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信条中的dnf福音传道士厉害吗是什么意思

宗教改革500年后,神学在纪念中继续前进-福音时报--基督教资讯门户网站
今年是2017年,这一年对于基督教新教来说意义非常重大。500年前的那个10月,一个年轻的德国修士将一张白纸贴在了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口,从而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齐名的三大西方社会变革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三个运动与我们今天世界的格局影响不可估量,尤其是其中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三者之中对于世界影响最大的。在三者的排序上,宗教改革处于中间,是介乎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相同的都是他们对于天主教世界的反抗,不同的是文艺复兴只是在文化方面将希罗文化再一次发掘出来,虽然期间也有比较对抗天主教文化的因素,但是大体上都是在天主教的体制内部进行的微笑改变,谈不上巨大的变革。比如比较有代表的人物就是伊拉斯谟,在他的著作《愚人颂》里面嘲笑了当时很多的教士不过是一些酒囊饭袋的蠢货而已,虽然在对天主教进行讽刺,但是远远没有威胁到其体制的地步。所以天主教对于文艺复兴运动本质上并未采取任何严厉的打压,相反还是比较鼓励当时的文化创作,并且也有很多的神父以及教士,在当时非常沉迷于对于文化的研究,也有很多令人羡慕的成果。只不过是当时将神学研究放在一切科学之上,违反当时神学的作品及作者会受到严苛的针对,比如我们熟悉的哥白尼,伽利略。其实这只是个别极端的例子,另外钻研其他文化的人甚至还受到教宗的爱戴,比如米卡郎其罗,伊拉斯谟等人。因此拿这一次的运动来说对于天主教并不是一种目的性的反抗,而是一种对于宗教外事物的探索,只有那些触及天主教利益的才会被当局者裁决。宗教改革之后的启蒙运动则与宗教改革又有一点不太一样,我们都知道这是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17-18世纪的法国其实在宗教信仰上还属于天主教信仰,虽然他们法国有一个著名的改教家约翰·加尔文,但是加尔文却是在瑞士进行的他的改教事业,而在自己的故国法国,新教并不受人待见,因此天主教在法国仍旧是主要的宗教,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宗教。这一时期的天主教教皇特别邪乎,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高傲的不像样,作死的念头是一个接着一个,一直作到梵一会议上宣称什么教皇无误论,彻底触及了很多的受到启蒙运动的人,启蒙运动其实就是启蒙人士和天主教教士的一场生死大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反正这个世界上不能有我们两者的共存,原本法王路易十六是拥护天主教的,期间还颁布过很多维护教士阶级的法令,因此被启蒙人士所恨恶,(其实说恨恶也谈不上,只是因为在法国国王就代表着旧的势力,这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时间都是这样,国王不死就预示着旧的势力仍旧在)而被送到断头台上,法兰国第一共和国就是这样建立的。而宗教改革与这两者都不同,宗教改革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有关信仰权威的征战,在本质上有点类似于东西方教会的分离。宗教改革其实是一个蛮长久的话题,这个话题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的初期,比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胡斯,就是因为对于教制的不满而被天主教处死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宗教改革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化,也就是文艺复兴到达了瓶颈期之后的最后一个与天主教体制的较量。话说,马丁·路德原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是哪个首先向天主教体制发难的白天鹅,因为他只是延续了人文主义的一些做法,将自己看为不满的有关天主教的95条贴在教堂门口,没想到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起初马丁·路德是很害怕的,因为他只不过是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没想事态发展的太快,快到自己都已经不可能将其卡住的局面,一时间社会上都在读他的贴文,并且极度地给他点赞。这当然引起了天主教当局的不满,其实在当时马丁·路德还想过挽回局面,但是由于天主教当局怒不可遏,一定要给马丁·路德一点颜色看看,这才激起了马丁·路德的改教之心。这一闹腾不当紧,天主教的神学开始面临极度的考验,因为这个时间很多教士其实都是花钱买的圣职,对于神学是一窍不通,甚至圣经长啥样自己都不知道,对于路德的提出问题的反驳简直笑死人,比如路德认为因信称义是圣经的观点,我们需要废掉赎罪券的理论,还真理以本来的面目。这些教士因为什么都不懂,面面相觑然后回答:圣经真这么写过?赎罪券难道圣经里没有么?这是一种回答,还有其他的更笑人:圣经大还是教宗大?教宗难道会错么?所以我们不难找出马丁路德为什么改教时有三个原则被高举,就是:唯独信心,唯独圣经和信徒皆祭司。这三个原则对应都是天主教当时的神学错误,因为当时的天主教已经彻底沦为一个功德宗教,你捐多少钱,你就能得救!再多捐多少钱,你家人就能得救,得救跟信心已经没有关系了,而是跟钱有关系。当时的普通人哪有什么钱,也没有读圣经的机会,所以教士怎么讲自己就要怎么做,自然每个人都被教廷剥削的够呛,但是似乎这样还是达不到得救的地步。后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德文之后,普通人有了读圣经的能力,很多人才发现圣经上说的和教士所讲的根本就不一样。因此这就到了第二阶段唯独圣经,究竟是教皇大还是圣经大,他们谁的权威更靠谱,不言而论,民众因为早就受够了天主教的压迫,认为圣经更有权威。最后天主教祭出的武器是使徒的权柄,认为只有圣职人员才有资格向上帝祷告,普通人没有资格祷告上帝。这在性质上有一点类似于,你还想祷告不想?要知道只有我能给上帝祷告,你要是再这么闹下去,我就不给你告解的机会,你就要下地狱的,这一招还挺虎,的确忽悠了很多人不再跟随路德,而路德却在这时宣称人人都是祭司,人人都可以向上帝祷告,不需要什么中间人,通过这一点的延伸,马丁·路德废掉了很多天主教的礼仪,因为这些礼仪都是一些特权阶级盈利的工具,马丁·路德将之永久的废除,比如天主教的圣人系统,主保圣人,还有很多不必要的圣礼圣像等等。马丁·路德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古老的基督教信条在重重迷雾中重见天日,他再一次重申的因信称义是所有新教教派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因信称义的重申就不可能有基督教新教的发展。