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了解万那神核的哪位大大了解苏联计划用于米格

苏27对米格29:谁是前苏联最好的战斗机?(图)
苏27对米格29:谁是前苏联最好的战斗机?(图)
SU-27战斗机拥有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
&&&&在讨论苏联战斗机的时候,“最好”和“侧卫”这两个词是出现的最多的,大众很容易接受“SU-27是最好的战斗机”这一观点。不过,毕竟也有一些持相反观点的人,他们认为最有用的、用来击落F-15和F-16战斗机的既不是SU-27也不是MIG-31,而是MIG-29。这儿将列举一些事实,使得读者可以比较SU-27和MIG-29之间的优劣和差异,并对这两种飞机了解得更多。&&&&SU-27的长处&&&&- 航程远&&&&- 载弹量大,包括6枚R-27中距导弹(R-27R/R1,R-27ER, R-27T/ET)&&&&- 信息优势,功能更强大的航程&&&&- 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能&&&&MIG-29的短处&&&&- 航程有限&&&&- 最多只能携带2枚R-27(R-27R/R1),无信息优势,依赖于地面控制指挥系统(GCI)&&&&- 处理能力差,抗干扰性能差&&&&从上面这些通常使用较为广泛的比较来看,SU-27无疑是一种众望所归的战斗机,而MIG-29则显得很一般。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去看问题,那么SU-27的优势都将弱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强大。&&&&航程&&&&首先应当承认航程确实是SU-27的一项重要性能,但这个性能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量上的缺陷。当SU-27的燃油不少于2/3的时候,飞机的机动性能很差。这一事实经常被忽略,因此大航程是要付出代价的。&&&&在MIG-29C之前的MIG-29确实存在很严重的航程问题,MIG-29C在背鳍部位加装了一个“驼背”形的油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燃油问题。从作战需要角度看,MIG-29本身作为夺取“战区制空权”的战斗机,其航程并不需要很远,这只是种防御型截击机。MIG-29虽然带的油少,但是其体积也小,因此当SU-27很早就被发现的时候MIG-29却依然不知所踪。在执行适合的任务时,MIG-29A携带一个内含400KG燃油的机身中线副油箱,这些燃油用来启动、起飞、巡航,机身油箱中500KG燃油准备用来格斗(包括开加力1分钟),另外还需要准备1000KG左右的燃油返回基地。除此之外还剩余2500KG燃油,足够用来以0.8M速度、40000英尺高度进行5分钟的巡航飞行。从原东德的基地起飞,这足以应付MIG-29飞往英国南部作战。&&&&机动性&&&&两种战斗机都是声名卓著的高机动战斗机,二者的设计师在气动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MIG-29一度获得“世界上机动性最好的战斗机”的称号,很多人们把SU-27估计的过高了。MIG-29是被设计用于低速机动作战的战斗机,在低速状态MIG-29拥有出色的机头指向能力,在头盔瞄准系统和R-73导弹的组合下,MIG-29对于任何战斗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事实上根据一些F-16战斗机的飞行员说,在低速时MIG-29的确比F-16更加容易操作。&&&&SU-27虽然也是一种杰出的高机动战斗机,但是这种机动性能只表现在油量不足出现“返航”提示的时候。因此SU-27只适合于执行一些能精确计算油量的任务--这在平时训练中很容易做到,但在实战环境中几乎没有可行性。在实际状态中,SU-27可能将被迫抛弃中距导弹等外挂物,以提高自身的机动能力。BVR(超视距攻击)能力&&&&首先,两种飞机的主要中距攻击武器都是R-27型导弹,这种导弹是为SU-27战斗机量身定做的。SU-27飞机最多可以携带10枚各型R-27导弹(包括R-27R/R1/ER/T/ET型),而MIG-29只能携带两枚(包括R-27R/R1/T型)。&&&&很明显,SU-27携带的武器更多,但是更重的武器在现代空战中是否真的必要呢?一方面,现代战斗机速度快,空战过程很短促;另一方面,现代战斗机在同时对付多目标方面并不优秀,一架战斗机在对一架敌机攻击的过程中未必来得及使用那么多导弹。空战中往往第一次交错就能决定结果,第一次迎头接触后敌我双方通常都会尽量脱离,以避免由于位置感知能力的缺陷而遭到其他隐藏的敌人的攻击。SU-27的N-001雷达和MIG-29的M-019雷达都是机械扫描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实际作战中都只能一次攻击一个目标,因此SU-27携带大量中距导弹的意义另人怀疑。通常SU-27会携带相同数量的R-27红外型和雷达型导弹,但是大多数导弹都没有使用的机会。&&&&对于红外导引头的R-27T/ET型导弹而言,射程完全取决于目标的距离,因为不论是SU-27还是MIG-29都没有有效的数据链系统。而红外导引头通常对飞机尾部要比迎头更敏感,因此虽然SU-27的雷达探测的距离较远,但对于R-27T/ET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因为这种导弹通常被用来进行后半球攻击(追尾攻击)。但在实战中MIG-29的飞行员往往比SU-27的飞行员更加果断的使用R-27T/ET导弹,因为SU-27飞行员还要去考虑一些诸如飞机重量、使用何种导弹的问题。&&&&MIG-29只能携带2枚R-27导弹,这使得MIG-29的训练和作战都变得简单且程序化:MIG-29将迅速的发射两枚中距弹攻击同一个目标并且准备进入近距格斗。同时发射两枚导弹一方面可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飞机左右不平衡(这将极大的影响飞机的机动性,对MIG-29而言可用攻角将从24度降低到15度)。SU-27飞机基本上类似一个枪手:在理想的环境中可以有条不紊的对5个目标依次发动攻击,每个目标分配1枚雷达制导型R-27和1枚红外制导型R-27,不过恐怕在实际作战中不会有敌人肯这么耐心的等待。&&&&雷达因素&&&&对RCS值为3平方米的目标来说,SU-27的N001雷达的探测距离是80-100KM(迎头)和40KM(追尾),MIG-29则分别为75-85KM和35KM。&&&&两种雷达都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一个;都是3cm波长、卡赛格轮天线和脉冲多普勒体制;N-001的扫描范围是±60度,N-019的扫描范围是±67度。N-001具备一定的探测距离优势,但是两种雷达都使用TS100处理器(每秒处理170,000条指令),因此在对目标的解析上无甚差别。事实上由于苏联在电子工业上的薄弱,这两种雷达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看都是非常落后的,可以说这两种雷达都不适合于现代空战。&&&&GCI(地面引导截击系统)支持&&&&前苏联的防空体系着重于使用GCI系统指挥飞行员作战,这一点经常遭到西方的诟病,西方空军认为这一点极大的限制了飞行员自身的灵活性。不过实际上西方飞行员同样依赖于预警机的支援,单凭战斗机自身的雷达是很难找到目标的。在比较MIG-29和SU-27两种飞机时,必须从这两种飞机的研制背景说起。&&&&MIG-29作为前线战斗机而研制,SU-27飞机则成为国土防空军的主力。