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 如来藏,空性和如来藏是什么关系

综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_念佛人-茅仙仙_新浪博客
综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
综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
​磨合马甲等整理,2009
我们先后用了八篇文章论述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相关内容,这篇文章算是将前面几篇文章的观点进行综述,也是为了让结论更加明了。&
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都是佛陀宣说的大乘教义,很多大乘了义经典和祖师大德的论典对两者进行了无以复加的阐述,可见两者在佛教
理论中的地位。深入研究过的同修都会明白,如来藏和阿赖耶识
是我们平时一切修行的的根源,无论你是持戒
、念佛、诵经、布施、禅定都必然与这两者有联系,或者说,都是这两者所显现。可见,弄清楚什么是如来藏,什么是阿赖耶识,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是需要,尤其是在各种观点都突然兴起的时代,更是作为一名
徒应该警惕的。
《入楞伽经》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大乘密严经》&
&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宗镜录》&谓首楞严经
。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有人看到这些经论就认为如来藏必然等同阿赖耶识,不错,这些经论确实是在说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相同的一面,但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还有不同的一面,而实际上,即使是这些相同的说法,也有微妙的差别在里面。&
贤首宗祖师法藏大师,将楞伽和密严诸经列入如来藏缘起宗:《大乘起信论疏》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宝性等论所说是也。则理事融通无碍说。以此宗中许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此则理彻于事也。亦许依他缘起无性同如。此则事彻于理也。这一宗以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为依据,“许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我们先来看看《密严经》那段话的上下文:《大乘密严经》 &
&世尊说此识  为除诸习气  了达于清净  赖耶不可得  赖耶若可得  清净非是常  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终始  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  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  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  说名为指环  现法乐圣人  证自觉智境  功德转增胜  自共无能说  现法诸定者  了达境唯心  得于第七地  悉皆而转灭再看看《宗镜录》那句话的上下文: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异生执之为阿赖耶。如真金随工匠炉火之缘。标指镮之异名。作圆小之幻相金体不动。名相妄陈。类真心随众生染净之缘。成凡圣之异名。现升沉之幻相。心性不动。名相本空。认假名而二见俄分。悟真体而一心圆证。迷悟即于言下。法喻皎在目前。昧之者历劫而浪修。达之者当体而凝寂。很显然,密严经、宗镜录所说内容正如法藏大师所说:“许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什么是“随缘”?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来藏才能成阿赖耶识。什么条件?《宗镜录》: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如金随工匠缘成时。展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却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之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可见,在“如来藏缘起宗”看来,虽然如来藏和阿赖耶识“唯是一心,毕竟无别”,但其差别就在“迷、悟”之间。对于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楞伽经就更明了。看看古德大师是怎么解释《楞伽经》中“阿梨耶识名如来藏”的。《大乘起信论疏》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等。又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又云。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伎乐等。广如二部楞伽中说。此等并约生灭门说也。&
&&所谓“生灭门”,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立“一心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而心生灭门就是在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联系起来。《大乘起信论》:“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也就是说,其发生联系仅仅是在如来藏与生灭法和合的情况下。&
&&《大乘起信论疏》&
初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唯是真如。即当所显义也。今就随染众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种门也。&
&&&其联系就在如来藏与生灭法的“和合”上,若和合,则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如来藏与生灭合成阿梨耶识。&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以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梨耶识。&
&若如来藏与生灭法“不和合”,或是说如来藏与不生不灭和合,则如来藏位同无垢识。&
&&&《首楞严经》&
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
