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战败投降后的二战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样子的

|||||||||||
  提示:但是诏书中&只将&宣战于美英二国&视为问题&,&排除了中国和苏联,显然说明其意图是要把战争限定在1941年之后&。也有的学者明确地指出:天皇的《终战诏书》&其最根本之处就是回避天皇的战争责任和&护持国体&&。因为在所谓的《终战诏书》中,只提及日本与美英两国的战争,而且其内容中根本&不存在战败认识&,至于&关于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一概不予理会&。 
  日被有的人称为&日本历史上最长的一天&。这一天从上午开始,日本的广播电台就反复播送着将在中午12时有天皇的重要广播的消息。裕仁天皇即位20年来,还从来没有直接向日本人发表过讲话,于是人们对天皇的讲话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尽管有人心中对天皇是否要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宣言有些不详的预感,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像过去由人代为宣读的敕谕一样,天皇的讲话仍以激励日本人继续进行&圣战&为目的。也有人认为在经历了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及苏联的出兵后,天皇可能要宣布进行最后的决战。
  据经历过日本战败那一时刻的日本人回忆:8月15日将近中午的时候,全日本的人,无论是在自己的家中,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或者是在外出的路上,都会找到附近的收音机,站立着等待&天皇玉音&的播放。而在东京的许多人,甚至直接跪在皇宫的前面虔诚地等待,全然不顾头上似火的骄阳。当时的天皇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现人神&,所以必须毕恭毕敬地聆听他的声音。12点整,电台开始以所谓&玉音放送&的形式播出了裕仁天皇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
  天皇在这次的诏书中称:
  朕深以世界大势及帝国现状为忧,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布告尔等忠良之臣民:
  朕已谕帝国政府通告美苏中英四国接受其共同宣言。
  X者,朕承皇祖皇宗之遗范,拳拳于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交共荣共乐。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实乃出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至若排他国之主权、侵彼之领土行为,皆非朕之本意。然交战已阅四载,朕之陆海将士虽勇武善战,朕之百官有司虽励精图治,朕之一亿庶众虽克己奉公、尽其最善,战局仍未好转,世界大势于我不利;而敌新使用残虐之炸弹频伤无辜,其状之惨不可预测。作战若延续,终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波及人类之文明。如此,朕何以保吾亿兆之赤子,何以谢慰皇祖皇宗之神灵?是为朕着帝国政府回应共同宣言之缘由。
  对于与帝国始终戮力同心致力于东亚解放之盟邦,朕惟有深表遗憾;每虑及死于战阵、殉于职守、亡于非命之帝国臣民及其遗族,朕常五内俱裂;至身负战伤、蒙受灾难及丧失家业者之福祉,乃朕之深切轸念之所。今后帝国所受苦难非同寻常,臣民之衷情朕亦尽知。然时运所趋,为万世之太平,朕将堪所难堪之事,忍所难忍之情。
  朕笃信与护持国体之忠良臣民同在,而忌情绪激昂、滥滋事端,于同胞之间互相排挤,扰乱时局之势力。更忌由此误入歧途,失信于世界。此时宜举国一家,子孙相继,确认神州不灭,念及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信道义,坚定志操,誓发扬国体之精粹,以期世界之进运。
  此为朕之期待,望臣民周之。
