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净土求往生只要念佛往生的真实视频就可以了么

查看: 718|回复: 1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99 小时积分1990精华0帖子主题UID220028
初证佛子, 积分 19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0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99 小时积分1990精华0帖子主题UID220028
诵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有一愿不成,阿弥陀佛不会成就净土。
在跳出六道轮回之前,念佛重要还是诵持了48大愿重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善财佛子, 积分 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99 小时积分1990精华0帖子主题UID220028
初证佛子, 积分 19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0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99 小时积分1990精华0帖子主题UID220028
三宝吉祥 发表于
世人起心动念皆是罪,拿什么修心?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善财佛子, 积分 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二楞 发表于
世人起心动念皆是罪,拿什么修心?
念佛就不起心动念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99 小时积分1990精华0帖子主题UID220028
初证佛子, 积分 19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0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99 小时积分1990精华0帖子主题UID220028
三宝吉祥 发表于
念佛就不起心动念了?
不起心动念了如何行48大愿?不行48大愿如何成就阿弥陀佛的法,不能成就阿弥陀佛的法,你往生去西方净土干麻?为何不去东方,南方,北方的净土?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善财佛子, 积分 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你该休息一下。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 小时积分594精华0帖子主题UID25218
修行佛子, 积分 5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6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 小时积分594精华0帖子主题UID25218
三宝吉祥 发表于
念佛也是修心。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善财佛子, 积分 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积分438精华0帖子主题UID282139
主人拿不定客人干着急。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 小时积分647精华0帖子主题UID31789
修行佛子, 积分 6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3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 小时积分647精华0帖子主题UID31789
自知是轮回,用心皆回向,如来一法身,弥陀本自性.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 小时积分594精华0帖子主题UID25218
修行佛子, 积分 5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6 积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 小时积分594精华0帖子主题UID25218
三宝吉祥 发表于
念佛就不起心动念了?
不念佛拿什么控制起心动念?
)&主编单位: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
Powered by修净土求往生只需念佛就可以了么?
修净土求往生只需念佛就可以了么?
修净土求往生不能离开闻思经论&
以下内容选自益西彭措堪布《谈谈闻思修》
譬如:修净土法门中求生净土的愿,即是修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的心。对所修的内容,首先应经过听闻了解,否则就不知道修些什么、该如何修。所谓“听闻”,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师的开演和本人的耳根等因缘和合,而听到佛经中修欣求心和厌离心的内容。同时,必须明白所闻的法不只仅是知识,更是所修的内容——实修的教授。
比如,听到讲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烧,这是修厌离心的教授;又听到讲述极乐世界种种依报和正报的庄严,这是修欣求心的教授。这样经过他力得到了知,就是由听闻决定所修内容。
之后,还要对此数数思惟,了解透彻。比如,娑婆世界的苦苦、坏苦、行苦,每个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苦”、“坏”、“行”叫做苦?为何要出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哪些过患?这些成绩本人不思惟就决定不上去。所以,修厌离心的内容——三苦、八苦等,先要由思惟引发定解,之后再反复串习,就会引发厌离心,而且越修越强,越修越波动,最后,会达到囚犯想出监狱、粪坑里的人想出粪坑那样迫切的心境,一刻也不想呆在娑婆世界。
反之修欣求心,就是观察极乐世界没有三苦、八苦,往生立即了脱生死、获得不退转果位,种种依报环境的功德、正报佛菩萨的功德等。但是,对此若不听闻、阅读净土经论,本人是无法了解的;若不思惟,也不能将所修的内容吃准、搞透。所以,首先应经过闻思决定修的内容,再如是反复串习,令欣求心增上、持续。相续中一旦具有欣求心和厌离心,便是成就了求生净土的愿。
由此可见,修不只是安住,闻思也不只是为修提供证据,不是和修有关的佛学研讨。应切记“闻思的任务是决定修的内容”这一关要。
以下选自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意思是,心术要耿直,还要有通达法义的智慧和对正法的企求心,只要具足这三条,才堪为真正的法器。
大家一定要牢记,一切听法、修法等善法都不能离开三殊胜,即:最后发菩提心,两头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其实,三殊胜的窍诀并非藏传佛教独有,由于这在佛经中有明显记载。如《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讲得很清楚,前面要发菩提心,两头要二心一意修持善法功德,最后还要至诚回向。虽然汉传佛教的大德并没有这样明显地倡导,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如是行持。因此,在修持任何一件善法时,大家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
另外,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听课,也就是说一定要圆满《藏传净土法》的传承,同时还要常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果大家能这样学修结合,那一定会获得殊胜的加持。当然个别人可能觉得,一边学《藏传净土法》一边念佛,会不会变成杂修?但我认为,一边学大乘法一边念佛,绝对不会成为所谓的杂修,由于以经论印持的念佛,根本不会有任何过失。奇怪的是,很多人只排斥纯洁无垢的佛法,而对本人净土思想中所混杂的人间八法的毒却全然不觉。但我想,既然有工夫和精力来排斥佛法,那为什么不把本人心中的贪嗔痴好好清洗清洗呢?