前线航空兵通常会面临大量的敌机并且在环境恶劣的战场作战,一方面地面雷达根本不足以支持这种大规模空战,另一方面地面雷达本身就很难保证始终完好的使用,因此MIG-29在作战方面并不很强调依靠GCI系统,其训练内容合作战模式接近于北约的战斗机;而国土防空军主要的任务是拦截深入领土的轰炸机、侦察机等,地面雷达可以保证提供99%的信息,这足以支持截击机作战,因此,在对GCI系统的依赖(或者说支持)上,SU-27要比MIG-29更甚一筹。&&&&结论&&&&从上面列举的一些事实可以看出,MIG-29并非毫无优势。SU-27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MIG-29的一种发展型。&&&&从历史的角度看,SU-27有一个很大的不足,这种飞机是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而建造,但是当1978年第一架SU-27(T-10)试飞后苏联发现这种飞机并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于是飞机进行了重新设计。第一批生产型的SU-27于1984年服役,但相关的武器设备则到85年才交付使用单位,而且最初的使用单位只是一些试飞单位。直到1989年,一些实用的SU-27才正式投入部队使用,大约到1990年形成了战斗力。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MIG-29早已逐渐完善并且担负重任了。&&&&事实上到了1990年,冷战实质上已经结束。在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冷战最激烈的日子里,驻扎在东德的MIG-29从来就没有得到过SU-27的支援,一直在面对北约的战斗机孤军奋战。在苏联的防御体系中,MIG-29部队也一直是最有价值的作战单位。&&&&直至今天,SU-27依然在不断改进并且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在实战中SU-27也的确比MIG-29表现的更好一些。但是请注意一点:MIG-29从来就没有能工作在“A”模式(标准空战模式),也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设计构思时设想应该能够得到的支持。(Iain&Norman原作&千龙军事网编译)&&&&(编者注:该文有意回避了一些MIG-29战斗机的缺点,在作战方式上也偏袒于MIG-29的方式,因此文中的观点只能参考。)&
改进后的MIG-29已经解决了航程、武器等问题SU-27的机动性往往表现在空载的条件下携带2枚R-27和4枚R-73导弹的MIG-29SU-27最早装备于国土防空军全副武装的德国MIG-29战斗机长期以来MIG-29一直面对北约先进战斗机孤军作战
(责任编辑:李湘)
推荐给朋友:
镜像: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米格-21 “鱼窝” Finshbed 战斗机 最新改进型号 俄罗斯 :: 空军世界
米格-21+“矛”式雷达=第三代战斗机
<a class="j
点击查看: |
是世界上使用地区最广泛、年限最长的战斗机,目前还有约
架飞机仍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空军服役。尽管这些飞机已经过时,但毕竟是一种久经考验的
优秀战斗机,如果对其设备进行现代化改进后,完全可使其作战效能提高一个档次,使用期
限延长到下个世纪。由此可见,在当今各国国防经费不断减少的今天,花有限的钱对现役数
量可观的米格-21进行现代化的改装,以满足一些国家和地区国防装备更新提高的需要,
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市场。
目前,俄罗斯和以色列都已经行动起
来,提出了各自的改进方案。俄罗斯的方案称为米格-21-93,以色列的方案称米格-21
“枪骑兵”(Lancer)或者米格-21-2000。经过对其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进行改装后,使米
格-21从一种只能执行有限任务的第二代战斗机,一跃变成具有第三代战斗机性能水平的
现代化多用途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对于米格-21-93方案,俄罗斯人将其主要改进和所
达到的目标表述为:米格-21+“矛”式雷达=第四代战斗机。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在战斗
机划代上有所区别,所以,按西方国家,也是我们习惯的说法,应该是米格-21+“矛”式
雷达=第三代战斗机。在这里,我们以米格-21-93为主,对米格-21的改进背景、具体作
法以及其它方案作一简要介绍和比较。
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考虑对已经或即将
过时的作战飞机进行改进改型,以提升其作战性能,满足下个世纪国防装备的需要;即使是
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很发达的国家在研制新机的同时,也在考虑或已经采用这种作法,以
便与先进飞机搭配使用解决作战飞机装备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军用机尤其是战斗机进
行改进改型已成为一种趋势。
米格-21-93
何以致此?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改进现役装备是很多国家保持国防实力的基础。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形势的
总体发展是趋向缓和,战略核武器虽然在某些地区(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有抬头趋势,但总
的来说还是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航空兵在各国武装力量中的作用不是下降,而是提高
了。航空兵,尤其是歼击航空兵被越来越多地用作进攻和反击的机动力量。因此,航空兵的
作战效能就成了所有国家为巩固自身安全所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由于很多国家大规
模削减国防开支,用于研制和采购新飞机的资金大幅度减少因此,对现役装备的改进就成了
保持国防实力和更新升级的基本作法。
米格-21-2000的座舱布局方案
 一些现役作战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明显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和未来战争的
要求。例如现在仍为许多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米格-21战斗机,尽管它有些过时,但仍是
一种性能优秀的好飞机,如坚固的结构和良好的飞行性能,尤其是高空飞行性能更为突出,
至今仍属于战斗机队伍中的佼佼者。加上在使用中及时的、预防性的、定期的维护,单就飞
机本身而言,其使用寿命完全可延长到30~33年,如果将检查、维修和改进等因素都考虑
在内的话,其服役年限达40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由于新型的机载武器的不断出现,
反过来要求飞机能使用这些新武器,执行新的作战任务。相形之下,这种飞机的机载设备特
别是火控系统的老化速度显得比飞机本身要快得多。此外,由于航空兵使用的战术进一步提
