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经济思想史家大都是大班蓝异端评测

新李斯特学派:理解世界经济大变局的新学派
笔者按:两个月前,那时,特朗普刚当选美国总统不久,一个朋友见了我,开玩笑地说,特朗普成了您的保护主义追随者了!我回答说,这是历史趋势的必然,近两三年来,我注意到,美国国内赞同汉密尔顿、凯里等美国学派的文章和著作突然增多了,如果你了解19世纪的美国学派,你就会发现,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在经济思想上主要来源于这个学派的三大政策纲领(关税保护、内部改善和国民银行),但与其19世纪金融保护的“国家银行”不同的则是,美国继续其美元霸权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从而形成了“特朗普新政”的三大政策:贸易保护、内部改善(基础设施大建设)和美元霸权。这些政策是符合美国实际的,“特朗普新政”不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将使美中两国都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在实体经济方面推行逆全球化而在金融方面继续实行全球化政策对美国经济是十分有利的,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利: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大量产能过剩无法解决,人民币汇率贬值将促进中国对美出口,美国不用征收45%的关
2012年,我发表了《强烈呼吁我国政府不要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一文,但现在政府仍在积极申请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例如,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经由我国常驻世贸组织(WTO
强烈呼吁恢复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三个文件
&&&&贾根良
&&&&我国没有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完全是我国正当的权利。但是,2011年在美国政府的粗暴干涉下,我国财政部在号宣布,自号起停止执行财政部2007年颁布的有关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三个文件。笔者在当时就撰写了《
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是坏东西
摘要:无论是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还是学者撰写的文章中,都将美欧国家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视作坏东西,呼吁中国政府抵制这两种力量的声音甚嚣尘上。我国的新闻媒体和这些学者的这些言论不仅是螳螂挡臂,而且是在将我国引向错误的深渊。到目前为止,美欧国家的民粹主义至今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健康力量,它对我国敲响了警钟:如果一国政府不正视民粹主义的诉求,继续放纵金融房地产利益集团掠夺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必将使该国陷入不可收拾的动乱之中;而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则是历史规律的使然,中国不仅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反而在绝大多数产业价值链高端、核心技术和金融上处于对美国的依附地位,在价值链高端、核心技术和金融上实行保护主义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与西方国家的媒体一样,我国的新闻报道一直在使用“右翼民粹主义”的概念对美欧国家推动变革的力量进行报道。民粹主义在美欧国家国内经济问题上反映了大部分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诉求和愤怒: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国家的量化宽松不仅救助了华尔街等金融资本,而且使金融资本通过货币游戏
&《长期经济停滞还是黄金时代:世界经济长期前景与我国的重大抉择》(提纲)
日,笔者应邀在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做了《长期经济停滞还是黄金时代:世界经济长期前景与我国的重大抉择》的报告;第二天上午,应邀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做了《》的报告。《长期经济停滞还是黄金时代:世界经济长期前景与我国的重大抉择》报告的思想缘起于
如何评价经济思想史家大都是异端经济学家?
发表于《南开学报》2016年第4期
贾根良& 兰无双
摘要:经济思想史学科成为西方异端经济学家的聚集地对该学科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在学术领域中滥用权力和通过职业机制排挤异端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学科,主流与异端学派各自对待经济思想史学科的不同态度,主流与异端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以及资本垄断利益集团对异端经济学的打压是造成大多数经济思想史家是异端经济学家的基本原因。在较详细评析西方经济思想史家对这种现象的两种不同看法之后,论文提出了经济思想史家大都是异端经济学家有利于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的观点,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的看法,并就该现象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意义和前景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异端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经济学教育;学科建设
经济思想史研究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严重贬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种研究有时甚至被公开歧视为一种恋古癖。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来,欧美很多大学不仅取消了研究生教育中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与英印“大分流”——被古典经济学篡改的全球史
&&&&&&&&&&&&&&&&&&&&&&&&&&&&&&&&&&&&&&&&&&&&&&&&&&&&&&&&&&&&&&&&&&&&&&&&&&&贾根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2;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武汉
该文是商务印书馆2017年将出版的《为何欧洲走向富强,而亚洲却没有?——年全球经济的岔路口》中文版序,发表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6期。
摘要:目前的主流经济学界和主流历史学界仍沿袭亚当·斯密的看法,将重商主义视作坏经济学和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
&&&&&&&&&&&&&&&&&&&&&&&&&&&&&&&&&&&&&&&&&&&&&&&&&&&&&&&&&&&&&&&&&&&&
笔者按:本文以《专论》形式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该文将“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介绍给了国内学术界,是我国最早对经济学界盲目追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潮流进行系统批判的论文。但这篇论文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也很少有人了解16年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这场经济学教育改革运动。
《国际学生对经济学多元化的呼吁书》经济思想史 搜集_甜梦文库
经济思想史 搜集
1. 简述“边际革命”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现代经济学时期:以“边际革命”为开端,到“凯恩斯革命”为其形成和巩固时期,以后为常规发展时期。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被称为边 际革命。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 和效用。 边际革命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持续到二十世纪初,相继二、三十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他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 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边际主义在经济学中指由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参看:边际)发展而来的经济学理论。边际效用理 论是在 1870 年左右,是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他 们最终使边际主义广泛流传,但是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换价值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思想的这 次变革被称作新古典主义革命或边际革命。边际主义的指出了在决策中最重要是边际,即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是产品。例如,有一辆车可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维修或作为备用车,第二辆车也相当有用,但不如第一辆车有用,第三辆车就更加不如前面的两辆车了。给定汽车的价格,没有人 会相信会有人去购买三辆车,因为第三辆车的收益可能低于其价格。 边际革命的重要内容边际革命包含着两项重要内容,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在杰文斯看来,价值由 “最后效用”决定,门格尔认为价值由“最小重要的用途”决定, 瓦尔拉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 这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代表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边际效用”这一概念, 但他们都认为价值是由物品的最终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以物的最终效用去衡量价值,可谓“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因而“边际效用价值论” 是主观主义的价值学说。从这一点上说,它是不科学的。但必须指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使经济学的研究进 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消费领域,因为物的效用只有进入消费领域后才能评价。 英国著名的经济思想 史专家埃里克? 罗尔指出,“边际效用的概念不仅被看做是经济?工具箱?的一种补充,并且还被看做是经济 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革新。”因此,每一个学经济学的人都应该了解边际效用学派的思想。 经济学的研究进入消费领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过了三、四百年的发展,竞争加剧,生产矛盾比较突出,而市场问题集中呈现在供 求关系上,供求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和欲望,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不从人们的消费和欲望出发。门格尔曾经指出:“一切经济理论研究的出 发点都是人类的欲望本性。没有欲望,就没有经济活动,就没有社会经济和以它为基础的科学。对欲望的研究是经济学的关键”。所以借助 于边际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价值,推动着经济学的研究。边际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也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但是这一方法开始还不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门格尔对在经济理论中使用数学的方法都表示怀疑。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科学,不可能用数学方法去“精确” 测定,只能用演绎法或归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研究的实践,特别是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法,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去观察经济问题。“稀缺论”认为,财富的增长,人类福利的 增进不是经济增长的自由展现,而是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是一切增量投入都是可取的,只有把增量 投入与增量产出联系起来分析才是可取的。