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你好新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王 蒙:解读老子
发布时间:&&&&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王 蒙&&&&
编者按:王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部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享有世界声誉的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著作等身,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20多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新近又获得我国文坛最高的奖项——茅盾文学奖。
作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学者型作家,王蒙先生的建树不仅仅是《蝴蝶》、《青狐》、《春之声》、《最宝贵的》、《青春万岁》、《相见时难》、《访苏心潮》、《这边风景》、《悠悠寸草心》等名篇佳作,还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感悟和深刻认识,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八十自述》、《红楼启示录》、《庄子的享受》、《老子的帮助》等研究专著。本期讲坛选编一篇他在北大的讲稿,请读者赏析。
老子之“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就是终极,道就是本体与本质,道就是起源,道就是归宿,道就是概括。
有名、无名在《道德经》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命名这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孔子也最重视这个“名”,“必也正名乎”,他最重视这个名。而这个名到了道呢,“道通为一”,什么意思呢?用黑格尔的话,就是把杂多的世界统一起来,它都是道,都是从道当中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智慧,道就是规律。
《道德经》里还有一个说法,说道本无名,道是没有名的,“强字之曰道”。我有一个解释,名是名,字是字。名,譬如毛泽东,泽东是名,润之,是他的字。过去都有正式的名和一个字,所以这个道呢,是字,因为它无以名之,你没有办法起一个名字,但是你在思想上,在理论上,以至于在语法上,都会追求终极、达到终极。终极是看不见的,你看到的都是有限,但是既然有了有限的,反义词构造的法则就可以让你有无限的概念,无限就是道。找到这个东西本来应该叫什么呢?就叫终极。有人问,你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道呀?太好了,你不说这个“到底”了吗?道就是到底。你问到底什么是道,说明你已经感觉到道了。你只要是有这种无限的感觉、永恒的感觉、终极的感觉,你就是已经走进了这个“道”,触摸了这个“道”。但是强,勉强的、正式的名字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字之曰道”,我们给它勉强起一个字叫做“道”。
老子讲到道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逝,三曰远,四曰反。第一,大,它是最大的,涵盖了一切的,好事、坏事,好东西、坏东西都是在这个“道”之中。二曰逝,它又是不断地变化的。三曰远,它是恒远的。四曰反,它又是辩证的,是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大、逝、远、反,就是这个“道”。
这个“道”还像什么呢?如果用数学的观念来说,它像无限大,无穷大,就是“∞”,任何人都有对“道”的类似的这种体会。譬如说唐代陈子昂的诗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不见,前不见,后不见。道就是悠悠,道就是怆然而泪下。这个道在《老子》里头一共出现70次左右,但是《道德经》里出现得最多的字不是“道”,是“天”,或者是“无”,它们都出现百次以上。所以这个“道”作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天。“天”很容易解释,全世界的人,对终极的触动、感悟,都离不开天。你看现在国家博物馆正举行托尔斯泰的展览,天津大剧院马上要演出《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里面会写安德烈受了重伤以后,他的感悟就是天,他看到的也是那个天。
道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无”和“有”。《周易》上说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是《道德经》里对阴阳讲得很少。我认为,对于老子来说,是一无一有谓之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什么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呢?能够把有变成无,又能够把无变成有的只有一个概念,就是数学的无穷,无穷就是终极,终极就是无穷。
