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会放过温这个西方的走狗吗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共享资料网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小说之父;阿普列尤斯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哲学之父:泰勒斯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 摇滚之父:比尔?海利 摇滚音乐之王:猫王 希腊化时期典型特点: 加尔文教核心思想: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 它突出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认为世界 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它认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动中都对上帝负有 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好尘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与恩典。 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 名词解释 教父学:早期基督教的理论基础是教父学,也就是神学,它是以后的经院哲学的前身。 教父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神(上帝是唯一的神) 、一主(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 、一信(信 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确的信仰) ,上帝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的。教父学体系中 的主要神学思想要点:一切言行都要以《圣经》为准绳,对《圣经》不能有丝毫怀疑。 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 浪漫主义文学: 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 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指“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 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 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 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实证主义: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提出人物:孔德。 解构主义:20实际上半最常使用爱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 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 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 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 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众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救世主马上就要降 临了,但该运动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 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 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 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 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 新教教派。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 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 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 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 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 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 压迫, 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 “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 用 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 政权。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 宗教异端:天主教会将反对它的人斥为“异端”,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 对教会不满的人。 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 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本人的善行得到拯救。 1、 世界文化的主要类型、区域分布及其表现的文化精神。 2、 简述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实质。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2、绘画作品概说(l 分) ,绘画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2分) ,行文(1分) 。 3、浪漫主义文学的概念(1 分) ,这一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2分) ,行文(1分) 。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希腊神话的三个基本文化特征:①神人同形希腊的神灵在肉体上和人一样,有着人的 形态和肉体。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为他比人 更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②神人同性,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 怒哀乐。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 2.印度、中国、欧洲及阿拉伯四种主要类型文化的名称(5分) ,不同文化在世界上的区 域分布(5分) ,不同类型文化所具有的核心文化精神(5分) 。 3.人文主义的概念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5分) ,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要点(5分) , 人文主义的实质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5分) 。 4. 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演化过程: 5.简述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内在矛盾: 6. 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 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 马丁? 路德立志改 革(主观原因)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直接原因) 宗教改革的出现的主要派别:路德教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内容: (1)“因信称义” -----理论基础(2) 《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3)世 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 回答) 实质: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 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 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马丁? 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2)路德教 派取得合法地位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条约。 (3)为欧洲宗教改 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 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意义: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从内容和影响两 个方面回答。 )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一,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 第二,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西欧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发展. 第三, 第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 基础. 第四, 第四,形成新教派,出现新的宗教分布格局. 第五,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 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 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 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 力量。 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尔文坚持《圣经》 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 方资本 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 神,要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 意识形态;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 级民主的形式,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徒革命的旗帜。 、 1、下列不属于12世纪后期法国纯洁派主张的是C A、认为世界充满善与恶、上帝与魔鬼这两个对立因素 B、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C、坚持正统宗教仪式 D、否定教阶制度 2、宗教“异端”运动是C、 A、废除天主教会的斗争 B、推翻封建王权的运动C、用与天主教会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革命 3、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C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4、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产生的影响有C 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②反对农民战争 ,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③路德 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④冲击了天主教统治 ⑤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D、①③⑤5、马丁. 路德宗改革与享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内容方面的相同点是 B 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②禁止向罗马教廷纳年贡③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④保留天 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6、 马丁 . 