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没那么难懂,两个苹果就能文人有理说明白白

【经济】“供给侧改革”火了,将深刻影响你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局中国经济未来-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经济】“供给侧改革”火了,将深刻影响你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局中国经济未来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22:12:28
“供给侧改革”火了
将深刻影响你我!
“供给侧改革”,最近几天,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听到这个词?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4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它的全称是“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当下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改革将迎来一次不小的变化。
到底有多火?中央9天4提
11月10号,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11月17号,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1月18号,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央如此密集提到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如此重视?加强“供给侧改革”,咱老百姓会获得哪些益处?
这么火的词儿到底是啥意思?
事实上,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供给侧改革,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艰涩难懂。大道至简,供给侧改革蕴含的经济思想非常朴素:我们总希望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上,实现供需两端产品(服务)数量、结构和层次的总体匹配,这样买家(需求侧)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他需要的东西;卖家(供给侧)则可以适当的盈利水平,把东西卖给需要的对手方。实现供需平衡,这几乎是所有经济政策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目前就是处于严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一方面商品过剩,再打折促销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许多人为了一副马桶盖、一个电饭煲、一罐婴儿奶粉,不惜万里,走出国门求购;此外,房地产也处在严重库存和一大波购房需求者同时并存的状态。“生产过剩”其实只是“生产错误”。这背后折射出中国长期对“供给侧”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哪些领域、哪些产业、哪些产品在“供给侧”需要加大投入和生产,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来解决这种现状的。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西医”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认准“病根”下对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改革”?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GDP增速”那点事儿上,增速稍一下滑就叫嚣“中国经济不行了”。
其实,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但根子上看,却是结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
加强“供给侧改革”,表明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需求出现了新升级,只有产业结构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同时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关系你我生活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实惠1:买优质产品不必再“海淘”,国内就能提供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最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同时,日本纸尿裤、韩国化妆品、澳大利亚婴儿奶粉都是最畅销的“海淘”商品。
老百姓更多选择外国产品实属无奈,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国内一些同类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端提供的商品出了问题――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未来,通过供给端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咱老百姓也就没有必要跑到国外万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货”了。
实惠2: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房地产、医疗、教育等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如果敢于打破上述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垄断和既得利益阻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那么高效率供给的增加无疑将有助于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对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让老百姓以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到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公民权利。
以房地产为例,过去以限购限售等方式控制需求,导致买房难、卖房难,而房价地价却在暴涨。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需求的升级换代。未来从供给侧着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谋局中国经济未来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继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 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后,1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
主持人:周子勋
刘培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冯俏彬: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供给侧动力机制带有明显结构性特征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刘培林:与微观经济层面上的情形不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概念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人们通常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规模、配置 效率、技术水平等作为供给面的因素。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大体上是能够促进这些供给面因素增长和改善的措施,如旨在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提高储蓄率、改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改革。
贾康: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对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宏观调控“需求管理”为主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努力,已引出了对于“新 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供给管理”调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当前阶段,迫切需要建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是我们在改革深化中所必须解决的、实质性的供给侧创新的“攻坚克难”。支持经济增长特别是长 期增长的要素,所谓“动力源”,在理论上分析主要是五个方面: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国际经验表明,各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 前,前面三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容易比较多地生成和体现出来。一般经济体在发展过程的初期与“起飞”阶段中,强调所谓“要素投入驱动”、粗放发展。在进入中 等收入阶段之后,后面两项形成的贡献可能会更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几个要素都存在明显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需要通过全面的制度改革来化解制约,特 别是使后两项要素更多贡献出对前三项要素的动力替代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潜力,提高经济增长活力。
苏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对生产者一边进行调整,通过这种调整来实现经济的健康增长。这种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第一,最直接、最简单的是减税,这是1980年代美国“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也是供给侧改革中见效较快的一个内容。但减税的方法可以分两种, 一是税收结构不变,各种税收大致按同比例减少;二是通过税收的结构调整来实现总体减税。我国目前应该进行的是结构性减税。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不合 理,间接税比重过大,抑制分工,严重影响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制度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市场建设和反垄断、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资源,从而刺激生产。
第三,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来引进更便宜的原材料、能源等,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四,鼓励产业升级,一方面引进高端产业,一方面淘汰低端产业。
第五,鼓励创新和创业。
冯俏彬:供给管理是“创造新需求、释放新供给”,进而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新理论、新方法。已有的经济理论认为,在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 一侧,主要有五个要素,即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供给管理应重在以制度创新为主,涉及政府管理、法律、市场环 境、供给侧五大要素等各个方面,是影响深远的全面改革、结构性改革的另一表述。
优化供给侧体制机制以夯实我国经济
中国经济时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刘培林: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否则,只是刺激需求,只能导致没有真实增长的通胀。中国过去在改善劳动力配置、提高储蓄率、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成就斐然。