还有和“道”有关的一个字眼就是“自然”,这个“自然”跟英文的nature不是一个意思,而是它自己就是那个样子,它自己就是这样变化的,就是这样做的。这在《道德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再数学化一点,无的概念就是0,有的概念就是n,道的概念就是无穷大。为什么说道?一曰夷,二曰希,三曰微,一个是说看不见,一个是说听不见,一个是说摸不着,抓不着。为什么他看不见,抓不着,摸不着呢?因为它是一个概念,但是概念你不能说它是无,这概念哪儿来的?一切的无都是有的无。无就是因为有的结果,有就是因为无的结果。这也是西方讨论的本体,就是说道、无、有这都是一个本体的概念,都是一个存在的概念。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意思。
这个“无”还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我们希望很多东西无,希望什么无呢?比如说无忧无虑,我们希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痛苦,没有枷锁。老子的说法很高明,比如一个房子,房子有四壁、有房顶、有地板,老子那个时候大概不用地板,就是土地,但是房子的用途不在于你有这些东西,而在于这间房子它是空着的,我们才能进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无”比“有”还重要。西方的政治学也有类似的观点,它认为一个政府让人们去做什么并不是它最主要的责任,它最主要的责任,最不可或缺的地方,就是它明确了你不可以做什么:比如你不可以偷东西,你不可以杀人,你不可以放火,你不可以破坏公共秩序,你不可以对别人造成人身伤害,你不可以侵犯别人的财产或者是公共财产。把“无”视为一种理想,其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马克思理论的魅力在哪儿呢?在我看来,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以后,没有国家机器,没有政党,没有阶级。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和老子的无为理论达到了一致。
真正彻底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老子提出这个无为来,是由于在东周时期,天下大乱,春秋无义战,而且每一个诸侯国、邦国都在那儿急着办自己的事,都在发展自己,强大自己,希望能够掌握当时的整个局面,他们认为中国就是天下。所以老子提出无为,他有挽狂澜于既倒这样一种想法。实际上,你做的许多事情都是适得其反。所以他提出来要无为而治,你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我们解释老子这个无为而治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一点尴尬,就是绝对的无为这是不可能的,你要绝对的无为,你连写个五千个字的《道德经》都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无为。所以有的人就解释,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让你不要刻意地为。但是他毕竟说的是无为,他不是说无刻意为,所以我愿意把它解释成什么呢?无为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文化,而且这个理想在中国来说源远流长,不限于老子。因为孔子在《论语》第十五章上也讲了,他说大舜是真正无为而治者,大舜怎么无为而治呢?他南面为王,往那儿一坐,天下事自然就是好好运行。这是我对无为的第一种解释,就是说这是一种理想。
我看“无为”还指什么呢?它主要指的是统治,它指的是君王,指的是臣子,它当然不是指工农、老百姓,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老百姓不娶媳妇、不嫁人,那怎么行呢?所以庄子说得很清晰,说上无为而下有为。当然这种理解你也可以从反面说,它没有从勤政方面谈问题,没有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方面来谈。所以老子不是鲁迅,老子也不是那些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但是他们的无为,确实是针对了春秋时期的那种“乱为”,压迫人民、折腾人民、压榨人民的一些“为”。所以我第二个解释,就是它针对的是权力和权力运作者。
我对“无为”的第三个解释,这个无为和那个不刻意的为没有任何的矛盾,不刻意的为也是正确的。这个无为对我们方法论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有所不为。甭管你掌握不掌握权力,一个人有所为的前提是有所不为。譬如说我自己,面对别人对我的批评,我几乎没有接过“招儿”。为什么呢?不是由于我有什么特殊的构造,我只是要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但是我该“搭理”的时候,又绝对要“搭理”。我对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有个定义,好人就是有所不为。造谣的事不干,为自己蝇营狗苟的事不干,搞黑斗的事绝对不干,侮辱别人的事绝对不干。但是什么叫坏人?坏人无所不为。这个问题在香港我跟查良镛先生聊过,他非常赞成我这个说法。所以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它是一个向往,绝对的无为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子善于用这个“无”。
