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在内蒙古兵团战友名录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一团学校上学的军人的后代,如你有消息加lqs5878

| 背景音乐 (开) | 帮助
刁卫国纪念馆
& 纪念文章
你整理的――关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概况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建立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泽东批示:&照办&。
兵团的性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一支武装生产部队。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亦兵亦农亦工;战时一面作战,一面坚持生产。建立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寓兵于民&,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贯彻执行毛主席&五。七&指示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毛主席人民战争、人民军队思想的又一光辉体现。
兵团的任务:肩负着开发边疆,保卫边防,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艰巨光荣的任务,是生产建设的一支突击队,是巩固国防的一支重要力量。
兵团属于大军区建制,服从所在省区党的一元化领导。(1973年3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北京军区党委的报告,批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除军事工作外,党、政工作交自治区领导。)
兵团使用的土地、水源、草场、山林、矿藏等,在省区革委会领导下统筹安排。遍及自治区四盟二市。
当年5月7日在&五&七指示&发表三周年之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市宣告正式成立(原定计划组建6个师、60个团、600个连队)。并于1969年首先组建了四个师(一、二、三、六师,)设置24个团(一师6个团、二师9个团、三师3个团、六师4个团;另在四、五师地区各建1个团,暂归六师领导),246个连队。
1970年又组建两个师(四、五师),15个团(兵团工程团及7、8、20、62、24、25、26、32、34、42、43、44、55、57团)。
截止1972年上半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已发展为6个师、45个团级单位、40个营级单位、544个连队、2698个排、9768个班。当年经过整编后,至年底全兵团的营级单位降至33个,连队降至543个。
一、机构设置
兵团直属机关设在呼和浩特市(原内蒙古党校大院内)。并拥有化纤厂、工程团、化肥厂、发电厂、试剂厂、制药厂、仓库等直属企业。1972年底有7594人。北京军区任命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领导:
司令员:何凤山;
政&委:倪子文;
副司令员:杨世明、包盛标、刘琦、(康银寿、刘义荣);
副政委:李植林、朱世钧、赵强、(李惠民、王前);
兵团直属机关设立司、政、后三大部:
司令部:下辖作训处、军务处、生产处、基建处、管理处和直属警卫排;参谋长:董儒强(庞德运);副参谋长:孟庆祥、(张旭之、冀景华、李光前);
政治部:下辖组织处、干部处、秘书处、保卫处、宣传处;主任:李惠民;副主任:李中飞、陆国祯;
后勤部:下辖卫生处、机运处、财务处、军械处、供销处;部长:刘耕;副部长:郭贤。
兵团直属单位:
化纤厂:呼和浩特市。团级厂,1969年兴建,1970年8月1日正式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化纤布1520万米、化纤2000吨。全厂2177人。兵团开始实现被装自供,并填补内蒙古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
工程团:呼和浩特市。为实施基本建设任务而专门组建,所属13个连队、人员曾达千余人。到1975年交地方时为727人。(1972年3月缩编为7个连队,取消营级建制,并将687人调往四师三十五团)。
180发电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团级厂。1971年兴建,1974年建成发电,设计能力为年发电5万千瓦。全厂1211人。
化肥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团级厂,1970年兴建,1974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6万吨、硝酸氨13万吨。全厂有2240人。
印刷厂:呼和浩特市。营级厂,主要负责兵团学习资料、报纸、文件的印刷。全厂229人。
制药厂:呼和浩特市。连级单位,设计能力为年产50吨药。全厂236人。
新组建的各师直属机关也分别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部,和与兵团直属机关相应的职能科室及直属医院、武装连、农机厂、被服厂、物资供应站等直属单位。师首长也由北京军区任命。
一师师部设在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师长:庞德运、(张志明),政委:张振华、(董书荣),参谋长:李祥珠。下辖一至六团(由收编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组成)。1970年又增设七、八两个团。1972年11月24日将八团和玻璃厂划归四师。全师在编人员20601人。(下属营级工厂4个,约822人)。
糖厂:巴盟巴彦高勒,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甜菜200吨,全厂209人。
修配厂:巴盟巴彦高勒。年修理机械150台,全厂181人。
地毯厂(被服厂):巴盟巴彦高勒。由被服厂改编,设计能力年产地毯1200平方米。全厂146人。