&也就是说,即使是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联系在一起的如来藏缘起宗也承认两者有区别,楞伽经的
“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
是有条件的,离开了那些条件,如来藏并不等于阿赖耶识。&
&不过在此还要说明,即使如来藏与生灭法和合,如来藏也未必就完全等同阿赖耶识,两者仍然有微妙差别。&&《宗镜录》&
古德释云。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者。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生灭不离心相。如是不相离故。名和合为阿赖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
&&如来藏与一切法,阿赖耶识和七转识,他们各自的关系十分微妙,难以用语言表达。&
& 我们看看古德大师是怎么比喻他们的关系的。&
&&先看阿赖耶识和七转识的关系:&
&&&&&&《大乘起信论疏》:&
“如经云。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若泥团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解云。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识。藏识是梨耶。今此论主总括彼楞伽经上下文意作此安立。故云非一异也”&
&&再看如来藏与一切法的关系:&&&&《大乘止观法门》&
&“问曰。如来之藏具如是等无量法性之时。为有差别为无差别。答曰。藏体平等实无差别。即是空如来藏。然此藏体复有不可思议用。故具足一切法性有其差别即是不空如来藏。此盖无差别之差别也。此义云何。谓非如泥团具众微尘也。何以故。泥团是假微尘是实。故一一微尘各有别质。但以和合成一团泥。此泥团即具多尘之别。如来之藏即不如是。何以故。以如来藏是真实法圆融无二故。是故如来之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
&&一个是泥团微尘喻。一个是众生毛孔喻。其差别很难用语言表达,但是,太虚大师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两者的微细差别:&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阿黎耶真妄和合,如来藏全真在妄而又性自离诸妄染,此其异也。
【引用1】:什么是如来藏?如来藏详解
【引用2】: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详解
==============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来藏在染位与阿赖耶识有联系(未必等同),在净位则与阿赖耶识不等。
虽然《密严经》说:“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
&&此所指“清净圆满”明显是指“性未尝增减”而言,否则“见有盈亏”毫无意义。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事佛性,即在事用上有种种的功能,可能令众生转化而成佛。这是着重在可能性上讲,可能性即如唯识论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解脱生死趣向涅槃的佛性种子,这种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同于涅槃必然是指阿赖耶识清净本性而言,不是指阿赖耶识名相,换句话说,佛陀、高僧为了让众生明白众生有成佛的可能,说阿赖耶识虽然污秽但实际上能转污为净,而并不是说阿赖耶识不需要转净就是清净如来藏法身了。&
&&正如《密严经》后面所说:“了达于清净,赖耶不可得;赖耶若可得,清净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所以“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指的不是阿赖耶识=如来藏,而是指“离开第八识别求真理”的外道。正是如此,才会有:“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的说法。&&&&如果说阿赖耶识位通染净,那么法相宗的经论都成了妄语,这绝对不可能!&
&&所以《广百论释论》说阿赖耶识:“有情身中一一各有阿赖耶识”。&
&&但《大乘止观法门》说如来藏则是:“问曰。不空如来藏者。为一一众生各有一如来藏。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耶。答曰。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也”。&
&&因阿赖耶识偏粗重杂染,凡夫妄执内我。而如来藏境界清净本然,无始无终、非大非小、不内不外、非一非多。&
&&太虚大师总结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说:&
&&《大乘起信论略释》&
然阿黎耶识依不生灭与生灭和合立名,如云空海水波流也。和合识破,则生灭心相灭,不与生灭和合,则即不名为阿黎耶,而唯应名为如来藏。故亦说依如来藏心而有阿黎耶识,如云依空海水而有空海水波流也。一者指不觉生灭中之不生灭觉性,一者指不生灭觉内之不觉生灭相,故如来藏与藏识虽相即而非一也。&
&&此乃确论。
综上所述:&&&
从如来藏清净本然的角度看,如来藏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如来藏与不生不灭和合位在无垢识。&
从阿赖耶识杂染粗重的角度看,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位在无垢识,与如来藏等同。&
从“如来藏缘起宗看”,如来藏在心生灭门与阿赖耶识有关联。&
从法相宗看,如来藏范围大于阿赖耶识。&
无论纵横比较,反正论述,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等同。&
&&当然,有人从阿赖耶识清净的角度看如来藏,再跑到如来藏不离烦恼藏的角度去看阿赖耶识;或是用相宗来判性宗,再跑到性宗用性宗去评价相宗。那绝对是“永远正确,不容诘难”,这样双重标准可以吗?见仁见智,见仁见智。&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的那个偈子做个总结吧:&
&&&&盲瞎之人则不见  盲瞎睡重者不见  诸佛法身镜亦尔  三障众生不能见  若无净戒禅智慧  如来藏身不可见  如金矿中有真金  因缘不具金不现  众生虽有如来藏  不修戒定则不见  净戒禅智具六度  清净法身乃显现  净妙真金和水银  能涂世间种种像  如来藏金和禅定  法身神通应现往  普告后世求道人  不修戒定莫能强  无戒定智皆不应  匆匆乱心讲文字  死入地狱吞铁丸  出为畜生弥劫矣  如是众生不自知 自称我有大智慧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111,218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阿赖耶识与业到底是如何作用的?
