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对于实体电商零售行业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实体店的影响及对策方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实体店的影响及对策方向
四川期刊采编中心是以提供“协助论文发表”...|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电商冲击 实体零售业如何度过“寒冬”?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近日,上海“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宣布将在年底撤店谢幕,从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不少零售巨头连续关店,实体零售业进入“寒冬”。受电商的严重冲击,生意越来越难做,伴随了人们生活很多年的大型商场商厦,或是近年来相继开业的超市卖场等等纷纷关门歇业或转型闭店,百货增长乏力的情况还在持续。
  各地出现关店潮 实体商业面临窘境
  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138家百货关闭,262家超市关闭,6209家体育品牌店市场关闭,这些关闭的百货市场、购物中心,是中国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走向闭店潮的一个缩影。人们在惋惜之余也在思考,大型零售企业为何会经营困难。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全国重点监测企业网络零售同比增长25.3%,这一数字远高于实体店的代表——百货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的个位数增速。相比网络零售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实体零售显得相对黯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1%,传统零售业态零售额同比增长7%,其中超市和百货店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0.2和2.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数字上是美国的3倍之多。而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的预测,从现在起到2025年,还将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届时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将超过1万家。而现在运营的购物中心有一半将面临经营困难、近千家面临停业调整、倒闭的风险。
  这两天,上海“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宣布即将撤店谢幕的消息引发无数市民的感慨。由于租约到期,曾经是内地百货业黄金时期的代表、上海知名购物地标、开张已近二十年的商场将从上海的淮海路上消失,实体商业阵亡名单又添新成员。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太平洋百货淮海店门口到处贴着谢幕折扣的标语,各大品牌都在进行最后的清仓。商场特别设立了一面“合影墙”,写上了“,20年,满满的都是回忆”几个大字,不少怀旧的或者前来扫货的市民纷纷在前面合影留念。据商场相关人士,自11月14日起,商场二至五层已经撤柜关闭,12月14日起也将结束一层和地下一层的营业,其它区域营业至12月31日,届时将圆满谢幕。1997年7月,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开业曾经轰动一时,由于地处地铁口,平日里人流川流不息,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因和场地方签订的20年租约到期,同时出于经营方面多重考虑,最终选择了结束营业。其物业持有方瑞安集团在此前表示,租约到期后将收回物业,对原址进行商业更新,这里将变身“智慧型、体验式”购物中心。目前,太平洋百货的徐汇店和不夜城店仍然照常营业。
  对很多上海人来说,淮海路上的太平洋百货留下了很多记忆。市民大多表示,觉得非常惋惜,也很留恋。也有市民表示,这几年周边大的商场太多了,这边就显得太老,太陈旧了。还有自己不愿意逛商场的原因是很多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没什么新意,而且导购们总是时不时出现在自己身后开始推销,感觉很烦。要么就是刚接完在,店员就不那么热情了,体验感很差。相比,电商的商品选择性多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物流也方便,相比之下更愿意选择电商。
  记者采访发现,去百货化、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不少新开业商场采取的策略。今年6月份,国内知名连锁书店西西弗进驻青岛凯德mall。关于他们的经营策略,书店店长张思洁介绍道:“能够参与到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我们咖啡馆的用色都非常大胆、非常有冲击力,还有我们的橱窗会结合本地特色。”增加休闲餐饮、精品书店等体验式购物比例,这一策略似乎十分奏效。市民吕先生说:“其实我以前不是一个爱逛书店的人,有这些高品质书店来了之后,觉得环境更好,书籍的陈列、氛围营造的更好,我也愿意来逛一逛。”
  河南许昌九弟烟酒有限公司创办于1996年,并率先在许昌成立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自选超市。到2012年,已经成为拥有7家连锁超市,集烟酒副食品、百货、洗化、针织、服饰、鞋帽的综合性商超企业。就在公司蓬勃发展的时候,电商的异军突起,让企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从一开门就能顾客盈门、结账排队的红火场面,变成了低价促销来吸引顾客的窘境,企业效益更是连年下滑。公司运营部经理于占涛说,前几年电商经营的范围还比较窄,主要集中在服饰方面,但近几年,电商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对实体商超的影响的确是越来越大:“电商它所作的商品冲击太大,像日货、洗漱用品,网上购物方便,还有服装鞋,冲击都很大。对咱来说,现在电商能做的它都在做,对咱们实体来说冲击还是比较全面的。”
  商务部指导 实体商业如何破局?
