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新股发行核准制注册制和股票核准制有什么区别

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变成注册制会带来哪些影响?-石投金融
下载客户端
三步轻松贷款,贷款利率低
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变成注册制会带来哪些影响?
从券商,证监会以及市场方面考虑都会有哪些改变呢? 券商的业务方向会不会有所转移,更偏向于非监管的方面? 证监会的功能会有哪些改变呢?会向美国 SEC 靠拢吗?现在使用有效的一些技术指标注册制后还能有效吗?
匿名用户 |
浏览次数:2078
常见类似问题
回答共有7条
楼上几位都说得很不错,我来重点推演一下对券商IBD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这世上所有行业的商业本质其实都是相通的。金融行业亦是如此。投行的本质其实就是证券的一级批发商。IPO路演,就是把证券卖给机构这些二级批发商的过程。现在的审批制,实际上… 显示全部 楼上几位都说得很不错,我来重点推演一下对券商IBD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这世上所有行业的商业本质其实都是相通的。金融行业亦是如此。投行的本质其实就是证券的一级批发商。IPO路演,就是把证券卖给机构这些二级批发商的过程。现在的审批制,实际上造成了一种“逆向淘汰”,会包装,会造假,跟会里关系好的券商反而容易得到企业青睐,由于核准制造成的股票供需关系的扭曲,中国股市实际上还是个卖方市场,这才是市盈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投行实际上只需要讨好企业,拉到项目,而不用太担心承销的股票卖不出去。而如果是完全的注册制,由于市场供给的放开,卖股票将成为一个很强的技术活,投行的吆喝能力会越来越重要,而不像现在闭着眼睛漫天要价。同时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将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对于真正的好企业,会更容易受到市场的追捧,市盈率不会比审批制下更低,可能还会更高。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在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所有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是声誉,注册制下,如果一家投行帮企业造假上市圈钱,一旦被发现,那之后他承销的证券就没人买,失去立足之地,就好像一个出售假冒伪劣的商家,是不可能长久地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的。 现在审批制下,券商实际上都不在乎声誉,违法成本也很低。而在相关法规健全的注册制下,声誉和法律制裁的双重打击,真接可以把一家券商给按死。 不光是在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政府总觉得自己比市场聪明,所以处处都可以看到类似“发改委”这种奇葩的计划经济残余的存在。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发改委,而靠市场和企业家自己做判断,现在光伏、LED什么的根本就不会产能过剩到这种程度。在中国,你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以光伏为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和企业家资本家一起忽悠,盲目上马光伏项目,国有银行因为有了发改委和政府的信用背书,闭着眼睛放贷,整个利益链和寻租链都赚得盆满钵满,反正五年一届,我捞到了升官了后面死活关我屁事,最后产能过剩了成本只能由社会来承担。 因此,还不如干脆把判断都交给市场,不管什么行业,政府只需要进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己投资盈亏自负,各种金融机构按照自己的风控标准愿赌服输。就这么简单,几千年前先贤已经说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政府不愿放手我看就是因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所以看看证监会去年来出的一些“新规”,什么发行市盈率不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25%,真是让人觉得可笑。有人愿意以100倍、200倍的市盈率来买,干嘛不让人家卖?同理地,对房价的调控也是如此。当然这也是没办法,在中国这种体制环境下,政府已经习惯了,出台的这些“有形的手”有没有用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谁叫中国无知善良的老百姓好骗呢。 其实很多事情用市场的逻辑去推理一下,都是好解决的。之前国家一直不肯放开注册制,一个重要理由是“现在中国的投资者不成熟,容易骗”,“投资者教育还不充分”。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犯错”,开放注册制你让他吃两次亏,他马上就成熟了,比如说一个投资者买了一个券商承销的股票,后来发现造假,那他下次就不会买这个券商承销的股票了,并且下次投资会更谨慎。同时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如追偿机制,市场很快就会成熟起来。更何况,现在审批制下,投资者还不一样被骗! 总而言之,注册制之后,股市才能真正实现他发现创造价值的功能,而不是现阶段的毁灭价值。
回答于日 00:00
