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技术,人心尽失,施工单位造成他人损失如何去从

滥发钞票让国民政府人心尽失
费正清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在中国也观察到,国民党滥发钞票造成通货膨胀,导致了严重的贪污腐化,民心丧失。
在《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中,对于国民党军队由强变弱,由攻转守,党史专家金冲及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转折?看起来似乎是个奇迹,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心的向背,在于谁能得到中国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最终能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金先生的观点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比如,有学者认为,国际因素影响了两党决战。在最为关键的东北战场,林彪的军队得到了苏联源源不断的帮助,而国民党军队却没有得到美国人的帮助。也有学者认为,蒋介石过于自大,犯了战略性错误,他不应该把精锐之师全部运送到东北,应该集中全部力量,先消灭关内的共军。分歧种种,不一而足。然而,如果从经济的角度观察,金冲及先生的观点却有一定道理:国民党政府滥印钞票,引发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这种对民众财产的掠夺,致使人心尽失。例如,陈立夫曾说:&财政上的失败,是帮助共产党把有钱的老百姓变成&无产阶级&,是我们为什么要到台湾来的最大原因。&费正清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在中国也观察到,国民党滥发钞票造成通货膨胀,导致了严重的贪污腐化,民心丧失。疯狂印钞,物价猛涨十倍以上和谈破灭之后,国共两党内战再起。剧增的军费,导致法币过量发行,加上财政赤字增加,人心恐慌和囤积物资,导致通货膨胀。以货币发行为例,1945年全年,国民党发行的法币为10320亿元,1946年为58430亿元,而1947年则是413240亿元。1948年1月到8月19日,仅8个半月,就发行法币6045340亿元。在上海,100法币1943年可以购买一只鸡,1946年可以买一个鸡蛋,1947年只能购买1/3盒火柴。1947年2月,沪市1美元可以兑换法币1.6万元,1两黄金值90万元,1石米价格超过10万元。到1948年6月,1石米涨到了700万元,1美元兑换法币涨到了150万元。在北平,1945年1月时,每斤大米为法币12元,小米为每斤6元,面粉为每斤30元。到1946年1月,大米涨为每斤184元,小米涨到每斤88元,面粉涨到每斤130元。如果按照现在的物价,计算,每斤3.2元的东北大米,仅仅一年后变成了一斤48元。除了上述问题,在货币兑换方面,国民党高估法币,低估伪币,导致币制混乱。而法币与美元的汇率,在各地差距较大,引发了投资者的投机,进而影响了物价。正如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所显示的那样,共产党的基础依赖于底层民众,而国民党的基础依赖于中层及中层以上的民众。急剧的通货膨胀,迅速蒸发了这部分人的财产,并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在战后初期阶段,国民党公务人员的待遇,按照行政院的规定享受,基本可以维持日常开销。到1946年年中之后,收入已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当年10月,行政院做出调整,但是,收入的上涨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许多人因此转业。公务人员的贪污腐败,与生活压力不无关系,而各级教务人员,则深为物价飙升所害。显而易见,滥发钞票等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让支持国民党的民众产生了离心。1947年2月,宋子文黯然离职,国民党实施经济紧急措施,希望稳定经济和市场。但是,在收支不平衡的状态下,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钞票越印越多,通货膨胀也越来越严重。