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于州是什么高级官员

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夏于州是什么高级官员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
夏于州是什么高级官员
夏于州是什么高级官员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
夏于州是什么高级官员
夏于州是什么高级官员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有木有小寡妇上坟,夏金亭坠子或者其他的戏曲,谢谢,,,,,,全集的留下油箱啊,不让写油箱,你把油箱分开写,像写成(大写数字)艾特qq点这样能发出来。我发给你戏曲全剧mp3 我网盘戏曲(mp3格式)全剧:京剧、吕剧(茂腔柳腔)...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 6种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帖子主题:一个被忽视的伟大王朝―元朝(4)
共&11579&个阅读者&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个被忽视的伟大王朝―元朝(4)
文章提交者:专T狗粮队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元朝存在的时间比秦朝和隋朝都多得多,但为什么描写的却这么少呢?原因我觉得就是如下几个:原因一:元政权由外族统治,中国第一次被灭,对于好面子的孺子肯定不会写太细。原因二:由蒙古贵族统治的元政权,汉人是三四等公民,谁会为他们写史,而且对于游牧民族也懒得写。第三即便写可能也会由北元以蒙文形式写,其中肯定带吃草和奶的成分,没价值。第四我是朱元璋的话攻占北京后肯定会将这些屈辱史书烧掉。第五统治世界短,主要功绩也不在大中华区,没必要写那么多,而天国一向是事不关己,管我甚事!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罪了汉人,特别是汉族的文人。元代是一个知识分子(主要指汉族知识分子)被严重边缘化(我在以前博文里提到过,元代在不到百年的历史中间竟然中断科举77年),被迫在夹缝里生存的时代,文化价值的丧失与终极意义的失落,使沦为弱势群体的元代文人的精神发生了转向,他们充满了生存与文化的焦虑,他们在边缘与中心的冲突中痛苦挣扎,最终走向市井与田园,追求他们生命得以安顿的居所,追求生命和精神得以言说的机遇和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蒙元帝国的建立,落后强悍的少数民族征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各族,朴野劲直的游牧文化冲击以至于重创高度发达的农业文化。这一超越常规的历史变迁造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断裂,也导致了一向被奉若神明的儒学伦理体系的解散,使整个社会意识领域陷入混沌无序的失重状态。对于全社会性的由传统文化的解体而引起的心理错位与信仰的破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被赶出清雅优裕书斋而无所逃匿地接受血与火洗礼的文人。民族文化及习俗的差异使元蒙统治者对儒士的地位缺乏明确的认识,科举被废除77年,一代又一代的儒生不得不怀着功业梦幻破灭的怅恨在时代大潮中升沉起伏。一向以文章立命、自命清高的风雅秀士,如今“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或“困煞中原一布衣。”文人成为社会变革中的弱势群体。元代文人的精神自我放逐是元代文人这些被放逐者在外力强制下,离开原有时空定位,躯体和精神在时空的转换中,定位发生错乱,与自我生命选择过程所建构的生存空间发生位移,原本的生存环境被打破了,原本的生存价值被否定了。生命面对着异己的时空,要在异域里生存和发展,意味着元代文人必须对元朝这个新的空间的顺应和对自我的重铸。其二,元代文人心理经历了由宋朝转为大元帝国的血泪的巨变,无论是由宋入元者抑或是在元朝成长者,对于广大以儒为业的文人而言,在江山更迭、久乱初定之际,欲改弦更张,服事新朝,必需卑躬屈膝、失名失节,并多是依附那些早期附蒙的汉族权要,这不能不在一向清高自尊的心灵上投下羞辱的阴影,无论这些儒生表面上是如何的表现自己,但骨子里基本上是压抑和痛苦的;更何况在严种族、重货利,“勋旧之外莫之能进”的强权统治下,侥幸获选者不啻凤毛麟角。元代文人精神价值空间的错失,使他们与异己者格格不入,必将时时面对着环境对生存主体的压迫和否定,元代文人原有的人格系统和价值系统将不断被质问和拆毁,于是灵魂栖息的家园失去了,人无法在空无之中确立自己生存的位置,于是元代文人这些被放逐者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面对着特定时代艰难的处境,元代文人必然苦苦追寻着给自己的现实生存指路。此时,对于元代知识分子来说,没有比他们的心态更为沉重更复杂的了。朝代的更换、民族的压力、职业的跌落、世俗的白眼,昨日的荣耀只能埋藏在心底。儒家文人所面对的是一种进亦难、退亦难的双重二难困境。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双重趋近―回避冲突”(Doubleapproach-avoidanceconflict)。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所谓双重趋近―回避冲突,是指同时面临两个既有吸引力又令人不安的目标,其复杂性不仅在于这两个目标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在于每个目标都又同时唤起趋近――回避动机。研究表明,在这种异常复杂的双重冲突中,越是接近目标,趋近的动机就会减弱,而回避的动机会增强。当时有文人主动辞官,上书曰:“恩命连至,因不敢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而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也哉!”字里行间,其实是交织着屈仕蒙元与保持名节的矛盾痛苦。“对于广大知识分子于战争中沦入社会底层,最大的痛苦不是山河变异,而是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人格扭曲和自我的迷失。”他们无法忍受、但又必须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虽然说科举的废除并没有完全断绝士子们的仕进之路,但是入仕的机会是相当小的。勉强入仕者也多是冷署闲曹。这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知识分子与元帝国的关系,而且知识界自身的同一性也不复存在。从寻求传统价值到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元代文人各不相同但又互相交叉的努力,一面是对社会变迁所做的一种批判性的道德化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是以这种姿态来进行自我重新确认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元代的文化英雄和社会价值的塑造者。于是,进亦伤、退亦悲。山林意识极其浓厚,兼济之心却不时蠢蠢欲动,十分为难,这是一个群体的尴尬。同时,元代多元化的思想、时代虚无主义等等意识瓦解了统一的价值和规范,以批判性为特征的正统话语开始意识到它们进行的批判已丧失了活力,元代知识分子被迫重新进行自我确认表明,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体已经从中心向边缘转化。而田园情结与放逐情怀最是相契合,于是,田园山水便成为“失乐园”的放逐者赖以生存之所。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饱受冷遇,与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传统截然相反,巨大的落差形成了阴影,对元朝的愤怒也就可想而知了。得罪了知识分子,还有好果子吃!为什么元朝的历史长期以来总被抹黑被误解被歪曲呢?说到底,还是潜藏于民众内心的腐朽夷夏思想和天朝上国思想作祟的结果。由于明朝统治者对民族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与北方蒙古部落的长期边境冲突,民族冲突的事实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嘉靖年间甚至摈弃了明初做法,大开历史倒车,不再祭祀元朝君臣。出于妖魔化异族的心态,明朝许多士人极力妖魔化元朝,甚至有人无视明初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认可,在私人撰史时完全绕开元朝年号,如王洙的《宋史质》(嘉靖二十五年撰写的),居然就以朱元璋追封帝号的列祖列宗接续宋统,尽削元代年号。这种极端情绪明朝政府是默许甚至纵容的。尽管妖魔化元朝在明朝中后期成为时尚(魏源曾指出这一现象),仍然还是有少数文人学者秉持客观立场,他们言论尽管在妖魔化元朝的乱哄哄的风潮里显得十分微弱,但真可谓是弥足珍贵。只可惜清醒的人总是少数,更多的明人基于无知心理和民族偏见不厌其烦编造谎言以讹传讹把元朝抹黑,什么初夜权蒙古保长作威作福十户人一把菜刀元朝汉人性命只值一头驴元惠宗是宋朝皇帝与蒙古藩王妃子私通所生等等说得真是绘声绘色煞有其事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象这样的谎言之所以能传播的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人心,如此前仆后继,如此代代相沿,前浪接后浪。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和两个心理现象有关。许多汉族人阅读历史不是为了得知历史的真相,一是为了延续历史上的民族仇恨,因而一边不惜夸大历史上的民族冲突,无视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种种事实,以自虐史观为主导,恶毒攻击元清以图发泄;二是为寻求精神胜利的快感,为了获得汉族王朝凌驾蒙古族满族所建立的元朝清朝之上的优越感,为了验证自己比古人更聪明更高尚更智慧,为了在臆想中让自己来为明朝设计历史蓝图这就是他们阅读历史的心理动机所在![原创]对当年明月之流诬蔑元朝谬论的彻底驳斥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所以,后代王朝的知识分子都忽视元朝,甚至贬低歪曲它,以泄心中的不忿。这是元朝历史记载少的根本原因。对元朝歌颂更是寥寥无几了。那么真正的元朝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看看明朝初年的人是怎么评价的吧:而元末明初,天下士民怀念前元盛世华年可谓是比比皆是。