  实体商业关门潮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甚至有悲观者认为,在电子商务地步步紧逼下,实体商业已经走入穷途末路。从红极一时到落寞关店,人们普遍认为:商品雷同、供需错配是主因。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受经营成本日益攀升、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实体零售主要指标增速回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关店现象频发。
  不过,在一些城市的商业版图中,虽有部分百货商场、超市卖场关闭,但也有大批新型购物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开门纳客。在国务院近日发布的这份《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中,还从“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七大类的政策措施。
  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说:“推动实体零售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销售商品向引导生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生活方式、扩大消费的方向转变。二是由以前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的新生态方向转变。三是由以前的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来转变。”
  推动实体零售实现三个转变,《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七大类政策措施,增强实体零售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加强网点规划。以市场化的方式盘活现有商业设施资源,优化网点布局,降低商铺租金。支持连锁企业设立非法人门店和配送中心,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快构建生产与流通领域协同、线上与线下一体的监管体系,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开展实体零售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构建反映零售业发展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加强财政金融支持,鼓励设立投资基金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入,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至全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在线支付业务需求。开展试点示范带动。
  根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未来5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将有1/3被淘汰,另有1/3将转型为批发、零售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剩余1/3则将成功实现线上线下对接。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认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可以优势互补,是零售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线上的优势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而实体店在物流、服务和体验方面具有优势。由于没有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体店的物流成本比网购要低得多。如果能够把优势结合起来,就会真正发生‘流通革命’。”
  线上线下积极探索 实体商业尝试突围
  面对经营“寒冬”,一些实体商业企业正在积极谋求破局之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推动销售管理模式升级。实际上,新型实体商业力争“去百货化”,大打“体验式购物”牌。同时,传统商业主动融入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把商品放在网上,而是要把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应用到管理经营上。在传统实体商业遭遇困境的当下,线上、线下这两种曾经被认为对立的商业形态如今融合趋势更加明显。
  受大环境与消费习惯的影响,传统大卖场超市为迎合消费者购买习惯,纷纷开始尝试转型。在吉林通化,有20年经营历史的明达超市这两年就经受了这样的考验。2014年,艰难增长的超市企业,终于颓势尽显,2013年还保持利润12%增长的明达超市首次出现下滑。公司经过调研和考察,直指问题根源,并转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新的模式,就是线上线下完全融合的全渠道超市模式。明达超市市场运行部部长徐亮说:“现在70后、80后、90后已经进入主流消费人群,正在影响着很多零售领域。新一代的消费者,他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实体店和网店就是我们超市发展的两个方向,哪个方向出问题都不好。”
  2015年初,明达超市推出了自己的网上平台和明达APP。徐亮表示,对于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来说,除了对商品种类上的丰富度提高外,在送货速度上也更需要保障,公司要求通化市最远地区送货速度最慢不得超过2小时。徐亮说:“线上必须和线下结合,在网上买完商品了,用户他要求的就是送货得速度,这就必须要求我们有实体店,每个区域保证有一个实体店,这样实体店分布开送货就快,融合发展的优势就出来了。”