特别提示:本文是上师嘎玛仁波切的开示,转载自上师发的微信。
浅谈业的隐逸处——阿赖耶识(也称藏识)
我们要明白,实修忏悔的目的在于,清净多生累劫所带来的深厚的罪障和业力牵动自身习气所造作的过失。透过忏悔是为了让我们明净的本来面目透脱显露。
果报和业又是如何造就每个众生的今生轮回呢?我们常谈的五毒习气以及业力又是通过什么记忆储藏和表现出来的呢?这里我们就浅谈一下业的隐逸之所——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称为第八意识。我们知道,无始以来,每个众生所有的善恶的业力,不管是善业也好,恶业也好,都会不断囤积在这个称为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像一面很明亮的镜子一般,我们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习气,就像是来自各方不同的灰尘一样,厚厚的堆积在阿赖耶识这面镜子上一样,遮蔽它本来的明净,让我们看不见自己本来明亮清净的真实面目。
那我们如何擦拭这面镜子上的灰尘呢?如何才能清净深藏在阿赖耶识上这些业的污染呢?这就必须透过积累资粮和忏悔两种途径,才能慢慢净化。就好像我们照镜子时,镜子上面已经蒙了很多灰尘,看不清楚自己的脸,那我们就得慢慢将这么镜子擦拭干净,让影像(本来清净无污染的本来面目)从镜子中清晰的显现出来。忏悔的过程就是在擦拭阿赖耶识中烦恼习气这些尘埃,聚积资粮是让你有机会明白忏悔的道理和忏悔的目的,这些都是需要福报显现的。
&《六祖坛经》里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句虽不是直指本性,但是这种渐进式的用功,是修行不可缺少的。将这种客尘污染清净的方法之一,就是透过实修忏悔。
虽然我们说,众生本来是佛,可是目前大家这尊佛和真正的佛陀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众生的我们在阿赖耶识上,还有很多罪障和习气的污染。我们想要明心见性,和真正的佛陀之间缩短距离,就要理解心性的本体,一定要先将五毒(贪、嗔、痴、慢、疑)这些如灰尘般的烦恼净除,依照次第,逐步修行。作为一个在基础上修行的实修者来说,千万不可以把佛法空性的理解,加在现阶段的学习心态上,证悟空性固然重要,但是大家目前的修行连业力隐藏在阿赖耶识上的如灰尘般遮蔽的业障和烦恼习气都没有清净掉,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一切善恶的果报还是会成熟在大家的身心上。所以,实修需要有正知见,实修更需要稳扎稳打的渐行来认识和清理业的隐逸——阿赖耶识上的灰尘。
洞悉业习于藏识(阿赖耶识)中的作用
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如佛陀告诉世人的:“一切众生的苦乐兴衰,除因果之外,没有别的作者。”业与报的相续形成了轮回,因果和轮回是相互依存、同一性质的两个概念。业是佛教教理中最深细的法则之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洞悉和了解业,就会知道我们既是业的制造者,也是业的承受者。正是众生的善恶业因导致了善趣与恶趣,业力制造并带动着轮回。业习藏逸于阿赖耶识(藏识)中,六道轮回一切众生承受的所有苦乐的感受,也是唯一的来源,是每个众生自己种下的善、恶以及无记的种种业因,积累在阿赖耶识中,当业因成熟为结果时,苦乐即被造作显现出来。
业,是自作自受,每个众生都必须面对和承担自己的业果;如是因如是果,诸法一定是因和果的相关对应,这是业力法则的运作方式。“行善得善报,行不善得恶报”。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所有一切善恶果报会成熟在哪里?成熟在我们的身心上。《入菩萨行论》中说:“实语者佛言,一切诸畏惧,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我们所承受的喜、怒、哀、乐没有任何人去造作,一切都来自于动念者的自心显现。当我们习惯妄念的造作以后,便几乎没有感觉它的存在,无形中,在阿赖耶识里,所播下的种子,便酝酿各种业习,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当外缘引起内在的业习时,就会产生贪爱、嗔恨、嫉妒、傲慢、痴狂等等烦恼。
&&&&&&&&&&&&&&&&&&&&&&&&&&&