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追忆道:“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贾仲明在为钟嗣成《录鬼簿》中的八十二位元曲名家补写《凌波仙》挽词时对元朝盛世赞不绝口称道不已:“元贞大德乾元象,宏文开,寰世广……唐虞之世庆元贞……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v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元朝盛世不仅令天下文人追慕不已,就在明太祖朱元璋眼里也是:“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da、回hui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为什么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会得到这样高度的评价呢?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一语道出个中究竟:“是亦深仁厚泽涵养所致,孰谓百年之国而无人哉!”这种“深仁厚泽涵养”是从元太祖成吉思汗重用辽国文士耶律楚材肇始,而元世祖忽必烈开创金莲川幕府“思大有为于天下”,“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则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元初时代许多士民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对元朝的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还远在许多宋人对南宋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之上。如郝经出使南宋,在宋人面前屡屡称道忽必烈“资赋英明,乐贤下士”,“观其得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帝之流也”。他被南宋宰相贾似道非法扣押之后,矢志不屈以忠义激励随员们:“死生进退在于彼国,吾惟有一守节不屈耳。吾祖宗以来,七世读书,宁可为不忠不义,以辱中州士大夫乎!”郝经忠于元朝的这种信念,十六年始终如一坚贞不渝。据明人宋濂撰写的《题郝伯常书后》记载,郝经被囚之后还曾将帛书系雁足,试用传说中的苏武“鸿雁传书”,给忽必烈寄信。后来元人果然在汴京获雁得书,帛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诗后落款是“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帛长二尺,宽五寸,背有陵川郝氏印,方一寸,透于面,可辨识。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对此事唏嘘不已:“是苏武雁书之事虚,而郝经雁书之事实也。”这一历史事件充分反映了作为一个元人的郝经对元朝的家国情怀和可贵的忠贞气节,对比历史上忠义典范如苏武、文天祥,其耿耿风骨也不过如是。如王恽在元世组忽必烈平定李f之乱后充满喜悦之情写下《东征诗》,诗中完全是一个元朝子民的家国观和自豪感:“君王自神武,岂惟庙社灵。三年哂东山,殪戎营柳清。都人望翠华,洗兵雨何零。长歌入汉关,喜气郁两京。”他还在诗中赞颂忽必烈为“赫赫桓拨烈,仰之如日星。”完全是把忽必烈比作了“红太阳”与“北斗星”,其用意在于“笔为纪述,发越吾皇英。”元灭南宋之后,很快下令废除南宋经制总制等苛捐杂税一百多项。至元和大德年间,元政府还多次减免全国或地方的地税和地租。江南的士民于是从亡国之后的游移、徘徊、观望态度逐渐走向了坚定拥护元朝的立场。如程钜夫就得到元世祖青眼相看,任职御史台。当时有大臣说他是南人,而且年少。忽必烈很生气说:“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仍然信任他,还命他求贤于江南。程钜夫由此感佩元世祖忽必烈的人格魅力,在《七真山洞云观》诗中情不自禁写下:“君王自有长生药,端拱无为万国春。”如赵孟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被程钜夫引荐入元廷,元世祖忽必烈一见大喜,呼为“神仙中人!”破例授与兵部郎中职务,还经常召赵孟进宫,有人提出赵孟是“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然而忽必烈对此是满不在乎,“不听”。赵孟对元初欣欣向荣盛况有切身感受,因此在《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一诗中描写十分到位:“……朝廷政方理,庶事和阴阳。所以频岁登,不忧旱与蝗……纵饮穷日夕,为乐殊未央。祷天祝圣人,万年长寿昌……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旭日照原野,万物皆欣荣……大哉皇元化,四海无交兵……欣欣举家喜,稍慰经时勤。有客过相问,笑声闻四邻……妇人能蚕桑,家道当不穷。更望时雨足,二麦亦稍丰。酤酒田家饮,醉倒妪与翁……人生属明时,四海方太平。民无札瘥者,厚泽敷群情……”。老赵后来在元仁宗时代还充满感情的写诗怀念忽必烈提到“先帝昔在御,如日行虚空。六合仰照耀,一方顾颛蒙”,他对元朝盛世的评价是“一时人物从天降,万里车书自古无。秦汉纵强多霸路,晋唐虽美乏雄图。经天纬地规模远,代代神孙仰圣谟。”如周伯琦,身为“南士之望”,在《龙虎台》诗中衷心表达了拥护元朝的立场:“斯名岂易得,天以遗吾元。明明传正统,圣子及神孙。巡归遂驻跸,衣冠照乾坤。山川皆改容,草木亦被恩。”诗中的“吾元”就是“我元”,其中的国家认同感不言而喻。如湖南人文子方在《题中庆学庙壁二首》第一首中赞道:“吾元有至德,万古钦皇仁。”在第二首中赞道:“於皇人文化,道大孰与比。六经如日月,洞照无远迩。叙秩敦彝伦,百王同一轨。”善祷之词虽嫌夸大,但却道出当时士民的真实心态。虽然叶子奇眼里元朝的盛世不过是“治平六七十年”,然而陶仲仪口中的“深仁厚泽涵养”却奠定了天下大部分士民对元朝的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元代大部分士民普遍以身为元人而自豪,这完全是不容诋毁、铁证如山的历史真相!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一个被忽视的伟大王朝―元朝(4)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830 工分:268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原帖已被删除西湖边上的塑像搞反了。应该是民族分离分子岳飞跪在民族融合大功臣秦桧的脚下钓鱼城的王坚也该死,凭什么整个世界都愿意融合在大蒙古的铁蹄下,你还抵抗个屁啊只有投降将军,没有投降典吏的老阎,擅自反抗我大清的民族融合,导致江阴城活人不及死人香。罪恶深重啊历史上的这些反融合分子都该死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教训是:坚决打倒分裂分子。如果小日本啊、老美啊、甚至小越南猴子、印度阿三啥的再来,我们一定要禁止反抗,支持融合,乖乖当个亡国奴,反正没几年后人会赞扬我们这代人的牺牲,换取了他们民族大融合后的和美奴隶生活。忘记历史,扭曲历史,等于快步奔向亡国奴的光明前景!真有人这么贱?真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悲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53626 工分:8901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看了最后两句,我笑喷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719907 工分:7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830 工分:2689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看来楼主是个很感恩的人!自己祖上能够从蒙元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不容易啊,慢慢感恩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27140 工分:5161
左箭头-小图标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2976 工分:17681
左箭头-小图标
对222楼的回复:元朝不实行文字狱,是因为蒙古人不懂文化是什么--------------------------------------------------------------------------------------所以说,元朝历史记载是可信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0309 工分:10903
左箭头-小图标
193楼&对187楼的回复:历史上秦、隋、元都有暴政的倾向。这也是他们遭后人诟病的原因。但这三个朝代的确是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前驱。有关元朝“屠杀”事实,很少有记载,可以说无实证,而大量记载的都是满清暴行。元朝不实行文字狱,不会销毁史料。元朝不实行文字狱,是因为蒙古人不懂文化是什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0309 工分:10903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这位大侠,看历史是要看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们这些后来人才能吸取教训。在楼猪口中伟大的元朝,你如果是汉族人,就是第三、第四等的人。不是你想不做就不做的。汉人之所以要起来反抗,就是不想做三、四等人。明白??尽量说的浅白,再看不懂那就不是文字上的问题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64729 工分:5466
左箭头-小图标
