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世界上买什么亏什么 www.360doc.com v

360doc网文摘手
(文摘精选)
360doc网文摘手
刘云枫 :我对万世师表的疑惑
进入专题:&&&
●&刘云枫&&
  一段工夫以来,孔夫子再度走红。随着于丹讲《论语》,孔夫子的牌位越垒越高,有点摇摇欲坠了。以央视的影响力和其弘扬主旋律的一向作风,孔夫子及其学说广播人心。不只如此,“孔家店”也跟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潮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开设了若干“孔子学院”,开始“连锁运营”。就像被冷落多年的姨太太,一朝扶正,风光有限,儒家学说重新确立了本人在传统中国的领导地位。
  不过,在下看来,孔夫子及其“事业”如此红火热闹,除了出版商大赚了一笔之外,只能再一次表明大多数中国人缺乏普遍的自省和对传统文明的科学判断。很多人仍然置信“博大精深”,仍然坚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甚至认为我们应该在世界人民中普及儒家文明,否则,地球就会变暖了。
  果真如此吗?否也。
  在“批判”孔夫子之前,先说另一个被中国人普遍忽视的成绩:规则。中国功夫“天下无敌”,可是,中国人没有规则认识,都是“打乱拳”的,这一点,不如东方的拳击。其实,不只武林中人没有游戏规则,文人相轻,也都是“散打”的套路,“拳脚相加”,手里有什么家伙就用什么家伙,完全没有规矩可循,这就形成了中国人辩论中经常出现的情形:吵得很厉害,说的却不是一回事儿,就像曾经流行的大专辩论会一样,各执一词,而不是针锋绝对。
  孔夫子是“万世师表”,既如此,我们就以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来衡量衡量,看看孔夫子能否优秀,或者能否合格。什么样的老师算是好老师呢?在我看来,有这么几条:第一,科学态度——作为一个研讨者,必须具有求实、创新的研讨态度,这是教师的首要。第二,研讨成果——能否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研讨成果,或者开辟了一个前瞻性的研讨方向;第三,教学手腕和方法——能否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腕,并将探求真理的有效方法教授给先生;第四,教学成果——能否培养出了杰出人才。
  有了标准,评判就简单了。
  1,孔夫子是不求实的。
  孔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而且,勇于理论。他周游列国,四处推销他本人的治国方略以及理想政治,可没有任何君王买他的帐,只落下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名声。成绩的根源在哪儿呢?我们虽然不能把一切的“罪责”都加到孔夫子一个人身上,但是,孔夫子不切实践、虚无缥缈的政管理想是他失败的最次要缘由。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能干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以上这段文字,今译之为:
  “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天是最高大的,只要尧可以与天比。他的恩德多么广博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样称赞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灿烂。”
  有关尧舜,《论语》中还有多处。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禹贵为天子,拥有天下,却一点也不谋私利。”
  子曰:“有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能够使本人没做什么却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要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恭敬、端正地坐在君王的位子上扒了。”言之凿凿,就想亲眼所见一样。
  在孔夫子的心目里,尧舜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极乐的时代,尧舜自然是最贤明的人主,那时的礼仪、典章、宫殿、车马、服饰、饮食以及音乐,都是无可挑剔、至善至美的。可是,我们只想问一句,尧舜究竟是传说?还是理想?有据可考的中国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之前,不足为信,不足为凭。孔子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尧舜之存在,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尧舜时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时代。既如此,孔子言必称尧舜,怎样能让别人置信呢。
  也许有人说,尧舜距今遥遥无期,我们没无机会瞻仰“伟大的古代文明”,而孔子当时,尚能看到尧舜之遗址。其实,这也是站不住脚的。由于,以孔子所在时代的技术手腕而言,他们对上古时期的了解并不比21世纪的我们更多、更详尽。
  有一个历史悬案可为例证。
  阿房宫是秦始皇建筑的一座“笼统工程”,据唐朝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的描写,阿房宫:“覆压叁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些诗意的描绘特别能唤起中国人对秦始皇丰功伟业的有限遐想,可惜,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了,连一片瓦也没有留下。
