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人死后配孤去女方迎亲流程家迎幡怎样写

二度梅全传-清-惜阴堂主人
我的图书馆
二度梅全传-清-惜阴堂主人
按Esc退出全屏模式2 贡献值254.1K 大小&
发表评论: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诗经·卫风》诗曰:“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为何!”意为“看老鼠还披一张皮,人怎能没礼仪,人如不讲礼仪,不去死还等什么!”
&&&&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礼仪有着显着的时代特征。北仑地区的礼仪习俗带有浓重的封建意识,反映了封建礼仪的封闭性和地域特点,烙着“君权神授”的封建理论体系印痕,但我们也能看到,礼仪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本书记叙的礼仪,既反映了当地长期沿袭的风俗,又预示着向着更加高度的文明正在逐步演变。
第一节 婚 嫁
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方家长须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若得许可,问明对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双方比较讲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
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贴,上写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用礼盒装上庚贴,送往对方。换贴后,婚姻关系即成立。
发送是订婚的一种礼仪。届时男方向女方馈赠聘金。有钱人家,聘金丰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上等绍兴老酒、麻饼金团及看似平常却寓意吉祥的炒黄豆、胖脯;用红绒两端系着的花生,意谓喜结连理;用黄糙纸包裹并贴有红纸的干果品,如桂圆、枣、莲芯等雅称“元宝”包头,均是馈赠的礼物。是日,女方还应问明男方及其父母、挈郎和揭方巾福气婆的鞋子尺寸,提前预制,待结婚时赠予。
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男方择定喜庆节日后,并经女方同意,将婚喜之日告知各自的至亲好友。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多为衣料及日用物品,俗称陪嫁;送给男方的多为银钱,或喜幛、喜轴。
喜庆之前,新郎向至亲好友送请帖,通报喜庆之日。族内长辈届时给新郎吃一碗“桂圆蛋”,以示祝贺。
婚礼前一天,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将嫁妆陈列在庭院中,让人观赏。发妆前,男方要送一笔礼金给女方父母。发妆开始:先马桶,再被褥,先后有序。搬妆队伍以鞭炮送行,富裕之家搬妆队伍绵延一里多长,以显阔气。嫁妆进入男方大门前,要放鞭炮迎接。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或家境富裕的“福气婆”来铺床,以求吉利。马桶进入新郎房后,选一个父母双全的儿童,让他打开马桶盖,取出一对红丝网络套装的“红蛋”,然后撒尿于马桶,尿毕吃蛋,意谓早生贵子。
婚礼之日凌晨,举行祭神礼仪,俗称“享献”。祭品须有全副(意即整只)猪羊。祭毕,另行祭祖仪式。
亦称绞面、绞脸。即由送嫂用双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去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习俗。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意思是开了脸就不再是任性撒娇的姑娘,须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妻人母了。中午,女家办“开脸酒”,宴请宾客。
迎亲前一天,男方设酒席谢媒,并以甜汤果分赠邻里。入晚,新郎由“郎头”(亦称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觉。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女方回赠礼物,必有状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见面。以花轿迎娶新娘,是宁波人自南宋时形成的风俗。据传花桥系宋康王赵构御赐。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轿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纸包”)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俗称“捱上轿”。在迎亲者“三请”、“四清”后,才见穿霞披、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长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口“上轿饭”,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母女俩纵声大哭。有俚语曰:“娘家哭得震天响,婆家家当嗒嗒涨。”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座下放只铜火熜,内燃炭火及绒香,随轿需有两男青年缓缓前行,称压轿。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时,男方向女方赠糕点,以示敬意。这时压轿者从火熜内点一袋烟,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称“接香火”。