在体制上,马丁·路德将教会的特权阶级进行废除,教会不再有神职人员,而只有圣职人员,圣职人员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众信徒的资本,他也依旧是罪人,不能做信徒的保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保人就是耶稣,除此之外,再没有别人,不是保罗也不是玛利亚也不是彼得,他们也都是罪人,是因为蒙了上帝的恩典。但是其实马丁·路德改教并不完善,因为神学上的建设在当时还是一片空白,其实包括今天我们所用的神学体系还是与天主教神学息息相关,我们新教中的神学并不完善。比如说我们的原罪系统,这根本就是天主教神学的翻版,我们与天主教神学的走向不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居然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天主教认为人的原罪就是在血脉上的遗传,玛利亚是没有原罪的。但是我们基督教认为玛利亚也是有原罪的,但是又解释不了耶稣为什么没有原罪,所以我们今天的神学就很尴尬,一方面想要摆脱天主教,但是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神学。虽然宗教改革已经过去了整整500年了,但是我们今天的任务并没有彻底的完成,20世纪的时候新教产生了一大批的神学家,试图跳出天主教的阴影提出新的神学,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但是因为这些神学被普通人接触的很少,依旧没有成为今天新教神学的主脉。我们今天走的路就是文艺复兴者走的路,我们需要回到圣经里面,以现实的视角对圣经重新建立一个认识,而不应该一辈子活在天主教神学的牢笼下面,马丁路德的改教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今天作为他托钵的继承者,我们目前来看仍旧是失败者。值此宗教改革的500年纪念时间,我们需要有一颗路德一样的心志,不断的将其归正,建设其成为基督眼中可喜悦的新妇。纪念我们的先贤是必要的,而如何将先贤的路走得更加光明,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本文作者系基层教会的一名传道人。)
毛泽东曾在长沙橘子洲望尽长江东去,不禁喜上眉梢挥诗一首,就是那首我们都会背诵的《沁园春·长沙》,其中他豪迈地扬起笔锋写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毫无疑问此时的战争他已经胜券在握,只待稍许时日便可取得最终的胜利。固然,毛泽东问天谁主沉浮,并非因为他对于世界格局的未知求问,而是因为稳操胜券对敌人发出的反问。即将来临的新中国里面,究竟是谁主沉浮?其实我们圣经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当以色列人从埃及上来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cngospeltimes),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神学研究必读!
《宗教改革掠影》
Reformation Sketches
【美】罗伯特·高德福瑞 著
(W. Robert Godfrey)
定价:29.00 元
ISBN:978-7-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开本:32 & 页码:163
类别:历史神学类
谁适合读这本书:
牧者;服侍同工;有志于神学研究的基督徒。
影响近代世界历史的思潮
关于500年前的那场思想革命
综合论述马丁路德、加尔文、墨兰顿、菲密格里的历史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几位宗教改革中的领军人物,包括那些至今依然很有名气的人(路德与加尔文),还有那些基本上已经被后世遗忘了的人(墨兰顿和菲密格里)。生活在16世纪的那些改教家和传道人,都是教会历史上受过最好的教育、最为敬虔,同时也是最忠心的一群领袖。他们把委身、学识与正统信仰都整合在了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同时探讨了与改教相关的信条。这些信条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当时人们对圣经的认识,它们必将继续成为我们今天的帮助和指引,帮助和拯救我们,脱离活在当下的狭隘眼界。
作者简介:
罗伯特·高德福瑞(W. Robert Godfrey),斯坦福大学博士,加州威斯敏斯特神学院院长和教授,历史学家。对于发生在西方16世纪的思想运动有深入研究。作者曾在美国几所知名院校任教授。其作品以史料详实、论述精到而著称。
关于宗教改革的一本精彩的历史书。学者的严谨和专业老到的洞察力得到完美的融合。作者在带领我们领略历史文化遗产。
——约翰o汉拿(John D. Hannah)
作者是一个有智慧、有吸引力的宗教改革历史研究者。他的这本书对改教家们进行了介绍,指出了他们的生命和思想与当今世界人们的联系。内容引人入胜。
——菲利普o葛理汉o瑞肯(Philip Graham Ryken)
本书极具历史启发性,它对影响当时教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有透彻的描述,对濒于险境的教义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并深切关注当代教会正在进行的归正运动。
——达瑞o哈特(Darryl G. Hart)
这本书可以给你们什么——
以详实的史料向读者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来龙去脉;
向读者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中起到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探讨了与改教相关的信条。
第一部分 路德和宗教改革
第1章 路德论律法与福音
第2章 路德论家庭
第3章 被人遗忘的97条
第4章 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第5章 福音的大能
第6章 被人遗忘的改教家
第7章 五百周年的墨兰顿
第二部分 加尔文和宗教改革
第8章 爱教会的加尔文
第9章 加尔文论教会的合一
第10章 回应天特会议
第11章 回应博尔塞克
第12章 加尔文这位辅导老师
第13章 法国的改革
第14章 一位国际化的改教家
第三部分 信条和宗教改革
第15章 从海德堡而来的要理问答
第16章 从多特而来的信经
第17章 信条和当今的教会
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承认,发生于16世纪的那一场伟大的宗教改革,是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该事件给教会的合一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唯有1054年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之间的决裂,能够与之相比。这场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教会的教义与生命,非常类似于公元4世纪所发生的那些剧变——首先是政教关系上的翻天覆地的转变,因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归信了基督教;其次是尼西亚大公会议对于基督神性的明确界定;第三是奥古斯丁奠定了恩典教义的根基。在此后的诸多世纪当中,宗教改革的影响,一直都是新教内部不容置疑的一股主导力量。
