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若遇无上菩提,正至尊修行路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是什么意思啊!请各位高人指点迷津,感激不尽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圆觉经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51: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佛教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教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圆觉经-弥勒菩萨章5(空妙配乐诵)
  弥勒菩萨章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
  弥勒菩萨章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00:00/09:4439 / 81 页
圆觉经 略说
  ‘永离贪欲’那么困难,如何舍呢?一切有灵知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离苦得乐,即使有些生物没有思想,但是本能也促使他往这个方向追求。例如饿了想吃,因为饿得很难过,吃饱了就舒服;即如学佛修道,也是同此一理。
  苦与乐是相对的,你舍掉苦,就得到乐了吗?不见得,这一舍不也苦吗?永舍贪欲如何舍呢?关键在于转化,把贪欲转化升华了,成为大喜乐的境界。所有佛教密宗里有所谓大喜乐的修持方法。大喜乐境界也是成佛的境界--常、乐、我、净,我们现在的我是假我,生命的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永恒存在,不是世间的无常之苦,而是永恒之乐,那是真正的我,真正的乐,真正的清净。
  现在这里所提的‘永舍贪欲’,是成佛的初步,乃是有限度的永舍贪欲,譬如有人要受出家戒,和尚问你尽形寿能守持否?只问你形体寿命还存在的这一生,能不能守这个戒,这是属于声闻戒,又叫别解脱戒。菩萨戒就不只是尽形寿,甚至不只论你的行为,连梦中有所维越也是犯戒,平常偶尔想一下就是犯戒了。不要以为大乘菩萨道容易学,其实最难最难。菩萨戒是菩提心戒,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有几百条,而菩萨戒则有八万四千条,而且还没说完呢!起心动念都是戒,所有‘永舍贪欲’的范围极广,佛在这里所说的,是指这一生或多少生?佛没有注解。
  ‘先除事障’,什么是事障呢?例如很多人打坐,两条腿发麻发胀,痛得坐不住,这也是事障。另外有一种人学佛学道几十年,打坐可以坐上几个钟头,虽然腿不痛,但是,并没有得乐,这叫枯禅,像一根枯木愣在那儿,这也是事障。
  若理事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假如事障与理障已经永远断灭,再不生起障碍,就可以进入如来微妙圆觉境界,到此才算证得菩提,到达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进一步说,实际上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证得圆觉而成佛,但是,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的启发,得到明师的指点,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去修习。什么是‘因地法行’呢?就是发心、立志,动机的出发点是为什么?例如有人学佛的动机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脱离痛苦,这样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学佛修行是为了拯救世人的苦难,这样的发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样的学佛,不论是出家或在家,不论是修何种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动机为何?又如我们现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学生求学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这样的出发点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来找我学打坐,我都会问为什么要学打坐啊!为了使身体健康一点,为了求福报安乐,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只是觉得好玩,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尔时修习,便有顿渐。’由于初发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为两路,一是顿悟,一是渐修。‘圆觉经’在这里只讲大纲,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详细研究,必须融通大小乘各种经纶。不过话说回来,佛在世现身说法,其教育手法又与一般善知识不同,他接着补上一句:‘根无大小’,只要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都会成佛。为什么根无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诸位可以参考‘法华经’做个研究。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假如有些人虽然一心一意寻找明师,但是,一个凡夫哪能知道谁是明师呢?佛经上说:得了法眼净的人才能分辨哪位元元是善知识。法眼就是择法之眼,选择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当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国有句话叫作‘慧眼识英雄’,也是这个道理。假如自己没有择法之眼,碰到了见解不正确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无法得到正悟,这样叫作‘外道种性’。什么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这个观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贯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种性再加上前面所讲的声闻乘、缘觉、菩萨、佛四种种性,就是众生的五性差别。
