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就业是选择去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还是小城市

大城市人才“挤挤”小城市无人问津 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内容摘要: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再过3个月,就到了大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了。毕业之后是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还是回到家乡去发展,这也一直是大学生们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再过3个月,就到了大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了。毕业之后是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还是回到家乡去发展,这也一直是大学生们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
  最近一份《当代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以牡丹江地区几所重点中学近10年的5000多名毕业生为样本得出了相关数据。有37%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8%的人选择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返乡发展,而仅仅有25%的大学生有计划回乡发展。由此看来,大学生毕业返乡的就业的热情其实并不太高。
  从这份调查中也看到当代大学生们的新困境:一边是大学生&吐槽&北上广等大城市立足不容易,却又扎堆儿于大城市;另一边是三线以下城市求才若渴,却又少人问津。
  美国: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杜剑锋说,美国的大学生最重视的是就业机会,其次会考虑想就业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就是美国的大学生没有一味地去寻找波士顿、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
  杜剑锋: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不会像中国这样大,各个州都有很多城市有非常好的就业机会,同时经济发展、资源配备、自然环境等都没有太多差异,甚至美国绝大部分人生活在人口相对比较稀少、交通便利、资源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所以很多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对于纽约或者波士顿这类人口密集尤其是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城市,反而会出现一种排斥心理。
  德国:
  同样,德国的情况也和美国比较相似,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德国很少有地方为吸引人才而推出特别政策,大学生的择业也往往是根据工作的满意度,而不是一味地往高大上的地方跑。
  薛成俊:由于德国的产业结构非常平衡合理,企业并非扎堆集中在某些大城市,所以毕业生往往是根据工作选择城市,而不是留在某个城市找工作。当然了,根据专业的不同,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总体来讲,理工科要优于文科。
  日本:
  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表示,在日本,大学生择业态度和国内很相近,很多人毕业后还是会选择在大城市工作。
  黄学清:在日本虽然也有不少学生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找工作,但是大城市还是最吸引各地毕业生的地方。日本没有限制人口进出的户籍政策,毕业的时候选择就业地和将来的移动都不会受到户口的限制,所以这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生活更丰富。大城市在企业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地方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工作高中或者是专科学校毕业就可以胜任了。在待遇方面也有地区差距,比如北方的青森县,它的就业需求全国最低,就业形势也以地方的主要就业方式&&短期合同制为主,适合大学毕业生的也只有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等,而这些工作很多是需要有门路才找到的。青森县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是14万日元,而东京超过了20万日元。
  吸引就业的举措
  我国的部分地方为了吸引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也曾经出台过一些相应措施。此前东莞的凤岗镇就出台过一项措施,本镇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回乡就业,不仅可以任意挑选镇内的企业就业,而且还能每月领到镇政府的800-1000元补贴。
  美国:
  杜剑锋说,在美国,政府不会在大学生就业上做出直接的投入,或者说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会通过资金或者政策上的优惠,来扶持地方上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鼓励他们招收大学生。杜剑锋就举了他所在的美国罗得岛州的一个例子。
  杜剑锋:比较有趣的例子就是我现在所在罗得岛州,面积比较小,离金融中心波士顿又比较近,就面临着在竞争上的一个劣势。比如罗得岛州有非常著名的大学,常青藤大学之一布朗大学,每年布朗大学的毕业生很多都不会留在本地,往往就会到距离非常近的波士顿去就业。这样的话罗得岛州每年都面临着人口和新毕业学生人口流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州政府最近在考虑通过一项法案,给附近的的从科研和教育相关的一些企业通过税务减免的政策来留住这些大学生。但是他不会像中国一些政府这样通过直接给学生贷款促使他留在这里,而是通过整体上的刺激就业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新的毕业生到自己附近的这个地方来居住。
  日本:
  日本跟中国情况比较类似,大学生毕业以后也爱扎堆大城市。所以当地的政府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比如说减免大学生的就学贷款等等。
  黄学清:为了维持地方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日本各地方政府也实行各种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比如因为很多学生会在大学所在地找工作,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加强了对本地大学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如果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毕业以后留在本地工作就可以不用偿还了。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分隔线----------------------------
博士交流群:
【01号群】;【02号群】;【03号群】;
【04号群】;【05号群】;【06号群】;
【07号群】;【08号群】;【09号群】;
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扫描关注毕业后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每到毕业季,是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还是去三四线小城市,都会成为应届毕业生揪心不已的选择题。而东北师大近期的一个调研报告显示,已有超四成大学生选择回乡就业。在一年一年的纠结中,青年的就业观正在悄然变化,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
事实上,人难免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不知未来何去何从,青春在撕扯中躁动难安。然而,正处于人生紧要处的年轻人,到底该如何选择?本期摘编的微友来稿,有毕业生的纠结、过来人的建议,还有长辈的期许……希望这些不同的声音,对尚在犹豫的年轻人有所启发。
抉择前问问自己的心
留在大城市,不代表勇气;去小城市,也不代表安逸。生活最大的乐趣,在于承担你该承担的、享受你能享受的。作为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我选择回到家乡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梦想。尽管职场环境不够优越,我仍将拼命去抵达梦想的彼岸。我想给后来者一个个人建议:不论你在哪儿,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城市,一定记得奋斗,记得快乐,记得你还要撑起自己的梦想。(@lala)
我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但后来难以承受生活压力而回到老家。我的一个同学则留在了上海,她说竞争和挑战让她浑身充满干劲。我们各得其所,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有承受风雨的能力和信心,那就一路奔跑去大城市找寻美丽的彩虹;如果你贪恋家乡的温暖,那也无妨,幽静的小路上也有美丽的风景。关键问题是,做抉择前请问一问自己的心,你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最适合你。(@桃妈)
别把一次选择看太重
一二线城市基础服务、生活环境、人生机会更多更好,但竞争激烈是不争的事实;三四线城市、农村有广阔的拓展发挥空间,但各种配套条件可能要差些。成功在哪里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敢于迎难而上、坚持奋力拼搏。北京大学毕业、现年34岁的刘涛辞去副县长回乡当果农,也同样赢得点赞。重要的是,不要给一次选择寄寓太多东西。人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也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奋斗才是最重要的。(@雷金)
刚毕业时,就业环境严峻,就业观念多元,既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考量,也有拼搏创业的无限遐想。但不论如何,都要考虑清楚,不能盲从跟风。就业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匹配过程,必须综合衡量行业政策、家庭地域、爱情归属等因素,在取舍间实现选择最优化。最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选定岗位就要踏实履职、磨砺心性,从而保持定力、挖掘潜力,要负力前行,做个终生学习者。(@Stata)
看看哪里有奋斗空间
现在,选择去三四线小城市发展,其实是不错的选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小城市创业更容易些。那里熟人多,有人脉优势,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比如,有人回乡创业卖农产品,亲朋好友都可以帮忙拓宽销售渠道。更何况,在中央鼓励创业的春风吹拂下,许多地方也出台了多种创业扶持政策,相对减小了创业难度。这个时候选择回乡、去小城市,或许才对得起青春。(@candice)
我在天津读研究生,父母在山西,对象在一个二线城市工作,如何选择就业地点成为难题。我想留在天津这样的城市工作,毕竟大城市资源多,机会多,对人的锻炼和成长都会更多。但是,选择天津就面临买房压力,也无法照顾父母,还要考虑爱情能否战胜空间阻隔。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不敢也不能随便赌一把。但我想,无论作何选择,都要不忘初心,最起码要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子祥)
[责任编辑:
Copyright (C)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