然而在今天,有一些人似乎认为,新教的众多教会已经脱离宗教改革,不再以其作为新教的主要界定了。对当今教会的塑造力量明显超过宗教改革的,乃是一些后改教时代的现象,像自由派、福音派、五旬宗、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许多人似乎觉得,宗教改革已经是老掉牙的旧闻了,需要把它撇弃才好。
本书中勾画出来的历史速写试图告诉大家,宗教改革对于当今的基督徒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本书将会探讨几位宗教改革中的领军人物,包括那些至今依然很有名气的人(路德与加尔文),还有那些基本上已经被后世遗忘了的人[墨兰顿和菲密格里(Vermigli)]。尽管在许多职业历史学家中,当今的一个潮流就是贬低甚至诋毁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的功用,我却依然坚信,上帝的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他自己的教会兴起一群特别有恩赐的领袖。他们的角色和影响,对于上帝完成在他百姓当中的主权式的治理,是功不可没的。生活在16世纪的那些改教家和传道人们,都是教会历史上受过最好的教育、最为敬虔,同时也是最忠心的一群领袖。他们以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方式,把委身、学识与正统信仰都整合在了一起。我们实在是需要继续向他们好好学习。
其次,本书将会察看教会的生命历程中一些跟改教相关的信条,并探讨它们所扮演的角色。这些信条以极具大能的方式,替我们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当时人们对圣经的认识,它们必将继续成为我们今天的帮助和指引。来自于另一个时代的洞见,往往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将会帮助和拯救我们脱离活在当下的狭隘眼界。
第三,这些文章将会提醒我们,对于改教家们来说,教会这个组织建制是何等的重要。他们所改革的,并不仅仅是教义和个人,而是包括教会本身,以及教会的运作方式。他们帮助了上帝的子民们,以一些前所未知的方式,更加严谨地按照圣经的教导来生活。这些改教家对于教会的关怀之心,实在是需要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的指南与激励。
最后,这些简短的研究成果,也是为了要提醒大家知道,这些改教家的主要用意,乃是要去传扬和教导福音。他们满怀激情、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份工作。他们对福音所作的见证,不仅对于其他时代,而且对于身处21世纪的我们,也同样必要。就是在新教的圈子内部,对于福音的基本含义,目前仍存在着巨大和令人震惊的混淆。当我们阅读这些改教家的思想时,我们会更加谦卑,因为我们会看到,我们今天所争辩的几乎所有的与信仰方面有关的问题,他们在过去就已经预料到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他们的言词不断在历史隧道当中回响,至今仍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圣经对于基督所做事工的教导,并且带领我们更好地去信靠基督。
信望爱阅读
02/02/2017
01/26/2017
01/19/2017
01/12/2017
01/05/2017
12/29/2016
12/22/2016
12/15/2016
12/08/2016
12/02/2016
11/24/2016
11/17/2016
11/10/2016
11/03/2016
10/27/2016
10/20/2016
is a free camcorder software that
can convert any avchd container video formats recorded by avchd camcorder. convert avchd wraped mts, tod, ts, m2ts etc.导论 福音派重要真理
导论 福音派重要真理
  庄士敦(Patrick Johnstone)在其《世界行动》(Operation World)一书里,这么说:「近几年来进入神国的人数可以说空前未见,历史上从没见过有如此高比例的人听到福音,而福音派基督徒的增长亦如此令人振奋。尤其自二次大战以来,在第三世界里,福音派信徒的增长更是急剧地节节上升……」(注1)。
  然而,即使在世界各地都见扩展(甚至可称为暴涨),福音派信徒却经常不得好评,常遭误解及误传。
  譬如,那位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担任英军主任牧师,既爽朗又敬虔,颇具好评的主教泰勒?史密斯(John Taylor Smith),就被帕尔宾斯(John Peart-Binne)说成是个「眼光窄狭,思想僵硬,狂热虔诚的福音派分子。」(注2)。
  圣彼得教堂的沙迈克牧师(Michael Saward)提到,有次一位貌美但无知的报社记者问他:「这些福音派人士……是不是些拜蛇的人?」(注3)。
  哈尔(David Hare)在他那本剧本书里对费瑞斯牧师(Tony Ferris) 描写算是比较真确,但还是不太友善,他把人的不同神学观点归因於社会阶层的差异。他写说:「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不喜欢福音派人士,因为他们喝甜酒、养鹦哥,墙上挂著成列的鸭子模型……而且还有种令人不愉快的习性,叫人情绪激动。」(注4)。
  在北美,维吉尼亚大学汉特(James Davison Hunter)教授就在书中飨以读者时下各种诋毁的话,他说学术界的中坚分子显然把福音派分子描写成是一群「左派狂热分子」,「宗教疯子」,「厌人厌世的旁门左道」,「狂热分子」,「煽动群众者」,「反智性、头脑简单的人」。我们所传的信息则是「阴险」、「情世疾俗」、「偏狭」、「分歧」又「不合理性」(注5)。
  到底福音派基督教,或者说福音派信仰是个什麽,居然会同时引起好评及中伤,一方面有著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又招惹众多非议?容笔者先陈述什麽不是福音派信仰。
  福音派三不
  第一,福音派信仰不是新兴的派别。相反地,我们敢说福音派基督教是原先使徒所传袭下来的新约基督教。十六世纪时就曾发生相同的正反争议,当时的宗教改革人士经常被罗马天主教会冠以标新立异的帽子,但是他们否认教廷的指控,并且主张中古时期学儒才是标新立异的人,而宗教改革人士则属改创之辈,一心想回归到起源,恢复原始、正宗的福音。马丁路德写道:「我们不在教导新东西,而是重复建立旧有的,亦即使徒以及一切在我们以先的敬虔师傅所教导的。」(注6)英国宗教改革极受欢迎的传道者拉提摩尔(Hugh Latimer)也作了同样的表白:「你说这是门新学问,我如今倒要告诉你这是个旧学问。(注7)萨里斯柏瑞大教堂的祖尔主教(John Jewel)在著名的《辩道》(Apology)一书(1562年)中说得好:「今天传给诸位的教义,不是属於我们的;此非我们所写、非我们所寻得、非我们所发明。我们传递的原是教会先贤、众使徒,以及救主基督自己所带来的道理。」(注8)。