如果这样的倡导是杂修,那很多祖师也是杂修。比如弘一大师,他是汉传佛教公认的大德,但他的佛学思想是:“以《华严》为境,以《四分》为行,净土为果。”也就是说,他的见解依《华严》,行为依《四分》,往生净土为此生修行的归宿。那这能否也成为杂修呢?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这样说。还有印光大师和蕅益大师,深化他们的著作我们就能看出,这样的修学绝对不是所谓的杂修。
以前,有一个没智慧的人说:法王如意宝最后都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就阐明修学密法很难成功,所以密宗一定要向净土宗投诚……我看过他的文章,特别可怜,根本不值得破斥。如果他所说的是正确的话,那汉传佛教的印光大师等也应具足这样的过失,由于他们都是在广学各宗的基础上导归净土的。其实这并不是什么过失,由于我们的见解是大圆满或大中观,行为则按照小乘的别解脱戒来行持,最后往生极乐世界。但很多没有深化闻思过的人一直觉得这不合理。我确实想奉劝这些人,如果你们在见修行果上并没有发现任何成绩的话,那就最好不要以本人的分别念来妄下结论。
因此大家一定要深化闻思,由于闻思佛法并不会成为往生净土的妨碍,相反它还是往生的资粮。那往生净土的妨碍到底是什么呢?比如诽谤密法,乃至诽谤其他传承的教法,以及相续中充满五毒为主的种种烦恼,这些都是往生的妨碍。在相关净土经论中,往生的妨碍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务必了知,否则极易造下此类恶业。
有些人认为,往生净土需求发菩提心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我们只需二心念佛就可以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为数不少。其实,如果你认真看了《无量寿经》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倡导发菩提心。我记得在《无量寿经》中有三辈往生的说法:上辈往生者必须出家,还应发菩提心二心念佛,并修积大功德,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便会亲来接引;中辈往生者虽然不要求出家,但也应发菩提心二心念佛,并随力修积供僧等善法,临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前来接引;下辈往生者虽不要求广做善法,但也要发菩提心二心念佛,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得以往生。三辈往生中,虽然后者的神通、功德、智慧等远不如前者,但都要发菩提心。
可见,善法和恶法皆乃心之所造。如果我们能以菩提心摄持,那表面上再小的善法,也是异常广大的善根。对此大家一定要产生定解,否则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多善法,那也不一定有很大功德。有些佛教徒表面上也在修行、发心,甚至还干了很多年,但结果并未显现应有的功德,其实这就是无私自利心约束的缘由所致。
有些人从早上四点钟开始,不断声嘶力竭地念阿弥陀佛,直到早晨十一二点钟才休息,但都是为了本人获得解脱,或者女儿身体健康、女婿生意成功……那这样的念诵也没有多大的功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了本人和家人暂时与究竟利益的发心,来闻思修行净土法门,以及行持一切善法。
如果能以为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进而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来摄持闻法修法,那功德就非常广大。《入行论》亦云:“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意思是,菩提心的妙树能恒时出生果实,它不但不会耗尽,反而功德会越来越增上,就像汇入大海的水滴,在海水未尽之时它就不会穷尽一样。因此,在闻法修法乃至做任何善事时,大家都要调整本人的心,也即一定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从无始以来,众生皆因我执的牵制,唯虑一己私利,结果一无所成,导致如今仍旧漂泊在轮回当中。可悲呀!有数众生在我执与我所执的牵引下,一直只考虑本人和亲朋好友的短暂利益,结果连阿罗汉果位都未能获得。虽曾有数次转为人或天人,也做过有数善法,但都是为了私利,所以毫无成就。如果如今还不发菩提心,那当前仍将如此。而今,我们已值遇无比殊胜的大乘佛法和上师,那就不要再走生死流转的老路,而应选择诸佛菩萨的大道,也即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奋斗。
如果如今独一为了他利而闻法修法,那自利同时也可成办,最终必将成就真正利他的佛果。譬如,为生火而点柴,火点燃后,虽然不求烟,但它也会随之而生。理想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为了本人的名声和地位而拼命追求,但如果他们能真正协助众生,或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名声和地位。人间当中,很多人都把工夫和精力全部用在协助别人上,他们不但从未为本人的生活发过愁,而且名声地位还蜂拥而至;而有些人一直拼命为本人奋斗,但自利根本无法成办,他利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利他乃非常殊胜的窍诀,也是不可违犯的规律与法则。
寂天论师亦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意思是说,这不用很多篇幅来阐明,愚笨的凡夫人无始以来都追求自利,但一直也无法成办,反而永远流转在恐怖的轮回深渊当中;而释迦牟尼佛的所作所为唯是为了利益众生,结果他很快就成就了无上的佛果,在认真观察了这二者的差别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利他乃一切安乐的源泉,利自乃一切苦楚的根源。麦彭仁波切也说:“何人最后能发起,菩提根本菩提心,彼之功德无有量,无等佛亦言不尽。”意思是:在最后时,谁能发起菩提根本的菩提心,那他的功德就无有限量,即便无等佛陀也宣说不尽。所以,内行持任何一件善法之前,大家都要励力发起一切安乐之源的菩提心,这非常重要。
有人想,我只需念一句佛号,不必像有些人那样绞尽脑汁。登地之后,我不是样样无师自通吗?