花轿临近新郎家,鸣炮奏乐,以示欢迎。花轿停在堂前,轿夫开启轿门,一盛装幼儿向新娘三鞠躬后,曳新娘袖领其出轿。新娘跨藤筐而过,曰跨鞍。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的老妇持秤杆揭去戴在新娘头上的方巾,置于床顶。新娘由送嫂搀扶,踩着红地毯,缓步而行,步入堂前。此时新郎由两个挈郎陪同前来,与新娘并立于堂前。拜堂开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止,一儿童读祝文。傧相诵唱:“香烟缥缈,灯火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接着司仪唱曰:“跪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旧时拜堂时用红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新人各执一端。新郎引新娘入新房。
&&&&相关链接
&&&&现在的拜堂仪式有如下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戒指。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15)来宾开席。
&&&&(16)新郎新娘向长辈、来宾依次敬酒。
拜堂毕,两挈郎捧花烛先导,新郎新娘踏着铺在地面的布袋入洞房。布袋需五只,由送嫂前后交替,称“传宗接代”。入洞房后,按男东女西并坐床沿,任人调笑也不言不动,称坐床。
&&&&相关链接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据白居易《春深嫁女家》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当时铺的是毡褥。至宋代,“传席以人,勿令履地”,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着)载:
&&&&“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亦称合卺礼,交杯酒,同心酒。用一条红绳系住两只酒杯,斟满酒后,新郎新娘各端一杯同饮,饮半杯后交换酒杯一齐饮干,也有端酒交臂同饮的。历代相沿,“合卺”为结婚之代称。
&&&&相关链接
&&&&《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合卺礼毕,新郎出房,送嫂服侍新娘换装,然后新郎新娘依次拜见祖父母、父母、舅父母。再请来客中多寿且辈份高的人入堂,新婚夫妇并肩叩拜,受拜者酬以钱物,称为拜礼。
结婚酒席一般延续三天,大户人家亦有五天的。第一天搬嫁妆,称杀猪便饭,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称散场酒。正酒最为隆重,乐队(俗称吹行)奏迎宾曲。以舅为尊,坐中堂首位。新郎向诸宾客斟酒。酒席设新娘专席,新娘入席称坐待筵,由四位未婚姑娘侑食,但只象征性的吃一些。晚宴设新郎专席,称贺郎酒。席间由新娘向众位宾客斟酒。
亲友按亲疏关系送礼,称人情。五服之内可以不送礼。
在喜庆的日子里,最闹猛的是闹洞房,俗语“三天呒大小”,无论亲朋们怎样喧闹,新郎新娘须毫无怨言,以为愈闹愈发,喜可倍增。该晚有请新娘唱歌的、猜谜语的;有请新郎新娘咬糖、啃苹果、舔筷子等。还有的让小孩事先潜入洞房的壁角,当新郎新娘脱衣就寝时,突然钻了出来,打开房门,让人拥入,新郎新娘也要强作欢颜,起床请酒。
新婚第二天,新娘在姑嫂陪同下,向邻里长辈斟茶,作长辈的得给些“茶报钿”。
向邻里斟茶毕,新郎新娘同去拜见丈人丈母,并赠以丰盛的菜肴,称望娘盘担。丈人丈母设宴招待。宴毕原轿返回,轿资费双方父母各自承担。翌日,需再去拜望丈人丈母,称做复女婿。
第三天晨,新娘由送嫂陪同去河埠头洗一条鱼、一块肉,讨一个“富足有余、有头有尾”的口彩,然后下厨烹煮,称出厨。
结婚满一个月,女方父母要给女婿挑“满月担”。满月担有四洋盆菜肴及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生、桂圆、莲子及“龙凤金团”四十八只。还有藤编针筐、剪刀、尺、针等,此后女儿方能在娘家宿夜。婚后,新娘第一次作针黹,先为新郎做条裤、一双袜。有俚语:“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
正月不空房
新媳妇照例在大年初三回娘家拜年。但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在娘家过夜,这叫做“正月不空房”。
服丧不成亲
旧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有丧,正在服孝的子女不能举行婚礼,须将原定婚期推迟,一般到“满七”或“百日”后才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即于1950年颂布《婚姻法》,自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受到冲击。一夫多妻等陋婚被彻底摒弃。男女婚姻自由,未婚男女只需符合结婚条件,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离婚,先经当地政府调解,调解不成,可协议离婚,发给离婚证书。若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因,引起纠纷,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一方提出离婚,一方不同意,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再娶、再嫁并无限制和歧视。20世纪50~70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婚礼从简。彩礼废奢侈,讲实用。改革开放后,穿婚纱礼服,拍照、录像、轿车接送,较为普遍,但讲排场、办酒席之风渐盛。农村有些地方享献,祭天地神只,待筵、贺郎、吵房、回门等旧俗又有恢复。
第二节 陋 婚
又称胎婚,即男女尚未出世,就被其父母决定了婚姻。不管孩子聋、哑、痴、呆、盲,成年后婚配,均没有选择余地。除非生下来是同性,婚姻才改变,不过他们也要结成干兄弟或干姐妹。
又称“摇篮婚”,意为男女尚在襁褓中,即确定婚配。即使日后因疾病造成终身残疾,也得成婚,不可变更。更为可悲的是女若亡,男可再娶;若男亡,该女长大后,要被迫抱木主牌拜堂,守一辈子活寡。
双方父母为了节省钱财,各以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俗称换亲。婚礼可以从简,故多为穷苦之家。此俗在20世纪70年代个别地区尚有所闻。今已绝见。
定亲后,双方无力筹办婚事,经媒人商定后,予以抢夺成亲。新娘在约定的地点,如在河埠头洗涤,此时男方派三四个男青年,在新郎带领下,用衣衫将新娘罩住,由新郎背着就走。新娘佯哭,新娘家人佯追。如有人围观,以放鞭炮告知事情的真相。一到新郎家,即在已准备好的堂前举行拜堂礼仪。亦有非新娘所愿抢亲的,为避免新娘乱抓乱咬,即将新娘反背着,至家,强迫成亲。新中国成立后此陋即绝。
