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军86师长池世勇照片历届师长

国民革命军_百度百科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又称“党军”[1]
,由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1947年“行宪”前改为“”,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国民党政权溃逃台湾后,到1987年后才开始脱离其控制,被台当局直接控制,演变为“”[2]
。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广州创设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和训练的,国军参加过、、、和等战争。[3]
国民革命军初期历程
国民革命军创立过程
黄埔军校创立者孙中山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建国”为第二军,“建国”改为第三军,“建国”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6月,湖南的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为参谋长,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为政治部主任,为政治部副主任。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中正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二军)/;(三军)/;(四军)/;(五军)/;(六军)/;(七军)/;(八军)/(1926年8月前)。
北伐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进展,扩编为49个军,19个独立师。[8]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
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军为主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一是直系、二是奉系、三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9]
日,国民革命军8个军,约10万人誓师北伐,总司令是蒋中正。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14日国民党发表《》,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军北伐。
分三路进军,在三个战场进行作战。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分别占领了、、,后又在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与吴佩孚主力进行决战;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1927年党军接管位于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
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9]
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汉政府对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中共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取消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龙潭击败()。
曾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国民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开始进行“”。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四个集团军的围攻下,北洋败退关外,至6月4日,张作霖撤退到沈阳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炸死。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2月29日,总司令通电全国,宣布“”,北伐宣布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原奉系军队改编为“”。[10]
国民革命军新军阀混战时期
国民革命军裁兵计划
在1928年7月开始研究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新疆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素质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冯战争、、等多场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遂无疾而终。
国民革命军中原大战
冯、蒋、阎合影
日,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与、联合誓师讨蒋。蒋介石一方代表着国民党中央政府,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一方是应国民党左派代表汪精卫的联合而发起反蒋挑战的地方军。张学良的立场对战争的结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战争初期他成为双方讨好的对象。在日,张学良军入关支持蒋介石,对其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战争历时7个月,战火波及20多省,蒋介石军队约60余万,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中原大战伤亡达30万人,其中,蒋军的伤亡是10万左右,而反蒋联盟的军队伤亡达20万。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11]
国民革命军抗战时期
国民革命军情况简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70万人,抗战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原来共产党的红军亦被编为(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及,日爆发后还组织了和入缅与英军配合作战,痛击(驻印军也在印度抗战)。
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等,达500万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死亡、受伤、失踪共计321万1914人(其中37年抗战爆发至40年末,损失约230万人,41年-45年损失接近100万人),空军阵亡(包含失踪)4321人(其中包括地勤),负伤347人,军机损失2468架[12]
,海军近乎全体自沉。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阵亡48万3708人,而伤者达193万4820人。在抗日战争中,共计有204位将军战死沙场。
国民革命军大型会战
国军德械师奔赴战场
、、、、、、、、、、、、、、、、、、、、、
国民革命军殉国将领
1、,陆军少将,第83师498团团长,日牺牲于北平(下同)
2、,陆军上将,第29军副军长,日,北平
3、,陆军上将,第29军132师师长,日,北平
4、,陆军少将,第13军4师12旅副旅长,日,北平
5、,陆军中将,第88师264旅旅长,日,上海
6、,陆军少将,第72师416团团长,日,河北
7、,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57旅旅长,日,江苏
8、,陆军少将,第54军98师政训处处长,日,上海