1948年之后,随着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利,控制地域缩小,物质产出也逐渐减少。此时,货币发行量还在激增,这导致赤字占到了支出的3/4,而军费支出接近支出总额的70%。《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遭遇软抵制1948年5月,蒋介石出任总统,他下令财政部长王云五草拟方案,实施货币改革。王云五拟定的方案是废纸法币,改用新币。这次改革可以保密,在国民党内部也缺乏普遍支持,和心理以及物质上的准备,而且并未经过认真详尽的规划、讨论。8月上旬,王云五主持拟定了币改的具体方案,蒋介石决定下旬实施。8月20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并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和《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核心内容为:(1)以金圆券取代法币,金圆券1元含金0.22217克,折合法币300万元;发行以20亿元为限,十足准备,法币须在11月2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2)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所有个人和法人拥有之黄金、白银和外币,应于9月3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凡违反规定者一律没收并予惩处。(3)国人存于国外的所有外汇资产,凡超过3000美元者,应于12月31日前申报登记;除保留部分用于日常生活外,均应移存于中央银行或其委托银行,未经核准不得动用;违反者处7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没收其外汇资产,告发者给予没收资产的40%作为奖励。(4)严格管制物价,所有物品及劳务以8月19日价格为准,不得议价;实施仓库检查并登记,从严惩处囤积居奇者。为了配合《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的发布,行政院于8月22日成立金圆券发行准备监理委员会,&掌金圆券发行准备之检查保管及金圆券发行之监督事宜&,8月25日,成立经济管制委员会,由行政院长翁文灏挂帅,负责物价管制、取缔投机囤积非法经营、调节物资供应、管理等策划督导事项。为此,国民党在各重要经济区域设立经济管制督导员。其中,上海区的督导员为央行总裁俞鸿钧,由蒋经国协助。这次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除了发行新币和收回外币,其次就是管制物价,还禁止工人罢工、怠工。在具体的实施方面,这次的改革,汇率为300万法币兑换1金圆,与美金的兑换比为4∶1,黄金每市两兑金圆券200元,白银每市两兑3金圆。按规定的金圆券与法币的兑换比值,当时发行的600亿法币,只需2亿金圆券即可收兑,而法定金圆券限额定为20亿元。因此,金圆券的膨胀是必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其政府报告时指出:&20亿元金圆券的发行额,约等于目前通货的10倍&,并预言通货膨胀的力量可能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由于此前上海的多次物价管制均以失败告终,许多人对于这次币制改革不抱希望。这使得负责上海督导的蒋经国压力很大。起初,他扫除贪腐,执行经管的强硬做派,得到了一批上海市民的支持。8月23日,金圆券首发,上海收兑的金银外币约为100万美元,三天共收兑6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平民百姓的贡献。但是,金银外汇的大头主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他们对币改的态度,显然有相当的保留,大多数人起初处在观望之中,并未按规定兑换金银、登记外汇资产。上海因其经济发达,而成为当时中国资本家阶层最为集中的城市,他们对国民党当政给予多方支持,也曾从中获取相当的经济利益。但是,上海资本家与国民党的关系在战后有了很大变化&&国民党的经济统制政策,导致国进民退,压缩了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而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转,又使他们对国民党的治国能力产生怀疑;加上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不以市场通行规则为标准,而是利用特权,以权势操纵经济,也使他们啧有烦言。