一些贫困之家以少量钱物买进贫苦女孩,待年龄稍大,给自己的儿子定婚。这样的女孩一般称“童养媳”,又称“养生媳妇”。童养媳命运凄惨,常受公婆虐待。
女的已成年,而男的未成年,甚或还是稚男,便成了夫妻,故称“小女婿”。有民歌曰:“十八姑娘,八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这种婚配旧时在当地的穷山僻壤有所见。
又称“承典婚”、“租妻婚”,指的是丈夫将妻子典租给他人,在商定的时间内成为典夫的妻妾,期满后仍归原夫。典妻的丈夫多因贫困交加,生计困窘,故愿将妻子典与他人。而承典者或贫不能娶,或妻已年老不育,便典他妇为妻,以续子嗣;或富贵之家,承典人妻,以为淫乐。典租双方须有媒证,并订契约,写明典租期,典租价。一般一至二年为租,三至五年为典。所育子女归典方所有,典期满回原夫家。
寡妇有田产,子女尚幼,需一男子协理田产,便招婿上门,俗称“进舍”。进舍女婿多为独身穷汉;或为兄弟多,无力娶妻者。现时这一婚俗仍存,但不以有无田地财产或有无有公婆而定,只须双方自愿,并经合法登记,领取结婚证,即成夫妻,再无“进舍”之称。
赘婚是男嫁女娶,夫以妻居的一种旧式婚姻。招赘:一为延续子嗣,故夫改女姓;二为得一男劳力,支撑门户。受赘者与进舍夫一样,在家庭中地位较低,在社会上受人歧视。
丈夫原配妻亡,再续之妻称“填房”。填房多为年轻寡妇或大龄姑娘,或为翁婿关系密切,长女出嫁后亡故,以次女续配。
古时以琴瑟来比喻夫妻,故丧妻称断弦,再娶为续弦。
封建社会视寡妇再嫁为奇耻大辱,所谓“从一而终”是旧时妇女必须遵循的节操。寡妇改嫁称再醮,必经族长同意,否则不允。出嫁时不得坐轿,在傍晚时分,于路口坐摇篮前往。若带子女,该子女被人看不起,蔑称为“拖油瓶”。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即绝,寡妇改嫁不再受歧视。
丈夫死后,寡妇改嫁亡夫的亲属。如兄死,弟收寡嫂为妻;弟亡,兄纳弟媳为妇,均称转房。
男女双方相亲相爱,一方或双方父母不同意,无奈则私奔,待生育后婚姻即成事实。
旧时官宦和豪富之家妻妾成群。男子纳妾视为荣耀,所谓“大丈夫三妻四妾”。为妾者虽有明媒聘娶,但只能坐小轿进门,受大老婆管束,受人鄙视。
双方定亲后,男方突患重病。经双方父母商定,提前择吉日迎娶称“冲喜”。拜堂礼仪依旧,如新郎卧病不起,则由其妹代替新郎拜堂。这种婚配,往往造成女方终身守寡。
冥婚俗称阴配。有多种情况:其一,双方定亲后,忽染疾,双双暴卒;其二,双方生前无婚约,死后经媒人说合成亲,在婚礼程序上与活人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迎亲一方,须有人手捧香烛,敲着阴锣(破锣)在哭声中把女方的棺材抬向男方早就准备好的墓穴,合葬一处。这两种“鬼娶鬼”的冥婚,自古就有,至今还未绝迹。其三,定亲后,男的不幸病亡,在“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约束下,新娘就与亡夫木主牌“拜堂”成亲。入晚,新娘得与木主牌共寝。这种婚姻称为“望门寡”,新中国成立后绝迹。
第三节 生 育
临产前,娘家要送金团、肉、鸡蛋、桂圆、核桃、糖等食品及婴儿的衣着用品。农村多用担挑,故称“催生担”。一到女儿家,将催生的衣物用包袱裹住,从窗户投到孕妇床上,以包裹的朝向预卜孕妇生男生女。婴儿的衣物、涎兜都需黄色,黄色与农民敬土意识有关。按阴阳学说,黄色对应于五行中的土,且处在五行之中,故“以土为尊”。孕妇要想吃什么,公婆就给她吃什么,俗称“依耳孕”。
俗称做生姆,又称做产。婴儿出世,亲友送糖面,表示添丁之喜。娘家要送“贺生担”,又称“生姆担”。担内有鸡、肉、蛋、河虾、鲫鱼及长面、红糖等。亲友也要馈送一些菜肴及婴儿衣着之类。在做产一月内,产妇饮食有诸多讲究,旨在增加营养,以期奶水充足和尽快恢复体力,同时亦不能出房走动,以免受风着凉,影响健康。
婴儿生下二十四小时后,母亲先不喂奶,而向别的产妇讨奶吃,叫“开口奶”。嗣后,方可喂自己的奶。讨开口奶还有讲究,即男婴必须讨女婴母亲的奶;女婴要讨男婴母亲的奶,说是长大后男女求婚能一说即合。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莲汤,寓意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糕、酒、鱼、糖分别制成汤,用手指涂婴儿嘴,边涂边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又富。”
婴儿出生后,其祖母向左邻右舍讨取小块布头,拼制成衣裤给婴儿穿,认为这样做,能托百家之福,使小儿祛病去灾。
又称做三朝礼,即婴儿出生第三天接受外婆家的赠礼。旧时凡产妇生头胎,娘家要送婴儿一年四季所用的衣裤、兜蓬、尿布、座车、摇篮等。富有人家有送银项圈、银手镯,甚至是金质的。此外还送彩饼、红蛋、花生、橘子等,以示吉利。
祭床公床婆
出生第三天祭床公床婆。点香烛于米筛上,放十二只“相量盏”,两碗“盖糖饭”。祭毕,相量盏分送给邻里孩子,以求和睦相处。盖糖饭送久婚未育的妇女吃,吃时穿蓑衣坐在马桶上,认为吃后即能生育。同时还得送麻油一瓶,以祈有孕。祭床公床婆旨在保佑婴儿平安成长。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除“做产阿姆”外,其他人不进房内。进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能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满月”。孕妇坐月子期满,故又称“出月”。届时要办满月酒,主人家发请贴,设宴招待宾客以示祝贺。外婆家送各种菜肴及糕、彩饼、红蛋、花生等。有钱的外婆家送童车及小儿周岁内所用物品,甚至连小孩读书时穿的衣服也送。这些礼物要用杠箱抬去,以示阔气,称“满月杠”。姨妈、舅姆也要送礼物给婴儿,其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结成的“长命索”。长命索是系着状如锁或如意的饰物,挂在婴儿颈项,取长命百岁之意。大榭等地给小孩穿一下蓑衣,说蓑衣是龙袍的象征。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其父用鹅舌头擦几下婴儿的嘴唇,意谓开荤。
婴儿出生一百天时举行祝贺礼俗,拜祭“王母娘娘”,供以素食为婴儿剃发。剃发需由祖父抱着在堂前进行,在囱门及脑后留一撮头发,叫“百岁毛”。古人有语:“人之肤发受之于父母”,因此又称“孝顺发”。剃下的胎毛有的专请店家制成毛笔永久保存,说今后长出的头发会又黑又密。剃完头,给婴儿穿红着绿,由他人打开伞抱着,绕四邻走一圈,意为见世面,长大后能经风雨。
指满月后第一趟去外婆家。男婴鼻子上要用镬煤灰点一个黑点,意谓“避邪”,叫做“黑鼻头管望外婆”。女婴在鼻子上用红胭脂点个红点,也有吉意。