  之所以全文引用天皇的这一诏书,是因为后来的人们往往把天皇在那一天以&玉音&放送形式发表的诏书视为日本投降的标志。的确,日本的战后是从天皇宣布这一诏书开始的。但战后日本社会关于战争历史认识呈现的复杂局面,可以说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为《终战诏书》一次也没有提到&战败&和&投降&,其实是埋下了日本人关于战争历史认识的&伏笔&。[page]
  如果对上述天皇的诏书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诏书只说到&世界大势于我不利&,而同盟国一方又使用了&残虐之炸弹&,为了&亿兆之赤子&而不得不宣布接受美苏中英四国共同宣言,而没有任何一处涉及承认日本战败的事实;
  其次,诏书强调宣战并非自己的本意,而是为了日本的&自存&和东亚的&安宁&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仍然是站在&解放东亚&的立场上,只不过是对当前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而感到遗憾;第三,诏书中所指的战争是自1941年开始的&已阅四载&的与英美的战争,而对侵略中国的战争则不置一词,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综合上述三点,可见同以往天皇的诏书一样,在这里特别突出的仍是所谓日本的&国体&,仍然坚持的是皇国史观。如果对诏书的意图解释得更清晰一些,那就是:虽然日本现在遇到了暂时的波折,但只要护持日本国体,虽任重道远但日本不能灭亡,仍有希望。
  日本的各大报都在8月14日的午夜接到了宣布战争终结的天皇的诏书,第二天醒目地刊登在报纸上。《每日新闻》的大标题是:&圣断大东亚战争终结;颁布收拾时局诏书&,而在&维护国体&的大标题下写道:&在聆听大诏终结战争之际,吾辈草民应发挥国体之精华,建设新日本。&
  《读卖新闻》的前身《读卖报知》则以&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全文刊登天皇诏书,同时发表社论称:&正如大东亚战争的宣战诏书所申明的,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自卫自存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东亚的解放和十亿民众的福祉。&这些报道和社论没有一处提到&投降&、&无条件&,甚至也看不到任何一处对导致战败的军队与政府的批判。
  《朝日新闻》虽然承认&日本国民今后面对的和平不是对等的,是单方面的战败&,但是对军队和政府的责任也未置一词。这些报纸的腔调之所以相当一致,是因为就在前一天,负责新闻管制的情报局刚刚向媒体下达了&大东亚战争终结交涉之际的舆论指导方针&。
  8月16日,情报局针对天皇诏书公布后的形势,再次发布指示,要求各媒体&可以刊登敌方的正式声明,但是将其中谈到战争责任者的追究,军部的责任以及影响国内局势的内容一律删除&,&可以使用&日本投降&的概念,但是不得说&无条件&&。
  其实,到1945年的8月,对于任何一个稍微了解国际形势的人来说,日本战败是不可否认也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天皇发布这样一份并不承认战败的《终战诏书》,固然&终结&了战争,但导致了日本社会思想的混乱,则是不争的事实。[page]
  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曾指出:《终战诏书》是针对美国、英国、中国与苏联四大国提出的《波兹坦宣言》的回答,理所当然地应当涉及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但是诏书中&只将&宣战于美英二国&视为问题&,&排除了中国和苏联,显然说明其意图是要把战争限定在1941年之后&。
  也有的学者明确地指出:天皇的《终战诏书》&其最根本之处就是回避天皇的战争责任和&护持国体&&。因为在所谓的《终战诏书》中,只提及日本与美英两国的战争,而且其内容中根本&不存在战败认识&,至于&关于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一概不予理会&。所以所谓的《终战诏书》,不过是一个&继续天皇制的宣言&
  经历过那一时代的日本人,至今也难以忘记当时聆听&天皇玉音&后感到的震惊。尽管天皇是用文言的形式咬文嚼字地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决定,但全日本的人们则是首先从自身的战争体验的角度予以理解,因此引起了巨大的思想混乱。
  生活在甲府的一位老年妇女,当时还是中学生,在她的日记中这样记载着:
  8月15日
  霹雳!!
