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校韦姓上校人名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韦氏古今名人(宗谱)
韦氏古今名人
诗日: 世上谷治独钟灵, 韦氏英贤代有人; 社被尤重非凡辈, 青史浩瀚著英名。 上、古代名贤
一、夏商两晋南北朝一脉三相世流芳
韦伯遐 据《史记》、《楚源流考》、《汉书》等典籍及《中国古史
传说时代启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伯遐乃韦氏始祖元哲之裔孙,在商代曾建立了韦伯国。公元前1027年,韦伯遐率领韦伯国军队参加周武王领
导的800诸侯国灭
商大同盟,会战于太行山前的牧野。商军大败,纷王自焚
身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封韦伯遐于万福河西岸(今山东省西南成武县、邹县一带),继称泵韦国。韦伯遐是韦伯国、泵韦国之
国君。 韦 孟(约前228一前156)韦氏一脉三相之一战国彭城(令江苏徐州)
人,韦伯遐二十四世孙,祖原居城武(今山东成武县)。汉高祖六年(前
201)孟先为刘交(刘邦弟,西汉诸侯楚王)傅(即辅导国君、诸侯王的官,亦称傅相),后任夷王(刘交子)傅,再任戊(刘交孙)傅,“历相三王”
30余年。“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讽谏,后遂去位”,迁鲁邹(今山东邹县),卒于邹。自孟至韦贤五世,号称邹鲁大儒。《前汉书》录孟讽谏四
言诗一首。 韦贤(前148一前66)字长儒,韦氏一脉三相之一,韦孟五世孙。笃
夏商两晋南北朝一脉三相世流芳419志好学,世习鲁诗,号称邹鲁大儒。昭帝时,由博士迁光禄大夫;宣帝立,以与谋议,赐爵关内侯。宣帝本始三
年。(前71)官至垂相,后封扶阳侯。地节三年(前67)迁京兆郡(今陕西长安),溢节侯。生4子。长子方山,高寝县令,早逝。有子安世,历郡
太守,大鸿沪,长乐卫尉。次子韦弘,太常垂+大山都尉,东海太守。弘子韦赏,汉哀帝刘欣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后,以旧恩拜赏为大
司马车骑将军,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年八十有余,以寿终。弘孙韦彪,字孟达,独迁扶风平陵。“好学洽闻,’雅称儒宗”,“彪以
承二帝”,官至尚书,大鸿沪,著书十二篇《韦卿子》。彪族子韦义,字
季节,京兆杜陵人,州郡太傅。韦义长兄韦顺,字叔文,平兴令;次兄韦豹,字香明,“数辟公府辄以事去”;豹子韦著,字休明,“少以经行,
知名不应州郡之命”,“乃入云阳山采药不返”。三子韦爵,留在老家邹县守祖业。四子玄成,另见“韦玄成”。
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裁,不如一经。” 韦玄成(前?一前。"36)字少翁,韦氏一脉三相之一。别徒京兆杜陵。
“少好学,修父业,尤为谦逊下士,名誉日广”。“以明经严摆为谏议大夫,迁大河都尉,淮阳中尉,太常少府t御史大夫,柯南太守,徙太子太傅。西汉永光二年(前42),替代于定国相位。为相7年,守正持重。建昭三年
(前)卒,溢共侯。长子韦宽,倾侯;次子韦育,嘻侯;三子韦沈浚,节侯。 韦 昭
(204-273)字弘嗣,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因晋人避司马昭讳,《三国志》改称韦喂。吴主孙皓时,为侍中,领修国史。持
正敢谏,为皓所杀。《隋书·经籍志》录昭所著书有《吴书》25卷,《洞记》四卷,及《国语注》、《辩释名》、《孝经解赞》等。“徙其家零陵,
子韦隆,亦有文学也。” 韦 诞字仲将,三国魏人。父韦端魏太仆。诞善辞章,尤工书法。太
和年间,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代宝器铭题,皆诞所书。又善制笔,撰《笔经》。以光禄大夫逊位,玄孙韦沈,节侯,“嗣自贤传至
玄孙乃绝”。 韦山涛 (205-283)字巨源,东汉河内怀县人。好老庄,与裕康、阮籍
等作竹林之游,时称为竹林七贤。三国魏时为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入晋为吏部尚书10余年,甄拨人物,名为品题,人称山公启事。 韦 睿
(441一520)字怀文,南北朝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
420古今名人南梁名将。齐末为上庸太守,随梁武帝萧衍起兵,建立梁朝。梁初,任豫州刺史。天监五年(506)率军破北魏军,攻取合肥。次年,与曹景宗合兵解救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又大败北魏军。韦睿治军严明,
善抚士卒,且文武双全,被人尊称为“韦虎”。官至雍州刺史、护军将军。毛泽东在读史批注中多处称赞韦睿。在《南史?韦睿传》“‘料简隐恤,威
为管,,百姓很信赖他”之处批注:“善守”,。在“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私财”,攻克合肥时“俘获
万余,所获军费,无所私焉”等处批注:“仁者必有勇”,“不贪财”,在韦睿统率部队身先士卒,关心将士生活,“确有旷世之度,在人以受惠
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立, 亦不先食”之处逐字加旁圈,批注:“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李二韦睿祖父韦玄在南北朝宋时避吏患隐居长安南山。伯父韦祖征曾为光禄勋, 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韦睿生4子:放、正、棱、黯。 韦
放(469-528)字元青。韦睿子。南梁室名臣。官拜明威将军、北
徐州刺史,溢宜侯。放子韦聚,字长茜,溢护军将军,梁元帝追溢“忠贞”。尼及弟助、警、杨、昂、沟均战死沙场,并获追赠溢号。架子凉,中禄事
参军兼记室。架长子韦减(字君理),历官尚书三公郎。 韦 正字敬直。韦睿子。“位襄陵太守”,“卒于给事黄门侍郎”。
子韦载、鼎。载,字德基。先“仕梁,为尚书三公郎”,历迁中书侍郎、m
阳太守。后仕陈,位散骑常侍,太子卫率。天嘉元年((560)引退迁江乘县之白山。韦鼎,字超盛。陈末隋初人。“尤善相术,仕梁起家”,官至中
书侍郎。仕陈官至太府卿。陈亡隋文帝“召入京,授上仪同三司”,时吏部尚书韦世康仕朝,认宗归祖,“乃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余世”,迁京兆,
作《韦氏谱》七卷。卒,享年79岁。 韦 棱字威直。韦睿子。“位终光禄卿,著汉书绩训二卷”。 韦 黯
字务直。韦睿子。南梁侯景之乱,“以功授轻车将军加持节, 座于城内”。 韦 爱睿族弟。字孝友。其高祖韦广,“晋后军将军北平太守”,曾
祖韦执以,东晋孝武帝司马昭时,南迁襄阳,官拜“本州别驾散骑待郎”。父韦羲正早卒。韦爱仕南齐,官至晓骑将军,号辅国将军,溢卫尉卿。其
子乾向,官至晓骑将军。 韦 间(?一约440)字友观,京兆杜陵人,“世为三辅冠族”。避乱
迁蓟城。官拜至武都太守。间父韦达,大长秋卿。间祖韦楷,晋长乐、清河二郡守。间子范,试守华山郡,赐爵高平男。 韦 隽
(459-51'6)字颖超。韦范子。袭爵,历位都水使者,含冤而卒。追赐洛阳刺吏,溢曰贞。共有子13人。子道谐,南汾州镇城都督。子子爽,
史无载。 韦荣诸 韦荣诸字子光,韦隽长子。袭爵员外散骑侍郎。战死关西战役。 韦荣茂
字子哗,韦隽次子。东秦州刺史。永熙末((532年),与兄彝 万并殁关西。韦子柔 字晖茂。韦隽三子。赐爵长安子。封西焚县男,官迁豫州刺贫
溢曰忠。 韦荣亮字子昱,韦隽子。迁卫大将军。卒赐河南刺史。荣亮子韦纲,
字世纪,位至赵州刺史。纲子文宗、文网。 韦真喜
阆兄(无载)子。迁中书侍郎冯翔太守。真喜子韦扯,太府少卿。社子义远,歧州刺史,段关西。社弟韦祯,光禄大夫,卒赠安西将军,
秦州刺史。祯子文殊,员外散骑侍郎。 韦道福阆从叔(堂叔),彭城人。仕宋位盯贻、南沛二郡太守,领镇
北府录事参军,卒赠征虏将军,充州刺史。谧曰简。道福父韦器,仕符坚为东海太守,仕刘裕(南朝宋武帝,420年前后)为辅国将军,秦州刺史。
韦欣宗 道福子。太中大夫行幽州事,卒赠龙镖将军充州刺史,谧曰简。欣宗子元睿,颖州骤骑府长史。欣宗从父弟(堂弟)合宗,东海太守。合
宗子元恢,任刺史,平乱时遇害。 韦 崇字洪基,阆从子(堂侄)。司州中正迁华山太守。崇父韦萧,
字道寿,位魏豫州刺史。崇子酞之,前将军t中大夫。酞之弟休之,徙安西将军光禄大夫。休之长子道密,魏永熙中(533)开府祭酒;天保末(599劝卒;三子道儒,中书黄门侍郎,齐文宣王大将府东阖祭酒;四子道逊,京兆’杜陵人,武平初(570)尚书左中兵加通直散骑侍郎、通直常侍。崇“祖
儒自宋入魏,寓居河南洛阳,官至华山太守”。 韦珍(434-508) 阆族弟,字灵智。在招安平乱中累迁,重中散大夫、
加镇远将军太尉咨议参军。卒赠本将军南青州刺史,溢愈。珍子韦攒,字遵彦(466-511)。由秘书中散,累迁司徒长史加平远将军,因战事坐免职。珍子韦或(?--525),字遵庆。“解褐”太尉骑兵参军,官至通直散骑
常侍兼尚书、幽州行台,“以功封阴盘县开国男”。卒赠抚军将军雍军刺史,谥文。或子韦彪,袭敢兰田太守。彪弟韦融,以军功赐爵长安伯,迁大司马开府司马。珍于韦月胐。字遵显(?—530)“以功封杜县开国子”,卒赠侍中车骑将军雍州刺史,谥宣。胐子韦鸿(505--537),字道衍,“迁尚书令吏部书郎中中书舍人”,坐漏泄罪赐死。胐子道植,开府中兵参军。
二、隋唐五代南北宋 相妃文武领风骚 韦 师字公颖。京兆杜陵人。父填,南北朝周时骠骑大将军。师少沉
谨有至性,初就学始读孝经,及长略涉经里,擅射骑,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转曹参军。齐王宪为雍州牧,引为主簿。北周武帝宇文邕时,转少
府大夫、宾部大夫。隋高祖文帝杨坚受禅,拜师为吏部侍郎,赐井陉侯,邑五百户。数年后迁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谓为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奏事称旨,兼领晋王广司马。平陈之战大胜,而授汴州剌史,甚有
治名。卒谥日定。予德政嗣继,隋大业中(612)官至给侍郎。 韦世康
(531—598)京兆杜陵人。祖旭,南北朝西魏时任南幽州刺史。父京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逍遥公。世康幼沉敏而有器度,
年方十齿,州征召主簿。二十汉安县公。娶周孝闵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北周,自典词下大夫,先后为沔、硖二州剌吏。从周武帝宇文
邕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年余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尉迥作乱时杨坚为北周丞相,75以世康善为治理,因授绛州刺史,
以其雅望镇之,全境清肃。世康在任数年,外施惠政,擢为礼部尚书。再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前后十多年所进拔,
皆称为廉平。世康早锈退位让贤,隋皇一再挽留,于是出拜荆州总管。时天下置四大总管,并、益、扬三州,亲王临统,唯荆州委于世康,时论以
为美。卒赠大将军,谥曰文。 韦福子 世康长子。官至司隶别驾。 韦福嗣世康次子。仕至内史舍人,及以罪黜。杨玄感作乱,兵逼东都,
嗣从卫玄,战于城北,军败为玄感所擒,令作文檄,辞甚不逊录,背感还东都,帝甚怨恨,车裂处死于高阳。 韦福奖
世康少子。官为通事舍人,在东都与叛贼玄感战死。 韦 洗字世穆,世康之弟。性刚毅,北周时,从叔父孝宽击尉迥于相
州,以功拜柱国,封襄阳郡公,邑二千户。后迁江陵总管,未几转安州总管。治九江,擒徐澄,进图岭南,绥抚二十四州,官迁为广州总管。岁余,