为使婴儿平安无事长得快,其出生后暂不取名字,以“阿狗”、“阿猫”代之,认为贱生长寿。正式取名要先排生辰八字,看“五行”中缺什么,就在名字上补什么。取名很有讲究,多带有时代特征。
婴儿出生一周年,为育婴期的重要阶段。届时亲朋多有馈送,外婆家要送由小到大五个等级的金团,称“五代见面”。满周岁,小儿开始学步,外婆送“虎头鞋”。虎头鞋用黄布精制,鞋头绣老虎头,虎额绣王字。虎是百兽之王,认为穿了可以壮胆驱邪。
小孩满周岁还不能走路,父母在地栿(门槛)上横放一条绳子,让孩子两脚踩着,然后一刀将绳子斩断,并说:“会走路了。”称“割脚绷”。
“抓周”是周岁礼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把代表各种职业的器具放在桌上或地上,让小孩任意抓取,以预知他的前途。
小孩夜间啼哭不止,被认为鬼在作祟。入晚,父母点香燃烛,祈祷床公床婆驱鬼避邪;或将写有“天苍苍,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夜哭贴,乘夜深无人时张贴在交通要道旁的墙上,以解婴儿夜哭。
孩子因惊吓而闹病,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认为“丢了魂”,就给孩子喊魂。其方法将孩子抱到床跟前,点燃一支香,插在床头跟前,或插在扫帚柄上,祈求床公床婆或扫帚娘娘将失去的魂叫回来。“喊魂”的人一手拿着一只碗,碗口用火尾
头纸蒙着,另一手拿着饭勺子,用饭勺子敲一下门坎,叫声小孩的名,然后再用饭勺子舀点凉水,倒在蒙着纸的碗上。就这样,敲呀,叫呀,倒水呀,直到看见碗内的积水中映出一个闪亮圆圈,就算“喊魂”成功。
婴儿患疔疮,爹娘求灶神治病。若病愈,需讨馒头米还愿。讨馒头米,就是爹娘站在别人家的门槛外乞讨,被讨的人家都应舍施一些大米。用这些讨来的米做成馒头祭灶神,称馒头米。祭后让孩子将馒头吃光。
戴长命锁多为体弱多病的孩子或独生子女,含有避祸祛邪、祝愿体健长寿之意。锁为传统的古锁式样,富有人家为金制品,一般人家为银制品,贫困人家为铁制品,多刻有“长命百岁”、“富贵长寿”等字样,系上红头绳或长丝带,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待孩子长到十六岁时才能取下,如十六岁还不取下,待结婚入洞房时取下。有的地方戴银项圈,其用意与戴长命锁同。
接连生了几胎女孩后才生男孩;或者接连生了几个男孩都夭殇后又生男孩,家长怕重蹈覆辙,就让该男孩寄拜一个多子多福的人为干爹。并送酒、肉等礼品;受寄拜者也要给寄拜者一些钱物。此后每至大年三十,作干爹的要给干儿子送糯米饭、肉、长命菜(连根的雪地蕻菜烧烤而成)各一碗,外加若干压岁钱。
婴儿出生后体弱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好,父母担心养不大,就将孩子拜僧道为师,但不出家,以求长命,叫做“寄名”。
男孩的生辰八字如与父母相克,通常认为这种孩子很难养活。因此将孩子承寄给乡邻,或亲友中与孩子生辰八字相合,且有子女的男人当义子。
求送子娘娘
旧时认为观音菩萨是司人间子嗣的女神,故又称其为“送子娘娘”。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多向观音菩萨烧香求子。大碶街道城湾笑天龙寺,昔时为周边地区的一些不育妇女常去之处。
&&&&上述生育和育婴的旧俗,反映了旧时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心态。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提高,特别是有害于婴儿健康成长的旧俗自行废止。
第四节 寿 庆
男届三十岁诞日,应做生,但不称做寿。有俚语:“三十不做,四十不发”。届时,丈人丈姆为女婿送生日礼物。四十不做的原因:宁波方言“四十”的谐音为“死日”。五十岁开始,凡岁数逢十的生日,才称做寿。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以上老人的寿辰,称“做大寿”。有的地方有“做九不做十”的习惯,即六十大寿在五十九岁做,是为避“十全为满,满则招损”之讳。
六十岁寿诞称花甲寿。旧时年满六十称“花甲”,认为六十岁的人真正达到了寿数,故寿庆要大办,一般由寿者儿孙出面张罗。诞日之前,子女还得把丧葬用的一切准备好。所备之物,其名以“寿”字起首,如“寿衣”、“寿材”、“寿坟”。
“六十三,鲤鱼跳沙滩”。六十三岁被认为是兆凶之年,为捱过这一关,有人买条鲤鱼到阿育王寺放生池里放生。
“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六十六岁是杀年,女儿烧六十六块肉给老人吃,认为能化凶为吉。若吃素以烤麸代之。
父母去世后,逢十做阴寿,俗称“做十头”。寿堂陈设素色,礼拜如在世,请念伴念“寿生经”。做到百岁方止。
“请吃酒,挜拜生”,说明做寿是儿孙主动张罗,不必送请贴。亲戚一般送“四色”寿礼。女婿、外甥要送“八色”或“十二色”。所谓色,就是指一种果品或一种菜肴。寿礼中必须有寿烛、寿桃和长寿面。寿烛,为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字或松鹤图,上寿时点燃。寿桃又称寿包,是寿诞的主要礼品,要有104只,意谓“出头出脑”。长寿面,寿宴上食用的面条,寿日吃面,取“绵长”之意,以祝寿星延年益寿。
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先要设寿堂,高挂“寿”字、寿轴、寿星和寿联等。寿星是分管长寿的神,被画成老人模样。
寿日凌晨需祭神。下午寿公寿婆接受晚辈跪拜,分赠“寿钱”。拜寿毕,开筵席,寿公寿婆坐正席首位,众晚辈分别敬酒。筵毕,向四邻分赠寿包、金团。
&&&&近年来,为老人祝寿的方式,增添了现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游;当地党政领导亲往祝寿、送寿幛、赠礼品、致祝词;老年协会在老人节期间,为当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馈送礼物,为百岁老人祝寿;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为老人作专场演出。家庭则开筵席,宴请宾客,晚辈为长辈赠送礼物如旧。非逢十生日,一般送蛋糕,不受年龄限制,有的举办生日派对(聚会),相互祝贺。小孩子们生日,祖父母、外祖父母给孩子送生日蛋糕等。
第五节 丧 葬
&&&&旧时本地丧葬因袭土葬的传统,礼仪分为丧礼、葬礼及服丧三个部分。
老人病危垂死,儿孙及其直系亲人都必须在床侧守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更不能哭泣,目送其去世。绝气之前,给老人吃口“鞔饭”。气绝,齐声嚎哭恸哀,拆去帐子,意为让亡魂出去。焚香燃烛,烧化锡箔或灵峰戒牒,谓之送“盘缠”。