社会中会有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旁人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有些听了觉得很严重,会把这些话记在心里,用自己主观想法,不断去分析,就会越想越生气,嗔恨心会越演越烈,最后会气到杀人放火,或是去上吊、跳楼自杀等等,这是现实生活中常发生的事。相反的,有的人听了却没有感觉,还以为对方是在赞叹他呢!同样一句话,可以让人疯狂,也可以让人欢喜,为什么会有这两者的差别呢?这是因为业力的关系。每个人都被自己的业力,牵得团团转。在轮回中,我们因为业力的关系,不断在六道中转生,受六道种种的痛苦,有很多深重的烦恼。所有众生生命的发展,都个有其因。我们只要分析出其中的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这个果。洞悉业习于阿赖耶识中的作用,这种明白也是一种体悟。
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装什么纯天然)
第三方登录:通灵佛教网&||||||
--(312)[] newscj
“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杂说
“”和“”杂说●作者:老梵最近论坛上出现了萧平实的弟子(刀笔吏――这个可怜的小伙子或者大姑娘),于此大谈和,并且将萧平实一贯的作风继承的似模似样:喜欢引经据典,但却断章取义,惯于依文解字,混淆经论圣言,将圆融博大的佛法,弄的面目全非,迷惑初学,诽谤大德,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萧平实和其弟子都有一个特点,喜欢引用排列经典中的词句,洋洋洒洒,很能让人不知所以然,排列经典词句本来很好,说明博学多知嘛,但他们却又不能将其中深邃的涵义领悟清楚,领悟不清楚也并无多大罪过,可以继续领悟嘛,但他们又喜欢冒充领悟,于是妄解经论,分别圣意,邪见如山,悖论重重。他们谈的最多的,应该是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了,但却将这两个名词和其中的含义弄的似是而非,让一些少以接触唯识学说的同修们不明就里;至于如何从修行中认知阿赖耶识和如来藏,这帮人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妄言胡说。老梵不才,学了一点点唯识,学的不好,但还可以搞清楚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异同,修行很差,但也基本上知道如何是证知二者的径途。看到论坛上的争论,不免有些浮躁,于是决定于此“杂说”一番,并尽量避免用学术语言,即使用到也尽量用白话解释,希望能对同修们有所帮助。一、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异同:首先来谈谈阿赖耶识的概念。在唯识学说中,人的心识分成八个部分,前五个分别为人的五种明显识别功能,即眼、耳、鼻、舌、身五识,但于思维了别功能时,根据意识的不同层面和各自担当的职能,唯识家们将意识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意识,为第六识,二为末拿识,为第七识,三为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第八识。(在中观中,对意识不作这样的区分,所以不说第七识和八识)凡学过唯识的都一定知道,阿赖耶识又叫藏识,意思是说它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能够象仓库一样,可以含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善恶无无记种子,并且执持不失。所以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阿赖耶识就会将其含藏而成为“因”,而后种子爆发就成了“果”。由于它具备让“因”异时异地而成熟为“果”,所以又被称为“异熟识”。阿赖耶识有一性能叫“无覆无记”,“覆”是遮盖的意思,“无覆”就是不会遮盖,无记是说阿赖耶识没有“苦”、“乐”二受,只有“舍”受,所以无论什么种子,阿赖耶识都一概接受下来,不做善恶分别,因为它“无记”嘛。说它无记,可不是说它如石头一样无知无觉。不然它不会被称为“识”,它也有五个相应的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既然有这个五个心所,说明它一定有知有觉,只是非常微细,而且没有善恶的分别而已。