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怎么构建关于就业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体系构建

中国十年来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减灾能力增强-中新网
中国十年来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减灾能力增强
  3月13日电 民政部网站今日发布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中国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服务工作情况。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全国民政系统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建立了社会救助体系,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向适度普惠转型。
  全国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能,始终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十年来,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从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救助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稳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救助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五保供养实现由农村集体互助共济向以财政保障为主的历史转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开始试点。废除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建立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在30个省份推开。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普遍建立。
  各项救助制度的配套衔接切实加强。先后两批在全国143个县(市、区)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分类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了城乡低保与扶贫开发、新农保等救助帮扶政策及困难家庭用水、用电等各种优惠政策的衔接,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衔接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各项救助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幅提高。
  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民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圆满完成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逐渐完善。2005年成立国家减灾委员会以来,地方相继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其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救灾应急体系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救灾补助项目不断完善,救灾补助标准大幅提高。新增旱灾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项目,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公路、铁路滞留人员纳入救助范围。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转移支付从2002年的24.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6亿元。
  减灾救灾装备水平和保障能力切实增强。设立了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了地方各级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救灾捐赠和志愿服务有序推进。立足民政救灾职能,为各类救灾捐赠款物接收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规范救灾捐赠款物统计,积极推动建立灾区救灾捐赠需求信息发布机制。出台开展减灾救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救灾过程中减灾救灾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建立和发展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的途径,推动减灾救灾志愿服务规范持续开展。
  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向适度普惠转型
  十年来,我国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受惠范围逐渐由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老年福利事业大大拓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制定了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了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福利企业优惠政策。
  孤儿保障有了全面的制度安排。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孤儿抚养、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就业、住房等作了全面的福利制度安排;实施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机构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助地方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面向公众的基本社会服务不断拓展,福利彩票事业实现跨越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彩票管理条例》,有效规范了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福利彩票销售额连年增长,十年间累计筹集公益金2254.3亿元,有力支持了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
  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创新发展
  十年来,我国拥军优抚安置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为保障优抚安置对象权益、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稳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已经确立并付诸实施。全国省级层面共制定37个落实配套文件、11个省份出台综合性意见,25个省份明确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和办法。
  优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优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底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增加到953万人。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每年增幅达15%-20%。烈士遗属一次性褒扬和抚恤的最低标准由6.8万元提高到近100万元。
  军队离退休干部和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制度及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双拥工作扎实推进。推进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和两新组织拥军等新模式。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由2002年的245个增加到391个。10万多个拥军协会、拥军基金会、拥军工作站等拥军机构和600多万个双拥服务组织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
  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十年来,各级政府从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奖励扶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强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政策引导进一步强化。民政部先后颁布了两个为期五年的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出台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和《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连年开展中华慈善奖表彰活动。一些省份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政策扶持、慈善组织孵化、慈善行业能力建设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慈善事业相应的支持。
  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捐赠规模不断扩大。基金会数量从2003年的954个增加到2012年底的2961个,基金会总资产已超过800亿元;专业慈善组织发展到数十万个。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编辑:马婷婷】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论企业社会保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优质期刊推荐&|&&|&&|&&|&&|&&|&
构建枢纽便民服务平台 建立社会福利普惠制度