我对“无为”还有第四个解释,就是无为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学会用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在计划你的生活、你的学习、你的人生的时候,除了考虑我要做什么以外,你还要考虑我不要做什么。学会用减法的人太主动了,太快乐了!学会乘以零,甭管闹得多厉害,你都可以给它乘以零。所以这无为里面也还包括学会用减法。庄子跟老子则不完全一样,庄子更多的考虑是自救,是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道德经》里还有一条就是“无争”,充分运用了这个“无”字,无争、无私,这一点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争也是必要的,这又是中国学说的一个特色。不只是老子无争,孔子也主张无争,主张争也是君子之争,客客气气,千万不要撕破了脸来争。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我们在东周时期已经预见到了竞争的恶性化、竞争的白热化、竞争的沸腾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钱钟书先生对老子这个说法有点质疑,觉得老子有点矫情,说为什么知道美就不好,知道美就显出丑来了?丑也不是美的人给他造成的,比如说你知道西施美,你就认为东施丑了,但东施的丑并不是西施造成的。
老子对无争说得非常清楚:“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我不跟你争,你还跟我争什么呢?有时候要跟太极拳似的,有些事我不和你争,有些事我要争,不要什么都争,大事、小事,事无巨细。
无私也是这样。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说你看他实际很自私嘛,他的无私是为了能成其私。但是事实上,确实是你越不计较你的私利,你的私利就越多,你的人气就越旺,你的群众关系就越好。你又谦虚、又谨慎、又质朴、又真诚,好东西都在你那儿,评模范也是你,涨工资也是你,给教授头衔也是你,中国人是最讲印象的。你要从这个道理上理解老子这句话。你们看看老子对“道”的解释,看看老子对战争与和平的解释,看看老子对他的“无”和“有”的解释,就能够判断老子并不是耍阴谋。老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鲁迅最喜欢说的,实际上是俄罗斯的谚语:“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比鹰飞得高。”老子的意思是说,你对一些东西抱有退让的态度、豁达的态度、放松的态度、“无”的态度,你反倒该有的都有。人要无为才能无不为。这个无和有非常的麻烦,人生的主要悖论,数学的主要悖论就是无和有造成的。说今天讲课无,讲完了作用是无,你实际什么也学不到。若是这个无,就不好办了。但是你这个无的本身,能不能无呢?你说,既然是无嘛,无也应该无,那你就是较劲了。所以你那个无本身首先就应该无,就是什么都否定,你把否定给否定了,那就可以不否定了嘛,也就是可以肯定了嘛。无也可以无,那不就是有嘛。那么“有”,什么都可以有。那无可不可以有?无既然可以有,说明你那个有也是靠不住的嘛,也可以变成无的。所以一切的悖论的最根本的起源就是这个。有一个很有名的悖论,是罗素发明的,叫理发师悖论,说这个理发师他不给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因为你已经自己给自己理发了,我就不给你理发了。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吗?他要给自己理发,他就是给自己理发的人理了发,就是你有的结果把无也有了。他要是不给自己理发,那理发师就是一个明明不给一个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理发师就应该给自己理发,他自己把自己否定了,就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人生很好玩儿,你研究数学、哲学、神学,它都是相通的。
再讲老子的一些战略、策略的思想。老子有句很有名的话:“知白守黑。”知白守黑,这是黑格尔最喜欢的话,我估计黑格尔不懂中文,他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沉浸在黑暗里,注视着光明”。这一听还有点像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知白守黑”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什么都明白,你明镜似的,但是你宁可难得糊涂,你做糊涂客。“知雄守雌”,我知道“雄”更强大,但是我保持我的柔弱。“知荣守辱”,我知道什么叫风光,但是我愿意保持我这种低姿态。我觉得这作为人生处世的道理,很有意义,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老子还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你本来要把他囚禁起来,你先把他放开。“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你本来要削弱他,但是你要先使他强大。“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你想要废除他,你先让它兴旺起来,你要从他那儿拿到什么东西过来,你先给他一点东西。这个策略有些时候是很有效的,但不是绝对的。据说有一个军阀,他就使用过这种办法。他想废了谁就封谁为司务长,当司务长三年,三年里都不查账,三年以后一查就够抓捕了,不用审就可以直接枪毙。南宋朱熹就特别不赞成这一点,所以朱熹先生说老子的心最毒。但是问题是,老子他是替老百姓说话的。为什么?老子说,老百姓为什么吃不饱?因为你当权的人吃得太好!老百姓为什么穷?因为你当权的人钱太多!尤其是老子的那句话,“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就是要把太强势的东西往下压一压,压下去献给弱势群体。