上师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中,说到为什么如今就要发菩提心时说:“如有些大先生,小学中学都没有学英语,如今开始学英语,不能完全知晓,凡夫人如今慢慢训练,到一地证空性时,原来很想利众的心能得以完成。”
《大乘庄严论释》中说:“因一切智智即通达一切所知法,而一切所知法又有余概括在五明之中,故未通达五明就不可能成就一切智智。所以,大乘种姓者自然是利根,且发心和智慧广大,故在胜解行位时(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时)就已开始精勤地修学五明所摄的一切所知法,并将此回向成为获得一切智智之因,以此等流力在将来世中也会再再串习五明。
得地后,由等持和智慧力,不必费力而能通达尽一切诸所知法,并且在无量生世中自然串习,故大乘圣者尤极精勤于五明学处并致通达,不可能不通达五明的。不能低劣地理解为唯有成为殊胜圣者后方才开始学习五明……当此因至于究竟圆满,则于如来地现量证悟五明所摄的一切法,至此,方得真实一切智智之名。”&
要弘扬佛法,首先必须听闻。但听闻也不能仅听一两次就心生满足,一定要反反复复地闻受。
很多人都是,在听闻一两节课或一两部法后就认为可以了,其实这远远不够,必需要反复听闻。如今很多人都不情愿长期闻思,但却想很快开悟,他们觉得:六祖大师不识字都能开悟,我的根机也不错,我也不需求闻思。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你既没有强烈的决心,也没有深沉的善根,怎能奢望像六祖那样很快开悟呢?连加减乘除都不会,怎样可能马受骗数学家呢?所以我们应该学普通人,一定要零碎、次第、残缺地学习佛教的教义。
人间也有这样的谚语:“大海于水不厌足,智者于法不厌足。”意谓:再多的江河汇入大海,大海也不会因腻烦而满足;异样,学习再多的正法,智者也不会心生疲厌而心满意足。萨迦班智达亦云:“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意思是,贪欲者不会腻烦受用太多,而学者也不会腻烦格言太多。高尔基也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佛法也是如此,知识越广博的时分,我们的闻思修行就会越趋完美。斯宾塞亦说:“知识愈多,愈觉学问的不足。”异样,佛法学得越多的时分,越会觉得不满足。
的确,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示现的,他们一辈子都在精进地闻思修行与讲经说法,甚至在圆寂前也从未间断;这就阐明,我们亦应以毕生的精力来修学佛法。可是有些人学了一两部法就觉得可以了。前一段工夫我在北京遇到一个居士,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报名参加第二期的学习?”他说:“这一期学完后,总共有二百多堂课,也可以了。”面对这样可怜的人我不由要问:既然对无有实义的身外之物,从来都没有满足的时分,如今仍在拼命积累,那对今生来世一切安乐根本的正法,为什么要心生厌足呢?
为什么要这样呢?譬如,荒芜的田地,只降一次雨水并不能彻底潮湿。异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便以不善业干涸了的相续,仅仅听一次佛法也难以调柔。普通来讲,因干旱等缘由形成的荒田荒地,降一两次雨水是不能耕耘的;就像新疆、内蒙那些早就荒芜的田地,如果下一两次雨,就想马上开垦,这也非常困难,由于它根本就没有彻底潮湿。异样的道理,我们的相续被不善业早已干涸,曾经变成了非常可怕的荒野,如果没有佛法长期滋养,那也不可能长出解脱的菩提苗芽。
如今很多人认为:我已皈依了,也拜了上师,还听了法,可是为什么还没得到解脱?还有人抱怨:“我听了一次灌顶,怎样一点感觉都没有?”肯定不会有感觉,由于你的相续干涸的工夫太久了,所以一个宝瓶里的水肯定不够,要在你的头上不断地降下法雨,这样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浇灌,你的相续才会柔软起来,菩提的种子才会发芽。
所以,除了聋哑人或精神不正常者外,凡是知言解义的人都应反复听闻佛法。如果经常听闻,或多或少都会懂得一些法义,即便是文盲和愚笨者也没成绩。有些老太太也没有多少文明,但她们经常听光碟、看法本,所以慢慢也能了知很多道理。人间的知识也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最后才至博士后的,异样,佛教的知识也需求一点一滴地积累。有些人听一堂课听不懂就放弃,这很不好,由于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听懂甚深的佛法,只需本人有决心且长期听闻,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萨迦班智达也说:“假使吩咐又敦促,虽是旁生亦能知。”若经常吩咐敦促,即便旁生也能了知人的意图。旁生尚且如此,人如果天天听闻佛法,再笨也能懂得一些法义。凡夫人往往有这样的毛病,如果善知识天天督促,他就会学习;如果没有内在的压力,普通来讲不会自动学习。可喜的是,如今很多佛友都在自动学习佛法,这非常好。&
依经不依论?
