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少数民族杀了少数民族会是怎么判刑? 并无意冒犯第一季,仅仅是想了解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内地普通高校班主任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2012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近年来,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工作难题。班级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普通高校进行生活学习所处的基本集体环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班主任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方法。 中国论文网 /9/view-3346770.htm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普通高校就读。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代表,除了完成成长成才的个人使命之外,还充当着民族与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并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多重历史使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政治修养状况直接关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近年来发生的局部少数民族负性事件更警示我们,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家庭经济情况、生长环境、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学习基础、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与内地普通高校的汉族学生存在着较大差异[3,4]。因此,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成为内地普通高校班主任在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内地普通高校班主任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找准这类特殊学生身上的突出问题,并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动员班级中其他学生共同营造体现民族团结、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班级氛围。   一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目前,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而全面的阐述分析[2-3,5-6],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出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六大特点。   一是民族意识强烈。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于民族地区高校和内地民族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因其所处环境氛围的影响,其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具体表现为:民族情感真挚强烈,对于本民族的宗教习俗、民族习惯有强烈的维护意识,并希望汉族同学和老师理解并尊重他们各项宗教和民族习惯。对于汉族同学和老师无意识的冒犯或违反其民族习俗的言行十分敏感,并产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巨大波动。   二是文化适应不易。文化适应就是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特定文化中学到能力的过程[7]。由于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相对于内地汉族大学生性格中内敛、矜持和谨慎的特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则更加热情、豪放、坦率。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加上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他们更愿意和自己本民族的学生交往,社会交往范围狭小,导致在正常社交活动中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严重者还可能在本民族学生内部结成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小团体。   三是思想波动较大。绝大多数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是稳定而积极向上的。但是,来到内地普通高校学习,身处于一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中,加上他们年龄尚轻、阅历尚浅,在思想上很容易受到本民族内部他人的支配,也容易受到本民族以外的刺激。因此,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盲动性、从众性,有时会缺乏整体大局意识,对外界,特别是对来自汉族同学老师的言论和态度十分敏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巨大波动。   四是生活习惯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普通高校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民族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招收数量不是很大的内地普通高校而言,存在着是否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民族食堂或聘请民族厨师等问题。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很有可能在内地度过本民族特有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需要特殊的庆祝方式,或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节日当天有特殊的行为要求,但是学校做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时,很难兼顾所有少数民族的特定节日。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常常会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本民族的传统观念不被尊重的受挫感。   五是学习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相对比较滞后,这就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少数民族学生和经过激烈竞争进入大学的汉族同学相比,存在着更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让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会让他们滋生畏难、厌学的情绪。   六是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经济的贫困使得他们来到生活成本高昂的内地求学时,需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难。另外,部分内地汉族同学由于家境优越而表现出的奢侈消费习惯,也会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这些都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稳定性、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方法   在总结分析了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6大特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历,总结了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6个方法。   第一,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包括对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背景的了解和个体背景的了解,不仅是班主任自身需要了解背景,同时也要动员班级中大部分的汉族学生一起对少数民族同学的背景进行了解。背景了解首先应从对民族背景的了解开始,应通过多种渠道熟悉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在民族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地域特征、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内容。只有做足功课,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要点”,才能在日常的教育和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在民族的熟悉与尊重,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另外,由于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哪怕是来自同一少数民族的学生,也会有迥异的经历与性格。所以,班主任还需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成长经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尊重习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本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同于汉族学生的习惯,比如作息习惯、饮食习惯、语言习惯等。习惯是少数民族特定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眼中,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等同于尊重他们的民族、尊重他们个人。因此,尊重习惯应体现为对于涉及民族精神实质部分的习惯的包容认可,并在班级中积极营造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氛围,同时也可在工作中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为少数民族学生保留必要的民族习惯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三,关心生活。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偏远的民族地区来到内地求学,面临的是与家乡相比巨大的气候差异、社会环境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生活方式差异。