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在以后的经济研究中,经济学家提出 了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边际消费倾向等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 内容。所以,边际分析的广泛使用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变革。2.简述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两大矛盾的内容以及马克思化解这两大矛盾的方法。 3、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莱翁 ?瓦尔拉斯 一 是洛桑学派 数理经济学派 的创始人 ,也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奠基者。在其代表著作 《 纯理论经济学要 义 》 ‘刃 一招 中,他 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 ,把一切经济关系都视为市场交换关系 ,把一 切经济活动都视为追求利润或凭借个人所拥有的某种资本谋取收入、 追求最大效用的行为 ,从交换的均衡入手 ,逐步分析了由交换均衡、生产均衡、资本积累均衡和货币均衡四个方面构成的整个经济体系的 一般均衡 他将各方面的均衡表现为一系列的方程式 ,并将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方程体系,借助数学方法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 现象形态之间复杂的普遍联系和资本主义 市场的运行机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研究 了完全竞争条件 卜静态一般均衡的实现条 件、实现方式 ,以及动态条件下均衡变化的一般趋势等问题 ,建立起 了一 个包罗万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问世一百多年来 , 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构成了新古典理论的重要基础 ,而且即使在凯恩斯理论占居统治地位之后 ,仍然是西方经 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被一些 “后凯恩斯主义者 ”当作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 “微观基础 ”在凯恩斯主义 日渐不灵的今天 ,一般 均衡理论研究则更呈抬头之势。后人的种种研究 ,固然包括 了对瓦尔拉斯理论的种种 “纠正 ” 、 “ 扩充 ” 、 “应用 ”或 “发展 ”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说 ,都没有超脱 当初瓦尔拉斯构造的理论框架。因此 ,要想对种种现代一般均衡理 论有深入的了解 ,仍需首先对瓦尔拉斯的理论有所研究。 一 、关于一般均衡的概念 瓦尔拉斯在各种均衡的分析 中,从而在整个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 中主要研究的问题 , 可以概括 为两个 第一 是均衡的实现条件,以及这些条件所表明的一般均衡的性质 第二 是均衡实现的 可能性和 方式。 这里我们 先来分 析一下 一般均衡的条件及性质。整 个经济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可以归纳 为以 下六条齐个市场 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 ① 、资本物品 市场、借贷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卜供求普遍相等 ,不存在正 的或负的 “超额需求 ”各交易当事人的个人效用最大化 ,这表现为各种商品 对 于个人来说的 “ 稀缺度 ,’即边际效用 ② 与各种商品的价格成 同一比率 这里进入效用评价的商品包括各种产品 、各种服务、永 久性纯收入 ③ 、各种流动资本和现金余额的服务 ④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这里产品既包括消费品 ,也包括 各 种 资 本 物 品社会形成统一的资本纯收入率 ⑤借贷资本利息率等于 实物 资本纯收入率货币利息率等于资本纯收入率。下而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 条件都意味着什么。所谓均衡,通常直接指的就是洪求均衡 ,即市场 洪给与需求数量的相等。而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对于价格施加相反作 用的两种因素 ,因此 ,在供求相等的意义上 ,均衡就是相反的经济 力量相互 作用、相互依存而达到势均力敌的一种和谐状态。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各个市场上供求的普遍相等 而这个条件所表明的 ,正是一般均衡的这样一种基本性质 ,即 它是 整个经济体系内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反对的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抵消所达到 的一种普遍的和谐状态。然而仅仅是普遍 的和谐或普遍的供求相等 ,还并不就是瓦尔拉斯所说的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还要求前面所列举的其他五项 第 一 项 条件也都 同时实现 ,因此一般均衡显然还具有其他的性质。稍加分析就 可以看出 ,前面第 一 项均衡条件 ,有一个共同点 ,即它们都是从各个方而 保证着供给 、需求等经济变量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 ,从而使供求的相等是确定的 , 不会立即因某一变量的变动而遭到破坏。例如 ,根据瓦尔拉斯的理论 ,通过市场 的适 当调整 ,可以找到一组价格 ,使各种 产品和服务的 市场供求都达到相等 但这时各种产品的成本却可能大于或小 于其价格 ,于是生产者 企业主 就会从那些因成本大于价格而发生亏损的部 门中撤出 ,进入那些因成本小于价格而 有赢利的部门 ,从而造成产品的供给和生 产性务的需求发生变动,使原来 市场上的供求均等遭到 破坏。而只有各种产品的成本都等 犷其价格 ,这种变动才不会发生。①其他儿个条件也是这样 每个人的效用最大化 ,决定着对产品的需 求和对服务的供给不会再发生变化 统一的资本纯收入率决定着对各种资本物品的需求比例不会再发生变化 利息率等于资本纯收人率则 决定着货币资本的供求关系不会再发生变化 ,等等。根据这种分析 ,我们 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概括 将前 面第 一 项条件的共同要求 , 即各种经济变量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 ,视为一般均衡实现的第二个基本条件,而将第 一 项条件本身 ,视为这一基本条件在各个方面的具体 体现。 那么,各种变量都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难发现 ,这就意味着决定着那些变量是否变动的各方面经济因素 ,这时都处 于某种 “最大 化 ” 或 “最 佳 化 ”状 态。例如 ,按照瓦尔拉斯的理论 ,决定产品需求不 再变化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直接地就是这样一种“ 最大化 ”状态 , 而决定产品供给的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相等 ,则意味着普遍的利润最大化没有亏损 和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 统一的资本纯收入率,则意味 着新生资本物品所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的效用最大化和新生资本物品的最佳配置 货币利息率与资本纯收入率相等 ,则意味着现金余额的 最佳数量 ,等等。这样 ,从各种经济变量不再具有变动趋势这个一般均衡的第二个墓本实现条件当中,我们便看到 了瓦尔拉斯一般均第二 方面的基本性质 ,即它是一种普遍的最佳状态。 总之 ,所谓一般均衡,一方面是指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 、 相互依存所达到的普遍的和谐状态 ,另一方面是指各种经济变量不再具有变 动趋势的普遍的最佳状态。这就是一般均衡的二重性质 ,或一般均衡概念的二重意义。 二 、关于经济囚素之间普遍的相 互依存与相 互决定 与局部均衡理论相比较,一般均衡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仅仅分析单个市场上若千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把整个经济体系置 于视野之内,分析所有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 ,正突出地表现了这种特点。首先 ,它明确地表现 了所有市场变量之间普遍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在瓦尔拉斯体系内,各种产品、服务和价格的供给、需求 ,都表示为所有价格包括纯收人 率和利息小率 的 多 元函数多 一种价格变动 ,各种供求数量都随之变动 ,其他各种价格也相应地发生变动 ,各种产品、 服务和资本的供求 方程 ,连 同产品的生产方程以及决定统一纯收入率的各方程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方程体系,在此体系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 动都将对整个体系的每个最远的角落发生影响 ,弓起整个体系的调整或再调整 任何一个变量的均衡水平,都必须与其他一切变量相关地同 时确定 ,若其中一个是 “非均衡的 ” ,其他一 切便也都是 “非均衡的 ” 。 其次,它论证 了各个市场均衡状态的相互依存。瓦尔拉斯认为 ,山于社会上每个人的支出 包括储蓄和现金持有 必然等于他的收入 , 因此社会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 然 是 相 等的。在此前提下,若将经济划分为 n 个市场,则如果其 中 一 n-1 个是均 衡 的,另一 个 第 n 也必然是均衡的 如果其中一个是不均衡的,则至少存在另一个市场也是不均衡的,例如若产品市场上供大于求 ,则货币市场、 生产要素 市场 和资本市场等必然至少有一个发生求大于供 ,等等。这也就是所谓的 “ 瓦尔拉斯定律 ” ① 。 第三 ,它表现 了“微观变量 ”与 “ 宏观变量 ” 的相互依存。瓦尔拉斯并不注重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总收人之类宏观变量的研究 , 因此他的理论一般说来仍属于一种 “微观分析’ , 。但是 ,由于瓦尔拉斯体系中的 “永久性纯收入 ” 总需求 储蓄总额 、新生资本总 供给 投资总额 、统一纯收入率 、利息率等 ,本身既 可以是微观变量 ,也可以作为宏观变量 特别是由于瓦尔拉斯体系包括了经济体系内 的所有 “个量 ” ,只要经过适当代换 、加总 ,就不难推导出一系列的总量 ,因此 ,这一体系较为明显地表现 了个量与总量、微观分析与 宏观分析的相互依存关系 ,也因而被一些人视为联结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 “ 桥梁 ” 。 各种经济因素之 ’普遍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是一个客观事实 ,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客观规律在经济领域内的表现。瓦尔拉斯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 ,以他独特的方式 ,对各种市场因素之间的这种普遍联系从理论 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概括 ,无疑是他对经济思想发展的 一个贡献 ,一般均衡理论 也因此而包含着科学经济理论 可以利用的合理因素 ,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但是 ,还需注意的是 ,瓦尔拉斯所说的各种相互依存 ,都是一种不分主次、无特定因果关系的普遍的相互决定。例如 ,就各户商品市场 价格的相互关系而言,既可以说服务价格的变动能够通过引起成本和产量的变动 ,决定产 品价格的变动 ,又 可以说产品价格的变动能够通 过引起产量和服务需求的变动,决定服务价格的变动。又如 ,就各市场之间的关系而言 ,既 可以说是商品市场的生产过剩引起货 币市场的 “货币紧缺 ” ,又可以说是货币市场的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波动以至经济危机。 再如 ,就微观变量与宏观变量的关系而言 ,既 可以说是个人 的活动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又 可以说是整个经济的状况 ,决定着个人 作出的选择。 总之 ,用琼 ? 罗宾逊的一句话说便是 ,在此体系中, “一切决定于其他一切 ” ② 反 过 来 也 一样 ,一切又决定着其他一切 各 市场变量间的任何关系都同等程度地具有 “可逆性 ” , 不存在任何特别的占主导地位的因果联系 ,不存在任何起着主要支配作用的决定与被 决 定 的 关系。 可以说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 这 内普遍相互依存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瓦尔拉斯的理论之所以具有这种特征,与其说是哲学方法和一般分析方法上的错误 ,不如说是由一认识程度、认识层次上的局限性所决 定的。可以看到 ,整个一般均衡理论所研究的重点 ,都是供给 、需求 、价格等 “市场变量 ” ,而这都是些最为表面的现象形态。再深一 步 ,瓦尔拉斯充其量只涉及到 了象效用评价、生产系数 、个人 资本持有量等所谓的“背景条件” 。但是 ,第一 ,这些因素不仅对于静态一 般均衡体系来说是 “外在的” 、既不变的 ,而且整个一般均衡理论并不包含对这些因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第二 ,更重要 的是 ,这些 “背景条件 ”本身 ,也都只是些第二 、第三层次的现象形态 ,它们或者是心理因素,或者不过是一些既成事实。