一、注册制本身的问题 注册制本身的是一种发行制度的改革,更精确的来说就是发审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二级市场的制度改革,先说明白这一点,是因为目前的发行制度是审核制,审核制的弊端是保荐人上报上市材料之后发审委员会只需要去检验材料的真假,记住是申… 显示全部 一、注册制本身的问题注册制本身的是一种发行制度的改革,更精确的来说就是发审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二级市场的制度改革,先说明白这一点,是因为目前的发行制度是审核制,审核制的弊端是保荐人上报上市材料之后发审委员会只需要去检验材料的真假,记住是申报材料的条件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对于行业以及整体的企业的真实情况是不做审核的。而由此也存在了巨大的权利寻租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一直管理IPO的副主席被抓的主要原因。而注册制更多的是开始权利下放,审核部门只是制定规则,然后想IPO的企业必须要按照这个规则将自己的企业以及数据曝光,而审核部门紧紧只是对目前的这个规则进行裁定,而对于报价以及价值不做任何的判断。从这两个制度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事实上没有改变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是更多的东西让市场去决定了,而对于发审机关来说是一个权利下放的问题。二、对于二级市场的冲击很多人都在想注册制出来之后,会不会对二级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而这个冲击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1、IPO不断,导致市场失血过快而死亡 2、新股不断导致市场估值体系打破以后只能炒绩优股 3、注册制出来的,上市简单了,ST股以及壳资源就没有价值了。以下是我的解读1、IPO不断会不会导致市场失血过快而形成漫漫熊市个人理解是不可能,因为为了迎接注册制,领导层动用了很多非常手段的,比如修改了打新的办法,直接公开以后采取市值打新,这样子基本上对于市场没有太大的资金冲击。再者市值打新之后,不排除会出现一些市场极端不看好的个股,当场破发。美国股市以及港股经常出现这样的案例。所以会不会来熊市未来和IPO关系不大。2、新股不断发行导致市场估值体系打破。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价值回归需要时间,不能说市盈率高的就是不好,也不能市盈率低就是不好。据我所知亚马逊以及特斯拉这样的伟大的公司市盈率都是吓死人的,但是股价一样高高在上。所以估值体系是什么样子还会是什么样子,只是说有很多基本没有增速的行业确实会受到估值的压力,比如银行、铁路、钢铁、公路等等。所以,个人理解就是以后评价判断的标准将会更加的复杂和与时俱进。一万倍的市盈率和5倍的市盈率可能存在同一个市场同一个时间节点都没有说谁高估谁低估。所以,估值体系的回归和有没有注册制关系不大,价值体系打破是因为市场投资者越加成熟导致的,和市场发审制度关系不大。3、注册制出来壳资源就没有价值了这完全是一个笑话,对于A股来说现在退市制度已经日渐完善了,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完全实施,那是因为目前新三板的分成制度还有完善,以后的A股,会更加的好玩,其实注册制的出现和壳资源完全没有关系的,美国是注册制,但是我记得巨人股份上市的时候史玉柱就是借壳上市的,我观察了美股市场,很多微小型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只有5000万美金左右,然后交易也很清淡,但是他们还在市场上啊,其借壳的代价并不低廉,我觉得这是个笑话就在于这里,注册制的市场里也有垃圾股,为什么A股就是没有呢?所以我觉得注册制出来以后,壳资源还是壳资源,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稀缺了,不会那么容易炒作了,但是市场还是有的,可能对其估值的评判要比之前要降低很多而已。三、注册制是中国证券制度走向成熟化的第一步在这里我要说下注册制的好处了,因为注册制不管是逻辑还是实质,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至少已经是证券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了。如果注册制成功之后,可以预想的就是T+0即将回归市场,甚至涨跌幅限制也会放开,甚至多空双向交易都有可能放开,这一切都要从第一步就是发行制度的改革开始。中国目前的交易市场相对还是闭塞的不完整的,但是新三板以及主板的市场角色分配的过程中一定是要遵循先建立市场制度,再修改发行制度,最后修改交易制度。这样子才是市场成熟的时候。我觉得注册制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相反注册制的出现,会带来很多的好东西,比如说资金的不断流入,因为新股申购制度改革,你若要打新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值。再者就是市场容量变大,选择会更多。最后就是再也不缺乏优秀的标的,可以容纳更多的投资方法。注册制落地,养老金入市,A股加入眀晟指数,深港通伦敦通,加上低利率和资产配置荒逻辑等等,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目前仍然是下行通道,但以上这些,足以支撑A股走出一波资金牛改革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活到那时。
Kane读作卡呢
回答于日 00:00