  批评福音派基督徒标新立异的声音在每个时代都能听得到,并且也有同样的反驳声浪。例如,约翰卫斯理就常被指控把新兴道理带进英国国教,而他也严厉否认,且坚持说:「我所教导的根本就是平白固有的基督教道理」(注9)。
  在葛理翰一生不寻常的布道生涯时期遭到指控,说他的信息陈腐老旧、了无新意,把宗教起因推回了一百年。然而他却同样答辩说:「我的确想要把这宗教往回推--不只一百年,而是一千九百年,回到使徒行传,就是那群被指控把罗马帝国搞得天翻地覆的初代世纪跟随基督的人。」(注10)。
  第二,福音派信条不是基督教正统的旁门。它既不是漩涡,也不是逆流,而是基督教的主流。福音派信徒能坦然地念颂使徒信经而不感迟疑,福音派这个名称虽然引起的一些反感,事实上却是个名正言顺、历史悠久、相当体面的一个字眼。
  这名称是在十八世纪早期,因着跟约翰卫期理以及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 有关联的福音复兴(evangelical revival)而普遍被使用,但在十七世纪时,则被用来称呼英国清教徒及德国敬虔派,以及十六世纪时的那些宗教改革人士,他们皆被称作福音派人,(evangelici, evangelici viri的简称,英文作evangelical man)。
  不过这还不是最早的字源。十五世纪的约翰威克里夫,有时被形容是宗教改革晨星的他,就会被叫做福音导师,(doctor evangelicus)。还有更早所有那些高举圣经及十架权威的基督教领袖,也是属於福音派的原班人马,其中当然包括了宣扬神恩是人性罪恶惟一解药的伟大教父奥古斯丁。而从他再推前一步,则来到圣经新约时代那群人所传的「福音」(evangel)。这便是福音派基督徒名称的最早起源。
  只是,「福音派」这个名字在近代历史上才被通行使用。例如在十九世纪时的英国,就出现不少显赫的福音派领袖。沈美恩(Charles Simeon)担任剑桥三一教会牧师五十二年之久(),他的解经式讲道对那一代的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与克拉朋联盟(Clapham Sect)为黑奴权益奋斗四十五年,终於在1807年首先废除了贩奴,然後在1833年终於废除了奴役制度。古柏侯爵(Anthony Ashley Cooper,)能从福音信仰中为他所带出的社会改革找著灵感。还有利物浦主教赖尔(J.C.Ryle, )在抵制他称之为「浪漫主义」及「怀疑主义」的波潮中,成为一位为福音真理大声疾呼的能言善道志士。
  十九世纪在北美也出现一些杰出的领导人物,例如芬尼(Charles G.Finney,)极力委身於布道及社会改革事工。他创办一系列可以想得出慈善事业的「慈善团体」,其中一位门生魏德(Theodore Weld)为反奴运动,努力奉献一生。慕迪(D.L.Moody,),以致力于英、美两地的布道而著名,但他同时很尽力于教育事工,个人的影响力也相当广远。另一位神学教育者贺智(Charles Hodge,),在普林斯敦神学院任教五十六年,不但为福音正统信仰献身奋斗,而且教过三千名以上的学生,在此也该提到成功的商入泰鹏兄弟二人(Arthur and Lewis Tappan), 慷慨资助社会改革、宣教、布道、分发圣经、基督教教育事业,以及反奴役运动。
  再回到英国来,1846年所谓的世界福音联会(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在英国诞生,虽然从一开始在称呼上有误,因为它是属乎英国的团体,而非国际性的机构。所以在1951年有世界福音团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的成立。世界福音联会则改用较正确的名称英国福音联会(British Evangelical Alliance),成为世界福音团体的创办成员之一。
  第三,福音派信仰不是基要主义的同义词。两者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并且名称上也各有不同的言外之意。
  「基要主义」今天常被当成污蔑性的神学字眼,其实它有着很高尚的来源。它起自南加州的司图渥特兄弟(Lyman and Milton Stewart)在年间所发行名为《基要真理》(The Fundamentals)的十二本小册子,每册有好几篇不同作者的文章,免费分发了好几百万册。其中的文章包括了像圣经权威、神性、道成肉身、童女生子、赎罪受死、身体复活、耶稣再来、圣灵、罪、救恩及审判、敬拜、世界宣教以及布道等基本基督督教真理,「基要主义派」一词於是成为凡相信这些基督教中心信仰之人的指称。《基要真理》的作者遍及英、美两地,包括了一些福音派中坚分子,像是叨雷(R.A.Torrey),华菲德(B.B.Warfield),彼亚臣(A.T.Pierson),俄尔(James Orr),摩根(Campbell Morgan),以及赖尔(J.C.Ryle)主教和莫尔 (Handley Moule)。
  基要派与福音派
  就其本义而言,「基要派」被认为是「福音派」的同义词无可厚非。就拿卡尔?亨利(Carl Henry)1947年所出版相当具影响力的小书《现代基要主义的不安》(The Uneasy Conscience of Modern Fundamentalism)为例,他固然批判「福音派基督教越来越不涉及福音的社会层面」,并没有区分基要派及福音派。(注11)只是後来基要派逐渐在人心目中有了极端与过激的联想,才在五十年代期间,由北美福音派领袖像是卡尔?亨利、葛理翰、欧肯嘉(Harold Ockenga)等人倡导「新福音派」的名号来与他们所拒绝的旧有基要派区分开来。
  因此,当巴尔(James Barr)的《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以及司朋主教(Jack Spong)的《把圣经从基要主义中救出来》(Rescuing the Bible from Fundamentalism)等书,或出於无知、误解或出於恶意中伤,还是在散布旧有的看法,当然令福音派为之气馁。因这些书似乎认为教会只有开化自由派与反开化基要派两种选择(注12)。
  且让我们在此郑重指明,大多数之福音派基督教(至少在欧洲)排斥「基要派」这种称号,因为在许多重点上他们不同意自称是基要派人士的那些看法。
  问题是,这些重点很难清楚提出,因为基要派从未明确地界定本身跟福音派的差异,或者出版一套能广为接受的教义性作品,当笔者现在反过来要区别福音派和基要派的信仰,无疑也会犯拘泥於成见,或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错误。不过尚请读者能记住,笔者以下所描写的,不是指那些认得出来的个人或群体,而是指出具比照性的一些「特质」。笔者十分明白,自己所描述的基要派很可能更合乎美国旧有的基要派,而不是指近代某些保持原有名称,但反对其中某些内容的那些人。同样地,笔者所描述的福音派是属理想化的那一种,因为有些近代福音派很可惜有名无实,达不到理想的标准。
  对我而言,有十项特质值得提出来思考。
  1.有关人类的思想,旧有的基要派给人一种不信任学术研究的印象,甚至包括科学研究;有些还倾於完全地反智性,反进步,而正宗的福音派认为所有的真理均属神的真理,我们的思考力是神的赏赐,是神给人的形象中很重要的层面,如果我们不思考,无异於污蔑神,而当我们或透过科学或藉由圣经「思想神的心思」(开普勒[Johann Kepler]语)时,我们就是在荣耀神。
  2.有关圣经的本质,基要派按字典来说,相信「圣经上每一个字,照字面而言都是属实。」这种说辞显然流於偏颇不实,过度引申「照字面」的意思,只是有些基要派分子的确有拘泥字面解经的倾向,难以否认。而福音派相信圣经所肯定的都是真理,同时也会认可它所肯定的有时是用表象或诗体表达(并非一定得按字面),本该按此作解,诚然连最极端的基要派也不会相信神真的有翎毛(诗九十一4)!
