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空对空导弹弹的射程一般是多少

英媒关注中国新型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超400公里
责任编辑:王惜梦
核心提示:俄罗斯导弹专家说,中国这次挂弹测试是在俄罗斯发射了一枚能够在13分钟内抵达英国的超音速导弹后几个星期进行的。
11月25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网络有图片显示,正在空军试飞院进行科研试飞的歼-16携带了新型远程空空导弹亮相。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3日报道,专家们通过分析试射照片,得出结论认为,该导弹长19英尺(约合5.7米&&本网注)、直径约13英寸(约合0.33米&&本网注),意味着可以打击远达300英里(约合482千米&&本网注)处的目标。分析师杰弗里&林和P&W&辛格说:&这太了不起了。这种导弹可以在射程上轻易超越美国(以及其他北约国家)的所有空空导弹。&报道称,这两名分析师对一架携带了两枚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歼-16强击战斗机起飞时的照片进行了分析。这种新型导弹的雷达系统得到了大幅改进,并且拥有红外/光电导引头和卫星导航系统。一份中国科学杂志2015年的一篇报道透露了该导弹的可能飞行轨迹。该报道显示,一枚超远程空空导弹在被一架战斗机发射后向空中攀升了15千米,抵达30千米的高空。接下来,导弹在远程雷达和卫星导航的综合制导下,以超音速向包括隐形战斗机、隐形轰炸机在内的敌机俯冲。俄罗斯导弹专家说,中国这次挂弹测试是在俄罗斯发射了一枚能够在13分钟内抵达英国的超音速导弹后几个星期进行的。(编译/林朝晖)网上流传的疑似PL-15空空导弹的照片。(图片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10月下旬在东海进行演习时,发现一架外国军机企图接近演习区,演习编队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对企图接近演习区域...
安倍使用了两国先积累信赖,再解决领土问题的新方法,今年5月还在俄罗斯索契向普京承诺了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协议。
246个大、中型城市去年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为19.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为2801.8万吨;医疗废物为68.9万吨;生活垃圾为1.8564亿...
报道称,通过更加主动地向中亚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北京似乎决心降低在该地区从事商业活动面临的风险。中国可能也寻求确保中塔边境...
脸书开发了一款工具,可以在特定地区过滤其网站上的动态消息。根据脸书发布的最新一期透明度报告,去年下半年,脸书网站在20个国...关于空空导弹世界上射......
关于空空导弹
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射程最远的
R-73导弹北约代号为AA-11射手(Archer),是前苏联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4代近程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盔瞄准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导弹。1973年时的苏联空军除第4代中程空对空导弹外,也需要新型近程格斗导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导弹(射程小于10公里)。新型短程导弹由锦旗与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锦旗设计局提出与美制AIM-9同级的K-14,闪电设计局则提出K-73的设计。
  锦旗设计局提出的K-14是在已装备苏联空军的R-13与R-13M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气动力控制及彩虹(Raduga)全向红.....
R-73导弹北约代号为AA-11射手(Archer),是前苏联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4代近程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盔瞄准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导弹。1973年时的苏联空军除第4代中程空对空导弹外,也需要新型近程格斗导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导弹(射程小于10公里)。新型短程导弹由锦旗与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锦旗设计局提出与美制AIM-9同级的K-14,闪电设计局则提出K-73的设计。
  锦旗设计局提出的K-14是在已装备苏联空军的R-13与R-13M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气动力控制及彩虹(Raduga)全向红外制导头,并增强抗过载能力以提高机动性。K-14与R-13、R-13M1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因此可轻易换装于米格-21、米格-23、米格-27、雅克-28P、苏-22等战机上。
  闪电设计局提出的K-73最初计划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及非全向红外制导头,但前苏联根据对未来近程空战环境及美国近程格斗导弹的技术分析,认为新型短程导弹必须装备全向红外制导头,因此K-73装上了灯塔(Mayak)全向红外制导头,K-73的尺寸与重量都因而增加。另一方面闪电设计局存1976年发现,仅靠推力矢最控制的导弹,当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耗尽后,推力矢量控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无法有效控制导弹了。而K-73设计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有相当一段距离是在发动机燃料耗尽后依靠惯性飞行完成的。这对K-73来说是个很大的缺陷,因此闪电设计局最后改用推力矢量控制、气动控制面两种控制方式。至此K-73重量达105公斤,成为现役R-73导弹的雏型。
  1976年,K-14与K-73基本完成慨念设计,其中K-73的外形和结构显得相当前卫,技术上也比K-14更为先进。但由于K-14与当时正在服役中的R-13有高度通用性,这使得苏联空军可以用较少的经费完成采购和换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较短。一时间,苏联军方难以抉择。在苏联空军犹豫不决的这段时间里,K-14得以与K-73H步发展多年。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考虑剑K-14已无法适应未来空战需要,且锦旗设计局此时正忙于K-24、K-27、K-33等计划而无暇为K-14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因此闪电设计局的K-73成为前苏联唯一种第4代近程格斗导弹。
