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布袋和尚说不得问题 被杀了去了一次 不知怎么去了

布袋和尚为什么叫&说不得&:暗讽明初文字狱
布袋和尚为什么叫&说不得&:暗讽明初文字狱
  凡是读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人大概都会记得这段情节:当蛛儿被吸血成性的青翼蝠王韦一笑抢走后,张无忌狂奔于大漠黄沙之上,试图追上韦一笑从而救回蛛儿。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布袋和尚尾随其后,将张无忌套入了乾坤一气袋中,并背上了光明顶。   这个布袋和尚的名字很有趣,叫做“说不得”,禅味十足,很符合布袋和尚之名。佛曰:“不可说”,一落言筌,便失第一义,所以佛祖拈花,伽叶微笑,说则不得,言语日近而道心日远,至于禅宗对答多以机锋行事也是出于同一考虑。除此之外,“说不得”一词还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社会文化禁忌,这一点上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倒是相差不远。   《倚天屠龙记》的时代背景是元末明初,最终窃取了明教的领导权,建立了。作为明代的开国,朱元璋虽然也是僧人出身,在“说不得”一词的理解上却殊乏禅味,他所喜好的是作为禁忌的“说不得”。   按照赵翼《廿二史劄记》中“明初文字之祸”条目所载: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其中有以“睿性生知”之句而被杀,原因是“生知”一词在发音上涉嫌影射“僧”字,而朱元璋本人在早年时曾做过僧人;另一位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表》,其中用了“圣德作则”一语而被诛,原因是“则”字的发音上接近“贼”,涉嫌影射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的经历。“僧”字说不得,“贼”字说不得,连和它们发音相近的字也说不得。蒋镇和孟清因为仅仅说了其中的一个字就被砍头,与后面徐一夔的例子相比显然有点冤屈了。赵翼引《闲中今古录》所载,杭州教授徐一夔所作的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见以后龙颜大怒,将徐一夔处斩,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十二字中“僧”和“贼”的忌讳全都触犯,徐一夔倒也算得上是罪无可恕了。笔记与野载中难免有一些虚构不实之处,然而过去君主高高在上,由于臣子们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而行使手中的生杀大权,原本不足为奇,更何况其中或许尚有政治因素和其它隐藏的诸多动机。值得注意的是,封建统治者地玩弄的这种血雨腥风版的“说不得”的政治游戏,其目的显然不单是发泄一时的个人情绪,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在社会、政治、文化场域内建立一套禁忌符码来巩固君主的绝对权威,平衡、制约各种政治势力,禁锢人心,钳制舆论,确保其家天下的局面。
  此种“说不得”游戏中体现的阐释学尤其引人注目。阐释权掌握在帝王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原本歌功颂德的臣子,却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惹祸上身,如此这般,天下士人难免,人人自危。那是不是一旦破解了这套禁忌符码(比如不说“生”字,不说“则”字,便可享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言论乐趣呢?事实上未必如此。朝廷上还有各式的帮凶,整日里忙着影响和引导帝王的阐释,试图从言语中读出点什么东西,发现几个大逆不道的词汇,从而达到相应的政治目的。   赵翼在“明初文字之祸”条的最后提到,由于朱元璋当时崇尚文治,导致不少开国武将不满,告以“文人善讥讪”之名,并以张九四(张士诚的小名)为例,说他对文人厚待有加,而文人在给他撰名时却取了“士诚”这样的名字。朱元璋开始觉得“士诚”这个名字也不错,于是那帮武将们便积极发挥阐释的主动性,说《》里有“士诚小人也”的句子,最后导致朱元璋在阅览奏章时,“动生疑忌,遂起明初文字之祸”。赵翼归纳的“明初文字之祸”其起因未必正确,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关于语言的禁忌符码永远也无法得到彻底的破解,因为随便一个词都会经由某种人为创建的关联而形成对禁忌的冒犯。   回到《倚天屠龙记》,当张无忌问布袋和尚的名字时,布袋和尚道:“说不得。”可怜的张无忌未能领会,继续问道:“为什么说不得?”布袋和尚回答:“说不得就是说不得,还有甚么道理好讲!”此种封建专制体制下“说不得”的阐释游戏,颇似布袋和尚的随身法宝乾坤一气袋,袋口大张,随时就会套在别人的头上,而且还不许口袋中的人有任何追问。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禁忌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那几个词语本身,有效地制造一种了无处不在的威胁,再加上阐释构建关联的随意性以及朱元璋“治乱国用重典”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对明初士人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强烈挤压,造成“天下股慄”的局面。   明初士人若想明哲保身,自当谨记布袋和尚对张无忌的告诫:“你已落入我乾坤一气袋中,我要取你小命,你逃得了么?你只要不动不作声,总有你的好处。”据《坚瓠集》记载,朱元璋有一次进入一座寺庙游玩,发现里面悄无一人,只看见壁间画有一个布袋和尚,墨迹犹新,旁边题有一偈:“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世上没有几个人像张无忌那样神功盖世,能将乾坤一气袋胀破,那些喘不过气来的明初士人们所祈求的,也仅仅是将袋口放宽些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若论古代竞争最激烈的职业,那无疑是皇帝。这个职业的待遇很高,权力最大,而且任
  本文摘自《宫闱秘史》 作者: 向斯 出版: 中国工人出版社  要美色不要江山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
  随着曹操高陵被确认,彭山莲花村一些村民称当地有刘备墓后,阆中张飞墓葬是否真身
  在既往的历史认定中,针对朱元璋的评价一直是不低的,不少史家从正面去肯定他,甚
  核心提示:  官员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辞职和免职,但是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却
  武则天,中国史上唯一一位正统承认的女皇帝,同时,武则天也是古代敢把男宠放在台
  汉武帝,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其在位期间开创了察举制选拔人才,颁布推恩令实行,是
  有人说,会聊天是一种能力,可与皇上聊天不仅是一种能力,更需要智慧。网络配图 
  狄仁杰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宰相,他以睿智、善于断案著称,他一生经历了唐代三位
  说起厉王苻生,就不能不说他的残忍。这个把杀人当做&行为艺术&来修炼的昏庸帝王
  导读:刘备是一个乱世之君,为了防止陵墓被盗,刘备出殡时是四路同时进行,目的就
  导读:图坦卡蒙是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古埃及法老,他自幼多病,死时只有十八岁。在
  导读:很多人对夏朝的了解并不多,然而对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也表示有怀疑,夏朝也
