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创业第一年是最脆弱的怎么活

7月7日-10日,马鞍山市花山区工商联在李芳主席的带领下,组织解放路商业街商会和沙塘路街道商会部分...
7月17日,由安徽省芜湖市赭麓公共服务中心关工委和安徽工程大学主办的社区公益科普课堂进社区活动来到...
本报讯 8月1日,省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
当前位置 &
“新农人”的创业传奇
上一条:&&
& & & 这是一位创业传奇人物。他带动全国近万农户发家致富,将加工手工粉丝逐渐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他因成绩卓著,被评为固镇县青年创业者协会会长,蚌埠市农村先进工作者,蚌埠市著名青年企业家,安徽青年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
& & & 他就是金香丝粉丝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理事长,固镇县金香丝家庭农场农场主,安徽金香丝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之瑞。
& & & 他的品牌发展故事被写进教科书,荣登2015高考试卷!
& & & 金香丝粉丝作为八代传承、拥有200年历史的地方特产,被蚌埠市旅游局评定为旅游商品,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写进固镇县志。日,在蚌埠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金香丝粉丝榜上有名;2015年,金香丝被安徽省商务厅认定为安徽粉丝行业唯一一家安徽老字号粉丝品牌。金香丝粉丝在华东地区都有销售网点,已走出蚌埠,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饱尝创业的艰辛
& & & 蔡之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97年,高中毕业后,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制作粉丝的手艺。由于制作粉丝收益甚小,于是他背起行囊,只身来到苏州印染厂打工挣钱。2006年的春节,他高高兴兴地揣着几万块的工资回到安徽老家过年。当时,正值家里加工粉丝高峰期,由于当年是个暖冬,辛辛苦苦做的两千斤粉丝发霉变质了,只好丢到河里。父亲的白发增多了,母亲的眼睛哭肿了。看着这种境况,他的心里很不好受。他萌生了一个大胆设想,辞掉年薪十万的工作,回乡帮助父母,用粉丝创业,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开始母亲坚决不同意,但在他的坚持下,父母也没说什么了。
& & & 从商经历,练就了他精明的头脑和超前的眼光。
& & & 日,蔡之瑞和蔡道永、董泽汉等六个农户一起,成立了固镇县金香丝粉丝合作社。但在当时,根本没人看好手工粉丝这个&土玩意&。后来,他打工挣的十几万很快花完了,陆续有社员和农户要求退出,家里也闹得鸡犬不宁。当时,恰逢中秋节,原本是个团圆的日子,哪成想会弄成这么尴尬的局面。无数的劳累与委屈涌上心头,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一路狂奔到红薯地里抱头痛哭&&&
& & & 他在内心平静之后,暗自发誓:决不能让这种传统工艺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断绝!于是,他参加了省里举办的培训班,听取了安徽农业大学江激宇博士和其他专家的讲座,知道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三农&工作非常重视的相关政策。随后,他向市农委和省农委反映了金香丝粉丝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也得到了江激宇博士的支持。
& & & 2010年,安徽省农委指定固镇县金香丝粉丝专业合作社要参加上海第十一届农展会。在上海农展会上,他和凤阳县小岗村的姚绍松两人被省农委评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形象大使&,身披绶带,接受多家媒体记者采访,迎接各级领导的到来。金香丝粉丝也因此一举成名。
& & & 天道酬勤,是年,他用收获的40多万斤红薯,做了满满6万多斤粉丝,挣了38万元。
小粉丝终成&大明星&
& & & 这下,蔡之瑞成为全村的焦点,很多农民纷纷主动找上门,请求加入合作社,亲友们终于放下偏见,家人和他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 & & 现在,蔡之瑞的金香丝粉丝合作社已经有450多户农户加入,种植红薯的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 & & 2009年,申请并成功注册&金香丝&牌粉丝商标,全村所有的粉丝都打&金香丝&的品牌闯市场。有了品牌,1公斤粉丝增值1.2元,还供不应求。
& & & 短短几年时间,金香丝粉丝已经成长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迅速占领皖北粉丝市场,并逐步推向全国。一业兴百业兴,金香丝粉丝叫响了,大大带动了当地薯业等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专业户,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金香丝粉丝成了董湖村的&富民&产业、&绿色银行&
& & & 2010年,他带着金香丝粉丝到上海参加农展会,获得&最受上海市民喜爱的安徽特产&称号。一下吸引了14家媒体的关注,成为农展会上名副其实的明星。
& & & 现在,金香丝粉丝还进入当地的各大超市,有一次,一名旅美华人回乡探亲,看到金香丝粉丝,一次买了16盒,说要全部带回美国,给家里的人尝尝熟悉的味道。
& & & 金香丝粉丝,不仅品牌获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制作过程也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金香丝粉丝申请到了外包装专利、生产粉丝锅炉专利、生产粉丝方法专利三项专利。金香丝粉丝成了蚌埠市委、市政府对外宣传推广的一张名片,为蚌埠最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企业先后被评为固镇创业之星,蚌埠电视台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亚军,蚌埠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蚌埠市信息化建设示范社,蚌埠市科普示范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员,蚌埠供销系统先进合作社,安徽供销系统先进示范社,安徽省省级示范合作社,安徽老字号;是上海2010年农展会指定参展品牌,最受上海市民喜爱的安徽特产;是中国粉丝行业唯一一家老字号企业,入选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请工商导报的网友发表评论
内容(以下网友留言不代表工商导报网观点)三只松鼠告诉你,涉农创业第一年应该怎么搞?