  3.有关圣经的默示,基要派多以为是一种机械性的过程,人的作者是被动的,不扮演主动角色,因此基要派认为圣经是神口述撰写而成,像回教徒认为可兰经是阿拉藉天使加百列用阿拉伯文所陈述,而穆罕默德惟一的贡献就是将之听写下来,这样一来,可兰经就被相信成是天上原版一成不变的翻版,而福音派则强调圣经的双重作者性,也就是天上的作者透过人间的作者说话,然而两者却同时运用了他们所有的心力。
  4.有关圣经的诠释,基要派似乎以为他们可以直接把经文应用在自己身上,彷佛圣经原先就是为他们而写,因此可以忽视圣经时代跟现今世代之间的文化隔阂。而福音派,至少在理想上用心致力於文化转换的工作,寻求经文的主要信息,并且从原来的文化脉络中抽离出来,然後重新处境化,应用在我们今天的情境里。
  5.有关教会合一运动,基要派的态度不仅是存疑(这一点很有道理),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力反对。其中要算1941年麦圣泰(Carl Mclntyre)创立的「美国基督教会议会」(Amerlcan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作了最尖锐的态度表明。而福音派方面,许多人在对普世教协的自由派议题,以及常无原则性的方法论予以批判之馀,却同时愿意保有辨识工夫,一方面肯定合一运动中对他们而言合乎圣经的部分,另一方面给予自己能拒绝接受对他们而言不合乎圣经的部分。
  6.有关教会,基要派偏向持守一种隔离式的教会观,凡不赞同他们的教义立场的群体,都要与之隔离。他们忘记路德及加尔文本来并不情愿从教会分立而出,他们所想望的原是一种改革後的罗马公教。同样地,多数福音派者相信有必要寻求教会在教义及伦理上的纯正,同时也相信在今世不可能臻至完全的纯正。在纪律及容忍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拿捏。
  7.有关世界方面,基要派有时对世界的价值及标准照单全收(像是成功神学的理念),有时又拒之千里,惟恐遭其污染。福音派方面未能全然逃避沦为世俗的事实,但至少在理论上都想顺从圣经的告诫,一方面不与世同流合污,一方面回应主的呼召在世为光为盐,照亮黑暗、防范腐朽。
  8.有关种族方面,基要派有种倾向――特别在美国及南非――为了固守白人的优越而维护种族隔离,甚至在教会中也是如此。福音派无疑地亦有种族歧视现象,但多半愿意认罪悔改,提倡实践种族平等。这项平等原先在创造中就存在,接而在基督里得到发扬光大。基督拆毁一切种族、社会、性别的隔墙,为要建立合一的新人类。
  9.有关宣教事工,基要派倾於坚持「宣教」等於「布道」,教会的职分就是传福音,但是福音派在布道的优先之馀,不忘教会的社会责任。正如耶稣当年的服事一样,今天教会的服事,话语与行为、传讲与彰显、好消息与好行为要相辅相成。卡尔?亨利(Carl Henry)写说,两者若分割是「改革宗里最可耻的隔离」(注13)。
  10. 有关基督徒的盼望,基要派会对未来有独断的主张,虽然他们并非拥有这方面的专利,却经常对预言会怎么实现作细节探讨,把历史分作很刻板的不同时代,并且拥护一种基督教的锡安论,无视对巴勒斯坦人所施行的不公作为。
  而福音派在肯定对主耶稣个人可见荣耀的再来有渴切的期待之同时,宁可对一些细节采取不可知的态度,因为即使大家都是笃信圣经的基督徒,也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福音派阵营及其信条主张当我在解释福音派的否定性时,无疑过於消极,现在我要积极正面一点。福音派不是我前面所提的那些,那麽福音派又是些什么?在尝试回答此问题之先,很重要地需要认清的是,当福音派运动在世界各地成长之际,福音派同时也变得相当多样化,更不用说是在英国圣公会圈内。1977年在诺丁罕大学( Nottingham University)召开的二次全国福音派圣公会大会期间及之後,克莱斯顿牧师(Canon Colin Craston)就这麽说,英国圣公会中的福音派现已不再是个单一的宗派,而是一种联盟性的团体。
  对福音派中不同的「派系」,有人曾尝试加以分类。英国教会报的主编在1998年诙谐地建议五十七种福音派系(跟著名的海因茨[Heinz]出产的五十七类食品相呼应)。柯若驰(Rowland Croucher)提到某位加州神学教授声称他能指出十六种福音派系名。(注14)卡尔弗(CliveCalver)写出十二种派系。(注15)另外有些人则将类别减至一半。
  在1975年洛桑会议之後,杜平根大学的贝豪思(Peter Beyerhaus)教授把福音派分成六大类:
  1.新福音派(包括葛理翰在内)与对科学恐惧和政治立场保守的基要派之间保持距离,但仍努力找寻最大可能性的合作。
  2.严谨的基要派分子,对他们的「隔离」态度绝不妥协。
  3.表明信仰的福音派,重视信仰的表白,并且扬弃当代的错误教义。
  4.五旬节派及灵恩派。
  5.激进福音派,委身於政治社会事宜,致力於布道跟社会关怀的整合。
  6.大公福音派,在合一运动中有著批判性的参与(注16)。
  二十年后,安多福.纽顿(Andover Newton)神学院法克利教授(Gaabril Fackre)在《福音派眼中的大公信仰》(Ecumenical Faith in Evangelical perspective, Eerdmans 1993)一书中,列出相似的六大类:基要派(「争辩、隔离分子。),旧福音派(强调个人得救及广传福音),新福音派(表白社会责任及护教学),公义和平福音派(社会政治行动主义者),灵恩福音派(强调说方言、医病、敬拜的圣灵工作),大公福音派(关心教会的合一合作等事宜)。这些对一些趋势的分类饶有兴味,其中有些则互相重叠。