路德立志于改革天主教的原因有C ①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局面②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③对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 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的憎恨④《圣经》已经过时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7、 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其依据是①宗教改革运动中, 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了加强②改革中, 《圣经》被译成当地文字,推动了民族意识 的觉醒③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派别④改革中都主张“先定论”B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8、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B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制、 基本教义和仪式③没收教会 财产,归王室所有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试述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 宗教仪式,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 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 展。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引起社会风气的 变化,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 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对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2.西方文化形成的“两希论”的基本观点阐释(5分) ,西方文化形成发展中古希腊文化的基 础地位和作用阐述, 西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希伯来文化的影响阐述 (10分) , 个人对两希文化影响西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独立见解(8分) ,行文(2分) 。 2、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中国当代民族文化成份分析( 5分) ,通过具 体例证分析,分别说明西方文化因素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 现,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的影响(10分) ,个人对中国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 独立见解(8分) ,行文(2分) 。 论述题: 试以两希论说明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绚丽多姿的希腊神话是不同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其中主要是( )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 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在&黑暗时代&末期对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纂整理工作的两位重 要人物是( )和( ).? 2.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 ),( ),( ),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 ),美 神是( ),酒神是( ).? 3.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 )和( );而对众神的源流谱系进 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 》).? 4.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 ).? 5.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 )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6.希腊宗教的基本特 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 ).? 7.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 ).? 8.西方的历史之父是( ),悲剧之父是( ),哲学之父是 ( ).? 9. 在 希 腊 城 邦 时 期 因 其 思 想 的 超 越 性 而 殉 道 , 并 且 成 为 后 来 整 个 西 方 文 化 的 & 圣 人 & 的 是 ( );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 ),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 )论; 希腊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 ),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 )论;希腊哲学和 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 10.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 )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 被称为( )战争.? 11.罗马共和国末期,骑士集团结成了反对罗马元老院的 &前三头同盟&,该同盟的缔结者是 ( ),( )和( );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 ),( )和 ( )之间的同盟. 12.公元313年,罗马皇帝( )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 位.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 ).? 13.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二者在文化特点上却迥然而异,一般说来,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 ( ),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 ).? 14.从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 )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的重要标志.? 15.《圣经》中的&旧约&是指( )在西乃山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新约& 则是指( )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16.柏拉图关于( )与感觉 世界二元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17.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 )和( ).? 18.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奠基人和教父时代的著名圣徒是( ),在中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上 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 ),十三世纪最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 ).? 19.基督教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 20.在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各个蛮族政权中,( )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有势力且最早皈依正 统派基督教信仰的日耳曼王国.这个王国先后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两个时代,在 ( )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当这位杰出的统治者去世之后,该王国就分裂为三个国家,成 为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雏形.? 21.中世纪欧洲经济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小而全&的( ).? 22.中世纪基督教社会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 ( ).? 23.在中世纪的教俗权力之争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主要世俗对手是徒具虚名的( ).? 24.公元11世纪下半叶在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发生的( ) 之争是罗马天主教会走向极盛期的开端.? 25.公元13世纪,在教皇的指使下,由多米尼克会和法兰西斯会修道士建立并主持了中世纪臭名昭 著的(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迫害被教会指定为&异端&的教俗人士.? 26.年,教廷在法国国王的胁迫下迁至法国南部,从此开始了教会势力由盛转衰的过程, 这一时期在教会史上被称为( ).? 27.中世纪基督教道德蜕化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教会兜售( )的行为,这种行为成为马 丁? 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线.? 28.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相比,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一种深刻而痛苦的( ).? 29.狭义的&基督教&概念仅指新教,广义的&基督教&概念则包括( ),( )和 ( ).? 30.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侵占(1453年),大量的希腊文化遗产重新流归西方基督 教世界,从而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文化革命,这场文化革命被称为( );与此同时,在以意大 利为首的拉丁语国家中出现了一股弘扬人性,推崇古典式的感觉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社会思潮,即 ( )思潮.? 31.日马丁? 路德在维腾贝格大教堂前贴出的(《 》)拉 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32.在16世纪前后,南北欧洲分别出现了两场性质迥然不同的文化变革运动,它们是( )和 ( ).? 33.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是指( ),( )和( ).? 34.马丁? 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 ),加尔文教神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概念是 ( ).? 35.三十年战争的一个重要后果是( )精神的出现,它为近代科学理性的兴盛创造了条 件.? 36.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宗教专制时代的结束,该和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和约中 制定的(& &)原则,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得以迅速发展.? 37.《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 ).? 38.在17世纪,理性被确立为信仰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一种披着宗教外衣对基督教的神迹和启示进 行批判的信仰形式,即( ).? ?第一章 简论 一、填空 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 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 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 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 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 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 文化的核心是人。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 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 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 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心态文 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 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 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二、名词解释 1. 