阅读前,请先思考:
你在创业过程中遇见最大困难是什么?
创业第一年,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农说吕不白丨不白在观察
第二十九期
全文1658字丨3分钟阅读
不白返乡这四年多来,遇见过很多创业的新农人。创业这件事太苦了,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时间一溜烟就没了;过程困难重重,执行起来都是障碍;特别还有一些种养殖,除了看人脸色,还得看天吃饭。
到底创业要怎么搞才能成功?特别是创业第一年,有哪些问题需要新农人注意?
不白就结合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在2017年初的一个演讲,跟大家说一说,涉农创业第一年要怎么做才能少掉坑!
好名字事半功倍
我们涉农创业者除了专研产品之外,最应该思考的就是品牌名字。不白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好名字是成功的一半,名字是招牌,不能含糊,但也不是让农创人去找一些很有内涵的字眼,去想一些拗口的名字,而是应该针对现在互联网的特点去思考取名,名字简单好记,就可以了。
三只松鼠为什么叫三只松鼠?当然不是创始人拍脑袋随便想的,而是很努力去创造出来的,根据现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特点,取名需要有两点:好记,人格化。这两个标准让三只松鼠选定了“松鼠”这一萌物,但光叫松鼠,还不够动感,不够有故事,所以他们最后改成了三只松鼠。
起初三只松鼠这个名字反馈是不好的。他们会想:这个名字到底代表什么?有没有体现出消费场景,产品内容?
但是作为一个品牌名,只要能够被人记住就可以了。关于这个名字代表什么东西,是未来品牌化过程当中赋予它的定义。
坚持企业的“初心”
再小的公司、再小的团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愿景、价值观等等,在一个团队里面,只有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样的创业公司在不白看来才是有希望的。
在创业的第一天,创始人只有五位的时候,三只松鼠就已经开始讨论价值观是什么。确定了价值观之后,三只松鼠所有的决策、行为都是基于这个价值观。一家高度关注价值观的企业,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初心”。
有制度才有管理
不白开头就说了,创业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制定管理,没有一定的管理,团队会越来越散。
不白当然不是让所有创业者都去定制一套一套的制度,初创公司不必浪费时间去制定“完善的制度”,因为公司还没完善,从哪里来的完善定制。相反,制定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团队合作,不是为了约束员工。
三只松鼠创业第一年,就有11 条松鼠家规,大概也就两三百字,涉及员工的基础行为,确保廉洁。他们在第一年全靠这份家规管理,没有制度、流程,连员工手册都没有。
优化用户体验
多数人理解的用户体验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用户体验,但不白觉得,现在的消费者更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需求,优化用户体验的重点应该在于挖掘他们的情感需求,再去优化、上升这种体验。
三只松鼠的用户体验,最刚开始是从一个称呼开始的,他们喊消费者为 “主人”。这两个字对于三只松鼠来讲,可以说有跨时代的意义——重塑消费者和企业的沟通语言和服务体系。
从喊一声主人,到生产制作,再到包装,全部都是松鼠化的企业文化。他们的客服并不是以买卖功能为先导,而是用一种“服务主人”的态度去和消费者沟通,甚至是聊天。
重视并奖励员工的努力
团队是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成绩理所应该也是每一个员工的。不白一直以来都认为,涉农创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缺少了人才,任何有前景的创业都会大打折扣。
团队收获了人才之后,更应该重视人才,对人才的成绩肯定并奖励,才能使人才产生对企业、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只松鼠在每一个双十一庆功会的时候,都会给一线工人发奖金。三只松鼠是十分注重文化价值观的。他们对文化价值观的解释很简单,就是 “文化一定不要谈钱,但是钱是对文化的尊重”。