番禺夷王仲宣聚众攻城、洗勤兵拒之,为流矢所中而卒。赠上柱国,溢曰敬。 韦 协
字钦仁,韦洗之子。少好学而有雅量,起家著作佐郎,后转秘书郎。隋开皇中,其父洗在广州有功,皇上令协诏书劳问,未至而父阵亡。
袭爵柱国,后历定、息、秦三州刺史,皆为有能著称,卒于官。 韦 艺(837-895)字世文,世康弟。少授业国子监,南北朝北周武
帝时,赐爵修武县侯,邑八百户,授左族下大夫,出为魏郡太守。后以功进位上大将军,改封威县公,邑千户,以修武县侯,别封一子。隋文帝登
基时,进封魏兴郡公。历齐州刺史、营州总管,皆以清论所称。溢曰怀。 韦冲 (538-604)字世冲,世康之弟。北周时官拜少卿伯大夫加上仪
同职、汾州刺史。隋文帝杨坚即位,赐爵安固县侯、石州刺史。未久而起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尉。后数年,令冲检校括州事、改教义丰县侯,检
校泉州事,继迁营州总管。冲容貌都雅宽厚,得众心怀。相继高丽入寇,冲率兵击走之。隋仁寿中(604年),冲为民部尚书,未几卒。子挺最知名。
韦 寿 (548-590)字世龄,世康从父子。父孝宽,北周上柱国,郧
国公。寿在周以贵公子,早有令誉为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赵王为雍州牧时,引荐为主搏,相继迁升少御伯。北周武帝亲征高氏,拜为京兆尹,
委以后勤事。以父军功赐爵永安县候,邑八百户。杨坚为垂相时,亦以其父平尉迥,而拜寿仪同三司,进封渭国公,邑五千户。隋文帝受禅起令亲
李,相继迁为恒、毛二州刺史,颇有治名。卒于家。溢曰定。 韦 津寿弟。位至内史侍郎,判民部尚事。 韦 操
字元节,世康之从父弟。操刚简而有节操。仕北周,位至上开府,光州刺史。隋文帝杨坚任北周垂相时,以平尉迥有功,进位柱国,封
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溢曰静。 韦 募京兆人。仕北周内史大夫,隋文帝以募有定策之功,累迁升上
柱国,封晋安郡公。隋开皇初,卒于蒲州刺史。 韦 馄京兆人,为民曹(即民部尚书),屡进善意正直之言。 韦 鼎
字超盛,京兆杜陵人。高祖韦玄,隐于南山,因而归南朝宋,祖父韦睿,南梁名将。父韦正,先仕南梁,后仕陈。鼎少时即涉经史,明
阴阳祸福,尤善相术,仕梁起家,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先后为太尉副官、大司马、从事中书舍郎。佐陈武帝,为黄门侍郎,未几迁职司农卿、司徒、
右长史、贞威将军。领安右晋安王长史,行府国事,转迁尉卿。南北朝太建中(576),聘为周主使,兼散骑常侍。继而为秘书监、宣远将军,后又迁职临海王长史,关行兴郡事,入为太府卿。初,鼎被聘于北周,常与隋文
帝杨坚相晤,时为北周丛相,而授上仪同三司。鼎考校昭穆,曾撰《韦氏谱》七卷。开皇十二年(592),授职光州刺史,以仁 义治州,部内肃然,
道无拾遗。卒,年七十九。 韦 节隋炀帝杨广时任御史,被派与杜行满同使西域,曾至 宾(今
阿富汗加兹尼一带)、王舍城(阿富汗瓦齐拉马。德)、史国(今乌兹别克东南部沙赫里夏勃兹一带)等地,归国后撰有《西蕃记》,今佚,《通
典》第一百九十三卷曾引用其文。 韦 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祖叔谐,贞观中,为库部郎中,与弟吏
部郎中叔谦、兄主爵郎中季武同省,号称三列宿。唐永淳初(682)为姿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杨州法曹。后入为相府属,六迁司农卿,出为贝州
刺史。 唐睿宗李旦即位, 授鸿肪少卿。 徒太府, 兼通事舍人。唐景云初 ((710),
出为陕、汝、岐三刺史。以事迁右卫大将军,相继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尔后,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卒,年六十五,赠幽州都督。
(686-762)字会微。韦凑子。及进士第,授相王府参军,袭父爵,摧累谏大夫。唐天宝五年(746),为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默陆使。继而迁文部侍郎。天宝十三年((754),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平安禄山叛后,为左相,封幽国公。唐肃
宗李亨即位, 拜见素为尚书左仆射, 以功食实封三百户。 唐上元二年(760), 辞官归居。卒,赠司徒,溢忠贞。 韦 愕
见素子。历任京兆府司禄参军。杨国忠被陈玄礼处死后,军队仍聚不解,陈玄礼请杀杨贵妃,愕乃极谏,冒颜犯上,帝寐,赐妃死,官
兵大悦。摧谬为御中垂及置顿使。终给事中。 韦 凯字周仁,韦愕胞弟韦益之子。早为孤儿,事姊恭顺,及长身不
衣帛。精通阴阳i纬,博知山川风俗,论议典据。以门调补千牛备身。自鄂尉判入等,授方年尉。先后为御史、补网,为大理少卿。累迁给事中。唐
敬宗李湛即位,授御史垂?为户部侍郎,再徙吏而卒。‘赠礼部尚书。论著《易解组)),推演始终,于时甚有影响。 韦知人
字行哲,以公卿大夫子弟,举授校书郎。唐高宗李治时,握州参军八人为中台郎,知人自荆府兵曹,迁司库员外郎,兼判司戎大夫事。
未几而卒。子维、绳。 韦 维字文纪。进士对策高第,摧武功主簿。督役乾陵,时值岁饥,
提倡均力劝功,人不知劳。因徐建业亲临监视,遂贬五泉主簿。又徙为内江令,教民耕桑,县为之刻石以颂。迁户部郎中,维善于裁剖,而员外宋
知间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终太子右庶子。 韦 绳擅长文辞,抚养宗属孤幼无异情。举孝廉,以母老,辞不赴仕,
逾二十年乃历长安尉,威行京师。迁升为监察御史,改为泅、经、那三州刺史。唐天宝初(742),进而为秘书少监。玄宗尚文,视其职如尚书垂郎。
绳刊是图简,以善职称。终陈王傅。 韦虚心字无逸,韦维之子。举孝廉,迁大理72侍御史,按大狱,据正
不挠。唐景龙中年(707),平羌叛有功,迁御史中垂。历为荆、潞、扬三州大都督府长史。入为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累封南皮郡子。卒,赠扬州
大都督,溢曰正。 韦虚舟虚心之弟。历任洪、魏二州刺史,因有治名,入为刑部侍郎。
初,维为郎,如前柳于庭,及虚心兄弟同居郎省,对之辄敛容。自叔谦后,官至郎中者数名,世称“郎官之家”。 韦安石
京兆万年人。曾祖韦孝宽,为北周大司空,郧国公。祖韦津,隋大业末(671),为民部侍郎,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陵州刺史。
父韦碗仕为咸州刺史。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唐永昌元年(689),迁雍
州司马参军。被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迁职并州司马,又拜德、郑二州刺史。久视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相继知纳事。长安二年(702),同凤阁莺台三品,未几知纳言事,检校
杨州大都督府长史。唐神龙元年 (705),罢政事,未久,复同三品,迁中
书令,兼相王府长史,封郧国公,赐封三百户,加特进,为待中。睿宗即位,授太子少保,改封邮国,复传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迁
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被排除,罢政事,留守东都。因前嫌事报复,下迁蒲州勒史,徙青州,遭打击,愤激而卒,年六十四。赠蒲州
刺史。安石性方重,不畏权悻。武后时张昌宗、张易之、武三思等宠横,安石辄敢件,廷臣目为真宰相。唐天宝初(742),加赠左仆射,甸国公,
溢曰文贞。子陟、斌。 韦 陟
(696--761)字殷卿。阶甫10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历洛阳令、吏部郎中、舍人、司书命,兼礼部侍郎及吏部侍郎、襄阳太守、
河南采访使。并袭甸国公,因事贬守钟离、义阳、河东太守。唐天宝十二年(753),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妒其能,受诬害,贬桂岭,罪贵不实,徙平乐。岁余,唐肃宗李亨即位,起为吴郡太守。永王兵起,授阶为御史大夫、东江节使。永王败绩,拜吏部尚书,后为绛州刺史。还授太常卿l礼部尚书、
东京留守。史思明作乱,阶率东京官属入关避之,诏授吏部尚书,就保永乐,以图收复。卒,赠荆州 大都督、唐永泰元年(765),追赠尚书左仆
射,溢曰忠孝。 韦 斌父安石为相时,授太子通舍人。后为秘书垂、中书舍人、太常
卿、金银青光禄大夫,列五品。是时韦9留守河东,从兄韦由为右金吾卫将军,堂弟韦41为太子少师,四弟同时列朝,衣冠之盛,可谓罕比。唐天宝
十四年 (755),安禄山陷洛阳,为贼所得伪授黄门侍郎,忧愤而卒。及克 复两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8),赠秘书监。 韦
况斌子,少隐王屋山,孔述睿颂扬之。及述睿为谏议大夫时,荐
况为右拾遗,不拜。未几,以起居郎召,半年,弃职而去,徙家龙门。拜官司封员外郎,托病不赴。唐元和初年(806),授谏议大夫,勉谕到职。
数月,以太子庶子辞归居养,卒。况不为声利所迁,是时,甚重其风操。韦叔夏 安石兄。精通礼家学,摧明经第,历为太常博士。唐高宗驾崩,
恤礼亡缺,叔夏与中书舍人贾大隐等,撰定其制,摧春官员外郎。撰有《五礼要记》三十卷。武后拜为洛享明堂,凡俗规有所改易,均由叔夏、祝钦明、郭山挥等裁决,累迁成均司业,进位春官侍郎。唐中宗复位,称太常
少卿,为建立庙社使,进银青光禄大夫,累封沛郡公,国子祭酒。卒,赠 衰州都督,修文馆学士,溢曰文。 韦
绦叔夏之子。唐开元时,先后为集贤修撰、光禄卿,迁太常。唐
典礼文虽盛,然而制度时时缪缺不伦。诏礼官学士共议。韦绦对于祭礼的礼器、礼仪、礼丧服大功小功,拾徐之祭,作了全面论述与主张,对于时
之礼制补充完善修革,影响巨众,作出重大贡献,健全了唐朝之礼制。绦终太子少师。 韦 抗
安石从父兄子。弱冠举明经,集官吏部郎中。历永昌令、右御史台中垂、太子左庆子、益州大部督长史,授黄门侍郎。不久,代职御史
大夫,兼按察京钱,而弟拯方为万年令。兄弟领本部,时以为荣。因荐人不当,改蒲州刺史,人为大理卿,进刑部尚书,分管吏部选。卒,抗历职
以廉正不治产,及终时无资以葬,玄宗特给横车运载棺木。赠太子少傅,溢曰贞一。 韦巨源
后周京兆尹韦总曾孙,祖贞伯。袭郧国公,及隋,改舒国。巨源有才识,武后时,累迁夏官侍郎,同凤阁鸳台平章事。历郡州刺史,累
拜地官尚书。唐神龙初(705年),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适安石为中书令,避亲而罢其政事。继而迁侍中,舒国公。未几迁职尚书左仆射,
仍知政事。巨源曾阴导韦后效行武后旧事,尔后,临淄王平诸韦时,巨源因而受累,出都街、为乱兵所害,年八十。唐睿宗李旦即位,赠特进,荆
州大都督,溢曰昭。 韦 述曾祖弘机,父景骏。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藏二千多册,述
儿时皆览阅遍。随父至仕。景骏之姑子元行冲,为时大儒,常带书数车自随,述入其室览书,废寝忘餐。冲与述读及经史事,了如指掌,对答如流,
冲大悦之。举进士,西入关时,述甚少。考功员外郎宋之问问曰:“童年有何事业?”,述说好著书,撰唐春秋三十卷,恨未完毕,于是岁登科。
开元五年(717),为栎阳尉。述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而成,其总录二百卷。述据柳冲先姓族系录,别撰成开元谱二十卷。转右
补圈中书令,并为集贤院直学士,迁起居舍人。历史馆事、屯田员外职,知史馆事、国子司业、集贤院学士、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光礼仪
使、尚书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述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并有史例一卷。事简记详,很有良史之才,