  福建泉州捷龙超市在二十世纪初曾经人潮涌动,客流如织,不过就在2015年,捷龙超市在泉州市区的门店全部关闭。捷龙商业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孙玉芸坦言,市区的门店效益不佳,因此公司考虑转战各县市区以及发达乡镇,寻求转型。这两年,泉州永辉超市钟楼店等超市也相继关闭,泉州第一代的传统超市、百货出现了“关店”现象。泉州市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陈开通认为,商超受电商冲击的影响远不如百货,房租、人工成本、运营能力、商业竞争,是传统超市退出中心市区的主要原因。“营业面积总量在大幅度增加,有些企业自身做大了以后没有专心做这一块,还有一个就是成本的增加,面积越大租金越低,所以小的超市就要做精做细。”
  而面对百货业寒潮,转型无疑是他们最后一线希望。永辉超市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球经济衰退、电商冲击传统市场的大背景下,除了线下新店的开张,接下来他们也将采取一些线上措施。“14年以来在福州市中心是出了网上app ,今年以来我们会在福建区域去全面推广,泉州地区也是在我们的区域范围。”
  今后当地的商品零售业可能呈现“大商业、小便利”的格局,大商业即可以一站购齐或者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商场,而小便利则是深入社区、方便群众的小型便利店或微型超市。开发电商较难替代的消费品类以及提供更便捷舒适的购物方式,服务好一公里内的社区居民。
  如何破解零售业瓶颈?江苏大学管理学博士李沛分析说,“多创新、重体验、线上线下同行”才是所有商场需要转型的重要之路,比如江苏镇江万达关闭百货腾出空间,引入更多的体验式业态来吸引人气:“创新和互动肯定是要加强的,对于我们镇江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来说,其实做好文化牌、旅游牌,包括把创意牌打好,带有健康休闲特色的聚集地这样的一些聚集地,甚至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可能才是未来真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思路。”
  目前,镇江市不少新开业或者整修后的商场在宣传中,侧重点都放在了餐饮、亲子等颇具互动和体验性的业态上。除了体验式方面的转型,线上线下结合也是商场的转型方面。苏宁镇江公司策划部部长袁梦薇介绍道:“纯粹的只做线下不行,但纯粹的制作线上也不行,门店最大的优势是给线上带来了体验和服务。”
  对于传统实体经济而言,选择融入和重建,换一种营销模式或许是更便捷而且有效率的市场手段。特别是面对电商成本低、价格低的优势,也启发了一些传统零售企业新的营销策略,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家电零售企业正阳家电最近两年一直在推广仓储直销的模式,相关人员介绍道:“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让厂家的产品销得更快,让消费者得到的实惠更多。我们仓储直销的模式实际是把传统方式也给抢了,把网上也给抢了。”
  哈尔滨本土某商业企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表示,虽然近年他们企业的销售额一直在下滑,但是对于处在变革中的传统百货零售业而言,实体商业并不会消亡,他认为互联网以及O2O只是一个商业模式,并不是商业发展的必经趋势。
  每年的“双十一”,令实体店感到最郁闷的,就是变成电商的“试衣间”。一到此时,售货员就会紧紧盯着试衣服的顾客,生怕他们试了衣服抄了货号却到网上下单。可坐落在南门外大街上的天津大悦城却主动要求做电商的试衣间。他们联合近百家品牌,在店铺里推出了电商的线下“试衣间”活动。
  天津大悦城总经理助理王丽告诉记者,这次尝试不但没有造成顾客流失,反而带来销量上升:“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顾客能够来到大悦城,亲身在店里能够看到在线上它展示的那些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手感、材料是什么,我穿上以后的感觉是什么?在这样的时候你试好了,如果你还愿意在线上买的话,你可以把卡号抄下来,回去自己下单。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服务人员就会给他介绍买这件衣服搭配哪个更好,然后有哪个是新品可能更适合您。这样呢可能带动他的连带销售,它能把一个简单的购物行为变成了一个全天的休闲行为。所以,这次活动以后,当天我们的客流是冲高的,销售额也有一个百分之十几的增长。”
  在大悦城还有很多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管理和服务的例子。比如,去商场购物停车时,自动抬杆的系统会将顾客的停车信息记录在后台,与会员信息等其他信息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然后进行精准推送。
  尝到了触“电”的甜头,天津大悦城不断扩大和电商合作的范围,大众点评、美团、uber、滴滴打车……都成了他们的合作伙伴。此外,他们还开发了自己的app,培养粉丝顾客。
  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从2013年至今,在大部分商场营业额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天津大悦城却逆势上扬,每年都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电商与传统商业不能论个谁输谁赢,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互利共赢:“互联网思维说白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共享,无论是对传统的商业还是对这种互联网来讲,增加他和消费者的粘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大数据的分析他其实是增加粘度的一种方式。因为你只有很清楚地知道你每一个消费者他的喜好,他的消费习惯,包括他的价格支付能力,那么你才能够真正地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
[责任编辑:实体零售30年了
为什么干不过3年的电商?