  导读:一直以来,巨石阵被认为是欧洲着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人们对巨石阵探索的
  章邯为自己选了一条短期内看成本最低的路,算是走了一步活棋,然而却把他手下的二
  导读:《圣经》中曾经描述过一幅场景,就是世人惹怒了上帝,上帝便用洪水惩罚他们
  2013年,多伦多大学的地质化学家在安大略的基德矿坑的2400米处发现了15
  导读:帝陵,是古代帝王的坟墓。而&陵&是帝王中重要人物墓的专称,一般人的墓称
  导读: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为止已有近600年的沧桑岁月。故宫曾居住过2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到了忽必烈这辈才定都北京。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叫汗国,皇帝
  导读:玉玺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专门为皇帝盖公章所准备的物品。但是论其起源
  在古今战例上,一般大兵团作战,都喜欢&四面合围&或者&分进合击&的方式,然而
  1944年,美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指挥三百多万盟军官兵、二万多艘战船,经过一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大规模集团军的存在,但精锐就是精锐,以下
  安息国是古代一个跟古波斯很接近的国家,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国家。安息国是没有军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
  李舜臣是鸣梁海战中朝鲜后期的将领,因为他的计谋,朝鲜由败转胜,而在战争转折点
  三木合战是发生在日本春秋战国时期天正七年到天正八年期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
  三木合战是在羽柴秀吉和别所长治的带领之下所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22个月
  猇亭之战,蜀汉举全国之兵力70大举伐吴,战役结果刘备大败,蜀汉战力从此大减,
  在那战火连天的三国时期,领土、人民、粮食,几乎都是经过战争赢来的,战乱争分,
  秦国自从第一代君主秦非子开疆扩土以来,历经了几十代的贤能君主。到秦始皇这一代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历朝多曾实行过酒禁,然而大多只是为了与民争利而实现国家垄断
  核心提示:更厉害的一位个体开发商是同治年间北京宛平县的缪子集缪老板。缪老板慧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
  本文摘自《问吧3:有关孔子和《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作者: 王钧林 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他是一位家喻户晓、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清初历史文物中,有一件稀世珍品&&鹿角椅。此椅的成造时间
  古往今来,贪官污吏最为人所憎恨,他们对上逢迎拍马,竭尽所能,对下残酷冷漠,巧
  皇后在梳妆更衣时,竟然被仆人偷窥,当羞恼的女人为捍卫尊严找仆人理论时,仆人们
  慈禧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奢侈太后&,这一点在饮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拿负责
  最近,拜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所赐,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
  中国历朝历代,那些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都是坐拥三宫六院、有三千佳丽伴其左右的
  塞尚是法国著名画家,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作为现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他被西方画家
  在历史书籍上虽然关于罗贯中的故事很少,但是在民间流传的罗贯中的故事却有好几个
  哥白尼对天文学做出的贡献我们众所周知,了解一下哥白尼的资料也是有必要的。  
  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翻山越岭,不畏艰辛,访遍许多地方的人,不论是农民
  笛卡尔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在爱
  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淳朴的艺术,尤其受到了法国农民
  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 
  张元素,金朝的中医大家,字洁古,生死年月不详。从小就聪明绝顶,在八岁的时候就
  大将军王敦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他出自世家王氏,娶了司马家的公主为妻。那个时候他
  《扁鹊仓公列传》出自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是其列传中的第四十五篇。《扁鹊
  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这个问题很有趣,用过指南针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指南针上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
  秦观生于公元1049年,卒于公元1100年,根据时间来看,秦观是北宋人。秦观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间,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学家。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
  袁了凡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见解和看法,在当时独树一帜,因此给当时的社会带
  袁了凡于1533年(即嘉靖十二年)出生于嘉善县的魏塘镇,于1606年夏天逝世
  罗贯中参与创作水浒传是现在许多学者公认的,但是其创作者依然被视为施耐庵,而编
  王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清代女词人吴藻,她以另类的写作风格、富于男子气概的做派,在古代才媛中特别醒目
  唐代画作《步辇图》是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该作品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吐蕃王松赞
  仇英为明代人,是著名的明代画家。擅于画仕女、人物、山水等等,在绘画方面有很高
  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雕魂 109(木根雕—布袋和尚)
雕魂 109(木根雕—布袋和尚)