为一代儒宗。家藏书二万卷,皆自校定。因保存国史有功,诏赠右散骑常使。 韦 坚
字子金,京兆万年人。父元口。姊为惠宣太子妃,妹为皇太子
妃。由是入仕甚早。由秘书72,历职奉先及长安令、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散骑常使、兼江淮南租庸、处置等使,又兼御史中垂,封韦城县男。深得
天子信任,并与左相李适之善,拜为刑部尚书。尔后,李林甫诬坚谋立太子,贬给云州太守,再贬江夏从事使。未几逐放临封郡。累及亲友、官吏
数十人,所任官职悉滴之。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事继母以孝闻,贤良方正,中进士第,
授集贤校书郎,直史馆,改咸阳尉。唐宪宗李纯即位,擢左补阙,历考功员外郎、开州刺史、翰林侍讲学士。处厚以帝怠于学,与路隋将易、书、
诗、春秋、礼、孝经、论语,摘要而编成六经法语,凡二十篇,以助省览,帝亦称善,再迁中书舍人。唐敬宗李湛初登位,李吉逢用事,以隙贬黔李
绅,其朋党并欲置绅于死地,徙于丑地。处厚上言,以鸣不平,奏曰:“古帝王,未有远君子近小人,而致天下太平。……建中时,山东之乱,宰相
朋党,趁机相为倾轧,致有兵连祸结,天下骚然,此陛下亲所闻见,得不深念哉!”绅由是免吉逢之怒。处厚迁进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天子
荒暗,月坐朝不及三 四日,处厚入见独奏,帝大悟顺纳谏言,赐锦彩以慰其意。后宫中骤变,唐文宗意欲绥蜻,犹豫未即下诏。处厚昌言,大义
灭亲,内恶必书以明,正明 讨罪,号令皆出于处厚之议,以佐命功,旋拜中书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进爵灵昌
郡公。卒年五十六,赠司空。 韦 伦京兆人。父光乘,为朔方节度使,伦赖以任蓝田尉。以后职务
累有升降。唐德宗后,摧伦太常少卿,充和吐蕃使,喻天子威德,吐蕃遂入朝贡。还朝,进太常卿,兼御史大夫。伦数论朝政得失,宰相卢祀恨之,
改太子少保。从上巡察奉天,卢记被罢,进伦为太子少师,郢国公。卒年八十三,赠扬州都督,溢曰肃。 韦 皋
(745-805)字城武,京兆万年人,六代祖范,周、隋间,功勋之臣。皋始仕为建陵挽郎,调辅华州参军,累授使府监察御史,营田判官,
以殿中御史,权知陇州行营留事。皋智灭叛逆朱此属将牛云光,诏为御史大夫,陇州刺史,置奉义军节度使。皋出使吐蕃与连和,陇抵得安,加检
校礼部尚书。唐德宗(784)诏为左金吾卫将军,继而迁大将军。贞元二年(785),迁检校户部尚书,兼城都尹,御史大夫,西川节度使。皋治蜀21
年,诏谕云南酋首,绝于蕃人,称臣朝贡,收冥省州,伏蕃功勋,加吏部
尚书;数出师,追奔转战千里,大破吐蕃48万,生擒论莽热,虏众10万,歼者丰,收缴兵器630万。功烈西南之极,遂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唐顺宗即位,加检校太尉,帝制纪功碑褒赐之。永贞元年((805),
暴疾而卒,赠太师,溢曰忠武。 韦 平 皋之弟。与皋斩朱毗使者及从德宗巡察奉天有功,摧万年尉。 韦
幸韦皋兄,赐官南陵尉,迁秘书郎,改太子司议郎,官于淮南枉 佐府。元和初,国子司业。终太子右庶子。
韦正贯字公理。初,为单父尉。举方正贤良,摧居异等,授职太子校
书郎,调华原尉。后又为评中洋闲吏治科,迁万年主簿,摧司农卿。知御膳失职,贬均州刺史,之后,进职寿州团练主。唐宣帝李忱即位,以治办
著称,拜京兆尹、同州刺史。未几I摧岭南节度使。卒年六十八,赠工部尚书。 韦夏卿 字云客,杜陵人。父迢,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使,行军司
马。夏卿苦学,与矛正卿俱应试举,授高陵主簿,累迁刑部员外郎。历赤钱令、吏部员外郎、本司郎中、给事中、常、苏二州刺史。贞元末,授徐
州行军司马,继为徐、洒、壕节度使,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迁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溢
曰献。 韦 灌字茂弘,正卿子。及进士第,仕累中书舍人。因宰相李德裕事
累,贬为明州长史。唐会昌末(846),迁职楚州刺史二终桂管观察使。 韦渠牟京兆万年人。工部侍郎韦述侄子。少机敏聪慧,擅长诗词,李
白给予较高评价, 授以古乐府, 转试书郎, 进至四门博士。 贞元十二年(796),
唐德宗诞辰,诏诸贤臣士大夫12人,讲论儒道释三教,渠牟善于词令,口若悬河,问答锐势,帝听意动,由是迁秘书郎,奏诗七十韵,未及旬日,
授补网内使供奉,岁终迁右谏议大夫。陆蛰免相后,帝所倚而信者裴延龄、李齐运、李实、王绍、韦执谊及渠牟,权倾人主,渠牟资望虽浅,然张恩
势而动天下,帝偏任听,再拜太常卿。渠牟论著多,传之于时。卒年五十三,赠刑部尚书,谧曰忠。 韦执谊
京兆人。父挽,官位卑小;执谊幼聪俊有才,进士摧第,应制策居异等,拜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方二十余。德宗很喜欢,起为
南宫郎。及顺宗即位,王叔文阴图朝政,故用执谊为相。执谊既为叔文引用,本不敢负情,但迫于公论,执谊密谢叔文曰:“不敢负约为异欲,共
济国家事尔!”。由此叔文恼羞成怒。数月后,叔文等被放逐,则贬执谊为崖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韦贯之
后周柱国复八世孙,父肇,吏部侍郎。贯之及进士第,为校书郎,握贤良方正居异等,补尹网渭南尉,再迁长安垂。历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果州刺史、巴州刺史。后召为都官郎中、知制浩、
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右72,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职中书侍郎、
吏部侍郎、湖南观察使、太子詹事,分司东都。唐穆宗李恒即位,复拜河南尹,又召工部尚书,未行而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溢曰文。 韦 澳
字子斐,贯之之子。第进士,复摧宏辞。方静欲寡,十年不肯出仕。后摧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历翰林学士、兵部侍郎、京兆尹、河
阳节度使。唐a宗李催即位,徙平卢军,入为吏部侍郎,复出那宁节度使。宰相杜审权素不喜澳,被贬秘书监,分司东都。就迁河南尹,托疾不赴。
次年,以吏部侍郎召,亦不出。卒,赠户部尚书,溢曰贞。 韦 纁贯之从兄弟。有精识。累官至太常少卿。 韦 绶
字子章,韦贯之兄。京兆万年人。历长安尉、华阴令、职方郎中、谏议大夫、虔州刺史、尚书右71、集贤院学士、礼部尚书、检校户
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赠尚书右仆射,溢谬丑。 韦 温字弘育,父韦缓。方七岁,日诵诗数千言,11岁,举两经及第,
以超群补咸阳尉。历右补网、侍御史、礼部员外郎,迁考功员外郎,谏议大夫,未几,为翰林学士,改知制浩。托病不授太常卿。因太子罪,诏谕
群臣,温直言不讳曰:“非独太子罪。”逐迁温为尚书右72。帝素重温,出为陕貌观察使。唐武宗李炎即位,摧吏部侍郎,出宣撤观察使。卒年五
十八,赠工部尚书,溢曰孝。 韦 挺京兆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初为陇西公府祭酒。贞观
初,迁尚书右承。未几,授吏部侍郎,转黄门侍郎,晋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太宗以挺女为齐王枯妃,常与房玄龄,俱承顾问议以政事,继改拌
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魏王泰府事,继又迁职太常卿。因与中书令马周有前嫌,马密陈挺傲慢,非宰相之才,遂止。十九年,将有事于东
辽,以挺为运粮使。因河道堵塞,被滴为象州刺史,岁余而卒,年五十八,赠润州刺史。 韦待价
初为左千牛备身。历卢龙府果毅、兰州刺史、凉州司马、肃州刺史。频有守御之功,征拜右武卫将军,兼检校右羽林军事,封扶阳侯。
武后临朝,拜吏部尚书,摄政司空,护营乾陵,功毕,加紫光禄大夫,改天官尚书,同凤阁it台三品,文昌右相。上疏自效戎旅之用,于是拜安息
道行军大总管,督三十六行道总管,以讨吐蕃,进封扶阳郡公。在寅识边河与然大战,初胜后败,时天寒冻雪,官兵多死,粮草殆尽,旋回师,武
则天大怒。副将阎温古被伏法,待价因除名,流配绣州,继而卒。
韦万石挺之子。万石颇有学业,而特善音律。唐上元中((675),自吏部郎中迁太常少卿,当时郊祭乐调及宴会杂乐,皆由万石与太史令姚元
辩增损之,时人以为称职。继而又兼知吏部选事,卒于官。 韦 武
挺之曾孙。少孤,年方十一,阴补右千牛。累迁长安71,摧仓部员外郎充判官,改刑部员外郎。继而为绛州刺史,凿汾水灌溉田亩有功,
玺书劳勉。宪宗即位,入为京兆尹,护治丰陵,卒,赠吏部尚书。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伯父澄,唐武德初(618)国子祭酒,锦州刺史。
云起于隋开皇中(591),明经举,授符玺直长。历通事舍人、通事渴者。上疏披露,朝中山东人多而自立门户,附下阁上,共为朋党,有所异谋,
必倾朝政,并呈上姓名及奸状。隋场帝杨广即令有司追究护政局碍以安稳。时值契丹入寇营州,诏令云起统率突厥兵马往讨。云起用突厥而平V丹,行
师奇A,才兼文武,又立朝春g,帝亲自举云起为治书御史。因事降迁木理司直。隋义宁元年((617),投司农卿,封阳城县公。唐武德元年(618),加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判农圃监事。突厥入寇,诏云起总领幽宁以北9州
兵马,便宜从事,州刺史,转遂州都督,咸得众心。遂授西麟州刺史,迁夔台仆射窦轨,杀之。 韦思谦
郑州武阳人,其先自京兆南徙于襄阳。幼丧母,以孝廉闻。及进士第,调应城令。吏部尚书高季辅识才,提为监察御史。后出为清水令,
改存御史。唐高宗以其贤,每召与语,虽疲,尚徒倚轩槛,犹数刻而罢。凡朝中疑狱艰难之事多与参裁。累迁右司郎中,尚书左丞,进而御史大夫、
右肃政大夫。赐爵博昌县男,迁同凤阁鸾台三品,后告官居养,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689),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韦承庆
字延休,思谦长子。擢进士第,补雍正府参军事。府中文翰,皆出于承庆。王为太子时,迁司议郎仪风。太子废,出为乌程令,累迁凤
阎舍人,掌天官选。又出为沂州刺史。未几,复为舍人掌选,病免,改太子谕德,历豫、虢二州刺史,有政绩,转天官侍郎,修国史。长安中,拜
凤阁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被诛,承庆受连,免冠待罪。时议草赦令,共推承庆,召使为之,一挥而就,众叹其壮。岁余,拜辰州刺史,
未行,以秘书员外少监台,兼修国史如旧。封爵扶阳县子。招撰武后纪,圣文中宗悦之,遂迁黄门侍郎,未拜而卒。帝悼之并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
会葬,因拜黄门侍郎,以继其位。赠礼部尚书,谥日温。 韦嗣立字延构,承庆异母弟。第进士,累补双流令。初为风阁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贬饶州刺史、相州刺史。再人为黄门侍郎,转太府卿、修文馆大学士、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嗣立对时政均提出施政
办法,以兴太平。遂封嗣立为逍遥公,拜中书令。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有功,赐封百户,徙汝州人为国子祭酒,太子宾客,再徙陈州剌史,
