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国家

朱大可: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
文汇读书周报 【
《丑陋的日本人》 [日]高桥敷著 王新民译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书,它由美国作家W·莱德勒、E·伯迪克所著,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确认它是“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外交人员人手一册,仔细阅读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种弊端。
日本文化人类学家高桥敷受到美国人鼓舞,于1970年推出《丑陋的日本人》,以其在南美洲生活八年的见闻和感受,“揭露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种种弊端”,“那种犀利深刻的剖析,连续不断地撞击与刺痛着读者的心灵”(会田雄次语)。作者以为此举能够引发本国国民的深刻反省,却出乎意外地遭到了激烈围攻。“你还算个日本人吗?”“滚出日本去!”各种非难和威胁铺天盖地。作者甚至为此数度隐姓埋名,以免遭杀身之祸。
日本民族对自我反思的拒斥,显示了其“丑陋”背后的“丑陋”。在对待战争罪行和各种历史方面,日本民族都跟德国民族形成了尖锐对比。东亚民族的深层自卑和怯懦,由此已经暴露无遗。
无独有偶,当柏杨在台湾发表《丑陋的中国人》后,同样遭遇了来自台湾民众的狂热攻击,而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一些“愤青”对柏杨的态度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尊重转向轻蔑和谩骂。甚至知识界都开始展开对反思的“反思”,指斥其知识欠缺,无非是沽名钓誉的手法而已。虽然尚未达到燃灯鞭尸的程度,但用词之峻切,足以令人心惊。
这是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征”,它的感染范围几乎囊括了中国、日本、韩国等所有东亚国家。它的共同症状,就是恐惧自己在批判性照镜中的形象,并且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碎镜子,消灭所有那些真切的文化镜像。这是19世纪以来后发国家的集体性精神病症,它要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名义,终结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种广泛流行的职业,叫做造镜师,那些铜匠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被认为拥有某种巫术力量,因为他们所制造的神秘器具,能够奇妙地映射出人的美丽或丑陋,在上古和中古时代,这种魔法是不可思议的,它超越了人的权能。奇怪的是,尽管它可能引发强烈的不快反应,但人还是接纳了这个来自神的礼物。照镜,最终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系这种照镜事务,另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行业盛行起来,那就是磨镜匠,他们专门负责打磨镜子,以维护镜子的基本反射功能。
就更宏观的社会实体而言,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它们的自我完善,同样依赖于“人文镜子”的打造和修磨,藉此展开对缺陷性基因的认知和改造。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像高桥敷和柏杨那样,无畏于盲眼民众的攻击,承负起民族国家自我批判的艰难使命,把这种造镜——磨镜——照镜的事业,推向精密完美的状态。
是的,民族国家的自我反思,仅仅用“丑陋”来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语词过于情感化,还只是一种浅表的借喻。它可以成为通俗读物,却不能成为支撑文化人类学的内在核心。民族性解剖需要更深的切入,从肌肤、肌肉、骨骼直逼内脏,不仅如此,它还应当注入更多的分析理性和学术智慧。但超越“丑陋”的唯一道路,绝不是打碎镜子以逃避镜像里的自我,而是要在反省和批判中获取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继台湾学者柏杨之后,香港学者孙隆基推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并显示出比《丑陋的中国人》更加完备的学术理性。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位中国学者共同制造了某种“边缘镜像效应”——从大陆的边缘地带,展开了针对“国民劣根性”的必要反思。而在大陆的中心地带,反思者竟然杳无踪迹。
毫无疑问,无论高桥敷、柏杨还是W·莱德勒和E·伯迪克,那些建立在“丑陋性”上的反思,只是一种粗陋的开端。他们所启动的镜像工程,需要大批优秀接棒人的加入,由此提升造镜和磨镜工艺的水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向这些先驱者致敬,因为正是他们发明的民族国家镜子,第一次向我们说出了简单、残酷而有益的真相。
作者:朱大可
编辑:严彬
奖品:iPod nano 16G(3部),若干明星签名CD海报等你拿!
参与方式:
点击左侧图片,下载您喜欢的歌曲,即有机会参与抽奖活动,奖品月月更新,赶快参与吧!
上期获奖用户
139****2511(北京),
136****9768(陕西),
135****5144(福建),
135****7225(广东),
138****2213(江西),
136****2260(吉林),
频道头条 Big News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分类图书榜
连载点击榜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关于&丑陋的日本人&
 &&&&&&&&&&&&&
&& 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为中文版序
 &&&&&&&&&&&&&&&&&&&&&&
&&&&&&&&&&&&&&&&&&&&&&&&
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朱大可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书,它由美国作家W·莱德勒、E·伯迪克所著,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确认它是"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外交人员人手一册,仔细阅读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种弊端。
  日本文化人类学家高桥敷受到美国人鼓舞,于1970年推出《丑陋的日本人》,以其在南美洲生活八年的见闻和感受,"揭露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种种弊端","那种犀利深刻的剖析,连续不断地撞击与刺痛着读者的心灵"(会田雄次语)。作者并误以为此举能够引发本国国民的深刻反省,却出乎意外地遭到了激烈围攻。"你还算个日本人吗?""滚出日本去!"各种非难和威胁铺天盖地。作者甚至为此数度隐姓埋名,以免遭杀身之祸。
  日本民族对自我反思的拒斥,显示了其"丑陋"背后的"丑陋"。在对待战争罪行和各种历史方面,日本民族都跟德国民族形成了尖锐对比。当德国人为二战罪行向犹太人正式道歉并打造犹太人纪念碑时,一些日本人却在试图抹除南京大屠杀的血迹和记忆。东亚民族的深层自卑和怯懦,在此类事件上已经暴露无遗。
  无独有偶,当柏杨在台湾发表《丑陋的中国人》后,同样遭遇了来自台湾民众的狂热攻击,而在当下的中国大陆,基于民族主义的兴盛,一些"愤青"对柏杨的态度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尊重转向轻蔑和谩骂。甚至知识界都开始展开对反思的"反思",指斥其知识欠缺,无非是沽名钓誉的手法而已。虽然尚未达到燃灯鞭尸的程度,但用词之峻切,足以令人心惊。幸亏柏杨先生仙逝,否则,他是否也将面对"隐姓埋名"的可悲命运呢?