雕魂 109(木根雕—布袋和尚)&&&肖))&& & & & 布袋和尚传说是奉化市的汉族神话传说之一。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他身材、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点化世人;他乐善好施、身怀绝技、、让众生离苦得乐。智能尊者眼见人间生灵涂炭,,遂立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然后转世投胎,千百年来取代了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相类。布袋和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布袋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传说他身宽体胖,面容含笑,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瘸;又常以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无论给他什么,即装大布袋,永远也装不满;有时茬面前,将袋中之物倾倒于地,叫道开:“看、看、看,随即哈哈一笑,收回袋内。一天,他坐在原籍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偶道:&布袋和尚又称弥勒佛,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干亿,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 & & &于后梁(917年)在岳林寺圆寂,逝《辞世偈》,称自己为弥勒化身。人们恍然大悟,以为此即弥勒菩萨显化,因而从北宋开始,就画或塑了他的形象,供奉于天王殿中,称为大肚弥勒;有的还让他带着那个“布袋”,佛寺中笑口常开、袒腹露胸的弥勒菩萨像,即由此而来。[1]&& & & & & & & & & & & 布袋和尚,后人以布袋和尚的形象替代了印度弥勒。寺院天王殿面朝进门香客、外向而坐的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就是奉化的布袋和尚。&& & & &布袋和尚的事迹,正史记载很简单,但在流传的许多故事,描述了他的聪明智慧、幽默风趣、与人为善、乐观包容等精神和品德。&& & & &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据说时,宁波奉化的龙溪上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 & & &布袋和尚喜好田间劳作,最好与人打赌取乐。有次与人比赛插秧,谁输了谁请吃夜饭。四位农夫手起手落,不一会儿田中就绿了一大片,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输了,他却呵呵笑着,高声吟诗: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六根清净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 & 大伙一听这首《插秧偈》很有意思。 “福田”既指良田,也指佛田,“”既是大自然的天空,又是的理想世界。“六根”不光是说插秧每行有六株,也暗示佛经指的眼耳、鼻、舌、身、脑,“稻”与佛“道”又谐音,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不仅描绘了插秧情景,更包含了的智慧和辩证的哲理。人们在琢磨的时候,布袋和尚施展神通,乐呵呵地插完。&布袋和尚交友带着三分侠气,为人存有一片,他在圆寂前,说了四句《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毕,即在青石上端坐而逝。后人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 。这位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时常劝化人们要忘却烦恼,宽却肚皮。他也时常手持藜杖、撒履闲行,应了佛法中的“万法本空”之意。后代文人崇敬这位可敬的大师,提写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首的句子赞颂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并未悟得佛祖旷达襟怀。试问尘世间,谁未做可笑之事,谁又能说自己不是可笑之人。宽厚的佛祖,曾几何时讥笑过可笑之事可笑之人,何时不是以悲悯之心,善待芸芸众生,这等境界后人自是望尘莫及。&& & & & 正史记载,布袋和尚氏族不详,不知从何而来。奉化传说,布袋和尚自江漂流而来,为长汀村民张重天和妻子窦氏收养,取名“起此”,后演绎为“契此”。&& & & & & 奉化有三大河流:剡江、县东江。其中县江穿城而过,因以得名。县江发源于董李第,干流长77公里,由出海。流经县城的一段称龙津,相传为东海龙王的九子敖牙居住。每年敖牙要兴风作浪发大水,说是要趁洪水出东海拜会父亲。这年秋天也不例外,台风过境水就涨了上来,在大水中漂来了一块木板(也有人说是一捆柴草),板上躺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以后鼎鼎大名的布袋和尚。&& & & &奉&化城北三华里、县江西岸有个村子,叫长汀。村里有户人家,男的叫,妻子窦氏,务农为生。夫妻恩爱,但膝下无子。这天吃过早饭,正在田间劳作,忽听溪上一声轰鸣,那溪水犹如巨龙,呼啸奔涌而下。在那白花花的浪头之中,晃动着一块木板,板上躺着一个赤身露体的小孩,随时有灭顶之险。见此情景,动了,就近找来一根竹竿,把木板拨到身边,抱起孩子一看,圆头大耳,生相端庄,朝着自己咪咪发笑,顿觉爱不释手。抱回。&岳林寺,始建于大同二年(536年),原名崇福院。大中二年(848年),寺址从龙津之西迁到龙津之东,改名岳林寺,以其背后有三山得名,后演绎为岳林寺,寺名沿用至今。夫妇信佛。契此从小开始,常随父母到与隔溪相对的岳林寺拜佛。稍长,又常与村里的小伙伴到寺里嬉戏。岳林寺高大的建筑,恢宏的佛殿,巍峨的佛像,肃穆的佛事活动,对契此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对产生了虔诚的信仰,终于向父母提出了出俗为僧的念头。末年,政治腐败,群雄争霸,战火频频,社会动乱。在这种情势下,许多人都想找个清静之地,安身立命,躲避战祸。所以,当时比较兴旺,出家也成为时尚。夫妇本来就信佛,对儿子皈依佛门也不反对。于是,17岁的契此,离开家庭,跨入佛门。方丈见契此圆头大耳,一脸善相,小小年纪,如此虔诚,就欣然接纳,说:“善哉!善哉!本寺添此沙弥,定能香火兴旺!”接着,方丈亲自动手,为契此剃去青丝,披上袈裟,并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释”字,赐法号“释契此”。方丈慧眼识珠,一语中的。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出家,又在岳林寺圆寂,为岳林寺做过许多事情,身后又被定为弥勒化身,以其形象代替印度弥勒。岳林寺因此被定为弥勒道场而名声大振,闻名寰宇。契此出家后,整天背着一个布袋,云游四方。有人问他:“师父有法号否?”契此回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于是,世人都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这只布袋十分神奇。一是深广无边。它看起来不大,但无论多少东西装进去,永远都没有满的时候。甚至连他在福建募捐来的一批扩建寺院的大木头,都能装入袋中。& & & &二是有起死回生、变馊为鲜的特殊功效。有人把死了的鱼儿投入他的布袋,他毫不生气,仍然笑嘻嘻地收下。背到河边,倒入水中,鱼儿竟然摇头摆尾,游入溪中。有人把馊了的饭菜倒入他的布袋,过了一会,取出来却新鲜无比,美味可口。他自己吃不完,招来小儿们,让他们尽情啖食。小儿们吃得津津有味,布袋和尚则坐在一方,开怀大笑。所以,许多孩子都喜欢跟他一起戏耍。杭州灵隐寺前山岩上雕刻的“十八小儿戏布袋”,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塑造的。&& & & & 三是这只布袋永远用不坏,毁不了。有个地方上的无赖,惯于寻衅闹事,弄人取乐,以为布袋和尚老实可欺,夺下他的布袋点火烧掉。奇怪的是,第二天,布袋和尚依然背着那只布袋,来去如旧。