宗教特性说: 是任继愈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 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 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2.哲学特性说: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 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 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3.美学特性说:是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 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 而不是苦感和罪感。 4. 伦理特性说: 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 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 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重心” 很不相同。 三、问答 1.简述近几年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概括。 一、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并没 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教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后,中国人 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思,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 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 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 二、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 途而同归”(《易经?系 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 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 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 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 界。 三、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 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 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幻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 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 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2.简述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 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 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 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 地理状况 一、填空 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 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 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 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黄河、 长江、 澜沧江都发源于此。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 “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 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 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 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 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 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6.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 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7.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是西藏玛旁雍错湖, 海拔4588 米。 8.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 陆的腹地,东西时差达四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增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 江心,南北纵长5500公里。 9.《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10.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 肃、云南四行省。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11.明代除设置13布政使司管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 广西、云南、贵州,还设立奴儿干都司来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12.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但郡国并存。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 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端,十三 州即凉州、并州、冀州、幽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朔方。这十 三刺史部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政区。隋朝建立后,逐 步改成郡(州)县二级制。 13.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唐代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贞观时将全国分为关内、 陇右、河东、河北、河南、山南、剑南、淮南、江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由十道增为十五道,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并确立了府制。北宋改“道”为“路”,一个路常常分属几个机构管辖,既有 监察的性质,又有行政的功能。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军”是有军队戍守的政区,“监”是 管理矿产、畜牧的政区。军监有的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有的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 14.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直辖京师附近地区,如山西、 河北等地,然后将其他地区分为十个行中书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 江浙、江西、湖广,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置道、路、州(府)、县。明朝改称“行中书省”为“承 宣布政使司”,并将元代的军政合一改为只管民政。明代直辖北京和南京,有山东、山西、河南、陕 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布政使司。 15.辛亥革命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北洋军阀时,除清代原有23个省外,又设了热河、 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四个特别区,另外还辖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古三个地方。1932年后,国民党 陆续在省下设立若干专区,由行政督察专员领导,其机构称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 管理若干县。 二、填表 地区 简称 古称/别称 历史沿革 省会 北京 京 蓟、燕京 西周、战国:燕国;秦置为广阳郡;汉属燕王、广阳王封地; 魏晋南北朝:鲜卑慕容氏前燕国的统治中心;隋:幽州 唐代:范阳节度使的治所所在 辽:契丹辽的陪都,称为“析津府”;金:女真金国“中都” 元:大都;明:北平、北京 清:北京 北京 天津 津 元代:海津镇;明代朱棣赐名“天津” 天津 上海 沪、申 上海 重庆 渝 江州 周初为巴国;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 重庆 河北 冀 古属燕、赵之地;唐代设“河北道”;元置行中书省;明直属京师,清改称直 隶省。 禹贡中属冀州;国民党政府改为河北省 石家庄 山西 晋 春秋属晋;战国时分为韩赵魏;唐设河东道; 元称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抚司,属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 太原 内蒙古 蒙 与蒙古、俄罗斯接壤 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 呼和浩特 辽宁 辽 战国时属燕,为辽东郡;秦汉设辽东、辽西郡,后亦有称辽东为辽左者 元设辽阳行省;明代直属京师;张学良东北易帜,改名辽宁 沈阳 吉林 吉 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辽、金为上京道或上京 路; 元属辽阳行省;明为女真族控制;清为吉林 长春 黑龙江 黑 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黑龙江”之名首见《辽史》; 明为女真所控;清为黑龙江 哈尔滨 江苏 苏 春秋战国时属吴、楚等国;秦属东海、会稽郡;汉属徐、扬二州;清初建 为江南省;康熙六年改设为江苏布政使司,两江总督驻江宁府,巡抚驻苏州府,合两地名为“江苏” 南京 浙江 浙 因境内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春秋时为越过地;战国属楚;秦时为会稽 郡;汉属扬州;唐设浙江东西两道;元属江浙行省;清置浙江省 杭州 安徽 皖 境内天柱山古称皖山,西周时为皖伯地 春秋战国分属吴、楚等国;秦置九江、泗水等郡;汉属扬州、豫州 清康熙六年设安徽布政使司,合安庆、徽州为省名 合肥 福建 闽 春秋战国分属越、楚等国;秦置闽中郡;汉属扬州;唐时取福州、建州各 一字设福建观察使;宋为福建路;元为福建行中书省;明清为福建省 福州 江西 赣 春秋战国属楚;秦置九江郡;汉属扬州;唐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 元设江西行中书省;明清为江西省 南昌 山东 鲁 春秋战国属齐、鲁等国;秦置济北、胶东、琅琊等郡;汉属青、兖、徐州; 金设山东东、西二路;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济南 河南 豫 中州 古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分别为宋、卫、郑、魏、韩、赵等国辖地,东周天 子亦居此;唐划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为河南道;明清为河南省 郑州 湖北 鄂 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辖地;汉时属荆州;宋时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元 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初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省 武汉 湖南 湘 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辖地;秦置长沙郡;汉属荆州; 唐设湖南观察使;宋为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分湖北湖南二路 长沙 广东 粤 古为百越属地;秦置南海郡;汉时部分为南越国;唐属岭南道;至五代时 与广西合称“广南”;北宋置广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简称广东、广西;明清为广东省 广州 广西 桂 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属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属象郡;唐设岭南西道;宋为 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元属湖广行省;清置广西省 南宁 海南 琼 