在三只松鼠,他们不会承诺给员工什么,而是给员工创造惊喜,这就是最好的东西。给员工创造惊喜,每一个员工就会给消费者,创造更大的惊喜。
初创涉农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做对两件事,一是战略方向,大方向对了,小问题是可以调整可以修改的,效率低一点没关系,因为大方向对了,整体效率还是高的。二是价值观,重视每一个员工,重视企业要做的事情,朝着这个“初心”去努力去坚持,总是可以看见阳光和希望的。
互动话题:
(欢迎参与留言互动,不白将为点赞最高前三名送出惊喜!)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标明出处
【农说吕不白】每天为大家分享品牌营销知识,为你打开创业的新思路,定期举办营销分享会和创业沙龙。
创业的朋友关注微信公众号【农说吕不白】,搜索微信号关注:nslbb1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白在和很多涉农创业者聊到如何选项目和开发产品时,经常会提到一个“鱼米法则”
不白游历湖南的时候,和一个农场创始人聊了聊,发现她的农场在2016年营收达300万,
今日搜狐热点新闻源 财富源
“新农人”如何创富新农业
&&来源:&&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古老的农业遇到技术变革时代,会产生怎样的聚合效应?在近日由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举办的“邮储银行杯”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用他们手中活力四射的项目,告诉你答案。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更迭,更是一场头脑风暴。这场全国性赛事,在半年时间里共吸引3.7万多个项目、4万余名创业青年报名参与。当代青年带着自己饱满的热情、全新的理念与高超的技术,回到土地,培育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农人”。
  在产业问题中找空间
  电视总决赛现场,一个“卖菜的”年轻人成了焦点。他的健谈让主持人都感到了压力,但更有魅力的是项目——免洗菜。比赛专设的风投座席不淡定了,竞相出资,最高者竟愿出资1亿元。
  如果下午下班后,你可以直接从单位食堂的电子自助提货柜里,顺便带上自己预定的套菜回家,你一定会眼前一亮。而且这些菜都已经按照菜谱配好配菜和调料,回家后直接下锅炒熟便可大快朵颐,不仅免去买菜、洗菜、切菜等多个环节,还免去了处理厨余垃圾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价格比超市的菜还便宜。
  不用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便能在家吃上热乎乎的健康晚餐,这的确精确抓住了年轻上班族的需求。带来这个项目的叫李煌, 他的创业团队从生鲜电商最头疼的最后一公里出发,创新模式与技术,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目前,他们已经管理了233家的单位食堂,服务对象超过100万人。最终,这个项目征服了风投、评委和观众,毫无悬念地获得成长组冠军。
  同样做生鲜电商的宋俊文是一名80后大学生村官,最初他在淘宝开店帮农民卖当地的荔枝、龙眼等。而他带来的项目,同样从产业问题出发。种植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如何把需求与供给更好地对接?他们想到利用互联网,运用电商平台,他们让市场提前认购与预售,努力实现供需直接对接的订单农业。
  面对同样的问题,85后邓文艺想到的是借助于技术创新。这位被称作“杨梅老板”的小伙子,一身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帅气十足,让人完全没办法联想到他从事的行业。大学毕业后,邓文艺回到农村老家创业,曾让和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难以理解。这个选择源于他一直痛心的一件事,家乡盛产杨梅,但即使是大丰收,由于保存不住,农民们也只能忍痛“贱卖”,有的甚至烂在了树上。
  还没毕业,邓文艺就选择了与杨梅“死磕”。带着鲜杨梅,他来到北京的科研院所,逐一向食品领域的专家讨教杨梅的保鲜方法,最终在专家的帮助下找到了杨梅汁的保存方法。平日里放置几天就坏的杨梅汁,用他的方法至少能保存一年!