  这是怎么一回事。
  8月17日
  这样的日子,对日本人来说真是难过啊。在听到15日的大诏之前,我们一直都是在为胜利而奋斗着。真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情绪丝毫不奇怪,例如大阪府的调查报告说:&民众中的七成是期待着天皇在讲话中表示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的,没想到竟然宣布结束战争,实现和平。许多人立即感到失魂落魄,悲愤不已&。神奈川县的调查说:&一般的县民都以为要宣誓抗战的,所以听了天皇发表的玉音,一时呆在那里,许久说不出话来&。而鸟取县的警察更发现:&人们表面上是聆听了玉音,但心中无非是在想:&现在结束战争为时尚早&,&无视国民的意志&,一些人表示了批判的意见,而有人甚至散布对天皇和皇室大不敬的流言&。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日本民众被军国主义思想愚弄到何等地步![page]
尽管《终战诏书》并没有正面触及日本战败的事实,但天皇亲自宣布&终战&这件事本身,等于承认了以往鼓吹的&圣战&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战争的失败导致&圣战&思想的崩溃,于是日本社会出现强烈的&被欺骗&的感觉,出现了一个时期的思想&真空&。
  后来成为日本白桦派作家的长与善郎曾记载说:8月13日,听在众议院图书室工作的朋友说将要发表重大的新闻。当时已经意识到战局发展对日本不利的人们都以为天皇可能会一方面检讨自己,一面亲自鼓动国民全力抗战。如果天皇那样做的话,日本全体国民肯定会对天皇感激涕零而积极参战。但是,在听了15日的&玉音放送&后,人们&一下子泄了气&,&不知道应当做些什么了&。
  战前曾经参加了反战运动,但是在战争开始后&转向&加入了文学报国会并担任审查部长的高见顺在8月10日听到了御前会议的消息后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看来战争终于要结束了,可是说不出心中是什么样的感情。是高兴吗?不是。但是也没有别的什么感情。&
  1994年,我在访问日本的时候,从法政大学退休的梅靖三先生说起过日本战败初的经历:
  1945年的6月,我已经接到了征兵令,就是当时被称为&赤纸&的入伍通知书。按照当时的规定,青年人一旦接到那一张&赤纸&,就必须按照纸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整理好行装前去报到,我当然也不例外,虽然上了年纪的父母很担心。在被集结在学校中待命的时候,天皇的&玉音&发表了。两天后我们被告知不再向军队派遣,而解散回家。听到这一决定,我们的心里确实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可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我们不能把喜悦表现在脸上。回到家中的时候,母亲不禁一把将我搂在怀里,哭了起来。
  梅先生还补充说:别看当时许多人嘴上仍然说不甘心失败,但其实都真的是松了一口气。因为到了战争的后期,战争在人们的心中早已不是那么神圣,但只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人们才敢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可见,一般民众从内心来说是不希望继续战争的,但是在强大的政治高压下,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感情掩盖起来。其结果是导致思想的真空和精神的崩溃。
  1995年,即在战后50周年的时候,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了《战后50年》摄影集。摄影集的第一页是一张对折的巨幅照片,拍摄的是1945年空袭后的大阪鸟瞰图。密密麻麻,星罗棋布的建筑组成了灰暗的大阪城,即使是庞大的建筑,在照片上也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但是照片上三个无比巨大的炸弹坑和无数较小的炸弹坑则引人注目,真的像是月亮上的环形山,形象地表明了城市被轰炸后的景象。所以这幅照片上的标题是:&战后的日本是从这类似月球表面的废墟上开始的&。其实,不仅是大阪,日本整体的经济与社会,包括日本人的思想与历史认识,都是在这一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崩溃而变成了一片废墟。日本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社会崩溃,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精神大崩溃。战后日本人的思想与历史认识,也是在那样的废墟上建立的。
  这样,伴随日《终战诏书》的公布,所有的日本人一夜醒来就不得不面对战败的残酷的现实,但同时也面对复杂的关于战争的历史认识。战争期间作为日本精神支柱的皇国主义史观本来也应当是寿终正寝了,但由于《终战诏书》仍然坚持着皇国史观,不过是从形式上以暧昧的态度结束战争,所以从对战争责任认识的角度和对历史负责的角度,《终战诏书》可以说没有任何建树。这就带来了战后关于历史认识的一系列的问题与争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终战诏书》为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埋下了&伏笔&。