人之道,则不然。他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叫“损不足以奉有余”呢?就是北京话“越穷越吃亏,越冷越撒尿”。你本来就穷,还让你交苛捐杂税,要罚你的款,又要剥削你。所以历史上中国农民的起义,打出来的旗号都是“替天行道”。为什么叫“替天行道”?就是杀富济贫,就是“迎闯王,不纳粮”。那么什么叫“损有余”?我“喀嚓”你们这些“有余”的,你的钱太多了,你多的要去交税,开你的仓,我放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光从技巧上看,那么好人也可以用技巧,坏人也可以用技巧。庄子也讲“盗亦有道”,庄子甚至讲,那些道德的东西,好人也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
但是老子还有些理论,比如他反对战争,他主张那些越是强势的越要对自己有所约束。所以他提出一个很怪的观点,全世界很少有的,就是“柔能克刚”,柔弱才能胜刚强。什么东西柔弱?他认为有生命的东西柔,柔是“生”的特征,坚强是“死”的特征。他拿植物作例子,一根树枝很柔弱,软软的,一弯就能弯好几圈,当然它是一棵活的树;一个干树枝,一弯折了,那当然是死的树。所以老子又说,“物壮则老”。你太壮了,你太棒了,你就老了,当然你不壮也照样得老。但是老子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查《辞源》,“坚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一个是固执。我查英语词典,英语中“坚强”这个词,它也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当刚强讲,一个是含有固执的意思。所以老子他提倡这一套,这一套你不能说没用,有些时候它有用。他说什么叫“勇”?“勇于不敢。”这也绝了,不是勇于去做什么,而是勇于不做什么,一看我惹不起你,我回头走了。惹不起,躲得起。我们这一类的思想很多。你看我虽然是躲得起,但是最后我还要战胜你,这是中国式的思想。“文革”当中大家都背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里有句很有名的话:“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想,应该改成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最后到决胜。但是毛主席说的是事实,有这种思想,有这种事实。因为中国人民革命就是不停地失败,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它胜利了。楚汉战争也是楚国一直是大胜的,所以最后,项羽他也不承认失败,他认为是“天亡我也”。所以柔弱胜刚强,你不能说完全不可理解,就是这种情况,他处在弱势,所以一直退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问题里面讲,他的战略是什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以老子的这种观点,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辩证的,这套辩证的东西,有些时候是管用的,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人分析,说中国历代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治的,同时也是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施仁政的,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所以孔子的“为政以德”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它们是一致的。□
(根据主讲嘉宾在北京大学的讲座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汤建奎
无标题文档
本社地址: 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 210004
电子信箱:
办公室电话:(025)
总编办电话:(025)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用尽毕生感悟磨炼去解读&王蒙:为什么还要说红楼
陆飞&罗皓菱
E-mail推荐:&&
    “《红楼梦》是中国人文领域一个永远的话题。”王蒙这样说。有人说他是作家中的红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红学家中的作家。虽然品读红楼多年,但他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位《红楼梦》爱好者。昨天他来到首都图书馆做客“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携新作《王蒙的红楼梦》,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石头记”。  “庄子是反对死读书的。我看《庄子》之后得到一个启发:通过讲说红楼,让我们从脚印上来找曹雪芹的脚丫子,摸摸脚的温度、形状、美恶,通过这脚,谈谈活生生的生活。《红楼梦》之所以说好看,就是因为它写了很多生活,很多好人、坏人、美女们的生活。”王蒙在77岁时推出了新书《王蒙的红楼梦》,他说,贾雨村在智通寺看见的那幅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当时就判断说,写这幅联的人在人生中翻过几个跟头。“我自己又何尝没翻过跟头呢?