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日军到底印度侵占中国多少领土了多少中国领土 – 铁血网

揭秘中国领土上的侵华日军坟墓
导读:  [img]http://pic.tiexue.net/pics/_.jpg[/img]
  埋葬着日军尸首的“倭冢”
  抗日战争的烽烟已经消散了六十多年,当年滇西战场上撒落在高黎贡山雪峰莽林中的军号战鼓、枪支弹壳早已被风雨剥蚀得锈渍斑斑,然而那些为这片土地的和平宁静献出生命的勇士将会被永远铭记。(罗春明发自腾冲)
  [img]http://pic.tiexue.net/pics/_.jpg[/
埋葬着日军尸首的“倭冢”抗日战争的烽烟已经消散了六十多年,当年滇西战场上撒落在高黎贡山雪峰莽林中的军号战鼓、枪支弹壳早已被风雨剥蚀得锈渍斑斑,然而那些为这片土地的和平宁静献出生命的勇士将会被永远铭记。(罗春明发自腾冲)墓群在山坡前是纪念抗日英雄的“忠烈祠”。堂中陈列有碑刻的“总理遗嘱”及“天下为公”的训言,两侧放满了人们缅怀先烈敬献的花圈。“忠烈祠”的左右厢房是展览馆,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详细地记述了当年的战争经过。大门后侧是埋葬着日军尸首的坟冢,并由李根源先生题书刻石曰“倭冢”,以示侵略者的失败。蒋介石题,李根源书写的“碧血千秋”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为了切断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日本法西斯从东南亚反抄中国的大后方,企图攻占云南、威胁重庆,迫使中国就范。1942年5月,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腾冲就此沦陷。5月5日,中国军队及时炸毁了怒江上的惠通桥,才将沿滇缅公路进犯的日军阻击在了怒江西岸,从此两军在怒江东西两岸对峙长达两年之久。1944年5月,为策应中、英、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收复怒江以西的失地,据守怒江东岸的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反攻战役。1944年5月,远征军以二十集团军6个师的兵力实施腾冲反攻战。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经过两年多的据守,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据统计,从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达40余次,毙敌6000余名,我远征军亦伤亡17000多名,最终收复了腾冲,使腾冲成为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收复腾冲时阵亡的19名盟军官兵的墓群庄严肃穆的墓园甬道腾冲战场的惨烈程度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是罕见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在腾冲城内和日军展开了逐房逐屋的争夺,据当年亲历的老人介绍,当时腾冲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每片树叶都留下了弹孔,是名副其实的“焦土抗战”。腾冲收复战也是滇西战役中全歼侵略者最彻底的一次,有力地促进了滇西战场及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对粉碎日寇的封锁战略、打通国际援华运输线滇缅公路,稳定全国抗战形势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腾冲光复后,时任云贵监察使兼中央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官的李根源先生积极倡导修建烈士陵园,联系当时知名人士,组织了“公墓建设委员会”。烈士陵园于1945年7月建成,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包括山门、甬道、忠烈祠、阵亡将士墓地和倭冢几个部分。李根源先生借楚辞《国殇》的精神题写了“国殇墓园”4个气骨铮然的大字。墓园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腾冲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墓群、忠烈祠、甬道和墓园大门。纪念塔建在坡顶正中,四周苍松古柏间排列着3000多座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阵亡烈士的姓名、军衔等,他们就是当年为国捐躯的英魂。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原创]中国抗战沦陷区地图
导读:一. 全省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1.台湾省
 台湾省在日本占领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行政划区,因此台湾省行政划区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规定的行政划区计算,这一行政划区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台湾省共辖5个州、3个厅,全省面积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岛及周边岛屿)。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本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诸岛以及澎
一. 全省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1.台湾省台湾省在日本占领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行政划区,因此台湾省行政划区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规定的行政划区计算,这一行政划区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台湾省共辖5个州、3个厅,全省面积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岛及周边岛屿)。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本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诸岛以及澎湖列岛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占。2.辽宁省辽宁省全省共辖59个县。全省面积288518平方公里。辽宁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县。辽东半岛的金县(包括旅顺和大连)土地面积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金县被日本侵占。辽宁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义县(1933年1月3日沦陷)。截止到1933年1月3日,辽宁省全省沦陷。3.吉林省吉林省全省共辖41个县。全省面积329662平方公里。吉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永吉县(1931年9月20日沦陷)。吉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扶远县(1934年2月13日沦陷)。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沦陷。4.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全省共辖43个县。全省面积572502平方公里。黑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江县(1931年11月19日沦陷)。黑龙江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呼伦贝尔地区的奇乾县(1932年12月6日沦陷)。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全省沦陷。5.热河省热河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2个盟旗。全省面积179982平方公里。热河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绥东县(1933年1月3日沦陷)。热河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新县(1933年4月8日沦陷)。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热河省全省沦陷。6.察哈尔省察哈尔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3个盟旗。全省面积283675平方公里。