河南巡察使。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日孝。有二于恒、济。初嗣立
代承庆为凤阉舍人,黄门侍郎,承庆代为天官侍郎及知政事,父子并为宰相,世罕其此有。 韦 恒
唐开元初(713),为砀山令,于政宽惠,人吏爱之。表兄御史中丞宇文融以韦恒有经济才干,让以其位,擢殿中侍御史。累转给事中,
为陇右河西黜陟使。时河西节度使盖嘉运横恣不法,妄列功劳,恒劾奏之,人代其惧,出为陈留太守而卒,时人甚伤惜之。 韦 济
唐开元(713),调鄄城令。吏部选县令时,惟济居首。于是擢济为醴泉令。济四迁户部侍郎,为太原尹,著有《先德诗四章》,述祖父
之德行,致辞高雅。唐天宝七年(748),又为河南尹,迁尚书左垂。三代为省辖,衣冠荣之。济从容雅度,所在咸称善政,后出为冯诩太守卒。子
澳,夏令亦以能政闻名。 韦弘景嗣立之孙。摧进士第。数佐节度府。以左补网,召为翰林学士、
支郎中、锦州刺史、给事中、附马都尉。因事触唐穆宗,使宣慰安南。时肖挽辅政,弘景议论,常佐佑之,再迁吏部侍郎,选手极严,不询私情。
先后为陕、貌观察使,召拜尚书左垂,改礼部尚书,东都留守。弘景以直道进,议论持正自律,为长安名卿。卒年六十六,赠尚书左仆射。 韦应物
(737-792)唐京兆万年人。两唐书无传,据《四部丛刊》、《韦江州集》、《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及《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
评传(第二卷)》等书载,应物是中唐大历至贞元间著名诗人。据载,应物高祖父韦挺,曾祖父待价,祖父令仪司门郎中、宗正少卿,父韦奎颖王
府司马。应物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就三卫郎。安史之乱后历任高陵令、鄂县令、栋阳令、尚书比部县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其
诗文详见文化篇。 韦 庄 ((Y -910)字端己,唐京兆杜陵人。韦待价的后代,韦应物
四世孙。韦庄时,家族衰落,少孤,家贫力学,工诗,尤善长短句。少时曾撰著《秦妇吟》,为人传诵,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中进士,摧校书郎、左补阅(门下省谏官)。六十六岁及四川节度使。依王
建于蜀,知事书记。王建自立为蜀帝,以韦庄为宰相,诏令多出其手。尔后时政混乱,庄长期流寓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及湖北等地。其
词作对于南唐后主李爆及宋代一些词人,起过较大的影响。庄尝仿杜甫烷花溪草堂旧址屯简筑以居。其弟韦霭编其诗词为《院花集》。又选王维、
杜甫等诗五十二家为《又玄集》,以继姚合《极玄集》。诗文详见文化篇。韦 后
京兆万年人,祖弘表,父玄贞。贞观中,弘表为曹王府典军。
中宗为太子时, 纳为妃, 摧其父为普州参军, 迁豫州刺史。 唐嗣圣元年
(684),立为皇后,其年,武后废中宗李显为卢陵王,后随从至房州,历时二十一
年,累年同难危,情义甚笃。生鼓德太子及永薇、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唐中宗复位,韦后与安乐公主、武三思等勾结,专朝政。中宗尊号为应天皇帝,韦后为顺天皇后。神龙三年(707),加韦后号为顺天诩圣皇后。景龙四年(710)六月,与兄(太子少保)韦温,A帝而定策立温王重茂为
皇太子,临朝听政。临淄王李隆基(唐玄宗)与唐旧臣合谋杀韦后。礼追贬为庶人。 肃宗韦妃
父元挂,衰州都督。肃宗为忠王时,纳为孺人,后进位为太子妃。生衰王侗、绛王侄、永和公主害太子妃之兄韦坚,兄弟被赐死、永穆公主。唐天宝中(749),宰相李林甫、陷,太子畏惧,上表m韦妃。遂削发为尼,居禁宫中佛舍。西京失守,韦妃亦陷于贼,至德二年(757),蓖于
京城。 德宗韦贤妃初为良娣(太子之内官)。唐贞元二年(786),册立为贤
妃。,动必由理,德宗深重之。六宫以师其德。德宗崩时,请于崇陵,服丧十二年,待在寝园。元和四年(801)薨。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为武宗(举炎)昭肃皇帝之母。 韦表微字子明,隋郾城公元礼七世孙,聪敏多智,幼年即能撰著文词。
擢进士第,累仕于诸使府。久之,虽入授监察御史里行,不乐,日“不见其味也。将为松菊主人”。未久为翰林学士。表微荐韦处厚为学士,人服
其公。进知制诏。之后,迁中书舍人。唐文宗李昂即位,进表微户部侍郎。丌志沼叛,李听率师讨之,至河上。天于忧无成功,表微日:“以听军势,
不十五日必破贼”。仅十日,即有捷书进报。沼残兵六千奔昭义,宰相请推处首恶者诸之.归协从者于魏。表微上日:“叛逆者既投降,将其杀之,
不可,请以听代史宪诚于魏,志沼之徒,可以招纳。”未获进纳,以病痼罢学士。卒,年六十,赠礼部尚书。著《九经师授表谱》一卷、《春秋三
传总例》二十卷。 。 韦 博字大业,京兆万年(今西安)人。进士及第,升迁殿中侍御史。
历河东判官、主客郎中、灵武节度副使,擢右谏议大夫,赐金印紫绶,再迁左大夫.为京兆尹。与御史中丞嚣竞不平,皆得罪,降博为卫尉卿。.出任平卢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徒居昭义(今山西长治市)。卒,六十二岁,
赠兵部尚书。 韦
琮字礼玉,高官世家。琮进士及第,进殿中侍御史。坐讯狱无实据,乃改太常博士。擢累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迁升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无功,罢为太子宾客分司。 韦保衡
字蕴用。京兆人。父悫,唐宣宗时,武昌军节度使。保衡于咸通中(868年),任右拾遗时娶同昌公主.迁起居郎、附马都尉。不久任翰林学士旨,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进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保
衡性浮浅,持恩据权,以嫌爱自肆,所悦即擢,否则挤之。咸通初,王政败坏,宰相用事,天子荒暗,保衡与路严当国,主执国政,二人势动天下。 唐
宗位即位,保衡进司徒。不久因怨家白发阴罪,贬贺州刺史,再贬澄迈令,自后部侍郎贬宾州司户参军。 韦贻范
字垂宪,卢光启执政时为宰相,后以龙州刺史贬通州(今四川 达县等地),升迁给事中,经李茂贞推荐,为工部侍郎、同中上门下平 章事,判度使。
韦昭度字正纪,唐京兆入。擢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历兵部侍郎、
翰林警士承旨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保兼侍中。唐昭宗李晔即位,昭度守中书令,封岐国公,后为四川节度使,王行瑜要求为尚书令,昭度持
异议,行瑜怨恨、遂与李茂贞、韩建联兵,收昭度于部亭驿杀之。行瑜被诛后,乃追复昭度官爵,赠太尉。 韦仁寿
京兆万年人。隋大业末,任蜀郡司法书佐,审事断案,公正贤明,待罪者皆自以韦君所论,死无恨。唐高祖李渊人关,使者徇定蜀,奉
诏擢仁寿雟州都督府长史。南宁州(今云南昆明一带)纳款,帝诏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治理越雟,仁寿领兵五百巡住西洱河,开地数千里,置七州
十五县,当地酋长皆来叩见,威令简严,人人安悦。将还,酋长泣曰:“天于藉公镇抚,奈何欲去我?”诸酋长率队沿途营建房舍相送,十日方还。夷
夏父老悲啼饯行,遣子弟随贡方物,天子大喜。仁寿请徙治南宁州,诏可。岁余,卒。 韦 丹
字文明,唐京兆万年人。北周大司空孝宽六世孙。丹幼孤儿,随外祖颜真卿学习,登第明经,调安远令,入紫阁山侍奉叔父韦能。复举
五经成绩优异,先后任咸阳尉、郎中、容州(今广西容县)刺史。后升迁河南少尹、义成军司马、谏议大夫、剑南川东节度使、隰州观察使,封武阳
郡公。经一年,又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未几,卒,年五十八。丹有大功,德被八州,埋没四十年,老幼思念不忘。唐大中年问,裴谊考察江西,上
言为丹立祠,刻石以诒。唐宣宗以丹政事卓著,诏刻功于碑。并诏谕为其子“与好官”。乃拜韦宙为侍御史,三迁度使郎中。 韦 宙
韦丹长子。因父功劳而授官河南府司录参军,历河阳幕府、太原节度副使、吏部郎中。后出为永州剌史。还为大理少卿。久之,拜江西
观察使,政简易,南方以为世官。升迁岭南节度使。南诏陷交趾,抚兵积 备,以精干闻名。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戚通中卒。 韦岫
字伯起,韦丹次子。岫自泗州剌史擢福建观察使。 韦 彤
京兆人。四世从祖方质为武后时宰相。彤精于治礼,治礼名家,诸多礼制出自韦彤。唐德宗时为太常博士。 韦公肃 隋观城公韦约七世孙。
元和初为太常博士兼修撰。 公肃明于礼, ``对于各项礼制的判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时影响重大。公肃所议,
诸儒不能异。礼制议而不定,礼官、学官咸曰宜如公肃所请,制可。以官寿卒。 韦元旦
京兆万年人。祖韦澄,越王府记室,所撰《女诫》传于是时。元旦摧进士第,补东河尉,迁升左召监察御史。因与张易之有婚属关系,
易之败,元旦受累,遂贬为感义尉。不久,召为主客员外郎,迁中书舍人。韦玄贞韦皇后之父,历任普州参军事,以女为皇太子妃,故摧累豫州刺史。
唐中宗幽禁于庐陵时,玄贞流放死于钦州,妻子崔氏为蛮首宁承所杀,四个儿子询、浩、洞、砒同死于容州。中宗复政后,诏赠玄贞上洛郡王、太
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兄弟玄俨鲁国公,特进并州大都督。赠韦询吏部尚书、汝南郡王,韦浩太常卿、武陵郡,韦洞卫尉卿、淮阳郡,韦砒太
仆卿、上蔡郡。 韦 温韦皇后之堂兄,于唐神龙初((705),摧宗正卿,迁礼部尚书,
封鲁国公。温堂弟韦rm娶成安公主,并拜Tt马都尉。景龙三年,温以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遥领扬州大都氰帝崩,韦后专权,怕政变,救命温
为内外兵总兵,戎卫省中。又以侄子韦播、韦捷及堂弟韦漩、韦高、韦A分领左右羽林军。后谋拭帝,而玄宗起兵杀韦后,斩播、漩、高、篙。相继
斩温,分别追捕韦家诸子弟,少长皆斩。 韦 湑韦温弟,自洛州户曹参军事连拜左羽林大将军,曹国公。兼修
馆大学士,为韦后所害死,厚赠司徒、并州大都督。渭子韦捷娶成安公主,拜右羽林将军。 韦 厥
生卒不详,唐京兆万年人。《舆地纪胜》曰:“韦厥,汉韦玄成之后裔。”武进士,授封忠义侯。《新唐书》所载:“韦玄成,汉丞相, 京兆
(今陕西) 韦氏之祖。 韦氏是唐代长安的著名望族, ” 唐武德七年 ((624),
韦厥持节统兵粤西压服生蛮,开拓化外,诏领澄州(今广西上林县)刺史。在任期间,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保境安民,加封万寿公王。后落籍澄州,
隐居智城洞。 韦敬办韦厥之子,唐初岭南道澄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后为澄州、
廖州(今广西上林县境内)刺史。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写成的骄体文《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刻在上林县龙麟山圣书庙后山洞内的摩崖壁上;神功
元年(697),又写成《智城洞碑》,刻在白好镇智城洞摩崖上。 韦敬一唐代无虞县(今广西上林县)人,任唐朝检校无虞县令。韦敬
办之同宗、下属,所撰《智城碑》序文系骄文体裁,有六朝文风余绪。碑文描绘智城山景的幽丽奇峭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文章典雅,博古通今,
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力。 韦 潾韦贯之子。登进士第,有五子:韦庚、库、序、雍、郊。庚
