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怎么样来消除什么是五欲六尘过患

大愿法师: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精神集中,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观照思惟身心的变化,来悟证缘起甚深法,来消除你的贪、嗔、痴,止息一切生死烦恼的大苦集,重点在这里。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升天虽然是好,但是升天不如人间,怎么说升天不如人间?因为天上也有它的寿命,福报享尽之后,他又必须堕入三途苦,怎么说?我讲一个故事,把它当作故事,有时不讲一些故事,大家会感到很无聊,反正在因地当中,必须要说一些来做参考,印顺导师说一句“正直舍方便”,只要方便不引导别人走不好的,所以我勉强说一些故事: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资料图)这个在律中有记载,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在家的弟子,这位在家弟子叫耆婆,是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很能干,但是他皈依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这个耆婆自从皈依三宝后,免费为僧伽看病,治病不用钱,他这种发心的功德,慢慢的累积,累积到有一天,耆婆死去了,肉体已经坏去,并不是他做医生就不会病死,他也是会死的,这因缘和合的东西会生、老、病、死,佛陀也是会,有的人会说呀!出家人不会生病,开悟的人不会生病。佛陀也会生病,佛陀也有病呀!大家也有病呀!因缘和合的肉体,谁说没有生病,有很多人说:“开悟的人就不会生病呀!”谁说不会生病哦!会死去呀!所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的,只是你心里生老病死的痛苦会解除而已,这肉体的生老病死大家都会经过,生老病死有二项,一项就是身体的生老病死,一项是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而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能用佛法来消除,但肉体的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用佛法来消除的,所以耆婆死后听说感召去天上三十三天。有一天目犍连他也有一个弟子,怎样呢?生了一种怪病,医不好。那么目犍连那时想生病既然医不好,当时医术很好的耆婆已经不在了,是不是来找耆婆问看看这种到底是什么病呢?听说他用他的神通去三十三天找耆婆,那时刚好看到三十三天里面的天人,每天自由的享受,开着他们天上的工具,都要去乐园玩,看到目犍连都不理,也没有半个人理他,由此体会天人的福报是不错的,后来耆婆看到目犍连,也没有停下来,只用手比一下而已,又享受去了,看到这里以后,目犍连就去追他,就问耆婆说:“奇怪哦!你见到我为何没有停车呢?也没有停下跟我打个招呼呢?”耆婆回答说:“哎呀!我们来天上生活享受最要紧啦!因为生活太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呀!”并且说:“我已经算是最好的了,我还举个手跟你打个招呼,你看其他人看到你,连理你也没有。”哇!事情大了,这个故事是一种启示,也就是说生在天上的人,他沉迷在欲乐的享受中,那么就会忘记了苦,不知道苦,所以说,天人享乐不知苦,难学佛,地狱极苦难悟道,难悟出佛道,所以从耆婆的故事里就可以了解去天上到底要如何修行呢?何况天人有他的福报,去到那地方没多久,已经忘记三宝了,他忘记苦也忘记三宝了,这个故事,说明天人享受而忘记了修行,那么等到天上的福报享尽后,像存在银行的钱你拼命把它花完了,再要去银行领钱不可能给你,借钱还要担保且生利息,不可能你银行的钱领完了,银行还让你领,也就是说你在天上的寿命终了还是要堕落下来。所以五戒的功德可依各人的志愿,但是佛教对持五戒的功德,只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而已,千万不要误解我修持五戒有功德,就是能解脱的,并不是这样,持五戒的功德是增长你悟道的资粮,这句千万要记清楚,也千万不要来修行后想要去什么地方享受,人间最好修行,人间有苦,你才了解要出离苦,所以佛陀说苦集灭道,你没有苦,怎么去悟道,怎样想去离苦呢?学佛就是要离苦,没有其他所求,离一切苦,一切苦全部离开,你就涅槃了,学佛是涅槃最高,涅槃以后没有,涅槃以后还有东西那就不是涅槃了,在回归自然里有说很多。虽然持戒是依各人志愿,不能勉强你去持戒,像社会的法律,法律叫你不要去做的事情,你犯了法律后将你捉去关,然而佛教却不是,它是自由的,你持不持是你的事,不持是你自己去受苦呀!你要持就不会受苦了,你就自由了,所以持戒本身就是自由,没有持戒就没有自由,而且佛教持戒最大自标,是在增长悟道的资源,也跟其他的宗教完全不一样,其他的宗教都想要求天,求去天上,求去另外一个地方,何况现在持五戒的人,他当下得到家中的和乐,得人缘,子女孝顺,因为上正下就正,上歪下就歪,以身做则,这种家庭让人看起来整个气氛就不同,包括可得到众人的因缘,走到哪里,就让人赞叹敬爱,你说的话让人喜欢听。那么你说话不符合道理,嘴里说没有这样做,或许别人比较不会听,但也可以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是非等等,内心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得到安静,所以持守五戒的好处很大,从我们持守五戒的功德力,可以来亲近善知识,就是说你来持守五戒,慢慢福德善根因缘增长,你就会亲近到正见的善知识,正信的善知识,然后你可以闻到他所说的正法,然后思惟、修行、悟道,这必须有个次第,悟道后,按照悟道的过程来修道实证,走入涅槃,断灭一切忧悲苦恼,免受长期生死轮回痛苦的压迫,止息了生死轮回 。所以这有个次第,希望各位一定要知道,持戒就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很多人说持戒会解脱,我敢说只有持戒没有运用智慧思惟教义是不会解脱的。依据经典所说:每持一条清净戒,就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也就是说你有持一条戒,那么就有戒神跟着保护你,当然,这样说对很多初入门的人,比较会用功修行,所以可以运用很多方便法引导,但是不要太离谱了。若是持五戒清净者,就怎样呢?每一条戒听说有五位善神随身跟着保护你,你若能持五戒,五五就二十五了,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着你,当你出门一些善神把你保护着,其实要保护是要靠你自己时时刻刻生活谨慎,做事谨慎,要不然的话有这么多神在保护,开车时眼睛闭起来,要保护到哪里去呢?若我都不用去赚钱,只坐在那里等神的保护,肚子就饿死了,经营事业神在保护我啦!那么你的事业就倒下去了,所以真正要靠自己,以自己本身的正见确实认清当下,认真经营事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保护,会这样说的原因是为引导一些初学者,引导一些求功德及平常信外道、神界的人,慢慢引导他们走进佛教的方便法,所以听说这二十五善神都会跟随你的出入,照顾你的起居生活,让你逢凶化吉,现在社会很多人要改运,那么要改运时你就不用改了嘛!时常要去改运是浪费钱的,你本身来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了,这么好,那我要来持戒,持戒有那么多神保护我呀!就是在改运了,来庇佑我们逢凶化吉。(文:大愿法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stitch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大愿法师语录-海达范文网
大愿法师语录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大愿法师法语
大愿法师语录
最早大家学佛不可以将生活跟修行分为两部分,我们应该将佛陀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你每一天的生活都非常的快乐,非常的开心。——《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 如果有一个人不孝顺父母,那他就算有福报都很快会消散,所以孝顺父母可以令我们增长福报,这些是种福报的种子。——《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 因为是你自己内在的习气,所以很自然见到别人的缺点。——《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3. 如果你心觉悟的话,你懂得按照这个经上面佛陀教我们的智慧去做,才是真正地叫做诵经。——《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4. 一切修行,如果你不能降伏自心都是表面修行,要降伏自己的心,你学一切法都是为了降伏自己的心。如果你心觉悟的话,你懂得按照这个经上面佛陀教我们的智慧去做,才是真正地叫做诵经。——《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5. 我们的心起烦恼,起贪嗔痴的时候佛陀就涅槃了。——《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6. 你有一个平等心,慈悲心,要广结善缘,和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很友善的缘分,去到哪里你都很顺利。——《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7. 如果有人对你不好,这个恶缘都是好事,提醒你自己不要傲慢。——《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8. 他对你不好,你也要对他好;他对你好,你也要对他好;而且修一种平等心,这样你的修行就会进步。——《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9. 主要最关键的是修心、种因,注重这个因果。——《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0. 大家要明白,所谓的忍辱波罗蜜是运用佛陀的智慧转变你的念头,让你心中间真的没有烦恼,真正不生气。——《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1. 自己满足自己,降伏自己的心,这样任何时间你都可以自己心无挂碍,都可以自主,这样你就任何时间都很快乐。——《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2. 如果果报没有成熟之前,你保持正知正念,多点忏罪,培福报,这样就可转了。——《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3. 