察哈尔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多伦县(1933年4月29日沦陷)。察哈尔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蔚县(1937年9月11日沦陷)。截止到1937年9月11日,察哈尔省全省沦陷。7.河北省河北省全省共辖130个县。全省面积140253平方公里。河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榆县(1933年1月1日沦陷)。河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东明县(1939年11月27日沦陷)。截止到1939年11月27日,河北省全省沦陷。8.山东省山东省全省共辖10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46736平方公里。山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济南市(1937年9月24日沦陷)。山东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荣成县(1940年2月22日沦陷)。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东省全省沦陷。9.江苏省江苏省全省共辖61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08314平方公里。江苏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川沙县(1937年9月7日沦陷)。江苏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赣榆县(1938年2月27日沦陷)。截止到1938年2月27日,江苏省全省沦陷,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全省沦陷的省份。二. 部分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按照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1.河南省(98.5%沦陷)河南省全省共辖111个县。全省面积16514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沈丘县和新蔡县两个县幸免于难。全省沦陷面积16260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8.5%。河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漳县(1937年10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淅川县(1945年4月2日沦陷)。2.山西省(98.2%沦陷)山西省全省共辖105个县。全省面积156419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03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永和县和平顺县两个县幸遭日寇占领。全省沦陷面积15365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8.2%。山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阳高县(1937年9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沁源县(1942年10月21日沦陷)。3.安徵省(81.9%沦陷)安徵省全省共辖62个县。全省面积146303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48个县先后沦陷,只有14个县没有沦陷。这14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庐江县、泾县、石埭县、旌德县、宁国县、祁门县、岳西县、临泉县、颖上县、黟县、霍邱县、休宁县、歙县和绩溪县。全省沦陷面积11978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1.9%。安徵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广德县(1937年11月2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阳县(1944年4月23日沦陷)。4.浙江省(78.6%沦陷)浙江省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0264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64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2个县没有沦陷。这1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於潜县、昌化县、仙居县、磐安县、开化县、淳安县、遂安县、泰顺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和景宁县。全省沦陷面积8064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8.6%。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嘉善县(1937年11月1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天台县(1945年6月29日沦陷)。5.绥远省(71%沦陷)绥远省全省共辖16个县、1个省辖市和3个盟旗。全省面积329397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4个县市和2个盟旗先后沦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区的东胜县、凉城县、兴和县3个县没有沦陷。沦陷面积为23388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1%。绥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丰镇县(1937年9月20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河县(1940年2月3日沦陷)。6.广东省(70.3%沦陷)广东省全省共辖9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21851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7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8个县没有沦陷。这2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开建县、恩平县、赤溪县、佛冈县、广宁县、仁化县、连县、阳山县、连山县、紫金县、河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饶平县、丰顺县、梅县、五华县、兴宁县、平远县、蕉岭县、茂名县、大埔县、信宜县、化县、吴川县、徐闻县、阳春县和合浦县。沦陷面积为15350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3%。广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南澳县(1938年6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新丰县(1945年6月1日沦陷)。7.湖北省(69.3%沦陷)湖北省全省共辖70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86229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3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8个县没有沦陷。这1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均县、郧县、房县、竹溪县、竹山县、保康县、郧西县、谷城县、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恩施县、宜恩县、建始县、利川县、来凤县、咸丰县和鹤峰县。全省沦陷面积为129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3%。湖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鄂城县(1938年6月8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长阳县(1943年5月24日沦陷)。8.广西省(68.6%沦陷)广西省全省共辖99个县。全省面积218923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67个县先后沦陷,只有32个县没有沦陷。