水泵厂:巴盟巴彦高勒。1973年建厂,1974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水泵1500台。全厂286人。
玻璃厂:海渤湾市(1972年11月划归四师)。1970年兴建,1974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玻璃28万标准箱。全厂796人。
一团:巴盟磴口县朝阳镇(原乌兰布和农场)
二团:巴盟磴口县红卫镇(原巴音套海农场)
三团:巴盟磴口县卫国镇(原哈腾套海农场)
四团:巴盟磴口县戌边镇(原太阳庙林场)
五团:巴盟磴口县建国镇(原包尔套勒盖农场)
六团:巴盟磴口县反修镇(包尔套勒盖西新建)
七团:巴盟磴口县红旗镇(原纳林套海农场)
八团:乌达市(原市属农、林场,1972年11月划归四师)。
二师师部设在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师长:孟昭贤,政委:田益国,参谋长:赵根喜。下辖十一至十九团。1970年又增设二十、六十二两个团。全师在编人员41132人。其中13团是工业团,下属营级工厂9个,3846人。另有师直属营级被服厂1个。
被服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1970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0万件套服装;全厂170人。
浆粕厂:巴盟乌拉特前旗,日处理芦苇7吨,全厂618人。
无线电厂:包头哈业胡同;1969年兴建,1971年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收音机10万部;全厂543人。
农药厂:包头万水泉;原属十八团,1973年4月划归十三团;年产农药12000吨;全厂296人。
阀门厂:包头西水泉;平均年产各种阀门1200吨;全厂690人。
修配厂:包头东河区;原属十八团,后划归十三团;全厂405人。
化工厂:包头西水泉;年产化工油脂400吨;全厂109人。
风机厂:包头昆都仑区;由铁球厂(1970年建成投产)改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风机1500台,1975年正式投产;全厂200人。
造纸厂:包头万水泉;1969年兴建,1970年投产;日处理苇草10吨;全厂442人。
采石厂:包头西水泉;年产石料10万立方米;全厂543人。
十一团:巴盟乌拉特前旗(原乌海劳改农场)
十二团:巴盟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原乌海劳改农场)
十三团:包头西水泉(原新生砂石厂、阀门厂、乌拉特前旗浆箔厂等)
十四团:巴盟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原苏独仑国营农场);建有元钉厂(连级)。
十五团:巴盟五原县建丰(原建丰劳改农场);建有灯泡厂(连级)。
十六团:巴盟中后旗牧羊海(原东方红种羊场)
十七团:巴盟乌拉特前旗中滩(原中滩劳改农场);建有凡士林厂、糖厂、云母矿厂(均为连级厂)。
十八团:包头万水泉(原共青农场);建有针织厂(连级)。
十九团:巴盟乌拉特前旗坝头(原乌梁素海水产局、乌拉特农场)
二十团:伊盟杭锦旗独贵特拉(原独贵特拉公社、杭锦淖公社)
六十二团:巴盟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原苏独仑农场牧业队);建有锰矿厂(连级)。
三师师部设在巴盟临河县,师长:张绍喜,政委:李永森,(副政委:王元惠),参谋长:苏积刚。下辖二十一至二十三团。1970年又增设二十四至二十六三个团和糖厂。1972年11月24日将二十四团划归四师。全师在编人员15763人。下属团级工厂1个,营级工厂2个,有986人从事工业生产。
糖厂:巴盟临河县;团级,1973年建成试产,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甜菜500吨;全厂617人。
修配厂:巴盟临河;营级;负责全师机械维修;全厂231人。
地毯厂:巴盟临河;营级;设计能力为年产地毯1200平方米;全厂138人。
二十一团:巴盟临河县军垦镇(原临河劳改农场)
二十二团:巴盟临河县屯垦镇(原狼山劳改农场)
二十三团:伊盟杭锦旗巴拉亥(原巴拉亥林场)
二十四团:海渤湾市(1972年11月划归四师)
二十五团:伊盟杭锦旗扎尔格郎图(原改改召林场等)
二十六团:巴盟中后旗石兰计(原石兰计公社)
四师师部初期设在锡林浩特市,1972年11月迁驻伊克昭盟海渤湾市原二十四团团部。师长:王本固,政委:张振华,参谋长:徐通。下辖三十一至三十四团。1972年11月将三十一、三十二团划归五师;并接收了一师玻璃厂、八团和三师二十四团、。全师在编人员9410人。下属团级工厂2个,2247人。
碱矿:三十五团工业团,位于乌盟苏尼特右旗二道井(今查干诺尔碱矿);年产碱50万吨;全矿1451人。
玻璃厂:海渤湾市,原属一师,1972年11月划归四师。
三十一团:锡盟阿巴哈纳尔旗(原锡林郭勒种畜场、白音锡勒牧场。1972年11月划归五师)。
三十二团:锡盟阿巴哈纳尔旗(原毛登牧场。1972年11月划归五师)。
三十三团:
三十四团:巴盟磴口县碱柜(原在锡盟阿巴哈纳尔旗接收朝格乌拉牧场组建,后西迁至碱柜)。
五师师部设在锡盟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公社。师长:李占魁,参谋长:马延龄。下辖四十一至四十四团。1972年6月撤消9个营级建制,只保留四十二团煤矿的营级建制;11月接收四师三十一、三十二团。全师在编人员15785人。下属营级工厂1个,连级工厂3个;654人。
拖修厂:锡盟西乌旗;营级;负责全师机械维修;全厂128人。
煤矿:年产煤5万吨,全矿282人。
地毯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地毯900平方米;全厂110人。
水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500吨;全厂134人。
四十一团:锡盟西乌旗高力罕(原高力罕牧场)
四十二团:锡盟西乌旗哈拉根台(原哈拉根台公社)
四十三团:锡盟西乌旗宝日格斯台(原宝日格斯台牧场)
四十四团:锡盟西乌旗彦吉嘎庙(原罕乌拉公社)。
六师师部设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镇(乌拉盖农场),师长:郑东明、(崔永华),政委:高汉杰,下辖五十一至五十四团(并曾暂管三十一团和四十一团)。1970年又增设五十五至五十七团三个团。全师在编人员10731人。五十七团为工业团,下辖煤矿、发电厂;师直属营级工厂2个,连级厂1个;共有996人从事工业生产。