作者: 制造业电商来源: 砍柴网 16:18:45
随着过去30年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体零售企业特别是超市业态和专业电器业态获得了野蛮式的成长,许多企业成为一方“商业军阀”,但近年的表现却可以算得上是每况愈下。2015年有些小型的零售企业已经走到终点。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上市零售企业的数据都是公开的,不信自己搜集分析。而与此同时,一些仅仅成立三五年的纯电商企业反而发展得如火如荼,例如唯品会2012年成立,三年后即赴美上市。原因到底在哪里?来跟大家说一说。方法论:零售业对用户的集体漠视经过多年的积累,零售企业都具备比较大的体量,可以算得上有钱、有人、有粮,但为什么在电商冲击节节失利?我觉得还是方法论出了问题。我想用两个公式来对比其中的差别:实体零售的商业逻辑为:利润=销售收入*毛利率+后向收费-经营成本电商企业的商业逻辑为:利润=用户含金量*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虽然都是在卖商品,但这却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营商理念。一个是从财务角度,另一个是用户角度。由于理念不同所采取的玩法也大不一样,零售企业是这样运作的:从上图可以看出实体零售所有的策略都是围绕财务指标设计的,零售企业强调“拿数据说话”,粗放式的经营也已经带来难以根治的积弊沉疴,如下:难以维系的“跑马圈地”现在零售企业开店几乎停滞了。前些年商业项目还比较少,商铺的租金水平也很低,店铺往往一开出来就能盈利,现在找个合适的项目都很难。未来三到五年很多零售企业要面临商铺租约集中到期的问题,届时估计很多零售企业要关店止血(华润在2016年将关闭68家门店)。盲目的促销实体零售的促销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由头繁多,但促销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差,而且流失毛利额。看似活动效果较好其实是子食卯粮,活动一停反而不如平时。为了提升短期促销效果拼命推销低质商品,结果定位越来越低,用户不买账。售价的泡沫化实体零售的价格泡沫化已经非常严重了,此前是百货业态,现在是超市。零售企业基本上本质上也不掌控定价权,定价权实际在品牌商那里。为了应付零售企业越来越高的毛利率要求,供应商纷纷把定价拉高。虚假的去中间化零售企业为了控制进价一直喊着缩短供应链去中间化、产地直采,但实际上多流于形式,换成生产商来签约又如何?生产商早把收益给经销商预留出来了,马照跑舞照跳!收费!收费!收费!很多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后向收费可能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是近年来零供矛盾的炸点,政府也多次调停并为之立法,然并卵。收费环节大致可分为“进门费用”和“营销费用”。有很多生产厂家为了规避高昂的进门费用选择在当地找经销商“借壳上市”,导致形成了一些依附零售企业的经销商寡头,反与零售企业争利;出卖货架权的行为导致企业对陈列权的失控。成本控制的悖论零售行业是劳动密集行业,控制成本重要手段就是员工薪资水平控制。比如深圳这样一个呼吸空气都嫌贵的城市,员工月薪2500上下。看似成本低了,实际员工消极怠工的现象尤其严重。此外现在卖场里多是供应商派驻的促销员,表面上看起来转嫁了人工成本,实际上供应商在下次报价的时候会偷偷上浮10%。零售企业的玩法就像地主收租子,他自己并不真的关注生产,而供应商好比是佃农。地主只关心今年能收多少租子,至于种出来的东西好不好、贵不贵、卖给谁他并不关心。而电商企业简直就是“撩妹”高手:明明是个穷屌丝,他会衣着光鲜的参加各种活动获取结识妹子的机会(推广与广开入口)、甚至走在大街上见着妹子就厚脸皮搭讪要手机号码(地推)、然后就把所认识的女孩子编着号,把妹子性格、爱好、三围什么的全部记下来分好类(用户研究),没事就琢磨个段子或者P个图逗妹子莞尔一笑(内容运营),妹子好吃就动手做大餐、喜欢运动就陪你暴走,喜欢浪漫就带你去山上数星星……至于哪天滚床单,不着急跑不了!其实这不仅仅是京东阿里路数,微商也是这个套路。实质上他们的打法就是用户至上,“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整体产品开发、运营都必须围绕用户需求、用户习惯、用户体验展开,并且通过流程、架构、报表等的设计来强化落地,真正把用户放在心上、捧在手上。他们策略清晰、分工明确、动作绵密而迅捷,可参考下图:我认为所有商业行为的最高准则都应该以用户为中心,践行用户思维下的方法论才是王道。实体零售最大的的差距恰恰在于对用户的漠视!团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零售企业在在过去的20年的快速发展中,长期居于行业支配地位,形成了所谓“渠道为王”局面,坐着的零售商,跪着的供应商。但长期的相对垄断也会导致团队专业性的退化和官僚化。面对当下行业性的巨变,想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关于团队年龄问题有个数据:百度员工平均年龄26岁,微信平均年龄27岁,阿里平均32岁,35岁以上的人家不要了。而零售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应该在40-45岁以上,二三线城市可能更高。虽然我不会极端的认为团队越年轻越好,但年轻化的团队确实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年轻人有活力有冲劲,零售行业真的非常需要这些新鲜的血液。年轻人可塑性很强,如果能得到健康的企业环境突然或遇良人指导,其成长潜力惊人。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目标用户群的熟悉就像看镜子里的自己:1980年至1990年出生的人口约在2.5-3亿,这个群体无论是人群规模、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都非常强,而你的电商对手们和他们才是同一群人,你不是。你可能会说年轻得团队会缺乏经验,但实际上你所谓的经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那么值钱。下面说说知识结构缺失的问题。零售行业商品引进往往是这样评估的:1、标杆店或竞争对手有无引进,如果有了那可以加分2、在其他渠道销售表现如何,如果不错又可以加分3、能给多少进场费或者毛利率,给的满意可以加分4、类似的商品销售表现不错,可以加分5、老板提到过的商品,可以加分5、供应商的影响和公关(此处省略100字)唯独没有围绕用户进行需求管理,既是意识不足也是知识结构的缺失!