这3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贺县、博白县、郁林县、兴业县、都安县、隆安县、百色县、田东县、东兰县、凌云县、田阳县、凤山县、平治县、靖西县、镇边县、田西县、乐业县、万冈县、天峨县、北流县、西林县、西隆县、向都县、镇结县、龙茗县、那马县、隆山县、敬德县、天保县、养利县、万承县和雷平县。沦陷面积为15014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6%。广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津县(1938年12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百寿县(1945年2月15日沦陷)。9.湖南省(68.4%沦陷)湖南省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20477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6个县没有沦陷。这26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酃县、临沣县、汝城县、桂东县、芷江县、凤凰县、沅陵县、沪溪县、辰溪县、溆浦县、黔阳县、麻阳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古丈县、靖县、绥宁县、会同县、通道县、乾城县、永绥县、晃县、大庸县和怀化县。全省沦陷面积为14006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4%。湖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湘县(1938年11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资兴县(1945年6月27日沦陷)。10.江西省(63.5%沦陷)江西省全省共辖8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65258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6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7个县没有沦陷。这27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丰城县、鄱阳县、宁冈县、分宜县、南丰县、铜鼓县、广昌县、黎川县、雩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寻邬县、乐安县、宜春县、金溪县、安福县、铅山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瑞金县、石城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和万年县。全省沦陷面积为10498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5%。江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彭泽县(1938年6月2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清江县(1945年8月7日沦陷)。11.福建省(18.5%沦陷)福建省全省共辖6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20114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5个县市先后沦陷。这15个县市分别是:金门县、厦门市、诏安县、东山县、福清县、长乐县、连江县、闽候县、海澄县、永安县、霞浦县、宁德县、福安县、漳浦县和云霄县。沦陷面积为2227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8.5%。福建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门县(1937年10月27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云霄县(1945年7月13日沦陷)。12.贵州省(4.8%沦陷)贵州省全省共辖78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7019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4个县先后沦陷。这4个县分别是:三都县、独山县、丹寨县和荔波县。沦陷面积为819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贵州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三都县(1944年11月30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荔波县(1944年12月3日沦陷)。13.云南省(3.3%沦陷)云南省全省共辖11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420465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3个县先后沦陷。这3个县分别是:龙陵县(1942年5月3日沦陷)、保山县(1942年5月5日沦陷)和滕冲县(1942年5月10日沦陷)。沦陷面积为1374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3%。14.直辖市(90.5%沦陷)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立了6个直辖市,总面积为3170平方公里。分别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岛市和重庆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分别是: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沦陷。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沦陷。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沦陷。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沦陷。青岛市:1938年1月10日沦陷。沦陷面积为28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5%。三.未沦陷的省份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只有8个省份没有落入日寇之手。这8个省份分别是: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1.西康省西康省全省共辖46个县。全省面积451521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2.宁夏省宁夏省全省共辖10个县。全省面积233320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3.青海省青海省全省共辖17个县。全省面积667236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4.新疆省新疆省全省共辖63个县。全省面积1711931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5.四川省四川省全省共辖150个县市。全省面积303318平方公里。抗战期间,四川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6.陕西省陕西省全省共辖92个县。全省面积18769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陕西省所辖的部分县城以及乡镇多次遭到日军的侵犯和轰炸。但是总体上说,各县城均没有被日军占领。7.甘肃省甘肃省全省共辖66个县。全省面积39150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甘肃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8.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共辖78个宗鹆。全自治区面积1215780平方公里。抗战期间,西藏自治区所属各宗鹆没有遭到日军的侵扰。四.最终结果抗战期间,中国省辖市以上有效计算城市总计为:2072个。其中,省辖市12个、直辖市6个、县城1960个、厅州8个、盟旗8个、宗鹆78个。全国总面积共计为9582463平方公里。抗战期间,中国省辖市以上有效计算沦陷城市共计为:1001个。其中:省辖市11个、直辖市5个、县城970个、厅州8个、盟旗7个。沦陷面积总计为356108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7.2%。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落入日寇之手。中国官方文献所称的“大半个中国沦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另,中国有很多书籍杂志以及一些网站上宣称"在抗战期间中国有1500多个城市沦陷"。我不知道这1500多个城市究竟从何而来?