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时始有“海南”之称;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 海口 四川 川、蜀 春秋战国时为巴、蜀等国辖地;秦置巴、蜀郡;唐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 两节度使;宋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省; 明清为四川省 成都 贵州 黔 战国时为楚黔中、夜郎等地;秦置黔中郡和象郡;汉属荆、益二州;唐设 黔中道;元初始定“贵州”之名;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 贵阳 云南 云、滇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战国为楚属滇国;唐属南诏国;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中书省;明清为云南省 昆明 西藏 藏 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接壤 古为羌、戎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抚使司,隶属中央宣政院; 明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乌斯藏即“卫藏”,简称藏,处国之西,故称西藏;清派驻藏大臣统辖卫、 藏、喀木、阿里四地;1965年设自治区 拉萨 陕西 秦、陕 西周初年已陕原为界分东西两地,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春秋战国为 秦国辖地;秦时为内史、汉中郡等;汉分属司隶、益州等;唐安史之乱后置陕西节度使;宋置山西 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 西安 甘肃 甘、陇 西北一隅与蒙古国接界 古为雍、梁二州;春秋时属秦和西戎;秦为陇西郡;汉为凉州;西夏时于其境内甘州、肃州置甘肃 监军司,始见“甘肃”之名;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明隶属陕西省;清置甘肃省 兰州 青海 青 古为西戎地;汉为羌地;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为吐蕃地;清代分属 甘肃西宁府、青海蒙古部和玉树土司等 西宁 宁夏 宁 秦属北地郡;汉为朔方;宋为西夏国;元置西夏行中书省,后取夏地安宁 之意,改名“宁夏行省”;明清为宁夏府 银川 新疆 新 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 基斯坦、印度等八国交界 汉时为西域都护府;唐设北庭和安西都护府;宋为西辽地;元为察合台汗国及哈喇火州;明为亦力 把里部及吐鲁番部;清乾隆时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清政府以其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 光绪十年设新疆省;1955年10月设自治区 乌鲁木齐 台湾 台 夷岛、夷州、琉球 南宋时澎湖列岛已属福建路;元明设巡检司;后被西班牙、 荷兰殖民者侵占;明末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清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改为台 湾省;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归还中国 台北 香港 港 分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 清代属广东省新安县;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1997年回归祖国 香港 澳门 澳 原属广东省香山县,由澳门半岛、凼仔岛、环路岛三部分组成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为葡萄牙殖民者强占;1999年回归祖国 澳门 三、名词解释 1.九州:是一种行政区划系统。传说我国古代的大陆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 国时期,人们就把这九个地理区域称为九州。相传皇帝时代已“画野分州”,至尧时分为“十二州”, 《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兖州、雍州、梁州。另外还有 《周职?礼方》的冀、豫、青、荆、扬、兖、雍、幽、并之说,也有《尔雅?释地》的冀、豫、荆、 扬、兖、雍、幽、并、营之说,但大多属于依据山川地势的自然分界。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吕氏 春秋》则说:“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 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 为幽州,燕也。”这里把自然区划与诸侯国的疆域形式结合起来,称为全国的政治形式图。后来人们 就用“九州”泛指中国,跟“九州”同义的还有“九有、九域、九隅、九垠、九垓”等。 2.三十六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主要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巨 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 郡、长沙、黔中等,郡下设县,以郡统县。后来随着秦王朝版图的扩大,又增添了南海、桂林、象 郡、闽中、九原等郡。 第三章 历史发展 一、填空 1. 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 距今170万年, 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接下来, 有1963 至1964 年间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在大约八十万年以前。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 人,距今也有六十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2.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 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距今约二十万到一万年左右,都属于智人。这是由原始人群进入 初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3.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以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又被称为 彩陶文化。而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龙山文 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4.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 舜。 5.历史上的“三王”指禹、汤武王、周武王。 6.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 7.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 龙山文化的分布区。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属于这个集团。 8.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 区,少昊属于这个集团。 9.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该集团的历史表现,太 昊伏羲氏是该集团的代表。 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其建立者是禹的儿子启,共传十七君,其最后一个君主是桀。 夏朝已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此时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1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当时被任用为相的伊尹,曾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解治国道 理。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殷墟王陵出土的司 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清末还于殷墟发现了商代甲骨文。 12.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 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3.商汤的先祖名契,周王朝的始祖为弃,即禹舜时的农官后稷,姬姓。周文王姬昌建都丰镐,其 子武王姬发伐商灭纣,建立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史称西周。 14.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西周通过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 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其统治者还制订了礼乐刑罚,礼乐用于贵族内部,以区别尊卑等级; 刑罚用于镇压人民,以迫使人民服从其统治。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有毛公鼎和大盂鼎。 15.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16.“春秋无义战。”“春秋六强”指齐、晋、楚、秦、吴、越。“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或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17.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多少征税。其后各国 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 18.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基本确立。许多诸侯国都被大国 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19.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变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实行书同文、车同 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制订严苛刑法。 2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楚汉之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 后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出现了文 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21.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所谓“托古改制”,结果引起农民起义, 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湖北的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一支为山东的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 导。 22. 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定都洛阳。 东汉末年,于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 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元末有红巾军大起义。 23.三国时曹丕建魏,都洛阳;孙权建吴,都建业;刘备建蜀,都成都。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 司马炎取魏建晋。 24.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五胡”指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 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十六国中也有汉族建立的,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 前秦强大起来,统一北方。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队击败,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自此战役。 25.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北方则由东北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 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后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邺城,西 魏都长安,后来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史称北朝。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26.