  尽管K-73是闪电设计局的研制成果,但在定型生产阶段,却归属到锦旗设计局旗下。因为,苏联政府于1976年将闪电设计局改组成闪电科学与生产联合体(N P OMolniya),并逐步过渡到以空间科技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包括设计“暴风雪”号(Buran)航天飞机。因此到1982年,闪电设计局内负责K-73的人员全部转归锦旗设计局,这使得锦旗设计局成为前苏联最大的空对空导弹研制单位。1985年R-73空空导弹定型服役。
  ◎R-73及其改进型性能简述
  R-73基本型系列
  弹长2.9米、翼展0.51米、弹径0.17米;发射重量105公斤、弹头重7.3公斤;其最小射程300米,最人射程则为20公里,探测角度±45度,目标对制导头角速率需小于60度/秒,目标高度20-20000米,目标过载需在12g以下,目标速度不大于2500公里/小时,载机过载8g以下,对固定翼飞机一类目标的杀伤率为60%。安装的MK-80全向红外制导头探测距离10-15公里,发射前视野±45度,射后±60度,从制导头锁定目标到发射只需1秒。
  R-73基本型系列包括R-73K、R-73L、R-73E、R-73LE,其差异仅在引信以及使用对象。R-73K是全系列最早的苏联空军自用量产型,采用无线电引信,在安装有激光引信的R-73L问世后就被取代而停产。R-73E与R-73LE分别是R-73K与R-73L的外销型。
  R-73M1(R-73RDMl)型
  其尺寸、射程、制导头视野与基本系列相同,只是技术比较先进,可能采用与R一73M2一样的探测元件。
  R-73M2(R-73RDM2)型
  又称为R-73M,它的问世使R-73家族在欧美同级武器如雨后春笋般问世之际,仍能够傲视群伦。R-73M2的弹长增加到3.2米,冀展缩至0.404米,发射重增至115公斤,采用初期惯性导航,无线电巾途修正加末端红外制导,住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超视距攻击的中程导弹。其前向动力射程30公里,保证杀伤射程13公里。制导头发射前视野±60度,发射后±80度。
  R-73M2采用MK-80M红外制导头,用灵敏度更高的中长波探测元件;配备可程式化新型电脑,抗干扰能力更强,对战机的探测距离约15-20公里。MK-80M制导头解析度高,可辨识目标热辐射分布,能在命中前约1毫秒计算出目标的中间部位为命中点,增加杀伤率。
  R-73M2最具震撼力的功能的是它可掉转180度攻击后方目标。使用时,载机先通过资料链引导导弹转向,待完成敌我识别,确认不会误击友机后再启动制导头,这种发射方式已在苏-35上试验成功。据说与机上的雷达告警器配合使用,还可用此方法拦截来袭导弹。其在向后射击最大射程8-12公里,最短射程1公里。
  R-74ME型
  按照俄罗斯/前苏联的空对空导弹命名法(研制中用K开头,定型后用R开头),该型导弹目前应称为K-74ME,它是以R-73为基础发展的新一代空空导弹,弹上的制导、动力系统均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射程增加到40公里,据说制导头视野可达±80-90度。
  ◎领先世界10年
  R-73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四代近程格斗导弹发展的领航员,其基本性能远远超出当时所有的近程格斗导弹。北约国家曾在两德统一后利用德国接收东德的米格-29与F-16进行了空中格斗模拟,更加确信了R-73导弹超群的性能。一般估计当时的R-73比AIM-9领先20年左右。因此西方国家急起直追,存20世纪最后十年间发展出多种性能顶尖的格斗导弹,包括美国的AIM-9X、英国的ASRAAM、德国的IRIS-T,以色列的怪蛇-IV等,R-73也持续推出改型。虽然前述西方导弹局部性能可能比R-73改进型更好(特别是制导头与电子技术),但整体性能却未必比得上R-73,特别是与载机搭配后,R-73的缺点就不再是缺点,这点我们将在最后详述。而且由于R-73改型大都比其同级西方对手早5-10年服役,因此说“R-73领先世界10年左右”并不过份。
  笔者归纳R-73导弹的三大特色为:
  1、与头盔瞄准具(HMS)搭配的离轴发射能力。
  2、超过一般格斗导弹的射程。
  3、气动控制方式使R-73兼顾极短射程与远程的机动性能。
  其中第一项在欧美第4代战机相继服役后,将不再是R-73的专利;但第二项却仍将是R-73导弹的强项。
  所谓“离轴发射”,就是载机能以偏离机身纵轴线很大的角度发射导弹,使得载机无需将机头对准敌机就能发射,这极大的颠覆了从空中格斗出现沿用至今的“机头对准目标”的法则。加之R-73的瞄准可由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具负责,飞行员只要在瞄准具许可角度内看到目标(苏-27S的可看±60度),就能加以锁定并攻击之。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前苏联科研人员能为人所不能为。“离轴发射”概念未必是前苏联首创,据说早在R-73研制之前美国就曾论证过此概念,而经过初步分析,也确实认为离轴发射导弹优于传统前向发射导弹。只是基于技术原因,这种导弹价格会很昂贵,加上美国空军一向以视距外交战为优先,因此没有对格斗导弹的离轴发射技术深究下去。然而几年后,欧美专家眼中“华而不实”的离轴发射格斗导弹却在苏联萌芽生根。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战机推力矢量技术(TVC)上,同样由欧美论证,但就在他们认为TVC技术会增加上千公斤重量,而停止住现有战机上动TVC的脑筋时,只见俄国人仅增加百来公斤的推力矢量发动机“横行”各大航空展,赚取大把外汇。
  在射程方面,R-73基本型射程就有20公里,改进型甚至有30或40公里的最大射程。远射程的特色与前苏联对空对空导弹的需求有关,早期苏联将空空导弹射程区分为远程、中程、近程(12-20公里,如R-13)与格斗(射程小于10公里,如R-60)四类,而K-73一开始就是应“近程导弹”需求研制的,但由于其机动性足够高,完全可以起到格斗导弹的作用,因此它取代了R-60成为苏-27战斗机唯一的近程导弹武器。
  ◎R-73M2(R-74MF与其他国家新一代格斗导弹的比较
  R-73M2虽不是俄国最先进的导弹,但却在许多新世代格斗导弹的重要特性方面超越对手。满足笔者认定的“新时代格斗导弹”需求。
  R-73基本设计优异,即使不修改,机动性、射程也都不会落后太多;但电子技术绝不可能撑过几十年而不落伍,因此R-73的主要改良基础上多集中在制导头与电脑。R-73以后使用的新型制导段使用高灵敏度的双色抗震制导头、新电脑等。在制导头探测角度方面,目前已量产的型号至少达±60度。目前没有迹象显示其后继改良型将如西方新型导弹般使用热成像制导头(AIM-9X、ASRAAM、IRIS-T、怪蛇-IV则是在改进型才用)及±90度视野的迹象。如就导弹本身来看,这两项都是R-73的弱点,这使得R-73因为少了60度视野而减少许多攻击机会,抗干扰能力也较弱。但事实上若仅这么看,就把R-73想简单了。
  探测角度方面,虽然R-73系列不如欧美新型弹,但与新型侧卫战机搭配后,不论其探测角多少,都能做到全向防护。这归因于战机的全向视界探测/锁定能力与导弹的“越肩(向后)发射”能力