〔抗战期间中国沦陷城市和面积〕这一问题是到了该有个结论的时候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总共派了多少人口的兵?
导读:抗日战争中国消灭日军数量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
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 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
,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指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真正取胜,而
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抗日战争中国消灭日军数量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 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指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真正取胜,而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他指出:1.中国牵制的日军仅仅是一部分主力。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能力歼灭过日军的一个联队。日军 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占15%;关东军向苏军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日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说是牵制了部分主力。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战争的损失,一般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对损失(死亡)。 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 。那么日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根据史料统计,国共两方面发动的歼灭战和歼敌数可以清楚地统计如下。国军:“台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部队20万人,日军参战仅2个旅团。此役日军2个旅团伤亡约1万。“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日军进攻兵力为9个师团,27万人 。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3.5万人。“昆仑关之战” , 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日军死亡1000余人。“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树起的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共军方面发动的战役:“平型关”、“广阳”、“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每役仅仅击毙日军1000余众 。“百团大战”出动102个团40万人,前后击毙日军2万余人。“八年抗战”实际击毙日军40余万人。日本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2.中国战场仅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这个说法有点夸大之嫌。实际上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还有另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东苏军兵力, 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影响不是很大。3.日本的陆军精锐,海军和空军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国消灭的。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 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日本号称精锐之师的关东军是被苏联红军所消灭。中国八年抗战丝毫不能损伤其半根头发的关东军,苏联红军只用8天,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似的,把它给消灭了。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其他精锐主要也是为所消灭 。美军在太平洋上击毙日军120万,而且大多为精锐 。日本陆军有五大主力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1、2、5、6师团。第1师团作为关东军核心主力,最后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全歼;第2师团以日俄战争时夜袭弓长岭著名,“九一八”事变时几乎以自己一个师团之力攻占全东北(也有东北军不抵抗因素),号称不败的常胜师团,哪知1942年投入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时即被打残,残余官兵患了“恐战症”;第5师团爆发后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随后驻守印尼直至战争结束;第6师团因由谷寿夫指挥参加而为中国人民熟知并切齿痛恨,该师团战斗力排名日本陆军第一,最后在的布干维尔岛上精锐丧尽。近卫师团长期驻守皇宫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16个师团也为“皇军之花”,大部覆灭于太平洋战场。1944年2月,关东军第一个调出的精锐师团是第29师团,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上全军覆灭;还有第24师团覆没于冲绳岛。整个军被全歼的,有马里亚纳群岛的31军,冲绳岛上的32军10万人也全被击毙。菲律宾有以第14方面军为骨干的63万日军,指挥官是著名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结果有52万人战死(对比一下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人!)。其中莱特岛的第35军7万人全军覆没,除上述第1师团外,还包括另一元凶第16师团。日本入侵中国,削弱了国民党;发展和壮大了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国共无时不在进行明的和暗的斗争,这个拆那个的台,那个挖这个的墙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国民政府和蒋先生怎么可能领导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以上研究资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观点,使我获得了全新的感受,也为人们重新分析和认识“抗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的再思考(一)中国人民的关内战场(通常也称中国战场)、苏联红军的满洲战场和美、英等国武装力量的太平洋战场,是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亚太各国人民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平等的成员。