没有这个最重要的源头和前提那商品引进就完全变成了“点菜”,完全靠采购的人品和经验,而企业将为之付出巨大的试错成本。零售从业者还在主动学习的有多少?被培训部门拉壮丁的不能算。而电商团队人员起点本来就很高,却仍然非常注意团队学习,如饥似渴。小声问一句,别人比你聪明比你年轻比你拼命,那你不改变凭什么赢得未来?野蛮人已经在撞击你的门了,很多人却还在鄙夷:“实体零售不是败给电商,而是受累于宏观经济的低迷”,“电商后劲不足,用户最终还是要回归实体零售”,“O2O决战在线下,我们具有先天性优势,坐等风来”……魏源在大清朝危亡时期曾喊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你却连承认差距的勇气都没有,不得不说心态出了问题。最后免费献上《九阳神功》的内功心法:“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这才应是强者应有之态,可是你的那口真气真的足么?(文/制造业电商,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仓储物流管理系统
外贸代运营2014年: 电商取代不了实体零售(下)
导语:打败实体零售的不会是电商,关键在于实体零售企业要找准行业的发展方向。惟有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才有成为领军企业的机会。
&经济观察报网 陈岳峰/文 如果要对即将过去的2013年的零售业做个回顾,无须多言,实体零售的保守与沉默已经做出了回答。这一年的处境大抵与2012年相仿,没有太多变化。就算有的企业有新的尝试,也无法改变行业的整体大局。
打败实体零售的不会是电商,关键在于实体零售企业要找准行业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有成为未来领袖的可能。惟有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才有成为领军企业的机会。那么,让我们来看看2014年零售行业会沿着怎样的一条脉络去发展。
购物中心悲喜不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购物中心遍地开。目前,中国已开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2015年将达到4000家。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建成开业,届时购物中心将超10000家。这真的是个有些耸人听闻的数字。
我国目前有320多个地级市,有2860多个县级,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地级市的购物中心在10多年后将达到30多家,换算到县,每个县也将在4家以上&&这还不包括其他商业业态。换句话说,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现在就可毫无悬念地断定死掉一大批,因为就算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也支撑不了上万家购物中心的生存与发展,这还不谈其他新的商业模式对实体零售的冲击。据显示,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达到了8.4%,二线城市达到了10.5%,沈阳更是达到了24.3%,郑州为20.7%。
所有零售企业的转型战略中都包括购物中心,似乎它可以解决目前的难题。但事实上,购物中心同质化率已达60%。同一商圈内,不同品牌的购物中心,有的表现尚可,有的凄风苦雨,有的更是奄奄一息。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无非是&主题百货+大卖场+专卖店+餐饮店&的玩法,品牌几乎全部同质化,雷同程度雷人,而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在很多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几年前纷涌而入大干快上购物中心的地产商们见苗头不对,已经开始撤军,留下一个个幽灵物业,重新返回到一二线城市。2014年,或许是购物中心从狂热走向失落的分水岭。
家电连锁继续衰退
家电连锁正在成为一种过气或者说是过时的业态。无论怎样升级,如何调整,都抵不过世易时移的衰退变迁,就算延缓,也阻挡不了它的最终结局。因为,线上渠道和其他专卖渠道,基本上已可承担起家电卖场以往的角色,而售后服务等丝毫不逊色,速度和效率更要高出许多。
因此,苏宁的云商也好,国美的去电器也罢,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都是战略上转型的必须之举。目前,两家企业都在关店止损、多元发展等措施并用,但成效尚难预测。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三季度苏宁净利率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额达1.08亿元。虽然这与其线上线下同价有关,但在这么短时期,同价只是拉低毛利率,不至于造成亏损,由此可见家电实体店的业绩已经非常惨淡。然而,尽管家电连锁企业还在口口声声要升级门店、打造第N代的旗舰店或是转型版卖场,这些开店或所谓的高调喊扩张、速度不减、升级调整等,更多是一种战略姿态的表现,而不再是战术上的强力执行了。这一点,从2011就已开始,在继续,2014也将更深入上演的关店大戏上,完全可以体现。
百货业转型艰难
事到如今,恐怕没有人会再反驳百货业继续疲软的事实了。而在扼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压制下,百货业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指望2014年打个翻身仗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了。
当然,不排除有个别企业或个别百货门店表现尚可,甚至业绩突出,但这完全不具代表性,从行业而言,百货业态在当前的经营模式下,衰落是持续性的,且暂时还没有太好的应对策略。
甚至,一些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都开始重新考虑要不要去百货化的问题。这也反应了百货业作为购物中心主力店的作用正在减退。
很多百货企业多年前就高喊转型口号,但在行动上却力不从心。这也不难理解,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联营模式既不费心也不用太费力,要想从本质上创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促销返券不打烊外,我们看到百货业还玩出了哪些新的营销花样呢?