哈哈,打了你主子的脸,不爽了是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194楼&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202楼&1、九儒十丐问题所谓元代知识份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说,恐怕是关於元朝的诸多谣言之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甚至堂而皇之登入历史教科书之列。那N,此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元代儒士地位究竟如何? 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出自两位南宋遗民之著作,一为谢枋得之《谢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一为郑思肖之《心史》中《大义叙略》。要辨析此说正伪,便当考其人其文。 谢枋得(),南宋末官员、字君实、号叠山,曾率军抗击元兵。宋亡之后,流落建宁,元廷多次徵召,均坚辞不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将其强送大都,谢枋得遂绝粒殉节。 郑思肖(或),南宋诸生,原名不详。宋亡后因心怀故国,改名思肖(肖者赵也)。其人“坐必南向,闻北音而走,誓不与朔客交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画兰不画土,谓“土地尽为番人夺矣”。 以此二人生平来看,谢郑二人均有明显的反元情绪,其著述亦有明显矮化甚至歪曲元朝的倾向。且二人均死於元初,无从得知元代中后期社会实际情况。当然,仅凭作者立场,亦不能证其说法必伪。但分析二人著述,其可疑甚至违背史实之处却绝非一两处。 首先来看《谢叠山集》中之说法:谢枋得并未说“九儒十丐”乃是元代定制。相反,他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而郑思肖之《心史》,则更为可疑。此书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仲冬八日为人从吴中承天寺井中所得,发现时,其书藏于密封铁匣,外裹白垩,沉于水中,开启之后“楮墨犹新”。如书中所载属实,乃沉于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至发现之时,已历365年。以一铁匣沉于水中近400年而完好无损,殊为诡异。且书中所载之事,多有谬误荒唐之处,如袁枚就曾指出:“(《心史》)所载元世祖剖割文天祥,食其心肺,又好食孕妇腹中小儿,语太荒悖,殊不足信。”故如谈迁、徐乾学、袁枚等人,均认为其书为明末伪造。 当然,仅考其出处,还并不足以证其谬误,还需要其他材料来加以印证。那N,按元代制度,儒士真实地位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的户籍制度。元代政府依照职业和社会职能不同,将全国居民划为了若干户别,《元史》中称为诸色户计。元代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户计有: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因此,所谓的分全国为十等人之说,本身就毫无根据,站不住脚。 其次,不同的户计,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军户的义务就是当兵,站户的义务就是维持国家驿站系统(元代称站赤)。而儒户的义务,则是保障每户至少要有一人读书,随时准备在国家考选吏员时候参加考试,以备徵召。在权利方面,由於儒户是属於“劳心者”范畴,因此,儒户在元代是不需要负担一般人民所需要负担的各种劳役差发,除此以外,儒户还可以豁免丁税,四顷以内的土地亦不需要缴纳地税,而且所有在籍儒士均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廪给,而在学校就读的生员,亦由学校提供每日两餐(《庙学典礼》)。此等待遇,远超于其他户计。 再者,从政治地位来看,儒士之地位亦非其他户计所能比拟。按《元史?百官志》之中对於官员铨选制度的记载来看,元代的官员选拔主要有三条途径:1、怯薛(即宫廷宿卫);2、吏进;3、科举。其中,怯薛来源主要是元朝建国时所确立的九十五户“大根脚”家族子弟,约占元代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此处不论。元代科举始於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终于元惠宗(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共计五十一年,其中有六年因奸相伯颜擅权中断(),科举持续时间共四十五年,开科十六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其中,汉人和南人(亦即儒户所属族群)约600多人,人数殊少,亦不足论。因此,真正作为元代官员铨选,特别是中下级官员铨选的主要渠道,则是吏进,这也是元代官员铨选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的一点。 中国历代,特别是自隋唐以降,官、吏分野,吏员,也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中的办事人员要想擢升为官,难比登天。唯元朝例外,元代受蒙古人实用主义之影响,中原传统观念拘束较少,官、吏界限并不如其他朝代那样明显。因此,元代大量官员是从吏员中擢升。而且,元代的吏员地位亦较之其他朝代更高,某些政府机构的吏员最高可有六、七品之品级。 元代前期虽长期未开科举,然而通过吏进之门,仕途并未向儒士阻塞。相反,元代一直将以儒为吏作为既定国策之一,并长期执行。如世祖时,就发布政令:“定令儒生愿试吏郡县者,优庸之。”仁宗时,“有召,省掾用儒士擢入”,“仁宗惩吏,百司胥吏听儒生为”。元人陶安亦有论述:“朝廷以吏术治天下。中土之才积功簿有致位宰相者。时人翕然尚吏。虽门第之高华,儒流之英雄,皆乐趋焉。”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元代前期虽然未开科举,但吏员选拔同样是采取考试选拔的制度,如果再加上官、吏之间比较顺畅的流动环节,元代的官僚制度实际上较其他朝代更加类似于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此亦元代政治制度之中蔚为可观的闪光点。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的儒士非但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实际上无论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地位都远较其他户计更为优越。而且,当然,由於民族等级制度,以及讲求“根脚”大小的问题存在。终元之世,高级官员一直为开国之初的“九十五千户”所垄断。然而,所谓“九儒十丐”之说,亦实属荒谬不经之言。 注1:九十五千户:元代开国之初所立下大功的九十五个家族,被封为世袭千户。 注2:元朝灭亡前后殉节的儒生多得很。明初汉族士人怀念元朝亦是普遍心态,钱穆还对此感到很不爽和很不理解呢!元明易代虽然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由夷入夏」,但真正影响士人对生死与仕隐抉择的因素是「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 注3:被湮没的元末亡国殉节的汉人 注4:古人讲的是忠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在乎的不是皇帝是哪个民族,而是他是否“行汉法”。明代何瑭评价元代许衡的一段话: “独近世儒者谓公华人也,乃臣于元,非春秋内夏外夷之义,有害名教。|绅之士,间有惑于其说者。瑭尝著论辩之大略以为: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无容心焉,舜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夷,公刘古公之俦皆生于戎狄,后世称圣贤焉。岂问其地与其类哉?元之君虽未可与古圣贤并论,然敬天勤民,用贤图治,盖亦VV乎中国之道矣。……况元主知尊礼公,而已行道济时望之。公亦安忍犹以夷狄外之,固执而不仕哉……由是而观,则公之臣元,无不可者。”213楼&“九儒十丐”:所谓“儒”,主要是指那些靠科举求功名的读书人。中国自隋朝开科举以来,读书人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今后将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然而元朝实行的是种族歧视政策,在选拔官员方面实行的是“怯薛”制度,即在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子弟中选拔人才。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子弟到一定年龄后,就可以名列怯薛,充当皇帝的侍从,然后继承父兄的职位,或提拔担任其他职务。汉人或南人的子弟基本没有什么当官的机会,如果一定要走仕途,就必须从当吏开始,熬到一定的年头,也可以晋升为官员,但比例极低。忽必烈执政时期,曾经有不少汉族地主士大夫建议恢复科举制度,忽必烈虽然口头同意,却始终没有实行。到元仁宗时,国家才正式开考科举,但每次录取不过数十人。由于每年科举名额太少,当时的文人看不到做官的希望而大发牢骚:“年年去射策,至老犹儒冠。”读书人在元代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和歧视,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极低,仅排在乞丐之前,位列第九,这或许也是元代仅维持一百年统治的原因之一。“丐”是指那些专门以乞讨为生的人。在中国古代,乞丐也是一种正当的职业,他们虽然地位卑下,但却有自己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乏侠义情怀,关于这一点,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今社会,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学历已成为工作的必要门槛。读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明白事理,可是现在许多读书人书读得越多越不明事理,与其这样,不如不读书,加入丐帮当乞丐,虽然帮不了人,但也不至于害人!你能不一派胡言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2976 工分:17681
左箭头-小图标