无赖以为这只布袋一定是重新做起来的,又夺过来把它烧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布袋和尚都大度地容忍了,可是当无赖第四次去夺布袋时,使尽吃奶力气也提不动空布袋了。& & & & & 至此,无赖才知道布袋和尚不是凡人,就拜到脚下,恳求饶恕。布袋和尚点化他说:“,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从此,这个无赖改恶从善,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 & & & 南宋志磐所著《佛祖统记》卷42所载布袋和尚篇幅虽少,但却加入了《景德传灯录》所没有的记载,且和后世所见的布袋和尚像构图有密切的关系。如十六群儿(注:到昙噩的《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十六小儿增为十八)哗逐布袋,并争掣其袋的典故;以及蒋摩诃见其背上有一眼的典故等等。其文曰:& & & & & 四明奉化布袋和尚于岳林寺东廊坐磐石上而化,葬于封山。既毕,复有人见之者,嘱云:“我误持只履来,可与持归。”归而知师亡。众视其穴,唯只履在焉。……有十六群儿哗逐之,争掣其袋。或于人中打开袋,出钵盂、、鱼、饭、菜、肉、瓦、石等物,撒下云:“看!看!”又一一拾起,云:“者个是什么?”又以纸包便秽,云:“者个是弥勒内院底!”尝在路上立,僧问:“什么?”师云:“等个人来。”曰:“来也!”师于怀中取一桔与之。僧拟接,复缩手云:“汝不是者个人。”有僧问:“如何是祖师?”师放下布袋,叉手立。僧云:“莫别有在?”师拾起布袋,肩上,行。因僧前行,抚其背。僧回首,师云:“与我一钱来!”尝于溷所示众云:“化缘造到不得于此大小二事!”郡人蒋摩诃每与之游。一日,同浴于长汀,蒋见师背一眼,抚之曰:“汝是佛!”师止之曰:“勿说他人!”师常教蒋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故人间呼为“摩诃居士”云。师昔游闽中,有陈居士者供奉甚勤,问师年几,曰:“我此布袋与虚空。”又问其故,曰:“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晋天福初,莆田令王仁煦于闽中见之,遗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俱不识。”后人有于坟塔之侧得青瓷净瓶,六环锡杖,藏之于寺。&《景德传灯录》所载《布袋和尚传》成书于1004年,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在《宋高僧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若干典故。其文曰:&&&& & & & & &明州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脮,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鄽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酰醢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雪中卧而去。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师,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知。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放下布袋叉手。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曰:“来也来也。”(按:归宗柔和尚别云:)师曰:“汝不是这个人。”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最灵物;纵横妙用,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和(按:和,宋玉元明作知),智者只明地,非凡非圣复若乎(按:非凡非圣,玉作非圣非凡)。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图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处不闻声。”又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覩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按:三,元作二)年(917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现存。& & & & &按:的记载十分重要,补充了一歌二偈,四次问答,特别是写下了布袋和尚示灭的时间、地点和临终偈的情况和内容,说明“竞图其像”缘起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其肉身那时安置在岳林寺东堂。《宋高僧传》所述布袋和尚示灭之年为“天复中”。五代时“天复”年号有二,一个是所用,计3年,即公元901-903年;一个是前蜀王建所用,计7年,即901-907年,与布袋和尚在世时间相比,似乎早了一些,因此,有人说,“天复”恐“”之误。天福是后晋高祖年号,计6年,即936-942年,但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不符。&&宋高僧传》所载《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最早记载布袋和尚传记的文献,是成书于北宋初年(988年)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此书卷二十一中有《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其文曰:&& & & &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垂迹也。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2]&& & & & & 布袋和尚没有出家之前名叫起此,已经是一名圣徒了。早在私塾念书的时候,小起此就开始辍学参禅。因为他的记性特别好,什么书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背,把教书先生乐得合不拢笑口。他特地跑到这个不同凡响的学生家里,对起此的父亲说: “这个孩子不寻常,要好好培养他,将来必成大器。我的学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了,你最好另外给他请一位通晓天文地理、学贯古今中外的先生他吧。”&犯难了。虽然离县城不到十华里,但在末年还是一个很小的乡村,叫妙林十八村。姓张的人丁单薄,本身也是张姓的入赘女婿,要请一位高水平的先生来做家庭教师谈何容易!聪明的小起此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事,他直截了当地对父亲说: “阿爹,侬勿用担心事,我要读的书都在这里呢。”说完,从自己的书桌里捧出一大堆经书,什么《金刚经》、《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华严经》等等,看得眼花缭乱,天晓得起此小小年纪是怎样把这些经书搜集起来的。怕这个抱养的义子读了经书要出家,连忙说: “好儿子,这些书是和尚读的,勿适合侬介小小人读,阿爹会寻顶好顶好格先生侬读书,侬以后一定可以中状元,做宰相。” 起此笑得,拍着圆肚皮说: “阿爹,人都说,侬儿子格肚皮已经这样大了,可以容纳世上一切是非,参透人间所有真假,宰相哪有这样大气?做佛菩萨才对得上号哩!”&听了这番话,一脸的严肃,扳着面孔训教儿子: “起此你听着,以后再说出家一类闲话,侬就勿用叫我阿爹了。我张家世代单传,全靠侬传种接代呢。” “传种接代有啥难的?”起此依旧地说,“只要阿爹侬给我造一个佛堂,让我清清静静读经书,我保侬儿孙满堂,世世代代有享不完的福报。侬要是硬要儿子做不想做的事,我真的只好出家做和尚去了。” 拗不过小起此,只好按照儿子要求,在他最爱玩耍的地方洪郎潭岸边造了一间佛堂。就这样,起此在自己的佛堂里学佛,无师自通。没几年工夫,就把隋唐以来的佛家八宗所信奉的经典都参透了。