俄罗斯---KS-172空空导弹,射程300-400km,1988年开始研制,西方命名为"AAM-L","L"代表远程.KS-172的设计局内部代号KLPD-TT,型号R-72.如果该弹能投入装备,将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空空导弹
大家都关注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其他武器相关
其他武器相关
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歼击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用作、强击机、直升机的空战武器。此外从理论上讲它也可以作为加油机、预警机等的自卫武器。空空导弹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动力装置、弹体与弹翼等组成。它与机载火力控制、发射装置和测试设备等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第二条 工作原理
第一条 武器简介
第三条 武器分类
PL-12型空空导弹空空导弹(air-to-air missile)与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一些新型空空导弹(如“流星”)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空空导弹分为近距格斗导弹、中距拦射导弹和远距拦射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射程一般为几百米至20千米,最大过载30~40g,主要用于近距格斗,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中距拦射导弹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也有采取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如AIM-120、R-77等),具有全天候、全方向作战能力。射程一般约为数十千米到上百千米。远距拦射导弹射程可达到上百千米甚至数百千米。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纳粹德国X-4导弹空空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组成。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常用的有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战斗部用来直接毁伤目标,多数装高能常规,也有的用核装药。其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多数同时还装有触发引信。动力装置用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空空导弹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未来的一些新型空空导弹(如“流星”)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
挂载空空导弹的歼10导弹在截获目标并满足其它发射条件后被发射,脱离载机,火箭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便停止,导弹进入惯性飞行段。在飞行过程中,制导系统不断测量、计算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号,使舵机工作,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符合引信工作条件时,引信引爆战斗部,毁伤目标。导弹的制导方式不同,控制信号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红外寻的制导是把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选频与基准相位信号比较,得到误差信号,形成控制指令。寻的制导是导弹上的雷达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形成控制信号。这种制导根据雷达发射机的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主动、半主动两种。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半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载机上。复合制导有两种以上的制导装置,弹道初始段一般采用程序控制或惯性制导等,中段为半主动,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
AIM-120中距空空导弹空空导弹可以用很多方法分类,根据作战任务可以分为拦射型和格斗型两种。根据射程可以分近距、中距和远距三种。根据制导体制可以分为主动、半主动、被动和复合制导等多种。根据导弹对目标的探测波段可以分为红外型、雷达型和双模、多模型空空导弹。空中导弹在结构上一般由导引头、飞行控制舱、引信、战斗部、发动机和舵面翼面组成,在导弹功能上空空导弹一般由制导、引战、推进分系统以及发射控制分系统构成导弹系统,武器装备空中导弹系统还包括地面保障和支援设备。因此,广义地说,空空导弹包括导弹发射控制装置和地面设备。空空导弹按攻击方式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激光、红外、主动雷达、半主动雷达、被动雷达(反辐射)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分为近距、中距和远距3种。格斗导弹是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为主的导弹,又称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发射后可以不管。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横向过载30~60g,机动能力强,能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迎头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25千米。拦射导弹有中距、远距拦射导弹之分。中距拦射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从25千米到 100千米不等,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远距拦射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可由载机在距目标100以外连续发射数枚,攻击不同方向的数个目标。拦射导弹与载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火控系统相配合,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有的兼有近距格斗能力,可用于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战。