登进士第,累佐使府,入朝为御史,累迁兵部郎中、谏议大夫。从嘻宗幸蜀,改中书舍人,累拜刑部郎、判户部事。随驾还京,充顿递使,至凤翔
病故。序、雍、郊皆登进士第。一而序、雍官至尚书郎。郊文学尤高,累历清显,自礼部员外、知制浩、正拜中书舍人,昭宗末召充翰林学士,累
官户部侍郎、学士承旨等。 韦元甫少修谨敏于学。初任滑州白马尉,以吏术知名。本道采访使韦
涉深为器重。奏充支使。后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宰臣杜鸿渐首荐,遂授扬州长史兼淮南观察等使,在扬州三年,政局
不扰。大历九年八月,以疾卒于位。 韦 琨周大司空孝宽世孙,韦丹高祖。现以洗马事太子承乾,进谏不
听。唐太宗识才,擢为给事中。唐高宗李治东宫太子时,琨为中舍人,封武阳县侯。卒,赠秦州都督,溢曰贞。 韦 辞
字践之。祖召卿,洛阳垂,父翎官至侍御史。辞少以两经摧第,判入等为秘书省校书郎。历东都留守、兰田令、侍御史、朗江刺史、江州
司马、户部员外、刑部郎中、户部郎中兼御史中承、盐铁副使、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后辞苦求外任,乃出为潭州刺史、御史中772湖南观察使,在镇
二年,吏民称和悦。太和四年卒,年五十八。赠右散骑常侍。 韦师实雍州万年人。云起之子。拱初师实,官至华州刺史,太子少詹 事,封扶阳郡公。
韦方质云起之孙,师实之子。唐天授初(690)则天称帝,方质为鸯
台侍郎,地官尚书,同凤阁台平章事,是时修改垂拱格式,方质多所损益,为时人称颂。后为酷吏诬馅,刺配流放澹州,籍此没收其家。继而死之。
唐神龙初(705),平反昭雪,复其官爵。 韦 肇贯之父。官至吏部侍郎,有重名于时。 韦 悫
字端士,京兆人,父元贞,进士登第。唐太和初(827),登第后累佐使府,入朝巫历台阁。大中四年((851),拜礼部侍郎,大中五年选
士,颇得名人载。后为武昌军节度使。 韦 机
(韦弘机)雍州(4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时浙州刺史。父韦格洛州别驾。机于贞观中,为左千牛曹,充使往西突厥,册立同俄设为
可汗,适逢石国反叛,路绝不得归,机写《西征记》。及还,奏所撰之书,唐太宗大喜,擢拜朝散大夫。历殿中监、檀州刺史、司农少卿兼东都营田、
司农检校园苑,馋言受囚,流放边州。后又因家人犯盗,为宪司所劾免官,唐永淳中(683),高中幸东都,为其平反复官,又为武后所阻。 韦 岳
(韦岳子)雍州万年人。祖弘机(韦机),父余庆,官至右骁卫兵曹,早卒。岳亦以吏干著名,武则天时,累转汝州司马,时值则天幸
长安,召拜岳为尚舍。奉御从驾还京,被召见,则天谓曰:“卿是韦机之孙,勤干因有家风也,卿家之事肤悉知……”遂继而拜太原尹。岳素不习
武,故辞不赴任,以逆旨而降为宋州长史,先后为海.蔬二州刺史,所在皆著威名。唐睿宗时,入为殿中少监,甚承恩。李晋等受诛,以岳常与交往,
而为姜皎所陷,降迁渠州别驾,不久迁陕州刺史。开元中,卒于颖州别驾。韦景骏 韦岳之子。明经举,累转肥乡令。当时县北界漳水连年泛滥,
危农田,骏审度地势,筑堤防洪,堤南得以无患,堤北变为胶田。并因势利导,修架浮桥,自此无复水患。是时何北饥荒,骏躬抚合境村间,必通
赡恤贫弱,独免流离之苦。骏去职后,官民立碑颂德。开元中,为贵乡令时,县人母子相讼,骏付孝经令习读,由是母子感悟,遂称慈孝。骏转赵
州长史赴任,路由肥乡,官民惊喜,竟来稿饯。骏为官六州县,修学馆,盖庙宇。筑堤架桥,开贡举,悉除淫祀,又通狭路,井造传馆,商旅通便。
后转奉先令,未行而卒。 韦 益父韦见素。京兆万年人。益终刑部员外郎。子凯。 韦慈藏
京兆人。藏与洛阳人张文仲、李虔纵俱以医术知名。景龙中为光禄卿。自则天、中宗以后诸医咸推文仲、虔纵、慈藏等三人为首。 韦 悦
唐贞元至元和年间曾任岂管经略使。据《壮族通史》载:“元和初年,黄少卿重举义镇。与此同时,又有黄少度、黄昌襄两支义军在岂
州附近作战,与黄少卿相呼应,攻占宾(宾阳)、峦(横县)二十余州,元和一年(806)又占钦、横二州,与琶管经略使韦悦发生激烈战斗。”
韦敬简广西人,义军首领。唐至德二年((757),西原州(今广西扶绥
一带)发生民变,并联合陆州(今钦州西南)、武阳(今罗城县北)、朱兰(今东兰)等一百余炯民众,反抗唐朝统治。西原起义爆发后,他们推
举韦敬简为帅,号称中越王。后接受招安。 韦贤妃开封人,宋高宗赵构母也。初入宫时为侍御。崇宁末(1106),
封为平昌郡君,大观初、进为婕好,累迁婉容。高宗在康邸出使进封为龙德宫贤妃,靖康二年(1127).徽宗赵估为金兵所虏,而随北迁。建炎改元,遥尊为宣和皇后。绍兴七年(1137),徽宗及郑皇后驾崩,高宗悲坳欲绝,遥望北边,尊为皇太后,后之三代俱追封王。十二年(1142)四月,后方
能自北而归。太后聪明有智,归宋前,惟恐金人反复无常或有诈,故唤役者毕集,然后进发。时值方署,金人惮行,太后虑有他变,佯称有疾,须
秋凉时节方启程,并告债于金使,所得黄金,悉数搞劳其众,由是途中安全无恙。享年八十,溢曰显仁,“位祠西湖上”。 韦 渊
宋河南开封人,父韦安道,官封郡王(爵号,位次于王)。显仁太后季弟,靖康末,官至拱卫大夫,忠州御防使。曾任亲卫大夫,宁州
观察使,知东上阁门事,责授德庆军节度使,后召开府仪同三司。太后从北归宋将入境时,授为平乐郡王,并令其辞官归居。数年官复原职,累迁
太保太傅。卒赠太师。有三子即讯、谦、说。韦谦,“好学能诗‘官至建康军节度使”,谦子韦璞,官至太府少卿,清远军节度使,溢太尉,韦讯,
官至达州刺史、武德郎、岭外监事。 韦永寿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统制官与金人作战而殉职,赠中卫 大夫,融州观察使。 韦世坚
韦永寿之子。官至和州承节郎,父寿与金兵作战时,世坚救之, 与父同时殉职,赠三官。
韦绩宋建炎末(1130),盗戚方既为刘晏所破,引残兵欲趋宣城,通过
广德入其邦,王传不屈,与权判官李唐俊、权法司播偶、权知广德县韦绩、权丞蒋夔等协力奋战皆死,后赠铸二官,而韦绩等皆京秩录其家一人。 韦
则 父苴尅,宋黎州(今四川省境内)少数民族之首领,熙宁三年 (1070)卒,后诏命则为怀化校尉。 韦 壿
上林(今广西上林县)人。元祐年间()累举不第,乃隐居大明山罗洪洞,世称白云先生;读书极多,人称“书楼”。当时的
龙图学士许德言被贬宾州,与之交游,著有《粤西诗载》,惜仅存一首。 韦经 宋庆远府(今广西宜州市)人,宋大观三年((1109)举进士,
官至承议郎,通判雷州,权知州事,有政声于时。 韦民望宋广西宜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进士,任吉阳军(今广东
崖县)判官,以清廉干练称于当时。 韦安道又名安礼,河南开封人,显仁太后之父。先后追封衰王、简王,
赠太师。妻宋氏,先后封陈曹、魏国、福国等夫人。父子华追封福王,赠
太师太傅。母杜氏,先后封赠镇国、秦国、徐国等夫人。祖舜臣,先后
封广、吴王,赠太保、太子太傅。祖母段氏,先后赠秦国、魏国、徐国、 越国等夫人。 韦 亶 宋雍熙太宗赵光华元年(984)知秦州。 韦
觉太子中舍,知越州,余姚韦可殿中丞制。 韦 骏
原名韦让,字子骏。浙江钱塘人。先世衢州,祖镐,父杲,皆潛晦隐约。骏生于明道二年(1033),性警敏,年17队文谒王安石,见其借著赋太奇之日:“吾行江南入吴越,见文士唯有子及董顾行耳”。由是籍甚,每一赋成,学者争诵。皇佑五年(1053)进士及第,历寿昌县(浙江境内)
尉、武义县令、秘书省著作佐郎,知萍乡、海门二县,通判滁州、楚州,迁朝奉郎为少府主簿。元佑初(1068),诏近臣可任诸路使者,众僚皆荐骏,擢利州路运判。移福建路,年饥,咸议请赈贷,骏日:闽去京师往返数千
里,今民朝不保夕,若上书尊报,是冠冕从容以救溺也。万檄州县发廪.而请违法之事,全活甚众:闽盗为患,吏畏怯,争言招抚弥盗。骏曰;闽盗
狃于姑息,昔者彭、孙、廖皆缘于,列官于朝奸民市凶慝为得计,因处斩捕方略,咸就法,闽境肃然,召为主客郎中,出为夔路宪。靖国中(1101)
知明州,以左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崇宁四年(1105)病痢卒,年七十二, 葬杭州钱塘长寿乡之原,妻石氏。
韦寿隆骏子,馀杭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崇宁四年(1105),以
左承议郎任尚书司户外郎守衢,迎父就养。建炎间(1127)官给事中。韦寿松 骏子,睦卅障推官。 韦寿卿 骏子。池州军事判官厅从事:
韦寿成 骏子。兴化军,仙游县尉,福建提举。 韦 许字深道,安徽芜湖人,不事科举,志向矫诘,赴义如饥渴,筑
室榜曰:“独乐”,元佑中(1086)诸贤遭贬,虽素所亲密者亦畏祸,不敢相问,许遇有过江者,倾心相颖,通其缓急,朱(熹)文公每称之。绍
兴初(1131)授以官,拜命而不署衔,自号“湖阴居士”。 韦君载字元厚,舂州阳春人,质颖向学,淳熙(1170)进士,官至奉议
郎,摄广东路提举,奏减官卖盐,商民便之,行业文章为人所重。 韦能千字叔能,钱塘人。淳佑年间,玉山丞。有杨有田者常致饷长史,
悉付县库,言不及私。 韦居安吴兴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摄教历阳,宗未景炎三年 (1278),司纠三衢,有梅诗话传世。
三、明清两朝离乱多父子三代抗矮寇
韦商臣 字希伊,长兴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大理评事。次年冬,商臣以大理初定,廷臣下吏,被贬谪者,诸多罪责,多不实际。处罪不
当,谪戍、杖毙、逮击、下狱,不平之甚,上干天象,下骇众心。商臣遂以平狱之职,上疏评述,以求甄别,或平反昭雪,或严惩不贷,或宽免,
或赦罪。后商臣居家而卒。韦宗孝云南嵩明州吏目。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武定贼凤腾霄
韦宗孝作乱,反围云南府城,转寇禄丰。梦阳率民众出城力战,贼遂退去。次年
元旦,方朝服祝厘贼,出其不意.袭陷其城.梦被执去,不屈而死。宗孝出击而败,全家死之。赠本州同知,荫子入国学。
韦王明广西柳州府洛容马平人。万历元年(1573),马平被官兵剿,初
韦王明平时,因建营堡,使土舍韦志隆.提兵驻其地。王明怀恨旧怨,视堡兵如
仇,常率东欧、大户诸蛮要挟营堡,兵备周浩使千总.前往安抚,千总被杀劫村落,由是总兵王尚父,举兵平之。
韦朝威桂林府古田(今广西鹿寨县地)人,时为古田首领,起兵反明, 韦朝威占据古田,县官遣典史入县抚慰诏谕,执烹之。至正德中被俘遇害。
韦朝义柳州洛容县(今广西鹿寨县地)人。万历元年(1573),农历元月韦朝义
十五日晚,朝义率上由、古底诸众起事,半夜出击县城,夺县印被剿之。韦银豹(?-1571)明广西古田人,年青时随父朝威起兵反明,正德中父
银豹被俘遇害。十三年(1518)与从父朝猛继续领导义军斗争。隆庆五年(1571)
六月,由于叛徒出卖.银豹被捕遇害。韦同烈贵州苗人领袖.景泰初(1450).反叛朝廷,而围新添、平越、 韦同烈
清平、兴隆,后为侯进总督贵州军务讨平之。韦君朝宋时居文兰峒(今东兰县地),为东兰土司酋长。传于宴闹,后 韦君朝
内附宋朝因置兰州,以宴闹知州事.使世其官。韦祖宏明广西东兰人,赴布政司任事。明弘治二年(1489年),有昆乡、
韦祖宏清潭、南乡、三岔、伏屡等地匪乱.祖宏观世界奉命征剿.大获全胜,受
朝廷嘉奖,并拨清潭、南乡、三岔、伏屡等地归东兰土知州管辖。祖宏也因擢东兰知州。 韦正宝(1478
1510)祖宏长子,明弘治年问.因贵州都匀苗乱,奉旨北
韦正宝征,协同贵州巡抚邓廷攒讨伐,擒获贼首张世禄,钦蒙圣恩准袭东兰知州职,后屡建功,救封平北伯。正德二年(1507)居上林,奉命征八寨。武宗正德四年(1509)冬,广东潮、惠等府受俊寇侵害,奉调征剿,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直抵九连山贼巢,一鼓歼敌,不幸箭伤。正行五年(1510)春三月在惠州行辕为国捐躯,英名永垂。育子虎臣、麟、
韦丝、线。 韦友云
韦祖雄少子(按《韦氏族谱录载》)。明广西来宾人。洛春洞开拓者。原籍广西东兰。明正德七年(1512),举家徙居原迁江境内(今来宾县内)。被县主荐授总练。时天下汹繁,洛春匪患,横行肆虐,掠敛民
财,茶毒生灵。云受钦命,统戎孚征,淮祐庶民,鏖战经年,竟殄顽凶。饮至策勋,钦加五等军功,封地洛春,尊为领主。 韦虎臣