经济紧急处分令发布后,登记外汇、严控物价的诸项规定,使上海资本家的正常经营难以为继。而且他们深知,以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币改几无成功的可能,交出金银外汇只能是有去无回,因此纷纷以软磨硬抗对付币改。国民党以逼迫和威胁的手法令他们就范,更使他们大为反感,这成为他们与国民党关系的分水岭。高压经济管制加剧了抢购潮上海资本家对币改的观望与消极抵制,令蒋经国颇为恼怒,他痛责&若干商人在当面对你说得好好的,而背后则是无恶不作&;&银行多做投机买卖,不晓得发了多少横财。现在要他们将外汇拿出来,都不大情愿&;&上海有少数商人,实在太坏了。&为此,蒋经国在9月初以囤积居奇、操纵黑市交易、扰乱金融秩序等为由,先后下令拘捕申新纺织集团负责人荣鸿元,杜月笙的儿子、鸿兴证券负责人杜维屏,纸业公会理事长詹沛霖,中国水泥公司常务董事胡国梁等人,同时对油业公会理事长张超、米业公会理事长万墨林(杜月笙的总管)、永安纺织集团负责人郭棣活等予以警告。此前,这些人都曾经是当政者的座上宾,在1927年蒋介石的四一二&清党&中,杜月笙更是曾立下过汗马功劳。蒋经国此举,在上海资本家群体中引起了剧烈震动。但是,用政治和强力手段,显然难以解决经济问题。强令限价违背了经济规律,限价后工厂因原料来源缺乏而减产停工;商店进货困难,只能以销售存货维持;外地物资和原料因限价而不愿运进上海,攸关民生的大米入沪数量从每日数千石剧降为数十石。这导致了民心恐慌,抢购发生,动摇了限价。9月9日行政院公布《实施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补充要点》,规定个人和商家购买物品均不得超过三个月用量,违者即以囤积论;工厂商号存储之成品货品,如不尽量供应市销或抬价出售者以居奇论,物品没收并课罚款。行政院此举,旨在以行政手段压抑民间购买行为,维持物价的平稳,却使工商业界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存货被要求以限价出售,以维持市面供应,卖一件便赔一件,但又不能大量采购或采购不到限价的原料,生产因此而无法继续。因为限价的因素,物品价格被控制在较低水平,又因为对纸币的不信任,人们都希望将手中的纸币换成实物,加以大量游资麇集于沪,因此市场销售空前活跃,各种物品均被大量抢购,上海百货业的存货基本卖光。有限的货品无法抵挡充斥于市的货币。一方面是商家惜售或售空,另一方面是买货存物、投资投机活跃,买与卖脱节,价格攀升便不可避免,从而不断冲击着限价的规定。日为原定金银外币兑换的截止日,此时共回收黄金160万两,白银801万两,银元1683万元,美元4468万元,港币7960万元。其中,上海回收的黄金和美元数量几乎占总数的70%。10月1日,财政部通令将金银外币的兑换期限延长两个月,说明兑换情况不如当局预期,而且使当局再次失去了信用。此令公布后,各地即出现抢购潮。据时人记载:上海&人心惶惶,拼命抢资。各商店人潮汹涌,轧得水泄不通。&&一般小户人家,则竞向粮食、酱园、柴店、南货店购买米、油、酱、糖、肥皂等日用物品。一连十天光景,店家的橱窗全都抢空了。走进大小商店犹如进了冷庙,虽有观光的香客,但没有菩萨,这种局面苦坏了家无宿粮的人家。他们满街奔跑,到处排队,还是顾到了头,顾不了脚,不是愁米,就是愁菜、愁柴。号称国际商埠的上海,竟生了瘫痪病。&北平&抢购之风弥漫全市。米麦粮食店早已十室九空,香烟黑市漫天叫价,一日数变&&热闹市中心的王府井大街,六时许即一片黑暗,家家铁门紧闭&。时为北大学生罗荣渠记载:&到处商店食铺都关门闭户,打开的鞋店只摆了几双最蹩脚的下等货给人看。香烟、面包、罐头、肉类都差不多绝迹了,有的话,再贵也有人抢着买&&社会秩序要混乱了,为时想不远了吧?&此时的蒋经国进退两难。他基本上依靠行政和高压手段实施经管,对各种复杂的关系考虑不够,不仅得罪了大资本家,而且其手下任意查抄物资的举动,也使不少小商人有自危感;及至限价难以为继,百物短缺,市面萧条,普通市民原先对他的好感也在逐渐消失。因为扬子公司涉及孔家成员,蒋经国的&打虎&无法持续,以失败告终,最后黯然辞职。币制改革的结局是人心尽失10月29日,蒋介石承认:&经济改革计划与金圆政策似已完全失败。& 日,蒋对是否坚持限价政策似已动摇。31日,行政院通过《改善经济管制补充办法》,决定粮食依照市价交易,纱、布、糖、煤、盐由主管机关核本定价,其他物品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实际放弃了限价政策。