死者如男性,在其绝气之前,妻子、女儿不能握其手足。反之亦然,此俗清末民初时尚存。
孝子穿素服、撑伞、挈桶至河边烧化纸钱,丢三枚铜钿于水中,汲水回来,用新毛巾抹死者胸背各三把,谓“买水浴尸”。梳鬓整容,修剪指甲。
将尸体移入灵堂,仰卧在殓床上,称小殓。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俗称“脚后头灯”,说是为死者明路。
小殓后,将死者生前睡过的席、褥等物并新买一双草鞋,按一定的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称“烧祭包”。
浴尸后,孝子撑伞,提灯笼,灯笼内应无分昼夜燃烛,去境庙烧香跪拜,告以“境庙弟子&&&于&月&日&时亡故”。
派人去各亲戚家报丧。报丧者须倒挟一把雨伞,行至门前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告知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宜。
又称奔丧。亲戚得报,前来吊唁,送重被或香烛、纸钱等。已出嫁女儿,接到讣告后,随即回家,沿途号哭,称“哭路头”。
尸移灵堂后举行祭奠,俗称“吊孝”。灵堂中间放置灵案,上供羹饭,孝幛高垂,香烛昼夜不灭。念伴四人念经超度,谓“摊尸经”,边念边敲铜磬。孝眷缝制孝服,称“破孝”。孝子寝卧于尸侧,睡草垫,枕土块,谓“陪尸”。
亲友闻报皆来吊唁,并赠以赙仪,赙仪有红绸面、白布里、内衬薄棉的重被;或香烛、锡箔、纸钱等。
孝子孝孙穿麻衣、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冠。孝孙在帽沿上别一块圆形红布,表示孝中有吉。侄子戴两梁草冠。男戴方顶白帽表示远亲,圆顶男帽表示嫡亲。女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本家晚辈穿麻衣,并以白布满鞋面,后嵌一方红布。凡参加丧礼的下辈,都应白线杂麻缠头颈,称戴孝。近年来,一般以黑色臂章代之。
灵堂停尸三至五天,择吉时(一般为涨潮时)大殓,又称“入木”、“入殓”、“落材”。孝子孝孙及嫡系子侄均跪在棺木四周。棺内底部铺一层石灰,上盖一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体搁脚。两侧放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然后依次盖“重被”。最先盖的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然后大声报葬物清单,叫做“报衣单”。报毕,将衣单焚烧,装入纸袋,放进死者口袋。盖棺前,由长子站在屋檐下,大声问道:“阿爸病好了勿?”众人齐答:“好了。”要连问三声,然后钉棺梢。此时,孝子孝孙及至亲跪拜,放声恸哭,告别遗体。
出殡前,行堂祭礼。吊祭者穿孝服,以亲疏尊卑为序。本家先祭,外客后祭,行跪拜礼,拱手三叩拜。来宾礼祭时,孝子须匍匐案旁叩头答礼,堂祭时放爆竹。旧时,大户人家设赞礼生,主持堂祭礼式。上香两次,上香时,赞礼生朗声道:“一上香”,并将香递给案前长者,长者高举额前,向灵位作揖后插于香炉,然后“二上香”。
俗称“出丧”,先请丧家有身份者点“神主”。点神主即于牌位之“王”字上加一点,使成“主”字,此时,孝子跪拜,点主者于“王”字上先以朱点,然后再以墨改。点主毕,在神主牌上饰以红绸,称“魂吊”。然后抬棺出门停放。门外孝子跪拜,斟酒三杯。斟毕,抬棺者高呼“醮——杠”。哭声骤停,肃听醮杠人,边念醮杠词边以酒醮向杠头、杠腰、杠尾。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念或赞评,或对死者儿孙的祝愿等。醮毕,随之抬棺上路。由女婿捧神主牌先导。燃香烛、引灵幡,孝子孝孙手持二尺长的哭丧棒扶棺躬身而行,其余亲友随后。吹打哀乐,锣声继之,先击十响,再击两响为一番(行庙会敲锣十三响,丧礼少一响),轮番击锣。沿途放爆竹,谓“引路炮”;散发纸钱,谓“买路钱”。依次有童子执“行路幡”,其余亲朋随后。灵棺遇桥,孝子应钻入棺底,意为尊重“桥神”。遇村庄须绕道而行。
灵棺去墓地之前,要先派人去墓穴祭祀山神,称“开山”。灵棺到达墓穴后,孝子率送葬众人列队先左后右,绕墓穴行三圈,启开坟门。用芝麻秆点火烧之,谓“暖圹”。然后放灵棺入穴。在灵棺头点上“随身灯”,最后封闭墓门。卸丧服,凡草冠、引路幡及各种冥器皆烧之。
一般亲友送葬中途即回。至亲送至墓地,葬礼结束,回程皆循原路返回,进家门须跨越门前所燃草堆。
出殡后,丧家在门框和窗棂上张贴素对,在堂前张贴耗榜。耗榜内容体现出儒家亲亲之杀的观念。书有“不孝男&&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先考(母称先妣)”。“‘孤哀子’&&等泣血稽颡”等字样,有固定的格式。
移尸中堂后,丧家办羹饭待客。中餐为正餐,晚饭称“上堂饭”。因菜肴中必有一盘豆腐,故俗称“豆腐羹饭”。
出丧前孝子应剃头,谓“剃孝子头”。直到“满七”方可再剃。
人亡后,每隔七天行祭奠礼,谓“做七”。至“断七”,意即满四十九天。五七最慎重,认为死后五七时灵魂才能返家。“六七”由出嫁女儿饷食,回娘家来做,并念一堂经,俗称“六七羹饭”。
先人的生日、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
百日和周年
死后百天及一到三周年都应做羹饭,请念伴念经以尽孝道,至亲也要前去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期,皆做“忌日羹饭”,直至满百后方止。
八十一去世
老人81岁去世,被认为不吉利。81岁是“九九”满数,意味着把子孙的饭都吃光了,须以砸碎自家的算盘禳灾祛祸。
凡死者非病,且死在室外,或溺水而亡,或自缢于树上,或被雷击而亡,或山崩被乱石压死,或中毒死于室外及其他意外事故而亡者,所谓水、火、刀、木、石而亡称“五伤”。尸体不准进屋,只能在屋外搭棚进行丧殓,称“天外落材”。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礼节逐渐从简,尤以“文革”时期为最。自殡葬改革后推行火葬,开追悼会,奏哀乐,送花圈,缠黑布随之流行。但念经、摆羹饭、焚化冥器等旧俗又在农村兴起。
第六节 土 葬
&&&&旧时崇尚土葬,盖出“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土葬的方式、耗费视穷富而定,差异极大。