祸福通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束手无策……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特别愿意对《红楼梦》分析再分析,讨论再讨论,于是有了点儿自己的体会。说白了,我爱分析事儿。”  贾宝玉嘴里的玉  众人皆知贾宝玉是衔玉而生,这个细节在上个世纪遭到了文化名人胡适之的质疑,他在给别人的信里说:“曹雪芹没受过高等教育。”对此王蒙调侃说:胡适之学问很高,但艺术细胞够呛――因为贾宝玉衔玉而生,这明显不是写实的细节。  以王蒙的总结,这玉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贾宝玉前生的象征。当年女娲补天炼了三万多块石头,仅仅多余出这一块。所以说,这是一块“余石”、无用之石、淘汰之石,也就是不被社会所需要的石头。“现在我们往往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象征,他拒绝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却很少注意到他悲哀的前生和来历;第二,这块玉是优越性的象征,这位是衔玉而生的公子,多么高贵,已不必多解释;第三,这块玉也是他与林黛玉不对称爱情的象征。“宝玉第一次见到林妹妹,就问‘妹妹有玉没有?’这个细节曾困惑了我很多年。”王蒙说,现在想来,薛宝钗有金锁,史湘云还有个麒麟呢,可林黛玉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隔膜,古人认为一个象征或者一个征兆,比一切逻辑都重要。”玉这个符号带来宿命的性质,比人生的逻辑还残酷无情。王蒙将林黛玉称作“符号无产者”,所以她没完没了地纠结于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王蒙说,80年代版电视剧《红楼梦》取景一块黄山石为那块“余石”,自己某次游历黄山时猛然看到此石,不由得想起宝玉、黛玉、宝钗和整个贾氏家庭,“当时很冲动,就想迎风洒泪,感慨万千啊!”  秦可卿托梦之谜  另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是,为什么曹雪芹选中秦可卿来托梦讲述盛衰盈亏?王蒙认为,这应该从秦可卿是什么样的人去分析。“她很漂亮,很会做人。贾府上下所有人都很喜欢她,以至于她生病时贾母都亲自去看她――老祖母去看望重孙儿媳,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少见的。”但与此同时,她又有乱伦之举: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正是让秦可卿跟宝玉去“共领风月之事”,而作者也曾暗示,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有染,所以,她是美丽、聪明、情欲的象征。而偏偏在《红楼梦》里,男人都是只会吃喝嫖赌的一群废物,整个家庭却是几个年轻女孩打理起来的,所以曹雪芹选择了秦可卿在将死之际,飘魂到王熙凤的梦中,给她讲述了一番月盈则亏、水满必溢的道理,让王熙凤为这个大家族留好了后路。  《红楼梦》就是浓缩的人生,它把人生里面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盛衰兴亡、爱爱愁愁都非常浓烈地表现出来。王蒙认为,跟别的书相比,《红楼梦》无所不包,政治变迁、谋略权力可以读《史记》、《春秋战国》、《三国演义》,可是那里属于人性方面的东西少一点儿;有的写爱情写得非常集中,比如《牡丹亭》、《西厢记》……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的,它把爱情写得也那么细,一点儿小事、一点儿小的口角、一点儿小的误会写起来细得不得了,另外它又把兴亡盛衰,甚至暗喻朝代更替,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写出来。  一生一定要说一次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从诞生之日就不断有人在谈论,一谈就是几百年。人们的热情始终不减,热衷于猜测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各种解不开的谜,却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结果。  以77岁的年纪,王蒙推出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王蒙的红楼梦》。他说,讲说和写作是两种体验、两种气场、两种心绪。讲说是要交流沟通、解释答疑的。对于讲说的要求应该是口语化、即兴化、现场化、透明化、生活化,是充满气息的话语,是活人与活人之间的对话,说的也都是活灵活现的事情。据了解,王蒙经常说着说着就到了兴头上,于是甩开讲稿即兴发挥起来,他说这叫聊起来了,砍(不仅只是侃)起来了,抡起来了。越发地尽兴起来。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和这位老人聊天,聊起红楼老人便两眼放光,说话间眉飞色舞,对于这位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人来说,红楼是他最重要的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再讲红楼再谈红楼并非是赶时髦应景,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情面文化上讲解,融入了一个老人一生的体验和情感,也是他几十年研究红楼的精华所在。