心所就是心的现象,比如贪、嗔等。所谓阿赖耶识并不是象刀笔吏先生所说的那样离开见闻觉知,它不离见闻觉知,只是不象第六意识那样有极强分别的见闻觉知,和第七意识那样极为执着的见闻觉知。如果我们离开见闻觉知去认知阿赖耶识,我的天,怎么认知,打一针麻醉针还是请人给自己一闷棒敲昏死过去。禅宗中许多大师说求道于见闻觉知是“不离不即,不即不离”,“渠(见闻觉知)今正是我(真如),我今不是渠”,就这样被刀笔吏――这个非常可怜的小伙子或者大姑娘,稀里糊涂就否定了,真让人哭笑不得。再有,刀笔吏先生曾在一篇帖子中说阿赖耶识有五十一个心所,更让人哭笑不得,连最基本的唯识知识都没有,也敢大谈唯识。只有第六意识才相应全部五十一个心所,第七意识相应十八个心所,八识嘛,只能相应最基本的五个遍行心所。“遍行”的意思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和全部八个识都相应。大家随便找一本唯识书籍看看,简简单单就知道了。阿赖耶识还被分为“见分”和“相分”,所谓的“见分”,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了别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功能被第七识(,末拿识)执着为“我”,就是所谓的“人我执”;相分就是能够变现山河大地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不被证知其,就是所谓的“法我执”。再来说说如来藏,就是我们平实所说的“自性”、“本体”、“真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修行要追求的那个“东西”。它和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所谓的“如来藏”,其实就是“清净”了的阿赖耶识。怎么是清净呢,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无边无量,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来清净,那可能是了了无期。其实最根本的清净,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能够认知阿赖耶识及其含藏的各种善恶种子也都是的,用“什么”去认知呢?就是所谓的“明觉”,也就是藏传佛教说的“光明”,这个光明可不是刀笔吏曾经胡乱诠释的那个东西,他说的只是一种“色法”,如电灯或者太阳那样的光亮,用这个色法去诽谤藏传佛教,唉。真正无知者无畏。这个所谓的“光明”就是“如来藏”,它本身也是空性的,但却“了了常知”,当证得这个明觉后,会知道一切显现(阿赖耶识的“见”、“相”二分就是显现)都是它的变异和外延,于相分,这时候就会出现“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的觉受;于见分,就是“烦恼即菩提”。这时候,可以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象我们平常说“众生都是佛”一样。但如果再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是一种非常含混地说法,说众生是佛,是说众生的“本性”是佛,在这个本性没有被认知前,烦恼就是烦恼,众生就是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区别,佛学中分出“胜义谛”和“世俗谛”,就是要将弄清楚这个问题。刀笔吏先生引用了很多经论,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他在这个说法上曲解经义,混淆了一个很基础但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也说明这可怜的家伙的闻思及其简单粗造,更谈不上什么修行。另外,认知阿赖耶识和证得如来藏,根本是两回事,但这个刀笔吏却将二者混为一谈。阿赖耶识的行相比较细微,但要认知却也并非十分困难。老梵曾经蒙堪布慈诚罗珠两次指示认知阿赖耶识,在这里不妨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堪布曾经对我说:你去跑步,拼命地跑,跑到喘不过气来,这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只是接受外景,但意识却根本不能去分别外景,这时的意识就是阿赖耶识。