  在如此分类之馀,福音派共通的信条究竟是些什麽?因为,如果世世代代的教会历史传袭中真有因袭相传的福音派信仰及作风,不管这些信念如今或发扬或埋没,我们要问,到底这项传承包括些什麽?当然其中会有演变,而且当挑战改变时,回应也会跟著改变。不过多半的观察家都同意,这当中的确有一种可以辨认的共识存在。
  有两位英国学者对此作了相当细心的研究,一位是英国圣公会兼神学者,另一位则是浸信会兼历史学者,我所指的便是巴刻(J.I.Packer )的《圣公会的定位》(The Evangelical Anglican Identity Problem,1978)一书,以及贝兵顿(D.W.Bebbington)那部内容丰富的调查《福音派在现代英国》(Evangelicalism in Modern Britain, 1989)。
  巴刻对「福音派的剖析」极其透彻,包含了四项一般性的声明及六项具体的信念。这四项告白是:福音派是“实用性的基督教”(全人跟随耶稣基督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纯正性的基督教」,也的确是「惟独基督教」(因为「你在基督信仰上增添什么,就不免删改了某些内容」);是「合一性的基督教」(藉著对福音真理的共同委身寻求合一);是「理性的基督教」(与流行的讲究经验相抗衡)。
  巴刻在此四项告白後,指出六项福音派的基本信念如下(条目是用他的名称,而简介则是我给的):
  1.圣经的至高地位(因为它独特的默示)。
  2.耶稣基督的荣美(成为人的神,为人的罪作成牺牲而死)。
  3.圣灵的主权(运作多样的重要事工)。
  4.得救的必要性(只有神自己才能促成与他正面的相会)。
  5. 布道的优先(作见证是敬拜神的表达)。
  6.团契的重要(教会是信徒相聚,有生命的群体)(注17)。
  十年后,贝宝顿权威性的调查《福音派在现代英国》(Evangelicalism in Modern Britain)成书出版。贝氏在里头列出他以为是福音派的四大特质:得救主义--生命必须有所改变;行动主义-福音要付诸行为表现;圣经主义-对圣经特别看重;十架中心主义-强调基督在十架上受死。贝氏结论说:「这四个特质组成的四角重点,便是福音派信仰的基础。」(注18)提德烈(Dr.Derek Tidball))说贝氏的四角重点「与我们期待达成的共识相差无几」(注19)。
  我们对贝氏用了四个奇怪的主义不敢苟同,但是他选择了也是巴刻所强调的圣经、十架、布道、重生四方面重点,使我们不由得注意,这足以显示出福音派虽然不断「受环境塑造、再塑造」,(注20)然而有「一种共同的核心重点,世世代代相传」(注21)。
  但是当我思索这两份含括福音派特色的列单,我必须承认有些不自在的感觉。我试问自己,像布道这种行动,或重生这种经历,对需要团契生活的观察结果,虽然各有神学根据,但是拿来与圣经的权威、耶稣基督的尊荣,圣灵的主权这等绝对真理相提并列是否恰当?它们似乎该放在不同归类里。也许我只不过是希望重作调整,对我而言,我们若想定义什麽是福音派的基本定位,是否要区分属神或属人的活动,首要及次要的东西,哪些属於中心部分,哪些属於中心与周边之间的部分,才是合宜之举。
  为此我冒昧地建议作个调整,在巴刻与麦高福所提出的福音派本质前三项特色(很显然是刻意的),关系到神的三个位格――即透过圣经所显示的神的权威;透过十架所显示出耶稣基督的尊荣;透过多重事工所显示出圣灵的主权。後三项特色(归正、布道、团契)不能说是就前三项另外添加的要目,而是前三项的引申,因为毕竟是神自己,这位三一真神引发出悔改归正的经历、促进布道的工作,以及设立起团契的生活。因此在我看来,若把前三项划为福音派的首要真理信仰,也就是父神主动的启示、神子救赎的工夫、圣灵改变的作为,会是个值得的厘清。然後所有其他的重点则可在这三重项目下找著其合适的位置。
  三一福音
  换个方式来说,我们若想定义什么是福音派,必得以探讨福音是什么作为起步,因为我们的神学(福音信仰)及我们的行动(布道工作),两者的意义与重要性皆起福音福音(好消息,evangel)。并且每当我们思想福音时,必然会在心中产生对福音的来源、内容及功效,提出在这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及解答。这在哥林多前书二章l一5节里,当保罗针对搅扰哥林多教会的假教师而提出他的立场时作了说明:“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
  我说的诘、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
  福音的起源
  问:福音从何而来?。
  答:福音不是人的发明或臆测,乃是神的启示,福音并非「人的智慧」(参林前一17)或「世上的智慧」(林前一 20,二 6);而是保罗所称的「神的智慧」(林前一24,二6)。
  哥林多前二章1节的译文是否妥当有些不确定之处,可确定的是,这句话是在形容保罗到达哥林多时所讲的道,至於他称之为「见证」(martyrion)或最「奥秘」(mysterion),我们并不确定。在希腊文里两种意思相当,另外他是带主观性(神的见证或奥秘),还是客观性(有关神的见证或奥秘)呢?我们不能确定,但其实这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指哪一种意思,保罗认定他所传的信息是真理,是启示的真理,福音的确是神为世人带来的好消息。
  福音的内容
  问:福音包含什麽内容?