大众之中讲话要特别谨慎。——《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4. 你平时任何时候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保持正知正念。——《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5. 凡夫,凡修贪嗔就搞轮回;圣修悲智就得解脱。——《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6. 如果我们可以将佛法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间,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间,快乐地生活在现前的每一分钟,这种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7. 如果可以看破、放下,回归到自己本来具有的智慧就是佛陀。——《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8. 如果你想修行,又贪着于这个世间,你要解脱很困难的。——《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19. 如果我们友善,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友善,人家对我不好,我都对他友善,这样就可以降伏自己的嗔恨心。——《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0. 外面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外面如果是黑暗的,我们心中也有点黑暗的地方。——《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1. 我们要明白,如果起嗔恨心的时候,就是被这个黑风吹到罗刹鬼国,所以我们要增长慈悲心,要增长智慧,断这个嗔恨心。——《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2. 我们烦恼的小偷,每一天将我们的功德偷走了,烦恼一起功德就被它破坏了。——《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3. 如果你不持戒,不管你怎么修学,你都很难成就的。——《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4. “观心为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根本,这是修行方法的精华。——《做个快乐的修
25. 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就可以有机会,有办法往生
到西方极乐世界。——《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6. 大家都要明白,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7. 一定要有智慧,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我的清净心,任何事情都不会使我难过,任何事情
我都不执著。——《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8. 这个世界是个相对的世界,但是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间,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永远都
可以保持绝对的快乐、开心,除非你没智慧。——《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29. 相逢是缘,相知是福。(P4第二行)
30.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所以其实开悟的方法,就是超越对所有的依赖。
31. 禅其实是一种健康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能够放下一切执着。
32. 用禅的智慧来面对生活,一切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的崎岖和险恶,也终将
化为旖旎的本地风光。
33. 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地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又不知所以然地死去。
34.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了禅的智慧,当下就有了灵魂,
当下就变得神圣、庄严。
35. 禅的智慧指导我们精神生活的法则,要能够知道转化,要能够转挫折为动力。
36. 茶叶在沸水中,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在遭遇挫折中,溢出智慧和慈悲的馨香。
37.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就会哭脸来相示。
38. 上天不会给我们快乐和痛苦,快乐和痛苦只是取决我们自己的观念,有局限的时候,我
们就有很多的痛苦和障碍。
39. 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起烦恼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而只要看主要
是自己智慧不够,看不破,放不下,执著,死在观念里面。
40. 禅指导灵性生活的智慧法则,也是有两项:第一项安心之法,就是无心。第二项做一个
心灵自在的人。
41. 其实禅是要能够突破外在的局限性,突破对物质和身体的执著而成就,开启内在的活的
42. 解脱不是依靠知识的累积,而是依靠内在智慧的开启。
43. 因为恐惧的缘故,我们总是要依赖或者借助过去累积的知识来解读和判断当下的事物。
44. 内在自由,外在自由,不被一切所束缚,对一切都不执着,这样的活智慧才是真正的禅。
45. 凡夫众生总是这样的,为了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自在、快乐和幸福。
46. 凡夫众生很多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因为内心有恐惧。
47. 在每一个相里面都充分的接受它、享受它,开启内在的智慧。
48. 不要害怕念头,只要觉知它就好了;不要害怕逆境,害怕的是没有智慧。
49. 不要被过去的我绊倒,不要被现在的我累倒,不要被未来的我吓倒。
50. 承担就是活在当下。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禅的智慧告
诉我们处理事情的九字真言。
51. 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随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处做主,这五随时我们活在当下的方法。
52. 不要以境界和外在的成就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来判断生命的价值,而是以内心智慧的
开启来肯定自己的人生。
53. 在成功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会垂头丧气;在表面上不会去论输赢,
而是在心地清净上下功夫。
54. 有了禅的智慧,我们生命之中的一切遭遇都会成为自己独特的、珍贵的礼物。
55. 我们全然的开放,去接受它、享受它,就能够让一切遭遇都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独特的
56. 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觉照的眼光来看,那么天下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
57. 随处做主是在一切情绪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境界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观念里面
要作做主。
58. 修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不是放纵自己得情绪,而是去觉照它。
59. 觉照这个情绪背后隐藏的观点和期待。
60. 在一切情绪之中做主的方法就是收回对他人的期待而对自己负责。(来自: 海达范文网:大愿法师语录)
61. 佛陀说:“能够真实的觉知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够真正的觉知人家的心,进入别人的心,
那是慈悲。”
62. 他当下的行为是由当下的心决定的,你用过去的心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当然就产生误
会和隔阂。
63. 用当下的真心,很轻松、很自在的去活,不需要有过多的计较、思量,这是在一切境界
里面做主的方法。
64. 一切的思想一切的观点都是过去经验的累积,如果你执著于它,它就会障碍你。
65. 真正的禅修者并不是那种好像木头人一样的,而是一个非常自在的人,是一个任何时候
都生命灿烂的盛开的人。
66. 其实凡夫众生真正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思想观念。
67. 其实佛法归根结蒂也就是三个字——不执著。而这个不执着不是随便。
68. 任何的生命都是活的,都是当下的心决定当下的行为。
69. 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事物,那么当下烦恼就转变为智慧,所以烦恼即是智慧,烦恼
即是菩提。
70. 一个人内在真正有开悟的话,他一定不是一个狂妄、傲慢的人,一定是一个很谦逊的人,
是一个心存敬意的人。
71. 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在境界里面不要起迷执,对一切境界我们都要能够全然的接受。
72. 凡夫众生总是这样,总是轻易地选择,然后又轻易的改变选择,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自
73. 真正开悟的人,真正知道心上努力的人,他不再追求内心的安全感。
74. 禅的智慧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的,超越一切观念的。
75. 如果没有得到禅的智慧滋润,人们往往都会感叹:难道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
少年壮志在岁月之中风化吗?