起此出家之后,法名为契此,自号长汀子。长汀人依旧把他当村里人,他也常常回到当年读经的书房阐禅学法。后来他在岳林寺坐化,人都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为了纪念他,长汀人把洪郎潭岸边的佛堂改名为弥勒殿,并将他尊为义祖,把他的传略,写到了长汀《张氏宗谱》里。&& & & & &由于起此聪明好学,待人真诚,粗细农活都拿得起放得下,方圆几十里有女儿的人家都想将他招为女婿。张重天早有给义子成家的打算,千挑万选,终于定下了一位品貌皆优的女子。好不容易等起此长到十八岁,就想敲锣打鼓把新娘抬过门,与起此拜堂成亲。起此一心向佛,从来没把成家立业的事放在心上。开始,他也试图说服爹娘不要为他操办婚事,最好是全家念佛颂经,同登极乐世界。可是,张重天夫妇半句也听不进去,他们受儒学影响更大,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人最要紧的是传种接代,不然,就对不起列祖列宗。最后,还是起此妥协了,因为他在要求父亲给自己建造书房时有过承诺: “传种接代有啥难的……我保侬儿孙满堂,世世代代有享不完的福报……” 起此知道,因缘未到,多说无益,再说,自己承诺过的事,绝对不可以失信。他灵机一动,立即有了一个好主意,仍旧笑嘻嘻地对父母说: “阿爹阿妈,要我成亲好说,但是新娘子要我自己挑。” “最好没啦,阿爹相信侬,侬要天上仙女我也搭侬抬过来。”张重天夫妇放心了。从那时起,起此就暗暗留心。他发现邻村开豆腐店的老板家里有一位小姑娘也喜欢颂经念佛,常常跟着老祖母到岳林寺拜佛烧香。悄悄一试探,她竟也有很强烈的出世之志。于是,就把这位姑娘介绍给父母。张重天夫妇一打听,发现这位姑娘竟是百里挑一的,与儿子真像是金童玉女一对,喜欢得不得了,立即挽媒说亲,定下成亲日子。成亲那天晚上,新娘子一脸不高兴,等到客人散去新房里只剩下两个人时,便面朝墙壁坐在一边,念起经来。起此见状,也趺坐在另一边,眼对鼻,鼻对口,口对心,一字一句地对新娘说: “阿弥陀佛女菩萨,不用担心难成佛,只要一心向梵天,我做和尚侬做佛。” 新娘子一听,立即打开了心扉: “好啊,原来侬同我不是夫妻是同道啊。说做就做,阿拉连夜逃走,各寻庵堂寺院落脚吧。”边说边起身要走。 “慢来慢来,”起此连忙拦在门边,“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的责任还没有完成呢。”接着就把与父亲的约法三章说了一通。新娘子生气了,又想夺门走人。起此一本正经地向新娘解释: “侬勿用怕,我们不会有事的,侬只管闭上眼睛睡安稳觉,我保侬一觉醒来就有五个儿子在身边。”起此说完就大声诵经,身子一动不动,仿佛入定一般。新娘子也想念经,可是没念几句就打起盹来,没法子,只好上床睡觉。迷迷糊糊中,听到五声木槌敲击木磬的声音。等到一觉醒来,已是五更时分,起此不知去向,肚子里却像好几条鱼在游。吓得大声叫喊起来。张重天夫妇听到新房里异常,忙跑过去看,只见媳妇挺着大肚子坐在床上,手里捧着一张字条发呆,儿子不知去向。忙问媳妇怎么一回事?新娘递过字条,张重天粗通文墨,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征得六波罗。” 张重天气得火冒三丈,立即召拢四亲八眷,要把儿子找回家。众人正要出发,忽见新媳妇抱着五个婴儿跪到公婆面前说: “媳妇和您儿子起此都是佛门中人,注定‘若逢知己须依分’,今天他已经出家了,我也要遁入空门,这五个儿子是张氏后代,我们的天职已经完成,你们不必白费力气寻找,找到了也没有用,就此拜别了。”说完起身向西,飘然而去,待到众人猛省过来,早已不知去向。这个时候,起此已经在与长汀村一河之隔的岳林寺出家了,起了一个法名叫契此,取锲而不舍之意。他就是后来尽人皆知的大肚弥勒布袋和尚。当时的岳林寺规模不大,香火平平,直到布袋和尚去福建化缘运来大批木材,造起大殿佛阁之后,岳林寺才名声雀起。尤其是布袋和尚坐化在寺东廊磐石上所作的那首偈语,使人们深信布袋和尚契此原来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岳林寺成了弥勒菩萨应迹道场。 雪窦寺讲经 布袋和尚还是小沙弥的时候,还没有讲经布道论律的资格。但是他很希望有更多人能与他一起分享满心欢喜。他常常到附近寺院去,向当家和尚要求讲经说法。那些方丈见契此还是个沙弥,言行举止也没有大和尚那样稳重庄严,以为这孩子贪玩玩到佛祖头上来了,都没有理睬他。有时,还当作笑话互相传说。契此并不以为然,一边继续自修精进,一边寻找讲经说法的机会。有一天,他走到离长汀50华里的溪口雪窦山,看到千丈岩瀑布后有一座寺院。山上游人很多,香客却很少,他便趺坐在山门外一组磐石上敲起木鱼大声念经。游山玩水的人们一听到小和尚念经念得那样好,都凑到他的身边来了。契此乘机宣讲西方净土、兜率陀天的种种曼妙,说得信众个个喜笑颜开,许多人当即到寺里烧香礼佛。那时,这所寺院的名称叫瀑布观音院,院内佛殿冷清,香火稀少,住在寺里的和尚见香客盈殿,香火不绝,很觉奇怪,一留心,发现门外来了一位讲经传法的小菩萨,便把他请进寺里,热情接待。从此奉化岳林寺的布袋和尚成了雪窦寺的常客。布袋和尚把雪窦寺当作布道的场所。瀑布观音院的各届住持也把布袋和尚当作同门宗师。为了让更多的信众能听到佛音,和尚们在布袋和尚讲经的四块磐石上铺上木板,搭临时讲经台,让布袋和尚面对群山飞瀑,向十方信众畅谈三世因缘、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布袋和尚年过四十以后又遇上了雪窦寺开山第一祖师常通禅师。常通禅师于唐大顺年间(公元892年)入住雪窦寺,把行将倒塌的瀑布观音院进行修葺、扩建,改名为雪窦寺。常通禅师见契此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佛根深实、禅净两修,喜欢得不得了。当即召集寺内所有和尚及来进香礼佛的信众到法堂请布袋和尚讲经说法。那个时候,戒律很重,好多人都知难而退。而布袋和尚的“人人有佛心”,只要“明心见性”,至诚皈依,就能立地成佛的理论,正是信佛的人们求之无门的大愿。所以听的人越来越多,雪窦寺的香火也愈来愈旺盛。据说,雪窦寺住持外出游历的时候,还请布袋和尚到雪窦寺代理过方丈哩。在雪窦寺未新建之前,布袋和尚最初讲经的遗迹犹在,含珠林右前方有四块柱子状的石头,那就是早先为布袋和尚讲经搭台的支柱,后人称它为“讲经台”。&&旗螺山位于裘村东南沿海,北依岳林庄,南临象山港。布袋和尚自武夷山募化海杉归途中,与旗螺山意外邂逅,后来,落脚于天华寺、岳林庄,与旗螺山朝夕相见,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布袋和尚在重归奉化岳林寺之前,再一次来到了旗螺山,依依惜别。只见那山山体孤傲独立,气势不凡,风采奕奕!猛然间,他的脑海闪出这样一个念头:“我何不变成一座山,长留于此,永远陪伴乡人们日出而作,,入田耕耘,下海捕鱼。”&于是,布袋和尚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把自己长期佩挂的那串佛珠,抛向了旗螺山山顶,不偏不倚,刚巧套在山头中。顿时,整座旗螺山隆隆有声,彩,又过了一会儿,那山竟变了模样,活脱脱化作和尚打坐的形象。邻近乡人得知布袋和尚离庄回去的消息,不约而同地会聚到岳林庄。他们一般,回忆着大肚庄主所做的桩桩好事。人群中,有人提起了发生在昨天下午的稀奇现象,说是见到一长串五光十色的东西,自天空中飞掠而过,眨眼间,飘落在旗螺山头。又见山头呈现出一圈七彩光环,熠熠生辉,再定睛细看,却无影无踪了。一位长者听了,认为此乃佛光,为世间所罕见。旗螺山突然出现奇幻现象,跟刚走的大肚庄主相关。他既然有法力现化神圣的佛光,说不定是一位大菩萨化身。听长者这么一说,众人不由地将目光移向南面的旗螺山。“哇!旗螺山太像了!”大家一齐惊喊起来。&& & & 人们十分熟悉的旗螺山,才隔一夜功夫,模样大变,变成了布袋和尚打坐念佛的形象。山头分明是他慈祥平和的面容,就连两道眉毛都清晰可辨。眉毛下左右分列的两处突出岩石,犹如他的一副慧眼。明显隆起的山坡,他经年袒露的大肚子。山腰略下处,依附着东西对称的两个残丘,好似他盘曲着的臂腿。山西侧的一处弧形小高地,仿佛是他念佛静坐时丢在一边的大布袋。&& & & & 于是,“岳林庄里的大肚庄主是菩萨化身”的说法越传越广。岳林庄周围的乡民,请人雕刻了大肚庄主的石像,送到他曾修行过的勒白岙遗址。同时,还在岳林庄里,塑了他的金身,称他为“岳林庄大肚咪眯菩萨”。当地乡民常到这里朝拜,祈求年年五谷丰登,季季海产满舱。那些渡过的各路商旅,也总在岳林庄跪拜一番,烧上一炷香,祈祷象山港风平波静,求菩萨保佑自己一路顺风。