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 唯一的女皇帝。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 27.唐以后为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朱温所建的后梁,李存勖所建的后唐,石敬瑭所建的后晋,刘 智远所建的后汉和郭威所建的后周,都城分别在汴梁和洛阳。于此同时,先后尚有十个割据政权, 称为十国:北汉(都太原)、吴(都金陵)、南唐(都金陵)、吴越(都杭州)、楚(都长沙)、 闽(都福州)、南汉(都广州)、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平(都荆州)。这一时期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 28.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至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 都大都。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 视和压迫汉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末爆发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 29.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 了《天朝田亩制度》,谋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 饱暖”的理想社会。上海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安徽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也分别起义,与太平军相 呼应。1898年的义和团起义,以扶清灭洋为口号。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 30.《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国赔偿 军费,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31.《中俄瑷珲条约》中,中国向俄国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2.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各国自由 传教,继续赔款等。 33.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割让九龙给英国外,又增加赔款,允 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 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 34.1898年,光绪皇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又 称“戊戌变法”,但仅维持了103天。结果,光绪皇帝被囚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 35.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仅83天即亡;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清 室的事件,只维持了五个月。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到四千年。这一时代的特点是由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 由渔猎发展到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此阶段的前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进入 父系氏族社会,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代表是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 2.封建制:西周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制度。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 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娶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 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 3.宗法制:与封建制相辅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至西周而完备。即天子的制度由嫡 长子继承,称为“大宗”,时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嫡长子 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大宗与小宗之间,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 族。 三、填表 三皇五帝表 别称 姓?名 主要事迹 其他 伏羲 宓羲、庖牺、羲皇、牺皇、太昊 ―― 人首蛇身,与妹妹女娲结为夫妇; 发明了八卦,教人结网捕鱼、打猎; 教人在庖厨里把猎物加工成美食 农历三月初七为伏羲诞辰 神农 炎帝(太阳神) 姜 牛头人身; 教人制造农具,播种五谷,聚货交易; 制造陶冶斧斤,凿井取水; 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最后因中毒烂肠而死 母系氏族后期 农耕文化 黄帝 轩辕氏、有熊氏 公孙/姬 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妻子螺祖发明养蚕,史官 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作历,开始产生天文、历法;与蚩尤、炎帝作战;采铜于荆 山,炼鼎作为国家的象征 父系氏族时期 出现私有财产,开始了贫富分化 少昊 金天氏 嬴姓、己?挚 太昊伏羲之子 颛顼 高阳氏 ―― 能根据天象、地理来记录时令,播种作物;能依照鬼神的旨意来制订行为 规范,拟定祭祀仪式,以教化的方法来管理百姓 父为黄帝正妃螺祖所生的昌意 帝喾 高辛氏 ―― 颛顼、帝喾死后葬于今河南濮阳市城外,称“二帝陵” 黄帝曾孙,颛顼 之侄,祖父为黄帝之子玄嚣 尧 陶唐氏、唐尧 ?放勋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生活简朴,关怀百姓,设置百官各理其政,确 定祭祀,配以乐舞,百姓安乐天下太平 帝喾之子 舜 有虞氏、虞舜 姚?重华 眼内双瞳,妻子为尧之女娥皇女英;继位后建都蒲坂,命禹治水, 皋陶掌刑,后稷理农,天下大治;晚年南巡,病死苍梧,葬于九嶷山 颛顼的六世孙 禹 国号“夏” 姒 因治水被封“夏伯”;继舜立国,初都阳城,后迁安邑;传说娶涂山 氏女;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颛顼之孙,尧的族弟,启母石 四、问答 1.简述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六大区域说:豫陕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些地区;湖北和临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鄱阳 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 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由此可知,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不是从外域传来的;它不是起源于一时一地, 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 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 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 前至三千年前先后 进入文明社会。 四大区域说: (见下页图表)文化区域 代表性文化 地点 相应年代 黄河流域文化区 裴李岗文化 河南省新郑市 距今八千年左右 仰韶文化 河南省渑池村 距今五六千年 大汶口文化 山东省泰安市 距今约五千年左右 龙山文化 山东省章丘市 距今约四五千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临洮县 距今约四五千年 齐家文化 甘肃省政和县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二里头文化 河南省偃师市 可能是夏代文化 长江流域文化区 (包括江汉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区) 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余姚市 距今约七千年左 右 马家浜文化 浙江省嘉兴市 距今约五六千年 良渚文化 浙江省余杭市 距今约四五千年 屈家岭文化 湖北省京山县 距今约三四千年 珠江流域文化区 石峡遗址 广东省韶关市 距今四五千年 百越文化 ―― ――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红山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距今五千年左右 牛梁河遗址 辽宁西部地区 发现庞大的积石冢、女神庙和女神头像等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一、填空 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女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 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 2.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3.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4.《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来源归纳为5种。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9 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 氏于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 5.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 6.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帝“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 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时,原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 马睿到了江南,称为当地的“侨姓”,这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 门,称为“吴姓”。 7.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 裴、柳、薛、杨、杜为首;代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宰相公卿大 都出于这些姓氏。 8.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李姓以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为贵,崔姓以博陵(今 河北省蠡县)为贵,卢姓以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为贵,郑姓以荥阳(今属河南省)为贵,王姓则 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今山西)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 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 9.“彭城流芳”姓刘,“颖川流芳”姓陈,“太原流芳”姓王。这些牌匾都表示郡望所在。 10.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 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因此,家谱或宗谱就称为 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11.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12.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据 1987年的调查报告,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再次为刘、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13.商代三十几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14.《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 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 处命名为“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5.