被服厂:锡盟东乌旗乌拉盖;营级;
五十一团:锡盟东乌旗红星镇(原哈拉盖图牧场)
五十二团:锡盟东乌旗红边镇(原乌拉盖牧场)
五十三团:锡盟东乌旗红疆镇(原贺斯格乌拉牧场)
五十四团:锡盟东乌旗红光镇(原满都宝力格牧场)
五十五团:锡盟东乌旗红建镇(原宝格达山林场等)
五十六团:
五十七团:锡盟东乌旗五七镇(东乌旗与哲盟扎鲁特旗之间)。
各团的主要领导由兵团任命。团机关下设与师直机关相应的职能部门(股)和卫生队、军人服务社、运输队、兽医站、仓库等。
也有为数不多的营级建制,如各师直属的基建营、直属厂矿等。工业团的大厂(俩个连队以上)也建立营级厂部,设营长(厂、矿长)、教导员及其副职。
连队是最基层的组织,下设排、班。配备正副连长、正副指导员、军医、司务长、正副排长、正副班长、战士等。
二、人员构成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构成是很复杂的。主要由城市知识青年(兵团战士)、现役军人、复转军人(老兵)、地方干部、原农牧场(厂)职工五大部分组成。
1969年1月底,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筹备小组首先接收了原华北农垦兵团的3053名职工(其中:现役干部339人、复员军人407人、知识青年1823人、地方干部38人、老工人446人)。这些人愉快地离开华北农垦兵团所属山西雁北地区13个县的国营农牧场,被改编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华北农垦兵团宣告撤消)。
与此同时,兵团筹备小组接收了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和五个分校及其下放干部535人;并将原内蒙古军区筹建的兵团(1966年筹建)人员整建制收归新组建的兵团一师;自1969年3月25日起又陆续接收23个地方国营农、牧、渔、林、工矿场(场)、劳改农场和7个农村人民公社。接收地方干部1567人,原场(厂)职工5103人。
兵团组建伊始,自正副连长、指导员、军医以及团以上机关的干部均由现役军人担任。为此,北京军区于1969年2月召开干部会议,专门布置了给兵团配备干部的问题。3月初就从所属部队中调集现役干部3266人到兵团任职。并将5354名复员转业军人派往兵团担任正、副排长。迅速搭建起兵团、师、团、连各级组织的框架。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招兵&对象以北方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地区的知识青年。要求是66届至69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5岁至22岁之间。自1969年至1971年,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招兵&活动,共计招收98999名城市知识青年为兵团战士。以后参加兵团的知青都是计划外零星接收的。
1969年3月开始至12月底,兵团陆续招收50843名城市知识青年成为兵团战士(北京23607人、天津5046人、保定4254人、呼和浩特4505人、包头5611人、上海182人、浙江2762人、计划外零散人员4876人)。其中女知青占53%。
1970年招收城市知识青年26580人(北京4166人、天津10202人、呼和浩特1978人、包头1592人、集宁1051人、济南751人、青岛4849人、伊盟110人、巴盟149人、锡盟256人、零星1476人)其中男知青13358人,女知青13222人。
1971年招收城市知识青年20886人(上海5408人、浙江6367人、呼和浩特1741人、包头830人、集宁1076人、乌兰浩特200人、赤峰1200人、锡盟400人、白城150人、张家口70人、唐山2508人、秦皇岛150人、四川48人、零星738人)。
1972年又在计划外接收城市知识青年1154人。
截止1972年上半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实有人员181522人。其中在编人员125778人(现役军人6139人、兵团战士94838人、职工24801人);非在编人员55744人(家属73741人、公社社员12003人)。当年整编后至年底,在编人员减至121016人。
1973年底,在编人员减至115090人。
1974年底,在编人员降至110170人。
三、生活待遇
1、知青安置费
凡是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按政府规定享受国营农场职工待遇,人均有400元一次性上山下乡&安置费&,统一用于支付旅费、津贴、伙食费、房屋建筑费和基本生产、生活物品备制。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清楚知青上山下乡安置费的使用情况。
按照计划,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接收的知识青年先实行三年供给制,供给制标准略低于陆军战士,以后再按照国家规定改为工资制。
1969年1月30日兵团筹备小组定出的《关于接受城市知识青年供给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
粮食定量标准每人每月45斤;食油每人每月0。4斤;伙食标准每人每月13。5元(一、二类地区15。6元)。
津贴标准第一年5元/月,第二年6元/月,第三年7元/月。
被服标准在三年内发给皮板(棉)大衣1件、棉衣裤1套、皮帽1顶、棉被1床、棉褥1个、褥单2年1个、棉胶鞋2年1双、袜子1年2双、单(罩)衣、衬衣、单帽、解放鞋、布鞋每年各发1件(双)。
以上各项费用综合,每人每月平均24。52元,全年共计294。24元。除津贴费按月发给个人外,冬、夏装制发实物,基本伙食费由连队组织集体伙食。
1973年3月由于未能按计划实行工资制,只好将已满三年供给制待遇的兵团战士从第四年起的供给制做了适当调整:1、津贴费标准第四年提高到10元/月、第五年15元/月;2、冬装、夏装、基本伙食费三项按标准折款全部发给个人。
调整后东部地区兵团战士第四年的月收入为32。50元(津贴费10元、冬装费3。5元、夏装费3元、伙食费16元);西部地区兵团战士为29。50元/月(津贴费10元、冬装费2。50元、夏装费3元、伙食费14元)。