76. 事实上,抓住心就抓住一切;平息心就平息一切;掌握心就掌握世界。
77. 世间大部分人都以外在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内心。
78. 因为内心很空虚,不了解什么是真心,所以迷失了,只好依靠对外在事物的占有来体现
自己的价值。
79. 当一个人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的价值时,他必须不断地去追求这些外在的事物。
80. 内被欲望所驱使,外被声色六尘所诱惑。心被外在的事物所俘虏而得不到解脱。
81. 禅师已经打开了真心的无尽宝藏,不需要追求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我的价值。
82. 生命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生活是人与社会的对话,生态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
83. 不是你一直做善事就能超出三界,做善事只是不断地增长你的人天福报,让你在善道之
84. 只要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墨守成规,接受生命的一切,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解脱、自由
的人,一个处处显露生命大智慧的人。
85. 南传佛教有一位佛使尊者说过:“世间的人很害怕牢狱,但他只怕实体的牢狱,不知道精
神的牢狱更可怕。”
86. 要保持平等心,真正的禅悟没有得失,无论你在高峰一览众山小,还是在平地很平淡的
人生,事实上是平等平等的。
87. 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
88. 我们无法把世间的高山低谷都平起来,但要让自己的脚不受伤害,只有穿一双比较厚的
89. 生命的重心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如何选择生命的支撑点决定你是否能超出六道
90. 看到舍利就会拜,因为这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要这样来正确地瞻礼
91. 怎样成就健康长寿呢?公认的最佳方法就是心灵养生,时时保持一颗禅心。
92. 不后悔过去,也不忧虑未来,当下承担,自觉觉他
93. 心活在过去就会有后悔;活在未来就会有恐惧;心执著于当下就会有焦虑。
94. 不能超越就会被世间的假象所束缚;但若是否定存在,也会脱离现实世间而沉空滞寂。
所以禅是随缘自在。
95. 生命中有了禅的智慧,就能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灵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出轮回。
96. 生活之中的一切,穿衣吃饭,没有任何分别执著,去到最高的境界都是禅。
97. 禅是一种健康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禅的智慧能把我们从患得患失的浮躁和紧张之中
解放出来,天天都活得开心自在。
98. 心灵的四君子汤: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
君子助人,小人伤人。
99. 情绪、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禅的智慧来放松身心,做心理
100. 我们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完美,不过是因为凡夫的错觉、我执的介入,让我们看不到自
己本自具足。
101. 我们不自由,并不是说有牢狱之灾,也不是受到某个人控制,而是指我们的心受制于
凡夫的贪念和执著。
102. 要在人性之中开显佛性,要在生灭的身中开显不生不灭的真心。
103. 在物质上我们要知足常乐,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学习不知足。
104. 让天堂进入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很欢喜、很快乐、很自由、很自在,这样一种快乐
无忧的状态即是天堂。
105. 不是生活的苦难、压力使我们不快乐,也不是配偶、老板使我们不快乐,更不是儿女
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快乐。 106. 快乐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简单:第一个是接受现实。第二个是观照自身。第三个是做出
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
107. 烦恼现起就叫业障现前,我们能够超越,业障就变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变为业
108. 世间人不为物质苦,就为情感苦,都是因为凡夫心的分别执著。因此我们面对家庭的
时候要能时时付出关爱和真诚。
109. 如果连包容也做不到,那关系越亲密越能造成非常深的伤害,因为人是执著的。 110. 做人的三项法则是:一、使人接受你。二、要让人喜欢你。三、要使人离不开你。 111.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112. 一个人的外部自我越强化,负担就越重,心理压力就越大,生命的弹性就越来越小。
113. 布施并不是让你拿出很多东西来,而是放下。
114. “忍”是因为念头的转变而不生气,和敬清寂,任何时候都能行于世间无有障碍,不
115. 降伏自己的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
116. 所以学禅的人要能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个“空”并不是漠视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种不
执著的心。
117. 光有物质财富是不够的,其实财富包括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灵性财富。
118. 命是什么?就是把握住当下的每一个善缘,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一个人,当然我们的
命运会越来越好。
119. 其实越贪婪的心态就是饿鬼的心态,就是召感贫穷的心态。所以贪欲心正是召感贫穷
的黑子场。
120. 只要我们有慈善的心,不断地用好这个财富来作善事,我们的福报就会不断地增值。 121. 我们要扩大自己的心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要消除召感贫穷的负面心态,我们都
能够心想事成。
122. 只有修好自己的心,我们才能够召感幸福,才能够召感好运。
123. 只要改变思惟,突破思惟定势,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124. 禅的智慧教导我们要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要向外去找借口,答案就在问题之中。 125. 小富凭聪明,大富靠德行。
126. 我们要能够正视危机,要能够引导人类文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更高层面的慈善。 127. 人类与其说是意识不到危险,不如说是控制不了强大的欲望。
128. 东方文化体系注重认识自心,挖掘出自心深处本具的般若智慧。
129. 物质文明可由科技去创造,而人的信仰危机和精神的萎顿却无法由高科技来弥补。 130. 深察人生苦乐,可见依赖物质条件而生,由官能刺激所得之乐都是粗劣短暂的,实质
131. 欲图以满足物质欲望而获永恒幸福,犹如饮咸水止渴,永远不得满足与安宁。 132. 希望生存环境风调雨顺富乐理想,关键在于心灵环保。
133. 力尽社会,以建设人间净土,利乐有情为己任,是佛陀教义的基本精神。
134. 禅文化并不否定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必需的物质生活。它只是要人们不要迷
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
135. 当年弘一法师提倡“念佛不忘救国”,今天要提倡“念佛不忘兴国”。
136. 以禅的智慧来开启我们的内心,所以禅就能够让我们睁开内心的智慧眼。
137. 心的解放就是从一切的偏见执著之中解脱出来。
138. 真正的大学就是学习心的觉悟
139. 禅的智慧使我们能够心如虚空,成就人生的大境界,成就事业的大格局,成就管理的
140. 有慈悲就没有冤家,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佛法就有办法。
141. 我们只要有了这种般若智慧,才可以真正做心的主人,真正地快乐无忧。
142. 僧璨大师说:“快乐无忧,是名为佛。”内在是智慧相,外在对自己就是快乐相,对众
生就是慈悲相。
143. 能做心的主人就要依靠般若,没有般若智慧,只能做习气的奴隶。
144. 有了智慧才能断烦恼,出轮回,所以说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 145. 没有智慧的人只会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即使是属于他自己的财富和幸福也永远都会
掌握在别人手里。
146. 有了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超越生死轮回痛苦的此岸,证得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彼岸。篇二: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生而为人已不易,红尘辗转似更难。卧薪尝胆应有时,物华冉冉鬓将残??”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现在人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从佛教的观点来阐 释,投胎人身犹如盲龟浮木一样艰难。可是否得到了宝贵的人身我们就能够好好把握,甚至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不辜负那个最终极的自我在这世界某个角落的苦苦等 待呢?
编者认为,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批统领大众的智者,他们不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超人的智慧,更加有着悲天愍人的情怀,他们的 出现改变着每一位陷入自己制造的误区中的人们。使他们能够重拾自己灵性的光辉,不再有“人生浮沉,蹉跎几何”的感慨,为自己再塑日趋圆满的人生奠定一个扎 实的基础,而那冥冥中的一线光明就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此次的“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是2010年5月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应广东省软件协会、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礼请所做的一次精彩演说,本篇围绕禅的智慧与慈悲对人生 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对心是什么、怎样与心对话及但用此心的解读鞭辟入里,耐人寻味,每个部分都条分缕析地剖析出智慧与慈悲的真正内涵,其中引 出的公案颇具趣味而又无不蕴含严肃深刻的哲理内容,观者、听者纷纷沐浴在法师智慧的光芒中茅塞顿开,无比欣喜,因为人生的路标一旦确立,生命的前景顿现曙 光。
法师指出智慧源于绝对的自信,我们的自性无所不能,但只有充分了解、开启自己这颗心,以禅的智慧与自己这颗心对话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随着时代的进步 和社会的发展,禅文化以她独有的思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在焦灼、懊恼、期待、失落和不安中挣扎的人们释放着胸中抑郁愁苦以及被困境窒息的悲哀, 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人们厌倦了、困惑了,于是,有的人在富贵中迷失,有的人在唯求生 存中误入了歧途,还有人在飘渺的情感中寻找荒诞不经的爱情神话用以安慰他那颗狂走不羁的心魂,然而谁又得到了什么?
春花秋月,林花春红如昙花现于瞬间而疾速陨没,生命的短暂使我们无法长久地支撑自己早已疲惫的心志,那么,编者可不可以引用“活在当下”这一句禅语来作为本篇的结束呢?
如果你是快乐的,请传达你的快乐给你周围的人;如果你深藏智慧,请播撒你的智慧于大众,就如同本书的编辑出版,愿书中散发出的智者的拳拳仁爱之心感染每一位读者,愿每一位读者在书中理性的光辉中拨开生命的迷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一、心是什么
1、凡夫的状态
2、唯识家的观点
3、从禅的角度来说
二、如何与心对话
1、神秀大师的呈心偈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3、微精神分析学
4、惠能大师的得法偈
5、认知疗法
6、格式塔疗法
7、反推疗法
8、人本主义疗法
三、禅悟人生
1、禅悟人生能使心智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2、走出时间的误区
3、走出空间的误区
4、走出心性的误区
5、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
现 场 互 动
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主办单位:广东省软件协会、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主要的出资者及其组织者是软件协会。
地 点:广州市暨南大学
时 间:2010年5月
诸位善知识,非常欢喜今天下午应广州市软件协会和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邀请,能够又有缘分与诸位善知识共同来探讨禅的智慧。那么此次的讲题是按照主办方出的一个题目就是《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他的朋友就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作这么哀伤的音乐呢?”
舒伯特抬起头来问:“你可知道哪一首是欢乐的音乐呢?”
