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踪到底周易是道家还是儒家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家
66文章网, 最全、最新、最实时的知识分享平台!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家
一 : 家家 快过年了,我又不得不想到了家。 家,这个字眼平时没有去认真研究。有时,似乎觉得它可有可无了。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生活不顺利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就想到了家。家,是狂风骤起时船舶停靠的港湾,风平浪静时,没有人留恋它;当危机四伏时,你就拼命地靠近它,依恋它。家,是接受父母唠叨的地方,只有在家里,才能听到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在“烦死了、烦死了”的叫唤声中,享受着家的温馨。睡上一个懒觉,到了该吃中午饭时,还没有起来吃早餐,面对父母千万遍的呼喊,还是不愿意翻身,有时,还不耐烦地发牢骚:“我在外面苦死了,回来想睡一个懒觉都睡不成,以后过年我还是不回来的好!”,尽管每年都发着同样的牢骚,每年还是如期而至,回到了家。于是,家,似乎又是回家的孩子出气、发牢骚的地方。做长辈的很无奈,也很委屈,气急了便说:“回不回家随你的便,你不回来,我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回来。”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到了快过年的时候,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回家过年了,便又唠叨起来,孩子什么时候回来过年了?电话打过不停,又是打扫房间,又是准备年货,把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准备得很周全,一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样子。眼睛老是盯着村口,一有穿着时尚的人出现,便把自己的孩子联系起来,老是在失望和盼望之中度过分分秒秒。 家,是寻找童年记忆的地方。回到家,人轻松了许多。到处走走,到处看看,哪里有一丁点儿变化,都令自己兴奋不已。这里是我小时后放牛的地方;那儿是我和小伙伴做游戏的地方;还有那里、那里、那里------如数家珍似的一一点给妻子孩子看,一种得意忘形的样子——人,似乎返老还童了,妻子孩子便说:我早就听你说过无数遍了!自己才知道自己真的得意忘形了。 家,是见证自己成长的地方。回到家,遇上长辈,和他(她)打招呼,他(她)会用甜甜的乡音问:“谁呀?哎呀呀,你看我这眼睛,你看我这耳朵,都死了,看不见了,听不见了。你是文儿呀!你这个仔,回来见到我就打招呼,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是谁呀!在外面还好吗?------”接着,便没完没了地问过不停,又是讲你小时候怎样怎样调皮,又是夸奖你现在怎样怎样懂礼貌,甚至,还要把你和村子里的其他人一一作比较,突出你很了不起,如果你不找个理由,是很难脱身走的——因为,他(她)会拉着你的衣袖和你说话的,他(她)想把一年来村里所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一股脑地告诉你,生怕你提前走了。虽然,有些事其他的人已经告诉给了我,但是他(她)不知道这些。在他们面前,我还是一个小孩。当然,村里有些小孩不认识我,见到我便问:“你是哪里人?怎么到我的村里来了?”每每这时,我又好笑又好气,心里嘀咕道:我在这个村庄生活时,你还没有出世呢!至少,我也是这个村庄的主人之一。此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就在我耳际回响,古人写的诗确实是生活的写照啊!我看见那么多不相识的小孩,感觉到自己老了。家,越来越离我近了——退休后,我就告老还乡了。 零星响起的鞭炮声告诉我们,家,是一个祥和的地方。你看,拎着大包小包东西回村的人,一个个笑容可掬。他们拎回的是欢乐,是吉祥 ,是一家人团聚的热烈氛围。一辆辆崭新的轿车从身边缓缓而过,满载的是喜悦、是温馨、是对家的眷恋! 家,有老人支撑着,是聚人气的地方。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就是孝道。我们所做的一切,能说不和孝道相关吗?我们回家,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回家吧!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家,还是那样温暖。( 文章阅读网: )二 : 家到底该怎样定义家呢?是一座围城吗?在城外呆久了的人渴望回来,在城内呆久了的人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世外桃源吗?它不依山不傍水,也不与世隔绝,但确有桃源的静谧高远。是一个港湾吗?在你身心疲惫时多么希望停泊的栖息之地。 家,应该是一部非常现实的书。在这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最真实的角色。或父母或子女或兄弟或姐妹。你或悲或喜,都是最真实的流露,不必伪装,也不必逞强;你或哭或笑,都是最真实的情感,不用矫饰,也不用掩饰。每个家人都是你的镜子,里面是一个不完美但却真实的你。 在这里,你可以用最舒适的姿势或坐或躺;可以用最安逸的方式或看或听;可以用最真实的心灵或说或笑。 在这里,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男婚女嫁,少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雪夜风花。 在这里,有你不愿意听到的争吵,也有全家其乐融融的开怀大笑。 在这里,有父亲的关怀也有母亲的唠叨,有奶奶的叮嘱也有孩子的欢笑。你听或不听都好,心里却知道:一个都不能少。( 文章阅读网: ) 家,到底是什么呢?是老年人坐在阳光下回忆的那些往事吗?老人剩下的多是回忆,用回忆打发岁月的孤寂。是父母操劳忙碌的家务事吗?父母做的饭菜永远是世上最可口的佳肴。是孩子们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童话趣事吗?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欢笑。你羡慕也罢,嫉妒也好,他们的欢乐一份也不会少。 家是儿时的天堂和乐园,是成人后的归宿和挂牵。 如今,家的概念已模糊了界线。异地漂泊、四海为家早已思空见惯。或许,对于习惯了漂泊的人儿,家反到成了一种羁绊。只是有多少人听到了他们内心对家的呼唤?谁不渴望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光?谁没有欣赏青山绿水的梦想?谁不向往天南海北地去闯?远走他乡,不是不想;四处闯荡,我也渴望。除非你已了无牵挂,否则很难有“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潇洒。 家,对于我们一直充满着诱惑。它就像地球引力一样时刻存在着,只是我们却不能时刻感受到这份存在。这种诱惑已悄悄地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句问候、一枚邮票、一张车票…… “衣锦还乡”是年轻人的追求;“叶落归根”是老年人的期盼。“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青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的宣言。相比之下,谁又愿意承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悲哀?其实,还乡何必非要等到“衣锦”?只要心中常念父母,一颗孝心便值千金。孝心无价,只是别等到父母早已满头白发才去履行它!常回家看看,看看故乡的人、养你的根。 归去来兮,天涯远行人!让人回来的是家,迫使人远走他乡的也是家。家,承载了多少寂寞和喧闹的落差。背上行囊出发的那一刹那,却常常疏忽送行人眼角的泪花。当我们都散落天涯,内心深处是对家最深的牵挂。 或许,这就是家的魅力吧。它给你力量,让你决心要改变它的模样;它让你远航,让你追逐自己的梦想。 再多的文字都已无关痛痒,所有的梦想急待寻找方向。雪和人都已负了冬光,又怎忍心再看春日一片苍茫?! 走或不走,家就在那里,不大不小;舍或不舍,情就在那里,不浓不淡。三 : 家父亲的眼 是一浤湛蓝湛蓝的海 将慈爱满载 更有严历与关怀 我 只能如一页秋( 文章阅读网: ) 在父亲的海上随浪而波 给予的只有负荷 难有父亲般心胸宽阔 永远一叶障目 却也还以为 知道的比谁都多 母亲的手 是冬季干褐的田壕 初春的瞳憬 满秋时的丰硕 我 难如一穗金稻 给母亲带来收获的喜悦 一如我只不过是 母亲额头嬉戏的汗滴 落地而随风逝 也只能因为 曾经存在而自欺四 : 家出门在外常常一个人在孤寂的旷野间,孤单的,心慌的迷惘的望着这一片天,而我家乡的那片天空,那一片白云是否?也飘浮在这异乡的上空手心却紧紧握住那串家门的钥匙让我感到一陈温暖_钥匙冰冷的金属之所以有温暖,因为它身上系着一个家_有你有我… 也从那时,我喜欢上了烟,喜欢上它的那种味道,熟悉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喜欢它那青烟袅袅上升然后飘散在空间的身姿,还有那依然残留的味道,这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_夕阳炊烟狗吠人家… 这不就如家一样,不管你到天涯海角;不管你在异乡浮动的土地是否,已扎根生叶;也不管异乡的人是否,已忘记你曾从那遥远的他乡迁涉而来…而自己的心使终明白,自己不属于这里,自己放不下忘不了的是那个家… 每逢过节在这异乡每过这喧闹的街头,忘着那人来人往的行人,都有着一种焦急的神情,那是一种渴望,那就是回家。回家,回家… 而我呢?多年的离家,多年做了他乡游子,早无音讯 不知那家乡的老屋是否,依然为人挡风遮雨?( 文章阅读网: ) 不知家乡的老街是否,依然热闹如初? 不知家乡的小溪是否,依然儿童嘻嘻?… 还清晰的记得当初离开时的不舍,紧握父亲的手,三步一回头,望了又望,看了又看,那是不舍,那是要把一切一切都刻骨在心中永远永远…一次一次嘱咐自己,有空常回家看看可每次下了车,却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也许近乡情怯,也许… 今时在这孤寂的旷野间,不曾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蓦然地又想了家,想起了那嘻嘻童伴,想起了… 在这时一片落叶脱离了树枝,飘落了下来,无声无息,又有谁在乎在这个璀璨的上空,在这浮动的土地上,有一片落叶在随风无踪的飘遥飘遥…由如我一样,不知何年何月才会归根结地,是否一直到心累了,倦了才会安安静静躺下,躺在家乡的土地上呢?