11.18 首先扯点八卦,当然都是听领导们闲聊的时候说过的,我自己入行没几年,只经历过第三阶段: 1. 最早的时候上市搞审批,每个省推荐几家企业,俗称“通道”,民营企业给得不多,给哪个企业很看和领导的感情,据说某公司招股书只有15页; 2. 后来改为通道… 显示全部 11.18首先扯点八卦,当然都是听领导们闲聊的时候说过的,我自己入行没几年,只经历过第三阶段:1. 最早的时候上市搞审批,每个省推荐几家企业,俗称“通道”,民营企业给得不多,给哪个企业很看和领导的感情,据说某公司招股书只有15页;2. 后来改为通道在证券公司,每个证券公司有2个基本通道,大券商有多的,南方和中信当时有很多通道,也是业内大牛券商。招股书开始上百页了;3. 再后来改成了一直到今天的保荐制,“通道”变成个人的了,第一批保代成为了制度红利的受益者,很多当时的草根年轻人成为了现在券商投行部中流砥柱,甚至是证券公司的大领导;从中也可以看出,“上市”的权力不断下放,责任追究的客体也越来越明确,政府不再为股民被骗负责了,到后来证监会也不负责了;证券公司通道制的时代,券商都是国企,或者是国企+国际巨头,证监会说话不管用,到现在追究到签字的保代,甚至是协办了。当然,从最近的一些处罚案例来看,证监会对于券商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以上这些,用官方术语来说,阶段1和2属于“审批制”,阶段3属于“核准制”,其实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企业上市就是通过政府或者是行政性质事业单位——证监会的一项审批,而中国的投资银行部在今天及以前,最花精力的就是帮助各种企业完成各种行政审批。但是真正的“注册制”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1. 行政机构的主要精力不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判断,所谓的实质性判断比如可持续盈利能力之类的,属于有较大不确定性因素或者超过行政机构应有的专业范围的事项,完全可以交给投资者自行决定,证监会难以有精力事无巨细地去了解每一个行业,也不可能在统计意义上作出50%以上准确率的判断,否则他可以自己去炒股了;2. 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行政审批的弊端在于企业可以装作好孩子,通过证监会的考试上市以后胡搞瞎搞,或者本来是老实人,上市以后学坏了,这些可能性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上已经是现实。美国SEC主抓事后监管,上市之后如果有任何和当初IPO申请表不符的、违反承诺的、信息披露违规的、等等这些证券欺诈行为美国SEC都可以进行调查和处罚,而且赔偿金额来看可以是天文数字。我国的证券法虽然也有没收所得并加罚n倍的高标准条款,但是到目前执行的次数不多。而且罚的是中介机构,罪魁祸首的实际控制人进去坐牢,出来手握上市公司的壳又待价而沽了。给你3亿元坐9年牢你干不干?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难以抗拒诱惑。吐了这么多槽,以上2个特点依赖于一个关键制度: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应当是一套严格的规定,规定了何种事项在何种阶段应该以何种方式何种时间披露。再拿以前的例子来说:菜市场上的白菜摊子上有很多种白菜,有山东生产精心挑选系上红头绳的胶菜,也有只能拿去喂猪的烂白菜。每一种白菜的出售者都必须明确在摊位前的招牌上说明自己的白菜何时生产有没有打农药是不是有机种植有没有转基因等等,至于买者要掏多少钱来买,全看买者自己。如果你敢把烂白菜当胶菜卖,一旦买者投诉你或者被菜市场管理处发现,不仅买者可以获赔,管理处还能追加处罚,罚你的款以后把你赶出菜市场,甚至让你坐牢。在美国,敢把烂白菜当胶菜卖的人已经很少了(仅有的一些例外中中概股为数不少)。说了这么多优点,又要说到不中听的地方:这个关键制度又基于我朝的法制建设,如果仍然有组织或个人可以凌驾于证监会甚至新证券法等法律框架之上,那么注册制将会成为一场噩梦。所以,只是说逐渐过渡到注册制,并没有说要在明确的时间表里推进注册制。对于我们券商等中介机构从业者来说,注册制也许并不一定会导致保荐人制的消亡,而是将更多注意自己的执业风险和企业价值发现能力。我理解的价值发现能力就是快速判断一个企业能做或者不能做,没有企业上不了市了,已经很好的企业抢破头,而判断中小企业成长潜力没准会成为未来保荐代表人的核心竞争力。而保代的身价也将取决于他的实战所得的身价,而不是靠背书做题得来的证书。对于券商等中机构来说,在注册制下我认为IPO业务的实力将更取决承销的能力而非保荐,大公司销售强,引来好企业,好企业想找好销售。这将导致业务资源的高度富集,投资银行业务处于中游的券商或许应当把负责证券承销的资本市场部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了。11.19 更新:对企业来说,注册制未必是好事,审核制带来的高门槛导致新股市场在本质上是供不应求的。 此处说几句题外话,所谓专家宣扬的IPO抽血论其实是不成立的,如果看一看今年的整个股权融资市场,IPO是0,上市公司再融资数字超过了去年同期IPO+再融资的总和。如果再和债券市场相比,恐怕连零头都不到,尽管我拿债权和股权对比并不一定非常科学,但是可以看到资金主力其实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注册制带来的是近乎无限的供应能力,我相信一级市场的心态也和审核制时相比有所改变。在大量的上市企业供给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的甄别,一定会带来的大量的发行失败。大多数企业将有赖于承销机构的推介和销售,如果仅仅是一个能赚钱的平凡家族企业,IPO带来的股权溢价减去发行成本恐怕并不是一笔划得来的生意。而反过来,少数在上市前即具备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将会受到热捧。比较知名的例子比如特斯拉,个人认为这个公司前途不可限量,但是过高的知名度导致股价提前透支了。