&抗战胜利,日本军人缴械投降,叫做日俘,住在中国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侨,中国政府设立了一个机构管理他们,这个机构的名称,今人说法分歧,我记得我看见的招牌是“日侨俘管理处”。侨俘两个字破例密接,印象深刻。
那时“中国本部”(不包括东北和台湾省)有日俘一百二十八万三千多人,日侨约八十万人,中国政府要把他们送回日本,当时称为“遣俘”和“遣侨”。
那时“中国本部”使用广州、上海、秦皇岛、青岛等十三个港口进行遣送工作,上海最受重用,资料显示,上海港口送出日俘七十六万人,日侨约六十万人。我们逗留京沪时,遣送工作还没有结束。
抗战胜利,日本军人缴械投降,叫做日俘,住在中国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侨
国际通例,战胜国有权使用战俘的劳力。我们到南京时,看见日俘正在挥汗修路,江湾新建的机场尚未修好,仍由日俘继续施工。多年后,美国好莱坞拍了一部有名的电影:《桂河大桥》,演出英军战俘修桥的故事。
虽然做了俘虏,为敌人修桥,那个英军上校还是很兴奋,他说,身为军人,一生做的都是破坏工作,难得有机会建设,他一定要督率部下,提高工程水平。日军攻打中国,一枪一个洞,一弹一个坑,留下无数断桥残壁,征用他们出力建设,也是一种教育。
国际通例,战胜国有权使用战俘的劳力
有一天,我去看他们修路,皇军一变而为苦力,也是千载难逢的景观。那时机械器材缺乏,修路还是靠锹和镐,他们挖过许多战壕掩体,操作十分熟练。动作比较慢,似乎不甘心?但是一锹一镐下去很确实,不敷衍了事,也没看见有人擅自休息走动或抽烟喝水。
军官带队督工,工地狭长,他不停地走动察看。盟军规定,日俘遇见战胜国的军人,不论对方阶级高低,都要敬礼,而对方不必还礼(这是长官唯一叮嘱过的注意事项)。乖乖,他向我敬礼的时候,我还真觉得如在梦中。下次再去,我到马路对面远远地看,躲着他。
[!--empirenews.page--]连上有个班长,他每天故意走过工地,每天享受一个敬礼,日本的军官动作敏捷,姿势正确,从未违背盟军的规定。我听见有人笑那班长无聊,那班长说,“抗战八年,除了这个,咱们还能捞到什么?”他每天计算一共得到多少敬礼,到沈阳后,我听他数到第七十次。
我也曾到江湾看日俘修机场,那里参加劳动的人数多,一片黄尘中黄蚂蚁成群蠕动,乍见之下,产生错觉,还以为他们构筑工事,包围上海。我看见他们整队归营,尽管鞋袜破旧,军服肮脏,他们的队形仍然成列成行,目不斜视,无人交头接耳。
官长的军服上业已卸除那些显示官阶尊严的佩件,外形和他们一样狼狈,同时也失去了关乎他们生死荣辱的权力,可是他们对长官的尊敬服从丝毫未减。那时怎么也没料到,两年零十一个月后,我狼狈奔往江湾,由江湾逃出大陆。听说上海的慈善机构想捐一批鞋袜给这些日俘,人家不要。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如果说日俘决心给京沪人士留下“去思”,他们办到了,报纸杂志不断有人提及他们。据说他们在投降前一天照常出操上课,纪律严整。据说投降后照常整理内务,被服装具一丝不苟。据说缴枪之前把枪擦得干干净净。据说他们登船回国,秩序井然,无人抢占好位子,而且让妇孺优先。
他们的财物都得留下,只准带很少的钱、很少的随身用品,例如五百日元的现款,一只手表,一只自来水笔。宪兵检查严格,据说他们无人违反规定。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不久,我们走海路赴东北,葫芦岛登岸,正是夕阳西下,我看见许多日本侨民在码头上排成队伍,接受检查,老人弯着腰,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妇女,牵着小孩子,最后才是青壮男子。队伍很长,没有声音,图画中才有那样的沉默,只听见海浪拍打堤防,连小孩子都不走、不跳、不哭、不叫。
抗战时期,我们都熟知兵学家蒋百里的名言,他说日本盛产清酒、樱花和鲤鱼,这三样东西可以代表日本人:清酒没有后劲,象征日本的国力难以为继;樱花突然满树盛开,也一夜败落干净,象征日本的国运无常;厨师烹鱼前,鲤鱼躺在砧板上不动,象征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empirenews.page--]可怕的是清酒喝光了,酒厂再造;樱花谢尽了,明年重开;鲤鱼死了,来世轮回。京沪论客高分贝呼喝,教人莫唱《何日君再来》。投降,日本军人一万个不甘心,闲言闲语很多。民国政府派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飞南京“受降”,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呈递降书,两人留下历史性镜头。
我乍见那张照片时,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了几十年,终于看出眉目来,那位降将双手送出“那张纸”时,纸离桌面太近,太低,“那张纸”也没过桌面的中线,何大将得伸长胳臂俯着上身接过来,“降将”有机心,何上将恐怕是有些慌张。单就那授受片刻而论,日本没输。