正常的生活是学习成长的先决条件,所以班主任应在生活上尽力关心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差异带来的生活上的不适。对于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还应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在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勤工俭学岗位的分配中,应在相同条件下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优先权。在经济发达地区,班主任还需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看待发达的物质文明,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第四,因材施教。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向来是教育活动中备受推崇的理念,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更应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学习中,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在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上存在学习困难,但在音乐、体育等课程中表现突出,所以班主任可以针对这种现象,有意识的用少数民族学生的长处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攻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五,严格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在求学之路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与倾斜,使得部分学生习惯了“被照顾”,从而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这种现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不利。作为班主任,应当对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视同仁。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班主任需要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其多一些关心和帮助,但这绝不等同于可以降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要求。实际工作证明,严格的要求会在少数民族学生心目中留下被重视、被尊重的印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增值。   第六,参与管理。少数民族学生虽在某些方面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和汉族学生一样是班级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很好的融入班集体,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这将带给他们强烈的被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参与班级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融入班级的一种方式。绝大部分能进入内地普通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当地都是佼佼者,加上少数民族学生在文体方面具有特长,十分适合在大学中以各项文体活动为切入口,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云.长三角地区高校辅导员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方法谈[J].教育教学论坛, 2011(6): 87-88.   [2]邸鹏.浅谈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 2011(36): 141.   [3]吐送尼沙·艾力.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92-94.   [4]董娜.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背景因素.增强工作时效性[J].西藏教育, 2011(10): 9-11.   [5]徐国英.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发展, 2011(10): 165-166.   [6]袁宗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1(3): 42-43.   [7]曾维希,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9-3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如何走出困境&|&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谷亚华
张贵祥  在对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民族身份不同和学习专业不同,不同大学生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困境是不同的。这些困境主要是来自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究其根源主要是由各民族之间不同的交往历史、宗教教育、经济文化类型等导致。笔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此现象做了全面分析,从中找出深层次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关教育对策,以期减少大学生在族际交往过程中的困惑。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个民族大家庭。资料图片
一、情况调查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60%以上,笔者在对142名各民族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了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交际困难。访谈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民族不同分组,分为藏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苗族、白族、达斡尔族、满族、彝族、土家族和汉族。第二类是以专业分组,分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学、历史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外语、教育学、文化传播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
  对第一类访谈对象的访谈结果是:蒙古族、苗族、达斡尔族、满族、土家族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民族交往基本上不存在跨文化不适应的感觉;藏族、回族、彝族学生认为,自己刚入学时族际交往有一点不适应,但是通过自我调整逐步达到基本适应;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入学两年以上仍然感觉不适应的人数占60%以上。
  对第二类访谈对象的访谈结果是: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传播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与文化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跨文化交流基本上没有太多障碍;外语、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反映不同民族的同学之间关系不是太好处,一般刚开始相处时彼此还能客气地相互容忍,但是时间久了,彼此的矛盾和文化分歧就暴露出来了;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理学专业的学生反映一些民族身份不同的同学之间文化差异太大,彼此很难相互理解,更难做到深层沟通,但基本上能够做到和睦相处。
二、族际交往的文化障碍
(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俗不同
  例如,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与生活在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作息习惯差异很大,由于时差原因,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学生往往在夜里12点之后还精神抖擞。同一宿舍的不同民族学生不能统一作息时间,所以休息不好。长此以往,彼此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又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是不吃大肉的,当其他同学在宿舍或者公共场合吃他们忌食的东西时,他们会感觉格外不舒服,而且非伊斯兰教信仰的学生也感到别扭,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面前谈论自己的饮食,担心自己的饮食习惯会不经意地伤害到对方的情感。
(二)行为方式不同
  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群体交往方式的不同,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就不同,不同民族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不同,从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例如,孝道是彝族人的行为规范,晚辈对长辈、甚至对年长的同辈都不能有任何的不尊重,即使语言上也不能对长辈有丝毫冒犯,须对长辈言听计从,行为上恭敬,语言上谦和,态度上尊重。彝族大学生在族际交往中,往往也希望其他民族认同自己的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如果得不到理解和认同,他们心理就容易产生压力,导致情绪郁闷。这是不同民族的学生交往的隐性障碍。
(三)思维方式差异
  每一个民族内化在思维结构中的文化底蕴不同,思维方式就不同。例如,在一次文化人类学课上,当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美国赌城的各国赌徒输尽所有钱财时,一般要被赌场资助路费返回本国去”时,一名维吾尔族学生愤慨地问:“为什么?完全可以把这些输得一无所有的赌徒赶出去啊!”其他民族的学生对这个维吾尔族同学的疑问和思维方式感到很不理解。究其文化根源,维吾尔族人是极端排斥赌博行为的,他们认为凡是赌博即是大逆不道,就要受到惩罚,他们不能理解美国赌城为了长期吸引游客形成的人性化的经营理念。不同民族的族规和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不同的思维,思维习惯的不同又影响了每一个民族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导致不同民族大学生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原因。
(四)宗教信仰不同