但在上毕竟有主次之分,何者是主战场?一直是“二战”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数坚持“中国主战场说”,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力。三、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笔者认为,上述四大论据中,第三条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第一、二、四条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欲得结论的必备条件。退一步说,即使四项论据均能成立,亦不足以论证“中国关内战场是主战场”的观点,因为是不是主战场,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具有构成主战场的基本特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法西斯各国对日作战的总政治,是力图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达成这一目的,必须实施一系列战争行为。笔者认为,主战场应当是主要战争行为的发生地域,它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汇集了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战役直接反映了国家力量最精锐部分的较量,其结果既能对辅助战场产生影响力,同时又决定着——而不仅仅是影响——整个联盟战争的成败。例如,苏德战场被公认为是欧洲战场的主战场,其最基本的依据是,苏德两国各以倾国之师相搏,德军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德国的覆灭,对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的胜利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决定性影响。由此,同样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应当是消灭日本武装力量主力的战场。即使某个战场拥有若干一般特征,但若不具备根本特征——即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机器的决定性军事胜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战场。(二)众所周知,日本武装力量由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组成,航空兵分别隶属于两大军种。与其他列强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在实践国家军事学说的战略作用上,往往比陆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其一,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历来侧重发展海军,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20-30年代,为了建成“一支能与相对抗的海军”,日本将其舰艇总吨位扩展至100多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着强大突击力的现代化作战力量。在此过程中耗费了巨额资金,有时甚至不惜割舍陆军的建设经费。以年为例,日本海军预算实际上一直高于陆军,个别年度甚至约为陆军预算的两倍。其二,从历史上看,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海战、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大海战,比其陆军同时间的满洲旷野之战,对于两次战争的最后成败更具有一锤定音的意义。1941年日本一搏国运的也是以海军突击的形式发动的。其三,太平洋战场上海空战役所能带来的军事、政治后果,远远超过亚洲大陆上的陆军战役。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马里亚纳、菲律宾、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等战役中大败,以及数百万吨海运船只无法弥补的损失,日本世界性军事大国的地位受到了根本性的动摇。1945年8月盟军本土登陆在即,严重地威协着日本国家政权的生存,从而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和苏联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够全歼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陆军,也没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能力。)其四,和海军日新月异的状况相反,自日俄战争后,日本的陆军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停滞导致的落后到三、四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部队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陆军自然高出一筹,但若置身世界列强,和英、美、苏、德等国现代化陆军相比,则无可争辩地显示出整体、全面的滞后。由此,笔者认为,日本海军是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承担了战争的首要重担。不消灭它庞大的海军,要赢得战争是一种奢望。对日本来说,一旦其海军悉数被歼,即使陆军主力犹存,有五、六百万之众,亦难继续战争,日本的最后败降即出于此。显然,在界定“日本武装力量主力”时,不能紧紧局限于陆军,还应将更重要、更强大的海军兵力考虑在内。事实是,中国关内战场和满洲战场对消灭日本海军贡献甚微。中国海军在抗战爆发时总吨位仅5.6万吨,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并很快丧失殆尽。苏联海军的主力在欧洲,其兵力单薄。与之对阵的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和“松花江区舰队”亦长年保持在数万吨左右,战争中几乎没有损失过巡洋舰以上的舰种。日本绝大多数的主力舰艇在“联合舰队”的编成内,它们是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的。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的主力舰艇具体如下:战列舰:金钢(32156吨)、比睿(32156吨)、榛名(32156吨)、雾岛(32156吨)、扶桑(34700吨)、山城(34700吨)、伊势(36000吨)、陆奥(39130吨)、日向(36000吨)、大和(64000吨)、武藏(64000吨)。