王蒙认为,自己研究几十年红楼最重要全力地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真切化,要与群众交流,要还原这部巨著的活力,要让它生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被百姓接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再好的东西研究得再透彻,不能传承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王蒙认为自己上了年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不是高居庙堂的“红学”,不是高高在上仰视膜拜的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世界,是活人、好人和坏人,是所有的人都能体悟的人生。他这一生一定要异常动情地说这一次《红楼梦》,用尽毕生的感悟和磨炼去解读一次红楼,这次说红楼就是在说中国,就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酸甜苦辣。然而王蒙又说一部《红楼梦》,活了77年用心动情讲一回却并不足以说清,可是再活77年也未必说得清说得全呀。  ■摄影/记者&王晓溪  “尚读”现场问答  读者:我认为贾宝玉是神仙补天之时所抛弃的石头,它无才补天,但到了人间却显得异常高贵,因为天和人之间有距离。  王蒙:你说的是一方面。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是,贾宝玉的前世是石头,他确实降临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在大观园中又享尽万千宠爱,但他本人的人生,是颓废、悲观、绝望的,这跟他的前世有关系。所以要展现他的人生是大悲哀、大不公。  读者:您能用一句话概括,为什么还要说红楼?  王蒙:我们可以从红楼里,看历史,看文化,看爱情,看管理、政治,这部书几乎无所不包,所以我希望人们能长久地读下去。  作者简介:  王蒙,著名作家,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4岁入党,19岁发表处女作《青春万岁》,至今一再再版,经久耐读。  22岁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因该书被错划为右派。  1963年至1979年,赴新疆生活。1983年任《人民文学》主编。  其著《活动变人形》、《青狐》、《我的人生哲学》、《老子的帮助》等深受好评,长销不衰。
(责任编辑:黄维)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0条)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同步至微博客&&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博客精选
&&&播客?视频
&&&小编推荐
&&&  频道精选
???当今毛泽东思想的用武之地 李毅中就这样退休了?彭丽媛等十大人物春晚风采(图) 年度两性热点事件
&&&无线?手机媒体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三人行王蒙_视频在线观看_百度视频
三人行王蒙相关视频:
大家都在搜:
百度视频搜索结果源于互联网视频网站,系计算机系统根据搜索热度自动排列,不代表百度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王蒙:谁没有镣铐-中国青年报
10版:阅读周刊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 &&& 往期回顾 & && &&&
《这边风景》首次面世
王蒙:谁没有镣铐
本报记者 蒋肖斌
中国青年报
&&&&今年4月,王蒙在下放新疆16年中唯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日前,王蒙以该书为由回忆起他在“文革”中的文学生涯。
&&&&《这边风景》独好
&&&&1974年,因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而被发配新疆16年的王蒙已经40岁,仍不知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这一年生日的时候他非常感慨:“我不能再等下去了。我24岁的时候在政治运动中遇到了麻烦。现在已经过去16年,我不能再等16年。我一定要写作,自己写给自己看也行。”
&&&&当时王蒙在人民公社里担任副大队长,和维吾尔族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70多万字的《这边风景》描写的正是新疆伊犁的农村生活。王蒙说:“从个人生命来说,这是我的盛年。我现在都不清楚当时怎么能把新疆少数民族农民生活写得那么细。”
&&&&他写新疆人做拉面,喀什人做的就和伊犁人不一样;他写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手往杯子里一放是什么意思,来客人用什么姿势。按他的话讲,“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从头到脚,什么都写到了”。
&&&&他写了一个残疾女医生和马车夫的爱情。她因为残疾,总是被父母逼迫“下嫁”,于是她宣布不结婚了。但当她接到马车夫真诚的求爱信时,感动得哭了。但恰逢此时,马车夫受坏人挑拨做了错事。“我再次读到女医生痛斥马车夫的情节时,自己都哭得不行了。”王蒙说。
&&&&他甚至写一个善良的维吾尔族女孩在新婚之夜按照习俗要帮新郎脱靴。而思想进步的新郎认为应该男女平等因而拒绝了,于是女孩心里很想不通。40年后,当王蒙再次阅读自己的旧作看到这些细节时,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怎么钻到人家洞房里去了!”