  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有着各自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且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地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不同,信仰也不同。西部地区的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大多数东北地区的蒙古族、青藏高原的藏族、西南地区的苗族信仰佛教,东北地区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部分西南地区的羌族、彝族、傈僳族、白族信仰基督教,部分彝族如凉山彝族信仰毕摩文化、神灵等,部分羌族、傈僳族、白族信仰藏传佛教,西南地区的傣族、壮族、侗族等信仰佛教或道教,散居在中国东部各大平原和关中、四川两个盆地的满族、回族、维吾尔族及蒙古族信仰儒家思想,还有一些民族信仰天主教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教义经文和宗教仪式,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的宗教环境不同,所受的宗教教育就不同。不同的信仰决定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不同观念在生活过程中就不自觉地体现在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上。在一个多民族院校中,各种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在不断冲突中相互妥协,在妥协的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虽然不太明显但也存在的细微磨擦。所以在文化共生过程中,一些不善于妥协的少数民族学生就可能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会产生不愉快。
(五)语言文化差异
  例如,哈萨克族,哈萨克是族别,正确的缩写应该是“哈族”,但是有的同学把哈萨克族缩写或简称为“哈萨”时,就引发哈萨克族学生的强烈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哈萨”是骂人的话。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的语言,在各自民族内部约定俗成的文化语义是不同的。若是其他民族站在自己的文化角度去理解必然产生误解。语义表达和理解的差异表现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久而久之,同学之间就容易产生心理隔阂。
(六) 禁忌不同
  每个民族由于历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一般都形成了各自民族的禁忌。例如,我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最忌讳别人用中指指自己,这意味着是对自己的最大侮辱;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在德昂族中,成年男女之间一般都不随便拉手搭肩,也不相互赠送礼品,认为这是防止和抵御性诱惑的有力措施;苗族人民忌讳其他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维吾尔族最不喜欢别人用左手给其送茶水、碗筷或食品,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最不干净的&&所以,不懂其他民族的禁忌,在跨文化交往中,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纠纷。
(七) 审美情趣不同
  每一个民族由于生活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审美情趣是不一样的。例如,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认为女子稍胖点才是美,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以女子苗条为美;有的民族认为脸大的女人漂亮,而有的民族就以女人的脸小巧为美。在彝族选美文化中,就明文规定选美的标准:高挑、四肢细长、脸大、眼睛大。而哈萨克族认为,女人丰满微胖才是美女。所以,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当对一些事物的审美评价标准不一致时,彼此就可能产生心理戒备。尤其是女生之间相处时,如果哈萨克族女生夸赞一位彝族女生胖,就有可能使这位彝族女生误解为是在嘲笑自己身材不好;如果彝族女生羡慕一个哈萨克族女生的苗条,可能被哈萨克族女生认为是在羞辱自己。
三、困境成因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学习专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困境也是不同的,其根源是什么?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做如下分析。
(一)民族交往历史不同
  中华民族中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都已有几千年的交往历史,但由于地域差别、各民族自身发展的程度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以及语言差别导致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程度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南方的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广西、广大、湖南、贵州、云南各少数民族之间,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都相对密切,历史上也出现过“满、蒙是一家”的说法。经过几千年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和发展,形成了因各民族的交往程度不同而导致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程度的不同。因此,来自南方的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相处比较容易,来自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相处比较容易。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交通不便,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往来较少,而且交往的历史较短,所以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就比较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比较明显。
(二)文化交流的程度不同
  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汉族的先进生产力和封建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影响很大。由于迁徙、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战争和躲避自然灾害,汉族也不断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融合,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凡是来自文化交流融合程度较深、与汉族文化差异较小的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其族际交往的障碍就比较少。
(三)跨族通婚的俗规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姻习俗和俗规,目前,各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异族通婚较少或没有异族通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就感觉文化差异太大,有许多不适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而异族通婚较普遍的少数民族在与民族交往过程中就比较理解对方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如蒙古族与满族、蒙古族与达斡尔族、彝族与汉族、彝族与苗族等。而且,通婚历史时间越长,民族交往障碍就越少。因此,来自这些民族的大学生跨文化交往就不容易陷入困境。
(四)宗教教育不同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不同的宗教其宗教仪式、宗教教义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民族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就不同。在没有学校或学校教育只有贵族才能获得的时期,很多少数民族是通过宗教以及家庭教育来接受教育的。直到现在,各民族的宗教在很多少数民族个体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信仰道教、儒教和佛教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似性、相容性就比较多一些,而信仰其他宗教的民族在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中文化障碍就较明显。改革开放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相互了解加深,各民族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对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包容力增强,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也表现出彼此宽容、和睦相处的局面。这种趋势也使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障碍逐步减少。
(五)经济文化类型不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区域中的少数民族,受其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制约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世界观和生活习惯。生活在草原牧场经济文化类型中的少数民族一般具有豪爽、奔放、自由、自信、坚强的性格,但多数比较急躁。在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和山地耕猎经济文化类型的地域长大的少数民族一般就比较内向含蓄,但比较保守。在平原集约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中成长的少数民族就比较开朗、豁达,但集体意识不太强。所以,来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区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如果具有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总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和性格特征出发去看待别的经济文化背景出身的少数民族,往往会看不惯或不理解,从而导致彼此间交往的心理障碍。
(六)族群接受双语教育的早晚不同