因为粗大的分别念头需要呼吸来支持,如果连呼吸都来不及,人是不会去分别的。许多参加长跑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长跑到“极点”时,他们可能连身体都会忘记,只是机械地迈步,根本不会去管两旁的风景和围观的人群。这时候的意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只有简单的“五遍行”心所,“无记”地接受,没有第六意识善恶的分别和第七意识的执着思量。另一次,堪布突然指着桌上的纸巾对我说:你看,这一下就是阿赖耶识。然后就不是了。原来当我们触知外景时,第一刹那时是没有强烈的分别念头的,只有五遍行心所,你看见它时至今,知道它是至今,这时的意识就是阿赖耶识,然后才是第七意识和第六意识的执着分别:它是我的或者不是我的,我是讨厌它还是喜爱它。堪布他老人家慈悲和和智慧,真是无以伦比。我们在打坐时,完全放开心识,对内对外不加任何造作时,也能够感受阿赖耶识,但这个因为需要很强的定静功夫,所以一般人觉得很难。但认知阿赖耶识,和证得如来藏可绝对不是同一回事。阿赖耶识含藏无量无边善恶无记种子,本身具有昏昧性和无明性,我们必须通过集资清障,上师加持,或者是某种特殊机缘出现,才能显露“明觉”,认知阿赖耶识及其无量种子也是空性和光明的“游舞”。而那个“空性和光明”,就是如来藏。即使是在唯识中,也没有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唯识家将第八识分成三个阶段:我爱执藏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鉴于篇幅,老梵不去仔细解释这三个阶段地具体意义,但粗略地讲:这就是阿赖耶识逐渐被清净的过程。大家如有兴趣去读一下唯识,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些概念。唯识家还将第八识给予不同的三个名词:阿赖耶(有漏杂染的八识)、异熟识(还有异熟性的八识)、阿陀那(无漏清净识),并在八识的清净过程中,将这三个名词进行了相应的分配。说从凡夫到大乘七地菩萨,八识中这三名俱有,而到八地菩萨以后,阿赖耶识地名称就失去,只有异熟识和阿陀那识;到了最究竟的佛位时,只剩下阿陀那识了。在玄奘法师地《八识规矩颂》中,有“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地偈子,说菩萨要到了不动地(第八地),才能够舍去八识叫“藏识”之名,没有俱生我执了,八识因此不能再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因为七识执持八识见分为我,而得“阿赖耶”之名)。而到了十地菩萨入“金刚喻定”时,连最后地异熟种子也被“空”掉,所以不能叫“异熟识”了,此时只能叫“阿陀那识”,是真正地无漏清净识。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其实这些都是非常浅显的唯识知识,但这个只会“照本宣科”地刀笔吏却没有去闻思,只要读过任何一本唯识经论,看过任何一本古今大德的诠释,就不会犯这种明显的错误。唉,这可怜的家伙估计也只是去“宣”了萧平实的“科”。大好人生,好学不学,去学这个教界公认的邪魔歪道萧平实,傻不傻点?二、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和“空性”的问题:在刀笔吏的许多帖子中,搬出许多经论,从中摘取文句来证明“如来藏”是“有”的,一看就知道这家伙在犯一个很滑稽也很常见的错误:他还搞不清楚“”和“空性”、“有”和“无”的概念及其区别。在世俗层面上(世俗谛),如果我们谈到如来藏是否“有”和“无”时,当然会说“如来藏”一定是“有”,不然我们修行作什么?但如果我们进行胜义观察,或者真正进入如来藏的“境界”(严格地说,那不是一个境界)中,就不能轻易说它是“有”,还是“无”,更不能说什么“即有即无”或者“非有非无”,这就是所谓的“离开四边”(胜义谛)如果说它“有”,则等于说我们在观察和证知世界和生命最终极的真理时(胜义谛)时,那个“真理”成了一个“恒常、主宰、独立”的东西,成了“实有”,那“如来藏”和上帝也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种“常见”;如果说它“无”,要吗会成为“断灭见”,说胜义中什么都没有;要吗就是在证知中有一个“无”的境界,那个“无的境界”,实际上还是“有”,即是所谓的“单空”。