本报讯 (记者 谈燕 王志彦)昨天下午,市民政局与浦东新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率先推进现代民政示范区建设,重点将在现代民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以及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等领域加强合作建设。双方将整合民政各类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城乡全体居民的现代民政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以下项目:构建枢纽式便民服务平台;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区;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婚姻登记颁证中心;深化殡葬改革,推广节地葬式。在现代民政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双方将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福利普惠制度,逐步推动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由特殊群体向社会公众拓展。重点推进以下项目:探索建立 “支出型贫困”群体帮困新机制;建立完善浦东新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逐步扩展核对系统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民生保障项目中的应用;创建若干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级减灾标准化社区;探索优抚政策城乡一体化;合作开展老年福祉科技研发;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运行模式,将家庭养老模式由“独自照料”向“社区扶持、邻里互助、资源共享”转变;开展全国老年友好城区创建工作;制定残疾人养护机构服务规范;推进福利企业发展和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就业,完善对超比例集中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给予奖励制度,探索残疾职工就业补充保险补贴制度;深化“慈善公益联合捐”机制。在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领域,双方将重点推进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社区共治机制,深化“居委会自治家园”示范点建设,推进来沪人员融入社区计划,探索建立民政综合执法机制。在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的建立健全方面,双方将制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体系,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积极利用后世博资源,创造条件引进和留驻国际机构、国际组织,鼓励全国性行业协会入驻浦东;试点非公募基金会委托管理;建设公益社会组织示范基地;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完善社会工作制度,拓展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矫正等传统领域开展社会工作,进一步加大向农村服务、民族宗教、统一战线、信访接待、婚姻登记、收养登记、来沪人员服务等新领域的拓展力度。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副市长胡延照出席签约仪式。
作者:谈燕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1 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股票/基金&
高连奎:揭秘美国社保体系
作者:高连奎
第1页:美国社保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第2页:美国人是如何领取养老金的
第3页:社安金惠及退休人员和家属
第4页:美国私营养老金为何如此庞大
第5页:美国养老金体系对资本市场影响如何
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资料图)
  美国社保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美国是一个有保障,少福利的国家。
  现在提到民生,一般会提到福利和保障两个词,其中社会保障是基础的,社会福利是高层次的。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的是卑斯麦统治下的德国,英美等国家都是在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建立的,而社会福利是二战之后的产物。现在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其实都完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建设,其有争议的部分是社会福利。
  美国虽然没有什么福利,但是社会保障还是有的。美国属于自由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事务参与的程度有限,强调以市场保障为核心,社会福利臣服于市场分配,非商品化效应很低,政治上盛行精英主义但强调平等,经济上贫富分化明显。国家只遵循济贫传统,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或者能力不足者提供有限的支持和辅助,保障其最低水平的生活需要。福利保障待遇通过严格的审查或家计调查来确定。
  美国社会保障之路
  美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建设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一个是大萧条时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另一个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约翰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运动”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建立起最起码的保障,而后一个是向福利迈进。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国家进入安定发展的繁荣阶段。这段时期,自由放任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美国的主流哲学。在这段被称为“镀金时代”的岁月里,美国社会的经济运行特征是市场原则至高无上、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得到崇尚,并无社会保障的概念,美国政府的角色是“守夜人”政府。
  进入二十世纪,古典资本主义遭遇强烈冲击。老罗斯福总统主政的第一个十年纪,美国爆发了“进步运动”,平等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工会走向社会政治的中心。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老罗斯福对美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有限的改造,开始注意到保护劳工、规范产业、反托拉斯化、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他甚至还打破先例,邀请一位黑人到白宫共进晚餐。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美国带来深刻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诞生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罗斯福新政,对旧资本主义进行矫正,对经济进行干预,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修正。罗斯福新政以“3R”行动载入史册,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美国政府认识到:“救助失业人员,不是慈善行为,而是社会的责任”,要“通过政府,避免遭受饥饿,防止可怕的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小罗斯福总统在信奉和践行凯恩斯理论的同时还接受了“经济正义”的思想,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要赋予国民“免于(经济)匮乏的自由”,其实这就迈出了国家从消极自由向积极自由转变的第一步。
  1933年美国出台了《社会保障法》。这部重要法律的出台,使美国的社会保障产生了质的飞跃,有了这部核心法规,美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公民享有保障的时代。
  1944年初,罗斯福总统提出“第二个权利法案”,内容包括了足以应付衣食与消遣的收入,充分的医疗保障,体面的居所,好的教育,养老、疾病、事故与失业的救济。罗斯福总统逝世后,美国的社会保障扩容行动一直在进行,1950年、1952年、1954年和1956年相继对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重大修正。30~50年代的人们被称为“最伟大的一代美国人”,罗斯福总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代表。
  进入60年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改善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运动,引导美国的社会福利迈上了个新台阶,仅在他任职的头两年里提请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比本世纪内任何一个总统在任何一届国会所提出的都要多”主要提案就包括福利法案、民权法案和消灭贫穷法案,其中与福利直接相关的有《中小学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医疗照顾法》、《食品券法》、《经济机会法》,内容涉及大规模资助中小学教育,对大学生提供教育补助与助学贷款,医疗保健制度及医疗补助制度、救济和职业再培训等。
  政治家在行动,美国学者们也在为国民福利进步积极探索。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就社会正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的观点,论述了正义的一般原则,对美国社会传统的效率优先及功利性原则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今天,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观常常被视为福利国家的基本伦理基础。
  另一位学者米歇尔曼则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基础上建构起了“最低限度保障”的福利权法理框架,主张食物、居所、医疗、教育等这些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手段应该成为宪法意义的“福利权”。米歇尔曼的认识虽然比起欧洲学术界的开明观点显得保守,但同样赋予了每个美国公民获得更多尊严与福祉的契机。
  70年代,美国的“戈德博格诉凯利案”接受和肯定了赖希的“新财产权理论”,扭转了美国社会以往认为福利权属于特权的落后观念,确定其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意味着在美国这个海洋法系国家,关于福利保障的法律进入到革命性时代。
  从里根总统到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则是美国的去福利化过程,二十年多间,美国社会保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发生了巨大的倒退,但基本框架没变,这主要得益于工会、农会等社会团体的功劳。
  美国的农民享受来自政府的大量农业补贴,这是农会组织不断给政府施加压力才争取来的。工会也是同样,汽车巨头在前两年日子难过时想大规模裁员!最后的解决方案还是政府出面来支持巨头们,等于把负担转嫁给了社会其他成员。在美国,工会、农会与其它行业协会为会员福利提了供强大的保护伞。
 & 美国保障项目分为社会保险、公共援助和福利服务三类,每个美国公民都有一个社会保障署发放的社会保障卡,也叫工卡,每人一生只领取一个社会保障卡,如果遗失可以申办一份副本。这张卡是美国居民最重要的身份证件之一。平常交税的时候都要用到这张卡,卡上记载了持有人收入及纳税的全部记录,领取社会福利金的资格和数额要根据个人的记录来计算。平常应征寻职、银行开户、贷款、申请入学等等,也都要出示社会保障卡或填写保障卡号码。
11/23 06:52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社会福利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