但是一切的这些,还是必须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上,中介机构对有关企业未来价值的信息披露一定要慎之又慎。此外,有进就有出,注册之后上市容易,退市也容易,证券市场的新陈代谢机制其实在审核制下就应当健全,但是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只要壳还值钱,退市是不会发生的事情。企业应当知道注册制下,上市不再是一种永久资格,而是企业的一种临时状态。对投资者来说,我个人认为注册制并不会消除“打新股”狂热,因为新上市公司那么多,还是看研报和自己的直观感受选择,很可能导致申购高度集中。即便成熟市场中,非死不可等企业还是会引来首日的狂热抢购,这个其实和什么制度无关,全是人性使然。结论:注册制还早,实施注册制成熟的时候,我们也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了。
回答于日 00:00
这个问题我只了解一部分,不准确之处请指正。 1、从核准制变成注册制需要证券市场立法改革作为先决条件——把证券市场的民事诉讼放开,法院的力量要强于地方保护伞的力量。也就是说,由现在证监会进行实质审核变成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审核,如果出现造假上市… 显示全部 这个问题我只了解一部分,不准确之处请指正。1、从核准制变成注册制需要证券市场立法改革作为先决条件——把证券市场的民事诉讼放开,法院的力量要强于地方保护伞的力量。也就是说,由现在证监会进行实质审核变成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审核,如果出现造假上市行为,实际控制人和涉嫌参与的中介机构会被罚得死去活来。市场上会出现很多类似浑水这样的公司,和专门从事证券市场集体诉讼的律师。2、证监会由现在一方面审得焦头烂额战战兢兢另一方面被供养得欲仙欲死的部门变成一个远距离旁观和监督者。参考美国和香港证监会。3、券商的IPO业务(很可能会保留保荐人制度)从做材料迎合证监会口味,变成专业的价值发现和包装者,考察券商的业务能力主要看能不能把股票卖给机构投资者。投行的专业化、精英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国内妈咪带小姐式的小团队做中小项目的主流模式要开始大幅改变。4、相较于证监会审核的模式,公司总体在IPO过程中信息披露更为坦诚,更为注重披露的合规性,而没有当下这么强的做高业绩的动力。公司面对财经公关的底气也不一样,整个财经公关行业会洗牌,从IPO产业链上权力寻租的中介变成真正的公关公司。5、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会向美国靠拢,上市公司不再享受由于市场标的供给不足带来的溢价,整个市场会出现将上市公司私有化再重新包装上市的操作方式。投行的业务会变得更为复杂,并购市场会扩大,如果放开投行提供并购贷款,并购市场将开始繁荣(不同于当下的并购)。
SeanTan又名旺财
回答于日 00:00
文章来源: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 林采宜 何为注册制 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 证券发行注… 显示全部 文章来源: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 林采宜 何为注册制 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 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 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 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 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不进行实质判断。 另外,注册制还主张事后控制。 股票注册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今天我跟大家介绍的主要就是股票的注册制,其实股票注册制现在讲的主要是新股发行这一块。为什么会谈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是核准制,但是我们这个核准制跟德国的核准制有点不同,跟台湾早期的核准制更像一些,它有以下几大弊端: 首先,核准制会导致过度包装。企业为顺利通过发审会,粉饰财务数据,对拟上市资产进行过度包装,导致估值偏离。 其次,超额募资屡见不鲜。核准制就是政府控制你的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可能企业排两三年都还没排到,既然上市这么不容易,不管拟上市公司是好公司还是一般公司,都有激励去使劲圈钱。超额募资为什么能够盛行?很简单,一级市场普遍存在“承难销易”现象,新股出来认购倍率是很高很高的。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这种方式绝对不是最佳的。 第三,一级市场定价畸高。监管机构在证券发行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上市新股的“隐性担保者”,投资者在政府机构的发行审核机制背书下,往往低估投资风险,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合谋出的高报价容易被市场接受。 第四,权力寻租。发审制度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上市意味着“获利”,股票发行审批中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我国整个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操作层面,网下配售比例、新股询价过程、股票回拨机制、及绿鞋等其他发行辅助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上市发行核准制是核心症结。 