而正是由于一 般均衡理论所研究 、所涉及的都仅仅是些表面层次的现象形态 ,并且仅仅注重 于数量方面的研究,而将这些现象形态下面更深一层的人与 人之间客观的经济关系、这些关系的社会历史特定、因,以及生产、交换、分配、由此决定的经济关系特殊的内在矛盾 和 内 在 动消费之 间的 一般关系等等,都斥于视野之外 ,分析,因而它就无法确定那些处于表面层次的各因素之 ’的真实关系 ,未作任何深入的乱无章的混沌 表象。因此 ,一从而 也就无法摆脱杂质草的混沌表象。因此 ,一般均衡理论中市场变量相互关系所具有的这种相互 决 定 的 性这种不分 主次相互决定式的普遍相互依存 ,实际上还表达 了瓦尔拉斯以即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种经济力量和社会阶级 ,的经济思想 ,没有哪种力 量或哪个阶级居于主导地位都处于一种平等和相互 制约的关系之中,不仅人人都是资本家,以对经济状况平等地施加 自己的影响。于是而 且人人都是统治者 ,都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经济制度。这显然是,资本主义便被描绘成一种统一、和谐和不存在 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 三 ,关于效 用最大化与 自由竞争的优越性 前面曾经指出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指的不仅是供求的普遍相等,而且还意味着体系的各个方面都达到 了某种 “ 最大化 ”或 “最 佳化 ” ,是 一种 普遍的最佳状态。而如果我们对各种最佳状态作进一步的分析 ,便可以看出,各种最佳状态最终都可归结为 “效用的最 大化 、 事实上 ,瓦尔拉斯本人也正是从效用最大化条件中 “合理地推演出 ” 其它各种最 佳 化 条 件的,并对这种理论 上的 “统一性 ” 颇感得意 ①。由此 可见 ,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的效用最大化 ,在一般均衡体系的构造和 一般均衡条件的论证中,占有中心的地位。 如此,瓦尔拉斯还作了进 一步的引伸,这就是将他所说的效用最大化作为论证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最根本的论据。在 他看来 ,由于 自由竞争制度能够 自动实现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满足或最大效用的一般均衡,因此便足以证明 自由竞争是一种最为优越的 经济制度 并将此论断称为 “无论社会主义者如何反对都最终成立 ”的 “重要真理” ②关于 自由竞争是否 自动实现一般均衡的问题 , 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分析。这里我们先就效用最大化本身与 自由竞争制度优越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一些讨论。这是一个很早就在经济论上 引起争议的问题。首先 ,也是为后人普遍接受的批评来 自威克赛尔。他除 了指出均衡点不唯一从而效用最大值也不唯一的可能性外 ,还 指出如果不实现均衡 ,而是通过某种 强制的价格体系,在穷人与富人的交换中设置一些有利于穷人的 “障碍 ” ,由于穷人和富人对同种商 品的边际效用评价不同,就可能使穷人 多得到的满足大于富人所受到的损失,于是会使社会总效用更大些。 因此 ,在 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均衡 点上的 ,并不一定就有社会最大总效用。这种批评就其本身来说有 一定道理。它实际是以其特殊的方式触及 了瓦尔拉斯理论撇开所有制 关系而谈论经济制度优劣的根本性错误。但是 ,这一批评 ,一方面仍以人 的主观评价 来作为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基本标准 ,另一方面,这种反驳方式也不够令人信服 , 因为他是在用瓦尔拉斯体系内并不存在的社会总效用概念来批判瓦尔拉斯式的每个个人效用最大化概念。 这里我们要给出一个进一步的批评。我们将看到 ,不使用所谓社会总效用概念,同样 可以证 明瓦尔拉斯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瓦尔拉斯论断的一个大前提是 凡是能够实现他所说的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制度, 就是优越的经济制度 但他根本没有对这个前提本身作出任何证明,甚至对 于他所使用的衡量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本身 ,即 “ 每个个 人效用最大化 ”这个概念本身的社会经济意义 ,也没有作出任何科学的说 明。而问题正是由此产生的。事实上 ,经过深入分析便 可以发 现 ,瓦尔拉斯所说的社会上每个个人 的效用最大化 ,一 方面不过是一种由社会经 济关系决定 的 “ 不 可能 再大 ”另一 方面则不过 是一种脱离任何客观标淮的 “ 任意最大” 就第一方面来说 ,按照龙尔拉斯 自己的理论 ,每个人 面对任何一种价格体系 ,都 可以确定一 。 种主观 的 “ 效 用 最 大值 ”但是他所能实现或得到 的,却只能是与社会地决定的均衡价格相联系的那一种 “效用最大值 ” ,而不 可 能实现其他种种对他说来更大的效用。因此 ,就如同均衡价格是由社会决定的 一样 ,任何一个人 的满足程度 ,也都是社会地规定的,是由 整 个体系的资源技术条件、 财产 占有状况 、 所有其他人 的主观评价以及他个人在此体系中的地位和条件共同决定的 ,是一种社会 强制 下的不可逾越的 “ 最大 ” 。例如 ,在 自由竞争下 ,只能一方面是胜利者的最大满足 ,另一 方面是失败者的 “最大满足 ” 。就第二 方面来说 ,由于瓦尔拉斯所说 的效用 ,都是个人的 、仁观 的评价 ,因此他所说的个人效用最大 ,对客观社会经济生活来说 ,完全 可能是 有害的。 例如 ,在经济发展的情况 下,地租收入很高,地主反而会 “最大满足 ” 地增加 自己的消遣用地 ,减少生产用的供给 ,从而使地租、 房租及地价进一步 上涨 ,而资本家和工人 不得不 “最大满足 ”地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让地主去挥霍社会财富的 更 大 份 额。总之 , 瓦尔拉斯效用最大化的 述两个方面的性质 ,恰恰反映着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的两大根本性弊病 ,即贫富的两极分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 又怎 么能用这种效用最大化来证明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制度的优越性呢理论上的静态均衡 ,的确需要用某种最大化状态来加以说明。瓦尔 拉斯用他的效 用最大化来论证一般均衡 ,在他的理论结构内,也是能够成立的 ,这实际上是以其特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歪曲的形式 ,来反 映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实。但这种效用最大化却不能成为证 明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优越性的依据。资本主 义 自由竞争在历 史上的确起过进步的、在一定时期内 可以说是 “最优越 ”的进步作用 ,但这只能由客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来加以说 明,只能通过对社 会基本矛盾的考察加以论证 ,却不能用静态均衡、 个人 的心理评价等等来加以证 明。 瓦尔拉斯在资本主 义 自由竞争正在开始变为生 而 产力发展栓桔的历史条件下, 再用均衡、效 用最大化等来论证它比新的、更适合生产力发展 性质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 则是错上加错 ,并使其理论本身不可避免地具 有 了辩护的性质。 四 、关于均衡实现的理论 瓦尔拉斯关于均衡实现问题的研究 ,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 ,通过 “点计方程式 ” ,说 明均衡是否 可能实现。他先根据既定的 “背景条件”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构造出一系列的方程 式及方程组 ,然后便通过论证方程式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来论证 方程组是 “有解的 ” ,实际 也就是在论证经济体系是 可能实现均衡 的。 由于使用这种被人称为 “点计方程式 ” 的方法不过是 为 了在理论 卜、 数学上对问 题 作 出 解答,因此瓦尔拉斯 自己将由此得 出 的结论 ,称为均衡实现问题的 “理论解 ”或 “ 数学解 ” 。 第二步 ,通过 “搜索 ”过程说 明均衡是如何在 市场机制下实现的。所谓 “搜索 ”是瓦尔拉斯构造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描述或说明市场 机制如何实现均衡的理论工具。其墓本特征在于 ,它不是实际发生的 “ 误差调试” ,而是假定在生产和交换实际发生之前运用 一 种 称 作“ 订票 ” 的东西进 行的 “ 预备性 ” 调整过程。 其基本程序是 ,首先随机地 “喊出 ” 一组价格 ,然后消费者按照这组价格 ,根据 自 己的效用方程 ,确定各 自的服务供给量和 产 品 需 求量 生产者则根据生产方程 ,确定 自己的产品生产量和服务需求量 ,但都只是把这 些数值记在 “ 订票 ” 上提交 市场,并不进 行实际的生产和交换。 由于随机喊出的价格一般不是均 衡价格 ,体系这时一般不会达到均衡 , 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式就是根据服务和产品各 自的供求差额调整其价格 ,一再根据产 品成本与价格的差额调整产量 ,把这些新 的价格和产量一再提交市场。经过这样一轮调整 ,仍然可能没 有实现均衡 ,于是便再行调整。瓦尔 拉 斯 论 证说 ,只要将这一过程反复 进行下去 ,最终总会 “搜索 ”到一组价格和产量的 “均衡值 ” ,实现整个体系的一般均衡 只 有到 了这时 ,才开始按 照 “均衡值 ” 进行实际的生 产 和 交 换。使用 “ 订票 ”进行 “搜索 ” ,而不实际地进行生产和交换 ,目的是为保证体系的各 “背景条件 ”不发 生变化 ,主要是为避免生产出不符合均衡需要量、但又无法再消除 的 商 品 数量 ,以避免 市场上现有商品存量这一 “背景条件 ”的变 化 ,从而在纯粹静态的条件下抽象地研究均衡如何实现的问题。这种搜索过程 ,在现实中是不 可能存在的。它只是一 种 理 论 虚构 ,是 静态分析的一种假设 ,实际上只是相 当于数学中用迭代方法对方程组求解的过程。正因如此 ,瓦尔拉斯将“搜索 ”与“点计方程式 ”一 起 ,都称为求 得 均 衡 问 题 “原 则 解 ”的方法。然而 ,更重要、更值得重视的一点是 ,搜索过程正是瓦尔拉斯对 自由竞争的市场机 制 下实际的均衡实现过程的一种理论模拟。在此过程中,他抽象掉 了实际的生产和交换 ,却保留 了市场运行的全部机 制。他反复指出 “搜索 ”所解决的问题 ,正是 “市场 上自由竞争机制实际解决的同样问题 ” “搜索 ”所描述的过程 ,正是 “自由竞争制度下市场 上 自 然 地 发 生的 ”或 “自发地发生的 ”事情 . 因此 ,他也称搜索过程的结果 ,对均衡实现问题的 “经验解 ”或 “实际解 ” 。事 实上 ,他正是通过这样 一个假设 的搜索过程 ,在理论上论证 了他的均衡实现理论的根本命题 ,这就是 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一种完美 的机制 ,它能够 自然地和 自发地实现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 因此 ,绝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搜索过程看成为一种无重大意义的理论虚构 ,而应 将其视为瓦尔拉斯均衡实现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于瓦尔拉斯的均衡实现理论 ,后人 曾提出 了种种批评。 例如埃奇沃斯 年曾指出瓦尔拉斯 的搜索过程并不能完全避免 “背景条件 ” 的变化 例如不能避免由价格变化导致的财产收入关系及效用评价的变化 ,因此均衡点可能是不 确定 的。 德国数理经济学家瓦尔德于 1930 年指出 ,瓦尔拉斯所使用的 “点计方程式犷的方法 ,并不能证 明方程组有解 有解也不一定是 “唯一解 ” ,而是证能出现多个以至无穷多个解 同时有解也不一定有经济意义 ,因为解出的未知数可能是负数 , 等等。后人就这些问题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 ,在数学上对瓦尔拉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 ,这对于一般均衡理论数学表达的精 确化、严格化 ,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是 ,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颇为流行的观念 ,就是认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所研究的 ,主要是对一组方程联立求解的问愚 它的均 衡实现理论 ,就是用 “点计方程式 ”方法证明方程组有解的理论 而它的主要错 误,就在于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数学错误 ,并将纠正这 些数学错误看成是对一般均衡理论 的重大发展。 事实上 ,这种观点是对瓦尔拉斯 理论不求甚解的表现。 任何一个系统读过 《 纯理论经济学要义 》 的人都不难发现 ,瓦尔拉斯用 “点 计方程式 ”方法对方程组有解的证 明,所费笔墨不 多,可以说是一带而过 他的真正重点 ,则总是放在接下去开始的、 占据大部分篇幅的对 搜索过程 即均衡如何取得 “ 实际解 ”的详细分析上。因此 , 在他看来 ,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均衡的 “数学解 ” ,而在于市场机制本身是否能 自然地趋于均衡。瓦尔拉斯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 显然并不充分 ,因此他对方程体系有解的证 明,的确存在着种种错误。但是 ,既然 “数学解 ”并不是他理论的重点 ,他的数学错误 ,也就 不构成他的理论的主要问题 对这些错误的纠正 ,在经济学上实际也并无多大的意义 ③ 。 在我们看来 ,真正需要认真研究并进行理论批评的 ,并不在于瓦尔拉斯的数学错 误 ,而在于瓦尔拉斯均衡实现理论本身的重点 ,即他的搜 索理论以及由此论证的 自由竟争必然趋 向于均衡这一实现理论的中心命翘。