  那么,这个错误、罪过由谁来负呢?当老师的人要负这个责任。所以,主意啊!我们不要随便冒充善知识,不要认为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处去教人家,卖弄佛法。在此请各位不要认为我是老师,我自己一辈子都不觉得自己是老师,你们客气叫老师,那是你们的德性,与我不相干,我自小一直以学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学生之位,活到老学到老。我平常只是随缘而对遇到的一些朋友讲一些该说的话罢了。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讲到师的邪正如何分辨?实在很难。我们学佛要谨慎,自己没有择法之眼,不要随便跟着人家乱学,或者人云亦云。而自己当老师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里讲到学习大乘佛法的正题。大乘菩萨的唯一动机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动机是发大悲心,没有救人救世的悲愿而来学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萨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还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强解释为方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宝剑,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经一手拿剑,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这是中东地区沙漠国家的做法,姑且引用来对大悲方便作为一种类比的说明。
  在座各位特别注意!‘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萨入世是不拘形式,没有一定的形像,也不一定以佛学的名相来讲佛法。民国三十九年,我刚到台湾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乡死了。怎么死的?我这位同乡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风,船被刮得触礁,快要沉没。他的朋友找个救生圈给了这位太太,叫他赶紧带着孩子走。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看到他还站在那里,又去找一个救生圈给他,叫他赶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轻人没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这个救生圈送给年轻人,最后自己跟着沉下去了。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世间,就在社会里。
  同时,还要‘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学佛的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的明师。善知识不仅代表人,也代表经教,经典也是善知识。经典分为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了义教是彻底的佛法,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了义教是方便教育,仅作为参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一开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么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么,什么是二乘呢?声闻与缘觉。
  我们讲到这里,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们,有很多的见解都属于外道而不自知。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现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掺和了许多外道知见,譬如以打坐来说,有人说子午卯酉的时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则说非在子午卯酉的时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时辰能不能打坐这是道家的观念,而且这还不是正统道家的观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时空的观念,哪里受子午卯酉的限制?又如看风水选日子都是同样的道理,真正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时时大吉,方方大利,万法唯心嘛!
  佛要我们发愿,希望学佛时不要碰到外道,以及声闻、缘觉二乘。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声闻与缘觉总不是外道吧!声闻与缘觉是罗汉境界,怎么是外道呢?不!你翻开‘楞严经’看,佛在最后讲五十种阴魔,还在骂声闻与缘觉属于外道。为什么呢?他们还在‘心外求法’,欢换句话说,还没有彻底明心见性,虽然到了罗汉境界,只明白了一半,还未圆满。依‘圆觉经’来讲,还没有达到大圆觉境界。在禅宗而言,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他讲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证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属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属于外道知见。
39 / 81 页
Powered by> 美好际遇 >
就路归家——关于五加行的通信及其它
顶礼至尊大恩根本上师!
谨以此文供养大恩上师!
初修五加行&
  &真正学佛是要真做工夫的,从最琐碎、平实处一路埋头做下去,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年几十年,不松懈不放弃。如掷石入深潭,一沉到底。&&& 上师《前行笔记》
  我35岁值遇上师,却一直到44岁才开始正式修五加行。之间已有好多年并无需为生计奔劳,却只将那光阴往闲散处打磨。每一天讨不回来的空负,渐渐滋成重累,也慢慢惊起警策。&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有一天,上师在电话里正色对我说,&(你)不用功怎么能行?&
  上师传的是麦彭仁波切的《开显解脱道》。念诵完传承后,师对着闻法的我们说,&你们不修我也没有办法,但希望你们回去以后好好修。&那时天已近黄昏,倦客思乡,我真的开始想好好修。
  不多久,我便开始按上师《前行笔记》中开示的座中修时间及方法依次第修五加行,大部分时间一天修三座,兼修少许大礼拜;或早晚两座,中修大礼拜。
  刚开始修有一种夸大的自信,也非常急功近利,但很快便开始觉得自己想努力的心力使不上来,无形中倒是有一股很沉重的力在往另一个方向拖着自己。座中四大不调不用说了,能专注观想念诵、心口一致的时间很少。虽然不大外出,心思却散乱浮躁。修的时候还常常盼着赶快修完,好休息娱乐受用一下。不过,在修皈依及菩提心的时候,对自己的散乱并不太敏感,只是觉得自己修得不尽人意而已。
  起修菩提心的前一天晚上,因为一些小事,同母亲通电话时对我颇有怪责,我想母亲当时一定很难过。年近八十的她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你就多包容我们一下吧。&那天晚上做晚课之前,我的心情很沉很痛。面对明天要开始的新的加行,我开始感到泄气。之后那段时间,我常想母亲。有一个故事,说大街上孤伶伶走着一颗心,很大很红,却流着血找不到归宿,因为那是一颗属于母亲的心,太大了,单单一个女人容不下 (It is too big for just one woman.) 。我想,什么时候我能容下母亲的心呢?
