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找工作网站毕业后工作流程有哪些

毕业后八成医学生坚守医护类职业 治愈病人+信任是动力-从医
查房-上海频道-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毕业后八成医学生坚守医护类职业 治愈病人+信任是动力
    ■故事    学医时间越长我越舍不得转行    昨晚9:00,当记者拨通龙华医院2011届硕士班医学生孙悦礼电话时,他刚和几个学姐学长完成医院内的工作,到附近小饭馆吃晚餐,晚餐过后回到宿舍,还有一堆关于课题的资料要查阅。    “最近天天后半夜1:00左右睡,早上6:30起,有点透支。”他边走边说。孙悦礼的本科同学中,50多人已有30多个陆续转行到医药公司、保险行业及广告公司等,在坚持从医的十几个同学中,男生只有可怜巴巴的2个,他是其中之一。但进入硕士研究生班后,医学生的转行率就大大降低,很少有同学毕业后离开医疗界,博士毕业的就更少了。他说:“周围很多同学以及学姐学长,包括我自己,学医时间越长,越舍不得转行。”    “一方面,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还要再继续,这么多年的学习如果一朝放弃就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医生队伍,除非对这个行业完全失去信心,否则一般不会考虑转行。”孙悦礼说。    不少医生都向记者表示,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就算跳槽出去,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如果要从头学一个新的行业,医学生因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多学了几年,年龄偏大压力也会很大。    虽然读完本科、硕士、博士还要接受1―3年的规范化培训后才能找工作,虽然做轮转医师忙得每天除了可怜巴巴的少数睡眠时间外,其他都“献身”给医院,虽然小医生的收入和同龄跳槽同学相比少得不忍开口,但还是有不少年轻医学生坚持下来。    令人深思的一个现象是,现在读医的学生上海小囡比例大大降低,外地学生成了各大医学院的主力军。一方面外地学生相对更能吃苦,另一方面外地学生毕业后回当地一般能进入较大的医院,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压力也不如上海那么大。对于部分离开医疗行业的同学,不少年轻医生表示了理解。孙悦礼说,未来的职业规划何去何从,是医学生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父辈治病救人受尊敬我决定选择从医    六年前就考出医师执照的何医生(化名)因为到高校从事一段时间医学科研工作,后又到医院参加规范化医师培训,今年34岁的他眼下正愁着找一家医院成为自己的东家。    “我在六年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时就想好了当医生,当时医患关系还没有现在这么糟糕,但现在的大环境也不至于动摇我从医的想法,”何医生说,“大部分病人还是尊重医生的,治愈病人和病人的信任是我从医的最大动力。”    在何医生看来:“其他行业对方交给你的也许是货物或钱,而病人交给医生的是自己的身体,再加上病人情感上的信任,我一定竭尽全力去救治病人。把病人治好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物难以代替的。”作为轮转医师,何医生现在每天早上6:00起床,7:00前赶到所在的骨科病房,8:00之前完成所有查房和交接工作,8:30来到手术室,开始一天手术。手术结束时间谁也说不准,早的话下午五六点,晚的话做到深更半夜也是常事。    何医生的父亲是医生,从小在医院里长大的他一定程度上是耳濡目染了父辈治病救人又受人尊敬的那段岁月才选择从医。    一年上班340多天我还是喜欢这份工作    华医生(化名)是沪上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从医十多年,从未想过离开医院。他也代表了医生中一个群体,对医学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我是真心喜欢做医生,高考时,志愿从上到下填的全都是医学专业。”    从医学院毕业至今十几年,虽然在最苦最累的急诊科,体力和精神压力都非常大,可他却干得不亦乐乎。也正是因为他从未动摇对从医的热爱之心,即使他难以照顾家庭,无暇陪伴女儿,妻子也体谅了他。华医生的妻子原先在外企工作,除正常国定节假日,每年还有十天带薪休假,但他们从未一起享受过带薪休假。因为华医生几乎每个周六周日都要花半天去医院查房,虽说早上查个房就可以,实际上每次都要忙到中午。别的家庭可在小长假团团圆圆地一起出游,他们都是先看急诊节假日值班排片表,然后决定是否有可能抽一天或最多两天到近郊走一走。    医生们出国或去较远的地方,几乎都是带着任务,或者开会,或者会诊等。从华医生做医生以来,旅游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厦门。    算上周末的查房,加上节假日的值班,华医生一年差不多要上340多天的班,能分给妻女的时间少之又少。女儿出生前,他忙医院,她忙工作,家就像旅馆,有了孩子,一切变得不同了,不着家的父母怎么能照顾好孩子?    于是妻子选择了暂离职场,在上海,平时只有妻子和孩子,华医生常忙到深夜回家,老人也照顾不到,妻子带着2岁的女儿回老家无锡住下,有老人照顾,生活变得不那么辛苦,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爱。唯一缺的是爸爸的陪伴,因为平时忙,周末也忙,华医生只能尽量保证每个月回无锡两次,见见妻子,抱抱女儿。    一些医生因为在急诊室遭受过病人或家属的误解而心生去意,他从来都是最想得开也是最乐观的那一个。他说:“十几年急诊医生做下来,病人或家属不理解的状况也碰到过一些,这当中有很多是因为流程或非医生原因造成病人长时间的等待引发的,但大部分的病人对医生还是尊敬的。”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怎么样去面对就业问题?作为一位医学生毕业后应该怎么去找工作,是否需要什么证书
要升本科就得需要证书吗?