高和完善,又要求大大提高战斗机火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升这些性能,并不需要对飞机
本身进行重大改进,只要更换相关的设备和系统就可以解决问题,满足现代战争的基本要
 从效费比考虑,改进现役战斗机仍将是未来十多年航空兵器发展的主流。在专家们看
来,今后10~15年间,对现役战斗机进行改进,而不是发展新型飞机将成为主流。其主要
理由是新型机需要较长的开发时间及昂贵的成本。据俄罗斯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的专家们所
作的评估表明:
改进一架米格-21战斗机的成本,只是购买一架同类新战斗机费用的1/5至1/7,而改
进后的米格-21的作战效能可提高2至7倍,其作战潜力基本接近第四代战斗机(西方称为
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这么高的效费比,对于军机市场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其市场趋势可
能是新型飞机的订购量减少,而现役飞机的改装量则明显提高。
以上介绍的三条理由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适应于米格-21飞机的具体情况。米
格-21战斗机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50年代未便投产,大量生产一直持续到70
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仍有少数改型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生产。据不完全统计,米格-21各型
的生产总数已超过12000架,整个机种的服役时间已达到40年(不同型别各不相同,越是
后出现的型别服役时间越短)。对现代战斗机来说,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使用期限,米格-
21都创下了世界纪录。目前,在世界40多个国家,仍有架米格-21在服役,
其中大约有1/3为米格-21“比斯”。自1972年以来,尽管这些飞机被认为过时,但其中
有很多飞机的使用寿命还不到一半,在对其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进行改装后,这些飞机
的作战效能可提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在某些性能方面可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因此,
可以预测,如果发展顺利的话,米格-21还将在改进数量和节约经费方面,创下另一个世
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那些研制机载雷达和火控系统的大公司对米
格-21的改进情有独钟也就绝非偶然了。
携带中距空空导弹的米格-21-93
米格-21战斗机改进的核心工作是安装新式机载雷达。在俄罗斯提出的米格-21
改进方案中,重点是改装“矛”式雷达。这种雷达是由法扎特龙无线电设备股份公司研制
的。在俄罗斯研制飞机电子设备的企业中,它是唯一一家为战斗机生产机载雷达系统和火控
系统的企业。该公司凭借与各航空设计局多年来的合作,比较了解飞机的性能和作战对雷达
特性的要求,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法扎特龙无线电设备公司在80年代
末就考虑,并实施新型雷达的研制计划。他们研制的这种雷达不针对某种具体的战斗
机,但注重雷达性能的提高和在各种战斗机上的安装条件。这种雷达的基本特点是:外形尺
寸小,重量轻,智能化程度高,能用于各种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性能提升。
根据企业的技术势力,法扎特龙股份公司在1988年至1990年间就已经研制出了这
种雷达,并把它取名为“矛”(编号FK-03)。它是在原米格-29M飞机安装的雷达的基础
上研制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主要用于各种飞机的改进。它既可安装在机体内部,也可做成
雷达吊舱。“矛”式雷达的控制范围比较广,既适用于枪炮武器和非制导炸弹,也适用于先
进的红外制导导弹和雷达制导导弹,其中包括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带红外导引头及电视导引
头的航空炸弹。它能发现和跟踪57公里范围内的八个目标,并同时对其中两个实施攻击。
其高清晰度的绘图装置,能保障对地形进行侦察辨别地面和水面目标,并用制导和非制导武
器将其摧毁。
法扎特龙公司早就建议,将“矛”式雷达作为米格-21这种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
的战斗机的改进基础。遗憾的是这一建议曾遭到当时俄罗斯国内军火出口单位和飞机制造企
业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对现代化国产战斗机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减少国家的武
器出口收入。
然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很多国家大规模削减国防开支而带来的市场需求的
变化,米格-21战斗机的改进方案再次吸引了俄罗斯一些从事武器出口的企业和组织的注
意,当然这次不是反对而是支持。米格-21-93方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正式出台的。
两种方案鉴于米格-21战斗机改进市场的巨大潜力,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航空
电子设备公司或飞机公司都曾提出过自己的米格-21改进方案。然而到目前为止,仅剩下
两种方案在相互竞争,其主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客户。
第一种就是以安装“矛”式雷达为基础,取名为米格-21-93的改进方案。它是
由俄罗斯一些实力雄厚的组织和企业联手推出的,它们包括俄国家武器和军事装备进出口公
司、下哥罗德“索科尔”飞机制造厂、法扎特龙无线电科学研究所(“ФАЗОТРОН”
НИИР)、国家航空系统科学研究所(ГОСНИИАС)等。
第二种方案是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负责飞机系统)和罗马尼亚的航星公司(负责
机体和发动机)联合推出的米格-21“枪骑兵”(Lancer),又名米格-21-2000计划。
米格-21-93方案,是在米格-21比斯的基础上,用“矛”式雷达来替换老式的
机载无线电设备。该雷达可保障P-60M近距导弹、X-25MП反雷达导弹、КАБ-500КР
制导炸弹及其它制导炸弹的使用。
经过这一改进后,米格-21比斯战斗机可执行的作战任务大为扩大,主要可分为
三个方面:一是全天候空空作战,其攻击目标可包括自由空间和地面背景上的目标,中距离
和近距离目标,位于飞机前半球和后半球的目标,以及能实施无线电电子对抗的目标;二是
用于制导航空炸弹、非制导火箭弹、航空爆破弹和航炮来摧毁敌机场、地面建筑、桥梁和舰
三是攻击敌人的地面雷达、舰载雷达和防空导弹系统。
据俄罗斯报刊介绍,改进以后的米格-21比斯战斗机的作战效能大为提高:在空
战时可提高8倍以上,超过了美国的F-16A、法国的幻影2000C和幻影2000-5;在攻击地
面目标时可提高3倍以上,与此同时,米格-21-93的作战经济性(即效费比)要高出F-