看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家》的同学还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家基本功法
我的图书馆
道家基本功法
道家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心斋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所以中华道家所讲的真正斋法,不是外表吃素谓之斋,乃指内在的心里干净,这也是中华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坐忘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肢体废去不动,聪明免去不用,离开形体去掉思虑,心同于无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这时的坐法,不是后来佛教的盘腿打坐法,而是坐于杌上或席地而坐.缘督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见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遵循中道(或运行督脉)作为途径,就可以做到保养身体,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养亲人,可以做到尽享天年.后世修炼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为理论根据.导 引导引,即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庄子.刻意》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象熊一样攀援树木而自悬,如鸟一样展翅而伸腿,这是为了长寿的需要,是导引锻炼、保养身体,象彭祖长寿的这一类人的爱好.在三国时华陀所传之五禽戏,即属中华道家之导引法.吐 纳吐纳,指吸进清炁,而呼出浊气.《庄子.刻意》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意思是说:用呼吸之法,吐出浊气,而吸人清炁.这就是中华道家修炼的调息之法.后文筑基炼炁之吐纳法,即渊源于此.听息听息,又称"听炁".指静中用炁听呼吸,以凝神合道.见《庄子·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意思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呼吸,要用心去听呼吸;又不要用心去听呼吸,要用炁去听呼吸.因为这时心与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听而用炁听.这种方法,也是中华道家调息入静的一种.听息法的目的,最后是要达到无心而听炁;世俗流传的数息法,最后还是有心在数息.比较而言,用"听息法"比用"数息法",更为容易入静,而且入静的层次更深.踵 息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据《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修道的人,他们睡觉不会做梦,他们醒来不会忧愁,他们吃东西不求厚滋味,他们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内直接到达脚后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够由外到达于咽喉.这是修道人所用的内呼吸,与平常人所用的肺呼吸,决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夫.守静守静,即收心求静以守之.源出《道德经》:"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意思是说:归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静,入静之后,生命可以得到回复.成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重要义理.《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静为根."存想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内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隐子》日:"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来是存想自己身上的神灵.因为道家认为人身各处,都有神灵统领,存想这些神灵,就能使其守在自己身上,从而可使生命牢固,做到长生久视.中华道家最早的主要修炼经典《黄庭经》,其中所述即为存神法.守一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我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炁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后世道家修炼之中的守规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即来自于此.辟 谷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休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中华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辟谷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洁内脏,从而达到净化内炁的效果.一是为了休息肠胃,从而达到治愈身体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为了解决住山修炼之时,避免断粮之后造成困境.服食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服炁精义论》日:"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服食有时是为了服用药物,以达到帮助修炼的某些效用;有时是为了代替饮食,以解决因为吃饭带来的负担;有时是为了服用,以坚固自己的形体.但是服用,必须有充足的内修作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为所制.房中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禁忌和却病延年之卫生术.中华道家不讲禁欲,而讲寡欲.《汉书·艺文志》日:"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日:"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日:"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遂而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关于房内的书籍,今日还有保留.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道家人元丹法,绝非等同于房中术,有人大肆宣扬房中为人元修炼,是属伪道.行炁行炁,亦称引炁、运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说,开始学习行炁的方法,从鼻孔引炁闭住,然后引入身体内部,但是都不要让耳朵听到呼吸出入的声音,经常要做到进炁多而出少.这里也是闭炁的一种方法.胎息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云芨七签》日:"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意思是说:人能按照婴儿在母亲腹中时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内炁,攥拳握固(如婴儿一般以余四指攥住大拇指,叫做握固),守心一处,这种方法名为胎息.胎息是道家内呼吸的重要目标,最后精炁神归于丹田一处,即可结丹.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的方法,大约有两种:一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是用矿物质炼成黄金白银,以充道财;一是地元外丹,即神丹,即是为了服食之用,以求长生.内丹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燕、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席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内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着《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着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遂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修炼家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已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注:"炁",在道家修炼之中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静功法静功的外在动作中华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选择一种姿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炼功必须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 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须放在阴手的虎口里面,这样两手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静功的内在法诀1.