之后,内蒙古兵团领导虽然曾多次为改行工资制呼吁,内蒙古党委也不反对兵团改行工资制,但是因为中央没有明确指示,谁也不敢做主取消供给制。问题一直拖到兵团解散也未得到解决。直至兵团交地方后的1977年2月8日,国务院才批准了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规定从1976年7月算起实行)。
四、功过得失(功劳与苦劳)
1、吴涛充分肯定内蒙古兵团的成绩:
(1)、农业方面:耕地面积由64万亩扩大到147万亩(灌溉面积从31万亩增加到49万亩);植树造林69630亩;建房292万平方米。
(2)、牧业方面:开发缺水草场31万亩;牲畜至1974年底达1087900头(只),总增长率平均达到22。4%,纯增长率达到4。6%。
(3)、工业方面:兵团组建时只有5个小厂,年产值533万元,现已发展到大小厂矿41个,最高年产值达到3100万元。
(4)人员培养方面:共接收10万城市知识青年,已发展652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40439人加入中国共青团,1262人被提拔为国家干部,7808人被选送到大、中专院校学习。
(5)荣誉方面:有15325人和1256个集体单位立功受奖(7人立一等功、18人立二等功、536人立三等功)。
2、吴涛指出内蒙古兵团的问题是&农业生产发展较慢,粮食不能自给;经营管理不善,亏损较多;个别干部战士违法乱纪,造成了不良影响&。
内蒙古兵团从1969年到1974年六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确实令人失望:
基本建设总投资:41625万元;
工农业总收入:43783万元;(粮豆总产量:33574万斤;上交国家各种肉类:1441万斤)。
财政总支出:62887万元;(工资支出:18687万元)。
兵团总亏损:18991万元(农业生产亏损:20367万元;工业生产盈利:1132万元;供销企业盈利:244万元)。
3、死亡档案:据不完全统计,从1969年到1975年7月,内蒙古兵团期间共死亡342人(死亡原因主要是:抢险救灾、政治事故、责任事故、自杀等)。伤者无数。他(她)们当中有现役军人、地方干部、复员军人、职工、家属,更多的是兵团战士。兵团解散了,活着的人们已各奔东西,唯有死者的青冢永远留在这里,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岁月。
五、夭折还是寿终正寝?
1974年10月北京军区、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开始调研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改变问题。
1975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改变兵团体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北京军区派工作组协助工作。8月3日内蒙古党委正式成立&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领导小组&。组长:吴涛;副组长:张正光、刘景平、沈新发、倪子文、张德华;组员:姜习、张鹏图、石汝麟、黄凤歧、刘吟庆、宋健民、樊尚科、王前。
1975年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正式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
1975年6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当天),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75]95号文件《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批复》,决定撤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意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撤消兵团、师两级机构,把农业团改为国营农场。&
1975年9月2日〈〈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实施方案〉〉出台:&改变兵团体制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即8、9月份为准备阶段。第二步从10月初到年底为交接阶段,年末完成交接任务。&现役干部(5600人)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自愿的原则,留一部分在地方工作(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其余由北京军区统一分配,自下而上分期分批撤离。选拔800名年青基层干部。调配一批地方干部充实领导班子。
1975年10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自1975年11月1日起停止对外办公,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农牧场管理局同日开始办公。
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归属如下:
1、农牧业团的归属:35个农牧业团、宝格达山林场和六师57团(工业团)共计37个团级单位,分别归属各地方国营农牧场(局)。其中:
呼和浩特市农林局农牧场管理科:兵团直属42团。
包头市农林局农牧场管理科:二师18团。
乌达市农林局:四师8团。
海渤湾市农林局:四师24团。
巴盟农牧场管理局:一师1、2、3、4、5、6、7团,二师11、12、14、15、16、17、19、62、团,三师21、22、26团。
伊盟农牧场管理局:二师20团,三师23、25团,四师34团。
锡盟农牧场管理局:五师31、32、41、43、44团和宝格达山林场。
乌拉盖地区农牧场管理局:六师51、52、53、54、57团。
2、工业厂矿单位的归属:兵团原有34个工业单位,其中15个规模较大的归属自治区工交系统;19个中小型企业留归当地农牧场。
自治区电管局:兵团直属180电厂1221人,工程团727人。
自治区燃化局:兵团直属化肥厂2240人。
自治区轻工局:兵团直属化纤厂2177人;二师13团浆粕厂618人。
自治区电子局:二师13团无线电厂543人。
自治区农管局:兵团直属印刷厂229人,制药厂236人;二师13团农药厂296人。
自治区建材局:四师玻璃厂796人。
包头市重工局:二师13团阀门厂690人,修配厂405人,风机厂。