9、,陆军少将,第98师参谋长兼583团团长,1937年8月,上海
10、,陆军中将,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日,上海
11、,陆军少将,第1军1师4团团长,日,上海
12、,陆军少将,第7师21旅副旅长兼41团团长,日,
13、,陆军少将,第34军69师203旅旅长,日,山西
15、,陆军中将,第34军66师196旅旅长,日,山西
16、,陆军少将,第63军91师22旅副旅长,日,河北
17、,陆军上将,第9军军长,日,山西忻口
18、,陆军中将,第9军54师师长,日,山西忻口
19、,陆军中将,第25军独立5旅旅长, 日,山西忻口
20、,陆军少将,第70军19师113团团长,日,上海
21、,陆军中将,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日,上海
22、,陆军中将,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日,上海
23、,陆军少将,第85师510团团长,日,山西忻口
24、,陆军少将,第4军90师270旅旅长,日,上海
25、,陆军中将,第67军军长,日,上海
26、,陆军少将,税警总团第2总队副总队长,日,上海
27、,陆军少将,第67军参谋长,日,上海
28、,陆军少将,第67军108师322旅旅长,日,上海
29、,陆军少将,上海国民军事训练所副总队长,日,江苏
30、,陆军少将,第28军63师187旅旅长,1937年11月,上海
31、,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日,上海
32、,空军少将,空军驱逐司令兼4大队队长,日,河南
33、,陆军中将,第7军175师副师长,日,浙江吴兴
34、,陆军中将,第75师副师长,日,浙江湖州
35、,陆军上将,第2军145师师长,日,安徽广德(自杀)
36、,陆军少将,第71军87师259旅旅长,日,江苏南京
37、,陆军中将,南京宪兵副司令、南京警备司令,日,江苏南京
38、,陆军中将,第72军88师264旅旅长,日,江苏南京
39、,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262旅旅长,日,江苏南京
40、,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参谋长,日,江苏南京
41、,陆军少将,160师参谋长,日,江苏南京
42、,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参谋长,日,江苏南京
43、,陆军少将,预10师参谋长,日,江苏南京
44、,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参谋处长,日,江苏南京
45、,陆军少将,第57军112师57旅旅长,日,江苏南京
46、,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468旅旅长,日,江苏南京
47、,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副师长,日,江苏南京
48、,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77旅副旅长,日,江苏南京
49、,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524团团长,日,江苏南京
50、,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副旅长兼野战补充兵团团长,日,江苏南京
51、,陆军少将,第74军58师147旅副旅长,日,江苏南京
52、,陆军少将,第3旅副旅长,日,江苏南京
53、,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日,江苏南京
54、,陆军少将,第66军160师956团团长,日,江苏南京
55、,陆军中将,苏浙皖游击司令,1938年2月,安徽
56、,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十八县保安司令,1938年2月,山西
57、,陆军中将,第19军70师251旅旅长,日,山西阴县
58、,陆军中将,第5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日,山东莒县
59、,陆军上将,第41军122师师长,日,山东滕县保卫战牺牲殉国
60、,陆军少将,第41军124师参谋长,日,山东滕县(今滕州市)
61、,陆军少将,第41军122师参谋长,日,山东滕县
62、,陆军少将,豫北别动队第5总队总队长,日,河南修武
63、,陆军少将,第8军33师3团团长,1938年春,江苏
64、,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59团团长,日,江苏
65、,陆军少将,第13军89师529团团长,日,山东
66、,陆军少将,江苏绥靖公署参议,日,安徽蒙城
67、,陆军中将,第17军84师501团团长,日,山西安泽
68、,陆军中将,骑6师师长,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
69、,陆军中将,第60军183师542旅旅长,日,山东台儿庄
70、,陆军少将,第85军89师528团团长,日,山东台儿庄
71、,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36旅旅长,日,山东台儿庄
72、,陆军中将,第48军173师副师长,日,山东蒙城
73、,陆军中将,第27军23师师长,日,山东菏泽
74、,陆军少将,第27军23师参谋长,日,山东菏泽(自杀)
75、,陆军少将,第139师参谋长,日,安徽
76、,陆军少将,第2军139师2旅副旅长,日,安徽萧县(自杀)
77、,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日,河南
78、,陆军少将,第8军102师304团团长,日,河南兰封
79、,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276团长,日,
80、,陆军少将,第50师副师长,1938年5月,安徽宿县
81、,陆军中将,第51军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冯家场
82、,陆军少将,第12军20师副师长,1938年7月,湖北武汉
83、,陆军少将,预9师35团团长,日,江西朱家山
84、,陆军少将,第87军198师572旅1143团长,1938年9月,湖北圆
85、,陆军中将,第29师86旅旅长,1938年9月,湖北
86、,陆军中将,第198师副师长,1938年9月,湖北
87、,海军少将,海军守备队司令,1938年9月,湖北
88、傅忠贵,陆军少将,鲁北游击司令,日,山东惠民
89、,陆军少将,第37军60师306旅360团团长兼第4支队指挥,日,安徽
90、,陆军少将,军事联络员兼游击总指挥,日,安徽
91、,陆军少将,预10师补充旅副旅长,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2、,陆军少将,第75军13师37旅73团团长,1938年10月,湖北蒲垢
93、,陆军少将,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4、,陆军少将,第153师459旅旅长,日,广东福田(自杀)
95、,陆军中将,第94军85师546旅旅长,日,湖北金牛
96、,陆军中将,第42军军长,日,湖北襄阳
97、,陆军少将,新3军旅长,1938年11月,湖南岳阳
98、,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日,山西温喜
99、,陆军中将,山东1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军事特派员,日,山东
100、,陆军少将,第3军第7师政训处长,日,山西
101、,陆军少将,第33师游击3团团长,1938年,江苏宿迁
102、,陆军少将,山东第13区保安副司令,日,山东
103、,陆军少将,第152师副师长,日,广东清远
104、,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60团团长,1939年2月,江西麒麟峰
105、,陆军中将,军训部辎重兵监、天水行营处长,日,陕西西安
106、,陆军中将,第1战区副参谋长,日,陕西西安
107、,陆军中将,冀察边区第1游击纵队司令,日,河北(被八路军击毙)