听息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中华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籍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注意:所谓"听息", 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人静"的境界.2.观光"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人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 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 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人大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日:"圆陀陀,光灼灼." 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 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日听息,其实无听;虽日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静功止念法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人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平时如何止念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成为修炼.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炼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经,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中华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此,笔者在此讲述中华道家的三项准则: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 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随之精进.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己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般人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还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摔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自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物所动,以保持自心清静,增益功修.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静功如何止念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人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人静状态?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1.有念即止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2.收回忘掉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 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 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人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人静,这是中华道家独有的心法.3.顺其自然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人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 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 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 "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人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第二法为中善,第三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静功之层次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 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人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不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总之,中华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人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境.吐纳法中华道家修炼学,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这些均需修性炼命,性命双修,才能达到.修性功夫到达一定程度,就要"炼命".命即炁也,炼命即炼炁,这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第二步功夫.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所独具的精华所在.佛家修炼,只讲修持心性,对于炼气功夫则不重视,所以性命双修是中华道家的独特学术.中华道家虽讲炼炁的功夫,但是与社会上所传的气功绝不相同.观见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欲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之弊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更在社会上所传一切气功层次之上.笔者在此所讲的中华道家吐纳法,即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炼炁之正法.从前仅在道门内部传授,不传外人.为了使得人们获得大道真传,不为各种气功所误,故此不自保守,谨将吐纳功法之真诀真法,公开于世.功理篇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 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 "(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罴,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功法篇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问可以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身法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两耳须屏去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心法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人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人清炁,用意咽人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问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问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人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人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 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收精法一转阳关精回路,二到尾闾升洞天,三合夹脊渐渐妙,四至泥丸玉枕穿,五至昆仑天涯外,六过明堂真妙玄,七赴天桥夫妇会,八转离宫火炼丹,九从元关空白处,周天火候内外翻,如是朝朝并暮暮,何愁不得人仙班.大意是说:元精(即先天真阳)发生之时,从阳关(海底)收回,再沿尾闾上升,通过夹脊,穿玉枕而升泥丸,直至昆仑顶(头顶)上,又下行过明堂(眉心入内一寸),赴鹊桥(天池),转下离宫(绛宫),归于元关(即玄关,指丹田)虚空之窍.调液法道家修炼"调液法"口诀曰:人因食五味,雍滞闭三焦.热极苦涩盛,冷多淡水饶.便将元炁疗,休更问壶瓢.热随呵自退,冷宜吹始销.口中频漱咽,津液自然调.若得如斯验,冷兼热罢朝.大意是说:平常人因为食用各种五味饮食,使得雍滞之炁闭塞于三焦之中.或热极,或冷多,导致苦涩痛苦.