包头市轻工局:二师13团化工厂109人,造纸厂442人。
包头市建工局:二师13团采石厂543人。
巴盟工业口:一师水泵厂286人;二师被服厂170人。
巴盟农管局:一师糖厂209人,修配厂181人,地毯厂146人;三师糖厂617人,修配厂231人,地毯厂138人。
乌盟工业口:四师碱矿1451人。
锡盟农管局:五师拖修厂128人,煤矿282人,地毯厂110人,水泥厂134人。
乌拉盖地区农管局:六师煤矿396人,电厂243人,被服厂81人,修配厂153人,乳品厂123人。
1975年6月统计: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招收的10万城市知识青年已陆续离开了1/5;所剩77852人(北京19095人、天津11960人、上海5844人、内蒙古15246人、其它城市25707人)随同所在团队(厂)转到了地方。同时知青返城运动也渐入高潮。到1978年底转到地方的七万多兵团战士,仍留在地方农牧场的仅剩了几千人。
六、历史渊源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筹建工作始于1966年2月。当时的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由内蒙古军区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由刘华香(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负责筹建工作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由北京军区负责在山西雁北地区建立&华北农垦兵团&。1966年9月又在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四师筹备处&下辖2个团。)先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搁浅了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扩建;继尔中央军委于1967年5月26日将内蒙古军区降为省级军区,划归北京军区领导,同年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滕海清任主任。1968年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建立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及一至五分校,准备安置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并接收国营农、牧场。
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军区、内蒙古革委会、山西省革委会协商决定:撤消&华北农垦兵团&(1966年2月由北京军区组建,司令员是杨世明、政委是倪子文,兵团驻地在山西大同市花园屯,先后设置12个团,分建在山阴、阳高、天镇、朔县、应县、大同境内。)正式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并成立了由滕海清、吴先恩、权星垣、刘华香、倪子文等为首的兵团筹备小组,下设组织筹备、生产规划、物资筹备三个小组,由倪子文(时任华北农垦兵团政委)主持日常工作。1968年11月27日筹备组提出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计划,得到北京军区党委和
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的同意,并于1969年1月24日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直至1975年3月撤消。经历了六年多的春秋。
馆长:红拂&|&馆号:9022&
|&创建时间: 22:41:25&|
馆长在线陪护时长:
| 个性化馆说明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纷纷雨纪念网 皖ICP备B2-号
客服电话: 传 真: 客服邮箱:@[转载][转载]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被枪毙的色魔军人
这是“自由兄弟”的博文,转来供各位一阅。按:同是知青的好友“脚臭似榴莲”在本人转载的《1973,轰动汤原的一个强奸女知青大案》后留言道:“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6团的三位团级现役领导,就是因为强奸多名知青,被老毛圈定枪毙的。
公审和枪毙那天,我们15团团部去了四卡车人(有我)到16团所在的伏尔基河,开会一完,就把那几个强奸犯直接拉去毙了。十多分钟后,与会者都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枪声。
听说,那几位色狼还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功臣。搜一搜这事儿的帖子,转过来就好了。”
为此,自由兄弟经过搜索,在“金鸡报晓”的博客中找到了有关此事件的述说,(其中所说枪毙的是黄李两人,据说奸污女知青达近百人。与“脚臭似榴莲”所说的枪毙三人有些出入。还望知晓详情的知青予以补充。)现摘录转载如下,以佐证那段荒唐岁月我们许多知青兄弟姐妹惨遭蹂躏的历史。。。
————————————————————————————————————————————
&&&&&&&&&&&&
北大荒往事二(真实案例)文革岁月:魔鬼军人
&&&&&&&&&&&&&&&&&&&&&&&
作者:金鸡报晓
从68年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知青中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地上山下乡运动。许多知青到农村插队,约有50多万知青幸运的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这些到兵团的知青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城市。