  起修金刚萨埵百字明后,我开始明显觉察到自己心力的微弱、业障的深重。譬如明知百字明字母的观想很重要,却没有下功夫观。无论座中座间,都是杂念相续不断。念咒时经常念错,又因为怕念错,常只顾念诵忘了作观。一天结束时躺在床上,常常是身心俱疲,有一种修不下去的感觉。但第二天醒来,想一想上师,想一想去日来程,还是又坐进了佛堂开始新的一天。
  修皈依及菩提心的时候,修完了即有一种可以松懈放假的感觉,好像自己是在准备高考。百字明快修完时这种感觉弱了很多,不仅为自己修得不好而难过,且开始觉得修行是随时随处之事,无有修与修完之分。现在的自己每一刻都是在妄念里流转,能起觉照的时间可能连刹那都没有。不修,不会知道自己是这个样子的啊。
  上师曾在其复我有关五加行的回函最后,特意写道:&以菩提心、出离心摄持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切记切记!&我同师见上一面不容易,所以非常珍惜师对我说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师不问自说的话。自此,每天祈祷上师时我常会略思一下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涵义,祈祷上师加持。平时有觉察的时候,也以此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修曼扎前,我把圣诞节前买的一个很好的专做espresso的咖啡机退回了商店,自以为自己的出离心可以从日常受用做减法开始了。几个星期后,我去超市买菜,看见柜边陈列架上的杂志登着英国显贵Percys家族的轶闻,便顺手翻阅起来。据说,该家族总财富有近五亿英镑。自以为对着身边的小富小贵毫不艳羡的我,对着这样一个数字忍不住多了一些念头。
  上师在其《出离心》一文的最后,讲了一则有关蒋阳钦哲旺波与一个木碗的故事。师说:&出离心就是这样,不看表相,只看内心。&
  千生万死,何曾有片刻看过此心?羞休修!
  修五加行期间,我曾通过Email向上师汇报我的修行情况,并就修行上一些不甚明了之处请教上师。师在其复函中建议我将信中与修加行有关的内容摘出,连同师之回复,合成一篇文章,在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栏目登出,&一来能激励其他道友精进修行,二来也可解答其他人修行中类似的疑问。&今遵师意恭录如下并与师兄们共勉。
  信一&&&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弟子于10月17日开始修五加行,皈依用了约四周,菩提心约三周。皈依是在上师生日的第二天修完的,本来打算给上师打电话作法供养,但是自觉只修了一个数量,质量不敢保证,很惭愧,故未打。打算明天开始修金刚萨埵。修行期间除买菜及每修完一个加行休息3-4天外基本上足不出户,但是心念很散乱浮躁,所以自己觉得观修得很不好。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两个加行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对治力,故开始对修行增了一点信心。
  上师,弟子有几件与加行有关的事想请教上师:
  1、因为长时间盘腿坐着下肢会特别酸痛,弟子有时会在佛堂边缓走边念,修皈依和菩提心时,弟子都把这些也包括在计数里了,想问一下上师这样是否可以?
  2、有时候念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气很急,不出声默念是否可以计数?
  3、弟子忘了在成都买佛塔,在上海仅买到一个文昌塔,后来看《前行备忘录》,里面提到修曼扎必须要有葛当塔,弟子没有怎么办? 是否还是能修曼扎?