便需要运用元罴治疗,不要再问壶瓢用药.热则用"呵" 而其热自退,冷则随"吹"而其冷自消.口中频繁漱津咽炁,则津液自然调和清甜.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效验,则冷热之疾都可以去除不见.六炁法"六炁法"即道家所传之六字炼炁诀.六字诀是用"咽、呵、呼、嘘、吹、嘻"六个字发声治病,病情痊愈即可停止,不宜过多再用,多用恐伤真炁.一曰咽厄法最灵应须秘,外属鼻根内关肺.寒热劳闷及肤疮,以斯吐纳无不济.大意是说:"咽"法最为灵验,外面的鼻子和内里关联的肺部,寒热之症、劳累烦闷以及皮肤疮疡等症,都可以用咽法吐纳,无不获得痊愈.二曰呵呵属心王主其舌,口中干涩身烦热.量疾深浅以呵之,焦腑不和自消灭.大意是说:"呵"法属心,心主于舌.口中干涩、身体烦热皆可治疗.根据病症的深浅程度而用之,症状重些则呵之多,症状轻些则呵之少.如此则三焦和脏腑不和的毛病,自然消灭.三曰呼呼属脾神属真土,烦热气胀腹如鼓.四肢雍闷气难通,呼而理之复如故.大意是说:"呼"法属于脾脏,脾神属于五行之真土.身中烦热,气胀而肚腹如鼓.四肢雍闷,气机难通等症,皆可以"呼"诀而调理之,便可恢复如故.四曰嘘嘘属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泪如哭.都缘肝热气上冲,嘘而理之差奔速.大意是说:"嘘"法属肝,肝神主于目.眼睛赤红,目生翳障,视物发昏,泪流如哭等症,都是因为肝热导致逆气上冲而形成,用"嘘"诀而调理之,即可很快痊愈.五曰吹吹属肾脏主其耳,腰膝冷多阳道萎.微微纵气以吹之,不在外边求药饵.大意是说:"吹"法属于肾脏,肾主其耳.腰膝多冷,小便困难,阳萎无力等症,微微纵气,以"吹"法用之,不必在外边求药饵,而可痊愈.六曰嘻嘻属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气.不和之气损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大意是说:"嘻"法属于三焦,三焦有疾,可用此诀.凡是三焦所有一切气机不和之症,损害三焦健康,但使"嘻"法,就可以自我调理.布炁法道家秘传"布炁法",是用真意调动真炁为病人疗疾.口诀如下:修道久专精,身中胎息成.他人凡有疾,脏腑审知名.患儿向王炁,澄心意勿轻.传真炁令咽,使纳数连升.作念令其损,顿能遣患情.鬼神自逃遁,病得解缠萦.此诀大意为:修道的人长久用功,专心炼养精炁,身中胎息逐渐形成.这时凡是他人有了疾病,首先应当经过诊断,查出疾病所在脏腑的地方.使患者向着真炁所在之处,澄心定意,不可轻率.传布真炁,令患者咽下,使其接连纳入数升.并用真意作念,令疾病得到治疗,当时就能去掉患者的病情.其病魔自然逃遁无踪,而不再缠萦人身.闭炁法道家秘传"闭息法",乃是闭住自身真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口诀为:忽然身染疾,非理有损伤.敛意归闲室,脱衣卧木床.仰卧兼握固,叩齿与焚香.三十六咽足,丹田炁越常.随心连引到,损处最为良.汗出以为度,省求广利方.口诀大意为:忽然身体染了疾病,违背常理,损伤健康.收敛心意,归于闲静室中,脱去衣服,卧于木床之上.仰面睡卧,并且双手握固(即如小儿之以四指轻攥大拇指),叩齿集神,焚香驱秽.咽炁三十六口,丹田之炁愈加变得真常.随着心意,将真炁接连引到患处.以汗微出,即为法度.这是最为优良省事,而且效果广为有利的方法.彭祖闭炁法彭祖秘传"闭炁法"云:有病就应当闭炁,以治疗患处.或坐着或卧下,或站立或盘腿,这些姿势都可以采取.存想自己的身体,头面九窍,五脏四肢,以至周身毛发,都要存想到达.感觉自身的真炁好象云雾一样,流动于躯体之内,上散于鼻口之中,下达于脚趾之梢.不久之后,身体就可以恢复如常.服日月炁法其一虽已得道为真,犹故服之.直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有九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回环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讫乃吐气,吐气毕,嗽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日出时、食时、午时.行之一年,疾病除;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成真,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常存日在心,月在泥丸中.昼服日芒,夜服月芒.服月芒法,如服日法.存月有十芒,白色,从脑中下人喉,芒亦至齿,而咽人胃.一云日芒常服,月芒从月一日至十五日以前服,十五日已后不服.谓十五日以后,月减光芒,损天气,故言止也.又云月一日至十五日以前服日,十六日至月终服月也.此法大意为:虽然已经得到修道的真实效验,还应该象从前修炼一样,服食日月光华.只要存想心中有红日一轮,形状大小如同铜钱(即古代外圆内方的铜钱), 在心里面有九道光芒,其光从心中上出于喉直至牙齿,而回环于胃中.这样很久之后,眼见在心中、胃中,分明可见.炼完之后,就吐出浊气,吐气完了之后,嗽咽津液三十九次而止.一天需要炼习三次,在日出之时、吃饭之时和中午时候.炼习一年,可以除去病疾;五年之后,身体肌肤就有光彩;十八年之后,可以得道成真,太阳下面行走没有影子,辟除一切百邪千灾之气.经常存想太阳在心中,月亮在泥丸(大脑)之中.白天服太阳的光芒,夜间服月亮的光芒.服月亮光芒的方法,和服太阳光芒的方法相同.存想月亮有十道光芒,白色,从大脑直下入于咽喉,光芒也至于牙齿,再咽人于胃.还有一种说法:太阳的光芒常常服用,月亮的光芒在初一至十五以前服用,十五以后不用.说是十五以后,月亮逐渐减少光芒,天气有损,所以应当停止.又有一种说法:初一到十五以前服用太阳光芒,十六至月终服用月亮光芒.其二太阳之精,太阴(月亮)之华,二炁互相交融,才能化育万物.古代仙真有的专习采咽日精月华,久久服之可以登真.此法向为道家秘传,世人罕知.如果有心学修此法,一定要有坚定的志向,再加持之以恒的修习,才能得到成功.凡是行功内修之人,自从最初下功,乃至功夫深入,无论闲忙,不可间断.所以要行采咽之功,乃是采取日精月华,补益吾身凿丧之精炁神三宝,使阴浊之气逐渐消除,清灵之炁日渐增长,百病不生,而仙道可成.采取日精之法,在朔日(即初一).所谓月初之交,其炁正新,可取日精;采取月华之法,在望日(即十五),所谓金水盈满,其炁正旺,可取月华.如果朔望之日,遇到阴天雨雪,或者有事耽误,则朔外用初二、初三日,望外用十六、十七日,还可以弥补回来.如果错过以上六日,则是日昃月亏,其炁虚弱,而不足以采取.朔日采取日精,应当在寅、卯二时.站于高处,默对日轮.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其满于一口,闭息凝神,徐徐咽下.以意随之,送下人于中宫,此为一咽.如此炼习,共为七咽.然后静养片时,再作收功.功毕之后,照常做事,皆无妨碍.望日采取月华,亦如以上之法.应当在戌、亥二时,采吞七咽.以上两法借天地自然之造化,以为修真之径路.乃为修炼之妙法,精进修持,必有妙景.引炁法下从地来上从天,一炁冲和上下旋.元神降下华池路,祖炁迎归大罗天.双目垂帘照黄庭,守定先天太极圈.一阳初动活子时,吸撮提闭运昆山.神随炁转归元海,功成自为不老仙.大意是说:下面从地(脚心),上面从天(顶心),一炁冲和,上下盘旋.元神(真意)从上降下华池(丹田),祖炁(元炁)从下上升大罗之天(泥丸).双目垂帘,神光照定黄庭(丹田),先天之炁,如同太极,回转盘旋.就在一阳初动之时,真炁发生,运用吸(吸炁)、撮(撮谷道)、提(摄燕上行)、闭(闭住阳关)之口诀,运上昆仑头顶.神随炁转,炁随神运.功夫成就,自可不老而登仙.展窍法子午卯酉四正时,正身端坐,闭目垂帘,神光下照.心之下、肾之上,空处一窍,名日黄庭宫.将我本来之一点真性,收入此窍,静定久之.慢慢数息,调息匀长.周身上下,按摩一过.但用一念真意,略闭身中吸炁,存神先从左足,慢慢运上泥丸宫,静定良久.再用一意,从头顶送下重楼.经由绛宫,归于下丹田.又从右足,慢慢提上泥丸宫,同前下降丹田.左右共行六次,每边三次.然后从尾闾运炁一口,提上夹脊,至于玉枕,上升泥丸,静定良久,以意送下,咽华池神水,慢慢送入丹田.如此三次,连前共行九遍.之后将浑身之炁,归中而守于黄庭.如在行功之时,微撮谷道,鼻吸微炁,不可急促.行功之后,以手擦身,慢慢摇动.自然身轻体健,而增益寿算.诀曰:一意居中不可偏,如如不动炁归元.先从左右涌泉起,各运三遍透九天.再起尾闾三数后,送归土釜紧闭关.每日常行不懈怠,自然体泰万神安.又曰:人身自有地和天,大道修来日用间.日魂月魄玄中妙,聚到黄庭鼎内煎.火里寻龙龙驮汞,水中觅虎虎衔铅.金丹一粒人须悟,就在其间颠倒颠.九载功变法诀曰:炁共血脉共肉髓,筋骨发形依次起.欲遣衰老还童华,一年一变九载足.其法,先须正身端坐,澄定心念,闭目调息.然后双手捂住耳窍,食指压定中指,鸣天鼓四八共三十二通.再以舌轻掠上唇外九遍,次掠下唇外九遍,又掠上唇里九遍,又掠下唇里九遍.即上唇外为南方,下唇外为北方,上唇里为东方,下唇里为西方,而以舌柱为中央,如是则五脏之炁皆通.等到津液满口,乃数次努起两腮. 每努起一次,纳炁一通,共纳炁二十一遍.纳炁之时,感觉其炁微从鼻内涌出,便可咽下.咽时津液随之吞下,喉中汩汩有声,存想津炁,人于下丹田.如是九载, 可以返老还童.休粮法中华道家"休粮法"口诀曰:千日功夫如不辍,身中渐得尸虫灭.重教充实三丹田,转得坚牢百骨节.只欲思惟断食因,懒将品味以餐啜.腹虚即咽下脐轮,元炁便将为休绝.饱即宁心勤守中,饥来闭咽忘言说.如斯励力久成功,方信养生在秘诀.岂并凡常服药人,终朝修炼无停歇.营营药力尽空成,矻矻忍饥守不彻.争似常服太和精,自可清静容光悦.如贪外类乱正黑,百疾临身自虺劣.此诀大意为:修炼经过千日(三年)的功夫而不停止,身中逐渐除去三尸之虫(三尸指人身不良之阴气).应当再教真炁充实于三丹田之中,可使周身百节骨骸坚牢久固.断食(即避谷)的关键在于能够做到心中无念,对于饮食品味便懒得餐啜.感到饥饿腹空之时,应当咽炁于脐轮(丹田), 使元炁会聚,便可休粮绝粒.真炁充腹,应当宁静身心,时时守中.感觉饥饿,便可闭息咽炁,而忘言人静.如此勤勉用功,久久便可做到休粮绝粒,此时方才相信养生之道确有真正秘诀.岂为等同于平常仅以服药代替食物之人,他们只知终朝苦修而没有停歇,迷恋于药物的力量其实尽都落空,勤劳不懈地忍着饥饿可是终究不能彻底守住.怎如常服太和之精炁,即可做到心中清静而且面容喜悦光泽.如果贪图外部药物的力量,只会扰乱自身正元之炁,最后百病临身而毁掉自己.养五脏法养五脏之法,要妙之处,在于五脏炁旺之时养而取之,五脏炁衰之时养而补之.如春季养脾,秋季养肝,夏季养肺,冬季养心.这样就在一年四季之中,均能做到不失养生之道.春夏应当养阳,因为真炁顺从天道,大运在肝与心,心肝乃为炁升之所.秋冬应当养阴,因为真炁顺从天道,大运在肺与肾,肾肺乃为液降之所.如此阴阳循环,不失养生之道.肾炁生于子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中.当此之时,如果澄心静虑,闭目静养,存想火轮起于丹田,是为炁生而养之有法.