就欧洲没有能力讨伐土耳其人一事,发表过坦率的谈话:" 这里既没有尊敬也没有服从。' 教皇' 和' 皇帝' 都成了空洞的头衔。每个城市有自己的首领,还有数不清的家族和君主。如何能够说服这些基督教王国的国王们去组成一支军队,并服从于统一的原则.如果你传话给他们,各国王也都召集军队,你又能相信谁能担当统帅之职.这支军队的秩序会如何.会有什么军事纪律.要服从什么.谁来照管这群混合的羊.谁能够搞得清楚各种不同的地方语言.谁能够把他们的不同习惯加以统一.怎么能使英国人热爱法国人.谁能把热那亚人和阿拉贡人联合起来.谁能把德国人、匈牙利人和波希米亚人统一起来.如果你率领一支小部队去抗击土耳其人,你就必败无疑,如果是一个大部队,不久就会疑心四起。每个地方都处在困难之中。"
  (2)教会世俗化
  教会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会的世俗化。教会为了维持它的庞大机构,在经济方面开始滥征捐税,深深卷入世俗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因为十字军的缘故,教皇政府加重了对基督徒的征税。教会的财政收入,最初完全是靠教徒自愿捐献的。对于参加十字军的人,初时曾给予特别的罪恶赦免。
  现在,对没有参加十字军的人,只要他肯向教皇政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也能够得到罪恶赦免。什一税起先是非常规性的,主要用于十字军的费用。
  后来教会以《圣经》中的有关章节为依据,开始把什一税当做常规税来征收。
  什一税成为维持教廷开支的一项主要收入。从罗马时代开始,教会就开始接受信徒捐送的地产,中世纪时,教会的土地增加很多。至16世纪时,教会和修道院的地产已是巨额。
  教皇养成一种挥霍的习惯,况且又不能不用大宗的财产来维持其在欧洲的权势。教皇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新的敛钱方法:如在教皇国的地产上收取地租,出卖神父职位和其他各种圣职,接收各种礼物,收取法庭审理费等。教皇利奥十世要在罗马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于是又在各处出售赎罪券,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马丁.路德的强烈抗议。教会在罗马举行巨大的宗教仪式,收取巨额钱财。教廷规定每一个主教就职以后的第一年里,应把所辖教区收入的款项全部上缴罗马教廷。有几个教皇甚至把若干教区虚悬起来,并不委任主教,以便得到那里的人们缴到政府的税收,期限在一年以上。虚浮不实的人们时常升任要职,充当主教或教会法院的职员。教廷政府自己也因为徇私,任用私人,以至后果不堪设想。贵族和城市的上层人物都希望控制教会神职来获得土地和收入,为自己谋得利益。他们争夺教会神父的职位,以此来控制一个地方上的教区,获得经济上的实际利益。主管一个教区的神父一职,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人们却不愿去当无利可图的传教师。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最基层的教会渐渐趋于瘫痪。这种空缺使民间宗教得以发展。
  教廷驻地罗马城的修建,可以说明教会世俗化的程度。罗马本身虽然也有一些农业生产,但不是商业和制造业发达地区,而是一个消费中心。教皇治下的罗马城,只是教皇的统治中心,教会行政体系在这里特别发达。各种机构从各国征取金钱,形成教廷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些钱财常被教皇用来修建罗马城。在阿维农之囚和大分裂时期,城市迅速衰落。当教皇回到罗马时,他发现罗马如此衰落,几乎不成其为一个城市:房屋颤颤抖抖,寺院被毁坏,街道上空无一人。教皇于是制订计划修复罗马,把从各地征得来的钱财用于罗马再造上,并且发明了种种新的敛钱办法。在罗马建造各种雕塑,以此来恢复罗马的光荣。教皇并且支持人文主义者的学术和艺术活动,成为罗马文艺复兴运动的援助者。这些活动,在以后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被改革家们视为经济剥削和世俗主义的实例来加以批判。各种建筑和宫廷的装饰华丽无比,为此,一些艺术家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在12世纪,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报酬只有38弗洛林,而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提香的开价是2000弗洛林。教皇的世俗化也体现在政治方面。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年)
  化费巨资帮助其子博尔吉亚公爵装备军队,而公爵希望建立起博尔吉亚家族的统治,并控制教皇国。教皇朱利厄斯二世( 年)曾亲自率领军队同威尼斯和法国人打仗。出身于梅第奇家族的教皇们如利奥十世(年)和克雷芒七世( 年),把教会的钱财用于自己家族在佛洛伦萨的利益斗争之中。在司法问题上,通过公证人和教会法庭,教会干涉了世俗社会的司法事务,如在斯特拉斯堡,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天主教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