是啊,一般的人返观这一生,如果没有领悟到禅的智慧,就会觉得在这个万丈红尘之中,生命的欢乐之歌究竟在哪里呢?哪怕是贵为帝王,显赫一生,到头来却 要哀叹:“可怜生在帝王家。”南唐后主李煜也感叹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那更加不要说普通的人了,弱小无依,人生更是像浪卷浮萍一样漂泊不定。人生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好像苏轼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难道我们的生命只能够被命运的鞭子驱赶,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苦海之中漂泊,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压力之中漂泊吗?正如李煜所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 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如果没有得到禅的智慧滋润,往往都会感叹说:“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少年壮志在岁月之中风化。”所以有一位古德说: “如果没有闻到佛法,对于禅的智慧没有领悟,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执著心,看不破、放不下的话,那么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惟有佛陀广大、圆满、清净的大智慧能够开示我们,并能够解决这一切的灾难、烦恼和痛苦。所以佛陀说:“息心就是息灾。”我们的痛苦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 无知,去强求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物。宇宙的实相本来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一直都是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不已,从来没有一刻停息过。但是凡夫众生因为我执 的缘故,就从小我的立场、小我的短期的利益来考虑,往往会生起一个妄想心: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存,不好的事情不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 想法,事实上不可能事事如己意,所以就有了种种的烦恼痛
苦,那么根源当然都是执著。
人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有“自我”的观念,在佛法中来说是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而同时他又不能够真正地明白身心内外的一切都是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所以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崇高必堕落。”如果我们能够不执著于这个生灭,我们的心就能够寂静,能够不起妄念而成就永恒的喜乐。事实上所有的禅 法都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生命、生死、生活。
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但是生命所显露出来的相,一定会有生灭去来的无常变化。而生命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 等的身心活动中。所以说生命是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我们要能够将禅的智慧和慈悲落实在生活之中来超越生死的现象,进而圆满生命的本体,见性成佛。
因此主办方非常有智慧,出了个题目,叫做“与心对话,禅悟人生。”事实上抓住心就抓住一切;平息我们的心就平息一切;掌握我们的心就能够掌握世界。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有个开示:“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颗心是万法的本源,那么无论你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最后这个善恶行都会让我们在善恶二界之中流转,还是不能出离。
其实我们每一位都能通过“与心对话,禅悟人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来学习正确的生活方式,来践行正确的修行方法而达到令苦不再生起的安祥、喜悦的境地。这种永恒的、安祥喜悦的境地我们就称之为“智慧的彼岸。”
此次的讲座打算分三部分来讲,并向诸位请益。
第一部分就是心是什么?我们既然要与心对话,首先要明白心是什么;第二部分就是如何与心对话;第三部分就是禅悟人生。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禅的智慧来启悟人生的无限本地风光,开启我们自性的功德宝藏。
第一部分 心是什么
达摩祖师《破相论》上面有首偈颂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们要真正了解了这颗心、真正开启了这颗 心,那我们就不必要向外去求佛了。为什么?自性是佛。从本性上来说我们与佛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就了知三界空无物,就能够了知有形的叫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形的其实是贪、瞋、痴。凡夫众生因为有贪瞋痴的缘故,所以一直在三界里流转,不得出离。“若欲求佛但求心”,我们如果念念回归到真如自性,当下这一念就 是佛。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可分为三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凡夫的状态;第二个层面是唯识家的观点;第三个层面当然就是从禅的角度来透彻地说“心”。
第1节 凡夫的状态
凡夫众生是以六尘缘影妄心,以这个第六意识心作为心,所以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尘。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不断地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所以他的心就被 外在的事物所控制了。你看世间大部分的人都会以外在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内心。很多人肯定自我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有些人说:“我现在在开什么牌子的车子?”或 者“我住什么样的房子、别墅?”或者“我现在一个月能够挣多少钱?”等等,互相之间有一种比较,有一种攀比。因为内心很空虚,不了解什么是真心,所以他就 会迷失掉,只能够依靠外在的事物,对外在事物的占有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一个人如果要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他就必须要不断地去追求这些外 在的事物。并且常常要跟人家比较,每一天都会活在
压力和痛苦之中,好像我们时下流行所说的“房奴”等等,都会是这样。并且他内在的感受、思惟也都随着外在 事物的起伏变化而变化,永远都不得安宁。内在被欲望所驱使,外在被声色六尘所诱惑。心被外在的事物所俘虏了,所以得不到解脱。
而禅师呢?他是已经打开了真心的无尽宝藏,所以他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身的价值,不需要追求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我的价值。比如禅门里面有一则“良宽禅师送明月”的公案。
良宽禅师住在一座山脚下,自己动手搭了个小茅棚,生活过得很简单,衣服多一件都没有。在一天傍晚的时候,禅师到外面经行,有一个小偷就光顾了他的茅棚,翻来翻去地找也没有发现一件值钱的东西。正在这个时候,良宽禅师从外面经行回来刚好就撞到这个小偷了。
禅师马上把自己的上衣取下来,叠好,双手递给那个小偷,还说:“你远道而来,不好意思我这里没有什么东西,但是也不该让你空手而归,那么这一件衣服你带走吧。”
这个小偷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晓得怎么办!接到手里面以后就仓皇跑掉了。禅师就光着膀子在月光下打坐,心里感叹,就说:“这个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够把这一轮明月送给他。”
第二天早上,禅师把茅棚的门一打开,就发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槛上。那么禅师把这轮明月已经送给这个小偷了,已经让这个小偷的内心升华了。
第2节 唯识家的观点
那么唯识宗进一步说八识心王,为了破凡夫的人我执、法我执,破掉妄执的整体观念,会说八识心王法、五十一个心所法等等。有一首偈子说:
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在家把账开。
这其实就很通俗地把八识心王归纳起来了。不单单是有我们平时世间所说的眼、耳、鼻、舌、身、识(第六意识),更进一步还有第七末那识,也称为意根,也称为我执识,还有第八阿赖耶识。
“八个兄弟共一胎”就是指八识心王。
“一个伶俐”这是指第七末那识。伶俐并不是说很有智慧,而是说我见很重。末那识一直都妄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我见很重,认为“我”永远是对的,把本性的智慧就转化成为一种执著。我们为什么会有人我执、法我执?为什么会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呢?其实是第七识我执识的缘故,就把本有的智慧转化为一种坚固的执著,因此而产生了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一个呆”这是指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恒而非审,它只有接受的能力,不管你什么种子,包括善、恶、无记它统统都接受,但是它没有审查分别的能力。
“五个门前作买卖”是指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识。它们就与五俱意识一起,好像做买卖一样,好的就买进来,不好的就踢出去。前五识跟五俱意识对于顺境就生起贪爱,对于逆境就产生排斥。生起贪爱好像买进来一样;排斥就好像卖出去一样。
“一个在家把账开”就是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非常强,除了不能够缘真心之外,它是分别的能力非常强的,好像会计做账一样非常精细、准确。
唯识宗修心的方法就是转识成智,即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
上圆”,转第六意识的分别为不分别,转第七末那识的执著为不执著。所以其实我们下手的功夫就应该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说: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但是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使我们一直遭受六道轮回的苦。就好像飞蛾飞到熔化的蜡里面,好 像苍蝇困在蜘蛛网中,好像蚂蚁陷在蜜糖之中一样。如果一直去追求欲望的满足的时候,事实上永远都是不满足。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放下我执,不分别、不执 著,由此而带来的安祥能够引导我们达到快乐无忧的圆满成佛境界。
我们底下有个马车图也就是这个。这个马车是代表我们每个人的命,有一些人过去种的因很好,所以他的命就很好,一呱呱落地就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一些人一生下来这个环境就很差,犹如北方的那种独轮车。
马车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运,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是走在康庄大道上,有时候是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命运一直在起伏不定。马就表示意识,驾车的马夫就代表末那识。
最后坐在马车上的主人就代表了阿赖耶识。
我们平时以为自己有自由,我意识怎么思考,我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但事实上是吗?不是。
弗洛伊德有个研究说,我们的显意识其实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都是潜意识。意识这个层面就正如你要问这匹马说:“你能够决定去哪里吗?能够决定去的 目的地吗?这匹马说:“可以呀。我想往哪个方向走,我走起来这辆马车就动了。”但如果你再问它:“你为什么会向左边转弯呢”?这匹马会说:“因为我觉得左 边的绳子动了一下,左边的脸紧了,所以我就向左转了。”
事实上当然是马车夫在驾驭了。但事实上马车夫能够决定吗?也不是,而是坐在后面的主人才是决定者。他决定去北京,这辆车就会往北京开,等等。在《八识规矩颂学记》上面有详细的解说。
第3节 从禅的角度来说
更进一步我们说到禅,禅的智慧是直指每个人不生不灭的真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即心成智。唯识宗是转识成智,禅宗是即心成智。领悟禅的智慧就拥有了开启自性宝藏的钥匙,从此以后能够放下有限,拥有无限;放下生灭,进入不生不灭;放下有量,进入无量。
虽然在生死之中,生死不能拘;虽然在六尘之中,六尘不能染。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永远与智慧和快乐相伴。这是能够通过禅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真心。
公元四世纪的南印度有一个国家叫做香至国,(那时印度就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分裂为很多的小国家)这位国王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法。
有一天,国王专程迎请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到王宫里来应供、来说法,并且将国家历代相传的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供养给尊者。尊者拿起这颗珍珠就询问香至国以聪慧敏捷著称的三位王子。
他先问大王子说:“在这个世间还有比这颗珍珠更珍贵的珍宝吗?”