然而一般军人也的确可怜,无论精神上、物质上他们都贫无立锥,战争耗尽了日本的一切资源,“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他们回去连食物也没有。如果他们中间有人强奸过中国妇女,此人的妻女正在卖淫。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如果此人放火烧掉中国人的房子,此人的祖居已被烧夷弹或原子弹化为灰烬;如果此人用他的东洋皮靴踢过中国人的孩子,中国学童正把日本孩子推入水中。即使此人从未抢过中国人的东西,他的家已遭中国游民侵入,喜欢什么拿什么,“你们从中国人家里抢来的、我们收回。”
东北人性情刚烈,属于“北方之强”,那时他们远在“化外”,没听见“以德报怨”的广播,“恩仇不报非君子”,动手杀死许多日俘。多少日俘日侨被飞机炸死,被老百姓杀死,衣服被人扒光冻死,多少人生了病,得不到治疗,也是一死,还有不少人自杀而死。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死神一次一次筛选,最后大难不死,再回到日本去受罪。现在读台北“中央研究院”出版的《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书中有许多见证,跟我当初听到的传闻八九不离十。天皇下诏投降,教他们“不能忍者忍之,不能受者受之”。“忍”能维持自尊,也许这是日本人的特点,但是也只有在中国人手中办得到,或许可以说,这才是中国给他们的特惠。
“南京大屠杀”一笔账,算来算去算到日军将领谷寿夫头上,他是第六师团长,一九四五年进占南京。中国法庭审判他,他十分庄重地说,他不知道有大屠杀,他从未下过那样的命令,但是他说,如果他的部下真的那样做了,他有责任,他愿意负起责任。声调沉稳,要言不烦。[!--empirenews.page--]中国法庭杀了他,“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大体上说,盟国法庭杀战犯,仅仅杀了他们的肉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幽魂早在日本复活。任何国家都得有国魂,日本打造国魂,“二战”战犯的幽魂竟也做了材料,十四名甲级战犯的灵位移到靖国神社、日本的“忠烈祠”。
二○○一年盂兰盆假期,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到了沈阳,听到苏联军队干的一些事。奸淫掳掠的事容后再谈,单说对待俘虏,斯大林把二十八万日俘运往西伯利亚做苦工,饥寒交迫,劳动量很大,估计他们以青壮之年憔悴而死,斯大林杀了他们的身体,也杀了他们的灵魂。
一九五○年,苏联把“在中国犯罪”的日本战犯交给中共,其中包括在山东执行“三光”政策的日军第五十九师团中将师团长藤田茂,关东军制造细菌武器的七三一部队支队长神厚秀夫。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日本关东军大约有十万人不愿投降,抛弃妻子儿女,遁入长白山中,再也没有出来。长白山区冬季有四十天下雪,气温经常在摄氏零下四十度左右,他们没有生存的条件。奇怪的是没有人逃回来,估计最后的结局是集体自杀,而且是少数人控制多数人强迫自杀。
他们的妻女担当另一种角色。那时国民政府船只有限,东北的遣送工作排在最后,我到沈阳时,马路两侧日侨摆了许多地摊,出售他们带不走的东西,维持目前的生活,大件如钢琴沙发,小件如玩偶花瓶,虽说家产充公,当局并未禁止。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那些专售“小件”物品的地摊最有看头,日本文化琳琅满目,地摊后面几乎清一色的“跪”着一个女子,绝对没有男孩子出现,只有他的母亲或姐姐,她们给“男子”留面子。
她低着头,双目下垂,并不真正照顾她的货物,任凭顾客自动取货,自动照标价付款,如果有人白白拿走,她也没有任何表示。偶然有男人(多半是关内来的国民党军大兵)伸手去摸她的脸蛋儿,强迫她抬起脸来,她的反应是“三不”:不合作,不挣扎,不出声。[!--empirenews.page--]那时还有日本女子沿街叫卖自己制作的食物,据说她们都是日本官员的女儿。日本女子也在街头搭建临时的小木屋卖酒,拉起白布条做成的广告,中年妇女炒菜,少女担任招待,二十岁模样的少女,穿着和服,站在柜台里面,端出咸豆花生米,把酒杯斟满。
顾客多半是东北的工人或马车夫,这些粗鲁的男人乘其不备出手突袭,摸她们的胸脯,或者揪住头发吻她们的脸,她们都能说汉语,可是没有抗议争吵,也不流泪,默默地承受一切。
资料显示,东北地区有日侨一百三十万人。沈阳一地大约有二十万人,其中妇女占百分之七十,包括由日本来的营妓舞女。东北遣送日俘日侨进度较慢,李修业在《遣送东北日侨俘的回忆》中说,这年十一月才遣送完毕。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所以我们还有机会见到许多、听到许多。日本占领东北后,向东北大量移民,移民是他经营东北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人是特权分子,一声投降,全成了搁在沙滩上的鱼。那时她们非常恐惧,她们熟知日军在中国造了什么样的孽,伸长了脖子等待中国军人的屠刀。
她们为丈夫乞命,为子女乞命,为自己乞命,既而发现中国男人所要的不过如此。她们也弄不清楚眼前这个中国人谁有多大权限、谁能发挥多少影响力,她们完全顺从“中介人”的摆布。所谓中介人,主要的是日侨管理所的民国干部,各方“权势”向他们要女人,他们晚间把年轻女子送到指定的地方。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沈阳外围某市的市长,每夜换一个日本女子侍寝,他向人夸耀,他打算一年睡三百六十五个日本女子,自称民族英雄。管理日侨俘的处长和他所属的许多所长,都由当地党政要员兼任,他们从来不把这项兼职写在履历表上,他们的传记和墓志铭夸尽当年勇,从未提起管理日俘这一段。