又称寿域、生圹。要选在风水好的地方,认为死后能惠及子孙后代,在吉日良辰营造。动土前要先祭山神或土地神,然后方能挖土动工。建筑的规模、形态各异,一般人家,墓穴用砖砌,或用条石嵌筑而成,上盖大块石板,再复以泥土成尖塔形。前立碑座,有一件的,三件的,三件的中间高于两翼,题刻墓主姓名,配偶姓氏和建造年月。题字讲究字数,要用“生老病苦死”周而复始推算,最后一字务必落在“生”字上,以示吉祥。建于清朝的坟墓,起首第一行字必有一个“清”字。“寿域”(有的题生圹)用红漆涂上,以示空域,待进棺后,方改为黑色。域内放“寿”砖2块,茶壶2把,油瓶(称寿油)2只,铜币数枚。左为男域,右为女域。两翼石碑刻有图案和对联。对联内容表示墓主的遗愿,如“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等。
&&&&豪富之家的坟墓,占地面积大,营造考究,墓封四周有弧形墓圈石嵌砌而成,浑圆美观。
&&&&官宦之家的坟墓造型更为恢弘。最引人注目的是墓碑前的石像,俗称石人石马。以“孝”为先的跪羊在最前面,然后是石虎、石马、石狮、石人,分别表示我国儒家文化基本道德标准的忠、孝、节、义、勇。按明代官员丧葬制,一、二品官员有资格在墓前设华表。
贫困之家,年青时丧偶,无钱造坟,用砖砌或石块按棺材的形体建简单的无碑墓穴,称殡棺材。待其人年老,或儿子长大后,再另建坟墓。
系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于义冢或山沟里。
用长条石嵌筑而成,状如塔,顶部有盖,可启动,专为收敛尸骨的建筑,称掩埋塔。旧时以“尸骨露天”为一大忌讳,因此一些慈善机构在每年冬至日这一天,派人去田野收拾尸骸,放入掩埋塔。
旧时,凡年代久远的坟墓,其周围都长有郁郁苍翠的古柏,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因植于坟墓周围,故称坟柏。坟柏源于蜀武候诸葛亮死后葬于军山,蜀后主根据其死时53岁的年龄,在坟墓四周植柏53枝。后世沿袭。
生前制做的棺材,称寿材。夹寿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的诞辰。因彭祖长寿,故是日夹寿材,以期长寿。
&&&&旧时,无论山岙、田野,甚至村落的周边无处不见坟墓,可谓“人与鬼为邻”。此举吞噬了大量的可耕土地,又给耕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但却无法改变,因为挖掘祖坟,被认为有悖于孝道的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意识改变,将年代久远且无人管理、处于田野的坟墓实施平整。“文化大革命”期间田野坟墓全被铲除。20世纪90年代实行殡葬改革,建立了公墓区、陵园,坟墓的建筑面积也作了一定的限制。
第七节 人间交往
看望他人的敬词。多用于对尊长或平辈之间。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登门拜望是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
对他人进行访问。拜访时对被拜访者应持尊重的态度,特别在求取对某些问题的指教时更要诚恳虚心。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谒见时要有一定的礼节,古代一般为跪拜,辛亥革命以后,跪拜礼明令取消,改为躬身或拱手。新中国成立后以握手礼取而代之。
去亲朋好友家中拜望时,不论主人家门开或半开,均应先在门外叩门或摁门铃,等主人喊“请进”后方可入内。敲门应以三五下为一组,敲完每一组后要稍停片刻。
迎 接 客人到来时,先期出迎等候,以示欢迎。
让座是主宾入室后相见的礼节。客人被请于尊位落坐。一般以面东、面南为尊,面西、面北为卑。让座的礼节从古延续至今,但现时家庭待客很少讲究座次。
待客的礼俗。敬茶通常以斟七分为敬,不宜过满,所谓“酒满茶半”,客人喝茶则以留少许为礼貌。
不同的场合要更换不同的服饰,如客人来访,应立即换去睡衣、拖鞋,穿上庄重的服装和鞋袜;喜庆场合,应穿色彩鲜艳、式样新颖的服装;庄重场合,应穿端庄整洁的礼服;悲伤场合,应穿素色、款式庄严的服装。
客人来访,为表示欢迎和尊重,主人应视情况亲自或派人陪伴。
告别辞行的简称。告辞属分别时的礼貌,不辞而别是不礼貌的,告辞一般要用语言来表达。
答谢礼节。客人来访后,主人应前往回访客人,有来无往则为失礼。回拜时切忌原物送还,只有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方式。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大表示礼越重。若戴帽者,应先摘下帽子。现时,流行握手礼,除在婚礼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对老师等表示敬意的场合不再鞠躬,以握手代之。
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旧时行此礼,对人表示敬意、赔礼道歉等。今祭祀、礼佛时尚存,婚嫁丧葬礼仪中也仍保留,其他场合均废。
举起并挥动手臂,是见面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激、兴奋的表示。挥手一般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挥手时要面带笑容,右手上举,左右摆动。
当发现自己的不是和不当后,向对方表示歉意的礼节。道歉要主动,有诚意,说明自己的错误,以求得对方的谅解。
人们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也是友好、祝贺、感谢、鼓励的表示。握手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时间短暂且握得有力,表现出友好、诚恳之意,一般来说,对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或女子,须待对方先伸手时才能去握。握手时不可戴手套,不可将左手插在口袋里,不可坐着,不可吃东西,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敷衍了事。
敬请对方就座。是对来客表示尊敬、欢迎或客气的一种最基本礼节。请人入座时主人应当站立(长辈可坐),并用手示意坐的位置,客人坐下后自己方可坐下。
表示问候、祝贺、关怀的礼节。花是美好的象征,用鲜花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同事、亲人,高尚文明、高雅脱俗。现时赠花越来越流行,商店开张、家庭喜庆、探望病人都选用鲜花还配以花篮。
第八节 礼貌用语
表敬副词,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请教”、“请示”、“请原谅”、“请帮忙”等,含请求意。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可单独用作动词。如端茶给客人,说“请喝茶”。陪人进门走到门口,说“请进”。“请”与动词或词组连用,客气地表达要求对方的希望和要求,如“请坐”、“请留步”、“请勿吸烟”。