要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就是从核准制走向注册制。 1、带来透明信息的完备披露 实行注册制,证监会是不是就不要审了?依然要审,但证监会要审核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备性。目前,证监会作为监管者的角色其实是错位了,证监会其实没有义务保证每个股民都赚到钱,更没有义务保证融资方一定能圈到钱,证监会要做的是保证上市公司必须清晰准确地披露应该披露的信息,把可能遇到所有的情形包括风险,都准确地披露给投资者,接下来就是自由交易,愿打愿挨的事情。 交易所审核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是否达到上市标准,但不对盈利前景、募集资金使用提出实质性意见。上市公司在海外的上市标准很简单,它们可以接受一个不盈利的企业,因为不怕公司没盈利就怕没未来——可能这个公司现在不挣钱,但是两三年以后可能会挣很多钱,比如谷歌上市的时候也是亏损公司,可是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某种意义上,交易所看重的是交易性指标,哪怕是亏损公司,只要投资者接受,公司就可以正常上市;而如果一个股票如果跌到一块钱以下,而且没什么交易量,那就是说市场不认可这个公司,它就应该退市。 也就是说,注册制下,市场拥有了鉴别一家公司值不值投资的权利,市场用钞票来表达它的选择,双方利益对称,进行愿打愿挨的自由交易。注册制就是使监管者的职能和角色发生一个调整,但不代表它的缺位,就是说家长退出、变成警察——监管者仍然在那里,维持市场的秩序,保证上市企业不欺骗投资者,而不是替投资者做价值判断。 2、带来市场定价的规则 其实,不同国家的发行制度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像台湾、日本,甚至是德国等大部分国家都是从一开始管制比较严格的一种制度,慢慢转向一种比较开放的、以市场同业自治为主的制度。但是,无论哪一种发行制度,都是在投融资者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利益的平衡点是不一样的。 而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是决定发行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我记得十多年以前中国有个很熟悉的口号,“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大家那时候觉得挺正确的,国企改革就需要资本市场。现在想想对吗?国企是融资者,当资本市场为它服务的时候,证券市场整个的规则就是严重有利于融资者,也就是资本市场替国企来圈钱,帮它完成国企改造。当国企把大量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后,再通过上市从老百姓那里圈了很多钱,于是,亏损的国企一下子就变成了盈利的国企,现在国有资产庞大的基础,跟那时候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是有关系的。这里我也不去做历史的评价,但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资本市场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否则投资者就会离开市场,所以大部分资本市场都会慢慢走向均衡性的市场。 每一个发行制度都是跟它的历史相结合的,我们新股发行制度从一开始的审批制,发展到2005年以后号称是核准制,但由于我们的核准带有太强的行政权力色彩,其实跟审批制还是没有完全脱钩,所以,我们现在有点像审批制,有点像核准制,接下来就是往注册制方向发展。从趋势上来看,各国对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标准在趋松,审核标准在不断降低,也就是说,监管者权力放到一个比较小的地位,只要拟上市公司不违法违规,股票发行的选择权交给市场,只要市场愿意接受,公司怎么亏损都可以,IPO定什么样的价格都可以。 信息披露制度:很多人说股票价格太高不公平,其实,公平与否,第一个关键在于双方信息是否对称,存不存在欺诈行为;第二个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自愿交易。只要是信息透明的自愿的交易,任何一种价格都是公平的。在这种原则下面,政府就不会去管市场定价的具体市盈率,比如现在完全市场化的美国,发行时就是管住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美式累计投标询价制:为什么高报价在中国股票市场会遭到诟病,因为里面存在一种猫腻:目前机构并不需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于是有些机构就会报很高的价格,但是报完以后只买一点点,而且最后的买价是使用大家报价的均价,肯定低于自己的高报价,这种报价制度会拉升股票的价格,导致价格操纵。而在美国股市,机构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报了最高价就要以最高价买这个股票,就跟上海在没有进行价格管制之前的车牌竞拍制度一样:你报10万就10万块一张,你敢瞎报吗?你不敢瞎报。每一个报价的投资者,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任,既然报出这个价,就说明你认为它值这个钱。中国目前投标的报价制度是存在漏洞的,但这个操作漏洞是可以堵上的,只要让投资者为自己的报价负责,并且对购买的数量也做出一定的要求,这样的规定就能剔除价格操纵的一种猫腻。 