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 ,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是必然地不断趋 向均衡 ,还是必然地趋 向不均衡 事实上 ,任何事物都同时存在两种变化的趋势,既 有趋向均衡的一 方面 ,又 有打破均衡趋 向不均衡的 一方面 只不过在一定的条件 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匕 必然有一种趋势居于主导的地位 ,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上 ,自由竞争的确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 ,促使经济均衡发展的趋势居于主导的地位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 ,这种趋势逐渐衰弱 ,必然地被间歇 的以至经常的不均衡发展 的趋势所代替。瓦尔拉斯不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而是将一种趋势 ,即均衡发展简单地视为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唯一的、永恒的和必然的运动方式 ,就表现出他的理论片 面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历史、阶级的局限性 ,这也是他的均衡实现理 论的根本错误所在。后人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摆脱和纠正瓦尔拉斯的错误 ,才能对经济理论的发展 作出真正的贡献 否则 ,沿着瓦尔拉斯错 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只能使经济理论进一步地庸俗化。 4.简述萨伊是如何论证“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 ,从而否定经济危机可能性的。 5.简析德国历史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主要分歧。 6.简述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章古代经济思想 PPT?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非洲海岸的探险、新大陆的发现,海上贸易的兴起,商业资本成为资 本主义早期最主要的原始积累手段。?重商主义主要特点: C 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以积累货币财富为目的。 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 货币财富。 C 重商主义者反对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家用宗教教义和伦理规范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反 对他们维护自然经济而敌视货币财富,开始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实际的考察。 C 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重商主义者对经济现象的考察主要停留在流 通领域,关心的是商业资本运动。 C 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是为商业服务的。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 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C 重商主义者对财富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 ? 早期重商主义: C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16 世纪, 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主张绝对地多卖少买, 严禁金银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本身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达到积累 货币的目的。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者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 。 ? 晚期重商主义: C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 17 世纪上半期。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 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 C 目光虽然也极重视商品流通领域,但也开始关注生产领域。为了保证对外贸易中出超,他 们主张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C 晚期重商主义者是贸易差额说的代表,意识到货币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 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C 托马斯?孟: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1621 年发表的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答 对这项贸易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一书,论述东印度公司输出金银,买进东印度地区的商 品,再转卖到别国去,所换回的金银远比运出的多得多。他主张贸易保护,特别强调保护 关税的作用。为了达到顺差,他一方面主张减少奢侈品进口,扩大经济作物的耕种,力求 在饮食和服饰方面做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主张促进本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多出口制 成品,减少原料品出口。他也特别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业。 C 柯尔贝尔:法国重商主义者,法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和海军大臣。他认为,除非同时把 邻国的白银减去相等的数量,法国才能增加白银。而通过对外贸易的顺差可以达到这一目 的。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他一方面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同时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但对本国 工场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进口不加限制,并且采用低税率征税。把国内贸易看作是对外贸 易的辅助力量,大力加以改进。他取消了部分国内税卡,统一了税率。为便利商品运输, 建造公路桥梁、开凿运河、整修航道。这些措施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为了发展对外 贸易,柯尔贝尔积极推行鼓励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政策。他利用国家财力创办了皇家工场手 工业,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以各种优惠条件特别奖励奢侈品工业的发展。7.简述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马歇尔经济学是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 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马歇尔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 新的观点不是很多。 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 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 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 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 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前者促进人类的某 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但满足和牺牲在 程度和数量上却可采用间接的方法, 即通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 因此, 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 这样, 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 流。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 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 对其进行修改, 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 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 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 马歇尔分析了均衡价格的 3 种形式:暂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均衡价格,研究了生产成本的 3 种情况:递增成本、递减成本、不变成 本,提出了“弹性”理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并建立了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公式。马歇尔还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论述了 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经 济学原理》集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之大成,并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均衡价值论认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 础。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 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需求价格是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 价格是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庸俗经济学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代替商品的价格,均 衡价值论就是价值论。所以,均衡价值论是庸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大杂烩。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 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 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 需求价格的决定 需求价格的决定和边际效用的分析联系在一起。马歇尔认为,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需求价格的高低;随着欲望满足程度的增加,边际 效用渐减,边际需求也下降。他借助货币来解决主观评价的效用无法衡量的问题。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固定不变,,以价格来衡量效用的 大小,边际效用就变成了边际需求价格,但是马歇尔并没有把边际效用看作是需求和需求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他认为需求和价格在市场 上是相互起作用的。出售的商品数量越大o售价越小;需求的数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大, 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后,他把针对一个消 费者的需求和需求价格的分析扩大到整个市场,成为整个市场的需求和需求价格。 需求价格的变动还受需求弹性的影响。马歇尔把需求弹性定义为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感应性o即一个人或整个市场对物品需要量相应于 价格一定程度的下跌(或上涨) 时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各种物品的需求弹性差异较大,“必需品”的需求极其缺乏弹性,而“奢侈品” 的需求则常常富有弹性。影响需求弹性的重要因素是价格水平的高低p消费品的性质和居民购买力的大小。 供给价格的决定 马歇尔对供给价格的决定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变动规律对价格的影响。对劳动p土地和资本三个要素,他承袭了 当时许多经济学家的解释,没有任何创新。他的独特之处是提出了第四个生产要素:组织,企业要通过扩大组织规模p改进组织和充分有 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外部的经济”和“内部的经济”,就要依赖于企业家的组织管理才能,因而企业家应该有独立的报酬和供给价格。 为此马歇尔把管理人员的薪金p资本利息和利润明确地加以区别。 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马歇尔把成本分为货币成本和真实成本。