向对方表示良好愿望的词。如“祝愿”、“祝福”、“恭祝”等。
有劳,相烦他人的敬词。用于书面语,如“烦您相告”,口语中则多以“麻烦”、“劳驾”代替。
询问对方姓氏的尊敬说法。当对方问“贵姓”时,常回答:“敝姓&”或“免贵,&”。“贵”作为敬词用以指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校即指对方所在学校,“贵庚”即指对方的年龄。
仰慕已久,用于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此语知识界及上层社会使用较多。
久 违 即长时间离别。用为久别重逢时的客套话。
失于迎候。对来访者致歉的客气话,多用以表示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感到歉疚,向对方表示歉意。
待人不周或失于致敬,是对人自责疏于礼貌的歉词。多用于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正在陪客时有要事外出或离开,向对方表示歉意的用语。
后会有期 分手时的告别语,表示以后还有相会的日期。
分手时的礼貌用语,即希望以后能再见面。“再见”也常用作双方谈话结束的客套话,如电话通话结束,即使双方未曾见过面也常以“再见”告结束。
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向对方表明友好态度的礼貌用语,亦作“你好”。
祝贺对方增加财富的恭维话。昔时多用于商家交往之中。现时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日常用语。
对不懂、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用以请求对方指教。
请求对方解答问题的敬词,是“问”的礼貌说法。
即指教、订正。是请人对自己的作品或见解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的客气话。
受到奖掖、举荐、提拔的谦词,意为自己被高抬,谦称受人过奖,被高看重用。
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表示谢意的词。使用范围广,多用于口头交际,应用比较随便。在不同场合、条件下使用“谢谢”,往往表达不同的内涵。最常用在因别人对自己提供帮助,解决了困难,为自己花费了时间、精力,而对其表示谢意。有时别人并未施予具体帮助,而只是表达出一种关心理解,使自己心灵上得到慰藉,也常回以“谢谢”,表示心意。“谢谢”也用作结束语,如报告完了,说一声“谢谢大家”。
以事烦人或致谢的客套话。本指耗费心神,后多用作托人办事,请对方予以关照的客气说法。
即依赖别人的福气,给自己荣幸。多作为回答别人问候的客套话。
表示向他人领受教益的谦词。多用为接受别人教导或欣赏别人表演时的客套话。
自言身受对方怜惜爱护的谦词。错,用以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错爱”意为自己本没有资格得到对方的爱怜,对方却施予了。
献 丑 向人出示着作或自己的才能技艺时所用的谦词。
表示受到过分的表扬和夸奖的谦词。在得到尊长或同辈人的赞誉后,表示自己所为不足挂齿,没有资格得到对方的夸奖。
即尽力服务。表示愿为对方提供帮助,替对方尽力的谦词。
表示被喜爱或相爱的谦词。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受他人喜爱、喜欢、赏识时,常以此语来表达自己被赏识的荣幸,既含有喜悦和感激之意,又含有谦虚和客套的成分。
表示谦虚的应对语,即哪里敢当的意思。多用于为得到对方的夸奖、致谢或对方请自己提意见时的客套话。
向人表示慰问。亦用作求人办事的客套话,也可称“劳驾”。
对他人的成就、能力及人品等表示钦佩、悦服或表示赞扬、感叹的敬词。
称宾客来临的敬词。谓宾客的来临,使主人感到荣幸。
本指给予关怀照顾之意。现多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欢迎的敬词。
“孝”,本指善事父母。后从孝顺父母扩大为孝亲敬长,即对尊长表示孝心与敬意。
借助别人得益或请别人给予方便的敬词。比喻凭借别人的名声、地位、荣誉而得到好处。
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的客套话,是请求对方看得起自己,或称对方看得起自己某项举动的谦词。
打 搅 受人招待或请人帮助时表谢和表歉的词。
表示歉意的习惯用语。表示对别人冒犯、打扰感到愧疚或过意不去。另外在某种场合中,无意中对人稍有冒犯,常用“对不起”作为应酬语。“对不起”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表歉用语,多用于口头交际。
向人请求通融,乞求原谅的话语。称“贵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高抬贵手”则是敬请对方手下留情、施予方便或用于替自己或别人向人求情。
对长途旅行者表示良好祝愿的词语,即祝愿对方在整个行程中平稳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也有说“一路顺风”。
第九节 称 谓
尊称年辈高、资历深的人。如今称老前辈、革命前辈。
“先生”一词作为尊称,自古以来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称老师、父兄、饱学之士或称一般男子。亦有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近代亦有妻称丈夫为先生。
对成年女性的尊称,但多用于有地位、有文化的知识女性。
对老年男性的尊称。老,是对富有学识、德高望重者的敬词,如称王老、李老。丈,亦为对年辈长者的敬词。作为尊老之称,除称“老丈”外,还称丈人、丈者、长者等。
旧时,称有官衔身份的人为老爹。现只用于口语,即对父亲的称呼。
古代对位高者尊称为“大人”。如今,只在书信往来中对长辈的称呼,如“父亲大人”、“舅父大人”。
对同辈友人的敬爱之称,俗称“老兄”。男性朋友相互往来,彼此称兄道弟,体现了平辈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色彩。对同辈朋友中的年长者又称兄、尊兄、贤兄、长兄等。
古时对已婚妇人的尊称。现“夫人”之称,较多地用于知识界和上层社会,更多地用于外交场合。