以下&选自索达吉堪布所讲解的麦彭仁波切的《解义慧剑》
我们所求的法,如果是佛经,则应该是像抉择空性的《般若经》等,或者是大圆满及一些密法的最殊胜的教言,这些全部是智慧对境之法,因此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是佛陀之后出现的,则应该是像龙猛菩萨、月称论师所抉择的空性法或者弥勒菩萨所著的论典,这些也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我们本人寻觅智慧有一定困难,那一定要依托这些经论,如果依托这些经论,的确自相续的智慧也会逐渐逐渐提升的。
如今有些人有这种说法:我们如今学佛,只能学经不能学论。汉传佛教的有些高僧大德也有强调这种观点的:我们只需二心一意学一两部经典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一切的论典不能学啊……其实这种说法还是需求进行观察。
以前南怀瑾先生在宣讲《圆觉经》的时分强调这么一个论点:依经不依论。他说:应该依托经典,如果经典搞不懂,最好查一些佛学词典,如果佛学词典里面没有说清楚,那一定要下功夫啃经文,这样慢慢运用在生活中就会有所领会的;或者依托我所写的、所讲的教言也能了解佛经。后来多识活佛在《爱心中迸发的智慧》这本书中驳斥他说:“南怀瑾先生,如果说不能依论典要依托经典,由于一切的论典都不可靠。既然一切的论典都不可靠,那你说佛学词典能可靠吗?”我看他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由于大家都知道佛学词典是后来的很多人编的,而且有些佛学词典的内容特别蹩脚,是有些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的学者编辑的。然后多识活佛又说:“如果不能依托论典的话,那你所写的和你所讲的这些难道可靠吗?你所说的这些话远远超过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玄奘大师的观点吗?”驳斥得比较尖锐。
确实,如今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们一定要依托经典,不能依托论典……其实这些人口里说出来的也应该说是论典,那这样的话任何一个上师口里说出的话都不可靠;而且按照印度的传统而言,要想真正理解佛经的内容,真正能依托本人的力量解释佛经的独一是龙猛菩萨等极个别的、佛陀在佛经里亲身授记的大德,除此以外包括后来的月称论师等大德在显现上也不能完全解释佛经。但如今很多人就有这种说法:要讲法一定要讲经,不能讲论。当然有些论典不是大成就者写的,这一点我们也承认。像如今普通的修行人、普通的学者写出一部论典,他们本人说这部论典写得如何如何好,那这种论典不能依止。我们在学大乘论典的时分对论典的概念和法相有专门的定义,所以真正的论典我们是不能否认的。如果你遮破了一切论典的观点,那么对于真正的佛陀教义,凡夫人不断啃可能也啃不动,没有牙齿不好啃。
大家要依智慧不要依分别心。如今我们学习也好,背诵也好,应该学习以前的大成就者所写的非常珍贵的论典,他们在这些论典里所讲的全部是入定和出定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尽量一点一滴地融入本人的心相续,这就是我们所修的法。&
如今有些人说:“你只需读经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多啃一啃。”你肯定啃不动,没有上师的窍诀这很难啃。没有依托高僧大德的理证,查字典也很难,确实,光查字典还是不行的。所以,如今有些居士或学佛人想完全依托自力,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不要说我们,学过《入中论》的人都知道,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面也说,他通达甚深的法也要依托圣教和理证以及龙猛诸论中所说的教言,以此才创作了《入中论》。既然月称论师都需求经典和龙猛菩萨的论典以及一些理证的话,那么我们将其他高僧大德的论典全部抛之脑后,光是靠经典那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依托传承上师的窍诀和理证的抉择,这样才能见到万法的真正实相。
其实,在凡夫地的时分也能见到喻智慧,也就是与圣者所见比较相反的境界也能见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也讲了,虽然我们如今是凡夫俗子,但是经过上师的窍诀,本人心的光明基本上可以以远离四边八戏的方式照见。这是讲在还没有得一地菩萨的时分也有这种可能,当然如果曾经得了一地菩萨的果位,那就能完全品尝到佛陀所宣说的教言的真正美味
TA的最新收藏往生净土难吗?