16A战斗机6~7倍。
目前,米格-21-93的样机正在进行全面的飞行试验。在飞行试验过程中,已经
证实了“矛”雷达的基本性能和这种改进方案的良好前景。
介绍还说,米格-21-93方案已经在印度的米格-21比斯型战斗机改进招标中一
举获胜。在此之前,除俄罗斯外,参加竞标的还有以色列、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公司。而
俄方之所以能中标,是因为米格-21-93方案能保证最高的战术技术性能和较好的经济指
标。1996年3月,印度和俄罗斯签署了一份价值12亿卢比的协议。根据协议要求,在2001
年前,俄罗斯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要完成对印度125架米格-21比斯型战斗机的现代化改
造。去年11月,俄罗斯完成了对印度首批两架米格-21比斯战斗机的改装,并在印度空军
代表的监督下了飞行试验。如果其性能符合印度空军的要求,那么印度将为期四年
的余下123架米格-21比斯战斗机的改装,其中有50架将在俄米高扬设计局专家的指导下
在印度的航空企业进行改进型的米格-21,原定于今年中后期交付印度使用。这些飞机
将使印度空军以较强的战斗力进入21世纪,直到被国产的LCA轻型战斗机所取代。
根据以色列和罗马尼亚联合推出的米格-21“枪骑兵”计划,将对罗马尼亚空军的
110架米格-21进行现代化改造,首批85架(其中包括10架米格-21УМ双座教练机)将
只安装以色列埃尔塔公司生产的EL/M-2001型雷达测距仪;第二阶段改进计划是在余下的
25架米格-21飞机上安装埃尔塔公司的EL/M-2032雷达。
俄罗斯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的专家认为:通过对EL/M-2001雷达测距仪、EL/M-
2032型雷达与“矛”式雷达的性能比较以及对改进后的米格-21的战术技术性能分析可以
看到,“矛”式雷达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主要表现在:
“矛”式雷达发射功率大,具有高重复频率工作方式,对空中目标的作用距离远。
“矛”式雷达可控制带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P-27P1和带主动雷达导引头的PBB-AE
这样的雷达制导导弹。因此,雷达在前半球工作时,导弹摧毁空中目标的距离大大提高;而
米格-21“枪骑兵”改进方案中的雷达不具备高重复频率工作方式,飞机也不能携带主动雷
达制导的导弹。
“矛”式雷达用合成孔径在对地面进行测绘时,具有高清晰度的地面目标探测能
力,使飞机能准确地进入目标,并能保障空对面武器的昼夜使用,其中包括KAБ-500KP航
空炸弹,并可通过显示器对武器的飞行进行监控。
而在“枪骑兵”方案中,为控制带激光制
导的机载OPHER航空炸弹,必须要安装另外的激光测距仪吊舱。
“矛”式雷达在空间扫描时,能探测跟踪10个目标,并能同时用远程雷达制导导
弹对其中的两个目标进行攻击。
他们还说,在与不挂载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第四代战斗机(西方称第三代战斗
机)进行空战时,米格-21-93不会处于劣势。
利用X-25MП机载反雷达导弹,米格-21-93可攻击有防空导弹系统保卫的地面
在远距离空战中,米格-21-93的作战效能可达到装备EL/M-2032雷达的米格
-21“枪骑兵”飞机的10倍。在各种形式的作战中,米格-21-93的总体作战效能是米格
-21“枪骑兵”飞机的3倍。
法扎特龙公司的领导者还认为,俄罗斯和以色列两种米格-21改进方案有较大区
别的根本原因,是两种方案的设计者所要求的改进目标不同:
米格-21-93方案的要求是,在对驾驶舱进行必要改进的同时,要保障飞机最大的作
战效能;而米格-21“枪骑兵”方案的要求是,在少量提高作战效能的同时,要保障驾驶舱
最大程度的舒适性。
考虑到不同用户的要求,对米格-21不同机型的改进范围、成本和能够提供的用
户服务等因素,莫斯科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在米格-21-93项目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另外三
种改进方案:
第一种方案称为根本改进型,具体指对米格-21ПФ、米格-21M以及米格-21Ф
机型的改进。这种改进十分接近米格-21-93项目,二者的区别如下:(1)将安装“狮”
(LEV)式或“白蛉”(МОСКИТ)雷达系统,而不是“矛”式雷达系统。尽管上述两
种雷达在目标探测和自动跟踪距离方面稍稍逊色于“矛”式雷达,但它们拥有对付空中、地
面目标所必须的方向性和各种工作状态。同时这两种雷达安装简单,且能量消耗较低容易冷
却。(2)装入了信息和计算系统,即综合系统的核心。(3)在激光陀螺仪和内置全球定位系统
基础上使用BINS/SP综合导航系统,而不是象米格-21-93项目那样使用TS-050系统和
近距无线电导航系统等机载设备(4)使用新型记录和监视设备。(5)装入最新型电子对抗设
备。(6)配备各种新式武器。(7)装入拥有红外视频、含光电探测设备的储存器。
第二种方案称为中度改进,指对A类部件和B类部件的改进工作(改进两者之一或
同时改进两者)。
A类部件的改进包括,对现有的雷达系统的改进,使之能够为P-73Э导弹
提供目标指示,用来对付自由空间射程区域内的目标。P-73Э近距空空导弹采用推力矢量技
术,装有红外导引头,机动性能好,能击中高机动目标。安装P-73Э导弹发射装置,改进
或更换火控系统。如不需要对B类部件进行改进,还可以选配飞行员头盔瞄准具。
对B类部件的改进包括安装“核心”设备和新的导航设备,根据用户要求还可装配新的
记录设备和电子干扰设备监视器。
第三种方案称为小规模改进,改进后飞可安装P-73导弹。这种方案又有两种变
形:其中之一为最简单的改造,即当飞机坐标轴同自动导引头的坐标轴平行,并且飞行员、
坐标轴同目标呈一条直线时,导弹按俯仰角为零的情况完成射击。这就要求对飞机的火控系
统进行改进或替换,并配备新的发射装置;另一种变形是飞行员配备头盔瞄准具,使用武器
可借助它进行瞄准。飞行员凭借目力或者通过接受外来信息(如地面雷达提供的信息)确定
射击时机。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将有关“核心”部件装入改进后的飞机内将显著提高飞机执行
作战任务的有效航程。实现这一点只需通过设置一光电设备存储器,并补充适当军械设备,
就可确保攻击地面目标的有效性。将“核心”部件装入飞机的同时还可简化其它专用机型
(如侦察机)的开发程序对于这一“核心”部件究竟都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公司上下均守
口如瓶不作具体介绍,只是原则上说,“核心”部件要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将通过米格-
21-93项目才能得以实现。
?上一页: ?下一页:苏联/俄罗斯 米格-25
我的图书馆
苏联/俄罗斯 米格-25
50年代末,美国公司开始研制升限30000米、3倍音速的YF-12高空高速截击机,即侦察机的前身。为对抗具有上述划时代性能的YF-12截击机,米高扬设计局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点击查看: |
与米格-25同时进行研制的还有。米格-23由于是米格-21的后续机种,是未来前线战斗机的主力,所以由总设计师米高杨亲自负责具体研制。因此米格-25从开始设计到造原型机都交由由米格设计局的二号人物格列维奇具体负责,于60年代初开始具体研制。64年格列维奇退休,交由接班人继续工作。米格设计局的设计人员都明白,要想飞3倍音速,上30000米,最大的障碍就是——热障!