肝炁生于卯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下.当此之时,如果独坐闭目,多入少出,存想神炁相聚于黄庭之中,是为阳生而养之有时.心炁生于午时,一阴生于二阳之中.当此之时,如果忘言去念,心炁不散,存想二炁交媾于火焰之中,是为神生而养之有法.肺炁生于酉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上.当此之时,如果闭目静心,正身端坐,存想三味真火炎炎在金鼎之中,是为阴生而养之有时.炼形之法在于起火,还丹之道在于聚炁.养形法仲夏(五月)仲冬(十一月)之月,养生修摄之士,应当深藏室内,避开大寒大热之气,而养形体.不但于此,养形之法,讲究甚多,择其要者,如下:初觉寒冷,即应增加衣服,衣服要逐渐添加,不可骤然增加太多;初觉暖热,即应减少衣服,衣服要逐渐减少,不可突然减少太多.劳累久了就应当休歇,以防止用力太过;安逸久了就应当活动,以疏散滞留之气.热天不应当迎面吹风,风人毛孔则闭结炁机;夏天不应当坐卧湿处,卧于湿处则妨碍炁机.冬天不应当太热,太热则肾受虚暖,而至春夏,肝与心有雍闭之疾;夏天不应当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至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患.不可饿极而食,食勿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不可渴极而饮,饮勿太多,多则伤炁,渴则伤血.沐(洗头发)用一旬,即十日一沐;浴(洗身体)用半旬,即五日一浴.旬则数满复还,沐之则耳目聪明;五则五炁流转,浴之则荣卫通畅.如果频繁沐浴,则血凝而炁散,虽然肌肤光泽,久之则炁自损耗.所以有瘫痪之疾,炁不胜血,神不胜形.太多沐浴,则炁雍于上,血滞于中,令人体重行疲,久而炁机不畅.明耳目诀道曰: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颧上,以手旋耳,行三十过.唯令数,无时.毕辄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为始,乃入发际中.口咽液,多少无数也.如此常行,耳目聪明,二年可夜书.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晖、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炼目神,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也.其文大意为:欲明耳目,常用手指按压眉后之小穴中,行三九共二十七次.又以手心及手指摩两目颧上,以手旋转眼睛,行六六共三十六次.然后用手逆推额头,三九共二十七次,从眉中开始,到达头发为止.舌顶上腭,有津液就咽下,无论多少.以上方法,可以多做,无论何时,有暇即可.如此常行不辍,自然耳目聪明.坚持行功两年,夜里可以写字.眉后的小穴,为人体上面的重要部位.功主化生眼光、生发精神、明彻眼瞳、保养眼神,是修真之人,睡卧坐起的上等方法.运睛法古之真人谢翌,未曾修道之时,患有目疾,后得传授,绝去房事,乃用此法行功治愈.故此留传,以度后人.首先虚静端坐,绵绵调息.然后双目轮转,二十四次.接着紧闭,再猛地睁开.每夜行功三度、五度或七度.功夫到处,则障翳自散,双目光明,而倍于常时.人身虚邪气盛,损犯肝经,则生障翳,而致目疾.运睛之法,不止除昏,久行可以夜视小字.耳窍功人之生长、发育、青春、衰老,皆受肾精之主宰.肾藏精,肾匹配之官窍乃耳.故耳乃精之窍.肾精化生之气乃元气,肾气通耳,耳聪则精充,精充则生髓,髓充于骨,精髓足壮,必强健于生机.功 法寅时或卯时,申时或酉时,面向北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掌心向前,五指微分.以徐徐吸气,屈肘,手掌臂上抬成九十度角,双手掌心转向双耳腔,以口缓缓呼气.意守关元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气达于内劳宫穴,闭气,意守耳腔,以口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八次为宜.目窍功人体的肢体、关节活动,皆受肝筋之调节.肝藏血,主筋,肝配之官窍乃目.血盛,肝筋则舒展,肝之疏利则畅达.肝木生心火,肝气调和,心神则安,心生神,肝主目,目及神窍,精生气,气生神,神旺气则壮,气壮精则足,精气神相依相生,方会养益生机,健强体魄.故,目明肝气乃和,肝血则昌,肝脉疏达,筋络则坚韧有力,形体益壮.功 法申时或酉时,子时或丑时,面向东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掌向前,五指微分.以鼻徐徐吸气,屈肘,手掌臂上抬,成九十度角,双手掌心内劳宫穴与双目相对,以口缓缓呼气.意守神庭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于内劳宫穴,闭气,意守双目,以口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九次为宜.口窍功人所食之精微,全赖乎脾之运化以输灌,人之肌肤、四肢,全赖乎脾之统血以润泽.脾裹血,为仓廪之本,脾匹配之官窍乃口.故,脾之华在唇,其充为肉,其脾湿生土,土生金,肺金主口,口实则脾胃则和,呼吸则畅,人身之健强,口窍至要.功 法辰时或巳时,寅时或卯时,面向西方或南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掌心向前,五指微分.以鼻徐徐吸气,屈肘,手掌臂上抬成九十度角,双手掌臂内收平行,一手掌心内劳宫穴相对口窍,一手掌心重叠按于另一手背之上,以口缓缓呼气.意守膻中穴,舌舔上颚,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达于内劳宫穴,闭气,意守口窍,以口缓缓呼气,舌尖抵于上、下齿缝.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十次为宜.睡功法睡功秘诀中华道家秘传睡功法诀,为:"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安然.收心下藏丹田,神炁和合成丹."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东方为太阳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谚日: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与炁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先收心养静),后睡眼(后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炁自然归根,人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先睁开眼睛),后醒心(后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自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效验,妙不可言.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诀,不是一般的小法小术可以比拟,乃是主静立极的上乘大道.当初陈希夷(陈抟)祖师留其肉身于西岳华山,蒋青霞真人脱质升举于王屋山中,都是修习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又,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道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自动消失.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日"蛰龙法".其诀日:"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吕纯阳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修习中华道家睡功的同志们,当由此参悟之.蛰龙秘诀据说此法为陈抟老祖所传.诀日: "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其法先向左边侧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肾.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于下丹田之中,默数呼吸出入数,共数三百六十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数过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之后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着力往前,挣十二下,两腿往前用力伸.然后闭炁腾身,玉枕、脚跟和手掌着床,其他部位悬空,闭一口炁腾一次,连续腾身三次,而后还虚养静.再向右边侧身,照前行功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仍旧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照前行功,着力十二下,向上闭息腾空三次,还虚养静.最后,侧身用手抱住肾囊,神蛰下田,若存若亡.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沌.此种睡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炼习.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炁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炁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至此,则一宿之功完毕.夜卧法凡当睡卧之时,先展开手足仰卧,然后存思五脏.之后存想天尊在黄庭(心下肾上)之中,凝神端坐,放大光明,辉映十方.当此之时,忘却身心,一念不动,留意内观.思悟自己初生之神,如何湛然清彻.开始感觉神思昏沉,渐渐而入,忽然觉得心地豁朗,神清炁宁,日月光明,双双照于中宫之内,内外俱通.所存天尊形象,分明端坐,更无一点尘俗气氛,如登仙乐妙境.更见种种奇异神化之景,却不可动意随想,恐怕心神游荡,妨害功修.