  这是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征",它的感染范围几乎囊括了中国、日本、韩国等所有东亚国家。它的共同症状,就是恐惧自己在批判性照镜中的形象,并且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碎镜子,消灭所有那些真切的文化镜像。这是19世纪以来后发国家的集体性精神病症,它要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名义,终结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种广泛流行的职业,叫做造镜师,那些铜匠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被认为拥有某种巫术力量,因为他们所制造的神秘器具,能够奇妙地映射出人的美丽或丑陋,在上古和中古时代,这种魔法是不可思议的,它超越了人的权能。奇怪的是,尽管它可能引发强烈的不快反应,但人还是接纳了这个来自神的礼物。照镜,最终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系这种照镜事务,另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行业盛行起来,那就是磨镜匠,他们专门负责打磨镜子,以维护镜子的基本反射功能。
  就更宏观的社会实体而言,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它们的自我完善,同样依赖于"人文镜子"的打造和修磨,藉此展开对缺陷性基因的认知和改造。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像高桥敷和柏杨那样,无畏于盲眼民众的攻击,承负起民族国家自我批判的艰难使命,把这种造镜-磨镜-照镜的事业,推向精密完美的状态。
  是的,民族国家的自我反思,仅仅用"丑陋"来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语词过于情感化,还只是一种浅表的借喻。它可以成为通俗读物,却不能成为支撑文化人类学的内在核心。民族性解剖需要更深的切入,从肌肤、肌肉、骨骼直逼内脏,不仅如此,它还应当注入更多的分析理性和学术智慧。但超越"丑陋"的唯一道路,绝不是打碎镜子以逃避镜像里的自我,而是要在反省和批判中获取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继台湾学者柏杨之后,香港学者孙隆基推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并显示出比《丑陋的中国人》更加完备的学术理性。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位中国学者共同制造了某种"边缘镜像效应"--从大陆的边缘地带,展开了针对"国民劣根性"的必要反思。而在大陆的中心地带,反思者竟然杳无踪迹。
  毫无疑问,无论高桥敷、柏杨还是W·莱德勒和E·伯迪克,那些建立在"丑陋性"上的反思,只是一种粗陋的开端。他们所启动的镜像工程,需要大批优秀接棒人的加入,由此提升造镜和磨镜工艺的水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向这些先驱者致敬,因为正是他们发明的民族国家镜子,第一次向我们说出了简单、残酷而有益的真相。
  不断撞击与刺痛读者心灵的一本书
  不断撞击与刺痛读者心灵的一本书京都大学教授会田雄次在这个世界上,日本是一个"善"与"恶"两方面都比较突出的特殊国家,同时,日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他们始终天真地--也可以说,是厚颜无耻地沉湎于"人类是个统一的整体"的幻想之中,坚信自己能够在世界上畅行无阻。以前的事情姑且不论,今天的日本,作为一个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世界第三位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认为,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就成了日本国家的致命弱点。
  于是,来自国内外批评的声浪日益高涨。不过,这些批评意见大都集中在爱、憎、偏见以及观念形态等方面,或者只是捕捉一些表面的现象而已。其中,在南美洲那种纯粹的国际环境里生活了八年的作者,以他那敏锐且不受任何局限的目光,通过侨居国外的日本人之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揭露了祖国日本人的种种弊端。那种犀利深刻的剖析,连续不断地撞击与刺痛着读者的心灵。可以说,唯有《丑陋的日本人》,才是谋求新的发展的日本人必须认真阅读并且应该铭刻于心的文章。
看了朱大可先生为丑陋的日本人写的中文版的序言,深受震撼。一直以来,对日本人有一种很深的成见,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某种让我们惧怕和和仇视的东西。如同日本人认为日本民族的高贵与无可匹敌一样,我们中国人也总是觉得自己是站在正义一边的。像美国教授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写道的:具有比较绝对伦理的民族须有自己是在为主义而战的信念。当他们抱胜利者投降时,他们会说“正义与我们的失败一起消失了”。而且其自尊心要求他们努力使这一“正义”在下一次取胜。要不然的话,他们就捶胸顿足地忏悔自己的罪过。但是看过&丑陋的日本人&之后,发现整本书字里行间都是中国人的影子。这些日本人的丑陋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丑陋之处?东亚民族的深层自卑和怯懦,极度极端与中庸,矛盾交织,反反复复。先生认为这些丑陋,促使的不是改正,而是形成了"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征",它的感染范围几乎囊括了中国、日本、韩国等所有东亚国家。它的共同症状,就是恐惧自己在批判性照镜中的形象,并且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碎镜子,消灭所有那些真切的文化镜像。这是19世纪以来后发国家的集体性精神病症,它要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名义,终结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人是可悲的,韩国人是可悲的,中国人又何尝不可悲可怜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丑陋的日本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丑陋的日本人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