9元朝没有给蒙古人世代相传的俸禄(皇粮),事实上的民族平等。10元朝没有禁止汉人出长城,满清为了禁止汉人到东北,专修了一条叫柳条边的“长城”。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2976 工分:176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元朝比起满清来,最有资格说“正统”1蒙古民族加入中华大家庭要比满清早蒙古建国之前被中国史书称之为蒙兀室韦,是源出东胡的室韦部的支系。很早就生息在呼伦贝尔和肯特山一代,741年全部室韦地区都归唐代安北都护府管辖。唐亡后,先后被辽、金统治。如果认为蒙古是外国,那就认定辽金也是外国,唐朝这段历史更解释不通,而满清祖先女真族在唐代还是独立藩属渤海国,所以说蒙古民族加入中华大家庭要比满清早。2主动汉化大部分少数民族政权是打进中原后历经长久的磨合才逐步融进汉文化的。元朝不同,在灭金国的过程中接收了原辽朝的耕地和一些契丹人和汉人,忽必烈很早就被委派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务。”有成熟的治理农业地区经验和充裕的时间事先汉化或文明化。蒙古是在进入中原之前就有计划有步骤的考虑行汉法。尽管不彻底(保留了很多蒙古文化),和满清的初期强制剃发易服满化,选择性的“汉化”(即儒化,实则是奴化),而后被动汉化性质绝不相同。3屠杀的真相:元朝在西征、灭金夏当中进行过残酷的屠杀,其原因主要和复仇、战争有关,也和其文明进化状况有关。但对中华主体民族汉族,不这样,将汉族政权的代表――南宋灭亡后,战争之长久,抵抗之激烈,为当时世界之罕见,却没有类似于满清的“扬州十日”等名文的屠杀记载,对宋室皇族没有像金朝那样的侮辱虐待和满清那样的斩尽杀绝。4平叛用汉军打蒙古人以西北藩王为首的保守势力,认为忽必烈违反本朝旧俗,责问乃至大规模的叛乱,忽必烈用汉军“以汉法战”取胜。而满清平三番、郑经用八旗兵、汉人甚至用荷兰人打汉人。让汉军去打八旗军,这在清朝是不可思议的。说明蒙元蒙军和汉军是平等的,而满清的汉军只是伪军待遇,军饷都是八旗军的三分之一。5刑法所谓蒙人杀死汉人只赔一头驴子的价钱无实证。蒙元没有蒙古人单独的审判机关。而满清则有宗人府和步军统领衙门单独受理满人犯罪,地方不得过问。反之,步军统领衙门可以审判汉人。旗人犯罪不入普通监狱,宗人府、内务府、理事同知衙门各有特设监狱,犯人待遇比普通监狱良好。旗人又有一种特权,称为换刑,笞杖刑可换鞭责,徙流刑可换枷号,。攘夺汉人的土地房屋,霸占汉人的妻妾子女,蹂躏汉人的坟墓,鞭打汉人的官长,种种横暴行为,《东华h》、《十朝圣训》里层见叠出。6“四等”民族真相:所谓的四等民族是根据这些民族原来的政权对蒙元的政治态度和归顺时间划分的。重用色目人因最早毗邻的色目人畏兀尔和哈喇鲁部,本身就是蒙古的盟友。在蒙古西征时起过很大的帮组作用。元朝重臣王保保,本名扩廓帖木儿,色目人。如果汉人是低贱的三等人的话,他会起个汉名吗?7所谓九个等级的真相元朝基本打乱了中国文人地位过高封建传统,但也还不至于把文人贬到那样低的地步。对社稷、先农、先圣的祭祀,是忽必烈在位期间亲自制定的,是他推行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仪方面接受了汉族农业社会的产物和汉族传统文化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孔子,忽必烈还亲自举行过祭孔大典。8所谓圈地建牧场的真相所谓的圈地建牧场,其实并未实行,圈地是有过,但在元朝之前的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就禁止了。颁布“耕田者出纳地税,买卖者出纳商税”。“禁治头口(牲口)吃食田禾和践踏田禾”这都是见诸史书的元朝法令。相比于清朝,圈地历经整个顺治朝快到康熙“盛世”时候因为“赋无所出”整个国家经济快崩溃才停止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64729 工分:546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194楼&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202楼&1、九儒十丐问题所谓元代知识份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说,恐怕是关於元朝的诸多谣言之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甚至堂而皇之登入历史教科书之列。那N,此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元代儒士地位究竟如何? 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出自两位南宋遗民之著作,一为谢枋得之《谢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一为郑思肖之《心史》中《大义叙略》。要辨析此说正伪,便当考其人其文。 谢枋得(),南宋末官员、字君实、号叠山,曾率军抗击元兵。宋亡之后,流落建宁,元廷多次徵召,均坚辞不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将其强送大都,谢枋得遂绝粒殉节。 郑思肖(或),南宋诸生,原名不详。宋亡后因心怀故国,改名思肖(肖者赵也)。其人“坐必南向,闻北音而走,誓不与朔客交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画兰不画土,谓“土地尽为番人夺矣”。 以此二人生平来看,谢郑二人均有明显的反元情绪,其著述亦有明显矮化甚至歪曲元朝的倾向。且二人均死於元初,无从得知元代中后期社会实际情况。当然,仅凭作者立场,亦不能证其说法必伪。但分析二人著述,其可疑甚至违背史实之处却绝非一两处。 首先来看《谢叠山集》中之说法:谢枋得并未说“九儒十丐”乃是元代定制。相反,他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而郑思肖之《心史》,则更为可疑。此书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仲冬八日为人从吴中承天寺井中所得,发现时,其书藏于密封铁匣,外裹白垩,沉于水中,开启之后“楮墨犹新”。如书中所载属实,乃沉于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至发现之时,已历365年。以一铁匣沉于水中近400年而完好无损,殊为诡异。且书中所载之事,多有谬误荒唐之处,如袁枚就曾指出:“(《心史》)所载元世祖剖割文天祥,食其心肺,又好食孕妇腹中小儿,语太荒悖,殊不足信。”故如谈迁、徐乾学、袁枚等人,均认为其书为明末伪造。 当然,仅考其出处,还并不足以证其谬误,还需要其他材料来加以印证。那N,按元代制度,儒士真实地位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的户籍制度。元代政府依照职业和社会职能不同,将全国居民划为了若干户别,《元史》中称为诸色户计。元代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户计有: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因此,所谓的分全国为十等人之说,本身就毫无根据,站不住脚。 其次,不同的户计,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军户的义务就是当兵,站户的义务就是维持国家驿站系统(元代称站赤)。而儒户的义务,则是保障每户至少要有一人读书,随时准备在国家考选吏员时候参加考试,以备徵召。在权利方面,由於儒户是属於“劳心者”范畴,因此,儒户在元代是不需要负担一般人民所需要负担的各种劳役差发,除此以外,儒户还可以豁免丁税,四顷以内的土地亦不需要缴纳地税,而且所有在籍儒士均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廪给,而在学校就读的生员,亦由学校提供每日两餐(《庙学典礼》)。此等待遇,远超于其他户计。 再者,从政治地位来看,儒士之地位亦非其他户计所能比拟。按《元史?百官志》之中对於官员铨选制度的记载来看,元代的官员选拔主要有三条途径:1、怯薛(即宫廷宿卫);2、吏进;3、科举。其中,怯薛来源主要是元朝建国时所确立的九十五户“大根脚”家族子弟,约占元代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此处不论。元代科举始於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终于元惠宗(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共计五十一年,其中有六年因奸相伯颜擅权中断(),科举持续时间共四十五年,开科十六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其中,汉人和南人(亦即儒户所属族群)约600多人,人数殊少,亦不足论。因此,真正作为元代官员铨选,特别是中下级官员铨选的主要渠道,则是吏进,这也是元代官员铨选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的一点。 中国历代,特别是自隋唐以降,官、吏分野,吏员,也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中的办事人员要想擢升为官,难比登天。唯元朝例外,元代受蒙古人实用主义之影响,中原传统观念拘束较少,官、吏界限并不如其他朝代那样明显。因此,元代大量官员是从吏员中擢升。而且,元代的吏员地位亦较之其他朝代更高,某些政府机构的吏员最高可有六、七品之品级。 元代前期虽长期未开科举,然而通过吏进之门,仕途并未向儒士阻塞。相反,元代一直将以儒为吏作为既定国策之一,并长期执行。如世祖时,就发布政令:“定令儒生愿试吏郡县者,优庸之。”仁宗时,“有召,省掾用儒士擢入”,“仁宗惩吏,百司胥吏听儒生为”。元人陶安亦有论述:“朝廷以吏术治天下。中土之才积功簿有致位宰相者。时人翕然尚吏。虽门第之高华,儒流之英雄,皆乐趋焉。”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元代前期虽然未开科举,但吏员选拔同样是采取考试选拔的制度,如果再加上官、吏之间比较顺畅的流动环节,元代的官僚制度实际上较其他朝代更加类似于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此亦元代政治制度之中蔚为可观的闪光点。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的儒士非但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实际上无论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地位都远较其他户计更为优越。而且,当然,由於民族等级制度,以及讲求“根脚”大小的问题存在。终元之世,高级官员一直为开国之初的“九十五千户”所垄断。然而,所谓“九儒十丐”之说,亦实属荒谬不经之言。 注1:九十五千户:元代开国之初所立下大功的九十五个家族,被封为世袭千户。 注2:元朝灭亡前后殉节的儒生多得很。明初汉族士人怀念元朝亦是普遍心态,钱穆还对此感到很不爽和很不理解呢!元明易代虽然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由夷入夏」,但真正影响士人对生死与仕隐抉择的因素是「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 注3:被湮没的元末亡国殉节的汉人 注4:古人讲的是忠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在乎的不是皇帝是哪个民族,而是他是否“行汉法”。明代何瑭评价元代许衡的一段话: “独近世儒者谓公华人也,乃臣于元,非春秋内夏外夷之义,有害名教。|绅之士,间有惑于其说者。瑭尝著论辩之大略以为: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无容心焉,舜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夷,公刘古公之俦皆生于戎狄,后世称圣贤焉。