往生净土难吗
( 12:53:48)[删除]
转载▼
原文地址:作者:
&&&&&&&&&&&&
&一、净土法门的困惑——单凭一句佛号能否往生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就有许多疑点困扰着学佛行人,念佛能否当生成就、了生脱死就是一大疑点。说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而不需要按照常规修习戒定慧,息灭食嗔痴,无需修六度万行,无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经历……许多人不相信也不敢相信。证果了的阿罗汉,缘觉辟之佛乃至浅位菩萨也是将信将疑。所以佛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难讲之法,“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此为整个佛教内的一大困惑。
净土门内的困惑
&&&&进入净土法门之内,在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相信念佛能够往生净土,了生脱死基础上,净土门内对于如何念佛往生的争议及其困惑尤为突出。净土资粮,信、愿、行,大家都信了,也发往生愿了,这两点是共同的,无甚争议。但如何“行”呢?怎么样具体去“念佛往生”,则是各说不一,甚至观点截然相反。同样的念佛往生,永明延寿祖师说是至简至易的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龙树菩萨称之为易行道,安乐法门,犹如水上乘船,不象其他法门如陆地步行艰难困苦。而另一些人则不这样看。念佛能够往生固然不假,但岂有如此松活安易就能办成?《阿弥陀经》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因缘生彼国”,还需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按《观无量寿经》所说,还得广修净业三福以积累多善根福德。
净业三福怎么说
&&&&最高的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说句实话,欲修此行福圆满者,末法时期恐怕找不出一个人,除非是乘愿再来之人。以此行因,证果在大乘菩萨位。以我等凡夫,实在是勉为其难了,犹如让七岁幼童修学大学课程。次一等的戒福,“受持三皈,具是众戒,不犯威仪”。以此行因,证果在小乘罗汉。咱们各自拈量一下自己,行么?七岁幼童读高中教材,免了罢。
最后的世福,好象还和咱们多少沾点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此行因,果报在人天。四条修得圆满,来生可再做人或生天界。你也认真拈量拈量,四条自己做到了几条?一万人中,难得三、五几人做得圆满。&&&&&&
讲法人的困惑
&&&&所以,一些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时警励大家: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念佛没有成就,往生没有把握?净业三福你做到了么?是啊,净业三福我做到了么?听法的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大家摇摇头,难啊……谁敢说自己做到了呢,连最起码的世福四条都做不完全啊。讲法者于是感叹:你念佛没有功夫,没有进展,达不到一心不乱,往生没有把握……你不能怪别人嘛!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你自己没做到嘛……!大家听了,心里没了个底,确实,是怪自己不精进努力啊,自己究竟有多少善根福德呢?经上说要“多善根福德”,自己究意还差多少啊?每天再怎么念佛,日课三万、五万声佛号,管用么?
念佛人的困惑
念佛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下来,别人问他:“老菩萨,你念佛这么多年了,往生没问题吧?”他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问张三、李四、王五……往生有把握么?大家心里都没底,反正尽力吧,多积累善根福德吧。积累到什么时候,积累到什么程度,谁又说得清呢!一片茫然广积善根福德,日行精进念佛,而又心里对往生没有把握,这就是当今净土门内的普通现状。千千万万的念佛行人,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心里没底的半空中念佛啊念佛,行善啊行善……阿弥陀佛到时来不来接自己往生,心里没有谱气,一片茫然……这应该是净土门内最大的困惑。难怪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感叹:当今万人念佛,难得三、五人往生!一个法门两重天地同样的念佛法门,一方面是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安乐门,一方面又是万人之中难得三、五人往生的难行道、困苦门。为何如此天地悬隔?
&二、谁是真正的念佛人
&&&&不是问题的问题“我天天念佛啊,念佛求往生净土啊,我还布施,放生,供养三宝,广修万善……我怎么不是念佛人呢……?”如果你对一位真诚的老菩萨说:你还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他一定会如是惊讶地反问你。这可真是一个问题。只要嘴里天天念佛的人就是真正的念佛人么?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一句废话。可实质并没有这么简单。表面上同样的念法,道理没搞清楚和道理已经搞清楚后就是完全两回事。
人中芬陀利花
&&&&真正的念佛人是什么样的人?读过《观无量寿经》的人都清楚地记得,世尊在此处明确地对念佛人给予授记:“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之家”。多么高贵的称呼!多么殊胜的景象!芬陀利花,千叶大白莲花,本来是专门对佛的称叹。释迦牟尼在此赠与婆婆世界念佛众生,授记其终将入坐道场,生诸佛之家(极乐世界)。你如果是念佛人,真正明理的念佛人,那么,你就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上上人,观音势至与你同伴为伍,是你同学,二大菩萨与其他二十五位大菩萨日夜隐形随护。今生就如此殊胜,舍报后必生极乐净土。谁说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宣,字字真实不虚。你本来就是念佛人行文至此,各位免不得心里打了个问号,如此说来,如此殊胜的待遇,我哪能行呢?看来我远远不够格……看来,还不是一天到晚念佛就有这么便宜的事吧……?其实,你本来就是真正的念佛人,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上大愿平等救度十方众生,只要深切发愿,愿生彼国,执持名号,一路念去——你,就是真正的念佛人,世尊授记的人中芬陀利花就有你在其中。
三、何以念佛就能往生