宏观层面上的供给和需求,其实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的问题,在我看来,应该是用更高级的供给能力来满足更高级的需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贾康:当前,按照方方面面使用的“新常态”概念来看,经济运行中“新”显然已明朗化,但是“常”还没有实现,需要在运行中完成探底,在整个经济企稳后对 接“增长质量提升”,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为了处理好新阶段“动力机制转换和优化”问题,需要考虑“如何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和活力充分 释放”。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来看,我国在“反周期”总量调控为主的需求管理轨道上,继续可用的调控手段和作用空间已明显受限,要 注重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供给侧,正确地把握和改善环境、机制,更加强调“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在广阔的国土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配合新型工业化、合理 城镇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以在“十三五”这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决胜阶段,需要大量供给端的支持。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为了有效促进 这一转变,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苏剑: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不断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来进行供给侧改革。先是农村的集体化、城镇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国有企业改革主 体地位、反右、批判“唯生产力论”、剪“资本主义尾巴”、“文化大革命”等都对中国的供给侧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也导致了当时经济中产品短缺现象以及“大饥 荒”。后来就是改革开放,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镇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非公经济出现和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 也都是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和调整。所以,说中国现在开始“转向供给侧”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一直主要依靠调整供给侧来发展经济,目前更为重视供给侧只是官方正 确认识了供给侧的意义,从而明确其作用而已。
冯俏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总体而言秉持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理论。应当说,需 求管理对于中国经济腾飞曾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现在也还在起一定的作用,比如,前一个时期,大家看到,为了止住经济下行的趋势,有关方面时不时 地祭出加大政府投资、“双降”的大包。问题在于,这一招现在已越来越不灵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需求管理本属于短期经济管理工具,只能在一系列既定条件下起 作用,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就不如过去那么管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另外,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供给侧五大要素明显不足。一 是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二是土地管理制度僵化,自然资源消耗过多过快;三是金融抑制明显,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四是科技教育体制僵化,知识 产权保护不力,创新“驱不动”;五是政府管理与改革不到位,制度供给严重滞后。再说简单点,就是我国经济增长靠需求已经拉不动了,必须抓住经济下行的有利 时机,全面推进改革,优化供给侧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供给能力形成绕不开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投资活动
中国经济时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意什么?应该从哪些重点领域加以实施?
刘培林:我个人最担心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正确认识供需之间的关系,导致南辕北辙。尤其要避免的一种倾向是把投资视为洪水猛兽。投资从当期看 是总需求,从未来看就是供给能力。我国当前固然有一些行业面临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就抑制其他更高级的产业和技术的投资活动。正相反,中 国更高级的供给能力形成,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旨在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投资活动。
贾康:我们“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政策主张,可以概括为“八双、五并重”。首先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转、双进、双到位、双配套”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为:
“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
“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优化。
“双减”――加快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和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
“双扩”――在对外开放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和,以及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投资规模。
“双转”――尽快实施我国人口政策转变,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与公共服务领域转变。
“双进”――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是共同进步,需要摈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形式。
“双到位”――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双到位地进行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
“双配套”――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金融配套改革。“五并重”的基本内容:
第一,“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研究制定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第二,“法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并重,注重积极逐步打造国家“软实力”。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并重,有效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
第四,柔性参与TPP与独立开展经济合作区谈判并重,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
第五,高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
从“十三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改革的侧重点来看,我主要强调五个大的方面:
第一,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口资本战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宣布人口政策进一步调整,在“单独 两孩”政策宣布之后又进一步调整为“全面放开两孩”。以后,应该是将“以计划经济重点针对体制内人群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整个社会全面优生和提高人口质 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同时进一步改写“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口资本战略。
第二,是要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从长期来看,在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等这些必要改革措施之后,有没有可能借鉴深圳特区的经验,最后对接到远景上的“国有平台、整合分类、权益求平、渐进归一”的境界上去。
第三,我们强调应该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央行的这一两年――我作为研究者,纯粹是以个人角度来说,高度赞赏。因为很显然,我们 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已经无法回避一些带有决定性、关键性的改革举措。虽然还有不同意见的争议,但是总体来说,只有大势所趋地推进改革,才能 解除金融抑制,真正把金融多样化的改革进程对接到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这种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直接关系到所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
第四,切实以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门槛、打造法制化的营商环境等改革,是通过问题导向在制度供给方面发力,来使企业经营创业活动进一步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苏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意坚持市场导向,需要时刻注意把市场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唯一平台,避免滑向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 供给管理的极端形式,所以供给侧管理如果不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不以市场导向的改革为工具,就很容易陷入计划经济,导致改革方向逆转和经济停滞。
供给侧改革入手的重点领域,按照难易程度,包括:第一,简政放权;第二,人口政策调整;第三,减税;第四,市场建设;第五,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第六,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冯俏彬:一是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人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社会的阴影正在逼进。为此,必须“放开二胎”,将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
二是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通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到重大利益格局调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进展十分缓慢。今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农村,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等,都有望迎来重大改革。
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全面解除“金融抑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功能不全,“金融抑制”比较明显。形象地说,就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不通,货币池中有很多“水”,但流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是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松绑”。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方面承担着第一责任。为此,首先需要管住、管好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
五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之首。对于今日之中国,创新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 分。创新的内容很多,当务之急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但放眼看去,我国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创新、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必须及时改革。
促进高级供给能力提升,实现供需协同升级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在供需政策调控转变过程中取得动态平衡?