大王子说:“这颗珍珠是价值连城,最珍贵的珍宝了,世间再没有比它更珍贵的了。”
再问二王子,也是如此回答。
最后问最小的三王子的时候,三王子说:“这颗珍珠虽然是传国之宝,价值连城,但是它不是最珍贵的,最珍贵的是人内心的智慧。内心的智慧开启了,不但是 能照亮这个世界,而且能够照亮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转迷成悟,乃至于篇三:[大愿法师]生病的四大原因
[大愿法师]生病的四大原因
疾病的症状是非常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但是招致疾病的因素并不复杂,生病的原因就是四个:一个是四大增损;第二个就是五脏增损;第三个就是鬼神干扰;第四个就是业障病。
一、四大增损
首先是四大增损。组成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如果某一大特别地强盛的时候就会生病,每一大有101种病,所以四大增损有404种病。
我们身体的地大坚固性,好像骨骼、牙齿;水大,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水份,婴儿是占到90%,成年人占到70%,老人家水份也有50%,水少了,所以就起皱纹了;火大,我们有一定的体温;风大,就是我们的呼吸。四大要平衡,人体就健康,其中任何一大如果特别地强盛,或者任何一大受到损伤都会招致疾病。
一般看佛经说四大增盛,我们不知道说什么,现在的人,水大增盛的病特别多。水大增盛就是什么?寒气。寒气重的人特别多,所以普遍身体都很虚弱,虽然生活条件比几十年前好了很多,但是现在人的身体健康比以前的人差了很多。所谓的富贵病,现代病,其实很多都是水大增盛,寒气重引起的病,让身体很虚弱。东汉时候的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论》,他就特别地指出,众生很多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寒气。
导致寒气的原因很多:
第一个,现在的人尤其如此,甚至于他一生下来就有寒气进来了,因为现在的人生小孩子普遍在医院去接生。在医院接生的时候,医生、护士为了自己舒服一点,就把医疗室的空调开得很低,18度、20度。这样子对小孩子不利,小孩子在母亲肚子里面本来是30几度,一生出来马上只有18度,这个寒气马上就进入到身体里面去了,所以小孩子很难带,一生下来就天天哭,也不想吃东西,其实就是因为一生下来就有寒气进去了。
以前的人,他接生都是在家里面,而这个产妇的房子里面,接生婆会要生一盆大火,产妇和接生的人都是满头大汗,但是小孩子生下来就很舒服,因为他一生下来的环境也30几度,跟他在母亲肚子里面的温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小孩子就好带。
现在的人看起来好像福报大了,到医院去生小孩,其实是福报可能还更小了,这个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受罪了。尤其是有些人觉得好像顺产,觉得这个自然生小孩怕有危险,要去剖腹产,要开刀拿出来。开刀拿出来的小孩子,他体内就缺少一种大肠杆菌,对他将来肠胃的发育就不利了,所以普遍胃口不好,然后就脸色比较苍白,或者从小就很胖,或者是生那些青春痘、牙痛,原因都是因为肠胃的问题,好像有些人,他说牙齿痛,治了好久治不好。你单纯地治牙齿是治不好的,它往往是因为肠胃不干净所引起的。
第二个引起寒气的原因,是因为夏天突然进入到很冷的空调房里面,好像我们在外面走,“哎呀,好热!”马上回到房子里面就开到18度。
这个时候怎么样?因为我们在外面很热,在出汗,出汗就是排毒的过程。我们的身体正在排毒,你突然之间一进入空调房子,你的心脏就接到一个信号,马上停止排毒——第一个方面,对你的心脏有损伤;第二个方面,你的毒排不出来了;第三个方面,你的寒气就进去了。
还有一个,就是夏天喜欢喝冰水,什么东西都放到冰箱里面冰一冰再拿出来喝。这个不是好事,你喝冰水,吃冰块都不是好事,你很热的时候,正在流汗的时候,马上喝非常冷的饮料,就会让你的身体受损伤。为什么?身体正是很热的时候,突然温度降下来,那这个身体适应不了,就需要调动我们自己本身的阳气来抵抗冰水的冷度来中合它。你要知道,你喝下去的是冰水,得到的是微不足道的一下子的舒服,但是你浪费的是你宝贵的生命的元气,所以不要喝太多冰水。
第三个让我们身体里面多寒气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适当地吃感冒药。一打喷嚏,马上就吃感
冒药,看起来你不流鼻水了,事实上你就把寒气逼到肺里面去了。
第四个,就是洗澡以后不会马上把头发擦干,这个也会招致寒气吸到体内去。寒气吸到体内以后有什么症状知道吗?我们头顶上会硬硬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头顶上面累积了寒气在里面,没有排出去;或者是少白头,如果你不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很有可能就是你很年轻头发就白掉了,其实是寒气。
还有一种是油性皮肤,这种也是因为寒气;还有比方说淋雨,不马上擦干,都会招致寒气。
第五个原因,就是冬天很冷的时候,现在的人,尤其是女众喜欢打扮,要风度不要温度,冬天穿条裙子在街上晃。看起来好像有风度,事实上你就在害自己,把寒气全部吸进去了。
现在人的身体,绝大部分的人,身体很虚弱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水大增盛,四大增损里面的水大,寒气很重。
怎样判断体内有寒气呢?寒气刚刚进来的时候,它会堆积在皮下的经络之中。你知道什么是寒气吗?好像听不懂寒气是什么东西。就是说,你突然之间受冷的时候,这个身体能够自动反应,她就会要抵抗它。用什么东西来抵抗?用我们的元气,调动我们以前储存的能量和元气来抵抗它,就好像一个国家突然发生战争的时候,就会调动那些储备的物资来应急一样。同样的,我们受到寒气入侵的时候,也会调动储存的能量来抵抗它,等到这个寒气一中和,你前面调动的那个元气,那些能量就没用了,没用了它就变成垃圾了,就排不出去,它就形成脂肪留在那里。你说是脂肪,其实就是垃圾,它一开始会堆积在皮下的经络里面,我们中医上说的“腠理”,时间久了以后就会转移到相应的五脏六腑的腑里面去。腑是指空心的容器;脏是指实心的器官。
比方说常见的胃寒,我们大腿的正面这一条是胃经,你相应的胃经里面有寒气就会怎么样?就会在大腿的正面形成一层非常硬,并且很厚的一层组织。
有一些人年纪大了,他走路不方便,老是说风湿,其实就是你胃经里面有寒气进去了。行走不方便,一直一跛一跛,跛了几十年,医生也不知道是胃经的寒气造成的,他一直给他去治风湿,事实上要知道,就是胃经里面有寒气。更进一步,寒气就转移到肺脏里面去,就形成肺虚。
肺虚就是肺里面的寒气太多了,就导致到肺的功能降低。肺功能降低以后有什么症状?这个人就越来越瘦,脸色就越来越黑,这个是肺虚的症状。肺除了有呼吸的功能之外,肺属金,金生水,所以她还会起到一个吸收和处理水份的作用。
肺虚的人一喝水就想上厕所。也就表示水一进入到人体之内,它马上就排出体外,没有被人体所吸收,所以产生了吸收水的障碍,人体的组织里面的水就越来越少了,人就越来越瘦了,令到皮肤没有光泽,并且很黑。如果你看一个人,他是黑并且没有光泽的脸色,就是肺气虚的表现。并且肺是主忧伤的,这个时候这个人会很悲观,他会就有忍不住想哭的感觉,无缘无故情绪上面越来越悲观,动不动就想哭一场,这样子的人其实就是肺虚。要知道,任何药都无法把深藏在肺里面的寒气排出来。
肺如果虚的话,接下来你容易会有肾盂肾炎、尿毒症,都是因此而起的。因为身体里面与水相关的器官是三个:肺生水,肺是吸收水份的,金生水;脾是运水的;肾是排水的,把体内的水重新过滤,垃圾排出去。如果你金不能吸收水的时候,肺不吸水,这个脾就无水可运,一喝水就排出去了,这个尿就是很清很清的,一点气味都没有,这样子就是尿毒症的前兆。
你要把肺里面的寒气排出去,只有依靠修药师法门先养足气血。人体里面有了足够的能量以后,就会自己发动驱除寒气的战争,才能够排出寒气。这时候你会有感冒的症状。以前人很瘦很黑的时候,从来不感冒,现在你身体好了,能量加强了,反而会老是感冒;其实要知道感冒不是坏事,就是把我们身体里面的寒气驱除出去。
以上是说四大增盛。事实上,火大增盛、风大增盛、地大增盛,都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常见病,不过我们到后面再展开来讲,这里面提一点点好了。