  4、弟子在开始修加行时每天磕100-300个大头,想问一下在修曼扎时可否一半时间修曼扎,一半时间磕大头,还是应尽快先修完曼扎?
  感谢上师的加持和言教,祝师一切吉祥!
  回信一
  弟子,你好:
  来信收悉。知道你这样安静精进地修行,我甚感欣慰,望再接再励。关于你信中提到的问题:
  1、边走边念可以包括在计数里。
  2、默念可以计数,但应尽量念得清楚,不要含糊带过。
  3、修曼扎时用别的佛塔也是可以的。
  4、可以一半时间修曼扎,一半时间磕大头。
  以菩提心、出离心摄持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切记切记!
  祝弟子一切安好,早证菩提!
  顶礼至尊大恩根本上师!
  弟子于上周五修完金刚萨埵,好像没有验相,但还是想把修的情况跟上师汇报一下。
  弟子从去年10月17日至11月11日修完皈依;11月15日至12月7日修完菩提心;12月12日至今年2月3日修完金刚萨埵百字明,期间也修大礼拜,大约已完成25,000。皈依及菩提心念的是藏文;大礼拜是同七支供一起修,念的是汉文,但普贤云供观不出来;金刚萨埵百字明的字母也没有观出来。另外,百字明的念法是跟着上师在网上的录音学的,有两个字同字母明显不同,但弟子一直是按上师的念法念的(&萨娃斯德玛美扎雅叉&中&玛美扎&弟子念的是&美巴ra&),所以这次修也没有改。
  因早起不成 (晨7-8点才起床,有时会更晚些),故一天一般仅修三座(即按师所开示的上午座、下午座、晚座),上午先念一遍课诵再开始修加行,其他两座仅念《开显解脱道》文,期间没有修禅修。每座的前行、正行、后行均遵师《前行笔记》之开示,不过中间还是有上厕所、关窗及喝水等琐事。前行部分一般上午座修得最好,祈祷上师时经常会流泪,感恩,惭愧,及为要出离希求师加持开悟。
  总的感觉,自己的业障很深重。譬如明知百字明字母的观想很重要,自己也希望能观出,但却没有下功夫观。观修大部分不能专注,只觉念头像空中棉絮般的雪片子,但心力很弱,转不过来。且修的时候,常起很强的爱憎嗔恚情绪;人也非常累,嗜睡(午饭后一般要睡午觉),及至做他事,又不累了。特别是修金刚萨埵,经常念错,念错了只能再从头念,故很费时费力;因为怕念错,常只顾念诵忘了作观;到了晚上不知何故更会念得不顺,舌头好像变大了,有些音发不准,硬要念准,身子会痛,所以常觉身心俱疲。另外,修时没有重视收摄,每座咒数念到了就松懈了,这个情形到修金刚萨埵快完时才意识到并加以改正。
  修皈依及菩提心的时候,修完了即有一种可以松懈放假的感觉,好像自己是在准备高考。金刚萨埵修完时这种感觉弱了很多,不仅为自己修得不好而难过,且开始觉得修行是随时随处之事,无有修与修完之分。现在的自己无有一刻不是在妄念里念念相续,能起觉照的时间连刹那都可能没有。另一方面,自己对开悟的自信倒反而有增,对上师充满感恩。弟子在每座的前行祈祷上师前,都会思维师所强调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并愿今生之修行能如师所诫,像掷石入深潭,一沉到底。
  弟子打算2月12日开始用上、下午两座修供曼茶罗,余时修大礼拜,供米已准备了,打算每座供一斤。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上师:
  1、曼茶罗
  1)弟子原来供在供桌上的曼茶罗供错了(基盘放倒了),可否在修曼茶罗时按观想仪轨用原供物重新供后置于供桌,不用再准备新的?
  2)供曼茶罗里的咒,上师较《课诵集》多念了一个&拉&音 (嗡ra那曼扎(拉)),弟子可否按上师的念法念?