1944年4月首先制成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尚未投入使用,即告结束。战后,空空导弹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导弹只能对机动性能比较差的亚音速轰炸机实施尾追攻击,射程2~6千米,主要有的“响尾蛇”AIM-9B,苏联的AA-1导弹。第二阶段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轰炸机的出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空空导弹的射程、横向过载、适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制导规律普遍采用比例导引,导弹具有一定的拦射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主要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等。但在越南和中的使用结果证明,这类空空导弹不宜用于攻击高速度、大机动飞行的目标。第三阶段是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空空导弹在远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拦射和近距格斗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C、“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AIM -120、“响尾蛇”AIM-9L,苏联的AA-11、AA-12,法国的“魔术”2、“米卡”,美、英、联邦德国等国家合作研制的AIM-132等。1981年以来,美国和利比亚、叙利亚和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在空战中,都使用了近距格斗导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导弹在空战中的地位。中国从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数种空空导弹装备部队使用,根据公开信息上已知的如PL-5,PL-9C,PL-12等等。
空战武器的后起之秀挂载4枚AIM-9D的F-4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是在二战末期,由研制的X-4空空导弹,这种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现代空空导弹的典型特征,它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能够自动导引,并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这些技术在当时无疑属于真正的高科技产品,但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此时的空空导弹还无法进入实用化。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方面,典型的如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它们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且距离为10千米以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3千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方面,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的 “麻雀”-1,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较小。金门空战开创了人类喷气式战斗机空战史上使用空空导弹进行空战的先河,在著名的9.24战斗中,台湾空军的F-86以美制AIM-9B“响尾蛇”导弹击落了我人民空军米格-17战斗机1架。当时台湾空军的F-86经过紧急改装后,具备了发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的能力,其飞行员也接受了美军的培训并拥有了在空战中使用导弹的经验。虽然台湾空军的F-86占有单方面拥有空空导弹的优势,但在整个空中战役期间,台湾空军并未因此占据优势,原因是,第一代空空导弹性能有限,在格斗空战中很难满足发射条件从而把握战机。AIM-9B“响尾蛇”导弹的发射过载不能超过3g,超过发射过载就会导致致使导弹无法发射,或发射后出现自毁、早炸等情况,所以F-86在占位时不能灵活机动,以避免载机过载大于3g。AIM-9B“响尾蛇”导弹属于第一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只能跟踪喷气式飞机的尾喷口,只能采用尾追攻击方式攻击未做机动的飞机。所以,响尾蛇-9B导弹最佳发射距离仅为2~3公里。超过此距离,我飞行员可及时发现导弹发射的醒目尾烟,及时机动进行规避;太近,很容易来不及发射便进入导弹的最小允许发射距离内,极易陷入与我机的近距离缠斗,这时携带的“响尾蛇”导弹反而影响机动能力,如果这样,F-86将处于绝对下风。若草率发射后进入机炮空战,又可能出现导弹自动寻找到热感应最强的目标攻击,导致误伤。所以,当时的AIM-9B响尾蛇导弹只有在尾随我机群偷袭时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在迎头攻击态势时很难发挥作用。第一代空空导弹仅能作为机炮的辅助武器而存在,当时国内普遍的看法是“导弹不如炮弹,空中还靠拼刺刀”。坎坷的少年时期以色列怪蛇-3空空导弹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仍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美国的 麻雀3A(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但是这个时期的某些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空空导弹的技术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飞机设计师和空军的决策者认为:航炮将成为空战的摆设,导弹决定一切,空战的模式将趋向简单化:起飞—搜索—锁定—发射导弹—脱离。美国空军在此思维下发展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105雷公、F-4C鬼怪 ,这些战斗机上最初并没有安装航炮,完全以导弹为空战武器。这些飞机大型、复杂、多用途,重视高空、高速性能,2 马赫是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普遍呈现出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以空空导弹为主要的空战武器,虽然体现了空战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对技术发展过于乐观而一样会导致重大失利。