108、,陆军少将,第79军76师参谋长,1939年3月,江西
109、,陆军少将,第79军参谋处长兼76师226旅副旅长,日,江西
110、,陆军上将,第29军军长,日,江西龙里
111、,陆军上将,东北游击司令,日,河北
112、,陆军少将,新6军高级参谋,日,湖南
113、,陆军少将,江西省团管区司令,日,江西
114、,陆军少将,暂编骑1师2旅旅长,日,河南淮阳
115、,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600团团长,1939年11月,广西昆仑关
116、,陆军中将,第1路抗日游击总司令,日,江苏
117、,陆军中将,第8军197师师长、长沙警备司令,日,江西武宁
118、,陆军中将,第2军副军长兼9师师长,日,广西
119、,陆军少将,第131师782团团长,日,广西
120、,陆军中将,第84军173师师长,日,湖北(自杀)
121、,陆军中将,第39军副军长兼第1战区豫南第5游击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122、,陆军上将(追授),第33集团军总司令,日下午4时,湖北南瓜店十里
123、,陆军少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日,湖北南瓜店
124、,陆军少将,第49师参谋处主任兼第4团团长,日,湖北
125、,陆军少将,第8军分区保安副司令、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22纵队副司令,日,河南
126、,陆军中将,第53军副军长,1941年1月,湖南
127、,陆军少将,第72军新15师44团团长,日,江西上高
128、,陆军中将,浙东沿海台州守备指挥部守备司令,日,浙江
129、,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日,上海(被刺殉国)
130、,陆军中将,第80军新27师师长,日,山西台寨
131、,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副师长,日,山西台寨(自杀)
132、,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参谋长,日,山西台寨
133、,陆军上将,第3军军长,日,山西县山(自杀)
134、,陆军中将,第3军12师师长,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135、,陆军中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日,江苏泰县
136、,陆军少将,第9战区挺进纵队参谋长、游击2支队司令,日,江西南昌
137、,陆军中将,第17军参谋长,日,山西
138、,陆军中将,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长,1941年7月,山西
139、,陆军少将,第17军84师补充团团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40、,陆军中将,第18军副军长、第9战区军法执行总监,1941年8月,江西
141、,陆军少将,暂8师15团团长,1941年9月,河南石门
142、,陆军中将,第43军70师师长,日,山西绛县
143、,陆军少将,第95师284团团长,1941年9月,湖南岳阳
144、,陆军中将,第10军190师副师长,日,湖南梁家段
145、,陆军少将,新3师副师长,日,甘肃
146、,陆军中将,第74军57师步兵指挥官,日,湖南长沙
147、,陆军中将,第98军军长,日,山西
148、,陆军少将,第96师288团团长、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满纳
149、,陆军中将,暂30师师长,日,山东
150、,陆军少将,暂30师副师长,日,山东单县
151、,陆军少将,暂30师参谋长,日,山东单县
152、,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
153、,陆军中将,第5军200师师长,日,缅甸茅邦
154、,陆军少将,第5军96师副师长,日,缅甸埋通
155、,陆军中将,第34军暂45师师长,日,山西万泉
156、,陆军少将,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云南保山
157、,陆军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莒县
158、,陆军少将,第70师副师长,1943年2月,山西
159、,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日,山东
160、,陆军少将,第51军113师参谋长,日,山东安丘
161、,陆军少将,第84师251团团长,1943年4月,山西
162、,陆军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163、,陆军少将,15师45团团长,日,
164、,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参谋长,日,山东
165、,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1943年夏,缅甸
166、,陆军少将,第3师副师长,1943年秋,湖南桃源
167、,陆军少将,新10师代理师长,1943年10月,安徽
168、,陆军中将,第150师师长,日,湖南常德(自杀)
169、,陆军中将,第73军暂5师师长,日,湖北石门
170、,陆军少将,第31集团军高参兼29师副师长,1943年冬,河南
171、,陆军中将,预10师师长,日,湖南常德
172、,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日,湖南常德
173、,海军少将,第10军3师9团团长,1943年12月,湖南常德
174、,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日,缅甸
175、,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日,缅甸
176、,海军少将,东南亚盟军总部海军联络官、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日,印度孟买
177、,陆军中将,暂15军新29师师长、河南许昌守备司令,日,河南许昌
178、,陆军少将,新29师85团团长,日,河南许昌
179、,陆军少将,新29师87团团长,日,河南许昌
180、,陆军少将,骑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日,辽宁凤城
181、,陆军少将,暂6军参谋长,1944年5月,湖南雪峰山
182、,陆军少将,远征军198师594团团长,日,缅甸
183、,陆军少将,第13军辎重团团长,1944年5月,河南临汝
184、,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高参兼代理参谋处长,1944年5月,河南
185、,陆军少将,第104师指挥官,日,河南陕县
186、,陆军上将,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日,河南陕县
187、,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日,河南陕县
188、,陆军少将,第57军8师副师长,日,河南灵宝
189、,陆军中将,第3军副军长,1944年6月
190、,陆军少将,第62军151师副师长,日,
191、,陆军中将,第79军军长,日,湖南东安
192、,陆军少将,第6军预2师5团团长,日,云南腾冲
193、,陆军少将,第97军196师588团团长,1944年9月,广西
194、,陆军少将,第31军131师392团团长,日,广西桂林
195、,陆军中将,第131师师长,日,广西桂林(自杀)
196、,陆军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日,广西桂林(自杀)
197、,陆军少将,第31军参谋长,日,广西桂林
198、,陆军少将,第7军170师副师长,日,广西桂林
199、,陆军少将,广西绥靖公署高参,日,广西
200、,陆军中将,第6军新39师副师长,日,云南龙陵
201、,陆军中将(追授),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日,缅甸(被刺殉国)