日本地津大学的学者做过一个调查,统计以后指出,人的寿命跟出生的季节有关联,夏天出生的人是最不利的,可能是寿命比较短的。
这个优劣的顺序是这样子:男众是秋天出生的人最好,其次是冬天,再其次是春天,最差是夏天;女众冬天出生的人最好,其次是秋天,然后是春天和夏天。所以男女普遍都是秋冬出生寿命比较长,春夏出生寿命比较短。因为秋冬出生,秋收冬藏,能量消耗就比较小。生活在那些高寒地区的人,比较冷的地方的人寿命比较长一些;生活在热带地方的人,能量消耗很大,也很烦躁,所以寿命就缩短了。
二、五脏增损
通过肺排出来;其它的,好像水这一类的就通过小便排出去;然后还有一些通过出汗排出去。这些都是要通过血在里面运转,动脉输送营养,静脉就回收废物去处理。
要让心脏的功能好,需要加强心包经的功能。我们的心脏,有一些时候不是功能不好,而是被心包液太多所压抑住了。心脏外面有一层膜,这个称为心包;膜和心脏之间有一点水,就是心包液。或者因为寒气很重,或者因为其它因素,心包液很多的时候,就会压迫心脏,让心脏不能够正常跳动。因为心脏受到心包液的挤压,无法正常地跳动,这时候我们检测就会认为说是好像心脏病、高血压。其实一开始她并没有器官性的病变,只是因为心包液比较多了,你按摩一下心包经就好了。
手平伸,手的内侧这一条,一直到中指尖,称为中冲,这一条经就是心包经。每天这样子拍一下,应该对于心脏的功能是有帮助的。很多时候,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心脏坏了,而是心脏被绑架了,心包液太多把她逼得太紧了,所以拍打一下,应该对于我们输送能量是有帮助的。
肺里面有寒气的时候,一开始会有感冒的症状,这个时候你不要人为地去制止它,人为地通过吃感冒药去制止它,这个就是做错了。你可以用一点姜和红片糖熬点水,然后喝下去,人出点汗,把汗擦干,多喝水,多休息,自然地帮助她把寒气排出来,这个方法就是对的。动不动吃西药,其实是让肺里面的寒气入得更深。并且出现感冒症状的时候,中医上面就称为肺热,就在驱寒气,通常都会有伴随着好像大肠的燥热症,大肠湿热,乃至于便秘,这些都会伴随出现。
三、鬼神干扰
第三种让我们生病的因素就是鬼神干扰。天台宗里面就说到有三种鬼会让人生病:
一种是精鬼,又称为时媚鬼。他会让人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来。
曾经有一个人,那时他已经受伤,过来跟我说,他有一天在上班,突然之间就把窗户打开,站在窗台上面,从那个几层楼上跳下去了。这个是属于精鬼干扰。
然后我问他:“你正在上班,当时为什么莫名其妙会突然把窗户打开跳下去呢?”
他说:“哎呀,很奇怪,我明明看到我那个女朋友走进来,向我招手,说?我们一起去游泳。?然后她就带我走到窗子边,在我眼里看起来,窗子外面就是一个游泳池。所以我就——咚,跳到池里面去。其实就——咚,由楼上跳下去了。”
他这个人命还大,刚好碰到楼下一个卖水果的,挑一担水果,跳在那个箩筐上面去了。他的腿断掉了,但是没有死掉,还算是命很大了。
这种其实就属于精鬼干扰,让人一下子失常了。
第二种是堆惕鬼。堆惕鬼就是让我们会有癌症和肿瘤的一种鬼神。
你知道这个癌症怎么来的吗?癌症它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里面每一天都有很多的细胞会死亡,然后每一天有很多新的细胞会生出来。如果身体的气血能量不够的时候,新生出来的细胞会变形,称为畸形细胞,不正常的细胞。这个新生出来的畸形细胞不单单是帮不了你,并且反过来还会破坏你以前的正常细胞,这种畸形细胞我们就称之为癌细胞。
可见癌症病、肿瘤病,它根本的病因其实是两个,不管你什么癌:第一个,就是你的气血能量不够了;第二个,就是堆惕鬼的干扰。
第三种鬼神干扰,就是叫做魔罗。
鬼,是破坏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生病;魔,就是让我们人失去思考能力,不由自主地起那些很邪的念头。心里面明明知道不对,但是没办法,还是不停地妄念冒出来,邪念冒出来,这个时候往往是有魔罗的干扰。
四、业障病
第四类致病的因素就是业障病。业障病就告诉我们前生犯戒,今生容易产生哪些病;同样的就是说你今生有哪些病,要怎么忏悔。
你要查一查你前生可能犯了什么戒,可能做了什么坏事,通过这个表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是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门》第四卷上面所讲的。
《释禅波罗密门》卷四中说导致业障病的因是犯戒
篇四:大愿法师著述系列走进图书馆
广 弘 佛 法
、 利 益 众 生
——大愿法师著述系列丛书走进学府、走进图书馆
一代是未来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了使更多的人能接触佛法,在生活中得到真实的受益。六祖寺文化办准备往各高校及当地的图书馆捐赠上大下愿法师系列丛书,此套丛书由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248元,全套11册,她们分别是:《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学记》、《随念三宝经学记》、《佛说优波塞五戒相经学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记》、《华严经?净行品学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学记》、《大乘庄严论学记讲记(一)》、《八识规矩颂学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学记》、《如何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大愿法师以行云流水般的文辞与圆融显密宗之方便善巧,结合经文开示、运用佛门公案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比喻手法将不同善根的信士带入佛门胜境,其言风趣幽默,其文雅俗易懂。大愿法师在《如何做个快乐的修行人》中从增长智慧、增长福报、如何身心灵得以健康成长几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快乐自在地修行,是初学者的首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更是将佛法与古老的中医学、易学巧妙地融合,发行后广受欢迎,不断再版。有缘读到这套丛书的人,心灵都会得到安宁和欢喜。
由于全国图书馆有好几千家,而这套图书库存数量实在有限,所以欢迎诸位仁者踊跃助印,捐赠一套丛书受益者至少几万人,若能离相修布施,尽己所能地协助、参与,乃至一念随喜,其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
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浩瀚的海洋,佛法的弘扬是身为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每位仁者积极热心地参与。随喜248元,就能送一套大愿法师的法宝到诸如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如此广利众生的殊胜机缘实属难遇。《造像功德经》云:成佛因者,造像印经者第一,若有人造像印经或使他人造像印经者,为自他利益,作第一福田。印造经像既有如此殊胜功德,还望仁者们切勿错失,也可多多帮忙宣传,互相转告,让我们联合来自各方善的力量,共同促成这一广利众生的善举,使自他共藉此之胜缘,同出生死大海,成就无上佛道。
助印咨询电话7、、
http://www.lzwhw.org QQ :、
助印汇款方式:
1、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肇庆分行四会支行 账号:57 户名:陈一华
2. 开户银行:中国邮政银行四会市仓岗支行 帐号:20 3690 08 户名:陈一华
再次诸位仁者为佛教事业的发展所作的一切,因为您的助印将有更多的众生得闻佛法,走上解脱之路,最后让我们将此次赠书活动所作的一切功德利益回向给法界众生,愿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速成佛道,阿弥陀佛!