黑龙江生产兵团各级主要领导,都由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军区现役军人掌握大权。原农垦总局上百个农场被划分成六个师,每个师有十多个团。几十万知青被分到各师、团的连队参加劳动,成为了兵团战士。当时从兵团到各师、各团及团以下各股级单位主要领导都是现役军人。而58年转业的老干部有的结合进班子,在师、团、股各级领导中担任副职。
虽然到兵团的知青比下乡插队的要好得多,他们每月能开工资35.20元,但工作也很累,春播跟车作业,夏锄人手一把锄头,地垅沟长,半天锄不到头。麦收和秋收,人手一镰割麦子、大豆,掰苞米每人分配任务,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艰苦的劳动,使知青们开始想找门路调到团部机关或招待所等工作轻的单位。有的装病号开假证明,办理病退回城手续……。
再说这现役军人,有的虽然来自大城市,可那时是在部队里与年轻的战士打交道,部队即使有女兵也很少。再说又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些干部不敢产生邪念,而到了兵团,他们见到这么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地的女青年。当时虽然兵团战士身穿绿军装,不象现在城里的女青年穿的花花绿绿,但漂亮的脸蛋,一身绿军装也不失美女的风度。所以有些现役军人便动起了邪念,打起了女知青的主意。
在兵团二师十六团,有个黄团长和李参谋长,按说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领导干部,受党和军队培养教育多年,他们不该干那伤天害理的事。然而欲火烧身,他们终于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以封官、入党,许愿给女知青调动好工作、返城等当诱饵,欺骗凌辱了多名女知青。李参谋长还和一女青年保持长期关系,用现在话说就是“包二奶”养“小三”。
有一次黄团长胆大包天,侮辱了一位将军的女儿,将军的女儿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信告诉了在北京的父亲。当时林彪已死在温都尔汗。叶剑英元帅担任国防部长,主抓军队工作。老将军生气地将女儿的信递到了叶帅手中,叶帅看后勃颜大怒“此等败类不杀不足平民愤也”。于是叶帅去见周总理,最终由叶帅批示,情况属实“当斩立决”。在叶帅的过问下,沈阳军区派出调查组,到二师十六团进行调查,很快有许多女知青向调查组反映了自己的遭遇。最终中央军委决定,对黄、李二人实行枪毙,以平民愤。
那大约是在72—73年左右,枪毙地点选在一个日本鬼子占领东北时期的一个飞机场。当时这废旧的飞机场除了水泥跑道,到处荒草丛生。那天,二师各团派出了很多人到现场接受教育,我们师物资站、商业批发站的干部职工,也坐车到现场观看这场枪毙黄、李的现场会。快到中午,只见黄、李二人被撕去军章、帽徽,戴着手铐被推上法场,两名解放军战士,手托步枪,只听两声震耳的枪响,黄、李二人便倒在地上。参观的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自枪决黄、李二人,在兵团内部又查出某团赵团长,我师商业科长现役军人洪科长等色魔。在内蒙古兵团也揪出了军人魔鬼,在黑龙江省各知青插队乡村,逮捕了几名村支书和革委会主任。这些残害女知青的魔鬼,终于被判死刑或徒刑。这些残害女知青的案件,在当时并未在各大报纸公开刊登。据说可能考虑文革的特殊时期,才未公开。枪毙黄、李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但在广大兵团战士及插队知青中留下了魔鬼的身影。广大军人和农村干部受到了震撼。因此,1978年当邓小平批准知青返城时,广大知青父母及知青们欢欣雀跃,激动不已。这也许为78年冬天知青大返城起到了推动作用。
知青作家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长篇小说及电影正是反映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受到了广大知青和全国人民的欢迎。
这正是:身披军装虎做猖,残害知青美女郎。
一颗子弹穿脑壳,呜呼哀哉把命亡。
另外,还有一篇“当年知青”所写的《中央21号文件是真的》的博文,也详细地讲述这一事件,现一并摘录如下:
&&&&&&&&&&&&&&&&&&
中央21号文件是真的
&&&&&&&&&&&&&&&&&&&&&&&&&&&&
作者:当年知青
&&&&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们都是青春最美好的年代,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勇敢地战斗在祖国最北端,他们屯垦戌边,修建了青春的万里长城,一旦中苏开战,这就是我们用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
这些青年们思想单纯,领导要求干最苦, 最累,
最危险的活,那绝对有领头的,带着干!有冲在前面的,后面的绝不甘心落后!男女知青都一样,往前冲!
&他们在北大荒奋斗了几年后,想家、想城市的生活、想继续学习、想找点轻活干、想进步、想入团、想入党、想上大学……他们都积极地靠近组织、靠近领导,只要领导要求做的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领导们看这些小青年们也从心里喜欢,男青年长得壮,女青年长得美,人生最美好的时期都在知青中体现出来了。领导找青年谈谈话,哪个不愿意?还主动接近领导呢!尤其是现役军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更是让青年们崇拜死了。他们就是青年心目中的明星。
但是兵团二师16团的团长和参谋长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奸污女知青100多名,他俩越干胆量越大,最后连干部家庭的女孩子也不放过。。。此事最后反映到中央领导那里,农林部部长沙风领命,带领随行人员坐火车直奔佳木斯兵团司令部。
兵团司令带队,火车站迎接,佳木斯领导紧随其后,沙部长一下火车,兵团司令迎面鼓掌欢迎,但沙部长一脸难看,当面第一句话就问:“16团的团长、参谋长处理了吗?”司令真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改口说:“我们正在处理!正在处理!”沙部长走到佳木斯市委书记跟前,一边谈工作,一边往车站外面走。司令上前向沙部长请示,车已备好,请到我们兵团招待所休息吧!部长连头都不歪一下,说:“我到佳木斯宾馆休息。”随后上了市委的车直奔宾馆。下车后,看见兵团的车队紧随其后,部长让人通知司令,先与市委领导谈工作,兵团的领导先回去!