202、,陆军少将,第64师参谋长,1945年,河南洛阳
203、,陆军少将,第21军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湖北
204、,陆军少将,军事委员会陆军突击总队第1突击队司令官,日,浙江孝丰
205、,陆军少将,第18集团军副参谋长 1942年 5月25日山西(现)
国民革命军投敌将领
从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国军高级将领投敌。
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投敌统计[13]
1939年    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  在苏南率部50000人投敌
1939年  蔡雄飞  晋绥军副师长   在晋西北率部投敌
1941年2月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   率所部8个支队投敌
1941年2月  丁丛堂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一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1941年2月  顾秀五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二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1941年2月  陈才初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六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1941年2月  秦庆霖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七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1941年2月  范杰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十一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1941年2月  杨仲华  新编第5军副军长   率所部全部投敌
1941年5月    第30师师长  率该师及第3、第9、第17、第80、第93各军之一部共22000人投敌
1941年6月    第69军军长  率所部投敌
1942年2月  赵瑞  骑兵第1军第1师师长  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942年2月  杨诚  骑兵第1军第5师师长  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942年4月    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  在鲁西率69军、暂3旅、特务旅全部投敌
1942年4月  王清浣  新编第6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新编第30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新编第181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黄贞泰  新编第13旅旅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郭俊峰  特务旅旅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冀察战区游击第1纵队司令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夏维礼  冀察战区游击第2纵队司令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    警备处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6月    苏北四县游击总指挥  率所部投敌
1942年6月  景顺阳  第3战区游击支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1943年1月 
 山东新编第4师师长  率所部于怀安投敌
1943年1月    山东新编第4师副师长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1943年1月  宁春林  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1943年1月  吕其赓  苏北游击纵队第1纵队司令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1943年2月    山东游击队第2纵队司令  本人被俘投敌
1943年2月  赵天时  第381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任兰圃  第382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薛豪平  第383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潘胜富  独立第1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独立第2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张海平  独立第3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苏振东  独立第5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独立第128师参谋长  随王劲哉投敌
1943年2月  韩子乾  第113师师长  被俘投敌
1943年3月    第6战区挺进总司令兼第2纵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1943年4月    新编第5军军长  率所部投敌
1943年4月    苏北游击纵队第2支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1943年5月    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 与孙殿英联名通电叛国投敌
1943年5月  赵星彩  第24集团军参谋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李震汾  第24集团军第106师师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侯如墉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司令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于光辉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副司令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杨志稀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参谋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杨汝贤(杨明清) 新编第5军副军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冯养田  新编第5军参谋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杨克友  暂编第3师师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王瑞庆  暂编第3师副师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暂编第4师师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暂编第4师副师长  随庞孙投敌
1943年5月    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  被俘投敌