  3)一般来讲,念咒念错了,是应该重新念,还是可以在念错处改过来接着念?
  4)供曼茶罗的观想,弟子虽看了多遍《普贤上师言教》,也在扎西持林请教了一些师兄,但还是不太清楚如何观才如法,问可否以皈依境作供养的对境,并将莲师本体观为上师?
  5)《普贤上师言教》里提到所修及所供曼茶罗两种,需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底盘上放置五堆供品,及其他;然后是修所供曼茶罗并计数。弟子已经在供台上放了一个曼茶罗,可否用它来代替所修曼茶罗?
  6)《普贤上师言教》里提到先用手腕擦拭曼茶罗基盘,但没有讲要擦多长时间再开始在盘上放供堆,上师可否给弟子一个大概?另外,是不是每座修都要先擦基盘?
  7)供前要求至少供一遍37堆曼茶罗,弟子只有基盘,没有铁围山,可否就在基盘上按念诵供37堆?
  8)弟子修的是《开显解脱道》的仪轨,仪轨文提的是三身(即法、报、化),弟子是否仍然可以供最简单的?在扎西持林,请教的师兄都讲供五堆曼茶罗(1中,2东,3南,4西,5北);但《言教》及慈诚罗珠堪布均讲最简单的是供七堆(1中,2东,3南,4西,5北,6东,7西), 想问上师到底是五堆还是七堆?
  9)每安置一次完整的供堆是否都要念一遍诵词及咒?
  2.禅修
  弟子想试着早起用黎明座修禅修,问:
  1)黎明座可否单独修禅修而不念课诵?修前行祈祷师后直接修禅修可否?
  2)祈祷上师后观想师化明点入自心后,可否观自己通身在光明里作禅修,弟子觉得好像这样很舒服能静心,但不知是否如法。
  3.发愿
  1)读了上师的新年教言,弟子将《普贤上师言教》中的三种菩提心又看了一遍。上师的开示解答了我以往对解脱及成佛之别的疑问,只是我想问菩提心发愿是否可以不限于言教中的三种,如弟子可否发愿众生都解脱了再成佛,而不是众生都成正等觉自己再成佛。
  2)弟子对即身成佛没有信心,但因师故,对往生有信心。如弟子发愿往生西方,这是自己先成佛而后度众生,还是同前所说之愿无违。我今天又看了一遍《普贤行愿品》,还是很不明白。
  几个月来的修行,虽完成了一些数量,总觉得用心没有到位,只在表相上修,没有能力转,也不知道如何才是用对心。弟子在扎西持林曾读过法王的《窍诀宝藏论》,对其中讲到的如何将心安住并用正念护持,好像似曾相识,所以回家后有时会翻阅《坛经》及《圆觉经》等。对&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之离念安住法门有大信心,但不知如何在日用中下手用功。经言:&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弟子根钝,但幸值遇上师,唯祈祷上师:
  &拉威耶玛其巴森杰桑
  喇咪曼锕多吉通杰吉&
  恭候上师恩教并祝师冬日平安!
  回信二
  弟子:你好!
  关于你来信中提到的问题:
  1、曼荼罗
  1)基盘放倒了,可以用原供物重新供后置于供桌,也可以换新的,你自己看情况决定。
  2)咒子按上师的念法念没有问题。
  3)念咒念错了,可以在念错处改过来接下去念。
  4)可以皈依境作为供养的对境,并将莲师本体观为上师。
  5)可以。
  6)最好每座都擦拭基盘,边擦边念百字明,七遍,二十一遍或一百零八遍,刚开始修的时候,最好多念一念,以后可以慢慢减少。
  7)只有基盘没有铁围山,可以在基盘上供37堆曼荼罗。
  8)七堆曼荼罗。
  9)每安置一次完整的供堆都要念一遍诵词及咒。
  2、禅修
  1)黎明座可不念《课诵集》直接进入禅修,最好开始前先祈祷上师,念一遍上师瑜伽,之后可开始禅修。
  2)可以观想自己在光明中。
  3、发愿
  1)可以发愿众生都解脱了自己再成佛,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愿心。
  2)《大乘无量寿经》发大誓愿第六,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乘无量寿经》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可以在那里修行,一生补处,证得佛果;也可以随自己的愿力,去其他世界度化有情,精进修行成就佛果。
  弟子,你能如此认真地修行,真是难得稀有,我由衷赞叹随喜你的功德!