此后,被压抑多日的市场价格立即强力反弹,米价一度暴涨近百倍,从1石20元直涨至2000元。各地皆闹米荒,抢米风潮渐起。蒋经国对此备感挫折,10月31日离开上海返杭州寓所。11月2日,蒋经国发表《致上海人民书》称:&在七十天的工作中,我深感觉没有尽到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不但没有完成计划和任务,而在若干地方,反反加重了上海市民在工作过程中所感受的痛苦&&我恳切希望上海市民应用自己的力量不再让投机奸商、官僚政客和地痞流氓来控制上海。&其后,蒋经国辞去上海区经济督导之职。金圆券币制改革的两大支柱是限价和发行限额,限价既已放弃,发行限额事实上也无法维持。11月11日,蒋介石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的发行数额另以命令定之,即承认原定发行限额无法维持,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恶性化打开了闸门。该项办法将金圆券1元的含金量改为0.044434克,即一举贬值80%,与此相呼应,金圆券与各种硬通货的官价兑换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之下降。币制改革失败后,金圆券发行数量便如脱缰之马,贬值速度之剧烈,创下世界货币史的奇观。1949年4月,银元1元兑换金圆券360万元,发行大面额100万元的金圆券,使印有蒋介石像的金圆券变成废纸。至日,金圆券发行数已达679459亿元,再加本票145706亿元,共825165亿元,为其最初发行限额的4万多倍。与此相对应的是物价狂涨,当月上海物价指数为币改之初的500多万倍,9个月的上涨幅度接近于前12年的总和。当月米价最高为1石3亿元,黄金1两兑价接近50亿元,美金1元兑价超过8000万元。金圆券&信用日益低落,各地纷纷自动以银元、外币、黄金乃至实物等计值交换或流通,若干地区已视金圆券为废纸&。1949年7月,政府再改币制,废除金圆券,发行银圆券,规定金圆券5亿元换银圆券1元,影响民生甚巨。金圆券币制改革,给豪门带来的是获利的&狂欢&,而给民众留下的却是无比惨痛的记忆。不过是短短的七八十天,升斗小民辛苦积攒的金银外汇,变成几张转瞬即成废纸的金圆券,甚至不少资本家大户也受到了相当的损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币改之初,将其个人存有的800美元兑换为金圆券,在币改失败后他说:&无人敢信任政府矣。目前政府之所以不能取人民之信用,由于每次立法结果使奉公守法之人处处吃亏,而横行无忌的人逍遥法外,如扬子公司孔令侃即其例。更有何人愿守法?从此遂使奉公守法之人亦要偷盗犯法,此所谓率天下之人而尽归于偷盗也。如此政府安得不失败哉!&面对民众的怨言和愤怒,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金圆券币制改革的国民党高官,其实都心知肚明。反对币改的吴国桢回忆说:&关于金圆券,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就是它激怒了中国民众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以致他们群起而攻击国民党政府。&推动币改的蒋经国也承认:&每次想起人家将金钞兑了之后,今天是如何的在怨恨我,真是惭愧万分!&国民党的金圆券币制改革,不仅完全没有达到其推出时最初的预想,而且使国民党在其统治重心所在的城市,彻底失去了信用和人心。在上自资本家,下至平民百姓的眼中,无论谁当政也较国民党为好,似乎成了定论,这对企图通过币改而挽救病入膏肓的财政经济,进而继续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而言,实为最大的失败。在这一点上,正如金冲及先生所言,失去人心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本文的编写,主要参考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著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咖啡厅的归咖啡厅,如BIBF,出版界人士尽可以在此细声交流;文化早市归文化早市,如北京国际图书节,买卖双方尽可以在这这里选购和吆喝。|||||||||||||||||
&>>&&&&&正文
媒体谈蒋经国60年前打虎:反腐失败后人心尽失
  体制弊端使得统治者
  想反腐也束手无策
  廉政t望:国民党政权腐败的高峰,就是抗战胜利后接收大员四处搜刮那段时期。对于这些腐败乱象,统治阶层就没有想过加以收敛?