巡洋舰:龙田(3230吨)、天龙(3230吨)、球磨(5100吨)、多摩(5100吨)、木曾(5100吨)、大井(5100吨)、长良(5170吨)、名取(5170吨)、鬼怒(5170吨)、由良(5170吨)、夕张(2890吨)、五十铃(5170吨)、川内(5195吨)、阿武隈(5170吨)、神通(5195吨)、那柯(5195吨)、古鹰(7100吨)、加古(7100吨)、青叶(7100吨)、衣笠(7100吨)、那智(10000吨)、羽黑(10000吨)、足柄(10000吨)、爱宕(9850吨)、鸟海(9850吨)、摩耶(9850吨)、最上(8500吨)、三隈(8500吨)、铃谷(8500吨)、熊野(8500吨)、利根(13320吨)、筑摩(13320吨)、香取(5890吨)、鹿岛(5890吨)、香椎(5890吨)、阿贺野(6652吨)、大淀(8161吨)、能代(6652吨)、矢矧(6652吨)。《日本近现代史辞典》,东洋经济新报1978年发行,第909至912页。就此问题,笔者撰有长文《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未刊。1937年日本约有航运船只400万吨,1941年增至700万吨。中,主要由于美军的轰炸和潜艇攻击,船损率达80%。(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参见[日]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线》,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47页。航空母舰:赤城(36500吨)、加贺(38200吨)、龙骧(10600吨)、苍龙(15900吨)、飞龙(17300吨)、瑞凤(11200吨)、翔鹤(25675吨)、大鹰(17830吨)、瑞鹤(25675吨)、祥凤(11200吨)、云鹰(17830吨)、飞鹰(24140吨)、冲鹰(17830吨)、千岁(11190吨)、海鹰(15400吨)、神鹰(17500吨)、千代田(11190吨)、大凤(29300吨)、云龙(17480吨)、天城(17480吨)、信浓(62000吨)。至于日本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一直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但在此之后,确切地说只是抗击了其陆军主力之一部,有着庞大兵员的另四大主力——“关东军”、“东方军”、“第一总军”(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总军”(部署本土)并不用于中国关内战场。而此时,美、英盟军同样抗击着一个陆军战略军团——“南方军”,并使其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因此仅就陆上作战而言,太平洋战场并不逊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陆军步师团兵力分布情况简表”1。年 月日军步兵师团总数中国关内百分比满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朝鲜日本国内台湾及冲绳 年末1938年末1939年末1940年末91941年12月初0241942年末5151943年末3271944年末年8月49598据上表可知,中国关内战场上的日军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通常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曾达71%。此后几年连年下降,1944年占25%,居第二位。1945年仅占15%,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自1943年末起日本陆军主力的部署重心已开始转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总而言之,美、英盟军歼灭了几乎全部的日本海军,并重创了“南方军”;苏军歼灭了关东军;中国军队牵制了“中国派遣军”,并派出部分军队到东南亚对“南方军”作战。(三)为了论证中国战场的战果要大于其它两个战场,某些学者通常引用下面三个数字:一、据〔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被美、英等国军队击毙和死于伤病者约89万人。二、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称,关东军1945年8月在满洲战场被苏军消灭共达67.7万以上,其中战死者约8.4万人。三、据1945年延安总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各类武装力量共歼日军527422人。又据蒋纬国总编:《抗战御侮》称:国民党军共歼日军859626人。两者总计共歼日军近140万人。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证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就第一条而言,89万人仅指的是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损失,并未包括日本本土的伤亡,而日本本土也属于太平洋战场的区域之内。若将日本本土的数字也包含在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人员总损失必将位居首位。另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死亡军人约200万人,其中死于中国关内战场为45.5万人。(参见中原茂敏:前引书第1、第332页)。《抗战御侮》第10卷,台湾,1978年,第45页。《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479页。《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1页。引自《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第27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还有一些学者则有意无意地将第二、第三条的两个数字相加,声称日军在中国领土上总共损失了约200万人,这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领土”和“二战”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国战场”这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关以南中国领土。若将满洲战场的战绩也计算在内,岂非贪苏军之功。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人数也只是计算战果大小的参数之一,还有一个物的因素。衡量海军战果最主要是计算“物”——舰艇。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人和物综合起来考察,然后再就各战场进行比较。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因素在战斗力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人力比重急剧下降。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一艘数千、数万吨的巡洋舰或航空母舰。常常凝结着国家的最高科技,虽船载不过千百人,但作为一种强力突击兵器,若折合战力恐怕不会亚于数万陆军官兵。