自主配售制和超额配售选择权:现在中国股票发行既然没有自主配售,那么中介机构可以把价格抬的很高,卖不出去总承销商负责,注册制以后,机构的综合能力,包括股票客观的定价,都会成为整个发行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东西。当发行股票很容易后,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圈那么多钱了,也不会再有超额配售。 总之,整个发行的制度实际上都是逐渐宽松的,随着市场的成熟,市场的权力是越来越大,这是整个全球发行制度变化的一个趋势。 3、带来退市制度 注册制还会带来真正的退市制度。其实,退市制度在中国出台了很久,但几乎没什么公司退市,退市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注册制,俗话说,“吐故才能纳新”,但在中国股市,其实纳新才能吐故。在非注册制下,上市非常不容易,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会拼命保,地方政府也会保,所以最后就变成交易所、证监会跟地方政府在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吐故是很困难的,而如果不能吐故就是不断地炒作,于是就有了壳资源。IPO实行注册制以后,退市就会很容易,因为企业只要符合上市标准就可以挂牌,上市就不再稀缺,也就没人去花大价钱购买壳资源,所以一个上市公司只要没有价值就可以退市了。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退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香港式的退市,一种是美国式的退市。 美国式的退市相当于逆转板,企业股票可以从一个OTC市场升到一个创业板,从创业板升到主板,同样,主板退市以后,股票仍然可以到OTC市场去交易,这样尽管已经退市,但股票仍然有流动性,也就是说还可以起死回生,盈利前景好到一定程度,这个股票还可以转回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但是香港不一样,香港没有OTC市场,退市就意味着破产清算,退市就是彻底的退。因为这一点,香港的退市实际上是非常慎重的,根据Wind数据,退市企业的比例为10%,但是,这个数据是虚高的,因为香港把所有转板都理解成退市,实际退市的公司里90%都是主动退市的:比如我在香港退市到美国上市了,他也理解成退市;还有一种是因为业绩好,或者业务发展改变以后,我被更大的股东收购了,收购完成原来的就退市了。也就是说,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被迫退市的比例比欧美国家要低很多,大概就是1%的股票。 在这两种退市方式中,我觉得中国将来的退市制度可能更像美国的逆转板退市,就是新三板可以进入中小板,进入主板,如果主板股票表现不好,也可以退到OTC市场或者新三板去,股票仍保持流动性。 注册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从路径来看,我个人判断中国的IPO注册制肯定是渐进式的: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然后再到注册制,我们走了20年。台湾也是这样,台湾从1983年就开始实行核准制和注册制并行的制度,经过23年、到2006年以后才真正完成实行注册制。中国可能不会走那么长时间,但是肯定是从新三板、中小板这些比较基础的、影响力也比较小的市场里开始,最后才是主板的注册制,是一步一步来的,绝对不是休克式的。 从本质上看,注册制改革有两大主要目标: 第一个就是通过解决供求的失衡,来解决高IPO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现象,正是因为上市的额度和规模管制,股票供求不平衡造成了这三高,注册制就是创造一个供求平衡的环境。 第二个是通过减少审批环节去行政化,提高发行效率,减少权力的寻租。 在这些目标下面,中国的注册制可能会呈现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企业天然拥有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权力。这里面他把在市场上募集资金的权力,就是股权融资的权力,让度给每个企业。也就是最近克强总理说的,中国要鼓励一个创业的社会。如果你没有给他一个股权募资的很宽松的环境,他创业怎么创,就靠自己积攒的那些积蓄来创业,肯定不是这个民族产业发展的健康之道。所以说应该有一个,包括股权众筹在内的多渠道的一个股权融资的平台和路径,他才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时代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面,我认为制度应该赋予一个企业天然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的权力。 第二个我们会跟美国一样,秉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换句话说,我们的证监会要从家长做回警察,警察和家长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各个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监管人、投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你错了,你应该付出代价。 第四个宽进严管,重在事后和事中的监管。以后上市会容易,但是违规的惩罚会比现在严厉的多,也就是违规的成本会上升很多。 这就是IPO注册制以后整个的监管环境的一种改变,注册制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市场化的一个路径,真正的目的就打造一个很健康的证券市场。 