而自营,对很多企业而言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的确,百货企业可以通过部分自营来增强差异化,提升利润。只是,如何自营?自营哪些品类?自营需要压占的资金从何而来?舍弃原有的利益真有那么容易?自营亏损责任谁负?等等,这些都是大问题。
买手制则更是让百货企业只能望而兴叹。一是,买手的培养时间长、成本高,而且见效慢,甚至不一定有效,这让百货企业踯蹰不前。另外,中国的市场环境和诚信水平都不具备买手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中国的品牌经销体制也不支持买手制的大量存在。
不得不说的是,2014年,百货业依然难过,转型艰难,也看不到太多希望。且自珍重吧。
建材零售回归传统
当家得宝无奈退出中国市场,东方集团终于抛弃东方家园,彻底终结家居连锁业务,就应该知道,家居建材的连锁业态在中国市场已经无力回天。百安居今年频频发生的员工&闹事&风波,展现的正是这家外资家居连锁企业在市场上苦苦挣扎,也让人不禁会联想:百安居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呢?
或许,这一业态的全军覆没也只是时间问题。当然,这并不代表,若干年后,这一业态不会再度焕发生机。
建材家居行业虽然早进入了连锁商业模式但市场大头基本还是被传统的建材市场占据。消费者也没有像超市等业态一样,被大部分引导成去连锁卖场的习惯。就算有,其中一部分也是去这些卖场查型号、问价格,最终还是回归到传统渠道(建材市场、代理专卖店)等购买。因为连锁卖场的品牌,引进的同样是这些代理商,在价格上并无优势,而进驻连锁卖场的供应商本身就占据了其他传统渠道,售后安装及服务也是由这些供应商提供,很多供应商仅仅把这些连锁卖场当作商品展示或代表品牌形象的场所。
由于这一领域不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样,对普通百姓而言有些专业,消费者对建材家居的需求,一般会重视装修公司及周边朋友的建议,就近采购或是找熟悉的小供应商购买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而少量高端消费者又支撑不起连锁企业的日常运营尤其是市场扩张。
况且, 从产品、服务、价格以及各个方面,家居建材连锁企业与传统摊贩式及联营租凭式卖场相比都没有太多特色,而中国所有的建材连锁卖场,无论是百安居、家得宝这样的外资企业,还是国内的东方家园,基本都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因为家居建材在中国市场的割裂的分销模式,根本不可能让这些寄望于靠规模来形成价格、品牌、营销等优势的连锁企业有任何突破的机会。实际上业界也看到了,尽管家居建材领域不断有连锁企业进入,并想以己之力改变目前的格局,但遗憾的是,这一领域一直只是一块成就&烈士&的沃土。
所以,家居建材在经历了零售业态的纠结后,2014年应该到了回归传统渠道的时候了,至少,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之前,传统渠道还不可替代。
线上线下争夺生鲜
生鲜本是实体零售业在与电商抗衡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由于零售行业在2006年开始兴起的生鲜自营,中国的实体零售企业大多在生鲜经营上有自己的一套,在后端供应链和前端陈列、鲜度、包装、分级等上面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且确实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提升了业绩,成为一块强有力的吸客磁石。因此,生鲜也是实体零售企业认为电商难以碰触的领域,很简单,老百姓不能因为买个菜买个水果都去网上吧?