晚饭时,沙部长开完了市委工作的会议,兵团已经在宾馆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都是兵团特意准备好的山珍海味,鹿唇、熊掌、马哈鱼、猴头、野山参炖乌鸡等等。但是沙部长更是没有好气地说:我按部长待遇,四菜一汤。你们把这些都拿回去吧!
当晚兵团司令部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司令面色难看、严肃。专门讨论16团团长和参谋长之事,在座的各位首长没有一个敢说:“有功劳的老同志了,改了错就行了。”大家都是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对16团之事处理轻了,沙部长不会答应的。兵团最后决定:枪毙!
当晚整个兵团司令部以及二师师部、16团团部,整夜未眠,所有的任务都压在了16团政委的身上,师领导坐镇16团,政委要派人去连队盯住团长和参谋长的动静,还要派人布置刑场,还要派武装战士把守刑场、街道。用多少车,派多少人,团政委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早8:30吉普车到达团长劳动的连队,团长的领章帽徽已被摘掉,但行动还是自由的,他正在场院与小青年一起打扑克呢!
当吉普车下来人,向老团长敬了礼,说政委要他去团部,有重要的会议。团长连想都不想,牌一摔:我有事,以后再玩。随后跟着上了吉普车,他到团部从车窗往外看,有许多武装战士正忙呢。他问有重大军事行动吧?看来我这团长打仗时,还要用我的!参谋长也从另一个吉普车下来了,两位老领导心照不宣,直接进团司令部。但今天的情况够紧张的,因为司令部里有很多不认识的现役军人,他们的眼神不大对劲,团长和参谋长都没有多想,因为战备紧张,不可能都是笑脸。但是,当他们走进屋内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屋子中央摆了一大桌菜,三把椅子,三大碗的酒,屋里的四周全是现役军人。政委从椅子上站起来,平淡地说:吃吧,坐下吃吧。你我共事一回,吃完,
我送你们。团长一看这场面就急了,他知道这是临死的酒菜,哪有9点钟吃这样的饭菜的?
他见过这种场合,听政委这么一说,立即从心底里迸发出了呐喊,他眼睛瞪得大大的,冲着政委狠狠地问道:毛主席他老人家知道吗?这是团长人生的最后一道挡箭牌,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在中南海与毛主席一起照过相,还握过手,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也是他自豪的本钱,他向青年们说起这事时,眼睛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在青年的心目中,能与毛主席照相的战斗英雄,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了。就在这时,他瞪着眼等着政委的表态,没想到,政委无可奈何地冲他点了点头,就低下头不再看团长了。
团长砰的一下坐在了椅子上,参谋长也被后面的现役军人压着肩膀坐下了。政委坐下端起了酒碗,一直看着他们俩,这时屋里安静极了,喘气的声音都听得到,这样足足有几分钟的时间,突然团长端起酒碗,一个劲儿地喝起来,直到喝完满满的一大碗酒,往桌上一扔,拿起筷子,大口地吃起了菜。政委看到团长这样,也仰起脖子,深深地喝了几大口,放下了酒碗,政委已经泪流满面了。参谋长一直不动地坐着,劝他喝,劝他吃,他已经听不见了,只两眼直直瞪着桌子,眼睛一动也不动,整个人麻木了。也就几分钟时间,团长就吃好了,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放,眼睛也直了,他哪里是吃饭啊!他就是往嘴里塞,嚼不了几下就咽进肚里了,实际上他也麻木了。
政委看到这些情景,慢慢地扶着桌子站了起来,说了句甚至连自己都听不见的话:“我还有事。”然后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出门了,门随后被关上了,穿军装的一个人拿出了针头要给他们俩脖子上打针,团长一动也不动,针打完了,要给参谋长打针时,他一下子好像明白了什么,突然摆出了反抗的架势,他身后的现役军人一动手,就把他按在桌下,随后强行打了针,然后又把他绑了起来,两个人一起把他架了起来。团长自己也自动地站了起来。门打开了,前面有人带路,团长出了门,参谋长被两个现役军人架着也随其后,楼道里两边站满了人,街上站满了人,武装战士留出了道路,看热闹的人们也不拥挤,人们的神色都是那么的严肃。
刑场那边早已安排好了,武装战士轻重机枪全架好了,拿枪的也都是端着枪摆出了拼刺刀的样子。卡车到了,团长和参谋长被人扶下车,团长就向行刑的地方走去,参谋长仍然被两个人架着,他的两条腿一点也直不起来,完全是在地上拖着走,他的脑袋全都耷拉下来,面如土色,虽然还活着,但思想已经死了。他们两个走到土坑前,团长后面的人手一扶肩膀,团长一下就跪下了,参谋长让架他的人摆了一阵子才跪好,因为他快滩成软泥了。