  顶礼至尊根本上师!
  弟子已于3月23日修完曼扎,期间前5万(5X108X108)每座擦基盘念的是108遍百字明,后面有少部分第二座念的是21遍百字明,其余仍是108遍
  (手腕的皮肤没有破,无明也没有破);供的米洗过后很容易碎,一座供1斤,分成三部分供,每份供到后来米都变得很碎小,基盘又小,安置的供堆多混在一起。
  大礼拜已拜了近五万。修完曼扎后原打算周末外出买点东西后即开始修大礼拜,但心一散就很难收,前四天每天只修了100个,今天稍微多一些,但念很杂。
  还有几个问题想向上师请教:
  1.前修是否需要补数
  因礼拜的计数是用计数器实计的,故前四行的计数都是11万实计,即不是11个108X108,而是用念珠实计11万多一两百个。近读慈诚罗珠堪布的上师瑜伽讲义,里面提到每念100遍莲师心咒需念祈祷文,而100遍是按念珠一串(108个)计,所以我想问上师前四行是否需要我补数?
  2.上师瑜伽
  1)修上师瑜伽可否用《开显解脱道》仪轨,如可以的话,
  a.&&&& 是否还需每念一百遍心咒,念一遍祈祷文?如需要,祈祷文可否用七句祈祷文?还是需用《龙钦宁提》的修持悉地及祈求悉地文?
  b.&&&& 网站上上师的《开显解脱道》念诵录音上师瑜伽部分有一小段《课诵集》里没有,弟子不知道上师念的是什么,是否可略去该部分,按《课诵集》念?
  c.&&&& 用《开显解脱道》仪轨,莲师的观想是双身还是单身?
  d.&&&& 弟子没有马头金刚及文殊大威德的唐卡,不知如何观,是否可以全观成莲师相?
  2)如果最好用《龙钦宁提》依轨,弟子可否在电话上请传承?或是见到上师后直接请。
  3)祈祷莲师,有时形象会不知不觉变成上师的相,这时应该是改回莲师相还是顺其自然按上师相修?
  4)上师瑜伽的计数是否也是最好计座中修的?还是可以计座外的持诵(如行走,等车时)
  祈祷上师加持弟子, 让弟子今年能见到上师,并如理如法地修。
  祝师安好!
  回信三
  弟子:你好!
  五加行本是要求各修十万遍的,而我们要求修十一万遍,正是为了弥补计数中的错漏,所以如果你已经各完成十一万遍,就先不必补数,等这次五加行全部修完后,再于日常修行中陆续补充。
  修上师瑜伽用《开显解脱道》和《龙钦宁提》仪轨中任何一个都可以。
  1、按《开显解脱道》仪轨修,每天开始修法时,从&上师瑜伽者:&念到&祈请者&一段之后的小字&如是以胜解、虔诚之心猛厉祈请后,观想其光明甘露相续而入自梵顶后,获灌顶加持。&念到这里,开始持诵莲师心咒。如果时间不充裕,一直持咒就好,不用每念一百遍心咒都念一遍祈祷文。等一天修法结束时,接着把后面的诵词念完。
  2、可以略过这一部分,按《课诵集》念。
  3、莲师观想为双身。
  4、观想马头金刚和大威德时,即使形相不能观得很清楚,而心里要知道那是马头金刚、大威德金刚,要有这个意念。
  祈祷莲师时,最好观想莲师的形相,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这样更圆满。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计数,座间行动之时若能专心静心念诵,也可以算在计数之内,不要边持咒边与人交谈,或有口无心,注意力散乱在周围的事物上。
  望弟子早日圆满五加行!