越南战争中,美国战斗机尽可能的选择从略微低一些的高度向前上方的米格机发射导弹,因为以天空为背景通常能减小杂波干扰从而提高导弹的引导效率。不过对二代“响尾蛇”来说,天气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太阳往往比米格机的尾喷口更能吸引导弹,飞行员们经常发现导弹发射后不知去向,它们要么一头栽向大地,要么就是义无反顾的逐日而去。所以,对付一代、二代红外制导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被锁定飞机典型的规避动作就是开加力飞向太阳方向,然后关掉发动机迅速脱离导弹与太阳之间的航路,使导弹飞向具有更强红外辐射的太阳。“麻雀”而二代“麻雀”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射过程过于复杂,每次发射一枚“麻雀”飞行员要做 5 个动作,确定目标到完成锁定大约需要 4-5 秒,扣动扳机后还要将近 2 秒导弹才能完成点火和发射;即使是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变化莫测的空战中把握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提高命中概率,飞行员们对一个目标至少发射两枚导弹,甚至有的时候飞行员会像发射火箭一样一次性的把所有的导弹都发射出去,这样的做法导致越战期间美国导弹的命中率低的惊人。越南战场上美国空军共发射麻雀3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成功概率仅10%。而与此同时,越南、中国空军的米格—17、米格—21主要使用航炮进行空战,导弹仅作为辅助武器,作为一种攻击大型轰炸机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扩大航炮攻击范围的追击性武器来使用。在中越空军的米格机面前只装备空空导弹的美国空军被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航炮。并在战后根据越南战场的经验发展了重视中低空机动性的第三代战斗机。风光无限的青年时期俄罗斯R-27中距空空导弹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陀螺舵作为倾斜稳定,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前半球,前向攻击距离仅2-3公里,但是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上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空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 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R-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近炸引信或无线电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第三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俄罗斯的R-27、美国的麻雀3B(AIM-7F)、英国的天空闪光等空空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这个时期空空导弹的本身战术战斗技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超视距空战的要求。主宰天空的中年时代机动性能逆天的AIM-9X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产品有以色列的怪蛇4/5、美国AIM-9X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强的抗干扰性能、较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也有了很大扩展。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欧洲的AMRAAM导弹(先进中距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这类导弹外形往往为常规气动布局,采用了中途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等复合制导方式,弹载嵌入式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
超远程空空导弹
空军总司令米哈伊洛夫1日在俄《军事工业快报》上撰文说,俄制改进型米格-31截击机(如图)已经完成性能测试,等待装备部队,现有老款机型也将批量改装。 米格-31为苏联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仍是俄空军主力防空机型。主要用于在缺乏预警雷达支援的偏远地区上空,独立截击敌机及巡航导弹。其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升限高、载弹量大、火控雷达功能强大。老款米格-31的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指引火力攻击其中的4个目标。 米哈伊洛夫指出,此次改进主要对米格-31的火控系统进行升级,包括改良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安装全新高性能机载计算机并加装具备人工智能特性的火控程序。此外,这种改进型截击机提高了载弹能力,驾驶舱内增加了新式战术信息显示设备,并增配了卫星导航设备。火控系统更新后,米格-31将能发射独特的俄制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其发射距离超过200千米。还是那句话 “战略上蔑视敌人 战术的要重视敌人”战略是抽象的东西 而战术却是实实在在真打真杀的方向,盲目的自大不但愚蠢,而且输掉战争。首先预警机是用来作什么的?简单意义上的理解可以说成是一个飞行中的雷达工作站,同时兼有电子干扰、搞干扰的任务。其本身基本没有自卫能力。它的功用在于监控敌我双方的飞机、飞弹、地面武器等的动向,从而指挥已方战斗单位实施有效打击。 而空空导弹顾名思意,是由空中发射打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第四、五代空空导弹射程大概在100公里以上。这就算是超视距作战了。理论上空空导弹打预警机当然没问题,道理就像用枪当然杀的死小布什一样。问题是谁去开这一枪。空空导弹要用战机做载体。预警机一般不单独深入敌后,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地空作战群供其指挥,半径千公里左右的移动武器不会逃过它的眼睛(当然要取决于雷达系统)。除非是大规模混战,否则敌战机怎么可能飞近预警机百公里左右去放飞弹呢? 这就好像你口袋里有把枪,你就有杀死小布什的能力,但你怎么把他纳入你的射程范围内呢?这不是说我国的空空导弹不行,就算是让美国打我们的预警机他也不会轻意尝试,因为那是一场大战役。不是简单的空中格斗。