米格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以马赫1.3飞行时,机首与气流摩擦生热,温度达到72摄氏度。而在以马赫2.05飞行的上,这一温度上升到107摄氏度。估算得出马赫3时,这一温度将达到300度。这使得在机体结构要采用耐热而不能太重的金属材料,这个问题还算好解决,因为当时苏联的金属应用技术已相当完善。但当时苏联却没有一种半导体能够在65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因此想飞3倍音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经米格设计局与有关科研部门及厂家合作,研制米格-25的前期可行性准备得以完成。在动力系统方面,苏联当时航空发动机的顶尖人物米库林和图曼斯基为米格-25研制了大推力的R-15B-300涡喷发动机。因此米格-25研制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机体设计和电子火控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问题。
苏联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为此进行了大量风洞试验,最后选中双发双垂尾两侧进气上单翼布局,有双腹鳍,整机有很多劈尖线条,完全是一种高速风格。这是米格第一种两侧进气设计,也是第一种双垂尾设计。在机体材料方面,传统的飞机结构材料硬铝因为耐热能力差而不能使用。钛金属耐热能力和重量方面都符合要求,但是昂贵,难加工,且苏联缺少耐高温的铆钉等连结材料。
经反复考虑后米高扬决定用钢,在某些关键部位用钛铝合金。这是因为钢虽然笨重,但在耐高温方面能符合要求,且焊接技术成熟,能避开高温铆钉这一问题。高质量的钢的硬度是硬铝的三倍,但比重也是三倍。为了减轻结构重量,设计师们设法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将结构件厚度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此后原型机E-155开始制造,又称YE-266,原型机80%的材料是钢,8%是钛合金,11%是D19抗高热铝合金。装配时点焊一百四十万个焊点,氩弧焊四千米,还使用了气焊等方法,这与飞机设计中流行的铆接法很不同。机翼前缘采用钛合金,其余翼面采用D19。翼面结构兼有油箱舱壁的作用。焊接油箱占据了机体70%的空间。大量的钢结构解决了米格-25突破热障的主要问题,同时高速飞行的机体强度也得到了保证,试飞中曾顶住了11.5G的高过载。
在耐热电子设备方面,米格设计师改进了散热设计,基本解决了问题。同时米格也为米格-25加入了许多新电子技术,如电子式油料控制及单点加油口、多模式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和飞行资料记录仪等。
3倍音速飞行还有诸多难题。最突出的是米格-25的轴向稳定性,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米格-25。米格设计师根据试飞情况,采用了差动尾翼和主翼副翼联合作用的设计。座舱盖、轮胎、油箱、液压系统问题也一一得到解决。设计完成后,第一架原型机E-155R-1于63年7月完工,64年3月首飞。原型机(左图)与后来的米格-25量产型颇为不同,主翼没有下反角(量产型号有);翼稍有两个带有小翼的固定油箱,兼抗震作用;进气口侧有小翼,用于在试飞时制造不稳定性。采用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主起落架是单轮的,向前收入机身内,轮胎直径1.2米,胎压较高。前起落架用双轮,向前收入机身。双伞式着陆减速伞装于两尾喷口间上部的整流罩内。试飞出现的问题很多很严重,因此直到1968年试飞才在多次修改设计后结束。至此米格-25的研制宣告基本成功。
米格-25首次公开露面是1967年的莫斯科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航空展。在飞行表演的最后部分,4架米格-25在空中飞过,解说员介绍说这是能飞三倍音速的截击机。在场的西方武官们惊讶不已。由于当时北约各国还未发现在研制中的,因此错把米格-23的编号给了米格-25,后来才得到更正。北约给予米格-25的绰号是&#8220;狐蝠&#8221;(FOXBAT)。但实际上,米格-25的首飞时间要比米格-23为早。
米格-25的基型衍生了多种实用型号。最先出现的实用型是高空截击型,但必须注意E-155R-1却是一架侦察型的原型机。70年米格-25P型截击机投产,73年服役,中间波折不断,说明了3倍音速确实不好搞。P型采用了R-15B-300(静推力7500千克,加力推力10210千克)发动机,机内燃油总量17760升。该发动机推力相当大,但飞150小时就得大修,寿命短,这是苏联发动机的通病。日该机首飞。首飞发现飞机稳定性存在问题,带导弹高速飞行及发射一侧导弹时尤为严重。
直到1970年,截击型才通过国家验收,73年开始服役,命名米格-25P。该机实际不是一种真正的3倍音速飞机,在空速表上M2.8处就有告警红线,只允许进行3分钟(后来放宽到8分钟)的M2.83极限速度飞行。在中东的实战和别连科的叛逃也证实了上述问题。该型通常带2枚R-40R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和2枚R-40T红外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没有固定机炮。R-40一大特色是弹翼非常大,能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提供足够的气动力,参见下面PD型图片。
日,伊军出动的米格-25战机成功击落了美军一架&#8220;捕食者&#8221;无人侦察机。在战斗中,&#8220;捕食者&#8221;的地面操作员和米格-25战斗机飞行员均发现了对方,并几乎同时发射了空空导弹。&#8220;捕食者&#8221;发射的&#8220;毒刺&#8221;导弹被米格-25发射的导弹红外信号干扰,偏离目标,而米格-25发射的导弹将&#8220;捕食者&#8221;击落。
&#8220;捕食者&#8221;被击落前拍摄的战斗视频
R-40是苏联自行研制装备截击机的第二种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该弹是米格-25的配套装备,同样专门针对拦截美国轰炸机和而设计,实际上米格-25就靠它来完成任务。具体研制由马图斯&#183;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8220;闪电&#8221;(Молния)机械制造设计局负责。北约命名AA-6&#8220;毒辣&#8221;(Acrid)。该弹于1991年停产,至今仍在俄罗斯和各出口国家的空/海军服役。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采用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受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限制,两级结构使导弹长6.3米,为空空苏联导弹之最。首次了采用无线电指令修正加惯性制导的中制导方式加上半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制导)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技术。战斗部为40千克高爆炸药。