岂问其地与其类哉?元之君虽未可与古圣贤并论,然敬天勤民,用贤图治,盖亦VV乎中国之道矣。……况元主知尊礼公,而已行道济时望之。公亦安忍犹以夷狄外之,固执而不仕哉……由是而观,则公之臣元,无不可者。” “九儒十丐”:所谓“儒”,主要是指那些靠科举求功名的读书人。中国自隋朝开科举以来,读书人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今后将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然而元朝实行的是种族歧视政策,在选拔官员方面实行的是“怯薛”制度,即在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子弟中选拔人才。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子弟到一定年龄后,就可以名列怯薛,充当皇帝的侍从,然后继承父兄的职位,或提拔担任其他职务。汉人或南人的子弟基本没有什么当官的机会,如果一定要走仕途,就必须从当吏开始,熬到一定的年头,也可以晋升为官员,但比例极低。忽必烈执政时期,曾经有不少汉族地主士大夫建议恢复科举制度,忽必烈虽然口头同意,却始终没有实行。到元仁宗时,国家才正式开考科举,但每次录取不过数十人。由于每年科举名额太少,当时的文人看不到做官的希望而大发牢骚:“年年去射策,至老犹儒冠。”读书人在元代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和歧视,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极低,仅排在乞丐之前,位列第九,这或许也是元代仅维持一百年统治的原因之一。“丐”是指那些专门以乞讨为生的人。在中国古代,乞丐也是一种正当的职业,他们虽然地位卑下,但却有自己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乏侠义情怀,关于这一点,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今社会,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学历已成为工作的必要门槛。读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明白事理,可是现在许多读书人书读得越多越不明事理,与其这样,不如不读书,加入丐帮当乞丐,虽然帮不了人,但也不至于害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8873 头衔:一个好人 工分:65962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194楼&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209楼&对194楼的回复:“九儒”比起秦皇的“坑儒”来,还留点情。这也是这两个朝代挨骂的原因。秦坑儒也就坑了四百六十多,但是在秦朝整体上读书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但是元是读书人整体的地位就不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64729 工分:5466
左箭头-小图标
前言不搭后语,这五纵队的水平是大大下降了啊,金三、反贱捣蛋等的狗粮超出预算了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64729 工分:5466
左箭头-小图标
5楼&元朝再好,也已经灭亡了,在这里唧唧歪歪,有意思吗?6楼&我赞美一下我国一个朝代的伟大成就,你在这里酸酸溜溜个毛啊206楼&我可没有酸溜溜的,只是实话实说,请问,现在是元朝吗? 他只是想嘲讽一下那个时代的汉人在他们大蒙古的铁蹄下亡国了,现在重新当家还在沾他们辉煌历史的光。对于这类人只能呵呵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2976 工分:17681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194楼&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对194楼的回复:“九儒”比起秦皇的“坑儒”来,还留点情。这也是这两个朝代挨骂的原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8970 工分:8822
左箭头-小图标
5楼&元朝再好,也已经灭亡了,在这里唧唧歪歪,有意思吗?7楼&明朝在腐败,再有人捧,它也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明朝也已经消失了。不用你在这里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8970 工分:8822
左箭头-小图标
5楼&元朝再好,也已经灭亡了,在这里唧唧歪歪,有意思吗?6楼&我赞美一下我国一个朝代的伟大成就,你在这里酸酸溜溜个毛啊 我可没有酸溜溜的,只是实话实说,请问,现在是元朝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184楼&打着‘民族团结’的口号,肆意宣扬破坏民族团结之言的人恰恰是尔等。因为你给野蛮恶政粉饰,在给惨无人道的恶魔唱赞歌,无视汉人祖先呐喊的冤魂,无视造孽者的暴行,无视现代汉人的感受,把讴歌一个暴虐偏执非人政权当做‘理想之国’,这是违反人性,蔑视和平的表现。无视现代汉人的感受 ? 那现代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感受呢?你们考虑过么?现代中国包括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现代中国的利益就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稳定,像你们这种在非常时期,刻意搬出历史及伪历史,变相破坏民族团结的蝗虫,居心又何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194楼&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1、九儒十丐问题所谓元代知识份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说,恐怕是关於元朝的诸多谣言之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甚至堂而皇之登入历史教科书之列。那N,此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元代儒士地位究竟如何? 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出自两位南宋遗民之著作,一为谢枋得之《谢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一为郑思肖之《心史》中《大义叙略》。要辨析此说正伪,便当考其人其文。 谢枋得(),南宋末官员、字君实、号叠山,曾率军抗击元兵。宋亡之后,流落建宁,元廷多次徵召,均坚辞不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将其强送大都,谢枋得遂绝粒殉节。 郑思肖(或),南宋诸生,原名不详。宋亡后因心怀故国,改名思肖(肖者赵也)。其人“坐必南向,闻北音而走,誓不与朔客交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画兰不画土,谓“土地尽为番人夺矣”。 以此二人生平来看,谢郑二人均有明显的反元情绪,其著述亦有明显矮化甚至歪曲元朝的倾向。且二人均死於元初,无从得知元代中后期社会实际情况。当然,仅凭作者立场,亦不能证其说法必伪。但分析二人著述,其可疑甚至违背史实之处却绝非一两处。 首先来看《谢叠山集》中之说法:谢枋得并未说“九儒十丐”乃是元代定制。相反,他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而郑思肖之《心史》,则更为可疑。此书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仲冬八日为人从吴中承天寺井中所得,发现时,其书藏于密封铁匣,外裹白垩,沉于水中,开启之后“楮墨犹新”。如书中所载属实,乃沉于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至发现之时,已历365年。以一铁匣沉于水中近400年而完好无损,殊为诡异。且书中所载之事,多有谬误荒唐之处,如袁枚就曾指出:“(《心史》)所载元世祖剖割文天祥,食其心肺,又好食孕妇腹中小儿,语太荒悖,殊不足信。”故如谈迁、徐乾学、袁枚等人,均认为其书为明末伪造。 当然,仅考其出处,还并不足以证其谬误,还需要其他材料来加以印证。那N,按元代制度,儒士真实地位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的户籍制度。元代政府依照职业和社会职能不同,将全国居民划为了若干户别,《元史》中称为诸色户计。元代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户计有: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因此,所谓的分全国为十等人之说,本身就毫无根据,站不住脚。 其次,不同的户计,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军户的义务就是当兵,站户的义务就是维持国家驿站系统(元代称站赤)。而儒户的义务,则是保障每户至少要有一人读书,随时准备在国家考选吏员时候参加考试,以备徵召。在权利方面,由於儒户是属於“劳心者”范畴,因此,儒户在元代是不需要负担一般人民所需要负担的各种劳役差发,除此以外,儒户还可以豁免丁税,四顷以内的土地亦不需要缴纳地税,而且所有在籍儒士均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廪给,而在学校就读的生员,亦由学校提供每日两餐(《庙学典礼》)。此等待遇,远超于其他户计。 再者,从政治地位来看,儒士之地位亦非其他户计所能比拟。按《元史?百官志》之中对於官员铨选制度的记载来看,元代的官员选拔主要有三条途径:1、怯薛(即宫廷宿卫);2、吏进;3、科举。其中,怯薛来源主要是元朝建国时所确立的九十五户“大根脚”家族子弟,约占元代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此处不论。元代科举始於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终于元惠宗(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共计五十一年,其中有六年因奸相伯颜擅权中断(),科举持续时间共四十五年,开科十六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其中,汉人和南人(亦即儒户所属族群)约600多人,人数殊少,亦不足论。