&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天华寺有几个心术不正的和尚,瞒着方丈,时常强抢过往寺外大路的,引起当地百姓向地方官府告发。一天,一队奉命而来的官兵,浩浩荡荡向天华寺扑来。进寺后,官兵头领喝令方丈,把全寺僧人统统召集到一块,让受害女子们指认。可是,她们细细辨认了半晌,就是找不到一个“花和尚”。原来,那几个不法之徒一听官兵奔寺而来的消息,便脚底抹油逃之夭夭。一无所获的官兵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他们一把火烧毁了天华寺。&&大难后的天华寺众僧人,在布袋和尚的提议下,欲投奉化岳林寺栖身。老方丈面露难色,提出了一个悬而难决的问题:天华寺虽毁于一炬,但寺院所有数量可观的水田、旱地、山林和海涂尚完好无损。这些世代相传的产业,抬不动,背不走,该托付给谁呢?布袋和尚听师父这么一说,便笑嘻嘻地说:“师父呀,这不算什么大问题,您老不妨让我留守在此,到时候我会一年一度地把收获的财物、租金上交到岳林寺,您尽管放心。”方丈一听十分高兴,随即挑选了四、五位老实巴交的小和尚,吩咐道:“今天你们拜契此为师,与他一同留下来,并受他管束,协助他做事。”想了一会儿,方丈又道:“我们天华寺所有众僧和财产既归岳林寺名下,你们这里就称做‘岳林庄’吧!”方丈他们走后,布袋和尚带领小和尚,从天华寺废墟里,挑选了一批旧料废石,垒筑成像模像样的三间屋宇,并将完好无损的几尊菩萨金身请入其内。他又按老方丈之嘱,地在中间那间门额上,题写了“岳林庄”三个大字。邻近乡人和香客信徒,听说 “欢喜和尚”留下不走,还做了庄主,都感到格外开心。开庄那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庄屋前刚刚平整出来的那块空地,站得水泄不通。贺喜的麦馒头,多得堆成了一个小山包。布袋和尚迎来送往,忙得大汗淋漓。当地人为布袋和尚又添了一个新称呼“大肚庄主”。&[3]&&&&&&&&&&&&&&&&佛教电视剧 《布袋和尚》20集,弥勒佛的传说收藏人:&|&阅:2918&&转:4&&&|&&&&&|&&&&&布袋和尚普度众生& 阿弥陀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传说中,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他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让众生离苦得乐。阿弥陀佛点击网址观看&&& 20集电视剧 《布袋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佛教咒语 弥勒佛咒与弥勒佛圣号&&&&&弥勒佛的传说,弥勒佛的来历&&&&凡是佛教寺院,走进山门口的座台上,或天王殿内,总会看见一尊笑口常开、袒胸凸肚、盘膝而坐,手掐串珠,憨态可掬的胖大和尚,让人见之欢喜,倍觉亲切。此佛何名?曰弥勒佛也。&弥勒为梵文,读作阿逸多,意为"无能胜"。据《弥勒经》讲,公元前六世纪,勒出生在印度波罗国大婆罗门,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相传,弥勒修行早于释迦牟尼,但他用功不到,求法不快。释迦牟尼得道后,他深受启悟,决心拜释迦牟尼为师,领略真谛。在释迦牟尼的影响下,他勤于修道,苦学佛经,甚受释迦牟尼的青睐。释迦牟尼在《弥勒菩萨所问经》中,介绍道:"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吾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取众生,庄严众生"。并予会,弥勒将成天上正觉,并决定他为替班人,指定为未来佛主。&弥勒修炼得道后,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至兜率天,离开了人间。经过多年将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芸芸众生。华林园,就是满园龙华树,此树枝如宝龙吐百宝华的树,曾种于龙宫,树高40里,直冲云霄。&&&&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大慈大悲,"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救度众生离开生死之苦海。普渡众生为要旨。佛教认为,在同一世界,不能有二佛主。释迦牟尼让弥勒暂时上升到天宫,去作将来成佛的准备,所以弥勒佛随时做化身到人间的准备。&&&&兜率天是弥勒的乐园,这里天宫富丽堂皇,五谷丰登,香液满地,生活安宁,是一片净土极乐世界。《弥勒上生经》声称,如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者,死后就可以往生兜率天,因为弥勒是兜率天内院的主持者。故,期盼弥勒早日降临人间,弘扬佛法,将幸福与安宁带给众生,成为教徒的心愿。&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众多的庙宇中,弥勒菩萨便以端坐宝座,双膝并屈,双足着地,双手作说法印,或双手抚膝等巨大塑像,供奉于佛堂,接受佛教教徒的顶礼膜拜。转世化身&&&&据《佛祖历代通载》和《弥勒和如来》等书讲,在唐未五代,浙江奉化地面上有个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名叫契此,法号长汀子。他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一身,后入寺为僧,在寺庙里烧水煮饭,打扫庙院,做些杂活。他勤劳节俭,乐于助人。平时,他珍惜每粒粮食,烧火做饭时见稻草、豆杆儿遗留一粒二粒稻谷、豆子,便拣起来。天长日久,便积攒了二三十箩筐谷豆杂粮。有一年,大旱欠收,他便用多年积攒的粮食,熬成粥,做成饭,施舍给饥民。以后,每年正月初一,他就背着粮袋,把布袋里的好东西,不断地施舍给穷苦百姓。&为了周济贫苦民众,他便手执锡杖,杖上挑着布袋,常常入市四处化缘,见物即讨,讨回再积攒到一起,所以百姓都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身材矮胖,腹肚滚圆,喜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口常开,深受百姓喜爱。再加上他行为无常,随处坐卧,与人言祸福,多很灵验,引起人们的兴趣,名噪一时。比如,天要下雨时,他就穿双湿鞋;天旱时,穿着木拖鞋。他能预知阴晴,沾雪不湿,使人觉得他神秘莫测,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有时天旱地裂,赤地千里,百姓让他治旱,他便穿上草鞋在大地上奔跑,过不久烈日无光,乌云飞至,大雨倾盆。由于他举动神奇,颇受周围人们的敬重,把他视为不同凡响的和尚。&&&&有一次他到福建化缘,在陈居门前站下,在门板上写下一首诗:&&&&吾有一躯佛,世人谐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陈居士与邻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到了后梁贞明三后(917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端坐在盘石上,在行将圆寂之际,又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念毕,他&安然入寂。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胖胖的、神兮兮的布袋和尚,竟是弥勒佛转世的化身。为了表达人们对布袋和尚的敬仰,当地百姓就把他的肉身葬于岳林寺西二里的山上,起为"弥勒庵"。以后,又在岳林寺建阁,塑布袋和尚像供奉,尊称笑佛弥勒。从此弥勒菩萨就以布袋和尚的尊容出现,安放在佛寺的天王,受人朝拜,香火不断。&布袋法宝的秘密在弥勒佛所有的塑像与画像中,大多数都再现他杖挑布袋,憨笑从容,可亲可爱。那布袋为何物?平时,他坐卧无常,出入闹市,将化缘之物藏于布袋,当百姓需要时,他倾袋而倒,周济贫病交困的平民。你缺衣,他给你衣衫;你少食,他给你粥饭;你有病,他给你妙药;你有苦难,他帮你摆脱困境。所以,人们把他视为普渡众生的活菩萨。