()正宝长子,乳名犀牛。正德四年(1509),年仅
14岁便随父出征广东潮州、惠州等地抗侈,父阵亡后,蒙荫袭职,扶父柩西归卜吉安厝,时年仅十五岁。正德八年((1513),江西宁王宸豪叛乱,奉调从王守仁征讨,平定福建与江西交界之武夷山,英勇杀敌,经大小数
十战,立大功,钦奉圣恩,赐予“哀孝忠勇”金匾。内乱稍定,外患益急,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楼寇仍很猖撅。正德九年(1514)冬,虎臣奉旨再次
出征抗击倭寇, 转战经年, 所向无敌, 击破楼贼于雷州。正德十一年 (1516),
聚歼倭寇于海南岛。于是胜利班师,回到广州。捷报传至京师,群臣朝贺,武宗朱厚照喜曰:“联今得虎臣浪兵,东南沿海无忧矣!”因赐犀牛名“虎
臣”,救封武夷侯。因功高震主,为奸臣严嵩所妒,进谗言曰:“韦虎臣浪兵天下无敌,屡建大功,兵权在手,如不早除,必为后患”。故以劳军
庆功为名,暗赐毒酒,杀害虎臣于广州,时年仅22岁。由部属远途护柩回广西东兰县岩石纳腊山厚葬。奉旨放表碑铭二座,效赐修制石人、石马、
石狮、石象等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育子起云。韦起云()虎臣遗孤,号葵轩。袭东兰土知州,屡奉调出征 韦起云
两广地方,多立战功。嘉靖十三年(1534),将交州衙由武篆迁至今兰城 (今
广西东兰县城),嘉靖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奉勘合文凭,实授东兰土知州职。嘉蜻二十四年(1555),起云亲领长子应龙与田州瓦氏夫人率领田州、归顺、东兰、那地、南丹等处了良兵开赴闽浙沿海一带抗倭,战后谢绝了
奖赏,荣归故里。韦应龙()起云长子,随父抗倭,征战各地有功,蒙军门赏
韦应龙给冠带,与父同掌署事。屡次征战,斩获贼首立功,请奉于嘉靖四十二年
升授东兰土知州加四级服色。嘉靖四十四年(1565)因防守桂林城失陷而被革职。隆庆三年(1569)奉调征广东、广西倭寇及匪贼有功,蒙两广总
督军门刘钊符恢复前职。以后数战中,均蒙赏赐。东兰城东之九曲河益寿桥即应龙为母金氏六十六寿辰而修建的。 韦 兴
宪宗时,为内侍梁芳党羽。与芳勾结,奉承万贵妃,而内弄权,从妃谋废太子而另立兴王。孝宗即位,调梁芳居南京,继而下狱,韦兴亦
被斥退。正德初(1506),复用韦兴司香太和山兼分守湖广,行都司事。 韦 眷
与王敬俱是内侍梁芳党。眷为广东市舶太监,纵商人通诸蕃,聚珍宝甚富。因眷诬奏,布政使陈选被逮道卒。由此人莫敢逆眷。弘治初
(1488),眷因勾结蔡用妄举李文贵,又冒犯太后族,遂降左少监,撤回南 京。 韦
昭字通显,广西宜州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由翰林 历官大理寺副,致仕归,隐居南山,躬耕自给。 韦
权安徽合肥人。少好骑射,喜兵法。元末从军淮西,后归明太祖 朱元璋,从克太平,累功升都督全事。
韦德成凤翔临淮人。元顺帝正至十五年(1355),从明太祖朱元璋渡江 征战,以功累坠右副元帅,征宣州殁于阵。赠京兆郡侯。 韦
善德成子。未冠,除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晋王之国。调太原护卫, 历南海卫指挥使、中都尉留守、交趾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全事。七年(1409)
卒。占籍广东东莞。 韦 贤
字思齐,广东东莞人。善子。嗣袭指挥使,除交州右卫。后调广东都司南海卫1政尚宽厚,廉洁自持,军民德之。七年卒。年五十。 韦 俊
贤子。袭职。嗜学有才略,善于骑射。袭职赴北京,与各卫所舍比试武技,监试官叹尝,置高等。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黄萧养作乱,与侍郎陈链、弟韦俭筹议御寇安民之策,并率兵击贼。广州城卒无恙。
韦志通自外迁至四川南川。少丧父,事母娄氏至孝,晨昏必跪问安。韦志通 母年八十普, 通侍起居弗暂离。 母段, 泣血三年, 哀慕终身。
明正统中 (1436),以孝表族乡贤祠。万历时,孙邦聘以进士官湖广彝陵知州,浩赠通奉政大 夫。 韦
正名宦志,守正叔,至正五年(1343)进士,洪武三年(1370)
为河州卫指挥使,常言:民间传输为劳,而有茶可以易粟;以茶给军士,令自相贸易,庶省四民之劳,诏从之。正初至衡,诚邑空虚,乃日夜抚循
其民,遂为乐土。朝廷尝赠玺书劳尝,擢临挑知府,入名宦祠。 韦 贵广西武沅人,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宣德中(1426)进内
庭,初授长随奉御,历内官监右监丞太和山提督、左监丞、右少监兼督湖广,后卒于署,年八十一。上遣尚衣监太监潘记谕祭,兼给宝钞五千供丧。
荣贵两朝。宠眷尝资屡厚,有葬衣玉带之赐。子正、直、绍、宗、诚、敬。正、直、绍为百户;宗镇抚;诚、敬均义官。自正以下子孙二十余人皆在
仕途。 韦 淇浙江东阳县治东人。永乐十六年(1418)贡。授沐阳知县,以
正直仵当道,左迁至山丞。有惠政,转河南彰德同知。恩封祖纶,父绍祖 均赠奉政大夫。 韦
厚字元载,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其先为湖广岳州人,
宋南渡时,十世祖篙任武康尉,因占籍长兴为长兴韦氏。厚先任贵溪令,后调麻城,升黄州郡丞,清苦自励,恺梯有古循吏风,一介不取。以考绩
过家卒,著有翠屏诗集。子尧臣、商臣、唐臣、蜀臣。 韦 斌 字彦质,江南山阳 (今江苏淮安) 大河卫人。 成化十四年 ((1478),
进士。官户科给事中。后摆广东提督学金事,终为福建提督学副使。藻鉴精明,有声于时。 韦起宗
福建普江人。以孝顺闻名。明万历中,族其里曰:“节孝”。 韦 经明,中官。历官广州市舶司,镇禁两广,得为泉州知府。 韦善道
字守约,广东南海人。博学能诗,而不好句章。少为县吏,后 卒于郴州郡守。韦兰谷 明末清初,江苏人。精十番鼓,得崇祯乐工蒲拔法,传之王九
思,谓之韦派。 韦佩金字书城,号酉山,江苏江都人。乾隆十七年(1752)生。四十
三年进士。历知广西苍梧县、怀庆、马平、凌云县。嘉庆四年(1799)因事滴戌新疆,八年释归,闭门养母,教授生徒。精通地理,著有伊黎总志
纂略二卷,西戌纪程三卷,又有世系一卷,旧治录一卷,多散失,惟唐藩镇考三卷尚存。嘉庆十三年(1808)卒,年五十七。 韦光辅
字君绣,号涟怀,又号洞虚子,长州诸生。工书。室名:“在山堂”。著有《在山堂集》。子文光善画。长女孟庄,善画梅,次女仲雅,
善写兰,三女季慎善摹人物。 韦 坦字竹坪,号恬斋。江苏淮安人。曾祖文斗,祖景龙,父杰。坦
性孝友,少沉好学,寒暑不倦,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兵部武库司主事。历方司事,后加员外郎衔辅职方主事。逾年,迁员外郎总办职方司事,
充则例馆提调。坦历掌军政武职、吏部考功,在部十五年,驭吏持大体,不苛小过,贤能冠其曹。病疽发于项,逾月不起而卒,年五十,赠中宪大 夫。
韦士吉 原名承禧,浙江东阳官南巷人。少读书,有志量。康熙年间,以军功提授守备,旋奉总督李之芳命调征闽省。以母老无人侍奉为由。回
家终养,徙居玉山。
韦家琳字西珍、号勗斋,浙江东阳梓里人。善诗。幼好读书,十岁能文。乾隆五十一年(1786)恩贡。知广西修仁县(桂林地区境内),勉励男
子读经史,指授文法;是时广西俗用妇女作苦力,男子什处,切示以廉耻;
妇女役于官者悉以遣去。毕生著有勗斋集二卷、北行草、南行草。题授天和,逾月而卒。父名振,祖佩均封赠文林郎天和县知县。 韦前谟
字仪喆。安徽芜湖人。祖弦佩进士,官吏部郎中,父圣初贡生,知河南新郑县。世以治经为业,益欲推所学于时。谟于雍正元年(1723)岁贡,先为泅州训导,后补金坛训导、漂阳教谕,十二年(1734)疾卒,年
六十六。子:天嫌举人,谦恒一甲进士官编修。 韦仕德字官懋,四川南川县人,岁贡。生性厚道、学引纯笃,老于教
授。时邑令乔文锦以诗赠:“巨卿才藻羡文宗,济美堂门荫独隆,人拟乐河应是凤,名齐荀氏半为龙,校书午夜明杖,兆梦丁公起腹松,奕叶飞声
垂世德,频教彩笔艳花丰”。 韦廷旭字子旦,四川人。生性淳格,好学安贫,古今书史,文字声音、
天文星象,周不研究。晚年筑映松书屋、吟咏其中,学者云集。举人周士岳,进士周立英。皆出其门。 韦才治
字中山,以书冠于郡,为学使所尝,家贫既奉养亲,又兼恤其诸兄,数十年如一日,不求余裕。晚年无营,生活淡泊,崇奉阴鹭文盛应
篇印丹桂籍劝世。韦杰生字紫航,四川南川县人。父库生。杰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
韦杰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坐曹治事八年,廉洁谨慎,治狱无一冤错。手注刑部则例二部。后以教授为生。常勉励子弟曰:读书
必须身力行,文章始有根抵,义利是大关,必须分辨明白,乃可做人。著有远山时艺,昭经堂文集。子鼎察贡生,训导。 韦登峰
字次瞻,杰生孙。四川南川县人,才气横溢,赋诗下笔即成,纵意所如,与孝廉徐大昌,均属才华英锐,奠相伯仲。后走京师应北闱,
卒以贫病段馆。子家瑞、作安、家深附生。家璞察生。 韦 灿四川省南川县人。举人,举知县发湖南候补,不就。选充县
训导,以善政为士类所归,升夔州府教授,六载告归,编修宗谱二十四卷, 留传后代。韦宣卿
字抚棠。四川省南川县人。岁贡。父洪坚,亦岁贡,选清符县
训导,老病未赴。宣卿弱冠能文,为县令周宏濂尝拔,兼受其书法,韶秀俊逸,遗墨留存者尚多,清乾嘉以下,邑中老辈颇用力此道,后多不传,
惟宣卿尚著人口。 韦元爵广东香山翠微村人。康熙五年(1666)海盗潜袭翠微,懿招众
击之。后庵被寇,懿率众赴敌遇害,乡人建庙祀之。
字文衍,广东翠微人,清邑生员,雍正十三年(1735)岁荐,乾隆元年(1736)应举博学鸿儒,名列广东省第三名,已给咨就道,因病谢归,八十卒。著有四书渌解,尚书毛诗禄解数十卷,四书制义,诗文集四
卷。 韦 溯 字学韩,广东香山翠微人。岁贡。生性孝谨.父母既殁,每月哭拜于坟前。遇讳日闭门终日不出。家贫刻苦读,至老不倦。著有四书叙
说二十卷。 韦应华字鲁钦。号廷甫。广东香山县翠微乡人。幼年孤苦,浪迹星洲。
习西方语言文字。性机警,触类旁通,尤精于法律条例,凡涉于讼事,皆咨询于公,是非曲直,凭公一言为断。应华居香港,善于审时度利,购置
地业,后来收效数倍,十多年间,遂拥巨资,由是周贫济困,得行其志,名扬中外。西人为之叹服。浩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花翎府同知。
光绪四年(1878)四月初十卒,年五十四。生子十五人,女十人。韦清选 字进升。原昌黎人。清康熙时,其先迁居辽阳古城子村。幼失
估恃,以光大门庭为志。弱冠外出经商,为人所重。因办团练拒匪,授军功五品。日俄战争,其村恰在战区,与村民外出避乱,乱后归来,创警所,
设学校,修路筑桥,引渠利农,不遗余力,一身系一隅之安危,因积劳逝谢省寓。子焕章,累官奉天教育厅长。 韦 广
广西宜州人。明宣德二年(1427)中进士。为御史巡按江西,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宜州市南十八里有御史岩,是韦广读书处,岩前有 广祖莹。
韦一奇广西平南人。明隆庆时(1567),官教授。事亲奉养惟谨,后
遭两丧,殡葬皆自承。曰:“古人云:‘愿为人兄,供养之日长也。’今父母早逝,不克尽乌鸟之私,尚忍以此分任弱弟乎?”遗产悉以与诸弟,
且为授室。 韦人豪广西平南人。幼而持重,举动必察命父兄。既长,闭门诵读,
不妄交游。明崇祯时(1628),任教授,摧都察院司务。一时以孝友廉静推 之。韦国相
兴隆司官族。平居严格,以礼自处,亦以礼处人。虽朝夕燕见,必冠服相对,睦邻敬宗,年过八十犹率履不衰。明崇祯十七年(1644),司
官具其事上本府,优奖香行。 韦甲逢山东齐河人。道光十六年(1836)中进士,擢知县,发自浙江,
累官于宣平、余杭、浦江等县。英国侵扰宁波,进犯乍浦时,甲逢督军赴乍浦设防,击败进犯之敌。后壮烈牺牲。子仁厚袭职,殉于粤寇。
韦印福 江苏上元人。由行武随剿滑县匪有胆略,累迁千总,为两江总
督陶澎赏识,擢置金山营游击,英国图谋吴淞,提督陈化成驻守西炮台,誓死以守,印福忠勇,从属左右。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化成为敌