因此,真正作为元代官员铨选,特别是中下级官员铨选的主要渠道,则是吏进,这也是元代官员铨选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的一点。 中国历代,特别是自隋唐以降,官、吏分野,吏员,也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中的办事人员要想擢升为官,难比登天。唯元朝例外,元代受蒙古人实用主义之影响,中原传统观念拘束较少,官、吏界限并不如其他朝代那样明显。因此,元代大量官员是从吏员中擢升。而且,元代的吏员地位亦较之其他朝代更高,某些政府机构的吏员最高可有六、七品之品级。 元代前期虽长期未开科举,然而通过吏进之门,仕途并未向儒士阻塞。相反,元代一直将以儒为吏作为既定国策之一,并长期执行。如世祖时,就发布政令:“定令儒生愿试吏郡县者,优庸之。”仁宗时,“有召,省掾用儒士擢入”,“仁宗惩吏,百司胥吏听儒生为”。元人陶安亦有论述:“朝廷以吏术治天下。中土之才积功簿有致位宰相者。时人翕然尚吏。虽门第之高华,儒流之英雄,皆乐趋焉。”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元代前期虽然未开科举,但吏员选拔同样是采取考试选拔的制度,如果再加上官、吏之间比较顺畅的流动环节,元代的官僚制度实际上较其他朝代更加类似于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此亦元代政治制度之中蔚为可观的闪光点。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的儒士非但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实际上无论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地位都远较其他户计更为优越。而且,当然,由於民族等级制度,以及讲求“根脚”大小的问题存在。终元之世,高级官员一直为开国之初的“九十五千户”所垄断。然而,所谓“九儒十丐”之说,亦实属荒谬不经之言。 注1:九十五千户:元代开国之初所立下大功的九十五个家族,被封为世袭千户。 注2:元朝灭亡前后殉节的儒生多得很。明初汉族士人怀念元朝亦是普遍心态,钱穆还对此感到很不爽和很不理解呢!元明易代虽然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由夷入夏」,但真正影响士人对生死与仕隐抉择的因素是「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 注3:被湮没的元末亡国殉节的汉人 注4:古人讲的是忠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在乎的不是皇帝是哪个民族,而是他是否“行汉法”。明代何瑭评价元代许衡的一段话: “独近世儒者谓公华人也,乃臣于元,非春秋内夏外夷之义,有害名教。|绅之士,间有惑于其说者。瑭尝著论辩之大略以为: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无容心焉,舜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夷,公刘古公之俦皆生于戎狄,后世称圣贤焉。岂问其地与其类哉?元之君虽未可与古圣贤并论,然敬天勤民,用贤图治,盖亦VV乎中国之道矣。……况元主知尊礼公,而已行道济时望之。公亦安忍犹以夷狄外之,固执而不仕哉……由是而观,则公之臣元,无不可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九儒十丐问题所谓元代知识份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说,恐怕是关於元朝的诸多谣言之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甚至堂而皇之登入历史教科书之列。那N,此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元代儒士地位究竟如何? 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出自两位南宋遗民之著作,一为谢枋得之《谢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一为郑思肖之《心史》中《大义叙略》。要辨析此说正伪,便当考其人其文。 谢枋得(),南宋末官员、字君实、号叠山,曾率军抗击元兵。宋亡之后,流落建宁,元廷多次徵召,均坚辞不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将其强送大都,谢枋得遂绝粒殉节。 郑思肖(或),南宋诸生,原名不详。宋亡后因心怀故国,改名思肖(肖者赵也)。其人“坐必南向,闻北音而走,誓不与朔客交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画兰不画土,谓“土地尽为番人夺矣”。 以此二人生平来看,谢郑二人均有明显的反元情绪,其著述亦有明显矮化甚至歪曲元朝的倾向。且二人均死於元初,无从得知元代中后期社会实际情况。当然,仅凭作者立场,亦不能证其说法必伪。但分析二人著述,其可疑甚至违背史实之处却绝非一两处。 首先来看《谢叠山集》中之说法:谢枋得并未说“九儒十丐”乃是元代定制。相反,他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而郑思肖之《心史》,则更为可疑。此书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仲冬八日为人从吴中承天寺井中所得,发现时,其书藏于密封铁匣,外裹白垩,沉于水中,开启之后“楮墨犹新”。如书中所载属实,乃沉于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至发现之时,已历365年。以一铁匣沉于水中近400年而完好无损,殊为诡异。且书中所载之事,多有谬误荒唐之处,如袁枚就曾指出:“(《心史》)所载元世祖剖割文天祥,食其心肺,又好食孕妇腹中小儿,语太荒悖,殊不足信。”故如谈迁、徐乾学、袁枚等人,均认为其书为明末伪造。 当然,仅考其出处,还并不足以证其谬误,还需要其他材料来加以印证。那N,按元代制度,儒士真实地位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的户籍制度。元代政府依照职业和社会职能不同,将全国居民划为了若干户别,《元史》中称为诸色户计。元代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户计有: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因此,所谓的分全国为十等人之说,本身就毫无根据,站不住脚。 其次,不同的户计,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军户的义务就是当兵,站户的义务就是维持国家驿站系统(元代称站赤)。而儒户的义务,则是保障每户至少要有一人读书,随时准备在国家考选吏员时候参加考试,以备徵召。在权利方面,由於儒户是属於“劳心者”范畴,因此,儒户在元代是不需要负担一般人民所需要负担的各种劳役差发,除此以外,儒户还可以豁免丁税,四顷以内的土地亦不需要缴纳地税,而且所有在籍儒士均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廪给,而在学校就读的生员,亦由学校提供每日两餐(《庙学典礼》)。此等待遇,远超于其他户计。 再者,从政治地位来看,儒士之地位亦非其他户计所能比拟。按《元史?百官志》之中对於官员铨选制度的记载来看,元代的官员选拔主要有三条途径:1、怯薛(即宫廷宿卫);2、吏进;3、科举。其中,怯薛来源主要是元朝建国时所确立的九十五户“大根脚”家族子弟,约占元代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此处不论。元代科举始於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终于元惠宗(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共计五十一年,其中有六年因奸相伯颜擅权中断(),科举持续时间共四十五年,开科十六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其中,汉人和南人(亦即儒户所属族群)约600多人,人数殊少,亦不足论。因此,真正作为元代官员铨选,特别是中下级官员铨选的主要渠道,则是吏进,这也是元代官员铨选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的一点。 中国历代,特别是自隋唐以降,官、吏分野,吏员,也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中的办事人员要想擢升为官,难比登天。唯元朝例外,元代受蒙古人实用主义之影响,中原传统观念拘束较少,官、吏界限并不如其他朝代那样明显。因此,元代大量官员是从吏员中擢升。而且,元代的吏员地位亦较之其他朝代更高,某些政府机构的吏员最高可有六、七品之品级。 元代前期虽长期未开科举,然而通过吏进之门,仕途并未向儒士阻塞。相反,元代一直将以儒为吏作为既定国策之一,并长期执行。如世祖时,就发布政令:“定令儒生愿试吏郡县者,优庸之。”仁宗时,“有召,省掾用儒士擢入”,“仁宗惩吏,百司胥吏听儒生为”。元人陶安亦有论述:“朝廷以吏术治天下。中土之才积功簿有致位宰相者。时人翕然尚吏。虽门第之高华,儒流之英雄,皆乐趋焉。”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元代前期虽然未开科举,但吏员选拔同样是采取考试选拔的制度,如果再加上官、吏之间比较顺畅的流动环节,元代的官僚制度实际上较其他朝代更加类似于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此亦元代政治制度之中蔚为可观的闪光点。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的儒士非但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实际上无论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地位都远较其他户计更为优越。而且,当然,由於民族等级制度,以及讲求“根脚”大小的问题存在。终元之世,高级官员一直为开国之初的“九十五千户”所垄断。然而,所谓“九儒十丐”之说,亦实属荒谬不经之言。 注1:九十五千户:元代开国之初所立下大功的九十五个家族,被封为世袭千户。 注2:元朝灭亡前后殉节的儒生多得很。明初汉族士人怀念元朝亦是普遍心态,钱穆还对此感到很不爽和很不理解呢!元明易代虽然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由夷入夏」,但真正影响士人对生死与仕隐抉择的因素是「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 注3:被湮没的元末亡国殉节的汉人
