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为什么既要坚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又要坚持对外开放?(25分)

当前位置: >>
《“毛邓三”学习精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1931 年王明教条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把马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 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2. 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 治上走向成熟,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义中国化这个问题重要性。 3.毛是中国共产党马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他对马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 识最早、做得最好、贡献最大。 4.1938 年,毛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中国 化”的命题。 5. 1943 年 5 月毛主持起草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 国际的决定》中,对马中国化的内涵又作了具体阐述。 6.经过 1942 年至 1945 年全党整风运动,马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7.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从理论上对“马中国化”作出了 进一步的阐述。 8.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 统一的思想―毛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9.马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 化结合起来。 10.马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相互统一的科学体系。 11.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 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15.马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P3 (1)马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2)马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16.马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5 (1)运用马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 形成中国化的马理论成果。 (3)把马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 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17.马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 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在中国的民族化。1 18.马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 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 新境界。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毛思想是马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毛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 20 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 4.毛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5.毛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上述 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6.实事求是是毛思想的精髓。 7.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 8.毛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2)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 发展 9.毛思想的主要贡献 (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 中国 (2)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建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0.毛思想的主要内容:P13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的理论。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表述: 毛坚持把马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地研究了中国社会 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 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2.毛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节邓小平理论1.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邓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 成的历史根据。 3.邓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功绩有: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2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 策,提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5.1982 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6.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经济理论 7.1986 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进一步阐明了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强调“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8. 1987 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全面阐述了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9.1992 年春,邓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南方谈话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基本路线; 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南方谈话标志邓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10.1997 年 9 月,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了“邓理论”的提法,并把邓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党章。 11.1999 年 3 月,第九届全国人代大会第二次会议将邓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1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 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 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3.邓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 放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2)邓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邓理论是马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世情)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国情)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党情) 4.2000 年 2 月 25 日江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2000 年 5 月,江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 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2002 年 11 月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 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8.2004 年 03 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 在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 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集中概括的内容 1)中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中共必须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者的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①发展先进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②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 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③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 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指导方针。2,“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 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五节科学发展观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两个没有变”: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6.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 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马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2.1929 年 6 月毛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信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3.1930 年 5 月,毛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形成.P33 4.1935 年遵义会议,实事求是路线指导全党.P33 5.1937 年, 《实践论》《矛盾论》为实事求是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P33 、 6.1941 年 5 月毛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1945,中共七大,实事求是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P334 8.1978 年邓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P34 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邓对实践标准进一步 深化和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 得失的最主要标准。 11.1992 年春,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 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2.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义、毛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13.2002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 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P37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 (2)全面; (3)发展; (4)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4.1942 年毛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讲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 :“矢”就是箭,“的” 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义之箭,必须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5.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P38 (1)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3)重视理论的创新。 6.1941 年毛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义的界定: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2)“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3)“求” 就 是我们去研究。 7.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指出: ①解放思想,是指在马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③不解放思 想,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2)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 ①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根据时代变化,研究新情况、新 问题、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②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 主义看做是不断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3)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 ①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②求真务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实事求是落到实处。 8.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 (2)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9.怎样做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2)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基本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即要运用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而不是从“本本”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马的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 理论,发展理论。 第三,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 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2)相互关系: 第一,“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第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第二,它是中共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大规律) 第四,它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1)马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 160 余年了,世界和中国都已经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却始终保持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 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不 断创新的科学理论。 (2)马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马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 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就没有成功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 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3)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 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解 放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以毛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思想,带领全党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邓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了邓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6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1)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的基本原理,坚持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 (2)理论创新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义 (3) 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唯 不 上” ,不“唯书” ,只“求实”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4.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2) 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 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 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真正做 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近代中国的特点: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少见。 3.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一是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 (2)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 两大历史任务: (1)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2)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5.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 7. 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8. 1940 年毛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集中表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无产阶级。 13.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4. 1948 年 4 月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15.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7 16.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 17.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18.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 19.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20.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1)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2)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无产阶 级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21.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 革命的根本标志。 22.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 (1) 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2)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 (3) 相对集中。 23. 新旧民主主义的比较: (1)相同点 :主要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 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 不同点: ①时代特点 :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新) ; ②领导力量:资产阶级(旧) ;无产阶级(新) ③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旧) 马克思主义 (新) ; ④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旧)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新) 24.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 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 25.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1)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2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 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7. 1928 年 10 月和 11 月,毛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 分析和论证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8. 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条件: (1)客观条件:①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 ②良好的群众基础;③继续发展的革命形势。 (2)主观条件:①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②共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 29.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 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30. 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总结斗争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32.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中国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同中间阶级结 成广泛的统一战线。8 (2)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只有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才能 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33.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努力争取的对象。 (4)大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但在一定条件下大部分也可以参加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 右派,是无产阶级暂时的同盟者。 34.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集中表现在领导权的争夺上。 35.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 (1)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即工人阶级同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基、 主) (2)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 联盟。 (非基本的、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 36. 正确处理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正确的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 37. 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特殊的国情决定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反革命武装, 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状态,决定中国革命是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8. 武装斗争中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最根本原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 (2)唯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3)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 (4)形成一整套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 ; 39. 党的建设被认为是三大法宝中最重要的。 4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内容和经验: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党的建设的又一宝贵经验。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内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5)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 41.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针对: (1)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 (2)根本任务是帮助党员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42. 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1)加强党的理论建设。 (2)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3)整风运动。 43. 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显著标志(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 ; (3)自我批评(重要武器) 。 44.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45. 毛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 具体化为“团结―批评―团结” 。9 4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①发展了马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 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科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义革命实践取得胜利。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当代 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1. 1950 年 6 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要在 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2.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1)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2)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 的社会形态。 4. 中国共产党提出总路线的基本依据: (1) 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2) 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 (2) 是土地革命之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 (3) 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 5. 1953 年 9 月,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 年 9 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 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6.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 (1)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体,即一化) ; (2)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两翼, 即三改) 。 7. 党的领导是搞好农业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 化的重要保证。P63 8.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 (1) 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9. 农业合作化循序渐进的步骤: (1)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2)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 改造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手工业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0 (2) 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1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解决。 12. 国家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13.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14.“四马分肥” :把企业利润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 进行分配。P65 15.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两个阶段。P65 1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制,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长达十年。 1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的历史意义: (1)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4)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18.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 (1)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和群众基础。 (3)它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胜利。 (4)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9.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 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②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创造了一系 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③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 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 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顺利进行,并促进 了生产的发展。 ②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 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 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1. 建国后,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 (1)1956 年 4 月,毛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2)1957 年 2 月,毛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11 2.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 盾,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 以毛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直坚持探索我国社主义建设的规律,毛提出以下观点: (1)不能剥夺农民; (2)不能超越阶段; (3)反对平均主义; (4) 发展商品生产, 重视价值规律; (5) 做好综合平衡, 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 4.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 种教育制度。 5. 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科学技术在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6. 陈云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 7.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8. 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9. 邓子恢等提出要实行生产责任制。 10.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地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进行 自由生产是补充; (3) 在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 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1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什 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以毛为代表的中共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 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 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是 在以毛为代表的中共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2)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前提和条件, 为中共实现马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 飞跃,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第二节社会主义本质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原因: (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严重倾向。 (2) 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 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3)把苏联模式的弊端当做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 的主要标志. 5.邓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6.邓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 断的雏形。 7.1992 年,邓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说:“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p75 8.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显著特点) ;12 (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 9. 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目标: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 (2)“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关系方面 10. 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1.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12. 生产力目标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关系: (1)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向共同富裕为条件的。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 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我们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 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4. 为什么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3)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 5.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 (1)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主义的根本任务, 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3)科学技术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7. 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 标志和集中体现。 8. 科教兴国战略: (1)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3 (2)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3)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9. 人才强国战略: (1)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 (3)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4)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毛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 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 2.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重要探索成果: (1)毛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3)1982 年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 (4)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十三大,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4.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2)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4)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基本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们不能超越这 个阶段。 (发展程度) 。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异同: (1)相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区别:①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主体,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 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②主要矛盾不同。 前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后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③根本任务不同。 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之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 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7.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1) 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 (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14 8.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 (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 (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 (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 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 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 2.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 根本立足点。 (4)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基本路 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4.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 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1)必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 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必坚四项基本原则。四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使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是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7.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 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实行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15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由什么性质的政党来领导) (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9. 四项基本原则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 (1)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环境; (3)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10.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1)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2)四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 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两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 资产阶级自由化 (1)反对共产党的领导; (2)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3)主张资本主义制度; (4)主张全盘西化。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纲领。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P105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就是在中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3)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6. 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最高纲领就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称最高 理想。最低纲领是党的最近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7.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而共产主义必须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 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是最低纲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低纲领 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3)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理想,坚持最高纲领,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工作,为实现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第一节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 首先全面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是毛泽东. 2. 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3)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可以通过对不 相适应的地方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 (5)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 邓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贡献: (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4.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经济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就国际环境来说,原有经济等体制不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 5. 改革的目的: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2)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3)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 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6.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 产力。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这是 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8.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9.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7 (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0.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 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 是正确的,我们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 (2)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②发展是硬道理, 是目的, 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③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 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④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 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1.