  有一次整理家中旧时的相册,偶然见到母亲年轻时的一张相片后留有她的手迹:&亲爱的,半年来我们朝夕相对,但我们是将要分离的,记住她吧,永远地。&那张相片是给我父亲的,从下落的年款推算,那时的母亲刚好20岁。
  母亲生我的时候已35岁了,我没有喝到过母亲的奶,以为那是因为母亲年纪大的缘故。后来听母亲说,在她住院分娩到出院这段时间,父亲很少去医院探视。那时的父亲在外另有女人,还有一个长我两岁的女儿。后来又听说一个不幸福的母亲是不会有奶水的。
  母亲晚年很思念已故的外婆。外婆年轻时很美,宛若天人。风华正茂之际,操一口牛津英语的外公在十里洋场如鱼得水,外婆却不是那个时代摩登的新女性。母亲很少讲以前的家事,却对我说起过一件伤心事。外婆早年曾患过肺炎,有段时间常一个人躺在楼下的后客堂里。有一天外公回家,走过后客堂房门口却不进屋,只是将下个月的开支费从门里扔进,便又出了家门。
  当时,年幼的母亲正守在外婆床前。外婆流着泪对母亲说,长大后你一定要好好读洋书自己挣钱。母亲后来学了医,又做了医学教授,真的如外婆所愿不用在经济上依赖男人了。但是,外婆和母亲都没有想到,母亲却在情感上不自主了一辈子。外婆和母亲都没有明白,学识、钱财和亲情不能在究竟上解决自在。很久以来,我也没有明白。如果不是上师,我可能一生都不会明白。
  难堪的家事令我厌离父母的家,却向往拥有自己的家,好似两情相悦能打造出百年温馨,却不愿看见父母的青春亦是从那里开始的。多年前,在犹豫是否要结婚的事情上,我既没有勇气也没有智慧听从上师的忠告。毕竟,那是一个从年少起就滋培的梦,一段近八年的情事,一份环绕地球的辛苦,如何舍得。于是,一如既往,&汝爱吾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自那以后,种种辛酸尘劳,唯有自知。几年以后,我问师为什么学佛多年却烦恼无减。师说:&你修行环境那么差,整天在家跟老公吵架。&一路想要拥有却了不能得的我开始学着舍:舍掉了年薪优越的投资银行工作,舍掉了过分讲究的生活习惯,舍掉了舒适的庄园大宅,最后也舍掉了婚姻。一场惊梦,月凉如洗。44岁,我又绕了半圈地球,回到了独处的空间,也回到了上师身边。&生平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前半生,已是昨梦。
  最近一次回家看父母,仍会见母亲一个人孤寂地在客厅呆坐着,我知道她又在为父亲去探视&那一家&而伤怀。我说:&姆妈,我们去喝咖啡吧!&母亲却说,&你爸回来见家里没人,会不开心的。&岁月欺人,欺走了韶华和浓情,却未能了却母亲因父亲的情苦。她的伤痛挂在我的心上,很重也很怖。因为在母亲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曾经会有的明天,不由脚底生冷。
  修五加行之前,我曾对上师说,&师父,对不起,这一误,就是九年。&师说,&没关系,还是小姑娘一个。&又说,&现在去掉了一个大违缘,你真的应该好好修行了。&&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以前我曾读过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因上师加持,为一块供养的大玉石同共居的甸布女发生争吵,心生厌离,离开该女回到上师身边的故事。妄计得失的我当时很疑惑又不敢多想为什么这个叫加持,现在才懂。
  只是我现在常问自己,是否真的从心上舍掉了远离的人和事。&于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那才叫真出离。我在哪里?
  &愿生西方净土中,
&&&&&&&&& 九品莲花为父母,
&&&&&&&&& 花开见佛悟无生,
&&&&&&&&& 不退菩萨为伴侣。&
弟子:& 贝玛拉嫫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4月1日
下一篇文章我恍然大悟,突然明了生生世世的等待,佛菩萨和上师从来没有舍弃过弟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强修行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