所以,经论在说到胜义谛的“行相”时,说它“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百非就是“什么都不是”。禅宗大德们干脆说它“说是一物即不中”,又说它“周遍河沙无不是”,哈哈。这真是“如来藏”特点的表达,和刀笔吏那个执持如来藏“实有”的粗陋见解,相距何止万里。说到“空性”,最好能够加上“能证”和“所证”的来加以表达。虽然在真正证入时,能和所是“合一”的,但在表达时,却更能够让大家清楚一些。“能证”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作用,“所证”就是我们能够证得的那个“如来藏”。如果如来藏是“实有”的,那我们在能证上必须有“执”才行,因为有一个不变的,恒常的“所证“来让我们执着;如果我们在能证上完全“放下”,那在所证上也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实有”,因为能所在究竟时,是合二为一的。大家来看看我们最熟悉的《心经》中是怎么说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以无所得故”,就是所证时“无所得”,是空性。而“心无挂碍”,就是能证已经全部放下,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挂碍的。这里说“空”当全体放下时,一切空性时,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当然不是,心经继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藏”。这里说“有”。前面说“空”,是说“如来藏”的相状是空性,后面说“有”,是说有“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证,而且“真实不虚”。这个“空”和“有”,根本不矛盾,在藏传佛教中,就说是“空性和光明双运”。再简单一些,执持“如来藏实有”。连最基本的“三法印”也通不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鞶寂静”中的“诸法无我”,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法”是有“实我”的,这个“我”可不是“人我执”的“我”,是“法我执”的“我”。佛陀在《解深密经》中清楚地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在《楞严经》卷五中也说“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看来这个刀笔吏被其师萧平实所迷,正好将“如来藏”执持为“我”而“实有”。其实,关于阿赖耶识是否“实有”的问题,佛教中有一派叫“随理唯识”,这一派认为阿赖耶识“实有”,但他们说的“实有”和刀笔吏说的“实有”,根本是两回事。这里不多说,大家如果有兴趣,去看法尊法师的一本书,叫《四宗要义讲记》,上面说的非常清楚,并由此可以明白佛教关于“胜义有”和“毕竟空”的区别,如果要更加详细一些,可以去读益西彭措堪布的《入中论善说日光蔬》。可以更清楚一些。藏传佛教中还有一个派别叫“觉囊派”,主修“时轮金刚”,他们持中观“他空见”,认为如来藏“实有”,和中观应承派的“中观自空见”说法不同,宁玛派认为“中观他空见”高于“中观自空见”,但他们的“实有”,和刀笔吏的“实有”,简直天差地别,根本不是一回事。其中义理深微,只怕刀笔吏这种直线思维的人也难以了解。再有,刀笔吏在一个帖子的题目中“语重心长”地说:空性不离,诸佛听了落泪呀。然后又在帖子中引经据典证明空性就是离开的“阿赖耶识”。我看了这个题目,当场就差点喷出饭来,这情形有点象我三岁的女儿有一次来到我面前,非常沉重地对我说:爸爸,你别怕,我会保护你的。女儿给我的感觉只是好笑,而刀笔吏给我的感觉就是哭笑不得了。看了帖子里面的内容,立时认为诸佛确实会流泪,因为这个家伙竟然会愚痴到这种程度。缘起就是性空,因为是诸法俱是“缘起”,不是“实有不变”,所以才性空,因为诸法性空,所以才可能有缘起和合的显现。缘起和性空,如果离开了,缘起就会因为不是空性而“实有”,实有就不能“因缘和合”而没法“缘起”。而“性空”没有了“缘起”来显现,那性空也就是一个单独的东西,也一样成了“实有”,如何再叫“性空”。正因为缘起是空性的,我们才有可能证知其空性而放下执着,因为我们的身心本身就是一个缘起现象,如果缘起不是空性,我们的身心就是“实有”的,既然实有就不会坏失,那如何才能够涅鞶寂静。