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怎么形成标本兼治趋势逐渐形成分析

钉钉APP产品分析—集创堂Change - 简书
钉钉APP产品分析—集创堂Change
社交是阿里的软肋,如同腾讯的电商,最近看到阿里在强推钉钉,作为一名用户体验师,希望能够客观的从用户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下钉钉的用户体验.钉钉产品分析—集创堂Change社交是阿里的软肋,如同腾讯的电商,最近看到阿里在强推钉钉,作为一名用户体验师,希望能够客观的从用户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下钉钉的用户体验,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分享。不知道大家听到钉钉这个名字有什么感想和体验,对一个产品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其实并不是从你打开这个产品开始的,当你听到这个产品的名字,其实用户体验就已经产生了。钉钉是取自于板上钉钉的这么一个含义,它来源于平常工作的环境,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可能最后会得到一个团队共同认同的方向,因而从板上钉钉含义引导出了钉钉产品的名称,取自于平常工作场景的名字。在品牌意义上会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这是产品带给大家的第一层体验,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其实我这里想简单阐述的是,平常大家所讲的讲故事的场景,给品牌或者产品一个来源一个理由,让产品理念更好的服务商业)。大家所熟悉的微信是从微薄中拉走了熟悉人的联系,陌陌是从微信中拉走了陌生人的联系,而阿里的钉钉的的定位是工作圈,这种对于社交应用的细分定位,产品定位做的还是非常的精准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钉钉进行分析
第一产品定位:版本1.0它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钉钉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它强调的是即时,它主要是推出的是钉的功能,即通过最核心的功能,让用户去认识产品。这一阶段钉钉没有把所有有的功能都推上去,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产品的战略规划的,不像一些二流三流的软件,以上来就把所有的功能全部都推上来,用户体验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通过版本的更迭,反馈,逐步的优化用户体验,优化产品功能。
对于钉钉2.0版本,它提出的理念是:钉钉,是一种工作方式。它提出这个理念的原因是基于它的三大功能:C-OA,C-Space和C-Mail。C-Mail是一个邮件页面,C-OA是审核流程,而C-Space是云存储的空间,所以它提出了钉钉是一种工作方式。钉钉2.0版本它提出了让沟通更高效,让工作更简单,让信息更安全。总结了一下,就是即时,便捷和安全。
下面介绍的是第二部分钉钉的核心功能
首先是免费电话。它是吸引初级用户的一个手段。你一开始注册钉钉的时候,它会送你一个免费的通话。当你成立一个三个人以上的团队时,通话的时间一个月会上升到150分钟,如果是更大的团队,免费通话的时间会更长。最主要的核心功能:DING----表述一种信息必达的概念,把你想表达的重要的信息迅速地传递给对方。后面TBA解析时我会重点介绍。微应用是基于阿里自身的优势,包括C-OA,C-Space和C-Mail。C是即时通讯的一个字母缩写。钉钉作为企业级应用的一个平台,它提出了一个澡堂模式。这一功能的创新是基于产品定位工作圈的工作场景二设计的功能,开启澡堂模式即消息会在30分钟内消失,达到保密的一种状态。这对于使用这块产品的企业或对信息安全要求比较高的团体无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下面是第三部分对它tab的一个解析。左边是微信的页面,右边是钉钉的页面。
大家可能会觉得钉钉是在抄袭微信,其实在界面表达,空间排布以及list的形式上,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最主要的差异是在于DING的功能。微信的相应位置是通讯录,而第三个tab是它最核心的功能---发现。可以发现在用户体验上,钉钉是基于微信培养的一种用户习惯。微信是一个即时性的通讯软件,而钉钉既然是基于工作平台,即时和效率是必然的,因此它的list就采用了9位的形式来构架他的的信息布局。这种布局形式信息展示比较多,这样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与产品定位相符合。(对于这种信息布局学习,可以找一些产品定位不同的社交软件相对比,例如微博,陌陌等)微信和钉钉信息布局最大的差异可能是在于钉钉有一个万能加的概念。对于这个万能加的利弊,下面一一解析。