(四)就对日作战的军事技术水平而言,太平洋战场无疑是最高的。虽然中国的抗战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质,并且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持久、消耗战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场近代水平的战争,绝不可与太平洋战场上大量飞机和舰艇的现代化海空立体作战同日而语。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现代世界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很难有自己真正独立的世界军事战略。日本派驻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长年保持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仅在最后一年才骤增至105万。这个数字相对于关内辽阔的中国大地、最高可达54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和当时西方的战略战役水平来说,是相当有限的。研究“二战”史的学者都知道,日本陆军缺乏实施现代化战役的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规模深远突击、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中和机动等。换言之,那种源于30年代、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北非战场的机械化、高速度、大纵深的合围战役,是日军不具备的。尽管它几乎在所有针对军队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中以少胜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现代科学化战争的微弱摹仿而已”,战役本身的质量并不高。其进攻战役的基本布势,是由“军”级军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攻敌方战线的某一部分,实行中央突破。由于动作比较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击一般没有伴之于两侧的掩护,也未向敌方两翼同时实施快速、深远的钳形迂回,所以国民党军队大都可以在遭受突击的情况下,从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围。尽管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支二流陆军,但由于中国国力的孱弱和军事水平的低下,中国军队也仅能对其实施牵制作战,无力采取歼灭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战场更是表现消极,战略上形成了对盟国战场的严重依赖。严格意义上说,军队从未对日本占领者实施过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年间虽然通过游击战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将敌人紧紧地压缩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一带,但也没有对日军的战略战役军团——军、方面军,实施过歼灭性的打击。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南方军”和“关东军”俱遭重创,建制残缺不全,但同时的“中国派遣军”战略布势却基本完备,师团以上的建制从未遭到过全歼。众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战术兵团乃至战略军团,是现代军事学衡量战争水平的一个重要志。(五)中国军民虽然抗战最久,但时间长短尚不足以论证“中国主战场说”。以欧洲战场为例,英、法对德作战长达6年(1939年9月始),苏联不过4年(1941年6月始),但没有人会认为英、法的西线是欧洲的主战场。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时指出,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的太平洋战争。他们引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的抗战,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东南亚,又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中东,他们将会与德军会合。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盟国间的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学者不应该片面地单提我国抗战对别国的帮助,而忽视别国对我国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有许多部队南调,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再以“关东军”为例,尽管它始终部署在中国土地上,但其战略上的真正对手并非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如),而是苏联的远东部队。“二战”期间,苏联远东军一直对日本“关东军”拥有军事优势,即使在1941年12月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苏联一直在“冷战”中遏制着关东军,使其有所忌惮,那么“关东军”主力一旦入关,必将形成攻占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现实威协,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好的例证是1944年的,日军“中国派遣军”仅拼凑了14万人,便轻易地从河南洛阳打到了贵州独山。中国八年抗战的损失确实在亚太各国中位居首位,人员伤亡3000万,物资损失600多亿美元,是受日本军阀戕害最重的国家。(对日作战中,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仅3.2万人)然而,衡量一个战场的地位主要还不在于它自身的损失,而是歼敌的成绩。苏德战场的作用之所以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牺牲了2000多万人,更重要的是苏军歼灭了1000个德国师,并且攻战了柏林,在政治、军事和法律上毁灭了希特勒德国。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军民坚持了8年抗战,并有4年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单独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大战的整个进程和现代军事学的自身规律来看,太平洋战场无疑起到了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任何其它战场难以企及的。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侵占中国领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