“阿斯特拉”是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自行研制的最新一种超视距空空导弹。印度计划未来将其配备到苏-30和幻影-2000等战斗机上,提高印军空中作战能力。空空导弹R-77,是一种性能先进的超视距空战武器。
中国空空导弹技术来源1958年9月,台军1架F-86战机向大陆米格-17发射了1枚AIM-9B“响尾蛇”短程空空导弹,结果该导弹未爆炸而被中国得到。苏联和中国很快仿制了该型导弹,苏联将其称为K-13,中国称为霹雳-2。越南战争时,中国同样获得了更先进且未爆炸的AIM-9导弹,这些导弹影响了霹雳-5导弹的研制,而AIM-7早期型导弹影响了雷达制导的霹雳-11的研制。上世纪80年代,中国获得了法国R-550“马特拉”型导弹,并依照该型导弹仿制出霹雳-7。中国还根据以色列的“怪蛇”-3仿制了霹雳-8导弹。霹雳空空导弹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从俄罗斯采购了数千枚先进的空空导弹,包括R-73短程空空导弹,各种型号的半主动雷达和红外制导的R-27中程空空导弹,约1000枚更先进的R-77主动雷达中程空空导弹。这些导弹几乎全部装备了苏-27SK、苏-30MKK/MKK2、或歼-11战机。据报道,中国对部分苏-27SK和初期制造的歼-11进行了升级,使其能够发射R-77导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决定购买武器系统技术或部件,提升武器系统的国产化水平。90年代末,中国已研制出霹雳-9导弹,该型导弹的弹体与以色列“怪蛇”-3相似,只是制导稳定翼不同。霹雳-9导弹由仿制的乌克兰头盔瞄准具引导,该瞄准具的国产型称为TK-14。最新型霹雳-9C的射程达22公里,霹雳-9、霹雳-8和“怪蛇”导弹仅为15公里。霹雳-9导弹未在中国空军中大量使用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从1996年珠海航展到随后的航展上,生产该型导弹的洛阳导弹制造公司员工称,尽管霹雳-9在歼-7G等战机上偶尔出现过,但是军队对采购霹雳-9不感兴趣。未采购霹雳-9的重要原因也许是中国将制造更先进的空空导弹。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有消息称中国正在研制先进的空空导弹。它将采用先进的制导系统,使用推力矢量技术和头盔瞄准显示器。外界还猜测中国对英国的ASRAAM空空导弹感兴趣。尽管中国非常依赖R-73短程空空导弹,但是中国研制第5代空空导弹的灵感可能来自其它国家。
(霹雳-10)的几家公司曾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设立了一个小型展位,表示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在随后的几次航展 空空导弹(27张)上,南非公司的展示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与中国开展了几项合作,包括无人机、防空系统和空空导弹。虽然南非公司未透露空空导弹合作的消息,但是2004年的一篇报道称,中国对采购“A-突击者”型第5代空空导弹(自称是第五代)表示了兴趣。从霹雳-ASR/霹雳-10的图片可以看出,它与“A-突击者”型空空导弹很相似,最大的不同只是尾翼形状及布局,但这也只是很小的不同。因此,可以推测霹雳-10的作战性能与“A-突击者”型导弹相当,甚至更强。它有可能采用先进的图像红外制导系统,最大射程20公里以上,其导引头可有效锁定载机前方±90度范围内的大机动目标。它同样具有发射后锁定目标的能力,这些通常在头盔瞄准具的引导下完成。霹雳-ASR/霹雳-10导弹可能装备在大多数配备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战机上,包括歼-10、歼-11B或歼-11A和新型歼-8Ⅱ和歼-7战机。
新型空空导弹
公开霹雳-10空空导弹图片,同样也有助于洞察另一种空空导弹的一些信息。这种导弹还未被官方或非官方渠道所确认,但是图片显示它与南非的雷达制导“R-突击者”型导弹有些相似。“R-突击者”型导弹是以色列和南非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联合研制的,以色列将其称为“德比”空空导弹。该导弹重120公斤,射程63公里。南非生产的这种高机动轻型雷达制导导弹可装备在第3代和第4代战机上,“R-突击者”型已经在南非空军中服役。至于“德比”导弹则未在以色列空军中服役,另有报道称新加坡空军装备了该导弹。中国的新型空空导弹与“R-突击者”型导弹的重大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形状,以及后翼后面的滚转稳定翼。但是,从外观来看,这种新型导弹可能比“R-突击者”型导弹小,重量可能只有100公斤~110公斤,这意味着其射程可能更短一些,为20公里~30公里。仍不清楚这种导弹的导引头采用的是何种导引方式,中国有可能为该型导弹安装俄罗斯AGAT公司的新型150毫米导引头。很明显,中国希望充分利用导弹重量轻的优点,使枭龙、歼-10、歼-11B和歼轰-7A战机提升搭载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数量。这种轻型雷达制导导弹也可能配备于第3代歼-8ⅡF/H和歼-7E/G战机上,与霹雳-10红外/图像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如果霹雳-10和新型空空导弹得到南非的大力协助,那么有理由推测南非也可能提供了头盔瞄准显示器系统和数据链。南非Denel Archer公司的头盔瞄准显示器能支持“A-突击者”型和“R-突击者”型导弹。南非有可能将其与空空导弹制造技术一同出售给了中国。中国也一直在自行秘密研究头盔瞄准显示器技术,其实验型头盔瞄准显示器的图片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200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头盔瞄准显示器采用了优良的发光二极管,使得座舱计算机能跟踪飞行员头部位置。
霹雳-12(闪电-10)
霹雳-12标志着中国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2001年中国首次公开了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数据。当时中国正与俄罗斯协商采购R-77导弹,公开这些数据也迫使俄罗斯导弹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导弹国产化计划。据称,俄罗斯导弹制造商AGAT公司向中国出售了R-27主动制导型空空导弹上的9B-1103M雷达图纸,但中国还可能从AGAT公司获得了R-77导弹上的9B-1348雷达技术。据称,霹雳-12安装了被动式导引头,能将导弹引向干扰飞机或预警机等发射信号的目标。但是霹雳-12采用了中国自行制造的发动机,再结合高弧线飞行剖面,能达到70公里的最大射程,虽然这比R-77导弹少10公里,但是中国拥有了霹雳-12,就意味着拥有了与美国AIM-120和俄罗斯R-77同一级别的导弹。2002年,中国珠海航展上展示了该导弹的模型。2005年至2006年,霹雳-12开始装备于歼-10和歼-8Ⅱ战机上。必须强调的是,该型导弹的存在及其作战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核实。本文作者认为霹雳-13研制计划是存在的。