仍然日日行此道法,涵养本性.行功日久,清虚朗彻,如在仙境,此系本性光明,神光发现.功入妙景,可以倏忽之间,而至万里.初有所见之时,须要把定身心,否则心神不定,恐成癫疾.侧卧--希夷睡左侧而卧,屈其左臂.以左手心垫于面部下方,张开虎口,左耳安于大拇指和食指开空之处,以使耳窍通炁.头脊保持正直,舌顶上腭.屈其左腿到达腹部,泰然安贴于床褥之上,右腿伸直,放于左腿之侧.以右手心贴放于肚脐之上,而凝神于脐内丹田.此时存想吾之身体,如同水晶一般透明.而又好象安睡于平静无波之水面之上,下面空洞无底.同时又存想一身被褥尽都化为白炁,如同鸡卵一般,而我蛰藏其中,得大自在.仰卧--环阳睡仰面安睡,两手握固(握固即屈大拇指以其余四指攥住,如同新生婴儿握拳之状),直伸两臂,往外八字放开;两腿同样八字放开,而于开处各离肾囊一二寸许.闭目内视,舌顶上腭,敛藏心意,调息人静.此时存想氤氲之炁,如云似雾,环绕于一身内外.心意凝定于中宫之内,若存若亡,绵绵不绝.神意观照于腰背褥下,如若无物无底之状.不可过于着意,周身放松,稍有照顾即可.站桩法站桩一道,流传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另据《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丘祖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于此可见,站桩也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式.这里把内家拳的一种站桩修炼法--混元桩,介绍于此,以供志心修为者习之.站桩之前,须做好全身放松的一些准备工作.不可穿太紧的衣服,腰带要松一松.不宜穿高跟鞋,鞋带也不可系得太紧.这样才有利于血脉的流通,保证炼功的效果.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臀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项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然后两手抬至胸前,抱起撑圆,五指张开,十指相对,手心向内,似抱两球,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手掌距胸约八寸,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横肘,小腹微圆. 头顶如绳吊系,以振奋精神;两目微睁,目视前方,以蓄养精力;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气血通畅运行.如此站立,少则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四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松快,再散散步即可.王芗斋先生述及站桩时说:"习时须首先将全身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化,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舒适挺拔.自身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浴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自身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然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血;血压高者,能使其下降而达于正常.盖因无论如何运动,都不可使心脏跳动失于常态.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溶中.但须觉察各项细胞为自然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象.如依上述之锻炼,则身体之筋肉不炼而自炼,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然切记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只要呼吸一失常态,或横膈膜略一发紧,便是错处,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开始站桩,由于两臂抬起的不适应,会出现"假疲劳"的现象,即肩酸、臂胀、腿抖、身晃等感觉.须知这是正常现象,是桩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坚持天天站桩,十天左右即可自动消失.这时再站,不仅不觉其累,反而有舒适之感,站完之后精力旺盛,犹如睡足觉早晨刚起床一样.此时方才进入站桩正轨,说明体质已明显增强.从此兴趣倍增,接着站下去,就能够进入" 忘我"状态,如《清静经》所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如此则可使身心得到极大休歇,身不炼而自炼,性不养而自养,宿疾不治而愈,生活充满信心.王选杰老师说:"久炼此功,可收到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浑厚之效,这就是所谓神元、气元、力元的混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混元桩."站桩时间,可安排于早晚,白天有暇也可以站,一般每次保持在半个小时以内为好.开始不适应,可站五分钟至十几分钟,待"假疲劳"的阶段过去之后,增加为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坚持下去,即可达到去病健身、养性延命之效.站桩功法简便易行,费时少而收效大,有病去病,无病强体,而且没有副作用,更不会出现偏差.实践证明,站桩对于慢性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肝炎、半身不遂、脑血栓、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头痛、失眠、多梦、癌肿瘤、脂肪瘤、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等疾患,都有明显疗效.要在学者坚持站桩锻炼,久则自知,非站无以得之.吕祖《指玄篇》日:"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站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站桩时闭眼,容易站不稳.要双目微睁,目视前方,这样不仅可以去昏沉,亦可疗目疾.2.当腿部肌肉颤动或身体发生摇摆时,注意控制,以免前倾后倒,影响炼功效果.3.站桩前不宜饮酒,饮酒后不宜站桩.4.饭饱之后,休息半个小时,才可站桩.空腹亦不可站桩.5.大悲、大怒、情绪波动之时,不宜站桩.6.过度疲劳不宜站桩.7.女子月经期间,如有不适反应,不宜站桩.8.失眠者上床前站一会,可以睡个好觉,但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引起兴奋,更加难以入睡.站桩之道,不加任何意守,不讲丹田呼吸,不论时间方位,不拘场地.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气功,倒很符合中华道家"清静无为,抱元守中"的修养功夫.《太上赤文古洞经》日:"有动之动,出于无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阴符经》日:"自然之道静."站桩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的身心在静中自然得到调养.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庄子》所言"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大妙"境界,就会明白站桩是合乎大道的.笃好修为之士,或可由此而悟出道中三味.退符八法初步修习中华道家筑基功法,在每次做功完毕之后,应当有一定的收功方法.做功之时,道家称为"进火",因需用心神,而心谓之"火";收功之时,道家称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以巩固炼功的效果.这里介绍的"退符八法",是笔者根据传统中华道家的按摩法,结合自己多年的炼功经验,总结出来的八种方法,简便易行,功效奇特.十沐面干沐面,又称干洗脸.两手五指并拢,以先下后上的顺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脸之状.要搓至面部轻微发热,才有效果.可以达到调畅气血、治疗面瘫、振奋精神、美容驻颜的神奇效验.连做三十六次.鸣天鼓鸣天鼓,天鼓即指耳膜.两手心捂住耳窍,不使漏炁.以双手十指按于脑后,然后双手食指压住中指,再以食指由中指往下叩脑勺.如果耳膜无损,即可听到"咚咚"如同打鼓的声音.鸣天鼓可使耳膜得到震动,可以保持耳朵的听力,达到老不耳聋、聋者复聪的奇效. 连做三十六次.运神目运神目,两目为神光之所系.以两手心捂住左右双眼,如果炼功之后两手心发热效果更好.然后以两手心揉动双眼,先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可以治疗眼部一切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沙眼、失明等,见效甚速.向内向外各做十八次.叩罗千叩罗千,罗千即牙齿之神的名字.按照先腮齿、后门齿的顺序,双齿相叩.一下一下,不可太急.辅助此功,可以在大小便之时,紧紧叩住牙齿,养成习惯.能够达到坚固牙齿,老不落齿的功效.连做三十六次.扶中岳扶中岳,中岳即面部中央之鼻.两手四指均握拳,大拇指放于食指之上.以两手大拇指的外侧,从山根直至鼻翼两端之迎香穴部位,从上到下,依次擦动.肺开窍于鼻,两手拇指外侧有"少商穴",属肺经,故用此处.可以达到增强肺活量、调整呼吸、保持良好嗅觉、防治感冒、治愈鼻炎等奇效.连做三十六次.济天一济天一,天一生水,水属肾,即指腰眼肾脏之部位.左右手心各捂住左右两腰眼,一上一下搓动两腰眼.最好能够搓到两腰发热.可以收到温肾壮阳、心肾相交之功效.治愈腿软、膝冷、腰痛、阳虚等症状.尤其腰部受寒或扭伤而痛,即以此法,将热气搓入腰眼之内,即可速愈.连做三十六次.揉丹田揉丹田,即肚脐之部位.此处为人生身受炁之本.两手相叠,男左女右(即男以左手压右手,女以右手压左手),先以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然后反手男右女左(即男以右手压左手,女以左手压右手),再以逆时针方向揉动丹田.