关于这个万能加的概念,资深些的设计师不难看出阿里在做用户体验战略布局时稍显思路混乱,用户体验做到最后其实就是与商业之间的博弈,2.0版本很显然商业运营商的东西相对用户体验更占上风,这种打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是战略布局是欠考虑的。万能加的这个功能在页面上是非常的影响产品的视觉流的,即使是苹果也只是做了一个半透明的控件。(PS:据说苹果做这个功能是为残疾人考虑的,国人把它当成了保护HOME键的工具,苹果太贵)这个功能扰乱了所有的功能和框架布局。但是这个功能从运营的角度考虑的话,它简直是太完美了,通过这个控件可以将所有的运营想推送的功能直接送到用户的手上,万能加点击出来过后带来很多的功能,而且钉钉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于推钉邮,(PS:指哪打哪)不仅把它放在第一个的,甚至还有颜色的对比,而且很明显它是优先级的第一级,免费商务电话是第二级,添加好友和发起聊天是第三级,最后企业群聊天是第四级。对于这种东西,我们不能光从用户体验的方面去评论它的好差,这毕竟是一个软件逐步发展的一个商业策略。如果只考虑用户体验,阿里透过这一功能能够很明显的暴露出,没有扎实的去研究分析,用户究竟用使用哪种方式的体验是最符合产品的定位场景的。究竟哪种用户体验和运营的博弈,能够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单纯的追求用户体验和单纯的考虑商业的设计师,已经不符合当下互联网对设计师人才的需求,用户体验师应该立足产品,商业,技术运营等等因素来思考用户想要什么!下面是DING的功能。
介绍一下筛选。钉钉基于一个企业级的应用,效率是第一位的,迅速地让用户了解信息是已读与未读的,是我发出的还是收到的以及删除的等等就非常关键。钉钉对这种信息的传达和筛选是使用了一个下拉菜单的形式,只有我收到的,我发出的和已删除的,这种可视化信息的处理方式略显匠气。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的是灵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如:类似于微信消息红圈的形式出发,包括颜色的对比,信息的可视化程度相对高一些。然后是条目的list,信息传达的进度,采用了进度条的形式这种表达形式紧紧是传达出了对方的确认大概情况,并没有十分的明确,传达出的信息也就失去了其准确性,进度条的空间占用也有点大.下面一大块的空间点进去仅是详情,每个条目的下面都有点击到详情页回复对空间造成浪费,也不符合产品对效率的要求。下图是DING这个功能的使用流程状态。这个功能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基于自己平常工作场景来做的设计。在平常的工作场景中会有一些重要的信息
想要达到信息必达的状态,就可以通过DING这个功能来发出,(PS:当你的老板给发了加班信息后,你有没有收到是一目了然的,想装作没看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它是通过系统发出的。与电信的供应商合作。以电话的形式通知到对方。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DING可以通过三种体验方式传达信息:一种是电话形式,一种是短信形式,还有一种是企业内部短信的形式,这种三种体验让信息的传达更高效,达到信息必达地效果。在使用流程中将信息的送达效果展示的非常的可视化,谁没有收到信息,谁收到信息后没有回复一目了然。最后的一个tab-----微应用,
这是阿里自身优势。阿里有很强的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运营资源等等,它结合了钉邮,云盘和审核流程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大数据。下面是钉钉的添加好友的入口:
钉钉的添加好友的入口也能够看出强运营若体验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好多用户体验上的东西在首页万能加的地方强推出来一个添加,然后又有一个扫描二维码添加,联系人这块有一个添加,点击通讯录条目后里面还有添加好友的入口,这么多的好友添加入口,用户在体验软件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困扰,应该从用户体验结合运营的角度去整合这么多的入口,达到用户体验和运营的平衡。下面简单地阐述一下视觉:
视觉是用户体验的最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交互和视觉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钉钉的设计师将一个小的产品做了这么多的页面就令人不解了。虽然支付宝、微信也是如此,但它们的产品已经发展到好几代了,所以这么做也是合理的,然而钉钉刚一出来就做了这么多繁琐的界面就难以让人接受了。视觉在用户体验方面应该如此阐述,视觉是品牌最主要的造型,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决定的是品牌的视觉调性。从颜色,配色,视觉,对它的品牌就有一个定位,如大家一想到qq,微信,陌陌,就有自己对产品视觉的印象,这品牌印象就是视觉调性,是视觉传达给我们的东西。等把这些大的视觉品牌调性传达出来之后,然后我们谈细节,ICON 字体配色,风格等等....最后是一个总结