1943年5月  邱吉胜  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   被俘投敌
1943年6月  荣子恒  苏鲁战区鲁南112师副师长兼334旅旅长   率所部全部投敌
1943年6月    山东保安第4师师长  率所部全部投敌
1943年7月    预备第8师师长  率所部全部投敌
1944年9月  贺凯宪  渝方陈又新军所属第2旅旅长  率所部4个团1200人于河南投敌
关于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投敌的情况,外国史料也有相应记载:
《剑桥中华民国史》“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3]
《冈村宁次回忆录》“后来在我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末期,估计向我军投诚的重庆系地方军的兵力共约40万人,其中华北部分即达30万人左右。”[14]
《》“在此次作战中,山西军第六十一军(军长梁培黄)以其主力,作为我方友军参加了战斗,此点值得注意。”[15]
国民革命军内战时期
国民革命军整军计划
在美苏等国的下,国共两党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
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民革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军队减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师,共产党18个师。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
此时完成了抗战结束后的伪军整编的国民革命军有430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正规部队200-220万人[16]
。与之相对的是1945年9月中共拥有正规军127万加268万民兵。在国军中一直存在着有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的部队和受差别待遇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都低、军纪也较坏杂牌部队并存的现象,后者经常与中央系部队互相敌视,难于统一指挥。[17]
1947年起,各地共产党军队放弃国民革命军(国军)称谓,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民革命军建军历程
这时期建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战准备阶段(6.6):这个阶段也是抗战到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部分:(1)垄断受降权以增加国民革命军实力;(2)调整军队结构;(3)以和谈为掩护,加快军事部署;(4)以武力进攻解放区,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5)整编军队,加快军队的中央化和嫡系化。从1946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对陆军进行整编计划,将其109个军339个师分两个阶段实施整编,整编后,军一律改称整编师,师一律改称整编旅,这次整编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量大,整编并不彻底。在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上党战役、绥远战役、津浦路战役、邯郸战役、热河进攻战役、四平争夺战等。[18]
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7.6):这个阶段中,国民革命军依托其军力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进攻阶段),经过近8个月作战,以损失71万人为代价,攻占153座城市,但由于战线拉长,守备任务加重,机动作战兵力反而减少,且在一线的219个旅(师)中,被歼后重建的部队约占1/4,作战能力明显下降。而解放军由开战前的127万人,增加至168万人,装备改善,战斗力提升。到1947年3月,蒋介石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华东两个解放区,随着整编第74师的被歼灭,国军重点进攻方针又受到沉重打击,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中原围攻追击战、苏中会战、两淮进攻战役、定陶战役、张家口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巨金鱼城战役、临江进攻和松花江防御战役、攻取延安战役、孟良崮战役、豫北战役等。[19]
第三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8.8):由于受到解放军不断打击和钳制,国军能用于战略机动作战的力量所剩无几,且大量部队集中在两翼(陕北和华东),导致中原地区防御十分空虚。解放军审时度势,以刘伯承和邓小平所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主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陈(赓)谢(富治)集团在豫西,陈(毅)粟(裕)在豫皖苏地区分别策应进攻,国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鲁西南战役、豫西战役、大别山追击、堵截和清剿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榆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宜瓦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20]
第四阶段是战略决战阶段(9.1):通过两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已消灭国军29个军部,113个整师和14个师部,折合191个师,264万余人;除了东北战场外,国军兵力基本与解放军相当或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军主动寻求战略决战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人民解放军统帅部抓住了国军兵力分散、态势不利、指挥不协调等缺点,果断进行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连同全国其他战场的攻势,共歼灭国军231万余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军事行动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第一、二阶段)、荔北战役等。[21]
第五阶段是战略退却阶段(0.6):大决战之后,国民党一面以和谈为掩护,拖延解放军进军时间,一面设置14个编练司令部,企图将国军重新扩充到350-500万人,同时积极在长江、沪宁杭地区组织防御。日,随着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四野一部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突破长江防线,至6月2日,相继解放了南京、武汉、上海、杭州等诸多大城市。各战略方向上的解放军根据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盘踞在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国军残余部队发起攻击,至1950年6月,除台湾、西藏和沿海部分岛屿之外,大陆上的国军部队全部被歼灭,四年累计歼敌807万人,逃到台湾的部队只有58万人。这个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江防战役、安新战役、武汉战役、太原战役、湘西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西南战役、福州战役、漳夏战役、、海南岛战役等。[22]