  杨天石:抗战胜利,国民党派员到各地接收,贪污、腐败现象恶性发展。对于这些情况,蒋介石心知肚明。他在日记中写道:“党政军各级干部多幼稚无能,其间且真有贪污自私为中外人大所侧目,尤其是京沪一带,强占民房,擅捕汉奸,借此拷作报复……以致怨声载道,外邦讥刺,诚使此心愧怍无地。”
  蒋介石也想过遏制腐败的势头,比如在宪兵中增编“特侦贪污队”,审核通过了《肃清贪污运动纲领》与《改革党务方案》,同时计划成立“肃清贪污运动之组织”。1946年3月,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要求每一个党员都“为民先锋”,“为民服务”,会议甚至在《政治决议》案中增设“检讨部分”,承认“一部分接收人员败坏法纪,丧失人民”。是年8月,蒋介石制定《收复区人民约言》,向收复区人民许诺要严惩贪污人员。“不论党政军人员,凡贪污舞弊达一万元以上者枪毙。”
  为了反对贪污,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当前组织纲领》,规定党员一律重新登记,党员财产必须依规定申报,凡有贪污行为者,拒绝登记财产者,均不得成为党员。
  廉政t望:推出这些政策后,效果如何?
  杨天石:当时的国民党严重缺乏执行力,许多计划、想法都停留口头。《整理党务方案》、《肃清贪污运动大纲》核定了,中央党政小组会议成立了,接下来也就没有下文。加之一个独裁政权制度方面的弊端,结果只能是口号喊得震天响,腐败却愈演愈烈。逐渐的,人民对于那些动听的反腐口号也失去信心。
  发展到最后,已经不是统治阶层想不想反腐,而是他们纵然想反腐,也没有能力去做了。1947年,美国特使魏德迈应蒋介石之邀,向国民政府委员及部会首长报告访华观感。在这场会议上,魏德迈严厉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党国大佬戴季陶当场泣下,回家后又痛苦4个小时。蒋介石也在日记写下:“若不痛自反省,发奋雪耻,何以立国?何以成人?”就在同一天,蒋介石决定筹组侦察贪污与军纪的机构,并将贪污罪移归军法处理。这样作为,不能说反腐决心不大了,但效果依旧微不足道。
  反腐失败后的人心尽失
  廉政t望:在国民党内,是否存在一个阻挠改革与反腐的既得利益集团?
  杨天石:任何一个政权内,不可避免都存在既得利益集团。但国民党反腐的失败,恐怕更多还在于自身独裁统治,不能得到人民监督的原因。
  比方说,很多人认为蒋介石的反腐,遭遇到孔宋家族的阻挠。但实际上,蒋介石动真格时,孔宋家族成员说情也是没用的。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了整顿吏治,不顾孔祥熙的说情与反对,毅然判处孔的两个亲信,一个死刑,一个五年徒刑,并不许缓刑。
  蒋介石发现自己儿子蒋纬国也以“接收”为名在上海搞到一座房子后,十分生气,认为蒋纬国“招摇不轨,不知自爱,为人轻视,为家庭羞”,命蒋经国代为教诫,同时令蒋纬国将房产退还。
  可惜的是,这些作为丝毫不能遏制国民党内腐败蔓延的势头。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国民党的反腐,只是至上而下的运动,雷声大雨点小。贪腐现象日益发展、泛滥、强化,终于让人民对这一政权完全丧失信心与希望。
  廉政t望:“打虎”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
  杨天石:1949年6月,国民党政权即将在大陆彻底失败的前夕,阎锡山在广州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阎要求已经退到台北的蒋介石拨存金40万两以及两月支出经费,蒋当即同意,只说了一句话:“勿浪用或将此现金为贪污投机者所得耳!”