各种类型的实物资本p劳动和积蓄资本 所需的“等待”合在一起,叫做生产的真实成本;为这些所必须支付的货币总额叫做生产的货币资本或生产费用,也就是由生产成本体现 出来的产品的供给价格。 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马歇尔提出了他的均衡价格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马歇尔用图 式加以说明,见图图中横坐标 Ox 表示商品数量o纵坐标 Oy 表示商品的价格,DD'表示需求曲线,SS'表示供给曲线。假定实际产量为 OR,当需求价格 Rd 大于供给价格 Rs 时,产量增加,产量指针 R 将向右移动。反之,当需求价格 Rd 小于供给价格 Rs 时,对生产不利,供给将减少,R 将向左移动。 在供求关系的变动下,如果 Rd 等于 Rs,也就是说o如果 R 正位于供求曲线的交点 A 时,则供求呈现均衡状态,OH 为均衡产量,AH 为供求均衡 的均衡价格。马歇尔认为,如果市场价格和均衡价格相背离,会通过需求和供给的调整,自行恢复到均衡点。 影响均衡价格的时间因素 马歇尔着重考察了时间因素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他把时间分为暂时p短期和长期三类o与此相适应的价格也有三类:瞬时价格p短期 价格和长期价格。瞬时价格是供 求暂时均衡的结果,因为时间较短,供给以市场上的存货为限,所以需求对价格起调节作用。短期价格一般 是几个月到一年的供求均衡的结果,其特点是一般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生产者可以采用改变工作时间或机器利用程度等方法增减产量以适 应市场需求,供给和需求对价格起同等的作用。长期价格是长期供求均衡的结果,各种生产设备有时间随需求的变动而作充分的调整,生产 量可以自由增长,商品价格主要决定于生产成本,需求只能决定交易的数量。 动态均衡分析 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论除上述静态分析外,还包括动态均衡分析。他引进生产率或生产报酬变动概念,认为这种变动有三种类型:报 酬不变律,商品的供给价格在各种产量下都不变; 报酬递减律,供给价格随产量增加而增加;报酬递增律,供给价格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正 常需求和正常供给在不同的生产报酬条件下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马歇尔均衡价值论的特征 1、折衷与调和。马歇尔把英国古典经济学p边际效用价值理论pG.F.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历史学派p数理经济学派等都结合在自己 的理论体系中o以英国经济学传统为本o着重吸收了边际主义原理和方法。 2、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他确信经济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一样,是缓慢的p渐进的,没有本质差别,只有数量和程度上的不同。这 种哲学指导思想,使他在构造经济理论的过程中侧重于静态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o而采用边际方法对商品价格的均衡进行量的分析,则是 连续原理的必然发展和具体化。 均衡价值论的局限性与优点 局部均衡价格论的缺陷在于把价格和价值的决定混淆在一起o并且对需求和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作了主观主义的解释o试图在分析价格 均衡时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折衷起来。但是他所采用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简单明了o注重对供求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边际增量作用的 重视o因此也有可取之处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 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 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 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 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 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 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 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 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 均衡价值论是 《经济学原理》 的核心。 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 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 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 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犹如剪刀之两刃, 是同时起作用的, 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 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 对其进行修改, 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 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 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 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 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 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 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 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 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 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 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 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 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 改, 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 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犹如剪刀之两刃, 是同时起作用的, 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 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 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 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 8.简析西斯蒙第经济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特点。部分第三章 PPT 西斯蒙第经济思想(续) : C 西斯蒙第( )简介:原籍意大利。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新教牧师的家庭,后移居法国。他曾在巴黎上 大学,因家道中落中途辍学,在里昂一家银行当职员。民主革命爆发后,他回到瑞士,不久,因同一些贵族有密切往来 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西斯蒙第一度移居英国,后又重返瑞士,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期间,他置办产业,经营农庄,大 约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00 年,他重返瑞士,此后一直在日内瓦从事著述活动。 主要著作有:1803 年 的《论商业财富:或商业立法中应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1819 年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 。 关系》 。 C 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以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他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 发, 和经济自由主义决裂。 在他看来, 自由竞争导致私人利益增加而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失, 使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掠夺。 他要求依靠国家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代替经济自由主义。 C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西斯蒙第是提出社会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形成的第一个人。认为掠夺和自由竞争造成了社会阶 级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C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揭露资本家的利润是对工人的掠夺。这种掠夺使社会阶级两极分化,形成了无产阶级。资本主义 生产使用机器,导致工资下降,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 C 西斯蒙第的理想社会:作为当时法国小生产者的代表,西斯蒙第浪漫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幻想采用宗法和行会原则组织社 会, 以节制资本社会, 消除社会矛盾, 他赞颂宗法式农民, 美化手工业者社会。 他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C 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他第一个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将其归因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性缺陷。在他看来,经 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导致的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得到实现,发生经济危机。西斯蒙第强调生产应服 从于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他认为,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 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必然爆发。 。西斯蒙第认为,资本家为利润拼命扩大生产,但小生产的破产和社会分配不公使广大人民收入不足,收入不足使消费不足,因而一部分产品不能实现而必然产生经济危机。(小资产阶级 指占有一 定 的生产资料或 少量财产, 一 般不受别人剥 削,也不剥 削 别人(或仅有 轻微剥削 ) 主要依靠自己劳 ,动为生的阶级,包括中农、小商人、手工业者等。 ) 西斯蒙第的前半生因欧洲革命风暴而颠沛流离。他抨击奴隶贸易,积极为赞助自由主义运动的拿破仑辩护。在“百日政变”期间还曾受到拿 破仑的接见。在学术上,他一生勤于著述,受到同时代著名古典学者如李嘉图、巴顿的尊敬。 西斯蒙第对于把政治经济学的目的规定为增进国民财富的流行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说财富只是一种使人们获得物质幸福的手段,国家 繁荣的标志在于财富和人口的比例,并不在于财富本身的增进。他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手段当作目的而忘记了人。他 给政治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研究一国绝大多数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该国政府所能提供的物质福利的方法的科学。他将其《新原理》副标 题叫做“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正是要表明,他的著作研究的对象和主旨是财富和国民享受的关系。 西斯蒙第首先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认为生产应服从于消费,由消费所决定。他首先从孤岛经济出发,认为在孤岛上的人完全是 根据自己的消费需要而安排自己的劳动和从事生产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也是生产的目的,所以生产服从于消费。然后他认为这一原理 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中仍然适用,表现为供给服从于需求,而需求是由收入决定的,所以“生产应该适应各种收入”。 西斯蒙第批判了李嘉图学派和萨伊否定经济危机的理论,反对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西斯蒙第认为,资本家为利润拼命扩大生产,但小生产的破产和社会分配不公使广大人民收入不足,收入不足使消费不 足, 因而一部分产品不能实现而必然产生经济危机。 