“淫媒”之类的人物也应运而生。我有一位本族的长辈,他在关内工作,因业务需要,经常往来沈阳,为起居方便,他在沈阳市买了一幢日式房屋,他若不来沈阳,房子就由他军中的密友们自由使用。[!--empirenews.page--]管理房屋的副官告诉我,许多上校、少将级的人物轮流在那幢房子里宿夜,年老的日本妇女晚上送年轻的日本女子来,那些军官喝酒的节目也省了,有时一个人睡人家两个,有时两个人睡人家一个。关于这幢房子和它的主人,以后还有故事可讲。
美色也是阶级,漂亮女子总是归官位高的人,门当户对。聪明的美女也总是赶快找一个“英雄”献身,受他的保护,免得再去伺候一个一个“人下人”。那年代,女囚收监以后,倘若无背景而有姿色,很可能由典狱长之类的人物召去陪睡,若是不从,她就会落进那些看守员的手里,他们轮流纵欲,使她悔不当初。
日本女子毫不迟疑接受了她们的命运,而且竭力减少了损害。据说在床上,日本女子委屈迎合,那一份从里到外彻底奉献,才真是“无条件投降”。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而且她们穿着华美的和服来,脱掉和服,里面并没有内衣,男人的这份骄傲和享受,也许只有皇帝召幸后宫嫔妃才可以得到。战胜国的男人尝过日本女子的委婉承接之后,对这个战败国有宽恕心。后来我到台湾,结识了一位剧作家,他当年在军中做政工,他的部队第一批出关,进占沈阳。他的官阶虽然低,却也有一段醇酒妇人的日子,他说,他们当时的口头禅是“以个人幸福庆祝抗战胜利”。
他胸中有许多日侨女子的故事,但是没来得及写出来。我从他那里知道,日本的少妇和少女,装束有别,他们找来的都是少妇,上了床才发现是少女。他们纳闷:向来只见少妇冒充少女,何曾听说“反串”?后来明白了,日本少女认为贞操神圣,妇人就没那么严重,她以少妇装扮保留自尊心,同时她也表示大割大舍,没有什么“过渡”。
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那时中国男人嫖妓,也指明要日本女子,老鸨常以中国女子冒充。有经验的嫖客说,识别真伪很容易,你把手伸进女孩子的衣服里,抚摸她的胸部,如果她的肌肉温暖柔软,她是日本人;如果她的肌肉冰冷僵硬,她是中国人。面对横逆,日本女子有她的哲学,她完全撤除了心理的防线。日本女子挂在十字架上,替日本男人担当罪孽。动荡之世,“每一个维持尊严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牺牲尊严的女人。”
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有美色,正如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有权势,双方都有自知之明,不得已而求其次,连我们的几个班长都没留空白,他们总是白天外出,匆匆赶回来参加晚点名,一脸酒色财气,连长训话,要求大家“节制”。后来知道,美军占领日本以后,日本女子为美军官兵布置温柔乡,赚外汇,也争取美国对日本的同情。美国记者发出报道:“东京的妇女大半是妓女。”中国记者水平高:“日本的女子大半是西施。”西施牺牲肉身,图利本国。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台湾企业家许文龙旧话重提,他称赞日本女人牺牲色相,挽救日本危亡。
日本战败原因相关信息
日本战败原因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二战日本战败原因_日本战败_清朝战败的原因、以及日本战败原因等相关信息
二战日本战败原因
清朝战败的原因历史之家--历史资料最全的历史吧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留下了多少日本遗孤在中国?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留下了多少日本遗孤在中国?
文章简介: 日本遗孤(遗华日侨),指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日本遗孤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亲之情日益强烈。50年代初期,在协助日本侨民回国期间
  日本遗孤(遗华日侨),指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日本在1993年后的称法是:中国归国者、残留日本人、中国残留日本人。
  战后流落中国的日本孤儿有多少?
  所谓日本遗孤,是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侵略者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遗孤中既有军政人员的子女,又有工商界的后裔,但最多的是日本开拓团的后代,总人数在4000人以上,分布于中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90%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如此众多的战争孤儿遗弃在当时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敌性国家中,且被遭受过日本侵略者奴役和蹂躏的这一国家的人民所收养,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7月13日,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在哈尔滨方正县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