可以收到调动丹田之炁、增加内炁、治疗肠胃疾病的神效.顺时针、逆时针各做十八次.搓涌泉搓涌泉,即两脚心之涌泉穴.坐于凳上或床上,以左手心搓右脚心,又以右手心搓左脚心.可以增强全身内炁、驱寒、明目、排浊、治疗腿软等神效.左右各做三十六次.以上退符八法,一定要按照所述顺序依次练习.其中先做面部,是调动全身气血;而后练耳窍,是因为耳属于肾,肾属水,天一生水,所以从耳窍开始;而后水又生木,所以练神目;而后木又生火,心为火,开窍于口,故即罗千;而后火又生土,土又生金,鼻居于面部之中央属土,肺属金开窍于鼻,所以再做扶中岳.济天一和揉丹田,是为了使五行之气归人丹田之内.直到最后搓涌泉,降浊扬清.所以这些顺序,均是依照五行相生,才能促进全身生炁的开发,符合养生之道.退符八法,可以在做功之后依次炼习,使炁机遍达于周身,作为退符收功;亦可在做功之前,作为进入功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于身体的按摩,使得全身放松,能够很快入静.如果实在无暇做功,仅做此八法,或者在工作劳累之时,或者在睡觉前后,亦可收到养生益智、祛疾延年之神效.盖中华道家之法,往往"事少而功多", 神奇秘验.久习自知.回阳功中华道家回阳功,用在初步筑基阶段.静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时,出现无欲阳举的现象,可用回阳功将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浊念而出现兴阳,则属于浊水源,纵使收回,亦难以保守.如果修习《伍柳仙宗》之类的功夫,遇到兴阳之时,照例就要运用河车,搬运周天.即是从海底(又称阴跷,即会阴穴)提起,循督脉上升,经背后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上泥丸宫;再由泥丸下降,经上鹊桥(天池)、十二重楼、绛宫,直下丹田,谓之一个周天.行功之时,可用数个周天完成.同时又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说,及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用九、用六等数字(此皆比喻,不可死搬硬套).但是修习上乘大道之人,却认为其方法偏于有为,而失于执着,不合无形大道,故不为上乘之法.其他各派功夫,亦有顺其自然而升降者,不用周天度数;亦有循沿中黄而收摄者,不用运转周天.回阳之法,道家传有十六字诀,较为简便而且易行.其诀为:"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为:阳生之时,先是吸炁,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人下丹田(即脐);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水,喻为肾阳;火,喻为心意.水火相见,即心肾相交,使水升于上,而火降于下,水经火炼,化为真炁,炁归丹田,还归自身.丹道喻后天之水(即肾)为坎卦,后天之火(即心)为离卦,水火相见,乃使坎中之一阳,填人离中之一阴,从而使后天坎离,变为先天之乾坤.此即后天返还为先天,成为纯阳之体,乾健之躯.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而止.然后再以文火温养丹田,谓之封固.其他,亦有专以清静为法门,而令阳生自返者等法.虽然其中方法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总要注意贵在自然,不可用意太过,则偏离大道.强阳功正子时(夜十二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以鼻徐徐吸气,收魄门,提精囊,闭气,咽唾液,意念引导闭气与唾液下注精囊;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丹田元气,下注精囊.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八次为宜.功用:团精以滋补肾阴,壮阴囊以强化肾阳.强阴功正午时(午十二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以鼻徐徐吸气,收魄门,缩小腹,闭气,咽唾液,意念引导闭气与唾液下注"胞宫"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丹田元气,下注胞宫.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次为宜.功用:滋补肾水,养益"胞宫",轮濡阴液,和顺血脉.胞宫功目乃神之宅,神乃命之光.肝开窍于目,肝气舒达,睛目则神采奕奕,性与命之旺盛生机,多见于眼目.功法: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意念存曲骨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任脉上行于目,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目(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闭口、目,意念存守于目,舌舔上颚,以鼻徐徐吸气、闭气,意念领闭气,咽唾液沿任脉下注、至曲骨穴,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曲骨穴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反复七次为宜.功用:协调任脉之气,以滋肝阴,以生阴脉血气,以滋泽目窍,疏通肝血,以养"胞宫".口乃脾胃之门,脾胃乃化生精微以养性、命之脏腑.脾裹血,主运化,脾脉和达,则可输布营血而滋濡"胞宫".功法: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意念存于中极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任脉上行于口,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口(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闭口、目,意念存守于口,舌舔上颚,以鼻徐徐吸气,闭气,意领闭气,唾液,沿任脉下注,咽唾液至中极穴,顺时针方向旋转于中极穴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反复七次为宜.功用:运化任脉之气,以滋脾脉,化生阴脉血气,以濡口窍,通达脾血以养胞宫.精囊功舌乃心之窍,心乃命之主,心主血脉,心血通贯、轮布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心主神明,心之官通髓脑,心灵脑明,则可毓性养命而强健生机.功法: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环抱、相扣,拇指端点于内营宫穴部位,置于关元穴.意念存守于关元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领吸气上提于口,闭气,舌尖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次.以口缓缓呼气.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唾液,下注、咽唾液于关元穴,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关元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反复八次为宜.功用:补丹田之气以轮注心之窍,滋心阴以灌注丹田,升化任脉之血气,以滋心阴,化生心窍之津液以育丹田.功法: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环抱、相扣,拇指端点于内营宫穴部位,置于气海穴.意念存守于气海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领吸气上提于耳,闭气,舌尖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次.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灌注于耳.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唾液下注、咽唾液于气海穴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气海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灌注于耳.反复八次为宜.功用:补元气以贯注肾之窍,补肾阴以滋润元气之海,强化肾脉之气机,以育养肾精,化生元阴之血脉,以补益性机命本.气血功肺乃气之源,气乃恤之帅,肺开窍于鼻,司呼吸,统摄血行而滋养生机.精气以毓神,神气以毓性机命本,皆气之功能作用所致.故,养元气以生化性机,以固命本,乃养生之大道.功法: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重叠(男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女右手掌心在上,左手掌心在下), 置于气海穴部位,意念存于气海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上提于膻中穴部位,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膻中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存守于膻中穴部位,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唾液,沿任脉下注,咽唾液于气海穴,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气海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反复八次.功用:补元气,强化血行之统摄;养元精,补益精血之轮注.气血畅达,血气充盈,则可毓养性机、命本而使之旺盛.内养功法道家的养生气功,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乃是"精、气、神"合修的理论.精、气、神合修,是道家修身、养神,强健体魄,求得延年益寿的养生宗旨.