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多反映乐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这 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汉代 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 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 来,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 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二、名词解释 1.姓氏: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姓氏某些 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由于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 仰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制度是多种多样的。如西方国家的姓氏更多地带有宗教色 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 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 2.郡望: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注重出身, 看重门第, 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 如韩愈自称“昌黎人”, 李白为其父仲卿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是因当时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此外,刘姓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为郡望,陈姓以颖 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今河南省上蔡一带)为郡望,张姓以南阳(今属 河南)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杜姓以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为郡望等。不管这些姓氏分布 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会以“彭城刘”“汝南周”“颖川陈”“太原王”“京兆杜”为荣耀。 3.“名、字、号”的“号”: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 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 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 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 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 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如:唐代诗人杜甫 号“少陵野老”,南宋史学家郑樵号“西溪遗民”,元代冯子振号“怪怪道人”,明末朱耷号“八大山人”, 唐代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苏轼因贬黄州居于东坡而号“东坡居士”,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画家金农以其藏砚丰富而号“二百砚田富翁”,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 “十三经老人”,明代画家祝允明因由十一指而号“枝指生”,清代诗僧寄禅则号“八指头陀”,清代诗人 朱彝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陈鸿寿则自号“梦饲千八百鹤斋”,明代画家唐寅号为“天下第一风流才 子”,徐渭则号“水田月老人”,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号“青藤门下走狗”等。 三、问答 1.简述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 氏制度之一。如果某个姓想要追根溯源,差不多可以回到数千年以前。这在世界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教相结合,标榜同宗同姓,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那样,还有古时婚姻讲究的“门当户对”。 三、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 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在历史中有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也有臣子被皇帝赐予“国姓”,因此姓 张的不一定都是汉族,姓慕容的也不一定就是少数民族。 2.简述中国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其产生一般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 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 这个族号就是“姓”。 此时的姓多带女字旁。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 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 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 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左传? 隐公》:“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 族;邑亦如之。”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践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 所以男子有氏,如果其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随之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 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被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这即是“男子称氏以别贵贱”。而女 子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 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姬等。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 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王的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 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国,故可称“卫姜”或“齐姜”, 甚至在卫庄公死后还可因卫庄公的谥号而被称作“庄姜”或“卫庄姜”。“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因为周代时嬴姓的秦国和姬姓的晋国世代通婚,而晋鲁两国因为同姓姬而不能联姻,这就是史书上 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姓与氏大约在秦汉世代混合为一。到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二者已经没什么区别了,这表明 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氏原有的区别已毫无意义了。 3.介绍姓氏的几种主要来源。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 等。 二、以国邑为氏。如周朝建立后,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许多诸侯国,鲁、卫、晋、滕、虞等属姬 姓国;宋、齐、陈、杞、焦等属异姓国。诸侯国的君主还可将自己的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谓之“采 邑”。这些卿大夫势力壮大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韩、赵、魏等。这些国名后来都成为氏。 三、以官职为姓。姓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四、 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 根据宗法制的规定, 天子的儿子称“王 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孙的儿子则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如周景王为天子,其子为王子, 名朝,王子朝的孙子就以朝为氏,后写作晁;宋桓公为诸侯,其子为公子,名夷,字子鱼,公子夷 之子为公孙友,公孙友的两个儿子就以鱼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乐、仇、廖等。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 序,其后裔可以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特别是王氏的来源不止一处,但都与先祖封 王或称王有关,故有姬姓王、姒姓王、子姓王,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在中国成为一大姓。谥号如文、 武、宣、穆、闵、简等。如宋武公之后人以武为氏,宋穆公后人以穆为氏,齐桓公后人以桓为氏, 等等。 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就以居住的地方为氏。如居住在傅岩的人 以傅为氏,居住在池边的人以池为氏,住在柳下的人就以柳为氏,此外还有西门、东方、东郭、南 宫、西闾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在夏商周时代,这些人属于低级贵族,不得封 土,但可称氏,当时称作“百工”,后人即以其从事的职业为氏。 九、以事为氏。这类姓氏不多见,但很有趣。如李氏,其祖为少昊的后裔皋陶,本姓嬴,在尧、舜 时任理官,掌刑狱,后人以官为氏,称“理氏”。商末理征因得罪纣王被杀,其子理利真逃亡山中藏 匿,以一种树的果子为食,即木子,谐音“理”,其后人改为李氏。林氏,其祖比干被杀,比干之妻 有孕逃亡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氏林。汉武帝时有丞相田千秋,年老而未 退休,皇帝特许他乘车入宫,时人称为“车丞相”,后人即以车为氏。明末山东的一支朱氏王族乱中 出逃,到了一地天色已晚,深感前途黯淡,遂改朱氏为昃氏。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姓;唐宪宗李纯即位,淳于姓改为于姓等。 因有功而赐“国姓”以表殊荣:唐代徐世薷奈蓿雷忠虮芑淅钍烂穸怀疲幻髂┲3晒Ρ淮托 朱等。另外,赐姓也可以作为一种镇压手段,如隋代杨玄感谋反被枭,赐其后人为枭氏;武则天即 位,赐唐中宗的王皇后为蟒氏。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称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 贺兰等、北魏孝文帝实行民族融化政策,令鲜卑人改姓,皇族拓跋改姓元,其他贵族改姓穆、陆、 贺、刘、楼、于、尉等。隋唐时有西域九姓小国,归唐后以其国名改为康、曹、石、何、史、安等 九姓。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姓,如张、王、李、赵、刘、曹、吴、罗、包、何、慕、金、关、佟、 康等既是汉族的姓,也是少数民族的姓。 4.谈谈名与字的关系。 古代的中国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 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 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 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 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原同义;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汉代周 权字衡之;清方东树字植之。 二、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排行老二,故字仲尼;陆 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 游与观相关;三国赵云字子龙,因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 三、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意义相反;晋国赵衰字子余, 衰意为减少,余意为丰余,衰与余字意相反;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隐昭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 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等等。 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子辛,取水生于 金之意。