注4:古人讲的是忠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在乎的不是皇帝是哪个民族,而是他是否“行汉法”。明代何瑭评价元代许衡的一段话: “独近世儒者谓公华人也,乃臣于元,非春秋内夏外夷之义,有害名教。|绅之士,间有惑于其说者。瑭尝著论辩之大略以为: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无容心焉,舜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夷,公刘古公之俦皆生于戎狄,后世称圣贤焉。岂问其地与其类哉?元之君虽未可与古圣贤并论,然敬天勤民,用贤图治,盖亦VV乎中国之道矣。……况元主知尊礼公,而已行道济时望之。公亦安忍犹以夷狄外之,固执而不仕哉……由是而观,则公之臣元,无不可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0309 工分:10903
左箭头-小图标
15楼&所谓元,是蒙古国在中原的殖民地。你想做三等的北人?还是四等的南人呢??30楼&也就你真把自己当3,4等人汉民族在元朝就是三、四等人啊。所以汉人才起来推翻蒙古人。拜托看清楚再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194楼&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竟然有人说这样的社会好,想穿越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8873 头衔:一个好人 工分:65962
左箭头-小图标
174楼&‘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2976 工分:17681
左箭头-小图标
对187楼的回复:历史上秦、隋、元都有暴政的倾向。这也是他们遭后人诟病的原因。但这三个朝代的确是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前驱。有关元朝“屠杀”事实,很少有记载,可以说无实证,而大量记载的都是满清暴行。元朝不实行文字狱,不会销毁史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64729 工分:5466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147楼&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元朝,明白,你把清朝扯进来干啥 ?真不知道谁是死鸭子152楼&人家是讨论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我是在用同样异族统治的清朝做对比,说明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退一步讲,我们这说元朝和是不是技术贴有毛关系?你非往技术贴上扯,自己挖坑自己跳,掉坑里还怪别人。你真对得起你250的智商。169楼&你删什么帖子呀?心虚啦?175楼&很遗憾不是我删除的,删除了就没法继续打你的脸,你就可以赖账了。哈哈,哥们你回的真精彩,风趣幽默之余也恰当的讽刺了某些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2976 工分:17681
左箭头-小图标
对46楼的回复:相反清朝初期的剃发留辫改服使老百姓增加了对清朝朝廷的认同感,至少是相当一部分汉族士绅和文人的认同感。--------------------------------------------------------------------------------------“认同感”不是用武力逼出来的,把这三个字改成“同化感”才符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67239 工分:8334
左箭头-小图标
69楼&元朝对于中国,就是一阵破坏力极强的旋风,过去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有满篇史册所记载的几千万人死亡的悲惨历史,还有西夏、金国、南宋灭亡之前悲壮的数十年抵抗史。 哥们,在铁血历史里我看你的东西最多,文字洋洋洒洒,史料有理有据,你时而褒元,时而贬元,立场飘乎不定,这不是批判,三观何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67239 工分:83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39楼&元朝历史被忽视,主要有两方面:1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知识分子没有做官的途径,自然不待见不拥护元朝,这也是元朝不长久的原因。2满清不待见元朝。元朝原本和金国有世仇,灭金后对女真人屠杀、“初夜”。现在的清粉们也极力矮化元朝,以抬出“大清版图”最大的神论,淡化满清出卖西伯利亚(原元朝岭北行省和明朝努尔干都司)的罪行。 有道理.我觉得自唐代后期以后,尤其是宋朝,汉族知识分子就堕落无能了,知识分子的第一天职在于教育后人,传承文明.但是儒家那些水货,识文断字以科举当官为本,不让它们当官的朝代就深恶痛绝地抹黑.本人看了&八百里武当&那个央视纪录片,元朝以道教为国教,把武当山划归道教,大兴土木,中原的建筑\科学和工程淋沥尽致地发挥并传承,又经历明朝二百多年,成了今天这规模.说元朝破坏中华文明就可笑了,明朝朱棣又是建神机营又是建造世界最大的远洋舰队,还能编修永乐大典,这文明成果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成?倒是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朝,文明大坏.汉人应该好好自醒一下,元朝没有阻碍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的积累和创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打着‘民族团结’的口号,肆意宣扬破坏民族团结之言的人恰恰是尔等。因为你给野蛮恶政粉饰,在给惨无人道的恶魔唱赞歌,无视汉人祖先呐喊的冤魂,无视造孽者的暴行,无视现代汉人的感受,把讴歌一个暴虐偏执非人政权当做‘理想之国’,这是违反人性,蔑视和平的表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87559 工分:212
左箭头-小图标
胡虏无百年之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宋濂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e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南宋抗蒙檄文彼蒙古者,率兽食人,茹毛饮血,无伦无礼,蛮夷之部落尔。一朝得势,逞爪牙之尖锐,纵战祸于他邦,灭大食,屠党项,绝金后嗣,中原旧地,幸免于屠刀之下者,十无一二。狼子野心犹不知足,背盟负誓,纵兵南下,侵我汉疆;攻川陕,无城不屠,尸塞水道,血染河殇,骨露荒野,堆砌成行。掠襄阳,焚烧俞月;长街空荡,失之熙熙,万人空巷,不见攘攘。若此者数,攻掠之处,已无整土,屠灭之地,再无完族。自盘古开天地以降,中华之劫难,无过于此者。蒙古所欲图者,天下也,非国家也,蒙古所欲杀者,万民也,非一姓也。此诚王侯将相、士农工商同仇敌忾,誓死以抗,求存全种之秋也。夷狄旧邦,射雕牧马,鹰飞草长;禽兽类人,丛林为则,强者恒昌。不耕不读,无渔无商。弃诗书之教化,赖骑射之精良。与我华夏,言不通,性不入,无同书之文字,少有路于桥梁。只知蛮夷,何云友邦?斯酋长者,学儒借法,宏手足之论,惠腹心为实。然彼之道,尊夷攘汉,愚黔欺士,舍义求生,非孔孟之所谓道也;彼之法,扶强除弱,劫贫济富,分族论等,非韩商之所谓法也。斯儒,以乱我中华之正统,斯法,为败我华夏之纲常。斯论之出,乃酋惧我正气之浩然,计穷而为之,然道行逆施,何以服众?尚图扰我耳目,惑我灵台,岂不谬哉。青天有上,其道大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符坚狂妄,败于淝水,颉利猖獗,献舞厅堂。故知胜负之道,不在众寡,存亡有数,无分弱强。蒙古灭金屠夏,拓地万里,挡者披靡,可谓强矣。然不施仁义,终遭天弃。故远有蒙哥之诛,近有杨州之败,恃强而不能夺我寸土。况今天下一心,气愤风云,四海旗聚,誓清妖孽。东起杨州,西连巴蜀,兵甲成群,行伍相接,鼓声动而南风起,剑气冲而北斗平。万众悲歌,气吞山河。以此敌虏,何愁不催。诸君但尽人事于日下,必垂青史以永芳。圣人之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尽在今朝。共之,勉之,励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70008 工分:4556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147楼&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元朝,明白,你把清朝扯进来干啥 ?真不知道谁是死鸭子152楼&人家是讨论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我是在用同样异族统治的清朝做对比,说明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退一步讲,我们这说元朝和是不是技术贴有毛关系?你非往技术贴上扯,自己挖坑自己跳,掉坑里还怪别人。你真对得起你250的智商。169楼&你删什么帖子呀?心虚啦?很遗憾不是我删除的,删除了就没法继续打你的脸,你就可以赖账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元十三好’之歌‘一好’;中国不用计划生育,自然控制人口,还不担心挨骂,多好。‘二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可谓世界第一牧场,从此中国人喝牛奶,马奶酒不成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多好。‘三好’;让中国人有享誉世界大帝国的荣耀,威武,自尊心,多好。‘四好’;狼来给羊输血,让羊身体强壮起来,多好。‘五好’;把中国人安排的纪律严明,黑白分明,一眼就能区别,多好。‘六好’;寻找到了天然练武的靶子,马鞭可以尽情飞舞,多好。‘七好’;把宋朝以来的华夏文明献给长生天,还华夏大地绿油油的一片纯净,多好。‘八好’;连年不断扩张版图,把中国人锻炼成一个个战士,举国一个目标,多好。‘九好’;拥有无数享用不尽美女的第一夜。多好。‘十好’;遍地开花喇嘛教,欢喜佛走遍神州大地,诗词歌赋,人文曲艺,科技没用处,多好。‘十一好’;中国的王张李刘四大姓,准备免费送他们去见华夏始祖,多好。‘十二好’;中国一口气差点成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多好。‘十三好’‘一代天骄’享誉世界的名言,在中国成为100年的现实,多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 他们善良到养虎为患,所以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以致国家蒙羞,汉人蒙羞。假如他们以宋末被害人口的百分之5去蒙古高原喂刀,,,呵呵,,,你们这些高举蒙古帝国伟大旗帜的人恐怕发言权都没有。你们幸运的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以成为兄弟一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6232 工分:119779