米格-25P通常采用混合挂载4枚导弹的火力配置方案,即两个外侧挂架各挂1枚红外制导的Р-40Т(AA-6&#8220;毒辣&#8221;)导弹,两个内侧挂架各挂1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Р-40(AA-6&#8220;毒辣&#8221;)导弹;有时也可采用挂4枚半主动雷达型导弹的火力配置方案;或者2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Р-40Р空对空导弹和2枚Р-60红外制导的近距空对空导弹。
米格-25P选用了强大的&#8220;狐火&#8221;雷达,俄文名称РП-25(&#8220;蓝宝石&#8221;-25)雷达。研制单位是Фазотрон(Phazotron)研究和生产联合体,军用编号РП-25,北约绰号&#8220;狐火&#8221;(Foxfire)。体制为脉冲多普勒+连续波,下视能力有限,在2400m的高度上下俯角不能超过20&#176;,在500m左右的高度上不能从杂波中发现目标。工作频率J波段(搜索和跟踪)、I波段(连续波照射),天线直径90cm(85cm)。天线增益33dB,扫描范围是,方位搜索大于&#177;60&#176;,截获大于&#177;50&#176;,高低&#177;6&#176;。峰值功率600kW,相对速度4600km/h(最大)。作用距离对16米2目标,搜索90~100km,截获50~70km。重量500kg(1100lb)。
该雷达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由于苏联电子技术的落后,上述性能在某些方面是靠加大功率来实现的,因此该雷达的功率大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地步。据说该雷达在地面开启的话,会杀死300米外的兔子。这也许是夸张,但米格-25的雷达确实装有高度锁定装置,不飞到一定高度是不能开机的,以防无线电辐射伤害地面人员。大功率的缺点是耗费大量的电能,容易暴露目标;优点是在电子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预定性能指标,且对干扰的穿透能力强。这些特点也为后来的苏联雷达所延续。
1978年米格-25PD型(左图)出现,换装更大推力的R-15BD300发动机,静推力8800千克,加力推力11200千克,发动机寿命增大到1000小时。采用了新型具有自动跟踪和下视下射能力的PR-25雷达,跟踪/打击距离增加到75千米。为拦截种类越来越多的敌方空中目标,PD型通常带2枚R-40R雷达制导中距导弹和4枚当时刚研制成功的R-60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PD型可挂一个5300升副油箱,航程增加。79年起,所有的P型都在大修时改进为PD型。PD直到1982年才停产。目前所有PD型都加装了空中加油管,更名为PDS型。米格-25上述截击机型曾出口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国。
由于米格-25的速度和升限大大超过了当时其他国家的战斗机,他国难以拦截,因此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航空侦察的利器。米格-25R侦察型于日首飞,使用和P型一样的发动机,取消了机上武器。R型机头处安装一套侧视雷达和5台照相机,相机可用一具650毫米焦距的镜头或1300毫米焦距的镜头,前者可覆盖5倍于飞行高度的地表(如飞机飞20000米,则可覆盖110千米),后者则为2.5倍,但清晰度更高。
R型1969年开始在高尔基城量产,改进历程与P型相近。R型先后出口到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叙利亚、印度和伊拉克。伊拉克将自己的侦察型改进成侦察/轰炸型,使用自由落体普通炸弹袭击了伊朗目标,即便是攻击油井之类的小目标时,米格-25侦察/轰炸型的攻击精度也相当不错。苏联的R型也常常执行侦察监视森林火灾、洪水等民用任务。
米格-25R于1971年空运到埃及,1971年10月~1972年3月在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上空进行多次侦察飞行。1972年3月,以色列的雷达曾探测到进行侦察飞行的米格-25战斗机,并确认其速度达到了M数3.2。&#8220;狐蝠&#8221;B是基本的侦察型,主要用于战术侦察。机头安装有5台照相机,并装备有前视雷达和侧视雷达,大体上与美国的RF-4相当。在俄罗斯空军以及阿尔用利亚、伊拉克和叙利亚空军服役。D型是只装备大型侧视雷达的战略侦察型。在俄罗斯空军和叙利亚空军中服役。
高速的米格-25侦察型是敌人难以拦截的目标,因此其突防能力很强,于是苏军有了用其进行战术轰炸的想法。米格-25R侦察型很快衍生出了侦察/轰炸型,包括米格-25RB,米格-25RBV,米格-25BM(下图)。
1969年苏军正式提出研制侦察/轰炸型,编号米格-25RB,70年开始量产。后来所有的R型都改进为RB型。RB型可带6枚500千克炸弹,也可在机身下挂5300升副油箱。米格-25BM则是进一步改进的反雷达型号,可挂4枚Kh-58(AS-11&#8220;基米特尔&#8221;U)反辐射导弹,用于摧毁敌地面雷达。
米格-25还有教练型,包括米格-25PU,米格-25RU。顾名思义,PU型是截击型的教练改型,RU型是侦察型的教练改型,先后于1968年和1972年投产。两型均无武器和大型火控雷达,教员舱和学员舱分开,教员舱在机头前下部,学员舱在后上部,呈阶梯状(下图)。这类教练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达马赫2.65。七十年代中后期苏联女飞行员驾驶米格-25教练型先后创下4项世界妇女飞行纪录,不过这也反映了世界航空界中女子的地位始终较低,只能屈就于成熟的教练型号,而不是专门的创记录型号,例如米格-25的创记录专用改型E-266M。
米格-25RU降落
米格-25BM采用的Kh-58U反雷达导弹
米格-25战斗机的自主作战能力较差,通常是在地面防空指挥系统的引导下截目标。地面引导系统一旦失效,米格-25战斗机必须立即返航。
米格-25战斗机在地面指挥控制下起飞后,在地面引导下接近目标,根据接近目标的航向在距目标30~160km时才打开机载雷达搜索目标。在迎头攻击时,当超音速接敌时距目标100~160km时打开机载雷达,当亚音速按敌时距目标60~100km时打开机载雷达。从尾后攻击目标时,大多在距目标30~50km时打开机载雷达。打开机载雷达后,火控系统首先工作在自动状态,即雷达自动搜索和截获目标。此时与火控系统交联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操纵飞机飞向正确的发射导弹的位置,到达导弹发射点后飞机自动地跃升,发射导弹后转弯脱离。假若距目标20km左右时雷达仍不能截获目标,则飞行员利用控制开关使雷达转到&#8220;手动&#8221;截获工作状态,由飞行员操纵截获目标并进行攻击。表4.1是在各种情况下机载雷达发现和截获目标的距离。
表4.1 米格-25机载雷达发现和截获目标的距离
攻击高度(m)
最大发现距离(km)
最大截获距离(km)
