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明镜本无台何处惹尘埃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搜狐博客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请稍候,正在下载...
提示:您需要开启Javascript
检测到您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该功能已被禁用。
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用户界面,可以让您很方便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
如果您想体验这些新功能,需要开启浏览器的脚本(javascript)功能,然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处学法。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作偈,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身是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于菩提作树,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着实,尤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提不着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槃,亦不立生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后云第一莫着空,可知其本来矣,故不足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论义,应知所择。余前曾作一偈曰:菩提假名树,明镜权作台。本来不污染,说惹亦尘埃。行者当知尘埃用表无明,无明非有实体,世人每执为有,必欲去之务尽,因此用功愈深,离题愈远。今知无明与菩提不二,体同用异而已。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究竟,遂大悟矣。可见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也。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本不生灭,故曰具足,以本自清净,无动摇,虽生万法,生即不生,毕竟不污染,故曰清净本体,其义既圆,其见斯彻。此段最关紧要,为后世天下人证明眼目,毋再犹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是以不生灭中,不动摇中,能生万法,体用一如,斯名具足。虽生万法,于本体毕竟丝毫无碍,故曰无动摇,而菩提清净之本相斯显,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门人炷香礼敬,何也?重法故也。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况真见性乎。此事本惊天动地,任何世间大事业,不能比拟其万一也。菩 提 本 无 树一阵风雨,一串杨树的枝叶被折落下来。我捡起一枝,用清水洗去沾染它的泥土。那一种天然的芳香,便透过我的意念之窗,直达内心。那一片片绿叶,显示着心的形状。这举在手上,近在眼前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一种既高贵又平凡的宁静和喜悦。我找出一只净瓶,注满了水,将它供在案头。西山居士来访,进了屋,便目不转睛地被那枝绿叶吸引过去。她看了半天,问:“这是菩提树叶吧?”没等我开口回答,便又急急地问:“这菩提树叶是从哪里来的?”我看得出她心中的惊喜、疑惑和向往。我知道我只要回答一个“是”字,或是点一下头,她便会顶礼膜拜下去的。我向她笑了一笑,用手指了指窗外。窗外是一大块刚被雨水洗过的天空,蓝蓝的有几片浮云。在浮云之下,是几棵中国白杨树,这是北方极为普通的一种树木。在城市、在乡村、在山丘、在池塘河流边,到处都生长着。也许正因为它的无处不在,所以人们对它就熟视无睹,以至于忘记了它的形貌和存在。西山居士顺着我的手指,看到了它们。她不相信地把瓶中的绿叶和窗外树上的绿叶进行反复的比较后,终于长长地“唉”了一声,而后沮丧不解地看了我好一会。我当然明白她眼中的疑问,但我却不想多说,只把挂在壁上的六祖慧能的那首名偈给她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的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于是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就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所谓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神秀: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一路: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是台。世上存万物,取舍由自心。神秀-------见山是山惠能-------见山不是山一路-------见山还是山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去了塔儿寺。 这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圣地,酥油灯几十年如一日地燃烧着,散发着它独特的气息。 对于藏传佛教,并无太多好感,呵呵说来缘由是有些可笑的,自小喜爱金庸小说,故事中的藏僧大多凶狠邪恶,故此,先就对其有了偏见。其实世上的佛教皆一家也,只是因为接受的人异地异时异,于是便有了地方与民族的特色在里面,其实佛理皆是通的,教人早日看透人间悲欢,脱离这苦海无边,到达极乐世界。 此一行,最重要的是,终于见到了菩提树。它平凡,树叶稀疏,根却是繁茂得紧,逢七年结子,人曰菩提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的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查看: 9947|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