国民革命军更名
1947年国民党“行宪”前,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也简称“国军”。[23]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国民党政权和国军残部败撤台湾,转为地方武装。[24]
1987年台湾实现“民主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残余部队收归台湾当局统辖。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曾称台湾地区军队为“国民党军”,现称为“台军”。[25]
国民革命军军队派系
国民党军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派系集团更加复杂。[26]
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中央军主力在华东与日军
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
决战的同时,动员地方派系的首领率部队出兵参战。当时除了、、没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队参战,一些小派系也因部队伤亡殆尽而消亡,残部被改编。然而中央军却因为自身的逐步壮大,在内部产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者如陈诚土木系、胡宗南黄埔系,小的有杜聿明等。[26]
抗战时期是投敌将领最多的一支派系,投敌将领共46人,几乎占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的投敌将领人数仅次于西北军,投敌将领计有11人。其他投敌的将领多来自中央军、军统、晋绥军、粤系或地方武装。抗战后仍然存在大量派系,大派系有、、、和绥军(傅作义),此外相对弱小和分散的派系如粤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陕军、马家军,甚至还有接受改编的伪军诸派系。[27]
国军内部派系过多,使一支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各自为政,如诸侯割据,互不信任,时常发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状况。[27]
国民革命军军队编制
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
总司令:蒋中正;军事总顾问:;总参谋长:;总参谋次长:;总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顾问:
第一军:军长;党代表;顾问 切列巴诺夫
第二军:军长;党代表(未到职);副党代表;顾问 预不罗甫斯基
第三军:军长;党代表;顾问 马赤意利克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顾问 巴罗
第五军:军长;副党代表;顾问
第六军:军长;副党代表
第七军:军长;党代表;顾问 予金
第八军:军长;党代表;顾问 奥依尼其
国民革命军日(抗战初期)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冯玉祥
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政部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兼)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 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兼),后由调任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一预备队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二预备队 司令长官;
第三预备队 司令长官;
第四预备队 司令长官;
第十七集团军 司令长官;
第十八集团军 司令长官;
第二军 军长
空军 (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
总司令 蒋介石(兼);前敌总指挥
海军 (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
陈绍宽将军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32军,骑兵第14旅
第1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53军,第77军,第181师,第17师,骑兵第3军
第68军(直属),第92军(直属),第106师(直属),第118师(直属),新编第8师(直属),新编第35师(直属),骑兵第4师(直属)
司令长官: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下辖:第3军,第9军,第14军,第93军,第15军,第17军,第19军 ,第47军,第61军,第14军团
北路前敌总司令,下辖:第35军,新编第2师,骑兵第1军,骑兵第2军,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
第66师 (直属),第71师(直属),第33军(直属),第34军(直属)
司令长官: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28军,第70军,第79师,暂编第13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4军,第18军,第79军,第25军,第73军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21军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23军
新编第4军 军长(直属),独立第6旅(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温台守备 司令,辖暂编第12旅
游击总司令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62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独立第9旅,独立第20旅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
司令长官: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51军,第12军,第55军,第56军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31军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7军,第48军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41军,第45军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
第3军团 军团长
第59军 军长
司令长官:(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81军,第168师,骑兵第1旅,骑兵第10旅,宁夏警备第1旅,宁夏警备第2旅
第80军 军长
第82军 军长
骑兵第5军 军长
第191师 师长
挺进军 司令
武汉卫戍司令部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第49军,第54军,第60军,第75军,第13师,第57师,第77师,江防总司令,海军陆战队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
第17军团 军团长,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
第21军团 军团长
第38军 军长
第46军 军长
第86师 师长
第165师 师长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