他最早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这是他的科学功绩。但他的危机理论仅归结为主要是生活资料消费不足,并未真正认识危机的原因。而且这种消费不足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会出现。 西斯蒙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不会扩大,而将缩小。这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小生产者大批破产而沦为无产者,小农场、 小企业为大农场、大企业所代替,两极分化加剧,分配上的不平等必然会缩小市场。少数富人增加收入会更多地用于积累以扩大再生产, 而不是用于消费。他认为小生产者的收入和消费是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柱。他断定,由于财产集中到少数私有者手中,国内市场就必定日益 缩小。另一方面,在追逐“商业财富”的社会中,生产却不顾市场的缩小,而盲目地扩大。商业危机正是上述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斯蒙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和执政者身上,他呼吁政府干预经济。他的理想社会是由小生产者组成的社会,即以宗法式的农民 经济和城市手工业为主的经济。西斯蒙第的收入与生产决定理论西斯蒙第认为:“国民收入和年生产是相等的,是等量。” “国民收入应该调节国民开支,国民开支则应在消费基金里吸收全部生产;绝对的消费决定一种相等的或者更高的再生产,再生产又产 生收入。如果说迅速而完全的消费永远决定更高的再生产,财富的其他部分以一种均衡的速度按比例向前发展,并且继续逐渐地增加,国 民财富才能不断增加,国家才能不断繁荣。一旦这种比例遭到破坏,国家就会灭亡。”在这里,西斯蒙第第一次提出了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基 本设想,为凯恩斯建立西方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打下基础。但是西斯蒙第事实上混淆了收入和产出相交换的意义。他说:“归根到底,本年 度的生产总额始终只能替换上年度的生产总额。那么,假如生产逐渐增长,每年的替换就只能使人们每年遭受一些轻微的损失,同时却能 为将来改善条件。假如这种损失很轻微而又分担合适,每个人都会毫无怨言地承担这种损失……但是,假如新的生产和过去的生产很不协 调,资本就会枯竭,灾难就会临头,国家就不会进步,而是后退。”这里西斯蒙第把收入,看成是前一年的收入,而把产出,看成是当年的 产出。并且他认为前一年的收入,要用以交换当年的产出。由于两者存在轻微的差距,以至有“轻微的损失”,如果增长过快差距过大的话, 经济就要波动了。 事实上,只要有信贷扩张的资本预付,当年的产出即便还未实现,其要素成本,包括工人收入,已经在当年支付(相当于预付债), 并可以用来购买当年的产出,抵消债权。因此经济波动的原因,不是去年的实物收入来交换今年的实物产出所导致。 由于西斯蒙第把增长与消费的失衡,归罪于两年间的产出总量不同,或者说,归罪于“应该用去年的收入来支付今年的生产”,所以他 认为:如果资本家上年节制生产,则会节约更多的资本,可用于当年的工人工资,以及资本家自己的消费,即成为购买当年总产出的上年 收入。那么上年收入与当年总产出的差距就不大,经济就能稳定发展。 因此,西斯蒙第认为,消费的不足,是因为缺乏资本(即上年的收入)。他说:“只有在积累资本(即以前的劳动果实)的人利用资本 一方面供应原料、一方面供给工人生活资料的时候,工人才能劳动。没有需要劳动加工的原料,就不能进行劳动,不能产生成为一部分财 富的任何实际利益。没有养活工人的食物,工人就决不能劳动。因此,不预先储存一笔消费品形式的资本以提供劳动的原料和工资,任何 劳动都不能进行;假使工人自己出这种垫支,在这件小事上他就具有资本家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了。” “增加国家资本是对于劳动的莫大鼓励……资本家把这些资本发给工人, 就使工人得到一项收入, 因而有能力购买并消费上一年的生产, 资本家在下一年的生产中也可以从工人身上得到他理应得到的,依靠收入增加的资本。” “每当涉及私人利益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表示缺钱的情况都是缺乏资本而不是缺乏金钱。” 特别地,在征税问题上,他强调:“一切赋税必须以收入而不以资本为对象。对前者征税,国家只是支出个人所应支出的东西;对后者 征税,就是毁灭应该用于维持个人和国家生存的财富……必须保持这部分产品,以维持或增加各种固定资本、一切积累起来的产品,保证 或提高所有生产工人的生活。” 西斯蒙第虽然主张,在生产过快的情况下,会导致消费不足,但他解决的方式却是增加投资。从以上西斯蒙第对资本的看法,可以清 楚地看到了与凯恩斯通过刺激投资,而不是刺激消费(至少是重点在于刺激投资),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几乎完全一样。其实西斯 蒙第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上年节约资本以降低下年产出,当年不节约资本以增加上年收入对当年产出的交换,这固然可以基本平衡总 量。不过,当年使用这么多的资本,那下年怎么办?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都是当年的,所以能建立恒等关系。不过,其刺激投 资的原理和“下年怎么办”的问题,同样存在。 西斯蒙第还认为,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工人失业,从而需求不足。但事实上,技术的进步,需要人力去研发,这本身又增加就业机会。 在非经济危机情况下,只有那种不自己研发技术,一味引进别人生产线的国家,国内才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西斯蒙第的货币观念西斯蒙第极为藐视货币,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西斯蒙第对于货币与资本收入有专门的辨析。 “不仅资本被估作金钱,而且实际上金钱俨然就是资本了;人类的语言也造成这两种概念的混淆,往往需用很大的注意力才能分辨出资 本并不是钱……富人的收入也同样是用钱来估算的……实际上这种收入是富人用来同另一种等值的财富进行交换的那部分可消费的财 富……最后,穷人的工资总是用钱来计算的,为了记住它和富人的资本是一样的……这种工资是用来交换穷人的年劳动而给予他们的那部 分可消费的财富。” 西斯蒙第甚至认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大量输入货币会降低利率,或者认为输出货币会提高利率,都是绝大错误。” 他认为利率只与 实物资本的数量有关。 在货币已经完全融入物价之后,利率的确与货币量无关,而取决于实物资本总量。但是,在货币大量输入或者输出之时,货币还未融 入物价,此时还认为利率与货币量无关,就是错误的了。事实上,货币的骤然增多或减少,导致的利率偏离实物资本利率的反应,成为多 恩布什解释汇率超调的原因。而从另一方面看,在西斯蒙第时代,已经不少人提出这个汇率超调的“原因”了。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西斯蒙第处于欧洲国家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期。他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出发,在肯定斯密提出的税收原则的基 础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补充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增加了四条: 第一,一切税收应该以税收作为课税对象,不应以资本作为课税对象,对资本课税就是毁灭用于维持个人和国家生存的财富。 第二,不应该以每年的总产品作为课税标准,因为总产品中除了年收之外,还包括全部流动资本。 第三,不能对纳税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收入课税。 第四,决不可以因为征税而使应纳税的财富逃到国外。西斯蒙第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税收的,认为如果对资本课税, “国家就会很快地陷于贫困、破产,甚至灭亡。”此外,为了适应资本积累的要求,他着力倡导轻税的原则。他的第三、第四条原则,补充 了亚当? 斯密在经济方面的空白,是一种新的贡献。经济浪漫主义经济浪漫主义把小生产理想化并企图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西斯蒙第。经济浪漫主义产 生于 19 世纪初期的法国和瑞士。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它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及其生产和分工的破坏作用,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无政府状态,财产分配的极度不平衡,继 而否定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资本主义是合理的自然制度”的理论。但是,由于它是用小资产阶级的观点来衡量资本主义制度的,所以并不了 解这些矛盾的性质,也不知道这些矛盾产生的真正根源。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唯一的途径是使现代社会重新回到 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中去。认为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手工业是最美好的生产方式。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实现宗 法式的合作关系,以求得财富分配的平等和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经济浪漫主义尽管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 进步性,但由于它不懂得资本主义正是从小生产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看不到资本主义大机器是代替中世纪小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最终只能流于反动的空想。 9.简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派简介当今,西方经济学舞台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新制度学派。一是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 school),另一个是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school)。 (一)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20 世纪 50 年代,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登上了学术舞台。他承袭了凡伯伦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派的传统,在研究 对象、 研究方法上发展了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与旧制度经济学派没有多大差别, 没有摆脱旧制度经济学的心理因素、 法律因素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但他们不是像旧制度学派那样研究由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习惯所决定的制度演进过程,而是更 多地分析单一制度本身的功能。 在研究方法上,新制度经济学派比旧制度经济学派更彻底地主张制度演进、整体方法,反对新古典经济学抽象演绎法,认为把个人作 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认为这种方法以其均衡的、静止的分析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外表,没有考虑到社会各个经济利 益集团间的矛盾冲突。新制度学派的学者主张从根本上更新现代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和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个动态的因果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也就是说,对经济问题的研 究要采用演进的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演进方法是与整体方法相联系的,强调在经济研究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而不是个人和 企业。这里所说的整体,不只是经济概念,往往不能用数字来表述。他们反对正统经济学所采取的数量分析方法,而应该采取制度因素的 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这种分析方法被概括为制度分析法或结构分析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整体研究是与价值研究方法相联系的,这实际属于规范的研究方法。 (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以科斯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来的。它既有别于旧的制度经济学,又有别于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 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及张五常等人。这一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去分析 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自身的理论视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本 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科斯,1994)。