军所伤,印福抢救不及,后均以职殉国。 韦绍光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首领。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道光
二十一年(1841)五月,盘据四方炮台的英国侵略军流窜至三元里、萧岗一带淫掠。他与群众奋起反抗,杀敌10余人,因被推举为首领,决定以古庙三星旗为旗令,“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又联络100多人。商定作战部署,5月30日诱敌至牛栏网,伏兵四起,分割围歼,杀敌200余
人,生俘20余人。韦朝元()清南笼起义首领,南笼府(今贵州安龙)当丈寨
韦朝元人。善拳能医。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元二年(1797)联系王阿崇 等共同发动反清起义。同年九月遇害。
韦乃伦韦乃伦()字炳魁,号文斋。清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县)新好人。州摩生,以军功受朝庭封为巡检职,留广东补用。历置广东丰顺县
右堂; 连山州忠信时司; 补授连山厅宜善司; 补香山黄圃司。宣统末年 (1911). 携眷归家,终年63岁。 韦昌辉
()原名韦志正。亦作韦正。广西桂平县人。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因受豪强欺侮而投奔紫荆山,加入冯云山创立的拜
上帝会,成为拜上帝会的领导人之一,在金田一带发展村民入会,倾家献银数万两用于购制武器,供应军需。1851年参与领导金田起义,封后护又
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率太平军转战南北,征战途中,兼主理全军后勤和日常事务。同年,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封北王六干岁。定都天京后,
主管天京军事和外交事务。 1856年7月,奉洪秀全密诏率部自江西潜回天京,
杀害东王杨秀清及部众二万余人以及翼王石达开家属.9月被洪秀全处死, 削北王封号。 韦
俊又名志俊,广西桂平县人,太平军骁将,昌辉胞弟,参加金田
起义。1853年3月太平天国是都南京,封为国宗。同年冬,率军救扬州,攻三汊河有功,赏穿黄袍。后与石祥祯(石达开之弟)征湖南、克常德,转
战于长江中游一带。1855年春,太平军三克重镇武昌,韦俊守之,先后击败曾国藩湘军名将胡林翼、罗泽南的进攻,毙罗泽南,湘军闻之丧胆。1856
年太平天国发生内江,昌辉被诛,在武昌督军的石达开赶回天京,韦俊因
孤立无援而于1856年月退出武昌,转战于江西抚州、吉安等地。因受天京内江牵连,天王要治其罪,得到李秀成的保驾。1859年守池州,池州失守,
遂降清军,后定居安徽芜湖。 韦文蔚
()字豹楠。广西上思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会试中武进士第43名,曾任山东登州镇标中营中军守备,京都侍卫官等职。
死后墓碑上刻为四品官。 韦继新清思恩(今广西环江县)人,字芹塘。道光末举人,赴京师会
试,不第而归,主持环江书院教席。有诗名,作有《戒洋烟赋》、《今日安闲恃父兄》,针贬时弊。 韦学道
字爱堂,广西来宾县人。资质聪敏,勤奋好学,科举屡拔前茅,道光十三年(1833),考列一等第一岁贡,后授岁贡禀膳生员。功名方遂,
未及赴职上任而卒,赠进士学位。韦永仕()字俊斋,清末承德郎。民国时期设学堂于交椅,
韦永仕敬业育才,桃李芬芳,为人谦和,淡泊名利,精通命理与堪舆,服务桑梓,
为家乡父老所敬重。一九六四年曾赠送年轻干部王思明先生小诗一首: “天
然最可夸,生长富贵家,生平为民族,命运享荣华。”三十年后,王先生果然荣任贵州省政协首席副主席,前途无可限量,足证俊斋公慧眼识英雄
与正确的评断。著有《如金之贵》、《命理乾坤》及《玩山观水》等三册手稿。 下、当代名人 四、党政军界多贤能忠勇廉诚照春秋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韦拔群杰出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早年入广西桂林军政学堂学习。1916年参加贵州护国军,任连副参谋。1920年到广州任改进广西同志会政治组副组长。1921年回到广西东兰,先后组织改进东兰同志会、东兰公民会,并任会长兼农军总指挥。1923年率领农民三次攻打东兰县衙门。1924年秋,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被委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奉派回广西领导农运。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常委兼右江农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并领导东凤凌南四县农民暴动。1929
年任广西农会筹备处副主任、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和县革命委员会主任,2月
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历任中共红七军前委委员,第三纵队纵队长,右江特委常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红21师师长,师党委常委、独立3师师长,第一届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日,在东兰县武篆西山茶洞惨遭叛徒杀害,遗体安葬在武篆东里屯的特牙山上。后迁葬东
兰烈士陵园。 韦国清()原名邦宽。广西东兰县人,1927年夏参加东兰农
韦国清军。1929年10月加入共青团,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历任军委干部团营长、教导师团长,八路军随营学校校
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山东纵队支队政委,新四军旅政委,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地委书记,第四师副师长,新四军三纵副司
令、军调部徐州小组中共代表,山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华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兼政委,苏北兵团司令,三野十兵团政委,苏州市、福州市等管会主任、
市委书兼市长,福建省委组织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越南军事顾部团团长几广西省省长、省委第一副书记、书记、广西区政府主席、
区党委第一书记,区政协主席,广州军一政委,广西军区第一政委,中南局第二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全国政协四、五届副主席,国防委员会
一、二、三届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八届候补委员、委员、九届中央委员,十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四至七届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
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在北京病逝。 韦杰()原名仕良。广西东兰人,1926年参加农会,1927
年入东兰农讲所学习。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排长、连长、营长。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任红15军团团参谋长、团长、师长。抗大毕业后,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长、115师团长,129师旅长、军分区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六纵副司令兼16旅旅长、华北军区14纵司令员,
18兵团61军军长、川北军区司令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率60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2年9月回国入南京高级军事学院深造并任高级函授系主任。1957年10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军区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中共中央顾委会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日在北京病逝。留下遗著《我的回忆》共9章约130千字,记载了他自1914年至1985年间七十余年的军旅生涯,实
事求是地记录了可歌可泣的一生,有较高的史学价值。韦祖珍()原名韦仕,广西东兰县人。1929年参加东兰农军, 韦祖珍
12月参加百色起义。参加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央红军长征。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菌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营特派员,军团保卫局科员、副科长、科长,八路军支队保卫科长,总政
保卫部副科长,南下支队团政委。曾入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察热辽纵队旅政委,热东分区副政委、东北野战军24
师政委,四野135师政委。建国后历任53军副政委,21兵团政治部主任,空四军副政委,空五军政委,空军工程学院副政委、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
委,广州军区政委兼广西军区第二政委,广西区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韦一平()原名家惠,又名瑞珍。广西罗城县人。1923年秋,
韦一平赴广东寻求革命真理,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农民自卫军,1925年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同年冬调叶挺独立团,翌年
夏参加北伐。1927年后,相继参加了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任海陆丰根据地区委书记。1929年秋,受广东省委派回广西开展兵运、农运工作,同年2月,参加百色起义,以后随红七军北上。1931年春抵湘赣苏区,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左腿负伤致残。1933年调任湘赣省红军学校教导员。1934
年任永新县军事部长,继升任省军区动员部长。1936年冬,任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书记1937年任新四年驻吉安办事处主任兼吉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受中共东南局派遣,到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12