/ 排名:9687
左箭头-小图标
朱元璋,朱棣太善良了。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147楼&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元朝,明白,你把清朝扯进来干啥 ?真不知道谁是死鸭子152楼&人家是讨论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我是在用同样异族统治的清朝做对比,说明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退一步讲,我们这说元朝和是不是技术贴有毛关系?你非往技术贴上扯,自己挖坑自己跳,掉坑里还怪别人。你真对得起你250的智商。你删什么帖子呀?心虚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161楼& 楼主如此标新领异是为哪般?为民族团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163楼&告诉楼主的忠告,此贴不适合在民族主义和皇汉主义盛行的铁血发表啊!?(&#3665;&#8226;&#3633;&#3655;ω&#8226;&#3655;&#3633;&#3665;)民族主义汉族不屑,但汉族也不配!蝗虫汉主义实际上就是唯恐不乱、狗腿子主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162楼&除了一堆堆马粪和累累白骨,那个蒙古帝国还留下了什么?也就你这孤陋寡闻的这么认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27140 工分:5161
左箭头-小图标
告诉楼主的忠告,此贴不适合在民族主义和皇汉主义盛行的铁血发表啊!?(&#3665;&#8226;&#3633;&#3655;ω&#8226;&#3655;&#3633;&#3665;)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4489 工分:431
左箭头-小图标
除了一堆堆马粪和累累白骨,那个蒙古帝国还留下了什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49772 工分:83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如此标新领异是为哪般?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70008 工分:4556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147楼&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元朝,明白,你把清朝扯进来干啥 ?真不知道谁是死鸭子 人家是讨论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我是在用同样异族统治的清朝做对比,说明元朝为什么少有人提及,退一步讲,我们这说元朝和是不是技术贴有毛关系?你非往技术贴上扯,自己挖坑自己跳,掉坑里还怪别人。你真对得起你250的智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元朝,明白,你把清朝扯进来干啥 ?真不知道谁是死鸭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 46楼 whl59168少替元朝 是因为元朝没有像清朝那样吸收汉族文人的政策,而民族等级政策又比清朝严重得多,注意元朝虽然统治中原却没有强迫汉人改发型改服饰改风俗,这是汉人始终没有对元朝的认同感,相反清朝初期的剃发留辫改服使老百姓增加了对清朝朝廷的认同感,至少是相当一部分汉族士绅和文人的认同感。所以元朝少人提起。假如元朝像清朝那样用一个文字狱把汉族文人的骨头打断,然后再用一帮没骨气的文人编个四库全书掌控舆论给元朝统治者歌功颂德相信现在元朝戏和辫子戏的数量差不多了。52楼 专T狗粮队没有认同感?那现在的教科书还承认元朝是中国朝代?没有认同感是指当时的汉族士绅和文人以及老百姓没认同感,元朝有几个汉族文人替元朝歌功颂德的?有多少汉子文人视终于元朝是有风骨?你再看看清朝,有多少汉族文人为清朝歌功颂德文过饰非?有多少汉人把效忠清朝当成理所当然,甚至是高风亮节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8644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101楼& 在蒙古大汗的眼中,汉民族并不是人,他们是可以随时被杀戳和奴役的奴隶,象牛羊产奶一样为他们生产财富。即使给牲畜挤奶,也不会如此心狠手辣。在忽必烈不用担心华夏人民的反抗以后,就立刻公布实行了著名的四等人制度。南北方汉人因为血统而沦落成三、四等人,被蒙古人杀害只需要赔偿一头毛驴。而蒙古贵族为了试验刀子是否锋利,可以随便在街上抓一个汉人杀掉。这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种族歧视制度。忽必烈在征服南宋时,为了收买人心,暂时免除斌赋、徭役,甚至开始征税也比宋代轻,等到汉人的抵抗运动停止了,忽必烈立刻任用回回阿合马加倍地疯狂征税。于是蒙元统治下的中国各地民不聊生,到处都是起义,但是因为没能相互接应,结果被蒙元各个击破,镇压下去。阿合马滥发纸币,横行霸道,肆意劫掠中国人民的财富,害死了中原无数百姓,最后被汉人给行刺暗杀了。忽必烈此时已经不担心汉人的人心,只担心汉族大臣同情自己的同胞而不全力为他横征暴敛。所以他只任用从中东来的对华夏同胞没有任何伶悯和同情的回回作为他敛财的工具。他们把这些财富,挥霍在到其他文明地区屠杀和掠夺,也挥霍在赠送亲友帮助自己扩张权力控制军阀上。华夏的财富从此不再用于生产建设,人的生命受到了真正蒙古方式的践踏。只有在华夏民族停止抵抗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蒙古帝国,以及什么是亡国、什么是被奴役,什么是被异族横征暴敛, 什么是真正的民不聊生。当初那些抱怨宋朝为了抵抗外族入侵而开支巨额军费和望风投降的民众,此时再反抗,已经不能彼此呼应。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了。现在中国的某些历史学家,甚至是ZF的主流砖家叫兽,用欺骗的手段描写这段历史。他们把南宋因为军费开支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说成是腐败,忽必烈收买人心暂时不征税,说成是历史进步,等到忽必烈原形毕露,横征暴敛时,他们却避而不提。蒙元统治下的中国,蒙古人抓汉族奴隶修筑城市河道,帮助把南方抢劫来的财富运到北方,他们说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教育部历史参考书明确告知不把岳飞、文天祥当作中国的民族英雄,而教育部通过的历史视频教科书却把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元朝描写成民族融合、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代,如此卑鄙无耻的欺骗,使人不禁疑问,现在的中华是否生活在一个亡国的时代? 蒙古人杀汉人只赔驴价问题关於这一点,吾只知此说法流传甚广,亦充斥于各种教科书,却不见其最早出处为何。但毫无疑问,此说法亦为具有普遍影响之关於元代谣言之一。那N,事实究竟如何,下面将加以说明。要谈及此问题,首先应当从元代司法制度情况开始予以分析。而要分析此问题,首先要讨论的第一点,便是元代法律制度中的“烧埋银”制度。“烧埋银”之含义,乃是由罪犯偿付一定数额的金钱给被害者亲属,以作丧事只用。“烧埋银”制度,本为中国古代汉族法律体系所无,而是来自于蒙古族传统习惯法中的“命价”制度。然而,在蒙元入主中原之后,此制度亦发生了演变。《元史?刑法志》中所载之元代五刑,为“笞、杖、流、徒、死”,与中国古代其他朝代的刑法并无二致,此五刑乃是司法中之主刑。因此可见,烧埋银制度并非元代司法制度中之主刑。纵观《元史?刑法志四?杀伤》篇目所罗列之具体罪名中,凡属人命案者,均需徵收烧埋银,且对徵收对象,并无民族身份之特殊规定。此外,烧埋银亦非单独之刑罚,而是附加于主刑之上的刑罚,例如:“诸杀人者死,仍于家属征烧埋银五十两给苦主”。因此可见,烧埋银制度在元代法律中,并非是一主刑,而是具有附加刑和赔偿性质之制度。一如现代司法制度中所谓“刑事责任附带民事责任”之性质。[ 转自铁血社区
]烧埋银制度虽起源于蒙古族传统之“命价”制度,但在蒙元入主中原之后,这一制度与中原传统法制结合,其性质和作用已大相径庭。因为按照蒙古传统习惯法而言,命价可以抵罪,乃是主刑。但在元代法律制度之中,烧埋银却是附加刑,不能抵偿本罪,具有民事赔偿性质。这一点不但较蒙古族传统习惯法有了很大进步,而且较之中国古代其他朝代的司法制度,亦是一伟大创举和进步。烧埋银制度,不但适用于斗殴凶杀案件,亦适用于其他致人死命之情形。例如,按照元代法律规定,医疗事故、嫌犯在拘押期间被刑讯致死等情况,均亦需徵收烧埋银。因此,元代的“烧埋银”制度,不但并非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而且乃是元代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闪光点。这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上不仅空前,亦为绝后。明清以降,又无烧埋银制度,虽在司法实践中亦时有实行,然而在立法理念上,不得不说较之元代又发生了倒退。事实上,所谓“蒙古人杀汉人只赔偿驴价”的说法,笔者认为,应当来自如下一条:“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元史?刑法志四?杀伤》)除此之外,其他罪名中,均无关於罪犯民族身份之规定。然而,这一条罪名,亦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这一罪名界定了案件发生情形,即“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也就是说,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事出有因:争执、醉酒;2、殴打致死。这一界定,与《元史?刑法志四?杀伤》所规定的第一条“诸杀人者死”并无冲突。或者说,这一规定,实际上指的并非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禹分九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