&&&&根本大愿大家都知道《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也都知道其中的第十八愿是其根本之愿,也是释迦牟尼一代圣教的核心。阿弥陀佛在十劫以前已经成就此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说你是不是念佛人呢?“十方众生”,对啊,我就是十方众生中的一分子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我就是真心诚意,绝对相信,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乃至十念”,我每天三万、两万声佛号,或者三千、五千声,岂止十念!够了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如果不能够往生,我就不成佛!如今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那咱们依此行去,就一定能够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嘛。多善根福德怎么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说得清清楚楚:“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设定。可同样是释迦牟尼佛为何在小本《阿弥陀经》中又偏偏增加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条款呢?“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这就是正宗的“依文解义”。你没有弄清楚释迦世尊的真正本义。殊胜净土,不能轻易得生世尊首先要告诉你:西方极乐世界是十方佛国中最为殊胜圆满的国土,没有足够的善根福德绝对不能往生。在《阿弥陀经》中,世尊首先设下了这道高门槛。咱们一看,不就傻了眼么?……我等凡夫,哪里有什么多善根福德?看来是没指望了吧……对!世尊的本意正在于此!西方如此高妙殊胜的净土,绝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就能往生。尔等只会造业的罪劣凡夫,根本就没资格,你根本就不具足往生的多善根福德。什么是少?什么是多?那要累积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多善根福德呢?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几乎每一个念佛行人脑海里都有这个疑问。心里一直压着这么一个大石块,闷沉沉的,迷惑惑的……
罗汉缘觉菩萨尚不得往生
&&&&实话告诉你吧,释迦牟尼说:小子,不妨告诉你真相,你可别吓着了哈!“你绝对不能往生!”就凭你五浊恶世凡夫,通身只会造业的凡夫,你绝对不行!做梦了吧你!!!你那点三脚猫的功夫,你修什么净业三福,戒定慧,六度万行……统统不行!你那点点善根福德,太少太少!简直不成比例!不仅你不行,小乘罗汉尚且不行。罗汉那点功德,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言,太少太少。缘觉、辟支佛、菩萨,他们所修行累积的功德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言,太少太少……以上统统都是少善根福德,怎么能够进入阿弥陀佛之高妙报土呢?《阿弥陀经》不是讲了么,西方净土乃“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诸上善人俱乐部,以你随便弄点什么净业三福,搞点布施,放生等等就去成啦?!(当知地上深位菩萨尚且念念不离念佛)中央政治局在开会,那是什么地方?什么人参加的会?你一个什么省长,市长,乃至于什么七品芝麻官,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能进去呢?
什么才是多善根福德
&&&&哎呀,一会儿容易往生,一会儿又是如此之难,简直把人都弄昏头啦!你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当生诸佛之家,一会又说罗汉缘觉菩萨都难以往生,究竟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究竟什么才是多善根福德嘛!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也唯有念佛才能往生:——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关键之处,不在于是谁,不在于主体是谁。是娑婆五浊恶世众生也好,罗汉辟支佛也好,浅位深位菩萨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怎么干的问题,怎么行动的问题。无论是谁,“十方众生”,佛以下九法界都在十方众生之例。十方众生只要相信念佛就能够往生,而且发愿愿意往生,乃至十念就往生!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行,念佛就成。一会儿难,一会儿易,什么原因。自力难,依凭他力易,无论是谁,只要他还是“十方众生”之一,既便已经证得地上深位菩萨果位,如果依其自身力量,以他所修之善根福德,与能够往生西方净土所必备的多善根福德相比,就是少善根福德,不得往生。犹如既便是省长,也没有资格进入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不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如果念佛呢?舍弃自力修行,专凭念佛,以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威神呢,这就简单了。依凭这个他力就很轻松容易了。“他力”是什么,可不是随便的哪个“他力”哈,必须是依凭佛中之王阿弥陀佛之力,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依凭阿弥陀佛无碍大智之力,这可就不简单啦!这个无碍大智之力怎么讲?不好讲,比喻都不好比,勉强可比作是中央的一个特别通行令,中央主席签发的通行令,也象是过去皇帝的圣旨,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省长大臣也好,知府巡府也好,平头百姓也好,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执持”这道圣旨,这道进宫的圣旨,你就可以进出自由。意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特别通行证,进入净土的保证书,是极乐国的国王阿弥陀佛赠送给十方世界众生的。执持六字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弄了半天,原来执持六字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啊!你只要念佛。此时念佛,此时即具足多善根福德。就这么简单。相信么?再回过头来看《阿弥陀经》是如何解这个结的。是的,世尊首先告诉你,让你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彼国。