甚至古典小说《西游记》,把会72变、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偶遇大难,也经弥勒佛指点迷津,巧渡难关。&&&&那故事讲,孙悟空陪唐僧西天取经,路遇小雷音,唐僧师徒4人被他的至胜法宝"布搭包"统统包住降下。后来孙悟空施计脱险,巧遇佛祖弥勒,向弥勒佛求救。弥勒佛听了孙悟空的报告,了解了真情:原来那小雷音是弥勒面前司磬的黄眉童儿。黄眉童儿趁弥勒佛赴元始会,离开佛宫,拿着弥勒的布袋宝物,你佛成精,乘机作怪,才把孙悟空、唐僧师徒四人搜进"布褡包"。后来,弥勒佛主施计救下唐僧师徒,又送他们去西天取经。那"布褡包",就是弥勒的布袋子,俗称"人种袋",是专管"装人"的袋子。后来又出现"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几个大胖小子,在弥勒身上爬上滚下,与笑佛戏耍,也称"送子弥勒"。&&&&还有一本杂剧名叫《痴和尚街头笑布袋》,写,弥勒从兜率天内院降到俗世,化为布袋和尚,为劝化世人,走街串乡,发笑装痴,出语异常,常在闹市笑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众人问他笑什么,他言笑的是伏羲、神农作了那么大的奉献,而不为世人所理解。他越笑,围观者越多,他笑的更欢,更狂,更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镇江的江天寺礼佛,步入山门,就遇到弥勒佛笑脸相迎。乾隆帝见之忙回头问随伺的纪晓岚:"爱卿,你看这位佛之何以对着朕笑呀?"&&&&"佛见佛笑!"纪晓岚机警地回禀道。&&&&&乾隆又问:"佛主何以对卿笑也?"&&&&"佛主笑小臣生生世世缘浅福薄!"纪晓岚又机警地应对道。&&&&弥勒佛身背布袋,为何而笑?很难揣度。也许他已大彻大悟,达到妙觉圆通境界,为此而自豪地欢笑?也许他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的愚顽迷惘,会心地戏谑?也许他端坐佛堂,对前来膜拜的善男信女,表现的赤诚、布施而感动?&&&&不管怎么说,人们总是喜欢弥勒佛的笑容可掬之态,希望从他布袋里得到些财气和祥和。即使轻轻地摸抚一下他的滚圆肚皮,也能消灾去病,获取些吉祥平安。难怪人们尊他为福星矣!&&&&&&&&&&&&&&&&&&&&&&&&&劝诫修炼&&&&弥勒佛来到尘世,有一天他背着布袋到一个乡镇化缘,在街头大树下看见一个老人跟个盲人吵架。&&&&&"你胡说八道!天是黑的,那有什么星星、月亮和太阳?"盲人青年理直气壮地喊叫着。&&&&"不对!天白天是亮的,太阳挂在天上!晚上,还有星星和月亮。"老人上前耐心地拍着盲人的肩膀说,"你不能执迷不悟,看不见它们,就说他们不存在。"&&&&"老头!你不用骗我!我根本不信你的话!"盲人依然固执地理论着。&&&&"有一天如果你能睁开眼看到天下这个大好世界,你就信以为真喽!可惜你是个瞎子呀!"老人耐心地惋惜地劝说着。&&&&"瞎子怎么看?瞎子有瞎子的世界!"&&&&两人越吵越凶。&&&&布袋和尚听了双方的争辩,大致了解了争执的缘由。然后又把老人拉到一边,问明盲人的身世、病因。原来,这盲青年,生下来就是睁眼瞎,从来没见过星星、月亮和太阳。他印象中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布袋和尚把盲人劝开,又告诉他,过些天给他送药治病,保证药到病除。盲人听了很感激。&&&&布袋和尚离开了镇子,就踏上采药的路程。给盲人治病需要的四种神药:消除诸病的解药,破灭诸毒的攻药,辨别颜色的知味药,平心静气的安乐药。这些药只有千里之外的一个雪山上有。布袋和尚背着干粮,晓行夜宿,步行千里,终于到了产药的雪山。他放下包裹,爬上雪山,从山脚爬到山顶,又从山前转到山后,终于采齐了四种药。然后,马不停蹄,返回乡镇,找到那盲人,亲自为他煎药,侍候着盲人分时辰喝下。&&&&&有一天,突然奇迹发生。盲人从床上爬起来,看到窗外射进来红红的阳光,看见发黄的窗子和板门,他喊叫着冲出房门,到院子又看见绿的树,红的花,蓝的天。他暗想:这回谁也骗不了我了。我能亲自分辨出万事万物,成为世人绝顶聪明的人。于是,他变得得意起来,轻狂起来,逢人便自夸其聪明,目空一切。&&&&布袋和尚听说后,又诱导他说:"青年人,你现在看到的只是家里的一切,乡镇的一切。镇外的万事万物,你并不知晓。世上的人,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并不知道呀!"&&&&青年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再说,过去你是瞎子,生活不能自理,全靠父母照料。眼下,你双目复明,父母又年事已高,你应孝道,报父母养育之恩。可是你非但不尽孝,反而看不起乡邻,看不起父母,你德何在?"布袋和尚苦口婆心地劝说着。&&&&青年男子经过教化,幡然悔悟,跪在布袋和尚面前求教。布袋和尚马上给他指点修身养性之道。次日,他告别了双亲,找到修炼的佳境。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终于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佛家弟子,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受当地人尊敬。何惧县官&&&&在封建等级社会,百姓常有惧官不敢见官的心理。有一天,布袋和尚正在一座山林寺院说法,突然寺外传来马喧车响声,不一会儿寺外的小僧跑进寺里禀报:"山路上来了一队官兵,新上任的县太爷在山林打猎,准备到寺里切磋佛道。"众僧听了一怔。因为寺内早就听说这位县太爷昏庸无能,好欺压百姓。当地百姓多惧怕他,敢怒不敢言。而,此刻,县老爷一定是来者不善,难以对付。&&&&寺院老住持听到信息,思忖片刻,决定请正在此说法的布袋和尚出寺迎候。眨眼间,一队官兵骑着高头大马,挥鞭而至。县太爷翻身下马,来到山门,是一个身披千补百纳袈裟的胖和尚,站在庙门口,于是他冷傲地瞥了一眼,居高临下地问道:"请问这位法师,是从小出家,还是半路出家?"布袋和尚见县太爷冷傲的样子,令人厌恶的问话,便感到来者非善,就平静地答道:"贫僧是半路出家!"县太爷听了阴冷地一笑,便戏谑道:"看你象个文僧,却穿着破旧的袈裟,你就不怕冒犯佛门净土吗?"接着鼻子一哼,又道:"哎呀!半路出家之人,难为你了!"&布袋和尚淡然一笑,说:"施主,不瞒你说,贫僧出家前也是锦衣秀衫,可是出外化缘遇到野狗,就被撕成这般模样。&&&&"你就不怕恶狗吗?"县太爷取笑地问道。&&&&"怕狗就不会衣破至此!"布衣和尚神情自若地说,"今日我虽袈裟破旧,可一意向佛,会根清净,心地坦然。而尘世间那些得势一时之徒,即使穿着绫罗绵绣,吃着山珍海味,因不行善积德,又爱欺压百姓,心里也未必平静如水呀?"&&&&县太爷听了这指鸡骂狗的话,气得浑身多索,他刚想发作,忽听近处有卖茶蛋的叫卖志,他鼠眼一转生了个鬼点子,想羞辱布袋和尚。他暗想:庙里和尚要五戒吃素,眼下我给他个鸡蛋,看他吃不吃?鸡蛋生鸡,当算荤。如果和尚吞下鸡蛋,那就证明他不守佛规戒律,我定当场羞辱,四处传扬。想到此,便狡黠地问道:"法师,你们出家人肯定是吃素吧?""那当然!"布袋和尚从容答道,"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不杀生,吃素而不吃荤腥!"&&&&"好好!"县太爷听了连连称是是叫好。他转着眼珠子,叫随从买了几个茶蛋,他接过来先扒皮吃了几个,顺手又递给布袋和尚二个,笑嘻嘻地说:"法师请尝尝。"&&&&布袋和尚眼也没眨,就接过茶蛋,一口一个,接连吞下。县太爷愕然,随之又嘻嘻一笑,他刚想揶揄几句,布袋和尚先发制人,抢先口念一首偈语:混沌乾坤一壳包,&&&&内无骨血外无毛,&&&&贫僧度尔西天去,&&&&免在人间挨一刀。&&&&念毕,刹那间一对小鸡从布袋和尚嘴里骤然飞出,自由得象一双蝴蝶朝西飞去。&&&&县太爷惊得目瞪口呆,原想羞辱和尚的念头打消了,明白眼前的贫僧非同寻常,不是他的对手,便转身溜之乎也。&&&&原先,庙里的师徒们替他捏把汗,他回到庙里说:"县官有何惧?有理走遍天下。"师徒们,都为他巧斗县太爷,不惧邪恶,捍卫教义教规而叫好。劝刁女弃恶从善&&&&有一年,布袋和尚到杭州一带化缘。他白天走街串巷,穿村越镇,晚上就在钱塘江边临时搭的茅棚里过夜,坐禅咏经。&&&&有一天晚上,布袋和尚正坐在茅棚,盘腿打坐唱经。突然江边传来呼救声,那声音嘁嘁惨惨,绝望至极。他听了一惊,赶忙放下经书,走出茅棚,直奔江边。&&&&时值初春三月,江边又冷风又急。布袋和尚来到江边,是一个妙龄少女浑身湿漉漉的,趴在江滩,冻得浑身发抖,象只从冰洞里爬出来的鸡。&&&&布袋和尚见此,口念佛语,连忙把少女救到茅棚,给他拢火暖身,煮粥做饭。