道家经典着作《太平经》云:"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故,养生当以气为本,以精为根,以神为主.而习气练功,则当习气以养精,习气以养形,习气以养意,习气以养神.精、气、神、形、意,贯通一体,乃练功之妙、养生之本. 习之日久,则必然产生养生之法,益寿之道.道家经典着作《抱朴子》云:"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道家求长生,赖乎养生有道;求养生,赖乎益体得法.由于道家重于养生,所以长于"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为求益寿,便善于施"导引治病,行气延年"之术.故,道客讲求抑情养性,蓄精养神,修生养气"性命双修",练内以养己.道家"性命双修"之功法,为"三练实功". 日:精练气,气练神,神练虚.练精化气功日:"小成筑基."练精化气,乃强化元精,化生元气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着作《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 ".这说明,精乃育养生命的起源物质.《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食气人胃,淫精于脉."这说明,水谷精微乃是营养脏腑,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炼精化气,功在习呼吸,调气息,使水谷精气,贯通于经脉,使经气行归于肺,肺气输布精气以濡养脏腑,脉髓、筋骨、肌肤.习之日久,有祛疫病,却衰老,延年寿,返童颜之效.练气化神功夫日:"中成养胎". 练气化神,乃强化元气,化生元神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着作《素问·生气通天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这说明,练气调息,使气息相合而和脏腑,脏气强盛,心得所养,神气必然充足.气与水谷精微化生血液,以营养生命,因气藉水谷精微而养,故练气调息,使精气相合,神藉精气而生.习气练功,使神气相依,气壮则神足,生机自然强健.习之日久,有生津液,少饥饿,耐严寒,祛暑邪,消除倦怠,焕发精神,智达心圣之益.练神化虚功夫日:"上成乳哺".练神还虚,乃强化元神,化生阳神,升华性命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者,正气也''.两精相搏谓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乃精气所生,精气足壮,神自焕发.故,神气充沛,身体自然强壮.血液循脉道运行,受心气,心力所使,故血脉输注通达,阳神则必昌明,性命则必旺盛.故,练神还虚,乃养性益体之功,有协调阳神之效.道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旨在善养精气神,成为益寿之基,而练精之要在于身,练气之要在于心,练神之要在于意,身心相交,精气相合,则可生神.神生性,气生命,性命双修,成为延年之本.道家内养功法,旨在习气修其道,清静人之身心,感应人之经络传导;练功修其道,以求气血协调.习气练功,使精气长存,身心灵明,日久,可益寿延年.故,习练内养功法,必须修清静,而养身心,方可产生协调气血,合顺阴阳的功用.道家修练内功,意在运精化气,运气化神,运精思固守,习气摄精神,精、气、神合一,方利于延年.道书《丹经》云: "阳中之阴,其名日精;阴中之阳,其名日气;两者相须而物生焉".故,道家习练内养功法,以养精气为首.因"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养生须生养其精,精足气方壮,气壮神方旺,神旺身方健.可见,精气为生神之本,精充气盛实乃习气练功之基础.故,习练气功,实乃保精养气,养气生神之道.习气练功,尚需注重于春季而养脾气,夏季而养肺气,秋季而养肝气,冬季而养心气,四季而养脾气,五脏之气得养,方益于养生.性命双修之道,乃内养功深奥之妙处. 道家养生学说认为:"命系乎气,气聚于身……积精累气以成真."习练气功,强化元气,元气则充沛、畅达."气为血之帅",元气贯通经脉,营血则濡注充盈,脏腑则得以滋养,筋骨则得以营养,肌肤得以润泽,肌体则会强健而有力.养生之道,当营养元气,以气育神,以神合气,使精气神融合一体,则必神怡而益寿.一、六节功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重叠(男左手掌心在上,右手掌心在下;女右手掌心在上,左手掌心在下),置于神阙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呼吸自然,协调."元神须存无,元气当守有,绵绵密密,渐人意境".呼吸随意念发运于掌心,足心,贯通于肩、肘、腕、髋、膝、踝部位.功法之要,在于:气息调和,输布官窍;神气合一,气贯肢节.练法:适于清晨、中午、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廿一日,可受益.按:本功法,使元气贯通输布四肢百骸,以壮身形."形为神之宅",元神气贯经脉躯体,则可濡养肢节,习练日久,则必强精益神,肌体强健而安适.二、二脉功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按放膝盖(髌骨)部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七十二吸(连续三吸为一吸)共二百一十六吸,缓缓以口呼气七十二呼(连续二呼为一呼)共一百四十四呼.吸气宜浅短三吸为一吸;宜深长二呼为一呼.总共三百六十气息,呼与吸须相配得当,缓急相宜.意念存想,元神领元气,由督脉长强穴上升至督脉百会穴,由百会穴经印堂穴、素髎穴,由任脉廉泉穴下降至会阴穴,功法之妙,在于:呼吸引导而和谐,气意相合而融一.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练此功法,以七十二呼吸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四十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三十五日,可受益.按:本功法,理气和血,贯通脉络,清脑怡神,强壮精力,协调气息,通经活络.习之以恒,则可强脉髓,益筋骨,健身益体.三、关田功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环抱,拇指尖触于内劳宫穴,置于关元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意守尾闾关(位于长强穴部位),徐徐吸气,以提升阳气;意念引导吸气,上达夹脊关(位于脊中穴部位).缓缓呼气,以贯通肾脉之窍,继之,徐徐吸气,意念上升,达于玉枕关(位于风府穴上部).缓缓吸气,以焕发髓脑精神.习练本功法,旨在通三关,而协调脉络.意守上丹田泥丸(位于印堂穴部位)徐徐吸气,以补养元神,意念引降吸气,到中丹田土釜(位于膻中穴部位)缓缓吸气,以调和元气,继之,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降至下丹田华池(位于气海穴部位),缓缓吸气,以滋润元精.本功法,意在气在濡三田,通贯任脉气血.功法之妙,在于:吸气达于存意之穴,呼气止于存意之穴,呼吸和顺而匀畅.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以气运三关、三田各一功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五十六日,女性习练四十九日受益.按:三关、三田功法,有疏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周流之益,有固精壮力,补气养神之利,习练日久,可精满气足,神旺智盛.四、九窍功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左手掌心按于右手背). 清心,闭目,舌舔上颚,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徐徐以鼻吸气,引气于左右目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耳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鼻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口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前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后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气,生发丹田关元;气,生发于舌下灵液;气,贯通于人身九窍. 《太上黄庭内景经》云:"七孔已通不知老."乃是.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至三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按:本功法,有下降心火,上涌肾水之功.有固精生津,通达官窍之效.习之不懈,则可强化官窍生机,通利气血周流.五、闭外固内功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左手掌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意守气穴(命门穴),徐徐以鼻吸气上提,同时,舌舔上颚,紧撮谷道(肛门),闭住三关(耳、目、口),继之,凝神气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提、舔、撮、闭之时,凝神气穴,使官窍合于气,气精合于神.日常习练此功,必生效益.练法:适于夜晚习练.每练此功法,以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本功法,习练日久,有元精而不泄,元气而不漏,元神而不散之功效.按:道家之见,耳乃精窍,口乃气窍,目乃神窍.修命,当"闭耳不听,则坎水内澄;闭目不视,则离火内营;闭口不言,则兑金不鸣".此为外闭而内养,闭外而内固之道.故,以此而练精,乃练元精;以此而练气,乃练元气;以此而练神,乃练元神.养生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图儒家还是道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