首先给你当头一棒:凭你自己本身,你绝对不行。梵文本的此句原文是:“众生不得以今生所行之善得生彼国”。意思十分明确。净土法门就这样。这是一个凡夫的法门,首先一盆冷水把你浇清醒,回到自己现实中来:哦,我原来是一个五浊恶世里的凡夫,我没有功夫,也不堪修行……接下来的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注意,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关键在哪里?在执持名号,就是称名念佛,这就是紧接着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的解说,注释。所以才说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啊!想不到啊,想不到!古德大彻大悟后感叹!“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是啊,本来经文上就说得清清楚楚啊。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为什么如此简单,如此不可思议?没什么,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佛有多大的善根福德,你只要念佛,你就同时获得多大的善根福德。而要往生庄严的西方净土,除此佛之善根福德之外,其余统统都差得远。你一念佛,你就具足,你就:“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这话是谁说的,是莲宗九祖藕益大师说的,其实也可以说就是阿弥陀佛说的,藕益是谁,他就是阿弥陀佛化现而来,专门注解《阿弥陀经》而来。这是一种说法的方便。犹如有人在网站论坛上发了个贴子,提出了一种观点,一种方法,希望大家信受,从中受益。可是别人不理解,许多人会错了意,没弄到点子上。怎么办?那就再重新注册个马甲上来解说,不至让大家误会。藕益大师就是阿弥陀佛马甲之一。善导和尚、永明延寿和尚,丰干和尚……等等,都是阿弥陀佛不同时期起不同作用的马甲。关于藕祖,大势至菩萨示现的印光大师是这样评价藕祖注解的《阿弥陀经要解》的:既使古佛再来为其经作注,也不能超过其上……封顶了,那不是弥陀还会是谁呢?注意这里在《弥陀要解》里,还有几段话是十分重要的,念佛行人,万不可轻易看过。其一、“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净土”。其二、“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其三、“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最关键的一段:“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足多善根福德也”。最终:“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这几段看下来,各位还有什么疑问么?
贵重的礼物
&&&&你只要念佛,你就具有佛所具备的全部功德。这其中既有法藏比丘因地之菩萨万行,也有阿弥陀佛果地之万德。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悲悯我等娑婆众生,他早知我等罪业凡夫已经不堪修行,本身即是酬报而来,通身业力之身,是为千佛所舍弃之朽木烂材,凭借自身之力,绝无出离之缘,因之早在十劫之前就以五劫思维,兆载永劫之修行,积功累德,不仅为我等成就了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也成就了往生彼国的最最方便的途径,万德洪名之南无阿弥陀佛!把所有功德全体注于一句名号之中,拱手送给了十方无力修行的众生。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念这六字名号。以我愿生彼国之愿与阿弥陀佛誓愿救度咱们的四十八愿相互感应,一切就已OK!只需推上电闸。&阿弥陀佛给咱建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发电厂,架设了输电线路,变压器,进户电线以及全套的电器设备……这些咱们一概不会做,也不懂其中原理,咱唯一要做的就是推上电闸,按通电源。若一日,若二日……若十日,若一年,若十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只要一直保持念佛状态就一定往生。只要咱们一直守好电闸,不使其跳闸断开就成了。其他的一概不用咱管——其实咱也管不了。念佛是众生的事,如何往生是佛的事,一切都是佛在运作。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毕竟成佛是果,其中的机制奥妙,不是你我凡夫所能窥测清楚的,罗汉缘觉菩萨尚不得其要领。此乃“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四、不一样的念佛
&&&&&&&凡夫的一生是本亏损帐
&&&&前面说了,同样是念佛,心里搞清楚了道理与否完全不一样。心态不一样,信心不一样,行为也不一样,最终结果也肯定不一样。不明此理,以为要靠自己积累多善根福德之后念佛才能往生,以为往生的本钱在于自己修净业三福啊,戒定慧啊,六度万行啊等等。其实那不是,靠你此生哪怕是终生累积的修行,要想往生净土,简直就是天方夜谈的神话。那点善根福德,连你一生所造之种种恶业都抵消不掉。弄到最后,腊月三十日一敲算盘,正副相抵,原来还是大大的一笔亏损帐。为什么?因为你是酬报之身。自你一生下来起就是通身业力之罪恶凡夫,你的先天本性,乃至于你最起码的生存都是赖以无尽的造业才能维持。只有造业之本能,少有行善之作为。这是你凡夫之天然本能决定了的。《地藏经》中讲到,“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阿弥陀佛无始劫以来就看得清清楚楚了,知道我等娑婆众生,五浊恶世的凡夫,依凭自身之力绝无解脱之机,所以才用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累积功德,事先为我等成就了西方净土以及往生净土之法,统统无偿地送给我们。广施功德宝。没有解说之机,佛给了我们;没有本钱,佛给了我们。我们累世历劫以来所造下的种种恶业,所欠下的种种债务,连同今生已经造下将来必定或多或少(往生之前)还会造下的债务,佛统统替我们偿还!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贯注了全中央银行库存的现金支票。无量寿经》上,佛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你一念佛,你就什么都得到了。你要往生靠的是这个,这才是多善根福德。“一一声中,悉具足多善根福德也”。一一声悉皆往生之声也!经中还有一段“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闹了半天,得闻佛号,高兴地一念,则是具足了无量功德啊。得了“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推上电闸,发电厂有多大的电能,一并网你就统统都具有了。岂不是:“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啊!