六祖寺文化办全体工作人员 合十 敬上!篇五: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 大愿法师 第三讲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位法师,各位居士: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现世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乐,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药师经》。
前天第二讲我们已经讲过了-经首六种成就的信、闻、时、主成就,今天我们继续讲处成就和众成就。
前天我们讲到“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乐音树下,事实上不单单是指外在的树林,而且是指我们的生命之树,药师佛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说法。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一段是闻法的大众成就。
闻法的大众是“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我们看一般的佛经都是讲佛陀的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面是“八千人”,“八千人”一方面是外在的实际的数,其实更重要的这个“八千人”是指体数。
我们大家以后有机会接受药师灌顶,入药师坛场修会知道,这个八千、三万六千,还有无量大众,这个数目字都不是随便安立的,它有它中间的表法和实修的意义。“八千人”就是体数;“三万六千”是相数;无量大众,这个无量是用数,事实上就是体、相、用数。
比丘三义是因,阿罗汉三义是果。比丘译为乞士、怖魔、破恶三义。外乞食以养色身性命,内乞法以养法身慧命,所以称为乞士。阿罗汉三义是果,就是应供、杀贼和无生。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这个是表示药师法门的相数是三万六千。菩萨:觉有情、大道心众生。以及无量的大众,列举了“国王、大臣、婆罗门(译为净裔)”。当时印度分为四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居士、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个我们常用的名词。天、龙、药叉(药叉译为捷疾鬼,这里面讲到十二药叉大将,每一位药叉大将各有七千药叉,事实上就表示断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乾达婆(译为嗅香神,是帝释天的音乐神)、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紧那罗是译为疑神,摩睺罗伽是大蟒神。
这样子的天龙八部和人非人等,无量大众都恭敬围绕着释迦牟尼佛,听佛宣扬妙法。 到此地证信序就圆满了。
底下是发起序。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这一段是文殊菩萨以大悲心故,为了利益众生,他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请法的礼仪。 发起序分为四部分,就是:礼敬、启请、赞叹和欢喜愿闻。
这一段就是讲礼敬。
“尔时”,当尔之时。当佛在乐音树下,大众围绕说法之时。
“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曼殊”译为妙,“室利”译为吉祥。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表示诸佛的大智慧。“曼殊室利法王子”,“法王”是指佛陀,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就是好像皇帝的太子一样,将要绍隆佛位,所以称之为“法王子”。
文殊菩萨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王子”,因为一切诸佛都是以开发本具的智慧而成佛道,所以文殊菩萨可以说是十方诸佛的“法王子”。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本经为什么要以文殊菩萨来当机请法呢?
首先,因为本经是讲药师佛果地的依报、正报庄严,尤其是注重于大悲利他。佛果地的依报、正报庄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能究竟,所以以大智慧的文殊菩萨当机请法。并且特别注重于大悲利他,讲事相讲得比较多,事相背后其实有理体,有甚深的智慧在。
其次,净琉璃世界的一切依正庄严纯是真实智慧,所以以文殊菩萨作为当机请法者,来显扬药师佛拔济众生身心病苦无量的善巧方便。如此的善巧方便唯有成就法王位的释迦牟尼佛才足以说此,也唯有为法王子的文殊菩萨才有智慧来启请。
第三个原因,我们看《观无量寿经》是由韦提希夫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法,韦提希夫人因为她的儿子发动政变,把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了,所以韦提希夫人觉得这个娑婆世界太苦了,父子之间都靠不住;《无量寿经》是由阿难尊者来启请,念佛法门,以净土为归宿,偏重于自利。 本经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偏重于利他救度众生,就在利他救度众生之中来圆满自己的福德智慧,圆成佛道,所以这种大智慧的法门,悲智双运的法门,由文殊菩萨来启请。 第四个原因,大慈悲救度众生身、心、灵病苦的法门由大智慧的菩萨来启请,正可以显《药师经》是悲智双运的殊胜法门,也可以显示大悲以大智慧为体。
看下一句就是“承佛威神”。
“承佛威神”可以从两重意思来理解:
这个“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其实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
第一重意思,是文殊菩萨承释迦牟尼佛的威德神通的加被才能够来请法;第二重意思,事实上是我们消归自性,就是承我们人人本具的内在真如佛性、本具的无量自性功德的加被,叫做“承佛威神”。
“从座而起”,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指文殊菩萨从自己的座位上起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
第二,可以说从大智慧法空之座而起大慈悲利他之行,叫做“从座而起”。
有一则公案: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江天寺听佛印禅师说法,到的时候已经满座,没有位子了,所以佛印禅师说:“欢迎苏大学士,但是现在我们这个法堂之中已经满座了,不好意思。” 苏东坡因为一向都是与佛印禅师喜欢打机锋,参公案,所以他就打机锋说:“那么就请禅师,以禅师你的四大五蕴之身为座好了。”那就以你的身体来给我做座位好了。
禅师也不生气,说:“老衲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得出来,我就甘心以此身为学士之座;如果你回答不出来,就请学士你留下腰间的玉带,永镇山门,留给金山江天寺。” 苏东坡就答应了:“好!”
佛印禅师就问他:“你要以老僧的四大五蕴之身为座,那么我问你,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你坐在哪里?”
苏轼哑口无言,就解下玉带。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们坐在哪里?可以怎么回答?前面的文殊菩萨从座而起就可以回答:从大智慧法空之座而起大悲利他之行,就以大悲利他之行为座,为体现我们智慧的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偏袒一肩”,这个是请法的礼仪。平时比丘两个肩都用袈裟披起来,覆盖,礼佛的时候就偏袒右肩,表示恭敬。
“右膝著地”,右膝著地是因为印度当时的习俗认为左逆右顺。右膝著地是表示顺从佛意,也表示文殊菩萨意同佛意。偏袒右肩是表示上承佛德,右膝著地是表示下济众苦。
我们一般也认为说右边比较方便,右手做事,右手吃饭。也表示文殊由大智慧、大慈悲而起方便的力用,能够获二殊胜:上同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得到这个二种殊胜也可以说是起的方便妙用。
“向薄伽梵”,文殊菩萨向释迦牟尼佛,释迦世尊来请法。薄伽梵有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名称、尊贵。
“曲躬合掌”,“曲躬”表示低头弯腰,虔诚问讯,表示内心的恭敬。
“合掌”有几重含义:
一个是表示福慧两足。十个手指竖起来表示十度: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十度。前五度属于修福德,后五度属于修智慧,合起来的时候就是福慧双修,福慧两足。 合掌当胸也是表示向于中道。
合掌也是可以表示一心不乱。
底下一段是:
【白言:世尊,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这个是第二段,文殊启请。
“白言”是文殊菩萨请问佛。
问其实有好几种提问:
一个是因为不知道而请教的提问。
第二个是为了考量对方而问难。
第三个是以大悲故问。自己本来是知道,但是为了以大悲心利益众生的缘故,通过向佛请法来开启法会,请佛陀能够普施法雨甘露,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这样子是以大悲而来提问的。
“世尊”,是指“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是指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成就的是有上正等正觉;二乘证我空法有,是偏等正觉;外道邪觉,凡夫不觉;唯有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尊称为“世尊”。
“唯愿演说”,唯愿释迦如来慈悲开演妙法。
“如是相类诸佛名号”,“相类”就是相类似的。因为佛陀在说《药师经》以前已经说过了净土的经典,比方说《弥陀经》这些,已经知道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功德。文殊菩萨追忆所及,所以在此地,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就请佛再宣说与阿弥陀佛圣号相类似的、具有无量善巧方便的、能够利益无边众生的诸佛名号。