前面谈到的只是用户体验方向的东西。用户体验在产品中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品背后的商业策略,用户体验只是一个辅助。它的优点:它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功能,DING的功能。微信是从微博拉到熟知领域的联系,陌陌是陌生人的交流,而钉钉的定位是工作圈的要求。信息安全的考虑,是企业级应用。它从使用场景出发,创新了澡堂模式,企业沟通消息能及时销毁,起到保密性的作用。对企业涉及保密性东西的意义非常重大。结合互联网办公的趋势,它整合了三大功能C-OA,C-Space,C-Mail。它的缺点:从用户情感的角度融入的功能太少,产品的功能太过冰冷,如果你第一次使用DING电话时,你以为是你的好友达给你的,结果发现是一个服务台人员的声音,来传达你的信息,这让用户的心理产生一种落差。因而用户一般只有在工作时才会打开这个产品,或是贪图便宜而用它的免费电话,平常闲余时间根本不会打开它,所以我感觉它在产品的发展方向上应该从用户情感的角度去融入一些设计,让用户更自然地去接触你的产品。如果你也想写出一篇产品分析,那就来吧~和大家一起努力!!~阿里钉钉―用户体验产品分析-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阿里钉钉―用户体验产品分析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10:55:25
社交是阿里的软肋,相对腾讯电商是他的软肋,最近看到阿里强推钉钉,作为一名用户体验师,来和大家交流下大公司的用户体验战略。 社交是阿里的软肋,如同腾讯的电商,最近看到阿里在强推钉钉,作为一名用户体验师,希望能够客观的从用户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下钉钉的用户体验,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分享。 不知道大家听到钉钉这个名字有什么感想和体验,对一个产品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其实并不是从你打开这个产品开始的,当你听到这个产品的名字,其实用户体验就已经产生了。钉钉是取自于板上钉钉的这么一个含义,它来源于平常工作的环境,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可能最后会得到一个团队共同认同的方向,因而从板上钉钉含义引导出了钉钉产品的名称,取自于平常工作场景的名字。在品牌意义上会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这是产品带给大家的第一层体验,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其实我这里想简单阐述的是,平常大家所讲的讲故事的场景,给品牌或者产品一个来源一个理由,让产品理念更好的服务商业)。大家所熟悉的微信是从微薄中拉走了熟悉人的联系,陌陌是从微信中拉走了陌生人的联系,而阿里的钉钉的的定位是工作圈,这种对于社交应用的细分定位,产品定位做的还是非常的精准的。我从三个方面来对钉钉进行分析,第一是产品定位,第二是核心功能,第三是产品的tab的分析,最后进行一个总结。第一产品定位:产品的定位方面,版本1.0它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钉钉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它强调的是即时,它主要是推出的是钉的功能,即通过最核心的功能,让用户去认识产品。这一阶段钉钉没有把所有有的功能都推上去,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产品的战略规划的,不像一些二流三流的软件,以上来就把所有的功能全部都推上来,用户体验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通过版本的更迭,反馈,逐步的优化用户体验,优化产品功能。对于钉钉2.0版本,它提出的理念是:钉钉,是一种工作方式。它提出这个理念的原因是基于它的三大功能:C-OA,C-Space和C-Mail。C-Mail是一个邮件页面,C-OA是审核流程,而C-Space是云存储的空间,所以它提出了钉钉是一种工作方式。钉钉2.0版本它提出了让沟通更高效,让工作更简单,让信息更安全。总结了一下,就是即时,便捷和安全。下面介绍的是第二部分钉钉的核心功能首先是免费电话。它是吸引初级用户的一个手段。你一开始注册钉钉的时候,它会送你一个免费的通话。当你成立一个三个人以上的团队时,通话的时间一个月会上升到150分钟,如果是更大的团队,免费通话的时间会更长。最主要的核心功能:DING----表述一种信息必达的概念,把你想表达的重要的信息迅速地传递给对方。后面TBA解析时我会重点介绍。微应用是基于阿里自身的优势,包括C-OA,C-Space和C-Mail。C是即时通讯的一个字母缩写。钉钉作为企业级应用的一个平台,它提出了一个澡堂模式。这一功能的创新是基于产品定位工作圈的工作场景二设计的功能,开启澡堂模式即消息会在30分钟内消失,达到保密的一种状态。这对于使用这块产品的企业或对信息安全要求比较高的团体无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下面是第三部分对它tab的一个解析。左边是微信的页面,右边是钉钉的页面。