明代帝王则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仁宗朱高炽(火),其孙宣宗 朱瞻基(土),其后为英宗朱祈镇(金),宪宗朱见深(水)。 五、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汉高祖刘邦字季,汉代文学家班固字孟坚,宋欧阳修字永叔, 明冯从吾字仲好等。 六、取于古语或成语等情况。 第五章 汉字 一、填空 1.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 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为精神财 富。 3.从一般的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 4.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5.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 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到了战国末年,字体逐渐接近小篆。 6.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以石鼓 文为代表。 7.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有《史籀篇》,已失传。秦代有李 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到汉代,将秦代的三书合一,仍称 《仓颉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 8.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六书”一词最 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象形者,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 谊,以见指[衤日]nì,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 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中,造字法是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 10.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 符号等。“五四”运动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 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后来,有人还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把汉字拉丁 化付诸实施。 11.香港的安子介先生,以全新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著《揭开汉字之谜》(英文版),预言“21世 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卜辞、殷契、契文等。殷代人用龟甲、兽骨 占卜,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件,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 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也叫甲骨文。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 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1910年,著名学者罗振玉肯定了安阳小屯村为商代故 都――殷墟,此后这些甲骨文即称为“殷墟甲骨文”,定为商代甲骨文,但它并非我国最早的甲骨文。 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境内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出 土了十多块兽骨,上面刻有简单的单体符号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因而也是最 早的汉字,距今约四千年左右,正当传说中的黄帝时代。1997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山东省桓台县史 家遗址发现了甲骨文片,也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字。现在把这些甲骨文称为“原始甲骨文”。所以,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两个阶段。 2.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商代金文和殷墟甲 骨文在形体上非常接近,而周代金文要简化的多,字体也整齐的多,这说明文字到了周代已有了长 足的进步。 3.石鼓文:石鼓文就是刻在十块鼓行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大篆的代表。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 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在汉字 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古时的文人学者都认为是周宣王时制作的,如唐 代的韩愈、宋代的梅尧臣和苏轼等,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是这么认为的。南宋史学家郑樵第一次提出 石鼓文为秦刻石。直到近代,意见才趋于统一,认为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时间大约在公元 前770年至前325年之间,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三、问答 1.简述汉字的产生过程。 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 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说, 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 是说,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仓颉造字说早在战国末期已经广泛流传。据古籍记载说仓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 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社会的生产 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根本不可能的;从文字的产 生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仓颉造字说是不足信 的。但是我们也不应当完全否认仓颉和文字的关系。从前边的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窥到有关汉字 起源的一些信息。所谓“奎星圜曲之势,龟纹鸟迹之象”,实际指象形符号;所谓“博采众美”实际是 指图形之美。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原始社会有很多氏族,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某些图腾。他们把这些图腾当作本氏族的名称或徽号, 往往在常用器物甚至自己身上画出来,以示与其他氏族的区别。后来,各氏族联合成部落联盟,器 物上就涂画有多种图腾。我们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都绘有花纹和图 形,这其中就可能有不少图腾。如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在出土的彩陶上就画有野鹿、野 马、大鱼、青蛙等,这些图形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除此之外,许多遗址中的陶器的外口沿上, 都刻有许多笔画比较简略的符号,可能代表了器物的数量或是器物主人及制陶工的标志,这些符号 似乎是汉字的雏形,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里的一些符号。这些图形和符号对文字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 响。古人所说的仓颉,很可能是一个原始部落,或是这个部落的首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扩 大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吸收和整理了其他部落的图形和记事符号,称为当时文化最先进的原始 部落之一。从“仓颉是黄帝史官”推测,不妨认为仓颉是黄帝部落的一支。 2.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汉字由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方块字,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结果,它是跟中国人重 实际、多想像、包容万物的那种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是密切相关的。从汉字 的构成来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为用字法。在造字法中象形 又是最基本的。纵观象形字,均取向于物,取象于人,取象于器。物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是人们 依存的基本条件;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灵,具有利用和改造万物的智慧;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产 物,是人的智慧的结晶。但总体上说,这三者都是客观实体。汉字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客观实体构成 的。由此看来,汉字体现了如下精神: 一、写实主义精神。象形字自不必说,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的。即使是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家”是屋内有猪,象征私人财产。“保”本义是抚养,引 申为保护,是一个大人护着一个孩子,关心备至。 二、人体本位精神。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由人去感受 的;或者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部分。这样,就以人的整体部位如人(亻)。身, 分体部位如头(页、首)、面、目、鼻(自)、耳、眉、口、手、足、牙、齿、心、骨、肉(月) 等以及人的动作如言、走等构成无数字。即使是动物的感觉和行为,也由人的器官或身体的某一部 位去代替,如猪牛羊狗的吃,都用人的“口”吃,即使是狼嚎虎啸狮吼,也用人的“口”做;动物的口、 耳、鼻、足等并不另造新字。 三、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汉字最初产生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这 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活动。反 映在造字方面,如与“田”字有关的“男、畴、甸”等,与“禾”字有关的“秋、利、黍”等,家有“牛、羊、 豕、马、犬”等;陶制品有“鬲、鼎、皿、酉”等。所有这些字,都是那个时代物质条件的反映。另一 方面,那时的主要自然物质存在,除山、川、日、月外,惟有金、木、水、火、土特别为人们重视, 虫、草、鸟、鹿、鱼也为人们所常见,衣、食、车、屋、玉为人们所常用,因此这些字就成为构成 汉字的基础部分,大批形声字的“形”都来源于此。而“示”字和由“礻”字旁构成的汉字,反映了那个时 代的原始崇拜和祭祀活动。由“示”字组成的汉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 第六章 学术思想 一.填空 1.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世有人贬称为“孔老 二”,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或“孔孟 之学”。 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3.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 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东汉王充著《论 衡》85篇予以批驳。 4.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5.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家,其创始人是墨子。 6.“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出现,指 《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定,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 以又称“六艺”。至汉武帝设太学时,《乐》经已失传,只立了“五经博士”。此时的经书,大都没有 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 成,因此称为“今文经”;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被称为“古文经”。