另外,也有报道称,中国一直对研究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推动的霹雳-12导弹感兴趣。在真实的计划中,霹雳-13将为中国带来一种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远程空空导弹。据称,R-77M-PD射程为160公里,那么霹雳-13的射程会更远。此外,由于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导弹预计能维持较高的飞行速度,约在4马赫以上,这表明该导弹的“不可逃逸区”的范围与MBDA公司的“流星”导弹相当。如果霹雳-13能在近 期内装备,则有可能与中国的预警机配合使用,由预警机发现远方目标,然后将瞄准数据发至歼-11B和歼-10等作战飞机。但是霹雳-13潜在的射程表明,中国也可能在为第4代、第5代战机研制一种远程雷达,或是使用新型远程雷达升级现有战机。有理由推测霹雳-13导弹可能采用被动制导系统,从而更好地对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和加油机等重要作战保障飞机实施远距离攻击。中国也有可能采购俄罗斯新型远程空空导弹,或是自行研制类似的空空导弹,由于中国对采购一定数量的苏-35战机感兴趣,它也可能采购该型战机所装备的独特武器,如射程为300公里~400公里的K-100/172导弹。
中国SD-10型
霹雳12(外贸型称SD-10)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可在雷达导引下进行视距外攻击。 PL-12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全长3850毫米,直径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弹重18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作战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1996年,中国仿制的“蝮蛇”导弹露面。该导弹的外形跟更为先进的“蝮蛇” 2导弹相象,但是,中方宣称的导弹性能却与“蝮蛇”导弹的一样。此后,中国出口的各种型号的战斗机通常装备的就是这种导弹,对外称之 “霹雳”-12。采用自动寻的头的 “闪电”-10导弹,据说已经研制了10年。在2002年年末,这种导弹的简易模型首次在巴基斯坦展出,数月之后,这种导弹的首幅照片就刊登在中国的军事报刊上。与早先的报道相反,与俄罗斯导弹外在上毫无共同之处,“闪电”-10导弹的设计颇为传统,呈三角形的稳定器和大型转向面置于后部。人们对这种转向面的形状颇为好奇,这也许旨在改进该导弹的灵活性。据中方有关人士称,“闪电”-10导弹试射了20多次,其性能超过了AIM-120导弹,此说法令人置疑。 据英国《飞行国际》日报道 以色列空军今后将把采购远程精确制导对地攻击武器放在首要位置,而不再象以前那样优先寻购先进空空导弹。以色列空军放弃了采购一批拉斐尔(Rafael)公司的“怪蛇”4/5(Python 4/5)或雷声(Raytheon)公司的AIM-9L“响尾蛇”(Sidewinder)空空导弹装备其F-16战斗机的计划,改为利用美国的“对外军事资助”(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计划订购了一批AIM-9M空空导弹。以色列空军表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AIM-9M要比“怪蛇”5价格便宜,并且可由F-16战斗机的所有挂点携带。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US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已于2007年8月就向以色列出售500枚AIM-9M空空导弹一事向国会做了通报。以色列空军最后一次使用空空导弹击落敌机是在1985年,当时以色列空军的一架F-15战斗机在空战中击落了一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战斗机。
中国“响尾蛇”
研制历程和性能数据:1958年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美国AIM-9B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时,原苏联先后派出两批专家来华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部分残骸实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试制成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上。60年代初,苏联曾向我国有偿提供米格-21F-13战斗机和R-13导弹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有偿提供米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我国开始仿制K—13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雷”2号。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全面展开。月,进行了定型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得了成功。1967年11月,“霹雷”2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中国“霹雳”-2空空导弹:“霹雷”2号导弹由红外自动导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对三角形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攻击中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霹雳”2号导弹较之“霹雳”1号导弹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霹雳”2号导弹采用红外被动寻的制导,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攻击,不再跟踪目标。“霹雳”2导弹性能与俄制AA-2和美制AIM-9B型相当,属于当时较先进的水平,“霹雳”2导弹已停产。性能数据:长2.83m,直径127mm,翼展0.53m。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总重85kg,战斗部重9kg,速度2.5马赫,射程3km由于“霹雳”2号导弹在使用中存在抗干扰能力差、光学引信早炸、作用距离短等问题。因此,我国于1978年3月开始对“霹雳”2号导弹进行改进,改进的重点是导引头和引信。其中主要是增大导引头控测距离;提高抗太阳和天空背景的干扰能力;提高导弹的平均速度;调整光学引信的灵敏度,改进电路和滤光片的性能,提高引信工作可靠性。改进后的导弹命名为“霹雳”2号乙导弹(PL-2B)。1981年10月,“霹雳”2号导弹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霹雳”2号乙导弹有较好的继承性,约有60%的零件、95%的原材料、元器件与“霹雳”2号导弹通用。