但随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网等生鲜类电商的强势出击,再加上1号店、京东等也开始朝生鲜领域进军,生鲜开始成为电商争夺的热点,很多农业基地和公司也开始纷纷推出有机蔬菜或定制果蔬的一对一配送服务,并且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粉丝&。
更有意思的是,被实体零售一直认为最受限制的供应链问题,生鲜电商们似乎也找到了&互联网模式&在尝试解决。
尽管目前生鲜电商还没有盈利的代表,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言,所针对的目标客户也是中高端消费者,但不难预料,很快就会普及到中低端消费者。况且,就算是将中高端消费者截流掉一部分,也够实体零售企业难受的。重要的是,生鲜电商尤其是大电商切入生鲜经营,在短期内并没有盈利压力。
因此,虽然仍是最具差异化的品类之一,很多电商的生鲜配送实际也是与实体卖场合作解决,但从2014年开始,实体卖场里纯粹的生鲜品类和价格上的优势可能将不再是王牌。主食厨房、精细加工&&如何在生鲜产品上做足深度加工文章,或许才是再度树立竞争利器的法宝。
电商店商盈利为上
电商是不是让实体零售的日子太不好过了?是的。但电商自己的日子就过得好吗?恐怕不是。
事实上,谁的日子都不好过,电商还停留在一味追求规模的阶段,靠各方资本的烧钱来铺设看似美好的未来之路。至少截至目前,无论是垂直型电商还是平台型电商,没有多少企业敢说自己已经盈利,且能保证盈利的持续性。京东也好,苏宁易购也好,1号店也好,都还在盈利的路上挣扎。
小电商的日子则更不好过。调查显示,仅有18.67%淘宝店铺表示半年内利润上升,38.67%的卖家表示利润持平,而42.67%表示利润在下降。而以淘宝为例,目前C2C店铺大概950万家左右,但其中有300多万卖家停业,剩下约80%都亏损,真正赚钱的只有10%。每个月都有生意的大概不到90万家,也就是说只有一成多的店铺每月能开张。
所幸的是,电商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开始逐步理性,正向盈利的方向努力。国美也明确提出电商要快速盈利。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电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让公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疲劳,2014年,大型电商靠营销和价格战就能轻松将消费者挑逗的好时光会慢慢不再。而如何盈利将取代&烧钱&买规模成为主流。这也说明,实体零售要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电商,而是自身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跟得上消费需求的变化。
零售业不再受资本青睐
还记得3年前,VC/PC等资本像跟屁虫一样疯狂粘在连锁零售企业身后的情景吗?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彼时,很多零售企业的老总,有时一天要接待十数家投资公司的说客,烦不胜烦。但此时,这些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里,只怕一年也难觅到投资公司人员的身影。
连锁这个概念对资本来说,至少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都已经成为过去时。尽管3年前它还被炒成最热门的行业。这并非因为连锁企业的价值不再,而是市场环境倒逼连锁企业的转型在短期内无法寻找到突破的方式,导致了资本市场很难再对其追捧。
而IPO迟迟地不重启,也使得资本无法实现价值的成倍套现效应,再加上相比前几年,连锁零售企业的上市之路又增添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2014年,资本不会再青睐零售行业。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只是实体零售,电商也同样不会再像以往一样受到资本的垂青,因为资本也无法判断电商的未来前程,尽管电商被当成未来发展趋势,但现实是,大部分资本投入电商后也基本血本无归,这已让资本心有余悸。当然,实体零售的境况可能更一些。要知道,温情绝对是资本伪善的一面,冷血才是资本的本来面目。
社区商业迎来新模式
早在数年前就被视为零售业下一座待开发金矿的社区商业,开发了多年也没见哪个企业在这一领域有多大起色。
相反,虽然仍然认为社区商业大有可为,但涉足的企业却是有苦说不出,问题有很多方面。一是定位很难准确;二是社区商业远比其他商圈更复杂;三是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社区商业经营方式可供借鉴。
的确,社区商业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目前表现还不错的实体零售企业,也大多和定位服务社区有一定关系。而中国即将实施的城市化战略,更是为实体商业尤其是社区商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就如此前我们预测的,城市化进程给零售业的利好不仅会体现在某一年,而是会持续十数年之久。
对实体零售来说,社区商业绝对是下一个十年的增长亮点。但企业亟需找到社区商业的经营之道,以从目前不尴不尬的局面中走出。
事实上,社区商业不仅仅是某个便利店,某个洗衣店这么简单,而更应该有规划和商家的合力协作,体现集群效应,餐馆、超市、娱乐、休闲等业态能够相互融合,食品更加安全,生活更加便利,服务更加标准。北京超市发已把1000多平米的社区超市作为未来两年的主业态。安徽乐城超市日前推出的第三代社区店也颇有可借鉴之处,在其9月新开的一个1000多平米的社区店里,有一个低温菜市、一个超市、一个花市、一个美食城、一条乐街,让小小的社区店成了一个涵盖诸多服务的邻里中心,广受欢迎。如果乐城的尝试成功,或许会在2014年为业界奉上一个社区商业经营的新模式。
营销陈旧亟待创新
想必大家都不会忘了2012年&双11&淘宝、天猫一天销售191亿的场景,一天的销售就可以跨入连锁百强的前30名,这是让实体零售无法想象的。