  向科技发展要未来
  飞机与农业有什么关系?一般人可能会想到农业部门喷洒农药,但随着科技创新,无人机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也越来越低,来自吉林的创业青年贾明月告诉大家,已经到了无人机可以广泛运用的时候了。
  贾明月向大家介绍的小飞机,可荷载20公斤,可以在离地1—3米的高度,以每秒4米的速度飞过。项目叫“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就是利用小型无人机,实现喷洒农药。他算了一笔账,购买1套无人机,按每天进行400亩植保作业计算,每次作业10—15天,按每年两次植保作业,年收益就可达到4万—6万元,第二年便可收回购机成本。他的无人机今年7月首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玩科技”是青年们的拿手好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纷纷来到农业领域玩科技,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大上”。
  比如来自贵州的这个项目——绿茶香气研究院建设。茶香无形无色,如何抓住它?而且还能固定住它,实现规模种植?这个年轻的团队,找到了这种香气:栗香。然后通过对茶树品种选育、茶树栽培、茶青采摘等茶叶生产的全道工序,找出有利于茶叶呈香物质合成的技术参数。
  科技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决赛现场,刘风琼把“止血微球”倒进装着水的烧杯,然后进行演说,34秒后,液体变成了固体。这个魔术赢得风投席和评委席的阵阵喝彩。
  它的用处当然不是凝固水,而是凝固血。“这34秒,不仅可以防止动脉大出血,还能防止二次感染。” 刘风琼说。他们的创业项目是止血微球,这个团队用了11年的时间攻关,研制用敷料如何在止血过程中有效防止血栓和霉变的技术。它的止血时间比美国普遍应用的敷料产品平均短了35秒,填补了国内在这项技术上的空白。
  而这个神奇的止血微球,其实是来自一种名为互叶白千层的茶油树。此树有抗菌、抗病毒、免疫激活、驱虫、杀虫、镇静、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已被列入欧洲药典。未来,该产品可以在国内军用、民用领域中得到应用。
  再比如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丁奕然带来的“净水魔盒”,它的核心技术是让“墨汁鬼伞”听话,通过人工驯化和大规模养殖,解决水体净化的难题。“墨汁鬼伞”是一种真菌,具有吸收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杂质生长、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这个项目其实是小丁在实验室里玩儿出的“时尚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术让农业变得不土,变得高大上,同时让更多的人受益。”丁奕然说。
  以“三农”情怀追梦想
  “我就是一个土鳖,我愿意干又脏又累的活,我想成为环境的清道夫。”在决赛现场播放的视频里,说。他的确做的是最“土”的事,跟猪粪和土壤打交道。
  他的创业项目链条很清晰,利用中低产田,用猪粪养蚯蚓,一边卖蚯蚓、一边卖有机肥。与大赛这几天的光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日里,他都在江西老家的一个山坳里,和工人们一起翻地、挖蚯蚓。
  “化肥的过量使用,让土壤板结严重,不仅产量下降,而且造成食品安全隐忧。”刘军对自己做的事有着清晰的定位,“希望我们的这个项目,为改造土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他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农村老家创业的重要动力。
  同样可以用“毅然”来形容的,是27岁的“辣妹子”陈肖肖,她有着人人艳羡的学历背景,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又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研学金融,然后在英国从事金融分析师工作。
  但这个“海归”美女却让自己的人生来了一次大回旋,回到家乡,和“种了一辈子辣椒”的父亲一起,从事新品种“朝地椒1号”的育种工作。目前,她是国家“十二五”辣椒育种攻关课题组和“自贡市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对土地的感情总有一个过程,发生突变的契机是一次市场推广活动,她来到农村,看到很多地方的农民依然靠天吃饭。种玉米一年亩产还不到2000元,却是他们一年的收入。这是陈肖肖第一次感受到农民的辛苦。“我们的优良品种、科学的栽植技术,能让农民每亩增收3000元。”陈肖肖说,“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我所学的知识,让公司的良种推广到更多农户手中,让更多农民受益。”
  吴迪结束“北漂”,开始创业,却是源自对农业和土地的爱。他的创业项目是“河南省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种植时令水果,“把最好吃、最安全的水果配送到千家万户”。但他却成立了个土壤研究院,专门研究利用生物技术恢复土壤生态系统。原因就是看到了我国土壤的脆弱——化肥和农药的滥用杀灭益生菌,再加上严重重茬,我们的土壤正在丧失自我修复能力。
  今年,吴迪又成立了有机种植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安全农业发展。“为了中国的安全农业,我们不能停止脚步。”吴迪说。
  在本届“邮储银行杯”赛场上,博士、海归、硕士济济一堂,“新农人”的高学历、高素质十分博人眼球。“这次参赛选手素质高,项目涉及领域广。选手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敢闯敢试,思想无禁区。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民代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说。
高清图集赏析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肥新农人农夫市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