不一会儿,粥好了。又渴又饿的少女,接过和尚盛得满满的米粥,连喝了两大碗。热粥下肚,她身上暖了,肚子也不叫唤了。&&&&布袋和尚见她吃饱喝足了,就想打听打听她的来由。但,那少女听了问话,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布袋和尚见她衣着华丽,穿戴讲究,猜想她一定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如果她被人抢掠或污辱,定会求助报仇;如果她玩耍失足落水,肯定会有陪伴她的人,寻路找她,求人送她回家。可是,眼前她即不求救求援,也不寻人把她送回府,肯定另有原因。想到此,布袋和尚就自言自语地念叨道:"世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人为善者,人皆敬之爱之;与人为恶者,人皆恨之除之。"少女听了眼睛一亮,面有愧色。布袋和尚察觉到她的面部变化,又开导道:"姑娘,看你的穿戴,便知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家有万贯,也是好事。如果有钱人常常扶危济贫,施之于民,定会受人拥戴,家财兴旺。如果仗财欺人,刁蛮霸道,那样将家败财空,性命难测呀!"少女听了布衣和尚的善劝,心怦然被打动,便讲了落水的缘由。原来,这女孩姓索,是杭州城首屈一指的丝绸店铺大户家的小女。她从小娇生惯养,仗着家里有钱有势,时常对家里的佣人发脾气,放刁打人。她身边的丫头时常被她打得鼻青脸肿,丫头们对她又怕又恨,背后起个外号叫"刁女!"今日一大早,这刁女为寻乐,就把几个身边的丫头赶到江边,让她们一个个跳进江水,叫她们互相往身上泼水取乐。她们从清早泼到中午,又从中午泼到黄昏,丫头们一个个冻得哆哆嗦嗦,嘴唇儿发紫;她却笑得前仰后合。丫头们气得牙根儿直痒,她们恶无可恶,就把她拉到江里让她尝尝挨冻的滋味。刁女连滚带爬地滚进江水,恰好江水涨潮,把她裹进江里,被江水吞没,进水无影。以后她被江水卷走,午夜时被甩到江岸浅滩,直至醒来呼救。&&&&布衣和尚听了刁女的讲述,就开导她做人行事的道理,教诲她多行善事,礼贤下人,敬重父母。次日,李姑娘羞愧地离开了茅棚,回到家里再也不撒泼放刁,仗势欺人,对人和和气气,象换了个人似的。从此,丫头们再也不叫她"刁女"。教诲小公主&&&&布袋和尚遵循佛家普渡众生,惩恶扬善的教理,在爬山涉水的化缘中,遇到不善之事,碰见不善之人,便随机教化。&&&&传说江南五代十国时有个小国,国王对小女十分宠爱。小公主在父皇的妖纵下,任性异常,耍起性子,谁也管不了,劝不住。&&&&有一年夏天,皇宫内外下起倾盆大雨。小公主坐在闺房,望着门外地上雨水中冒出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水泡,就直叫好。恰好父皇就在隔壁,父皇听到她开心的喊叫声,就跑过来看个究竟。小公主见父皇进来,马上跑上前,搂住父皇的脖子,耍娇地叫道:"父皇,我喜欢地上的小水泡儿,您想法用它给我编个水泡花球,戴在头上,多漂亮呀,多开心呀!"国王听了觉得好笑,就劝道:"那水泡儿,落地就破,瞬间就灭,怎能做花球呢?"&&&&小公主不高兴地又哭又闹,边哭边念叼:"父皇是天子,没有办不成的事儿,我就要那水泡儿花球!"&&&&国王用什么办法劝也不行,小公主竟逼着国王,道:"&父皇要是不给我做出水泡花球,我马上跳河,让您清静!"&&&&国王这下慌了神儿,他赶忙召来能工巧匠,下令他们三天做出水泡儿花球,如有延误,全部杀头。&&&&&皇上一声令下,工匠们难为的直打转儿,骂皇上昏庸。&&&&两天过去了,工匠们无计可施。到了第三天,工匠们眼看死到临头,一个个慌慌张张,哀声叹气。恰好,布袋和尚化缘来到这座都城,当他听说工匠们因做不出水泡儿花球,就要被皇上问斩时,便心生一计,巧装打扮成一个工匠,直奔皇宫大门。&&&&皇上听说有人能做水泡儿花球,一时喜出望外,立即召见。&&&&"胖工匠!朕听说你会用水泡做花球,此言可真?"皇上见装扮成工匠的布袋和尚,胖胖的,就径直问道。&&&&"启禀皇上,君王面前无戏言!小的没有犯欺君的胆量!"胖工匠有板有眼,不慌不忙地说:"不过,做水泡花球之前,请皇上答应我两个条件。"&&&&"我是一国之君,说一不二。"皇上点头道,"只要你能为朕的心肝儿做出水泡花球,就是十个、二十个条件,朕也答应!"&&&&"第一,请皇上放走被抓的所有工匠!"&&&&"好!朕答应你!"皇上不以为然地说,"第二呢?"&&&&胖工匠故做恭顺的样子,微哭着说:"小公主是皇上的心肝儿宝贝,掌上明珠,小的一定尽心尽力去做,选最好的水泡儿。故,请小公主帮我选出她最喜欢的小泡儿来。"&皇上高兴地裂着大嘴,叫人把小公主请来,然后叫她跟胖工匠一起去做花球。这天正好外边又下起瓢泼大雨,公主院子里积满了雨水,水泡儿一个挨一个的漂在水面上。胖工匠先让小公主在院子里挑最美最满意的水泡儿。可是,小公主弯下腰,张开双手在水面捧了多次水泡儿,都没有捧起来,她懊丧地站起来,无可奈何地看胖工匠。化装成工匠的布袋和尚见此趁机开导着,说:'小公主!水泡儿就象水中之月,只能看,不能摸。它的美,是瞬间即逝的。公主啊,可不能被它的美丽外表所诱惑。世间万物皆如此,切莫贪恋虚幻之物。小公主似乎听出几分道理,慢慢地点着头。&&&&"再说,这世上难为的水泡儿花球,让那么多工匠去做,谁能做到呀?这事儿,若任着性子,硬要人家去做,岂不是赶人家去送死?人,行善积德为先。小公主,我看这水泡水花球,你就禀报皇上,不要了吧?"&&&&小公主连忙点头。&弥勒出世的历代传闻&&&&自弥勒佛成为中国人依赖的菩萨,成了救苦救难的福音,就有"弥勒出世"、"弥勒下世"的种种轶事与传闻。&&&&按照佛门的说法,一尊佛主宰一个世界,此佛与此世界共始终,自始至终是为一劫,一劫期满,则由另一佛与另一世界取而代之,就象人间的帝王与一个王朝必将由另一帝王与另一王朝取而代之一样。所以,弥勒下世就成了人间改朝换代的象征。&&&&隋朝,河北有个叫宋子贤的,自称是弥勒出世,打出替天行道的牌子,每日集众上千人,揭发官府黑暗,聚众而反;唐代,开元年间,民间有此流言:"释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灭,刘家将兴。",唐玄宗见此,慌了神,马上下旨《禁断妖讹等赦》,追究其带头之人,群龙之首。元朝末年,天灾加人祸,百姓贫苦之极,当政者不顾民苦,下令黄河改旧道,工程浩大,劳役繁重,使百姓不堪其苦。韩山童便以白莲教的名义,大力宣传弥勒佛下世,弥勒一下世天地就大变,给世人带来光明,出现太平盛世,人民就能过上好日子。一句"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一带的下层民众便一传十,十传百,形成巨大的造反潜流,与黑暗势力斗争不息。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由于无法根本改变贫穷与困苦的处境,便促使他们与民间秘密宗教的教义一拍即合,向往弥勒出世而永生、安乐的信仰,弥勒常常被宣传为某个具体人托生或转世,进而揭竿而起,用新的世道代替黑暗的世道,因而成为鼓舞民众投身反抗斗争的发酵剂,成为威胁封建政权的力量。&&&&明朝,洪武初陕西田九成起义;永乐中期山东盖都唐茜儿起义;宣德末年河南张普祥起义;嘉靖初山西李福达起义;万历四十二年冀东高应臣起义;天启初年山东郓城徐鸣仁起义。清朝,雍正五年,陕西翟斌起义;乾隆十三年,福建瓯宁普少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山东林青、李文成起义;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桂阳青莲教起义;咸丰七年,四川涪州刘仪顺起义;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这些众多的民众造反,无不打着当世的弥勒旗号,用普渡众生,改天换地,寻求极乐世界等等意愿掀起一浪又一浪反抗的怒潮。有趣的是,公元689年7月,唐代和尚将义等10人造《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是阎浮提国主,御史郭弘霸也乘机邀宠,上表称则天为弥勒佛。武则天听之大喜,同年便称帝,改国号为周,取而代之李唐,演了一出篡权换朝的历史剧。&&&&尽管人们没谁见到弥勒转世,但它总寄托着民众的理想。& &&&&
发表评论:
馆藏&39315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袋和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