  在我国,由于民族交往的深度和交往的历史不同,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不同,开始双语教育的早晚和范围也不同。在北方,由于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和达斡尔族与汉族的交往历史比较长。这些民族的成员基本上是双语双文化人,所以,来自这些民族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基本上没有障碍。而四川凉山彝族和藏族的双语教育,虽然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以及语言环境的原因,开展的时间稍微比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晚一点,但这两个民族之间以及与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障碍也不太明显。新疆的情况最复杂,双语教育开展得较晚,也较难。如维吾尔族聚居区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等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南疆沙漠地带、位置比较偏僻,与其他民族交往融合较少,受周边民族影响也较少,没有双语的环境,双语教育推广的范围较窄、速度较慢、时间较晚,所以,来自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文化障碍就比较多。
四、走出困境的教育对策
(一)普及各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知识
  建议民族院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宗教》公共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在高校设置的各专业中,凡是涉及到文化课程的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障碍相对较少,关系较为融洽。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与文化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哲学、宗教学等专业,原因是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一般都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在上大学之前就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一部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宗教知识。进入高校后,专业课中又设有有关民族文化和宗教的课程,通过学习和掌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知识,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既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又能够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表现比较宽容和随和。而理学和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属于理工科,对于人文知识学习很少,所以不太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容易产生隔阂,但理性的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可以理智地处理与其他民族同学的关系。而经济学、外语、管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知之不多,又缺乏理工科学生的理性,个性化、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与其他少数民族沟通起来较有困难。因此,为了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建议民族院校在大学一年级时设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公共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普及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知识,不仅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跨文化交际的困境的路径,而且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就业普及重要的人际交往知识。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回到民族地区支援家乡建设,他们将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人才,有许多大学生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和干事,或成为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师,他们每天要面对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和各民族学生,要为各族群众提供各种服务,要向民族学校的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所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宗教》公共课普遍了解和掌握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和各族群众学生良好沟通,成为合格的民族干部和教师。
(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建议在民族院校开设“国学”公共课。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还向各民族普及儒家文化,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文化即“一核多元”的整体文化。这种文化教育的推广,使新加坡各族人民之间和睦相处、团结统一、社会和谐、国家稳定。而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凡是在民族交往中吸收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各民族之间相处就比较容易,而来自这些民族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族际交往的文化障碍就比较小。如果我国各民族院校用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国学精华武装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让大学生既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又拥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文化障碍,使各民族学生能够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大都市,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代表,而且,他们未来很多都将成为本民族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本民族其他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一定引导和促进作用。所以,让他们学习“国学”,真正成为双语文化人才,他们才可以在回到家乡就业后,对各民族群众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三)建设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自然而然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在无意识中进入到大学生的文化结构里。要鼓励各民族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使来自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彼此之间增加了解,减少误解和隔阂,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四)加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院校要消除大学生因民族文化差异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民族隔阂,就要从思想上教育大学生,要使大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鼓励大学生之间不要互相歧视,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汉族中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同学来自哪一个民族,遇到困难时都是彼此可以相助的校友、同学、朋友。要向大学生宣传不同民族通婚符合优生学理论,鼓励不同民族的同学恋爱,交友。通过不同民族的恋爱、交友、联姻,增加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使各民族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更加畅通无阻。
(五)大力推广双语教育,从学前儿童抓起
  从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最佳时期来看,双语教育宜早不宜晚。语言心理学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期应该是0—12岁,到了12岁以后,可以熟练如母语的语言能力就定型了。12岁以后再学习掌握的语言,无论如何去努力学习,也只能是第二语言,很难用于思维。所以,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双语双文化人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知识并没有翻译成民族语,熟练掌握汉语、运用汉语思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掌握更多优秀的国学文化和现代知识,大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因此,国家要通过财政和师资支持,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幼儿园搞好双语教育,更要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创办寄宿制双语幼儿园,并在农村小学办好双语学前班。要在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农村学前双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3岁左右时就开始学习汉语,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科学知识,争取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孩子都成长为双语双文化人,减少他们升入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编辑:李莉)[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意冒犯第一季第七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