  答:在非基督徒的世人眼中不算智慧,乃是愚拙;不是能力,乃是软弱;并不取悦人,也无可夸口,然而却是神的智慧,神的大能。这些东西到哪里去找呢?惟有在「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里找著(林前二2)。
  我们注意到保罗乃「定了主意」不传别的,只传基督及十字架,这便暗示出他原先忍受了一段取决不定的时期,这又为什么呢? 兰赛爵士( Sir William Ramsay)提出个流行的讲法,说是保罗之前到雅典的传道失败了,因为他传讲创造替代十字架,所以在去哥林多的路上「定了主意」,不再重蹈覆辙,但是史料上无证据来论说他在雅典的宣教是失败了或作错了。路加的记载并没有给人这种印象。相反地,路加记录保罗对雅典哲人的演说,是针对有思想的外邦人如何传福音的模范榜样。再说他一定传讲了十字架,因为他宣扬复活之道(徒十七引),这两者绝不可分,路加还告诉我们有不少人信了主。
  因此,保罗会定主意传讲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一定有其他的解释。这个答案不在雅典而在哥林多;不是由於过去的失败,而是因着未来的挑战。他知道哥林多人很自满,流於偶像崇拜,讲求物质而缺乏伦理道德。他也知道这种人对福音不会友善,因为十字架的福音对智识高傲之人是愚拙,对道德自义之入是个绊脚石。十字架使虚荣的卑微,谴责偶像崇拜,呼吁贪婪之人要知足,罪人要悔改舍己。无怪乎保罗有必要定意把对哥林多的信息限定於「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上。他担心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所以怀著「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的心抵达哥林多(林前二3)。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书信的结尾仍然和在书信的起头一样,集中在同一个十架的福音信息,他还对此作了个很正式的说明: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会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看」(林前十五1一5)。
  据此值得提出福音有六大方面:
  1.福音是论说基督。基督教信息的中心是「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又复活了福音虽不只限於这两个事件,但却是最优先,「第一」紧要的真理(十五3),假若不传基督就没有在传福音,假若基督的受死及复活不是传扬的重心,就没有在传真实的基督。
  2.福音是依据圣经。保罗所传的基督是圣经上的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又「照圣经所说」复活了(十五3一4)。保罗并没有告诉我们他所依据的旧约圣经出处,但一定包括那些耶稣所使用的「经上所指著自己的话」(路二十四25一27、44一46),那些彼得在五旬节日所使用的经文(徒二25-31),以及明显可见的诗篇二十二篇和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初代基督徒布道家极其强调耶稣的受死及复活是藉两种见证――即先知和使徒,或者说,旧约及新约――而确立的。
  3.福音具历史性。我们需要注意有关耶稣被埋及显现的经文。因为埋葬的记载证实他真的死了(因为我们是埋死人,不是埋活人),而他的显现证实他真的复活。再说,他复活的身体正是他被埋葬的身体,换句话说,是耶稣的身体复活,并且改变了。复活也是个有记录可寻的历史事迹,在他死後「第三天」发生的事。
  4.福音有神学意义。耶稣的受死及复活不仅属历史事件,也具有神学或救赎的意义。他不仅死了,且是「为我们的罪死了」。因为整本圣经皆视罪与死两者是相互关联的触犯与应得的结局。而耶稣本身并没犯罪,却必须受死,那么他一定是为我们的罪而死。我们犯罪,却由他付上死价,他为我们的罪而死,为我们担当罪价,如此我们才可以「得救」(十五3),这便是十字架的代赎本质,我们将在第二章讨论。
  5.福音是使徒传袭而来。也就是说,福音是使徒所领受而传延下来的第一手真实信息,属於使徒的传统。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1节里保罗归结地说:「不拘最我,是众使徒(他们),我们如此传,你们(教会)也如此信了。」这一连串代名词(我,他们,我们,你们),的确令人记忆深刻。这里表示出在保罗和众使徒之间,以及使徒及教会之间,甚至是在第一代信徒及往後世代的信徒之间有信仰的合一。
  6.福音有个人性的含义。也就是说耶稣的受死及复活,不仅是历史与神学,也是每个人的得救之道,哥林多人领受了福音,作了决志,只要坚定持守,就可以得救(十五1-2)。
  福音的功效
  问:福音如何有功效?