大家可能会觉得钉钉是在抄袭微信,其实在界面表达,空间排布以及list的形式上,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最主要的差异是在于DING的功能。微信的相应位置是通讯录,而第三个tab是它最核心的功能-----发现。可以发现在用户体验上,钉钉是基于微信培养的一种用户习惯。微信是一个即时性的通讯软件,而钉钉既然是基于工作平台,即时和效率是必然的,因此它的list就采用了9位的形式来构架他的的信息布局。这种布局形式信息展示比较多,这样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与产品定位相符合。(对于这种信息布局学习,可以找一些产品定位不同的社交软件相对比,例如微薄,陌陌等)微信和钉钉信息布局最大的差异可能是在于钉钉有一个万能加的概念。对于这个万能加的利弊,下面一一解析。关于这个万能加的概念,资深些的设计师不难看出阿里在做用户体验战略布局时稍显思路混乱,用户体验做到最后其实就是与商业之间的博弈,2.0版本很显然商业运营商的东西相对用户体验更占上风,这种打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是战略布局是欠考虑的。万能加的这个功能在页面上是非常的影响产品的视觉流的,即使是苹果也只是做了一个半透明的控件。(PS:据说苹果做这个功能是为残疾人考虑的,国人把它当成了保护HOME键的工具,苹果太贵)这个功能扰乱了所有的功能和框架布局。但是这个功能从运营的角度考虑的话,它简直是太完美了,通过这个控件可以将所有的运营想推送的功能直接送到用户的手上,万能加点击出来过后带来很多的功能,而且钉钉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于推钉邮,(PS:指哪打哪)不仅把它放在第一个的,甚至还有颜色的对比,而且很明显它是优先级的第一级,免费商务电话是第二级,添加好友和发起聊天是第三级,最后企业群聊天是第四级。对于这种东西,我们不能光从用户体验的方面去评论它的好差,这毕竟是一个软件逐步发展的一个商业策略。如果只考虑用户体验,阿里透过这一功能能够很明显的暴漏出,没有扎实的去研究分析,用户究竟用使用哪种方式的体验是最符合产品的定位场景的。究竟哪种用户体验和运营的博弈,能够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单纯的追求用户体验和单纯的考虑商业的设计师,已经不符合当下互联网对设计师人才的需求,用户体验师应该立足产品,商业,技术运营等等因素来思考用户想要什么! 下面是DING的功能。 介绍一下筛选。钉钉基于一个企业级的应用,效率是第一位的,迅速地让用户了解信息是已读与未读的,是我发出的还是收到的以及删除的等等就非常关键。钉钉对这种信息的传达和筛选是使用了一个下拉菜单的形式,只有我收到的,我发出的和已删除的,这种可视化信息的处理方式略显匠气。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的是灵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如:类似于微信消息红圈的形式出发,包括颜色的对比,信息的可视化程度相对高一些。然后是条目的list,信息传达的进度,采用了进度条的形式这种表达形式紧紧是传达出了对方的确认大概情况,并没有十分的明确,传达出的信息也就失去了其准确性,进度条的空间占用也有点大.下面一大块的空间点进去仅是详情,每个条目的下面都有点击到详情页回复对空间造成浪费,也不符合产品对效率的要求。下图是DING这个功能的使用流程状态。 这个功能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基于自己平常工作场景来做的设计。在平常的工作场景中会有一些重要的信息想要达到信息必达的状态,就可以通过DING这个功能来发出,(PS:当你的老板给发了加班信息后,你有没有收到是一目了然的,想装作没看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它是通过系统发出的。与电信的供应商合作。以电话的形式通知到对方。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DING可以通过三种体验方式传达信息:一种是电话形式,一种是短信形式,还有一种是企业内部短信的形式,这种三种体验让信息的传达更高效,达到信息必达地效果。 在使用流程中将信息的送达效果展示的非常的可视化,谁没有收到信息,谁收到信息后没有回复一目了然。最后的一个tab-----微应用,这是阿里自身优势。阿里有很强的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运营资源等等,它结合了钉邮,云盘和审核流程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大数据。下面是钉钉的添加好友的入口:钉钉的添加好友的入口也能够看出强运营若体验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好多用户体验上的东西在首页万能加的地方强推出来一个添加,然后又有一个扫描二维码添加,联系人这块有一个添加,点击通讯录条目后里面还有添加好友的入口,这么多的好友添加入口,用户在体验软件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困扰,应该从用户体验结合运营的角度去整合这么多的入口,达到用户体验和运营的平衡。