我们看看中国IPO注册制的渐进式改革,会有哪些要素是必须的: 第一个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以后虚假信息在法律和法规层面的惩罚会更加严厉。 第二个与之相匹配的集体诉讼的法律框架,在行政监管者退出之后,所有投资者都是监管者,如果一个投资者发现公司存在虚假信息,或者存在侵犯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这个投资者起诉你后胜诉了,那么所有的投资者都将获赔,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造假的代价就非常大,从而抑制造假行为。 第三个就是简单高效的转板机制。如果一个公司没落到一定的程度,它就应该逆转板到一个中小板或者新三板去,反过来,新三板的公司如果好就转到主板。这样一种转板机制能鼓励资金,尤其是一些PE和风投,投向一个创业期的企业:因为上市很容易,上市以后转板也很容易,所以上市对这些投资者而言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关注点转向被投资企业业绩怎么样、是否能不断成长。 第四个就是中介机构的职能和相应的约束机制也会加强。 在这种前提下面,注册制的环境才会成熟,跟注册制诞生相对应的就是退市会变得顺理成章。注册制本身它不是孤立的,以上这些制度的相应出台是为注册制创造一个必要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从注册制改革的路径来看其实就两个,一个就是去行政化,证监会不再控制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一个就是放开市盈率限制,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再通过一个立法的方式和行业自律的方式来约束企业的一些不良行为。 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股发行注册制,会为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1、证券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新三板、创业板的迅速扩张 这个影响现在已经看出来了,现在新三板企业的数量有4000家了,我觉得2015年还会翻倍的增加。美国的OTC市场有18000家公司,主板才2000多家,中国是反过来,主板市场最大,新三板不死不活,但是,转板机制将提高新三板和创业板的吸引力,证券市场最终将逐渐变为主板、三板、OTC的正金字塔结构。三年之内,中国的新三板规模可能将超过2万亿;数量上来看,今年到年底新三板上市企业可能达到家,明年数量达到1也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有买对了才能赚钱。 2、私募市场将对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作用增强 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后,私募市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私募投资都等着企业上市,一旦上市,投资就退出,投机性很强,而对扶持新的技术、扶持创业者的兴趣很淡。注册制以后,股权投资基金对实体项目的介入时点前移,风险投资的专业性提高,投机性下降,整个私募市场的收益率会更加市场化,而对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加强。 3、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 很多在国内上不了市的公司,选择到海外去上市,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目前的制度缺陷造成的,注册制以后会有相应的制度竞争力改善。 4、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其他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很多的弊端都跟现在的发行制度有关,如果发行制度改掉了,首先会减少壳资源炒作现象,宽进严管使得借壳上市成为过去时;第二,投行的通道竞争将变成专业能力的竞争。承难销易时代结束,市场定价和自主配售考验券商包括定价、风控、销售等在内的综合专业能力;第三,注册制弱化上市公司圈钱动力。发行门槛降低,发行效率提高,在信息披露监管趋严和退市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超额募资带来的风险增加。 注册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实行注册制后: 1、中国将从货币时代迈入资本时代 如果说过去20年我们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信贷扩展支撑起来的,那么未来20年中国这个创业时代的繁荣绝对要靠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这也就“卖掉房子买股票”的一个大的制度前提。 我们之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直接融资方面,债券市场不发达,股票市场也不发达,做实业只能去借贷,以后,做企业就可以去发股票。李克强总理说了,以后要少发钞票多发股票,这个话会应验吗?我觉得未来20年一定会应验,钞票发的速度肯定没有股票发的速度快,过去10年发的那些钞票,用股票吸收起来就不会造成大通胀。所以,未来20年是一个不断发股票的时代,股权融资会支撑起中国一个多元化创业繁荣的时代。 