  答:福音不靠希腊人的花言巧思才得见效。保罗弃绝使用哲理及美辞,而以传扬「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替代哲理,以信靠圣灵替代美辞。因为他不靠自己的智慧或能力。相反地,倒因著他个人的「软弱一惧怕一战兢」,寻求圣灵大能的彰显(apodeixis,「证据」)。
  这不是说保罗弃绝护教学,因为根据路加的记载(徒十八4),当保罗在哥林多传道,仍与人辩论,「劝化犹太人及希利尼人」,若把运用理性和依靠圣灵相对立,而认为两者不可兼得是相当错误的。真理的圣灵并非无视於证据,而是因著证据,打开人的眼,注意到这些证据,使他们相信。
  在哥林多,保罗以人的软弱战兢说话,圣灵却以神的大能将这些软弱的语词深入听者的心、思、意、念。
  总而言之,福音的本源是启示而非揣测;福音的内容不是世上的智慧,而是基督的十架;福音的功效不是为言说服,而是圣灵的能力。因此说,福音从神而来,以基督及其十架为中心,并且带著圣灵的确证。
  「一举而成」与「多而又多」
  在此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想一件事,前面谈到的福音派三大要义,其中的前两者有著很紧密的互属关系,且有很醒目的呼应之处。它们跟任何宗教的基本问题都相关,也就是关系到权威(我们根据什麽权威相信?)以及救赎(我藉由什麽方法得救)的问题。或者以福音派的用词来讲,是有关启示与救恩;圣经与十架的问题。此二者正最中古宗教改革入士所探讨的关键问题,惟独圣经(Sola Scriptura,圣经是惟一的权威)是改革的「形式。原则,惟独恩典(sola gratia,恩典是救赎唯一的根本)乃改革的「实质」原则。
  第二方面,两者皆出自那位说话行事的神满有恩典的作为。两者皆以耶稣基督为焦点,因为神藉著他说话行事,再说两者皆是一举而成(hapax),表达出神在基督身上完成了他最终的启示(已经发出他的话语)以及最终的救赎(他的工作已经完成)。
  有关启示方面,犹大书说:「(我)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hapax)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3节)犹大是针对当时严重的错谬教导而说了这句话,犹大书读者只有藉著护卫一次交付他们的神所启示的真道,才能抵制那些错误的教导。
  有关救赎方面,保罗、彼得及希伯来书的作者都用hapax这个副词,不但泛指著基督在世时的一般事迹,也特别指基督的十字架。他在十架上胜利地喊出「成了」的话,以下经文便是些例子:保罗:“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hapax](罗六10)。
  彼得:「因基督也曾一次[hapax]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三18)。
  希伯来书:“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因为他只一次(hapax)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七27;参九12、26一28,十10一12)。
  正因为我们已明白神藉著基督所说所作的终极性,我们福音派才定意要紧紧持守对此两项重要真理。对我们而言,无法想像还有什麽启示的真理,比起神在他道成肉身的儿子身上所显明的更为高超。同样,我们也无法想像除十字架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才得蒙救赎。要在神在基督里尽述的完全话语添加上我们的言语,或者在神在基督里已完成的工作之外添加上我们的作为,这对基督其人其事的独特荣美,都是严重的贬抑。这样只会表示神的言语行为不完全,需要我们填补、改善甚至使之完美。不!我们对神在基督里的所言所行完全满意;至少对今生而言,它不必再说什麽,或再做什么。
  批评我们的人会立即抨击,我们坚持道成肉身及代罪救赎的终极性,他们指责我们把神救赎的作为只限制在第一世纪的前半时期,并且把基督教送进历史博物馆去。他们质疑说:「难道神在今天就不作工了吗?神是否就这么给圣经和十字架囚困住了?」。
  这种问题固然可以提出发问,不过会问这种问题的人一定疏忽了福音派基要真理的第三点,那就是圣灵在每一世代的工作事实,从某一角度而言,圣灵降临也是「一举而成」(hapax)的事。因为五旬节跟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一样是独特、不得重复的,也就是说,耶稣基督只降生一次、死了一次、复活一次、被提升天一次,接而倾倒圣灵一次,以此作为他救赎生涯中最後的一次行迹(徒二33)。只是虽然圣灵在那时「一次而成」地赐下,「永远」与我们同在(约十四 16),他的工作却是持续不断,代代进行著。
  所以要描述圣灵今天的作为,比较合适的形容词不是「一举而成」,而是「多而又多」(mallan)。因为圣灵诚然不断地向我们多而又多地显明基督,并且改变我们更像基督,圣灵「一举而成」地浇灌在教会,就藉著基督作成的启示与救赎上具有极其重要且深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位使我们真知道基督的「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弗一17),能打开我们的心眼来多多地看见神在基督里的启示。
  并且也是这同一位圣灵,使我们承继那因与基督联合而已归属我们的一切丰富(弗三 14-21)。这样我们便在「恩典上有长进」,能「从他丰满的恩典里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彼後三18;约一16)。同时藉著圣灵使我们逐渐「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林後三18)。在保罗使用「圣灵的果子」的譬喻中(加五22一23),也暗示出这种逐渐更新改变成基督形像的真理。因为果子是慢慢成熟的,基督徒的品格也是如此。下列保罗书信中的经文就用了「多而又多」(mallan)这副词来描述基督徒的为人。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mallon)。」(腓一9)。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著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mallon)勉励。」(帖前四1)。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向马其领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mallon)勉励。」(帖前四9一10)。
  所以在讨神喜悦和彼此相爱这两项基本责任义务上,绝不可懈怠自满,反要不断长进,因为虽然我们是「一次」(hapax)称义,成圣却是不断地「多而又多」(mallon)。
  这么说来,福音派的要义可以用这两个形容词「一举而成」与「多而又多」来概括。
  神「一次」(hapax)在基督身上说话(包括圣经上对基督的见证),显明了他自己,并且把他的启示彰显、委托给教会,然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更深地(mallon)探究他所启示的一切。相似地,神在基督里「一次」行事,赐下他的儿子为我们而死,然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更完全地(mallon)进入他受死的好处里。
  神除了在基督里「一次」(hapax)启示之外,再无其他教导,但当圣灵见证基督时,使我们更加充足地(mallon)明白神的启示,因此我们仍有许多要学的。
  神除了在基督里「一次」地赏赐我们之外,再无其他可给,但当圣灵使我们更加(mallon)充分运用神的恩赐,我们也还有许多要领受的。
  这种对「多而又多」(mallon)的需求有所认知,在1662年坚信礼拜程序版本中,主教的祷词里有极佳的表达:「主啊,求你以你属天的恩惠保守这位你的儿女,让他能永属于你,并且日日在圣灵里长进多而又多,直到他进入到你永远的国度里」。
  在这章导论里,我们探讨了三项福音派所坚信见证的基要真理。这些信仰内容关乎到父神恩典的主动,来向我们启示他自己,藉著福音被钉十架来拯救我们,又藉著内住的圣灵来更新改变我们,因为福音派信仰是三位一体的信仰(注22)。这便是为什麽福音派基督徒会如此强调神的话、十字架,以及神的灵。接著我们要分别讨论这三点。
  进深阅读
  David W. Bebbington、 Evangelicalism in Modern Britain (UnwinHyman,1989).
  Derek J. Tidball Who are the Evangelicals? Marshall Pickering,199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福音传道士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