  理想如此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讨所所长刘庆柱先生率领的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对阿房宫遗址进行地毯式全面发掘之后,在阿房宫遗址的夯土台基之上,没有发现秦代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址,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刘庆柱先生断言: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要一个夯土地基,或者说,阿房宫只是一个刚刚冒出地面的“半拉子”工程;“火烧”阿房宫也不失实。
  在这个疑案中,杜牧比我们早,司马迁更比我们靠前,可是,限于当时粗糙的技术手腕,司马迁和杜牧被“美丽的传说”彻底蒙蔽了。而我们虽然站得更远,却能够借助先进的科学手腕穿越历史的云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孔子所说的尧舜不过是他的空想,除去他内心对远古时代的向往之外,关于尧舜,他一无一切、一无所知。对此,《论语》中也有记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一座证明。这是杞国、宋国的典籍材料和熟习历史的贤人不够的缘由。如果他们材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做证明了。”
  可见,孔夫子所掌握的信史,和古代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是分歧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夏之前,是传说流行的岁月。尧舜等孔夫子所推崇的古代圣人,都生活在神话传说当中。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本人的神话,可是,如果一个民族拿神话当真,非要理想世界模仿和仿照神话中的人物和事迹,是不是非常老练啊。“万世师表”的孔子,开口闭口谈什么“尧舜乱世”,是不是既有自欺的滑稽,也有欺人的可耻啊。退一步说,以“不足征”的史料示人,即便撇开欺骗这种恶意的揣测,其不求真、不求实的治学态度却是洗刷不掉的。
  2,孔夫子是复古的,而复古与创新是自然对抗的。
  一个人的思想及其行为特征,总是特殊环境影响的结果。生在乱世的孔子,也不例外。不过,孔子有本人独特的思想方式,即:向后看,从历史遗脉中寻觅解救乱世的良方。这种和世界潮流完全背反的历史观,经由孟子的发扬光大,成为主导中国人精神的“历史退步观”,使中国人一直无法从“传统主导型”社会迈进古代社会的门槛——迄今,中国也不是古代社会,而是游离在古代社会之外的“世外田园”,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最大的幸事和骄傲,那么,孔子自然应该彪炳千秋;反之,如果这是中国人需求尽快修正的痼疾,那么,担负最大责任的孔子及其学说自然难辞其咎。
  孔子想做的,次要是重整周朝的礼制,把“礼崩乐坏”的社会复归到“君臣父子”的序列中。他的这些思想和作为,也在《论语》中多次出现。
  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说:殷朝因循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添加了哪些,如今可以经过调查而知道;周朝承继殷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添加了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当前承继周朝的,即便一百代当前,它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推知的。
  孔子的话,没有错。今天,我们这个国家的礼仪制度,全体上仍然是“殷商遗风”,等级制的根基和核心未变。前一阵,北京市公布了领导干部出差报销标准,局级干部一天300元,处级干部150元;这种思绪,因循的正是礼制的衣钵。还有住房、坐车、看病等等,都有非常明显的等下之别。此外,城市和乡村,干部和工人,膂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明显的对抗和分裂,不都是孔夫子埋下的“祸根”吗?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在孔子看来,大势已去的周王朝才是他的理想国,才是他要努力完成的人生目标。这一坚韧的信心,并没有由于孔子终身的颠沛流离、四处奔波而有所减退,这是孔子令人感动的一面,可是,如果我们因此就将孔子树立为中国文明的意味,那么,这种意味的真正含义就是复古,就是“我们祖上阔多了”的无法叹息,所以,鲁迅笔下的阿Q不过是孔夫子的漫画,阿Q所感所叹和2000年前的孔子别无二致。
  为了给周朝礼制添加可信度和奥秘感,孔子费尽了心机,不惜杜撰了唐尧虞舜和夏禹三个圣人,以证明:礼制不只曾维系了周代的一致和治平,且是有史以来帝王治平的根据。这么做让人想起五粮液的广告词:“国窖1573”——借古作势,以势压人,孔夫子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啊。酒是陈的香,可制度和文明如果不能与时俱新的话,岂不是固步自封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该感激孔子还是该清理孔子的思想杂碎呢?读者三思。
  3,孔夫子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研讨成果是“礼”,而“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是儒学体系的致命伤。
  “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不过,正像儒家体系的庞杂无序一样,“礼”的内涵也从来没有确切的定义。普通来说,“礼”有两种含义。第一,“礼制”,是指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该当恪守的行为规范,君臣父子,衣食住行,各有体例;第二,“礼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次序,也可以认为是“礼制”的成效。即“制”为手腕,“治”为结果。