一辆吉普车急速开到离执刑几十米的地方停下,下来两位戴墨镜带白手套手握枪的现役军人,走到团长参谋长身后,举枪就打。砰!砰!两枪!军人扭头就往吉普车那儿走,吉普车又下来一个戴口罩带白手套的现役军人,手里还拿了什么东西,走到尸体前,弯下腰翻了翻这个眼皮,再翻翻那个眼皮,然后掸了一下手,扭头也回吉普车,车迅速加油走了。剩下的事,就由团医院带着武装战士负责埋尸体了。
在兵团司令部会议室,沙部长正在向兵团领导讲知青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全场的各级领导都态度严肃,生怕听漏掉一句话,每个人都在本子上记录着。这时一位军人进屋,小声向司令说了一二句话,司令又扭过身向沙部长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沙部长听完,又向身后的秘书小声说了几句,秘书起身走了。随后沙部长提高了嗓音,更加总结性地向与会者表示了中央的态度,并检查自己对上山下乡的工作做的不够,在场的军人全都低下了头。
没过几天的工夫,中央颁发了21号文件。整个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乃至全国的农垦系统,展开了打击迫害女知青的工作。那些受委屈的女知青们,心里得到了一点安慰,但上海有一个女知青怀孕,无脸见人,思想一时激动,从高楼跳下,落在了大街上,引起了重大影响,她不会再听到传达中央21号文件的声音了。
某师的师医院政委被抓了,他平时以自己同师长一样的级别而自豪,虽然他也是老革命的待遇,可是他看到知青这么要求进步、这么崇拜自己,她们长得又是那么的漂亮,手中的权力成了他玩弄女性的资本,哪个女青年漂亮就调师医院当护士,这是在兵团劳动时期,多么让人羡慕的职业呀!抓他以后,从他办公桌里发现有大量的避孕工具。
某师侦察科科长,双手打枪非常的准,身手不凡,还会武功。他长期霸占一个天津十几岁的小姑娘,大白天也往家里领,他的妻子还要笑脸相迎。有一次他妻子气不过,说了一些不满的话,没想到,这位科长拿出匕首照着妻子胸口就是一刀,妻子见状,啊的一声,晕死过去,这位科长拔出刀,轻轻一乐,原来刀刃缩进刀把里去了,这是演练用的。妻子晕过去了,他接着干他的事。这位科长神通广大,身上带有各种证件,边境地区更是来去自如,到哪都有招待,因为他的工作性质就应该这样,哪儿都挡不住他。那时战备紧张,侦察科长可风光了,天津女青年回津探亲,他也神出鬼没地跟到了天津家里,吓得那个女青年拿他没有办法。师里要抓他,还真没有办法,万一泄露消息,他的两把枪谁不害怕!他都可以跑出边境,那事不就大了吗!最后师里没有办法,只好求助原来的部队首长。
这一天师长跟他说,部队首长要找你聊聊,肯定是想你了,你今天回部队吧!他哪里知道这是计呀!带上他心爱的两把手枪美滋滋、高高兴兴地回部队了。到了部队有人通知他,先住招待所,首长开完会再找他,他没有丝毫地怀疑住进了招待所。当他刚脱下衣服要休息时,服务员急促地叫他:“赶快到一楼传达室接首长电话。”事不迟疑,他披上衣服就下楼,跑进传达室一看傻了眼,8个身材魁梧的军人一下把他围起来,他下意识一摸枪,咳!没带!没等他反抗,就把他拿下,手铐子一铐,领章、帽徽一撕,他彻底老实了。
二师9团政治处主任,宣传股股长都被开除了党籍,他们都是玩弄女知青的败类!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人的一生靠的是一身外衣而活着,一旦外衣被扒掉,猪狗不如。老革命的外衣是因为牺牲了多少万人,才落下了老革命的称号,如果先烈们都活着,那老革命的称号从何而来啊?不断地有先烈牺牲,枪子没有打死的人,才当上了团长参谋长,难道这不是庆幸的事吗?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名言,不就是这么来的吗?但有些败类忘记牺牲的战友,他们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功劳外衣。
我们不愿意听到这些恶心人的事,但是在兵团确实有这种人、这种事,他们把我们女知青天真浪漫的想法变成了自己淫乐的天堂,多少女知青深夜以泪洗面,谁又知道呢!他们根本不会关心知青、爱护知青,他们把知青当成了傻子,当成了随意宰割的羔羊。
我所写的很多事,是听说的,但中央21号文件是真的,枪毙两个现役团级军人是真的。希望如果有不对之处,请不要对号入座。我们从心里感谢60团的团领导:邢团长、政委、高参谋长、董主任以及现役的领导。还要感谢我们许许多多的连队领导,还要感谢许许多多的老职工,有您们在60团,我们知青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但我们没有受到精神伤害,你们用兄长、用长辈的爱心,关心我们知青、爱护我们知青,在这里我大声呼喊:永远地感谢您们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玄幻小说 军人后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