这家伙问:“阿罗汉的“涅鞶中也有缘起嘛?”,想以此来证明空性是离开缘起的,也真正可笑,阿罗汉的涅鞶只能说明阿罗汉暂时离开了缘起而寂灭,但不能说明空性离开了缘起,正因为阿罗汉的涅鞶不究竟,和缘起相对,所以这个涅鞶并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的大空性,所以最后阿罗汉一定会离开涅鞶而“回小向大”,去进入那个最究竟大空性,当阿罗汉离开他的涅鞶,这个和缘起相对的涅鞶也就“灭”了。而菩萨所证的那个空性,于定中,无法言说,于出定中,却绝对不离开缘起,所以才会有“郁郁黄花皆般若,青青翠竹皆菩提”的说法,《法华经》中甚至说:一切冶生产业,全皆实相。禅宗祖师们性之所致,说“真如”是“麻三斤”、“庭前柏树子”,也就是这个道理。再有,佛陀说的“十二因缘”,是说明缘起的规律,如何从“无明”而缘到“老死”,而“缘起性空”,却是说缘起的本质是空性。二者并无丝毫矛盾之处。刀笔吏还曾说显教之加行和密宗之加行不一致,由此来证明密宗不是正法。也真让人哭笑不得。显教之说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是说明修加行的四个阶段;而密宗所说的五加行或者四加行,是说的几个具体的加行修法。完全是两回事,也居然也成了密宗不如法的证据,唉。刀笔吏呀刀笔吏,可真是可怜又可笑。我真的怀疑你脑袋有毛病。小刀还有一个攻击慈诚罗珠堪布的说法,并引用经文来证明,也让人对对他的脑筋是否正常持不信任态度。堪布在开示中用了中观理论的一个方法,叫“离一多因”,用分析性思维来遣除对物质和精神的实执。其实这是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共同的五大理论之一,并非堪布的发明,但这个小刀竟然用经文中对空性“行相”的描述来证明“离一多因”是错误的,简直荒唐之极,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都是继承龙树菩萨真实意诣的学派,于是这家伙最后连龙树菩萨也否定了。慈诚罗珠堪布被许多藏族大德称为藏族的骄傲,不管是教法还是修证,都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大德。其弟子益西彭措堪布,所着汉文佛学论着《入中论日光疏》和《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叙说佛理博大精微,让人叹为观止。老梵学佛十年,经论也读过许多,至少比小刀要深入和全面,但到了慈诚罗珠堪布面前,也觉得如蚂蚁遇到须弥山,只有抬头敬仰的份。但而今这个可怜的小刀竟然对其无端诽谤,这家伙经常引用诽谤三宝过患的经文,但此时好象全部不记得了。刀笔吏所师从的萧平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喜欢攻击佛教大德,古往今来的大德们,少有不被这家伙攻击的,藏传佛教不用说了,从莲花生大师到宗喀巴大师,全部被其诽谤。就是显教中的大德,也被其攻击和诽谤,比如南怀谨先生、净空法师、元音老人••••••,几乎很难找到不被诽谤的大德。这个萧平实甚至宣称:除了他和他的弟子150人以外,而今没有开悟的人。但稍有理论知识的佛教徒,一看他的书籍,会立即哭笑不得和痛心不已。这个刀笔吏所常用的引用和理论,基本上来自萧平实的书籍,虽然刀笔吏逻辑思维有些问题,引用和解释都混乱不堪,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老师萧平实的观点:一些根本是胡说八道的观点。因此,萧平实被佛教界公认为“邪魔外道”,不值一提。老梵化这么多时间写这篇帖子,并非想和刀笔吏搞什么辩论,说老实话,这可怜的家伙还真不具备辩论的资格和能力,虽然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人“布道”。老梵只是害怕论坛上不明真相的初学者们被误导,所以才长篇大论以提醒各位同修。即使各位不信老梵所说,但也请慎重一下,我们难得一次人身,不能轻易毁在这样的误导中。不妨先多看多学,再最后做决定,千万不要跟随其随意攻击大德,也不要对他轻易“随喜”和赞叹。因为对其随喜赞叹,其果报会和他一样。如果他对大家推销萧平实的书籍,能不要就尽量不要,何必花钱浪费时间读邪书。即使看了萧平实的着作,也请不要轻易相信其邪说,不妨理智一下,多方打听,认真仔细地闻思和思考,不懂就不要轻易论断,毕竟三宝的对境非常严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 如来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