由于二者不但文字有差异, 而且篇章、 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 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依, 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古 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 7.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8.中国有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9.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10.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即出自该书。 11.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后者的“白马非 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12.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五德终始说。 13.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其中苏秦曾挂六国相印。 14.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他研究农业政策和生产技术。 14.杂家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有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典故 即出于此。 二、名词解释 1.儒学: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 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 德都高于常人。到孔子出现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 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儒家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 三、问答 1、孔子: 孔子,儒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人贬称“孔老二”。一生中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 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 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反映。 仁:中心思想。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仁” 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爱人”就要“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 自己想要的好处也给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 绝不要强加于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 人格。 在这里,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 是“人本主义思想” 的明确体现。 正名:政治思想。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立信:主张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另外还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提 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毋意(臆 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 天命:“天命”指天或上帝的命令,“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有时可以作为意志的能赏 罚的人格神存在,也有自然意义,即不断运行的自然界;“命”是支配社会生命的盲目的异己力量。 孔子尊天,但怀疑鬼神。他认为祭神,所以神存在,对鬼神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 中庸:最高的道德。“中”是“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度量以取中,无过无不及。“庸”指“不易”。中庸 与“和”有关系,容忍种种特殊成分,建立和谐秩序,和谐而不极端。(和而不同) 思想的局限性:主张恢复周礼,看不起劳动人民,鄙视妇女等。 2.孟子: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 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 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 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 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 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 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 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3.荀子: 荀子,儒家,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任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后到楚国任兰陵令,据说 也曾回过赵国,去过秦国。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其法治思想是从礼义出发, 以人治为本,还是儒家的内核,故归入儒家为好。 性恶说: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但出发点不同。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助人为善。,其方法 一是“修身”,二是“师法”,即通过教化。 强化君权:政治思想。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明于天人之分: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人定胜天” 4.王充《论衡》的思想观点: 王充,字仲任,东汉人,少时曾游学洛阳,以班彪为师。无神论者,著有《论衡》85篇,疾虚妄, 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 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 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在神 学迷信流行的汉代,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不灭的光辉。 5.老子: 老子,道家(道德家的简称),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称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据说曾 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吏”,著《道德经》五千言,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道德经》又叫《老子》。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在老子的哲学中,“道” 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还表示世 界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都从“道”产生出来,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演进和发展的,是“无为自化”的,所以他说“无欲 以静,天下将自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讲 究“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 立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的甚至相反相 成,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物 极必反,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这些辩证观点出发, 老子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等,都是老子“贵柔”、“守 弱”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过分强调“柔弱”,也给他的思想带来许多消极性,如消极退 让,无为而治,否定进步等。 6.庄子: 庄子,道家,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一生只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 自然无为:核心思想。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 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为此,他要求人 们安时处顺,死生如一,用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 养的途径,其要点是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庄 子的这些思想,无论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还是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7.墨子: 墨子,墨家创始人,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身平民,做过木匠,据说曾师从孔子,因不满儒学 而另立学派,曾往各国讲学,门徒很多,有严密组织,并且能行侠仗义,赴汤蹈火。代表著作是《墨 子》,由其弟子编辑而成。 思想理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墨子思 想更多的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家同儒家一样讲“仁爱”,但墨家讲“兼爱”,即不分亲 疏远近,一视同仁的博爱,不像儒家的爱是由亲而疏,推近及远。墨子认为,“兼爱”要“交相利”, 是要“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从“兼爱”出发, 墨家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 因而主张“非攻”, 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墨家的“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任 都可以做官,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明确地反对奴隶贵族的 世袭制,而具有阶级平等的意思。墨家的“尚同”,主要讲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使天下百姓能与天 子的是非相同。墨家主张节约财富,节制人的欲望,因而反对儒家所主张的“久丧、厚葬”,反对无 益于民众的金钱和时间的浪费,提倡“节葬”、“节用”、“非乐”。墨家所讲的“非命”,实际也是主张人 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处境,而不要屈服于命运。其“尊天”和“明鬼”则是肯定“天志”和“鬼神” 的存在,这一方面是墨家思想局限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团体宗教性的要求,是企图利用所 谓的“天志”和“鬼神”的法力来威慑和警戒统治者。 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后期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 的三种基本形式,甚至还提出了推理的四种形式。在几何学方面,墨家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 系;在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8.韩非子: 韩非,法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生性口吃,善写文章,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至秦国,李斯 忌其才,被害,有《韩非子》。 在韩非之前或同时, 已有申不害、 商鞅、 慎到等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述, 其中心思想是“循 名责实,信赏必罚”,认为一个统治者必须有名有实,赏罚严明,只有这样才能“威申令行”。商鞅主 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慎到主要讲“势”。韩非将三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 “势”指统治者(君主)的权势地位。韩非认为,君主非威势不足以“制天下而征诸侯”,因此君主必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