新制度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主张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中的人,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制出发,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两个方面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1)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2)人都具有为自己谋最大利益 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关于研究领域的拓展。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研究制度结构,包括法律、企业组织、社会文化等,并 引入了交易费用、产权等理论。他们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零交易费用的假定,认为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不论生产和交换活 动怎样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这种从零交易费用假定到正交易费用假定的修正,使经济学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这种应用现代经济学 的方法研究制度问题,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时候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 法。不过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作了修正:即主体的环境约束问题、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问题和主体与客体问相互作用的方式 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的变量,如信息、交易成本、产权约束和政府行为干预等,从而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原有 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一般化的应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渊源(一)旧制度经济学派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制度主义广泛传播时期,这是通常所说的旧制度学派。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间观点不太一致,没有 形成统一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支:(1)社会心理学派(凡伯伦为代表),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 所谓“制度”的影响;(2)社会法律学派(康芒斯为代表),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动方面起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 力量;(3)经验统计学派(米契尔为代表),认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经验统计资料为基础,经济理论的研究是次要的,应当先对事实进 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到结论。仅就理论思想对以后经济理论的发展来说,凡伯伦是这三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思想成为以加尔布雷思 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的主要来源。 旧制度学派各个分支虽然研究的出发点、内容并不相同,但他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他们在研究对象上都强调 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汲取了德国历史学派的观点,采取历史主义和制度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强调从制度的 整体方面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从制度的演进方面研究问题,提出要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理论,从结构上改革资本主 义社会。这种对“制度趋势”的研究既是制度学派的一个共同点,又是形成制度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新旧过渡时期的制度学派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至 50 年代初期是制度学派从旧到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们继续沿 着凡伯伦所开辟的道路研究制度问题,从而发展了凡伯伦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角度来分析资 本主义经济问题,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制度和企业权力结构的重大意义,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资 本主义权力机构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趋势等等。这都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 的理论准备,在制度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评价(一)对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评价 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以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者”的面目出现,试图在否定和批判主流经济学理论的 基础上构造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他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表明这是一个积极的政府干预学派。 从研究对象上看,这一学派主要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把社会心理、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等看成是“制度”的表现,否认 生产关系是决定性的,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表明它们是完全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主张用风俗习惯说明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形 成,用心理现象解释经济范畴的产生和发展。但这一研究对象扩大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主张不孤立的研究经济问题,这一点是有可 取之处的。 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一学派反对个人主义、静止的研究方法,强调整体的、演进的方法,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制 度。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将分析建立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之上,主张现实地描述过程,没有对过程的实质进行分析;主张发展 的研究经济问题,但只承认天性、习惯、风俗的演进,否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革命飞跃;它标榜“质”的分析方法,反对数量分析方法,这 会使得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 (二)对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评价 以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经济分析之中,并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不 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的、发展的运用。他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的假设,代之以“现实人”的假设。这种行 为假设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对实际人的行为分析能更好地解释和描述人的本性和人的经济活动,使经济学更具有了“解释力”。 这一学派的产权理论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下的组织制度的产权变化,把公有产权制度排除在研究领域范围之外。其理论研究是具 体的,缺乏普遍的意义。其次,他们虽然认识到产权、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与市场交易的联系,但他们没有用整套的市场经济范畴来反映 其中之间的联系。虽然这一学派的理论只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然而,他们对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交易成本和 企业产权问题的地研究,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产权安排、制度对“价格矫正”和“技术创新”等的重要作用。 (三)两种新制度经济学派之比较 制度经济学派的发展已约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同制度学派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理论观点上的原则性冲突。这 一点不但在新制度主义学派同旧制度主义学派之间存在着,尤其在各自内部也存在着,尤其在新制度经济学派内部尤为明显。 1、经济学方法论。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承袭了凡伯伦、康芒斯的传统,普遍反对形式主义,不用数字模型和先进 的计量学。他们对研究对象分析结论往往是与总结性的概念和对周围制度背景的理解有关。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不反对形式 主义。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主张研究对象应放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下,反对用个体来部分地解释社会整 体的本质和动力,认为个体主义研究方法范围狭小,实际上应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法学等。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 经济学派受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其研究对象的出发点是从个体出发,认为所有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应根据个体的性质、禀赋、目标和信仰 来解释。 2、经济学基本假设。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设修正为“有限理性”。而以加尔布雷思为代 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用“社会一文化人”来代替“经济人”,同时也不赞同用“有限理性”对“完全理性”的修正。他们认为,这二者都没有认 识到人的心智结构是多层次的。他们也不排除理性,但认为理性是适应性意义上的,是逐渐调整过程。 综上所述,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放弃了形式化方法一用数字或逻辑代替自然语言的表述,拘泥于描述调查、政策分 析和规范性的研究方式,使其理论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制度的研究中又包含了许多不可度量的因素,所以单纯用形式主义分析方法来处理 纷繁复杂的经济体系时也会受到许多的限制。除此之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社会性的个体,而其中文化、制度对个 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都是不完整的。新制度学派-简介新制度学派这个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制度学派, 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 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 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新制度学派在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问题上所涉及的范围也要广泛得多。