对女性的称呼。在亲属称谓中,指母亲的姐妹,即姨母,或称姨妈。旧时男子还称妻妹为姨。在非亲属交往中,“阿姨”可用来泛称女性,称呼时不论辈份和结婚与否,也无所谓熟悉与陌生,凡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均可称为“阿姨”。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称年轻女性为“阿姨”已成为时尚。另外“阿姨”还用于对幼儿园保育员或家庭保姆的通称。
对未婚年轻女性的称呼。旧时是对有地位的未婚年轻女性的尊称。现在,泛称年轻女性。
古代称志趣相同的人为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一词成为公民之间的普通称呼,在使用上,并无年岁长少、地位尊卑的区别。
“老师”自古以来一直被用作尊称,不仅对自己的受业师,而且对学界前辈、科举考官,均称老师。近代用作学生对师长的称呼。
对有专门技艺工匠的尊称。现今也被用来尊称一切陌生人或工匠、商业人员。
师 母 对老师或师傅之妻的敬称。
对与已同师求学,拜师在先的男子之称。如女的可称“师姐”。
姑 娘 对未婚女子的泛称。当地俗称“小娘”。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多为小孩子或用小孩子的口气相称,表示亲切和尊敬。
原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称取义于持杖,年老力竭的老者必须持杖。“丈”与“杖”通,故称以丈人。按照社会礼俗,对老者为敬,故丈人成了对老人的敬称。丈人又专指妻父,或称作“老丈人”。
自称谦词。古时坐席,按礼节,尊长在上座,自己在下座,后以“在上”尊称长辈和上司,而“在下”则作为自称的谦词。
不 才 自称谦词。谦言自己是没有才能的人。
愚 旧时自称谦词,意谓自己是愚笨、无知之辈。
今称在校学习的人。旧时“学生”的本意为晚辈,或称“后学”、“晚学”。学生作为谦称,使用面广,凡在师傅和有学问人面前,均以学生谦称,即使平辈之间也可使用。
老人自谦之词。朽,言衰老陈腐,以“老朽”自称,谓自己是衰老无用之人。
家 严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
家 慈 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宁波话称小孩为“小顽”。
对妻子的尊称,意为贤惠能干的妻子。旧时指妻子帮助丈夫处理家庭事务,因称妻子为“贤内助”。使用时多尊称他人之妻。
贤 妻 对妻子的美称,谓贤惠的妻子。
对弟弟的敬称。即称自己之弟,亦可称他人之弟。
旧时老师对学生的客气称呼。契,指意气相合、相投。也作长辈对子侄辈的爱称。
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弟弟。犹言吾弟、小弟。一般用以向人谦称比自己辈幼的亲属,含有谦恭、平常的意思。相类的称已妹为“舍妹”,称已侄为“舍侄”。
女婿的尊称。女儿的丈夫从古至今一直称为“婿”,还可以称为“子婿”、“快婿”、“贤婿”等。在现代口语中,女婿还被岳父家人尊称为“姑爷”。
对妻父的称呼。其源于唐玄宗去泰山封禅,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其女婿郑谥为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品以下均升一级,可郑谥却一下子升为五品官。后有人讥侃为“这是泰山的力量”。此后,泰山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又称妻父为“岳父”、“岳丈”。
老 公 当地方言对丈夫的俗称。
郎 君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对所爱恋情人的昵称。
二、科举考试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以下五个阶段。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为童试的第三阶段考试。
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
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
悼、龆龀 七岁。
总 角、垂髫 童年。
幼 学 十岁。
束 发 青少年。
童 子 男子十五岁。
及 笄 女子十五岁。
破 瓜 女子十六岁。
待年、待字 女子待嫁的年龄。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 三十岁。
不惑之年 四十岁。
知命之年 五十岁。
花甲之年 六十岁。
古稀之年 七十岁。
耄 耋八十岁。
鲐背 九十岁。
朝颐之年 百岁老人。
皓 首、白首 老年。
黄 发 长寿老人。
第十节 宴请馈赠
欢度节日、祝贺新婚、庆贺寿辰、饯行接风、应酬答谢等,都可举行家宴,宴请宾客。家宴一般由主妇亲自下厨,精心烹调菜肴。家宴亲切随便,融洽欢乐,能充分交流宾主感情。
合欢宴 指除夕团圆、合家欢聚的宴席。
指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家人或客人,意谓为其洗去路途风尘,以示欢迎。
亦称“饯别”,宴饮礼仪。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
宴饮礼仪,指宴席上宾主互相敬酒,以示祝福、庆贺。通常先由主人向来宾敬酒并致敬祝辞,主人与来宾一一碰杯,一起欢饮,然后由来宾或来宾代表向主人祝酒,双方饮酒。祝酒是宴席上最为普遍流行的礼仪。祝酒时,主宾都要说些有关祝福、吉利、感谢等话语。如祝寿宴席上应祝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婚礼宴席上应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
宴饮礼仪。指宴席上端着酒壶给人斟酒、敬酒。如婚庆宴饮,新娘把盏为众宾客一一敬酒。
亦作猜拳,宴饮礼仪。行酒令时,两人伸出手指头,并同时各自说一数目。所说数目与两人手指数之和相符者为胜家,则对方应喝酒。
宴席上的座次以坐西面东为最尊,故宴请时应让最主要最尊贵的客人坐。座次较尊的一边称上首,上首通常指左边。座次较低卑的一边叫下首,通常由主人或辈幼者坐。现时宴席座次有变化,主人朝进门而坐,左边为最尊贵客人,右边为次尊贵客人。
指初次见面时馈送的礼品。小辈初见长辈,应向长辈行礼,长辈应给小辈一些礼品或钱币,谓“见面礼”。
新媳妇初次拜见夫家长辈,长辈要给“拜见钱”。
家有丧事,送赙仪以示哀悼。旧时多送以“重被”等,当代丧葬改革后,改送花篮、花圈、挽幛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方迎亲流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