当米格-25战斗机用M数2迎头拦截速度相当的目标时,从打开雷达、发现、截获和攻击目标,到退出攻击的整个过程通常只有45~80秒钟。如果使用半主动雷达型导弹攻击目标,则发射导弹后还需要经过5~26秒钟的跟踪制导时间后才难退出攻击,所以发射导弹前的攻击时间充其量只有40~54秒的时间。另外,米格-25战斗机在8000m以下的高度作战时,有时其机载雷达的两种工作状态都不能截获目标。所以米格-25战斗机很容易失掉战机。图4.1是米格-25战斗机的几种典型任务剖面。
   1、截击   1 开加力起飞   2 最佳状态加力爬升   3 最大速度巡航   4 最大速度爬升   5 发射导弹   6 下降到巡航高度   7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8 下降着陆   2、空战   1 不开加力起飞   2 不开加力最佳状态爬升   3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4 开加力爬升   5 开加力作战2分钟   6 下降到巡航高度   7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8 下降着陆   3、侦察   1 不开加力起飞   2 不开加力最佳状态爬升   3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4 水平飞行进行侦察   5 水平飞行进行侦察   6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7 下降着陆   4、空对地任务   1 不开加力起飞   2 不开加力最佳状态爬升   3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4 水平飞行   5 发射空对地导弹   6 最佳状态巡航飞行   7 下降着陆
米格-25的原型E-266从65年到73年创下16项世界飞行纪录,其中三项至今未被打破)。说起E-266,不能不提起苏联人的故弄玄虚,原本原型机编号是E-155,为了迷惑西方,苏联在申报世界航空记录的时候用了E-266这一名称。另一种未量产的后期发展型E-266M先后创下六项世界纪录,从没被打破!这六项是:
日:自海平面爬升到25000米(82000英尺):2分34.3秒自海平面爬升到30000米(98400英尺):3分9.85秒自海平面爬升到35000米(114800英尺):4分11.7秒
日:带2000千克(4400磅)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121622英尺)带1000千克(2200磅)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日:无负载飞上37650米(123492英尺) —— 这几乎是40000米,直到目前仍是绝对的世界纪录
尽管米格-25有着无与伦比的高空性能,但中低空性能及机动性差。现在想起来,一个使用沉重的钢结构的高空高速截击机,低空性能不会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鱼肉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比如美国的F-106也是这样。R-15发动机耗油量巨大,因此米格-25的航程很短。但当时由于苏联保密非常严格,西方国家一直把米格-25看成一种较为全面的先进战斗机,推测其使用了当时很新潮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先进的材料及航电设备,能远距截击和近距格斗。直到后来几次惊险而具有戏剧性的事件,米格-25的谜团才渐渐解开。
1971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8220;鬼怪&#8221;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就抛开了尾追的F-4。F-4连忙发射AIM-9&#8220;响尾蛇&#8221;近距空空导弹,试图导弹尾追米格-25,没想到连导弹都没追上。此时以色列地面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马赫3.2!这让西方大为震惊。后来过了许多年,西方逐渐探听到,这架逃脱的米格-25的发动机烧坏了,这验证了米格-25的高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相比之下和则可以长时间高速飞行。
日,发生了一件更加震撼世界的事件,主角仍是米格-25。当天下午1点11分,日本航空自卫队地面雷达发现在北海道东海岸360千米,高度约6200米有一飞行物正高速飞向日本领空,控制中心发出了问讯讯号但没有任何回应。1点20分两架自卫队的F-4战机紧急起飞拦截。1点24分,不明飞行物进入日本领空。1点26分不明物突然在雷达屏幕上消失,派出的F-4也未能发现目标,后来才知道这架飞机突然降低高度,躲过了雷达探测。正当自卫队防空控制中心乱成一团时,北海道函馆机场航空管制和地勤人员看见一架涂有红星军徽的灰色飞机在330米高处盘旋。很快这一飞机飞到一架正在12号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的全日空波音727客机的后面,待客机一离开跑道,就在跑道上强行降落,随后冲出了跑道末端并撞倒两排雷达天线,才停了下来。上面跳下一个飞行员,并用手枪朝天连开数枪,还呼喊了几句话语。当地日本航空自卫队很快查明了此人身份,原来是苏军飞行员维克托&#183;别连科驾驶一架米格-25叛逃到日本了!美国情报人员立即赶到了现场,迫不及待而有条不紊的开始检查测量这一梦寐以求的从天上掉下来的宝物。
苏联方面用了几个小时才弄清楚这架米格-25不是失事,而是叛逃了。苏联立即向日本和西方施加了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压力。苏联对外宣称别连科迷航,误降函馆,要求归还飞行员和飞机(苏联外交官之后在与别连科的会面中也展开了软硬兼施的心理战),当时在英参加法恩巴勒航展的苏联代表团立即退出航展。当天仅从别连科叛逃的下午起,直到午夜,日本自卫队就先后紧急起飞了143架次去拦截靠近日本空域的苏联飞机。当然美日方面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一机会的。几天后被卸下机翼的米格-25由一架运输机,在十几架战机护航下,运至东京近郊的空军基地。随后米格-25被大卸八块,日美联合检查了它的每一部分。直到11月12日,这架米格-25P才归还苏联。
这时西方才发现米格-25根本不是以前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先进的全能的战斗机,而是一种独特的高空高速专用截击机。钢结构让西方匪夷所思,落后的电子管技术更是让西方深刻了解了苏联电子技术的滞后。别连科的口供也证明了米格-25截击型带导弹高速飞行时,仍存在稳定性问题,所以截击型不能像米格-25R侦察型那样以马赫3.2飞行,带弹最大速度限制在马赫2.8。西方对苏联航空技术的无名恐慌从此被缓和,并确立了信心,70年代后期出现的西方战斗机在服役时间和整体性能上开始超越苏联战斗机。但西方仍为苏联整体系统整合技术的高超而惊叹。这件事还让日本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大力改善了空防体系,美国厂商得到大量合同。