最大射程:8-10公里战斗部重:11.3千克国产导弹中少有的有实战纪录的型号“霹雳”2导弹定型两产后,由于其十分轻巧,所以可以装备我军绝大多数的作战飞机,包括改进后的歼-5和歼-6 ,以及歼-7、歼-8、强-5飞机等。后来的霹雳-5逐渐取代其位置后,但“霹雳”2仍然在歼教-7飞机上作为训练使用。作为国产第一款较实用的空空导弹,“霹雳”2导弹是国产空空导弹中少有的参加过实战并取得了战绩的型号。自从1964年美国悍然空袭越南北方,中国西南边境便蒙上了战争的阴影。美军除对越南北方连续轰炸外,还经常出动战斗机侵入中国领空,进行挑衅。那时,我国驻边境地区的部队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他们日日夜夜严密注视着美军动向,以对付可能发生的突然袭击。美国不单使用有人飞机对侵入我国领空,还使用了大量无人飞机深入我国境内对我国实施侦察。其中包括当时先进的“火蜂”无人机。其由母机运载升空,脱离母机后,可以按预定侦察航线自动摄影侦察。其携带的所携带的照相胶卷长可达100公里,飞行纵深数百公里,侦察航线长达1000余公里。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雷达反射面小,地面、机上雷达都很难发现;它的飞行高度达1.76万米,时速920公里。这种飞机颜色很暗,飞行时发出一种凄厉的怪叫,中国空军指战员都叫它“讨厌的黑乌鸦”。被我国击落并缴获的美制“火蜂”无人侦查机1964年9月至11月,“黑乌鸦”连续4次入侵我国领空,我机4次截击,4次失利。其中9月29日,我一架歼-7战斗机在1.8万米高空发现敌机,发射一枚“霹雳”2 导弹,因距离过远,未能命中目标。这个应该就是“霹雳”2导弹的首次参战,恐怕也是国产空空导弹的首次作战。从1965年开始,根据空军实战的需要,我国开始对“霹雳”2导弹进行改进。提高攻击中高空目标的能力,将弹翼和舵翼面积加大,增大红外引信灵敏度,并做其他相应调整。改装的导弹,于日,在广西南宁地区上空,同样是由歼- 7战斗机发射,击落了一架美制“火蜂”无人驾驶飞机。取得了“霹雳”2导弹的首个战果,可能也是国产空空导弹的首个战果。按照研制的进度,当时的“霹雳”2 导弹还在研制之中,直接以参加实战方式进行试验,恐怕是最好的试验方式了。不足和发展随着现代空战模式的变化,“霹雳”导弹针对大型轰炸机进行尾追攻击的方式不适应于激烈的空战中对战斗机等灵活目标的作战方式。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开始了新型号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也就是我国的第一型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空空导弹——“霹雳”3号。中国在空空导弹方面也得到乌克兰的大力协助。
R-77中距空空导弹空空导弹之所以发射后能跟踪目标,是因为它有目标探测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引头,以及控制导弹转向的飞行控制系统。导弹发射后,导引头锁定跟踪目标,并把目标的运动方向、速度等信息实时传送给导弹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空空导弹的导引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外导引头,它利用红外敏感器件探测目标战机尾气、以及机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另一种是雷达导引头,它通过探测目标战机反射回来的雷达波进行跟踪。雷达导引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它只接受雷达波,不能发射雷达波,工作时需要载机照射目标,这是第三代中距拦射空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末制导方式。还有一种是主动雷达导引头,它发射并接收雷达波,因此,这种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功能,是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末制导方式。
歼10外挂PL-11和PL-8空空导弹实战中大规模使用空空导弹是越南战争。当时,空空导弹稳定性差,命中率不高。据统计,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战机共发射“麻雀”空空导弹589枚,仅55枚命中目标,命中率不到10%。同时,仅有一半数量的导弹能够正常使用。此后,由于技术的逐渐成熟,空空导弹的性能和可靠性得以大幅提高,并逐渐在战争中显威。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在空战中被击落的飞机331架,其中81%是被空空导弹击落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鹞”式舰载攻击机发射AIM-9L空空导弹27枚,击落阿根廷“幻影”等战机25架,命中率高得惊人。
从作战需求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空空导弹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和脉络比较清晰。一是射程越来越远。空中格斗时,“一寸长一寸强”,新型空空导弹必将采用新的动力技术提高射程。欧洲各国联合研制的“流星”空空导弹采用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它的射程是普通空空导弹的2倍以上。二是攻击范围越来越大。现 在空空导弹把“全向发射”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即导弹可以向后发射,攻击载机后方目标,或者导弹向前发射后,从载机上部飞过,攻击载机后方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肩发射”。三是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干扰与反干扰一直是空空导弹发展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两项技术,多模导引这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四是机动能力越来越强。随着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导弹外形的改进,新型空空导弹的机动能力将达到60g以上,飞机一旦被其锁定很难逃脱。
,是我国唯一的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单位,主要从事空空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的研究、设计和批量生产,以及多种民用光机电产品和仪器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属国有事业单位,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一。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程空对空导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