新制度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已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正统派,但 却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的多种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并且提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提出论点的。这 是新制度学派不同于过去的制度学派的新特点。 现代制度学派是在旧制度学派(19 世纪的 30 年代)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理论发展的历史久远,加之该学派以独特的制度结构的研究方法 区别于理论经济学,所以,它是值得人们十分重视的经济学学派。特别是近几年来,现代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又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 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所以,该派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界和中国经济学派热衷于研究的一个学派。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现代制度学派或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各有一套理论, 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尚未形成一致公认的代表人物。但是,加尔布雷思是新制度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则是没有疑问的。英 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指出: “当今最著名的制度学派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教授” 。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尔德 等。瑞典的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许多方面持有与新制度学派相似的论点,所以也被列入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内。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制 度学派的经济学家都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而且,他们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与矛盾进行了客观的 揭露,提出要从结构方面来改革的设想或方案。这其中,加尔布雷思的理论代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趋向。 加尔布雷思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新制度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他 1931 年毕业于安大略农学院,毕业后去美国。历任哈佛大学讲 师、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1972 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 加尔布雷思着述很多,主要有《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一种价格管制理论》《大崩溃:1929 年》等。他的许多着作至今在西 、 、 方经济学界和政府决策中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新制度学派-形成过程 凯恩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塞特菲尔德.马克描绘了新制度学派的由来, 他认为, 制度学派主要是根源于凡勃伦的着作和其他按凡勃伦传统进行研究的美 国知识界的产物。这就是说,新制度学派是在旧制度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国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旧制度学派共同构成了制 度学派或制度主义。从制度主义产生以来,它一直被西文经济学界视为“异端” 。但当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后,它才受到学者 们的青睐。 制度主义的演进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的 20 年代,制度主义广泛传播的阶段。这是通常所说的旧制度学派,创始者为凡勃 伦,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康芒斯。其中凡勃伦的理论特点是矛盾的。他认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物质生产,但把社会生产仅仅归结为工艺,过 低地估计所有制形式的意义,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归结为“机器操作”与“企业经营” 之间的矛盾。企图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用某种“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第二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至战后初期的制度主义。这一时期的制度经济学家有贝利、米音斯、艾 尔斯等人。他们的理论特点是具有从凡勃伦思想到新制度学派的加尔布雷思理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贝利和米音斯所着的《现代公 司和私有财产》 (1932 年) 、艾尔斯所着的《经济进步理论》 (1944 年)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凡勃伦旧制度经济学到现代制度经济学之间 的过渡性着作或“桥梁”或“联系纽带” 。第三阶段,60 年代中期至当前的制度学派,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制度学派或新制度主义。他们 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经济学的基本特点, 特别是受凡勃伦制度因素分析的影响, 又从米音斯等人的学说吸取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开的观点。 提出了整治资本主义滞胀病症的具体方案。 旧制度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一,是从心理、习惯方面批判资本主义。例如,凡勃伦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进行过许多批判。尽管他的批 判没有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更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大公司和金融寡头统治的 批判,有不少敏锐的、中肯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二,具有一定的历史主义。在凡勃伦的着作中,研究了制度的演变,包含着经济 周期和危机史的实际材料。但是,他们的历史主义带有非科学的性质,这也就是说,旧制度学派是以自然科学中的进化论方法作为自己理 论的出发点,用风俗和习惯来说明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形成。 制度学派虽然在 20 年代到 30 年代中期比较盛行于美国,但是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一直到 60 年代,凯恩斯主义 的盛极一时而显得制度学派备受冷落。但是时过境迁,60--70 年代以后,直至今天,新制度学派迥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 60 年代以来,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扩大与生产过剩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并存的发展。这使改革 制度的呼声甚嚣尘上。但是,以往的美国理论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研究,忽略技术进步对制度 演进的作用。很明显,这已经不能适应由于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的新情况,不能满足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制度 学派又活跃起来,继承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以所谓“新制度学派”的面目出现,并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新制度学派-理论发展新制度学派对旧制度学派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其具体表现如下:制度结构 (1)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结构”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是制度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在对此问题的理解上,新旧制度学派有其 明显的差异性。凡勃伦把制度归结为在人们主观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并用受这种心理和精神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 制度。在他看来,思想和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有一个历史进化过程,但制度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 经济的发展只有演进,而无突变。可见,凡勃伦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研究由现有社会动机决定的社会集团的行为和思想;揭露 资本主义演变的原因,考察社会发展条件的更替、经济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制度)的演变。 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但他们不是像旧制度学派那样仅仅研究由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习惯所决定的制度的演进过程,而 是更多的去剖析单一制度结构本身的功能。对比而言,觉得,旧制度学派注意从纵向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 过程,而新制度学派则是从横的断面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的揭露,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结 构”变革的重要性。加尔布雷思曾断言,对“结构”本质的研究比对“增长率”数量的研究更为符合实际。制度方面的目标比“经济增长” 的目标更为重要。加尔布雷思指责凯恩斯主义所作的量的分析,而推崇自己的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只是 人类本能和外界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形成和广泛存在的习惯。现实的“经济制度” (私有制、货币、信贷、商业、利润等等) ,只不过是心 理现象(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 由此可知,加尔布雷思的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就其基本思想看,没有摆脱旧制度经济学的心理因素、法律因素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 的思想, 但是就研究对象本身的解释超出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范围, 接近于社会学。 从现象上看, 新制度经济学把研究的重心从 “量的增减” 转移到质的方面分析,这里值得注意的,近年来,注重西方经济学中的质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流行的问题。1993 年诺贝 尔奖金的得主、制度学派的道格拉斯?诺思就是以其卓越的制度变迁理论而占了西方经济学的上风。当然,应该看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家 都是出自于唯心主义立场,夸大了心理因素,法律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作用,于是否认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规律,所以,从本质上看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错误帆的。 (2)新制度经济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主张制度演进的、整体的方法是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征。但是 在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上新制度学派比旧制度学派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潘德的预言异端大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