月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1940年任苏北党委组织部部长兼泰兴中心县委书记、黄桥决战支前委员会主要成员,1941年任苏中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2年调任华中区第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和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政委。1944年3月,率部参加车桥战斗,消灭日寇46。余人、伪军780多人。
1945年初调任苏中军区第一教导旅政委,7月兼任浙西地委书记。日本投降后,于日夜奉命渡江北上,不幸沉船遇难,时年45岁。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韦瑞霖字焕照,族名兆明,1912年11月出生,广西永福县人。1930年
在桂林师范毕业后,先后到桂林地方自治人员训练所、广西行政研究院学习。历任小学教师、校长、临桂县两江区区长、国民革命第四集团军总部
政训处指导科科员,1936年参加抗日“六一运动”,先后任第四集团军第七军第七十一团指导员,广西航空学校政治指导员。抗战初期,历任第五
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政治指导员,抗日宣亿沃长,参加保卫武汉的宣传活动。
1939年1月任广西学生军大队指导员,参加保卫桂南的斗争。1940年9月考取候用县长,任广西地方行政干训团经济建设组政治指导员。1941年1月任宁明县县长。1943生5月调任昭平县县长兼昭(平)蒙(山)抗日联防副指挥官,与何香凝、梁漱溟、欧阳予倩、莫乃群等民主人士以及共产党人张锡昌等人组织抗日自卫队。向盘据蒙山县的日寇作战。1946年11月以后,历任桂平、柳江县县长,桂林市市长,1949年12月率部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改编,先后到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中原大学学习,参加了湖北
省稀水县、广西省兴业县(今贵港市一部分)土地改革。1952年秋当选为广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3年以后,历任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兼广西救济分会副秘书长,第一至五届广西政协常委兼专任副秘书长,第五、
六届区人大常委、民革第五、六届广西区委员会副主委,广西书画篆刻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1988年2月当选为第六届广西政协副主席,并兼任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委、民革第七届广西委员会主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1993年1月,在政协广西第七届委员会上,再次当选为广西政协副主席。另外还兼任广西诗词学会副会长,W-江大学董事长,中山
诗书画印社社长,广西政协文史资料主编,出版了《新桂系纪实))(下册)、《赤子吟》等书。1991年1。月,在广西博物馆展出了1949年底参加革命后的诗词作品1150余首、书法90件、国画30帧,受到广西政要和同行
的好评。 韦继松 1933年生,广西宜州市洛东乡人。1951年在宜山、都安等县参
加农村土改,任土改工作队组长,后任都安县板岭区团委副书记、宜山县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农村部副
部长、县委副书记。1970年以后,历任宜山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石别公社书记、宜山县委副书记、环江县委书记。1983年以后,历任河池地
委副书记、 书记、 行署专员。 1990年12月当选为广西区政府副主。
年,还当选为第五、六届区党委委员,中国共产党十三、十四届代表,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和广西第七届人大代表。1993年在广西八届人大会议上,
当选为广西人大副主任。 韦成栋 1928年生,广西都安县地苏乡丹阳村人。1949年春参加游击战
争,任都安县西区游击队分队政治员、中队副指导员。1950年调广西武鸣行署财政科工作。1951年后调任钦州地区财政科行政股长、浦北县财政科长、财贸部长、合浦地区供销社副主任,钦北县、钦州县县长、县委书记。六十年代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66年任广西钦州地委农村政治部副主任,年先后任钦州地区财办主任、财贸政治部主任、地委常委、秘书长和行署副专员。1980年任河池地区行署专员、地委书记。年任广西区党委纪委书记,曾当选第十二、十三届中共中央纪检会委员,全国三届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一大、十三大代表。
离休后还担任广西老促会顾问、广西大石山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协会广西分会顾问等职。 韦纯束
1922年生,广西象州县人。1938年在广西象县国民中学毕业,同年冬参加广西学生军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春,历任平乐、修仁、
象县特支副书记、书记,中共桂林市工委副书记,中共桂中地工委副书记,桂中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后,历任梧州军分区独立团政委,桂平县县长、县委书记,广西省交通局长、副厅长、厅长。年任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市长。1982年4月任广西区政府秘书长。年,任中共广西区委员会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曾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
表,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兼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广西红十字会会长等。
韦树模()近代民主革命者,又名柱模,字焕初,广西平南
韦树模县人,太平军将领后裔。1905年刘古香返桂组织同盟会分会,经韦智等介绍与其兄弟统铃、统准、荣初相率加入。1910年与善拳击的革命者李德山等相识,操练拳术,联络革命志士,次年同赴广州,9月27日参加黄花岗起义。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岐不得,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
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袋为垒,殊死苦战两天两夜,终因弹尽援绝,兄弟四人一起殉难,同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列,享年仅24岁。
韦统铃(()广西平南县川一里(今丹竹镇)都兴村人,黄韦统铃 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享年35岁。
韦统准()广西平南县川一里(今丹竹镇)都兴村人,黄花 韦统准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享年34岁。
韦荣初()广西平南县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享年28 韦荣初 岁。韦云卿(年) 韦云卿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广西横县人。
年间,在广西边防军龙济光部下当哨官。1906年5月间加入同盟会。翌年12
月,协助黄明堂、李佑卿等进攻镇南关,克复镇北、镇中、镇南炮台,后因弹尽粮绝而退入越南燕子岭。1908年4月,随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等在河口起义,失败后退入越南,被法国殖民当局解除武装送往新加坡,不久又潜回越南活动。1911年农历3月29日参加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署,被清军包围,突围后退入高阳里源盛米店。清军火烧米店,避入隔邻小屋,
为清军所执,慷慨就义。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韦伟()原名韦九炼,号道南,浙江东阳樟村人。擅长国画书法,青年时期在东阳县城靠卖画为生,1927年后去南京民国政府就职,抗日期间任国民党蒋介石侍从室中校秘书,蒋介石给朱德、彭德怀的委任状出自他手,1945年,抗日胜利后,升为南京民国政府国防部一等上校秘书,1957年入杭州监狱,后转金华监狱,1960病逝金华,终年52岁。韦云淞
()原名来淞,号世栋,广西容县人。原国民党第十
六集团军第31军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幼年读私塾,稍长赴桂林考入兵营工兵队,辛亥革命前夕升混成旅工兵排长。1911年9月,随军北上援鄂到武汉,后转南京,改编属第8师,1913年第8师讨袁失败,退回广西,在桂军第一师工兵营任连长。1920年入南京陆军讲武堂工兵科受训。1921年粤
军入桂讨伐陆荣廷,桂军第一师工兵营等在玉林战败,遂率部百余众投百
色田南警备军马晓军部,任工兵营长。1923年任孙中山革命政府讨贼军夏威团营长。1926年升任第17团团长,第一旅旅长。在北伐战争中,调任第七军第六旅旅长,留守广西,后奉调前方任第13军第二师师长。1929年蒋桂战争时期,任桂系第45师师长。1936年任第15军副军长兼广西省建设厅厅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12集团军48军军长,率部北上,参加淞沪会战。因伤之惨重,被迫重回广西重组31军,并任军长,统帅三师驻桂平、贵县。在桂南战役中,牵制了日寇,使昆仑大捷。1944年日寇进攻桂林时,因弃军逃跑,被四战区司令张发奎撤职查办。1945年,抗日胜利后,为李、白、黄重新起用,任广西禁烟督办。1950年病逝香港,终年61
岁。 韦正哲 1934年生,又名福成,台湾嘉义人,国民党陆军中将。台陆军
军官学校第二十八期毕业,曾任连长、营长。1973年后历任台陆军师人事科长、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长、军团副司令、防卫司令部
司令、台“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督考室主任、台三军大学陆军学院院长。1992年1月升台陆军中将,不久调任台“国防部”联合训练部副主任。
韦齐生国民党海军中将。曾任台海军驱逐第二舰队副队长,1991年任 台海军总司令部督察长,1992年任台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韦 德
1898年生,字义虎。国民党陆军中将。广西凌云县人。1934年
后任教导师营长、团长、旅长及第六十四师第一五九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中升任师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第七兵团第六十四军中将副军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上校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