下面简单地阐述一下视觉:视觉是用户体验的最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交互和视觉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钉钉的设计师将一个小的产品做了这么多的页面就令人不解了。虽然支付宝、微信也是如此,但它们的产品已经发展到好几代了,所以这么做也是合理的,然而钉钉刚一出来就做了这么多繁琐的界面就难以让人接受了。视觉在用户体验方面应该如此阐述,视觉是品牌最主要的造型,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决定的是品牌的视觉调性。从颜色,配色,视觉,对它的品牌就有一个定位,如大家一想到qq,微信,陌陌,就有自己对产品视觉的印象,这品牌印象就是视觉调性,是视觉传达给我们的东西。等把这些大的视觉品牌调性传达出来之后,然后我们谈细节,ICON 字体配色,风格等等....最后是一个总结前面谈到的只是用户体验方向的东西。用户体验在产品中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品背后的商业策略,用户体验只是一个辅助。它的优点:它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功能,DING的功能。微信是从微博拉到熟知领域的联系,陌陌是陌生人的交流,而钉钉的定位是工作圈的要求。信息安全的考虑,是企业级应用。它从使用场景出发,创新了澡堂模式,企业沟通消息能及时销毁,起到保密性的作用。对企业涉及保密性东西的意义非常重大。结合互联网办公的趋势,它整合了三大功能C-OA,C-Space,C-Mail。它的缺点:从用户情感的角度融入的功能太少,产品的功能太过冰冷,如果你第一次使用DING电话时,你以为是你的好友达给你的,结果发现是一个服务台人员的声音,来传达你的信息,这让用户的心理产生一种落差。因而用户一般只有在工作时才会打开这个产品,或是贪图便宜而用它的免费电话,平常闲余时间根本不会打开它,所以我感觉它在产品的发展方向上应该从用户情感的角度去融入一些设计,让用户更自然地去接触你的产品。本文由 Change 原创发布于微交互,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微交互微信号:microinteraction细节设计成就卓越产品 关注我们QQ群:新浪微博:@微交互 喜欢骑行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关注背包骑行微信号:BBriding微信公众号简介,背包骑行,专注于骑行旅游相关内容,骑行专业知识分享一辆单车,一个背包即可出行 。驶过颠簸的路途 ,穿越黑暗的隧道 ,在不断而来的困难当中体验挑战,在遥远的他乡体验风情,在旅途的终点体验成功。长按关注
微信号:Microinteraction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钉钉,班聊教你用正确姿势工作
关键字:新闻
  在不久前的“不堪骚扰,美女员工怒摔老板”视频中,女员工不堪霸道控制欲极强的领导用钉钉每天晚上的骚扰,而奋起反抗的视频。用钉钉出这样的事不是偶然的。它打着“一种工作方式”的假,本质确实进一步的给你的职场、生活设置各种的 “牢笼”,并24小时有人监控着你,你感觉如何?
  功能越多,它就越聪明,它越聪明,就越容易做傻事
  让班聊带你了解这款软件――“钉钉”。大概是在年初的时候,Ding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核心亮点之一。笔者援引这演讲中的一段:“我们在已读未读的基础上有了Ding一下的功能,我钉出去之后,可以让一百个人的电话同时响起,你会收到我的电话,里面我说的什么信息,这个体验过以后会觉得很震撼的一件事情。”看得出来他们对Ding这个功能很是自豪得意,溢美之词不予言表,但内心是否真的有如此坚定看好吗?据钉钉内部人透露说设计Ding时他们内部都很纠结,两派观点立场都很明确,针锋相对。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内部如此有争议,那为什么钉钉还是把它做上去了呢?我认为这是他们对用户思维的误解,需求不能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满足,这样实现有欠考虑。另外他们又急于想在产品一推出之时就想获得认可,想一炮打响,求胜心切,所以用了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产品人很苦逼的,有时很无奈,尤其是没有产品基因半路出家的阿里产品人。
  “钉钉”原来是为了霸道总裁“量身定做”
  对钉钉的看法分为了两派,他们其中的一派认为管理者有需求有痛点,所以需要有个对应功能。另外一派则是觉得反人性,被Ding者有压力,心理不舒服。了解用户需求本无可厚非,但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显然这个功能的目标用户是的,Ding这个功能无疑只考虑了Ding人方。
  90后已经成为职场的新生力量,要知道哪个90后能受得了,上班族平时本来就已经很辛苦了,还搞出个Ding来“折磨”他们,这肯定不是猴子派来的救兵,这分明是如来派来的观音呀!送了个“紧箍咒”给唐(ling)僧(dao)知道吗?有图有真相,钉钉官方微信上的一片骂声你就知道了这个Ding有多么令人讨厌了,谁愿意头上有个紧箍咒呢!