  一个最高统治者,面对自己拨出去的钱,最担心的竟是被人贪污掉。说明蒋对于贪腐已经没有任何办法。
  60多年之后,再次回望那场“打虎”运动,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根本是一场不可能取胜的战役。从开头到结尾,蒋氏父子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干着错误的事情。
  蒋氏反腐的败亡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谈及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反腐,最轰轰烈烈的,莫过于1948年夏秋之际,为控制通货膨胀,推行金圆券改革,由蒋经国在上海推行的“打虎”运动。
  历史学界已有公论,淮海战役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在军事上的失败,而上海的“打虎”运动,客观上导致国统区经济陷入瘫痪,更失掉了这个政权的最后一点人心。此后短短一年之间,国民党遭遇土崩瓦解般的溃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场“打虎”运动,被看作国民党政权最后的挣扎。客观地说,蒋氏父子的确拿出了空前的反腐决心,蒋经国还把自己在重庆及赣南建立起的嫡系人马,悉数带往上海。蒋经国在上海一连串雷厉风行的举动,在一段时间内也曾为国民党挽回一些人心。甚至在当时国民党内部也有一种评价,蒋介石麾下最能打仗的部队,都摆在徐蚌战场;仅有的还算清廉的经济官僚,都跟着蒋经国去了上海。
  精兵尽出,“太子”坐镇,依旧难挽败局!
  另类的“公子哥”
  “打虎”运动初始阶段,能让人心为之一振的原因,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蒋经国这个另类的“公子哥”。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派往南京、上海、北平等地的接收大员,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弄得各地怨声载道。但是,当1948年8月蒋经国出现在上海时,各界见识了一个与传统印象中大不一样的国民党高官。
  蒋经国的简朴以及亲民作风,在那时便展现出来。他最喜欢在家里吃宁波小菜,对奢华的西餐毫无兴趣。外出视察时,皮鞋后跟钉着橘瓣型的铁钉,前头开缝裂口却并未连起来。“节俭、朴实而又不拘小节”,是外界对他的一致印象。
  或许是在苏联生活多年的缘故,蒋经国在“发动群众”这一点上,与传统国民党官僚有着截然相反的作风。来上海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蒋经国便组建起一支“打虎队”。 “打虎队” 被授予特权,可以随身携带武器进入工厂、公司、商行,一旦发现嫌疑,就能翻箱倒柜、挖地三尺。加入“打虎队”的,并非政府的军警人员,而是临时招募的上海知识界青年。 凭此一点,无数沪上青年便成为蒋经国的“铁杆粉丝”。
  蒋经国在上海期间,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星期二与星期四的下午,他的办公室向民众开放。无论是小商贩、劳工或者家庭主妇,都能进入办公室,直接向他反映意见。
  “一定要使上海不再是投机家的乐园,而为人民的上海。”这便是蒋经国在上海经常喊出的口号。这样的话语模式,一度震惊了上海民众与国民党老派官僚。甚至在南京都有人发出疑问:这和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对廉政t望记者这样说:“纵观蒋经国的一生,其个人操守一直为人称道。但个人操守是一回事,你所推行的政策究竟对不对,却是另外一回事。无论是动机或者手段,都决定了‘打虎’不可能成功!”
责任编辑:海竹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张淑涵人心失尽的贴吧
该用户已隐藏个人动态从《自立快报》的兴衰 看“台独”尽失人心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从《自立快报》的兴衰 看“台独”尽失人心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笔​者​居​澳​多​年​,​大​部​分​时​间​在​澳​洲​中​文​广​播​电​台​做​汉​语​节​目​主​持​。​听​众​群​涵​盖​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经​常​应​邀​主​持​广​大​华​人​社​区​级​别​不​同​的​各​类​活​动​。​由​此​笔​者​可​以​有​大​量​机​会​接​触​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华​人​朋​友​们​。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过错造成单位损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