你是本科毕业生吗?如果是的话,下面的信息可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不是,那么下面的信息可以在你准备进修时参考!医科毕业生:总量平衡就业多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学校的专业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大变动中不可能与社会需求完全匹配。专业对口的趋势明显淡化,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院也是如此。从医疗卫生系统的情况来看,今年面临医疗保险制度的事实和医药分离减员增效的压力,使医院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少。但随着医药相关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潜在需求不断涌现。对医科毕业生而言,供需总量平衡、就业多元化是大趋势。就目前人才市场来看,难以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形成一种虚假过剩。为此,医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目标明确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考虑,如果偏离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的实际能力就会失去优势。此外,还要正确处理“点”和“位”的关系,要注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2.心态务实随着人才流动,由市场配置人才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次选择定终生”以成历史。要学会用平常心去面对市场,择业时由更多的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转变为“我能干什么”。客观的审视自己,合理定位,把握择业期望值。3.完善自我鉴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一些有志于在业务上有建树的同学往往以考研作为自己的选择。他们认为:一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合理接受自己受教育的计划和选择未来的职业,重新构建相关职业的知识结构,为寻求适合自己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还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的时代生活中赢得主动,最大限度的发现和把握目标,实现自我。医科毕业生:缘何昔日受宠,今日受气?中国青年报于伟慧  近日,笔者在采访了几场医学招聘会后,发现昔日受宠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如今却在找工作时受到冷遇―――中小医院难以“娶”到新人,大部分毕业生又很难“嫁”出去。 读了5年的临床医学,学费、时间都没少花,毕业后大家都想给自己找个好婆家。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小胡忙着赶了几场学校的招聘会,都是失望而归,手里的简历一份也没发出去。小胡手里拿着一大摞证书,有四六级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驾照、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等,按说个人条件并不差。 小胡的家住在武汉,他想找一家本地的医院。谁知武汉的医院没有一家来招人,来的几家医院都是江西、贵州、湖南等地的二甲医院,沿海地区的医院也未露面。 小胡失望地说:“前来招聘的单位都是一些基层医院和一些医药代表机构,较有层次的医疗机构并未出现。” 同是学医的小邓也未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是医院的档次不高,就是医院的地理位置不好。虽然有几家比较满意的单位,却打出了“要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牌子。他曾和同学南下广州找工作,也是空手而归。 来自湖南钢铁公司的一家医院,本想在学校的招聘会上就把人搞掂,医院人事科和主要科室的负责人都来了,并带来了用人指标,双方同意即可当场签合同。可是一些毕业生看到该医院是职工二甲医院,待遇不高,地理位置又不好,在摊位前只是望了望就离开了。 来自贵州的一家县级医院也未能招满计划人数。有个毕业生投了简历,单位对他也很感兴趣,可是要签合同时,他却一再要求予以考虑几日;有几个投了简历的学生,医院又不是很感兴趣,真是双选会难双选。 一位前来应聘的学生对笔者说:“我们不是不想签,而是不敢签,一签就是15年的合同,那不等于把自己卖到那儿了吗?如果毁约就要交十多万块钱。再说了,十几年以后人都老了,还能有什么作为,想跳也跳不动啦。” 招聘单位也有一本难念的经。贵州这家县级医院负责人说:“其实,一签就签15年,这也是我们没办法的办法。去年医院招了8个人,才一年工夫就走了5个人―――3个考研,2个跳槽。刚刚把人培养得差不多,3万元钱一交,立马走人。所以,我们医院今年宁愿招不到,也不愿再受这个苦,一签就得15年,毁约金翻几倍。不过这样一来,恐怕一个学生也招不来了。” 为何一些医院招不到人,而一些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竞争加剧,用人单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是原因之一。一些毕业生想留在大中城市工作,对待遇、地域、工作环境期待值都很高。有些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最后宁愿选择到大城市医院从事医疗机械、药品的采购销售工作,也不愿到县级医院工作。 就湖北地区来说,医学院校多达六七所。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江汉大学医学院、三峡大学医学院,加之还有几个高职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达四五千人,有多少个专场、多少家用人单位能接受这四五千人?另外,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医学院校,无形中更增加了就业压力。 另外,医院的用人需求有特殊之处,就是大多要求求职者临床经验丰富。