  (钉钉官方,博文用户、粉丝真实评论)
  细数之下,钉钉糟点多多
  首先,钉钉对企业信息的安全是否考虑周全,不知钉钉的大神们有没有考虑企业是否愿意将企业通讯录放到平台上,企业信息是否会泄露?隐私有没有得到保障,并且,钉钉要求其信息详细度如此细小甚微,凭什么可以保证其隐私?并且,眼下阿里旗下其他“家族”产品以及业务繁多,不同行业的企业信息更需要保护器隐私。
  “澡堂模式”似乎也是他们认为特别有意思的地方,这种“阅后即焚”的功能模式基本照搬美国Snapchat网站,此网站目前已经泄露了460万人的信息,也意味着大家在上传个人私密图片以及言语信息表面上在前端显示消失了,但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消失。钉钉的“澡堂模式”也避免不了不了泄露信息的情况,更何况这是一款针对企业办公的软件,恐怕大家大多谈的还都是与工作以及企业、业务方面的事情,一旦泄露某些信息的重要性恐怕比Snapchat泄露信息更严重。
  而的PC版本当时基本可以被视作为了配合移动端上线的附属了。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办公基本都是在电脑上,移动端由于不好操作,并且目前技术不是让人很舒服,大家机型又不同,移动端办公难以上手,而钉钉的PC端简陋的功能不人性的功能性BUG,已经阻碍了PC与移动端两屏直接的紧密性。而班聊从PC时代就开始专注企业办公这块市场。
  班聊用8年多时间下来不仅仅把它的PC端打造的如一样功能强大,更难得的是近两年他们与时俱进,在移动端App这块厚积薄发,将移动端做到了与PC端同一个水准,使之达到了PC与手机的无缝一体化,用户体验在企业产品中堪称绝无仅有。
  纵观现在的很多要么号称“一个工作方式”,要么学微信号称“连接一切”,要么直接耍流氓的称“企业微信”的这些同类产品都很年少轻狂。这些产品大多是从推出移动端App起家的,至今都没有像样的PC端产品。因为PC端比App难做很多,比如PC端用户的系统环境比较复杂,企业网络环境也不尽相同,功能比App要求更全更强大,比如远程协助、电子白板等、企业文件柜、任务系统等等。这些功能让原本的IM功能变得更加针对办公应用场景,解决了诸多工作所需要的功能服务。而这些厂商找了个容易切入的点开始,但PC端是绕也绕不过去的。
  一看你如此的叫嚣就知道你还嫩,姜还是老的辣
  要知道,PC端在企业工作场景下的可谓是极其重要,不是到了甚嚣尘上的时代PC版就无足轻重了。企业场景下,90%以上的上班族还需通过PC电脑进行日常办公,写Word文章报告、做Excel计算、做PPT演讲稿、做PS设计、写代码编程、做财务搞预算等等大量工作还离不开PC电脑,毕竟输入方便、屏幕大的优势手机无法满足。而且即使手机有朝一日能完全替代PC, PC端与手机移动端必将并存,缺一不可,同时各自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刚柔并济,“小强”结合。
  而班聊的“掌控”就他们内心深处最本质、最核心的需求。班聊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掌控的需求展开!“掌控”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班聊的灵魂。现在的班聊中通过“任务”“日程”“审批”“公告”呈现出对工作的掌控。“任务”是细节的掌控,让所有人都能掌控到工作中某一件具体事项的进展状况;“审批”则掌控着每一个细小的决策;“日程”不仅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安排,更可以让同事间不再产生时间冲突;“公告”更是掌控着企业整体的动态。而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的执行力指数更是标新立异,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工作的效果。可以看到,班聊的“掌控”虽初步形成,但已蕴含了开发者对办公场景的深刻理解和远见。
  班聊PC手机一体化的体验无与伦比,不仅如此,班聊还有沟通协同一体化、轻、任务协同、掌控等先进未来的功能设计和构想,在以后的文章中再与大家分享。
  怎么样,不看不知道吧。现在移动办公市场鱼目混珠,这都很正常,就像前些年的一样。他们不重视PC端产品也没有PC端多年技术积累,一下门槛就低了很多,蜂拥而入所至。所以班聊作为老牌的企业服务厂商历久弥新、厚积薄发,出自行家之手的免费产品“班聊”值得大家的关注和使用,毕竟姜还是老的辣。
[ 责任编辑:凤城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趋势形成时如何进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