刘培林:促进高级供给能力提升,不是朝夕之功,是慢变量。提高高级供给能力,也离不开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灵活的短期政策工具,保持宏 观经济平稳运行,对于高级供给能力成长,至关重要。而真正能够促进高级供给能力提升的改革措施,必然能够在提升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形成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 格局,进而自然而然地带动形成相对应的高级需求,从而实现供需的协同升级。
贾康:我们需要从指导政策的理论层面,打通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这里并不完全是相互排斥、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实际调 控对应性的认知仍不够清晰。我们需要在具体信息基础上把中外所有的实践启示打通,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必须承认需求的原生意义,但是人类历史一步一步走来, 真正区分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是供给侧变革。人们特别看重的是美国给我们的启示,如何通过减税激发供给方面的活力,但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就困难重 重。中国的供给侧发力,涉及如何打造升级版的问题。走向现代国家治理必须面对结构调整、收入分配、财产配置、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等挑战。
我们提出,应该从人、物的角度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认识,要把所有经济学的认识成果和我们过去探讨的包括对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认识,提升到需求侧、供给侧打通的经济学框架体系。
在这样打通的经济理论框架指导下,我们的调控思路必须首先明确:中国当下的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充分起作用”作为政府的哲理。具体表现为只要经 济在可接受运行区间内,政府绝不贸然启动短期刺激方案,这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前面两次应对危机有非常多的值得肯定之处,但政府在大规模总量强力刺激的同 时,客观上助长了“政府万能”的倾向。
苏剑:不应把这种政策调整看做是放弃了“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以后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只不过不是唯一手段罢了。供给管理也将发挥其应有 的重要作用,以后的宏观调控将是结合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二者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创新宏观调控体系,实现宏观调控从只重视“需求管理”的“一维空间”向“需 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同时并重的“二维空间”转换。所以,以后需要考虑的是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如何组合以实现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的问题,而不是二者的转 换问题。
冯俏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关键关口,短期需求管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适时转向供 给管理。一方面,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满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需求。在一 个更高的层面上做到供求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时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刘培林:成功而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将是成功而有效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转向“两个中高”的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将会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从而有助于我国未来突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应当特别注重制度供给,在新的时期以全面改革为核心,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 解除供给约束,推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是续接和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也是从要素投 入、粗放增长转向供给升级、集约增长,引领市场潮流而创造需求的主要着力点。
苏剑:第一,经济增长的质量会提高。通过改革或者技术进步,增加了优质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第二,税收结构优化,从而优化了生 产者的激励机制和结构。第三,更加重视长期而非短期效应,有助于避免短期行为和各种形式的金融、经济危机。第四,更加注重经济的健康状况,不再为了经济增 长而牺牲经济健康。
冯俏彬:一是宏观调控的理念更加全面,供求并重、长短结合。二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明显感到各方面的改革 步伐正在加快,力度也在增加。三是随着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制度基础将进一步夯实,生产、消费、进出口将进一步优化,社会活力将被进 一步激发,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四是有望真正形成有中国人自己特色的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从而为经济理论发展贡献力量。(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微信号:ezjcdj供给侧改革应借鉴苹果公司模式
来源:中国房地产网
/rss/news/30/news_buying.xml