&&&&197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知道了这部小说,于是邀请正在新疆的王蒙到北戴河团中央的一个培训中心修改《这边风景》。可是小说修改完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它因创作于“文革”时期,有些内容在1978年的中国社会转折期出版似乎显得不合时宜。王蒙只得把厚厚的一叠手稿包起来,一搁就是34年。2012年,家人在整理旧物时,才偶尔发现这包尘封的原稿。
&&&&他对这部自己都已陌生的小说进行了认真地修改。把“特别过分”的词句改成了相对客观的说法。并在每一章的结尾加了一节“小说人曰”,类似《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以记录整理旧稿时的心情。
&&&&荒谬曾经浸透了生活
&&&&《这边风景》中有一个情节:一个人整天张罗着给生产队建汽车修配站,到处找关系买旧车和破车。“我受到‘反修防修’思想的影响,把他写成一个坏人。”王蒙说,“政治的解读实际上仅是一个命名。比如,彼时把好人和坏人解读成‘阶级斗争’。虽然现在不这样提了,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了。”
&&&&他记得当年刘少奇遭受批判的时候,他所在的大队正好抓住一个小偷。小偷居然说自己是“受刘少奇的指使”。“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小偷,就感到当时若不是真实发生,小说靠编绝对编不出来——荒谬浸透了生活,或许这对作家来说不是坏事。”
&&&&关于“命名”的问题,王蒙说莫言也有类似观点。莫言曾提到苏联的肖洛霍夫在《被开垦的处女地》里有给斯大林歌功颂德的章节。他指出,虽然今天对斯大林的解读不同了,但这本书中的情节依然是真实的。因为它把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农民的生存恐惧、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等,全写进去了。
&&&&王蒙同意作家毕淑敏说的一句话:“政治有时候歪曲生活,生活有时候淡化政治。”
&&&&但是生活在一个人的回忆中永远是温情的。王蒙对彼时的“人民公社”印象深刻:“我在伊犁时参加修建水利,住在地窝里。所谓地窝,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盖上一个盖,就算房子了。”“当时的生活方式也令人记忆深刻。比如,开会时队长要先讲话,讲话时要先引用‘毛主席语录’。”王蒙说:“大集体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情调。”
&&&&谁没有镣铐
&&&&王蒙笑称自己比较重要的两部小说,一是《青春万岁》,写于1953年到1956年。因为它当时不够“革命”,只写了中学生的青春生活,没写“上山下乡”运动,所以一直到1979年才首次出版;而《这边风景》则由于距“革命”太近而经过了近40年才面世。
&&&&他说《这边风景》是他写得“最老实”的一部小说——自由发挥的部分远不如后来的作品那么多。“我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也跳好了。我写人物心理,写人物品格,写生活对人的吸引力,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老王手里出来的活。”
&&&&王蒙认为,从理论上说,创作越自由越好,因为作家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在太过自由的情况下,写作似乎又太轻而易举了。“我只能说,戴着镣铐跳舞有戴着镣铐的特色。中外文学史上,那些最好作品的生产者谁又没有镣铐呢——屈原没有?曹雪芹没有?托尔斯泰没有?”王蒙的话语总是显得意味深长。
&&&&“在‘文革’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是非常小的。有人因为说了一些话而遭遇杀身之祸,有人对世界不闻不问而做了‘逍遥派’,还有人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王蒙说:“我很欣慰,毕竟我用了4年的时间,没给自己惹来祸害,又写出了生活的感受。”
&&&&《这边风景》中最关键的主题之一,是对诽谤的痛苦和抗议。“我不否认书里边有迎合,但迎合的目的,是我能说出心里的话。”
&&&&他说:“我希望这部作品为我的中年填补一个空白,也为彼时的岁月填补一个空白。因为,解放前中国文学作品很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作品也很多。但真正反映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的文学作品呢?因为,生活没有空白,老百姓得活。该恋爱还恋爱,该吃肉还吃肉。就算最痛苦的时候也在寻找快乐。我是想说,在那些空白处,文学依然活着。”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人和坏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