一些医院的现状是:有许多已退休医生延长工龄,加之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已退休又被反聘回去,使医院的更新频率放慢,从而对新生力量的补给要求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自然提高了自己的门槛:要求名牌学校,对本学科发展了解,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提出了能熟练阅读外语学术刊物等要求。这些条件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符合者少之又少。医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吉大医学院的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学校90%的同学都报名考研,但考上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很多人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重庆医科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学校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报名考研,但考上的也很少,实在考不上,就去做医药销售。也有一部分屡考不中的人,不得以屈身下嫁基层医院。可在一些地方,基层医院也对他们关了门。为何出现这种怪现象?某市医学院院长曾经搞过一项调查,发现县以下医院的岗位都被一些“赤脚医生”出身的人占据着,正规大学毕业生进基层医院存在一定困难。那么,就有那么一批人,就业不成,考研不成,就只有在社会上无奈地晃着,或被迫改行。武汉冶金医科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小刘现在呆在一家半死不活的企业职工医院内,一月工资就300多元,甚至还面临下岗的危险。现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英语已经丢了很多年的小刘,想考却又力不从心。改行吧,做什么好呢?小刘一脸的无奈与哀怨:“想当初,就不该考医学院。”只招7年制硕士生能解决就业问题吗?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部分地方性院校不得以开始进行教学改革,那就是不招5年制本科,直接招7年制硕士生。这样做,地方院校的老师们认为学生的学历高了,就业会容易一些。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专门主管毕业生工作的易本兴副处长却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地方院校这样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解决,则培养出来的硕士生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这样的毕业生到了社会,一经考验,马上就会显示出差距。这样,不仅使自己的学历再次贬值,甚至也进一步损坏了学校的品牌效应。这与目前一些学校盲目扩大本科和硕士生的招生情况是一样的。要想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实力,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各项软硬件措施,才能根本保证学生质量,就业率才能真正上升。临床医学这个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虚”的东西是站不住脚的。用人单位看重学校品牌易本兴处长告诉记者,北大医学部2003年共有毕业生850多人,包括本科、7年制硕士和专科生。截至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以上。易处长称,2003年的就业形势反而好于往年。就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是去了部级、市级、区级单位,去县市工作的毕业生很少,还有一部分是参加考研和申请留学了。除了北京市各大小医院,北大医学部自己还拥有6所附属医院,13所教学医院,这些医院每年都能接收很大一部分学生。再来看看北京大学医学部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分配去向表,就更能证明名牌学校毕业生依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谈到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易处长称,医学是个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真才识学的要求很高。普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有时成绩表面上看起来很高,但竞争能力往往比不过名牌大学的差等生。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学生实习机会等条件均无法与名牌大学相比,毕业生的质量当然就不一样。用人单位对医学类毕业生是否是名校毕业,看得很重要。因为学生到了单位,实际能力很快就能反映出来,不同学校学生差别也很明显,因为一旦招到的学生不满意,后面就会很少甚至不招该学校的毕业生。很多单位之所以容易形成“学校效应”(即同一单位上,受重用的都是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由此,报考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又是趋之若骛。例如报考北大医学部、中国药科大学等名牌学校的学生也是逐年增长。在学校办学条件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名牌大学绝不愿意盲目扩招,由此,高报考率带来的自然就是高落选率。因此,就出现了更多的一年又一年追求名牌大学的艰难考研一族。一名多次考研的落选生就哀怨地向记者感叹:“这样的怪循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文章来源:中华英才网
您的情况和我一样,我的建议是1.专科以下考虑医药销售类职位2.本科生可以去任何一家医院2-3年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读研或去医药类公司,公务员也可以考虑3.硕士及以上选择好一个大科,然后做医生或出国短暂进修4.博士及以上选择3甲以上医院,医教研结合,成为复合性人才.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生考研流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