第80师 师长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辖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下辖:第13军,第52军,第85军
第2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30军,第42军
第8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36师,第50师,第92师,第93师,第167师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10军军长,第87军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第二战区(辖区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 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第四战区(辖区 两广方面)
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 甘宁青及方面)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 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长官 陈 诚薛 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 陕西方面)
鲁苏战区(辖区 苏北及山东方面)
冀察战区(辖区 冀察方面)
国民革命军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
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
自卫军 总司令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卫立煌(代);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
晋陕绥边区军 总司令;
战区直辖部队 总司令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闽绥靖区兼第二十五集团军 主任兼总司令;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代)
第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 司令;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东路部队 总指挥;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 吴奇伟;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 罗卓英;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商震;
第三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 总指挥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
第三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蒋鼎文(兼);
第十六军总司令 (1939年)
总司令 (1942年)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一、五、三十一、三十六、七十一、九十九等军。
重庆卫戌总司令部 总司令。
(注:1940年7月,战斗序列再作调整,共计268个步兵师、44个步兵旅、12个骑兵师、8个骑兵旅)
国民革命军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参谋总长 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指挥所 主任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
第二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
第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三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
长江上游江防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马鸿逵
第二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
第四十集团军 总司令 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晋陕绥边区部队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副);
第三十集团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
第二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兼);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 总司令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 主任 龙云
驻印军 总指挥 萨尔登 新编第一军 直属及特种部队
重庆卫戌部队 总司令 刘峙 第十四军等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 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军等。
川康边防 总指挥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 主任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
广西绥靖公署 主任
太原绥靖公署 主任 阎锡山
广东绥靖公署 主任
滇黔绥靖公署 主任 龙云
鄂陕甘边区 总司令
豫省警备司令部 总司令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何应钦(兼) 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黔桂湘边区 总司令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直属及特种部队
滇越边区 总司令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 (兼)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上述部队共计115个军,含331个师、23个独立旅)
国民革命军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前)
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陆军总司令
海军总司令 (兼)
空军总司令
联合后勤总司令
东北行营 主任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
冀东绥靖区 司令官
直属新编第一军
北平行营 主任
第十一战区 司令长官
第十二战区 司令长官
徐州绥靖公署 主任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第二绥靖区 司令官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
第八绥靖区 司令官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
郑州绥靖公署 主任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第三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
第五绥靖区 司令官
西北行营 主任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