并且特别请问诸佛名号,是因为佛的名号功德是甚深的善巧方便,非常不可思议的!禅宗修佛意功德,教下修佛语功德,律修佛身功德;净土法门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以名召德,圆满具足地修佛身、语、意功德。所以说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伽陀药,就是万法总持,能够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能够由有念而入无念,因往生而证无生。
药师法门事实上也是如此,并且药师法门的妙处,她是已经圆满地含摄了净土宗、禅宗和密宗的殊胜功德,让我们现世圆满,当来又能够超出轮回,往生极乐,并且上根利智能够顿证菩提。一句药师佛的名号就能够圆满地包含药师如来的悲智行愿,包含药师佛的智德、悲德和断德。
底下讲到第三愿的时候,会讲到药师佛名号的八大方便,能够让众生得到现世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乐。
在义净法师的《七佛药师经》里面很完善地、更圆满地讲了药师七佛,玄奘法师的译本只是提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
“及本大愿”,就是药师佛在因地初发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通愿、别愿。文殊菩萨请问了“如是相类诸佛名号”,与以前所说过的《弥陀经》上面讲阿弥陀佛的名号殊胜功德相类似的诸佛名号,以及这尊如来因地从根本智、从根本的真如佛性上所发起的大愿力的“殊胜功德”。由愿力的实践就能够成就佛果地的功德,所以称为“殊胜功德”。而 “殊胜功德”是可以通于因和果的,因地上殊胜的愿行功德成就以后,才能够成就佛陀果地的殊胜的福慧功德。 “令诸闻者”。前面的提问,请佛说药师佛因地的愿力和果地的殊胜功德,作为修行效法的榜样,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那么到此地,说“令诸闻者”就是侧重于利他了。前面的说药师如来因地的愿力和果地的功德,也可以说是让众生能够了知药师佛因地愿力和果地功德以后,更具有信心,容易与药师佛相应,也可以说是为了利他。
“令诸闻者,业障消除”。障碍,我们修行的障碍,一般说是“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是惑障、业障和报障。
惑障,又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障是事障,逢缘对境的时候才生起贪、瞋、痴、傲慢和怀疑,它是中断的,没有逢缘对境,一般是不会很强烈地生起,所以要断掉它比较容易。
所知障是理障,所知障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见地上的错误认识是理障,它是恒时生起的,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生起,所以是比较执著,断除比较难的。这是惑障。
业障,业是指行为习惯。如果染有一些不良的嗜好,比方说你喜欢打麻将,虽然你想修行,但是人家一叫你打麻将,你就跑去了。所以想修行,想做善事,欲作不能,成为障碍,习气的障碍,行为习惯的障碍。
报障,报就是苦报。因为迷惑,所以造恶业;因为造恶业,所以招感苦果;招感苦果以后就招感到种种不如意的正报和依报,使我们不得自在,不能解脱,所以称为报障。比方说我们想修行,但是我们因为宿世的业障,现在招感的苦报,产生的报障:比方说盲聋喑哑,那也是很难修行的;那我们生活条件很差,要为生计奔波,那也是很难闻法的。所以这个就属于报障。
解脱道上有很多的障碍:
有一些是因为身体多病,这个是报障;有一些是因为福报不够,受生活的逼迫,要忙于谋生计,无暇学佛,这个也是属于报障,依报上的障碍;有一些是因为身体的盲聋喑哑,这是正报上的障碍;有一些是因为不遇明师,为恶友所包围,恶友牵缠,也是属于人事环境不好,也是属于依报上的障碍;或者因为烦恼炽盛,容易生起贪、瞋、痴三毒,这个是属于惑障,惑障里面的烦恼障;或者是因为执著于邪见,自以为是,这个是惑障里面的所知障;或者是因为有不良的习气,这个是业障。
这些种种的障碍使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难以超出,所以药师法门能够拔除一切众生的惑障、业障和报障。
为什么会特别提出来“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呢?因为业障在三障的中间,是一切障碍的中心。我们能够将业障消除,那么惑障、报障也都会灭掉,好像一个木头把中心锯断了,两头就分离了。
“为拔业障所缠有情,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第一个方面,“像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释迦牟尼佛法运住世的三期,总共一万二千年。
正法时期解脱坚固。三乘的贤圣都能够一遇佛法就断惑证真,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根机成熟了。 像法时期是塔寺坚固。这个时候虽然有佛法,但是都是相似的影子佛法流行,所以没有纯正的法流;虽然是很勤奋地修行,而证果的人非常少,要证果很难,这时候的众生喜欢造塔,建佛寺,塑佛像。
末法时期斗诤坚固。虽然说遇到明师,但是不生敬信;虽然说遇到正法,但是耽著于非法行,这个是末法时期。佛弟子之间不团结,矛盾是非很多,这个是末法,斗诤坚固。
第二个方面,正、像、末法取决于我们的心。因为按照金刚乘的说法是:教法犹住世,证法未隐没。教理上的法流传承没有断,证悟之法,诸佛如来和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和现在的无量成就者,他们内心证悟的这种法流仍然还住世、还有。所以仍然有诸佛菩萨示现教化于世间。
我们如果能够有正见,遇明师闻正法,持净戒,精进修法,那么当下我们自身就是在正法时期;如果我们遇到相似的佛法,自己也心不入道,只是表面上诵经,这个就是像法时期;如果邪知邪见,在佛门之中争名夺利,那你的心就在末法时期。所以正法、像法、末法,事实
上是取决于我们的心。不要认为说:“哎呀,现在是佛历2000多年了,那我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了?”事实上取决于自己的心,取决于自己的心是否与法相应。
还有的人读到《药师经》里面就生起一个疑惑了。他就说:“你看文殊菩萨请法的时候,他就讲得很明白了,‘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他是为了利益那些像法时期的众生来修药师法门的,也就是说,这个药师法门是适合于像法时期众生的根机。现在是末法时期了,药师法门是不是适合我们的根机呢?”他起了一个怀疑。其实这个是因为他不明白“像法”两个字的意思,而产生的疑惑。
药师法门是药师佛彻底悲心的流露,是殊胜的善巧方便接引众生的法门。像法时期就是告诉我们怎样由相而见性,先把凡夫的业障相、烦恼相转变为清净相、圆满相。
我们有很多不如意:身体有病苦,先让我们成就圆满相,让我们身体健康起来;我们福报不够,这个是业障相,先让我们福报增加起来。这个就是由相而见性,由满足世间的求愿而开启我们本觉的佛性。药师佛法门的殊胜就在于我们修药师法门,在成就世间的富贵相、身心健康相、丰衣足食相、眷属圆满相、家庭幸福相的同时,就能够让众生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就是转像法为正法。这个就是“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所以你不要认为说“像法”,只是像法时期才能修,事实上这个是告诉我们由相而见性的方法,所以称为“像法转时”。这个“转”字是这一句的经眼,先把相转过来,再显发本具的性。因为你的相没有转过来,那么你有烦恼相,这个烦恼相就是你的障碍,就是你的业障,你本具的佛性就不能开启。所以这个“转”字是很重要的。
“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利乐”就是让众生获得正法的利益。“利”就是得到利益,得到法益;“乐”就是得到现世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之乐。
生命、生死、生活,这六个字第一讲就讲过了,我们修学药师法门就是要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品质、超出生死轮回。在这六个字之中,生命是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之中来修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转呼吸为如来禅,转饮食为修秘密禅,转睡眠为修祖师禅,所以就能够转生死烦恼相为不生不灭的解脱相,就是“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现在有一些人,他的根机比较低劣,善根比较微小,智慧比较浅陋。大多数的人虽然说他相信佛法,但是你要说教他一切放下,安贫乐道,他做不到的,他对于世间的功名富贵、饮食男女,未能忘情。并且现在这个生活节奏又非常快,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办法抽出专门的时间来修行。因此如果去修其他法门,要解脱就很难。因为你要解脱的话,这个法的修法一直不要断。好像烧水一样,你要一直连续地烧才能烧开,如果你烧一个小时,又放23个小时,那你烧一辈子也烧不开。同样地,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修其他法门,我们打坐也好,修其他的禅定法门也好,事实上是很容易中断,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去专修。
而药师法门特别好,药师佛特别悲悯我们,我们不需要专门抽时间来专修,就可以在饮食、呼吸、睡眠之中修行,就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修行,并且是让我们快乐地修行,让我们成就世间的一切求愿,然后又不会迷失,而能够显发本具佛性。所以特别适合于我们当代众生的根机。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这一段是释迦佛称赞文殊菩萨,并且许可为大众说法。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尔时世尊,就是当文殊菩萨代众请法的时候,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赞曼殊室利童子言,称赞文殊师利菩萨说。
“童子”,很多经上都说文殊童子,孺童文殊,为什么称文殊菩萨为“童子”?因为有四个方面的含义,我们称文殊菩萨为“童子”: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欲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