  日本遗孤产生于日本的移民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移民侵略政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中国东北移民,大批日本军政人员、工商界人士和武装移民,纷纷侵入东北。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提出,要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移民计划。这一移民数字占当时日本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和东北预计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实际上,截止到1945年,日本在东北移民人数达150万人,其中农业移民达30万人。
日本遗孤(遗华日侨),指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
蜀汉在经历了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之后本该呈现出势力扩张后的繁盛景象,为何却...
特种部队的雏形最早源于德国和英国。史上杀人不眨眼的五大特种作战部队有哪些...
三国汉中之战是刘备率先发起的一场和曹魏之间争夺汉中之地的战争。三国时为了...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强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不久,日本将辽...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内外纷争不断,百姓不堪重负,民间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明清皇帝...
太史慈: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
关羽是三国中最风光的英雄,也是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随着关羽这棵将星的陨落,其家族也正...
公主结婚时,有皇室试婚一说。皇室的试婚,也就是派宫女与驸马同房。美其名曰“试婚格格”...
瑞兽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对于保护神的一种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
日本遗孤(遗华日侨),指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大陆的...
自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算起,一直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之久。在这...
卖刀买牛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
秦庄襄王王后,秦始皇生母,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西安。吕不韦使用各种手段,让安国君立子楚为...
古代,人们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原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
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一位回乡省亲的马来西亚老华侨,如...
日本遗孤(遗华日侨),指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
《红楼梦》书中对贾环的描述内容从少到多、从猥...
在后宫中,皇后具有发言的权利,皇帝不能随心所...
今天讲的正是海军历史上的第一舰,是1947年...
苏联在二战期间援助蒋介石的武器装备达3亿美元...
佳人在水旁,少女领着安子谦来到一座临水的小亭...
《瓠叶》原文及译文:译文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
CopyRight , ,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05号
粤ICP备号-1&&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战败赔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