武汉行营 主任
第六绥靖区 司令官
第七绥靖区 司令官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
第二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广州行营 主任
川黔湘绥靖公署 主任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司令
云南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
重庆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
重庆主任 何应钦,(代)
西昌行辕 主任
淞沪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
京沪卫戌总司令部 司令
国民革命军武器装备
武器最初主要来源于汉阳,广东和太原的兵工厂。地方部队的标准制式装备主要是“”,中央陆军师通常配备的是和。对于大多数“德械师”,所用标准枪械有德国制造的7.92毫米格韦尔98和98K。标准的轻机枪是捷克7.92毫米布尔诺ZB26机枪本地仿制品。此外还有比利时和法国产轻机枪。省级部队通常不配备任何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本地制造的24型水冷,这是中国人将MG08和M1917勃朗宁机枪改为的8毫米毛瑟式机枪。每一个中央军的营平均会得到一个重机枪(约三分之一的“德械师”有一半在抗战中使用)。士官的标准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或全自动毛瑟M机枪。这些全自动的机枪被用作冲锋枪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战结束时,中国军队内部步枪供不应求。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初期,国军还广泛用于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用于补充。
随着战争的持续一些精锐如也租借美式武器。一般情况
长沙会战时期使用的苏制T26坦克
下省级陆军师不具备任何火炮,一些中央军师则配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和迫击炮。一些独立旅和炮兵团装备了博福斯72毫米L/14,或克虏伯72毫米L/29山炮,并有24莱茵金属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1934年收购)和24克虏伯150毫米L/30SFH18榴弹炮(1936年收购)。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和税警团曾装备德制一号坦克轻型坦克和CV-33超轻型坦克。后来,剩余坦克加上几百辆从苏联获得的T-26和BT-5坦克被改编为200师。[28-29]
国民革命军军歌
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歌》
第一首校歌《陆军军官党校校歌》
(1924年)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第二首校歌《中央军事政治党校校歌》
(1926年至今,陈祖康词林庆梧曲)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
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
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
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
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空军军歌》
凌云御风去,报国把志伸,遨游昆仑上空,
俯瞰太平洋滨,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缅怀先烈莫辜负创业艰辛,发扬光大尤赖我空军军人!同志们,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国祚皇皇万世荣。
尽瘁为空军,报国把志伸,那怕风霜雨露,只信双手万能,看铁翼蔽空马达齐鸣,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我们要使技术发明日日新,我们要用血汗永固中华魂。同志们,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国祚皇皇万世荣。[30]
国民革命军历史评价
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新军阀混战中,国军沦为国民党各派系将领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31]
;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是抗日战争中主要作战力量,领导的八路军等军队在编制上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在国共内战中,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国军最终以失败告终[32]
.人 民 网[引用日期]
董玉洪.当代台湾观察-台湾军队透视:九州出版社,2001-04:253-260页
费正清 等.《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2006年:第十一章 第三节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
参见青天白日旗
沉度.国民党将领名录:华文出版社,
字介石,大陆又称其为蒋介石
胡文生.黄埔北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人民日报[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刘秉荣.中原大战: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04月:53-78页
何应钦.八年抗战与台湾光复:(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
.中华网.[引用日期]
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 译,1981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 328页
.腾讯评论.[引用日期]
赵奇伟.评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中国:湘潭大学,2003:32
世界军事2014年13期《飞虎旗下的国民党军》
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Jowett, Philip S. (1997). .Chinese Civil War Armies 1911-49. (中国内战中的军队1911-49):Osprey Publishing. ISBN . ,2014.:p. 14.
何虎生. 150万“国军”拥入台湾后[J]. 党建文汇月刊, .
.学术论文网[引用日期]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Takizawa, Akira ().
.&Chinese Nationalist Armour in World War II&. (二战中的中国国军):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March 2011.
胡效军, 曹山丹. 抗战时期中国陆军的主要装备[J]. 环球军事, -44.
.国民革命军军歌.[引用日期]
.军事历史研究影印[引用日期]
邓泓. 穷途末路 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的前前后后[J]. 文史杂志, -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1军86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