我们知道目前,整个的金融市场体系有三种:一种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价格来分配资源的金融体系,美国就是典型;第二个就是中国这种以信贷为基础、关键价格受到政府管制的金融体系,比如政府控制存贷款利率贷存比、每年的贷款指标等;还有日本那样,以信贷为基础、由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跟大企业之间的股权盘根错节。 在不同金融体系下,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效率是不同的:美国那样的金融体系下,储蓄的转化非常高效,而在后2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去影响公司选择,但都比较糟糕。总而言之,我们中国现在的改革方向,是从信贷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转向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不同的金融体系决定着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我认为我们未来就是一个资本市场繁荣的时代。 2、注册制会改变社会的融资结构 根据2014年底的社会融资结构数据,目前企业债券市场和企业发行的股票在所有的社会融资额中的比例只占8.37%,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将来这种现象会改变,信贷在社会融资当中的比重会大规模的下降,注册制不仅是股票发行制度,也将推及企业债券市场,公司债券注册制和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备案制也就接踵而至,推动整个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3、注册制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释放中小企业的增长动力 注册制还会带来什么?它会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现在的企业负担很重,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而如果企业在起步的时候,财务负担越轻,发展起来就越快。也就是说,在企业创立最需要钱的时候,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对企业初期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根据中美上市公司负债率的比较,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比美国的大概高三个百分点,而如果拿中国制造业的比例来比较,负债率就更高了,所以如果能够有效地降低负债率,有利于小企业的成长。 总体而言,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注册制给我们带来什么,尽管注册制开启的不一定是牛市,但它一定会给中国整个资本市场带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资本市场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会使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跟之前有非常大的不同。
三观修正器
回答于日 00:00
基本同意@范小明 再补充一点。 现在社会市盈和股市市盈之间差距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投资机构都靠拼关系抢Pre-IPO项目,拼到就是稳赚不赔。 监管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巨大的寻租空间的。 改革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推进改革也需要有一个时间窗口,… 显示全部 基本同意@范小明 再补充一点。 现在社会市盈和股市市盈之间差距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投资机构都靠拼关系抢Pre-IPO项目,拼到就是稳赚不赔。 监管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巨大的寻租空间的。 改革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推进改革也需要有一个时间窗口,这个时间窗口就是股市跌到市盈和社会市盈差距接近的时候,寻租空间不大了,推进这个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回答于日 00:00
1.轻审批,重监管,向美国靠拢。不禁想起华尔街很有名的一句话"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2.为今后开放做空拉开序幕。 显示全部 1.轻审批,重监管,向美国靠拢。不禁想起华尔街很有名的一句话"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2.为今后开放做空拉开序幕。
回答于日 00:00
对以上回答还不满意?您可以想我们的的专家咨询您的问题
*此回答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供用户参考及研究用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
贷款相关计算器
大家都在问
热门银行贷款利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债券发行核准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