胡志刚/文如何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和去房地产库存的指示?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苹果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走“苹果”之路回归住宅价值从乔布斯开始到后来的苹果公司高层都颠覆传统经济学以销定产的定势,从日发布第一代iPhone以来,已经历八代产品,正是因为其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技术创新和款式的推陈出新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虚荣心和猎奇心,所以才有了每次新机型上市初万人排队买手机的“奇景”。笔者认为房地产产品也经历了四代转型:第一代是为业主提供一座好房子,一个居住空间; 第二代是为业主提供好的建筑、好的户型、好的景观绿化,好的生活配套; 第三代是为业主提供集品质及服务于一体的大体量的住、商、旅、文、老综合体;第四代是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创新实现文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互联网 应用的合成与整合以及向后期服务产业链延伸,建立舒适生活、健康愉悦、延年益寿的生活环境。让住户得到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回归住宅本身的居住价值。消费者对住房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一座好房子、一个好地段、一种好户型的层面,而是需要享受高品牌的楼盘,包括高品质的建筑及配套设施和高品位的生活,即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务,有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有与众不同的人文情怀。做足改进产品质量的功课为此,地方政府和存有滞销楼盘的开发企业要卯足劲做好改进产品质量的“功课”。首先地方政府要调整规划,完善滞销楼盘周边的交通、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配套。其次地方政府还应通过直接收购或兼并重组及时盘点、清理、整合因受资金困扰而无力追加投资的僵尸企业、僵尸产品及烂尾楼,将其转让给优质企业进行以优化升级为目的的再次开发或重新开发。督促和扶持开发企业追加投资,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地理、人文、民俗等特色和消费需求,通过嵌入文化、科技、绿色等宜居要素调整和优化其所开发的滞销楼盘,因地制宜地配置各类共享设施设备,改善社区环境。最后还要对购买其楼盘的业主提供综合运营配套服务,利用轻资产的模式,配置提供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贴心管家,吸引消费者的住房需求。特别是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其产业萎缩、失业严重,导致人口净流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即便买房也只能将其空置,市场长期低迷,有的库存消费可达十来年,这些城市只有创造奇迹,做靓产品,夺人眼球,才能吸引消费者回流,进而撬动住房市场的需求。因此,这些城市应根据当地历史脉络、文化特色、资源禀赋等人文与自然条件,重新规划设计,改造、优化滞销楼盘乃至烂尾楼,做出自己的特色,用以创造需求,让本地尤其是外来人口在旅游、养老、商业、文化等特色地产上萌发需求,消化库存。这样才能让滞销的楼盘重新焕发青春,释放华彩。房企运营模式要颠覆性改变对房企而言,开发商不仅要运用新技术、注重产品的品质提升,更要注重产品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服务;不仅要有一个开发建设的团队,更要有一个运营服务的团队;不仅要注重产品的营销,更要注重服务的营销;不仅是在销售产品,更是在销售有品质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不仅仅要做一个圈地盖楼的开发商,更要做一个以轻资产模式或部分或全部持有物业的城市配套运营服务商。要做到以上几点绝不是靠一日之功能实现的,必须持之以恒精心打造,投资经营理念、策划设计理念、管理团队、人才队伍、产业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融资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都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要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围绕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生产出长寿命、好性能、绿色低碳的好房子;同时提供人性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社区服务,为消费者构建美好的生活方式。唯此,才能充分调整供给端的结构,发挥供给端对需求端的吸引力和拉动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以无微不至满足弥足珍贵的人本需求,以产品升级调动源源不断的住房需求,进而消化库存,撬动楼市。需求端发力全面取消限购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强调供给端发力,并不是排斥需求端,相反,需求端也必须相应地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要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为此,一是政府要全面梳理之前推出的刺激楼市政策,降低购房人的购房成本要精准化,金融、税收、首付、公积金、购房补贴等政策要对应到具体的人群,不能大呼隆,除了分城施策,在城市还要分项目施策,优质优价,优惠政策向优质楼盘倾斜。激励开发企业打造精品楼盘,鼓励消费者提高消费等级。二是全面取消限购政策。限购是违反宪法的政策取向,由于不合理的配置房地产资源,导致城市居民炒房,房地产泡沫化,同时拒绝外来人口的合理的刚性需求。只有全面取消限购,才能打破瓶颈,扩大一线城市的住房需求。三是全面停止有关房地产税和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宣传。由于房地产要有五年的调整期,因此房地产税的立法和出台实施的预期要后延五年,在这期间要禁止有关部门和媒体炒作房地产税。不动产统一登记可以在发证环节推进,但信息联网和住房信息查询也要后延五年,为房地产业的复苏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四是在雾霾严重和南北气候差异大的背景下,可以发展以避霾、避寒、避暑、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娱乐为主题的异地二居所和改善型需求。为此,房地产税要对二居所和适度的改善型需求网开一面;工资、医保、老年卡要在全国联网,要打破儿童入托、入幼、入学的异地限制,总之要让购房者与二居所所在城市在以上环节实现无缝对接,让他们与原著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以降低他们的住房消费成本。(作者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
楼盘价格 :
|凤凰网会员团购优惠
区域商圈 :
凤凰房产官方微信
全球华人首选置业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付13万购北海海景房 可享凤凰独家优惠
京南温泉度假大盘,公寓、洋房即将面世
2室1厅 | 120m?
48小时热文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让我说明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