  在孔夫子及其信徒看来,要想构建一个彬彬有礼的“和谐”社会,必须预先给不同阶级的人进行“行为设定”,“礼制”的意图就在于此。在一切儒家经典中,有关“礼制”的论述是最详尽的。礼制体系是一个缜密的社会组织计划,其中有宗教祭祀的仪式规则,宴饮骑射的规则,男女老少的行为,对老年人的尊崇和照顾,宫殿车马的配置等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是有规矩的。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庞大的棋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就是棋子,前行后退,循规蹈矩,任何一个人不能有所跨越。
  积极地看,这是圣人为众生描绘的理想蓝图;理性地看,这种事前安排的制度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枷锁。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有效运转,都需求内在的维持力量并因此而产生巨大的维持成本,“礼制”也不例外。孔夫子及其信徒忽视了这一点,仅仅design了周详的“礼制”,却没有design维持“礼制”运转的保障力量,致使礼制“看上去很美”,却难以实施。
  有一次,鲁哀公宴请大臣,孔夫子也在被邀之列。宴会开始,鲁哀公给大臣每人发了一个鲜桃,众大臣谢赏之后,就吃了。只要孔子一个人没吃。宴会过后,孔子本人却吃开了桃,大家哄然大笑。孔子站起来说:“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属六下,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意思是说,粮食、蔬菜、水果也是有等差的,宴会要先吃饭,后吃水果,才符合礼仪,否则,就不合规矩。
  这个故事,既显示了孔子的“天真可爱”,也阐明“礼制”的范围真实是太大了,什么都管,真累。而且,费力不讨好。如果,孔夫子亲身监督都不能保证“礼制”有效运转的话,圣人之后,怎样能保证一个包罗万象、繁杂无序的“礼制”能囊括全体人民的行为呢?好心的说,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天真”,而认真地说,只能是一种以“计划思想”主导人民自在意志的不自量力的狂妄和无知。
  再则,“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是儒学的致命伤。比较基督教和佛教的平等理念,孔子的思想的确是“中国特征”。显然,佛教和基督教的思想,既是历史的,也是理想的;既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由于,追求自在、平等乃人类共同的志向和与生俱来的愿望。而孔子的“礼”却仅仅属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由于,“礼”所包含的内在精神是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
  此外,孔夫子的“成绩”还表如今:
  4,孔夫子开辟的儒学研讨方向,逐渐走入了死胡同——当下,如果一个老师给先生选择了一个没有前途的研讨方向,先生表面上不说,背后不定怎样骂老师“有眼无珠”呢?可是,看看孔夫子开辟的儒学迄今取得了什么杰出成效呢?一则以空,越来越多的研讨流于空泛,除去添加纸张耗费和变成新的“典籍”之外,别无他用。一则以繁琐,《四书五经》的集注和今译层出不穷,却缺乏自始至终的逻辑。儒学开始是一团乱麻,今天,更乱了,而且由于其混乱反倒使缺乏考虑的中国人认为其“博大精深”并心生敬意——由于,对于本人搞不明白的东西,人们总是敬畏的。
  5,孔夫子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就是“一言堂”,而不是苏格拉底式的辩论——《论语》是孔夫子的言行汇编,翻开一看,是一个对话集。先生们有了成绩,孔夫子给出答案。这种关系,和如今的旧事发言制度非常相像。孔夫子就是“旧事发言人”,有问必答,一无所知。真理越辨越明,显然,孔子的教学方法既不先进也不科学,这并不是以古代的目光苛责孔子,而是和孔子同时的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是这么做的。孔子的“一言堂”,苏格拉底的辩论,哪一个更好呢?自有分晓。
  6,孔夫子的先生一代不如一代,越往后,程度越差——孔夫子三千弟子,却没有一个超过他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代在进步,人的认知能力也在进步,先生超过老师是一个历史的铁律。当然,我们不是说孔子的下一代弟子一定要超过它,而是说,在儒学诞生2500年的历史之中,一直没有一个先生能够达到或者超过孔子,孟子、荀子、程朱理学,一代不如一代,越往后,程度越差。这种景象,或许阐明孔子不是一个好老师,也可以证明儒学没什么可研讨的,否则,不会这么多代人,都出不了像样的成果,都不能超越他们的祖师爷。
  最后,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结束本文——这样做,是要阐明,本人并不是用古代的尺子去度量孔子,而是用同一个尺度去看待和孔子同时代的东方贤哲。两者比较,即可展现孔夫子的“中国本色”和“伟大之处”。
  孔子对旧有文明是站在美化、保守的立场,苏格拉底则采取怀疑批评的态度;
  孔子是一位救世型的人物,企图以“礼”解救世界和大众;苏格拉底则是一位智者,它教给人们如何以个人的理性考虑分辨是非并找到各自追求幸福的道路;
  孔子重内省,以求生活的合理性,其儒学体系着重实践而与科学的思辨有关;苏格拉底重定义,以求思想或知识的确定性;
  孔子是“在野”的,苏格拉底是“在野”的;
  孔子迷恋官位和权势,苏格拉底则保持学者的独立性;
  孔子与世长辞,苏格拉底则殉道而死。
  日星期三于北京家中
TA的最新收藏[转]&[转]&[转]&[转]&[转]&[转]&精华帖:被360Doc收录的精华帖-福来high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精华帖:被360Doc收录的精华帖-福来high
上传于||文档简介
&&被6D​o​c​收​录​的​精​华​帖​,​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好吃的是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