邓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还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现代通信技术、交通工具的应用,国际金融联系的扩大,以及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 的发展又加速了经济国家化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经济局面。 3.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 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3)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4. 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中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 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 5.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6.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 (1)本意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 和建设的胜利。 (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 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 来发展民族经济。 7.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 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 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 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18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8.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1)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质上是统一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4)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 如何面对改革开放中的风险? (1)我们应该认识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2)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消极因素: 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②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③采用法律和教育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的影响。 10.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 11.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2.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 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 实行优 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3 13. 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14. 经济特区的特点: (1)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2)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向国外、境外筹措; (3)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 (4)赋予特区政府较大的自主权。 15. 特区是个窗口: (1)技术的窗口(2)管理的窗口(3)知识的窗口(4)对外政策的窗口 16. 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 (1) 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建立起开放型经济, 初步形成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进程。 1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 15 年的谈判,2001 年 11 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8.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2)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3)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19. 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 (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0. 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以质取胜的战略。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19 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2. (1) 第一步,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2)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 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 21 世纪第一个 1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 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再经过 10 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 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提出了大体用 20 年时间, 全面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 我国 20 世纪末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国民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3)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生态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6.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五个方 面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均国生产总值到 20 年比 00 年翻两番) 。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第二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 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 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①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正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②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国家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的培 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 (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 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 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 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4. 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 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20 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6.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 针。 P134 7. 自主创新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8.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 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9.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外,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 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1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 1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单纯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 械设备、增加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方式。 12.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 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就是要做到 “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 和 。 14. “两个坚持”: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15. “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 理创新转变。 16.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 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7.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19.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 : (1)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 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 (1)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其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最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产品; (3)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4)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 2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它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 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判断。21 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重大战略部署,它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4. 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 (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经济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5.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 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 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7.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 28.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 : (1)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2)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 (3)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 2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 有重要作用。 30.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31.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条件, 1978 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起来, 在 逐 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1988 年又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①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 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②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32. 以江泽民、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继续推 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 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 34.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必须做到: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35.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2 36.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 (1)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2)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7. 如何正确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 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面,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 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 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4)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38.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首先,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其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39.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 及其相互关系。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 同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总论: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 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 社义公有制,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6.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 总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1) 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2)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 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 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7.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3 8.如何正确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形。 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有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 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 (4)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前 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点,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9.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 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一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10. 集体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作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采取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们要长期稳定这种体制,关键和核心是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 的各项权利(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 12.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 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13.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4)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14.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 占有、 支配、 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p150 15.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 营方式。 16.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17. 看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18.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 19. 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 经济。个体经济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不剥削他人的劳动,不具有剥削性质。 20.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一种 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1. 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并有 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 贡献。 (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非公有制的存在 和发展,使得市场主体多元化,激活了市场竞争机制,并促使公有制企业适应市场的需要, 加快改革的步伐。 (4) 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24 (1)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3)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 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解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 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 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 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2) 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 也有其弱点和不足。 (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 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两者缺一不可,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6.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7. 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去实现调控的目标的。 8.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2. 按劳分配的内容: (1)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 (2)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 (3)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 (4)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3.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分配的主体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形式; (2)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 (3)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4)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25 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3)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 (红利、股息、利息、债息,租金等) (4)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入股、信息咨询)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基本上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9.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信息和管理。 10.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再次明确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的原则。 11. 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在走向共同 富裕的过程中有先富和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生产要素也以其对生产的 贡献参与分配。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①一是示范作用;②二是帮助作用;③三是带动作用。 12.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3.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4.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5.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6.当前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 (2)另一方面要规范分配秩序,运用法律、税收等手段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7.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 系的核心部分。 18.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 19.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一方面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2)一方面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 整的必要条件。 20.当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 (1)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26 (2)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3)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2. 发展社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 坚持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