在苏联方面,这一事件导致了巨大的损失。首先是空军、防空军部分的高层军官被解职受罚,事件相关的许多基层官兵也难逃一劫。更惨痛的是由于雷达、无线电、敌我识别等绝密外泄,所有米格-25被迫回厂改换上述系统,其他作战飞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借这一机会米格-25也得到了改进的机会,但损失仍是惨重的。
日本和美国专家研究了叛逃到日本的米格-25战斗机后认为,这种飞机通常飞不到M=3,并且外挂武器高速飞行时振动的也很厉害,这可能是米格-25П截击机的速度表上在M=2.8处标有红色警告线的原因。据试飞员介绍,米格-25飞机交付使用后确实有在最大速度(M=2.83)下只允许飞3分钟的限制。后来通过在中东战争中的实践,限制时间一度延长到8分钟,最后取消了这种时间限制。而且据说在一次躲避导弹的攻击时飞机的速度曾超M数3。
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战场频频上镜,尤其是其侦察型。伊拉克使用米格-25R改进的侦察/轰炸型多次轰炸了伊朗目标。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5凭借高速性能,也给了美军不少压力。目前部分研究人士认为当时米格-25至少击落了一架战斗机。下图为美军清理伊拉克军队埋藏的米格-25战斗机。
米格-25M是P型的改进型,增大了机体的结构强度。增加2个机腹武器挂架,前机身安装1门固定30毫米机炮。采用了具有下视能力的新型火控雷达,加装红外搜索跟踪装置(IRST)。左右机翼下可各挂2枚Р-24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是Р-23的改进型,北约仍称之为AA-7&#8220;尖顶&#8221;。也可以挂空对地导弹。
米格-25的研制是针对美国的YF-12截击机开始的,但YF-12并没有正式服役,而是演变成SR-71侦察机。而且后来美国的三倍音速轰炸机XB-70也没有正式服役。因此米格-25似乎显得失去了针对的对手,当然它的截击能力还是可信的。直到80年代末,米格-25才开始显得落伍,尤其实采用的电子技术不能适应西方作战飞机于80年代起逐渐成熟的低空高速突防战术,以及蓬勃发展的西方超低空突防的巡航导弹,苏联又对其开始了新的改进。很快全新的改进型米格-25MP出现了。
MP型的许多技术源自7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图-128重型防空截击机的新改型。图-128原本计划改装新型雷达和导弹,后军方认为改进米格-25更适宜,因此于1972年将上述技术部分转移到了米格-25改型上。改进还包括换装R-155-BF-2-300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高达132.4千牛,这使得这一改型能带弹飞到3倍音速。第一架样机代号E-155(又称E-266),1975年完成试飞,并创下多项飞行世界记录。72年还发展了另一改型,代号E-155MP。E-155MP的D-30F涡扇发动机推力不如E-155的发动机,但整体技术水平——尤其是采用了先进的涡扇发动机和平板缝隙雷达天线——超出了E-155,因此得以继续发展成实用型号米格-25MP。该型号1979年投产,1991年改换了新的名字,这就是著名的战斗机。
米格-25家族,点击查看大图
2003年8月,伊拉克战争结束已有数月,美军开始在伊拉克沙漠中发掘出伊拉克军队埋藏的米格-25和苏-25。美军没有公布飞机的数量,但暗示数量不少。
2005年,印度军方决定将自1980年开始从前苏联引进的米格-25&#8220;狐蝠&#8221;侦察机全部退役。在印度巴雷利基地,由五架米格-25&#8220;狐蝠&#8221;侦察机组成的空中中队,明年将会退役。但是军方表示,仍将保护好这批服役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宝贵遗产。 并且还收藏了飞机高性能间谍照相机在守卫国家和与敌作战时拍摄的上千张高清晰黑白照片。印度空军官员提出,在侦察机退役以后,将使用间谍卫星或者高海拔地区的检测平台来代替&#8220;狐蝠&#8221;的工作。在80年代,印度军方曾使用它靠近国界的边缘,侦察巴基斯坦的装甲武装部队和战略储备。在1997年,米格-25曾经安全的进入了巴基斯坦的领空。执行任务的飞行员无不夸耀的说,&#8220;如果不是将它加速到超音速而发出巨大的声音,巴方永远也发现不了我们。&#8221;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有不明数量的&#8220;狐蝠&#8221;侦察机目前已经退役,明年将会使所有的&#8220;狐蝠&#8221;退役。
俄罗斯前副总理鲁茨科伊曾在苏联空军服役,他驾驶的米格-25于1987年4月误入巴基斯坦领空,被巴军F-16A战斗机击中。鲁茨科伊跳伞后被民兵俘获,蹲了一段时间牢房后获释回国。
米格-25携带的红外空空导弹
以米格-25为基础的超音速客机方案,当然,没有人看上。
外形尺寸   翼展                  13.42米  机长                  21.55米  机高                  5.7米  机翼面积                60.4米2  机翼前缘后掠角(靠近翼尖)        40&#176;         (内侧)          42&#176;  机翼展弦比               3.5重量及载荷   空重                  15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37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41200千克  载油量(机内)              15245千克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带导弹)            M2.83  海平面最大表速             102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23000米  海平面爬升率              208米/秒  爬升至11000米时间(开加力)        2.5分  爬升到19000米高度时间          6.6分钟   (带2000千克炸弹时)          8.2分钟  超音速航程(不带副油箱)         1835千米       (带 1&#215;5300升副油箱)     2130千米  亚音速航程(不带副油箱)         1865千米       (带 1&#215;5300升副油箱)     2400千米  高空加速性能(M2.1~2.4)         1分钟  最小盘旋半径(高度5000米,M0.9)     3450米  最小机动表速              500千米/小时  着陆速度                32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1380米  着陆滑跑距离              2180米  限制过载                +3.8~-2.0g
&#183;上一页: &#183;下一页:
发表评论:
馆藏&225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有没有登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