明白的念佛人
&&&&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你心里多踏实啊!不愁自己善根福德不够了。“哎呀,念佛,佛的善根福德全过来啦!”所以得闻佛名,怎不“欢喜踊跃”啊!你还会那样整日念佛而心中无底么?还怕自己积累不够善根福德么?要知道,往生净土的善根福德全在这里,在称名念佛这里。不在那里,不在你一生中如何辛苦地累积修行。你自身累积的善福还远远不足以消抵你这一生之中所造恶业!!!还要拿这点小咪渣去往生?开悟了的念佛之人,知道要积功累德,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念佛,而且对于往生充满必定信心,他明白了自己原本就是一无是处不堪修行的凡夫,依凭自身之力绝不能了生脱死,因而才“通身放下,全身靠倒”,全身靠倒在这一句万德洪名上。依凭彼佛大愿业力,一心一意,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他明白自己此身已是“人中芬陀利花”,只是暂且留在娑婆世界一段时间。肉身舍报必生极乐。生前观音势至为伴,往生花开见佛。开悟了的念佛人,就是善导和尚在著名的《观经四帖疏》中概括的“两个深信”具足的人。这是善导和尚在解释“三心”之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总说:两个万无一漏,乘船者,万无一漏——度脱苦海;游水者,万无一漏——坠入深渊。
&&&&真正的念佛者,安坐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船仓,心得大安,必定得度,不明此理的念佛者,认为乘船不保险,虽已上船,但仍念念不忘游泳技能技巧,心神不定,有朝一日,或许还会重入水中,觉得游过去更有把握一些。
五、多余的话
念佛行人,还行善否?
看了此文,有的人会问:哦,单念佛就能往生了,那还用得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么?净业三福也不要了,四圣谛、十二因缘不要了,布施、持戒、六度万行也不要了,戒定慧也不要了……?这你错了。这一切统统都要。你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还要做得更好。只是——你心里一定要明白,往生不靠这个,这点功德太渺小了,往生要靠念佛接通过来的功德。自身所积累的那一丁点,到时派不上用场。如是而已。还是这样广行万善,随缘尽份地去做。这是一个学佛人,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人的本份。心态不一样啦,过去以为是靠这个去往生,而对于怎样才能达到往生必备之多善根福德心里无底,往生无望。
现在明白了,称名念佛就具足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在心里踏实了,随缘尽份地广行万善,心里再也没有焦虑了。大彻大悟之净土行人,彻悟自身乃通身罪业之凡夫,无始劫以来,造恶累累,再也出离无望。而彼佛无尽慈悲,无尽大包容心,不舍我等罪恶凡夫,种种辛劳,成就我等得救往生之门,因而必定心生大感恩心,大包容心,转而怜悯仍旧迷茫之众生。彻悟之后净土行人之行善,不再是为了往生脱离轮回而奔波,其种种善行乃出于内心之慈悲感恩,以此上报佛恩,下济群萌,油然而生,无相无为。全系感恩之举,自然而为,毫无图报之念,刻意行之,更不以此作为往生资粮。因他深知深信,专念彼佛名号,已经完全具足往生资粮。同是行善,悟前是为求往生,有相有为,悟后全是出于感恩,无相无为。二者境界天上地下,全无比较也。
小结:悟前:万般造作,杂行诸善,以此回向,求生西方。
悟后:敦伦尽份,随缘行善,全系感恩,不图报偿。
分享到新浪Qing
收藏(0) ┊
┊ 喜欢▼ ┊
已投稿到:
我的更多文章: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 收藏(1) ┊还没有被转载 ┊ 喜欢▼
已投稿到:
加载中,请稍候......
19:26:09&&[举报]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足多善根福德也”。最终:“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现在明白了,称名念佛就具足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在心里踏实了,随缘尽份地广行万善,心里再也没有焦虑了。大彻大悟之净土行人,彻悟自身乃通身罪业之凡夫,无始劫以来,造恶累累,再也出离无望。而彼佛无尽慈悲,无尽大包容心,不舍我等罪恶凡夫,种种辛劳,成就我等得救往生之门,因而必定心生大感恩心,大包容心,转而怜悯仍旧迷茫之众生。彻悟之后净土行人之行善,不再是为了往生脱离轮回而奔波,其种种善行乃出于内心之慈悲感恩,以此上报佛恩,下济群萌,油然而生,无相无为。全系感恩之举,自然而为,毫无图报之念,刻意行之,更不以此作为往生资粮。因他深知深信,专念彼佛名号,已经完全具足往生资粮。同是行善,悟前是为求往生,有相有为,悟后全是出于感恩,无相无为。二者境界天上地下,全无比较也。
南无阿弥陀佛!
我的更多文章:
( 13:54:59)( 13:48:07)( 22:10:36)( 22:05:37)( 22:02:29)( 21:59:23)( 21:55:13)( 21:27:41)( 21:22:01)( 21:18:02)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全国念佛往生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