但除了对电商业绩的羡慕和望而兴叹,实体零售更应该做的,是学习和借鉴电商在营销上的别具匠心。
无论是&双11&的造节,还是刘强东的&西红柿&事件,或者是约架苏宁,以及今年所以电商跟风的&别扯&、&别闹&、&别慌&、&别装&系列,再说的远一点,小米手机采用的&饥渴&营销,完全用一种全新的模式诠释了一个产品或品类运作在营销上如何使之成功。
纵观这些年来,电商企业在营销宣传上显然要远胜于实体零售商,所以,实体零售商被冲击得只有招架之功,不从其他方面进行比较,单纯从营销上说,也没有什么胜算。
这么多年,实体零售企业基本困在打折、促销的怪圈里,造节千千万,却没有一个像&双11&这样让消费者刻骨铭心能记住的。很多企业也有微博、微信等官方账号,但运作好的却寥寥无几,成为鸡肋。因此,2014年,与期再墨守成规,不知往哪个方向走,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学习电商的过人之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是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的宣传与营销,实体零售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最大限制地去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线上探索路仍漫漫
这真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大难题。连锁百强中,有近70家开展了线上业务。然而,除了苏宁易购、银泰网等屈指可数的企业可以上得了台面,其他企业的电商业务似乎都不值一提。
这种现状其实并不在意料之外。苏宁是下了大本钱来谋求转型的,已经将包括电商在内的其他很多领域放在战略高度予以推进,所有优势资源都向此集中,银泰网也有类似基因。这就有些当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其他所有一切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挡道者则请让道。反观其他零售企业,电商仍然是一个补充业务,还是传统做法那一套,既舍不得投入,也不敢冒险一搏去转型,&泯然众人&本就意料之中。事实上,线上线下的融合业界嚷嚷了这么些年,也没见谁能真正做到。价格统一就算融合吗?门店充当配送点就算融合吗?
不得不残酷地指出,电商不是很多区域企业的菜,无论是资本还是营销,或者是互联网思维,很多企业都没有任何电商基因。因此,2014年不妨沉下心来做好店商。而对于那些铁了心要上线电商的,就请拿出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来,没准会闯出一片天地。毕竟,传统商业再传统,还是具备很多优势,就算暂时在线上迷茫,只要找准了方向,未来还有的是机会。相信不出3~5年,会有部分传统企业具备线上反攻电商的实力。2013年底,步步高和大润发都高调切入电商,不仅采用了专业的电商团队,投入也都以亿级计算,这应是传统企业做电商在模式上的新变化,希望他们的探索为2014年实体零售的线上路找到方向。
技术商业时代到来
以&中国首家未来超市&而闻名全国的安徽乐城超市,当时正是采取了电子价签等20多项新技术而备受瞩目。两年过去,再回过头来看,这一尝试的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中国零售业已经走到一个变革的关口,如何创新、重新把客流吸引到卖场,成为企业变革的关键。
而无论是购物体验,还是经营管理,固有模式都渐显疲态,零售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技术商业时代。大数据,Wi-Fi,电子标签,智能货架,自动收银,自动打包,移动互联,线上APP,所有的新技术都在推动传统商业的革新,但实体零售企业大多数还未从原有的思维中醒悟过来,对于技术商业时代的到来还有些茫然,甚至从内心里有不小的抵触情绪。然而,在人力成本高涨、卖场客流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新技术的全面应用,来实现卖场质的变化,通过新设备、新技术降低成本已被证明是可行之道,而进一步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来分析、引导、吸引顾客再次燃起到实体店购物的兴趣,或许就迎来了实体店兴起的第二个春天。
IT、设备商进入调整期
实体零售的疲软也直接反应到了技术设备行业。2013年,由于零售企业在开店等扩张方面的退缩或放缓,对设备采购的需求量下降,货架、POS、EAS、收银台、扫描枪等设备商已经受到了不小影响,很多企业的业绩也在持续下滑。而零售商采取的压缩成本策略,也让IT解决方案提供商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
不过,新技术与设备却在这样的寒冬中受到追捧。可见零售企业并不是不需要技术与设备,而是供应商已经不适应市场新环境下企业和门店的需求。的确如此,为零售行业提供技术设备的,除了数得过来的几家国际巨头,大多企业规模一般,当零售企业已经出现千亿级的企业时,很多技术设备厂商却没有伴随着合作伙伴壮大,仍在原地踏步。
因此,2014年,技术设备商最迫切的,是在上游行业变革的关口,尽快做出调整与创新。传统的技术设备会逐步进入淘汰期,这是不可避免的。如以生鲜货架起家的山东兄弟,从两年前就开始全力转型,由单一的生鲜货架已经涵盖了烘焙及便利店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商;一些传统POS企业也开始逐步转向移动POS领域,为实体店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与运营便利。道理很简单:客户需求已变,必须随需应变。这一点,放在技术设备商身上如此,放到实体零售企业身上同样如此。
相关链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零售行业数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